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

1.信仰佛教具备的条件?

应先皈依三宝。三宝是唯一依靠。

2.何为三宝?

佛、法、僧为三宝,以能利益世间,稀有难遇故喻三宝。3.什么是佛宝?

佛宝者,得无上正遍知之人,教主之德号,其义为觉者,所谓:自觉

、觉他、觉行圆满。

4.什么是法宝?

法宝者,具救度世人之道,载于经藏,佛的教育、教授。5.什么是僧宝?

僧宝,是学佛言行,传佛教化之人,其义是和合众。

6.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因为佛有无量功德智慧,佛的法有大利益,修之可以解脱生死之苦,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

7.皈依三宝有何功德利益?

皈依佛不下地狱,皈依法不堕餓鬼,皈依僧不堕旁生。

8.除皈依法式外,还有何式?

除皈依法式外,还有礼拜、赞叹、供养、忏悔、发愿等方式。

9.什么是礼拜?

对着佛像、或心想佛前,五体投地,顶礼稽首。

10.什么是赞叹?

以偈颂或诗句,赞扬三宝功德,叹美三宝利益。

11.什么是供养?

以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供献于佛,而敬养之。于法僧亦然供养僧众,尚有以衣服、卧具、饮食、汤药等。

12.何为忏悔?

于三宝前,发露己罪,痛责悔改,哀求证明,决不复作。13.什么是发愿?

于三宝前,陈述己愿,立志修行利乐众生,请求加持,令圆满。

14.什么是回向?

此包括在发愿内,以自己所修善行功德,回转向自己发愿处,令速成就有三方面:一.回向佛果,令所行作为成佛之资。二.回向众生,以自己的修行功德施与众生。三.不执事相。15.佛是何国人?

印度古国迦吡罗王子。

16.迦吡罗之国,今为何地?

当今印度境内,名哥尔克波尔,为佛本生地。

17.佛何时出生?

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年生,四月八日诞生。

18.佛的父母是谁?

父亲是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

19.佛何时修炼成佛?

29岁出家修道,35岁于摩羯陀国菩提树下得无上正遍知。时为周穆王二年。十二月八日。

20.佛所修何道?

知一切法,唯心所作,专于心地,拂除障垢,而达光明自在之境,所谓破光明,证法身。

21.佛姓名叫什么?

姓释迦,名牟尼。

22.佛教化何等人,令得何利益?

教化凡人,令成圣种,教化罗汉令作菩萨,教化菩萨,令入佛位。

23.何为凡人?

平庸愚钝之辈,六道众生皆是。

24.何为六道?

世间凡夫分为六辈,各由其道,故名六道,其名:天、阿修罗、人.[三善道]。饿鬼、地狱、畜生[三恶道]。

25.何为众生?

即是一切有生命之物,以其受生,因缘不一,故名众生。

26.何为地狱?

居于地内,状若牢狱,此处众生,受苦最剧。

27.何为饿鬼?

鬼神之类,以常受饥饿,心无厌足,故称饿鬼,分为无财、少财、多财等别。

28.何为旁生?

禽、兽、鳞、虫之类,以形体横斜,故名旁生,以上三道,皆是恶业之所招感,故称三恶道。

29.何为天?

在人间之上,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类,共二十八天。30.何为阿修罗?

又名非天,居近须弥山大海中,好与天人相战斗。

31.神仙、妖怪。当属何道?

神仙妖怪里神属鬼,即饿鬼中多财者,仙属人,修得生理变易,或属鬼,谓灵鬼等,或属天,为四大天王统摄。妖怪则多鬼畜。

32.问二十八天,其名若何?

33.佛如何说人道?

佛说人道,所居之地,分为四种。分四大洲:1.东为胜身洲。

2.南为赡部洲。西为牛贺洲。4.北为俱卢洲。又名胜处。此四洲。身高寿命,长短有别。若论果报南赡部洲为下下,若说值佛教法,赡部洲为上上。佛生印度。是赡部洲之中。我国中华,在南洲东部。南赡部洲又译为阎浮提,义为胜金。

34.何为声闻?

闻佛说法声音,而得道果,故名声闻。共分四果:1.须陀洹、

2.斯陀含、

3.阿陀含、

4.阿罗汉。

35.声闻四果,其名若何?

初果须陀洹:译为预流,谓初入圣流,七番生死,证阿罗汉果。

二果斯陀含:译为一往来,谓一番生死,证阿罗汉果。

三果阿那含:译为不还,尽此一生,证阿罗汉果。

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永不复来三界受生,四果最高。36.何为缘觉?

名观因缘生法,而证觉道,故名缘觉。也已修出三界,与阿罗汉一样,只其功德比阿罗汉殊胜。

37.何为菩萨?

称谓菩提萨垛,此云觉有情,是内怀佛道,外观凡相者。38.何为如来?

佛有十种徳号,此居其首。不变名如,随缘名来。佛有不变之体,随缘之用,故名曰如来。

39.佛以何等法为教化?

佛以因果法,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六度法,四摄法等教化众生。

40.何为因果。

一切事物必有开始,是之为因,必有终结,是之为果。41.因果之法若何?

因果之法,以同类相应为定律,故善因结善果,恶因界恶果。

42.受因果法的教育者有何利益?

知有因,则受苦者不怨尤,知有果,为善者劝,为恶者戒。

43.何为四谛法?1.苦谛。2.集谛。3.灭谛。4.道谛。谛为祥审之言,真是之法。

44.何为苦谛?

佛说有八种苦充满世间: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

5.爱别离苦。

6.怨憎会苦。

7.求不得苦。

8.五阴炽胜苦。45.世间没有乐事吗?

乐也是苦,因为世间快乐,常易坏灭,乐坏灭之时,其苦倍增,乐为苦因,是名坏苦。

46.当有不苦不乐时,难道也是苦吗?

是名行苦,虽不现苦乐之相,而身心迁变,一念头接一念头,流转不停故亦是苦,常见世人以无事做时为苦,而欲行事,找些事做,即可证明。

47.何为五阴炽盛苦?

我们的身心分为:色、受、想、行、识五阴,又名五蕴阴,为覆盖,被笼罩,难以解脱,故名炽盛。

48.何者为色?

有质碍者为色,其相有四:1.地,2.水,3.火,4.风。凡固体通名为地;凡液体通名为水;凡气体通名为风;凡温度通名为火。身内如是,身外亦然。

49.何者为受?

心能领纳外色,名为受。

50.何者为想?

心感受外色后,能因外色而想像,是为想。

51.何者为行?

心想外色后,既有好与恶之念,取与舍等,发为身口之业,是名为行。

52.何者为识?

对于外色,种种分别,记忆不忘,是名为识。

53.识有几种?

识有六种:1.缘眼见色,名眼识。2.缘耳闻声,名耳识。3.

缘鼻接触香味,名鼻识。4.缘舌知味,名舌识。5.缘身觉触,名身识。6.了别事物想,想像,是名意识。大乘法在分意识为7.未那识.8.阿赖耶识。共八种。

54.何谓集谛?

佛识一切苦恼,是由于起贪.嗔.痴三种意识的罪恶,多生多世此意识心的污垢已经集结成为习惯,习性,苦果而由自己召集之义,故称集谛。

55.“贪”?

贪则追求,求而为得,则苦恼生,求了也得到了,却不知足,则苦恼生。

56.“嗔”?

尤人怨物,丧心致愤,发脾气则苦恼生。

57.“痴”?

以无为有,义妄为真,祁神禱鬼,空生畏惧,不通达真实佛慧,则苦恼生。

58.什么是灭谛?

佛说贪、嗔、痴、三毒灭除则苦恼生,三种意恶,断除净尽,则苦恼众真实消灭,故名灭谛。

59.什么是道谛?

佛说欲灭苦者,当修八圣道:1.正见。2.正思。3.正语。4.正业。5.正进。6.正定。7.正念。8.正命。

60.什么是正见?

识正果,明正邪,是名正见。

61.什么是正思?

常思济物利人,是名正思。

62.什么是正语?

远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常做真实和悦.柔软审思之语,是名正语。

63.什么是正业?

不猎杀,捕渔,屠宰,放牧,造酒等行业及制造一切伤人之器具者,是名正业。

64什么是正精进?

一切恶事不做,一切善事努力做,力行不怠,是名正进。65.什么是正定?

行佛教诲,坚定不移,名正定。

66.什么是正念?

于佛、法、僧,常念不忘,是名正念。

67.什么是正命?

不犯禁戒,清净自活,是名正命。

68.何为十二因缘?

为证明众生三世因果相续不断之法,所从起者为因,依附者为缘,数为十二: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69.佛说四谛法,

有何意趣?令闻者知“苦”断“集

”,慕“灭”修“道”。

70.修持四谛法,有何效果?

修正道则烦恼断,烦恼断则苦恼灭,苦恼灭则身心得解脱而自在,不致为业所牵,不复来世受生,而成阿罗汉果。71.三世因果,于十二因缘如何分配?

无明、行二支为过去所做之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为现在所得之果。爱、取、有三支为现在所造之因。生、老死是未来所得之果。

72.十二因缘相续不断之状,是怎样的?

无明为缘而生行,缘行生识。缘识生名色,缘名色生六入,缘六入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缘爱生取,缘取生有,

缘有而有生,缘生而老死。

73.怎样解释无明为缘而生行?

无明者迷于事理,妄有作为,故生行。

74.何谓緣行生识?

既然妄有作为,养成习惯,于心坎中,染著不失,故名緣行生识,识解释为:即习惯所成之第二天性

75.何谓緣识生名色?

识本身是“了别与执取”的功能,是没有形相的,只是一个名字,然而此执取的功能,它所执取的对象是有形相的,故名色。所以于一心识,含有名色之二,此正是识神托胎时。

76何谓缘名色生六入?

名色在分为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为六尘之所入处,故名六入,又名六处。此正是胎成形时。

77.何谓缘六入生触?

由于有六入,能与六尘接触,所谓眼触色,耳触生,鼻触香,舌触味,身触冷暖滑涩等,意触法,此为出胎后。

78.何谓缘触生受?缘受生爱?

既与六尘接触乃生感受,或苦或乐,或为无记,此在十岁内外。

感受乐受者,心生爱著,感受苦者,心生憎恨,此在二十岁。

79.何谓缘取生有?

爱憎心盛,对于外物,心生贪著,此在三十岁内外。

80.何谓缘取生有?

心既然贪著,发自身、口、意,而造善恶业种种事迹,故名有,此善恶事,各有所属。有的人归善道,做善业。有的人取恶念,归恶道,做恶事,乃作为来生受报之因,故名有,此在三十岁后。

81.何谓缘有而有生?

既然做了受报之因,必获所感之果。即于所感之处,得后有身,是为有生。受因果业报的业力形成。

82.何谓缘生而有老死?

既有生后,渐渐变易,名老,复归坏灭,名死。

83.此十二因缘法只有三世作用吗?

因缘相续,何止三世,三世复三世,乃至无穷,循环无穷。

84.此十二因缘法有穷尽吗?

此十二因缘,不但相续,乃复循环,过去无明,即现在之爱、取。过去行。即现在之有,是为因,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皆是未来生、老死之相,是为果。因即生果,果复为因,因果循环不断,是故无穷。

85.佛说此十二因缘,

有何意趣?欲使听闻者,反缘生为缘灭故。

86.何谓缘灭?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行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

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87.缘灭有何利益?

缘灭则生缘灭,既得无生,不受后有,制造解脱。

88.缘灭解脱后怎么样?

既成缘觉圣果,亦名辟支佛。

89.六度之法是菩萨行法都包括什么?

1.布施,

2.持戒,

3.忍辱,

4.精进,

5.禅定,

6.智慧.此六者为六波罗蜜。六度是佛教积极之法,菩萨所行,阿罗汉与缘觉并非圆满之果,需进大乘菩萨法修六度万行,方为究竟涅磐之道,得究竟圣果。

90.如何修“布施度”?

见一切求索者,随力所能及,无不施与,或以财物施,或以无畏施,或以佛法施,不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名度。

91.如何修“无畏布施”?

见有厄难,恐怖危逼,方便救济,使无怖畏,称为无畏施。

92.如何是修“持戒度”?

佛说教戒,止人过非。主要戒不外:杀,盗,淫,妄,酒

五事。五戒、八戒在家居士应持。十戒与二百五十戒出家人应持。十重四十八轻为菩萨大戒,不论在家出家凡发心修菩萨行者,皆得受之。得证涅磐,故名度。

93.什么是五戒?

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

94.八戒包括什么?

五戒加上不著香花鬘,不涂香戒,不歌舞娼妓,不往观听戒,不非时食戒,故名八关斋戒。

95.何谓“涅磐”?

涅磐此云圆寂。谓善无不备,恶无不息,是佛断德之果名。断德:一.断尽烦恼,二.智慧圆满,三.恩德大慈大悲,普度众生。

96.什么是修“忍辱度”?

应忍耐他之烦恼侵害,内心不怀报复之意,于利衰、毁、称、讥、苦、乐等法,皆当能忍之,于顺逆之境,不动于心,安然忍受。

97.如何修“精进度”?

声闻修诸善行,心不懈退,常勤策励。初学者对诸业障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病缘所迫,益宜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无有休息,令恶障消灭,善根福慧增长。

98.如何修“禅定度”?

修禅定者,住寂静处,结跏趺坐,端身正意,遣除妄想,妄想尽处,心便安定,安定极处,心力坚固,而得自在,自在之至,无入不化,无入不化便无有我,无我故无分段,无分

段故无往来,无往来即无生灭,此成佛之要道,如来雪山六年,树下七日,皆修禅定。

99.如何修“般若度”?

般若是佛智,已究竟解脱,故名度。菩萨修行般若当成佛道,故亦名度。不起妄念,知法界一相不起分别,知法相随缘,不坏假名。【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为修行般若。

100.为何称“六度法”为佛教积极之法?

菩萨行修六度,不独为自度,亦为度他,且以度他为自度,所谓度尽众生,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既然度众生为要务,岂非积极之法。又观菩萨所发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福智无边誓愿集。三.佛法无边誓愿学。四.如来无边誓愿事。五.无上正觉誓愿成,岂非积极之行吗?然此诸行,不出六度,故六度为积极之法。结语:佛教基础是讲因果,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我们每天每时的所作所为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念善即天堂的因,一念恶可以到地狱的果。昨日的因,今日的果,今日之果,明日之因。所谓“智者除心不除事,愚人除事不除心”。前者是重因的表现,后者是重果的愚钝。又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修持佛法,应首重因果,有了好的因,肯定有好的果。

物质生活富足,不是一定带来精神充实。金钱买不来菩提心,

失去善良心,富裕反而使人空虚,聪明反而增加违法和犯罪。人生如梦,对生死大事应有紧迫感,为生存和虚幻的名利地位奋斗竞争,不能认真思考生死大事和人生结局,没时间修持佛法,只能糊涂一生。

学佛法的关键:不在于你读了多少经典,而在于照着佛的教导做了多少。佛教基础知识100题是初学佛法首先应该了解和学习的,这些基础理论掌握扎实了,也即具备了学习大乘佛法的资格和条件。

四谛法:小乘佛法。佛弟子闻佛讲法音声,而悟得四谛法,证阿罗汉果,因只为自己解脱,而不为他人解脱,如小船只载自己,而不能装载他人,故名小乘法。

十二因缘法:中乘佛法,凭籍十二因缘修行悟道的叫辟支佛,又叫缘觉。

六度法:大乘佛法,菩萨修六度万行而园证佛果。

皈依佛,佛在哪里?佛在法里,只有如法修行,皈依法,才是真正皈依佛。

佛法知识体系

建构以四圣谛为纲领的佛法知识体系 香光尼众佛学院副院长释见豪 【摘要】: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从教法的功能与修学历程而言,可依「教、理、行、果」、「境、行、果」与「信、解、行、证」加以分类,但就整个佛法的内容而言,以「缘起说」为理论基础的「四圣谛」是一切教法开展的总纲。所以,本文以释尊主要教导的两件事─苦生与苦灭为始,从「苦集」的流转生死与「灭道」的还灭解脱,来统摄一切兼并理论知见与实践解脱的佛法。 如何把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概念与方法运用到佛教的领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的。「知识组织」有不同的方法,「知识聚类」是其中之一,又称「知识分类组织法」,以「主题概念聚类」为其方法之一(注1)。本文拟以四谛为纲领,分四大主题--宇宙论、烦恼论、解脱论与修道论,以此为纵轴,并依时空发展而演变的思想--从原始佛教、部派思想到大乘佛教--为横轴,尝试建构整个佛法理论与实践的体系。 关键词:四圣谛;苦;集;灭;道;宇宙;缘起;烦恼;涅盘;修道;流转;还灭 壹、前言 释迦牟尼佛主要两大教导是:苦的生起与苦的止息。佛陀以「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作

为苦生与苦灭的原则,以此破斥宇宙生命的生灭是由一创造者所主宰的理论。这缘起的宇宙生命问题之探讨主要以「四圣谛」来揭示,它是原始佛教教义的总纲,也是一切佛法的中心思想,苦、集圣谛说明流转轮回,而灭、道圣谛表示还灭解脱,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即是理论与实际解脱的四个历程(表1)。因此,不论是原始佛教的教义,或是后来印度论师、中国祖师的论疏,皆不离四圣谛的范畴。本文尝试从佛法的基本教义─四圣谛来架构整个佛法的思想体系(表2、表3、表4、表5),而文章主要重点是以基本的思想概念为架构,并说明每个「知识因子」间的点与线之关系,但对于教义的定义与争论点的详细探究,则不列入讨论。 贰、苦生-流转缘起 苦、集圣谛是分别说明世间的果与因,主要是探究宇宙与人生万象的真实本质。「苦」为何是人生价值的判断基准?宇宙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为何如实了解宇宙真相是生命得以解脱的依据? 一、苦圣谛─宇宙论 (一)苦的本质与种类 「苦」的意义本身并非指人真的处在一种很困苦、不幸的状况,而是指不安、不满意。因为人所经验的世界不断地在变化,不论苦、乐都是无常的,任何存在的环境与条件最终是变化与不可靠的,这就是苦的意义。由于世间的无常性与无主宰性,宇宙万法因此具有「苦」的本质。

(完整word版)宗教知识竞赛题库

1.我国共有(A )个少数民族? A.55 B.56 C.57 2.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现有(B )少数民族人口。 A.1.05亿 B.1.14亿 C.1.23亿 3.我国省级建制的五个自治区是以(A )命名的。 A.回族、藏族、壮族、维吾尔族、蒙古族 B.苗族、高山族、哈萨克族、回族、土家族 C.汉族、壮族、蒙古族、东乡族、傣族 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B )的分布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A.高度聚居 B.大杂居、小聚居 C.小集中、大分散 5.我国世居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C ),共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 A.广西 B.西藏 C.云南 6.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县一级自治地方是(C )。 A.大厂回族自治县 B.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C.天祝藏族自治县 7.截至目前,我国建立了(B)个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形式。 A.1700 B.1173 C.1713 8.在我国,除了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党和国家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是各民族(A )。 A.语言文字一律平等 B.一律使用汉语 C.只能使用本民族语言 9.( C)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A.民族平等团结 B.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 10.“民族宗教无小事”重要论断是(B )提出的。 A.邓小平 B.江泽民 C.胡锦涛 11.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 C)。 A.主线 B.本质 C.基石 12.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 C)。 A.方法 B.理由 C.自由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 C);该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在收到报告之日起60日内给予答复。 A.暂缓执行 B.拒绝执行 C.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1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应当为少数民族代表准备必要的(B )。 A.通讯工具 B.翻译 C.书籍

佛教基本常识

寺庙建筑 一、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 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 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 1.信仰佛教具备的条件? 应先皈依三宝。三宝是唯一依靠。 2.何为三宝? 佛、法、僧为三宝,以能利益世间,稀有难遇故喻三宝。3.什么是佛宝? 佛宝者,得无上正遍知之人,教主之德号,其义为觉者,所谓:自觉 、觉他、觉行圆满。 4.什么是法宝? 法宝者,具救度世人之道,载于经藏,佛的教育、教授。5.什么是僧宝? 僧宝,是学佛言行,传佛教化之人,其义是和合众。 6.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因为佛有无量功德智慧,佛的法有大利益,修之可以解脱生死之苦,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 7.皈依三宝有何功德利益? 皈依佛不下地狱,皈依法不堕餓鬼,皈依僧不堕旁生。 8.除皈依法式外,还有何式? 除皈依法式外,还有礼拜、赞叹、供养、忏悔、发愿等方式。 9.什么是礼拜?

对着佛像、或心想佛前,五体投地,顶礼稽首。 10.什么是赞叹? 以偈颂或诗句,赞扬三宝功德,叹美三宝利益。 11.什么是供养? 以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供献于佛,而敬养之。于法僧亦然供养僧众,尚有以衣服、卧具、饮食、汤药等。 12.何为忏悔? 于三宝前,发露己罪,痛责悔改,哀求证明,决不复作。13.什么是发愿? 于三宝前,陈述己愿,立志修行利乐众生,请求加持,令圆满。 14.什么是回向? 此包括在发愿内,以自己所修善行功德,回转向自己发愿处,令速成就有三方面:一.回向佛果,令所行作为成佛之资。二.回向众生,以自己的修行功德施与众生。三.不执事相。15.佛是何国人? 印度古国迦吡罗王子。 16.迦吡罗之国,今为何地? 当今印度境内,名哥尔克波尔,为佛本生地。 17.佛何时出生? 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年生,四月八日诞生。 18.佛的父母是谁?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 ②、四大天王 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注:不是四大金刚啊,)佛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罗吒(zhā),手拿宝珠,有的说拿大刀,有的说拿琵琶。统率毗(pí)舍阇(dū)(癫狂鬼)。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名毗(pí)流驮(tuó)迦(jiā),手拿金刚杵(chǔ),有的说拿剑,统率鸠(jiū)盘荼(tú)和饿鬼。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名毗(pí)流博叉,手持龙(好像也有持蛇的),统率臭饿鬼。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名毗

佛教基本常识

佛教基本常识 佛教基本常识 一、寺、院、庵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可总称为寺的由来。 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专指佛教出家的女众居住的处所。 佛教的寺、院、庭不能与宫、观、庙混为一谈。宫、观、庙不用在佛教上称沙弥,受俱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子受10戒的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记载了十六位罗汉的姓名,这本书由我国玄奘法师译出。后代画家画像时不知为什么却画成了十八罗汉,据推测可能是把庆友与玄奘也画了进去,但在标姓名时,虽把庆友标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却重复地把第一位罗汉的名字标在第十八位罗汉上。宋代即有人指出这一错误,然而十八罗汉却已经在我国广泛流传开了。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缍的简译音。菩提意思为觉悟,萨缍意译为有情意的生物或众生。大乘佛教认为,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应修持佛果,即达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应先作菩萨,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佛经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国汉族地区影响较大的菩萨,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 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的意译。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据称,阿罗汉辟支佛缺后二项,菩萨缺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閦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 从佛身上说,还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四、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俗称四大金刚。佛教传说东南西北各有一神守护,故此得名。我国汉族地区寺院,常常在山门两侧塑上他们的像。其中,身为白色,手指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身为红色,手缠绕地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身为青色,手持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身为绿色,一手持伞、一手持银鼠的是北方多闻天王。 韦驮,也是佛教传说中的护法神。在我国汉族地区佛寺中,常被塑在天王殿弥勒佛之后,面对释迦牟尼像,其形象为身穿古代武士服,手持金刚杵。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唐代高僧道宣梦见一神,自称:“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盘,教弟子守护赡部,是致敬归命,归依礼敬的意思。佛教徒常用来加在佛、菩萨或经典名称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与虔诚。阿弥陀佛简称弥陀佛,是大乘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佛经上说,西方有个极乐净土,所居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阿弥陀佛就是这片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该处。 六、念珠、木鱼、山门 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在念佛诵经持咒时用它来计数和收摄心意。念珠质地有多种,佛教认为菩提子所做念珠功德最大,粒数也有多种,大都有其含意。 木鱼是佛教法器之一。相传佛教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昼夜思道。木鱼有两种:一为园状,刻有鱼鳞,诵经礼佛时叩之,以调音节,一为挺

佛法基础知识

问:佛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我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sacca 和灭苦的方法道谛Magga”sacca。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Cattāriariya”saccā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Paticcasamuppāda。佛 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问:缘起是什么意思? 答:“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Hetu、缘 Paccaya,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这四句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问:什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 答: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如师生关系: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生则有老师,无老师则不 成其为学生,无学生则不成其为老师。这是同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问:什么是异时的互存关系? 答:如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以今天才能有芽生;也因为今天有芽生,过去的种子才名叫种子,这是异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从另一方面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在这里,芽和种子的生与灭现象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总之,无论其为同时或异时,一切现象法必然是在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存在的, 没有任何一个现象可以说是绝待绝对的存在。 问:异时的互存关系是否就是因果关系? 答:照佛教的说法,所谓互存关系,都是因果关系。从异时的互存关系来说,种子是因,芽是果,这是异时因果。从同时的互存关系来说,如以老师为主,则老师是因,学生是果;如以学生为主,则学生是因,老师是果,这是同时因果。这当然是简单地举例,其实因果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从这一个角度看,这样的因产生这样的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同是这个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 《周易》就是我们要终生学习的,绝对不能认为自己能够全部弄懂《周易》,我们只要能懂《周易》的一点点,就很了不起了。 但就是这一点点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很重要。本文出自大成国学研究院张成。转载请说明出处。《周易》就是智慧之海,《周易》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个字,可以说都就是充满智慧,只不过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能不能“悟”到的问题。 周易学习如何入门说明周易重要性的第四句话,就是“生命宝藏”。 在历史上,孔子对《易经》的评价就是相当高的。 还有很多人对《易经》也有很高的评价,像医圣孙思邈就说:“不知易,无以言太医。”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懂《易经》的原理,她就是不配做真正的医生的。 唐代的名相虞世南,她也说过一句话:“不知易,不可为将帅。”所以之后的统帅,基本上都就是精通《易经》的。 这一句话可以扩展到很多地方,“不知易,无以言军事”,“不知易,无以言外交”,“不知易,无以言教育”。 历史上下几千年,因为《易经》而成就的杰出人物真就是太多了。 我们回顾历史,去瞧瞧周文王、姜太公、孔子、孟子、刘伯温、诸葛亮、毛泽东,她们都学了《易经》。 我们读书,杂七杂八的书您读1000本都不如读一本《易经》,叫做杂书万卷,不如经书一部。 我们现在所读的《易经》,也就就是《周易》。 “周”字本身有三层含义,第一就是周全,它写的东西非常周到、全面。第二就是周期,说这个天地之道,变化的规律,就就是七日来复。第三指朝代,代表周朝。 “易”字也有三层含义,即有“三易”之说,第一就是变易,周易最重要的思想,就就是变易,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在变化之中, 里边有很多话进行阐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就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第二就是简易,《易经》把世间万事万物讲得很清楚,很简单,但就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很多事情我们就是在不断地复杂化。 《易经》把“简单”写得很清楚:“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刚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告诉我们,只有容易的,我们才会亲近它,只有简单的,我们才能做得长久,才能做得有功! 第三个就是不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会变化,但不就是乱变,会遵守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不变的。什么事都有规律,什么事都会变化,这就就是不易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在我们生活当中,处处都有《易经》的影子,但就是我们普通人,普通老百姓只就是日用而不知; 天下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不过就是“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

佛教基础知识认识法宝上.doc

认识法宝(上) 法宝的主要内涵:见地与方便。 经典的结集 结集,梵文梵samigi^ti,意为合诵或会诵,即集合僧众,诵出佛陀遗教,并加以审订、编次的集会。 结集的过程,大致可分三阶段: 1.诵出:由圣弟子就其记忆所及而诵出; 2.共同审定:大众共同审定诵出的文句,判定是否佛说,是否佛法。 3.编成次第:将诵岀的内容,分为部类,编成次第,甚至结为唱拖南颂(“录 十经为一偈”(《分别功德论》)),以便忆持。 关于佛教史上的几次结集,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文献的记载并不一致,但综合两传文献,可以认为,佛教史上先后共有四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大迦叶尊者为首的五百阿罗汉,由在阿阍世王护持,在王舍城外毗婆罗山的七叶窟进行了第一次结集。 第二次结集佛灭百年时,毗舍离附近的跋耆族比丘对戒律产生了异见,行“十事非法” O为此,以耶舍为上首的七百比丘集会于毗舍离城,举行结集。 第三次结集佛灭二百余年,在阿育王吋期,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以目犍连子帝须为首的一千僧众,在华氏城(即波多厘子城)进行了第三次结集,重新整理佛教经典,并编辑了一部《论事》。 第四次结集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时期,以胁尊者为首的五百人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进行的。首造十万诵《优婆提舍论》注释经藏,次作十万颂 《毗奈耶毗婆沙论》注释律藏,后造十万颂《阿毗达磨毗婆沙论》注释论藏,

共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普遍认同的是“汉明感梦,初传其道”为佛法传入中国之始。 《高僧传》载有此事:“汉明帝梦一金人于殿廷,以占所梦,傅毅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惜、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惜等于彼遇见摩腾、竺法兰二梵僧,乃要还汉地,译《四十二章经》,二僧住处,今雒阳门口马寺也因此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华,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 译经简史: 1、东汉末: 据《开元释教录》载,从桓帝到献帝(189-220)的四十年中,译有经典187 部379卷,这说明中国佛教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发展。 在来华展开弘法事业的诸多梵僧中,安世高与支娄迦谶是两大代表。 安世高共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四谛经》、《八正道经》等三十余部,多为小乘禅数“阿毗昙”之学,属于部派佛教上座系统。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大月氏人,东汉桓帝末年(167)从月氏来到洛阳。 译籍的种类儿乎全属于大乘,其中以《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和《般舟三昧经》最为重要。

易经入门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 《周易》是我们要终生学习的,绝对不能认为自己能够全部弄懂《周易》,我们只要能懂《周易》的一点点,就很了不起了。 但是这一点点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很重要。本文出自大成国学研究院张成。转载请说明出处。《周易》是智慧之海,《周易》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个字,可以说都是充满智慧,只不过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能不能“悟”到的问题。 周易学习如何入门说明周易重要性的第四句话,是“生命宝藏”。 在历史上,孔子对《易经》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还有很多人对《易经》也有很高的评价,像医圣孙思邈就说:“不知易,无以言太医。”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懂《易经》的原理,他是不配做真正的医生的。 唐代的名相虞世南,他也说过一句话:“不知易,不可为将帅。”所以之后的统帅,基本上都是精通《易经》的。 这一句话可以扩展到很多地方,“不知易,无以言军事”,“不知易,无以言外交”,“不知易,无以言教育”。 历史上下几千年,因为《易经》而成就的杰出人物真是太多了。 我们回顾历史,去看看周文王、姜太公、孔子、孟子、刘伯温、诸葛亮、毛泽东,他们都学了《易经》。 我们读书,杂七杂八的书你读1000本都不如读一本《易经》,叫做杂书万卷,不如经书一部。 我们现在所读的《易经》,也就是《周易》。 “周”字本身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周全,它写的东西非常周到、全面。第二是周期,说这个天地之道,变化的规律,就是七日来复。第三指朝代,代表周朝。 “易”字也有三层含义,即有“三易”之说,第一是变易,周易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变易,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在变化之中, 里边有很多话进行阐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第二是简易,《易经》把世间万事万物讲得很清楚,很简单,但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很多事情我们是在不断地复杂化。 《易经》把“简单”写得很清楚:“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刚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告诉我们,只有容易的,我们才会亲近它,只有简单的,我们才能做得长久,才能做得有功! 第三个是不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会变化,但不是乱变,会遵守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不变的。什么事都有规律,什么事都会变化,这就是不易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

介绍灵山大佛

介绍灵山大佛 这次,我随着大家来到无锡灵山胜境。 我们是跟着团队的,在路上听导游姐姐在那介绍灵山,我也有听了一些。现在就让我来说说吧! 无锡灵山胜境是中国著名佛教文化胜地,集湖光山色,园林广场,佛教文化,历史知识于一体,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完整,也是唯一集中展示佛陀释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题景区。也是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佛教文化建筑景观群。 景区内佛教胜景,人文景观比比皆是:堪称世界之最的灵山大佛;动态再现佛陀释迦牟尼诞生震撼场景的大型音乐喷泉动态群雕——'九龙灌浴';窥基开山,香火绵延千年的古刹祥符禅寺;大型青铜雕塑“百子戏弥勒”;展示佛教常识的佛教文化博览馆;中国第一石柱阿育王柱,展示佛陀成道心路历程的大型仿石窟青铜浮雕“降魔”;更有庄严神圣、宏伟壮观的佛教建筑艺术传世杰作“灵山焚宫”和集中展览佛陀释迦牟尼的伟大思想成就。让游客参与并体验佛教“五印”真谛的五印坛城等。这些景观无一不是难得一见,堪称精品景观。 一个集东方文化优秀成果和现代科技文明精粹于一体、体现人文关怀思想和现代旅游观念的灵山,一个将古老精深的佛教文化融入景观建设之中的特色文化园,带给游人的,将是一场气象恢宏,瑰丽奇幻的东方文化之旅,游客在此将得到无限文化熏陶

和无上的心灵升华。 灵山胜境以佛、法、僧三宝为基本格局,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融入景观建设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体系,系统地展现了佛陀释迦牟尼的出生、悟道,降魔和涅磐的“四相成道”以及佛教产生,发展,传播的历程。 灵山大佛之“大”、九龙灌浴之“奇、”灵山梵宫之“特”以及五印坛城之“圣”共同构成了灵山胜境的四大奇观! 堪称世界之最的灵山大佛,采用锡青铜铸造,高88米。右手为“施无畏印”,代表祛去痛苦;左手为“与愿印”,代表给予快乐,均为祝福之相。整个佛像显现佛陀慈悲法相,如法如律,庄严精美,与云冈大佛,龙门大佛,乐山大佛,天坛大佛圆满形成神州五方佛格局。 天下第一掌是灵山大佛右手的复制品,佛手为“施无畏印”。因“佛手”与“福寿”谐音因此故有“摸摸扶手,增福添寿”之说。 五印坛城是呼应灵山焚宫的又一佛教奇观,游客可以登上坛城,沉浸于庄严神圣的佛教境界。 灵山梵宫是无锡灵山胜境新建景观。它以华藏塔风格为主,糅合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与传统佛教建筑元素,集世界佛教三大语言的建造精华,多维立体的展现佛教的神圣庄严和博大精深,美轮美奂,如法如律,庄严神圣,雄伟壮观。灵山梵宫蕴汇思想,文化,艺术,科技以及建筑之精髓。堪称艺术殿堂,心灵归所,

佛教的基础知识.doc

佛教的基础知识 (2006-06-09 1 6:58:47)转载▼ 分类:佛教基础知识 【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恻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來;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栽、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佛教的教学目标】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牛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没做错,所得的结果-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牛切苦难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在这-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一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要认晴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其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供奉佛菩萨的意义】 佛薔萨的造像,不是依照人像塑造的,而是依照《佛说造像度屋经》,将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很明确的显示出來。相好是果报,而果报是从修因上来的,让你一看到相好,就要想到一定要修好因,才会有好果报?此意义很深! 佛门供养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萨。这一尊佛代表真如「木性」,菩萨代表从「性」起「用」。木性是空、是体,起用是有。体、相、用:「体」是空寂的,从「体」能够现「相」,现「相」就有作用°菩萨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 「木体」。若供养的是酋方三圣,三幅都是阿弥陀佛,没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淸楚,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也说得很明白,西方世界人的容貌、身相完全与阿弥陀佛一样。所以,当中自然是阿弥陀佛,两边杲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一是梵语音译,意思是「无量觉」;也就是三皈依所说的「觉而不迷川对于世出世间?切法,都能觉而不迷,这就是阿弥陀佛,这是从名号的意义总说。从经典上细说,《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就是说明阿弥陀佛觉而不迷的形象。我们见到阿弥陀佛的形象,就要想到阿弥陀佛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徳智惹,耍发心向他学习O 所以见到这尊像,听到这个名号,就要想起《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与《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理论、道理与修学方法。修学的方法,就是口常牛活的方法,工作的方法,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以佛的标准向佛学习,修止我们错谋的想法、看法、作法、说法,学得像阿弥陀

2-1宗教工作基本知识测试 - 无答案

宗教工作基本知识测试题 单位:姓名:分数: 1.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于年月日至日在北京召开。 2.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于年月日正式实施。 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 。” 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核心是“”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真正做到“”之有、“”之有、“”之有,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 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充分认识的,切实加强的领导;坚持“”的和主张;宗教工作本质上是工作;坚持工作基本方针;不断提高水平;坚持方

向;构建关系;支持加强和。 6.宗教工作的特殊重要性体现在: 关系, 关系, 关系、, 关系。 7.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 , , , 。 8.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9.宗教事务管理坚持的原则。 10.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坚持方向。 11.处理我国宗教关系,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基础这个根本,必须坚持,坚持等国家职能实施,坚持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

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12.我国宗教同外国宗教不存在,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 13.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和。 14.我国主要有等五大宗教。有信教公民近2亿,还存在多种民间信仰。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的活动。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与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活动。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条规定:民办学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质量,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民办学校应当贯彻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