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 现代农业科技 杂志社——国家优秀

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 现代农业科技 杂志社——国家优秀

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 现代农业科技 杂志社——国家优秀
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 现代农业科技 杂志社——国家优秀

收稿日期2009-01-14

极性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一种现象,是指个体的组织器官在生长轴向上的不对称性,而这种不对称性从受精卵开始就已经具备。德国植物学家Bünning 在1973年曾说过“没有极性就没有分化”[1],可见极性对植物发育的重要性。大量事实证明,生长素在体内的不均匀分布,控制着植物的极性发育。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与迅速发展,人们从各个层次上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到植物的极性发育,下面将近年来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激素的极性分布对植物发育的影响

与动物不同,植物的形态建成并不能在胚胎期就能全部完成,而是随个体发育而不断形成新的组织和器官,这一过程贯穿于植物体的整个生命周期。研究发现,植物激素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调控着诸如顶端优势、器官与维管束分化等许多发育过程,其调控机制与动物有所不同,植物激素是由其所产生的部位移向其作用部位,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随激素的种类而不同。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5类,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通过生长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而动物激素则是由身体的某些部分(一些特殊的细胞、组织)专门制造并直接分泌到组织间隙液和血液中去的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是体内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之一,它们可以经血液循环或局部扩散达到另一类细胞,调节后者的生理功能(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植物激素是一种存在于植株体内的痕量物质,控制着植株的形态建成。早在18世纪,法国科学家C.Bonnet 和Duhamel du Monceau 首先提出植物的生长发育受体内某种汁液控制;1880年,德国科学家J.von.Sachs 指出“控制植物根系和其他器官形成的物质,在植物体中具有极性运输的特性,并能控制植物生长”;1983年荷兰科学家F.Kogl 等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高活性的生长素(auxins )———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AA )[2]

,从此,植物学界展开了对激素

的研究热潮,并用生长素的分布和运输成功地解释了植物体的顶端优势现象。研究表明,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由此Bangerth 提出了原发优势假说,认为“先发器官通过其合成并向外运输IAA 而抑制后发器官中IAA 的输出,导致后发器官(如侧芽)生长素浓度增高,最终抑制其生长”

[3,4]

。生长素的这种由先发器官到

后发器官的极性运输对植物体轴的建立和维持有着密切的关系,调节着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器官形成。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生长素参与了植物从胚胎发育、原基形成到果实成熟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例如,生长素极性运输基因PIN1、PIN4和PIN7在拟南芥胚胎早期有规律地表达,控制着早期胚胎的发生过程,并控制着胚胎子叶的发生位置[5];同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分布也能决定叶原基的起始位置,如Reinhardt 等发现生长素的局部浓度和PIN 蛋白在膜上的重新定位对侧生器官原基的起始位点的决定是必需的[44]。

2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生长素是目前研究较为透彻的一种植物激素,它可通过极性运输实现其在植物体内的差异分布,而这种差异分布是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燕麦胚芽鞘“供体-受体琼脂块法(donor-receiver agar block method )”的经典试验表明,它可像其他大分子物质一样在植物维管系统中运输,而这种运输除顺浓度梯度的被动运输外,同时也存在着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其速率为5~20cm/h [17,24]。

研究发现,生长素在植物主茎茎尖、幼嫩叶片中合成后,通过位于木质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沿主茎向茎基部运输;而在根部则存在2种不同的运输方式,一种是在中柱细胞中由根基向根尖的向顶式运输,另一种则是在表皮细胞中由根尖向根基的向基式运输[15,16]。生长素的这种极性运输为其浓度在植物体内的差异分布提供了条件,而这种激素的浓度梯度分布又为植物发育和分化提供了必需的基本保障[5,6],并在植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影响着诸如两侧对称、维管分化和器官发育等发育过程,对发育中胚胎的极性启动和维持起重要作用[24];而在对拟南芥花分生组织的研究中发现,生长素极性运输导致的浓度差异分布影响花原基发生的起始位置[8]。在对生长素极性运输机理研究中,Rubery (1974)和Raven (1975)等提出“在生长素运输细胞的基部可能存在一种特殊的控制极性运输的输出载体”的假说,这种假说在随后的试验中相继得到证实[13],如在培养过程中加入不同的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能够得到一些特殊的表现缺陷型的植株;倪迪安等于1997年通过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而导致烟草的不定芽叶片发育形成喇叭状,此外,在拟南芥根的生毛细胞中根毛的发生位置发生改变[9,14];Y.E.Choi 等于2001年发现TIBA 可破坏不同时期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球形胚的两侧对称性,并抑制根尖和茎尖顶端分生组织以及维管束的分化,但对于体轴已经建成、形成了两侧

摘要研究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对植物发育的影响,就国内外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发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植物生长素;极性分布;极性发育;极性运输中图分类号S48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3-0011-04

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王凤娇

宋晓婕王万军

(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11

对称子叶的胚施加抑制剂,并不影响以后正常植株的建成[7]。目前,虽然对于这种作用机制的精确模式还不是十分了解,但人们已逐渐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观点,即生长素运输抑制剂作用于原生质膜上的相关位点,阻止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而极性运输抑制剂的作用靶点被认为是生长素的输入载体和输出载体。特定器官的正常发育是在一定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下发生的,如果极性运输抑制剂阻断了生长素的运输,将导致生长素局部浓度的分布比例异常,继而导致器官发生和形态建成的异常[7,10,12]。

目前,公认的生长素输入载体是类似于通透酶的AUXIN RESISTA-NT1(AUX1)家族及其具有潜在输入载体功能的同系物,而输出载体是PIN-FORMED(PIN)蛋白家族。此外,一些ABC(ATP-binding cassette)家族转录子——

—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MDR)和磷酸化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在生长素运输中也起到重要作用[22,23]。

3生长素输出载体

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拟南芥中发现一种花和花序发育不正常的突变体[45],其花序表现为针状,故称之为pin突变体。Okada等(1991)发现在pin1突变体茎的轴向上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到明显抑制,并且其植株形态与用生长素抑制剂处理后的拟南芥植株相同,因而,首次把突变体的基因功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联系起来。其后,人们发现PIN-FORMED(PIN)蛋白家族是定位于细胞基部的主要输出载体,控制着细胞中生长素的流动方向,其家族中的每一种蛋白的表达都具有组织特异性。进一步研究表明,拟南芥基因组中有8个PIN编码基因,现在已对其中的5个进行了比较明确的研究分析,而PIN5、PIN6和PIN8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PIN蛋白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表现出组织特异性,pin突变体所表现的生长表型与生长素在相关组织中丧失运输方向有关[17,18,41]。

pin1突变体中,生长素在花序轴的向基式运输减弱,并使维管发育缺陷[19,23],从该突变体中克隆出的PIN1基因编码具有622个氨基酸的蛋白,推测该蛋白具有12个跨膜区域,这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运输载体相类似[28]。免疫定位技术显示,PIN1主要位于薄壁细胞,也在根中柱外周细胞以及叶原基中围绕初生叶脉分布,对于IAA在茎尖的向基式运输和在根尖的向顶式运输中起到关键作用。

拟南芥pin2突变体的根表现出向重力性的缺失, PIN2/AGRAVITROPC1(AGR1)/ETHY LENE INSENTIVE RO-OT1(EIR1)位于根表皮组织基部的皮层细胞顶端, pin2、agr1和eir1是3个等位基因,其功能主要是参与根向重力反应过程中生长素的重新分布[17],由茎尖向根尖运输的生长素在到达根尖分生组织后,要在皮层细胞和表皮细胞进行重新分布,并向伸长区和成熟区进行向基式运输, PIN2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9]。

pin3突变体表现出生长迟缓,向光性和向重力性减弱,并且白化苗中顶端的钩状构成减少[20,23]。PIN3分布在根中柱外周细胞以及茎和下胚轴的淀粉鞘细胞中,与植物的向光反应和向重力反应中生长素的侧向分布相关,重力刺激使得PIN3在小柱细胞中向感应重力刺激的细胞底部分布, PIN3的重新定位导致流向根下侧的侧根根冠和表皮的生长素流重新定向,这样,PIN3就将重力刺激信号转化为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和器官的极性生长[30]。

PIN4则参与到根尖分生组织的静止中心下方建立生长素库,这种生长素库对生长素的分布和植物的发育模式有重要意义。PIN7对根的向顶性运输和胚胎的极性建成有重要作用[17,21]。

4生长素输入载体

早期的研究认为,生长素在细胞间的流动依赖于ATP 酶造成的H+浓度梯度,亲脂性的IAA在酸性外环境下通过扩散进入中性环境的细胞内,并转换成脂不溶性的阴离子,这种脂不溶性阴离子形式的IAA只能通过输出载体将其运往细胞外。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长素不只是仅能通过扩散方式进入细胞,可能还存在着由输入载体介导的运输过程[25],第1个被发现的输入载体是AUX1,拟南芥aux1突变体根的生长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下降,并丧失根的向地性反应。AUX1是由48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具有通透酶性质的蛋白质,推测其具有11个跨膜区域,这种通透酶输入氨基酸的机制与色氨酸类似物——

—IAA进入细胞的机制相似,这就暗示着AUX1很可能具有生长素输入载体功能[26,32]。Delbarre和Yamamoto(1998)的工作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推测,在1-NAA、IAA和2,4-D等3种生长素中,1-NAA是唯一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的,而其他2种则需要输入载体,在aux1突变体中,只有1-NAA可以恢复突变体根的向重力性表型[24,25,27]。此外,在爪蟾卵细胞中异源表达AUX1,卵细胞表现出对生长素的吸收增加,并具有可饱和性,这也有力地证明了AUX1是生长素输入载体[31]。经原位分析发现,AUX1不对称地分布于原生韧皮部,并与PIN1的位置相反,而在茎尖分生组织的L1层细胞中,AUX1与PIN1通常位于同一方向。AUX1对侧根根冠和伸长区表皮细胞的向重力性反应起着关键作用,而在茎尖分生组织,AUX1可能控制着生长素的侧向扩散,并限制其在控制叶序发生的外层细胞层的分布[33]。

5PGP蛋白对生长素运输的影响

此外,磷酸化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调控植物发育的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PGP是属于一种叫做ATP结合盒(ABC,ATP-bingding cassette)蛋白家族,它们在细胞间传递信号以影响并调节一些生化反应,一些PGP基因突变表现出不同的发育缺陷,这些缺陷与生长素信号选择、分布以及极性运输的改变相关[33]。Murphy等首次证明了PGP1可以直接将生长素运出植物细胞,并且还能将激素从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中运送出去。在酵母细胞和HeLa细胞中,一些PGPs可以通过质膜将生长素输入(PGP1, PGP19)或输出(PGP4)细胞[34,48]过表达的AtPGP1在暗光下培养时下胚轴伸长,这与低生长素浓度处理的野生型细胞相似,而抗敏系(anti-sense lines)则表现出下胚轴伸长减弱,这与1-N-naphthylph-thalamic acid(NPA)抑制剂处理的小苗表型相似,而atpgp1和atpgp19下胚轴表现出生长素向基性运输的减弱,并且atpgp19的根对NPA的敏感性下降[47]。

12

虽然一些PGPs蛋白也可以与输出抑制剂(如NPA)结合,但抑制剂处理并不能完全模拟PGP的突变表型,这说明PGP作用方式并不与PIN完全一致,PGP途径很可能是与AUX—PIN相平行的一条未知的调控途径[33-35]。

6载体蛋白的调节机制

不同生长素运输载体在细胞上的定位差异,不仅对生长素的运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植株的细胞极性和组织极性的建成也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表明,PIN在细胞中处于一种循环运输的状态,这种动态循环是由小泡运输调节的。PINs和AUX1蛋白定位于这种循环小泡上,并对生长素运输起着重要作用[33,36]。这种载有PIN蛋白的小泡运输依赖于肌动蛋白,而PIN的内摄作用则依赖于网格蛋白[46]。遗传学干扰和药物干扰网格蛋白的功能可以抑制极性运输蛋白的内摄和胞吞作用[37]。Brefeldin A(BFA)是一种膜泡运输抑制剂,其直接作用靶点是GONM,GONM为生长素应答因子(auxin response factor,ARF)家族的小G蛋白,GNOM基因编码一种ADP核糖基化作用因子-GTP交换因子(ADP ribosylation factor-GTP exchange factor,ARF-GEF),这种因子调节细胞中负责运载PIN蛋白的胞泌小泡的形成。GNOM基因缺陷会导致胚胎极性丧失以及无根表型,且所有的gonm突变体都表现出生毛细胞的根毛位置的向顶式转移,这揭示了根毛定位需要GONM的参与。而在gnom 突变体胚胎中,不能够建立PIN1的极性定位,使得其胚胎不能建立顶基轴和两侧对称[33,38]。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NOID(PID)是目前唯一被证明了与PIN极性定位确切相关的因子。PID可以诱导拟南芥根细胞中PIN蛋白从基部向顶部移动,而在丧失PID功能的pid突变体胚胎和花序尖(inflorescence tip)表皮细胞中, PIN则表现出由顶端向基部运输。pid突变体与pin1突变体表型相似,都表现出针状花絮,且侧生器官减少。而过表达PID(35S∶:PID)则表现出由于生长素减少而造成的主根萎蔫[40]。研究表明,PID直接将PIN中心亲水区域磷酸化,而PP2A磷酸酶可以中和这种激酶的活性。PP2A磷酸酶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因子,和PID一样都能部分地与PINs结合,并抑制中央亲水区域的磷酸化位点,以此介导PIN基顶极性定位。PP2A功能缺失会导致根向重力性丧失以及根尖分生组织融合,这种突变型可以由敲除pid功能的突变体恢复部分表型。在植物中,由载体可逆磷酸化介导的极性运输将依据目标情况将其运送至细胞内特异位点。对于PIN蛋白,这种机制作为开关控制着生长素在细胞内的流动方向,进而控制着组织分化、模式建成和器官发育[40-42]。另外,Zegzouti 等于2006年报道了PDK1蛋白激酶也可能通过质膜富集,将PID丝氨酸290磷酸化来影响PID蛋白[43]。AXR4蛋白位于内质网上,可以协助AUX1在细胞膜上的定位,建立和维持其在膜上的极性。axr4无效突变体中,AUX1不能到达质膜,只能滞留于内质网中,并且表现出向重力性降低、侧根数减少等[32,37]。

7结论

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进展,已使人们可以在更深入的分子水平上研究生长素极性运输这一十分复杂的生命现象。对生长素的深入研究为植物生长发育的人工调控积累大量的理论依据。但是,人们对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机理及其调控网络仍然不甚清楚,许多问题都有待于深入研究。可以相信,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对生长素极性运输载体的定位、膜泡运输以及调节因子和调控网络的研究,人们对生长素作用机制的认识将会更加清楚。

8参考文献

[1]许智宏.生长素极性的运输[J].生命科学,1998,10(2):52-54.

[2]张晓玲.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J].生物学通报,1988(3):5-6.

[3]BANGERTH F.Dominance among fruits/sinks and the search for a

correlative signal[J].Physial Plant,1989(76):608-614.

[4]夏石头,萧浪涛.生长素极性运输的调控及其机制[J].植物生理学通

讯,2003,39(3):255-261.

[5]MCSTEEN P,LEYSER O.Shoot branching[J].Annu.Rev.Plant Biol,

2005(56):353-374.

[6]刘进平.生长素运输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5):

432-443.

[7]YE CHOI,M KATSUMI,H SANO.Triiodobenzoic acid,an auxin polar

transport inhibitor,suppresses somatic embryo formation and postembr-yonic shoot/root development in 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J].Plant Science, 2001(160):1183-1190.

[8]MARCUS G.HEISLER.Patterns of Auxin Transport and Gene Expre-

ssion during Primordium Development Revealed by Live Imaging of the Arabidopsis Inflorescence Meristem[J].Current Biology,2005,15(8): 1899-1911.

[9]陈永宁,倪迪安.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TIBA对烟草离体花柄花芽

分化的影响[J].实验生物学报,1997,30(1):44-51.

[10]李焕秀.生长素运输抑制剂和钙拮抗剂对菜豆下胚轴生长素诱导的

导管分化和形成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3(2):233-237.

[11]倪迪安,王建凌,陈永宁.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抑制对叶生长发育模式

的影响[J].植物学报,1996,38(11):867-869.

[12]谢志霞.钙和生长素对棉花幼苗侧根发生的协同调控效应[J].棉花

学报,2006,18(2):99-103.

[13]JUANA INE′S,LO′PEZ NICOLA′S.Variation in indole-3-acetic acid

transpor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growth in etiolated lupin hypocotyls[J].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7(164):851-860.

[14]MARKUS GREBE,JIǐíFRIML,RANJAN SWARUP.Cell Polarity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Involves a BFA-Sensitive Auxin Influx Pathway[J].Current Biology,2002,12(19):329-334.

[15]MORRIS D A,THOMAS A G.A microautoradiographic study of au-

xin transport in the stem of intact pea seedlings(Pisum sativum L.)[J].J Exp Bot,1978(29):147-157.

[16]LOMAX T L,MUDAY G K,RUBERY P H.Auxin transport[M].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5.

[17]JOSHUA J BLAKESLEE,WENDY A PEER.Auxin transport[J].Cur-

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2005(8):494-500.

[18]BLILOU I,XU J,WILDWATER M.The PIN auxin efflux facilitator

network controls growth and patterning in Arabidopsis roots[J].Nature, 2005(433):39-44.

[19]OKADA K,UEDA J.Requirement of the auxin polar transport-system

in early stages of Arabidopsis floral bud formation[J].Plant Cell,1991(3): 677-684.

[20]FRIML J,WISNIEWSKA https://www.doczj.com/doc/599361757.html,teral relocation of auxin efflux regulator

PIN3mediates tropism in Arabidopsis[J].Nature,2002(415):806-809.

[21]FRIML J,BENKOVA E,BLILOU I.AtPIN4mediates sink-driven au-

xin gradients and root patterning in Arabidopsis[J].Cell,2002(108): 661-673.

[22]YOHANN BOUTTé,YOSHIHISA IKEDA.Mechanisms of auxind-

ependent cell and tissue polarity[J].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2007(10):616-623.

[23]ERIC M KRAME.PIN and AUX/LAX proteins:their role in auxin ac-

cumulation[J].Plant Science,2004(12):578-582.

[24]KLAUS PALME,LEO G?LWEILER.PIN-pointing the molecular basis

of auxin transport[J].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1999,2(5): 375-381.

[25]DELBARRE A,MüLLER https://www.doczj.com/doc/599361757.html,parison of mechanisms controlling

13

(上接第7页)

在排水器发育初期可以看到明显的管胞末端,这说明排水器的发育与微管束的发育密切相关,在木质部发育成熟之后才能分化出排水器,也因此排水器的发育晚于盐腺细胞和水孔细胞的发育,同时做中华补血草幼叶的扫描电镜观察,也得到相同的结论——

—在第2、第3片幼叶(数字排序由内及外,即由幼及老)的边缘中有盐腺而无水孔。

4参考文献[1]黄勇,张秀省,孟宪磊.野生花卉补血草属及其开发利用[J].中国种

业,2002(8):42.

[2]王振恒,张继,哈飞,等.补血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J].中华实用中西

医杂志,2005,18(7):1077.

[3]杨世杰.植物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KINGSLEY R STERN,SHELLEY JANSKY,James E Bidlack.Intro-

ductory Plant Biology[M].McGraw Hiu,2003.

[5]JOHN S SPERRY.Observations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ydathodes in Blechnum lehmannii[J].American Fern Journal,1969(73): 65-72.

(上接第10页)

[27]刘涛,洪风宏,武德珍.木粉表面处理对PVC/木粉复合材料力学性

能的影响[J].中国塑料,2005,19(1):27-30.

[28]MATUANA L M,WOODHAMS R T,BALATINECZ J J,et al.In-

fluence of interfacial interactions on the properties of PVC/cellulosic fiber composites[J].Polym Compos,1998,19(4):446-455.

[29]CHOTIRAT L,CHAOCHANCHAIKUL K,SOMBATSOMPOPN.

On adhesion mechanisms and interfacial strength in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wood sawdust composites[J].Int J Adhes Adhes,2007, 27(8):669-678.

[30]宋国君,王海龙,王立,等.HDPE-g-MAH增容HDPE/木粉复合材

料润滑剂的优选和热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06,34(12):53-56.

[31]CARLOTA H FMAURANO,LILIANE L PORTAL,RICARDO

BAUMHARDTNETO,et al.Functionalization of styrene-butadiene-styrene(SBS)triblock copolymer with maleic anhydride[J].Polym Bull, 2001,46(6):491-498.

[32]王玮,倪忠斌,张红武.ABS/木粉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J].中国

塑料,2005,19(1):31-33.

[33]CRISTINA D CORDELLA,NILO S M CARDOZO,RICARDO

BAUMHARDTNETO,et al.Functionalization of styrene-butadiene-styrene(SBS)triblock copolymer with glycidylmethacrylate(GMA)[J].J

Appl Polym Sci,2003,87(13):2074-2079.

[34]NIAM B NACHTIGALL,AFONSO H O FELIX,RAQUEL SMA-

ULER,et al.Blend compatibilizers based on silane and maleic anhy-dride-modified polyolefins[J].J Appl Polym Sci,2003,88(10):2492-2498.

[35]ADRIAN,TIMOTHY,SHAH VIPAUL,et al.Graft copolymers of

lignin as hydroPhobiec agents for Plastic(woods filled)composites[J].J Appl Polym Sci,2003,89(5):1266-1276.

[36]IEHAZ,FRIDLEY.Effects of load rate on flexural Properties of wood-

Plastic composites[J].Wood and Fiber Seience,2003,35(l):478-490.

[37]林铭,谢拥群,饶久平,等.木塑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4,32(6):4-6.

[38]席军,刘廷华.木塑复合材料的生产应用现状[J].广东塑料,2006,

(3):25-29.

[39]钱世准.木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及其应用[J].玻璃钢,2002(1):40-42.

[40]刘磊.绿色环保物流器具——

—塑木复合托盘[J].物流技术与应用, 1999,4(3),39-42.

[41]王立,宋国君.热塑性木塑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

子材料,2006,4(3):10-16.

[42]何帆.木粉填充聚丙烯板材的研究及其在汽车上的运用[J].汽车研

究与开发,2002(6):44-45.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of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naph-thalene-1-acetic acid and indole-3-acetic acid in suspension-cultured tobacco cells[J].Planta,1996(198):532-541.

[26]BENNETT MJ,MARCHANT A.Arabidopsis AUX1gene,a permease-

like regulator of root gravitropism[J].Science,1996(273):948-950. [27]YAMAMOTO M,YAMAMOTO K T.Differential effects of1-naph-

thaleneacetic acid,indole-3-acetic acid and2,4-dichloroph enox-yacetic acid on the gravitropic response of roots on an auxin-resistant mutant of Arabidopsis aux1[J].Plant Cell Physiol,1998(39):660-664.

[28]MARGER MD,SAIER JR MH.A major superfamily of transmem-

brane facilitators that catalyze uniport,symport and antiport[J].Trends Biochem Sci,1993(18):1041-1053.

[29]MüLLER A,GUAN C,G?LWEILER L.AtPIN2defines a locus of Ar-

abidopsis for root gravitropism control[J].EMBO J,1998(17):6903-6911.

[30]PERRIN R M.Gravity signal transduction in primary roots[J].Annals of

Botany,2005(96):737-743.

[31]YANG Y High-affinity auxin transport by the AUX1influx carrier

protein[J].Curr Biol,2006,16(11):1123-1129.

[32]LAWRENCE J,HOBBIE.Auxin and cell pilarity:the emergence of

AXR4[J].Plant Science,2006,11(11):517-518.

[33]ANNE VIETEN,MICHAEL SAUER.Molecular and cellular aspects of

auxin-transport-mediated development[J].Plant Science,2007,12(4): 160-168.

[34]GEISLER M,BLAKESLEE JJ,BOUCHARD R,et al.Cellular efflux of

auxin catalyzed by the Arabidopsis MDR/PGP transporter AtPGP1[J].

Plant J,2005(44):179-194.

[35]TERASAKA K,JOSHUA J B,BOOSAREE T,et al.PGP4,an ATP

binding cassette Pglycoprotein,catalyzes auxin transport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roots[J].Plant Cell,2005(7):2922-2939.

[36]GELDNER N,FRIML J,STIERHOF YD,et al.Auxin transport inhi-

bitors block PIN1cycling and vesicle trafficking[J].Nature,2001,413 (6854):425-428.[37]PANKAJ DHONUKSHE,FERNANDO ANIENTO.Clathrin-Me-

diated Constitutive Endocytosis of PIN Auxin Efflux Carriers in Ar-abidopsis[J].Current Biology,2007,17(6):520-527.

[38]URS FISCHER,YOSHIHISA IKEDA.Vectorial Information for Ar-

abidopsis Planar Polarity Is Mediated by Combined AUX1,EIN2,and GNOM Activity[J].Current Biology,2006,16(7):2143-2149. [39]JüRGEN KLEINE-VEHN,PANKAJ DHONUKSHE.ARF GEF-

Dependent Transcytosis and Polar Delivery of PIN Auxin Carriers in Arabidopsis[J].Current Biology,2008,18(7-8):526-531.

[40]BENJAMINS R,QUINT A,WEIJERS D,et al.The PINOID protein

kinase regulates organ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by enhancing polar auxin transport[J].Development,2001,128(20):4057-4067. [41]HEéLèNE S ROBERT,REMKO OFFRINGA.Regulation of auxin

transport polarity by AGC kinases[J].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2008(11):1-8.

[42]MARTA MICHNIEWICZ,MARCELO K ZAGO.Antagonistic Re-

gulation of PIN Phosphorylation by PP2A and PINOID Directs Auxin Flux[J].Cell,2007,130(6):1044-1056.

[43]H ZEGZOUT.Plant Biology Select-PIN Placement[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6(103):6404-6409.

[44]DIDIER REINHARDT.vscular patterning More Than Just Auxin[J].

Current Biology,2003,13(12):485-487.

[45]GOTO N,STARKE M,KRANZ A R.Effect of gibberellins on flower

development of the pinformed mutant of Arabidopsis thaliana[J].Ara-bidopsis Inform Serv,1987(22):66-71.

[46]TEH OK,MOORE I.An ARF-GEF acting at the Golgi and in sele-

ctive endocytosis in polarized plant cells[J].Nature,2007(448):493-496.

[47]MARKUS GEISLER,ANGUS S.MURPHY.The ABC of auxin tra-

nsport:The role of p-glycoproteins in plant development[J].FEBS Letters,2006(80):1094-1102.

[48]KAZUYOSHI TERASAKA,JOSHUA J BLAKESLEE.PGP4,an ATP

Binding Cassette P-Glycoprotein,Catalyzes Auxin Transport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Roots[J].Plant Cell,2005(17):2922-2939.

14

PIN蛋白在生长素极性运输中的作用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9年第3期 ·综述与专论· 收稿日期:2008-12-0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GA06B103-7) 作者简介:于胜楠(198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学;E -mail :nan -nan329@https://www.doczj.com/doc/599361757.html, 通讯作者:崔继哲,教授,硕士生导师;E -mail :shiccc1@https://www.doczj.com/doc/599361757.html, 生长素主要在植物的茎尖、幼叶、花、维管组织和生殖器官中合成[1],主要形式为吲哚乙酸(indole - 3-aceticacid ,IAA )[2]。此外,还存在吲哚丁酸(indole -3-butyricacid ,IBA )、苯乙酸(phenyl -aceticacid ,PAA )、 和4-氯-吲哚乙酸(4-cl -IAA )。与其它植物激素相比,生长素表现出更广泛的多种生理效应,这与其独具的极性运输特征密不可分[3]。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polar auxin transport ,PAT )是生长素所特有的一类从细胞到细胞的主动运输[2]。早前,以胚芽鞘为试材的生长素极性运输研究认为,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且与重力作用无关[2]。目前研究表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存在于高等植物的茎、根和叶中,其运输方向由运输蛋白的分布决定[4,5]。由茎尖合成的生长素经茎的中央维管组织极性运输到茎基部的作用位点,进入根后,存在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在中柱细胞中由根基向根尖的向顶式运输;到达根尖 后,沿表皮和皮层细胞向根基的向基式运输,流向根伸长区。随后,生长素从根伸长区表皮层重新流入中柱细胞,向下流动至根尖,如此循环[5,6]。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幼叶原基发育过程中,生长素的合成位点是渐变的。在幼叶原基发育初期,主脉形成前,游离生长素最早在托叶中合成,随后在叶原基顶端的排水组织中合成。随着生长素作用的幼叶原基向基式发育,叶裂片处排水组织合成的生长素诱导幼叶主脉形成和次级维管束分化。到了幼叶原基发育后期,生长素在幼叶的叶肉细胞和毛状体中合成,诱导叶片三级、四级和终脉的形成[4]。可见,在拟南芥幼叶发育过程中,生长素合成位点的改变调控幼叶原基以自顶向基的模式成熟。 生长素可诱导木质部形成,因而,极性运输的终点可能是各器官已形成的维管组织。一旦有了维管组织,生长素就可能非极性地长距离运输。生长素的这种非极性运输与其它营养物质的运输并无 PIN 蛋白在生长素极性运输中的作用 于胜楠 崔继哲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25) 摘 要:PIN 蛋白是生长素流出载体,它在细胞中的不对称分布决定细胞间生长素流方向。PIN 蛋白网络系统决 定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为植物体各部位的细胞提供了特异的位置和方向信息。从细胞水平上介绍PIN 蛋白在生长素极性运输中的作用及对PIN 蛋白功能调节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生长素 生长素极性运输 PIN 蛋白植物生长调节剂 Role of PIN Proteins in Polar Auxin Transport Yu Shengnan Cui Jizh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Abstract :The Pin -formed (PIN )protein are auxin efflux carriers ,the asymmetrical 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which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of cell -to -cell auxin flow.PINs constitute a flexible network underlying the polar auxin transport by providing particular positional and temporal information.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role of PIN proteins in polar auxin transport at the cellular level and current research advances on regulation of their function. Key words :Auxin Polar auxin transport PIN protein Plant growth regulator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习题(解析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专题练习 1.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对实验结果预测正确的是(甲~丙是在切去尖端后进行的处理 A.上述四组实验中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4 B.上述四组实验中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3 C.主枝仍能直立生长的只有丙 D.能弯向光源生长的只有丁 【答案】A 【解析】上述四组实验中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2,A、B错误;主枝仍能直立生长的是甲、丙,C错误;丁给以单侧光照,植物会弯向光源生长,甲、乙、丙不具有尖端,不能接受单侧光照,因此甲、乙、丙不能向光弯曲,D正确。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为不透光的锡箔帽和套) A.若探究苗尖端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 B.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②③进行对照 C.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①⑥进行对照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①③⑤ 【答案】A 3.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运输的方式属于

A.主动运输B.极性运输 C.自由扩散D.渗透作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说明生长素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4.下图为达尔文进行的某植物向光性研究的示意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结果说明尖端是该植物的感光部位 B.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 C.省略第⑤组实验,该实验仍可获得确切的实验结论 D.实验处理一段时间后,②、③的尖端以下部位生长高度相同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①②实验说明尖端是该植物的感光部位,A正确;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和发生弯曲的部位,B错误;省略第⑤组实验,则该实验不能获得确切的实验结论,C错误;实验处理一段时间后,②由于没有尖端,不能生长,而③直立生长,D错误。[来源:学,科,网Z,X,X,K] 5.某小组利用同一种植物幼苗进行如下实验,几天后,预测幼苗的茎仍直立生长的是 A.ⅠB.Ⅰ和Ⅱ C.Ⅱ和ⅢD.Ⅰ、Ⅱ和Ⅲ 【答案】A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装置Ⅰ中幼苗处于暗室中,没有单侧光的刺激,因此幼苗将直立生长;装置Ⅱ的右侧上方有单侧光刺激,此时单侧光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一侧,背光一侧生长快,从而弯向光源生长;装置Ⅲ的右上方和右下方均有单侧光,因此与装置Ⅱ相同,茎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而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反而抑制生长,因此向光一侧生长快,使根背光

生长素在根部运输的几点认识

生长素在根部运输的几点认识 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中,茎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形态学上端到下端的极性运输,那么,在植物根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什么呢? 按照目前流行的各种高中生物教辅资料中,在解释把植物横放后根的向重力性时生长原因时,一般都认为:是根尖产生了生长素,在重力的作用下,由根尖的远地侧向近地侧横向运输,然后再向根基部方向运输,由于根对生长素很敏感,故抑制了近地侧根细胞的生长,使远地侧根细胞生长速度较快而出现向重力性生长。也就是说,根中生长素是由根尖向根基部的极性运输。然而,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根中生长素的来源 IAA主要是在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中合成的,合成后即被运输到植株各部和根中。IAA的运输是单方向的,只能从植物顶端往下运输而不能反过来从下面往顶端运输,所以称为极性运输[1]。根据根向重力性Evans-Moore模型,根直立生长时茎尖运向根冠的IAA在根中四周平均分布[2]。高中教材上也提到,生长素主要产生于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等。生长素在植物中分布很广,但以生长旺盛的器官和组织如正在生长的茎尖和根尖的分生组织、胚芽鞘、受精后的子房和幼嫩的种子等含量较多,而在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甚少[2]。从这里可以这样理解:根尖尤其是根尖分生组织中的较多生长素不是根尖产生的,而是茎尖产生后向下运输一直运输到根尖,并作用于根尖的。 2根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植物根中的生长素也表现极性运输的性质,不过是由根基部向根尖方向的运输,即向顶运输[2]。 目前,对根的向重性普遍是这样解释的,也就是Evans(1996)提出的根向重力性Evans-Moore 模型:IAA在地上部合成,经维管系统运输到根,当根尖处于与重力线方向平行时,根冠细胞中淀粉体沉降在柱细胞的底端,此时Ca2+和运到根冠的IAA向四周平均分配。然后IAA再经根皮层向基方向运至根伸长区,以促进伸长区细胞均衡伸长,使根仍与重力线方向平行生长(图A)。但当根处于水平方向时(图B),淀粉体沉降至柱细胞下侧,从而促进Ca2+与IAA在下侧释放。Ca2+还增强IAA 进入向基性的运输流,使IAA更多地经皮层运输到根的下侧,并在下侧积累。这种超最适浓度的IAA会抑制根下侧的伸长,从而引起根向下弯曲的运动反应[3]。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林科院 9310031 傅建平 摘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植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并受许多因素调控,研究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研究进展情况。 关键词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输出载体输入载体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生长素在植物叶原基、幼叶以及发育的种子等部位合成,沿茎或根进行传输。生长素在茎切段试验和胚芽鞘试验中表现刺激细胞伸长生长,它的主要生理作用还包括诱导不定根发生促进维管束分化、控制向性生长和顶端优势,以及调节植物开花坐果等生理过程。在植物茎尖合成的生长素需要通过极性运输到达靶细胞才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生长素极性运输广泛参与植物的叶片发育、花的分化、维管的分化、胚胎发育、光形态建成以及侧根的发育等。。早期对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研究主要采取施加极性运输抑制剂如NPA、HFCA、TIBA、CA的方法。后来通过对生长素极性运输突变体的研究, 从分子水平上为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化学渗透偶联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进一步发现了极性运输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现象之间的联系。 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特点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由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单向运输的现象。在高等植物茎中, 生长素由茎尖合成位点极性运输到茎基部的作用位点。生长素极性运输具有依赖于能量、需要O2、对温度敏感、随年龄增加而减弱等生理特点,是一种需要消耗代谢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其运输的速度比维管系统中的运输速度慢得多。极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可逆浓度梯度运输。一些化合物如TIBA和NPA等能抑制生长素极性运输, 缺氧会严重地阻碍生长素的运输。此外, 生长素又有自动抑制现象, 即先发育的器官通过其合成并向外输出的生长素抑制后发育期器官生长素的输出。 2 极性运输处于主导地位 从整体组织看, 生长素的移动方向是向基性的。极性运输与能量消耗有关, 它包括生长素从上部细胞的透出和向下部细胞的透入, 透入时几乎不受代谢抑制剂或缺氧等因素的影响, 而透出却明显地受这些因素阻碍。显然, 极性运输是一种同代谢过程密切联系的主动运输。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运输过程, 前者与组织极性有关, 后者由重力作用引起, 它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分别起作用并引起多种生理效应。那末, 在倒置的茎中, 是否会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使生长素向形态学的顶端逆极性运输呢?当然, 很难设想在这情况下感应重力的横向运输机制完全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 但正如实验所表明的那样, 茎的倒置并不能改变生长素的总的运输方向, 也就是说, 极性运输仍处于主导地位。 3抑制剂对生长素极性运输的调控 生长素输出载体是极性运输的主要调控部位。目前对生长素极性运输调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NPA结合蛋白对输出蛋白活性的调节上。常用抑制剂三碘苯甲酸( TIBA )和萘基邻氨甲酰苯甲酸(NPA)研究生长素极性运输, 它们对输出蛋白起负调控作用: 与负责IAA运输的载体蛋白结合, 通过改变载体蛋白的构象, 抑制IAA 与载体蛋白的特异性结合, 从而抑制IAA的极性运输。

课时跟踪检测 (十五) 植物生长素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植物生长素 一、单项选择题 1.生长素的发现应该追溯到达尔文父子,他们所做实验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是对照组,②~⑥是实验组 B.①②③的结果证明弯曲生长与胚芽鞘尖端及单侧光有关 C.④⑤⑥的结果证明背光侧生长素的浓度高于向光侧 D.该一系列实验结果不能证明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胚芽鞘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解析:选C①是无光照或者四周光照,为对照组,②~⑥是施加实验变量的各组,为实验组,A正确;①无光照或四周光照,幼苗直立生长,②单侧光照射,幼苗向光弯曲生长,③切去尖端,幼苗不生长不弯曲。①②③的结果证明弯曲生长与胚芽鞘尖端及单侧光有关,B正确;④⑤⑥的结果证明幼苗尖端能够感受光照,在单侧光照射下,幼苗能弯向光源生长,但是不能证明背光侧生长素的浓度高于向光侧,C错误;该一系列实验结果不能证明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胚芽鞘尖端传递到了下面,也可能是某种影响导致幼苗弯向光源生长,D正确。 2.由下图直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B.生长素的化学成分为吲哚乙酸 C.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解析:选A两组实验所采用的是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因此无法验证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以及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实验中没有对生长素的成分进行分析,因此也不能用来验证生长素的化学成分。该实验只能证明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 3.如下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

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d图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解析:选D据图分析可知,a直立生长,b向光源弯曲生长,c向右弯曲生长,A、B 错误;d图中如果只旋转纸盒,植株不动,只有当纸盒旋转至纸盒开口朝向光,植物才受到光照,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d图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那么只有纸盒开口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因此植株会向盒开口方向生长,D正确。 4.某同学重复了温特的胚芽鞘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胚芽鞘a将不生长 B.实验说明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能促进胚芽鞘b生长 C.实验的自变量是琼脂块中有无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 D.该实验也能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进行极性运输 解析:选D题图显示:a上放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故胚芽鞘a将不生长,A正确;该实验说明尖端确实产生了化学物质能促进胚芽鞘b生长,B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琼脂块中有无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C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胚芽鞘尖端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不能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进行极性运输,D错误。 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激素是一类化学物质 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植物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所有植物激素都促进植物生长 解析:选D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细胞合成的一类化学物质,A正确;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B正确;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而是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C正确;植物激素的种类不同,对植物生长发育

生长素

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有植物激素的本质都是有机物 B.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相比,植物体内没有分泌激素的腺体 C.植物激素的种类有生长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 D.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2.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 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 C. 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 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 3.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色氨酸 B.植物体内的苯乙酸、吲哚丁酸也是生长素 C.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D.生长素只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的分生区、形成层等 4.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运输的方式属于() A.自由扩散B.极性运输C.主动运输D.渗透作用 5.下列关于生长素的运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植物的幼嫩部位,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即极性运输 B.在植物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D.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 6.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光部位、生长素横向运输部位、弯曲生长部位是 A.尖端、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部、尖端下部 C.尖端下部、尖端、尖端、尖端下部 D.尖端、尖端、尖端、尖端下部 7.“朵朵葵花向太阳”的生理基础是( ) A.茎的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多 B.茎的背光侧细胞分裂快 C.光合作用需要更多的光 D.茎的背光侧细胞伸长的快 8.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处理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置于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后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 鞘切面的同一侧 9.下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长素由②→①移动 B.生长素由④→③移动 C.生长素由①→③移动 D.③处生长比④处快 10.科学家做过如下的试验:①把不含生 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 ②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 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块不含生长素 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③把一 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 下,做与②同样的试验。三个试验都以单 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含生长素多

非极性运输

非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横向运输这三者的关系 (2012-04-16 21:39:17) 转载 标签: 杂谈 非极性运输是一种怎样的运输方式横向运输是一种非极性运输吗 植物体中的运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和其他有机物一样,通过韧皮部运输,运输的方向取决于两端IAA的浓度差。另一种是只能从形态学上的上端到下端的极性运输,是一种耗能的主动运输过程。极性运输是一种局部运输方式,如胚芽鞘、幼茎、幼根的薄壁细胞之间的短距离单向运输过程,这种运输方式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更具意义。 生长素的运输有三种方式:一是需要能量的且单方向的极性运输,二被动的通过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三是横向运输的。 1 极性运输 所谓“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总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颠倒。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形态学上端”和“形态学下端”与地理方位上的“上”和“下”无必然联系。“形态学上端”通常指茎尖、根尖等。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一种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而携带生长素的载体蛋白位于细胞底部细胞膜上,顶部则没有,这就促使IAA 分子(生长素分子)在薄壁组织中(或韧皮部中)顺序穿过一个个细胞向植株下部运行,不断从细胞底部由载体带出再进入下一个细胞.若倒过来则由于细胞顶端无IAA载体而运不出去,不能进行下一个细胞.如顶端优势就是一个很好的极性运输的例子。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速度大约1 h,比扩散速度约快10倍,并且要消耗能量,在缺氧或有呼吸抑制剂存在的条件下,极性运输会受到抑制,生长素还可以逆着浓度梯度运输。因此,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实际上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其极性运输的强弱与植物体生活的状态有关,如在较老的胚芽鞘、茎和叶肉内,极性运输就有所减弱。目前已知的植物激素中只有生长素独有这种特性,在高等植物的茎和根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现象。 2非极性运输 实际上,生长素在植物体内除了极性运输之外,也发现在植物体中存在被动的、在韧皮部中无极性的生长素运输现象,成熟叶子合成的生长素可能就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的被动运输。这已经能够通过实验得到证实,即在叶面施加外源性的生长素,在根的基部能够检测得到;在根部施用外源性的生长素,在叶子上能够检测得到。 3横向运输 所谓横向运输就是指生长素由茎(光源)的一侧横向移动到另一侧(背光)的运输方式.由此造成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实际上应与电荷分布有关.生长素是带弱酸性的,在细胞中常以阴离子形式存在,对植物来说,单方向的光照会引起器官尖端不同部位产生电势差,向光一侧带负电荷,背光一侧带正电荷,这样一来,生长素带弱酸性的阴离子则向带正电荷的背光一边移动,再向下运输,从而引起尖端下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纵向伸长快,向光一侧分布少,细胞纵向伸长慢,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时,在尖端部位出现一定程度的由向光侧向背光侧的横向运输。当植物横放时,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生长素会进行由远地侧向近地侧的横向运输,导致根、茎的近地侧多

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 现代农业科技 杂志社——国家优秀

收稿日期2009-01-14 极性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一种现象,是指个体的组织器官在生长轴向上的不对称性,而这种不对称性从受精卵开始就已经具备。德国植物学家Bünning 在1973年曾说过“没有极性就没有分化”[1],可见极性对植物发育的重要性。大量事实证明,生长素在体内的不均匀分布,控制着植物的极性发育。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与迅速发展,人们从各个层次上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到植物的极性发育,下面将近年来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激素的极性分布对植物发育的影响 与动物不同,植物的形态建成并不能在胚胎期就能全部完成,而是随个体发育而不断形成新的组织和器官,这一过程贯穿于植物体的整个生命周期。研究发现,植物激素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调控着诸如顶端优势、器官与维管束分化等许多发育过程,其调控机制与动物有所不同,植物激素是由其所产生的部位移向其作用部位,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随激素的种类而不同。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5类,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通过生长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而动物激素则是由身体的某些部分(一些特殊的细胞、组织)专门制造并直接分泌到组织间隙液和血液中去的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是体内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之一,它们可以经血液循环或局部扩散达到另一类细胞,调节后者的生理功能(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植物激素是一种存在于植株体内的痕量物质,控制着植株的形态建成。早在18世纪,法国科学家C.Bonnet 和Duhamel du Monceau 首先提出植物的生长发育受体内某种汁液控制;1880年,德国科学家J.von.Sachs 指出“控制植物根系和其他器官形成的物质,在植物体中具有极性运输的特性,并能控制植物生长”;1983年荷兰科学家F.Kogl 等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高活性的生长素(auxins )———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AA )[2] ,从此,植物学界展开了对激素 的研究热潮,并用生长素的分布和运输成功地解释了植物体的顶端优势现象。研究表明,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由此Bangerth 提出了原发优势假说,认为“先发器官通过其合成并向外运输IAA 而抑制后发器官中IAA 的输出,导致后发器官(如侧芽)生长素浓度增高,最终抑制其生长” [3,4] 。生长素的这种由先发器官到 后发器官的极性运输对植物体轴的建立和维持有着密切的关系,调节着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器官形成。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生长素参与了植物从胚胎发育、原基形成到果实成熟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例如,生长素极性运输基因PIN1、PIN4和PIN7在拟南芥胚胎早期有规律地表达,控制着早期胚胎的发生过程,并控制着胚胎子叶的发生位置[5];同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分布也能决定叶原基的起始位置,如Reinhardt 等发现生长素的局部浓度和PIN 蛋白在膜上的重新定位对侧生器官原基的起始位点的决定是必需的[44]。 2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生长素是目前研究较为透彻的一种植物激素,它可通过极性运输实现其在植物体内的差异分布,而这种差异分布是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燕麦胚芽鞘“供体-受体琼脂块法(donor-receiver agar block method )”的经典试验表明,它可像其他大分子物质一样在植物维管系统中运输,而这种运输除顺浓度梯度的被动运输外,同时也存在着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其速率为5~20cm/h [17,24]。 研究发现,生长素在植物主茎茎尖、幼嫩叶片中合成后,通过位于木质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沿主茎向茎基部运输;而在根部则存在2种不同的运输方式,一种是在中柱细胞中由根基向根尖的向顶式运输,另一种则是在表皮细胞中由根尖向根基的向基式运输[15,16]。生长素的这种极性运输为其浓度在植物体内的差异分布提供了条件,而这种激素的浓度梯度分布又为植物发育和分化提供了必需的基本保障[5,6],并在植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影响着诸如两侧对称、维管分化和器官发育等发育过程,对发育中胚胎的极性启动和维持起重要作用[24];而在对拟南芥花分生组织的研究中发现,生长素极性运输导致的浓度差异分布影响花原基发生的起始位置[8]。在对生长素极性运输机理研究中,Rubery (1974)和Raven (1975)等提出“在生长素运输细胞的基部可能存在一种特殊的控制极性运输的输出载体”的假说,这种假说在随后的试验中相继得到证实[13],如在培养过程中加入不同的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能够得到一些特殊的表现缺陷型的植株;倪迪安等于1997年通过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而导致烟草的不定芽叶片发育形成喇叭状,此外,在拟南芥根的生毛细胞中根毛的发生位置发生改变[9,14];Y.E.Choi 等于2001年发现TIBA 可破坏不同时期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球形胚的两侧对称性,并抑制根尖和茎尖顶端分生组织以及维管束的分化,但对于体轴已经建成、形成了两侧 摘要研究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对植物发育的影响,就国内外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发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植物生长素;极性分布;极性发育;极性运输中图分类号S48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3-0011-04 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王凤娇 宋晓婕王万军 (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11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习题2.docx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习题 一、选择题 1. 下图为生长素(“U )对豌豆幼苗茎内赤很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图中G0、G 禺、G/2。、G/29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 川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若图中酶1或酶2的 基因 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必力,该植株茎内G4的合成可恢复正常 B. 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 C. 对酶1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4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度 D. 酶2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高 【解析】在单侧光照射下,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较向光侧高,根向背光侧弯曲生长,生长 素对根向光侧的生长起促进作用。比较强光、弱光和黑暗调节下生长素总量可以看出,生长 素分布不均匀与光照加快了生长素的分解有关。 【答案】C 2. 用矮壮素处理可以抑制植株增高,培育出矮化的水仙,提高观赏价值。与矮壮素的 作用 效果正好相反的植物激素是() A. 乙烯利 B.赤每素 C. 2, 4-P D. 脱落 酸 【解析】在单侧光照射下,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较向光侧高,根向背光侧弯曲生长,生长 素对根向光侧的生长起促进作用。比较强光、弱光和黑暗调节下生长素总量可以看出,生长 素分布不均匀与光照加快了生反素的分解有关。 【答案】B 3. 某植物正常传粉形成幼果后,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幼果,可能出现的是 A. 种子明显增多 B.形成无子果实 C.部分果实脱落 D.果实较 【解析】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能防止落花落果,但高浓度 能疏花疏果。 【答案】C 4. 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玉米胚芽鞘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对该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 前体物质 (+)表示促进 (-)表乐抑制

验证生长素极性输

验证生长素极性输

————————————————————————————————作者:————————————————————————————————日期:

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一、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知道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因而这次实验,是让学生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本实验研究最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可自愿结合组成若干小组,要求选出小组长负责本组的研究工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理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 2、能力目标: (1)学习用实验验证的方法来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2)学会验证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创新能力。 (2)通过实验过程中小组之间的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3)体会科学理论往往在生产实践应用过程中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理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 四、教学难点:掌握验证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五、学情分析 本实验是基于学生在学习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的。学生往往比较有积极性,将课本上的科学知识融入具体的生活生产中这就是实验的出发点,即全面展示这节课的知识点,又要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原于生活,创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课前准备: 加拿大飞蓬幼苗,琼脂块,生长素 七、教学过程: (一)、目的要求: 1、学会验证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学会用验证的实验方法来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3、理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体会科学理论在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有许多要探

生长素极性运输研究进展 (1)

收稿日期:2007-11-28 作者简介:常 莉(1981-),女,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植物生理学及植物内源激素,E m ai:l s w c h angl@i 163 co m;通讯作者:薛建平,E m ai:l xu ej p2000@yahoo co m cn 。 生长素极性运输研究进展 常 莉,薛建平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生物系资源植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淮北 235000) 摘 要:生长素极性运输与植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并受许多因素调控,生长素极性运输机理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生理机制及其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了解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进而阐述生长素极性运输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关键词:生长素;极性运输;植物生长发育中图分类号:Q 946 885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32(2008)06-0009-05 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植物激素的调控,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有五类,即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 分裂素类、乙烯和脱落酸。生长素早在1880年就被发现,也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生长素是吲哚乙酸(I AA ),天然生长素(如I AA )和合成生长素(如2,4 D 和NAA 等)在植物体中都表现出极性运输。目前已知的植物激素中只有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这一特征,因此很自然地就把植物的极性发育、分化、生长等生理现象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联系在一起。早期对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研究主要采取施加极性运输抑制剂如萘基邻氨甲酰苯甲酸(NP A )、9 羟基 芴 9 羧酸(HFCA )、三碘苯甲酸(T I BA )和反式肉桂酸(CA )的方法。后来通过对生长素极性运输突变体的研究,从分子水平上为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化学渗透偶联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进一步发现了极性运输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现象之间的联系。1 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生理特点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由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单向运输的现象。在高等植物茎中,生长素由茎尖合成位点极性运输到茎基部的作用位点;在根的不同组织中则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运输方式:在中柱细胞中由根基向根尖的向顶式运输,表皮细胞中由根尖向根基的向基式运输。研究表明,生长素极性运输具有依赖于能量、需要O 2、对温度敏感、随年龄增加而减弱等生理特点,显然是一种需要消耗代谢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其运输的速度比维管系统中的运输速度慢得多,又比物理扩散快约10倍,一般为5~20mm /h 。极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可逆浓度 梯度运输。一些化合物如2,3,5 三碘苯甲酸(T I BA )和奈基邻氨甲酞苯甲酸(NPA )等能抑制生长素极性运 输,缺氧会严重地阻碍生长素的运输。此外,生长素又有自动抑制现象,即先发育的器官通过其合成并向外输出的生长素抑制后发育期器官生长素的输出。2 生长素极性运输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一般认为生长素主要在植物叶原基、幼叶以及发育的种子等部位合成。在这些器官中合成的生长素需要通过极性运输到达靶细胞才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因此生长素极性运输广泛参与植物的叶片发育、花的分化、维管的分化、胚胎发育、光形态建成以及侧根的发育等。 2 1 生长素极性运输和叶片发育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主要器官,对植物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形态学上,成熟叶片具有三个轴:近远轴,腹背轴和中心 两侧轴。体内的遗传机制和体外的环境因子正是沿着这些轴向来 调控叶片发育和形态建成[1] 。早期叶片发育可被人为的分为三个阶段:叶原基的起始,腹背性的建立和叶片的延展 [1] 。在这些阶段中发生的任何突变都有可能 产生叶片发育和叶片形态的缺陷。在研究离体芥菜胚和小麦胚的培养中,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导致了芥菜胚筒状子叶和小麦胚柄与芽分生组织之间的伸长。L i u [1] 等提出:生长素极性运输可以使将来发育成子叶的两个区域中生长素达到合适的浓度,从而有利于子叶原基的发端而形成两侧对称的子叶。后来在研究离体培养的二月兰等的叶或花柄外植体而进行的不定芽分化,加入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后,即有喇叭状叶和

生长素的偏转

一、植物向性运动的人工实验方法归类 1.暗盒开孔类(如右图) 2.云母片插入类(如下图 ①右弯曲生长;②直立生长;③向光弯曲生长;④向左弯曲生长。 3.切割移植类(如下图) ①直立生长;②向左弯曲生长; ③④:a=b+c,b>c(a、b、c为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 ⑤向右弯曲生长。 4.锡纸遮盖类(如右图) 5.旋转类(如下图) 6.幼苗横置类(如下图) 7.失重类 幼苗移到太空后,其向光性仍保留,但因无重力作用而失去了根的向重力性和茎的负向重力性。 二、与生长素有关的实验设计分析 1.验证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 实验组:取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置于 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如图甲)。 对照组:取未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空白琼脂块,置于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如图乙)。 2.验证胚芽鞘生长部位在尖端下段 实验组:在胚芽鞘尖端与下段间插入云母片(如图甲)。 对照组:胚芽鞘不做处理(如图乙)。 3.验证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1)实验操作(如图) (2)现象:装置a中胚芽鞘直立生长;装置b和c中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4.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1)实验操作(如图) (2)实验现象: A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B组中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5.探究重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 (1)实验操作:如图所示(注:A盒下侧有开口,可以进光)。 (2)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A、B中幼苗都向上弯曲生长,只是B向上弯曲程度大, 说明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单侧光。 ②若A幼苗向下弯曲生长,B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重力。 ①向中央弯曲生长; ②直立生长; ③向开孔处弯曲生 ①根向下弯曲生长; ②茎向上弯曲生长; ③向左弯曲生长。

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一、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知道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因而这次实验,是让学生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本实验研究最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可自愿结合组成若干小组,要求选出小组长负责本组的研究工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理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 2、能力目标: (1)学习用实验验证的方法来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2)学会验证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创新能力。 (2)通过实验过程中小组之间的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3)体会科学理论往往在生产实践应用过程中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理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 四、教学难点:掌握验证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五、学情分析 本实验是基于学生在学习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的。学生往往比较有积极性,将课本上的科学知识融入具体的生活生产中这就是实验的出发点,即全面展示这节课的知识点,又要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原于生活,创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课前准备: 加拿大飞蓬幼苗,琼脂块,生长素 七、教学过程: (一)、目的要求: 1、学会验证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学会用验证的实验方法来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3、理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体会科学理论在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有许多要探索的问题。 (二)、实验原理:生长素(IAA)在胚芽鞘内只能从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一轮复习其他植物激素 选择题

其他植物激素 1.某植物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探究其原因,检测了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根据激素的作用特点,推测图中a、b依次为 A.赤霉素、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C.脱落酸、细胞分裂素 D.赤霉素、乙烯 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B. 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果但不能疏花疏果 C.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 D. 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 3.在黑暗条件下,细胞分裂素可延缓成熟绿叶中叶绿素的降解,表明细胞分裂素能 A.延缓叶片变黄 B.促进叶片衰老 C.在成熟的叶肉细胞中合成D.独立调节叶绿素降解的生理过程

4.果实在成熟之后发生的细胞呼吸突然升高的现象称为呼吸跃变,是果实成熟达到可食程度的标志。下图为香蕉成熟后细胞CO2释放量和乙烯含量变化曲线,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呼吸跃变导致乙烯含量剧增 B.呼吸跃变是果实成熟的标志 C.乙烯含量增加可能诱导呼吸酶的合成 D.乙烯的增加促进了果实的发育 5.现有与某种植物种子萌发有关的4组实验处理如下表。下列组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仅做Ⅰ组与Ⅱ组实验,可探究机械破损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B.仅做Ⅰ组与Ⅲ组实验,可探究种皮完整条件下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C.仅做Ⅱ组与Ⅲ组实验,可探究赤霉素或机械破损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D.仅做Ⅱ组与Ⅳ组实验,可探究机械破损条件下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6.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茎伸长受抑制均由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引起 B.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C.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无关 D.该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7.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C.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 D.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8.下图为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图中 GA1、GA8、GA20、GA29 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 GA1 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若图中酶 1 或酶 2 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 IAA,该植株茎内 GA1 的合成可恢复正常 B. 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 C. 对酶 1 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 GA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

生长素实验技法追踪(生物)

生长素实验技法追踪 1.验证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 实验组:取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置于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如图甲)。 对照组:取未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空白琼脂块,置于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如图乙)。 2.验证胚芽鞘生长部位在尖端下段 实验组:在胚芽鞘尖端与下段间插入云母片,如图甲。 对照组:胚芽鞘不做处理,如图乙。 3.验证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1)实验操作(如图) (2)实验现象:装置a中胚芽鞘直立生长;装置b和c中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4.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1)实验操作(如图) (2)实验现象:A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B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 5.探究重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 (1)实验操作:如图所示(注:A盒下侧有开口,可以进光)。 (2)结果预测及结论:若A、B中幼苗都向上弯曲生长,只是B向上弯曲程度大,说明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单侧光。 若A中幼苗向下弯曲生长,B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重力。

1.脱落酸可以促进植株叶片脱落,为了验证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某同学取若干长势相同、处于采收棉花前期的棉花植株,分成甲、乙、丙三组,按下表所示处理。其中符合实验要求的组别是( ) A.甲、乙 B .甲、丙 C .乙、丙 D .甲、乙、丙 解析:选B 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放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组放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两组都要放含脱落酸的琼脂块。 2.下图甲是用小麦胚芽鞘进行的实验过程示意图。图乙曲线中能正确表示琼脂块上放置的尖端数量(N )与小麦胚芽鞘弯曲程度关系的是( ) 解析:选B 在胚芽鞘的左侧放上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会促使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琼脂块上尖端数量愈多生长素浓度愈大,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作用加强,胚芽鞘向右弯曲程度大,超过一定范围,促进作用减弱,胚芽鞘向右弯曲程度减弱。 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 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插条的状况、芽的数量、2,4-D 的浓度等 B .该实验还可用生根的平均长度作为观察指标 C .生长素类似物2,4- D 浓度为800 mg/L 时,抑制插条生根 D .该实验可确定400 mg/L 是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