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笔记

微生物学笔记

微生物学笔记
微生物学笔记

绪论

1、什么是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

2、微生物的共性

3、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四、微生物学科发展促进了人类进步

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类群 :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蓝细菌

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什么是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

1、)

●个体微小(<0.1mm),借助显微镜观察形体;

●结构简单:简单多细胞,单细胞或非胞●低等:进化地位低。

二、微生物的共性

1、体积小,表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性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一定体积的物体,分割成越细小的颗粒,

这些颗粒的总表面积越大,表面积/体积比值越大。

●优点:提供巨大的吸收面,排泄面和交换面。

●体积小、表面积大是微生物其它四个共性的基础

2、吸收多、转化快

●原因:表面积/体积比值大

●例举:乳糖发酵细菌、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3、生长旺、繁殖快

●原因:吸收多、转化快●例举:大肠杆菌

●利弊:有益--工业发酵、理论研究材料培养;有害--病原微生物、霉腐微生物

4、适应性强、易变异

●适应强原因:体积小、表面积大;灵活的代谢

调控机制(诱导酶)

●极端微生物(extreme microorganism)●易变异原因:结构简单、单倍体、巨大交换面

●利弊:有益---育种(青霉素),有害---耐药性

5、分布广、种类多

●分布广:土壤、空气、海洋、人体肠道

●种类多:(1)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

(2)代谢产物种类繁多(3)微生物的种数多

●种类多:(1)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

微生物特有:分解天然气、石油、纤维素、木质素能力;

多种产能方式:细菌光合作用、嗜盐菌紫膜光合作用、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各种厌氧菌的产能途径生物固氮作用;

合成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维生素等)能力;

对复杂有机物的生物转化能力(甾体化合物等);

分解氰、酚、多氯联苯等有毒物质的能力

独特的繁殖方式(病毒、类病毒、肮病毒的复制、增殖)

2)代谢产物种类繁多

含氮代谢产物:氨基酸、核苷酸类

糖类厌气性代谢产物:酒精、乳酸、甘油、丙酮丁醇;

糖类好气性代谢产物:柠檬酸、苹果酸、葡萄糖酸;

微生物多糖:黄原胶、右旋糖苷;

微生物酶类:蛋白酶、淀粉酶、酯肪酶、工具酶;

--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生物碱

3)微生物的种类多

●目前比较肯定的微生物种数大约10万种,

随着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研究工作的深入,新种、新属、新科、新纲陆续被发现。

4)遗传基因多样性

●微生物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种类多样性。

●基因库资源丰富。

5)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三、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微生物学发展经历五个时期

1、史前期(8000年前--1676年)

2、初创期(1676-1861年)

3、奠基期(1861-1897年)

4、发展期(1897-1953年

5、成熟期(1953-迄今)

●学习微物学发展历史的目的:

--学习前人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

--明确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突破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学科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连的。

四、微生物学科发展促进了人类进步

●近代科学中,微生物学是对人类福利贡献最大的一门科学。

1、医疗保健

2、食品和医药行业

3、微生物学促进农业发展

4、微生物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5、基础理论研究中的贡献

1、医疗保健

--外科消毒技术的建立 --寻找人畜病原菌

--免疫防治法的应用--化学治疗剂的发明

--抗生素治疗的兴起--用工程菌生产各种生化药物

2、食品和医药行业

--食品微生物发酵--罐头灭菌和长期保存方法

--厌氧纯种发酵技术--深层液体通气发酵技术

--代谢调控理论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生物工程的兴起

3、微生物学促进农业发展

--微生物农药--菌肥--植物生长激素--高等真菌--饲料

4、微生物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食物链中主要环节,物质循环,污水处理

5、基础理论研究中的贡献

--以微生物作材料,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

--分子生物学是在生化、遗传学、微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动、植物细胞应用研究中采用微生物培养/发酵方法。

--微生物学独特实验操作技术。

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研究主要内容:从不同水平(层次)研究生命活动五大基本规律。

●根本任务:发掘、利用、改善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改造有害微生物。

●分科: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活动规律分;按微生物应用领域分等不同分种方式。

Chap 1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 细菌(bacteria)

§放线菌(actinomycetes)

§3 其它原核微生物

§1 细菌(bacteria)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1、细菌的基本形态 :球状、杆状、螺旋状

(1)形态和染色

●自然界中杆状细菌最常见、球菌次之,螺旋状最少;量度细菌大小的单位是μm(微米,10-6m)作单位。亚细胞构造的量度用nm(纳米,10-9m)作单位。

2、染色

●细菌的形态和主要构造的观察:一般都要将菌体细胞染色。原因:菌体微小。含水分多,对光线吸收、反射与水溶液差别不大,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

●染色方法:

--死菌:

正染色

负染色:荚膜染色法等

-- 活菌:用美蓝或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

二)细菌细胞构造与功能

1、细胞壁(cell wall)

(1)组成与结构

● G+菌和G-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A、肽聚糖(Peptidoglycan)

●组成和结构特点

●水解肽聚糖的酶类:溶菌酶(lysozyme)、自溶酶(autolytic enzyme)

B、磷壁酸(Teichoic acid)

●存在:●成分与结构实型:磷酸多元醇聚合体,

主要有甘油磷酸型和核糖醇磷坒酸两种类型。

●结构特点(甘油型为例):●磷壁酸的功能

C、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存在:G-菌细胞壁特存成分,组成细胞

外壁外壁层的重要成分。●分子结构类脂A、核心多糖区,0-特异侧链

● LPS的主要功能

D、外壁层中的蛋白质:基质蛋白、外壁蛋白、脂蛋白。

(2)细菌的某些特性与细胞坒组成,结构的关系

●草兰氏染色、抗酸染色、溶菌酶敏感性、青毒素敏感性

3)周质空间(periplasmic space)

●即壁膜空间,内含多种蛋白质(酶、结合蛋白、受体蛋白)。

(4)细胞坒的功能

A、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

B、为细胞的生长、分布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C、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

D、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缺乏细胞壁的微生物

支原体、粘菌、原生动物、某些嗜盐菌、产甲烷细菌(疵壁菌mendosicutes)原生质体、球状体、L-型细菌

2、细胞膜与间体

●细胞膜的功能:

--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的运送、交换;--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作用;

--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和荚膜等大分子的场所;--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

--许多酶和电子传递组分的所在部位;--鞭毛的着生点和提供其运动所需的能量等。

3、细胞质(cytoplasn)

●聚-β-羟基丁酸(poly-β-hydroxybutyrate PHB●羧化体(carboxysome)

4、核质体(rcuclear booly)

●核区、拟核、核基因组、遗传信息。

(1)鞭毛(flagella)

●组成成分:鞭毛蛋白(鞭毛素flagellin)●构造: G+ 细菌与G- 细菌鞭毛构造差别

●鞭毛着生方式:一端单毛、一端丛毛、两端(单毛、成束)、周生、侧生

2)菌毛(pilas)

●存在G-菌(特别是肠道菌,假单胞菌)表面的一种蛋白质附属物,它由菌毛素(piling)形成中空的丝状体。

●种类:一般菌毛和特化菌毛(性菌毛sex pilus, F-Pilus)

(3)糖被(glycocalyx):

●荚膜(capsule)、微荚膜(microcapsule)、粘液层(slime layer)、菌胶团(zoogloea)。

●糖被生理功能保护作用、贮藏养料、堆积代谢废物菌体附着、信息识别作用、屏障和交换系统

(4)芽孢(endospore spore)

●定义:●产生芽孢的细菌种类

●芽孢耐热机制(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研究细菌芽孢的意义:

(5)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

(三)、细菌的繁殖

1、裂殖(fission)

2、芽殖(budding)

一、细菌群体培养特征

1、固体琼脂平板上菌落形态:菌落(colony)及特征描述、菌苔(lawn)

2、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特征:混浊、菌膜、或絮状沉淀。

3、半固体培养基培养特征

§2 放线菌(actinomycetes)

一、概述

●定义:●分布:●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

●放线菌重要类群: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二、放线菌的形态构造(以链霉菌为例)

●一般形态与构造

2、放线菌的繁殖

3、●横割分裂,

4、两种途径:细胞内陷、壁膜同

5、时内陷。

三、放线菌的培养特征

●固体培养基平板培养●液体培养基振荡培养

§3 其它原核微生物

一、蓝细菌(cyanobacteria)蓝藻或蓝绿藻

●定义:●形态:●细胞结构特点:●繁殖:

●蓝细菌转基因研究进展:

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1、支原体(Mycoplasma)

1)特征:

●个体微小●缺乏细胞壁●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二等分裂繁殖●对抗生素(四环素)敏感性

2)种类:胸膜肺炎支原体,类支原体

2、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1)定义:(2)种类:立克次氏体,类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s, RLO)。

(2)特征

●结构●繁殖●对热、四环素等抗生素敏感●培养

(3)与人类关系:

3、衣原体(chlamydia)

●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有独特生活周期(原体、始体)、小型G-原核微生物。

●营专性能量寄生:●独特生活周期:小型G-原核微生物

●培养●传播感染范围●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三者主要区别

Chap 3 真核微生物形态构造

§1 . 真核微生物概述

●真核生物、真核微生物

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P40.表2-1

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菌物界(Mycetalia)●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真菌(Fungi)的特点

三、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一)、细胞壁

1、真菌的细胞壁

●构造:微纤维(单糖的聚合物)、基质(甘露聚糖、葡萄糖、蛋白质、脂类)。

●不同分类地位真菌的细胞壁多糖

2、藻类的细胞壁

●结构骨架(纤维素)、间质多糖(杂多糖)。

二)鞭毛与纤毛

●真核微生物的“9+2”型鞭毛

●存在:鞭毛(鞭毛钢的原生动物、藻类、低等水生真菌的游动孢子或配子),纤毛(纤毛纲的原生动物:草履虫属)。

三)细胞质膜

(四)细胞核

●构造:核被膜、核仁、核基质。●不同真菌的核染色体数目差别很大。

(五)细胞质和细胞器

1、细胞基质、细胞骨架、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线粒体、叶绿体液泡。

2、膜边体(Iomasome)、几丁质酶体(Chitosome)、氢化酶体(Hydrogenosome)。

§1 酵母菌(yeast)

●定义

一、分布以及与人类关系

1、分布

2、与人类关系

●单细胞蛋白(Single-cell protein,SCP)

二、酵母菌细胞形态特征

●细胞大而结构分化;细胞单个分散或呈假菌丝;细胞多形态。

三、酵母菌细胞构造

1、细胞壁(cell wall

●组成与结构

甘露聚糖(mannan)(外层);蛋白质(protein)(中层);葡聚糖(glucan)(内层类脂,几丁质

●酵母原生质体的制备:

EDTA-α-巯基乙醇蜗牛消化酶

酵母菌细胞——————————————→原生质体

(预处理)

2、细胞膜(cell membrane)

酵母细胞膜的成分和构造●膜构造与功能、控制胞内外物质交换的主要屏障。

3、细胞核(cell nuclei)

●形态结构:定形(真核)、核膜(双层单位膜)、核孔、染色体

●细胞核的观察:核(相差显微镜)、核膜(电镜)、染色体(姬姆萨染色/ 碱性品红染色)

4、酵母菌其他细胞构造

●线粒体、液泡、2μm质粒

四、酵母菌繁殖和生活史

1、繁殖方法

●无性繁殖

芽殖(budding):名属常见方式、芽痕(bud scar)、蒂痕(brith scar).

繁殖(fission):裂殖酵母属(schizosaccharomyces)

产无性孢子:节孢子:地霉属(Geotrichum)掷孢子:掷孢酵母属(sporobolomyces)厚垣孢子:白段丝酵母属(Candida albicans)

●有性繁殖:子囊( ascus)、孢子(ascospore)

2、生活史(Life cycle)

●定义●酵母菌三种类型生活史

a.营养体以单倍体或二倍体形式存在

b.营养体只能以单倍体形式存在

c.营养体只能以二倍体形式存在

五、酵母菌的培养特征

●固体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特征

●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特征

§3、丝状真菌

●定义:真菌(fungi)、霉菌(mould)

●分布、种类、与人类关系

一、1、营养体的基本单位--菌丝(hyphoe)

●菌丝直径大小,隔膜

2、真菌细胞壁成分及物理形态

●菌丝分化及其细胞壁的成分●物理形态及成分壁的网状骨架成分:微纤维(microfibril)纤维素、几丁质

无定形基质成分:葡聚糖、蛋白质、脱乙酰几丁质、甘露聚糖、少量脂类无机盐等。

3、菌丝体(mycelium)

●定义、类型(营养菌丝体、气生菌丝体)

4、营养菌丝体的特化形态

●假根(rhizoid)、吸器(haustorium)、附着胞、附着枝、菌核(selerotium)、菌索、匍匐菌丝(stolon)、菌环(ring),菌网(net)。

5、气生菌丝体的特化形态

(1)结构简单的子实体:分生孢子头;孢子嚢(根霉、毛霉)均产无性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担子(担子菌),产有性孢子(担孢子)。

2)结构复杂的子实体:产无性孢子

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

子囊果(ascocarp)三种类型,产有性孢子: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

曲霉营养菌丝横;隔示木霉细胞壁及横隔;曲霉顶囊及其分生孢子;横轴腐霉(一种水生真菌)横轴腐霉(示孢子头与菌丝原生质的自发荧光)

二、真菌的孢子

●类型和特点●真菌孢子与细菌芽孢的比较

●真菌可通过菌丝碎片繁殖,但主要靠形成有性或无性孢子繁殖

●孢子类型、形态特征是真菌分类、鉴定重要形态学依据

三、霉菌的培养特征

●固体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特征

●液体培养特征

chap 3 非细胞型生物

§1 病毒(Virus)

§.2 亚病毒

chap 4 非细胞型生物

●非细胞型生物种类:病类、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非细胞型生物与细胞型生物的主要区别。

§1病毒(Virus)

●定义:●分布及种类

一、病毒的形态与大小

●形态:杆状、蝌蚪状、球状、砖块状、丝状等。

●大小:极其微小、一般都可通细菌滤器、电镜观察

二、病毒粒子(virion)

●定义:成熟、结构完整、单个病毒。

●病毒粒子结构与组成

病毒粒子核衣壳(基本构造)核心:由DNA或RNA构成

衣壳:由许多衣壳粒蛋白构成

包膜(非基本构造):由类脂或脂蛋白构成

●病毒粒子对称体制:螺旋对称(TMV)、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复合对称(T偶数噬菌体)。

●病毒核酸

类型:ds DNA/SS DNA, ds RNA/SS RNA;

链状/环状,闭环/缺口环

基因组:单组分/双组分/三组分/多组分(RNA病毒特有)

三、病毒的群体形态

1、包涵体(inclusion body)●定义与实践应用

2、噬菌斑(plaque)●定义与实践应用

3、空斑和病斑:定义

4、枯斑:定义

四、噬菌体(bacteriophage, phage)

1、噬菌体的模式结构

2、噬菌体的繁殖

●吸附(感染复数,m.o.i)侵入,增殖,装配(成熟)、释放(裂解)、增殖、装配

增殖、装配:

3、噬菌体侵染的结局

●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一步生长曲线(One-step growth curve)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定义、特点、存在形成(游离点、整合态和营养态)

●溶源菌(hysogen):定义、特性、检查方法。

五、真核生物的病毒

1、植物病毒

●种类、形态、核酸(SSRNA)。

●增殖过程与T偶数噬菌体不同点:吸附(被动)、扩散(胞饮或包膜融入细胞膜或特异性受体转移)、衣壳(侵入后)。

2、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

●种类、引起疾病

●增殖过程与T偶数噬菌体不同点:吸附(被动)、扩散(胞饮或包膜融入细胞膜或特异性受体转移)、脱衣壳(侵入后)。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3、昆虫病毒

●病毒多角体(polyhedron)●昆虫病毒种类

§.2亚病毒

●亚病毒是一类与传统的病毒有显著区别的分子生物,仅含有侵染性 RNA/侵染性蛋白质一种成分。

1、类病毒:是至今所知道的最小的、只含有侵染性RNA一种成分,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

2、拟病毒:类病毒、植物病毒粒子中的病毒、侵染性 RNA 分子,复制需要辅助病毒。

3、朊病毒:侵染动物细胞、胞内复制、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Pro。●病例:羊搔痒病、疯牛病、Kuru病,中心法则的挑战。

§3 病毒与实践

一、噬菌体与发酵工业●危害与预防措施,噬菌体污染出现的现象与杂菌不同。

二、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的防治●预防(侵染预防、感受预防),治疗(被动免疫、干扰素、抗生素等)

三、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指导思想(防重于治、综合防治),主要措施。

四、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主要优点和缺点,病毒多角体的实际意义。

五、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克隆载体(charon)、科斯质粒;

● SV40(Simian Virus 40,即猴病毒40)。

Chap 4 微生物的营养与物质运输

§1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2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概述

●营养(nutrition):生理功能、能量和物质、生长和繁殖。

●营养物(nutrient):营养功能,提供结构物质,能量、代谢调节物质和生理环境。

§1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一、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与营养类型

●六种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1、碳源(Carbon source)

●定义:碳元素(碳架)、营养源。

●碳源谱:碳源范围--有机碳源、无机碳源。

●依据利用碳源情况,微生物营养类型有:

--自养型(autotroph):CO2(唯一碳源)。不依赖有机营养物。

--异养型(heterotroph):至少需要一种大量有机物、正常营养。

--混合型(mixotroph):碳同化混合类型。

●异养微生物的适宜碳源:糖类、醇类、有机酸类、脂类。

2、能源(energy source)

●定义: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就是其碳源。

●以能源分类,微生物的营养型有:

--光能营养型(phototrohp)直接利用太阳光辐射能。

--化能营养型(chemotroph):从脂合物化学反应中获得能量,又分无机营养型有机营养型。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氮源(nifrogen source)

●定义:氮元素、营养源●氮源谱:●氨基酸自养型与氨基酸异养型

●微生物利用各种氮源的特点:N2(固N)蛋白质及水解物。

4、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定义:正常代谢必需,不能自身合成,有机化合物,需要量少。

●微生物与生长因子的关系:

5、无机盐

●定义:C、N以外的各种重要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及配制细菌培养基时对无机盐的选择。

●无机元素的来源和功能

6、水:营养要素之一,在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的重要作用。

二、微生物的培养基

●培养基(medium):人工配制,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混合养料,具备六大营养要素,比例合适,配制后立即灭菌。

(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

1、目的明确:菌种与目的产物类型、实验室研究或工业生产、种子培养或发酵,C/N比(种子培养基比发酵培养茎低)。

2、营养协调

●确定各种营养要素的数量和比例的依据:细胞成分或元素含量(P92,表4-7)、异养微生物碳源兼作能源、需要量大。

●培养基中各营养要素的含量顺序:水>碳源>氮源> P.S>K.Mg>生长因子。

3、培养基PH应适宜:

4、经济节约:

(二)培养基配方设计方法

1、生态模拟:天然基质、“初级”培养基(肉汤、水果汁、麸皮米糠、米饭面包、肥土、玉米芯。

2、查阅文献:直接或间接相关信息。

3、精心设计:C源、N源的影响、无机盐的影响,

正交试验设计、培养条件(PH、温度、通气量)试验、综合试验、扩大规模试验。

(三)培养基的种类

1、按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程度划分:天然培养基、组合培养基、半组合培养基。

2、按培养基外观的物理状态划分:固体培养基(琼脂 1.8—2.0%),半固体培养基(琼脂0.5%)、液体培养基。

3、接培养基的功能划分:

●选择性培养基(selected medium):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一理化因素、抗性、提高筛选效率功能。加富培养基(enriched medium)

●鉴别性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指示剂

(与无色代谢物发生显色反应)、菌落易区别,

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Eosin Methylene Blue, EMB)鉴别各种肠道杆菌。

§2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概述:

物质运送(material transport)

一、研究营养物质运送的意义

●与微生物营养、代谢密切相关;

●促进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细胞膜是物质运输的主要屏障;

●微生物发酵生产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

二、物质运送的方式及分子机制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被动运送(passive transport).

●特点: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物理扩散,无特异性,扩散能量来自分子热运动。

●存在:H2O、气体(O2、CO2、N2等)、乙醇和某些氨基酸。

2、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机理:底物特异性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膜内外侧结合底物亲和力不同(结合底物在膜上位移中载体蛋白构型变化引起)。

●·特点: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扩散能量来自分子热运动,有特异性,运送速度快载体蛋白)。

●存在:真核细胞(糖类)、原核(厌气微生物)细胞(等)

3、主动运送(active transport)

●特点:特异性载体,提供能量(ATP、质子势)、载体构型变化,逆浓度梯度运送、底物分子结构无变化。

●存在:各种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机制,无

机离子(、、)有机离子(氨基

酸)和一些糖类(乳糖、蜜二糖、葡萄糖)。

4、基团移位(group translocation)

●机制:依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一已糖磷酸转移酶系统。

●过程:热稳定载体蛋白(HPr, heat stable carrier protein)的激治(PEP+HP 丙酮酸+P-HPr)。糖被磷酸化后运入膜内(P-HPr+ 糖糖-P+HPr)

●特点:需PEP-已糖磷酸转移酶系统●酶对底物有特异性选择●消耗高能磷酸化合物PEP ●底物分子结物变化●逆浓度梯度运送。

●存在:兼性和严格厌氧菌●需氧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糖类(葡、果、甘)以及脂肪酸、核苷、碱基。

三、四种运送方式的比较

Chap 5 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1、新陈代谢(metabolism)

2、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3、大分子营养物质的降解

§1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2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3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Chap 6 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1、新陈代谢(metabolism)

●概念:新陈代谢简称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catabolism)/异化作用(dissimilation)/产能代谢(energy-yielding metabolism);

合成代谢(anabolism)/同化作用(assimilation)/耗能代谢 (energy-expended metabolism)。

2、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联系:十分不同、紧密联系、伴同发生的两个过程。

●调节:最基本方式为调节代谢流(酶活性调节和酶合成调节)。

此外,营养物质运送、酶的定位等调节。

3、大分子营养物质的降解

●淀粉:α-淀粉酶(芽孢杆菌属、曲霉属),β-淀粉酶(多粘芽孢杆菌,根霉),淀粉葡萄糖酶(黑曲霉、米曲霉),异淀粉酶(黑曲霉、米曲霉)。

●纤维素:纤维素酶(木霉、纤维单孢菌、纤维素放线菌)。

天然纤维素(c1酶)-水合非结晶纤维素(CX1、CX2 酶)-纤维二糖+葡萄糖(纤维二糖酶)——葡萄糖●果胶质:细菌(芽孢杆菌、假单胞菌)、真菌(青霉、曲霉、根霉)。

天然果胶质(原果胶酶)-水可溶性果胶(果胶甲酯水解酶)-果胶酸(果胶酸酶)-半乳糖醛——糖代谢途径

●几丁质:细菌(梭菌病、芽孢杆菌病)、放线菌。

甲壳素(甲壳素酶)甲壳=糖(甲壳=糖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

●脂肪(脂酶):微生物种类较少,真菌以及霉菌

脂肪——甘油(糖酵解、TCA循环)各种中间产物、能量

——脂肪酸(β-氧化)乙酰COA——TCA循环/乙醛酸循环

●蛋白质:霉菌、细菌。

蛋白质(蛋白质)——肽(肽酶)——氨基酸

●内源代谢:贮存物质耗尽之后,利用细胞蛋白质和RNA作为能源。

§1.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I 、能量来自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氧化有机物(化能异养菌)、氧化还原态的无机物(化能自养菌)、来自日光辐射能(光能营养菌)。

●生物氧化:定义、形式(氧结合、脱氢、失电子)、阶段。

●通用能源:ATP,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

(△H)/质子动势。

一、单糖的分解代谢(以葡萄糖为例)

●葡萄糖分解代谢(氧化脱氢)途径。

1、EMP途径(Embdem-Meyerhof-Parnas Pathway)

● EMP途径的简图

● EMP途径的主要产物

● ATP和NADH的生成:位置、数量,底物水平磷酸化。

●总反应式:葡萄糖+2ADP+2NADT+2PI--2丙酮酸+2ATP+2NADH+2H+

●EMP途径的生理功能

2、HMP途径(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

(1)特点:

●HMP途径又称已糖单磷酸途径,是在单磷酸已糖基础上开始降解。

●三种戊糖相互转化。

● C4、C7(芳香族氨基酸前体)和C5(核酸前体)的生成。

●产生大量NADPH2形式的还原剂。

(2)总反应式:6葡-6-磷酸+12NADP+6H2O →5葡糖- 6磷酸+12NADPH+12H+12CO2+pi

(3)HMP途径的生理功能

3、ED途径(Enter-Doudoroff pathway)

●反应细节

●关键酶及关键反应

●主要产物(ATP、NADH、NADPH的生成数量)

4、三种途径比较(见下图)

●存在:

EMP、HMP是微生物降解葡萄糖的主要途径,二者在同一种微生物中往往同时存在,但在代谢的作用中的比例不同,ED途径存在嗜糖假单胞菌和运动发酵单胞菌等细菌。

●关键酶

产能效率:EMP(2ATP/葡糖)、ED (1ATP/葡糖)

●还原力的产生:EMP

(2NADH2),ED(1NADH2+1NADPH2)、HMP (12NADPH2)

二、丙酮酸代谢

1、概述

●单糖经不同途径降解,产生丙酮酸和同化力[NAD(P)H2、ATP],产物的去向取决不同微生物及不同培养条件。

●大多数好气和兼性好气性微生物,在有氧情况下:TCA循环,电子传递磷酸化、呼吸作用(respiration)。

●一些厌气菌和兼性好气菌,在无氧条件下,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大多数厌气和兼性厌气有机化能营养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作用(fermentation)

2、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反应部位:真核微生物(线粒体基质)、原核微生物(细胞质)

●反应历程:能量的产生(15个ATP/丙酮酸)。

●TCA循环的意义:枢纽地位,有机酸、谷氨酸发酵。

三、生物氧化中递氢和受氢

●依据受氢体性质不同,生物氧化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三种类型。

1、有氧呼吸(respiration)

●定义:呼吸链、最终受氢体(O2)。

●呼吸链(respiratorychain,RC)/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 chain,ETC)

●氧化磷酸化机理与效率: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 P/O比(molTAP/mol氧原子)。

2、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定义:最终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个别是延胡索酸)

●类型:硝酸盐呼吸(nitrate respiration)/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

硫酸盐呼吸(sulfate respiration)、延胡索酸呼吸(fumarate respiration)

碳酸盐呼吸(carbanate respiration)、硫呼吸(sulphur respiration)

3、发酵(fermentation)

●定义:发酵工业、微生物生理(代谢)

●主要类型:由EMP途径中丙酮酸出发的发酵(6种类型)

通过HMP途径的发酵(异型乳酸发酵,肠膜状明患珠菌)

通过ED途径的发酵(细菌酒精发酵)

氨基酸发酵产能(Stickland反应)

●发酵中的产能反应: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

合物,乙酰磷酸产能是厌氧微生物产能的主要方式。

II、能量来自无机物--化能自养菌的生物氧化与产物

1、概述

●两类自养菌还原CO2所需能量和还原力的来源不同。

●化能自养菌还原CO2时ATP和[H]的来源。

●微生物生理特性及种类:多数好氧性、少数兼性厌

氧、种类有硝化细菌、硫细菌、氢细菌、铁细菌等。

2、化能自养菌氧化产能的特点:

●还原性无机物氧化直接与

呼吸链相联。其过程比异养菌(经EMP/TCA等)简单。

●呼吸链的组分多样化。

●主要通过电子传递磷酸化产能、少数硫杆菌(氧

化亚铁硫杆菌)也能部分地进行底物水平磷酸

化产能。产能效率(P/O)比异养菌低。

3、列举:硝化细菌的能量代谢。

III、能量来自光能--光能自养菌的产能代谢

1、循环式光合磷酸化(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特点过程:

●存在:光合细菌[着色菌属(chromatium)、

红螺菌属(Rhodospirillum)、绿菌属(Chlorobium)等18属]

2、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过程:●特点:

●存在:绿色植物、藻类、蓝细菌。

3、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

●过程:●机理(细菌视紫红质、质子泵、△P、化学渗透学说)

●存在:盐生盐杆菌(Halobacterium halobium),红皮盐杆菌(H.cutirubrum)

§2、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合成代谢(anabolism)/同化作用(assimilaton)耗能代谢(energy-expended metabelism)一、微生和的合成代谢的特点

●微生物合成能力很强、但有种属差异。

●合成途径多样化比分解途径少、主要物质的合成途径比较一致。

●合成代谢条件:能量、还原力、无机物或简单有机物

二、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1、Calvin循环(Calvin cycle)

●反应历程:

特征酶及其所催化的反应

●存在:化能自养菌、光能自养菌中蓝细菌和绝大部分光合细菌、藻类、绝色植物。

2、厌氧乙酰-辅酶A途径

●反应历程:

●存在:一些能利用氢的严格厌氧菌(产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

3、还原性TCA循环途径

●关键酶及催化反应:a -酮戊二酸合成酶,催化琥珀酰-CoA+CO2→ a-酮戊二酸

●存在:少数光合细菌(例,嗜硫代硫酸盐绿菌Chlorobium thiosulfatophilum)。

4、三条途径比较:厌氧CO2、固定CO2比好氧更为有效。

三、生物固氮(fixation of molecular nitrogen)

1、定义及其作用:N2还原成NH3的过程,生态平衡、土壤肥力、节约能源避免污染。

2、固氮微生物种类

●自生固氮菌:独立进行固氮的微生物,种类繁多(生理营养类型)

●共生固氮菌:与它种生物共生才能固氮。

●联合固氮菌:必须生活在水稻、甘蔗、玉米等植物的根际、叶面或动物肠道等处才能固氮。

3、固氮的生化机制

●总反应式:N2+be+6H++12ATP——2NH3+12ADP+12Pi

●条件:固氮酶、能量/产能体系、还原力及其载体、还原底物N2、Mg、严格厌氧微环境。

●固氮酶测定方法:微量克氏定氮法、同位素法、乙炔还原法。

●固氮酶组成及其功能●固氮的生化途径●氨的去路

4、好氧性固氮菌固氮酶的抗氧机制

●自生固氮菌:呼吸保护、构象保护

●蓝细菌:异型胞,非异胞蓝细菌(时间分隔、束状群体、过氧化物酶活力)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类菌体周膜、豆血经蛋白),非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植物血红蛋白、泡囊)。

四、肽聚糖的合成

●肽聚糖合成的三个阶段和合成部位。

1、在细胞质中的合成。

●由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由N-乙酰胞壁酸合成“park”核苷酸。

2、在细胞膜中的合成:细菌萜醇(bactoprend)/类脂载体、肽聚糖单体(二糖五肽亚单位)。

3、膜外组装:引物(至少含6-8个肽聚糖单体)、转糖基作用(trans-glycosylation)、转肽酶(transpepti dase)转肽作用。

4、某些抗生素对肽聚糖合成的抑制作用: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青霉素。

§3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一、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酶的合成调节:诱导、阻遏。●酶的活力调节:激活、抑制(反馈抑制)。

二、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赖氨酸发酵、肌苷酸(IMP)的生产。

●应用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解除反馈调节。

●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生理学手段,细胞膜缺损突变。

Chap.7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

概念:

●个体生长:细胞原生质总量的增加。

●繁殖:微生物生长而产生新的子代。

●生长(群体生长):微生物群体数量和重量的增加。

§.1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一、研究M生长繁殖的意义:

1、生长繁殖是M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生长繁殖情况可作为 M生理、生化和遗传研究的重要指标。

2、生产实践:M的应用(菌体~酵母/产物合成)、致病菌/霉腐

二、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测定方法主要有两类--测生长量和计繁殖数

(一)测生长量:适用一切M

1.测体积2.称干重3.间接法:比浊法、生理指标法(测含N,/C,/P/DNA等)

二)计繁殖数:(适用:单细胞M/丝状M的孢子)

1、直接法:血球计数板法

2、间接法:(活菌计数法)

●平板菌落计数法(计算cfu)●最大可能数量法(MPN法)

§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细菌的同步生长与同步培养

1、同步生长:群体中所有的个体细胞处于同样的细胞生长和分裂周期的状态。

2、同步培养:细胞群体中每个个体都处于同步生长状态的培养方法。4、同步培养方法

①诱导法:变换温度、光脉冲、营养供应

②选择法:Helmstetter-cummings的膜洗脱技术

③同步培养方法的选择视M种类和研究目的:

a.生理学研究中,选择法优于诱导法。

b.诱导法,常用来研究DNA复制和细胞分裂机制等。

二、典型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定义:描述单细胞M群体规律性生长的曲线。

1.延滞期(Lag phase)

特点:生长速率为0,细胞数目不增加,但个体产生变化。

缩短缩短延滞期的措施:

①取对数期接种龄的种子接种。

②加大接种量,缩短延滞期(10%接种量)

③接种到营养丰富的天然培养基(种子/发酵培养基成分尽量相近)。

2.指数期/对数期

特点:●对数期M的应用:

①作为代谢、生理研究的良好材料。②增殖噬菌体的最适宿主菌龄。

③发酵生产中作为种子的最佳种龄。算术值与对数值不同方法表示的对数期的生长曲线

3.稳定期(最高生长期)

特点:①生长速率常数R=0,菌体产量达最高;

②菌体生长产量常数Y= (x―菌体干重,c―限制性营养物浓度);

③处于稳定期细胞内出现贮存物(糖原、异染颗粒、脂肪)、芽孢或开始合成抗生素等次级代谢产物。

细胞在指数期后,如得不到特殊条件,必然进入稳定期。

原因:

①营养物质耗尽②营养物比例失调(C/N不合适)

③有害代谢物积累④pH氧化还原势等物化条件不适宜。

发酵工业中,延长产物合成时间,避免菌体过早衰老,常采用中间补料工艺(C、N、无机盐等)。4.衰亡期

特点:生长速率常数为负数(R为负值),个体死亡速度>新生的速度。

三、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1.定义:微生物菌体数目和生长速率维持恒定的培养过程。

2.提出连续培养的根据:

在研究典型生长曲线的基础上,认识稳定期到来的原因,采取相应有效措施而实现。

恒浊器恒化器

工作原理:培养液浊度与菌浓度成正比限制性营养物与菌生长速度正比。

控制方法:改变流量,使培养液浊度恒定恒定流量,使限制性营养物浓度恒定。

流入培养基成分:各种营养成分都很充分限制性营养物浓度低,其他成分充分。

容器内菌的生长速率:最大生长速率低于最大生长速率

5.连续发酵优点及时限

优点:自控、高效、产品质量稳定,节约人力、动力、汽、水等成本。

时限:数月~1,2年。原因:菌种退化、染菌。

§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一、温度

生长温度——最低生长温度(一般-5~-10℃,极端-30℃)

三基点:——最适生长温度嗜冷菌:-10~20℃中温菌:20~45℃嗜热菌:45~95℃

——最高生长温度(一般80~95℃,极端105~300℃)

●从M整体看,微生物生长温度范围:-30~300℃,很广;但从某一具体M来说,则不尽相同,有宽温M 和窄温M之分。

●最适生长温度:微生物生长速率最高时的培养温度。●不同生理过程存在不同的最适温度

例:谷a.a发酵:北京棒状杆菌(菌体生长32℃,谷a.a合成33~35℃:33~35℃,谷a.a脱氢酶活力最高)二、氧气

1、专性好氧菌:绝大多数真菌,许多细菌。

●特点:必须在O2条件下生长,以O2作最终H受体,完整呼吸链。含超氧化物岐化酶(SOD superoxid edismutase)和过氧化氢酶。

2、兼性厌氧菌:许多酵母菌、细菌。●特点:有O2/无O2均能生长,胞内有SOD、过氧化氢酶。

3.微好氧菌●特点:只能在较低的氧分压下正常生长的微生物。

4.耐氧菌●特点:可在O2存在下营厌氧生活的厌氧菌,胞内存在SOD,过氧化物酶,缺过氧化氢酶。5.厌氧菌●特点:分子氧对它们有毒害,只有在深层的固体/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生命活动所需能量靠发酵、无氧呼吸、循环光合磷酸化或甲烷发酵提供;胞内缺乏SOD、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

五种微生物类群主要产能途径和解毒酶系

类群主要产能途径 SOD 过氧化氢酶

专性好氧菌氧化磷酸化 + +

兼性好氧菌氧化磷酸化 /底物 + +

磷酸化

微好氧菌氧化磷酸化 +(弱) +(弱)

耐氧菌底物磷酸化 + (有过氧化物酶)

专性厌氧菌底物(光合)磷酸化 - -

●氧对厌氧菌毒害作用的机制--SOD学说。

厌氧菌缺乏SOD,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毒害,对各种重要的生物高分子和膜破坏作用;形成其它活性氧化物

三、pH

●总体情况,M绝大多数种类都生长在pH 5~9之间;多数真菌和酵母菌偏酸生长;细菌和放线菌偏碱。

●同一种M,菌体生长阶段和产物合成阶段,往往要求不同的最适pH,例

因此,发酵生产上对pH的控制很重要。

●微生物培养过程,引起pH值改变的原因:

1、培养基中性成分被M利用的结果,一般培养基培养时间延长,变酸。

2、与培养基C/N比值有关,C/N高(真菌培养基),培养后pH↓; C/N低(细菌)pH↑

●生产实践中保证M生长处在较稳定和合适pH,方法:

pH调节措施治标(酸碱中和)

治本——过酸:适当N源(尿素、NaNO3、NH4OH等)通气量↑

——过碱:糖、乳酸、油脂等C源;通气量↓

§4.微生物培养法

一、实验室常规的微生物培养

1.固体培养

1.1好氧微生物:●斜面●培养皿●茄子瓶●浅盘

1.2厌氧微生物:●高层琼脂柱●亨盖特氏滚环技术

●厌氧罐(袋)●厌氧手套箱

厌氧罐(袋)工作原理

●除氧

柠檬酸+NaCO3——H2O+CO2 KBH4+H2O——H2

H2+O2——H2O(钯粒催化剂)

●除水●密闭系统(美兰指示剂)

2.液体培养

2.1好氧微生物

●摇瓶●小型发酵罐

2.1厌氧微生物

●液体培养

一、工业生产的微生物培养

1.固体培养●曲法培养●堆积培养

2.液体培养●浅盘●深层液体通气培养(发酵罐)

§5.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一、概念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处理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繁殖能力的措施。

●消毒:采用较温和理化因素,杀死有害病原菌。

●防腐: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化疗:利用高度选择毒力的化学物质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治疗措施。

二、高温灭菌种类及操作

1.干热灭菌法:金属制品:150~170℃,2hr,烘箱;接种环火焰灼烧。

2.湿热灭菌法:

●常压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消毒法、间歇灭菌法。

●加压法--常规加压灭菌法,连续加压灭菌法(连消法)

三、影响加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因素

●物体的含菌量●灭菌锅内空气排除程度

●灭菌对象pH:●灭菌对象体积

●加热与散热速度(上磅/下磅)

四、高温对培养基成份的有害影响及其防止

1.有害影响

●形成沉淀物;(有机物:多肽类,无机物:碳酸盐、磷酸盐沉淀)

●破坏营养,提高色泽;(氨基糖、焦糖、黑色素-褐变)

●改变培养基pH;(pH↓一般状况)

●降低培养基浓度。(冷凝水)

2.防止措施:

●采用特殊加热灭菌法:

●过滤除菌法:膜过滤、石棉板过滤、硅藻土过滤

●其他方法:按配方逐一加入(顺序很重要),此外,螯合剂防止金属离子沉淀。五、化学杀菌剂或抑菌剂

考研微生物学笔记沈萍版

主要内容大豆的结构与成分?传统豆制品的生产?豆乳制品?豆乳粉及豆浆晶的生产?大豆低聚糖的制取及应用?大豆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应用?大豆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大豆的结构与成分第一节一、大豆子粒的形态结构及组成? 二、大豆的主要化学成分?碳水

化合物1.? 大豆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人 体内的的消化酶不能分解水苏糖、棉子糖,但它们是人体肠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对人体生理功能提高有很好的 作用。大豆中的不溶性碳水化合物?果胶质、纤维素纤维有延缓 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可以降低对糖、。保健功能中性脂肪和胆 固醇的吸收,对人体产生 2.蛋白质?分为清蛋白和球

蛋白,其中球蛋白占到90%左右,球蛋白中7S和11S 球蛋白之和占总蛋白含量的70%以上。3.脂肪?。18%大豆中脂肪含量约为 4.大豆中的酶及抗营养因子脂 肪氧化酶:对食品影响作用:一是改善面粉色泽,?强化面筋蛋白质的作用,二是产生不良风味。尿素酶:大豆中抗营养因子,含量较高,受热失去活?性;淀粉分解酶和蛋白分解酶:豆粕中;?;,活性丧失90%20min℃:胰蛋白酶抑制剂100处理?:受热失活。

细胞凝集素?. 5.大豆中的微量成分无机盐?十余种,通常是含有钙、磷、铁、钾等的无机盐类。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为主,脂溶性很少。皂苷?抗营又称皂甙或皂素,具有溶血性和毒性,通常视为,但研究表明其对人体并无生理上的障碍作用,养成分反而有抗炎症、抗溃疡和抗过敏的功效。. 6.大豆中的味成分(1)脂肪族羰基化合物(2)芳香族羰基化合物(3)挥发性脂肪酸(4)挥发性

胺(5)挥发性脂肪醇(6)酚酸7.有机酸、异黄酮异黄酮抗氧化。柠檬酸、醋酸、延胡索酸等。.三、大豆蛋白质的性质?溶解性1. 四、大豆蛋白质的变性?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大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功能性质随之改变的现象称为大豆蛋白质的变性。1.酸碱引起的大豆蛋白的变性处于极端的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蛋

微生物学读书笔记

微生物学读书笔记 【篇一:微生物学文献读书笔记】 微生物学文献读后感 一、文章题目 a novel approach for assessing the susceptibility of escherichia coli to antibiotics (评估大肠杆菌对抗生素易感性的 一种新方法) 二、文章概要 escherichia coli cvcc249 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动态增长过程的 分析结果表明,不能获得理想的最终结果的原因是用ast法不能完全确定药物浓度和细菌数量之比以及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综合效应。基于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庆大霉素处理一定时间细菌的增长过程的分析,以及根据向前差分法,一种ast新方法被提了出来。 三、研究背景 1、ast(药敏试验)是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它 通常定性在mic(最低抑制浓度)和mbc(最低杀菌浓度),这是 由不同的杀菌方法和纸片扩散确定的。从ast获得的参数通常用来表明抗性反应或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利用这些结果提供合理用药 指导。 2、然而,由于ast的结果容易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耐 药性和敏感性之间的断点变得相当难以区分。许多临床研究组织为 ast的标准化方法作了巨大的努力。美国临床试验标准研究所1971 年提出了clsi的标准化方法,还有后来英国抗菌化疗协会提出bsac 法,欧洲药敏测试委员会提出eucast法等。尽管标准在逐渐完善和 提高,但前面的路还着实很远。 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实验室设计了许多实验,改善ast方法。 根据fibonacci 序列分析,他们用细菌浊度的rc作为目标函数,提 出了ast新方法。这个方法有望发展成为药效学的一种常用方法。 四、研究材料 1、从鸡中分离出来的致病性大肠杆菌e. coli cvcc249 2、标准质量控制菌株 e. coli 25922 五、研究方法 1、用增长序列浊度的rc值描述抗生素的抑制率

微生物学考研精解(杨清香)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 标有“ CT”的镜头是:A照相目镜B相差物镜C *合轴调焦望远镜D消色差物镜 2. 下列各项通常不认为是微生物的是: A *藻类B原生动物C蘑菇D细菌 3. 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主要着眼于利用其:A合成菌体蛋白质的能力B高效能量转化能力 C*多种生化转化能力D复杂有机物的降解能力 4. 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然发生学说”,他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试验 证实了有机质的腐败是由空气中的微生物引起的。A厌氧试验B灭菌试验 C *曲颈瓶试 验D菌种分离试验 5. 我国学者汤飞凡教授分离和确证了:A鼠疫杆菌 B *沙眼衣原体C结核杆菌D天 花病毒 6. 具有关统计表明,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从事微生物研究的约占了: A 1/10 B 2/3 C1/20 D *1/3 7. 在描述过的微生物中,已被人类利用的种数大约还未超过:A 0.1% B 1% C 5% D *10% 二、判断题 1. 当今研究表明:所有的细菌都是看不见的。(X)周德庆P.10说:1985年以来,科学家 在红海和澳大利亚海域生活的刺尾鱼肠道发现一种巨形共生细菌(Epulopiscium fishelsoni ,费氏刺尾鱼菌,细胞长度200-500 呵,体积是大肠杆菌的10 2 3 4 5 6 7 8倍。1997年 德国科学家在非洲西部大陆架土壤中发现迄今为止最大的细菌(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 纳米比亚嗜硫珠菌,细胞直径0.32-1.00mm ,肉眼可见。)最小的细菌1998 年发现纳米细菌(nanobacteria )直径0.05 pm。 2.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胞型的原核生物和如病毒 等非细胞的生物。(X)(应有真核微生物) 3. 现在,微生物学研究的不可替代性,并将更加蓬勃发展,这是因为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 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又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广泛的应用性。(V)4. 第一个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人是巴斯德,他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X)(列文胡克) 三、填空题 2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依据细胞形态和结构的不同,可把它们分为原核、真核_ ______ 和非细胞3大类。 3 目前已经完成基因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特殊微生物和医用微生物。 4 通常把微生物分为:原核微生物,主要有:细菌、________ 克次氏体等:真核微生物,主要有: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以及非细胞类微生物等 3大类。 5.2003 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引起的。 6 自然界各种微生物有其特定生态分布,细菌主要分布在水生性环境,酵母菌则以高糖偏酸 等环境较为丰富。 7 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极端微生物、医用微生物。 8 最早完成基因测序的大肠杆菌(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原核生物基因组)、啤酒酵母 (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真核生物基因组)、詹氏甲烷球菌(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古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难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 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 体、支原体、立克次 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 整的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G-菌 粘肽组成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同左 同左 无 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 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 差 含量多,50层少,1~2层 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 脂多糖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细菌的生理 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第三版 期末复习资料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12.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部分去除(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程序染液 G+ 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媒染碘液蓝紫色蓝紫色 脱色乙醇95% 蓝紫色无色 水洗 H2O 蓝紫色无色 复染番红蓝紫色红色 14.PHB:聚羟基丁酸酯,细胞内含物之一,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及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用。 15.鞭毛分为L环,P环,S-M环,C环。 16.何谓“拴菌”试验?他的创新思维在何处?

最新微生物学考研精解(杨清香)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标有“CT”的镜头是:A 照相目镜 B 相差物镜 C *合轴调焦望远镜 D 消色差物镜 2.下列各项通常不认为是微生物的是:A *藻类 B 原生动物 C 蘑菇D 细菌 3.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主要着眼于利用其:A 合成菌体蛋白质的能力B 高效能量转化能力 C *多种生化转化能力 D 复杂有机物的降解能力 4.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然发生学说”,他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 )试验证实了有机质的腐败是由空气中的微生物引起的。A 厌氧试验 B 灭菌试验C *曲颈瓶试验 D 菌种分离试验 5.我国学者汤飞凡教授分离和确证了:A 鼠疫杆菌 B *沙眼衣原体 C 结核杆菌 D 天花病毒 6.具有关统计表明,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从事微生物研究的约占了:A 1/10 B 2/3 C1/20 D *1/3 7.在描述过的微生物中,已被人类利用的种数大约还未超过: A 0.1% B 1% C 5% D *10% 二、判断题 1.当今研究表明:所有的细菌都是看不见的。(×)周德庆P.10说:1985年以来,科学家在红海和澳大利亚海域生活的刺尾鱼肠道内发现一种巨形共生细菌(Epulopiscium fishelsoni,费氏刺尾鱼菌,细胞长度200-500μm,体积是大肠杆菌的106倍。1997年德国科学家在非洲西部大陆架土壤中发现迄今为止最大的细菌(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纳米比亚嗜硫珠菌,细胞直径0.32-1.00mm,肉眼可见。)最小的细菌1998年发现纳米细菌(nanobacteria)直径0.05μm。 2.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胞型的原核生物和如病毒等非细胞的生物。(×)(应有真核微生物) 3.现在,微生物学研究的不可替代性,并将更加蓬勃发展,这是因为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又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广泛的应用性。(√) 4.第一个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人是巴斯德,他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列文胡克) 三、填空题 1.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为: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盛繁殖快,适应性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2.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依据细胞形态和结构的不同,可把它们分为原核、真核和非细胞3大类。 3.目前已经完成基因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特殊微生物和医用微生物。 4.通常把微生物分为:原核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真核微生物,主要有: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以及非细胞类微生物等3大类。 5.2003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 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引起的。 6.自然界各种微生物有其特定生态分布,细菌主要分布在水生性环境,酵母菌则以高糖偏酸等环境较为丰富。 7.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极端微生物、医用微生物。 8.最早完成基因测序的大肠杆菌(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原核生物基因组)、啤酒酵母(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真核生物基因组)、詹氏甲烷球菌(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古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M e d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医学微生物学 球菌(一)——革兰阳性化脓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形态与染色G+,葡萄串珠状排 列,会发生L型转 换(变成G—)G+,链状排列,早 期有荚膜(后期消 失) G+,矛头状,成双排列,宽端相 对,尖端向外 培养基普通培养基血液、葡萄糖培养 基,血清肉汤培养 基 血液、血清培养基 菌落特点光滑,边缘整齐, 不透明,金黄色, 有β溶血环灰白色,表面光 滑,边缘整齐,有 较宽的β溶血环 (血平板) 草绿色α溶血环,菌落中央下 陷,有自溶酶分泌 生化反应分解甘露醇,触酶 (+),血浆凝固 酶(+)不分解葡萄糖,不 被胆汁溶解,触酶 (—) 被胆汁溶解 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与 IgG结合抗吞噬, 荚膜多糖,多糖抗 原多糖抗原,菌毛样 M蛋白抗原、P抗 原 荚膜多糖、C多糖、M蛋白 抵抗力抵抗力较强,耐热 耐盐,耐干燥,易 发生耐药性不耐热、耐干燥, 对一般消毒剂、抗 生素敏感 有荚膜株耐干燥,抵抗力一般较 弱 致病物凝固酶(使血液凝 固),葡萄球菌溶 素(插入破坏细 胞),肠毒素(引 起食物中毒),表 皮剥脱毒素(引起 剥脱性皮炎),毒 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1黏附素、抗吞噬M 蛋白、肽聚糖、致 热外毒素、链球菌 溶素(抗O试 验)、透明质酸 酶、链激酶、链道 酶 荚膜、肺炎链球菌溶素O、脂磷 壁酸、神经氨酸酶 致病化脓感染、食物中 毒、烫伤样皮炎综 合征、毒性休克综 合征化脓感染、猩红 热、风湿热、急性 肾小球肾炎 (机会致病)大叶性肺炎、支气 管炎、败血症、继发炎症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1.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 革兰阳性菌 G+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达50层 仅1~2层 肽聚糖含量 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 有 无 外膜 无 有 4、G-菌的外膜 {脂蛋白、脂多糖(LPS )→【脂质A ,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 ):即G-菌的内毒素。LPS 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 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重点章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nm)、构造简单。 微生物种类:①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xun]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和芽孢,伴孢晶体。 细胞壁是细胞的外被,主要成分肽聚糖。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与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磷壁酸,脂磷壁酸,肽聚糖。厚度大(20层),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脂蛋白,磷脂,脂多糖,孔蛋白,外膜蛋白。壁薄,层次多,成分复杂,机械强度较弱。 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覆染 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 缺壁细菌1.实验室中形成:①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②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体)2.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 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芽孢形成:①DNA浓缩,形成束状染色体;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热性提高;④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Ca(吡啶2,6-二羟酸钙),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提高;芽孢衣合成结束;⑥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⑦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一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也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寄生性逐步增强,是介于细菌和病毒间的一类原核生物。 枝原体的特点:①细胞很小,光镜下勉强可见;②细胞膜含甾[zai]醇,比其他原核生物的膜更坚韧;③因无细胞壁,故呈革兰氏阴性细菌且形态易变,对渗透压较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④菌落小(0.1~1.0mm),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呈特有的“油煎蛋”

微生物题库(周德庆完整版)考研必备

微生物学试题库 微生物学试题(一) 一、写出下列名词解释的中文翻译及作出解释 1.Gram positive bacteria 2.parasporal crystal 3 ,colony 4, life cycle 5,capsule6,endospore 二、简答题 1,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2,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3.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三、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真核微生物核糖体类型为 _______ 。 2.大肠杆菌长为2.0μm,宽为0.5μm,其大小表示为_____ 。 3.研究细菌遗传、代谢性能常采用_____ 时期的细胞。 4.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_____和_______。 5.侵染寄主细胞后暂不引起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________ 。 6.微生物细胞的主要组成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7.食用菌是由 ______和 ____ 组成。 8.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品上大部分微生物的过程称 ______ 。 9.细菌细胞的碳、氮营养比为______。 10.根瘤菌可与_________共生固氮 四、学名互译 1.A.niger 2.B.subtilis 3. B.thuringiensis 4. A.oryzae 微生物学试题(一)答案: 一,1,革兰氏阳性菌:细菌经革兰氏染色染色后最终染成紫色的菌 2,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半胞晶体 3,菌落:当单个细菌细胞或者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4,生命周期:指的是上一代生物个体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 5,荚膜: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6,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的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二,1,①在微生物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上,通过食品罐藏防腐,酿造技术的改造,纯种厌氧发酵的建立,液体深层通气搅拌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创建以及代谢调控发酵技术的发明,使得古老的酿造技术迅速发展成工业发酵新技术; ②微生物在当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例如,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术;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生长的微生物增产技术;以菌做饲料和以菌当蔬菜的单细胞蛋白和食用菌生产技术;以及以菌产沼气等生物能源技术。 ③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当代全人类广泛的重视。微生物是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和其他水体中光合生产力的基础;是一切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是污水处理中的关键角色;是生态农业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自然界重要元素循环的首要推动者;以及是环境污染和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等等。 ④微生物与在食品上的应用。调味品,发酵食品,酸乳,蔬菜加工。 ⑤微生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抗菌素,维生素。 ⑥微生物在能源生产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2,G+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得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得其保持紫色。反之,革兰氏阴性细菌因其细胞壁较薄,外膜层内酯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燃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细菌则保留最初的紫色。3.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一)体积小,面积大 (二)吸收多,转化快 (三)生长旺,繁殖快 (四)适应强,易变异 (五)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最基本的是微生物的多样性,原因是:微生物因其体积小,重量轻和数量多等原因,可以到处传播以至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不论在动,植物体内外,还是土壤,河流,空气,平原,高山,深海,污水,垃圾,海底淤泥,冰川,盐湖,沙漠,甚至油井,酸性矿水和岩层下,都有大量与其相适应的各类微生物在活动着。 三.填空 1. 80S 2. 0.5μm x2.0μm3对数生长 4.葡聚糖和甘露聚糖。 5.温和噬菌体6蛋白质,核酸,类脂和碳水化合物 7. 营养菌丝,生殖菌丝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8 灭菌。9. 6/1 10.豆科植物 四.1.黑曲霉 2. 枯草芽孢杆菌 3. 苏云金芽孢杆菌4. 米曲霉 微生物学试题(二) 是非题(共10分。只需注明“对”或“错”) 1.大多数嗜热菌的G-C含量高于中温菌。 2.大肠杆菌属低等原核生物,所以其遗传物质只是一条松散的环状双链DNA,不存在DNA高级结构。 3.当菌体生长、氧吸收和糖利用的比速度下降时,青霉素的合成达到最高值。 4.初生F’菌株和次生F’菌株都属于部分二倍体。 5.分批培养时,细菌首先经历一个适应期,此期间细胞处于代谢活动的低潮,所以细胞数目并不增加。 6.渗透酶( permease)属于诱导酶,而其它种类的酶往往属于组成酶。 7.恒化培养与恒浊培养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培养物群体始终处于对数生长期。 8.将HR病毒的外壳蛋白与TMV病毒的RNA混合,去感染烟草,则会出现TMV型病灶。若在感染前,用TMV抗体处理,则会钝化病毒,不出现TMV型病灶。 9.霉菌的基因重组常发生于准性生殖时,较少出现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10.营养物跨膜的主动运输必需依靠载体和能量,而被动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二填充题(30分) 1 突变率10-10表示_ _ _ _ a_ _ _ 。 2 我们常采用_ _ a_ _ _ 浓度的NaCl 或0.1M_ _ _ b_ _ _ 来稀释菌液或清洗菌体细胞。因为_ _ c_ _ _ 。 3 在有机物为基质的生物氧化反应中,以氧为电子传递最终受体的方式称_ _ _ _ a_ _ _ _ ;以无机氧化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_ _ b_ _ ;以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_ _ _ _ c_ _ _ _ 。 4 常见的菌种保藏方法有_ _ _ _ a_ _ _ _ 、_ _ _ b_ _ _ 和_ _ _ c_ _ _ 等,其中_ _ _ d_ _ 方法保藏菌种的时间最长久。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医学微生物学 总结得跟教材一样的哦 真的省了不少力气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 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 革兰阳性菌 G+ @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占胞壁干重50~80%仅占胞壁干重5~20% 肽聚糖含量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环境中科导致细菌死亡。 ■细菌L型需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 G+菌细胞壁缺损形成的原生体,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 7、细胞膜: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①物质转运;②呼吸和分泌;③生物合成;④参与细菌分裂: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8、细胞质: } ①核糖体: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和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均能干扰其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但对人体核糖体无害。 ②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③胞制颗粒:贮藏有营养物质。异染颗粒(也成迂回体,嗜碱性强,用甲基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9、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 10 ⑴荚膜:包绕在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荚膜的功能:①抗吞噬作用;②粘附作用;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⑵鞭毛:包括: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 鞭毛由基础小体、钩状体、丝状体三部分组成。 ■鞭毛的功能:使细菌能在液体中自由游动,速度迅速。细菌的运动有化学趋向性,常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生物学练习题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生物学练习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什么叫微生物?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旧称蓝绿藻或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阮病毒)。 2、了解五界系统、六界系统、三域学说及其发展,说明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五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和粘菌等)、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 六界系统:1949年Jahn提出包括后生动物界、后生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1977年我国学者王大耜提出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 2

细胞藻类和粘菌等)、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病毒界;1996年美国的P.H.Raven提出包括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真细菌界和古细菌界。 三域学说:细菌域、古细菌域、真核生物域。 3、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明确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整个微生物学发展史是一部逐步克服认识微生物的重要障碍,不断探究它们生命活动规律,并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和控制、消灭有害微生物的历史。它分为: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 对象: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 任务: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特点)是什么?表示微 3

2021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别的话就不多说了,怕耽误你们复习的时间,我就直接说我考研的复习经验吧。 推荐材料:《一本单词》、《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可以搜索相关微信号。 做法:首先,暑假以前重在单词积累,暑假以后也要继续重复单词的复习;其次,暑假开始用英语一阅读先做练习,一定要深入分析为什么错,要总结。同时翻译阅读,尤其是长难句那里。等到了9月份可以开始用同样的方法做英语二的练习。阅读理解的解析可以跟蛋核英语的课程,老师讲的真的很棒。最好英语二刷2遍,英语一2010以后的也可以做2遍,没必要做模拟题。重视阅读中的单词,重视在阅读中学习记忆单词。 翻译;在背诵进行完毕,你会发现你的语感有大幅度提升,解决长难句的能力也要好很多,而考研的翻译部分主要就是长难句的考察,但是有时候还是会遇到一定问题,这个时候我想说的是把每一道翻译题都认真做认真总结,这是唯一的复习方法,至于结果,一定不会差的。 作文:作文是很多的朋友头疼的部分?为什么头疼,单词量不够,语感不好。试问背完阅读以上两个问题还存在吗?大家可以试写几篇请老师看一看,如果不太好,参照我以前的方法,背诵高分范文就可以了,而且背诵这些范文是一个非常轻松的事情。 至于政治嘛,推荐大家去听李凡的网课,我有试过面授课其他老师的课,还有试听过其他老师的网课,感觉李凡的课效果最好,可惜发现的太晚,浪费了太多时间和经历去听其他的课,所以建议宝宝们如果上网课的话,老师最好选择一个最多两个就好。 选择题+客观题:李凡的《政治新时器》和网课中有很多做选择的套路,真的是简单粗暴,用他的方法后真的正确率有提高!另外客观题答题的方法他也有详细的讲解。 客观题背诵:后期的时候买了李凡老师出的必备参考书,然后复习的比较早的宝宝建议可以去跟着李凡老师发的必备资料背诵,因为他给的资料几乎是所有考研老师中要求背的最少的,但是全部都是精华。 我在前期花了挺多时间,只做了参考书的知识框架,而且跟着视频做的框架有一些太过简略了,跟目录差不多,也没有留出空间给后面增添新的内容,到后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汇总 绪论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 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