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管理学重点笔记整理

现代管理学重点笔记整理

现代管理学重点笔记整理
现代管理学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含义:

1 .管理是一种人类文明共存的社会现象。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必然有管理。“管”我国古代指锁钥。引申为管辖、管制之意,体现着权力的归属。

“理”本意是治玉。“管”“理”二字连用,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或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

2.把管理看作是地组织资源或要素进行协调以达到目的的活动。把管理看作是组织的某一专业职能或综合职能。把管理看作是一个活动系列,把管理看作是一门艺术。

3.管理定义:是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它资源进行协调处理,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的历史发展

★管理是人类的一项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人类产生之初就有了管理。

1 .史前人类社会的管理的特点。其社会组织形态,是从氏族发展到胞族再到部落。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原始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主要依赖于传统习俗来实现。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部落议事会—充当管理部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部落联盟首领的更替与继承采用军事民主制的惯例进行。

3)简单的管理机构。管理离不开专业的组织机构,表现为由管理机构进行的活动。

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

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2.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的特点。

国家管理是管理最为基本的形式。

1)管理阶层的兴起,管理成为重要的政治统治手段

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化,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3)管理制度的产生,但作用受限制

4)管理思想的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3 .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的新特征:

1)科学管理:以泰勒为代表的管理学家以生动的实践证明。通过总结并改进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可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2)分权管理:就是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在颁布的《人权宣吉》中明确肯定了分权,指出“凡权利无保障,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3)法制管理;

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4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6大特征):

1)系统化管理;2)民主化管理;3)科学化管理;4)法治化管理;5) 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

★★(论述)三、现代管理领域的划分

现代管理分“公共的”“私人的”,即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两大领域。前者指各类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如公共行政管理、非政府公共组织管理:后者指社会成员对个人事务、私人领域的自主性、自治性的管理,如家庭管理、私人企业管理等。

1.管理宗旨

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公共事务,任何公共事务的背后都体现和反映看一定的公共利益,因此,维护、分配和增进公共利益便成为公共管理的宗旨。

私人管理以盈利为目的,以利润为导向,私人部门或组织只有依靠获取利润而生存和发展。私人管理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保证利润是私人管理的底钱。

2.管理主体

公共管理主体非常广泛,且成扩展趋势,它不仅包括居于核心地位的政府,还包括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私人管理的主体非常简单而清晰,或个人(厂长、经理、董事长)或从属于私人的组织机构(公司、企业)。

3.管理依据

公共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法制规范和依法制规范授予的公共权力、委托权力。一方面,公共管理主体必须依法办事,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公共管理本身具有强制性。私人管理依据的是私人权力和市场权威。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裁量权,其活动完全由个人权力、个人意志支配。私人管理的权威取决于经济实力,取决于市场竞争力,与国家的强制力没有关系。

4.管理对象

公共管理以公共领域为对象。私人管理以私人领域为对象。

5.管理过程

公共管理的过程充满政治气氛,受制于周密的政治安排,比如依法行政、民主权力行使、加强监督等。私人管理享有较力充分的自主权、自治权,是相对封闭的管理。比如“商业机密、技术安全”等。

★四、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 点(要记住)

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1)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资源的支持,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是一切管理活动赖以开展的基础。

2)另一方面,管理正是通过有效配置资源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以实现管理的目的的。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1)管理影响着生产力的存在状况(2 )管理规定着生产力的实现程度。生产力的实现必须借助于管理,科学管理是充分发挥生产力作用的前提。A 、生产力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的方针政策,离不开完善的法制规范,这就需要管理。B 、没有具体的生产组织管理,生产力不可能实现;而生产过程组织得不严密、不科学,生产力就不可能充分实现。

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管理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管理所确定的组织目标是否正确,取决于管理对生产力诸要素的配置组合是否合理,取决于管理对组织活动过程的调控是否及时恰当。管理还能创造一种新的生产力。亚当? 斯密早就指出,组成集体的一群人的共同行动的效果,比每个人单独行为时的总计效果要大,因为在这种共同行为中包含分工与协作的管理活动。

第二节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记概念、对象、特征)

★管理学:是方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3 个方面★

1、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

2、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

3、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

二、管理学的学科特征:5 大特征★

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5、管理的两重性,决定了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三、现代管理学: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

现代管理学具有的新的特点:★ 1.变革性2.升放性3.严密性4.实用性。

★四、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3 大问题

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

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和方法

★(论述)一、学习现代管理学的4 个途径

1、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一切汰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

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二、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5 个方法1、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不同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异同点的研究,总结其优劣以借鉴或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管理规律的方法。

2、定量分析怯:是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把握管理活动与管理现象内在的数量关系,寻求其数量规律的方法。

3、历史研究法: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予以总结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车西,实现古为今用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例进行整理并展开系统分析,从中把握不同情况下处理问题的不同手段,既达到掌握管理原理,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

5、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即把现成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检验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并在实跌中不断概括总结新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

一、中外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单选]万里长城本身就说明,当时的设计者、建设者、

使用者具备且运用了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

[多选]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主要有,以人为本,专制管理。

[单选]早在战国时期,思想家商鞅和韩非子提出了“以

农为本,集富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

[单选]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了“上下俱富”的经

济管理思想。

[单选](04—4)西汉司马迁在荀子之后进一步提出了“上下俱富”的主略——善因论

[多选]中国古代的诸多典籍,如《孙膑兵法》、《六韬》、《司马法》、《老子》、《阴符》、《齐民要术》、《农

政全书》、《天工开物》等,都包含了丰富的、涉及面

广泛的经济管理思想。

世界其它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

[单选]行政管理思想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发展最早也

是最全面的成果之一。

[单选]公元前2000多年古巴比伦王国,即有了较成熟

的管理形式,具体表现就是制定了有名的汉穆拉比法典——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单选]古代埃及在行政管理方面的主要贡献是设立宰

相职务,从而把神权和世俗权力分开来。

[单选]《政事论》成为印度公共行政管理的奠基之作。[单选]最能说明古代人类组织和生产管理思想的实例,

首推埃信人于公元前27世纪修建的胡夫金字塔。

★★★二、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记代表人物、观点、哪国人、思想、核心)

(判断说明)近代西方管理理论主要指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后,适应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而提出的管理理论。( 1 )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鲁滨逊·博尔顿,英国人,贡献在于发展市场研究与预测技术:生产计划技术:生产过程规范化和产品部件行准化;工人福利由工人自己管理等等。

( 2 )亚多·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1776 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劳动分工提高生产效率”。

[简答]简述亚当·斯密对管理理论的贡献。

(1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不仅对经济和政治理论做了卓有成效的论述,而且

以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比如,亚当·斯密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劳动分工给制造业带来的变化。

(2)劳动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效率,亚当·斯密认

为有三个原因: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通过分工,免除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工作而损失的时间;许多简

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

人的工作。

( 3 )罗伯特·欧文是英国人,是19 世纪最有成就的实业家。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人际关系之父”,首次提出了关心人的哲学。

( 4 )查尔斯·巴贝奇,产业革命后期,英国的数学家、发明家,是科学管理的先驱者。强调:劳资协作。提出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制度,调动工作积极性。

( 5 )安德鲁”尤尔,以管理教育的先驱而着称。它的管理思想强调“三项原则”机械原则、道德原则、商业原则。( 6 )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三条基本原则:组织原则、沟通原则、信息原则。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

1 、管理科学产生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是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管理科学是从泰勒开始的,历经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2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指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集中体现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管理史上泰勒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1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7 点:(1)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实现标准化。(4 )在制定标准定额的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 )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 6 )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7 )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

2 、★★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处理权授给下级管理人员,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即重要事项)的决策与监督权。提出例外原则,是泰勒的又一重大贡献。

3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

( 1) 开创了管理实证研究的先河。(2 )使人类的管理从经验上升到科学。(3 )科学管理是发展的。

4、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1)对人的看法是错误的2)重视技术因素,而忽视社会因素3)解决了基层管理、车间管理中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

未能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与管理的问题。

[单选](08—4)(06—4)科学管理理论所倡导的工资

制度是差别计件工资制。

[单选]制定标准定额是整个泰勒的基础。

[单选]提出例外原则,是泰勒的重大贡献。其目的是解

决总经理的职责权限问题

★★★二、一般管理理论一一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

1 、法约尔的代表著作是1916 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主要内容有4 点:(1) 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

2 )概括并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

3 )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4 )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14 项原则。

2 、经营:是指引导或指导一个组织趋向目标,由六项活动组成,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幼、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3 、法约尔的贡献主要有:( 1 )为管理科学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2 )提出了一般理论的概念,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3 )釆用演绎方法全面研究管理问题。

[单选]一般管理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法约尔。

[单选]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

影响,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单选](06—4)按法约尔的观点,同一项工作或将要

达到同一目标的全部活动只能归一个人负责,这是统一

领导的要求。

[单选](06—4)为了克服企业管理中实际存在的信息

延误现象,法约尔提出了跳板原则。

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

1 、行为科学:是指送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工作功机、情绪、行为与工作、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分早期与后期两大阶段。早期行为科学又称为人际关系论。

一、★★旱期行为科学理论― 代表人物是乔治·埃尔顿·梅奥,澳大利亚人。

1 、梅奥主持下的霍桑实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 ) 一阶段,检查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则。(

2 )二阶段,大规模的访向交谈。(

3 )三阶段,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

2 、梅奥的系列著作阐述他们的观点,主要有:( 上)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2 ) 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

3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单选]早期行为科学又称人际关系论。

[单选](07—4)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

[多选](05—4)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

度及人际关系状况。

[单选](03—4)梅奥等人认为,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

途径是提高职工的满足度,使职工在生理尤其是心理方

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单选](07—4)由于现代工业管理不能满足人们的社

会和心理需要,于是企业职工在共同劳动过程中,自发

形成了非正式组织。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梅奥。

[多选]与古典管理理论相比,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

变化是: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

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行为的研究;由原

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人性激发”的管理;由原来的

独裁管理,发展到参与管理。

二、★★后期行为科学理论

[多选]激励理论围绕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的产生及其

相互关系展开,主要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

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1 、后期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

( 1) 有关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面的理论(即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和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 2 )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沙因把有关人的特性的研究概括为“理性― 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同时,提出了“复杂人假设”理论。

( 3 )有关领导行为方面的理论。

领导:就是领导者率领、引导下属组织及其人员共同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

3 、领导的作用:就是通过领导者的特定行为发挥出来的,因而应把研究重点转到领导行为上。这方面影响较大的理论有勒温的领导方式理论、利克特的领导方式理论、斯托格弟和沙特尔的“四分图”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坦南鲍姆和施来特的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菲德勒的权变模型、埃文斯等人的途径一一目标理论、科曼等人的领导生命周斯理论等。

勒温将领导方式划分为:专制式、民主式和放任式3 种。利克特归纳出专制―-权威式、开明― 权威式、协调商式、群体参与式4 种领导行为方式。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下属的成熟程度。

第四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管理理论丛林

★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是上个世纪40 年代诞生

的。

1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描述的一门学科。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和哲学路德维希· V ·贝塔朗菲是系统论的创始人。

2 、控制论是维纳从一个意为“舵手”的希腊词引申出来的,并于1948 年出版了《控制论》一书,基本范畴是:信息和反馈,信息交换的过程可简化为:信息― 输入― 存储― 处理― 输出― 信息。

[多选]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

律的科学,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无线电通信、生物学、数理逻辑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

科学。

3 、反馈:是指一个系统输出的信息反作用于输入信息,并影响信息的再输出,发挥控制和调节作用。

4 、信息论是揭示信息的本质,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递、变换和存储的一门学科。数学家申农被认为是信息论的创始人。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1 、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管理过程学派强调对管理的过程和

职能进行研究。

2 、经验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是其代表著作。

3 、社会系统字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巴纳德。

4 、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西蒙。代表著作有《组织)}和《管理决策新科学))。

5 、系统管理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系统理论和管理》、《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方法》是他们的代表著作。

6 、权变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伍德沃德和美国的菲德勒等,代表著作有《工业组织:理论和实践》、《领导方式的一种理论》等。

第五节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Z 理论― 代表人物美籍日裔管理学家威廉,大内在《Z 理论― 美国企业界怎祥迎接日本的挑战》提出了Z 理论。

1 、Z 理论的前提问题:怎样使人们努力彼此协调起来产生最高的效率。

2 、A 型管理模式的特点:( 1 )短期雇佣制。(2 )迅速地评价和升级。(

3 )职业发展途径的高度专业化。(

4 ) 明确的、形式化的控制方式。

3 、J 型管理模式的特点:( 上)终身雇佣制。(2 )缓慢地评价与晋升。(3 )职业发展途径的非专业化。

4 、Z 型管理模式的特点:( 上)长期雇佣制。(2 )建立缓慢地评价与提升制度。(3 )拓宽职业发展路径。(4 )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自我指挥取代等级指挥,实现雇员的内在控制。(

5 )集体决策,个人负责。(

6 )建立整体关系。

5 、建立Z 型管理模式的方法。

二、企业再造理论

[单选]1993年,美国学者迈克·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出

版了《企业再造》一书,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企业再造的

内涵、方法与程序,使企业变革有了全新的系统理论指导。

1 、企业再造的内涵

★★★ 2 、企业再造的特点:

( 1 )企业再造的目标。(2 )企业再造的任务。(3 )企业再造的动力。(4 )企业再造的条件。(5 )企业再造的对象。

3 、企立再造的程序与要求★

(1)设计企业再造管理团队。

[多选]管理团队是企业再造的人力资源保证,一般由五

种角色构成:领导者,负责推动力整个企业再造工作;

指导委员会,负责企业再造的战略设计;再造总监,负

责企业再造技术和方法的开发;流程负责人,负责专门

流程的设计与再造;再造团队,由具体承担再造工程的

人员组成,负责提出创意和计划并予以实施。

(2 )明确企业再造的原则。

(3 )对企业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

(4 ) 制定企业再造方案。

(多选)拟订方案时要有综合考虑:事例现行的作业流程;实现各作业流程的自然衔接;全员参与,集思广益;设置项目负责人;尽可能减少检查、调整、控制的工作量;拟定多个备选方案,通过评估选定优化方案。

(5 )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

三、(论述)竞争战略理论

波物是竞争战略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于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和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成为企

业发展战略理论方面的经典著作。

★★主要内容有:

1 、假设条件。

波特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假定条件是:企业拥有类似的

资源和能力,种类资源在企业之间是流动的,因而寻求

竞争优势的鲞是选择有吸引力的待业并进行定位;企业

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企业可以对外

部环境进行预测;企业战略理论应动态化,注意竞争对

手的反应。

2 、竞争力的分析模型。(1)潜在进入者。(2 )替代品

的威胁。(3 )购买方。(4 )供应方。(5 )竞争者。

3 、企业的基本战略。波特提出了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一化三个基本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

企业主要是通过实现规模经济、运用专有技术、购入优

惠的原材料等,使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成本低于行业的平

均水平,从而获取较多的利润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2)差异化战略

这一战略要求企业在本行业内取于独树一帜,甚至“标

新立异”,主要是通过生产和提供其他竞争对手所没有

的产品和服务,以形成“独此一家”的市场优势,比如

品牌形象、技术特色、性能优势、服务体系等方面与众

不同。

(3)专一化战略

专一化战略的思想逻辑,一是具有明确战略的企业比那

些战略含糊,比如既要想成本领先又想差异化的企业更

具竞争优势;二是企业市场定位的专一化能够以更高的

效率、更高的质量为某一特定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比

那些服务对象广泛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四、蓝海战略理论(重点:原则、代表人物)(单选)蓝海战略的第一条原则就是重建市场边界,以

摆脱竞争,开创蓝海。

1 、红海战略与蓝海战略。★★★

“红海”:是指当前业已存在的饱和市场,其利润前景暗淡,恶性竞争此起彼伏。“红海战略”:是指竞争的结果,是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一种“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战略。

“蓝海”:反映未曾升辟的新兴市场。“蓝海战略”:是新型战略,它要求企业把注意力从市场的供给方转向需求方。

2 、实施蓝海战略的原则:钱·金和莫博涅提出了制定和执行蓝海战略的原则。

( 1) 重建市场边界。A 、跨越他择性产业。B 、跨越战略集团。C 、跨越买方链。D 、跨越互补性产品和服务项目。

E 、跨越针对卖方的功能与情感导向。

( 2 )注重全局而非数字。制定战略布局图可分为四个步骤:A 、视觉唤醒。B 、视觉探索。C 、绘制新的战略布局图。D 、视觉沟通。

( 3 )超越现有需求。

企业挑战两种常规战略:一是关注现有顾客;二是追求市场细分,满足顾客需求的细微差异。

"非顾客”有三个层次:A 、徘徊在市场边界,随时准备换船而走的“准非顾客”; B 、有意回避市场的“拒绝型非顾客”。

C 、远高市场的“未探知型非顾客”。

( 4 )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买方效用、价格、成本和接受。( 5 )克服关键组织障碍。实施蓝海战略的组织障碍,(A)认知上的障碍;(B)资源有限的障碍;(C)动力上的障碍;(D)政治上的障碍。

( 6 )寓执行于战略。

第三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概述

★★★一、决策的含义:“决策”一词是现代管理学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是现代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有两种解释:一种从静态上理解,决策是指己形成的“决定”, ,一般作名词来使用;另一种是动态上理解,决定是指作出决定的过程一般作为动词来使用。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这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度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进程。

(单选)决策是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

★★二、决策的类型:5 种

一、决策的含义与类型

(单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广泛,组织管理越来越复杂,决策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多选)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决策可分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单选)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决策可分程

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多选)根据决策所处的时期不同,决策可以分为平

时决策和危机决策。

(多选)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可以分

为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多选)与初始决策相比,追踪决策具有以下特点:(1)回溯分析。(2)非零起点。(3)双重优化。

(多选)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和可靠程度不同,决

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三、预测: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性质、状态及变化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

★预测与决策的关系

( 1) 预测是为决策服务的,正确的决策必然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 2 )预测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决策是一个完整的统一过程。它包括发现问题、目标确定、方案优选和追踪决策等阶段。

( 3 )预测和决策的区别:A 、预测测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测重于对有利时机和目标的科学选择。

B 、预测强调客观分析,决策则突出领导艺术。

C 、预测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决策是预测的服务对象和实现机会。

第二节决策理论学派

★ 1 、产生:决策理论学派是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的。

2 、决策理论学派的观点:( 1 )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2 )分析了组组在决策中的作用。(

3 )阐述了决策过程。(

4 )提出了决策的准则。(

5 )归纳了决策的类型。(

6 )研究了信息对决策的影响。

二、决策模式

1 、理性决策模式。主要内容有:(1) 提出“最优决策准则”。(

2 )设计了严格的决策程序。(

3 )要求决策运用科学方法。科学方法主要是决策分析方法的数学化和模型化。(

4 )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

★★ 2 、渐进决策模式。由美国政治学家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主要内容有:( D 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2 )决定方案是在原有决策的基础上所做的修改。

★ 3 、集团决策模式。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杜鲁门和厄尔·莱瑟姆提出来的。主要内容有:( 1 )集团的互动是公共决策的核心内容。(2)决策方案是各个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3 )各个集团占有的资源不同,对决策的影响力不同。

★★★ 4 、精英决策模式。又称杰出人物决策模式,决策思想追溯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1970 年美国政治孛家托马斯·戴伊和哈蒙·齐格勒合着并出版了《民主的嘲讽》,系统地提出了精英决策模式。

★★★主要内容有;( 1 )社会分化为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2 )少数的统治者与杰出人物不是被统治的公众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3 )非精英人物向精英人物的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4 )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现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精英人物的看法一致的。(5 )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公众的要求,而是反映了精英人物的主要价值现。(6 )活趺的精英人物很少受公众的直接影响。

第三节决策程序与规则

一、决策程序。一般分为4 令步骤:★★

1 、发现问题。(1 )察觉问题。(

2 )界定问题。(

3 )陈述问题。

2 、确立目标。(1 )决策目标要有针对性。(2 )决策目标要有明确性。(

3 )决策目标要有时效性。

( 4 )决策目标要有可行性。(5 )决策目标要有规范性。

3 、拟定方案。(1)提供多种备择方案。(2 )考虑决策机构方案的多因素性。

4 、选择方案。(1)决策方案评估。(2 )优选阶段。

★★★二、决策规则:是指决策者在选择决策方案时遵循的决策程序和方法。现代政治是程序政治。

1 、全体一致规则:也秣为“一票否决制”,具有3 个特征:

( 1 )决策成员在形式上享有平等的决策权。(2 )个体选择对集体的决策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 )决策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即所有决策成员都能够因为最终决策方案的选择而获得一定的利益,或者说,没有人因此而受到利益损失。)

★★ 2 、多数裁定规则: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最多的决策方案作为最终择定的决策方案的规则。( 1) 简单多数规则。(2 )绝对多数规则。★★两大特点:A 、决策过程中无须每个决策者都投赞成票,只要有超这半数的人投赞成票,决策方案就得以通过,因而决策成本较低。

B 、按照绝对多数规则择定的决策方案对全体决策者都具有约束力,少数持反对意见者必须服从多数人所作出的决定。

第四节决策体制

1、决策体制:指由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度。按其功能区分,可分为:中枢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和决策信息系统。

一、决策中枢系统:是公共决策的核心。★★主要任务有:1 、确认决策问题。2 、明确决策目标。3 、组织决策方案的设计。4、选择决策方案。

(单选)最终择定决策方案是决策中枢系统的一项重要

任务,也是决策中枢系统行使决策权的重要表现。

(单选)素质是决策者实施决策行为的资格,是决策者

发挥决策功能的基础。

★★二、决策咨询系统:是由公共决策研究组织和各类专家、学者组成,动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手段,相对独立地进行决策研究、决策方案设计一种公共决策咨询的组织体系。

★★★主要任务有:1 、发现决策问题。2 、参与决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征。3 、提供决策预测研究。科学地预测是公共决策的基本前提。

三、决策信息系统:是指由专业信息人员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等活动,为决策中枢系统提供决策信息的组织体系。决策信息系统在决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决策中枢系统的神经系统。

★★★具有三大任务:1 、收集信息。2 、加工信息。

3 、传递信息。

收集信息要注意三点:1 、收集信息的范围尽可能广泛,既收集决策系统内部的信息,又收集决策系统外部的信息。

2 、信息收集注意历史延续性。

3 、信息收集要有预测性。

4 、信息收集要真实。

加上信息要求:一是及时,二是准确。

传递信息的渠道有三种类型:一是纵向估递;二是横向传递;三是综合传递。

第四章组织

第一节组织概述

★★★一、组织:是力实现特定目标,依据一定的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业务的关系,按照分工与合作规则而的人的群体一机构体系,组织是指设计、构建上述机构体系的活动。

组织的构成要素:目标、人员、物财、信息、机构、职位、权责、程序、规制等

1. 目标:是组织的第一要素。

2.人员:人员是组织的主体,是惟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组织要素。

3.物财:经费、场所、设施、设备及种类用品,是组织赖以存在并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

4.信息:信息包括组织内外的各种情况和资料。

5.机构:是组织的实体,是组织目标的载体。

6 .职位:是依据组织目标的需要而设立的具体工作岗位。

7.权责:从本质上看,任何组织都是一个相对封闭

的权责结构与体系,通过权责划分对组织系统中各层

次、部门、人员之间的指挥与服从或平等协作关系予以确认,从而保证权力运用的合法性、合理性、正当性,保证职能责任落实到位,保证组织稳定、有序运行。

8.程序:程序反映了组织活动展开的动态过程。

9.规制:规制即组织的规章制度。

(单选)规制是否健全完善是考察一个组织成熟度的重

要指标。

(多选)组织要素中,人、财、物、信息,是组织的基

本构成要素,可以称为组元。

(多选)机构、职位、权责、程序、规制,是通过分工

与协作,将人、财、物这些组元联结起来实现组织目标

的要素,称为整合要素。

★★★二、现代组织理论将组织的整合状态划分为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三个层次。

三、依据性质和活动方式不同,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设立,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机构与职位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基于兴趣、爱好、情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组织。

(单选)管理组织职能的重点是正式组织。

(单选)管理学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起源于霍桑实验。(单选)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巴纳德首

次提出了“非正式组织”概念。

★ 1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有5 点:协助工作、分担领导、增加情感、发泄情感、制约领导。

★ 2 、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有4点:保守倾向、角色冲突、滋生谣言、不良压力。

★ 3 、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和克服其消极影响的要求是:一分为二、无害支持、目标结合、为我所用。

第二节组织理论

一、组织理论概述

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古典组织理论阶段。主要包括: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组织理论,以韦伯力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

2 、行为科学组织理论阶段。也称新古典组织理论。主要包括: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过程组织理论。

3 、系统科学组织理论阶段。20 世纪60 年代以后,以卡斯特、罗森茨韦克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以劳伦斯、伍德沃德为代表的系统权变组织理论等各级纸织系统科学组织理论。

4 、创新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彼得。德鲁克、近克·哈默、彼得·圣吉创立了学习型组织理论。80 年代以后,因组织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变化可概括力“三C " ,即顾客主导化、竞争激烈化、变革持久化。

彼得·圣吉于1990 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创立了学习型组织理论。

二、科层组织理论―代表人物德国人,马克斯·韦伯被瞥力“组织理论之父”,先后撰写了《新教徒伦理》、《经济史》、《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等书。

1 、组织权威的类型:传统权威、超凡权威、合理一合法权威。

传统权威:是以对社会习惯、社会传统为基础而形成的权威。

超凡权威:是以对领袖人物的相貌、品格、信仰或超人智慧等人格特征的尊崇力基础而形成的权威。

合理一合法权威:是以对法律确立的职位权力的服从为基础而形成的权威。

2 、科层组织的基本特征:( 1)法定权力力基础。(2 ) 严格的等级制度。

3 、管理原则:1)职业化原则。2)专业化原则。3)任命制与由职择人原则。4)照章办事原则。5)公私分明原则。

三、组织平衡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人,切斯特·巴纳德代表著作是1938 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组织平衡理论的4 大贡献: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2 、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1)协作意愿。2)共同目标。3)信息交流。3 、权威接受理论。接受权威的4 个条件:1)组织成员理解所下达的命令,不被理解的命令不可能有权威。2)使组织成员认识到这个命令与组织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3)使组织成员认识到这个命令与他们的个人利益是一致的。4)组织成员的精力和体力允许接受这个命令。

4 、管理人员职能的新概括。3 个主要职能。1)建立和

维持一个信息交流系统,管理人员一要设计信息联系的线路图,划分职能范围;二要保证一个良好的人事系统;三要善于发出一些隐含性的指令,默许非正式组织的存在,避免发出明显拒绝的指令。2)促使组织成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努力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把组织成员引入一定的协作关系中,激发他们的积极服务精种。3)规定组织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

四、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代表人物格林纳,组织像任何有机体一样有其生命周期。由5 个阶段构成。

1 、创业阶段。特点:人员少、机构简单、业务量有限、认识统一:权力集中,创业者统一行使指挥权:组织的创立,生存、发展取决于创业者的个人智慧和能力,称“成长经由创造力”;管理者一般属于技术型或业务型,不重视管理。

2 、聚合阶段。

3 个特点:1)组织发展迅速,成效显着。2)创业者通过实践磨炼和经验积累成为了有效的管理者。3)适应组织规模扩大化而确定新的组织目标和组织发展战略,以集权管理方式保证组织目标和组织发展战略的实现,称为“成长经由命令”。

3 、规范化阶段。这是组织的中年期。为克服“自主性危机”,保持组织的稳定并持续发展,必须釆用授权的管理方式,构筑分权的组织结构模式,使中下层享有独立的管理权力,称“成长经由授权”。

4 、成熟阶段。为克服“失控危机”,组织必须通过改革实现某种程度的集权,即将己经下放给中下层的管理权力重新收回以集中行使。

5 、再发展或衰退阶段。组织强化组织成员的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种,探索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为此,文化建设便成为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组织应釆取系统的变革措施,如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安施更有效的激励等。

(单选)创业阶段后期,组织内管理问题频发,领导者

无能为力,组织陷于“领导危机”。

聚合阶段

(单选)格林纳认为,组织在聚合阶段后期,上下级之

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组织将陷于自主性危机。

(单选)格林纳认为,组织在规范化阶段后期,损害了

组织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危及组织目标及组织整体战

略,使组织陷于“失控危机”。

(单选)成熟阶段后期,组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教

条主义、官僚主义盛行,文山会海普遍存在,组织陷于“官僚主义危机”或“硬化危机”。

五、学习型组组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它提出通过五项修炼来建设学习型组织。

1 、第一项修炼是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指组织成员要不断学习,克服成见,勇于接受新观念和新方法。

2 、第二项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

3 个基本特点:一是根深蒂固,不易改变;二是自我感觉良好;三是所有人的心智模式都有缺陷。

3 、第三项修炼是建立共同愿景。要求是:1)超越自我为基础。2)共同愿景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激荡形成的。3)领导者要善于发现并捕捉每一个思想火花,服务于共同愿景的构建;4)经常描绘愿景,鼓舞人员斗志;5)共同愿景应随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4 、第四项修炼是加强团队学习。决定团队学习的基础是进行“深度会谈”,即学习者敞开胸杯,把所对论的问题淡深谈透。

5 、第五项修炼是进行系统思考。系统思考就是用系统的观点分析认识问题,基本方法有:看长期处理近期,看全局掌握局部,看动态把握静态。系统思考的要求包括整体思考、动态思考、本质思考和非线性思考。改善心智模式和加强团队学习两项修练是基础,实现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两项修炼是向上的张力。进行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也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精义所在。

第三节管理体制设计

★管理体制设计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组织治理结构问题;二是行政体制问题。

一、组织治理结构设计的共同特征是:强调组织成员的基本权利,以三类权力机构的设置作为组织管理的基础。这三类权力结构分别是:决定组织重大决策,选举组织领导人,制定组织制度的权力机构;将权力决策付诸实施的执行结构;保障组织制度得以遵循的监督机构。

二、行政体制设计的基本问题:职能设计,即行政机关管什么。行政体制形态设计,一般是在直线性、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等形态中选择,当然还可以构建新的体制形态。

三、行政体制形态

★ 1 、直线制:是一种产生最早,最简单的组织结构模式。由最高主管至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垂直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构,形同直线,因此称为直线制。

★ 2 、职能制: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首创的一种组规结构模式。优点:是实现了管理专业化,可以充分发挥职能机构和职能管理人员的作用,减轻了领导者的负担。缺点:是实行多头领导,政出多门,使下级业务机构无所适从,破坏了统一领导的原则。

3 、直线职能制:是将直线制和职能制融力一体。

(简答)简述直线职能制的特点。

直线职能制将直线制的职能制融为一体,其特点是行政

主管对下级管理机构和职能机构均实行直线式的垂直

领导;职能机构是本级行政主管的参谋和助手;上级职

能机构与下椽职能机构之间是指导关系而不是领导关

系,没有行政主管的授权不行以自己的名义向下级机构

下达命令和指示;下级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就业务活动直

接向上级主管负责。

★ 4 、事业部制:是国外大型企业普遍釆用的一种组织结构模式。优点:有利于企业最高管理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有利于增强事业部领导的责任心,发挥其搞好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使各事业部开拓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市场适应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培养和考核干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缺点:职能机构重迭,管理人员多、管理费用大;各事业部之间协调困谁,易出现本位主义,忽视企业的整体利益等。

5 、矩阵制: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职能管理机构;二

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务,由各职能管理部门人员朕合组

成的专门任务小组。专门任务小组由专人负责,称为业

务经理。

★优点:可以使职能管理机构的专业人员集思广益,

迅速完成某项任务,既提高了相互协调的灵活性,又加强了组织的整体性。

缺点是:任务小组人员受双重领导,当纵横两个管理系统协调小组,两个管理系统指令不一致时,下属人员无所适从;实行双重领导会产生职能不清的问题;由于任务小组及其成员不是固定的,人员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和不安全感,对工作有不良影响。

6 、多维制:分为三类:一是按产品化分的事业部,它是产品的利润中心;二是按职能划分的职能参谋机构,它是专业成本中心;三是按地区划分的管理机构,它是地区利润中心。

(单选)一般适用于创新任务较多,生产经营复杂多变

或以科技开发为主的企业的行政体制形态是矩阵制。

(单选)多维制适用于跨国公司或规模巨大的企业。

第四节组织机构设计

一、管理层次划分

(单选)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间的大小数量关系是反比

关系。

(单选)管理幅度是指一级组织下辖机构的数量,或一

个领导者直接指挥和监督下级人员的数量。

(多选)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多的组织称为高耸组织

结构;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的组织称之为扁平组织

结构。

1 、管理机构层次划分的问题:管理层次的数量主要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过多会产生三大弊病:1)管理层次多,管理人员多,管理成本大;2)信息传递缓慢且容易出现失真;3)拉长了管理距高,造成管理者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现象,助长官僚主义作风。

2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下属工作地点、场所分散程度;下属工作相似性、复杂程度、变动性;业务活动的复杂性、标准化程度,绩效考核的难易程度;通信与监控手段的有效性;下属人员的德、智等基本素质。

3 、组织扁平化发展趋势:1)许多企业希望改变管理层次过密、管理人员过多、管理费用过高的状况。2)技术进步使部分管理人员和白领职员成为企业的多余人员。3)竞争日趋激烈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为提高决策和反应速度,迫使企业不得不精简管理层次。4)希望通过精减中间管理层次来让处于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的职员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以发挥主现能动性。

二、管理职能机构设置

1 、横向管理职能结构的设置及基本问题:突出问题是部分划分这细,因而造成机构林立。

2 、管理职能机构设置的变化趋势

(多选)管理职能机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其分类标

准包括按管理对象的地域分布、按管理对象的类别、按

管理业务的性质。

(单选)解决部门划分过细,造成机构林立这一问题的

基本思路是职能机构设置的综合化。

三、管理职位设计

进行职位设置,应考虑3 种因素和5条原则:( 1)作业的相似性。(2 )工作任务的整体性。(3 )工作环境的一致性。(4 )精力集中原则。(5 )工作丰富化原则。( 6 )任务均衡原则。(7 )因事设职原则。(8 )最少调整原则。

四、编制设计:1 .任职者素质设计2.人员数量的确定。

第五节运行机制设计

★★运行机制设计分类:包括三大类:基本职能实现机制、保障机制和发展机制。

★★★运行机制设计的基本内容

(多选)规范化管理为管理系统运行设计提供了包括目

标成果、研究内容与重点选择、指导原则、技术路线,

以及工作程序与策略等一套基本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

系。

在管理组织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俗称“三定”) 的基础上,需要完成以上6 个方面:1)职能业务分析与设计。2)人员分工规范化。3)基本职能实现机制设计。4)保障机制和发展机制设计。5)业务规范的协调性检验。6)业务、职能、体制与机构调整。

第五章人事

第一节人事概述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与特点

★ 1 、人力资源:广义上看,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现在和未来已经成为或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口,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潜在的人力资源和未来的人力资源;狭义上看,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生产可经营活动的劳动人目的数量和素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最具有特殊性质的资源。

★★★ 2 、人力资源的特点:1)人力资源的能动性。2)人力资源的时效性。3)人力资源的时代性。4)人力资源具有重复开发性。5)人力姿源具有生产和消费双重属性。

二、人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单选)人事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标志

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

(单选)关注人的因素是人际关系运动时期人事理论与

实践的基本特点。

★ 1 、20 世纪50 年代,人事管理领域得以扩展,内容增加,如工资管理、基础培训、劳资关系咨询,并由此出现了劳资关系专家。

2 、20 世纪20 一60 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展的人际关系运动以及行为科字理论发挥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关注人的因素是人际关系运动时期人事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在:1)是工业心理学家开始进入生产经营领域,许多企业、公司依靠专家筛选、配备、训练人员;2)是维护雇员利益,保障雇员健康和安全的法律法规相续颁布;3)是随着工联主义的兴起,工人在劳资谈判中的力量增强,工资与福利待遇逐步提高;4)是许多公司、企业设立了人事部门,依靠人事部门的工作创造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氛围。

★三、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5 个不同记小标)

1 、对人的认识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视人为手段,视人为成本,视人事工作为行政工作、日常人事行政事务工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人为资源,视人为管理系统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确定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新理念,主要包括:1)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2)人力资本理念。3)人才商品化理念。

★当代社会四大资源是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

2 、管理原则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力中心,管理过程关注事而忽视人。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以人为中心,视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强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需要,重视综合运用现代激励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管理方法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方法简单、僵化、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注重釆用主动开发性、有预见性、更具灵活和应变特点,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法。

4 、管理内容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组织招募人员,填补空缺,人事活动局限于给人找位置,为事挑人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着眼于未来,注重人力资源的预测、规划和开发。

5 、人事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把人事活动视力非生产、非效益性活动,不重视对人事管理规律的研究和人事管理方法的改进,故人事部门在组织系统中的地位较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组织系统中地位突出,除处理具体的人事事务外,还协调管理系统、提供决策预案的中枢性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进入最高领导层,还成为决策层的核心成员。

第二节人事分类

★一、职位分类

★★★ 1 、职位分类的含义:是要根据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以及工作难易程度对组织系统中的职位予以分门别类,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以作为人事管理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涉及职系、职级、职等、职位描述、职位规范等范畴。

(1) 、职系:是指工作性质相同,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不同而分属于不同职级、职等的一个职位系列。

( 2 )、职级:是指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基本相同的一个职位序列,如一级秘书、二级秘书、三级秘书等。

( 3 )、职等:是指工作性质不同,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基本相同,从属于不同职系的一个职位序列,如县处级正职与调研员属同一职等

( 4 )、职位描述:是规范某一具体职位的工作目标、职责范围、技能要求、工作条件以及职位关系的书面文件。

★ 2 、职位分类的步骤:职位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由职位调查、职位横向分类、职位纵向分类、制定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等相互关联的环节组成。

职位调查是职位分类的第一步,职位凋查的内容有:1)职

位本身的情况,包括每个职位的工作性质、职责权限、工资待遇、所需资格条件等。2)职位所属组织机构的情况,包括地位、职能、任务、权责以及不同职位间的关系。3)其它相关情况,比如组织制度、工作计划等。

3 、职位分类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

( 1 )职位分类为人事选拔提供了依据。(2 )职位分类增强了人事管理工作的针对性。(3 )职位分类促进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法治化。

二、品位分类与职位分类的比较

品位分类以“人”为中心,职位分类以“事”力中心。品位分类以人员的资格条件为分类依据,以品位的高低确定待遇,强调的是人的资格条件,比如受教育程度、功绩、出身等。以人为中心,有利于选拔“通才”培养人的综合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位分类既人员的工作职位为分类依据,以权力大小、责任轻重、工作难易程度确定待遇,强调的是职位工作与职位要求。以事为中心,便于选拔专门人才,做到人事其事、事得其人。

(单选)(08-4)近代人事品位分类制度始于英国。

(简答)简述品位分类与职位分类的区别。

1.品位分类以“人”为中心;职位分类则以“事”为中心。

2.品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品位决定;职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职位决定。

3.品位分类制下,人员升迁容易;职位分类制下,人员晋升相对困难。

4.品位分类简单易行;职位分类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

第三节人事选聘

选聘是遴选和聘用的怠称,就是通过各种信息途径寻找和确定组织成员候选人,从候选人中挑选最有可能

有效胜任工作的组织成员的过程。

一、人事选聘的途径

1、内部提升。

★★1、内部提升的优势:1)被选聘人员能迅速开展工作。2) 保证被选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3) 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4)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5)内部提升手续简便,成本低。

( 2 )内部提升的局限性:1) 造成“近亲繁殖”现象。2)因操作不公或心理原因造成内部矛盾。3)人员选择的有限性。

2 、外部招聘: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从组织外部选择符合组织要求的管理人员。

( 1) 外部招聘的优势:1)外部招聘或以发挥“外来优势”。2)有利于缓和组织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4)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 2 )外部招聘的局限性:1) 外部招聘人员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较慢。2)外部招聘人员存在一定的风险。3)组织成员失去了晋升的机会,影响士气。总之,内部提升和外部招聘各有利弊,内、外结合才能产生最佳效果。二、人事选聘的趋势

四大趋势:1)选聘范围的扩大化趋势。2)选聘方法多样化、科学化的趋势。3)社会中介机构、人事测评专家广泛参与人事选聘活动。4)人事预测在人事选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事选聘的主动性增强。

第四节人事考评与培训

一、人事考评

1 、人事考评的内容与要求

公共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等。

2 、克服偏差,确保人事考评的公正性

二、人事培训

1 、人事培训的含义:人事培训是为开发组织人力资源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岗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进行的培养、训练。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员素质,增强组织的竞争力、激发组织的活力。

2 、人事培训的性质:属于非学历教育或成人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

3 、特点:1)对象的复杂性2)内容的实用性。3)形式的多样性。4)方法的艺术性。

4 、人事培训的方法与类型

1)方法:按照培训与工作的关系,可分为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

★★★2)类型:人事培训可分为岗前教育、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职业教育、组织全员培训4 种类型。

第六章领导

领导是指一种组织、指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第一节领导的含义与作用

★ 1 、领导:是指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组织结构中,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功员组织成员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 2 、领导活动的包括4 种含义:1)领导活动存在于群体之中,一个人不能形成领导。2)领导活幼是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完成的。3)领导活动的手段是领导者激励和调动下属的方式。4)领导活动的目标是领导活动的归宿。

★★ 3 、领导的作用:领导对管理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具体体现在指挥、激励、协调作用三个方面。★★二、领导者的影响力

1 、强制性影响力:指由组织赋予并由法律、制度明确规定的正式权力。也称为职权。

领导职位权力有三种:1)法定权。2)奖赏权。3)惩罚权。

强制性影响力产生的因素有3 个方面: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

1)传统因素:指人们产生的一种领导者比普通人强的观念,这种观念逐步形成为某种形式的社会规范,从而产生了对领导者的服从感。

2)职位因素:指领导者在组织中的职务与地位,它使被领导者产生了对领导的敬畏感。

3)资历因素:指由领导者的资格和经历对被领导者所产生的心理影响。

2 、非强制性影响力:指由领导者自身某些特殊条件才具有的影响力。一般包括品格、才能、知识、情感因素等。1)品格因素:是指领导者的品行、道德、人格、作风等因素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2)才能因素:是指领导者的才干和能力等因素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3)知识因素:是指领导者的知识水平对他人产生的影响。知识是科学赋予的力量,是一个人最全贵的财富。

4)感情因素:是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感情文流。

★三、领导者的群体结构

领导者的群体结构关键是注重整体素质。它包括2 方面的内容:一是群体中的每个领导者的个体素质;二是群体的结构素质,即群体结构的优化问题。

1 、领导者的个体素质

1)政治素质:是指领导者的“德’, ,即在政治方向、政治品德、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方面的表现。

2)文化素质:是指领导的文化程度和文化素养。包括三方面知识:一是专业知识的深度。

二是社会知识的广度。三是管理知识的娴熟度。

3)业务素质:是指领导者的能力,即领导者的“才’。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力。二是决策能力。三是组织能力。四是协调能力。

4)身休素质:是指领导者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2 、群体的结构素质― 包括5 个方面1)丰富全面的知识结构。2)较高的专业知识结构。3)较强的能力结构。4)合理的年龄结构。5)良好的气质结构。

第二节领导理论

一、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

★★★ 1 、x 理论― Y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来的。

(单选)(06-4)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就必须采取

强制、监督、惩罚的方法。麦格雷戈把这种理论称这为“X”理论。

( 1) 传统管理方法称为X 理论。这种理论把人看成是天生懒惰,厌恶工作;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安于现状,反对改革,以自我力中心,忽视组织目标,不大聪明,易于受骗等。

( 2 ) Y 理论是以人力中心的理论,它的基本内容有:1)人是勤奋的,并不是天生厌恶工作的。2)控制和惩罚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3)激励在需要的第一个阶梯上都起作用。4)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能主动承担责任。5)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人的智慧和才能只发挥了一部分,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创造机会、挖掘潜力力、排除障碍,使下属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 3 ) X 理论与Y 理论重要的区别在于:X 理论认为下属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因此,管理上强调外部控制,主张依靠权威的力量作为指挥和控制的手段。Y 理论认为下属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应该相互融合,只要下属被说服接受组织目标,就能够主动的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

2 、不成熟― 成熟理论:由美国著名学者史里斯·阿吉里斯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 、有关人性的四种假设: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埃德加·沙因加以归纳分类和排列的。

(1) 经济人假设。领导者釆取3 种相应的管理方式:一是利用职权,发兮施令,使下属服从,让其适应工作和组织的要求;二是实行严密的组织控制和制定具体规范的工作制度;三是以金钱报酬来收买下属的效力和服从。

(论述)试述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的特

性的假设,也就是麦格雷戈所称的X理论。

沙因将经济人假设归纳为四点:

一是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

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是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因此,人被动地在组

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下从事工作。

三是人以一种人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

四是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

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感情。

根据经济人假设,领导者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一是

利用职权,以号施令,使下属服从,让其适应工作和组

织的要求;二是实行严密的组织控制和制定具体规范的

工作制度;三是以金钱报酬来收买下属的效力和服从。( 2 )社会人假设。沙因将社会假设人归纳为4 点:一是人们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会需要;二是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结果,使工作变得单调无意义,人们必须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工作的意义;三是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正式组织的经济诱因对人有更大的影响力:四是人们期望领导能承认并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

( 3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阿古里斯的“不成熟一成熟理论”为基础的。沙因总结了4 点:一是人的需要有低级到高级的区别,其目的是为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寻求工作上的意义。二是人们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技术。三是人们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外来激励和控制会对人产生一种威胁,造成不良后果。四是个人的自我实现同组织目标实现是一致的。

( 4 )复杂人假设。总结了5 个要求:一是人的需要是复杂的,会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而改变。二是人在组织中生活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三是人在不同的组织的部门会有不同的需要。四是一个人在组织中是否感到满足,肯为组织效力,决定于他本身的需要结构和他同组织之同的相互关系。五是人依据自己的动机模式、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单选)复杂人假设产生了超Y理论,成为权变管理的

理论基础。

★二、领导特质理论― 也称素质理论

★领导特质理论:指从领导者的性格、生理、智力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领导者特有的品质或应有的品质的理论。

1 、早期特质理论。主要集中在5 个方面:生理特质、个性特质、智力特质、工作特质、社会特质。

(简答)早期特质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生理特质。领导者的自然相貌、身体状况、音容笑貌和仪态举止等。

2.个性特质。领导者的性格、气质、包括自信、热情、正直、负责、果敢、沉着、魅力等。

3.智力特质。领导者的智力特征,如记忆力、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

4.工作特质。领导者的工作特点,包括责任心、创造性和事业心等。

5.社会物质。领导者的社会要素,包括沟通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人际关系等。(多选)早期特质理论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

1.忽视下属的需要,破坏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和谐与合作;

2.没有指明各种物质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3.没有区分因果关系;

4.忽视了领导行为发生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1949 年行为科学家亨利在调节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了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具各12 点品质:1) 成就感强;2) 干劲大,工作积极努力:3)尊重上级;4)组织能力强;5)决断能力强;6)自信心强;7)思维敏捷,富于进取心;8)竭力避免失败,不断接受新任务,树立新的奋斗目标;9)讲求实际,重视现在;10)眼睛向上,对上级余近对下级较疏远;( 11 )对父母没有情感上的牵扯,一般不同父母住在一起:( 12 )忠于组织,忠于职守。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学者吉赛利研究了领导者的个性因素,70 年代指出影响领导效率的五种激励特征和八个品质特征。

五种激励特征:1) 对工作稳定性的需要;2) 对金钱奖励的需要;3)对指挥权力的需要;4)对自我突现的需要;5)对职业成就的需要。

八种品质特征:1)创造与开拓:2)指挥能力的大小;3)自信心强弱;4)是否受下级爱戴和亲近;5)决断能力强弱;6)成熟程度高低;7)才能大小;8 男性或女性。

2 、特质理论的新发展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美国学者詹姆士· M .库塞基和贝瑞·波斯纳发现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排在前四位的特质是:诚实、有远见、懂得鼓舞人心、能力卓越。美国领导学者德克兰研究领导特质理论时提出了领导素质宪法模型。认为基本优良品质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个性、想象力、行为、信心。

★★★三、领导行为理论

1 、领导作风理论― 由勒温提出来的,它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端行为分为三种类型:( 1 )专制式领导作风。(

2 )民主式领导作风。(

3 )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

2 、领导方式理论― 由美国伦西斯·利克特提出来的。它将领导方式月结力四种灾型:( 1 )专制一权威式。( 2 )开明一权威式。(

3 )协商式。(

4 )群体参与式。

(多选)利克特认为,对人的激励形式有四种:即经济

激励、安全激励、自我激励、创造激励。

★★★ 3 、领导四分图理论― 由美国斯托格弟和沙特尔教授提出来的。归结为“抓组织”和“关心人”两大类,构成4 种不同的领导方式。(1 )低组织低关心。(2 ) 低组织高关心。(3 )高组织低关心。(4 )高组织高关心。

★★★ 4 、管理方格理论― 由美国罗伯特·布莱克和简,穆顿于1964 年提出釆的。分为五种类型:( 1) 贫

乏型领导(1.1)( 2 )任务型领导(9 .1)( 3 )中间

型领导(5 . 5 ) ( 4 )俱乐部型领导(1 . 9 ) ( 5 )战斗

集体型领导(9 . 9 )

(单选)在管理方格理论中,(1.1)表示贫乏型领导。(单选)(07-4)在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法”中,(9.1)方格称之为任务型领导。

(单选)在管理方格,(5.5)被称为是中间型领导。

(单选)(05-4)在“管理方格法”中,(1.9)方格被称

为是俱乐部型领导。

(单选)(08-4)在管理方格理论中,(9.9)表示战斗集

体型领导。

5 、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由坦南饱姆和施米特于1958 年提出来的。理论认力,领导既是独裁的,也可以是民主的,也可以是两者的综合,具体釆用哪种方式取决于组织环境。

领导方式的基本要素是领导应用权威的程度和下属制定决策的自由权限,在以领导者为中心的专制型领导和以下属为中心的民主型领导的两极之同,存在着以上两个要素各种不同程度组合的多种领导方式,这就构成了一个连续模型。

四、领导权变理论― 形成于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领导权变理论。贡献在于:( 1)它使领导具有更强的艺术化色彩;( 2 )它使对领导的判断不再局限于道德标准。

★★★ 1 、领导权变模型理论― 由弗雷德·菲德勒提出来的。

影响领导效果好坏的三个因素:1)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2)工作任务结构;3)职位的权力。

领导类型要与环境相适应,得出结论:第一,在团体情况最有利和最不利两种情况下,采用任务导向向型领导方式,效果更好。第二,在团体情况一般的情况下,釆用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效果较好。

要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改变领导者的领导方式;二是改变领导者所处的环境。

★ 2 、路径一目标理论― 由加拿大教授埃文斯于1968 年提出来的。内容包括:

( 1 )领导过程:确认需要一建立目标一报酬与目标的关系---支持与帮助---绩效与满足—双方目标的达成。( 2 )目标设置:目标设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领导向活动的成果。

( 3 )路径改善:主张要通过明确途径、消除障碍和陷阱、增加实现个个满足的机会以及对下属进行指导和训练等,使达到目标的途径更易于实现。

★(4 )领导方式:主要有4 种类型:指令型、支持型、参与型、成就型。主张领导方式选择考虑两方面的权变因素:一是下属的个人特点;二是环境因素。

★★★ 3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又称为领导寿命循环理论,是由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科曼提出来的在领导四分图理论和不成熟一成熟理论基础上加入了第三个因素― 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从而建立了三因素权变领导理论

(多选)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领导方式应由工作行为、关系行为、下属的成熟程度这三个因素来决定。

(单选)(08-4)按照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当领导者采取低工作低关系的领导类型时,表示下属处于成熟阶段。

第三节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对下属的态度和行

为的具体表现,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

用对象上结合的方式。

★★★一、领导方式的类型4 方面

1 、强制命令方式。特点:1)强制性;2)无偿性;3)具体性。

2 、疏导教育方式。特点:1)启发性;2)科学性:3)长期性。正确运用疏导向方式,首先处理好“禁与导”的关系,其次应保持宣传教育工作的“弹性”。

3 、物质激励方式。特点:1)平等性;2)有偿性;3)间接性。

4 、榜样示范方式。特点:1) 引导性;2) 感染性。

二、领导方式的综合运用

1 、注意发挥各种领导方式的优势力。

2 、充分汰说各种领导方式的局限性。

3 、系统、综合地发挥领导方式的结构优势。

4 、注重榜样示范方式和疏导教育方式的运用。

第七章激励

第一节激励概述

(单选)需求是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

状态,它是客观需求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单选)动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而进行活动的念头或

想法,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原因。

★ 1 、激励的含义:通常被理解为激发、鼓励之意。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 2 、激励的模式:需求― 动机― 行为― 满足

产生动机的基本条件;1)由于个体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需求、欲望和驱动力;2)个体受到客观存在的刺激。

3 、为什么说动机是复杂与矛盾的?

答:1)动机是不可见的,只能猜测;2)功机不仅经常变化,而且互相矛盾:3)人们迭择某些功机,而摒弃其它动机,在追求这些动机的驭动力上,也有很大差别。

★★激励因素与激励原则

1 、激励因素:就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某种东西,它对一个人是否愿意做什么事情有重大影响。基本原理:人们愿意做那些能够从中得到报偿的事情。

★激励方式有: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关怀与支持激励、榜样激励等。在所有的激励方式中,奖惩激励是最常用的。

★★ 2 、激励原则与方法:目标明确、提前参与、从实绩出发、及时交流、重在鼓励、真诚相符、表扬要坦率、真城、化解消极因素、思想开放、少批评、尽快可以使人们对工作感兴趣、不要怕放权、少威胁、宽洪大量、关怀员工。最好的激励者不是一个粗暴或者自视高人一等的人,多强调一点爱心往往更能导致高产。

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需求层次理论一一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 年出版了《人类功机理论》一书。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 、人类的基本需要。按照重要程度和产生顺序依坎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生理需要是最基本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2 、人类需要层次之同的递进关系。

3 、人类需要的动态性、发展性与个体差异性。人类的需要具有动态、发展性。

(简答)需求层次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其一,马斯洛对人类需要层次的概括过于简单化。

其二,马斯洛对人类需要层次递进关系的分析过于机械。其三,需求层次理论存在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

★★★二、成就需要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戴维·麦克利兰,在1953 年出版了《成就动机》和1961 年出版的《有成就的社会》。

主要内容有:1 、人类的社会性需要并非与生俱来。2 、人类社会性需要的内容:成就需要、权力需要、社交需要。

3 、有效管理者的需要结构:高度权力需要、适度成就需要、低度社交需要。

如何强化人的成就需要,提出了四种方法:1)立榜样、树楷模。2)有目的、有组织、持续地反馈成就信息。3)改变自我判断,强化人的自信心、事业心和责任感。4)控制遐想,用正面的思想自我鼓励,克服消极信息影响。成就需要的品质特征:1)希望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工作环境,以便展现并发挥自己的能力。2)他们开展工作之前,能够在严密思考、周密计划的基础上,确定一个自己看来不太困谁、经这努力完全可以突现的目标。3)他们需要有明晚的、不间断的关于自己工作成就的反馈,以确认工作成就得到了承认和肯定,并进一步追求新的成就。

权力需要的品质特征:1)寻求领导地位,具有获取权力、行使权力以影响、控制他人的强烈欲望;2)对组织内外的各种信息,特别是政治信息有着浓厚的兴趣;3)健谈、直率、头脑冷静、善于争辩,常常提出建议与要求;4)乐于承担责任,更愿承担竞争性的工作任务。

(论述)成就需要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成就需要理论,

是对马斯洛需求必将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对激励理论的

完善和激励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价值。

成就需要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人的社会性需要并非与生俱来。

麦克利兰于1955年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一般性或

普遍性提出挑战,对该理论的核心概念“自我实现”有

无充分根据表示怀疑。

麦克利兰认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过分强调个人的自

我意识,内省和内在价值取向,忽视了来自社会的影响。(2)人类社会性需要的内容。

(单选)(08-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侧生于社会

起因的研究。

麦克利兰的实验证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

需要决定了不同的行为选择。

(3)有效管理者的需要结构。

事实上,所有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上三种需要,只

不过强弱程度因为而异。麦克利兰的研究证明,权力需

要对管理人员是最为重要的,有效管理者合理的需要结

构通常是:高度权力需要、适度成就需要、低度社交需

要。这是由管理者的职位特点、工作性质决定的。

★三、双因素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1959 年出版了《工作的激励因素》和1966 年出版的《工作与人性》。

影响人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划分为:1 、保健因素(不满意因素)。2 、激励因素(满意因素)。3 、不同需要追求者的心理与行为特点。4 、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使工作丰富化。

赫茨伯格认为人事管理有三种学说:1 、以组织理论为依据,强调人的需要或不合逻辑。2 、以工业工程为依据,强调人是按照力学原则适应环境。3 、以行为科学依据,强调把重点放在个人的工作态度、团体情绪、组规的社会心理培养方面。

工作丰富化的两层含义:一是职务内容的扩大化;二是工作意义的丰富化。

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在1964 年出版了《工作与激励》提出的。内容型激励理论以“满足一生产效率”假设为依据,期望型理论旨以“不满足一生产效率”假设为依据得出★★★公式:M 二V · E

M 一激励力量,即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行为动机的强度;V 一目标效价,即达到目标后满足个人需要的预期价值;

E 一期望值,即达到目标并获得相应价值的概率。

要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必须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1 、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2 、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简答)管理学者对期望理论的批评集中在两个方面:1.弗鲁姆强调了期望、效价等内在心理对人的行为动机

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批评、惩处等负强化因素在管理

控制中的作用;

2.弗鲁姆期望理论关于理性人“假设问题,即认为人都

是理性的,追求最大利益是所有人的行为出发点,他们绝对不会做出不得自己的行为选择。事实上,人的行为并非绝对理性,任何人都可能因一时冲动而产生非理性行为。

二、公平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认知失调理论于20 世纪60 年代提出公平理论。1 、公平的含义及其影响

职工的工作态度与生产积极性,取决于他们所获报酬的绝对量,还取决于他们所获报酬的相对量。绝对量:即为实际获得量。相对量:指自己获得的报酬与他人的比较,以及自己现在获得的报酬与这去的比较。

2 、不公平的条件下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论述)依据公平理论,试述人们在产生不公平感时如

何重新确立公平感。

1.亚当斯认为,职工的工作态度与生产积极性,不仅取决于他(们)所获报酬的绝对量,而且还取决于他(们)所获报酬的相对量。

2.不公平条件下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亚当斯认为,如果有人产生了不公平感,他会采取特定

的措施,调整自己的主观认识或行动以满足其需要。他

们可以通过采用下列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重新确立公平感;

改变自己的投入与收益。若觉得自己投入多了,会有意

识地减少对组织的贡献;若觉得自己的收益少了,会采

取措施谋求更多的报酬。

改变他人的投入与收益。若觉得他人投入少了,会千方

百计地使他人加大投入;若觉得他人收益大了,则会要

求管理者减少他人的收益。

既改变自己的投入与收益,又改变他们的投入与收益。

通过自我解释,使得客观上的不公平变为主观上的公

平,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

是一种造成虚假公平感的方法。

调换一个比较对象,该对象不是收益比自己小,就是投

入比自己大,或兼而有之。人们常说的“比上不足,比

下有余“,就是通过改变比较对象,以获得主观上的公

平感。

为了摆脱由不公平感所造成的情绪波动,以及心理上的

不平衡,往往通过发牢骚、泄怨气,或制造人际矛盾等

手段,去得到“新的补偿“。

如果一个特定环境总是合人感到不公平,员工就会要求

离开这个环境,到组织中另一个地点或部门工作,甚至

是调出组织。

总之,对于被激励者来说,(不)公司感的存在会(弱)强化他的行为动机。因此,激励者应该努力创造一种公

平感,以强化被激励者的行为动机。

★三、波特一劳勒模式― 美国行为科学家莱曼·波特和爱德华·劳勒合着的《成绩对工作满足的影响》(1967 年)和《管理态度和成绩》(1968 年)书中提出的一种激励模式。

★★波特一劳勒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人努力程度由工作获得报偿的价值(奖励的价值)和个人觉察的努力以及获得奖励的概率所决定。一个人的工作绩效不仅依赖于努力程度,同时运依赖于个人能力、个人的“角色汰说”(对需所完成任务的了解程度)以及所处环境的限制。

第一,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程度取决于激励力的大小。

激励力量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奖励价值的主观判断;二是觉察的努力和获得奖励的概率。

第二,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努力程度,还取决于个人能力以及对所承拒目标任务的了解程度。

第三,奖励的价值底以工作绩效为标准。

第四,一个人对奖励满意与否以及满意程度取决于他对奖励是否公平的判断。

第五,人们对所奖励满意与否以及满意程度将影响下一次承担目标任务的行为。

总之,波特一劳勒模式是对激励系统比较全面、完整的概括。

第四节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一、强化理论― 又称力行为修正理论,美国布示赫斯? 弗雷德里克·斯金纳,1938 年出版了《有机休的行为》。

1 、强化的含义:指对某种行为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奖励或惩罚)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行为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2 、强化的类别:依据作用发挥上的差升,可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消退。

积极强化,也称正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予以鼓励、肯定、奖赏,使之更加频繁地发生并不断强化。

消极强化,也称负强化,是指通过撤销、解除消极行为

后果(惩罚)以鼓励积极性行为的方法,消极强化也是

一种奖励,只是奖励的方式显得“消极“。

惩罚是指对某种消极行为采取具有警戒性的强制措施,

以期降低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或消除这种行为的方法。

消退是指撤销对某种所谓的“积极“行为的强化,以降

低该行为出现的概论或消除这种行为的方法。消退发挥

的是抑制、制裁作用,本质上是一种惩罚。

依据使用繁率和时间方面的差异,可分为:连续强化、间断强化。

★★ 3 、强化的原则:

1)设立目标体系;2)快速反馈,及时强化;3)奖罚结合,以奖为主;4)奖人所需,形式多变;5)多用不定期奖励。

二、归因理论― 美国凯利和节纳提出的(不用看)、

归因理论的研究内容有3 个方面:一是人员行为的归因;二是人员心理活动的归因;三是对未来行为的预测。

20 世纪80 一90 年代,如因理论研究侧重两个方面:1 、人们行为的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要依据3 个标准确定:1)一贯性标准;2)普遍性标准;3)差异性标准。2 、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倾向。可从3 个方面来认识:1)内因或外因;2)稳定性:3)可控性。

(单选)(05-4)“人的行为获得成功或失败主要可归于四个因素,即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这是归因论的基本观点。

第八章协调

第一節协调概述

一、协调的含义与特点

★★★ 1 、协调: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 2 、协调的特点:1)平等性;2)互利性;3)主体广泛性;4)结果不确定性;5)对象复杂性。

二、协调中的沟通

1 、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向不同,可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双向沟通。(三个概念的区别要记住)

2 、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有无组织系统,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3 、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

下行沟通:也叫单向沟通,指上级管理组织或人员把各项管理政策及组织目标、工作程序、规章制度逐纵向下传递。上行沟通:也叫反馈沟通,指下级管理组织或人员主动向上级组织与领导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建议。

双向沟通:也叫相向沟通,指各管理组织与人员,包括纵向层级之间、横向部门之间住处的相互交流。

正式沟通:是指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的程序和渠道进行的信息文流。

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的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三、沟通在协调中的作用有4 种:沟通是协调的前提,协调是沟通的结果。(判断题)

1 、沟通可以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渍,为实现协调创造基本前提。

2 、沟通可以突现对管理目标、管理政策及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共识,为协调创造直接前提。

3 、沟通可以克服阻力,实现协调。

4 、沟通是管理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实现内外协调的前提之一。

第二节协调的内容与过程

★★★一、协调的内容(有4 点)

1 、目标协调:目标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这就是组织目标涉及的多方面关系必须保持协调。

实现目标协调的条件是:目标的确定要适应外部环境,要考虑外部环境诸因素对组织的要求及影响,比如国家的政策、公众的需求、客户的意见等。

2 、利益协调:是指针对组织内部在各种利益,主要是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可能出现或己经出现的问题而展开的协调。

3 、思想与行为协调。影响思想与行为协调一致的因素是:1)组织成员的觉悟水平有高有低;2)组织成员的认识能力有高有低;3)组织宣传工作跟不上是组织成员思想认识不能统一的又一原因。

4 、政策与规章制度协调。做好协调工作要强调两个方面:即完善政策与规章制度体系和维护组织权威,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保障。

★二、协调的过程(看一看)

1 、了解把握组织运行过程中的各环节、各要素之同可能出现或己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

2 、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

3 、釆取措施,消除矛盾与冲突。

第三节协调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协调的原则(4条):1)以人为本;2)客观公正;3)灵活机动;4)注重整体。

二、实现有效沟通。注意2 个方面

★★★1、选择沟通方式(5 种方式): 1)链式沟通;2)轮式沟通;3)全通道沟通:4)环式沟通:5)Y 式沟通。

(单选)链式沟通也可称为直线沟通,就是信息链条似

地逐级传递。这种沟通的优点是速度快、准确性高、管

理者的地位突出。

(单选)(07-4)轮式沟通即某一个居于核心位置的沟

通主体分别与其他几个沟通主体进行沟通。

(单选)全能道沟通即组织成员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

互相沟通,各成员在沟通中享有平等地位。这种沟通速

度快、准确性高,组织成员满意度较离。

(单选)(08-4)(04-4)环式沟通也称圆周式沟通,

即没有沟通核心,各沟通主体只能左右两沟通对象进行

沟通。这种沟通速度慢,准确性低,但组织成员满意度

较高。

(单选)(06-4)链式沟通速度最快。

(单选)Y式沟通兼有轮式和链式沟通的优缺点,即沟

通速度快,但组织成员的满意度低。

2 、克服沟通障碍。主体的沟通障碍有:表达不清、编码不适当、惰性、时间紧迫和对沟通对象不了解或不信任等。居于核心位置的沟通主体,同时与上级、平级、下级进行沟通,应注意信息编码的使用要适合不同沟通对象的特点和要求,使沟通对象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沟通内容与目的。

三、选择协调方法(有 4 种):1)配酿协调(最常见的协调方法);2)建议说明;3)思想教育;4)冷处理或缓

企业战略管理 终极笔记 复习

战略管理(梁军老师):平时就要好好看课本,日积月累,最后再看一遍课本, 只要答题能体现出你听讲了,能体现出你确实看书了,分数意想不到的高。而且老师说他阅论述题的时候,特别希望能看到大家自己的看法。要提醒大家的是,课本老厚老厚了,我们的考试又很多,如果平时不看的话,最后会十分焦急哦!还是那句话,功夫要用在平时。我们的考题是: 一名词解释(6*5分): 战略领导、水平整合、能力、产业、战略承诺、商业模式 二简答(3*10分) 1 竞争优势的四要素 2 产业生命周期及启示 3 upc模型的2种定价策略(定价选择) 三论述(2*20分) 1 给了索尼和东芝竞争的一段案例,让你说说高技术产业获得规格的战略 2 从产业链的角度谈谈你对战略管理的认识 09级人力考题: 一名词解释:战略领导,战略外包,使命陈述,产业,水平整合等。 二简答: 产业生命周期; 使命陈述如何编写? 波特五力模型? 企业的定价选择? 三论述: 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战略管理的本质 10级工商管理考题: 一名词解释:竞争优势、独特竞争力、垂直整合、战略承诺、能力。 二简答和论述:全球战略管理的区别与本质、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及启示、UPC 定价策略、立拓集团战略管理的本质、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业态发展的看法。

【一.名词解释】 1.战略管理: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 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把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2.战略领导:用最有效的方法管理企业的战略实现过程以创建竞争优势。 3.战略制定:战略的确定和选择战略 4.战略实施:将战略付诸实施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5.战略承诺:是指大规模的、不可逆转的投资决定。 6.战略外包:是将企业价值链中的某几项或一些企业职能交给一家技能和知识 只专注于某一活动的独立的专业企业的决策 7.战略联盟:是两家或更多家企业间建立的共同开发产品,共同受益的长期协 议 8.水平整合:收购产业竞争对手或与产业竞争对手合并的过程,目的是实现大 规模和大范围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9.垂直整合:扩张经营,向后进入为该企业的产品生产零部件的产业,或者向 前进入使用或分销该企业产品的产业 10.能力:企业协调各种资源并将其投入生产性用途的技能 11.产业:是提供相互间密切替代的产品或服务 12.商业模式:是管理者将企业所实行的一组战略编制成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整体 以获得竞争优势和实行卓越绩效的理念 13.使命陈述:关于公司存在意义的陈述 14.竞争优势:一家企业的赢利能力高于同行业(或吸引同一顾客群体)的所有 其他企业的平均水平 15.独特竞争力:相对于竞争对手所独有的引导企业产品差异化或实现持续低成 本结构的能力 16.职能层战略:是旨在改进企业运营效能的战略 17.创新:创造新产品或新流程的活动 18.移动壁垒:产业内阻碍企业在不同战略群组间移动的因素 19.战略群组:是实行相似商业模式的企业群体 20.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内,同时具有竞争力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 中,由交互关联关系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机构,产业工会等)的经济集群现象 21.资源:企业所拥有的,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资本的,财务的,实物的,社

会计基础重点笔记

会计基础重点笔记

会计基础重点笔记第一章 1、概述: 是什么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⑴定义:做什么核算和监督(基本职能) 怎么做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工具) ⑵特征: 1)以货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信息有专门方法 会计分析方法(财务管理) a、分类:会计检查方法(审计) 会计核算方法 b、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 设置账户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7成本计算 登记账薄 财产清查 编制会计报表 核算 c、基本职能 监督

3)核算:确认、记量、记录、报告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a、特点核算发生事中、事后 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 4)会计的本质: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对象(资金运动) a、定义: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b、工业企业会计对象 银行存款 资金的调整与退出 库存现金机器设备库存现金 工业企业:供产销 商品流通业:供销 二、会计要素: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6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1、资产: 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a、定义由企业拥有和控制的 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流动资产(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b、按资金运动分: 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形态基本保持不变的(注:商誉不是无形资产) 2、负债:

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a、定义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 a、分类 流动负债(如:短期借款,1年以内) 按流动性分 非流动负债(如:长期借款 1年以上) 3、所有者权益 a、定义:资产扣出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b、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c、内容: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又称留存收益)备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反映企业在某特定日期或某一时间点财务状况的报表 4、收入 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 a、定义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 与所有都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a、范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度资产的使用权 主营业务收入 b、分类 其他业务收入 备注:为客户或第三方代收的款项不作为收入处理. 5、费用

战略管理知识点汇总

战略:根据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和能力,为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并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对长期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全局性谋划。 愿景: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期望,是企业努力经营想要达到的长期目标。企业愿景要解决一个问题即我们要成为什么?反映了管理者对企业与业务的期望,描绘了未来向何处去。 使命企业存在的理由与所追求的价值。从长期来看,企业使命说明了未来将要变成什么样的企业,以及企业对于它所要服务的对象与经营范围的界定等基本问题。企业使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一系列的原则、方向和哲学 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 战略态势战略态势是指在目前的战略起点上,决定企业的战略业务单位在战略规划期限内的资源分配和业务发展的方向。 稳定型战略:是指在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约束下,企业准备在战略规划期限内使企业的资源分配和经营状况基本保持在目前状态和水平的战略。 增长型战略以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引导企业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管理方式,以便扩大企业的产销规模,提高竞争地位,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业务层战略:也称竞争战略、事业部战略,指经营管理某一个特定的战略经营单位的战略计划,是总体战略之下的子战略。 总成本领先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又叫低成本战略,是通过采取一整套行动,与竞争对手相比,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具有某种特性的产品或服务,而且这种特性是被消费者接受的。 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新立异,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 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 多元化经营的优势:(1)可以发掘企业内部优势,实现资源共享;(2)可以有效地规避企业经营风险;(3)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品牌效应;(4)多元化经营带来的其他优势; 多元化经营的弊端:(1)容易分散企业有限的经济资源;(2)不利于企业集中精力提高核心竞争力;(3)会造成管理质量下降;(4)降低了企业适应市场的灵活性;(5)面临更大的市场整体风险;(6)削弱原有产业;(7)行业进入风险;(8)行业退出风险; 一体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就是企业将原来可独立进行的、相互联系或相似的经济活动组合起来。相互连续的活动的组合,称为纵向一体化;相似的活动组合,称为横向一体化。 前向一体化优点:(1)降低产品成本(2)提高产品的差别化能力(3)增加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和产品市场适应性(4)提高进入障碍(5)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掌握市场信息和发展趋势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战略管理期末考试笔记

1.商业模式:是管理者整合企业要素,形成的完整的,有独特竞争力的运行系统,是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纽带。 2.战略管理者层次和职能: 公司层。公司层管理者包括CEO、其他高级管理者、董事会和公司层职员。CEO是总体管理者的核心,在其他高级主管的协助下,公司层管理者的任务是负责组织的整体战略。这一角色包括定义组织的使命和目标,决定开展哪些业务,在不同的业务间分配资源,制定和实施跨业务的战略,领导整个组织。负责资源的分配和掌握行业进退,还要充当企业战略设计者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联系人。保证公司和业务层的战略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是CEO的职能。业务层。业务单位是一个自足的事业部,为某一特定的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业务层的主管总经理,是事业部的负责人,将公司层的知识和意图转换成具体的业务战略。 职能层。职能层管理者负责组织公司或事业部的具体业务的职能或运营。 职能经理的职责范围通常局限于某一具体的组织活动。制定涉及本领域内的职能战略,协助达成业务层和公司层总体管理者的战略目标。 3.产业的生命周期:从产业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经历的时间。 不同周期产业的特点: 萌芽企业:成长较慢,产业的进入壁垒来自掌握技术上的诀窍而不是规模经济所要求的成本或品牌忠诚。竞争主要在于如何更有效地教育顾客,打开分销渠道、完善产品设计。 成长企业。随着产品需求的上升,顾客对产品逐渐熟悉,经验曲线和规模经济的效应令价格下降,分销渠道也变得成熟起来。这一阶段,来自潜在竞争者的威胁最大。高成长同时也以为这新进入者可以很容易被产业吸收而不至于加剧产业内的竞争。产业内的竞争强度不大。有战略意识的公司利用成长阶段相对平和的环境为即将而来的震荡阶段做好准备。 产业震荡。需求接近成熟,绝大多数需求来自产品更新,首次购买者的人数很少。产业内竞争加剧。需求增长速度下降,导致产能过剩。充分利用过剩的产能,企业通常选择降价,结果可能是爆发价格战。 成熟产业。市场充分成熟,需求完全来自产品更新,需求增长缓慢或没有增长。进入壁垒开始提高,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威胁变小,随着需求增长的下降,争夺市场份额竞争开始,导致价格下降。为了生存,企业专注于成本最小化和建立品牌忠诚。成熟产业中较高的进入壁垒为企业提高价格和利润创造了机会。 衰退产业。需求增长变成负数。需求下降导致产能过剩。利用产能,企业开始降价,陷入价格战。 4.-波特五力模型 1)潜在竞争对手进入的风险 2)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强度 3)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4)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5)产业替代性产品的相似度 波特五力模型中的潜在竞争对手进入风险: 1.规模经济 2.品牌忠诚 3.顾客转移成本 4.资本要求 5.绝对成本优势 6.政府管制 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风险是进入壁垒高度---令进入产业的竞争者付出代价函数。 代价越高,壁垒越高,这一竞争力量越弱。 规模经济,是同降低公司成本结构的大规模生产相关的优势。 规模经济优势的来源: 1)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带来的成本削减; 2)大宗购买原材料和部件的折扣;

会计基础必背知识点整理教学内容

会计基础必背知识点 整理

第一章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 (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益同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第二章会计核算内容与要求

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3、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 4、会计科目(账户)按反映业务详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按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5、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企业战略管理-复习笔记.docx

企业发展中企业家的困惑 ①企业永不停息扩张,不知什么时候停下来; ②面对许多机会,不知道哪一个属于自己。 ?盲点:战略管理的逻辑 ①下属总不能理解口己的意图,不能站在口己的角度来思考他们的工作; ②面对市场变化,自己的下属显得非常低能。 ?盲点:战略是高层管理的专利 ①血对…套套的战略管理理论总是觉得无法解决自己的战略问题; ②在中国不规范的市场上是怎样进行战略管理。 ?盲点:战略管理是大企业的问题 ?企业需要战略 ①企业面临环境变化; ②企业生命周期的挑战; ③3C使得企业越來越难获胜。 ?战略管理遇到的挑战 ①竞争成功只是暂时的,除非公司能小心翼翼保护住自己的竞争地位; ②21世纪的竞争局面:技术进步与扩散加快;交通与信息使区域边界打破。 1战略与战略管理概论 1.1战略概述 一、概念 (1)&& ?从战略内容來定义战略 ?战略是为了提升企业未來市场价值,开发核心能力和获得竞争优势而采取的一系列整合和协调行为的动态统筹。 (2)早期多样化宦义 ?明茨伯格的5p战略综合定义 ①战略是一种计划(Pbn) 1?是有意识的、正式的、有预计的行动程序; 2.计划在先,行动在后,战略是企业经营活动Z前制定的; 3.管理者要进行有意识的领导。 ②战略是一种计谋(策略)(Ploy) 1.战略是为威胁或击败竞争对手而采取的手段,重在实现预测的目的: 2.威胁通常是由企业发生的一些市场信号所造成的。 ③战略是一种模式(Pattern) 1.战略是一段时期内一系列行动流的模式; 2.战略体现为从战略制订到战略完成的一系列行为; 3.战略作为-?种计划与战略,作为一种模式,两种定义是独立的; 4.战略重在行动,战略也可以是自发形成的。 预想的战略一深思熟虑的战略一实现的战略 未实现的战略浮现的战略(自发形成的)

会计基础重点知识点汇总

会计基础重点知识点汇总 1、会计计量:会计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要计量单位。计量尺度包括:实物量度、劳动量度、货币量度。 2、会计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就是会计主体,例如: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 3、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核算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4、会计监督包括:参与经济决策、预测经济活动、监督经济过程、考核经营业绩等方面。 5、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 6、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别:1.服务对象不同2.处理依据不同3.处理时态不同4.计量单位不同5.质量标准不同。 7、会计作账的基本前提:1.会计主体2.持续经营3.会计分期4.货币计量。 会计核算四项基本前提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具体地说: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8、会计作账的基本制度: (1)权责发生制:凡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应当负担发生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记入利润表;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收付实现制: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

9、两者的区别: (1)所设置的会计科目不完全相同 (2)在同一时期同一业务计算的收入和费用总额也可能不相同 (3)权责发生制计算出的盈亏较为准确,收付实现制计算出的盈亏不够准确 (4)“权”计算盈亏的手续比较麻烦,“收”比较简单。 10、会计要素的计量:1.历史成本2.重置成本3.可变现净值4.现值5.公允价值 11、营业外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罚款收入;确实无法支付经批准转销的应付款项。 12、营业外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罚款支出;捐赠支出;非常损失。 13、他业务收入是企业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销售或经营其他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如销售材料、出租包装物和商品、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运输收入等实现的收入。 14、其他业务成本包括销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包装物的成本或摊销额、出租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出租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 15、利润表的特点是1、根据损益账户的本期发生额编制2、属于动态报表 16、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账户式 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一般根据科目发生额填制 资产按流动性有大到小顺序排列 根据总账账户余额直接填列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等项目; 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目金额,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类科目及其有关明细科目在一定时日(报告期末)的期末余额编制的

最新战略管理与伦理-重点整理

《战略管理与伦理》2012/11/10 第一章战略管理与伦理概述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为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划以及为实现企业愿景和使命而采取的竞争行动和管理业务的方法。【特征:①总体性②长远性③指导性④现实性⑤竞争性⑥风险性⑦创新性⑧稳定性 【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基本伦理矛盾: 1、自利与利他的矛盾(①自利是每一个企业的基本属性②利他是企业的非理性选择③自利与利他的矛盾④解决自利与利他的矛盾的途径 2、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资源和谐发展的矛盾,( ①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类通过由他们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为必然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大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进程赋予人类自身的潜在素质而得到充分开发。②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目标,肢解了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总目标。③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相统一的物质过程,是三方面的有机统一体,可持续发展思想含义包括: ①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②保持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建立生态文明,,③经济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 所以,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相统一的物质过程,是三方面的有机统一体。 【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伦理关系】】】 1、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关系 企业平衡所有利益关系的过程,归根究底是企业如何有效配置自身有限资源的过程和分享企业成果的过程,正确处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企业内外部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环境,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以期获得企业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平衡可持续发展。 2、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企业要制定发展战略,谋求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就要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关系,制定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企业的经济活动,把企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废物-回收-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生态文明】是人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协调相处的一种社会形态,是文明的一种更高级的形式。 第二章企业愿景、使命与伦理追求 【企业愿景】是一副关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蓝图,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发展方向的一种高度概括。 【企业使命】是管理者为企业确定的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 【企业伦理追求】在企业的战略目标中集中体现,而在企业的长期目标中加以落实,在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中,战略目标是否包含企业伦理追求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百多年来的企业发展实践证明,有明确伦理追求的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容易生存,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的百年企业一般的战略目标中都含有明确的伦理追求。 【企业战略目标】是对企业战略经营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是企业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②是企业战略实施的指导方针③是企业战略控制与评价的标准 ④能够使企业使命具体化和数量化⑤战略目标描绘了企业发展的前景、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on个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战略目标】①市场目标②技术改进和发展③提高生产力④财务与实物资源取得和占用⑤利润⑥人力资源⑦员工积极性⑧企业社会责任)目标 【伦理导向下企业战略目标的特征】 ①有明确的价值观和伦理观②超越法律③强调自律④履行社会责任⑤追求卓越 【企业追求卓越原因】 追求卓越并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仅仅遵守法律不大可能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不大可能赢得顾客,供应者,公众的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读书笔记

战略历程 亨利*明茨伯格约瑟夫*朗培尔 第一部分作者介绍 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1939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里尔,著名管理学家,长期担任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管理学教授、法国欧洲管理学院的组织学教授。 ●学术经历&荣誉头衔 1961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获机械工程学士 1962年获乔治.威廉士大学文学学士 1965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硕士 1968年获得该院斯隆管理学院博士学位 《战略管理》、《管理研究》、《行政管理》、《企业战略》等杂志的编委 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 美国战略管理协会的创始人和前任主席 ●学术思想&代表著作 研究领域涉及一般管理学、组织学;目前致力于考察管理的本质及模式、组织的形成过程。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著有90多篇论文和7部专著。 明茨伯格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包括: 《经理工作的性质》、《组织的结构》、《组织内外的权力斗争》、《战略过程》、《明茨伯格谈管理: 我们的奇妙组织世界》、《战略规划兴亡录》和《穿越战略理论的丛林》等。 1973年出版的《经理工作的性质》是明茨伯格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明茨伯格通过对5名首席执行官的研究及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向长期以来关于管理者工作的四种传说提出了挑战。他指出,传统的有关管理内涵的界定是不符合实际的。明茨伯格认为,管理工作涉及人际关系、进行谈判、激励下属、解决矛盾、建立信息网络和传递信息、在几乎没有信息或公有少量信息的前提下决策以及分配资源等。 明茨伯格强调管理者工作对组织的巨大作用,指出管理者在工作中担任的10种角色: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明茨伯格第一次从实证角度分析管理者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将管理者的类型分为:联系人、政治经理、企业家、内当家、实时经理、协调经理、专家经理、新经理。 ●国际实践管理教育创新 明茨伯格一直是美国MBA教育模式的激烈抨击者。他的名言是,MBA是以错误的理由用错误的方法教育错误的人。当今的MBA教育更大程度上是“B”(Business)而不是“A”(Administration):它们大多是关于商业管理的各个专业功能,而不是管理实践本身。它们招进那些没有多少管理实践的年轻人,给他们填食各种理性分析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各个专业功能的独立专家,而不是善于合作的管理者。 明茨伯格的过人之处在于,利用他的影响力,花了7年时间,全心打造了一个融科学、艺术与手艺为一体的管理教育模式:国际实践管理硕士项目(International Master in Practicing Management,简称IMPM)。 IMPM下一步准备在中国建立一个国际管理发展中心,负责IMPM及基于IMPM的其他高级管理培训项目在中国的下一步发展,IMPM的第八届(2003年4月底开学)计划将首次向中国大陆地区招收参与者。

会计基础知识点汇总

会计基础 第一章 %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综合地核算与监督,并向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属于管理范畴。 %会计的基本特征: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4.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 %会计的职能: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评价经营业绩,预测经济前景 %基本职能: 会计核算: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计算和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或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并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信息的功能。(反映职能) 5个环节:确认,计量,记录,计算,报告 3项工作:记账,算账,报账 7种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 除事后核算,还包括事前核算(经济预测,分析和参与经济决策)事中核算 会计监督: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及考评等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所实施的审查,促使经济活动按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控制职能)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没有严格的会计监督,就难以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会计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特定主体的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 %工业企业为例: 资金的投入: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债权人投入的资金 资金的运用(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以生产过程为核心的供应,生产,销售的循环与周转资金形态一次转变: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结算资金—货币资金资金的循环:从货币资金形态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 资金的周转:资金周而复始地循环 资金的退出:偿还债务,上缴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经法定程序减少资本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是指应当进行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事项。 %经济业务事项:各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 经济业务:又叫经济交易,企业与其他单位或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的交换(购买固定资产) 经济事项:企业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项(无形资产摊销)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会计控制的重点)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的增减

(整理)CPA注会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点归纳.

注会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二章 1、战略是一种计划:包含两个含义。第一、战略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之前制定的,具有前导性;第二、战略是有意识的、有目的地开发和制定的计划,是一个理性思维的结果,具有主观性; 2、战略是一种计谋:强调战略是要在竞争中赢得竞争对手,或令竞争对手处于不利地位及受到威胁的智谋; 3、战略是一种模式:是一系列行动的模式或行为模式,或者是与企业的行为相一致的模式。在选择企业战略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和尊重企业原有的行为模式,因为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未来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如果需要改变企业的行为模式,那么需要充分认识到推行这种改变的难度; 4、战略是一种定位:企业必须要明确在自身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或在市场中的位置。将战略作为一种定位,涉及到企业如何适应所处环境的问题; 5、战略是一种观念:战略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战略观念通过个人的期望和行为而形成共享,变成企业共同的期望和行为; 6、战略设计企业的全局,其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基本目标; 7、公司战略涵盖了公司的整体范围,平衡公司的业务组合,关注在每个战略业务单位中创造竞争优势; 8、公司董事会是公司战略的设计者,承担公司战略的终极责任; 9、公司战略的作用是确保各部门或职能之间协调运转、减少冲突,以整合各部门的工作,使它们能为公司战略做出最大贡献; 10、业务单位战略关注的是在特定市场、行业或产品中的竞争力; 11、战略的五个关键要素有:有愿景、具有可持续性、通过流程交付来传递、与获取竞争优势有关、利用企业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12、一般应该在应用相关性和学术严谨性两个层面上检验战略是否良好;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企业战略管理》整理笔记——第七章企业业务层战略

第七章企业业务层战略 重点 1业务单位战略 2公司战略态势(属于公司层战略内容) 3一般竞争战略(业务层战略,广泛使用的) 第一节业务单位战略 1、业务层战略,又称事业部,经营单位战略(business-level strategy)——属于竞争战略 概念——一整套相互协调的使命和行动,旨在为客户提供价值,并通过对某一特定产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利用获得某种竞争优势。 职能—— a确定业务战略的发展态势(攻守进退) b制定业务部门的竞争战略 c建立业务部门的竞争优势(结合个体情况——核心竞争力) d建立和管理高绩效的业务和产品组合 e建立于职能部门的协同(业务导向;职能辅助;相互协调) 2、业务单位战略选择原则 顾客以及其需求 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资源能力 行业生产力和科技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种历练之后,他们可以学会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如何调节情绪与心境,直面挫折,抵御压力;如何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应对每一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种历练之后,他们可以学会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如何调节情绪与心境,直面挫折,抵御压力;如何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应对每一 企业规模与运营能力 企业产品类型 产品生命周期 第二节 公司战略态势(属于公司层战略内容) 略 第三节 一般业务竞争战略 低成本/成本领先战略 差异化战略 集中化/聚焦战略 1一般竞争战略/基本竞争战略划分要素—— 1) 企业市场目标的宽窄 2) 企业追求的竞争优势是低成本还是差异化 (成本领先与差异化的混/聚合) 【图示】竞争范围——目标宽泛还是狭窄(海尔,美的) 竞争优势——低成本,差异化(美国西南航空,motel6) 五种 基本竞争战略 竞争优势 低成本 差异化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重点笔记总结

2017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重点笔记总结(考试高频考点) 1、营业外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罚款收入;确实无法支付经批准转销的应付款项。 2、营业外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罚款支出;捐赠支出;非常损失。 3、他业务收入是企业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销售或经营其他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如销售材料、出租包装物和商品、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运输收入等实现的收入。 4、其他业务成本包括销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包装物的成本或摊销额、出租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出租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 5、利润表的特点是1、根据损益账户的本期发生额编制2、属于动态报表 6、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账户式 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一般根据科目发生额填制 资产按流动性有大到小顺序排列 根据总账账户余额直接填列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等项目 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目金额,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类科目及其有关明细科目在一定时日(报告期末)的期末余额编制的 资产负债表根据总账科目余额直接填写: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利息、应付职工薪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 根据总账科目余额计算填写的有:货币资金、存货 明细科目余额计算:应收、预收、应付、预付 总账+明细:长期借款 总账+备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其他应收款 7、应收账款=两收明细借方余额-坏账准备 预收账款=两收明细贷方余额 应付账款=两付明细贷方余额 预付账款=两付明细借方余额-坏账准备 8、凡是明细账一般使用活页式账簿,以便于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添加空白账页。订本账——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9、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中,其账簿的设置与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基本相同的。 10、不属于账户的的基本结构具体内容的是原始凭证编号,而是记账凭证的编号;账户的作用:将会计数据进行科学的分类和记录,为算账、报账等提供基础条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