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填充材料研究进展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填充材料研究进展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填充材料研究进展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填充材料研究进展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填充材料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填充材料研究进展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脊柱外科微创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先在椎体内置入一个可膨胀性球囊(inflatable bone tamp,IBT),通过球囊的扩张在椎体内形成一个空腔,再注入填充材料,从而纠正畸形,达到对一些骨质疏松或肿瘤等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VCFs)的治疗目的。PKP于1998年取得FDA的批准开始应用于临床,我国也于近年开展了这项技术,获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是,术中所用的填充材料仍有一些不足之处,直接导致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手术疗效的降低,这激发了人们对理想的填充材料进行探索。理想的用于PKP的填充材料应具备以下特点[1]:(1)良好的显影能力;(2)调制简便,易于注射;(3)适宜的聚合温度;(4)6~10 min的操作时间,15 min左右的凝固时间;(5)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6)无毒;(7)极好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8)适宜的重吸收率;(9)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

性;(10)合理的价格;另外,填充材料应该适于作为一些药物以及生物活性因子的载体,且具有缓释的作用。

目前,已经使用的填充材料没有一种能完全满足PKP的要求或被FDA批准可以在PKP中使用,而需行PKP的患者却日益增多,因此问题十分严峻。本文拟对临床已经使用及临床适用的填充材料研究进展予以总结。

1 生物惰性材料

以应用最早且最广泛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为代表。PMMA是一种合成树酯,分子量大,是由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methacrylate,MMA)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PMMA聚合后能自行凝结,其弹性模量介于松质骨和金属之间,常用来固定关节置换术中的金属或塑料组件。

PMMA有许多优点,包括:调制简便,价格便宜,生物力学性能良好。但是,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不能在体内生物降解,没有整合到周围骨质的潜在性,没有直接的骨附着,聚合温度高,潜在的单体毒性作用,需要加入助显剂等,严重制约着其更广泛的应用。尽管在一些关于PVP和PKP的报道中已经显示了好的临床结果[2,3],但仍不清楚应用PMMA后的疼痛缓解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骨水泥注入后提高了脊柱的生物力学性能,使椎体的显微骨折得到固定,从而减少对痛觉神经末梢的刺激[4];PMMA 聚合产生的高热以及本身的化学特性可破坏椎体的感觉神经末梢。关于PMMA的

骨热坏死效应仍是个假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显的证据支持这一点[5,6]。有学者在针对狒狒的椎体增强术的研究中,注意到PVP和PKP后的椎体中存在一些坏死的骨碎片。但并不清楚这种坏死是否是源于PMMA的聚合过程[5]E4-10。

PKP通常是在影像监视下进行的,所以填充材料必须是辐射不透性的,这样就可以追踪填充材料的踪迹,检测并避免填充材料渗漏所导致的神经系统或其他组织的损伤。由于PMMA本身显影差,故经常添加BaSO4作为助显剂。单纯骨水泥(Simplex P)本身就包含了质量百分比为10%的BaSO4,这一比重应用于标准的关节重建效果良好,但对于影像导引的椎体增强术还不够,于是国外学者便自行在骨水泥中添加更多的BaSO4,但是到底加入多少BaSO4最为合适,至今无满意的量化指标。

在另一项组织学研究中,从外科切除和尸体标本中获得的人椎体的血管中鉴定出了骨水泥和(或)BaSO4颗粒[6]1521-1527,考虑可能与临床上偶尔发生的椎体增强后的骨水泥栓塞有一定的关系。

总之,PMMA虽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填充材料,但由于其本身固有的诸多缺陷,应用前景并不乐观。

2 生物活性材料

此类材料中研究较多的有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硫酸钙骨水泥(calcium sulfate cement,CSC)、天然珊瑚骨替代物以及生物陶瓷等。

2.1 CPC

CPC又称羟基磷灰石骨水泥(hydroxyapatite cement,HAC),是一种新型的自固型骨水泥。其组成包括固相和液相,固相主要由磷酸钙盐,如磷酸四钙、磷酸三钙、二水磷酸氢钙、无水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钙等之中的至少两种组成,还可以有氟化物、半水硫酸钙等;液相可以是蒸馏水、稀酸、血清、血液等。不同的磷酸盐在液相中发生反应,其最终产物也是唯一的羟基磷灰石(HAP),不会影响血液中钙、磷的水平。CPC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自行固化,粉末与固化液调和成牙膏状后,3~15 min内凝结且与骨直接黏结,产品固化强度不低于35 MPa;其凝固过程不产热,温度适宜,避免了任何潜在的PMMA的热损伤作用[7]。更重要的是CPC与骨盐成分完全一样,其晶体结构也与骨质相同,生物相容性好,与宿主组织兼容,化学性质稳定,能承受各种机械力,物理性能不因组织液侵蚀而改变,不引起炎症反应,无致癌,不引起过敏反应。临床前动物实验和人类试点研究已经显示:CPC植入体内后具有高度的骨传导性,可缓慢降解吸收,逐渐被新骨取代,恢复椎体的骨量,即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历着逐渐的重塑过程[8],这表现在骨水泥发生断裂,随之有血管以及新生骨组织向水泥内生长。

Belkoff等[9]对CPC进行了生物力学测试,认为它具有与PMMA骨水泥相当的生物力学性质,同时他们认为在CPC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胶体分子如甲基纤维素等,可使其粘稠度明显降低,并且保持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质。Tomita等[10]对离体的骨质疏松椎体用PMMA或CPC的PKP后进行了生物力学研究。对在三具女尸上获

得的24个椎体(T6-T9,L2-L5)进行了模拟压缩实验。椎体被分为两组,分别是用CPC的PKP和用PMMA的PKP。测量处理前后的高度,修复后的椎体再压缩,以测量处理后的强度和硬度。分析结果表明,用CPC的PKP在腰椎和胸椎上都恢复了强度。而用PMMA的PKP,与最初的强度相比,在胸椎上显示了明显的处理后的强度增加。除了用PMMA行PKP的胸椎恢复了硬度之外,其余椎体的硬度与以前相比都有所降低。两种骨水泥处理后的椎体在高度恢复的百分比上没有明显的区别。

CPC虽具有以上众多优点,但显影效果不甚理想,虽然其化学组成本身是辐射不透过的。所以仍然可能需要添加助显剂来增加显影。另外,CPC是否能真正提高椎体的强度和硬度仍有争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证实。还有,Belkoff等[11]提出疑问,CPC用于PKP 时的适应症是否与PMMA一致?因为PMMA的单体毒性以及聚合时的热效应对肿瘤组织及感觉神经末梢的损伤据推测正是PKP 的止痛机制之一,因此在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VCFs行PKP 时,对于填充材料的选择应有所不同。

2.2 CSC

CSC即平时所说的石膏,作为骨移植替代物广泛应用于各个部位。Perry等[12]在一项对尸体VCFs的PKP研究中进行了CSC的生物力学评估。研究显示:CSC是无毒的,可注射性的,而且具有骨传导性。与PMMA相比,CSC有着相当的强度恢复,硬度恢复要低一些,但这更有利于减少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

Turner等[13]报道了他们将CSC应用于犬的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学分析。在这项研究中,依次拍摄了第2、6、13周的影像,显示:在缺损周围有团块状硫酸钙的再吸收。组织学上在13周时,所有用CSC治疗的骨缺损均显示出了新编织骨显著的成骨细胞的边缘。高倍放大显示:残留的CSC混合于新长出来的编织骨及其周边区域,继续提供骨传导的支架作用。当用作螺钉固定的时候,CSC也能增强拔出力[14]。尽管如此,CSC被很快重吸收[15]。

另外,CPC和CSC与PMMA相比,粘滞度较低,价格相对较高。它们都是真正的水泥,在悬浮液中是以离子状态存在的。当它们在一个限制性的空间比如灌注管中被加压的时候,会表现出摇溶的特性。当悬浮液脱水,只留下固体成分的时候,它们是很难渗过骨间隙或通过注射管的。

2.3 天然珊瑚骨替代物

天然珊瑚骨替代物是由天然珊瑚制成的填充物,具有良好的可吸收性、骨传导性以及生物相容性,并且能在6个月内完全诱导骨的再生。它的显影效果好,可简单地通过影像学检查对其降解作详细的随访。Cunin等[16]将其注入羊椎体内,结果表明颗粒状的珊瑚能均匀填充椎体,观察4个月后发现它被完全吸收并被同量的骨组织取替,组织学检查发现其中有大量可形成骨样基质的成骨细胞。但其可注射性和生物力学特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2.4 生物陶瓷

生物陶瓷骨传导性良好,在临床应用已久。Belkoff等

[11]1061-1064用一种玻璃陶瓷增强的基质复合物orthocomp(orthovita,Malvern,PA)进行了体外的生物力学评价。显示orthocomp能明显增加骨质疏松椎体的强度,而且与PMMA相比能更好地恢复椎体的硬度。该材料不仅聚合放热低,X线显影清楚,而且生物相容性良好。动物实验显示,orthocomp在术后3个月即与宿主骨结合[17]。目前,生物陶瓷在临床主要被应用在骨缺损的修复以及关节假体的固定上,要将其用于PVP或PKP的填充材料,仍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3 发展方向

3.1 填充材料作为载体的研究

随着PKP的日趋完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将填充材料简单地作为固定材料用于PKP,越来越多的学者希望填充材料能够成为各种药物以及生物活性因子的载体而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这也必将成为将来研究的热点方向。

选择合适的载体与药物或生物活性因子相复合,使载体不仅具有骨传导性,而且具有骨诱导性,同时克服药物或生物活性因子的抗原性,避免排异反应,保证活性因子缓慢释放,增加远期疗效。这方面目前研究较多的如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BMP是存在于人和动物骨骼、牙齿等组织中的一种蛋白质,能够异位诱导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和骨细胞而形成新骨。单独将BMP植入体内易被血液冲刷掉而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诱导成骨活性;同时,由于缺少载体的支架作用BMP也不易放置。CPC对蛋白具有

很强的亲合性,并有合适的三维立体几何构型,被寄希望于作为BMP 的最适载体[18]。另外,CSC的聚合温度较低,这使得它也有可能适于负载一些生物活性物质,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去测试它的生物吸收性以及与宿主骨细胞的相互作用。

如何尽量减小药物或活性因子等添加物对填充材料的理化性能及生物性能的影响,甚至使添加物促进填充材料的性能向更优的方向发展,有待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3.2 原有材料的改进和新材料的开发

已经应用于PKP的填充材料,如PMMA、CPC、CSC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不能充分满足PKP的手术需要。如果能对原有材料的配方或调配比例作适当变动,或者将其中的两种或三种按一定比例复合使用,则可能会弥补各自的不足,获得更佳的材料性能,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

随着材料科学和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新的生物材料也在不断涌现。如玻璃基生物活性骨水泥、注射性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新型骨替代材料珍珠层等,不排除这些新材料应用于PKP的可能性,但是,在真正应用于临床之前必须经过充分的实验研究和严谨的论证,以了解其长期的生物学效应。

3.3 对PKP治疗机制的研究

PKP所用填充材料的发展欲取得重大突破,还需对PKP本身的治疗机制做进一步的研究,只有充分了解PKP对病变椎体加固及止痛的原理,才能针对需要研制出能够满足各种要求的而且最大程度

具备理想材料各特点的新型生物活性材料。

【参考文献】

[1] Lewis G.Injectable bone cements for use in vertebroplasty and kyphoplasty:state-of-the-art review[J].J Biomed Mater Res B Appl Biomater,2006,76(2):456-468.

[2] Ledlie JT,Renfro M.Balloon kyphoplasty:one-year outcomes in vertebral body height restoration,chronic pain,and activity levels[J]. J Neurosurg,2003,98(1 Suppl):36-42.

[3] Lieberman IH,Dudeney S,Reinhardt MK,et al.Initial outcome and efficacy of “kyphoplasty”in the treatment of painful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J].Spine,2001,26(14):1631-1638.

[4] Barr JD,Barr MS,Lemley TJ,et al.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pain relief and spinal stabilization[J].Spine,2000,25(8):923-928.

[5] Togawa D,Kovacic JJ, Bauer TW,et al.Radiographic and histologic findings of vertebral augmentation using polymethylmethacrylate in the primate spine: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versus kyphoplasty[J].Spine,2006,31(1):E4-10.

[6] Togawa D,Bauer TW,Lieberman IH,et al.Histologic evaluation of human vertebral bodies after vertebral augmentation with polymethyl methacrylate[J].Spine,2003,28(14):1521-1527.

[7] Verlaan JJ,Oner FC,Slootweg PJ,et al.Histologic changes after verteb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 Am,2004,86-A(6):1230-1238.

[8] Larsson S,Bauer https://www.doczj.com/doc/539349718.html,e of injectable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for fracture fixation: a review[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2,(395):23-32.

[9] Belkoff SM,Maroney M,Fenton DC,et al.An in vitro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bone cements used in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 Bone,1999,25(2 Suppl):23S-26S.

[10] Tomita S,Molloy S,Jasper LE,et al.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kyphoplasty with different bone cements[J]. Spine,2004,29(11):1203-1207.

[11] Belkoff SM,Mathis JM,Erbe EM,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bone cement for use in vertebroplasty[J]. Spine,2000,25(9):1061-1064.

[12] Perry A,Mahar A,Massie J,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kyphoplasty with calcium sulfate cement in a cadaveric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model[J].Spine J,2005,5(5):489-493.

[13] Turner TM,Urban RM,Gitelis S,et al.Resorption evaluation of a large bolus of calcium sulfate in a canine medullary defect[J].Orthopedics,2003,26(5 Suppl):577-579.

[14] Rohmiller MT,Schwalm D,Glattes RC,et al.Evaluation of calcium sulfate paste for augmentation of lumbar pedicle screw pullout strength[J].Spine J,2002,2(4):255-260.

[15] Stubbs D,Deakin M,Chapman-Sheath P,et al.In vivo evaluation of resorbable bone graft substitutes in a rabbit tibial defect model[J]. Biomaterials,2004,25(20):5037-5044.

[16] Cunin G, Boissonnet H,Petite H,et al.Experimental

vertebroplasty using osteoconductive granular material[J]. Spine,2000,25(9):1070-1076.

[17] Senaha Y,Nakamura T,Tamura J,et al.Intercalary replacement of canine femora using a new bioactive bone cement[J].J Bone Joint Surg Br,1996,78(1):26-31.

[18] Seeherman HJ,Bouxsein M,Kim H,et al.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delivered in an injectable calcium phosphate paste accelerates osteotomy-site healing in a nonhuman primate model[J].J Bone Joint Surg Am,2004,86-A(9):1961-1972.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并发症及防治进展

?综述?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并发症及防治进展 Advanced progres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the complication of percutaneous verte 2broplasty 黄新,苗旭东,杨迪生 HUA N G Xin ,M IA O X u 2dong ,YA N G Di 2sheng 关键词 骨科手术方法; 手术后并发症 K ey w ords Orthopaedics operative methods ; Postopera 2tive complications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浙江 杭州 310031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是一种经皮注射骨水泥的微创放射介入疗法,由G alibert 等[1]1984年首先应用于椎体血管瘤的治疗。在CT 或X 线的引导下,将骨水泥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 )用专用注射器注入椎体,起到了增加脊柱强度和稳定性、减轻患者疼痛、缩短卧床时间以及预防椎体再塌陷发生等 作用[2] 。自从PVP 应用临床以来,其适应证不断扩大,目前主要应用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椎体血管瘤和脊柱溶骨 性肿瘤的治疗。大样本资料表明[3] ,PVP 的成功率为80%~100%,并发症发生率为1%~10%。本文就当前PVP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作一综述。1 主要并发症111 骨水泥渗漏 Shapiro 等[4]报道,经由椎管、神经根管、椎间盘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占所有并发症的11%~73%,有的甚至高达8719%,随着PVP 广泛应用于临床,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骨质疏松的患者以椎间盘渗漏为多见,而原发椎体肿瘤及转移瘤患者多见于椎静脉丛。一旦发生骨水泥渗漏入椎管需急诊行椎板减压术[5],但手术去除溢出物十分困难,处理不当会使损伤变得更难于处理。硬膜外渗漏为另一多见骨水泥渗漏的形式,Ryu 等[6]发现PVP 中高达4013%的病例发生硬膜外渗漏,在所有进行PVP 的椎体中,有2615%的椎体术后发生渗漏,且发生的可能性与注射PMMA 的剂量成正相关,T 7以上椎体骨水泥渗漏的风险性逐渐增加而临床疗效随之降低。完整的椎体后壁可以防止骨水泥渗漏到硬膜外。Tsai 等[7]报道了第一例迟发性骨水泥渗漏。这种罕见的迟发性渗漏,在非血管坏死性椎体疾病和椎体前皮质缺损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中易发生。PVP 在治疗溶骨性损害疾病时,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明显提高。Reidy 等[8]将尸体的胸椎和腰椎处理成类似溶骨性转移肿瘤对椎体皮质的破坏,测量在PVP 时椎体内和椎体后壁的压力,对照研究发现,骨水泥的注入使椎体内产生很高的压力,在溶骨性转移肿瘤侵害的椎体更为明显,这使骨水泥极易向 外渗漏,进一步增加了发生栓塞等并发症的机率。112 栓塞 由PMMA 渗漏入静脉而引起的肺栓塞是较罕见的并发症,临床可表现为呼吸系统衰竭、低血压、CO 2分压降低等症状,但由于症状往往不典型或不易察觉而被忽视。 Jang 等[9]报道的3例病例中,经胸部X 线检查均发现PMMA 栓塞,其中2例有呼吸困难和胸部不适的症状。Francois 等[10]报道了1例经及时抢救而治愈的较大骨水泥栓子的肺栓塞病例。最近,Stricker 等[11]报道了1例PVP 中发生的致死性肺栓塞病例,发现时表现为高血压、高碳酸血症和意识障碍,并在尸检时发现了肺内的骨水泥栓子。骨盆和小腿的静脉栓塞也有报道[12]。Scroop 等[13]报道1例因骨水泥溢入静脉引起脑栓塞的病例。所有这些病例表明:实时监测患者体征,术中正确、准确的操作,及时准确发现骨水泥渗漏,防止骨水泥进入静脉是避免此类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对高危患者必须加强术中心血管系统的监测。113 神经根性疼痛 K elekis 等[14]对4例PVP 手术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患者,用012%利多卡因的冰生理盐水100~200ml 对手术区域的神经根局部冲洗灌注10~20min ,减轻了神经根热损伤和化学刺激而无一例发生神经根性痛。114 脂肪栓塞和急性低血压 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报告证实骨水泥的注入引起椎体内压力变化可致脂肪栓塞和急性低血压并发症[15]。Vasconcelos 等[16]曾报道过1例PVP 中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在连续多个椎体的PVP 中发生机率更大[17]。Aebli 等[17]用20只羊进行实验,发现不论采用什么材料的骨水泥,在注射过程中都会增加椎体内压力,游离的脂滴进入髓腔静脉,从而导致脂肪栓塞。进一步的实验发现[15],若在椎体注射部位的对侧用穿刺针打开1个孔道,以减缓椎体内压力的增加,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为临床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法。115 术后疼痛加重 患者术后常会有复发和加重的疼痛,有的术后即有明显症状,并需要麻醉剂止痛。原因为骨水泥渗漏或手术椎体局部血肿造成的对周围神经的压迫以及局部压力过高所致。若CT 检查排除上述原因后的疼痛一般呈自限性,数小时后即可自行消退。G aughen 等[18]指出疼痛是由于已治疗椎体的结构变异所致。他们对6例复发疼痛的患者进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围手术期的护理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围手术期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6-07-15T14:26:58.6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作者:张灵芝张朝霞谭晓宁[导读]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患者逐年增多,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成为老年常见病。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山东威海 264400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患者逐年增多,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成为老年常见病。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经皮向压缩骨折的椎体注入骨水泥来增强椎体的强度和硬度,并部分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减轻疼痛,矫正后突畸形。因其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缓解疼痛效果良好,术后能早期下床活动,可以防止长时间卧床导致骨质疏松的加重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重要方法。 临床资料:我院自2013.1-2015.12采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80例,男21例,女59例,年龄52-81岁,平均65岁,均为椎体压缩骨折,合并糖尿病10+例,高血压6例,例采用丙烯酸树脂骨水泥填充,术后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的护理综述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帮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优点、疗效,增强患者和家属的信心,并简单介绍手术配合的方法。对于术前精神紧张影响睡眠质量的患者,指导患者温水泡脚,睡前饮热牛奶,必要时晚上可适当应用镇静、催眠药物,以保证充足睡眠。 1.2 体位训练术前需评估俯卧位的耐受时间,术前3天指导患者练习俯卧,腰部过伸位。协助患者俯卧,头偏向一侧,胸下及两肩下各垫一小棉枕,骨盆下垫一大棉枕,使腹部悬空便于呼吸,两腿平放于床上,两手放于躯干两侧舒适位置,时间从10 min增加到30 min以上,每日2次。 1.3 肺功能训练胸椎发生压缩性骨折时,肺活量降低。术前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的练习,一般术前3天开始。 1.4 肠道准备肠道内气体对椎体显影有明显干扰,因此术前肠道准备极为重要。嘱患者多进食易消化食物,多进食含粗纤维丰富的饮食,术前3天禁食易产气的食物,最好能进无渣饮食。同时给予中药润肠通便煎剂BID预防性口服。术前晚可用开塞露肛入以清洁肠道。 1.5术前相关准备完善各项术前检查,皮肤准备,保持皮肤的完整性。术日晨间及术前30分钟应常规监测T、P、R、BP等,遵医嘱常规给予术前用药。 2 术后护理 2.1 体位护理应用3人搬运法托起患者肩背部、腰臀部及下肢,保持身体轴线平直,将患者轻放硬板床上,卧位休息2~4 h。2~4 h 后患者可佩带充气牵引固定式脊柱支架下床。早期活动时护士应在旁边陪同,以给予安慰和自信,活动时间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2.2 生命体征的监测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呼吸频率、节律及血压、脉搏的变化。同时备好急抢救物品以便抢救。 2.3 疼痛的护理由于手术时间短、切口小,骨水泥加固病变椎体后有很好的镇痛作用。疼痛缓解多发生在术后4~48 h内。骨水泥注射后几小时可发生一过性疼痛加重。护士应评估疼痛原因,给予预防性镇痛措施如耳穴压豆肾、神门、皮质下、肾上腺等穴位.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起到独特的止痛作用。 2.4预防感染术后给予防感染治疗,观察切口渗出液的量、颜色、性质,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以防感染。术后3天进行常规体温监测。 2.5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骨水泥外漏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 ①神经根痛:视病情予镇痛药、营养神经、心理疏导 ②脊髓受压:临床表现为:肢体的定位性神经功能障碍。护士注意患者主诉,观察胸腰部疼痛程度及双下肢感觉、活动、大小便情况等。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立即行手术减压。 (2)肺栓塞:因骨水泥颗粒微小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将骨水泥注入椎体时可能有水泥脱落,进入椎体静脉窦形成栓子,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症状,故术后24 h内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3)一过性肌肉痉挛:使用PMMA可导致多种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因它凝固时产生凝聚热,最高温度可达58 ℃,有灼伤邻近的组织尤其是脊髓和神经的可能,是一过性反应。(4)穿刺部位肿胀、疼痛:一般为皮下血肿所致。术后4 h内嘱患者平卧于床,伤口处医用腹带包扎,垫一薄枕进行压迫止血。每隔1小时观察患者肢体受压情况,并及时给予赛肤润按摩受压皮肤,防止发生褥疮。如血肿短时间内持续增大者,及时通知医生准备手术探查、清除。 3 康复护理 3.1 功能锻炼 (1)术后立即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屈伸、旋转运动,并加强深呼吸及有效咳嗽的练习。(2)术后2-4h后患者在医护人员陪伴下戴充气式脊柱支架下床缓慢行走,避免患者弓背坐立、长时间坐立,避免弯腰及做加重脊柱负荷的活动。卧床期间行五点式腰背肌功能锻炼,以加强脊柱稳定性及椎体高度的进一步恢复。术后12h开始在床上进行增加肌力训练如练习直腿抬高及抗阻力伸膝、扩胸运动,以锻炼上肢及躯干肌肌力,以不引起疼痛为度。 (3)术后24h开始为了防止已经松解的神经根再粘连并增强股四头肌肌力,指导患者做简单腰背肌功能锻炼如直腿抬高,5~10min/次,3次/d。 (4)术后2-3周,腰背部伤口愈合良好,损伤的腰背肌筋膜基本愈合,即可开始腰背部的锻炼。开始用飞燕式,熟练掌握后,再改用五点式,增加腰背肌的力量。坚持每日3-4次,每次50下,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次数。 3.2出院指导 (1)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向患者讲解术后坚持长期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椎体成形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分析

椎体成形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椎体成形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5月12日-2017年5月12日收治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将其按照隨机抽取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椎体成形术),对照组30例(椎体后凸成形术);并对两组患者的V AS评分、临床总有效率、治疗满意度、骨水泥漏诊发生率及治疗费用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V AS评分、临床总有效率、治疗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骨水泥漏诊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费用(6 531.51±824.15)元,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成形治疗椎体压缩骨折效果显著,具有安全、有效、耐受性好及不良反应低等优势。 标签: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压缩骨折;临床效果 椎体压缩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多发于骨质疏松患者,主要是因患者的骨密度低,从而增加骨的脆性和骨折风险性;若不及时对其进行治疗,可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1-2]。笔者所在医院为了观察椎体成形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将收治的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具体见文章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5月12日-2017年5月12日收治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将其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椎体成形术),对照组30例(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组男∶女=15∶15;年龄60~80年,平均(68.21±7.15)岁。对照组男∶女=16∶14;年龄61~81岁,平均(68.25±7.2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确定骨折部位,指导其采用俯卧位,给予体位复位等操作,从而尽量恢复骨折椎体高度;并在C 臂X机透视下确定节段后,对其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引导针的引导下放置工作套管,并将球囊放于椎体前1/2~1/3,加压扩张,待椎体高度满意后停止加压,并取出球囊,将骨水泥调至黏稠状,对其进行分次注射,术后指导患者保持俯卧位12 h,待骨水泥完全硬化后,插入内芯,拔除穿刺针。 观察组给予椎体成形术。术前对患者进行X线片和CT检查,从而确定骨折部位;进入手术室后指导其采用俯卧位,并对其进行体位复位,从而在最大限度下恢复骨折椎体高度;在C臂X机透视下确定节段后,采用普鲁卡因对其进行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手术知情同意书

***医院骨科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诊断: 手术时间: 手术人员: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 医生已告知我患有T11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症需要在手术室局麻麻醉下进行脊柱PKP 手术。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骨折,如复位不佳或处理不当将极大地影响脊髓功能,严重者将造成瘫痪或不全瘫痪。根据压缩骨折的程度选择手术方式。一般采用经皮椎体后凸球囊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尽最大限度地恢复骨折椎体的形态和减轻胸背或腰背部的疼痛。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治疗方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我理解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 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我理解此手术存在以下风险和局限性: 1)麻醉意外,严重者可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根据术中情况变更术式或内固定方式。 3)术中损伤神经、血管及邻近器官,如运动神经损伤致相应肌肉功能失支配,引 起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皮神经损伤致相应部位麻木疼痛;血管损伤导致大出血,严重者可致休克,肢体缺血性挛缩甚至危及生命。 4)围手术期心、肺、脑血管意外出现: a)脑出血或脑栓塞,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b)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血压降低,休克,甚至死亡; c)肺栓塞,呼吸功能障碍,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5)根椐患者病情,如患者局部病变严重或因患者病情变化不能耐受手术,术中 出现和术前预计不一致情况,需更改术式或中止手术的可能。 6)术中损伤术区重要血管、神经、组织器官,导致相应意外的发生,甚至危及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骨质疏松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常德市第一中医院刘志军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简称O、P ),为常见、容易忽视、代谢性骨病。早期诊断难,患者不知,医生不重视,有“无声无息的流行病” 之称。多发生于绝经后的妇女,老年人,糖尿病、肾病、胃肠道疾患、骨肿瘤与严重创伤的病例。 人类平均寿命延长,社会老龄化,骨质疏松发病率将日益增高。在我国北京、上海、天津普查结果:50岁以上人口中的发病率约为40%左右,尤以绝经后的妇女更为严重。在美国大约超过半数45岁以上的妇女其腰椎、胸椎显示骨质疏松, 75岁以上的妇女,发病90%左右。 骨质疏松容易合并病理性骨折,胸腰椎压缩性骨折45%,股骨颈及转子骨折42%,桡骨远端骨折10%,在我国每年约有1200至1500万例骨折患者其中因骨质疏松而引起的或与其有关者不少于30%。 骨质疏松的特征:骨容量降低、低能量骨折发生率提高、椎体骨折应格外重视(发生率高: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发生率1 6% )。 临床特征:脊椎后凸畸形,疼痛(持久、严重、生活质量差),劳动力的丧失。 过去的治疗方法:卧床、配带支具、理疗、止痛药及钙剂 结果:卧床几周—几月才可控制疼痛并离床活动、某些压缩骨折造成持久、严重的疼痛,降低生活质量,并导致滥用止痛药。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rous vertebroplasty P V P ),1987年法国

Herve Deramond(介入放射学家)及其合作者最先创立。最初用于治疗:椎体的转移癌及血管瘤。优点:操作简便、创伤小、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1994年传入美国,PVP已视为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首选方法。原理:借助影象学的手段,穿刺针通过椎弓根进入椎体,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化后的骨水泥迅速解除局部疼痛,加固脊柱的前、中柱,恢复生物力学的稳定性。手术适应症: 1 、脊柱压缩性骨折,X线平片:新发或进行性发展,局部且深部的疼痛,沿着肋骨向胸壁与腹部放射(但须除外下肢的神经根性疼痛)。 2 、脊柱的肿瘤:侵袭性的椎体血管瘤、椎体溶骨性转移瘤、骨髓瘤等。 手术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凝血功能障碍、椎体骨髓炎 相对禁忌症: 1、广泛椎体骨质破坏、椎体塌陷>90%, 2、椎体塌陷或肿瘤扩散—椎管受压>20%或压迫神经根。 手术技术: 麻醉:全麻或局麻 体位:俯卧位,双手置于头侧。 X线透视定位: 1 确定塌陷椎体,2 确定穿刺点,将椎弓根入点尽量对圆瞧似“牛眼”,进针“宁外勿内,宁上勿下” 注意10—15度的横向角。穿刺针:一般选用11G 或13G的骨活检针。进针路线:皮肤—椎弓根上关节突外侧缘—椎弓根中部—伤椎(前、中1/3交界处,避免位于椎

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

第八章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李佛保 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脊椎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临床常见,处理困难,特别是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疼痛性骨质疏松脊椎骨折的危害性引起广大骨科医师的关注。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概念和技术的发展,经皮向椎体内注入凝固性生物材料(如骨水泥)的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经气囊扩张后再注入凝固材料的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为处理此类脊柱疾患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临床初步应用疗效满意。 第一节椎体成形术 1988年,法国医生Deramond首先应用经皮穿刺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的方法成功治疗了1例长期疼痛的C2椎体血管瘤患者,此为首例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因其创伤小、止痛作用好、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椎体塌陷,此技术逐步在世界各地开展,并应用于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溶骨性病变等引起的椎体压缩骨折,1994年开始在美国应用,21世纪初国内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 PVP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VCFs)或肿瘤浸润引起的疼痛,并增加椎体强度,具体包括:①溶骨性椎体转移瘤;②多发性骨髓瘤;③脊椎骨血管瘤;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⑤其它,如少数放射治疗后复发的脊椎嗜酸性肉芽肿、淋巴瘤等患者条件许可时也可尝试PVP治疗。 利用PVP治疗以上疾病的主要目的是止痛和强化椎体强度,因此不同疾病还应进行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对于椎体转移瘤、血管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要根据病人一般情况、期望寿命和对各种治疗手段的耐受性、敏感性等采取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近年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危害引起广泛关注,也是PVP最主要适应证之一。据统计,50岁以上女性和男性VCFs的危险性分别增加16%和5%,特别是绝经后老年女性椎体骨折的发生率达25%~30%。最常累及胸腰段(T11~L2)。由于很少发生神经并发症,仅表现为反复发作或顽固性腰背疼痛,过去常被忽视。骨质疏松性VCFs出现以下情况可考虑行PVP:①持续卧床2~4周仍有改变体位时诱发疼痛加重;②出现新的其他节段椎体压缩骨折;③陈旧性椎体骨折畸形不超过2个节段;④楔形或鱼尾形VCFs;⑤骨折椎体内无影像学假关节形成或真空征象。应该强调,各类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合理应用是基本治疗手段。 二、禁忌证 对于以下情况要谨慎实施PVP:①有明显凝血功能障碍者;②脊椎广泛破坏或椎体塌陷严重(小于原高度的1/3)时,PVP操作有一定困难,而且发生渗漏的几率较大;③合并椎管狭窄,有神经压迫症状需要手术减压时;④没有急诊椎管减压相关技术、条件和经验的医院要谨慎开展此项工作。 77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规范化操作及相关问题的专家共识(最全版)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规范化操作及相关问题的专家共识(最全版)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用于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1,2,3]。截止2016年12月,我国共有1 443家医院在330本杂志报道约73 992例次接受PKP手术治疗[4]。该技术在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置入球囊扩张后将骨水泥注入骨折椎体内,使病椎即刻得到强化和稳定,恢复其负重功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5,6,7]。虽然PKP手术疗效令人满意,但其手术的高风险性仍不容忽视。骨水泥渗漏、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不仅会造成脊髓神经损伤、瘫痪,甚至危及生命[8]。在术前诊断,术中穿刺、复位、灌注,术后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相关问题有待解决。为此,临床医师应重视PKP手术的规范化操作,掌握PKP手术应用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策略,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 一、术前 (一)诊断 结合患者年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骨密度测定等临床资料明确OVCF的诊断,仔细排除脊柱非特异性感染、结核、肿瘤、低磷血症性骨软骨症等疾病。同时,对患者的手术耐受性进行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9]。当怀疑脊柱非特异性感染、结核时,不可行PKP手

术治疗[10,11],需明确诊断后再做处理。对于脊柱三柱均累及的骨折,也不适合PKP手术。 (二)疼痛责任椎体 术前必须精确判定OVCF疼痛责任椎体。对于多节段椎体压缩患者,术前应确定哪些节段的压缩椎体可导致疼痛;对于单椎体压缩骨折病例,也应明确疼痛是否来源于该椎体。这些引起疼痛的骨折椎体即为疼痛责任椎体,也是手术目标椎体[12]。疼痛责任椎体的判定需结合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及MRI检查,即:患者有明确的腰背痛症状;体格检查相应节段有压、叩痛;MRI显示相应节段椎体内有信号改变,常见椎体内有水肿信号,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或等信号及脂肪抑制序列成像高信号,而对于椎体内含气体改变者,可表现为低信号。MRI检查有禁忌证者,可行核素骨扫描,表现为相应节段核素浓集[13]。 OVCF患者骨折愈合能力差,易发生骨折不愈合,以往对此类疾病认识不足,易漏诊误诊。文献报道OVCF骨不愈合发生率约10%左右[14]。此类疾病常具有如下特点:无明显外伤史或仅有轻微外伤史,伤后出现持续数周至数月的腰背部疼痛,脊柱承载负荷或改变体位时疼痛加重;查体发现脊柱受累节段的叩击痛;CT或MRI上可见椎体内"真空征"或"裂隙征",动力位X线片可见椎体内存在异常活动,有假关节形成。结合上述的病史、体征及影像学检查,不难诊断OVCF骨不愈合[15]。OVCF骨不愈合患者的治疗有其特殊性,常规的PKP手术方法常难以获得满意疗效 [16]。 二、术中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 发表时间:2019-02-19T12:02:19.8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9年第2期作者:周艳菲 [导读] 主要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通过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 周艳菲 (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贵州黔西南州 562400) 【摘要】目的:主要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通过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对我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这一期间内收治的患者随机抽取出10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把他们当成本次研究的研究目标,根据患者的治疗手段的不同,对小组进行划分,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由50例患者所构成。观察组患者通过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医治,而对照组患者则通过传统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进行严格比较,对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后,VAS评分以及活动能力评分均得到显著的改善,VAS评分为:(1.0±0.5),活动能力评分为(99.5±4.7),而对照组患者在通过传统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VAS评分以及活动能力评分也得到一定的改善,改善程度远不如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为:(3.7±1.8),活动能力评分为:(64.9±6.1),组间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所以,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改善程度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以及应用。【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2-0075-02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部分机能逐渐下降,骨质疏松情况也是老年人群中易发的一种疾病,发生骨质疏松后,骨质变得脆弱,极易发生骨折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应该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通过传统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疼痛异常,老年人群的耐受性很差,并且对于骨折疾病来说,骨折种类多种多样,而传统方法的治疗手段比较单一,获得不了优良的治疗效果,而通过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手术后的并发症显著减少,并且可以应对多种骨折情况[1]。本次研究,笔者通过抽取我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这一期间内收治的患者随机抽取出10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分别通过传统方法以及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进行评价,现将评价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我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这一期间内收治的患者随机抽取出10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把他们当成本次研究的研究目标,根据患者的治疗手段的不同,对小组进行划分,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由50例患者所构成。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9例,女性患者有21例,年龄的范围在59~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1±2.9)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31例,女性患者有19例,年龄的范围在58~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9±3.2)岁,所有患者均同意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目标,并且在同意书上署名,此次研究并得到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然后才开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通过传统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发生骨折之后,骨折端必然会发生移位情况,所以就需要将骨折端移回正确位置,复位之后,使用矫形支架对患者的骨折位置进行固定,然后通过物理方法进行镇痛,如果患者的疼痛难以忍受,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止痛、镇痛,以上操作完毕之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持续3个月左右。 观察组患者通过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操作,患者在术中采取俯卧位,穿刺针以椎弓根影外上缘部位为穿刺起点,通过双侧椎弓根,通过C臂X线正位对双侧椎弓根的形态进行显示,显示对称后,将注射设备进行连接,使用高压注射器将造影剂缓慢的、匀速的推入到球囊之中,将球囊进行扩张,使压缩的骨质向周围摊开,骨折部位变得膨胀起来,最终使高度恢复正常,然后抽取造影剂,抽取球囊,之后椎体会形成一个空腔,向其中注入骨水泥,骨水泥完全凝固之后,将工作套管进行去除,拔除针头,进行止血,同样,如果患者有难以忍受的疼痛出现,通过药物止痛[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以及活动能力评分进行研究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卡方S”的形式表示测量数据,然后通过t值对其进行测试,并用表格号表示计数数据。通过χ2来检验,将P<0.05的情况当成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后,VAS评分以及活动能力评分均得到显著的改善,VAS评分为:(1.0±0.5),活动能力评分为(99.5±4.7),而对照组患者在通过传统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VAS评分以及活动能力评分也得到一定的改善,改善程度远不如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为:(3.7±1.8),活动能力评分为:(64.9±6.1),组间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所以,P<0.05。 3.讨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是因为微创技术的逐渐流行而产生的一种治疗多种类骨折疾病的一种手术方法,该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包括: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等,而传统方法的治疗方法比较单一,现如今的骨折情况种类繁多,单纯利用传统方法并不能得到很好地治疗效果,并且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均为老年人群,其耐受性较低,传统方法是通过将骨折部位进行复位,然后进行固定,从而使患者得到治疗,其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极强,老年患者并不适用,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疼痛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以及有效率,并且对于患者的预后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3],本次研究,笔者就分别通过传统方法以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为: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以及活动能力评分为:(1.0±0.5),(99.5±4.7),改善程度远超对照组。综上所述,通过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以及应用。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健康宣教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健康宣教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如何来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呢?本文将为您简单介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 一、什么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一种微创手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之一。骨质疏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遭受外力时,甚至在没有明显外力(如乘车颠簸、打喷嚏)时就会出现胸腰椎压缩骨折,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简单来说,就是像“打针”一样,用一个直径约5毫米的针,直接穿刺到骨折部位。先用球囊扩张使椎体复位,然后注入一种叫“骨水泥”的药物,从而稳定骨折、恢复椎体强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压缩和缓解疼痛,能够帮助病人尽快恢复正常活动。 该手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脊柱后凸畸形(驼背)。而且球囊

在椎体内部形成空腔,这样注入骨水泥时遇到的阻力会减小,可降低骨水泥漏出的风险。 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1.术后休息 通常术后2小时内病人应保持仰卧位休息。在此期间,如有异常感觉或疼痛持续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通常术后2小时内没有出现不适,病人可坐起。病人术后3个月内仍需要多休息。 2.术后活动 一般术后24小时就可以在支具保护下离床适当活动。注意: ①避免大幅度的腰部转体活动和弯腰活动; ②避免久坐久站; ③避免负重或弯腰捡拾地上的物体; ④避免坐矮板凳; ⑤预防跌倒。

3.康复训练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如腰背肌功能锻炼。 主动挺腹:通常手术当天就可开始锻炼。注意臀部、肩部不离开床面。每日3次,每次5~10分钟。 以下动作每天可练十余次至百余次,分3~5组完成: 五点支撑法:通常术后1周左右可练习此动作。仰卧,弯曲双侧肘部及膝部,用头部、双肘、双脚5个部位支撑起全身,使背部腾空,保持3~5秒。 三点支撑法:通常术后2~3周可练习此动作。仰卧,双手臂放在胸前,用头及双足支撑,拱起腰臀及背部,使身体离开床面,保持3~5秒,每天坚持数十次,最少持续4~6周。注意:有颈椎病的病人不能做这项锻炼。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手术知情同意书

***医院骨科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_______ 性别:—年龄:—住院号: ______________ 诊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术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术人员: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 医生已告知我患有_T11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症—需要在手术室局麻_麻醉下进行脊柱PKP 手术。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骨折,如复位不佳或处理不当将极大地影响脊髓功能,严重者将造成瘫痪或不全瘫痪。根据压缩骨折的程度选择手术方式。一般采用经皮椎体后凸球囊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尽最大限度地恢复骨折椎体的形态和减轻胸背或腰背部的疼痛。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治疗方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我理解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我理解此手术存在以下风险和局限性: 1)麻醉意外,严重者可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根据术中情况变更术式或内固定方式。 3)术中损伤神经、血管及邻近器官,如运动神经损伤致相应肌肉功能失支配,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皮神经损伤致相应部位麻木疼痛;血管损伤导致大出血,严重者可致休克,肢体缺血性挛缩甚至危及生命。 4)围手术期心、肺、脑血管意外出现: a)脑出血或脑栓塞,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b)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血压降低,休克,甚至死亡; c)肺栓塞,呼吸功能障碍,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5)根椐患者病情,如患者局部病变严重或因患者病情变化不能耐受手术,术中出现和术前预计不一致情况,需更改术式或中止手术的可能。

经皮椎体成形术简介

经皮椎体成形术简介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指经皮通过椎弓根或椎弓根外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为目的一种微创脊椎外科技术。 适应证: (1)疼痛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药物治疗无效; (2)与骨坏死相关的疼痛性椎体骨折; (3)不稳定的压缩性骨折; (4)多发性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导致后凸畸形并引起肺功能、胃肠道功能的影响和重心改变; (5)慢性创伤性骨折伴有骨折不愈合或内部囊肿改变; (6)无神经症状的急性创伤性骨折。 绝对禁忌证: (1)无症状的稳定骨折; (2)药物治疗后明显改善的患者; (3)无急性骨折证据的患者行预防性治疗; (4)未纠正的凝血障碍和出血体质。 (5)目标椎体有骨髓炎; (6)对手术所需要的任何物品过敏。 相对禁忌症: (1)根性的疼痛且明显超过椎体的疼痛,由与椎体塌陷无关的压迫综合症引起; (2)骨折块的后退引起明显的椎管压迫; (3)严重的椎体塌陷; (4)无痛的稳定骨折且病程超过2年; (5)一次同时治疗3个或以上节段。 术前准备: 1.脊柱正侧位平片。 2.脊柱CT。 3.脊柱、脊髓MRI。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材料准备。椎体穿刺针、骨水泥、显影剂、骨水泥搅拌器、骨水泥注射器。部分患者需要脊髓血管造影器材。 2.椎体穿刺途径。经椎弓根(胸腰椎)、椎体侧方入路(胸椎)、椎体前方入路(颈椎)。 3.治疗程序。病人俯卧,严格消毒铺巾,局麻后在C形臂X线机或CT 的引导下将椎体穿刺针经椎弓根敲进椎体,针尖位于椎体的前1/3处。必要时,行椎体造影判断有无动静脉短路,搅拌混有显影剂的骨水泥及其溶剂,在稀粥状态注入椎体。正位透视图像观察骨水泥向左右弥散的情况,侧位图像观察向前后弥散的情况,特别注意向椎管内和静脉内溢出的情况。拔针,局部压迫,无菌包扎。术后患者静卧20min后翻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