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如何与社会生活相结合-2019年精选作文

《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如何与社会生活相结合-2019年精选作文

《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如何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一、为什么《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必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1.课程性质决定:《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它有三个特性:第一是人文性,第二是综合性,第三是实践性。特别是实践性方面,“本课程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所以《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2.学科的教学目标决定:《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这里就可以看出,学习这门学科,就是为了走上社会,进而去改造社会,所以在课堂上结合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非常必须。

3.《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材特点决定:因为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力求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加以展开,而是在学科知识和方法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内容标准的许多要求是开放的和过程性的。

4.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决定:初中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

对社会的认识也在继续,而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不一定全面,有的还存在许多不正确的理解,需要《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的学习中,去影响他们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等。

5.中考方向决定:每年《历史与社会》的中考题,都会结合考生生活的地区和中国当时的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环保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公平正义问题、收入分配问题、能源问题、房价问题等等。

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如何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1.引入应接近学生生活

新课程要求教学必须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要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去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用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学生活化,首先是让学生依据教材,走向身边的生活,走向真实的社会。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就用我们宁波的山,水,地等非常实在的学生熟知的内容进行引入,并让学生各自介绍自己认识的宁波,最终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原因。又如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我先让同学们放学时候去观察一下街上的行人,汽车,灯光等等,一上课就让学生汇报各自观察到的情况,大家七嘴八舌的说完,我就让学生按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去总结,然后我再归纳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这样的引入,学生

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学习的效果也就出来了。

我们的引导除学生直接参与外,还可以图片,书本,网络,传媒,广告,新闻等等作为间接资料,去欢醒学生对于过去生活的记忆,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到生活中学习的兴趣。比如《游历华夏》,就可以网上查找深圳、郑州、西安和乌鲁木齐的自然景观图片及风土人情图片;查找这些地区地形与气候的特点及南北与东西的差异;查找每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等等,有了这些资料,那么课堂的内容就更具体,也更生活化了。

2.教学过程应该活动化

《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的进行,离不开教学的具体活动,而活动既是社会生活的再现,还表现为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的生活过程,因此,尽量把过去的历史,过去的社会,搬到现实的课堂中来,让学生通过游戏,通过活动,去感觉历史,认识社会,就变成了教学非常重要的手段。比如上《我的家在哪里》,我就让学生表演小品。

游客(1):哎!张三,我们终于到宁波……

游客(2):是啊!(抬头看看)!啊,这样大的地方啊,怎么走啊?

店老板:喂,卖宁波地图啦,卖宁波地图啦!

两个游客卖了一张宁波地图,看了又看。

游客(1),张强,宁波有野生动物园呢

游客(2),那我们怎么走啊,乘什么车?

师:同学们,他们两个人乘什么车去野生动物园好呢?

于是学生就热烈发言起来了。这样组织教学活动,把具体的生活环境搬到了课堂,也就是课堂变成了社会,才可以方便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水平。

再如,学习《中国政区图》,我就通过先让学生观察中国各个省的形状,然后组织拼图比赛的活动,最后再总结归纳成为顺口溜进行教学的。例如,“西藏像只鞋,鞋口把海装;青海有个海,海在东北方”。(西藏的轮廓像一只鞋子,鞋口处正好是青海省,而青海的海是指青海湖,其位置正好在青海省的东北方向)再如,“黑龙江像天鹅,内蒙古像花盆,甘肃像哑铃,河北像人耳,北京、天津在耳中”等。

3.教学内容应该延伸化

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教师必须有意通过作业的形式进行强化,如用调查报告的形式,让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比如通过实践的方式,去感受教材中学到的知识等等。所以我们的作业①、生活化开放型作业,②、生活化实践型作业,③、生活化研究型作业④、生活化选择型作业。比如学到九年级的《人口、能源与环境》,可要求学生写篇关于低碳问题的小论文。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可向学生提供《宁波的外贸服装企业的现状》参观考察菜单,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进行实践体验生活。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创业有方,诚信无价》时,可布置一次生活化研究型作业,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主题为“找回身边

的诚信”的社会调查活动。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身边的故事》这一章节后,可布置学生回家收集相关材料,说明家庭或者社会生活变化的历程,如收集不同年代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物品或工具,学生选择其中一项即可,这样的选择型作业会使不同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的社会生活化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该加强备课。备课中既要考虑教材的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现状,还要考虑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设计怎样把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活动的生活化传授给学生,做到形式,内容和目标的统一。

2.在课堂教学时,创设的生活情景要和探索新知密切讲话,不游离主题,一节课45分钟时间是非常紧的,如果把不怎么重要的环节放在课堂里,就会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必须对于活动进行反复的比较、计算,才可以在实际上课时运用。

3.对于学到的知识,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畅想质疑。在课堂上让他们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畅想和困惑,让他们大胆质疑非常重要。例如学生在学习九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看不见的手》时提出:股市的涨跌是不是也是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在操纵?我们应该怎样炒股?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通过学以致用让知识服务于生活。

总之,《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只有以生化的方式进行,

只有将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合适的来自生的活动形式去表现,以社会生活的手段去完成学科的作业,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应有的社历史观,真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