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秦论》原创导学案

《过秦论》原创导学案

《过秦论》原创导学案
《过秦论》原创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第一课时(学生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文段一,理解“固”、“修”、“务”等实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过程与方法:

学生朗读,小组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学习重点

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固”的一词多义现象。

学习难点

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练习翻译文段。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请同学们欣赏首诗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其文被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三、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学生准确认读,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1.字音

(1)腴()轸()镞()笞()蒙恬()

(2)孝公既没()召滑()俯首颈系()

(3)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

(4)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

(5)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

(6)鉏耰棘矜()度()长絜大崤函()黔首()(7)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

2.通假字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

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

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五、师生研读第一段

(一)、自读课文第一段,小组研讨解决以下知识: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崤函之固()

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

内力法度()外连横()

斗诸侯()

2.重点词语解释

务耕织()君臣固守()

修守战之具()

(二)、学生练习翻译第一段,理解内容

()

(三)、知识延伸(一词多义现象)

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 )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六、学生质疑反馈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整理第一段文言现象

预习第二、三段

《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学生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文段二、三,理解“因”、“延”、“与”等实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背诵第三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朗读,小组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学习重点

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因”、“延”、“与”一词多义

背诵课文第三段。

学习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逐步掌握文段内容,并背诵。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课前测评:(解释下列词语)

崤函之固()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内力法度()外连横()斗诸侯()务耕织()君臣固守()

修守战之具()

三、师生研读第二段

(一)、自读课文第二段,小组研讨解决以下知识: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1)南取汉中()(西、东、北)

会盟而谋弱秦()约从离衡()

(2)尊贤而重士()

追亡逐北()

流血漂橹()

2.通假字

孝公既没()约从离衡()

3.重点词语解释

不爱()珍器重宝中山之众()制()其兵

(二)、学生练习翻译第二段,理解文段内容

()

(三)、知识延伸

1.一词多义

因()遗策因()利乘便

因()击沛公于坐因()人之力而敝之

秦人开关延()敌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相与()为一失其所与()不知

则与()斗卮酒吾与()点也

管仲非仁者与()蜩与()学鸠笑之

2.一义多词

属、徒、伦、辈、党、众、侪()

延伸:尔曹()若属()

四、师生研读第三段

(一)、自读课文第三段,小组研讨解决以下知识: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吞二周而亡诸侯()却匈奴()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通假字(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威振四海()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重点实词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知识延伸:(一词多义)

信()臣精卒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可乐也今行而无信()

自可断来信()欲信()大义于天下

成语:信笔涂鸦——没有多加考虑,随意写或画。(谦词)

信马由缰——漫无目的的闲逛或随意行动。

信口雌黄——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信口开河——随口乱说一气。

信而有征——可靠而且有证据。

(二)、学生练习翻译第三段,理解文段内容

()

(三)、学生练习朗读背诵,教师检查背诵

五、学生质疑反馈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整理第二、三段文言现象

背诵第三段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学生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文段四、五,掌握被动句句式特点

理解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背诵第四、五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朗读,小组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学习重点

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句式及背诵课文后三段。

学习难点

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背诵课文后三段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课前测评:

1.。解释下列词语

孝公既没()不爱()珍器重宝

因()遗策开关延()敌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制()其兵制()六合

2.默写

(1)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威振四海。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师生研读第四段

(一)、自读课文第四段,小组研讨解决以下知识: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瓮牖绳枢之子()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而亡秦族矣()

2.古今异义:

山东()

知识延伸:

河北()河南()绝境()

鱼肉()妻子()左右()

学者()可怜()

3.通假字:

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

(二)、学生练习翻译第四段,理解文段内容

()

(三)、学生练习朗读背诵,教师检查背诵

三、师生研读第五段

(一)、自读课文第五段,小组研讨解决以下知识: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天下非小弱也()

序八州而朝同列()

2.重点词语解释

非抗()于九国之师致()万乘之势

百有()余年矣

3.特殊句式(翻译)

为天下笑者

4.知识延伸:(被动句)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夜缒而出,见秦伯。

(5)不拘于时,学于余。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二)、学生练习翻译第四段,理解文段内容

()

(三)、学生练习朗读背诵,教师检查背诵

四、学生质疑反馈

五、教师总结引申:

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有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有希望“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

六、布置作业:整理第四、五段文言现象

背诵第四、五段

《过秦论》导学案第四课时(学生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检测学生文言知识掌握情况,督促学生背诵默写

掌握“制”、“亡”、“利”、“遗”的一词多义现象

提高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指导“字字落实”

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小组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句式及背诵课文后三段。

学习难点: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背诵课文后三段。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温习课文知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务耕织修守战之具()(2)会盟而谋弱诸侯()(3)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4)尊贤而重士()(5)以致天下之士()(6)秦有余力制其弊()(7)开关延敌()(8)天下诸侯已困矣()

(9振长策而御宇内()(10)延及孝文王

(11)奋六世之余烈()(12)陈利兵而谁何()(13)斩木为兵()(14)才能不及中人()(15)非抗于九国之师()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释义:。

(2)赢粮而景从通,释义:。

3、古今异义词辨析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

4、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外连衡而斗诸侯:(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4)序八州而朝同列:

(5)席卷、包举、囊括:(6)内立法度,南取汉中:(7)追亡逐北:(8)却匈奴七百余里: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0)会盟而谋弱秦:(11)以愚黔首:

5、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①制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后汉书·张衡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②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冯婉贞》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6、文言句式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陈利兵而谁何。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7、翻译重点句子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学生质疑反馈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背诵后三段

《过秦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2、学习本文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以及借助的手法

3、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4、在理解基础上能背诵重点段落

【学习重点】目标1、3

【学习时数】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熟读课文

2、能解决本文出现的重点字词句,并做到翻译全文

【预习案】

(一)阅读以下关于作者的相关材料(3’)

1、基本情况: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西汉著名的大儒,人称贾生、贾子、贾长沙、贾太傅汉高帝七年(前200年),贾谊出生,这个时代正是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的年代,它既给贾谊带来了施展才华的机遇,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坎坷和痛苦

贾谊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基本上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中,他的生活也基本上是以读书习文为主18岁时,他便以能诵诗书擅写文章而闻名于郡中当时的名士河南守吴廷尉欣赏他的才学俱优,将他列置门下

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听闻河南守吴公颇有学识,且政绩卓著,便征召吴公为廷尉汉元帝元年(前179年),贾谊在老师吴廷尉的推荐下,被征召入朝,立为博士一年之中,又被破格晋升为太中大夫从此,22岁的贾谊便踏上了仕途,成为西汉政治集团中的一员汉文帝对贾谊很器重,在把他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又与诸大臣商议,想把他升擢为公卿,但遭到群臣的反对此后,汉文帝开始有意疏远贾谊,并将他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在政治上受挫的贾谊辞别了京城,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长沙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湿度大,自认为此去长沙将享寿不长,而且又因为是被贬谪,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思念远在长沙的贾谊,于是将他召进皇宫当文帝听完贾谊的一番宏论后,十分感慨地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过不多久,汉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在任梁怀王太傅期间,贾谊仍对政事十分关注,而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下了如《治安策》、《论积贮疏》等名篇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刘揖人朝,不幸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作为梁怀王的太傅而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非常伤心一年以后,由于伤感过度,贾谊也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死时年仅33岁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贾谊的散文也堪称文采斐然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称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其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

2、贾谊的悲剧

洛阳才子贾谊,是西汉文帝时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他刚二十出头时,就受到汉文帝的赏识先是“召以为博士”,随后不到一年又破格提拔为大中大夫由于贾谊上书言事,切中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制的主张,汉文帝还打算把他提拔到领导高层,任公卿之位然而一些王侯重臣却嫉才诽谤,讲他的坏话,汉文帝便渐渐地疏远他,让他离开京城,去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老师)贾谊横遭贬斥,十分委屈,瞻念前途,一片茫然路过湘江时,他触景生情,由楚国大夫屈原的受谗放逐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写了一篇有名的《吊屈原赋》,以寄托自己的悲愤三年之后他虽被召回京师长安,但又改派为梁怀王太傅,终未得到重用于是贾谊一直郁郁寡欢,忧愤成疾,年仅三十三岁,就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贾谊被埋没实在可惜,所以历来人们都同情贾谊,对汉文帝多所指责可是宋代苏轼却写过一篇《贾谊论》,没有把贾谊之死完全算到皇帝的账上,而是在惋惜之余,从人才自身的内在原因来分析贾谊悲剧的必然

苏轼认为贾谊的主要问题是“不能自用其才”为什么他不能很好地使用自己的才能呢?原因无它,在于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东坡先生在这里提出的“志(志向)、量(气量)、才(才能)、识(识见)”,对于成就一番事业至关重要一个人如果仅有远大目标,却无豁达大度的胸怀;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审时度势的识见,那么必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

华,到头来抱负理想也将付诸东流贾谊虽不是志大才疏,但毕竟年轻,见识经验不足,再加上有某些不合时宜的毛病,即如苏轼所指出的“狷介之操”,往往性情褊急,孤傲,气量狭小,也就影响他不能很好地“自用其才”,以致不能从容地在那些功臣宿将之间周旋应对,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如此一来,他的那些经邦治国的好建议又怎能实现呢?

其次,贾谊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善处穷”一个有抱负的人,在顺境下固然可以干得很好,就是身处困境或逆境,也同样能泰然自若地“自用其才”,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当人家不重视你,把你晾到一边,甚至你遭到压制、排斥、嫉妒、打击的时候,你也绝不心灰气馁,仍然坚持不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冷静地看到自身的才干和价值,创造条件,又何愁不能成功?应该说,贾谊被贬官之后,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可他一味地沉溺于悲观伤感,怨天尤人,终于“自伤哭泣,至于夭绝”,从某种角度上说,简直是自毁其才正如苏轼所说:“人一时不被重用,怎么知道终生都不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呢?不懂得静心地等待局势的变化和时机的到来,却满腹牢骚,忧愁悲伤,这是自己害自己啊!”看来,这位贾生受不了一点挫伤打击,缺乏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气概,心胸器量未免过于狭窄历史上的汉文帝虽是一个作风比较好的皇帝,但他的未能善任贾谊,终究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东坡先生说,如果做皇帝的得到像贾谊这样的人才,就应该知道他们的毛病和不足,从而善待人才、爱惜人才可见对于贾生的夭折,作为有人才选拔权的皇帝,实难辞其咎贾谊的个人悲剧既是一种性格悲剧,归根到底,又是封建皇权窒息人才的社会悲剧不过话说回来,苏东坡能在古代君权社会那种人才环境下,看到并指出贾谊自身的问题,着实有他独到的眼光我们今天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中,虽然早已不存在那种君臣依附关系,但也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我们除了还要大力改善人才环境之外,作为人才自身,倘若一时不能天遂人愿,是否应该面临坎坷,笑对人生,来一个“风物长宜放眼量”,多一点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多一点乐观旷达的胸襟和远见卓识呢?“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愿苏东坡的这句名言,成为一切人才把握自己、奋发向上的座右铭

3、贾谊——远去的背影

秋天本来就是一个该怀想的季节,沿着那些铺满黄叶的山径,拾级而上,会想些什么呢?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时节所以,在这个时节,总让我想起,那个在湘江边上徘徊了两千多年了的背影,汉代的贾谊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唐人李商隐的《贾生》,让我想起了他,一个报国无门,抑郁而终的儒家知识分子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西汉时期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贾谊生于西汉初年,入朝为官之际,正是所谓“文景之治”的开始,朝廷上下,一片颂声,都说是天下已治,实际上暗藏危机一方面,由于家天下的弊病,各路刘姓王暗中积聚力量,直接影响到中央集权专制的巩固另一方面,汉王朝北边的匈奴也在虎视眈眈,随时觅机会挥刀南下取而代之而贾谊,这个二十出头的洛阳少年,饱读诗书,满腹才华,初登庙堂,却也看出了汉王朝潜伏着的危机,并敢于指出我们可想见,在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早晨,面对满朝文武,他对汉文帝说,现在所有人都在说,天下已安,天下已治矣,其实在我看来,天下并未安,天下也并未治他的话无异于一声惊雷,震撼在长安上空

但贾谊很快就为自己的年轻付出了代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得很清楚:“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

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年轻的贾谊太自负了他以为,只要心存光明磊落之忠心,胸怀江山社稷富强之重任,就能够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恕不知,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宠大的保守集团汉文帝也不得不将之疏远,赴长沙任太傅虽然贾谊的很多建议被汉文帝采用,但作为权利斗争的牺牲品,他还是不得不踏上了远赴长沙之路今天,我是无法想象他在湘江边上孤身一人,踽踽独行,面对奔腾的湘江水,内心痛苦,无人能知,因伤悲而写出著名的《吊屈原赋》他是痛苦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以一个儒家知道分子的良心,以一个政治家敏锐的感知,知道了汉王朝的危机所在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司马迁把他和屈原列在一起做记的缘故吧,“举事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这也许是他痛苦的根源所在

治国平天下,是封建社会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贾谊也不例外他大力提倡改革,但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从而其主张不被采纳,由于其锋芒太露而且得罪了不少官僚与王族阶层,因而其命运多桀也就不足为怪了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召贾谊回洛阳,拜贾谊为梁怀王太傅,又让他看到了重回权力中心的希望到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未尽职责,于第二年忧郁而终,年仅33岁如果说汉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太傅,让他升起了重新得到重用的希望,那么梁怀王的坠马而死,则让他彻底的对政治前途失去了信心,所以他最终郁闷而终贾谊的一生是沉重的,与其说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个人的悲剧的话,还不如说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的他把时代的悲剧,把时代的不幸全都背负在自己瘦瘦的的双肩上,背负在自己的心上,最终是不堪重负他的悲剧在于,他出身一个貌似盛世的年代,虽然这个时代危机四伏他的悲剧,其实在他的老师吴廷慰向汉文帝举荐他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吧

4、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毛泽东:《咏贾谊》)

(二)阅读本文写作背景材料(1’)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课堂学习案】

(导入语)同学们,唐代有位大诗人人称“小李杜”中的李先生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首诗的标题叫《贾生》(广州话讲),在李商隐的笔下,贾生才华无伦,甚至要帝王夜半前来拜访这位贾生,就是《过秦论》的作者贾谊,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他的《过秦论》,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才调无伦先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的(一)(二),十二分钟后我们请各小组来展现一下你们朗诵的情况

(一)小组合作快速解决以下字词的读音(2’)

囊括()膏腴()约从()逡巡()鞭笞()

黔()首瓮牖()绳枢()劲弩()阡陌()

谪戍()度()絜()大万乘()

(二)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朗读课文做到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熟读课文(10’)

(三)小组成员互译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小组不能解决的字词句和小组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将小组不能解决的字词句写到黑板上,将小组认为最重要的五句话写在下面空白的位置,并表示出句子中的重点字词,再翻译该句子标识出来的重点字词在翻译中也要标识出来(15’)

(四)解决黑板上各小组提出来的问题(10’)

【全文翻译】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

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

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

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秦孝公:秦国的国君他用商鞅变

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法,富国强兵下文的商君就是商鞅据:点据崤(xiáo):崤山,在函谷关东边函: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第一个“固”:险固地势,名词雍州:现在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第二个“固”:牢固地以:来窥:窥视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席、包、囊,都是名词作状语用席(包、当是时也,

囊)……装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在那时候,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

(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

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

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

而取西河之外佐:辅佐内、外: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

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法度:法规,制度务:从事,致力于修:修治具:器械连衡: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拱手:两手相合,形容毫不费力西河:

黄河以西河,指黄河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

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

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

收要害之郡既:.凤:通“殁”,死惠文、武、昭襄:惠文王、武

占领要害的郡邑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蒙;继承、蒙受故业:指先人的基业因:动词,沿袭举:攻取膏腴:肥沃收:占领要害之郡:(政治、经济、

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方南、西、东、北:诸侯恐惧,会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

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

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

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会盟:诸侯集会结

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盟弱:使动用法,使……弱,削弱爱:

吝惜致:招致合从:是联合六国当此之

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zòng),通“纵”为:成为在这个时

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

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即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平原君,姓赵名胜,赵惠文王之弟春申:即春申君,楚国人,姓黄名歇信陵:信陵君,姓魏名无忌,魏昭王少子他们是当时仅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次于国君的当政者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

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

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者:

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语气助词,表提顿离: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

使动用法,使离散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

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

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

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

(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

奢之伦制其兵于是:在这时宁越:赵人徐尚:宋人苏

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秦:东周洛阳人,是当时“合纵长”杜赫:周人之属:这一类人齐明:东周臣周最:东周君的儿子陈轸:楚人召(shào)滑:楚臣楼缓:魏相翟景:魏人苏厉:苏秦的弟弟乐毅:燕将之徒:这一类人吴起:魏将,后入楚孙膑:齐将带佗:楚将倪良、王廖:都是当时的兵家田忌:齐将廉颇、赵奢:都是赵将之伦: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

这一类人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

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

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

敢进尝:曾经以:用叩:敲,攻击延:迎接,迎战九国:韩、

敢入关魏、燕、齐、楚、赵、卫、中山逡巡(qūn xún):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

进:前进,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头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

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

(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

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

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

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亡、遗:

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失矢:箭镞(zú):箭头,也指箭费:耗费困:困厄争:作状语,争着制:制服弊:通“敝”,困乏,疲惫亡:动词作名词,逃窜的诸侯军队北:溃败的军队伏:倒伏橹:盾牌强国请服,弱国

因:趁利、便:同义,有利的形势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

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

国家无事请:请求服:屈服弱:形容词,弱小的入朝:

秦国没有什么大事指向秦称臣孝文王:昭襄王的儿子,在位三年享国:在位浅:短事:战事秦汉时多指战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

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

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

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及至:到始皇:即

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庄襄王之子,名政,在位三十七年(前246-前210),前221年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病死于巡幸途中奋:发展六世:指孝公、惠文、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烈:功业振:举起策:马鞭御:驾驭,统治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以河南东部旧王城为都,东周则为巩为都,史称东西二周履: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制:统治敲扑:短的叫“敲”,长的叫“扑”鞭笞:抽打振:通“震”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

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

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

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

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南:名词作状语,向南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

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以为:以之为,把……划为桂林、象郡: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俯首:低头,表示服从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委:托付下吏:属吏,下级官吏蒙恬:秦将,秦始皇时领兵30万北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却:击退匈奴:北方少数民族胡人:匈奴人士:指灭亡了的于是废

六国统治者弯:使动用法使……弯怨:仇恨接着就废除古

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

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

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

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

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废:废除先

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王:前代帝王道:治世之道百家之言:各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著作愚:使动用法,使……愚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隳(huī):毁坏销:销毁锋:兵刃镝:箭头金:然后践华为城,因

这里指铜弱:使动用法,使……弱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

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黄河做护城河,占据着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

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

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

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

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后:

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此后,表承接践:踏,引申

为凭着华: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南,五岳之一城:城墙固:凭借河:指黄河池:护城河亿丈之城:指华山不测之渊:指黄河以为:认为劲弩:强有力的弓信臣:可靠的大臣信,可靠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关中:秦的腹地,在今陕西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方始皇既没,余威

金城:坚固的城地金,比喻坚固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

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

(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

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殊俗:

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滴戍边的卒子;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然:可是瓮牖(yǒu)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牖、枢,名词作动词,作窗户,系户枢瓮、绳:名词作状语,用破瓮、用草绳氓(m?ng)隶:农村的下层人民氓,古指农村居民隶,奴隶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

守渔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

阳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

顿之富;中人:平常的人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的号,他帮

顿那样富有;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现在山东定陶县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善于经营生计,后人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猗(yī)顿:春秋时鲁国人,他向陶公学致富之术,大畜牛羊于猗氏(现在山西省临猗县)南部,积累了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

很多财物富: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

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

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

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

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

并起而亡秦族矣蹑足:蹈,用脚踏地这里有“置身于……”

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的意思行(háng)伍:代指军队阡陌(qiān mò):本是田间小路,这里指田野田间南北向的路为阡,东西向的路为陌率:率领疲弊:疲惫将:率领,指挥斩:砍为:作兵:武器揭:举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似的应:应和(ha)赢(yíng):担负景:同“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山东:指崤山

以东,即东方诸国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

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弱小得(无力抵抗),雍州的地

地,殽函之固,自若也且夫:复合提起连词,重

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提一事时用,相当于“至于那”自若: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

和本来一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

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

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卒子的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

(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

非及向时之士也尊:高于:介词,比锄耰(yōu)

(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棘矜(qín):锄耰,古时一种农具,似耙而无齿棘矜,用酸枣木做的棍子棘,酸枣木这里指农民军的武器只有农具和木棍铦(xiān):锋利钩戟长铩(shā):钩,短兵器,似剑而曲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铩,长矛谪戍:被征发戍边远地区抗:高,强行:义与“用”同向时:先前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

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山

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

然而:表承上启下的转折词“然”承上,“而”启下,相当于“虽然这样,但……”试使:假使,假设连词,与“则”搭配,相当于“如果……就……”度(duó):比量絜(xi?):然秦以区区之地,

比量同年而语:即相提并论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

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

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

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

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

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自身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

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区区:小致:造

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成,获得万乘(shang):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序:引、招致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同列:指六国诸侯朝:使动词,使……朝见有:通“又”作难:发难,发动起义七庙: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代指国家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婴为项羽所杀为:被攻:指秦始皇及其前代君王用强兵攻打他国守:指二世胡亥及秦王子婴兵力疲弱

困于关中

【复习案】(20’)

1、查字典填空,积累字词(一词多义)

重点词:因、策、制、兵、通、致、延、北、信

①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介词,凭借)

③后因伐木,始见此山(连词,由于)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连词,因此)

⑤相如因执壁却立(介词,趁着)

①振长策而御守内(名词,鞭子)②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

③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动词,鞭策)④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

①覆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帅,指挥)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制服)

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动词,控制)

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名词,规模)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名词,兵器)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名词,军队)

③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名词,军备)

④兵者,国之大事(名词,军事,战争)

①乐毅之徒通其意(动词,通晓)②指通预南,达于汉阳(动词,通到)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副词,精通)④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形容词,顺利)致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动词,达到)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购买)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动词,招纳)

④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动词,献出)

①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动词,迎接)

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动词,延续,待到)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动词,邀请)

④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动词,蔓延)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败亡的军队)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介词,向北称降)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名词,北边)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忠信)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形容词,诚实)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伸张)

④低眉信手续续弹/信口开河(形容词,随便,随意)

第二课时

【预习案】(10’)

在下面空白处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课堂学习案】(35’)

(一)小组检查第一课时的【复习案】互相交流,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字词请写到黑板上去,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忙解决(5’)

(二)小组交流第二课时的【预习案】,交流划分本文的层次结构(3’)

(三)1、探究:下面有四个小专题,每个小组负责自己的专题,小组结合原文分析归纳文段所写的内容

2、展示:各组将你们分析归纳的内容利用投影仪进行展示(10’)(6)

专题一.秦孝公崛起之条件

地理优势——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雄心壮志——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内外政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成功崛起——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专题二.版图扩张,霸业发展的过程

秦连衡的结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南取汉中,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的对策——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四位公子、九个国家、四个谋士、八个说客)

秦国的策略——开关延敌

合纵的结果——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略秦

秦国的称霸——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专题三.始皇称霸史

姓名:赢政

身份:始皇帝

强劲登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强势出击〔对外〕——(1)南取百越之地——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统编);(2)北筑长城而守藩蓠——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国防)

强权整顿〔对内〕——(1)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2)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防患于未然〕;(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时地利,金城千里〕

专题四.帝国灭亡记--陈涉VS秦二世

姓名:陈涉

身份:迁徙之徒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智力:才能不及中人

现状: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业余FANS)山东豪俊并起(专业FANS,详见《鸿门宴》)

PK结果: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四).贾谊秦灭大讲堂

(1)贾谊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如何理解这句话?(2)“仁义不施”,贾谊“过”的是始皇还是自孝公以来的秦君主?请结合文章和所学知识分析

(3)“攻守之势异也”,其中“攻”与“守”的形势分别是怎样的?

四、理清思路(板书)

(叙事)(议论)

①秦创业(雄心勃勃) ⑤秦亡教训〔不施仁政〕

②秦日盛(所向披靡)

③秦统一(势如破竹)

④秦灭亡(一败涂地)

论据〔对比论证〕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五)探究:联系背景交流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5’)

明确:①贾谊生活在汉文帝年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潜滋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井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地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覆辙②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教师总结、引申: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地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

【复习案】(30’)

1、以“秦始皇功过之我见”为题写一篇随笔(写得好得到机会展示4)

(1)一个新生的进步的事物,总是超前的——超越当时大多数人的认识水平,因而也不能即刻被公众理解和接受,因此,出现反复是正常的中央集权制取代领主分封制是这样;资本主义取代封建集权制也是这样的

(2)秦王朝是灭亡了,但秦王朝的典章制度并没有灭亡,“汉承秦制”,“千古一秦”,充分说明了秦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在历史前进中重要意义

(3)贾谊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学派的知识分子,他的“仁义不施”的错误结论是由于历史和个人的认识局限所致但他能够在两千多年前向当时的汉王朝提出“仁政爱民”的政治措施,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但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如果仍然重弹古人的旧调,那可真是十分遗憾而又十分悲哀的

第三课时

【课堂学习案】(35’)

(一)1、小组检查【复习案】,给其他组员的随笔写点评(5’)

展示随笔朗诵自己小组的优秀随笔(4)

(三)1、探究:小组交流总结课文所用的各种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内容进行分析(主要是写出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并将你们组的交流结果写在纸上准备展示(6)

2、展示:展示小组交流总结的情况(15’)

展示的内容必须包括:

艺术手法:

相应内容:

作用:

明确技巧鉴赏

①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②对比论述

极化对比,气魄恢宏辞赋惯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过秦论》写秦由兴而盛的“攻势”,将攻和被攻的双方向两极强化,极言被攻对象的力强势盛,极言进攻方面的力弱势孤,结果却易攻轻取,对比之下显得气魄很大,且更能说明问题秦孝公时,“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一个“窥”字,透出了秦伺机而动的野心,写出了他偏居一隅的地位,也暗示了周天子地广人众、位高权重的形势双方力量悬殊,而“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河之外大片土地,只是“拱手”便得,极言取之甚易,如反掌之劳,似吹灰之力这反而突显了秦的兵力雄厚,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九国之师”“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兵多将广,声威烜赫,攻势凌厉,结果“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秦不费一刀一箭,就叫山东六国“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始皇时,“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所有这些,都是采取将双方“极化”的办法,反衬而说明问题一般的夸张,通常是“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就事物的某一属性予以夸大而贾谊写秦攻之易,却先将双方极化,再将攻取极化,则文词便壮采飞扬,足可披瞽骇聋“壮词可得喻其真”,像“拱手而取”、“无亡矢遗镞之费”,“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反而有助于文义的鲜明显豁

③语言特色

A、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声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B、多重排比,气氛热烈辞赋中往往铺锦列绣,排红叠翠,排比句如鳞次栉比可是因为句式少变,致使文字板滞僵直《过秦论》则变化其用,以多组排句复合,从而犹如繁弦急管般热烈,增强了艺术效果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先以“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四个相同的主谓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合从缔交”的广接着以“明智而忠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考纲目标: 1、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二、课前预习: 1、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2)、背景简介(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看课本图,说说灭六国的顺序。)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5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3)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下列生字多音字及通假字注音 ①生字正音: 崤()函膏腴()杜赫()陈轸() 孙膑()带佗()倪()良赵奢() 逡巡()遗镞()漂橹()鞭笞() 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 锋镝()迁徙()瓮牖()绳枢() 氓()隶蹑()足谪戍()长铩() 阡陌()景()从锄櫌()棘矜() 非铦()钩戟() ②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 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 墨翟.()蹑足行.伍()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 一夫作难.() ③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孝公既没() 百有余年()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 赢粮而景从()威振四海() 2、研习问题:朗读全文,注意朗读节奏及语速。 3、我的疑问: 三、学习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大致理解文意 2、读第一段。 朗读提示: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整段以中速读。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教师).doc

11、过秦论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二、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重点】 1、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句。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自习课,以导学案为抓手,以教材为依据,查阅相关资料和辅助用书,通过网络等手段完成学案设置的问题。 2、本学案采用两次批阅的方式进行检查,在教师批阅过程中没有做标记的试题表示本试题错误,需要修改,要求同学们在课堂展示中将正确的答案用其它颜色的笔在本题处更改过来。对不及时更改的同学,按所在小组每次扣0.5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A) 题解: 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错,“过”是指出过失。“论”是一种史论(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二、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内容(B)。 1、找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大约20字左右) 2、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大约六个)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始皇既没()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 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解题: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过”是“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膏腴()逡()镞()黔()氓()隶 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 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 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万乘()之势一夫作难() 【探究案】 探究一: 1、阅读并翻译第一段。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窥周室()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于是秦人拱手() 取西河之外()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 据肴函之固()内立法度( ) 外()连横而斗诸侯( ) 探究二:研读第一段: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编号19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2.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学习重点】 第1段重点实词积累 【学习难点】 文章从秦孝公写起的原因探究 【学习方法】 1.朗读。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课前预习】 一、【知识储备】(认真阅读相关材料,提取重要信息) 1.关于作者: 贾谊,西汉洛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后因提议改革政治,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称“屈贾”。 贾谊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解题:“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二、【预习检测】 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A级) 膏腴.()陈轸.()遗镞.()孝公既没.() 鞭笞.()蒙恬.()藩.篱()俯首系.颈() 召.滑()墨翟.()瓮牖 ..()度长絜.大() 劲.弩()朝.同列()一夫作难.()蹑足行.伍() 践华.为城()不及中.人()将.数百之众() 比权量.力()万乘.之势() 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课上探究】 1、参看注释,翻译古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 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 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 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过秦论》导学案 学生版

·泸县二中高2015届语文学案· 过秦论贾谊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②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了解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③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④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领会作者从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及写作意图、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2.难点:本文中记叙与议论的关系和省略、活用、一词多义等。 【自主收获】 一.认识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二.了解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三、积累字词 1.正字音 (1)单音字 崤()函窥()视囊()括 膏腴()箭镞()鞭笞()藩()篱锋镝()瓮牖() 黔()首蹑()足绳枢()迁徙()赢()粮谪戍()逡巡()贿赂()履()行(2)多音字 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 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 墨翟()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量力()万乘之势() 朝同列()一夫作难() 2.辨字形 崤()镞()笞() 肴()簇()冶() 镝()蹑()枢() 谪()慑()怄() 逡()徙()赂() 竣()陡()络() 惋()缜()蕴()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1.研读文章4、5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研读文章4、5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赢粮而景从通②百有余年通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才能不及中人()②将数百之众() ③赢粮而景从()④斩木为兵() ⑤山东豪俊()⑥同年而语() 3.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②天下云集而响应()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并起而亡秦族矣() 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4.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 A.为天下笑 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D.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 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默写: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 ②,却匈奴七百余 里;,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⑤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⑦,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探究案】 1.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 2.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 3.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4.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 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写 第一层:(): 写 第二层:(): 写 (二)议论部分(): 写 5.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6.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7.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

《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1、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 ”,是采取的一种,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通②陈利兵而谁何通 ③威振四海通 3.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尊贤重士() 会盟而谋而弱秦() 约从离衡()追亡逐北()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履至尊而制六合()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以弱天下之民()却匈奴七百余 () 以愚黔首() 4.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因 ①蒙故业,因遗策。()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③相如因执壁却立。()④因利乘便() 策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②蒙故业,因遗策。() 制 ①覆至尊而制六合。()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通 ①乐毅之徒通其意。()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致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延①秦人开关延敌()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北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信 ①明智而忠信()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探究案】 1.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2.在第2自然段第 1 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③ 第10课《过论》导学案 编写人:学富审核:高一语文组时间:2012-3-26 班级组别组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学法指导】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时间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学习步骤】 一、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论》《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统一后的暴政、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

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以“规汉”,主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 )缔交 赢.粮而景( )从.( ) 因利乘.( )便 万乘. ( )之势 ②宁.( )越 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 宁.( )静 乐.( )毅 安乐. ( ) ③翟.( )景 墨翟.( ) 召.( )滑 累召.( )不应 蒙恬. ( ) ④逡.( )巡 鉏耰棘矜.( ) 矜. ( )持 度.( )长絮( )大 度( )德量力 立法度. (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务.耕织( ) 守战.. 之具( ) ②会盟..( ) 重. 宝( ) ③明智..忠信( ) 尊贤而重. 土( ) ④兼.、……之众( ) 杜赫之属. ( ) ⑤于是..六国之士( ) 于是.. 从散约败( ) ⑥开关延.敌( ) 天下诸侯已困. 矣( ) ⑦因利乘便....( ) 延. 及孝文王( ) ⑧享.国之日浅( ) 利兵.. 而谁何( )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 ) 自以为.. 关中之固( ) ⑩斩木.为兵.( ) 同年而语. 11天下..非小.弱也( ) 为天下... 笑者( ) 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外连衡而斗. 诸侯 ③然涉瓮.瞩绳.枢之子 ④序. 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于是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②无亡矢遗链之费....... ( ) 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 隳( ) 【附】练习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裴晓红2014年3月6日编号:19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A级)2.学习文章一、二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A级) 3.学习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B级)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其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他的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二、朗读课文,识记下列字的读音及字形。 1.生字(注音识形) 崤()轸()镞()笞()恬() 膏()腴()逡()镞()系()颈() 黔()首隳()鞭笞()藩()氓()隶 瓮()牖()矜()絜()銛()铩() 2.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 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 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 3通假字: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威振.四海陈利兵而谁何. 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三、研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研读第一自然段。 1.解释字词: 固:席: 是:内: 2.翻译重点句子: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外连横而斗诸侯。 3.归纳段意: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学案及答案

12 过秦论 2 二中雷晓云 《过秦论》学案 高一语文编写人:雷晓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3.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 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难点】 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一.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 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二.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三.解题 本文选自《新书》,《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 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 四。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用)

《过秦论》导学案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解题: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过”是“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膏腴()逡()镞()黔()氓()隶 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一夫作难()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文章背景 2.诵读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 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一)记叙部分():写 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二)议论部分():写 批注文章 1.把注释中重要字词翻译誊写到课文中。 2.尽量多的批注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意、特殊句式 作业:解释留空格词语,并翻译语段。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导学案(答案版)

《过秦论》导学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 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二、基础知识 1、生字 膏腴.(yú)陈轸.(zhěn)遗镞.(zú)孝公既没.(m?) 鞭笞.(chī)蒙恬.(tián)藩.篱(fān)俯首系.颈(xì) 召.滑(shào)墨翟.(dí)瓮牖 ..(wang)(yǒu)度长絜.大(du?)劲.弩(jì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蹑足行.伍(háng)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约从离衡(通“横”) (2)合从缔交(通“纵”) (3)制其弊(通“敝”) (4)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5)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6)赢粮而景从(通“影”) (7)百有余年(通“又”) 三、训练操作、反馈矫正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水道的通称 (2)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山东省份 (3)流血漂橹.盾牌使船前进的工具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爱惜、爱护、喜欢 (5)以为 ..桂林、象郡把……作为以为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2)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3)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最新整理)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 裴晓红 2014年3月6日编号:19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A级)2.学习文章一、二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A 级) 3.学习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B级)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其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他的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二、朗读课文,识记下列字的读音及字形。 1.生字(注音识形) 崤()轸()镞()笞()恬() 膏()腴()逡()镞()系()颈() 黔()首隳()鞭笞()藩()氓()隶 瓮()牖()矜()絜()銛()铩() 2.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 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 3通假字: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 威振四海陈利兵而谁何 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三、研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研读第一自然段。 1.解释字词: 固:席: 是:内: 2.翻译重点句子: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外连横而斗诸侯。 3.归纳段意: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第16课过秦论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 文本名句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文本导学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孝公既没.: ②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③赢粮而景.从:

④百有.余年矣: (2)一词多义 ①亡????? 追亡. 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 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利????? 因利. 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信臣精卒,陈利. 兵而谁何: 金就砺则利. : ③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 以怪之矣: (3)古今异义 ①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 ②宽厚而爱人.. 古义: 今义: ③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

过秦论导学案(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解题: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过”是“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膏腴()逡()镞()黔()氓()隶 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 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 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万乘()之势一夫作难() 【探究案】 探究一: 1、阅读并翻译第一段。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窥周室()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于是秦人拱手() 取西河之外()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 据肴函之固()内立法度( ) 外()连横而斗诸侯( ) 探究二:研读第一段: 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3.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检测案】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yáo)蒙恬(tián) 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 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 2.下列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1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政论和辞赋两类。政论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服鸟赋》最著名。 2.了解《新书》 《新书》是汉贾谊撰政论。十卷。原本五十八篇,今佚其三篇。多取《汉书》谊本传之文割裂章段,颠倒次序,加以标题。疑旧本残缺,好事者取本传所载,离析其文而为今本。然亦有为《汉书》所不载者。其书《制不定》《连语》及《礼》等篇中,有关于黄帝、炎帝、纣、周武王等传说。 3.相关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社会经济遭受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西汉文帝时代,虽然社会经济有所好转,但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4.解题 ①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②秦,秦朝。 ③论,是文体的一种,属议论文。 5.了解文体 “论”是文体的一种,属议论文。论是论述,即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事物的道理,其目的主要在于立。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如《过秦论》《六国论》等。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崤.函( ) 膏腴.( ) 合从.( ) 逡.巡( ) 遗镞.( ) 漂橹.( ) 鞭笞.( ) 藩.篱( ) 黔.首( ) 隳.名城( ) 锋镝.( ) 户牖.( ) 劲.弩( ) 氓.隶( ) 锄櫌.( ) 棘矜.( ) 长铩.( ) 万乘.( ) 作难.( ) 度长絜.大( ) (二)初读课文。 【思考1】通读课文,概括段意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君臣固.( )守以窥.( )周室,有席.( )卷天下,包.( )举宇内,囊.( )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 ) 耕织,修守战之具.( ),外连衡而斗.( )诸侯。于是秦人拱手 ..( )而取西河之外。 活动二:问题探究 1.秦始皇时期,奋六世之余烈,秦孝公为秦统一打下了哪些基础? 2.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孝公既没.( ),惠文、武、昭襄蒙.( )故业,因.( )遗策,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 东割膏腴 ..( )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 )秦,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3 第三单元 《过秦论》导学案 命制人:邢彦敏审定人:刘芝 授课日期:2016年9月7、8日 【学习目标】 1. 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2. 理解排偶句和铺陈手法的表达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学习重点难点】 1. 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2. 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相关链接 1、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 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怀王坠马死,贾谊自伤未尽职责,抑郁而死,死时仅 33 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辞赋有《吊屈原赋》。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关于贾谊的悲剧一生,毛泽东曾写过一首七绝《贾谊》(放映幻灯): 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学生齐读全诗两遍,关于贾谊的生平资料,说说每句各写了什么事及毛泽东对贾谊的死持何观点。 明确:对贾谊的自伤身世,郁郁而死,毛泽东是持否定态度的(“寻常事”,“何须”“付一生”)。贾谊的盛年而逝,一方面固然由于怀才不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自己想不开。苏东坡就曾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见苏轼“贾谊论”一文)。同时也可以说明,贾谊的才,是文学之才,若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显然还是不够成熟的。他的《过秦论》,也是文学家所写的政论文,富有汉赋的气势、笔法。鲁迅先生就曾认为《过秦论》是“西汉鸿文”。 贾谊不但是杰出的文学家,也是难得的政论家,学习《过秦论》,我们可以体会到他这两方面的才能。 二、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氓隶(méng)万乘之国(shèng)锄櫌(yōu)棘矜(qín) B.鞭笞(chì)从散约败(z?ng)瓮牖绳枢(yǒu) C.隳名城(huī)蹑足行伍(háng)度长絜大(qiè) D.以窥周室(kuī)亡矢遗镞(zú逡巡(jùn)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西河:黄河以西。河:专指黄河。 B.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伏:倒下。橹:使船前进的工具。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加点词:因、策、制、兵、通、致、延、北、信。 因 ①蒙故业,因.遗策。()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③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⑤相如因.执壁却立。() 规范是一种习惯,提升是一种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