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bS量子点的一步合成法及其光学性能

PbS量子点的一步合成法及其光学性能

PbS量子点的一步合成法及其光学性能
PbS量子点的一步合成法及其光学性能

2008年第66卷化学学报V ol. 66, 2008第16期, 1869~1872 ACTA CHIMICA SINICA No. 16, 1869~1872

zhao7503@https://www.doczj.com/doc/5e9686920.html,

*

E-mail:

Received December 10, 2007; revised March 3, 2008; accepted April 18, 2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50543007)、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No. 07006838)、教育部回国人员项目启动基金和广州市天河区科技攻关资助项目.

1870化学学报V ol. 66, 2008

出具有显著量子限制效应的纳米颗粒. 由于其优良的非线性光学性能, 电子能带跨越900~1600 nm的红外光谱区域, 正好和“通讯波长” (Telecommunication Fiber Window)部分重叠, 因而, 以PbS量子点为基础的纳米结构材料在光电器件和通讯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此外, PbS量子点亲水性强, 生物体相容, 可望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如生物标记、疾病诊断等)中获得广泛应用.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

Pb(CH3COO)2?3H2O, NaS2?9H2O, 三乙胺均为分析纯试剂, 国产; 一硫代丙三醇(TGL, 95%)和二硫代丙三醇CH2SHCHSHCH2OH (DTG, 95%)购自Sigma-Aldrich, 以上试剂直接使用. 实验中用水为去离子水.

1.2 实验

PbS量子点的合成步骤如下: 把0.25 mmol Pb(CH3COO)2加入预先加有数滴一硫代丙三醇和二硫代丙三醇的15 mL水中, 用三乙胺调节溶液的pH值为11.2, 然后在磁力搅拌下快速注入0.1 mol?L-1的NaS2溶液. 溶液从无色变成深褐色, 表明PbS量子点的生成, 继续搅拌5~10 min放置, 以便量子点的生成和熟化. 溶液从无色变成深褐色所需的时间随着硫代丙三醇的加入量不同而变化. 硫代丙三醇加入量越多, 量子点的生成时间越长; 加入量过多, 则没有量子点生成. 本研究中, 我们固定一硫代丙三醇的用量[n(TGL)∶n(Pb)=6∶1]而改变二硫代丙三醇的用量, 合成了一系列PbS 量子点.

1.3 表征

合成的PbS量子点溶液放置30 min后采用Cary 500 型紫外可见光谱仪检测其吸收谱; 用PTI型光谱仪测定其荧光光谱(PL)和荧光量子效率(PLQE), 液氮制冷的Ge检测器. 量子点的尺寸大小及其分布状况用JEOL-2010-FEG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测, 加速电压为200 kV.

2 结果与讨论

稳定剂一硫代丙三醇和二硫代丙三醇在合成尺寸可控的PbS量子点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单用其中一种稳定剂时, 生成的量子点要么容易发生团聚, 要么单分散性差. 两者并用作为混合稳定剂时, 其用量必须注意控制: 加入量越多, 量子点/纳米晶的生成时间越长; 加入量过多, 则没有量子点生成. 其原因可能同溶液中大量的Pb2+与稳定剂发生了配合/络合有关. 影响量子点的形成、尺寸、形貌及其光学性能的因素包括前驱体的用量比、稳定剂一硫代丙三醇特别是二硫代丙三醇的用量. 此外, 溶液的pH值对PbS量子点的形成影响很大, 酸性条件下没有量子点生成, 弱碱性环境中生成的量子点容易发生团聚, 荧光强度相对较小, 量子效率低(约1%~4%). 实验发现, pH值11.2的碱性条件下制备的量子点荧光量子效率最高(达11.8%).

图1(A)为放置8 h的PbS量子点的透射电镜(TEM)照片, 可以看出, 所合成的量子点近乎单分散, 均匀分布于介质中. 图1(B)为相同样品的高倍透射电镜(HRTEM)照片, 可以看出量子点的尺寸为4~5 nm(新鲜合成的量子点尺寸略小, 为3~4 nm), 未发生团聚现象, 形貌为球形. X射线衍射(图略)分析表明, 水相合成的PbS量子点具有立方晶型结构

.

图1放置8 h的PbS量子点TEM (A)和高倍TEM (B)照片Figure 1TEM (A) and HRTEM (B) images of PbS QDs (8 h after synthesis)

图2为固定一硫代丙三醇用量[n(TGL)∶n(Pb)=6∶1]改变二硫代丙三醇的用量所合成一系列PbS量子点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有别于有机金属路线法合成PbS量子点的吸收光谱所表现出的吸收“尖峰”[23], 水相法PbS量子点的吸收光谱都为“肩峰”. 随着稳定剂二硫代丙三醇用量的增加, 肩峰位置在红外区向长波方向移

No. 16

赵旭升等:PbS 量子点的一步合成法及其光学性能

1871

动(图2中曲线a 到f). 这种“红移”现象可以进一步从量子点的荧光光谱(PL)得到反映, 如图3所示. 为了便于比较量子点荧光光谱峰的确切位置, 图3中的荧光强度经过了“归一化”处理. 图2和图3的红移现象是量子点尺寸增大的直接反映, 说明固定一硫代丙三醇用量而增加二硫代丙三醇用量时, 所生成的量子点颗粒相应增大, 可能原因是溶液中离子强度增大, 量子点表面吸附或包覆更多离子或稳定剂分子所致.

图2 PbS 量子点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Figure 2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of as-prepared PbS QDs capped with TGL and DTG

DTG/Pb molar ratio: (a) 1.28/1, (b) 1.70/1, (c) 2.12/1, (d) 2.55/1, (e) 2.98/1 and (f) 3.40/1 (TGL/Pb =

6/1)

图3 PbS 量子点的荧光光谱

Figure 3 Normalized photoluminescence intensity of PbS QDs

a ~f: refer to Figure 2

稳定剂二硫代丙三醇不仅在PbS 量子点的生成和熟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而且在保持量子点光学性能的稳定性方面必不可少. 我们对照测定了新鲜制备的PbS 量子点和放置数星期的量子点荧光量子效率(PLQE)的保持率. 结果发现, 虽然量子点在放置和熟化(陈化)的过程中, 随着尺寸的逐步增大, 量子效率逐渐减小而最终趋于零, 量子点发生团聚. 然而, 在PbS 量子点的放置和陈化过程中每隔1~2星期外加适量的二硫代丙三醇稳定剂, 那么在相同情况下其量子效率可以在5周内保持其原来的80%(表1和图4所示). 这对于保持量子点的性能稳定和满足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 我们选择了某个新制备的PbS 量子点试样进行了如下实验: 把该样品一分为二——样品A 和B, 样品A 在测定量子效率(为10.5%)后不加稳定剂, 直接放置和陈化(室温避光), 每隔一定时间再次测其量子效率. 样品B 在同样条件下放置和陈化, 但每隔一周外加0.30 mmol 二硫代丙三醇稳定剂, 搅拌5 min 后放置. 结果发现, 无外加稳定剂的样品A 的荧光效率在放置5周后下降很快, 而外加稳定剂的样品B 其荧光效率在放置5周后仍达8.4%, 为原样品的80%. 量子点的紫外可见光谱及荧光光谱的对比研究得到了类似结论: 稳定剂二硫代丙三醇在保持PbS 量子点的光学性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 兼有亲水性和高荧光效率并且光学性能稳定的PbS 量子点在生物医学、光电器件及通讯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表1 外加稳定剂对PbS 量子点荧光量子效率及其保持率的影响

Table 1 Effect of extra DTG ligand on 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efficiency (PLQE) of PbS QDs upon aging

PLQE/% As-prepared QDs

Aged for 168 h Aged for 504 h Aged for

840 h Sample A a 10.5 9.6 8.6 3.6 Sample B b

10.5

9.5 9.1 8.4

a

样品A: 样品放置过程中不添加额外稳定剂; b 样品B: 每隔一周外加

0.30 mmol 二硫代丙三醇稳定剂, 搅拌5 min 后放置

.

图4 外加适量二硫代丙三醇稳定剂对PbS 量子点荧光量子

效率的影响[n (DTG)∶n (Pb)=2.70∶1]

Figure 4 Effect of extra DTG ligand on room temperature 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efficiency (PLQE) of PbS QDs upon aging [n (DTG)∶n (Pb)=2.70∶1]

without extra DTG ligand, ■ ◆Additional 0.30 mmol of DTG introduced into the quantum-dot solution and stirred for 5 min every one week (Uncertainty in the measurement of PLQE is 1%~8%. The use of dots or squares in this figure is just for clarity)

3 结论

以Pb(CH 3COO)2为原料, 硫代丙三醇为稳定剂, 室温下一步合成了尺寸为3~5 nm 的PbS 量子点. 其合成

1872化学学报V ol. 66, 2008

方法简便、反应条件温和、无需使用高沸点溶剂、重现性好; 合成的量子点为单分散, 荧光量子效率最高达11.8%, 在外加稳定剂的作用下, 量子效率在5周内仍能保持原来的80%. 稳定剂特别是二硫代丙三醇在PbS 量子点的生成、熟化过程和保持其光学性能的稳定性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水相法合成的PbS量子点兼有亲水性和高荧光效率, 光学性能稳定, 可望在生物医学、光电器件及通讯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致谢感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无线电与计算机科学工程系的Sam Cauchi和Sergei Musikhin博士在测定样品的荧光光谱(PL)和荧光量子效率(PLQE)方面提供的帮助.

References

1 Murray, C. B.; Norris, D. J.; Bawendi, M. G. J. Am. Chem.

Soc. 1993, 115, 8706.

2 Alivisatos, A. P. Science1996, 271, 933.

3 Bruchez, M.; Moronne, M.; Gin, P.; Weiss, S.; Alivisatos,

A. P. Science1998, 281, 2013.

4 Chan, W. C. W.; Nie, S. M. Science1998, 281, 2016.

5 Redl, F. X.; Cho, K. S.; Murry, C. B.; O'Brien, S. Nature

2003, 423, 968.

6 Burda, C.; Chen, X.; Narayanan, R.; EI-Sayed, M. A. Chem.

Rev. 2005, 105, 1025.

7 Murray, C. B.; Kagan, C. R.; Bawendi, M. G. Annu. Rev.

Mater. Sci. 2000, 30, 545.

8 Peng, Z. A.; Peng, X. J. Am. Chem. Soc. 2001, 123, 183.

9 Qu, L.; Peng, Z. A.; Peng, X. Nano Lett. 2001, 1, 333.

10 Qu, L.; Yu, W. W.; Peng, X. Nano Lett. 2004, 4, 465.

11 Wang, X.; Qu, L.; Zhang, J.; Peng, X.; Xiao, M. Nano Lett.

2003, 3, 1103.

12 Yu, W. W.; Qu, L.; Guo, W.; Peng, X. Chem. Mater. 2003,

15, 2854.

13 Yen, B. K. H.; Stott, N. E.; Jensen, K. F.; Bawendi, M. G.

Adv. Mater. 2003, 15, 1858. 14 Wang, S.; Yang, S. Langmuir2000, 16, 389.

15 Yu, D.; Wang, D.; Meng, Z.; Liu, J.; Qian, Y.-T. J. Mater.

Chem. 2002, 12, 403.

16 Yu, D.; Wang, D.; Zhang, S.; Liu, X.; Qian, Y.-T. J. Cryst.

Growth2003, 249, 195.

17 Zhao, N.-N.; Qi, L.-M. Adv. Mater. 2006, 18, 359

18 Ma, Y.; Qi, L.; Ma, J.; Cheng, H. Cryst. Growth Des. 2004,

4, 351.

19 Lee, S.-M.; Jun, Y.-W.; Cho, S.-N.; Cheon, J. J. Am. Chem.

Soc. 2002, 124, 11244.

20 Kuang, D.; Xu, A.; Fang, Y.; Liu, H.; Frommen, C.; Fenske,

D. Adv. Mater. 2003, 15, 1747.

21 Jiang, L.-P.; Zhang, J.-R.; Wang, J.; Zhu, J.-J. Chin. J. In-

org. Chem. 2002, 18, 1161 (in Chinese).

(姜立萍, 张剑荣, 王骏, 朱俊杰, 无机化学学报, 2002, 18, 1161.)

22 Gao, F.; Lu, Q.; Liu, X.; Yan, Y.; Zhao, D. Nano Lett. 2001,

1, 743.

23 Hines, M. A.; Scholes, G. D. Adv. Mater. 2003, 15, 1844.

24 Zhu, H.-B.; Chen, G.-D.; Li, X.-M.; Li, Y. Chin. J. Inorg.

Chem. 2004, 20, 1177 (in Chinese).

(褚海斌, 陈广大, 李雪梅, 李彦, 无机化学学报, 2004, 20, 1177.)

25 Levina, L.; Sukhovatkin, V.; Cauchi, S.; Nisman, R.;

Bazett-Jones, D. P.; Sargent, E. H. Adv. Mater. 2005, 17, 1854.

26 Dario, B.; Paolo, F.; Stefano, C.; Massimo, G.; Alessandro,

M. Chem. Mater. 2005, 17, 4965.

27 Zeng, Z.; Wang, S.; Yang, S. Chem. Mater. 1999, 11, 3365.

28 Sun, W.; Jiang, H.; Zhang, C.-Y.; Zhong, J.-H.; Jiao, K.

Chem. Res. 2006, 17, 47 (in Chinese).

(孙伟, 江宏, 张灿英, 钟江华, 焦奎, 化学研究, 2006, 17, 47.)

29 Bakueva, L.; Gorelikov, I.; Musikhin, S.; Zhao, X.-S.; Sar-

gent, E. H.; Kumacheva, E. Adv. Mater. 2004, 16, 926.

30 Zhao, X.-S.; Gorelikov, I.; Musikhin, S.; Cauchi, S.; Suk-

hovatkin, V.; Sargent, E. H.; Kumacheva, E. Langmuir

2005, 21, 1086.

(A0712105 QIN, X. Q.; LU, Z. S.)

量子点光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量子点光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来守军 (重庆三峡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404000 摘要分别从荧光转换传感器、荧光共振能量传感器、磷光转换传感器和定位传感器等方面综述了量子点光学传感器的发生机理及其在测定金属离子、阴离子、小分子、共振能量转移体系以及磷光材料、固态材料方面的应用。最后介绍了量子点光学传感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量子点光学传感器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Opt ical Sensor Based on Q uant um Dots LAI Shoujun (Depa rtment of Chem istry and Env ir onmental Eng ineering,Cho ng qing T hr ee G or ge U niver sity,Cho ng qing 404000Abstract T he r esear ch dev elopment o f the o pt ical sensor based o n quantum do ts is rev iewed f rom four sect ions,which are fluo rescence -based transduction,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 y -tr ansfer -based senso rs,phospho rescence transduction,and immobilizatio n techniques,and it s applications are also rev iewed.T he exist ing pro blems and develo p -ments trend of the optical senso r based o n quantum do ts are intro duced. Key words quantum do ts,optical,senso r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KJ081102 来守军:男,1977年生,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量子点传感器方面的研究 T el:023-******** E -mail:laishj04@https://www.doczj.com/doc/5e9686920.html,

量子点总结

1.前言 在最近的几十年里,量子点(QDs)即半导体纳米晶体(NCs)由于具有独特的电子和发光性质以及量子点在生物标记,发光二极管,激光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量子点尺寸大约为1-10 纳米,它的尺寸和形状可以精确的通过反应时间、温度、配体来控制。当量子点尺寸小于它的波尔半径的时候,量子点的连续能级开始分离,它的值最终由它的尺寸决定。随着量子点的尺寸变小,它的能隙增加,导致发射峰位置蓝移。由于这种量子限域效应,我们称它为“量子点”。1998 年, Alivisatos和Nie 两个研究小组首次解决了量子点作为生物探针的生物相容性问题, 他们利用MPA 将量子点从氯仿转移到水溶液,标志着量子点的生物应用的时代的到来。目前,量子点最引人瞩目的的应用领域之一就是在生物体系中做荧光探针。 与传统的有机染料相比,量子点具有无法比拟的发光性能,比如尺寸可调的荧光发射,窄且对称的发射光谱宽且连续的吸收光谱,极好的光稳定性。通过调节不同的尺寸,可以获得不同发射波长的量子点。窄且对称的荧光发射使量子点成为一种理想的多色标记的材料。 由于宽且连续的吸收光谱,用一个激光源就可以同时激发一系列波长不同荧光量子点量子点良好的光稳定性使它能够很好的应用于组织成像等。量子点集中以上诸多优点是十分难得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制备出宽吸收带,窄且对称的发射峰,高的量子产率稳定和良好生物兼容性的稳定量子点。 现在用作荧光探针的量子点主要有单核量子点(CdSe,CdTe,CdS)和核壳式量子点(CdSe/ZnS[39], CdSe/ZnSe[40])。量子点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在水相体系中合成和在有机相体系中合成。本文主要以制备量子点的结构及合成方法为主线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近十几年量子点在有机相中的制备方法的演变历程,重点包括前体的选择,操作条件和合成量子点结构。第二部分介绍了近十几年量子点在水相中制备方法的改进历程,重点包括保护剂的选择及水热法及微波辅助法合成方法。 2.在有机体系中制备在有机相中制备量子点主要采用有机金属法,有机金属法是在高沸点的有机溶剂中利用前躯体热解制备量子点的方法,即将有机金属前躯体溶液注射进250~300℃的配体溶液中,前躯体在高温条件下迅速热解并成核,晶核缓慢生长成为纳米晶粒。通过配体的吸附作用阻滞晶核生长,并稳定存在于溶剂中。配体所采用的前躯体主要为烷基金属(如二甲基隔)和烷基非金属(如二-三甲基硅烷基硒)化合物,主配体为三辛基氧化膦(TOPO),溶剂兼次配体为三辛基膦(TOP)。这种方法制备量子点,具有可制备量子点的种类多、改进纳米颗粒性能的方法多及所量子点的量子产率高等优点,其粒径分布可用多种手段控制,因而成为目前制备量子点的主要方法。 2.1 单核量子点的制备1993 年,Murray 等采用有机金属试剂作为反应前驱物,在高温有机溶剂中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合成了量子产率约为10%、单分散(±5%)的CdSe 量子点。他们采用TOPO 作为有机配位溶剂,用Cd(CH3)2 和TOP-Se 作为反应前驱物,依次将其注入到剧烈搅拌的350℃TOPO 溶液中,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的CdSe 纳米颗粒晶核,然后迅速降温至240℃以阻止CdSe 纳米颗粒继续成核,随后升温到260~280℃并维持一段时间,根据其吸收光谱监测晶体的生长,当晶体生长到所需要的尺寸时,将反应液冷却至60℃。加入丁醇防止TOPO 凝固,随后加入过量的甲醇,由于CdSe 纳米颗粒不溶于甲醇,通过离心便可得到CdSe 纳米颗粒。通过改变温度,可以将粒径控制在2.4~13nm 之间,且表面的TOPO 可以用吡啶、呋喃等代替。此后,Peng 等又通过进一步优化工艺条件,将两组体积不同,配比一定的Cd (CH3) 2、Se、TOP 的混合溶液先后快速注入高温TOPO 中的方法制得了棒状的CdSe量子点,从而扩展了该合成方法对量子点纳米晶粒形状的控制。利用这种

量子点的制备及特性分析

班级:物理1201班 姓名:吴为伟 学号:20121800121 时间:2014年7月1日 ——量子点的制备及特性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课题意义: 量子点是一种准零维半导体纳米晶体,其三个维度的尺寸都在几到几十纳米,外观恰似一极小的点状物,其内部电子在各方向的运动都受到限制,可以产生类似于原子的分立能级。量子点具有量子尺寸效应、量子限域效应以及表面效应等特殊效应。量子尺寸效应是指半导体量子点的带隙相对于体材料发生蓝移,并且随着量子点尺寸的减小,蓝移量增大,在光学性质方面引起吸收和发射光谱的蓝移现象:而且,相对于体材料,量子点还具有吸收和发光效率高的优点。量子点的这些有益光学特性使其在生物荧光标记、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激光器、探测器、量子计算机等新型光电子器件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成为各国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并在多个学科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实验目的: 本课题实验要求通过有机液相法制备CdS量子点、以及对其吸收和荧光光谱的测量,了解量子点的生长过程、吸收和荧光光谱基本原理和特点,以及量子尺寸效应的基础知识。 实验器材: 实验仪器:量子点制备设备一套、分析天平、离心机、吸收谱仪和荧光谱仪等。 化学试剂:硫粉(S)、氧化镉(CdO)、油酸(OA)、十八碳烯(ODE)、甲醇、正己烷、高纯氩气(Ar)等。 实验原理: 有机液相法 即以有机溶液为介质,以具有某些特殊性质的无机物和有机物作为反应原料,在适当的化学反应条件下合成纳米晶材料的方法。通常这些反应物、中间产物、生成物都是对水、空气敏感,在水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最常用的方式是在无水无氧条件下的有机溶剂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通过改变反应温度、时间、反应物浓度、配体种类、含量等参数,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尺寸的纳米晶体。该方法制备的纳米晶体在尺寸和形貌上通常具有很好的单分散性,纳米晶质量高;而且,由于反应是在有机介质中进行,生成的纳米晶在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非常有利于实际应用。 液相法生长纳米晶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成核过程、生长过程和熟化过程。当溶质的量高于溶解度时,溶液过饱和,晶体就会从液体中析出,形成晶核,这就是成核过程。晶核的数量和成核速度是由溶液的过饱和度决定的。溶质从饱和溶液中运输到晶体表面,并按照晶体的结构重排,这就是生长过程。该过程主要是

基于石墨烯量子点的传感器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石墨烯量子点的传感器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姓名李丽娟学号 S131110042 摘要:石墨烯量子点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石墨烯量子点边缘的羧基或者氨基基团使其易与多种有机的,聚合的,无机的或者生物种类相互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方法以及基于(类)石墨烯量子点、(类)石墨烯材料的荧光传感器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并详细介绍了分析检测的原理,以期为石墨烯量子点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提供相关参考与依据。 关键词: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检测 1 引言 最近,石墨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由于其独特的电子光学机械以及热学性质。大量基于石墨烯的生物传感器被开发来检测核酸,蛋白质,毒素和生物分子。石墨烯片层的形态包括它们的大小,形状以及厚度都可以有效的决定它们的性质。例如,石墨烯片层侧面尺寸小于100nm时被称为石墨烯量子点(GQDs),其许多新的化学和物理性质都是由于量子尺寸效应和边缘效应而引起的。GQDs毒性小,稳定性高,溶解性好,光致发旋光性质稳定,生物兼容性较好,使得它们在光电伏打器械,生物传感及成像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着重介绍了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方法以及近年来基于石墨烯量子点与分析物发生作用的不同原理,如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化学共振能量转移及石墨烯量子点表面性质的变化等来检测分析物质,并做出了展望。 2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 Fei Liu等[1]成功地用化学剥离石墨纳米颗粒的方法合成了高度均匀的GQDs和GOQDs(氧化石墨烯量子点),如图1所示。该方法获得了高产率的直径在4nm 之内的单层和圆形的GQDs和GOQDs。GOQDs的表面富含各种含氧官能团,GQDs有纯粹的sp2碳晶体结构没有含氧的缺陷,因此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平台来深入研究纳米尺寸的石墨烯的光致发光的起源。通过描述GQDs和GOQDs的发旋光性质,说明了GOQDs的绿色光致发光来自于含氧官能团的缺陷状态,而GQDs的蓝色发光是由高结晶结构中的内禀态所主导的。此外,GQDs中的蓝色发射显示了一个快速的复合寿命相比于GOQDs中的绿色发射的复合寿命。相比

量子点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e9686920.html, 量子点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作者:于潇张雪萍王才富倪柳松等 来源:《科技视界》2013年第29期 【摘要】本文分别从量子点的概念、特性、制备方法、表面修饰等方面对量子点进行了 描述及讨论,在此基础上,对量子点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最后分析了量子点生物传感器的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量子点;光学;生物传感器 量子点主要是由Ⅱ-Ⅵ族和Ⅲ-Ⅴ族元素组成的均一或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又称半导体纳米晶体。由于发生结构和性质发生宏观到微观的转变,其拥有独特的光、电、声、磁、催化效应,因此成为一类比较特殊的纳米材料。国内外关于量子点传感器的研究非常广泛,例如在生命科学领域,可以用于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的荧光探针检测,可以用于荧光成像,生物芯片等;在半导体器件领域,量子点可以用于激光器,发光二极管、LED等。本文对量子点 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及前景进行了初步讨论。 1 量子点的基本特性及其制备方法 1.1 量子点的特性及优势 量子点的基本特性有: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限域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除此之外,量子点具有一些独特的光学效应,这使得量子点较传统的荧光染料用来标记生物探针具有以下优势: (1)量子点具有宽的激发光谱范围,可以用波长短于发射光的光激发,产生窄而对称的发射光谱,避免了相邻探测通道之间的干扰。 (2)量子点可以“调色”,即通过调节同一组分粒径的大小或改变量子点的组成,使其荧光发射波长覆盖整个可见光区。尺寸越小,发射光的波长越小。 (3)量子点的稳定性好,抗漂白能力强,荧光强度强,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半导体量子点的表面上包覆一层其他的无机材料,可以对核心进行保护和提高发光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光稳定性。正是由于量子点具有以上特性使其在生物识别及检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一类新型的生化探针和传感器的能量供体,因此备受关注。 1.2 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根据原料的不同分为无机合成路线和金属-有机物合成路线,两种合成方法各有利弊。

量子点发光材料综述

量子点发光材料综述 1.量子点简介 1.1量子点的概述 量子点(quantum dot, QD)是一种细化的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指某一个维度上的尺寸小于100nm的材料,而量子点则是要求材料的尺寸在3个维度都要小于100nm[1]。更进一步的规定指出,量子点的半径必须要小于其对应体材料的激子波尔半径,其尺寸通常在1-10nm左右[2]。由于量子点半径小于对应体材料的激子波尔半径,量子点能表现出明显的量子点限域效应,此时载流子在三个方向上的运动受势垒约束,这种约束主要是由静电势、材料界面、半导体表面的作用或是三者的综合作用造成的。量子点中的电子和空穴被限域,使得连续的能带变成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离能级结构[1]。这种分离结构使得量子点有了异于体材料的多种特性以及在多个领域里的特殊应用。 1.2量子点的特性 由于量子点中载流子运动受限,使得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变成了具有分子原子特性的分离能级结构,表现出与对应体材料完全不同的光电特性。 1.2.1 量子尺寸效应 纳米粒子中的载流子运动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能量发生量子化,连续能带变为分立的能级结构,带隙展宽,从而导致纳米颗粒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发生变化[3]。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量子尺寸效应。研究表明,随着量子点尺寸的缩小,其荧光将会发生蓝移,且尺寸越小效果越显著[4]。 1.2.2 表面效应 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为A m=S V =4πR2 4 3 πR3 =3 R ,也就是说量子点比表面积随着颗 粒半径的减小而增大。量子点尺寸很小,拥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其性质很大程度上由其表面原子决定。当其表面拥有很大悬挂键或缺陷时,会对量子点的光学性质产生极大影响[5]。 1.2.3 量子隧道效应 量子隧道效应是基本的量子现象之一。简单来说,即当微观粒子(例如电子等)能量小于势垒高度时,该微观粒子仍然能越过势垒。当多个量子点形成有序阵列,载流子共同越过多个势垒时,在宏观上表现为导通状态。因此这种现象又

量子点发光材料综述

量子点 1.量子点简介 1.1量子点的概述 量子点(quantum dot, QD)是一种细化的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指某一个维度上的尺寸小于100nm的材料,而量子点则是要求材料的尺寸在3个维度都要小于100nm[1]。更进一步的规定指出,量子点的半径必须要小于其对应体材料的激子波尔半径,其尺寸通常在1-10nm左右[2]。由于量子点半径小于对应体材料的激子波尔半径,量子点能表现出明显的量子点限域效应,此时载流子在三个方向上的运动受势垒约束,这种约束主要是由静电势、材料界面、半导体表面的作用或是三者的综合作用造成的。量子点中的电子和空穴被限域,使得连续的能带变成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离能级结构[1]。这种分离结构使得量子点有了异于体材料的多种特性以及在多个领域里的特殊应用。 1.2量子点的特性 由于量子点中载流子运动受限,使得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变成了具有分子原子特性的分离能级结构,表现出与对应体材料完全不同的光电特性。 1.2.1 量子尺寸效应 纳米粒子中的载流子运动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能量发生量子化,连续能带变为分立的能级结构,带隙展宽,从而导致纳米颗粒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发生变化[3]。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量子尺寸效应。研究表明,随着量子点尺寸的缩小,其荧光将会发生蓝移,且尺寸越小效果越显著[4]。 1.2.2 表面效应 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为,也就是说量子点比表面积随着颗 粒半径的减小而增大。量子点尺寸很小,拥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其性质很大程度上由其表面原子决定。当其表面拥有很大悬挂键或缺陷时,会对量子点的光学性质产生极大影响[5]。 1.2.3 量子隧道效应 量子隧道效应是基本的量子现象之一。简单来说,即当微观粒子(例如电子等)能量小于势垒高度时,该微观粒子仍然能越过势垒。当多个量子点形成有序阵列,载流子共同越过多个势垒时,在宏观上表现为导通状态。因此这种现象又

量子点的制备方法综述及展望

量子点的制备方法综述及展望 1.前言 在最近的几十年里,量子点(QDs)即半导体纳米晶体(NCs)由于具有独特的电子和发光性质以及量子点在生物标记,发光二极管,激光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英语论文。 量子点尺寸大约为1-10 纳米,它的尺寸和形状可以精确的通过反应时间、温度、配体来控制。当量子点尺寸小于它的波尔半径的时候,量子点的连续能级开始分离,它的值最终由它的尺寸决定。随着量子点的尺寸变小,它的能隙增加,导致发射峰位置蓝移。由于这种量子限域效应,我们称它为“量子点” 。1998 年 , Alivisatos和 Nie 两个研究小组首次解决了量子点作为生物探针的生物相容性问题, 他们利用MPA 将量子点从氯仿转移到水溶液,标志着量子点的生物应用的时代的到来。目前,量子点最引人瞩目的的应用领域之一就是在生物体系中做荧光探针。 与传统的有机染料相比,量子点具有无法比拟的发光性能,比如尺寸可调的荧光发射,窄且对称的发射光谱宽且连续的吸收光谱,极好的光稳定性。通过调节不同的尺寸,可以获得不同发射波长的量子点。窄且对称的荧光发射使量子点成为一种理想的多色标记的材料。 由于宽且连续的吸收光谱,用一个激光源就可以同时激发一系列波长不同荧光量子点量子点良好的光稳定性使它能够很好的应用于组织成像等。硕士网为你提供计算机硕士论文。 量子点集中以上诸多优点是十分难得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制备出宽吸收带,窄且对称的发射峰,高的量子产率稳定和良好生物兼容性的稳定量子点。 现在用作荧光探针的量子点主要有单核量子点(CdSe,CdTe,CdS)和核壳式量子点(CdSe/ZnS[39], CdSe/ZnSe[40])。量子点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在水相体系中合成和在有机相体系中合成。 本文主要以制备量子点的结构及合成方法为主线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近十几年量子点在有机相中的制备方法的演变历程,重点包括前体的选择,操作条件和合成量子点结构。第二部分介绍了近十几年量子点在水相中制备方法的改进历程,重点包括保护剂的选择及水热法及微波辅助法合成方法。 2.在有机体系中制备在有机相中制备量子点主要采用有机金属法,有机金属法是在高沸点的有机溶剂中利用前躯体热解制备量子点的方法,即将有机金属前躯体溶液注射进250~300℃的配体溶液中,前躯体在高温条件下迅速热解并成核,晶核缓慢生长成为纳米晶粒。通过配体的吸附作用阻滞晶核生长,并稳定存在于溶剂中。配体所采用的前躯体主要为烷基金属(如二甲基隔)和烷基非金属(如二-三甲基硅烷基硒)化合物,主配体为三辛基氧化膦(TOPO),溶剂兼次配体为三辛基膦(TOP)。这种方法制备量子点,具有可制备量子点的种类多、改进纳米颗粒性能的方法多及所量子点的量子产率高等优点,其粒径分布可用多种手段控制,因而成为目前制备量子点的主要方法。 2.1 单核量子点的制备1993 年,Murray 等采用有机金属试剂作为反应前驱物,在高温有机溶剂中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合成了量子产率约为10%、单分散(± 5%)的CdSe 量子点。他们采用TOPO 作为有机配位溶剂,用Cd(CH3)2 和TOP-Se 作为反应前驱物,依次将其注入到剧烈搅拌 的350℃TOPO 溶液中,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的CdSe 纳米颗粒晶核,然后迅速降温至240℃以阻止CdSe 纳米颗粒继续成核,随后升温 到260~280℃并维持一段时间,根据其吸收光谱监测晶体的生长,当晶体生长到所需要的尺寸时,将反应液冷却至60℃。加入丁醇防止TOPO 凝固,随后加入过量的甲醇,由于CdSe 纳米颗粒不溶于甲醇,通过离心便可得到CdSe 纳米颗粒。通过改变温度,可以将粒径控制在2.4~13nm 之间,且表面的TOPO 可以用吡啶、呋喃等代替。此后,Peng 等又通过进一步优化工艺条件 ,将两组体积不同,配比一定的Cd (CH3) 2、 Se、TOP 的混合溶液先后快速注入高温 TOPO 中的方法制得了棒状的 CdSe量子点,从而扩展了该合成方法对量子点纳米晶粒形状的控制。利用这种方法合成的量子点受到杂质和晶格缺陷的影响,因此量子产率较低。由于Te 更容易被氧化,所以制备高质量的CdTe 要比制备CdSe,CdS 难得多。2001 年,Dmitri.V 等用DDA(十二胺)代替TOPO作反应溶剂合成高质量的CdTe 量子点,量子产率可达65%,且窄的发射光谱覆盖红色和绿色

量子点

量子点的基本知识 量子点(QuantumDots,QDs)通常指半径小于或接近激子玻尔半径的半导体纳米晶。在量子点中,载流子在三个维度上都受到势垒的约束而不能自由运动。根据量子力学分析,量子点中的载流子在三个维度方向上的能量都是量子化的,其态密度分布为一系列的分立函数,类似于原子光谱性质,因而人们往往也把量子点称之为“人工原子”。需要指出的是,并非小到100nm以下的材料就是量子点,真正的关键尺寸取决于电子在材料内的费米波长。只有当三个维度的尺寸都小于一个费米波长时,才称之为量子点。量子点独特的性质基于它自身的量子效应,当颗粒尺寸进入纳米量级时,尺寸限域将引起库仑阻塞效应、尺寸效应、量子限域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表面效应,从而派生出纳米体系具有常观体系和微观体系不同的低维物性,展现出许多不同于宏观体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在非线形光学、生物标记、催化、医药及功能材料等方面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将对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物质领域的基础研究发生深刻的影响。 (1)库仑阻塞效应 由于电子(或空穴)被束缚在一个相对小的区域内,使电子(或空穴)之间的库仑作用极其显著,填充一个电子(或空穴)就要克服量子点中已有电子(或空穴)的排斥左右,因而库仑电荷效应是其另一个基本物理性质。如果一个电子进入量子点,引起整个系统增加的静电能远大于电子热运动能量k B T,则这个静电能将阻止随后的第二个电子进入同一个量子点,这种现象叫做库仑阻塞效应。 (2)量子尺寸效应 通过控制量子点的形状、结构和尺寸,就可以方便地调节其能隙宽度、激子束缚能的大小以及激子的能量蓝移等电子状态。随着量子点尺寸的逐渐减小,量子点的光吸收谱出现蓝移现象。尺寸越小,则谱蓝移现象也越显著,这就是人所共知的量子尺寸效应。 (3)量子限域效应 由于量子点的表面积与粒子的大小有着较高的比例,存在量子限域效应。所谓量子限域效应,指的是量子点的能态密度随着其尺寸大小而变,换句话说尺寸的大小决定了材料的光、电、磁特性。同时,量子点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相干波长及激子波尔半径可比拟,电子被局限在纳米空间,电子输运受到限制,电子平均自由程很短,电子的局域性和相干性增强,将引起量子限域效应。子点,激子,吸收。当粒径与Walmier激子的Bohr半径相当或更小时,处于强限域区,易形成产生激子吸收带。随着粒径的减小,激子带的吸收系数增加,出现激子强吸收由于量子限域效应,激子的最低能量向高能方向移动即蓝移。 (4)量子隧道效应 传统的功能材料和元件,其物理尺寸远大于电子自由程,所观测的是群电子输运行为,具有统计平均结果,所描述的性质主要是宏观物理量。当微电子器件进一步细微化时,必须要考虑量子隧道效应。100 nm被认为是微电子技术发展的极限,原因是电子在纳米尺度空间中将有明显的波动性,其量子效应将起主要功能。电子在纳米尺度空间中运动,物理线度与电子自由程相当,载流子的输运过程将有明显电子的波动性,出现量子隧道效应,电子的能级是分立的。利用电子的量子效应制造的量子器件,要实现量子效应,要求在几个陌到儿十个腼的微小区域形成纳米导电域。电子被“锁”在纳米导电区域,电子在纳米空间中显现出的波动性产生了量子限域效应。纳米导电区域之间形成薄薄的量子垫垒,当电压很低时,电子被限制在纳米尺度范围运动,升高电压可以使电子越过纳米势垒形成费米电子海,使体系变为导电。电子从一个量子阱穿越量子垫垒进人另一个量子阱就出现了量子隧道效应,这种绝缘到导电的临界效应是纳米有序阵列体系的特点。 (5)表面效应 表面效应是指随着量子点的粒径减小,大部分原子位于量子点的表面,量子点的比表面积

碳量子点在活体光学成像(中文翻译)

碳量子点在活体光学成像 Sheng-Tao Yang,?,? Li Cao,? Pengju G. Luo,? Fushen Lu,? Xin Wang,? Haifang Wang,*,?,§Mohammed J. Meziani,? Yuanfang Liu,?,§ Gang Qi,? and Ya-Ping Sun*,? 新型材料和技术化学系实验室,克莱姆森大学,南卡罗来纳州克莱姆森,29634 - 0973,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化学生物学部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大学,北京100871,中国,以及纳米化学方面前沿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444,中国 Received June 13, 2009; E-mail: haifangw@https://www.doczj.com/doc/5e9686920.html,;syaping@https://www.doczj.com/doc/5e9686920.html, 最近在高荧光纳米材料作为光造影剂在体内成像的发展中有了显著的发现。1理想的显像剂应该是明亮的、无毒的、生物相容的,并且对漂白稳定。其中这些广泛的研究是基于半导体量子点(QDS),例如CdSe|ZnS。2对于传统的有机染料量子点使用的基本原理是现在普遍接受的文献。3在肿瘤血管,肿瘤特异性膜上抗原、前哨淋巴结等的研究中已经有成功的量子点体内成像演示。2.4 含有镉或其他重金属的半导体量子点因为具有显著的毒性而闻名于世,即使在相对低浓度下依旧如此,5.6这可能证明了它们被禁止于任何病人的研究。因此,寻找良性的替代品仍在继续。最近的新发现特别令人感兴趣也很有意义,即小的碳纳米颗粒通过有机或生物分子可能会表面钝化进而成为强荧光。7这些荧光碳纳米颗粒7.8被称为“碳点”(C-dots,图解1),被认为是物理化学和光化学稳定的、无闪烁的。碳粒子芯也可以与无机盐掺杂如表面功能化前的ZnS以显著提升荧光亮度(CZnS-Dots,图解1)。9这些碳点已经成功用于体外细胞成像和双光子激励。7,9,10

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量子点的制备方法综述及展望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5e9686920.html, 1.前言 在最近的几十年里,量子点(QDs)即半导体纳米晶体(NCs)由于具有独特的电子和发光性质以及量子点在生物标记,发光二极管,激光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中国硕士论文网提供大量免费英语论文。 量子点尺寸大约为1-10 纳米,它的尺寸和形状可以精确的通过反应时间、温度、配体来控制。当量子点尺寸小于它的波尔半径的时候,量子点的连续能级开始分离,它的值最终由它的尺寸决定。随着量子点的尺寸变小,它的能隙增加,导致发射峰位置蓝移。由于这种量子限域效应,我们称它为“量子点”。1998 年 , Alivisatos和 Nie 两个研究小组首次解决了量子点作为生物探针的生物相容性问题, 他们利用MPA 将量子点从氯仿转移到水溶液,标志着量子点的生物应用的时代的到来。目前,量子点最引人瞩目的的应用领域之一就是在生物体系中做荧光探针。 与传统的有机染料相比,量子点具有无法比拟的发光性能,比如尺寸可调的荧光发射,窄且对称的发射光谱宽且连续的吸收光谱,极好的光稳定性。通过调节不同的尺寸,可以获得不同发射波长的量子点。窄且对称的荧光发射使量子点成为一种理想的多色标记的材料。 由于宽且连续的吸收光谱,用一个激光源就可以同时激发一系列波长不同荧光量子点量子点良好的光稳定性使它能够很好的应用于组织成像等。硕士网为你提供计算机硕士论文。 量子点集中以上诸多优点是十分难得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制备出宽吸收带,窄且对称的发射峰,高的量子产率稳定和良好生物兼容性的稳定量子点。 现在用作荧光探针的量子点主要有单核量子点(CdSe,CdTe,CdS)和核壳式量子点(CdSe/ZnS[39], CdSe/ZnSe[40])。量子点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在水相体系中合成和在有机相体系中合成。 本文主要以制备量子点的结构及合成方法为主线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近十几年量子点在有机相中的制备方法的演变历程,重点包括前体的选择,操作条件和合成量子点结构。第二部分介绍了近十几年量子点在水相中制备方法的改进历程,重点包括保护剂的选择及水热法及微波辅助法合成方法。 2.在有机体系中制备在有机相中制备量子点主要采用有机金属法,有机金属法是在高沸点的有机溶剂中利用前躯体热解制备量子点的方法,即将有机金属前躯体溶液注射进250~300℃的配体溶液中,前躯体在高温条件下迅速热解并成核,晶核缓慢生长成为纳米晶粒。通过配体的吸附作用阻滞晶核生长,并稳定存在于溶剂中。配体所采用的前躯体主要为烷基金属(如二甲基隔)和烷基非金属(如二-三甲基硅烷基硒)化合物,主配体为三辛基氧化膦(TOPO),溶剂兼次配体为三辛基膦(TOP)。这种方法制备量子点,具有

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Q:简述制备量子点的主要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物理化学方法 A:量子点是指半径小于或接近于激子玻尔半径的半导体纳米晶粒,量子点发射荧光的可调节性强,通过改变粒子半径的大小可获得从紫外到近红外范围内任意点的光谱。 (一)物理法 1、金属蒸发法 气相蒸发法制备超微金属粉末的过程中,粉末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即金属蒸发产生蒸气阶段、金属蒸气在惰性气体中扩散并凝聚形核阶段和晶核长大阶段。在蒸发过程中金属蒸气离开蒸发液面后迅速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发生均匀形核,晶核尺寸一般在1nm以下,形成的超微粒子在5nm左右。 2、AFM操纵法 原子力显微镜的出现无疑为纳米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以原子力显微镜为代表的扫描探针显微镜是利用一种小探针在样品表面上扫描,从而提供高放大倍率观察的一系列显微镜的总称。原子力显微镜扫描能提供各种类型样品的表面状态信息。与常规显微镜比较,原子力显微镜的优点是在大气条件下,以高倍率观察样品表面,可用于几乎所有样品(对表面光洁度有一定要求),而不需要进行其他制样处理,就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的三维形貌图象。并可对扫描所得的三维形貌图象进行粗糙度计算、厚度、步宽、方框图或颗粒度分析。 3、模板法 根据模板性质的不同,又分为软模板法和硬模板法。其中,软模板法,又称

为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即以预先未形成所需结构的有机分子为模板来制备材料;而硬模板法,又称为浇铸法,是以预先已经具有所需结构的固体物质为模板来制备所需要的材料。 30 (二)化学法 1、沉淀法 沉淀法是指在溶液中加入沉淀剂形成过饱和态,生成新相的核(即成核),随后新相从核成长成粒子,最终生成一定尺度的沉淀物的方法。沉淀法分为直接沉淀法、共沉淀法和均匀沉淀法。根据量子点的定义,量子点的尺寸约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对于尺寸要求较高。直接沉淀法反应速度快,难以控制产物颗粒的尺寸。共沉淀法的反应条件过于苛刻,需要选择溶度积差别不大的沉淀剂和性能相似的金属离子,才能避免分布沉淀,产物成分大小不均。与前两种方法相比,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均匀沉淀法不使用外加沉淀剂的方法,而是在反应过程中溶液内部缓慢均匀生成,可以有效的消除产部的不均匀性,产品粒度均匀,尺寸可控。当然,均匀沉淀法当中也应注意将成核和生长的步骤分开,成核速率尽可能的块,成长适当放慢,这样产物才会比较理想,应避免二次成核。 2、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的整体的流程大概包括溶胶的制备、溶胶的凝胶化、凝胶的干燥和热处理。溶胶凝胶法利用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原料是在分子或原子水平上混合,可以实现材料化学组成的精确控制,尤其对于量子点这种极小的粒子,也使得微

半导体量子点发光

半导体量子点发光 一、半导体量子点的定义 当半导体的三维尺寸都小于或接近其相应物质体相材料激子的玻尔半径(约5.3nm)时,称为半导体量子点。 二、半导体量子点的原理 在光照下,半导体中的电子吸收一定能量的光子而被激发,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向较低能级跃迁,以光福射的形式释放出能量。大多数情况下,半导体的光学跃迁发生在带边,也就是说光学跃迁通常发生在价带顶和导带底附近。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可以用图的简化模型来表示。如图所示,直接带隙是指价带顶的能量位置和导带底的能量位置同处于一个K空间,间接带隙是指价带顶位置与导带底位置的K空间位置不同。电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伴随着发射光子,这是半导体的发光现象。

对于半导体量子点,电子吸收光子而发生跃迁,电子越过禁带跃迁入空的导带,而在原来的价带中留下一个空穴,形成电子空穴对(即激子),由于量子点在三维度上对激子施加量子限制,激子只能在三维势垒限定的势盒中运动,这样在量子点中,激子的运动完全量子化了,只能取分立的束缚能态。激子通过不同的方式复合,从而导致发光现象。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激子的复合途径主要有三种形式。 (1)电子和空穴直接复合,产生激子态发光。由于量子尺寸效应的作用,所产生的发射光的波长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而蓝移。 (2)通过表面缺陷态间接复合发光。在纳米颗粒的表面存在着许多悬挂键,从而形成了许多表面缺陷态。当半导体量子点材料受光的激发后,光生载流子以极快的速度受限于表面缺陷态而产生表面态发光。量子点的表面越完整,表面对载流子的捕获能力就越弱,从而使得表面态的发光就越弱。 (3)通过杂质能级复合发光。杂质能级发光是由于表面分子与外界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它杂质,这些杂质很容易俘获导带中的电子形成杂质能级发光。 以上三种情况的发光是相互竞争的。如果量子点的表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对电子和空穴的俘获能力很强,电子和空穴一旦产生就被俘获,使得它们直接复合的几率很小,从而使得激子态的发光就很弱,甚至可以观察不到,而只有表面缺陷态的发光。 为了消除由于表面缺陷引起的缺陷态发光而得到激子态的发光,常常设法制备表面完整的量子点或者通过对量子点的表面进行修饰来减少其表面缺陷,从而使电子和空穴能够有效地直接复合发光。

钙钛矿量子点的保护以及荧光传感应用

钙钛矿量子点的保护以及荧光传感应用 卤化铅钙钛矿是近年来兴起的半导体材料,由于其在光伏电池中的出色性能(光电转化效率超过20%)被研究者广泛关注。和传统的镉基量子点相比,钙钛矿纳米晶具有优秀的光学性质,例如高荧光量子产率(最高达100%),覆盖整个可见光区的可调发射光谱(从400-700 nm),相对低温的合成途径(从室温至150 ℃)等。 这些优越的特性使钙钛矿量子点在光电器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例如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光泵浦激光/光检测器等。然而,钙钛矿量子点对湿度、氧气、极性和非质子溶剂以及热分解的不稳定性,影响了它们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方面的应用。 本论文共四章。第一章,文献综述。 主要介绍了钙钛矿量子点研究的发展过程,包括钙钛矿量子点的合成方法,光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现有的稳定方法,以及在光电和传感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其意义。第二章,利用研磨法制备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探索其在湿度荧光传感的应用。 研究工作考察了其湿度传感的灵敏度和检测限,通过耦合红色荧光化合物,获得了一种比色型的荧光湿度传感器,达到了肉眼分辨湿度的效果,实验还考察了该传感器的稳定性。第三章,利用分子晶体苯甲酸作为包埋钙钛矿量子点的基质,不需要配体交换,进行量子点在苯甲酸晶体中的嵌入。 通过稳定性试验,考察晶体本身致密的结构对量子点的稳定性的影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倒置荧光显微镜,观测量子点在苯甲酸晶体内部的分布。

通过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荧光量子产率的测量,研究包埋量子点前后的光学性质特别是荧光性质的变化。实验利用这种复合晶体进行了暖白光LED的构建。 第四章,利用CsPbBr3NC量子点,通过固态阴阳离子的一步交换,获得了分散在KC1表面的CsPbC13-MnNC。利用KC1的多晶体软塑性成形的性质,通过压片成型,获得了具有橙红色荧光且发光可调的固态发光材料。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荧光寿命的测量,证明了 Mn的掺杂。由于CsPbC13至Mn的能量转移效应,获得了强荧光的Mn发射,并用于光致发光的LED 颜色转换层。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到来后,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对现代化生产有着重大作用,而传感器是获取自然和生产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其中生物传感器早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如食品、制药、、、环境监测等方面。生物传感器专一性好、易操作、设备简单、测量快速准确、适用范围广。随着固定化技术的发展,生物传感器在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开发,已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热点。相信不久的将来,生物传感器技术将会出现一个飞跃,达到与其重要地位相称的新水平。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应用、前景 一、传感器概述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GB7665-87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件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法则)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和转换元件组成”。 随着的到来,世界开始进入。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而传感器是获取自然和生产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 在现代工业生产尤其是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要用各种传感器来监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使设备工作在正常状态或最佳状态,并使产品达到最好的质量。因此可以说,没有众多的优良的传感器,现代化生产也就失去了基础。 传感器早已渗透到工业生产、宇宙开发、海洋探测、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甚至文物保护等各个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茫茫的太空,到浩瀚的海洋,以至各种复杂的工程系统,几乎每一个现代化项目,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由此可见,在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传感器技术将会出现一个飞跃,达到与其重要地位相称的新水平。 传感器的特点主要有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它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更新换代,而且还可能建立新型工业,从而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常见传感器有、、、、、、、以及等。 二、生物传感器概述 生物传感器是用生物活性材料(酶、、、抗体、抗原等)与换能器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发展生物技术必不可少的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与监控方法,也是物质分子水平的快速、微量分析方法。 1967年.乌普迪克等制出了第一个生物传感器--葡萄糖传感器。将包含在聚丙烯酰胺胶体中加以固化,再将此胶体膜固定在隔膜氧电极的尖端上,便制成了这种葡萄糖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⑴按照感受器生命物质分类,可分为: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胞传感器、、DNA传感器等等。

量子点的制备实验报告

量子点的制备实验报告 篇一:碳量子点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申请表 申请级别:□国家□北京市■学校项目名称:碳量子点的制备及性能表征负责人:所在学院: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填表时间: XX-10-26 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制表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注意事项 1. 2. 3. 填写申请级别时,将“□”替换为“■”,或手写打“√”;项目负责人应为本科生,鼓励跨年级、跨学科组成项目组;项目成员(含负责人)不超过5人,成员中至少有一名非四年级的学生,每名学生原则上不允许同时参加多个项目; 4. 申报国家级、北京市级项目应明确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每位指导教师同时指导的项目原则上不能超过两项; 5. 经费预算严格按照通知要求进行申请,最终以专家委员会批准的额度执行; 6. 项目周期统一为一年。 负责人情况 项目基本信息

-1- -2- -3- 篇二:量子点总结 1.前言 在最近的几十年里,量子点(QDs)即半导体纳米晶体(NCs)由于具有独特的电子和发光性质以及量子点在生物标记,发光二极管,激光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量子点尺寸大约为1-10 纳米,它的尺寸和形状可以精确的通过反应时间、温度、配体来控制。当量子点尺寸小于它的波尔半径的时候,量子点的连续能级开始分离,它的值最终由它的尺寸决定。随着量子点的尺寸变小,它的能隙增加,导致发射峰位置蓝移。由于这种量子限域效应,我们称它为“量子点”。1998 年 , Alivisatos和 Nie 两个研究小组首次解决了量子点作为生物探针的生物相容性问题, 他们利用MPA 将量子点从氯仿转移到水溶液,标志着量子点的生物应用的时代的到来。目前,量子点最引人瞩目的的应用领域之一就是在生物体系中做荧光探针。 与传统的有机染料相比,量子点具有无法比拟的发光性能,比如尺寸可调的荧光发射,窄且对称的发射光谱宽且连续的吸收光谱,极好的光稳定性。通过调节不同的尺寸,可以获得不同发射波长的量子点。窄且对称的荧光发射使量子

生物传感器综述综述

生物传感器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环境分析 与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专业:分析化学 姓名:雷杰 学号: 12015130529 指导教师:晋晓勇 时间:2015年10月23日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环境分析与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类新兴传感器,它是以生物分子敏感元件,将化学信号、热信号、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或者直接产生电信号予以放大输出,从而得到检测结果。文章综述了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和最新进展,并展望了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前景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技术;环境分析检测;

0.前言 生物传感器这门课属于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生物化学、电化学等多个基础学科。就目前生物传感器研究的历史阶段,它仍然处于十分活跃的研究阶段,生物传感器的研究逐渐变得专业化、微型化、集成化、也有一些生物相容的生物传感器,生物可控和智能化的传感器制成[1]。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性能,从它的选择性,稳定性,灵敏度和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科研人员主要研究生物传感器在医疗、食品工业和环境监测等方面,它的发展对生产生活都有极大影响,尤其是生物传感器专一性好、易操作、设备简单、可现场检测、便携式、测量快速准确、适用范围广,从而深受研究者的青睐。本文主要概述了近三年来生物传感器在环境分析与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从而对以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研究有所帮助与借鉴。 1.生物传感器技术 1.1生物传感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生物传感器主要是由生物识别和信号分析两部分组成。生物识别部分是由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敏感识别元件构成,包括细胞、生物素、酶、抗体及核酸。信号分析部分通常叫换能器。它们的工作原理一般是根据物质电化学、光学、质量、热量、磁性等,物理化学性质将被分析物与生物识别元件之间反应的信号转变成易检测、量化的另一种信号,比如电信号、焚光信号等,再经过信号读取设备的转换过程,最终得到可以对分析物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的数据[2]。 生物传感器识别和检测待测物的工作原理:首先,待测物分子与识别元素接触;然后,识别元素把待测物分子从样品中分离出来;接着,转换器将识别反应相应的信号转换成可分析的化学或物理信号;最后,使用现代分析仪器对输出的信号进行相应的转换,将输出信号转化为可识别的信号。生物传感器的各个部分包括分析装置、仪器和系统也由此构成。生物传感器中的识别元素决定了传感器的特异性,是生物定性识别的决定因素;识别元素与待测分子的亲合力,以及换能器和检测仪表的精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