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依法治国与协商民主_陈家刚

依法治国与协商民主_陈家刚

家签订了引渡条约。这些热点难点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利益。中国今后还要在涉及多边关系、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国际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国际事务的法治化。

尽管依法治国与国际法治已经形成了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在国家主权作为国际法治前提条件下,国内法治的推进更具有优先性和基础性。这就需要中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一方面要更主动改革和完善国内法律体系,推动本国法律体系与其他法律体系的对接,寻找最大的共同点,以利于国际法治合作;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本国法治的效果,以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中国在重要国际问题的解决中发挥更大、更有效作用创造条件。

(作者工作单位:中央编译局文献部、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依法治国与协商民主

陈家刚

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改革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推进国家的治理现代化的深化改革总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建设做出了系统部署,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的方向、路径、步骤、条件等更加明确。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在竞争性民主的实践基础上,积极发展协商民主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

所谓协商民主,就是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执政党、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借助规范化的制度平台,共同参与政治过程,通过理性的对话、辩论、交流等方式,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并在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做出合法决策。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中独特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

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协商民主形式,例如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党际协商;立法过程的立法听证、立法协商;以人民政协为平台的民主协商,如专题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协商、对口协商,以及双周协商座谈会;行政过程的价格听证、“开放式决策”;司法过程的人民陪审员和人民调解制度;社会协商对话;“民主恳谈”、党群议事会、社区议事会等基层协商民主。总体来讲,在纵向的层级上,这些实践覆盖到了中央、地方和基层社区,是多层次的协商民主形式;从横向的领域中,协商实践涉及国家政权机关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更有党派和人民团体,同时还延伸到社会生活领域;从制度结构上看,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涵盖了立法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自治制度等等;在操作的技术上,既有利用规范的制度平台开展的活动,也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尝试,例如网络论坛等。当

5

DOI:10.15894/https://www.doczj.com/doc/5110163914.html,11-3040/a.2014.06.003

代中国的协商民主,形成了参与机制、表达机制、减压机制、认同机制、纠错机制的有机结合。“协商民主深深嵌入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全过程。”

协商民主能够通过对话、讨论等过程形成最大共识,使立法和决策更科学;通过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畅通各种利益要求和诉求表达渠道;通过政治过程的表达、倾听、对话培养广大群众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养成相互理解、宽容和妥协的民主精神;通过公开的交流和协商,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理解;通过建构公开透明的程序和机制,发现和改正决策失误和错误;还能够平等、公正地对待社会的分歧与差异,建立社会信任。我国的协商民主,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既坚持了人民民主的价值,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协商民主的创造性实践,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

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点,就是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过程。只有依靠法治,走制度化建设之路,协商民主的实践才能够做到“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

首先,法治建设为我国的协商民主建设提供了最可靠、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其本质是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民主、是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过程的民主、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民主。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人民看作是法治建设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法治建设必须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协商民主的实践提供了最为根本的保障。

其次,法治建设为重点领域的协商民主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通过“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能够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依靠“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能够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另外,“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能够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公民陪审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以人民陪审员制度为主的多元化公众参与制度,使以公众参与为特点的协商民主成为司法民主的基本形式。

第三,法治建设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和程序,使协商民主的发展更加规范有序。制度建设能够把协商主体的法定权利、协商主题、协商周期、协商形式、程序过程、结果运用与反馈等内容详细规定下来,使协商的每个环节都是可操作的、可检查的,减少随意性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协商过程“常态化”,避免出现临时的“自选动作”和随意性,使协商更加有序、真实和有效。

推进依法治国,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协商民主的实践探索,也为法治建设创新了良好的条件。其一,协商民主能够促进最广泛的公民参与。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渠道参与决策和管理之中。在参与过程中,协商民主既尊重多数原则,也尊重少数权利。民众的利益、意见和建议可以在相互理解、尊重和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充分体现。民意的充分表达和反映,可为法治反映人民利益提供坚实和广泛的基础。其二,协商民主能够通过不同利益主体的对话、沟通,充分发挥合理观点的作用,而不是情绪化的诉求。参与者应该可以在获得最具说服力信息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建议和观点。协商过程能够超越狭隘观点和特殊利益的局限,通过相互理解和妥协达到一致。协商民主对理性的尊重,为审慎立法创造了条件。其三,协商民主能够培养出维护健康社会所必需的公民美德,如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形成负责、宽容和包容的精神与意识等。

民主与法治是现代国家构建的两翼,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法治建设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否则法律制度就会成为专制的工具,民主实践也必然要有法治来规范,否则就会容易导致动荡和混乱。协商民主的建设也是如此。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协商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尤其需要在法治的规范下,走向深入和具体。推进协

6

商民主制度建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完善和发展协商民主制度,尤其需要有新思想新观念。只要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就应该以负责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积极探索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要将民主“存量”与民主“增量”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梳理清楚哪些“存量”,例如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党际协商”、“民主协商”;立法过程中的“听证制度”;司法领域的“人民调解”制度等,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些存量资源,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符合实际的改革,例如“社会协商对话”、“民主恳谈”、“党群议事会”和“社区议事”等创新实践,及时总结地方各级党政部门比较成熟的好做法、好经验并上升为法律和制度规范。要根据法治的要求,使协商民主在实践中运转起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制度缺乏认同、支持,就会逐步丧失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持续性。只有通过实践将制度与民众连接起来,制度的价值和作用才能够显现出来。只有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制度对合法权益的维护,对滥用权力的惩处,他们才能够增强对于制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够实现。

(作者工作单位:中央编译局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法治与社会治理

周红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治理理念,提出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强调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时指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社会治理离不开法治;法治是社会治理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现代社会治理的必经路径。

一、社会治理理念要求政府与社会

共治,法治成为必然要求

社会治理理念取代社会管理,意味着社会秩序的维护和达成不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务,而是政府与公民和社会共同的事务;政府不再是单一的管理主体,公民社会不再是被管理的客体;治理过程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管控,而是多元主体的平等协商与合作。

社会治理理念强调“权利社会”与“社会本位”,要求“政府本位”让位于“社会本位”,要求政府与社会共治。建设“权利社会”是指政府的根本责任在于保障公民权利,并使公民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达到社群合作和社会互助的一种社会政治状态,主要表现为:(1)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维护公民各项基本权利,切实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2)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促进公共参与的发展,真正体现和维护公民参与国家各项管理的基本权利,促进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独立发展。建设权利型社会遵循“社会本位”的逻辑,要求政府与社会共

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