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

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

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
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及文学活动(注1)

五种文学观念(注2)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注3)

文学的界说(注4)

文化(注5)及文学的文化意义(注6)

文学是文化的意义载体(注7)

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注8)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注9)

审美及其实现的条件及审美的特点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注10)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注11)

体验与文学(注12)

体验的美学功能(注13)

英加登提出的“层次论”,他认为文本由四个层面构成: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英加登同时认为,有的文本有第五层,即形而上学层面。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其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其它三要素分别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间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以下是对上述五种文学观念做出的解释。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摹仿”说,也就是再现说。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摹仿自然”,摹仿说的形态至苏格拉底已相当完备,柏拉图的“理式摹仿”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虽有唯心唯物之分,但他们都认为艺术是“摹仿”。摹仿说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统治西方达二千年,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摹仿说才被打破。与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的观点。“度物象而取真”由五代大画家荆浩提出,明代批评家叶昼与清代思想家叶燮也持类似看法。

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是其代表。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一)主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情感活动时的创造,是他们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二)主张诗人忠实于情感,忠实于诗人自我与人类的情感;(三)强调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平凡的事物现象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在中国,与西方表现说可相提并论的是“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

实用说实用说强调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一般而言,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

来快感和娱乐,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即“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贺拉斯“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文本提到高于一切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得到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作者无关,也与读者无涉,作品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客观说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并得到了英美新批评派、布拉格学派和法国结构主义的积极响应,成为西方当代颇具影响的一种文学观。持上述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雅各布逊、穆卡洛夫斯基、艾略特等。

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意向性的体验,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体验说认为作家笔下的诗歌、小说等只是“文本”,还不能成为读者观照的美学对象,“文本”一定要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经过读者的体验,并与作者构成对话关系时,才能成为美学对象,才是真正的作品。所以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之外,在读者的意向性体验之外,就根本不存在文学,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作品的交流活动之中。体验说的代表人物瓦莱里、英加登和姚斯。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变化发展,社会心理的变化,这是根本原因;二是文学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

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二)关于文学的五大命题:

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

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一)广义的文化概念

多数学者都是从广义角度来理解文化概念的。就其外延来说,英国著名的文化文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人类文化包括物质设备、精神产品、语言和社会组织;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物质生活方面;庞朴先生也认为文化可分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二)狭义的文化概念

从狭义角度理解的文化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

(三)符号论的文化概念

卡西尔从符号学的意义解释文化,认为它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本书所讲文化,是符号意义上的文化。

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叩问人生的意义;憧憬人类的未来。

因作家的文化取向或文化理想不同,他们对待传统文化有两种基本倾向:认同和离异。

品质阅读所谓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则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一)文学与科学文化

文学与科学的不同点:文学(包括艺术)与科学文化(我们这里指的自然科学)是不同的。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主要是自然世界,但在科学中,尤其在自然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入科学的视野。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要揭示的是人的心灵方面的奥秘,科学揭示的是自然方面的奥秘。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与美,但文学追求的真主要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客观世界的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文学要求真、善、美的统一。

文学与科学的共同点:文学艺术与科学文化虽有偏重于感情与理性之分,但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在塑造人的素质这个根本点上是相通的。

(二)文学与历史文化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不过,它们都可以达到对世界普遍性的揭示,而且历史与文学具有互动关系,历史为文学创作提供题材,文学对真实生活的描写,也成为对历史的重要补充。

(三)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化

在艺术文化中,文学、绘画、音乐是最古老的、最重要的三种艺术形式。绘画以线条、色彩描绘世界,作用于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音乐以声音、以韵调抒写感情,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觉艺术;文学是是艺术,这是文学与绘画、音乐的区别。文学、绘画、音乐又有共同性,它们可以相互配合、阐发、影响和补充,文学可以使绘画和音乐具有深刻的思想;绘画可以使诗和音乐增强形象性;音乐可使诗和画增强节奏感。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把文学界定为社会意识形态,关于这一命题,可以从二方面加以以阐释:文学源于生活;文学改造生活。总之,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是说社会生活本来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经过作家的艺术改造,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文学已不是物质形式,而是意识形式。

(一)审美的含义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审美客体的观照、感悟和判断。

(二)审美实现的条件

主体心理层;客观对象层;心理时空层;历史文化层。

(三)审美的特点

包容性;深刻性。

(一)审美意识形态的独立性。

(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内涵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是简单的,它既非单一的意识形态的表现,也非单纯的审美,它是复杂而丰富的,具体可表现在:

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同性;

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看,是认识也是情感.黑格尔称认识与感情的结合形态为“情致”。情致就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的感性的,也是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成为人们的认识。

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

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看,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一)经验和体验

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即经验;体验是经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经验和体验是密切相连的,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对经验意义和诗意的发现与升华。

(二)体验与文学

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作家的个体体验有以下特征:

情感的诗意化;意义的深刻化;感受的个性化。

关于“移情说”,编者在论及作家个体体验之特征之一“情感的诗意化”时提出了“移情说”。为什么在体验中会发生对象情感化和诗意化呢?这就与移情有关,即在体验中,“物”与“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的创立者是德国美学家里普斯。

关于“距离说”,编者在论及“意义的深刻化”时提出“距离说”.“距离说”的提出者是布洛,它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即所谓换了一个视角,当作者在换了一个视角之后再审视当下世界,就能看到通常未注意的方面,即事物的深义和诗意的方面。

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的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作家的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一)体验及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二)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它包括三层含义,对对象本身的超越;获得“童心”,对传统的陈规陋习和既定成见实现超越。(“童心”说为明代李贽提出)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文本(注1)

文本层面(注2)

文本的语言性(注3)

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注4)

文学语言组织(注5)

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注6)

语音层面(注7)

文法层面(注8)

辞格层面(注9)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注10)

内指性(注11)

音乐性(注12)

陌生化(注13)

本色化(注14)

文本是未经阅读的,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组成的整体语句,是一份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语言产品。

文学文本(或文学理论、文学批语领域通常使用的文本)是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的语言形态。文学文本除了具有一般文本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一种特定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二)要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三)供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文学作品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其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一)庄子的“言”、“意”二层面;

王弼(三国人)的“言”、“象”、“意”三层面说;

更为自觉分析文学文本层面构成的是清桐城派文论家刘大槐和姚鼐。刘大槐的“精”“粗”二层面说,“粗”指语言层,即“音节”和“字句”;“精”指内在意义层,即“神气”。姚鼐的“精”“粗”两层面,“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

(二)西方文论对文本层面的认识

但丁的二层面说: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神秘意义,字面意义为一层,后三者构成超意义层,为一层。

黑格尔的二层面说:外在形象层和内在意蕴层。

英加登的四层面说: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

(三)编者的观点

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和文学意蕴。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是指文本所具有的语言特性。它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文学以语言的方式存在。

(二)文学语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文学中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三)言语是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现代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前者是语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后者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文学语言的存在方式不是语言结构,而是言语,它呈现出个人的、多方面的、异质的、不稳定的或活跃的特点。

(一)对语言在文学中地位的认识

西方文论界对语言在文学中地位的认识。西方文论界对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的认识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经典语言观,二是现代语言观。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文论界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表达意义的工具;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他们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创造意义的场所,不再是意义简单地先于语言并决定语言,而是意义在语言中被创造出来。持这一观点的著名学者有维特根斯坦和伊格尔顿。

中国文论界对语言在文学中地位的认识。以清末为大致的分界线,可以看到,中国文论界的语言观呈现出古典语言观和现代语言观的分别。中国古典语言观认为语言在文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具体表现在,语言既是外在之道也是内在之心的具体存在方式,从而具有鼓动天下的力量;从清末始,中国现代文论界吸收了来自西方的语言观,形成了新的现代语言观,清末诗人黄遵宪发出“我手写我口”、“语言与文字合”的呼声;梁启超提出“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的文学变革主张;胡适撰写《文学改良刍议》,“语言革命”终于被直接而明确地视为现代文学的根本问题和首要任务;三十年代以来,来自前苏联的文学语言观在中国产生了缓慢而决定性的影响。

(二)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集中表现在,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直接现实,语言在文学中具有首要地位。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四方面理解:

从文学文本的状况看,语言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这可以从三方面看,首先,一部文学文本总是直接地由客观的语言符号系统构成的;其次,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目的,是要最终形成语言艺术品——文学文本;再次,读者阅读同样必须和只能首先面对这种语言性文本,进而最终理解和欣赏它。

从文学文本语言与意义的关系看,语言是意义所不可须臾与之分离的生长地。在文学文本中,一方面,语言是意义的生长地,语言使意义得以生成;另一方面,意义的生成始终通过语言。[‘

从语言在文学文本中的功能看,语言不仅表达意义,而且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

从文学的审美特性看,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语言是文学文本美的资源;另一方面,语言更是美的组成部分。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体说来文学语言组织有三个特性:

(一)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可参阅注3)。

(二)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三)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

文学语言组织有三个基本层面:语音层面、文法层面、辞格层面。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它包括节奏和音律。

(一)语音层面的作用

在诗等抒情性的文学文本中,声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构成了抒情形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清沈德潜说:“诗以声为用者,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林语堂先生揭示了“中国文学的美”在语音层面的特征,如尤其注重汉语语音的节奏和韵律美。在林先生看业,汉语的“语音价值”不仅表现在中国文学上,而且渗透进更为广泛、深刻而根本的中国“社会传统”和“心理习惯”之中。

与诗相比,尽管语音层面在散文中的重要性一般来说要小些,但散文也往往讲究语音形象的创造,朱光潜先生明确主张散文要讲究“声音节奏”。

在小说方面,汪曾祺曾把语言的“声音美”看作小说的语言美乃至整个小说美的关键因素。

(二)语音层面的形态:节奏和音律。

节奏

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的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节奏一般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轻重型。

音律

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文本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的和谐状况。音律的基本类型有: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和押韵。

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编者共介绍了三对六种基本辞格:比喻与借代、对偶与反复、倒装与反讽。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它有如下表现:内指性、陌生化、音乐性和本色化等。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即它总

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行事,而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

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本色化是文学语言组织与人的本来面目(身份、性格或面貌)相符的特性。它有多种含义,一指文体规范;二指作家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三指生活的本来面目。

“本色”一词最早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而用“本色”批评诗歌创作的是宋陈师道,他认为韩“以文为诗”和苏(轼)“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事,要非本色”。宋张炎明确提出“本色语”要求,语言的本色化往往成为作家的一种必然选择,它意味着竭力选择、锤炼语言,以便尽可能直接而生动地表现人的本来面目。

本色语有两种类型:本色化描述语,本色化对话。

本色化描述语是指文学文本中叙述人或抒写人所使用的描述性语言极符合被刻画人物独特身份和性格及其所在环境的语言组织。

本色化对话是人物与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所展开的对话与说话人身份和性格相符的语言组织。

【自考真题】全国2018年4月自考文学概论(一)考试真题 (3)

全国2018年4月自考文学概论(一)考试真题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肉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背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超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文学与历史相比更注重 A.事实 B.认知 C.理智 D.虚构 2、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是 A.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B.作品、作家、生产者、读者 C.作品、作家、现实、历史 D.作品、作家、消费者、受众 3、“圣人立象以尽意”,这一观点出自 A.《周易?系辞》 B.《庄子?齐物论》 C.《荀子?乐论》 D.《礼记?乐记》 4、林语堂说,汉语的“单音节性”造就了中国文学的

A.题材 B.主题 C.美 D.真 5、将典型性格视为十分独特的“这一个”的德国古典美学家是 A.康德 B.席勒 C.黑格尔 D.胡塞尔 6、下列作品中,完全属于象征意象范畴的一组作品是 A.《阿Q正传》《祝福》《故乡》 B.《边城》《围城》《城堡》 C.《荷塘月色》《雨巷》《日出》 D.《天狗》《死水》《老马》 7、虚构出来的,只存在于作品世界中的时间关系是 A.文本时间 B.叙述时间 C.故事时间 D.阅读时间 8、隐在叙述者进行叙述的最典型文学体裁是 A.戏剧文学 B.民间故事 C.报告文学 D.纪实小说 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的是 A.乡愁 B.哀怨 C.嗟叹 D.悲伤 10、西方提出“交感说”的是 A.瓦莱里 B.魏尔伦 C.马拉美 D.波德莱尔 11、抒情文学作品的典型形态是 A.诗体小说 B.抒情诗 C.抒情散文 D.散文诗 12、在抒情传统中长期使用并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称为 A.典型意象 B.原型意象 C.寓言式意象 D.符号式意象

2017年10月自学考试00529文学概论(一)试题及答案解释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毖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文学理论史上,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的学说是 A,独立说 B.再现说 C.实用说 D.客观说 2.提出“寓教于乐”的是 A.贺拉斯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3.李清照的名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使用的辞格是 A.借代 B.对偶 C.反讽 D.借喻 4.在庄子“言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言、象、意三层面说的是 A.扬雄 B.王弼 C.刘大樾 D.姚鼐 5.文学形象与非文学形象的区别在于,文学形象具有 A.哲学属性 B.科学属性 C.观念属性 D.审美属性 6.朱熹的《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集中体现了文学象征意象的 A.哲理性 B.意象性 C.荒诞性 D.求解性 7.故事中的事件就是人物的行为及其 A.原因 B.细节 C.动机 D.后果 8.文本中表明叙述者存在的根据是 A.故事情节 B.人物描写 C.叙述标记 D.叙述声音 9.亚理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叙事艺术的第一个要素是 A.情节 B.性格 C.主题 D.修辞 10.首次对“审美情感”做出阐释的是 A.柏拉图 B.黑格尔 C.克莱夫·贝尔 D.鲁道夫·阿恩海姆 11.西方抒情理论中的主流观点是 A.表现论 B.再现论 C.传达论 D.投射论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及文学活动(注1) 五种文学观念(注2)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注3) 文学的界说(注4) 文化(注5)及文学的文化意义(注6) 文学是文化的意义载体(注7) 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注8)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注9) 审美及其实现的条件及审美的特点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注10)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注11) 体验与文学(注12) 体验的美学功能(注13) 英加登提出的“层次论”,他认为文本由四个层面构成: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英加登同时认为,有的文本有第五层,即形而上学层面。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其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其它三要素分别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间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以下是对上述五种文学观念做出的解释。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摹仿”说,也就是再现说。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摹仿自然”,摹仿说的形态至苏格拉底已相当完备,柏拉图的“理式摹仿”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虽有唯心唯物之分,但他们都认为艺术是“摹仿”。摹仿说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统治西方达二千年,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摹仿说才被打破。与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的观点。“度物象而取真”由五代大画家荆浩提出,明代批评家叶昼与清代思想家叶燮也持类似看法。 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是其代表。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一)主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情感活动时的创造,是他们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二)主张诗人忠实于情感,忠实于诗人自我与人类的情感;(三)强调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平凡的事物现象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在中国,与西方表现说可相提并论的是“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 实用说实用说强调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一般而言,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

00529文学概论(一)历年真题(内含答案)201504

00529文学概论(一)历年真题(内含答案)201504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本试卷共3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 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 C.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D.读者与作家的关

系 2.从创作的角度看,文学是 A.一种语言艺术 B.审美意识形态 C.作家体验的凝结 D.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 3.与其他艺术相比,文学重在 A.以色彩描绘世界 B.以声音抒发情感 C.以语言描写世界 D.以形体表达情感4.“秋花紫蒙蒙,秋蝶黄茸茸”(白居易《秋蝶》)。这句诗运用的音律类型是 A.双声 B.叠音 C.叠韵D.押韵 5.季羡林认为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孝”,这属于 A.品质阅读 B.认知阅读 C.审美阅读 D.价值阅读 6.下列诗句中偏向于“有我之境”的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7.唐代司空图提出的有关意境结构的命题是

全国月自考文学概论试题含答案

全国2009年1月自考文学概论(一)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提出这一论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 D )1-58 A.马克思B.列宁 C.恩格斯D.毛泽东 2.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论著《文赋》的作者是( C )导论-12 A.曹丕B.刘勰 C.陆机D.钟嵘 3.认为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的理论家是( B )1-68 A.马克思B.恩格斯 C.列宁D.普列汉诺夫 4.在西方,第一部全面研究叙事艺术理论的专著《诗学》的作者是( A )4-192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 C.德谟克里特D.贺拉斯 5.明确直接提出“意境”概念的我国古代文论家是( A )3-159 A.王昌龄B.皎然 C.司空图D.刘禹锡 6.“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提出这一论断的我国文论家是( C )3-161 A.王昌龄B.司空图 C.王国维D.王夫之 7.“每一个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表现。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了的东西就不是直觉或表象,就还只是感受和自然的事实。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提出这一论断的文论家是( B )5-251 A.布洛克B.克罗齐

C.科林伍德D.卡西尔 8.我国最早对文学风格进行分类,正式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以气分清、浊二体的人是( B )6-333 A.曹操B.曹丕 C.曹植D.陈琳 9.在西方,最早把文学的风格分为“崇高的”、“平庸的”和“低下的”三种的人是( D )6-332 A.苏格拉底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D.安提西尼 10.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小说是( A )8-433 A.《红楼梦》B.《金瓶梅》 C.《三国演义》D.《水浒传》 11.提出“小说界革命”的文论家是( D )4-193 A.康有为B.刘熙载 C.王国维D.梁启超 12.“召唤结构”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 )8-427 A.伊瑟尔B.姚斯 C.福柯D.德里达 13.文学消费者参与生产着( A )8-401 A.文学产品B.文学结构 C.文学语言D.文学情节 14.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A )4-196 A.小说B.戏剧文学 C.电影文学D.电视文学 15.审美的“心理距离说”的提出者是( A )8-415 A.布洛B.尼采 C.叔本华D.黑格尔 16.“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提出这一论断的人是( A )8-449 A.马克思B.恩格斯 C.列宁D.普列汉诺夫

【精品】2018年10月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试卷及答案

【精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文学四要素中,“实用说”强调的是 A.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B.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C.世界与作者的关系 D.世界与作品的关系 2.提出“寓教予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的观点的是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达的是 A.乡愁(思乡之苦) B.哀怨(明主之弃) C.孤寂(知己之稀) D.悲伤(年华已逝) 4.文学文本作为语言系统,是指 A.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 B.已经历史验证的语言系统 C.有待于作家创作的语言系统 D.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自鸟飞回。”上下两旬形成的基本辞格是 A.借代 B.反讽 C.对偶 D.反复 6.从读者阅读效果来说,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被称为 A.陌生化 B. 明喻性 C.内指性 D.反复化 7.“迟曰江山丽,春风花革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本诗最明显的文学形象特征是 A.文化意蕴性 B.符号系统性 C.具体可感性 D.社会经验性 8.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发人们的美感”的是 A.海德格尔 B.贺拉斯 C.华兹华斯 D.苏珊?朗格 9.叙事的核心内容是 A.故事 B.人物 C.行动 D.语言 10.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称为 A.环境 B.情节 C.情景 D.故事

00529文学概论(一)201310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西方,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 A.卢克莱修B.西塞罗 C.贺拉斯D.朗吉弩斯 2.苏轼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属于A.品质阅读B.情感阅读 C.价值阅读D.兴趣阅读 3.“轮到你朗诵时你才说话。”这里的“说话”指的是 A.语言结构B.言语动作 C.言语产品D.语言组织 4.提出“得意而忘言”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B.孟子 C.庄子D.荀子 5.李清照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音律上的特色是A.叠韵B.叠字 C.重复D.双声 6.意境论的源头可上溯至 A.《老子》B.《论语》

C.《孟子》D.《庄子》 7.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区分为 A.典型人物与类型人物B.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C.表意人物与象征人物D.悲剧人物与喜剧人物 8.缺少了塑造形象的单位,就会损失故事的 A.完整性B.连续性 C.思想性D.生动性 9.与故事时间前后顺序不同的叙述次序统称为 A.顺时序B.逆时序 C.倒叙D.插叙 10.“一个伟大抒情诗人有力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说这句话的人是 A.布洛克B.克罗齐 C.卡西尔D.科林伍德 11.语句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正确,这样的修辞策略一般称为 A.反讽B.隐喻 C.典故D.悖论 12.刘勰“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的说法强调的是文体的 A.通变B.格调 C.风骨D.体性 13.威克纳格认为史诗和戏剧诗人的风格属于 A.想象的风格B.智力的风格 C.情绪的风格D.悲壮的风格 14.认为风格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一切隔阂的能力”的作家是A.托尔斯泰B.高尔基 C.高尔斯华绥D.狄更斯 15.中国最早的诗论是 A.《二十四诗品》B.《典论·论文》 C.《文赋》D.《毛诗序》 16.从本质特征来看,艺术想象是一种 A.科学活动B.认识活动 C.思想活动D.审美活动 17.主张把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方法是 A.后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B.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C.英美新批评派的批评方法D.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

自考文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文学——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 文学理论——属“文学学”(一般称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文学理论以人类的文学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质属性,是人们对文学的性质、特征、规律的系统把握。 文学学——属于人文学科范畴,通常由三个分支学科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一经产生之后,其发展和变化既要收到经济基础的最终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有规律和内在逻辑,是他律因素和自律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文学的真实性——通常是指文学作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再现和表现社会人生所达到的情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程度。 文学的倾向性——是积淀于作家头脑中的各种社会意识因素,在与特定的文学表现对象发生双向交流之后产生的一种价值取向,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具体的爱憎、褒贬、扬抑的情感态度,通过艺术形象流露或显示出来。 文学的人民性——是指文学作品以进步的审美理想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的属性。人民性实质上是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因此它也是文学倾向性的表现之一。 文学的阶级性——是指文学作品表现一定阶级立场、观点和思想意识的属性。 艺术形象——是作家、艺术家的一种创造。是指构成作品的具体生动可感、体现作家和艺术家审美情感的综合的社会人生图画或情景。在文学理论中也称文学形象或简称形象。 文学的审美性——是指文学作品适应人的审美本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本质属性。 艺术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提炼、概括、想象、虚构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真实。 艺术独创——包括作家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艺术上的独特体现。两者是综合体现的。 艺术传达——指作家运用语言、结构、体裁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评判。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作家的主观世界与客观社会生活的有机统一。而这种统一的特点由作家的创作个性所决定。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画面或情景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情感,也就是一部作品题材所蕴涵的主要的思想情感。

自考文学概论一试卷及答案

2018年10月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文学四要素中,“实用说”强调的是 A.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B.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C.世界与作者的关系 D.世界与作品的关系 2.提出“寓教予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的观点的是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达的是 A.乡愁(思乡之苦) B.哀怨(明主之弃) C.孤寂(知己之稀) D.悲伤(年华已逝) 4.文学文本作为语言系统,是指 A.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 B.已经历史验证的语言系统 C.有待于作家创作的语言系统 D.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自鸟飞回。”上下两旬形成的基本辞格是 A.借代 B.反讽 C.对偶 D.反复 6.从读者阅读效果来说,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被称为 A.陌生化 B. 明喻性 C.内指性 D.反复化 7.“迟曰江山丽,春风花革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本诗最明显的文学形象特征是 A.文化意蕴性 B.符号系统性 C.具体可感性 D.社会经验性 8.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发人们的美感”的是 A.海德格尔 B.贺拉斯 C.华兹华斯 D.苏珊?朗格 9.叙事的核心内容是 A.故事 B.人物 C.行动 D.语言 10.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称为 A.环境 B.情节 C.情景 D.故事 11.构成抒情作品的必要条件是 A.坚实的积累 B.真挚的情感 C.理性的分析 D.正确的立场 12.抒情作品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全国2019年04月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试题及答案

A039·00529(通卡) 绝密★启用前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课程代码0052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文学作品的源泉来自于 A.作者 B.读者 C.传统 D.生活 2.“论诗,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看做诗,而不是别的东西。”这句名言出自 A.康德 B.艾略特 C.席勒 D.狄德罗 3.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的是 A.表现说 B.再现说 C.实用说 D.独立说 4.“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此诗句运用的基本辞格是 A.排比 B.明喻 C.对偶 D.反复 5.文学形象与非文学形象的分水岭在于是否具有 A.社会属性 B.伦理属性 C.认知属性 D.审美属性 6.典型的艺术魅力来自它的 A.主观性 B.客观性 C.真实性 D.虚拟性

7.我国意境论的代表作《人间词话》的作者是 A.刘禹锡 B.刘熙载 C.梅尧臣 D.王国维 8.一件子虚乌有的事,用开玩笑的口吻与一本正经地讲述,效果会大不相同。这是因为 A.叙事时间不同 B.叙事视角不同 C.叙事动作不同 D.叙事内容不同 9.“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 A.现实类、虚幻类、象征类 B.历史类、悲剧类、喜剧类 C.诗歌类、小说类、散文类 D.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 10.托尔斯泰认为,抒发情感就是 A.沟通情感 B.投射情感 C.传达情感 D.宣泄情感 11.要表现情感,就必须借助某种媒介,艾略特把这种媒介称为 A.客观关联物 B.主观关联物 C.文化关联物 D.精神关联物 12.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 A.语调 B.音调 C.词调 D.格调 13.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 A.诗歌 B.散文 C.小说 D.韵文 14.叙述语体是一种“双声话语”,“始终是叙述者与人物的混合或融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A.理查兹 B.德里达 C.巴赫金 D.福斯特 15.文学创作是一种 A.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B.创造性的科学活动 C.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D.有意识的理性活动 16.中国古人常说“有一等襟抱,才有一等真诗”,它强调的是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着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9.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11.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2.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

文学概论题库自考

2004——2013年自考文学概论二选择题 1.克罗齐强调,直觉与___是不可分割的【 B 】 A.再现 B.表现 C.感受 D.理解 2.文学起源“劳动说”的主要倡导者是【 A 】 A.普列汉诺夫 B.康德 C.席勒 D.弗雷泽 3.列宁指出,任何词都是在【 D 】 A.描写 B.议论 C.抒情 D.概括 4.鼓吹语言陌生化效果的是【 B 】 A.英美新批评 B.俄国形式主义 C.法国结构主义 D.现象学美学5.“集体无意识”“原始意象”来自___的分析心理学【 B 】 A.弗洛伊德 B.荣格 C.席勒 D.黑格尔 6.在中国,“意象”这一概念可以上溯到【 A 】 A.《周易?系辞》 B.《尚书》C.《礼记》 D.《孟子》 7.韦勒克、沃伦认为,象征的意思是甲事物___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以充分注意【 C 】 A.说明 B.描写 C.暗示 D.刻划 8.古罗马文艺理论家朗吉努斯最早谈到了___风格【 B 】 A.秀丽 B.崇高 C.平淡 D.纤巧 9.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章不分,西方古代艺术与__C_不分 A.科学 B.道德 c.技艺 D.政治 10.叔本华认为,悲剧表现_C__的冲突 A.理性 B.情感 C.意志 D.心灵 11.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形式是一种符号体系。【 C 】 A.再现 B.摹仿 C.表现 D.理论 12.“诗言志”最早见于【 C 】 A.《论语》 B.《孟子》 C.《尚书》 D.《毛诗序》 13.“感受谬误”与“意图谬误”说是提出的。【 A 】

A.新批评 B.俄国形式主义 C.法国结构主义 D.解构主义 14.文学起源“摹仿说”的主要倡导者是【 A】 A.德谟克利特 B.康德 C.席勒 D.黑格尔 15.恩格斯认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上也能演奏第一提琴。【 A 】 A.哲学 B.艺术 C.道德 D.宗教 16.艺术想象与科学想象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艺术想象与因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B A.理解 B.情感 C.思考 D.感知 17.马尔库塞认为,在文艺作品中,最重要的是【 D 】 A.生活情感 B.思想内容 C.道德情感 D.审美形式 18.叙事作品题材的三要素是【 B】 A.人物性格环境 B.人物情节环境 C.人物情节情感 D.情节情感环境 19.美国作家毛姆认为,情节是故事的【 C 】 A.展开 B.描写 C.布局 D.再现 20.刘勰就文章的风格,提出了说。【 C 】 A.四体 B.六体 C.八体 D.二十四体 21.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文学批评属于【 D 】 A.社会学批评 B.形式主义批评 C.审美批评 D.精神分析批评 22.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开始于【 C 】 A.对作品主题的分析 B.受作品情感的感染 C.对文学形象的感受 D.对作家意图的理解 23.姚鼐将各种风格归结为_____两大类别。【 C 】 A.平淡与绚丽 B.刚健与清新 C.阳刚与阴柔 D.简约与繁丰 24.王维与盂浩然属于___诗派。【 A 】 A.田园 B.边塞 C.豪放 D.婉约

自考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篇一:全国2011年10月自学考试文学概论试题含答 案】 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此观点出自中国古代的( d )9-473 a.刘勰 b.杜甫 c.韩愈 d.曹丕 2.英加登所说的“未定点”是指(b)1-29 a.作家打算写的东西 b.有待读者具体化的东西 c.作家没有写完的东西 a.气韵 b.韵律 c.声调 d.声音节奏 4.根据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的观点,与“陌生化”相对立的是(a )2-131 a.自动化 c.习惯化 b.麻木化 d.习俗化 d.读者未读懂的东西 3.朱光潜认为,既然是文章,无论古今中外,都离不开( d )2-109 5.人们通常说的“文学语言是指( c )2-101 a.文学中的语言 b.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 c.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 a.意境 b.格调 c.品位 d.气度 7.李白《月下独酌》中情感的表达属于( b )3-162 a.情景并茂式 c.景中含情式 a.场景 b.减缓 c.概略 d.省略 9.较早明确提出言、象、意三层面说的人是( c )2-95 a.孔子 b.荀子 c.王弼 d.庄子

1o.传统叙事作品主要采取的叙述视角是(c)4-207 a.第一人称叙述 b.第二人称叙述 c.第三人称叙述 d.视角变换叙述 11.构成抒情作品的首要条件是(c)4-242 a.丰厚的积累 c.真实的情感 b.合理的想象 d.卓越的技巧 b.情中见景式 d.直接抒情式 d.诗化的语言 6.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这 里的“境界”大体是指( a)3-161 8.文本时间长度小于故事时间长 度的叙述是(c)4-202 12.真正对抒情作品产生巨大影响的艺术种类是( a )5-261 a.音乐 b.舞蹈 c.绘画 d.雕塑 13.抒情语体表现对情感的体验,多用于( d )6-310 a.小说创作 b.戏剧文学创作 c.电影文学创作 d.诗歌创作 14.《诗经》和《楚辞》风格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d)6-344 a.宗教风格上 c.流派风格上 a.孟子 b.荀子 c.韩愈 d.杜甫 16.中国古代文论家把诗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有效手段,他们强调的是(c)1-25 a.文学创作的雅正风格 b.文学创作的美刺手法 c.文学创作的道德原则 d.文学创作的审美原则 17.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 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 d )7-372 a.艺术感觉 b.艺术灵感 c.艺术情感 d.艺术想象 18.在现代社会里,商品属性是文学的(d)8-402 a.唯一属性 b.基本属性 c.根本属性 d.部分属性 19.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和再创造的特殊审美活动是指(b)8-411 a.文学创作 b.文学接受 c.文学传播 d.文学生产

2018年4月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允。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埂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文学与历史相比更注重 A.事实 B.认知 C.理智 D.虚构 2.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是 A.作品、作家、世乔、读者 B.作品、作家、生产者、读者 C.作品、作家、现实、历史 D.作品、作家、消费者、受众 3.“圣人立象以尽意”,这一观点出自 A.《周易·系辞》 B.《庄子·齐物论》 C.《荀子·乐论》 D.《札记·乐记》 4.林语堂说,汉语的“单音节性”造就了中国文学的 A.题材 B.主题 C.美 D.真 5.将典型性格视为十分独特的“这一个”的德国古典美学家是 A。康德 B.席勒 C.黑格尔 D.嘏塞尔 6.下列作品中,完全属于象征意象范畴的一组作品是 A.《阿Q正传》《祝福》《故乡》 B.《边城》《围城》《城堡》 C.《荷塘月色》《雨巷》《日出》 D.《天狗》《死水》《老马》 7.虚构出来的、只存在于作品世界中的时间关系是 A.文本时间 B.叙述时闻 C.故事时间 D.阅读时间 8.隐在叙述者进行叙述的最典型文学体裁是 A.戏剧文学 B.民间故事 C.报告文学 D.纪实小说 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的是 A.乡愁 B.哀怨

全国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历年真题试卷及答案 年份:201504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529) 本试卷共3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 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 C.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D.读者与作家的关系 2.从创作的角度看,文学是 A.一种语言艺术 B.审美意识形态 C.作家体验的凝结 D.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 3.与其他艺术相比,文学重在 A.以色彩描绘世界 B.以声音抒发情感 C.以语言描写世界 D.以形体表达情感 4.“秋花紫蒙蒙,秋蝶黄茸茸”(白居易《秋蝶》)。这句诗运用的音律类型是 A.双声 B.叠音 C.叠韵 D.押韵 5.季羡林认为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孝”,这属于 A.品质阅读 B.认知阅读 C.审美阅读 D.价值阅读 6.下列诗句中偏向于“有我之境”的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7.唐代司空图提出的有关意境结构的命题是 A.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B.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C.境生于象外 D.缘境不尽日情 8.下列人物形象属于“扁平”人物的是 A.《金瓶梅》中的西门庆 B.《水浒传》中的鲁智深 C.《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D.《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9.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我”属于 A.隐含作者 B.叙述者 C.真实作者 D.虚构作者 10.首次对“审美情感”概念做出阐释的是 A.黑格尔 B.康德 C.克莱夫·贝尔 D.苏珊·朗格 11.在西方,被誉为“象征主义宪章”的作品是

00529文学概论(一)201610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文学概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 00529) 本试卷共3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讨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文学创作中,作家体验的核心是 A.情感 B.理智 C.知识 D.经验 2.卡西尔关于情感语言与命题语言的观点是 A.动物只有命题语言而人既有命题语言也有情感语言 B.情感语言能表达感情而命题语言可表达思维 C.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的区别是人与动物界的分界线 D.命题语言是在情感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什克洛夫斯基说:“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这句话体现了对文学语言组织的 A.内指性的诉求 B.音乐性的诉求 C.陌生化的诉求 D.整体化的诉求 4.下列关于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语言结构是语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 B.言语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 C.语言结构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 D.语言结构是一种信息,言语是一种代码 5.说“人物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的法国作家是 A.左拉 B.狄德罗 C.巴尔扎克 D.大仲马 6.首先将“境”的概念虚化而用于精神领域的典籍是 A.《周易》 B.《左传》 C.《盂子》 D.《庄子》 7.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人物理论属于 A.类型人物理论 B.性格人物理论 C.扁平人物理论 D.圆形人物理论 8.在带有讲故事色彩的传统叙事风格中,叙述声音通常表现为 A.显在叙述者 B.隐在叙述者 C.显在接受者 D.隐在接受者 9.认为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的作家是 A.华兹华斯 B.托尔斯泰 C.波德莱尔 D.科林伍德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是文学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是流动的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美国艾布拉姆斯提出的,作品、艺术家、世界、读者. 3、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4、再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1 5、表现说: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代表人物渥滋渥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雪莱《为诗辩护》. 6、实用说: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寓教于乐”(贺拉斯〈诗艺〉)。 7、独立说: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艺术形式的创造。代表作家王尔德和波德莱尔。 8、客观说:指文学四要素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既与读者不相干,也与作家不相干。代表俄国形式主义学派、英美新批评派、捷克和法国的文学结构主义、德国的文本主义批评。 9、体验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作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孟子“以意逆志”、德国姚斯. 10、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组织。包含了文化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一种语言艺术。 11、符号论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代表作家德国卡西尔。 12、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13、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14、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5、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主体特征)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目的功能上看)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6、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准真理的世界。 17、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8、移情: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19、距离论:瑞士心理学家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雾海航行”. 20、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21、情致:黑格尔,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1、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93 2、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 3、文学作品: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4文学文本四层面说:指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对文学文本层面构造的划分:字音及其高一级的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 5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指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这种特性是其他一切特性所得以生成的基础。一是文学文本以语言的形式存在,二是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三是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是言语。 6、文学中的语言:也就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系统。 7、语言结构:语言结构是语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8、言语: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 9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10、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11、节奏: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 12、音律:又称声律、声韵、韵律,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13、文法层面:是指“作文”和“作诗”之法,即文学的创作法则。指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14、词法又称字法,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15、句法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16、篇法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17、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9、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借他物来表现相似之物的语言方式。 20、借代:借代是借用其他名称或语句,代替通常使用的名称或语句的语言方式。 21、对偶:是上下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具有整齐和对称效果的语言方式。 22、反复:是意思相同的词或句多次重复使用的语言方式,达到强调的目的。 23、倒装:倒装就是通过颠倒惯常词语顺序来表意的语言方式。如“人杰地灵”。 24、反讽:(又称:倒反,反语,或说反话)是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 25、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6、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毋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27、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28、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第三章文学形象系统 1文学形象: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 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和人生图画。 2形象的概括性: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3、艺术至境:文学形象三种高级形态: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统称艺术至境. 5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 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6典型:典型是指定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 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是定实型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应 注意这个概念与传统典型论的区别,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折来识记。 7特征化: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 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8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 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 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9意境: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 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0虚境与实境: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 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 11生命律动:即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或曰生命本身的美。 12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春望》。 13无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如陶渊明的“采菊... 南山”就是无我之境。171 14象征意象:文学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观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 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5内心意象: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16泛化意象: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17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 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18荒诞:缺乏理性或恰当性的和谐,虚伪而不可信。 意象应合:意义与形象对应和契合。 19意象化: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意象就是寓 “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第四章叙事作品 1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3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 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者决定的,主要是四种;第三人称述,第一人称叙述,第 二人称叙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4叙述标记: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5故事: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 这些事件组织成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三个主要方面。 5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6情节: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8扁平人物: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 一的特性或意念。 9表意性人物:是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10圆形人物:是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 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11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12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13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14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15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 16真实的作者与隐含的作者:创作作品的本人;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 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 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 17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 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 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隐含叙述者是指 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 “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 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18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19显在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20隐在叙述者: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21接受者与真实读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 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他由叙述者所设定,隐含在叙述动作中。 第五章抒情作品 1抒情作品:抒情作品是专门用来抒情达意的,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 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 心性的文学作品。 2广义的情感: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 狭义的情感: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3抒情原则: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主客观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过程,它总要在 理性与情感、现实与情感、语言与情感之间寻找某种平衡和达成某种默契。在抒情 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 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 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4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 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265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 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 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5抒情的修辞策略: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 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 要的四种。 6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7隐喻: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 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267 8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 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9悖论: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 句。 10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 意象,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浮云、大雁、流水、杨柳”等。 11抒情母题: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 型主题,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思归、怀乡、伤逝、惜别等”。 12联想群:大量特别的已知联想物,他们都是可交集可传播的. 13文体的美学内涵:文体对应着某种特殊的秩序法则,反映着特定的美学设计和美 学目的,反映着一种抽象法则和内在的信念。 14抒情诗:抒情作品的典型形态,一般用来指称任何旨在表达感情的短诗。 15颂诗:颂诗最初也是一种歌,它可以是一种节奏鲜明、格调高昂的抒情诗,也可 以是一种追求技巧、沉于冥思的抒情诗,既能表现集体情感又能抒发个人感受,通 常用来歌颂神圣。我国《诗经》中就不乏颂诗,屈原的《橘颂》可列入颂诗的范畴。 16情诗:情诗是用来歌唱爱情的诗,在抒情作品中,它抒发的情感最为强烈、真挚 和细腻,也最具个人色彩。 17哀诗:也称悲诗、挽歌,是用来悼念死者和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也有为死 者安魂、令败者止悲的功用。我国楚辞中的《国殇》《哀郢》皆为哀诗中的佳作。 18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 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 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 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 1、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 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 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 3文采: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之一,指作品中的言语色彩,也即语言的特殊组成, 是风格的存在方式。 4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5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6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场面环境相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 常见于抒情作品和叙事作品。 7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含蓄美。 8刚柔说: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理论,即把文学风格区分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属 于简分法。 9豪放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有人认为是范仲淹开其风,有人则认为是苏轼发 其端。就其成就和影响来说,当推苏轼和辛弃疾,故有“苏辛词派”之称。风格特 色是气象恢弘,境界雄奇,文势奔放。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10婉约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婉约派的风格特 色是情思绵密,语气吞吐,格调温雅。代表作有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踏莎 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11风格美:指风格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是区别不同风格类型的标志。不同的风 格类型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它是作家在文学史上争得坐标位置的一种艺 术力量。 12时代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 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3民族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的特征,是该民族的精神 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4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点 15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 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 现。 第七章文学创作 1创作主体: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中的作家个体。离开创作过程则不是。 2创作客体: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3艺术直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 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4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艺 术的灵感特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5艺术情感:就是创作和接受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 开的心理体验。 6艺术想象: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 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7艺术理解: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 性思维活动。 8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9创作冲动:艺术家由于某种事物的启发而产生的强烈的创作愿望。 10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选 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 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11艺术概括: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艺术 综合、艺术简化。 12艺术简化:创作过程中作家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 对大量的、无关细节完全省略。 13艺术变形:指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 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八章文学接受 1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 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第1页共1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