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2016-1 《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技术》实验教案

2015-2016-1 《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技术》实验教案

2015-2016-1 《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技术》实验教案
2015-2016-1 《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技术》实验教案

武昌工学院

实验课程教案

2015-2016学年第1学期

课程名称: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技术主讲教师:黄爱妮李毕杰

开课院部:食品工程学院

目录

实验1 粮食、油料的杂质、不完善粒检验 (2)

实验2 湿面筋含量的测定 (4)

实验3 小麦粉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测定 (5)

实验4 蛋糕的制作 (6)

实验5 面包的制作 (7)

实验6 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比色法测定 (9)

实验7 果珍粉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11)

实验8 牛奶中罗红霉素残留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13)

实验9 测定果酒中SO2的含量 (15)

实验10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饮料中铜的含量 (16)

实验11 果胶的提取 (18)

实验12 果汁饮料的批量生产 (19)

实验13 饮料生产线的CIP清洗 (20)

实验14 豆奶的制作与无菌灌装 (21)

实验1 粮食、油料的杂质、不完善粒检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与训练,了解杂质、不完善粒等质量指标的概念以及与粮食质量的关系;掌握粮食、油料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杂质、不完善粒等质量指标的测定原理和技术。

【实验原理】

杂质是指夹杂在粮食、油料中没有食用价值的物质和影响粮食、油料质量的异种粮粒。

不完善粒是指有虫蚀、病斑、生芽、霉变、破损、冻伤、热损伤或未熟等缺陷但仍有食用价值的粮食、油料颗粒的统称。

【实验用品】

天平:感量0.01g、0.1g、1g;谷物选筛;电动筛选器;分样器或分样板;分析盘、镊子等。

【实验内容】

1)称取小麦试样

2)筛选:

按质量标准中规定的筛层套好(大孔筛在上,小孔筛在下,套上筛底),倒入试样,盖好筛盖。然后将选筛放在玻璃板或光滑的桌面上,用双手以110次/min~120次/min的速度,按顺时针方向和反时针方向各筛动1min。筛动的范围掌握在选筛直径扩大8cm~10cm。筛后静置片刻,将筛上物和筛下物分别倒入分析盘内。卡在筛孔中间的颗粒属于筛上物。

3)大样杂质检验:

从平均样品中,按照规定分取试样(m),约500g,精确至1 g,按上述筛选法分两次进行筛选,然后拣出筛上大型杂质(小麦在4.5mm筛上物)和筛下物(小麦通过1.5mm 的筛下物)合并称量(m1),精确至0.01g。

4)小样杂质检验:

从检验过大样杂质的试样中,按照规定分取试样(m2),约50g,精确至0.01g ;倒入分析盘中,按质量标准的规定拣出杂质,称量(m3),精确至0.01g。

5)不完善粒检验:

在检验小样杂质的同时,按质量标准的规定拣出不完善粒,称量(m4),精确至0.01 g。

【数据处理】

1、大样杂质含量(M )以质量分数(%)表示,按下式计算:

1001

?=

m

m M

式中:

m 1 ——大样杂质质量,单位为克(g ); m ——大样质量,单位为克(g )。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3%,求其平均值。 2、小样杂质含量(N )以质量分数(%)表示,按下式计算:

2

3

)100(m m M N ?-= 式中:

m 3 ——小样杂质质量,单位为克(g ); m 2 ——小样质量,单位为克(g )。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3%,求其平均值。 3、不完善粒(C )以质量分数(%)表示,按下计算: 2

4

)100(m m M C ?

-= 式中:

m 4 ——不完善粒质量,单位为克(g ); m 2 ——小样质量,单位为克(g )。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大粒、特大粒粮不大于1.0%,中小粒粮不大于0.5%,求其平均数,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思考题】

杂质与粮食质量的关系如何? 【实验教学反馈】

实验2 湿面筋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小麦籽粒中蛋白质的组成、面筋的概念、主要成分及在不同粮食中的含量和在食品中的作用,掌握湿面筋含量测定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实验原理】

小麦粉、颗粒粉或全麦粉加入氯化钠溶液制成面团,静置一段时间以形成面筋网络结构,用氯化钠溶液手洗面团,去除面团中淀粉等物质及多余的水,使面筋分离出来。【实验用品】

面筋仪;搪瓷碗;玻璃棒;1mm圆孔筛;碘液;玻璃板;电子天平等。

【实验内容】

①称样:从平均样品中称取定量试样10g。

②和面团:将试样放入洁净的搪瓷碗中,加入5ml氯化钠溶液(20~25℃),用玻璃棒搅和,再用手和成面团,直到不粘碗,不粘手为止。然后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在室温下静置20min。

③洗涤:将面团放在手上,在放有1mm圆孔筛的脸盆的水中轻轻揉捏,洗去面团内的淀粉,麸皮等物质。在揉洗过程中须更换盆中清水数次(换水时不要散失筛上的面筋),反复揉洗至面筋挤出的水遇碘液无蓝色反应为止。

④排水:将洗好的面筋放在洁净的玻璃板上,用另一块玻璃板压挤面筋,排出面筋中的游离水,每压一次后取下并擦干玻璃板。反复挤压到稍感面筋有粘手或粘板时为止。

⑤称重:直接在电子天平上称量(重量为M1)。

【数据处理】

湿面筋含量(%)=(M I/M O)×100%

式中:M I—为湿面筋质量(g);M O—为试样质量

双实验的结果允许差不超过1.0%,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

【实验教学反馈】

实验3 小麦粉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测定

【实验目的与要求】

熟悉粉质仪测定小麦粉吸水量和面团揉和性的测定原理,掌握粉质仪法测定小麦粉吸水量和面团揉和性的操作技能。

【实验原理】

一定量的面粉试样加水在恒温下通过仪器揉成面团,使稠密度达到500FU,并继续揉合一段时间,自动记录面团揉合时的阻力。通过粉质仪测定可以计算面粉的吸水率及评价面团揉制时的稳定性和其他多种特性。

【实验用品】

粉质仪;天平

【实验内容】

①根据所测小麦粉水分含量查表,称取重量相当于300g含水量为14%的小麦粉样品,准确至0.1g;

②将样品倒入选定的粉质仪揉面钵中,盖上盖子;

③启动揉面钵,将转速开关放在快速档,放下记录笔,揉和1min后打开盖子,立即用滴定管自揉面钵右前角加水,蒸馏水必须在25s内加完,盖上盖子,用刮片将粘在揉面钵内壁的碎面块刮入面团;

④如形成的峰值在480~520 F.U.之间,则继续揉和,一般小麦粉的曲线峰值在稳定一段时间后逐渐下降,在开始明显下降后,继续揉和12min,实验结束。记录仪绘出粉质曲线。否则,停止揉和,在清洗揉面钵后重新测定。峰值过高,可增加水量,峰值过低则减少水量。每改变峰值20 F.U.约相当于2.1ml水;

⑤实验结束,清洗揉面钵。

【曲线参数】

(1)面团最大稠密度

指曲线顶峰中心到底线的距离,代表搅拌叶片在面团形成过程所遇到的最大阻力。面团的最大稠密度一般应调至500FU。

(2)面团形成时间

指开始加水直至曲线达到最大稠密度所需的时间,又称“顶峰时间”,单位用“分”表示,对于在几分钟内处于平直状态的粉质曲线,去顶峰时间可用曲线底部弧线的最低点和曲线上部平直部位的中点来确定。对于出现两个峰的粉质曲线,第二个峰也应作为确定面团形成时间的依据。

(3)面团稳定时间

指曲线首次穿过500FU 标线(到达时间)和曲线离开500FU标线(衰减时间)两点之间的距离(C)。如果曲线的最大稠密度不是准确集中在500FU标线上,例如集中在490FU或510FU上,则必须在490FU或510FU处画一条平行于500FU的平行线,用这条画的平行线来测区达到时间和衰弱时间,以求出面团稳定时间。

(4)面团弱化值

指从顶峰中心到出现顶峰12min后曲线中心的距离(E),单位为FU。

(5)评价值

评价值是对小麦粉品质进行全面评价的一项指标,范围为0~100,评价值为0时,说明其品质最好。一般认为,评价值在50以上,其品质是良好的。

【思考题】

1、吸水量与面粉品质的关系。

2、面团形成时间与面粉品质的关系。

3、面团稳定时间与面粉品质的关系。

【实验教学反馈】

实验4 蛋糕的制作

【实验目的与要求】

学生通过制作蛋样,进一步熟悉蛋糕生产工艺,掌握蛋糕制作技术。

【实验原理】

以面粉、水、鸡蛋、泡打粉为基础原料,辅以油、盐、糖等常用原料,经烘烤加工工序制成色、香、味俱佳的蛋糕。

【实验用品】

电动和面机

烤箱(正常烘烤温度下即210~230℃)

台称食品制作小工具

【实验内容】

蛋糕配方

先将20个鸡蛋和360g糖打入搅拌缸,快速搅打至起泡,然后加入蛋糕油48 g继续搅打,将24 g奶粉用温水溶解至120ml左右,缓慢加入;称取蛋糕粉600 g、盐6 g、泡打粉18 g,将三者混匀,一起过筛,然后缓慢加入至搅拌缸,并将搅拌器的速度调至慢速档,慢速搅拌约5min,停止搅拌,取下搅拌缸,缓缓加入植物油120 g,人工搅拌至植物油混合均匀,然后将物料倒入铺有蛋糕纸的烤盘中,铺平,将烤盘置于烤箱中,设定上火180℃,下火220℃,烘烤时间一般10min。

【实验教学反馈】

实验5 面包的制作

【实验目的与要求】

学生通过制作面包,进一步熟悉面包生产工艺,掌握面包制作技术。

【实验原理】

以面粉、水、食盐、酵母为基础原料,辅以油、糖、蛋等常用原料,经搅拌、发酵、烘烤等加工工序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面包。

【实验用品】

电动和面机

发酵箱(气温保持在37℃左右,水温保持在85℃)

烤箱(正常烘烤温度下即210~230℃)

冰箱台称及其他食品制作小工具

【实验内容】

面包配方

1 称取面包粉(按配方百分比计量称重)

2 调整加水水温。“水温=3×面团理想温度-室温-面粉温度-和面摩擦升温”

(测定室温、面粉温度,确定面团理想温度,和面升温,计算出加水水温)

3 投料

粉→酵母→干搅匀→糖精、盐、单甘酯→干搅匀→加水(边加水边搅拌)

4 搅拌

慢速搅拌,至无粉粒(约2min),加人油脂慢速搅拌lmin,快速搅拌(约10~12min),面团受拉,形成薄膜。

5 切割

切割成450g重面团。

注意:称重时加减面团要切,不应拉面团,以免破坏已形成的面筋网络。

6 搓团

将切好的面团搓成圆形

*表面要形成光滑,无接口,接口放在底部.

7速发

将搓圆后的面团放在工作台上,用塑料布盖住,醒发约15min。

*待面团蓬松,指压面团无弹性即可。

8 成型

将醒发好的面团放入成型机内(压片→卷折→成型)

人工成型:将面团用杆面仗压成面片状,将面片卷折 2.5圈以上,再顺搓,成长型面包坯。

9 装模

将做好的面包坯装入模盒内。

10 最后醒发

将模盒放在烤盘内,一起送入醒发箱。

醒发时间:约1h,箱内温度:约37℃。

*醒发后的面团两边与模盒相平。

11 焙烤

将醒发后的面团送入烤箱。

上火:180℃,下火:210℃,时间:25min

【实验教学反馈】

实验6 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比色法测定

【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比色法测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与方法。

肉制品在生产过程中多采用亚硝酸盐作为发色剂,它不仅使肉制品保持良好的色泽,还能抑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保证肉制品的后熟风味。但亚硝酸盐过多会引起食物中毒。【实验原理】

样品经沉淀蛋白质、除去脂肪后,在弱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生成重氮化合物,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联成在538nm波长处有吸收峰的紫红色重氮染料,其颜色的深浅与亚硝酸根含量成正比。测定A538值,与标准品比较可实现定量分析。【实验用品】

1.仪器与器材

分光光度计、小型绞肉机、水浴锅等。

2.试剂

除特别说明外,实验中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1)常规试剂:HCl、ZnAc2、NaNO2、冰HAc、K4[Fe(CN)6]、硼砂、盐酸萘乙二胺、对氨基苯磺酸。

(2)常规溶液:HCl溶液(20%)、对氨基苯磺酸溶液(0.4%,以HCI溶液溶解,避光保存)、盐酸萘乙二胺溶液(0.2%,避光保存)、K4[Fe(CN)6]溶液{称取106.0g K4[Fe

(CN )6]·3H2O ,以水溶解,并定容至1L}、ZnAc2溶液(称取220.0gZnAc2·2H2O ,以30mL 冰醋酸溶解后,加水定容至1L )、饱和硼砂溶液(称取5.0gNa2B4O7·10H2O ,溶于100mL 热水中,冷却)。

(3)NaNO2标准储备液(200μg/mL ):取0.1000g 于硅胶干燥器中干燥24h 的NaNO2,加水溶解定容至500mL 。

(4)NaNO2标准使用液(5μg/mL ):临用前,吸取NaNO2标准储备液5.00mL ,置于200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 【实验内容】

1.样品提取

(1)取100g 肉制品,切成1cm2大小的颗粒后,以小型绞肉机捣碎。

(2)取5.0g 捣碎样品,置于50mL 烧杯中,加12.5mL 饱和硼砂溶液,搅拌均匀,以约300mL 70℃左右的水将样品全部洗入500mL 容量中。

(3)置沸水浴中加热15min ,取出后冷却至室温,然后一边摇动一边加入5mL K4[Fe (CN )6]溶液后,再加入5mL ZnAc2溶液以沉淀蛋白质,加水至刻度,混匀,放置0.5h 。

(4)除去上层脂肪,清液用滤纸过滤并充30mL 初滤液后,滤液作为样品提取液。 2.测定

(1)吸取40mL 样品提取液于50mL 比色管中,另吸取0、0.20mL 、0.40 mL 、0.60 mL 、0.80 mL 、1.00 mL 、1.50 mL 、2.00 mL 、2.50 mL NaNO2标准使用液,分别置于50mL 比色管中。

(2)于各比色管中加入2mL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混匀,静置3~5min 后,再加入1mL 盐酸萘乙二胺溶液,加水至刻度,混匀,静置15min 。

(3)以2cm 比色皿,于波长538nm 处测吸光度。以标准溶液中NaNO2的质量为横坐标,对应的A538mm 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根据样品提取液的A538mm ,从标准曲线上查出样品提取液中NaNO2的含量。 【数据处理】

根据下式计算出样品中NaNO 2的含量:0

401000

500

m x m =

??

式中,x 为样品中NaNO2的含量,g/kg ;m0为测定用样液中亚硝酸盐的质量,μg ;m 为样品的质量,g ;40为用于测定的样品提取液的体积,mL ;500为样品提取液的总体积,mL 。

【思考题】

1.在弱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氨化,生成重氮化合物,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联生成紫红色的重氮染料。请写出上述过程的化学反应式。

2.叙述饱和硼砂溶液在样品提取中的作用。

【实验教学反馈】

实验7 果珍粉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用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原理。

2.进一步熟悉电子天平的使用和滴定操作。

【实验原理】

氧化还原法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容量分析方法。几乎所有元素和许多有机化合物的含量,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氧化还原法进行测定,因此它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根据所用氧化剂种类的不同,氧化还原法可以分成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和溴酸钾法等。

I2/I-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535V,因此I2 是较弱的氧化剂,只能与较强的还原剂作用;而I-是中等强度的还原剂,能与许多强氧化剂及一般中等强度的氧化剂作用。由于这些特点,碘量法在生产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维生素C 又名抗坏血酸,分子式为C6H8O6。由于维生素C 分子中的烯二醇基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故能被I2 定量地氧化成二酮基

维生素C 的半反应为:

C6H8O6 = C6H6O6 + 2H+ + 2e-

1mol 维生素C 与1mol I2 定量反应,维生素C 的摩尔质量为176.12g·mol-1。

维生素C 的还原性很强,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尤其在碱性介质中更甚,所以测定时加入HAc 使溶液呈弱酸性,减少维生素C 的副反应,避免引起实验误差。

I2 溶液的浓度可以由已知浓度的Na2S2O3 标准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

滴定至蓝色刚好消失即为终点,它们之间发生如下反应:

2S2O32-+ I2 = S4O62--+ 2I-

根据以上反应,可计算出维生素C 的含量:

W(C6H8O6)(%)=C I2 V I2 M(C6H8O6)/ m(C6H8O6)*100%

式中:C I2——I2 溶液的浓度;

V I2——滴定时所用I2 溶液的体积;

M(C6H8O6)——维生素C 的摩尔质量;

m(C6H8O6)——称取的维生素C 的质量。

【实验用品】

仪器:锥形瓶,酸式滴定管,500ml 大烧杯,50ml、10ml 量筒

试剂:果珍粉,新煮沸过的冷蒸馏水,Na2S2O3标准溶液(0.01 mol/L),淀粉溶液0.5%,2mol/L HAc 溶液,I2 溶液(0.2 mol/L,称取3.3g I2和5gKI,至于研钵中,加入少量水研磨,待I2全部溶解转入棕色试剂瓶中,加水稀释至250ml,充分摇匀,放暗处保存),I2 标准溶液(0.02 mol/L

【实验内容】

1.I2 标准溶液的标定

准确吸取Na2S2O3 标准溶液25 .00ml 三份,分别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水50ml,淀粉溶液2ml,用I2 标准溶液滴定成稳定的蓝色,半分钟内显色不褪色即为终点。然后计算I2 标准溶液的浓度,相对偏差不超过±0.5%。

2.维生素C 含量的测定

(1) 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三份果珍粉,每份0.2g~0.3g。

(2) 在250ml锥形瓶中,加入新煮沸过的冷蒸馏水10ml,2mol/L HAc 溶液1ml,淀粉溶液2 ml,然后将称好的果珍粉放入溶解。待完全溶解后,立即用I2 标准溶液滴定,至呈现稳定的蓝色,即为终点。

(3) 按同样方法滴定另两份。

(4) 计算维生素C 的含量。

【数据处理】

1.I2 溶液的标定

2、Vc含量的测定

【思考题】

1. 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为何要在HAc介质中进行?

2. 溶解维生素C试样,为何要用新煮沸过的冷蒸馏水?

3. 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实验教学反馈】

实验8 牛奶中罗红霉素残留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牛奶样品中罗红霉素残留量的原理与方法。

【实验原理】

罗红霉素是红霉素的一种衍生产品,它在冰醋酸中被浓HCI降解后,可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形成在486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的有色物质,与标准品比较,通过比色可以实现定量分析。

【实验用品】

1.仪器与器材

紫外分光光度计、离心机、超声波清洗器等。 2.试剂

除特别注明外,实验中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1)常规试剂与溶液:冰醋酸、HCI 、95%乙醇、对二甲氨基苯甲醛、HCI-冰醋酸混合液(2+1,体积比)。

(2)显示剂(0.5%):适量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以冰醋酸配制。

(3)罗红霉素标准溶液(0.8mg/mL ):称取罗红霉素标准品(纯度≥99%)适量,以95%乙醇配制。

3.实验材料

2~3种新鲜牛奶,各50mL 。 【实验内容】

1.称取1.00g 样品于100mL 具塞锥形瓶中,加入95%乙醇10mL ,振摇使之分散均匀,超声提取20min ,以4000r/min 离心10min ,上清液为样品提取液。

2测定

(1)取罗红霉素标准溶液0、0.5mL 、1.5 mL 、2.0 mL 、2.5 mL ,分别置于50 mL 容量瓶中,加冰醋酸20 mL 、显色剂5.0 mL ,再加HCI-冰醋酸混合液至刻度,摇匀,对应的罗红霉素的浓度分别为0、8μg/ mL 、16μg/ mL 、24μg/ mL 、32μg/ mL 、40μg/ mL 。

(2)于25~35℃放置15min 后,于486nm 波长处分别测定A486mm 。以浓度为横坐标,A486mm 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取样品提取液2mL ,按(1)、(2)所述方法,测定样品提取液的A486mm 。根据标准曲线,查得提取液中罗红霉素的浓度。同时做试剂空白。 【数据处理】

按下式计算样品中罗红霉素的含量:

m cV

x

式中,x 为样品中罗红霉素的含量,mg/kg ;c 为样品提取液中罗红霉素的浓度,μg/ mL ;m 为样品的质量,g ;V 为样品提取液的体积,mL 。 【思考题】

1、写出罗红霉素在冰醋酸中被浓HCI 降解,并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形成的有色物质的化学反应式。

2、如果样品中还含有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它们是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为什么?

【实验教学反馈】

实验9 测定果酒中SO2的含量

【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直接碘量法测定果酒中SO2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在碱性条件下,样品中结合态SO2被解离出来,利用碘可以与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特性,用碘标准溶液作为滴定溶液,以淀粉为指示剂,可以测定样品中SO2的含量。【实验用品】

1、仪器与器材

酸式滴定管、碘量瓶等。

2、试剂

(1)常规试剂与溶液:NaOH、可溶性淀粉、H2SO4、I2、KI、NaOH溶液(100g/L)、淀粉指示液(10g/L,将1g可溶性淀粉与5ml水制成糊状,搅拌下浆糊状物加入100ml水中,煮沸几分钟后冷却,可使用两周)、H2SO4溶液(1+3,体积比)

(2)碘溶液(0.2mol/L):称取3.3g I2和5gKI,至于研钵中,加入少量水研磨,待I2全部溶解转入棕色试剂瓶中,加水稀释至250ml,充分摇匀,放暗处保存

(3)碘标准滴定溶液(0.02 mol/L):将碘溶液用水稀释10倍。

3.实验材料

果酒

【实验步骤】

取25.00mlNaOH溶液于250ml碘量瓶中,再准确吸收25.00ml20℃样品,并以吸管尖插入NaOH溶液的方式,加入到碘量瓶中,摇匀,盖塞,静置15min后,入少量碎冰块、1ml淀粉指示剂,加下消耗碘标准溶液的体积。

以水代替样品做空白试验,操作同上。

根据下式计算样品中SO2的含量:x=c(V-V0)×32×1000/25

式中,x为样品中游离SO2的含量,mg/L;c为碘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V为样品消耗碘标准溶液的体积,mL;V0为空白试验消耗碘标准溶液的体积,mL;32为与1.00mL 碘标准滴定溶液[c(I2/2)=1.00mol/L]相当的以mg表示的SO2质量;25为取样体积,mL。【思考题】

1.以化学方程式的形式,写出实验原理的化学反应过程。

【实验教学反馈】

实验10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饮料中铜的含量

【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结构组成,学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技术和测定方法,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微量金属元素的分析过程与特点。

【实验原理】

样品经消化后,导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经火焰原子化后,吸收波长324.8nm 的共振线,其吸收量与铜含量成正比,与标准曲线比较定量。

【实验用品】

1.仪器与器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试剂

(1)混合酸:硝酸:高氯酸=5:1。

(2)0.5mol/L硝酸:量取32mL硝酸,加入适量的水中,置入容量瓶并用水稀释定容至1000mL。

(3)铜标准贮备液:精确称取1.000g金属铜(纯度大于99.99%),加适量硝酸(1+1)使之溶解,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贮存于聚乙烯瓶内,置冰箱保存。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1mg铜。

(4)铜标准使用液:

①标准使用液配制:吸取铜标准贮备液10.0mL置于100mL的容量瓶中,用0.5mol/L 硝酸溶液定容至刻度,该溶液每毫升相当于100μg铜。如此再继续稀释至每毫升含10.0μg 铜。

②标准曲线制备:吸取0.0、0.50、1.0、2.0、3.0、4.0、5.0mL的铜标准使用液,分别置于50mL容量瓶中,以硝酸(0.5mol/L)稀释定容至刻度,摇匀。此标准系列含铜分别为0.00、0.10、0.20、0.40、0.60、0.80、1.00μg/mL。

3.实验材料

饮料

【实验内容】

1.样品湿法消化

吸取有代表性样品10-20mL于150mL三角烧瓶中,加入几粒玻璃珠。酒类和碳酸类饮品应在电热板上小火加热除去酒精和二氧化碳,然后加入20mL混合酸,再于电热板上加热至颜色由深变浅,至无色透明冒白烟时取下,放冷后加入10mL水继续加热消化至冒白烟为止。冷却后用去离子水洗入25mL的刻度试管中。同时做试剂空白。

2.样品测定

将试剂空白液和处理好的样品溶液分别导入火焰原子化器进行测定。记录其对应的吸光度,与标准曲线比较定量。

【数据处理】

m V

x

*

C

-

C2

1)(

式中,x为样品中铜的含量(mg/kg);C1为样品液中铜的含量(μg/mL);C2为试剂空白液中铜的含量(μg/mL);V为样品处理液的总体积(mL);m为样品质量(g)。【思考题】

1.为什么要对样品进行消化?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使用中需注意什么?

【实验教学反馈】

实验11 果胶的提取

【实验目的与要求】

学习从果皮中提取果胶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果胶质的有关知识。

【实验原理】

果胶广泛存在于植物中,主要分布于细胞壁之间的中胶层,尤其以果蔬中含量为多。不同的果蔬中果胶的含量不同,山楂约为6.6%,柑橘约为0.7~1.5%,南瓜含量较多,约为7%~17%。在果蔬中,尤其是在未成熟的水果和果皮中,果胶多数以原果胶存在,原果胶不溶于水,用酸水解,生成可溶性果胶,再进行脱色、沉淀、干燥即得商品果胶。【实验用品】

1.仪器与器材

恒温水浴、布氏漏斗、抽滤瓶、玻璃棒、尼龙布、表面皿、精密pH试纸、烧杯、电子天平、小刀、真空泵。

2.试剂

95%乙醇,无水乙醇,盐酸,氨水,活性炭。

3.实验材料

果皮

【实验内容】

1.称取新鲜果皮20 g(取3份),用清水洗净后,放入250 mL烧杯中,加120 mL 水,加热至90 ℃保温5~10 min,使酶失活。用水冲洗后切成3~5 mm大小的颗粒,用50 ℃左右的热水漂洗,直至水为无色,果皮无异味为止。每次漂洗都要把果皮用尼龙布挤干,再进行下一次漂洗。

以下提取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提取条件,选择一个因素(如:盐酸浓度、水浴温度、水浴时间等)作为考察对象,在该因素的三种不同水平下进行提取。

2.将处理过的果皮粒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以浸没果皮,调溶液的pH 2.0~2.5之间。在一定温度下恒温水浴,保温一定时间,保温期间要不断地搅动,趁热用垫有尼龙布(100目)的布氏漏斗抽滤,收集滤液。

3.在滤液中加入0.5%~1%的活性炭,加热至80 ℃,脱色20 min,趁热抽滤(如果皮漂洗干净,滤液清澈,则可不脱色)。

4.滤液冷却后,用6 mol/L氨水调至pH 3~4,在不断搅拌下缓缓地加入95%酒精溶液,加入乙醇的量为原滤液体积的1.5倍(使其中酒精的质量分数达50%~60%)。酒精加入过程中即可看到絮状果胶物质析出,静置20 min后,用尼龙布(100目)过滤制得湿果

胶。

5.将湿果胶转移于100 ml 烧杯中,加入30 ml 无水乙醇洗涤湿果胶,再用尼龙布过滤、挤压。将脱水的果胶放入表面皿中摊开,在60~70 ℃烘干。将烘干的果胶磨碎过筛,制得干果胶,称重m 。 【数据处理】

按下式计算果胶得率:0

m m

x *100% 式中,x 为果胶得率;m 为干燥后果胶质量,g ;m 0为原料果皮质量,g 。 【思考题】

1、采用盐酸作为果胶提取中的提取剂有何优点?有何缺点? 【实验教学反馈】

实验12 果汁饮料的批量生产

【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果汁饮料的生产线,掌握果汁饮料生产的基本工艺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能独立进行生产、饮料产品开发的能力。 【实验原理】

利用饮料生产线来生产果汁饮料,主要流程包括:原料预处理→榨汁→过滤→灭酶→调配→均质→杀菌→灌装→倒瓶→成品。 【实验用品】

水果;白糖;食品添加剂:香精、柠檬酸钠、一水柠檬酸、山梨酸钾 【实验内容】

1. 原料预处理及榨汁:原料选择→洗涤→预处理→榨汁→粗滤→原果汁

2. 灭酶:在灭酶罐中利用蒸汽高温灭酶。

3. 调配:根据水果的含糖量,酸度及风味决定食品添加剂的添加量。

4. 均质:将调配好的果汁饮料转移到高压均质机中均质,使果肉或果汁更加细腻,并

可防止沉淀。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思考题答案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思考题答案 1. 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起什么作用? 答:应该先用擦镜纸将镜头擦干净,以防上次实验的污染.操作时,先低倍再高倍.用完要擦掉油.加香柏油,作用是增加折光率,也就是增加了显微镜的分辨率.油的折光率和分辨率成反比(有公式),同时与波长成正比. 2. 列表比较低倍镜、高倍镜及油镜各方面的差异。为什么在使用高倍镜及油镜时应特别注意避免粗调节器的误操作答:使用高倍镜和油镜时镜头距离标本较近,而粗调节器的调节幅度较大,粗调节器的误操作会使镜头大幅度向标本移动,很容易损坏标本和镜头。一般先用低倍镜找到物象后换到高倍镜,就只需要用细调节器了。 3. 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它在显微镜观察中有什么意义? 答:在一般情况下,当物像在一种物镜中已清晰聚焦后,转动物镜转换器将其他物镜转到工作位置进行观察时,物像将保持基本准焦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物镜的同焦。利用这种同焦现象,可以保证在使用高倍镜或油镜等放大倍数高、工作距离短的物镜时仅用细调节器即可对物像清晰聚焦,从而避免由于使用粗调节器时可能的误操作而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4. 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物镜的NA 值(物镜的数值孔径)与照明光源的波长 5. 根据你的实验体会,谈谈应如何根据所观察微生物的大小,选择不同的物镜进行有效地观察 答:细菌用油镜,真菌用高倍镜。都是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后,再用高倍镜调到合适的视野和合适的清晰度。 答:放线菌、酵母菌、多细胞真菌相对较大,用放大40 倍的物镜就可以看了,细菌小,要用放大1000 倍的物镜看,感觉还很小。病毒那就要用电子显微镜看了。 6. 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色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答:涂片环节、加热固定环节、脱色环节;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脱色环节 7. 进行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用老龄细菌染色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着色不均,染色效果不好。阴性阳性不明显分不太清楚,问题是:不便于显微镜下观察是阳性菌还是阴性菌 8. 革兰氏染色时,初染前能加碘液吗?乙醇脱色后复染之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应分别是什么颜色? 答:不可以。因为碘与染料会结合成大分子,使得染料分子不能穿过细胞的细胞壁,对

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

实验一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检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总数检验的意义。 2、掌握样品稀释处理的方法和菌落总数计数的方法 3、掌握国标法测定菌落总数的方法和技能 4、熟练无菌操作技术。 二、原理 菌落总数是指食品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总数。菌落总数主要作为判别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观察细菌在食品中繁殖的动态,以便对被检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菌落总数并不表示样品中实际存在的所有细菌总数,菌落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所以有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 三、试剂和仪器 (一)最先准备的器材(清洗、烘干、包扎、灭菌) 规格名称数量用途 1、500ml广口瓶1个稀释样品 2、500ml三角瓶1个配制生理盐水 3、250ml三角瓶2个配制营养琼脂 4、18×180mm试管3支稀释样品 5、1ml移液管 5 支 6、直径为90mm平皿10套倒营养平板 7、250ml量筒1支 8、玻璃珠:直径约5mm (二)应灭菌、消毒的器材 剪刀1把不锈钢药匙1把称量纸:适量 酒精消毒的器材:吸耳球1个,滴管胶头4只,开瓶器

(三)应制备的培养基 培养基总量所用容器 1、0.85%NaCl生理盐水1瓶300ml/瓶500ml三角瓶 2、平板计数琼脂(PCA)培养基:2瓶100ml/瓶250ml三角瓶 四、实验内容 (一)、基本操作过程: 样品称量→→样品稀释→→倾注平皿→→培养48小时→→计数报告。 (二)、样品的稀释(样品的处理) 样品:袋装乳粉 外包装消毒→→无菌称样品25g→→加无菌生理盐水→→加盖振荡摇均匀 1、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袋口,用无菌剪刀开封取样。称取检样25g,放入装有适量玻璃珠的灭菌广口瓶子中,然后用225mL温热的灭菌生理盐水徐徐加入(先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将乳粉调成糊状,再全部加入,以免奶粉结团),采用振摇法(用力快速振摇50次,振幅不小于40cm)振摇均匀,即为1:10的稀释液。固体检样在加入稀释液后,最好置灭菌均质器中以8000~10000r/min的速度处理1min,制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制成1∶100稀释液。 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项操作顺序作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另一支1ml灭菌吸管。 4、根据对检样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作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稀释液1ml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2个平皿。 5、用1ml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试验,做2个平皿。 注意: ①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瓶口或试管口外部,也不得触及管内稀释液。 ②吸管插入检样液内取样稀释时,插入深度要达2.5cm以上,调整时应使管尖与容器内壁紧贴。 ③进行稀释时,应使吸管内的液体沿管壁小心流加入,以免增加检液。 ④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一支1ml灭菌吸管。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使用专业:食品工艺与检测 参考学时:60 制定单位: 执笔: 审核: 审定: 制定时间:2011年10月10日 一、课程定位 《食品微生物学》是依据食品工艺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设置的,是该专业的核心课之一,是学生接受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介绍了食品微生物学的历史、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的基本知识,以及微生物代谢与菌种保藏;致病性微生物;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食品的安全性及质量控制以及由食品传播的疾病等食品微生物方面的知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很好地掌握食品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食品中常见微生物与致病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使学生明确微生物的特性及其与食品的关系,了解微生物既可以在食品制造中起有益的作用,又可通过食品给人类带来危害。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前沿动态,开阔微生物食品产业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本学科研究的能力和典型微生物食品集约化、现代化加工工程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内容

四、教学条件 (一)教师任职条件 1.专任教师 (1)从事与食品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多年,熟悉食品生产、检验的技能与知识; (2)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能够示范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过程; (3)能够指导学生开展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 2.兼职教师 (1)从事食品生产与研发工作多年,精通食品生产与检验的标准与方法体系。 (2)能够指导学生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 (二)实践教学条件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实践在校内实训楼进行,实训楼具有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设备。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食品微生物实验之黄豆酱的制作

实验九黄豆酱的制作 一、黄豆酱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如何利用霉菌进行发酵食品制备。 (2)掌握米曲霉在豆酱制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掌握豆酱制备过程米曲霉的变化。 (4)了解豆酱制备过程中常见的异常现象。 (二)实验原理 黄豆酱在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曲霉菌。自然发酵酱曲中每克干曲的细菌总数超过106个,占分离出微生物总数的38.46%,酵母菌占分离出微生物总数的12.09%,霉菌占分离出微生物总数的49.45%。 (三)实验材料及容器 1、黄豆、面粉。黄豆400g,要求无半粒、烂粒等,面粉250g,黄豆与面粉比例8:5。 3、制曲匾一个。 4、纱布1-2块。 5、酱坛一个。 6、粗粒盐: 96g。 (三)主要步骤要求 主要分两个主要步骤,即: 1.制曲 1)黄豆处理:将浸泡好的400g黄豆,滤干水后,用纱布包住放入高压锅中,在121℃的条件下蒸煮20-30分钟(由于时间问题我们并未做这一步

骤)。等黄豆冷却到45℃左右,放在盆子里。 2)接种:向黄豆加入三分之二的面粉,拌匀,用剩下三分之一的面粉混3.5g的曲精,接着把面粉和曲精全部混进黄豆中,拌匀,制成曲,将曲放入曲匾,用纱布盖好,放入室内常温培养。 3)培养:在常温下培养1天后,均匀地翻曲。然后继续在常温下培养1天,进行第二次翻曲,再培养1天,做第三次翻曲,可得初态的酱曲。 2.曲料发酵 1)把成熟的酱曲放进酱坛中,加入600ml 70℃的12%食盐水,然后搅拌,加盖,放在常温下培养。培养两天后,再加入200ml 12%的食盐水。(四)结果要求 1、制曲结果 1)每组每天两次来实验室观察曲的变化,详细记录并拍照(时间与变化要 对应记录,并写在报告中由于时间和实验室的原因,我们没有进行这一步骤) 2)对制好的曲进行感官评价。 注:事先对制曲变化及曲的质量提前查资料。 2、下酱发酵 2)发酵过程的现象,感官变化记录。 3)产品灭菌条件或若想制备配方豆酱如加辣椒等都可自查资料。 4)感观指标:色泽:红褐色或棕褐色,有光泽不发乌。 香气:具体黄豆酱特有的香气和酯香气,无其他不良气味。 滋味:鲜美、咸淡适口、味柔醇厚,无苦、酸、涩、焦糊等味道 体态:鲜艳有色泽,表面无白点,有豆瓣,稀稠适度。 结果记录表:

现代通信技术开放实验实验报告

现代通信技术开放性实验 实验报告 姓名:杜文涛包瑜吴硕豪 班级:05116班 学号:050489 050482 050499 班内序号:08 01 18 指导老师:刘奕彤

实验一更软切换 一.实验目的 验证BSS应能在同BTS内扇区间进行更软切换 二.实验条件 将BTS配置为两个扇区101,102,两个扇区配置相同载频,频率为f1=466;MS为试验移动台;先关闭101、102两个扇区 三.实验原理 所谓软切换就是当移动台需要跟一个新的基站通信时,并不先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而以往的系统所进行的都是硬切换,即先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再在一指定时间内与新基站取得联系。软切换只能在相同频率的CDMA信道间进行。它在两个基站覆盖区的交界处起到了业务信道的分集作用。这样可大大减少由于切换造成的掉话。因为据以往对模拟系统TDMA的测试统计,无线信道上90%的掉话是在切换过程中发生的。实现软切换以后,切换引起掉话的概率大大降低,保证了通信的可靠性。 CDMA系统中移动台在进行业务信道通信中,会发生以下几种切换:(1). 软切换,在这种切换中,当移动台开始与一个新的基站联系时,并不立即中断与原来基站之间的通信。软切换仅仅能用于具有相同频率的CDMA信道之间,软切换可提供在基站边界处的前向业务信道和反向业务信道的路径分集。 (2). 更软切换,这种切换发生在同一基站具有相同频率的不同扇区之间。 (3). 硬切换,在这一切换里,移动台先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再与新基站取得联系。硬切换一般发生在不同频率的CDMA信道间。 (4). CDMA到模拟切换,在这一切换里,移动台从CDMA业务信道转到模拟话音信道。 要深入了解CDMA网络的软切换,还必须先了解导频,导频集,切换参数和搜索窗口的概念。 导频即导频信道,在CDMA系统中利用导频信道引导接入和切换信道,通过处理导频信道来确认最强的信号部分。 CDMA系统采用m序列对导频信道进行调制。不同导频之间PN码的时间偏置不同,两个相邻导频之间的偏移为64个码片,MS通过识别偏移来区分不同的基站。 CDMA系统中有4类导频集合:有效导频集,候选导频集,相邻导频集,剩余导频集。在一个导频集合中,所有导频都具有相同的频率,只是它们的时间偏置不同。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

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教案纸 第页

§1.1电路 一、电路的基本组成 1.什么是电路? 电路是由各种元器件(或电工设备)按一定方式 联接起来的总体,为电流的流通提供了路径。 如图1-1所示。 图1-1 简单的直流电路 2.电路的基本组成 电路的基本组成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电源(供能元件):为电路提供电能的设备和器件。 提问 (2)负载(耗能元件):使用(消耗)电能的设备和器件(如灯泡等用电器)。 (3) 控制器件:控制电路工作状态的器件或设备(如开关等)。 (4) 联接导线:将电器设备和元器件按一定方式联接起来(如各种铜、铝电缆线等)。 教案纸附页 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和板书设计教学追记

3.电路的状态 (1) 通路(闭路):电源与负载接通,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气设备或元器件获得一 定的电压和电功率,进行能量转换。 (2) 开路(断路):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又称为空载状态。 (3) 短路(捷路):电源两端的导线直接相连接,输出电流过大对电源来说属于严重 过载,如没有保护措施,电源或电器会被烧毁或发生火灾,所以通常要在电路或电气 设备中安装熔断器、保险丝等保险装置,以避免发生短路时出现不良后果。 二、电气元件符号 三、基本电路图 由理想元件构成的电路叫做实际电路的电路模型,也叫做实际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简称为电路图。例如,图1-2所示的手电筒电路。 理想元件:电路是由电特性相当复杂的元器件组成的,为了便于使用数学方法对 电路进行分析,可将电路实体中的各种电器设备和元器件用一些能够表征它们主要电 磁特性的理想元件(模型)来代替,而对它的实际上的结构、材料、形状等非电磁特性不 予考虑。 图1-2 手电筒的电路原理图 画图讲解 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教案纸 学《电子电检查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

现代通信之我见 一、通信的基本含义 “通信”二字在通信原理课本上的定义是——互通信息,简短却又蕴含了很深的含义。我自己对通信的理解:“互”字即互相,即通信是双方的通信;“通”字即建立了通道,处于连通的状态,信息能够在通道里传递;而“信息”则就有广泛的含义了,是通信传递的内容,人们通过获取信息来了解、认识事物。简单的“通信”二字蕴含了丰富的内容,让我们有深刻的思考。 二、现代通信的发展和技术 近现代的通信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通信阶段,第二阶段是电子信息通信阶段。第一阶段包括莫尔斯发明电报机、贝尔发明电话,开启了电路交换的时代;第二阶段主要包括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主要应用的通信技术有移动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传输技术、数据交换与数据网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现代通信网络采用分层的结构形式,其垂直描述,即为了实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通信,从功能上将网络分为业务与终端、交换与路由和接入与传送。“业务与终端”表示面向用户的各种通信业务与通信终端的类型和服务类型,“交换与路由”表示支持各种业务的提供手段与网络装备,“接入与传送”表示支持所接入业务的传送媒质和技术设施。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支撑技术,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与技术特征,使得通信技术与通信网络有机的融合。 在我们学习现代通信技术的过程中,老师一直要求我们从“大通信、大网络”的层面来学习思考,而不是单单注重某一门技术的研究。现代的网络时代,涌现出许许多多高端前沿的技术,如数字通信、程控交换、宽带IP等,如果将这些技术分别开设课程独立学习,则课程量很大,而且不利于我们对这个大网络的整体的关联性进行思考。在技术飞快的更新换代的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快赶上信息的更新速度,从大的方面整体地观测信息时代的发展。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 教案

第1章电路分析基础 本章要求 1、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元件模型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深刻理解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 3、掌握理想元件和电压源、电流源的输出特性; 4、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5、深刻理解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并能熟练计算电路中各点电位; 6、深刻理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概念; 7、熟练掌握弥尔曼定理、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 8、理解受控电源模型, 了解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是电路分析的重要基础。电路的基本定律和理想的电路元件虽只有几个,但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具体电路,都是由这些元件构成,从而依据基本定律就足以对它们进行分析和计算。因而,要求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熟练应用、打下电路分析的基础。依据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介绍电路中常用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线性直流电路,原则上也适用于其他线性电路。为此,必须熟练掌握。 1.1电路的基本概念 教学时数1学时 本节重点1、理想元件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电路变量(电动势、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

3、电压、电位的概念与电位的计算。 本节难点参考方向的概念和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与物理学中质点、刚体的物理模型对比,建立起理想元件模型的概念,结合举例,说明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在分析电路中的重要性。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电位的计算过程。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法与电子课件结合。 教学内容 一、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 1、实际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1)组成:电源(信号源)、负载和中间环节 (2)作用:a.电能的传输和转换;b.信号的传递与处理。 2、电路模型: 考虑电路分析的需要,建立理想电路模型。 (1)理想电路元件概念:忽略实际元件的次要物理性质,反映其主要物理性质,把实际元件理想化。 (2)电路模型的概念:实际电路中的实际元件用理想元件代替的电路。 例如手电筒电路: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大实验报告格式

20 -20 学年第学期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适合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使用) 实验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任课教师: 教师所在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2010-05-05制 实验须知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本科)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某些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 为了上好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实验课,并保证安全,特提出如下注意事项: 1、每次实验前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充分预习,以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楚。 2、认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对于当时不能得到结果而需要连续观察的实验,则需记下每次观察的现象和结果,以便分析。 3、实验室内应保持整洁、勿高声谈话和随便走动,保持室内安静。 4、实验时小心仔细,全部操作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万一遇有盛菌试管或瓶不慎打破、皮肤破伤或菌液吸入口中等意外情况发生时,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及时处理,切勿隐瞒。 5、实验过程中,切勿使酒精、乙醚、丙酮等易燃药品接近火焰。如遇火险,应先关掉火源,再用湿布或沙土掩盖灭火。必要时用灭火机。 6、使用显微镜或其他贵重仪器时,要求细心操作,特别爱护。对消耗材料和药品等要力求节约,用毕后仍放回原处。 7、每次实验完毕后,必须把所用仪器抹净放妥,将实验室收拾整齐。擦净桌面,如有菌液污染桌面或其他地方时,可用3%来苏尔液或5%石炭酸液覆盖其上半小时后擦去。如系芽孢杆菌,应适当延长消毒时间:凡带菌之工具(如吸管、玻璃刮捧等)在洗涤前须浸泡在3%来苏尔液中进行消毒: 8、每次实验需进行培养的材科,应标明自己的组别及处理方法,放于教师指定的地点进行培养:实验室中的菌种和物品等,未经教师许可,不得携出室外: 9、每次实验的结果,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填入报告表格中,力求简明准确,并连同思考题及时汇交教师批阅: 10、离实验室前应将手洗净,注意关闭门窗、灯、火、煤气等。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知识点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 系列知识点汇总 GB 4789.1-2016 食品卫生学检验总则 一、2016版总则变更内容 1.删除了标准中的英文名称、起草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3.修改了实验室基本要求: 微生物专业教育或培训经历(如生物学、植 物学、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与微 生物有关的相关专业),具备相应的资质(应有岗位上岗 证、生物安全上岗证和压力容器上岗证),能够理解并正 确实施检验。 ①人员修改为检验人员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和消毒知识(相关标准及培训, 如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技术 规范(2002))。 品。 确保自身安全。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从事涉及辨色的实验(即无颜 色视觉障碍)。 ②环境与设施--突出温度、湿度和洁净度。 生物危害程度应与实验室生物防护水平相适应: 灭的微生物,如天花病毒。 间传播如霍乱弧菌。 病原微生物分类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 第四类:通常不会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BSL-1):操作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属于正压,适用 )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BSL-2):操作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属于负压,适用 II级生物安全 ) BSL-3):操作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四级(BSL-4):操作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消毒:是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中的孢子。 灭菌:是杀死和去除所有微生物及其中孢子的过程。 蒸法消毒) 消毒剂表面消毒 微生物实验 高压灭菌 干热灭菌(180℃1h或170℃2h) 培养基和试剂灭菌 过滤除菌 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灯管放射一定波长,破坏细菌或病毒的DNA和RNA,使他们丧失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从而达到灭菌目的。紫外线的特点是对芽孢和营养细胞都能起作用,但细菌芽孢和霉菌芽孢对其抵抗力大,且紫外线穿透力极低,所以只能用于表面灭菌,对固体物质灭菌不彻底。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

现代通信之我见 一、通信的基本含义 “通信”二字在通信原理课本上的定义是——互通信息,简短却又蕴含了很深的含义。我自己对通信的理解:“互”字即互相,即通信是双方的通信;“通”字即建立了通道,处于连通的状态,信息能够在通道里传递;而“信息”则就有广泛的含义了,是通信传递的容,人们通过获取信息来了解、认识事物。简单的“通信”二字蕴含了丰富的容,让我们有深刻的思考。 二、现代通信的发展和技术 近现代的通信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通信阶段,第二阶段是电子信息通信阶段。第一阶段包括莫尔斯发明电报机、贝尔发明,开启了电路交换的时代;第二阶段主要包括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主要应用的通信技术有移动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传输技术、数据交换与数据网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现代通信网络采用分层的结构形式,其垂直描述,即为了实现端到端之间的业务通信,从功能上将网络分为业务与终端、交换与路由和接入与传送。“业务与终端”表示面向用户的各种通信业务与通信终端的类型和服务类型,“交换与路由”表示支持各种业务的提供手段与网络装备,“接入与传送”表示支持所接入业务的传送媒质和技术设施。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支撑技术,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与技术特征,使得通信技术与通信网络有机的融合。 在我们学习现代通信技术的过程中,老师一直要求我们从“大通信、大网络”的层面来学习思考,而不是单单注重某一门技术的研究。现代的网络时代,涌现出许许多多高端前沿的技术,如数字通信、程控交换、宽带IP等,如果将这些技术分别开设课程独立学习,则课程量很大,而且不利于我们对这个大网络的整体的关联性进行思考。在技术飞快的更新换代的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快赶上信息的更新速度,从大的方面整体地观测信息时代的发展。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及学习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二个层次: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围绕着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而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基本实验方法;专业性实验主要围绕着微生物学在食品方面的应用而设计,要求学生能把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基本实验方法应用到食品生产、加工、检测中去。 二、课程目标 《食品微生物实验》是继《微生物学》课程之后而开设的独立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可作为食品工程、发酵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作为食品工程、发酵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微生物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需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及这些方法在食品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工作打扎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四、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是食品类必修课,系主干实验课程。一般情况下,每周安排2课时,

(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 1、本课程实验单独设课,开课时,任课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2、实验前要求学生必须先预习实验技术指导,进入实验室后,由实验教师讲解完有关实验内容之后,方可开始做实验。 3、实验2~5人为1组,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出现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得包办代替。 4、实验一律在相关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师和实验人员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5、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实验前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开出记录。 五、教材编写与选用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材要在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下,实行多样化。可以选用高等学校教材[如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也可以选用公认的水平较高的其它教材或自编教材。 六、课程评价 本课程采用平时实验成绩、总结报告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中平时实验成绩占70%,总结报告成绩占30%。 实验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量化标准详见有关规定。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案(1-1).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案(1-1)【课题编号】 1-01-01 【课题名称】认识电工实训室与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应知: 1.简单认识电工实训室。 2.了解电工基本操作规程。 应会: 1.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 2.学会安全用电常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物理电学的基础上,接触电工电子这门课程,为了让学生对这门课程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认识实训室入手,加强实物教学,能降低学习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让学生有一定的安全用电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安全保障。 【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具资源】 电工实训台、万用表、试电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2学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这门课程是学习关于电的知识、技能及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离不开电工实训室。为了让大家对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我们首先认识电工实训室常用电工仪器、仪表。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认识电工实训室 (一)实训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实训台,了解实训台的几个组成部分的作用。 学生活动:观察实训台,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讨论,对实训台有初步了解。 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二)常用电工仪器、仪表 教师活动:现场演示讲解各种仪器、仪表外形作用及简单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各种仪器、仪表,练习简单的使用方法。 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环节2:电工基本操作规程 教师活动:简单讲解操作规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知道违规的弊端。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每项操作规程,了解违反规程的危害。 教学环节3:安全用电常识 (一)常见的触电方式 教师活动:通过触电实例,和学生介绍触电方式及触电的危害。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结合实例,分组讨论触电方式及危害。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 (二)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及触电急救 教师活动:通过触电实例,介绍电流对人体危害,安全电压;利用多媒体演示触电急救方法,让学生掌握简单触电急救方法。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结合实例,分组讨论电流对人体危害;观看多媒体演示触电急救方法,掌握简单触电急救方法。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 (三)安全用电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通过用电实例,介绍安全用电注意事项,让学生了解安全用电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联系实际,结合实例,分组讨论安全用电注意事项。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 (四)电气火灾的防范 教师活动:通过用电实例,介绍引起电气火灾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基本灭火方法。 学生活动:联系实际,结合实例,分组讨论电气火灾的防范。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理解相关知识。为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要尽可能结合实际,用多媒体投影,像讲故事一样,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实训室、安全用电知识。必要时可以各小组总结本节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掌握知识。

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班级: 2012211110 学号: 2012210299 姓名:未可知

在学习现代通信技术实验课上,老师提到的一个词“通信人”警醒了我,尽管当初填报志愿时选择了通信工程最终也如愿以偿,进入大三,身边的同学忙着保研、考研、出国、找工作,似乎大家都为了分数在不懈奋斗。作为一个北邮通信工程的大三学生,我也不断地问自己想要学习的是什么,找寻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通信这个行业如此之大,我到底适合什么。本学期,现代通信技术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各种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规划,也让我对“通信人”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通信知识的储备 《现代通信技术》第一页指出,人与人之间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感知现实世界而获取信息,并通过通信来传递信息。所谓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可靠的因素”,它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因此,我们通信人的任务就是利用有线、无线等形式来将信息从信源传递到信宿,在传输过程中保证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而具体来讲,要实现信息传递,通信网是必需的通信体系,其中通信网分层的结构形式需要不同的支撑技术,包括业务网技术,向用户提供电话、电报、数据、图像等各种电信业务的网络;介入与传送网技术,实现信息由一个点传递到另一个点或一些点的功能。对此,我们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课程的安排让我们一步步打下基础,建立起知识储备。 知识树如下: 如知识树所述,通信工程课程体系可以大致分为一下6类基础:

数学基础: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基础,随机过程; 电路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通信电子电路; 场与波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射频与天线; 计算机应用能力:C 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时嵌入式系统 信号处理类课程:信号与系统,信号处理,图像处理,DSP 原理及应用; 通信类课程:通信原理,现代通信技术,信息论基础,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 从大一开始学习的工科数学分析,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基础类课程,旨在培养我们的语言能力,数学基础,物理基础,计算机能力,然后逐步加大难度,细化课程,方向逐渐明朗详细。同时,课程中加入了各种实验,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二、通信知识的小小应用 实验课上老师说过,以我们所学的知识已经可以制作简单通信的手机的草图了,我对此跃跃欲试。经过思考和调研,以下是我对于简单手机设计的原理框图和思考结果。 一部手机的结构包括接收机、发射机、中央控制模块、电源和人机界面部分,如下图 手机结构设计图 电路部分包括射频和逻辑音频电路部分,射频电路包括从天线到接收机的解调输出,与发射的I/O 调制到功率放大器输出的电路。其中,射频接收电路完成接收信号的滤波、信号放大、解调等功能;射频发射电路完成语音基带信号的调制、变频、功率放大等功能。要用到的超外差接收机、混频器、鉴相器等在《通信电子电路》书本中的知识。逻辑音频包括从接收解调到接收音频输出、送话器电路到发射I/O 调制器及逻辑电路部分的中央处理单元、数字语音处理及各种存储器电路。由核心控制模块CPU 、EEPROM 、 FLASH 、SRAM 等部分组成,一个基本 天线 接收机 发射机 频率合成 电源 逻 辑 音 频 人 机 交 互

《食品微生物》教案

一、《食品微生物》教学内容 (一)目的和任务 1.教学的目的 学生在学习了解有关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等)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微生物培养基的制作技术和微生物的接种操作技术,进一步掌握利用微生物进行常见发酵食品生产的技术,并能有效进行发酵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教学的要求 1)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2)配备一名实训指导教师。 3)相关教学软件、影像及图片资料。 4)铅笔、彩色染料笔、图画纸、坐标纸等 (二)实训所需设备设施及实验地点 1、校内生产型实训环境 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生产设备先进,配套良好,使用效率高,效果好。 2、校外实训基地: 千禾食品有限公司、苏东坡酒业有限公司、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蒙牛乳业眉山公司等。 (三)教学项目及学时分配 1

2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其中过程考核占60%,包括平时表现和任务考核;结果考核占40%,主要是期末综合技能考核。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1唐艳红,王海伟.《食品微生物》. 2.无锡轻工业学院编写:调味品酿造加工技术 二、附录

(一)《食品微生物》理论教学教案 1、《微生物概论》

食品微生物教学大纲与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课程号:0432904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英文名称:Food Microbiology 周学时:5.0 学分:5.0 预修要求:无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阐述了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培养及生理特征;微生物遗传变异与优良菌种的选育与保藏;微生物与食品的相互关系及其生态条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各种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的不同种类的食品及其功能;食品中污染微生物的种类、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食品引起的人和畜禽类食物中毒的种类及预防措施等。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二部分。 选用教材: 朱乐敏.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参考教材: 万萍.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实验技术.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董明盛,贾英民.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陈红霞,李翠华.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技术.第一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吕嘉枥.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无锡轻工大学,天津轻工业学院.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张文治.新编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何国庆,贾英民.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食品微生物》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食品微生物是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这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以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研究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技术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胜任食品检验中的有关微生物的检测工作。 基本要求:通过对《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实验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和应用,能够检测微生物,结合微生物的营养组成和生长的理论,掌握微生物培养、接种等操作技能;学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掌握菌种的保藏。通过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明确其应用的广泛性,帮助学生深入自学食品卫生等质量控制,对今后从事食品卫生方面的检验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1.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及演示教学。 2.实验课单列,每周4学时。 3.每周布置复习重点,主要针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理论课每周3学时,共16周;实验课每周2学时,共16周。 理论课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微生物概念及其特性1 一、微生物的概念1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 三、微生物在生物学分类中的地位2 四、微生物的特点2 第二节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发展4 一、微生物形成前的历史4 二、微生物学的形成4 第三节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5 一、微生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5 二、微生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5 三、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6 四、食品微生物学研究任务6 第四节微生物的应用与前景7 一、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7 二、微生物与环境7 三、微生物菌体食品(食用蕈菌)7 四、微生物风味物质8 五、微生物与食源性感染8 第二章微生物的主要类群9 第一节原核微生物9 一、细菌9 二、放线菌17 三、其他原核微生物19 第二节真核微生物22 一、酵母菌22 二、霉菌26 第三节非细胞型微生物30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 课程编码1002527032 课程类别专业课 所属学科预防医学(食品卫生) 实验总学时40 开课学期春季 开课单位流行病教研室 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 依据郑州粮食学院教材《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自编。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在人材培养实验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实验教学可使学生掌握食品中微生物的各项检测技术,是应用性较强的重要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可使学生为将来所从事的食品卫生检测和食品卫生监督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⒈掌握常用培养基配制技术,了解各种消毒灭菌方法。 ⒉掌握食品中细菌活菌计数方法及原则。 ⒊掌握食品卫生指标菌检测技术。 ⒋熟悉各种食品检样的采样方法。 ⒌掌握食品检样中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的检测方法。 四.学时、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 学时总学时80学时,实验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占总学时的50%。 教学文件郑州粮食学院主编《食品微生物学》教材自编实习指导。实验报告学生自拟 教学形式验证性实验 五.实验成绩评定 实验成绩占本门课程10%,现场考核实际操作能力

六.实验项目、适用专业及学时分配 序号实验项目学时适用专业(食品卫 生方向) 1 食品中(饮料、牛 奶等)菌落总数的测定4 必修 2 食品中(饮料、牛 奶等)大肠菌群的测定6 必修 3 食品中沙门菌的 检验 6 必修 4 食品中副溶血弧 菌的检验 8 必修 5 食品中蜡样芽胞 杆菌的检验 8 必修6 食品中常见产毒 霉菌的检验 8 必修

卫生微生物实验室实验教学项目表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 课程编码:1002527032 实验课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开课单位: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实验依据:专业自编教学大纲 成绩考核:考试 实验项目的内容及要求: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实验1 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 1 目的要求 (1)掌握食品中菌落总数测定方法。 (2)了解食品清洁程度(被污染程度)及观察细菌在食品中繁殖的动态,从而为被检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2 基本原理 菌落(colony)是指细菌在某一种固体培养基上克隆增殖发育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如培养成分,培养温度和时间、pH、需氧性质等),所得1mL(g,cm2)检样中所含菌落总数。通常以cfu/g(mL,cm2)表示,cfu代表的colony forning unit。 菌落总数是作为判定食品的清洁程度(被污染程度)的标记,通常越干净的食品,单位样品菌落总数越低。反之,菌落总数就越高。菌落总数的测定是以每个活细菌能克隆增殖形成一个可见的单独菌落为基础的,但是在实践中除了单个细胞形成菌落外,二个或两个以上相连的同种细胞也同样可形成菌落,所以现在均以菌落总数(而不是活细菌数)或菌落形成单位数表达。由于菌落总数的测定是在37℃有氧条件下培养的结果,对于厌氧菌、微需氧菌、嗜冷菌和嗜热菌在此条件下不生长,有特殊营养要求的细菌也受到限制。因此,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实际上只包括一群在普通营养琼脂中发育、嗜中温的需氧和兼性厌氧的细菌菌落的总数。但由于在自然界这类细菌占大多数,其数量的多少能反映出样品中细菌的总数,正因为如此,用该方法来测定食品中含有的细菌总数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3 实验材料 3.1 仪器恒温箱、冰箱、恒温水浴锅、天平、微波炉、均质器。 3.2 材料吸管(容量为0.1mL、1m和10mL)、广口瓶或三角烧瓶、灭菌平皿、试管、酒精灯、试管架、灭菌剪刀、灭菌镊子。 3.3 试剂营养琼脂培养基、75%乙醇、0.85%生理盐水。 4 实验方法与步骤 4.1 菌落总数实验程序(如图28-1) 4.2 检样稀释及培养 (1)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g(25mL)剪碎放于装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和玻璃珠的三角瓶,经过充分振荡或均质处理制作成1:10的均匀稀释液(固体食品有的需先用灭菌研钵研磨后再稀释)。 (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管稀释液),振摇试管混合均匀,作成1:100稀释液,按上述操作顺序,作10倍系列稀释液,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 (3)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标本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液,分别在作10倍递增稀释同时,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取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每个稀释度作两个平皿。 (4)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应及时将融化并冷却到46℃营养琼脂培养基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使其混合均匀,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注入加有无菌生理盐水的灭菌平皿作空白对照。 (5)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温箱培养24+2hr(肉、乳和蛋品为48+2h,水产为30℃48+2h)。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题目:现代通信之我见 班级:2008 姓名: 学号: 序号: 日期:2011年4月

一、前言 通信是什么?通信意味着什么?怎样通信?这些概略而深刻的问题是以前不曾仔细思考过的,或者说没有独立地去思考过。通信专业将近三年的学习,累积了一定的学科基础,虽然课程的知识都是互通联系的,但没有经过思考和整合的知识却像是一盘散沙,支离破碎。现代通信技术课程试图呈现给我们一幅现代通信的完整画卷,引导我们去思考通信,思考她的历史和发展,思考她组成和结构,思考她的高效与精致。 信息因为交流和分享而传播,因为传播和扩散而更有价值。信息的传递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常常并非易事。通信的诞生源于信息和交流的需求,克服的主要问题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压缩信息交流的时间,突破信息传递的空间阻隔。因而高容量和长距离一直是通信人所孜孜追求的目标,高容量意味着短时间内传输大量的信息,长距离意味着全球的互通互联。 我一直在心中勾勒着一幅未来通信的图景:借助高效可靠大带宽的传输媒质,传输容量不再受限;借助有线或者无线的手段,达到随时随地、任意物体和方式发布和获取感兴趣的信息;通信成为一种日常的需求和存在,每个人拥有个性化的通信服务。作为一个通信人,我对未来充满想象也满怀希望,我们正在想着梦想的目标一步步迈进。而这一步步的阶梯,就是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蓬勃而充满活力。光媒质作为信息的载体为实现无限容量通信提供了可能,以互联网、物联网、普适计算为概念的网络和计算的发展预示着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通信的萌芽。而前两者的实现将为个性化的通信需求和服务提供基础。 后续的文字将着眼于信息传播的基本流程,构建点对点通信的模型,再由点到面,形成网络,从俯视全程全网的角度,叙述我对通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网络发展。 二、微观的通信模型 1、基本通信模型 概念上讲,通信即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信息的发出者称作信源,信息的接收者称为信宿。中间的传输通道称为信道。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一般模型是从信源出发,经过信道,最后达到信宿。如图1所示。 图1. 微观通信的概念模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