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广告翻译中的语境顺应_陈东成

论广告翻译中的语境顺应_陈东成

论广告翻译中的语境顺应_陈东成
论广告翻译中的语境顺应_陈东成

近三十年来,语用学发展迅猛,新著迭出。特别引人注目的有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杰夫·维索尔伦(J.Verschueren )1987年的论著《语用学:语言顺应理论》(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和其1999年的力作

《语用学诠释》(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前者提出了独具见解的顺应论,后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此理论。顺应论从达尔文的进化认识论、皮亚杰(J.

Piaget )的认知心理学的“适应”观、贾尔斯(H.Giles )

的社会语言学的言语顺应理论以及布拉格学派和伦敦学派的功能主义语言观中吸取了养分[1],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角度观察和阐释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为语用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为语用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尤其是对顺应性理论的阐释,可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2]。

顺应论应用于翻译领域,对翻译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审视,使翻译研究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其影响力在不断深化和扩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和研究者。笔者拟择其相关论述,从新的角度探讨广告翻译中的语境顺应问题。

一、顺应论对广告翻译的启示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3]。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以下三个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 )、商讨性(negotiability )和顺应性(adaptability )。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商讨性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按机械的方式或按严格的规则或固定的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根据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原则和策略做出的;语言的顺应性指语言能使人们从一系列范围不定的可能性中进行商讨性的语言选择,从而满足其交际需要[3](P59-61)。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条件和基础,顺应性是根本特征和目的。前两者为语言选择分别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式,顺应性则是在此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4]。

陈东成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根据顺应论,广告翻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其语言的选择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广告翻译中的顺应主要表现为语境顺应,包括语言语境顺应和交际语境顺应。广告译者应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诸语境因素,采取“多维顺应”的翻译策略,从不同的角度来顺应消费者需求,从而取得预期的广告效果,实现广告主的交际意图。

关键词:广告翻译;语境;顺应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 (2012)02-0144-05

论广告翻译中的语境顺应

第29卷第2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9No.22012年3月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Mar .2012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

陈东成(1962—),男,湖南临湘人,深圳大学副教授,双硕士,主要从事大易翻译学和广告翻译研究。

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或多维的。语言顺应涉及四个方面:(1)顺应的语境相关成分(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包括交际语境中任何一个和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顺应的要素;(2)顺应的结构客体(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包括任何一个组织层面上的结构以及构成原则;(3)顺应的动态过程(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即顺应过程在交流中的展开;(4)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即和认知机制相联系的这些过程的状态[3](P69)。这四方面互存互依,共同构成了顺应论的四个主要分析维度。前两者是言语交际中的语言和非语言的因素的总和,揭示了影响语言选择—顺应的宏观和微观层次的内容;后两者旨在揭示语言使用过程中是依照不同的意识程度,在语境和语言结构客体之间进行动态选择的过程[5]。

细研顺应论的主要观点,联系广告翻译,我们不难推断:广告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翻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语言选择的过程,与其他语言交际一样,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但鉴于广告属于特殊的文本类型(感染型文本)且具有明显的目的(AIDA,引起注意、诱发兴趣、刺激欲望和促成购买),广告翻译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广告翻译中存在着多种可供选择的译法,如直译、意译、变译等,译者究竟采用何种译法依赖于其对源语广告的理解、接受者的认知环境和认知能力、广告主的交际意图等;(2)广告翻译是在高度灵活的策略和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固定的规则和模式。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找到适合于消费者接受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广告主的交际意图,实现广告的预期目的;(3)广告翻译是一个对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译者要采取“多维顺应”的翻译策略,从不同的角度来顺应消费者需求。在顺应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消费者的语言语境,还要考虑到其交际语境,包括其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

二、广告翻译中的语境顺应

广告翻译中要顺应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莫过于语境。何谓语境?国内外学者有不同说法。胡壮麟(1994)将语境区分为语篇内部环境,即“上下文语境;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即时间、地点、方式等“情景语境”;说话人所在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的“文化语境”[6]。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1923)把语境归纳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韩礼德(Halliday,1973)认为语境是由场景、交际者和方式三个部分组成的。根据斯博伯和威尔逊(Sperber& Wilson,1986)的关联理论,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因此语境也称为认知语境。维索尔伦(Verschueren,1999)认为,语境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从全新的视角提出了语境关系顺应论及语境的动态生成观[7]。本文拟根据维索尔伦的语境关系顺应论,探讨广告翻译中的顺应问题。

(一)语言语境顺应

语言语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篇内衔接(cohesion),即利用连词、前指、自指、省略、数词、强调、对比、重复、替代、结构象似性等方式实现语篇语意相关;(2)篇际制约(intertextuality),即语篇要受其谈论的主题、使用的文体类型等语用风格或是情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3)线性序列(sequencing),即选择语言时要注意语篇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按次序对话语做出先后安排[3](P104-108)[8]。

语言语境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小语境,它的特点如下:(1)单一性,它对语言的表达的制约都是单一的;(2)局部性,上下文是一个言语表达整体的组成部分,一篇书面作品总是若干个上下文形成的言语成品;(3)言辞性,小语境的构建都是由语言成分形成的,它依赖于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这些语言因素,依赖于一定的修辞手段;(4)规定性,由于言语成品本身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小语境的语言语境作为其整体的一部分也是相对稳定的[8]。

根据以上分析的语言语境的特点,我们在进行广告翻译时就要针对其特点处理小语境问题。这是语境顺应的第一步。单一性、局部性和规定性提醒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望文生义,而是要先通读全文,掌握文字在一定的言语成品中的规定的意义,这个意义一定是单一的,不是可以单单看一两句话就可以推断出来的,而是要顺应全文的小语境再做出自己的判断[8]。“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同种语言,其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排列方式会有不同程度差异。译者在选择表达方式时应注意选择符合目的语语言类型表达方式,以顺应译入语表达要求和译文读者欣赏习惯。因此,无论是篇章结构、句式语气,还是字词感情色彩,其选择必须考虑到语言语境变化及特征,都必须以顺应上下文为基础而得以确定。”[9]例如:

第2期陈东成:论广告翻译中的语境顺应·145·

(1)厦门鼓浪屿:听罢琴声听涛声

Gulangyu:Symphony of Piano and Waves 厦门鼓浪屿因其居民钢琴拥有率居全国之首,被称之“琴岛”。同时,鼓浪屿四面临海,四面涛声。所以,广告原文说“听罢琴声听涛声”,恰当地道出了宣传对象的特色。译文将其转换为“钢琴和波涛的交响乐”,原来的动宾词组变成了偏正结构名词词组,描写由具体到抽象,意境升华,“交响乐”这个暗喻多富有诗意啊!译文无疑顺应了英语读者的语言语境,想必宣传效果极佳。

(2)Venice invites idleness and strolling.Its si-lence is restful and its sundials are inscribed with the words:Horas non mumero nisi serenas(I count only the happy hours).

威尼斯是人们休闲解闷、闲庭信步的好去处。她宁静从容,闲适悠然,连城中的日晷上都刻着这样的铭文:“只计幸福时光”。[10]

原文“Venice invites idleness and strolling”和“Its silence is restful”句中词语搭配精妙,天衣无缝,但如果不加变通按字面译为“威尼斯邀请悠闲和散步”和“安宁是静止的”,汉语则不合逻辑。这里译者将隐含于字里行间的意蕴适当予以引申,用增添词汇的方法填补了逻辑语义上的缺失,利于汉语读者理解和欣赏。

(3)I’ll do a lot for love,but

I’m not ready to die for it.

风流诚销魂,生命价更高。

这是一则推销避孕套的广告标题。原文作者抓住人们恐惧爱滋病的心理,不俗不露,含蓄地表达了广告的主题,真可谓“雅俗共赏”,妙不可言。译者别出心裁,采用仿译法,套用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Sandor Petofi)《自由诗》的名句:“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传达出原文的深层意义。译文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为中文读者所喜闻乐见,易于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有助于成功推销产品。

(二)交际语境顺应

交际语境的要素包括语言使用者——

—发话人和释话人(language users:utterer and interpreter)、心理世界(mental world)、社交世界(social world)和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3](P75-102)。下面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三方面来谈广告翻译中的交际语境顺应问题。

1.心理世界交际过程中的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感、信念、欲望、愿望、动机、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3](P87-90)。“认知因素以种种概念化的形式提供了沟通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桥梁……而情感因素提供的桥梁,则是一些通常在诸如‘感动’、‘投入’这类标签下研究过的现象,这些现象是从事、维持和‘渲染’互动的态度性前提。”[3](P90)“正如话语需要和发话人的心理世界构成相互适应一样,做出的选择总要和发话人对释话人的心理世界情形的评价过程适应。”[3](P89)在源语理解阶段,译者通过话语来了解发话人(作者以及作者塑造的“发话人”)的心理世界;在异域选择阶段,译者做出的选择要顺应释话人(译语读者和作者塑造的“听话人”)的心理世界[11]。广告是一种心理战,心理战成功,广告便获得成功。例如:

(1)We treasure each encounter.

相逢自是有缘,华航以客为尊。

这是台湾地区最大航空公司中华航空公司(China Airlines)的广告,是其理念的表达,显示出公司愿为消费者服务的诚意。“缘”在中国文化中极受重视,爱情、婚姻讲缘,交友、相识也讲缘。原文讲“珍视每次相遇”,译文不仅说“相逢自是有缘”,还强调“华航以客为尊”,将顾客推至最受尊重地位。公司以“心服务,新华航”的形象展现在顾客的眼前,顾客无疑从情感上对其产生偏好,从而利于公司业务发展。

(2)一滴沾唇,三月犹香。

Wonders will never cease.

这是一则酒类广告。原广告撰稿者利用中文四字格、对仗和夸张手法,使广告特具感召力。但译者没有直译,而是抓住西方人喜猎奇、爱冒险的心理,以“wonder”为突破口,直接套用英语习语“Wonders will never cease”。译文不仅暗示了此酒品质妙不可言,令人回味无穷,而且还易使人想到品酒者赞不绝口的神态,从而使读者产生对产品的喜爱之情,燃起购买欲望。

(3)Have a Pepsi day!

百事可乐每一天!

这是美国第二大名牌饮料“百事可乐”的广告词。原文中,“Pepsi”一语双关,它既指饮料的品牌名,又有“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等语用意义。此广告旨在向接受者说明喝了百事可乐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对于追求新鲜、青春、活力的西方人来说,广告词传达的交际意图与他们的心理期待相吻合。在进行翻译创作时,译者利用“百事可乐”这一耳熟能详的

·146·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9卷

品牌名及其在人们心中所形成的语用意义,将原文表达为“百事可乐每一天”,可谓自然天成,一箭双雕。这一译文顺应了中国人喜爱美好祝愿的心理世界,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并广泛传播。

2.社交世界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12]。从宏观上看,广告的诉求对象总是在特定时空中的群体,而同一个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和文化心理,因此广告语言要顺应广告受众的社会文化因素。从微观而言,广告最终要与受众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与交流。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其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应该符合社会交际规范[13]。在广告翻译中,译者要特别注重对受众社会文化和社会规约的顺应,尽量“趋吉避凶”,“投其所好”。例如:

(1)My Goodness!My Guinness!

此酒只应天上有!

这是一则吉尼斯(Guinness)啤酒广告。原文中,Goodness与Guinness既押头韵又押尾韵,全文两部分各部分音节相同、轻重相应,读起来抑扬顿挫,音韵和谐。从外型来看,每句都由两个词构成,每个对应词的字母数和句子总字母数均相等,且每句的第一个词相同,第二个词均以G开头,以ness结尾,给人以美妙的视觉意象。另外,Goodness是God的委婉语,意指上帝。广告商将Guinness与Goodness并列对比,生动地展现了此啤酒的品质,表现出人们在喝这种酒时赞不绝口的情景。整个广告音形义皆美,令人悦耳悦目悦心。但考虑到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对上帝充满敬意,译者变换了角度,以杜甫《赠花卿》中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为切入点。译者取其前部分,以“酒”代“曲”,仿佛天衣无缝。“此酒只应天上有”与原文意义相吻合,意境美妙,可谓之有“天然语趣”,妙趣横生。

(2)Goldlion——

—It’s a men’s world.

金利来——

—男人的世界。

这是香港名牌产品金利来领带的广告词。原文中的商标名“Goldlion”最初被译为“金狮”。对中国大陆一般人来说,“金狮”应算不错的翻译。在中国文化中,“金狮”是喜庆吉祥的象征,既能给人带来幸福与安康,又能守住金钱和运气。因为狮乃百兽之王,“金狮”喻示公司在领带行业里,独占“男人世界”的鳌头,具有王者的风采、雄伟的气度。然而,“金狮”虽然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但销量还是不大,人们购买产品时总是犹犹豫豫[14]。究其原因是,在香港地区所使用的粤语中“金狮”与“金输”、“金蚀”、“今死”谐音,对于特别迷信、平时说话喜欢吉利话的香港人,有谁愿意把“金输”、“金蚀”、“今死”挂在胸前呢?后来,“金狮”被改为“金利来”,业务发展出现明显变化。“金利来”取自“Goldlion”的译音,带有吉祥、华贵的色彩,迎合了商品社会中人们对金钱、利益的追求心理。金来,利来,财源滚滚来,哪个香港人不喜欢呢?

(3)Life is a journey.Enjoy the ride.

生活是一次旅行。祝您旅途愉快!

这是日本名牌汽车尼桑(NISSAN)的广告词。广告前部分将生活比作旅行,新颖贴切,很具创意;后部分顺意表明广告主的意图:尼桑汽车质量上乘,驾驶或乘坐这种汽车令人尽享旅途之乐。译者翻译时,前部分隐喻按原文结构和用词直接译出,后部分的祈使句换成了一句祝福语:“祝您旅途愉快!”这种温和、礼貌的祝福语顺应了消费者的社交世界,令他们倍感轻松、温馨,从而利于产品的推广、销售。

3.物理世界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时间包括事发时间、发话时间和参照时间,空间有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另外,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注视、打扮、身体状况、生理特征等也属于物理世界的组成部分[3](P95-102)。以上因素都会影响交际中语言的选择,译者在广告翻译中要充分考虑受众的物理世界。例如:

(1)To the host it’s half empty.

To the guest it’s half full.

主怕杯沿满,客恐瓶底干。

这是一则威士忌酒广告。原文前后两句词性、结构对应,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和客人的不同心态(主人:都下去半瓶了!客人:才剩半瓶了!),立意巧妙,堪称佳作。译文在保留原文对仗结构的情况下,对其物理世界做了动态调整:原文的酒瓶在译文里被分化为酒杯和酒瓶,这是因为酒瓶里的酒是主人的,倒在杯里才是客人的。“杯沿满”和“瓶底干”较“半瓶空”(it’s half empty)和“半瓶满”(it’s half full)更能迎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更易为中国人所接受。

(2)Five nine inches in his socks.Ten feet tall in his shoes.

穿上“锐步”,高人一等!

这是世界名鞋“Reebok”(“锐步”)的广告语。“Reebok”这个单词的本义是指南非的一种羚羊——

—短角羚,它体态轻盈,擅长奔跑。锐步公司希望消费者在穿上其制造的运动鞋后,能像南非短角羚一样,在广阔的天地间纵横驰奔,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美国人对长度、高度的度量单位是英尺、英寸等,而我

第2期陈东成:论广告翻译中的语境顺应·147·

们测量一个人的身高时常用米、厘米或公分做单位。中国人一般都缺乏英尺、英寸这些长度空间概念,因为在中国人的物理世界中这些概念的表述不一样。要是将原文译为“不穿鞋时5英尺9英寸,穿上‘锐步’时10英尺”,中国人对这样的表达肯定觉得不自然,广告的价值就难以发挥。为了顺应中国消费者的物理世界,译者将原文化实为虚,从而引发消费者的想象。“高人一等”既可指身高比人高,也可指跑步本领比人高,还可指派头比人高,气质比人高……这样,较好的广告效果便呼之而出。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选择是灵活多变的,意义的生成过程是话语与语境的互动过程,语境可以改变话语的意义,左右语言的选择。广告翻译是一个对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为了取得预期的广告效果,实现广告主的交际意图,译者要采取“多维顺应”的翻译策略,从不同的角度来顺应消费者需求。在顺应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语言语境,还要考虑其交际语境,包括其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

参考文献:

[1]刘正光,吴志高.选择—顺应——

—评Verschueren《理解语言学》的理论基础[J].外语学刊,2000,(4).

[2]何自然,于国栋.语言学的理解——

—Verschueren的新作评

价[J].现代外语,1999,(4).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

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55-56. [4]彭劲松.外宣翻译中变译的语言顺应论阐释[J].广西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5]郇春雷.从顺应论看中国高校简介的英译过程研究[J].佳

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

[6]柴同文.试论顺应论对汉语翻译的解释力[J].山东师大外

国语学院学报,2002,(4).

[7]戈玲玲.语境关系顺应论对词义选择的制约[J].中国科技

翻译,2001,(4).

[8]陈喜华.试论翻译中的语境顺应[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1,(4).

[9]钟文.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10]贾文波.“英译汉化”:对外旅游景介翻译之大敌[A].修月

祯、王颖、吕和发.首届全国旅游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31.

[11]肖华.论实现“翻译‘多维度适应’”的语用顺应途径[J].

宜春学院学报,2011,(6).

[12]叶苗.应用翻译语用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

版社,2009.74.

[13]黄诞平.选择与顺应——

—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广告语言创作[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14]杨永和,周冬华,鲁娅辉.语用学视角下的广告语言研究

[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35.

【责任编辑:向博】

On the Contextual Adaptation i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CHEN Dong-ch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zhen Univ.,Shenzhen518060,P.R.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advertising translation consists of the continuous making of linguistic choices and this making of choices can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variability,negotiability and adaptability.The adaptation i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mainly refers to the contextual adaptation,including the linguistic contextual adaptation and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ual adaptation.The advertising translator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various kinds of context in the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us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and adapt to the consumers’needs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thus achieving the intended advertising effect and fulfilling the advertiser’s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Key words:advertising translation;context;adaptation

·148·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9卷

顺应论与翻译研究_贺华丽

摘 要:本文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出发重新审视翻译过程,认为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 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语言顺应论作为Verschueren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将对翻译学的理论革新产生巨大的影响。关键词:顺应论;语用翻译;语言选择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06)03-0105-04 收稿日期:2006-04-28 作者简介:贺华丽(1980—),女,汉族,湖北当阳人,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1引言 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际活动。翻译离不开 语言的转换,但远比单纯的语言转换要复杂。综观译界对翻译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以其他学科的理论为指导,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但由于翻译这一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翻译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以及现有翻译理论来源的差异性,翻译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这种现象说明人们对翻译现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有待深化,需要继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就现有译论而言,Nida(1993:157)比较系统地区分了三类为翻译提供理论养分的学科,但他忽略了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事实上,语用学的很多研究领域,如预设、会话含义、关联理论、语篇结构、言语行为理论等都可为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微观的语用分析方法。(张新红,何自然,2001)翻译创作中,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影响。然而传统的语用学研究多从不同的侧面研究言语的运用,其分析单元间缺乏有机联系,不能充分有效地解释语用学的全貌,而只能或多或少地解释翻译的某一个侧面,难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宋志平,2004:19-20)Jef Verschueren在其新著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一 书中全面阐述了顺应性理论(theoryofadaptation), 提出了使用语言就是进行语言选择的观点,为翻译 学的理论来源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拟就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解释作一探讨。 2顺应理论概述 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Verschueren 对语用学构建的整体理论提出了新的思路,否定了长期以来语用学被认为是和语言学、形态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相并行的学科的观点,提出了语用综观论,声称:迄今为止,一切可以贴上语用学标签的东西和按宽泛定义衡量适合于这一标签的东西都能在这个新建的框架内得到描写(转引自钱冠连,1991)。Jef Verschueren在他的PragmaticsAsaTheoryof LinguisticAdaptation一书中指出,语言适应即指语 言适应环境,或者环境适应语言,或者两者同时相互适应。恰当的、成功的交流既是适应的过程,又是适应的结果。言语交流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适应(Jef Verschueren,1987)。语言顺应理论是语用综观说的 核心内容。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综观语用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的使用,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JefVerschueren, 1999:55-56)。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 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JiangxiScience&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 2006年6月第3期 Jun.,2006No.3 顺应论与翻译研究 贺华丽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430074)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和翻译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和翻译 1.指称意义与蕴涵意义 P9 指称意义(Denotation): cognitive meaning, refers to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a term and the object, idea, or action it designates. 蕴涵意义(Connotation): affective meaning, refers to the emotive and associational aspects of a term. 陆国强定义为: 指称意义:strict and literal meaning 蕴涵意义:implied and suggested meaning 2. 汉英文化差异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Culture: 1.refined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art, literature, etc. 2.state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3.particular form of intellectual expression, e.g. in art and literature 4.customs, arts, social institutions, etc. of a particular group or people 5.development through training, exercise, treatment 6.growing of plants or rearing of certain types of animals 7.(biology) group of bacteria grown for medical or scientific study. Nida(1969)认为,人类社会存在文化的共核,世界各国文化的共性大于个性。但是,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形成了各自不同特点的文化,即文化的个性。例如,英国形成了以海上贸易为基础、以个性为背景、以基督教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而中国文化与英语的发源国——英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形成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观念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迥然相异的文化背景使汉语和英语的词汇在特定领域里的分布和理解不尽相同。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便会出现词义相异(Semantic non-correspondence)和词义空缺(Semantic zero)。 2.1 汉英颜色词对比 1).由于汉民族和使用英语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同的颜色词也就蕴含着不同甚至相反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黄色是汉民族崇尚的颜色之一, 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色。在中国古代, 黄色象征着神圣, 皇权, 尊贵, 崇高, 土地和国土等含义, 也是黄皮肤民族的象征, 中华儿女从来都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在汉语中, 经常用黄来形容好的东西, 如黄道吉日, 黄花, 黄榜, 黄金时代, 黄袍加身,等等。在近现代, 黄色也出现了贬义色彩, 这都是外来的影响。“十八世纪以来, 美国多用黄色纸印刷出版一些色情淫秽的书刊, 因此人们习惯把色情书刊称作黄色书刊。”从而在中国逐渐产生了一系列的贬义的带有黄的词语。如黄色小说, 黄色录像, 等等。在英语中,

顺应论视角下学术论文翻译(英文版)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in E-C Translation of Academic Thesis Adaptation Theory thinks that “... using language must consist of the continuous making of linguistic choices,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Versehueren, 2000: 55-56) Versehueren points out that the process of making-choice can be comprehended on three linguistic properties -- variability, negoti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Adaptability can be viewed from four perspectives, namely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dynamic adaptability and salience of adaptability process. (Versehueren, 1999: 65-66) This passage will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of academic thesis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means making choices at various layers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including sound, word, syntax, cold, style and chapter.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will mainly analyze E-C translation of academic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1 Adapt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the informative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the text, we need to make adapt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the translator needs to understand correctly the meaning of words combining specific contexts and also convey the meaning in appropriate way of expression. 1.1 Transformation of Lexical Meaning Transformation of lexical meaning mean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another one, with one as literal meaning in the dictionary and the other one as specific meaning considering specific context. (Yang Man, 2015)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mprehe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combining the context and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expression to convey the meaning. Adaptation at lexical level conforms to the reading habit of target reader so as to improve reading experience. ST1 Hume interprets our tendency to assign identity through time as a "natural propension," TT1休谟把我们确定长期身份的倾向解释为一种“自然天性” ST2 pension" to ascribe identity where evidence shows diversity "is so great," TT2 迹象呈现多样性时,确定身份的“倾向”“极大” Analysis: Common meaning of “assign” in the dictionary is “distribute, attribute”. In the text, we can see a paragraph explaining that people start to investigate question of identity “what makes an individual the same through time despite partial changes” and we “constructs experience to conform to our modes of cognition”. Here we know the “assign identity” means we “determine identity”. For example, we may assign identity to a “dog” saying “this is a dog”, which means we are also determining identity for it. Therefore, the word “assign”is translated as “确定”. So it is the same a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ascribe”. In the dictionary it means “be caused by”or “make sb possess”. In the context, “ascribe” has the same meaning as “assign” so it is translated as “确定” as well. By choosing the best expression of a word, we convey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correctly and improve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语言顺应论下浅谈翻译文本的选择(一)

语言顺应论下浅谈翻译文本的选择(一) 摘要]语言顺应论强调语言与交际目的,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之间的一致性。译者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者,要想成功地实现译作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就必须特应的语境条件和读者对象,有目的地选择源语文本和翻译策略。本文是从鲁迅和利玛窦的翻译实践中,浅谈翻译文本的选择。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翻译文本鲁迅利玛窦 一、语言顺应论与翻译 语言顺应论(theoryoflinguisticadaptation)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Jef.Verschueren在上世纪80年代酝酿,于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中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它可以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也可以是出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原因”,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交际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以下三个特征:1)变异性(variability),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2)商讨性(negotiability),即语言的选择并不按照某种特定的程式或关系进行,而是有相当的灵活性;3)顺应性(adaptability),这是三个特征中最重要的一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各种语言项目中做出符合交际需要的选择,从而使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特征(verschueren,1999:173)。语言顺应论的核心是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ofadaptability),即在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与语言结构互动从而动态地生成话语意义,语言的选择必须积极顺应具体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不管是口头话语还是书面语篇,语言使用者都应该有意识地将交际对象的接受能力考虑在内,才能成功地传达自己的意图。顺应过程中意识过程(salienceofadaptationprocesses)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廖晶,施红梅,2005:168)。 同一切言语交际活动一样,翻译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从文本的取材到翻译策略的运用,翻译行为的每个阶段都包含译者对多种选择的确定。相比于一般的语言选择过程,翻译这种双语间的转换活动涉及的选择层次更为复杂。“从译什么”到“怎么译”,无不贯穿着语言符号之外的社会,文化,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选择机制(宋志平,2004:20)。选择的目的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翻译活动中的各种选择都与交际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译者必须能够从特定的翻译语境中选择一种具体的翻译目的,而翻译活动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为了顺应这个翻译目的做出的。宏观层次的选择要顺应于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微观层次的顺应则体现在译者可以根据交际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但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的客观存在,绝对的全方位的顺应是不可能在一次翻译活动中得到全部实现。译者在面对多种选择的前提下,只要能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目的出发,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有意识地选择文本和翻译策略,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从而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就可以算是成功的翻译(宋志平,2004:22)。 二、鲁迅翻译文本的选择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谈到翻译时曾明确指出:“故今日而言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共译之例;三曰,善能译之才”(郭延礼,1998:227)梁氏所言“择当译之本”,指的便是译者的选材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作品加以介绍和翻译是翻译过程中一个最根本的选择。在历史大变革时期,较之“怎么译”,“译什么”更成为译事的头等要义(许钧,2002:63)。如何“择当译这本”,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动机,而这种目的或动机通常会受到译语文化的时代,社会和主流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大文豪,翻译家鲁迅身处风雨飘摇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他的异化翻译的目的在于颠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但更深远的目的则在于“启蒙”,在于“文艺救国”,在于唤醒国民的革命意识。鲁迅当时所考虑的问题是要用科学和文艺来“救治”这“几至国亡种灭的中国”(2005g:318)。他指出:

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_杨蒙

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 杨 蒙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 要:意义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生成,语用文化隐含在动态的语言交际活动中。我们讨论语境的本质与文化的内涵,利用人文网络语用学综观的顺应理论,建立以译者为中心的多维顺应翻译论,发挥译者在三元关系中的中心作用。在顺应语境翻译论框架下解读语用文化在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翻译、对外宣传资料翻译、旅游翻译等方面的体现,并分析语用文化如何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结构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使译语有效地对原语的语用文化进行转译,体现原语的语用价值。 关键词:文化翻译;语境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6)03-0087-03 Abstract:M ea ning s a re gener ated in the dy na mic co mmunica tiv e co ntex t,which bear s the prag matic cultur e.This pa-per intr oduces the co ncepts of co ntex t a nd the natur e of culture,esta blishes the tr anslato r-ce nte red a daptation theo-retical framew o rk in humanistic netwo r ks of tr anslation pr ocess to a naly ze the prag ma tic culture in the dynamic multi-dime nsio na l co ntex t including litera ture tr anslatio n,ov er sea s-oriented publicity transla tio n and tourism mate rial tra nslatio n thr ough a dapting to the la ng uag e st ructure,mind,so cial w or ld,phy sical wo r ld,ma king the ta rge t lan-g uage co nv ey the pra gma tic v alue of cultur e of the so urce la ng uag e. Key words:culture t ransla tion;co ntex t 1.引言 “语境”这个术语是由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提出来的。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时常涉及语言问题。传统的“语境”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范畴。胡壮麟先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伦敦学派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的语境理论认为语境只包括“上下文”和“情景语境”。继弗斯之后,韩礼德更加重视语言与社会的联系,他认为语言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语境是一种符号结构,是产生所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的意义聚集体。这是一种逐步把语境看成动态变化的观点。这一符号结构包括三个因素:语场,即语言所能描写的整个事件,讲话者有意图的活动、话题等;语旨,指话语活动的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及讲话者的讲话意图等;语式,即话语交际的媒介。赵毅衡从符号学的角度把语境分为: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场合语境以及意图语境和接受者的心理语境。翻译活动中的语境可以是文化语境,即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情景语境,即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作为共享的语境知识;文本语境,即语篇内的信息内容。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在关联理论中,语境被称为“语境假设”,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三个语用范畴。 本文主要论述语言顺应论的语境下的语用文化取向。顺应论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而且语境不是静态存在的,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语境会顺应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而不是在交际发生前就给定的;同时强调了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能动作用,强调参与者不仅能够能动地顺应语境,根据语境选择适合的语言,同时也可以根据交际意图有目的地建构和操纵语境。语境的成分包括作者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对象等。冯广艺(1999)的《语境适应论》进一步发展了陈望道的语境理论,著者主要从语言表达方面对语境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强调语言因素分析与非语言因素分析的结合,深入探讨了语境适应规律,对语境的变化规律、语境和语言运用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了阐释。根据日本学者西稹光正的研究,语境可以有8种功能:绝对功能、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生成功能、转化功能、习得功能,但普遍认为语境最主要的功能是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在翻译中,语境不仅制约着理解,还制约着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2.语境顺应论 译者是原作与译作、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中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主观译者的自觉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和审美创造性;同时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制于其所处的时代、自身的文化、语言能力和审美取向,反之亦然。不同的翻译流派对译者的主体性有不同的观点,译者的文化角色在各流派中也各异。语用学综观下的译者处在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三元关系的核心地位,是连接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的重要因素。为使交际成功,译者需要考虑的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共享。语用学的翻译观要求译者要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然后结合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平衡两者的关系,对译语的选择不断做出关联顺应与优化选择,使译文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完成翻译的任务。 翻译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意义转换。我们把语用学翻译观建立于认知环境之上的明示—推理过程中的交际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把交际看作是个明示—推理过程、一个不断作出顺应与选择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原作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做出语境假设,寻找最佳关联的文化信息,弄清原作的交际意图,再结合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做 · 87 · 2006年5月 第27卷 第3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 ay.2006 V ol.27N o.3 DOI:10.16362/https://www.doczj.com/doc/5710892995.html, k https://www.doczj.com/doc/5710892995.html,61-1023/h.2006.03.011

从顺应论角度谈广告翻译

摘要: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广告翻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广告翻译顺应主要有语境顺应和语言方面的顺应,本文简单的从语言的两个方面——语音方面和句式方面来分析广告翻译中的顺应现象。 关键词:顺应论广告翻译语音顺应句式顺应 1、顺应论概述 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提出了语用综观说,在他的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书中指出,语言顺应即指语言顺应环境,或环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相互顺应。恰当成功的交流既是顺应的过程,又是顺应的结果。言语交流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顺应。语言顺应理论是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综观语用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 2、顺应论与翻译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认为翻译是信息的互相交流。翻译顾名思义是把一种语言用另外一种语言等值表达出来,实质上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因此语用学的提出对翻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leo hickey 在其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用学有助于翻译“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leo hickey:1999)。因此,翻译 “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学者们在发表自己的翻译理论时也会谈到如何做到翻译等值的问题。 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何自然,1995:186)。但由于译者的认识程度,翻译用意的侧重点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原文和译文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做到完全对等,只能是相对对等。“根据语用翻译理论,翻译就是译意。……译文无论做什么处理,只要它能传达原文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他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只要有理论的正确指导,翻译技巧是可以灵活的……”(何自然,1995:196)。而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论框架下的顺应论正是指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做出的语言选择的过程。翻译作为对目的语的重新组合,根据交际语境,交际对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译文语言的选择做出相应的顺应,说到底翻译就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 语言的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或多维的。语言顺应涉及四个方面:(1)顺应的语境相关成分(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包括交际语境中任何一个和语言 (2)顺应的结构客体(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选择构成相互顺应的要素; 包括任何一个组织层面上的结构以及构成原则;(3)顺应的动态过程(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即顺应过程在交流中的展开;(4)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即和认知机制相联系的这些过程的状态(维索尔伦,2000)。顺应有语言方面的顺应,还有语境的顺应,本文只从语言方面讨论广告翻译中的顺应现象。 3、语言方面顺应 3.1 语音顺应 广告的功能及商业目的决定了其语言一定要标新立异,所以广告撰写者千方百计的使得语言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英语和汉语都有各自的语音特征,比如说汉语有其平仄特点,英语有压头韵,尾韵等韵律特征。语言顺应是首要简单的方法使得广告语言能够深入人心,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 作者:袁斌业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刊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18(5) 被引用次数:26次 参考文献(17条) 1.关娟娟小心,路上有炸弹 2001 2.蒋锚淮英汉缩略语词典 1990 3.李国文汉语的无奈 2000(04) 4.李虹最新英汉缩略语词典 1991 5.李延林小议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与汉译 1999(03) 6.林成滔字里乾坤 1998 7.刘树森李提摩太与《回头看记略》—中译美国小说的起源 1999(01) 8.刘庆森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2001(07) 9.钱冠连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述评 1991(01) 10.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 1997 11.王克非翻译问题三思 1997 12.王蒙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 1991 13.王学兴英汉缩略语大词库 1992 1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 1989 15.Huang Xinqu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1991 16.Veme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1999 17.Wang Meng The Butterfly and Other Stories 198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何传春语言顺应论动态观与不同文本译文顺应语境程度探析[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10(8) 2.陈丞浅析语用顺应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2) 3.陈丽霞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新探[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6(11) 4.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期刊论文]-外语学刊2002(3) 5.王红迪浅议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海外英语(中旬刊)2010(8) 6.马秀兰浅谈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 7.李琎.LI Jin语言顺应论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2(3) 8.张婷玉语境顺应论与翻译[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10(44) 9.张克定Verschueren的语用理论对语用句法研究的启示[期刊论文]-外语教学2002,23(5) 10.彭劲松.PENG Jin-song外宣翻译中变译的语言顺应论阐释[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1) 引证文献(26条) 1.范开芳翻译质量的顺应性分析[期刊论文]-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论翻译的原则

摘要:抽象的标准如“善译”和“化境”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毋宁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2)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3)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关键词:信守内容意旨;遵从译语习惯;切合语体语域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② 虽然严复持论有故,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信、达、雅”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那么,这样和‘信’字,岂不自相矛盾?”③ 《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谓朴实的内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的内容又未免虚浮。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反对浮华的辞藻,所以说“辞达而已矣”—言辞足以达意就可以了。《尔雅》序题下疏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其中的“雅言”是指区别于各地方言的“诸夏的话”—标准语,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但是,严复的“雅”指的不是“利俗文字”—大众的语言,而是“汉以前字法句法”。为了掩盖“达”的矛盾,严复在“畅达”(如“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和“表达”(如“题曰达旨,不云笔译”)之间周旋,取便发挥,借“辞达而已”求“信”—“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求“雅”—“信达之外,求其尔雅”。不难看出,严复的逻辑是:要“信”则必须“达”,要“达”则必须“雅”,换言之,“雅”是“达”的条件,“达”是“信”的条件,“为达”最终成了“求雅”的借口:“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与“并世译才”的林纾相比,严复所译的书总共不过八九种,而在其所译的这八九种书中,只有《群学肄言》、《原富》、《群己权界论》和《社会通诠》四种“略近直译,少可讥议”,④此前“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⑤此后“中间义忄旨,则承用原书;而所引喻设譬,则多用己意更易。盖吾之为书,取足喻人而已,谨合原文与否,所不论也”。⑥严复虽然提出“信、达、雅”,但他本人并未完全履行。 严复是在译介西学的时候提出“信、达、雅”的,因此“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完备与否,必须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来审视,不能简而单之地就事论事,从而忽视严复“辛苦辶多译之本心”。 严复“窃以谓文辞者,载理想之羽翼”。⑦于是,从“达”来看,洋务派和传教士翻译的书“不合师授次第”,“不合政学纲要”,有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目的,因而“非命脉之所在”。相比之下,“新西学”的命脉之所在则是“维新”,即运用进化论、天赋人权来反对天命论、君权神授论,用自然科学、机械唯物论来论证无神论,从而“开民智,强国基”。正是“于自强保种之事”,严复才“反复三致意焉”。从根本上说,严复的“辛苦辶多译之本心”是“取便发挥”,其所谓“达旨”是“旨”在“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的“民权平等之说”、“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学说和自然科学及其方法论。 从“雅“来看,严复以“雅言”来“达旨”是“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因为当时的白话远未成熟,饱读先秦诗书,受古文的熏陶而成积习,摇头晃脑地读起古书来连平仄也都留心的老夫子大抵不常接触“利俗文字”,对“利俗文字”的运用不像对古文的运用得心应手,但又要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710892995.html,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 作者:张红雪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9期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发展,英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到生活当中的各个角落。为了沟通与交际,许多城市使用双语来树立公示语。公示语汉英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顺应交际语境所涉及到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因素。译者只有全方面地考虑语境因素,才能准确无误的传递出公示语的信息,实现公示语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公示语;顺应论;交际语境 21世纪后,学习者对于顺应论的研究渐渐地走向成熟,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很少有 文章结合语用学的理论尤其是语言顺应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笔者将尝试利用语言顺应论对其进行探讨。 顺应论是语用学中一个理论,使用语言是个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Verschueren指出,语言顺应涉及“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这些方面相互制约,相互顺应,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公示语汉英翻译作为灵活选择语言的过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语言,人们理解公示语与否取决于顺应程度。译者要想表达出公示语的正确信息就要充分考虑语言的顺应程度。 一、文献综述 在《语用学的理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Verschueren提出了顺应性理论。顺应性理论认为自然语言具有三个特征: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 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这三个特征以顺应性为核心,以变异性和商讨性为基础,相互之间彼此依存、密不可分。Verschueren认为人们在不同的世界里,具体地说,处于包括物质世 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环境。公示语主要的语境主要为交际语境。 公示语的应用领域很广,路标、广告、交通工具等等,我们随处可见,都应该可以归为公示语的范围。然而现在很多公示语英译的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完全会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埋没了公示语的价值所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公示语翻译的其译文的成功与否,其交际目的的达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顺应程度。本文主要探讨公示语是如何顺应语境的,如何顺应。

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有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 Nida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Dubois 12.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二、翻译标准 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3.“泰特勒三原则”:(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从文化语境顺应看外来词翻译中汉语字词的选择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间、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外来词也随之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外来词,它们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汉语研究中对外来词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外来词的翻译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理论方面,它是词汇学和翻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并且对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研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践方面,外来词汉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外来词翻译的规律和技巧,指导外来词的翻译实践。把外来词作为普通语言学里面一个重要的议题来研究可以反映出语言进化发展以及本族人对他国语言和文化的接受态度。 John Felstiner曾说过,翻译就像窗户,把新鲜空气放进来,也可让我们向窗外看[1]51。外来词是这一新鲜空气的最先一股风,外来词汉译是外来新事物进入中国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Daniel Shaw的文化翻译观点是:把接受语文化看作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再仔细考虑原语信息的意义[1]150。本文探讨的英源外来词概念是:原汉语中未曾出现、由于外来新概念进入翻译产生的汉语外来语,既包括根据其发音而汉译的外来词,也包括意译的外来词,只要其源头是外来血统。 一、文化语境顺应和外来词翻译 Jef.V 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一个过程,它涵盖了语言使用的诸多方面,特别是必须顺应交际环境和交际的对象,而这种顺应主要是文化顺应,因为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都存在于实实在在的多方面交际者的文化之中[2]。Andre Lefevere认为将翻译局限在语言层面讨论不足以反映翻译的复杂性,他认为翻译所受的诸多束缚中,来自语言的束缚是最不重要的[3]。大多数学者认为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是决定外来词翻译方法的主要因素。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错综复杂,密不可分,因此,外来词翻译研究不应该局限于语言层面,而应该同时考虑语言和文化的因素。外来词作为异域文化的使者,在进入现代汉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汉语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将中国文化语境及汉字文化意义的顺应纳入外来词翻译研究之中,是外来词翻译研究中的一种新视角,可以进一步拓宽外来词研究的领域。 邓炎昌和刘润清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包括物质的东西如城市、组织、学校,也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等非语言的东西[4]。戚雨村提出了更为详细的文化范围,他认为文化的范围包括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层次[5]。 文化语境包括政治、历史、哲学、科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地理环境等诸多要素,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表明了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也会相应变化。人们需要顺应文化差异才能实现成功的交际[6]。文化语境顺应狭义上是对当地民族文化的顺应,其中包括民族文化心理的顺应,民族思维方式的顺应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的顺应。但是这种顺应也必须考虑到民族语言特点的顺应,语言和文化本来就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文化语境因素与语言必须相互顺应,相辅相成,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语言文化在历史传统、社会政治、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思维方式和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某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喻义。因此,译者必须顺应文化语境才能选择恰当的汉字词。 外来词的传入是西方科技及思想进入中国的一个标识,文化语境的顺应对外来词翻译产生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反映在外来词翻译过程中的汉语词选择上。在英语外来词的汉语词翻译选择过程中,译者要作出相应的选择以便顺应汉语文化语境因素从而达到中国人乐于接受使用的目的。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汉语语言文字具有更为浓重的社会文化意义,这种社会文化意义与民族文化心理紧密相连构成了汉语民族语言的一个独有特征。将翻译置于文化史的大背景中,它的意义才更能凸现出来,即翻译虽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却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它代表和反应了社会的交往、文化的沟通与互惠互促[7]。 原语文化和目的与文化中的诸多因素对于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方法的确定以及译本的最后形态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作出的每一个选择都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左右和摆布[8]。Philemon Holland认为,翻译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即翻译必须为现实服务,必须“满足同胞和未来时代的需要”[9]。他所说的满足同胞和未来时代的需要探讨的是把外国语言译为本国语言应该顺应本国文化语境,同胞和未来时代都是处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之中,文化语境的顺应是 第22卷第4期2009年7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2No.4 Jul.2009 从文化语境顺应看外来词翻译中汉语字词的选择 [摘要]以当代汉语中出现的常用英源外来词为对象,探讨了文化语境顺应在外来词翻译中对汉语字词选择的作用,研究发现外来词翻译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顺应中国文化语境,其中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以及汉字文化意义双层因素对外来词翻译中汉字词的选择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外来语;翻译;文化语境顺应 [中图分类号]H136.5[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社会哲学研究基金项目“近现代外来语对汉语词汇影响”(D7SJD740005) [作者简介]王培(198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