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小悦悦事件中浅谈媒体的社会功能》(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从小悦悦事件中浅谈媒体的社会功能》(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从小悦悦事件中浅谈媒体的社会功能

姓名: XXX

准考证号: XXXXXXXXXXX

专业:新闻学(本科)

指导教师: xxx职称:教授

二〇一二年二月

摘要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 ,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2011年10月29日,没有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小悦悦遗体在广州市殡仪馆火化,其骨灰将被带回山东老家。此次小悦悦事件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下引起社会道德拷问的轩然大波。因此,本文将从小悦悦事件的宣传报道中,将媒体的社会功能的重要性作进一步阐述,论证媒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媒体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更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小悦悦事件;媒体的社会功能;社会责任;

Abstract

On October 13, 2011, 2 years old littleYueYue ( Wang Yue ) was rolled by two cars successively in Hardware City, Guangfo, Huangqi, Nanhai, Foshan. In 7 minutes, 18 pedestrians passed by, but they were indifferent to this girl and left, finally a gleaning woman Chen Xianmei gave a helping hand, this thing had caused a hot discuss by netizens. On October 21st, 2011, little Yue Yue passed away in 0:32 after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On October 23rd, 2011, 280 citizens gathered at the location to memorize little Yue in Guangdong Foshan, and they promised "not to be indifferent Foshan people". On October 29th, 2011, no funeral and farewell ceremony were held, little Yue Yue's remains was cremated in Guangzhou, her ashes would be taken home in Shandong. The little Yue Yue events had caused a great repercussions of social moral questioning by media.Therefore, from the little Yue Yue's event, this paper will has a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media's social functions, and demonstrate the medie's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social life. Media is not only a kind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ool, but also undertakes important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Key words: Littleyue Yue; media's society func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目录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引言 (1)

一、媒体在“小悦悦事件”报道中的表现 (1)

(一)媒体报道内容片面 (1)

(二)媒体论述观点偏激 (2)

(三)媒体议题设置偏差 (2)

二、媒体在“小悦悦事件”报道中社会功能的发挥失灵 (3)

(一)社会环境监测失灵 (3)

(二)社会协调失灵 (3)

(三)社会遗产传承失灵 (3)

三、媒体在社会事件中社会功能发挥失灵的原因及对策 (4)

(一)媒体在社会事件中社会功能发挥失灵的原因 (4)

1、议题设置无序 (4)

2、信息选择单一 (4)

3、“眼球经济”所致 (4)

(二)媒体面对社会事件报道社会功能发挥失灵的对策 (4)

1、加强议题设置能力 (4)

2、加强深入性报道 (5)

3、增强报道互动性 (5)

4、提高社会责任感 (5)

引言

处在传播生态日益变化的信息时代的今天,小悦悦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便在媒体上引发了激烈的社会道德争议。一时间,媒体对小悦悦事件争相报道,观点各异。如佛山日报的《这一天,他们令佛山蒙羞》、广州日报的《看客心态是道德之癌》等,重在报道路人的冷漠行为,谴责路人的道德冷漠;光明日报的《再问小悦悦事件:责任到底在谁?》,报道开始分析事件的责任问题,又将视线转移到孩子父母和肇事司机;联合早报的《浅谈“小悦悦事件”》和《华西都市报》的《“小悦悦事件”体现恻隐之心的缺失》则开始在报道中剖析小悦悦事件发生的原因,开始将事件的注意力从事件本身转移到社会问题上来……媒体在报道小悦悦事件中,将事件一步步升级,从路人表现冷漠的议题设置,强调谴责路人的行为,将一部分社会人群的道德行为过分夸大,并将该事件的路人冷漠引发成全社会的道德冷漠,造成人们对社会道德沦陷的社会心理压力和恐慌,助推了消极舆论在社会蔓延,阻碍了社会和谐发展,媒体也脱离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没有发挥媒体应有的社会功能,脱离了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的轨道。

一、媒体在“小悦悦事件”报道中的表现

在“小悦悦事件”的媒体报道中,媒体在事件报道、观点论述、议题设置等方面均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错误的社会舆论引导,引起较为严重的社会危害。(一)媒体报道内容片面

在“小悦悦事件”的媒体报道中,媒体一开始就片面的将视线集中在行为冷漠的十八名路人身上,然后以道德冷漠和谴责作为报道的新闻框架,引导受众在社会上形成对道德冷漠的口诛笔伐,而对“小悦悦事件”本身的事件真相和当事人的信息,对事件发生时的各种细节,如事件发生时周围的环境、小悦悦的处境、肇事司机的追踪、小悦悦父母事发时的心情和想法等等,报道甚少。

一般社会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内容的倾向会引起民众的恐慌和猜测,容易引起社会事件恶化,带去社会事件的后遗症。因此,媒体在进行社会事件报道时应该尽量寻找新闻的眼球吸引力和社会责任的契合点,避免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过分偏向新闻的眼球吸引力,应该尽可能的进行客观全面的报道。

媒体在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中,内容片面,不能全面呈现事件的全貌,反而将视线片面的集中在道德冷漠上,造成了受众注意力的模糊判断,形成人们对社会道德沦陷的心理恐慌。

(二)媒体论述观点偏激

在“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中,媒体一开始报道就进行隐性的观点论述,认为18名路人是“罪魁祸首”,对路人的道德冷漠行为进行大肆抨击,诸如《这一天,他们令佛山蒙羞》、《看客心态是道德之癌》等等。实质上,“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与2006年发生的“彭宇案”有相当大的关系,当时在法院未给出最终判决的情况下,媒体发表如《扶人却被判撞人,南京小伙好心没好报》、《法律不能逼人当“小人”》等观点极具偏向性,将帮助别人反遭被帮助的人诬陷这一事例过分放大,引起社会上不要轻易帮助人的社会心理暗示,使得社会上相继出现发现老人摔倒也无人敢扶的现象。

媒体在进行报道时,由于报道内容的方向和侧重点不同,会出现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媒体在报道中容易出现立场鲜明的观点论述。在面对重大社会案件时,由于媒体在开庭审判前就对案件或涉案的当事人做过多的报道和渲染,容易影响陪审团的公正投票,从而间接影响判决的公允,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媒介审判①,阻碍司法公正和受众正确判断。

在“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对 18 名路人“道德冷漠”和“见死不救”的指责,用词很偏激,导致媒体给受众感观上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事件的判断和事实了解出现先入为主的偏差,造成受众对社会道德争议认知的偏激。

(三)媒体议题设置偏差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媒体的关注点依次是:冷漠路人和肇事司机、救孩子的陈婆婆、给小悦悦所捐善款的去向。这些关注点可认为是媒体本身所进行的议题设置,这些议题设置以电视连续剧般的形式对“小悦悦事件”进行了具有较强阅读性和娱乐性的报道,以吸引眼球为目的,大肆随意无序的进行议题设置,阻碍了引导舆论的正确导向。

面对社会事件,媒体应该对事件本身和与普通群众联系紧密的信息进行报道,给予充分的客观公正的报道,明确报道方向,最大限度的实现新闻价值的同时,也进行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形成良性的舆论引导机制。

媒体一开始谴责冷漠路人和肇事司机,使注意力从小悦悦转移到社会道德问题,吸引大众进行深度关注,而后又过多关注救孩子的陈婆婆,将本该属于人之本性的扶人之举吹捧成了英雄和社会道德的亮色,使受众注意力一直紧跟媒体,而忽视了本该受关注更多的小悦悦以及儿童安全问题。最后对给小悦悦所捐善款的去向进行追踪报道,更是有意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没有能抓住关键议题因势利导,议题的设置严重失衡。

二、媒体在“小悦悦事件”报道中社会功能的发挥失灵

按照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三个方面。②根据上述媒体在“小悦悦事件”报道中的表现,我们可以推知作为大众传媒的媒体在“小悦悦事件”报道中,存在一定的的社会功能的缺失。

(一)社会环境监测失灵

自然和社会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人类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才能使自身适应并生存下去。因此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瞭望哨”的作用。媒体对整个社会大的环境监测,关系到媒体对事件报道的倾向性,如果媒体合理的全面把握好社会环境状况,那么报道就会“惩恶扬善”,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反之,则会造成错误的舆论引导,引发社会危机,阻碍社会和谐发展。

在“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中,媒体仅通过18名路人的道德冷漠行为就推测整个社会道德状况,是对社会环境状况片面的估计和监测,没有担当好社会发展的“瞭望哨”。媒体缺乏对社会全局的环境监测,片面的过分夸大18名路人行为,将其作为整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来予以报道和抨击并广而告之,使人们错误估计整个社会道德面貌,引起社会道德争议,随后媒体又先入为主的对“小悦悦事件”陈述观点,片面的将观点强加给受众,造成报道事实的失衡,脱离了正确引导舆论的轨道。

(二)社会协调失灵

社会是一个建立在不同分工基础上的有机体。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保证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大众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协调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利益协调和社会意见引领的功能,直接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引导社会舆论向理性和客观的方向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安全阀”。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媒体通过谴责和抨击18名路人的道德冷漠行为,引领社会思考社会道德建设,这本身是符合社会协调功能要求的,然而,媒体在对“小悦悦事件”中过多过重通过18名路人的道德冷漠行为来推测整个社会道德状况,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大众对社会道德的判断和理性思考,造成人们对社会道德沦陷的心理恐慌,媒体作为社会的“安全阀”没能得到体现,阻碍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三)社会遗产传承失灵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历史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的。我们只有将前人的智慧、

知识、经验加以记录、整理并保存并传给后代,才能使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发展和创造。因此大众传播是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媒体应该通过社会发展的各种状况,对发生的各项社会事件进行记录整理,形成经验、知识和智慧,以指导后代面对类似情况时正确应对。

在“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中,媒体侧重在社会道德的议题设置上大做文章,而对该事件本身暴露出的儿童安全问题揭露甚少,媒体在进行报道时过多的将具有新闻效应的信息进行综合加以报道,而对事件本身暴露出的问题置若罔闻,新闻信息结构明显失衡,受众面对媒体在“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中提出的社会道德冷漠问题和媒体长期进行的社会道德正面宣传,形成了全社会道德恐慌。

三、媒体在社会事件中社会功能发挥失灵的原因及对策

(一)媒体在社会事件中社会功能发挥失灵的原因

根据上述对媒体在“小悦悦事件”报道中的表现和媒体在“小悦悦事件”报道中社会功能的缺失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媒体在社会事件中社会功能发挥失灵的以下几个原因:

1、议题设置无序。媒体面对错综复杂不断发生的社会事件,如果对某个社会事件的议题设置出现无序状态,就会出现新闻信息流量和内容的偏颇,必然造成媒体报道的失控和混乱,引起受众对事件认识缺乏理性思考,就将出现负面的舆论引导,造成媒体社会功能的发挥失灵。

2、信息选择单一。媒体的报道由于报道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必然突出部分事实而淡化部分事实,而新闻事实本身就有明显的倾向③,因而很容易形成媒体报道的倾向性。如果媒体报道的内容选择信息单一,必然造成倾向性过于明显且缺乏现实依据,倾向性明显滞后就造成媒体话语先入为主,使媒体不能客观全面报道而阻碍社会协调功能的发挥。

3、“眼球经济”所致。媒体为了自身发展,在对社会事件进行报道时往往选择较为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信息,以求产生轰动效应而扩大媒体影响力。眼球经济是注意力经济④的形象说法,由于“眼球经济”的追逐,媒体逐渐出现媚俗化和“电视连续剧”式的报道,使得新闻报道缺乏深入的理性报道。

(二)媒体面对社会事件报道社会功能发挥失灵的对策

1、加强议题设置能力。作为媒体而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态势,新闻信息来源广泛而多元,如何在众多的信息来源当中抓取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很重要,而在

抓取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之后如何对该事件做好议题设置就更为重要。议题设置关系到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侧重点和方向,影响着媒体是否能对社会事件进行客观全面的报道。在对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进行报道时尤其要做好议题设置,策划好报道的侧重点和方向,以最大限度的给受众呈现社会事件的全貌,并正确引导受众对事件进行理性思考,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

2、加强深入性报道。在信息时代,面对不同的社会事件,媒体会有不同的判断和报道方式,然而如果媒体对事件信息深入不够,就容易造成信息单一,引起媒体倾向性明显而出现片面主观性报道。深入性报道有助于对事件进行全面的客观报道,增加事件信息含量,促进信息结构合理化,有利于多角度的报道问题,既从媒体的角度看,也从社会和受众的角度进行报道,从而有助于受众深入了解事件真相,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

3、增强报道互动性。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增强对社会事件报道的互动性尤为必要。坚持群众观点,加强同受众的联系,了解媒体报道的效果,及时掌握受众面对媒体报道的反应和判断,以便对社会事件给予客观公正的报道,履行好媒体传播信息、社会协调的功能。

4、提高社会责任感。媒体是人们了解社会的窗口,同时也是人们发表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⑤。媒体对社会事件和政策的走向产生的影响,使其在社会事务管理中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社会责任感是媒体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媒体只有承担起社会责任,正确把握新闻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契合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才能不断赢得受众认可而得到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①《The New York Times》,1965.6.8;

②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1948年;

③赵月枝,《论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新闻周刊》,2009.10.29;

④ Michael H.Goldhaber《注意力购买者》,1997年;

⑤邱国荣,《公共管理中的媒体作用和政策分析》,《当代电视》2009年第01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