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崎病患儿血清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川崎病患儿血清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川崎病患儿血清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川崎病患儿血清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精编版

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多数腺癌表达CEA Rb (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 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调节细胞周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野生型半衰期很短 Nm23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E-Ca,E钙粘附蛋白,介导细胞间粘连作用的跨膜糖蛋白,其功能丧失引起细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PS2(雌激素调节蛋白),其表达和ER表达有关,可作为内分泌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CK19,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肝细胞不表达,而胆管为阳性反应 Hep par 1,肝细胞抗原,正常肝细胞和高分化肝细胞癌阳性,低分化肝细胞癌多弱阳性或阴性。 CK20,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肿瘤、皮肤Merkel细胞癌诊断。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CK7 卵巢、肺和乳腺上皮常阳性,结肠、前列腺、胃肠道上皮阴性。 Villin 绒毛蛋白,正常组织中,villin通常只表达于有刷状缘的细胞上,如胃肠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

川崎病诊治专家共识

川崎病专题讨论会纪要 《中华儿科朵忐》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 川崎^(Kawasaki diseases,KD)就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得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祸急性自限件血管炎综合征,其发病率有逐年増岛趋势准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得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最常见得后天性心脏病,并且可能成为成年后缺血性心脏病得危险因素之一? KD病因及免疫发筋机制仍未完全晴楚,大虽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提示KD可能就是感染因素所致得急性免疫调节紊乱,遗传因素亦与KD发病相关。已报道釣中细菌、病瓠支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如链球菌与葡萄球菌超抗廉)等与KD发病有关,但目前仍未检测到致KD得,丫i一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免疫活性细胞(如T细胞.的核/巨噬细胞)异常活化,所产生得細胞因子可能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及干扰自身免疫耐受。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症反应易导致冠状动脉病变,KD治疗得重点就是尽快阻止促炎症细胞因子得产生与淸除,降低炎症反应,预防与减轻冠状动脉橋变。 《中华儿科朵志》編委会分别于2006年12月5日与2007年3月28日组织了川崎病专题讨论会丿1|崎病超声心动图诊断专题讨论会JL科心血管与免疫得专家就KD得临床热点问题如不完全型(不典型)KD得诊断、IVIG 无反应型(不敏感)KD处理尊问题进彳亍了十分热烈得讨论,现归纳如下。 一、KD诊断标准 因缺乏特界诊断方法,KD得诊I析主要靠临床表现,某些实验室检查可以协助临床诊断° KD可分为典型与不典型两类。 1?典型KD:2002年日木川崎病研尤组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经第七屈国际川崎病大会讨论通过后发表于Pediatrics International(2005). 国心脏病协会(AHA)亦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并发表于Pediatrlcs(2004) 与Circulation(2004)±o与会代表认为日木与英国得典型KD诊断标准大致相同,但有一些微小差界: 日本标准将发热与其她5项主要临床表现整合在一起,而美国标准则将发热单列为必备诊断条件;日本标准认为具备6项主要临床表现中4项,超声心动图发现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者亦可诊断典型KD,而美国标准则认为如果具备除发热以外得4项主要临床表现,发热4(1时亦可明确典型KD诊断。 与会专家认为不具发热表现得KD患儿比例极低,北京KD流行病学调査结果仅有0、3%患儿无发热」対此提岀我国典型KD诊斷建议: 发热5 d或以上(部分病例受治疗干扰发热可不足5d),具有以下5项中得4项者:双侧球结膜充血、口唇及口腔黏膜发红、肢端改变(急性期表现为肿胀,恢复期表现为脱屑)、皮疹与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大即可确诊为KD。如具备除发热以外3项表现并证实冇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者,亦可诊断典型KD。须强调任何KD诊断标准并非特异,一定耍除外引起各项临床表现得其她疾病。还应注意,各项临床表现并非同时出现,应动态观察,以助诊断。

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赵)

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 1.概述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EC)是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内表面的一种单层扁平上皮细胞。EC极薄,厚度约为0.1~1μm,长约25~50μm,宽约10~15μm,在体内呈梭形,相邻细胞之间借少量粘合质彼此嵌合,细胞长轴与血流方向平行。其超微结构特点是在胞质中含有的特殊颗粒,称Weibel-palade小体(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的缝隙相连。EC除了能保持血管壁内表面的光滑和通透性外,还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维持正常的血液流动性,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调节细胞生长,改变脂质代谢,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调节血管张力和选择性通透性以及免疫调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EC功能的异常,与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及肿瘤扩散,免疫疾病都有密切关系。体外培养中的EC形态呈"鹅卵石样"镶嵌排列,细胞长满后呈接触抑制现象。 2.培养方法EC生长在血管内表面,由于其所处的独特位置不利于观察和研究,所以体外培养EC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已有多种种属(人、牛、猪、兔、大鼠等),多种组织(脐带动脉、静脉、肺动脉、主动脉、脑毛细血管、心脏毛细血管等)的EC能在体外培养成功。人们将培养器皿预先用明胶或纤连蛋白或胶原等粘附蛋白包被后,形成人工的EC下基质层,可促进EC的粘附与生长。 2.1 方法原理用酶消化法,酶消化+机械刮脱法或单纯刮脱法将EC分离下来,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贴壁并长成致密单层。 2.2 介绍几种主要EC的分离 2.2.1 酶消化法大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 2.2.1.1 人脐带动、静脉(或其它大血管) a.在37℃水浴中,预热培养用的所有无菌溶液,备用。 b.在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分娩后新鲜的婴儿脐带(25cm左右,不超过6h),选择无夹痕、无扭曲、无凝血阻塞的部分,放入含有100 U/ml的青霉素和100 μg/ml链霉素的D-Hanks液中,在脐静脉或脐动脉的两端插入磨平的注射器针头用丝线扎紧,用注射器从一端注入D-Hanks液冲洗血管,直到流出的液体无血迹。 c.注入0.1%胶原酶(1型)溶液,待血管内残留的D-Hanks液流尽后,用注射器封注另一端针头,继续注入胶原酶溶液,致血管充盈,放入37℃无菌的D-Hanks液中,消化15min 后取出。 d.收集血管内酶溶液,并且注入含20%小牛血清的M199培养液(pH 7.2)冲洗血管收集合并于同一容器内,以1000r/min离心7~10min。 e.去上清液,加入20%小牛血清的M199培养液重新悬浮细胞备用。 f.其它大血管如牛主动脉,猪主动脉等,可在无菌下分离,然后用线结扎血管各分支,再依上述步骤分离EC。 2.2.2 酶消化法小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 2.2.2.1 兔主动脉,大鼠主动脉因血管较小,分支极细,不能采用上述方法消化。 a.将动物主动脉取出后放D-Hanks中,将血管外的脂肪细组织分离干净,用丝线结扎血管一端,然后用探针顶住该端,将整条血管翻转,使内膜翻在外面。将另一端折入腔内0.5cm,并用丝线结扎紧,以防外膜外露及避免酶液进入外膜腔内。 b.用D-Hanks液清洗干净外翻的内膜面,然后血管浸泡在含0.1%胶原酶溶液的小瓶内,盖上瓶盖在37℃水浴中轻轻摇荡消化,使EC离散下来,消化15~20min后,见酶液稍有混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血瘀证(一)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血瘀证(一) 50年代以前,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仅看作是血管内壁的屏障。目前现代医学认识到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血液和血管平滑肌的屏障,而且是高度活跃的代谢库,它能合成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从小分子气体的一氧化氮(NO)到肽类大分子内皮素(ET-1)与缓激肽,对血管的舒缩功能与血液的流动性有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对维持正常血液循环有重要的生理意义(1)。本文试从中西医结合角度说明内皮细胞损伤是血瘀证形成的重要原因,研究活血化瘀可从调理内皮细胞功能着眼。 脉与血瘀 关于脉的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脉是容血和行血的器官。经云:“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指出脉的功能是“令无所避”,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重要条件,故经云:“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另外,《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营气在脉中化以为血,说明脉在血液的生成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中医学也认识到脉的解剖形态学特点,《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将其分为经脉,络脉,孙络,血络,浮络。络脉具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贯通营卫的功能(2)。 脉一旦受到某种影响而闭塞不通或损伤破裂,从而造成血在脉中的循行不畅或瘀塞不流以及血液外溢,《灵枢.经脉》云:“脉不通则血不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其结络者,脉结血不行,决之乃行”。 可见,脉的功能正常是保证血液循行正常的重要条件,脉的功能受损必然与血瘀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瘀 中医学所认识的脏象多是功能概念,中医之“脉”与现代医学之“血管内皮”虽不能等同,但较之其他脏腑组织有更大的相关性。血管内皮细胞既有促栓促凝功能,也有抗栓抗凝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EC)表面不会形成血栓,这是因为正常EC具有抗栓抗凝的缘故。EC表面可生成前列环素(PGI2),EC的PGI2合成酶能利用在EC附近或在EC上的血小板所释放的内过氧化物合成PGI2,使PGI2/TXB2的比值维持在一定的平衡水平,PGI2的主要作用使抑制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拮抗血栓烷A2,使血管扩张。PGI2可转变为6-酮-PGF1α,PGI2及6-酮-PGF1α可转变为6-酮-PGE1存在于正常血浆内,也有抑制血小板功能和扩血管作用。EC是体内合成NO的主要细胞,NO除了松弛平滑肌以外,进入血液的NO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层的胶原等基质,使聚集的血小板解聚。血小板在受损血管内皮下的粘附及积聚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启动因素之一。NO和PGI2对抑制血小板激活有协同作用。EC还能生成13羟十八碳二烯酸(13-HODE),可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对抗TXA2的作用。 EC可生成抗凝血酶的物质,如粘多糖、抗凝血酶-Ⅲ(AT-Ⅲ)、血栓调节蛋白(TM)、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物(EPI)。硫酸乙酰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加速ATⅢ对凝血酶等凝血因子的灭活;血栓调节蛋白与凝血酶结合后,使凝血酶的促凝活性降低并使凝血酶激活蛋白C的速率大幅度提高,激活的蛋白C与蛋白S结合成复合物后具有很强的抗凝活性,能灭活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Ⅷ,激活的蛋白C有促内皮细胞释放出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和灭活PAI 的作用。 EC可合成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剂(u-PA),使纤溶酶原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纤溶酶,将已生成的纤维蛋白或血块中的纤维蛋白溶解。 EC不仅具有抗凝抗栓功能,还具有促凝促栓功能。EC可产生粘附蛋白如P-选择素(Ps,又称

川崎病少见表现对其诊断的临床意义

川崎病少见表现对其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的少见表现及其对川崎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5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52例川崎病患儿中,有19例表现为呕吐,占12.5%;有19例表现为颌下淋巴结肿大,占12.5%;有18例表现为腹泻,占11.8%;有14例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占9.2%;有13例表现为腹痛,占8.6%;有5例表现为肌肉痛,占3.3%;有4例表现为关节痛,占2.6%;有2例表现为腋下淋巴结肿大,占1.3%;有2例表现为耳后淋巴结肿大,占1.3%;皮肤黄染、枕后淋巴结肿大、抽搐表现均1例,各占0.7%。结论:川崎病患儿的少见表现增加了川崎病的诊断难度,关注川崎病的少见表现,不但能够加深医师对川崎病的认识,还有利于川崎病的诊断,促使川崎病患儿尽早得到治疗,进一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川崎病;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临床意义 川崎病是一种发热性质的急性病,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大范围的累及血管内皮系统以及活化免疫系统。在临床上,川崎病主要症状为长时间的发热、淋巴结肿大、皮肤以及黏膜损害。这些病例的早期症状是单一存在的少见部位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肌肉痛、抽搐等。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医生误诊,在早期诊断方面具有很大的难度。本文对本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5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52例川崎病患儿中,男102例,女50例;23例患儿小于1岁(占15.1%);58例患儿1~2岁(占38.2%);26例患儿2~3岁(占17.1%);15例患儿3~4岁(占9.9%);11例患儿4~5岁(占7.2%);19例患儿大于5岁(占12.5%)。 1.2 方法 将152例川崎病患儿入院后的一般情况、体征以及症状和入院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患儿肝功、血常规、胸片、尿常规、心脏彩超、心电图等资料后,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在152例川崎病患儿中,有19例表现为呕吐,占12.5%;有19例表现为颌下淋巴结肿大,占12.5%;有18例表现为腹泻,占11.8%;有14例表现为腹股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EC)体外培养 1.概述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EC)是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内表面的一种单层扁平上皮细胞。EC极薄,厚度约为0.1~1μm,长约25~50μm,宽约10~15μm,在体内呈梭形,相邻细胞之间借少量粘合质彼此嵌合,细胞长轴与血流方向平行。其超微结构特点是在胞质中含有的特殊颗粒,称Weibel-palade小体(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的缝隙相连。EC除了能保持血管壁内表面的光滑和通透性外,还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维持正常的血液流动性,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调节细胞生长,改变脂质代谢,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调节血管张力和选择性通透性以及免疫调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EC功能的异常,与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及肿瘤扩散,免疫疾病都有密切关系。体外培养中的EC形态呈“鹅卵石样”镶嵌排列,细胞长满后呈接触抑制现象。 2.培养方法EC生长在血管内表面,由于其所处的独特位置不利于观察和研究,所以体外培养EC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已有多种种属(人、牛、猪、兔、大鼠等),多种组织(脐带动脉、静脉、肺动脉、主动脉、脑毛细血管、心脏毛细血管等)的EC能在体外培养成功。人们将培养器皿预先用明胶或纤连蛋白或胶原等粘附蛋白包被后,形成人工的EC下基质层,可促进EC的粘附与生长。 2.1 方法原理用酶消化法,酶消化+机械刮脱法或单纯刮脱法将EC分离下来,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贴壁并长成致密单层。 2.2 介绍几种主要EC的分离 2.2.1 酶消化法大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 2.2.1.1 人脐带动、静脉(或其它大血管) a.在37℃水浴中,预热培养用的所有无菌溶液,备用。 b.在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分娩后新鲜的婴儿脐带(25cm左右,不超过6h),选择无夹痕、无扭曲、无凝血阻塞的部分,放入含有100 U/ml的青霉素和100 μg/ml链霉素的D-Hanks液中,在脐静脉或脐动脉的两端插入磨平的注射器针头用丝线扎紧,用注射器从一端注入D-Hanks液冲洗血管,直到流出的液体无血迹。

肿瘤相关循环内皮细胞的分类标志物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2009年第36卷第6期中国肿瘤临床?353? ?综述。肿瘤相关循环内皮细胞的分类标志物及其功能研究进展:l: 摘要经典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主要包括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血管发生(vaseulogenesis)、均依赖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的增殖、迁移、黏附而形成管腔。CECs不仅与血管新生和肿瘤生长、播散有关,还可能作为抗血管生成药物的靶点和反映疗效的标志物。循环内皮细胞膜上可表达多种表面分子,在从幼稚到成熟及活化过程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而不同阶段细胞表达的表面分子有所不同。各表面分子在肿瘤血管新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监测可靠的分子标志物量化CECs尤其是活化血管内皮细胞(activatedcirculatingvascularendothelialcells。aCECs),来判定肿瘤新生血管和血管靶向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且已成为临床上的迫切需要。 本文就肿瘤相关循环内皮细胞的分类、标志物及其功能做一综述。 关键词血管生成血管发生循环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 doi:10.3969/j.issn.1000-8179.2009.06.014 RecentProgressinClassification.MarkersandFunctionofTumor-related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 XUWenjing,LIKai Correspondingauthor:LIKai,E-mail:likai5@medmail.com.cn DepartmentofThoracicOncology,CancerInstituteandHospitalofTianjinMedicalUniversity,Tianjin300060,China Grantsupport:WUJieping’sFoundationSpecialforClinicalResearch(No.04101002) AbstractTwomajorprocessesbywhichtumorbloodvesselsaredevelopedandremodeledarebasedontheproliferation,migration,andadhesionofcirculatingendothelialcalls(CECs).CECsthereforecontributetotumorneovasculogenesisandpossiblytotheprogressionandmetastasisoftumors.CECsarepossibletar-gets forantiangiogenictherapyandpredictorsoftreatmentefficacy.Inthisreview。wediscusstheclassifica-tion.markersandfunctionoftumor-relatedCECs. KeywordsAngiogenesis;Vasculogenesis;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 Endothelialprogenitorcalls(EPCs) 外周血巾的血管内皮细胞称为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包括源于现有血管壁的成熟内皮细胞和源于骨髓的内皮祖细胞或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成熟CECs由正常组织血管的内皮细胞经肿瘤分泌的促血管生成凶子激活后进入循环中形成,转变为“活化内皮细胞”(activatedcirculatingvascularendotheliMcells,aCECs),脱落到皿中并迁移到肿瘤部位,参与形成新生血管。另一部分CECs从EPCs分化而来,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活化的不同阶段,表达不同标志。aCECs是形成新生血管的主要成分,在肿瘤生长中起重要作用。故了解其特异标志,以监测血管内皮细胞水平可能有助于反映新生血管生成状态及预测抗血管生成疗效,已成为临床之亟需。 1成熟CECs标志物 ‘成熟CECs呈CD45、CD3、CD4、CDl4、CDllh、CDll7、CDl33等阴性表达和CDl46、CDl05、CD31、CD34、CDl44、CD54、CDl06、vWF、CD62E、VEG--FR一2等阳性表达¨-s]。其中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aCECs)呈CD45一、CDl46+、CD54+、CD62E+、CDl05+或CDl06+等表达¨’4】。 1.1共有标志 1.1.1CDl46又名P1H12、S—Endo一1,是粘附分子,表达于所有【ffL管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脐血前体细胞和内皮细胞、活化的T淋巴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f5J】。尽管其无特异性,但可与CD31等阳性表达及泛白细胞标志物、造血干细胞标志物等阴性 ?本文课题受吴阶平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基金资助(编号:04101002)通讯作者:李凯likai5@medmail.corn.cn

川崎病诊治专家共识(新)

川崎病专题讨论会纪要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s,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属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并且可能成为成年后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KD病因及免疫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提示KD可能是感染因素所致的急性免疫调节紊乱,遗传因素亦与KD发病相关。已报道多种细菌、病毒、支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如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超抗原)等与KD发病有关,但目前仍未检测到致KD的单一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免疫活性细胞(如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异常活化,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及干扰自身免疫耐受。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症反应易导致冠状动脉病变,KD治疗的重点是尽快阻止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清除,降低炎症反应,预防和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分别于2006年12月5日和2007年3月28日组织了川崎病专题讨论会,川崎病超声心动图诊断专题讨论会,儿科心血管和免疫的专家就KD的临床热点问题如不完全型(不典型)KD

的诊断、IVIG无反应型(不敏感)KD处理等问题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现归纳如下。 一、KD诊断标准 因缺乏特异诊断方法,KD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某些实验室检查可以协助临床诊断。KD可分为典型和不典型两类。 1.典型KD:2002年日本川崎病研究组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经第七届国际川崎病大会讨论通过后发表于Pediatrics International(2005)。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亦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并发表于Pediatrics(2004)和Circulation(2004)上。与会代表认为日本与美国的典型 KD诊断标准大致相同,但有一些微小差异: 日本标准将发热与其他5项主要临床表现整合在一起,而美国标准则将发热单列为必备诊断条件;日本标准认为具备6项主要临床表现中4项,超声心动图发现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者亦可诊断典型KD,而美国标准则认为如果具备除发热以外的4项主要临床表现,发热4d时亦可明确典型KD诊断。 与会专家认为不具发热表现的KD患儿比例极低,北京K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仅有0.3%患儿无发热,因此提出我国典型KD诊断建议: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范婧尧聂绍平 基金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重点项目(Z14110700251401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714100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冠脉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以及梗死的病例现象,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年来,ACS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1]。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预测体系,对ACS进行早期识别、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成为目前医学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生物标志物在ACS病人的诊断、预后检测及危险分层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证明的最早的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是谷草转氨酶,Ladue报道[2]在心肌梗死几小时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超过参考值范围,随后引起了广泛关注,经历了从谷草转氨酶到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到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cTn)的发展过程,近来又有很大发展。除了对传统血浆蛋白的检测,还包括了对微小RNA(MicroRNAs, miRNAs)等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与研究。本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作一简要综述。 1、肌钙蛋白与高敏肌钙蛋白 1.1 研究背景 肌钙蛋白由3个亚单位组成,原肌凝蛋白亚单位(Troponin T, TnT)、肌动球蛋白-ATP酶抑制亚单位(Troponin I, TnI)以及与钙结合的亚单位(Troponin C, TnC)。TnT和TnI同时存在于心脏和骨骼肌。心脏特异TnT(Cardiac troponin T, cTnT)及心脏特异TnI(Cardiac troponin I, cTnI)对心肌损伤表现出高敏感性和特异性[3,4]。心脏肌钙蛋白复合体位于收缩单位细肌丝上,在调节心脏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4]。在急性心肌损伤时,cTnT及cTnI作为完整蛋白质及降解产物从坏死心肌组织中释放入血,可定性并定量的衡量心肌损伤。 肌钙蛋白作为心肌受损的生物学治疗,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2007年国际心脏病学术组织对心肌梗死进行了重新定义,建议使用cTn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诊断指标之一,并以cTn第99百分位值及其动态变化作为主要判断

国内外川崎病临床诊断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7), 852-859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5c10639855.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5c10639855.html,/10.12677/acm.2019.97131 Progress 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International Kawasaki Disease Juhong Lv1,2, Hongru Ma1,2, Feng Deng3,4*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Baoji Central Hospital, Shaanxi Province, Baoji Shaanxi 2Baoji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Baoji Shaanxi 3Baoji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anxi Province, Baoji Shaanxi 4Baoji Preventive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Baoji Shaanxi Received: Jun. 28th, 2019; accepted: Jul. 12th, 2019; published: Jul. 19th, 2019 Abstract Kawasaki disease is a systemic vasculitic disease mainly occurring in children aged 5 years and younger. It has become a major cause of heart disease in acquired childre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ince the world’s first Kawasaki disease research report, it has been half a century since the re-search on clinical diagnosis of Kawasaki disease has been different. The incidence of Kawasaki disease in China is generally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level of Kawasaki diseas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criteria of Ka-wasaki diseas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Kawasaki disease in China. Keywords Kawasaki Disease, Clinical Diagnosis, International 国内外川崎病临床诊断研究进展 吕菊红1,2,马红茹1,2,邓峰3,4* 1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儿科,陕西宝鸡 2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宝鸡市中心医院,陕西宝鸡 3陕西省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宝鸡 4西安交通大学宝鸡预防医学研究院,陕西宝鸡 收稿日期:2019年6月28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2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19日 *通讯作者。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血管内皮细胞(VEC)功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综述了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的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及VEC功能紊乱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VEC功能与心血管疾病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策略。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心血管疾病 现已证明VEC除了完成血液和组织液的代谢交换以外,还是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1】,可以产生和分泌十余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维持正常的血管张力、血液的正常状态和动态平衡等作用,并通过其屏障和分泌功能,影响着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VEC功能紊乱在高血压、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AS)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2】 VEC的功能极其重要和复杂。1维持血管内膜的光滑,防止血小板及白细胞粘附,防止有害物质侵入血管壁。2具有半透膜的作用,维持血液、组织液中物质的交换。3合成并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NO),PGI2,,内皮素(ET)等,调节血管张力,维持正常血压。4合成致栓及抗栓物质,维持其动态平衡,如肝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等。5 合成胶

原基底膜及血管平滑肌保护层。6合成血管生长因子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EC)。7影响血管壁对脂蛋白等物质的代谢。 2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标志物质【3~5】 2.1 一氧化氮(NO)。NO由血管EC释放,EC以L一精氨酸和分子氧作为底物,在NO合酶作用下生成NO 继之进入邻近的平滑肌细胞,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分解GTP使c—GMP增加,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NO还有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 3.5】。基础状态下,EC作为血藏感受器,转化血液切变力的机械信号为化学剌激,促使NO释放,维持血管张力和血流量相对恒定。乙酰胆碱、5_羟色胺、P物质,缓激肽、凝血酶、腺苷、TXA2、组胺{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以及内毒素,都能促使NO释放。 2.2 PGI2。EC通过环氧化酶及前列环素合成酶途径代谢花生四烯酸产生PGI2,再通过第二信使cAMP发挥生物学效应。凝血酶、缓激肽、组胺,腺苷、高密度脂蛋白、TXA2、白三烯、血小板生长因子、组织缺氧和血流动力学应激等,促使EC释放PGI2。PGI2和NO 协同扩张血管,防止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5】。 2.3ET1988年Yanagisawa【6】从猪主动脉EC中分离提纯出21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称内皮素。ET 受体中B型主要分布在EC,激活后可使EC释放NO、PGI2,但其舒血管效应常被A型受体兴奋所致平滑肌细胞强烈而持久的收缩所掩盖。有实验表明,给大鼠持续滴注ET1 后血液浓缩,微动脉和微静脉收缩,微循环血流量减少,血栓形成;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解读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解读 一、前言 我国在 2012 年由中华医院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组、免疫学组以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发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建议已经发表了 2 年多,对临床工作有很大帮助。 二、川崎病 (一)历史 川崎病由日本医生在 1967 年以日文首次发表,在 1974 年以英文的形式首次发表。随后在世界各地都有了川崎病的报道。目前川崎病在发达国家已经取代风湿成为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第一位病因。 (二)发病率 在各国之间和人种之间的差异较大。在我国,在 5 岁以下儿童中约为 30-50/10 万,也有稍低的调查在 20-30/10 万,但总体上是严重影响了我国儿童健康的疾病之一。其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因此对于发热不退的孩子,要提高警惕。 (三)定义和临床表现 川崎病好发于小年龄儿童,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急性热性疾病,部分患儿可侵犯冠状动脉。临床表现有发热、皮肤黏膜损害、淋巴结病变以及其它多地方的受累。 (四)诊断 最常用的诊断标准:首先必须是发热持续五天以上,并且有以下五项中的至少四项:第一:双眼球膜出血无分泌物;第二:口唇潮红,杨梅舌,口、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第三,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 1.5cm ,常为单侧;第四,四肢末端变化,在急性期有手足硬性水肿,掌跖及指趾端有红斑;在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样脱皮;第五,有多形性红斑。 如果在发热持续五天以上的基础上,只有五项中的三项或二项,需要加强超声心动图的结果诊断,当证实有冠状动脉扩张时即可以诊断。 (五)治疗 治疗目标为:控制全身血管炎症、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及血栓性阻塞。治疗药物有静脉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以及进行对症治疗。 丙种球蛋白: 2g/kg , 12 小时输入,阿司匹林: 30-50mg/kg ,治疗 3-5 天后炎症症状消除后,丙种球蛋白减量为 3-5 mg/kg ,再以少剂量阿匹西林维持抗血小板作用持续 2-3 个月。 川崎病急性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已经比较成熟。通过正规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日本报道自 1993 年的 13 %降至 2008 年的 3.2 %。,但仍有部分患儿需要长期随访和监测,甚至是长期的药物干预。 三、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治疗及长期管理规范管理非常重要。为了规范川崎病冠状动脉临床诊断和处理流程,从 2010 年以来,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免疫

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

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多数腺癌表达CEA Rb (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 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调节细胞周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野生型半衰期很短 Nm23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E-Ca,E钙粘附蛋白,介导细胞间粘连作用的跨膜糖蛋白,其功能丧失引起细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PS2(雌激素调节蛋白),其表达和ER表达有关,可作为内分泌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CK19,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肝细胞不表达,而胆管为阳性反应 Hep par 1,肝细胞抗原,正常肝细胞和高分化肝细胞癌阳性,低分化肝细胞癌多弱阳性或阴性。 CK20,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肿瘤、皮肤Merkel细胞癌诊断。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CK7 卵巢、肺和乳腺上皮常阳性,结肠、前列腺、胃肠道上皮阴性。 Villin 绒毛蛋白,正常组织中,villin通常只表达于有刷状缘的细胞上,如胃肠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不可能为乳腺来源。其他villin免疫组化染色通常为阴性表达的肿瘤还有:如卵巢浆液性癌、尿道移行细胞癌和前列腺癌。间皮瘤也经常为villin阴性表达,因此在一些情况下Villin还可以作为鉴别间皮瘤和腺癌使用抗体的一种。 但是也有一些非胃肠道来源的肿瘤可表达villin,如子宫内膜样腺癌、卵巢粘液性癌、肾细胞癌和小部分肺癌。也有一些专家报道Villin在部分宫颈内膜腺癌病例中表达。 肝癌的诊断: Villin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显示出毛细胆管结构,因此它也可能在表达部分肝癌的管状结构上很有用。多克隆CEA是用于此目的的第一种试剂,而且CD10 (CALLA)在表达肝癌的该结构上也非常有用。多克隆CEA、villin和CD10 (CALLA)在肝癌病例上的表达,相互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冲突,因此如果怀疑肝癌的可能性,建议将这三种抗体共同使用以协助疑难病例的诊断。

内皮细胞的培养

内皮细胞的培养 内皮细胞,用高倍镜观察肠系膜上的毛细血管,可见到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较间皮细胞小,排列紧密。内皮细胞或血管内皮是一薄层的专门上皮细胞,由一层扁平细胞所组成,呈多边形,细胞的边缘呈锯齿状,相互嵌合。血管内皮细胞(EC)位于血液与血管组织之间,它不仅能完成血液和组织液的代谢交换,并且能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以保证血管正常的收缩和舒张,起到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压以及凝血与抗凝平衡等特殊功能,进而保持血液的正常流动和血管的长期通畅。抗凝血材料表面内皮细胞化,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和血小板激活。 下面以脐带静脉为例介绍内皮细胞的培养: 一、试剂准备: (1)脐带保存液:生理盐水、葡萄糖100 mmoL/L、100 U/ml青霉素一100 U/m1链霉素。(2)组织消化液:0.1%I型胶原酶和0.05%胰酶-0.0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溶液。 (3)内皮细胞培养液:含20%胎牛血清、ECGS、肝素,100 U/m1青霉素-100 U/m1链霉素的M199培养基。 (4)器皿:0.2%明胶包被:用PBS配制。 二、原代提取 (1)脐带处理:在无菌条件下取新生胎儿脐带,长度>20 cm。剪去脐带两端和脐带上有夹痕及血肿部分,尽量挤干净脐带内血液。用生理盐水冲洗脐带表面至无血色。 (2)脐静脉处理:用输血器内接有穿刺器的软管,找到脐静脉,将软管针头一端插入脐静脉,用止水夹固定,另一端接20 m1注射器,吸取PBS反复冲洗脐静脉直至无血色液体流出为止。 (3)组织消化:将脐带另一端用止血钳夹闭,向脐静脉中灌入0.1%I型胶原酶溶液,使之充盈,夹闭软管,37℃水浴中孵育20 min,其间轻轻挤压并旋转脐带,以使酶溶液充分接触血管内壁,然后将细胞一酶溶液收集于预先装有温培养液小三角瓶中。 (4)收集细胞:用2倍于消化液的温PBS冲洗脐静脉,一并收集于小三角瓶中,将细胞悬液装入10 ml离心管, (5)离心培养:1 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吹打悬浮,再次离心10 min,重悬细胞并接种于铺有明胶的25 cm2培养瓶中,置于37℃5%C0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24 h 后更换培养液,以后每隔2 d换液1次。

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及鉴定

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及鉴定* 谢 崧 杨晓静 钱桂生 王关嵩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重庆 630037) 摘要 取大鼠周边肺组织进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将肺组织切成小块,用含有20%新生牛血清、肝素90L g/ ml、L-谷胺酰胺4mmol、青霉素100U/ml和链霉素100L g/m l的R PM I-1640培养基培养。血细胞立即从肺组织周围游出。继而是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其他细胞72h才游出。培养60h后取出肺组织块,培养瓶中只有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细胞。后者可通过传代除去。获得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规律的鹅卵石样形态和对异植物血凝素结合试验及八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染色均阳性。 关键词 大鼠 肺循环 微循环 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肺微血管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都起着重要作用,如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动脉高压[1]等的发生有关。目前仅限于肺动脉内皮细胞的研究,而肺微血管和大血管之间据文献报道在表型和功能有着显著的不同[2]。故有培养和研究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必要。 虽然肺有大量的血管内皮细胞,但同时存在40多种类型的细胞尤其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等细胞的迅速生长,使内皮细胞生长受抑制。分离和培养纯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较为困难。国内未见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的报道。本文采用简单的方法成功地分离和培养出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 RPM I-1640培养基为美国Gibco 公司产品。新生牛血清由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产。兔抗人八因子相关抗原抗血清为DAKO公司产品,华美分装。荧光标记异植物血凝素为Sigm a 公司产品。荧光标记羊抗兔1gG由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抗菌素为青霉素钠盐和硫酸链霉素。L-谷氨酰胺为第二军医大学分装。胰蛋白酶和肝素钠均为上海生化试剂商店提供。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按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3]培养。 1.2 取材 选重200-300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乌拉坦(10L l/mg)腹腔麻醉。颈动脉放血后,将整个大鼠泡于75%酒精中2-3s,以后用组织剪逐层剪开胸腔。切下心肺放入盛有含青霉素200U/m、链霉素200L g/ml和Hanks液的三角烧瓶内备用。 1.3 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将盛有心肺组织的无菌三角烧瓶置于超净台,抗生素Hanks液冲洗心肺组织的血迹。眼科剪剪去肺组织表面的脏层胸膜,剪取胸膜下肺组织(厚度不应大于1.5mm)。并将肺组织用锋利的手术刀切成1.5×1×1mm3大小的组织块。贴入无菌的25cm2培养瓶(1%明胶预置过夜,4℃,用前2h移入CO2培养箱,培养液冲洗)中进行培养。每瓶贴10块,置培养箱固化2h后,加入含20%新生牛血清、肝素90U/m l、L-谷氨酰胺4mm ol、青霉素100U/ml和链霉素100L g/ml的RPM I-1640培养基3m l,放入培养箱中培养。60h后将肺组织块取出。继续培养7-10d,细胞汇合成单层细胞。肺组织贴瓶后3d换液,以后每两天换液一次,每次均换1/2。 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传代培养: 将长成单层的原代细胞用0.08%胰蛋白酶进行消化,每瓶加入1ml,置常温5m in左右。镜下观察,当细胞间连接疏松时立即倒出消化液,加入培养基3ml,用吸管吹打使细胞脱落并充分混匀,吸出0.1m l计数,得出细胞总数后,将含细胞的培养液稀释成(2.5-3.0)×105个细胞/ml的接种浓度。每25cm2培养瓶接种3ml细胞悬液,与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相混的血细胞就通过传代除去了。 1.4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鉴定 制片: 如同细胞传代将细胞消化成细胞悬液。再以800rpm离心5min除去含血清的培养液。向沉降的细胞中加少许Hanks液,用吸管轻轻吹打漂洗后,取少许细胞悬液薄涂于玻片上。用吸水纸吸干后甲醇固定5-10min取出备用。 189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7;13(2) X1996-9-20收稿 1997-2-6修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