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谱仪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与评价

质谱仪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与评价

质谱仪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与评价
质谱仪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与评价

几种真菌的分离与鉴定教学文案

常见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病原真菌的一般特性 真菌(Fungi)是微生物中的一个大类,是一群数目庞大的细胞生物,估计全世界已有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它们的子实体小者用显微镜才能见到,大者可达数十厘米,它们共同特征是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产生孢子和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取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他都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具有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或几丁质的微纤维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对人类和动物致病的真菌大约100余种,属于病原真菌。 一、基本性状 (一)形态结构 真菌分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前者属于酵母菌(yeast)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后者称为霉菌(mold)或丝状真菌,呈丝状分枝,菌丝交织象绒球状,另有一些真菌可因寄生环境及培养条件(养料、温度、氧气等)的不同可交替出现两种形态,即在室温中呈霉菌型,在37℃或体内呈单细胞的酵母型,这类真菌有双相性,所以称之为双态真菌或二相真菌。 真菌的细胞结构与一般植物细胞相似,有定型的细胞核及完善的细胞器,但胞壁与细菌胞壁不同,不含粘肽而是由角质及葡聚糖组成,也含有脂多糖蛋白质,其中酵母菌及类酵母菌皆以出芽增殖,不生长真菌丝,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丝状真菌分菌丝及孢子两部分,形态多种多样,分述如下。 1.菌丝(Hypha)真菌在合适的环境中,由孢子生出嫩芽,称为芽管。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菌丝继续生长并生长分枝,增殖的菌丝交织组成菌丝体。其中一部分菌丝深入被寄生的物体或培养基中吸取养料,称为营养菌丝体。另一部分菌丝向空间生长,称为气生菌丝体。气生菌丝体能产生孢子者称为生殖菌丝体。菌丝中各个细胞间有明显分隔者,称为有隔菌丝。主要见于病原性真菌。很多非病原真菌的菌丝无明显分隔,称为无隔菌丝。有些菌丝可呈各种特殊形式,如球拍状、破梳状、螺旋状、结节状、关节状、鹿角状、假菌丝。 2.孢子生成孢子是真菌扩大繁殖的一种方式。真菌孢子的抵抗力、形态及作用等均与细菌芽胞不同,分为无性孢子及有性孢子两大类。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形成的孢子叫无性孢子,这一繁殖过程称为无性繁殖。常见的无性孢子有5种:关节孢子、厚壁孢子、孢子囊孢子、芽孢和分生孢子。病原真菌属于不完全菌纲,很少产生有性孢子,大多数是无性孢子。 (1)厚壁孢子:当真菌在不利环境中,由菌丝内胞浆缩浓和胞壁增厚而成,呈圆形。当环境好转时可生成芽管成长为菌丝。

酵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BULLETIN ?技术与方法? 2008年第5期 收稿日期:2008-03-14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基金(2003AA214061,2006AA020203) 作者简介:唐玲(198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分子生物学;E-mail:tangling101499@163.com通讯作者:闫云君(196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yanyunjun@tom.com;Tel:(027)87792214 酵母种类繁多,不仅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近年来,人们还利用酵母发酵来生产抗生素,维生素和酶等高附加值的产品,但酵母也会引发食物、制造物的腐坏变质,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有的酵母还是人体和动物的致病菌(如,Candidaalbicans)。近两个世纪以来,酵母菌分类主要依据形态学鉴定和生理生化特性。目前,已发展起来各种用于酵母快速检测的商业化的试剂盒,可实现部分酵母(多是针对导致疾病的部分致病酵母)的鉴定,但是该类试剂盒对酵母的检测不仅费时,而且鉴定结果准确性不高。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某些酵母菌属、种在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性方面差异极不显著,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化学为基础的分类法建立起来,通过细胞壁的成份、生物合成以及同功酶电泳图谱分析来 对酵母进行分类鉴定。现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DNA-DNA杂交,染色体组型分析(electrophoretic karyotyping),染色体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多 态性分析(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 ofchromosomalDNA),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及核糖体DNA序列分析(ribosomalDNAsequencing),实时PCR(real-timePCR),基因芯片 (genechips)等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广泛地应用于酵母的鉴定中。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不仅能够快速的将各种酵母鉴定到属或种,而且鉴定的结果精确度更高。随着数据库中分子信息量的增加,近年来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酵母菌种的研究越来越广泛。 1核糖体DNA鉴定法 核糖体DNA普遍存在于生物中,真核生物的 核糖体RNA中包括26S、18S、5.8S和5S4种不同 酵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唐玲 刘平黄瑛杨江科闫云君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摘 要: 酵母种类繁多,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密切,但目前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对于酵母的分类还存在着不同的分 类体系。而准确快速的对酵母进行鉴定,既可以有效防止食品腐化变质,又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也为酵母的分类鉴定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常用的核糖体DNA鉴定法、DNA指纹图谱鉴定、脉冲场电泳鉴定、实时PCR和基因芯片等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在酵母鉴定工作中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核糖体DNA DNA指纹图谱脉冲场凝胶电泳实时PCR基因芯片 MolecularBiologyIdentificationforYeast TangLingLiuPingHuangYingYangJiangkeYanYunjun (KeyLaboratoryofMolecularBiophysics,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 Abstract:Yeastshavewiderangeandareimportanttohumanbeings.Thereexistsomeclassificationsystemsof yeastsbasedonresearchmethods.Itisnecessarytofindanaccurateandefficientmethodtoidentifyyeasts,thusbeingabletopreventfoodcorruption,andincreaseeconomicefficiency.Also,informationabouttheclassificationcouldbeprovided.Thispaperdescribedmolecularidentificationmethodsforyeast,includingribosomalDNA,DNAfingerprinting,pulsedfieldgelelectrophoresis,real-timePCRandgenechips. Keywords: RibosomalDNADNAfingerprintingPulsefieldgelelectrophoresisRealtimePCR Genechips

普通细菌培养鉴定操作规程

普通细菌培养鉴定操作规程 1 检验目的 做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查找于疾病有关的病原菌以及了解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和流行病学的调查。 2 原理 人体很多部位与外界相通,存在栖息菌群,但不致病,当菌群失调或分离到致病菌则具有临床意义;另外机体某些部位是无菌的,如检出细菌则视为致病菌。并排除采样及操作污染。 3 标本要求 (1)标本类型:血液,骨髓,脑脊液,胸水,腹水,尿液,等体液;痰液,前列腺液,脓液,组织分泌物或穿刺液等。 (2)标本采集:见标本采集手册 (3)标本储存和运输:室温放置,室温运输并立即送检。 (4)标本拒收状态:非无菌方式采集的标本或未按要求部位采取的标本。 4 容器和添加剂类型 均使用灭菌器皿盛放标本 5 试剂 (1)试剂名称:革兰氏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平板、中国蓝平板、SS平板、柯玛嘉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 6仪器设备: (1)接种针、接种环、酒精灯 (2)梅里埃ATB药敏鉴定仪 (3)显微镜、SPX-150B型生化培养箱、超净工作台、台式离心机、天平 7 校准程序 (送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所校准) 8操作步骤

(1)所有标本按照培养目的增菌培养12-18小时后盲目接种,血培养发现阳性立即进行接种。 (2)接种:以上增菌标本及其他临床标本用接种环取标本接种环划线血平板及其他选择性培养基上,35℃培养过夜,观察结果。 (3)涂片:肉眼见细菌生长,取生长物涂片做革兰氏染色; (4)纯培养:根据需要接种血平板、巧克力、中国蓝/柯玛嘉或厌氧平板过夜培养以获得纯培养。 (5)鉴定:按照鉴定仪要求调配菌液浓度,细菌的鉴定见梅里埃ATB微生物鉴定系统 9质量控制: 参加我科质量管理小组组织的各项质量控制活动 10 生物参考区间 血液,尿液,脑脊液等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未见细菌生长;其他标本如大便,痰液为正常菌群或未见致病菌。 11 患者检验结果的可报告区间 细菌鉴定到种或属;菌群调查报告比例。 12 临床意义: 为医生提供病原学诊断,并为进一步药敏实验提供依据。

菌种鉴定

?(1)常规鉴定 常规鉴定内容有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和血清学反应等。 ?(2)BIOLOG碳源自动分析鉴定 BIOLOG鉴定系统以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为基础,检测微生物的特征指纹图谱,建立与微生物种类相对应的数据库。通过软件将待测微生物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 该系统已获美国FDA认可,已逐步应用于食品和饮品企业、环保、海洋生物/水产品、制药、农业微生物、生物治理、化妆品、临床等领域的微生物鉴定试验中。 CICC拥有国内最全的BIOLOG数据库,涉及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酵母、丝状真菌在内近2000种微生物。 ?(3)分子生物学鉴定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遗传进化角度阐明微生物种群之间的分类学关系,是目前微生物分类学研究普遍采用的鉴定方法。CICC拥有微生物菌种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配有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电泳仪、HPLC、凝胶成像系统、紫外控温分析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DNAMAN、 BIOEDIT、CLUSTALX、TREEVIEW等序列分析软件。目前CICC可采用核酸序列分析法分析细菌16S rDNA/16S-23S rDNA区间序列、酵母18S rDNA/26S rDNA(D1/D2)序列及丝状真菌的18S rDNA/ ITS1-5.8S-ITS2序列,提供科学的鉴定结果。 ?(4)API细菌数值鉴定系统 API鉴定系统涵盖15个鉴定系列,约有1000种生化反应,目前已可鉴定超过600种的细菌。鉴定过程中,可根据细菌所属类群选择适当的生理生化鉴定系列,通过软件将待测细菌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 CICC目前可应用API 50CH系列、API 20 E系列、API Staph系列对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和相关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微球菌属(Micrococcus sp.)和库克菌属(Locuria sp.)进行鉴定。 ?(5)功能性分析及功能基因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辩识、评价唐山市西北片区BT建设项目在施工活动中存在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评价其危险程度,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因素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唐山市西北片区BT建设项目所有施工活动中的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

4 职责 4.1工程项目管理部负责工程项目管理合同范围内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的组织、管理工作。 4.2 工程项目管理督查部为工程项目管理部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工程项目管理部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工作。对各BT承包商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工作进行监督,负责对其危害辩识、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4.3 各BT承包商执行工程项目管理部发布的《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实施计划》,负责本单位作业范围内的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工作。 5 内容及要求 5.1 工程项目管理部结合项目生产活动的具体情况,组建危害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评价小组,组织制定《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实施计划》。

5.2 各BT承包商按《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实施计划》的要求,对本年度所有作业活动,所有进入作业现场人员的活动,以及机械设备进行危险源辩识、环境因素和风险评价。 5.3 危害辩识、风险评价的重点: a)工作场地特点:如高空、井下、洞口、容器内、带电作业、交叉作业,作业场地狭小,安全装备无法使用等可能给作业带来危险的因素。 b)工作环境的情况:如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辐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缺氧等可能给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造成的危害。 c)工作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材料等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d)操作程序以及工艺流程的颠倒、操作方法的错误等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e)作业人员的身体条件与所从事工作的身体要求不适应,或者作业人员的自身素质(技术素质、熟练程度、安全意识)的局限给作业人员带来的隐患。

临床标本细菌培养鉴定常见的15个疑问

问题1:如何正确应用药物敏感结果? 正确运用药敏试验结果应考虑以下3个方面: 首先要确定病原菌,如未找到真正的致病菌,药敏实验不但不能指导用药甚至可能误导临床; 重视耐药监测,这是经验用药的一个重要的参考; 考虑到药敏试验的局限性:体外报告敏感的药物体内治疗不一定有效,而体外报告耐药的药物体内治疗不一定无效。 问题2:是否MIC越低的药物越好? 不一定。因为不同药物对同种细菌,同一药物对不同细菌的折点均可不同,并且若细菌产生某些特殊耐药机制时,即使体外敏感也应报耐药,另外尚需考虑药动学和耐受性。因此,不能单纯比较MIC值而认为MIC越低的药物就一定越好。 MIC只表示一种药物对某一株细菌抗菌作用的强弱,MIC越低(离中介值越远)说明该药物对相应的病原菌的作用越强。只能比较同一种药对同一株菌,若MIC值升高,可认为其耐药性提高。 问题3:是否所有报告的细菌均为病原菌? 不一定。原因如下: 所报告细菌为污染菌或定植菌,细菌培养结果的临床意义大小与所取标本有关。如为血液等无菌标本则临床意义较大,但即使血培养阳性也可能为污染菌。某些标本易受污染如痰标本易于受咽喉部携带菌的污染,尿培养易受下尿道、尿道口寄居菌污染。 可能为应用抗菌药后的菌群交替或菌群失调。特别是原为复数菌感染时,针对优势菌治疗一段时间后可能非优势上升为优势菌,或广谱抗菌药治疗后可

能出现真菌感染。 有2种以上病原菌时因生长速度不同、营养要求不同,培养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病原菌的种类、数量。 问题4:为什么有时痰涂片结果与痰培养结果不一致? 由于痰标本进行培养和涂片时选取的部位不一致; 某些快生长菌所占比例并不多,但由于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低,能在培养过程中迅速变为优势菌而掩盖其他菌的生长; 标本从采集到接种的时间过长,造成部分苛养菌死亡,在涂片中看到的只是菌的残骸而非活菌。 问题5:我们想用的药物在药敏试验中没有做? 1.天然耐药 2.可能是药物的敏感性被其他药物所预报 问题6:为什么有的菌报告很多种药物,有的仅报告几种药物? 报告的药物种类根据细菌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铜绿假单胞菌报告的药物较多,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报告的药敏较少。 问题7:是否能将所用的药都做药敏试验? 1.没有必要:通过耐药机制和标志性药物可以预测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2.没有可能:不是所用药物都可以做药敏试验(需要药物在体外稳定,需要有操作标准和解释标准) 问题8:选择药敏报告敏感的药物,为什么临床治疗无效? ①体外药敏试验只能预测体内治疗效果,并不等同;一般来说,耐药=治疗无效;敏感≠治疗有效;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报告 (1)

*******公司 ****年度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报告公司以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指导,识别本组织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并根据法规的要求和组织本身的价值观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并制订出目标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现就有关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报告以下,并提交管理评审会议审议。 一、年度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策划和评价要求 按照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公司对本年度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工作进行策划,将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方法、过程记录、评价报告编制、控制措施和时间进度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并对评价范围、重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做了安排,明确环境因素识别时态、状态和情况状况,推荐评价方法。各有关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运用适宜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全面的识别和评价。保证了环境因素识别的全面、评价方法适宜、评价标准准确、评价结果有效。 二、各单位环境因素评审情况及结果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工作从去年1月上旬开始,各单位建立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的过程记录,从涉及产品、活动、服务三方面的基层单元做起,进行调查,对识别情况进行了归类、汇总、分析,评审。 各单位组织有关人员按照确定的识别评价方法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所辖区域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平衡、排序和汇总,评价、判断出重要环境因素,编制了完整的识别评价结果记录。 1、识别原则 各单位为了确保环境因素识别全面性、评价充分性和方法适宜性,确定环境管理和节能减排的控制重点,首先进一步明确了识别原则,评价方法以保证识别的符合性: (1)环境因素识别时是否充分考虑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所使用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

川芎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川芎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汪杨丽,严铸云,郭晓恒,宋杰,陈新,万德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75) E-mail:wangyangli27@https://www.doczj.com/doc/5710440400.html, 摘要:目的:探讨川芎内生真菌类群与川芎品种和产地的关系。方法:采用平板分离法分离川芎的内生真菌,采用点植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从6个产地的川芎根茎样品共获得内生真菌50株,经形态观察分类鉴定为1纲、3目、4科、13属。结论:不同产地及不同品种川芎的内生真菌在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推测川芎的道地性可能和川芎内生真菌种群有关。 关键词:川芎,内生真菌,分离鉴定 川芎为伞形科(Umbelliferae)藁本属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四川都江、彭州为川芎的主要产区。此外,云南丽江、甘肃庄浪和华亭、江西等地也产,分别称“云芎”、“西芎”、“抚芎”[1~3]。有关不同产地及不同品种川芎的化学成分品质、药理、药效的研究报道较多[4],但至今未见从川芎根茎分离内生真菌及其内生真菌种群多样性的研究报道。根据内生真菌和植物互惠共生的关系[5,6],本文对不同产地及不同品种的川芎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探讨川芎在特定生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植物来源(见表1) 1.1.2 培养基 PDA培养基[7](马铃薯葡糖糖培养基)+青链霉素混合液[8](用于分离);PDA 培养基;促孢培养基(KH2PO41g、KNO31g、MgSO4.7H2O 0.5g、KCl 0.5g、淀粉0.2g、葡萄糖 0.2g、蔗糖 0.2g、琼脂15~20g、蒸馏水 1000ml、PH自然)。 表1 各种川芎的样品情况 药材名原植物部位采集地采集时间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根茎四川彭州敖平2006.5.20 川芎L. chuanxiong Hort. 根茎四川都江堰石羊2006.5.22 山川芎L. chuanxiong Hort. 根茎四川彭州小鱼2006.7.24 山川芎L. chuanxiong Hort. 根茎四川汶川水磨2006.8.10 西芎L. sinense Oliv. 根茎甘肃平凉市华亭马峡2006.9.14 云芎L. chuanxiong Hort. cv. Jinxiong根茎云南丽江泸沽湖2006.8.17注:以上品种经成都中医药大学严铸云副教授鉴定 1.2方法 1.2.1. 内生真菌的分离先去掉新鲜川芎的须根,用自来水将川芎根茎表面洗净,用5%的NaClO溶液浸泡5min,用自来水反复的漂洗,稍干后切成适宜大小的小块,在无菌的条件下,用75%酒精中浸泡5 min,用无菌水冲洗3~4次,无菌滤纸吸干,然后用无菌刀片将表皮削去,分别切成5 mm×5 mm×1 mm的小块种植于PDA培养基内,每个培养皿中放7小块,每个样品6个培养皿,置28℃恒温箱中培养3~15d,观察到培养基上从各植物组织块内部向周围

真菌学实验指导

本课程,本课程是大学本科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的选修课程。介绍真菌分类现状、分类方法(包括传统与现代分类方法的比较)、分类依据及其原则。本课程的教学不限于介绍研究的成果,重在介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所以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开设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基本掌握真菌分离、鉴定的方法,并应用于真菌其它领域的研究。 本指导书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

1、实验: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3 2、实验报告基本内容要求 ???????????????????????????????????????????????????????????????????????????????????????????7 3、实验报告格式????????????????????????????????????????????????????????????????8

实验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实验学时:18 实验类型:综合 实验要求:选修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真菌形态的基本特征。 2.掌握丝状真菌制片方法和真菌鉴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采集植物样品包括叶、茎、根、花、种子或果实,然后对分离样品的内生真菌,并进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鉴定。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一)实验原理 根据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等分子证据对分离到真菌进行归类和鉴定。 (二)实验手段和方法 1、内生真菌分离纯化方法 1.1样品的表面消毒及预处理 分别取根、茎、叶、果实,用洗涤剂在自来水下洗净。 老树皮用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后,用镊子取出,于酒精灯上烧灼15秒至表面焦糊,切成1×1cm2大小置于PDA固体培养基上。 对于根、茎、叶、果实按下列程序进行表面消毒: 75%的酒精漂(浸)洗2-3min→无菌水冲洗4-6次→0.1%升汞不同的消毒时间(共设置7个梯度)→无菌水冲洗4-6次→用灭菌滤纸吸干多余水分→无菌刀片将材料切成小块 将根、茎的表皮、韧皮部、木质部大致分开,并切成0.5×0.5cm2大小。将果实的外种皮去掉,消毒之后将内种皮去掉。 灭菌时,沥干的植物材料转放到烧杯中,记好时间,倒入消毒溶液,不时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以促进材料各部分与消毒溶液充分接触,驱除气泡,使消毒彻

一种抗真菌抗生素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

一种抗真菌抗生素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 摘要:从海南五指山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编号为WS-23883,其发酵提取物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对其产物进行提取精制及制备液相纯化,获得了纯度达90%以上的化合物?生测表明,在20 μg/mL浓度下该抗生素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达100%?根据活性产物紫外吸收光谱,可判断其为一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质谱分析表明,活性化合物分子质量约667 u,据此判断其为一四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关键词:多烯大环内酯;抗生素;化合物;纯化;鉴定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A Kind of Antibiotic with High Antifungal Activity Abstract: One actinomyces strain WS-23883 was isolated from soil sample collected in Wuzhishan Mountain area, Hainan province. The extraction of the fermentation broth was bioassayed with some plant disease pathogens; and it exhibited high antifungal activity. The compound with purity above 90% was obtained through macroporus resin column absorbtion method and preparative HPLC. The bioassay showed that the inhitition ratio was 100% at the concentrition of 20 μg/mL. The UV absorption spectrum and mass spectrum showed that the compound was atetraene macrolide antibiotic. Key words: polyene macrolide; antibiotic; compound; pur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从海南五指山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其发酵提取物对多种供试植物 病原真菌及某些腐生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采用常规方法对该菌的发酵产物进行了提取精制,得到了纯度在90%以上的样品,从目标产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可判断其为一多烯类抗生素?HPLC-MS检测表明,活性产物分子离子峰为667,可以确定其分子质量约为667 u,综合分析后确定其为一四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材料与方法 1.1菌株 1.1.1抗生素产生菌编号为WS-23883,从海南五指山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得到,由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保存? 1.1.2生测指示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小麦颖枯病菌(Septoria nodorum)?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txt39人生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失意会经常伴随着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的无形的动力。40奉献是爱心,勇于付出,你一定会收到意外之外的馈赠。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真菌作为一种实验材料,在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应用是相当普遍的,正确的培养观察方法,能够如实地反映其本质特征。下面介绍实验室中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1.载片培养法 载片培养方法是实验室观察真菌形态的基本方法。此法的基本步骤是: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吸管吸取融化的培养真菌的固体培养基,快速地滴一滴于无菌的载玻片上,待其冷却以后,用接种环沾取少许孢子或者挑取一点菌丝段于凝固的培养基上,上面放上无菌的盖玻片。然后,将此片子放入干净的培养皿中,培养皿底部放入潮湿的吸水滤纸,或者将培养皿底放入一些水,中间用玻璃棒隆起,将做好的培养片子搭放在上面,合适温度下培养。将培养好的片子取出,用小镊子轻轻地取下上面的盖玻片,把盖玻片转放于另一干净的载玻片上,待自然干燥后,两边用透明胶固定,用棉蓝染色液染色。 载片培养法还可以这样进行:将厚度约0.5mm的平板培养基用小刀切成大小0.5cm2的小块,挑取一小块培养基放于干净的载玻片上,同样的方法接种、培养观察。还可以用刀片将培养好的载玻片上的多余培养基割去,自然干燥后,用大一点的盖玻片盖上菌丝,用同样方法两边固定,染色观察,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产生无性孢子的真菌的形态观察。该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滴的培养基不能太多,接种物不能太多,防止污染。 2.插片培养法 插片培养法是实验室观察真菌形态的另一种基本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将菌丝块接种于固体平板的中间。假如是以孢子接种,则将孢子稀释液涂布于固体平板上,然后,用小镊子夹起一块无菌的盖玻片,以45度角的角度斜插入培养基中,不要插入培养基太深,让菌丝爬上盖玻片;培养好了以后,再用小镊子将盖玻片取出,自然干燥以后,将盖玻片转移到一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同样的方法两边固定,染色观察。该方法要注意:插片的角度要掌握好,不能太直或太平;当两面都有菌丝时,擦去背对中心的那面的菌丝,以避免干扰。 3.粘片法 粘片法是用透明胶粘贴菌丝或者孢子进行观察的方法。用剪刀剪取一小段透明胶,用小镊子夹住一个角,轻轻地粘一些菌丝或者孢子,然后将其放入一干净的载玻片上,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染色液,可以染色观察。此法要注意:粘贴时,不要用力粘的太多;粘上菌丝或者孢子的透明胶放入载玻片上,不要移动,要一次放好。 4.平板观察法 平板观察法是在平板上直接观察真菌的方法。对菌丝生长得比较稀疏的真菌和观察基内菌丝。此法比较直接真实地反映菌丝的形态特征,观察时将平板的上盖拿开,倒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这种方法可以消除由于培养体变干或者放在菌丝表面的盖玻片等可能出现的影响。此

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论文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毕业作业作业题目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___ 教学点名称:包头广播电视大学_ 学员姓名:张瑞光__________ 学号:1015004452077___ 专业:畜牧兽医专科____ 入学时间:2010秋_________ 指导教师:杨瑞芳 _________

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摘要】:从发霉的红薯上和酸败腐烂的苹果上挑取霉变物用沙堡琼脂培养基28℃培养2-3天,分离出几个真菌菌株。将分离株重新进行平板划线分离,挑取单菌落表面的少许孢子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进行载片小培养,经28℃培养2—3天于低倍镜下观察,通过菌丝和孢子对分离株进行鉴定。观察到簇生在分生孢子梗的顶端的呈帚状分枝的分生孢子和有隔菌丝,可鉴定为青霉类菌;观察到分生孢子梗上呈轮状着生、具有3个分隔、弯曲的孢子,可鉴定为弯孢霉类菌;观察到单细胞的芽殖孢子,并通过进一步的酵母菌生理生化测定,可鉴定为酵母菌。 【关键词】:真菌;菌落;菌丝;孢子 1 前言 真菌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蘑菇”,现在真菌这一名词的概念不仅包括蘑菇,而是代表着一个相当庞大的生物类群。什么是真菌呢?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它们是一大类真核微生物,无根茎叶,不含叶绿素,不能利用无机物来制造食物,靠寄生或腐生生活,仅少数为单细胞,其余为多细胞,大多数真菌有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从形态上分为酵母菌、霉菌、担子菌。 其实,真菌并不像其看起来的这般抽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到处都有它们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接触和

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例如酿酒、制馒头用的酵母;酒曲的曲种(曲霉和根霉);做豆腐乳的毛霉和红曲霉;发酵饲料的黑曲霉;味美可口的蘑菇、木耳、银耳、猴头;作为中药的神曲、麦角、虫草、茯苓、灵芝;此外还有食品、衣物、用具等因潮湿而发生的霉;引起农作物病害的小麦锈病等等都是真菌。 真菌与细菌的大小、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差异很大,单细胞个体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具有细胞壁,但不含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有些真菌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形态,称之为真菌的两相性,如假皮疽组织胞浆菌在动物机体呈酵母菌样。而在人工培养基上呈丝状。 真菌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分布极为广泛,与人类生产与生活有着极密切的利害关系。有些菌丝可引起人与畜禽疾病,有些霉菌还产生毒素,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人类健康。因此,了解真菌的培养方法,认识其形态十分重要。 近年来在真菌分类方面趋向于采用Anisworth&bisby 的《真菌学辞典》介绍的分类系统。该系统认为真菌不属于低等植物,而是属于单独成立的真菌界,界以下分为黏菌门和真菌门。真菌门再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本研究从自然界分离到几株真菌,并用真菌分类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

利用ITS序列鉴定真菌

北方民族大学实验论文 题目:利用ITS序列鉴定真菌 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生物技术 班级: 082 姓名:李晓飞李妍吾木尔古丽 张瑞莉陈波艾克拜尔 指导老师:刘建利 完成日期:2011年5月18日——2011年6月5日

利用ITS序列鉴定真菌 李晓飞李妍吾木尔古丽张瑞莉艾克拜尔陈波 (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银川750021) 摘要:采用实验室提供的两株酵母菌,活化培养后,经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以ITS1和ITS2为引物构成的PCR反应体系对目的DNA片段(ITS1区)进行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送至测序公司测序,所测序列经Genbank比对后,两株菌分别为掷孢酵母属TY-241菌株(Sporobolomyces sp)和假丝酵母ST-50菌株(Candida sp)。 关键词:ITS序列酵母菌PCR 菌种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与试剂 实验室提供的红色掷孢酵母菌[1]和白色产香酵母菌。 YEPD液体培养基[2]配方:酵母浸粉10g,葡萄糖20g,蛋白胨20g,配成1L溶液,分装100/250ml,121℃灭菌15min。 裂解液[3]:1L裂解液中需加Tris1.2114g,EDTA8.767g,SDS5g,用1M的NaOH调至8.0,121℃灭菌30min备用。 醋酸钾溶液:1L溶液中含醋酸钾245.35g。 氯仿-异戊醇(24:1):现配现用。 70%乙醇:用95%乙醇配制,现配现用。 10×TAE溶液:1L溶液中含Tris1.2114g,EDTA29.22g,用HCl调pH至8.0。 1%琼脂糖凝胶:取1g琼脂糖溶于100ml1×TAE溶液中,微波炉加热至沸腾三次。1.2主要仪器与设备 表一实验中使用的主要仪器 仪器名称型号产地 立式自控高压蒸汽灭菌器LDZX-40SSI 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 数显恒温水浴锅HH-4 国华电器有限公司 电泳仪DYY-12 北京市六一仪器厂 制冰机AF200PSC50R ΜSA 生物安全柜HFsafe 1200/C 上海力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电冰箱BCD-219D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Sigma高速离心机3K30 Germany 电子精密天平HR-200 上海精科天平 酸度计DELTA302 上海 电子可调电炉101RF-3 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双层恒温振荡器THZ-9511K 太仓市实验设备厂 紫外分析仪WD-9403C 北京市六一仪器厂

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控制程序 (HBQY-CX-13) 1 目的 对管理处在活动或服务中能够控制或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确保重要环境因素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管理处在各项活动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 3 职责 3.1办公室负责组织各科室、单位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3.2各科室、单位负责识别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因素。 4 工作程序 4.1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的流程 确认工作过程→识别环境因素(排查)→登记、汇总环境因素→评价环境因素→登记重要环境因素 4.2 环境因素的识别 4.2.1 识别范围:识别范围为所有工作活动和服务中可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识别: a) 材料、物品等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及回收和报废全过程; b) 设备、设施的采购、维修、保养、运行等一系列活动; c) 日常办公、职工生活; d) 各项服务过程:收费、养护、机电维护、路政执法等。 4.2.2 识别时应考虑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 三种状态: a) 正常:指正常运行、生产的状态; b) 异常:指生产设备的启动、停机与检修或可合理预见的状态; c) 紧急:指不可预见的、突发的或设施突然失效的状态。

三种时态 a) 过去:指以往遗留的环境影响; b) 现在:指现场的、现有的污染及环境问题; c) 将来:指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4.2.3 识别内容 a) 大气:废气排放; b) 水体:废水排放; c) 废物:固体废物的处理; d) 土地污染; e) 噪音污染; f) 原材料(化学品)与自然资源的利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g) 可能对当地环境带来的问题: h) 相关方的问题等。 4.2.4 识别的方法 采用过程分析法、座谈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环境因素识别。 a) 过程分析法:对工作流程的环节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环境因素; b) 现场观察法:到现场采取看、查、问等方法发现环境因素。 4.3 环境因素的评价 4.3.1评价的依据 a) 有关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 b) 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 c) 环境影响的发生频率; d) 环境影响的恢复能力; e) 环境影响的控制情况; f) 相关方的利益和要求。 4.3.2 评价方法 4.3.2.1 是非判断法 a) 对能源、资源以及原材料消耗的环境因素采用是非判断,消耗严重超标的判是。 b) 危险废物的处置、对化学危险品的管理等违反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分离与菌种 鉴定

《高级微生物实验指导》 一、目标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在无菌条件下取样品10 g加入100 mL无菌生理盐水,用均质机将组织破碎均匀。经充分震荡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用1 mL的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注入9 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震荡试管混匀,按上述操作依次进行10倍递增稀释,选择3个适宜的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做2个平行,用灭菌涂布棒均匀涂布于冷却的细菌分离培养基(NA)和真菌分离培养基(PDA)表面,分别将细菌培养基和真菌培养基于30℃和28℃下恒温培养2-4d。待菌长出后,挑取不同形态菌落,纯化,挑取单菌落于PDA斜面上,培养并保存。 二、细菌与霉菌总DNA的提取(CTAB法) 1、菌株DNA的提取通用试剂 (1)CTAB抽提液:2%CTAB,1.4M NaCl,20mM EDTA,100mM Tris-HCl,pH8.0;(2)β-疏基乙醇 (3)PVP(聚乙烯吡咯烷酮) (4)石英砂 (5)Tris平衡酚 (6)氯仿:异戊醇(24:1) (7)异丙醇 (8)75%乙醇 (9)无水乙醇 2、菌株DNA的提取步骤 (1) 将已纯化的菌种,接种于相应的分离培养基平板上,28℃培养2d-4d。 (2) 用灭菌药勺或解剖刀从培养皿中刮取足量菌丝至1.5ml离心管中。 (3)加少量PVP、灭菌海砂和65℃水浴预热的200μl CTAB抽提液,用玻璃棒研磨至匀浆; (4)加入400ul预热CTAB抽提液,颠倒混匀后于65℃水浴1h;期间轻柔颠倒混匀2-3次。 (5)冷却至室温后,12000rpm离心10min,上清液移至另一离心管中; (6)加入1/2体积(约300ul)的Tris平衡酚及1/2体积(约300ul)的氯仿:异戊醇(24:1),颠倒混匀。 (7)12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至另一离心管中; (8)重复(5)-(7)步2-3次,直到两相界面处无明显杂质; (9)加入等体积氯仿:异戊醇(24:1),轻轻颠倒混匀; (10)12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至另一离心管中; (11)向上清液中加入0.6倍体积的异丙醇,-20℃放置15min; (12)12000rpm离心10min,弃去上清液,加入70%乙醇500ul以悬浮沉淀;也可250ul 70%乙醇分两次悬浮沉淀; (13)12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室温干燥;

菌种鉴定方法及手段 真菌细菌检测

菌种鉴定方法及手段真菌检测/细菌检测 菌种鉴定一般就只要提取基因组DNA,然后PCR扩增16srDNA片段,上GeneBank 或者Eztaxon对比即可。一般序列相似度在97%以上就可以认为是同种细菌。 常规鉴定 常规鉴定内容有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和血清学反应等。 自动鉴定 BIOLOG鉴定系统以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为基础,检测微生物的特征指纹图谱,建立与微生物种类相对应的数据库。通过软件将待测微生物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该系统已获美国FDA认可,已逐步应用于食品和饮品企业、环保、海洋生物/水产品、制药、农业微生物、生物治理、化妆品、临床等领域的微生物鉴定试验中。拥有国内最全的BIOLOG数据库,涉及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酵母、丝状真菌在内近2000种微生物。 分子生物学鉴定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遗传进化角度阐明微生物种群之间的分类学关系,是微生物分类学研究普遍采用的鉴定方法。科标生物检测中心拥有微生物菌种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配有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电泳仪、HPLC、凝胶成像系统、紫外控温分析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DNAMAN、BIOEDIT、CLUSTALX、TREEVIEW等序列分析软件。可采用核酸序列分析法分析细菌16S rDNA/16S-23S rDNA区间序列、酵母18S rDNA/26S rDNA(D1/D2)序列及丝状真菌的18S rDNA/ITS1-5.8S-ITS2序列,提供科学的鉴定结果。API细菌鉴定 API鉴定系统涵盖15个鉴定系列,约有1000种生化反应,已可鉴定超过600种的细菌。鉴定过程中,可根据细菌所属类群选择适当的生理生化鉴定系列,通过软件将待测细菌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可应用API50CH系列、API20E系列、API Staph系列对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和相关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微球菌属(Micrococcus sp.)和库克菌属(Locuria sp.)进行鉴定。 技术分析 功能性分析及功能基因不断致力于工业微生物资源的功能及其功能基因研究,通过木聚糖酶、纤维素酶、葡萄糖异构酶、β-甘露聚糖酶等功能基因的克隆进行菌种产酶的功能性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报告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报 告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公司 ****年度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报告公司以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指导,识别本组织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并根据法规的要求和组织本身的价值观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并制订出目标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现就有关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报告以下,并提交管理评审会议审议。 一、年度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策划和评价要求 按照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公司对本年度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工作进行策划,将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方法、过程记录、评价报告编制、控制措施和时间进度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并对评价范围、重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做了安排,明确环境因素识别时态、状态和情况状况,推荐评价方法。各有关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运用适宜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全面的识别和评价。保证了环境因素识别的全面、评价方法适宜、评价标准准确、评价结果有效。 二、各单位环境因素评审情况及结果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工作从去年1月上旬开始,各单位建立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的过程记录,从涉及产品、活动、服务三方面的基层单元做起,进行调查,对识别情况进行了归类、汇总、分析,评审。 各单位组织有关人员按照确定的识别评价方法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所辖区域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平衡、排序和汇总,评价、判断出重要环境因素,编制了完整的识别评价结果记录。 1、识别原则 各单位为了确保环境因素识别全面性、评价充分性和方法适宜性,确定环境管理和节能减排的控制重点,首先进一步明确了识别原则,评价方法以保证识别的符合性: (1)环境因素识别时是否充分考虑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所使用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