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自考《现代国际关系史》

安徽自考《现代国际关系史》

安徽自考《现代国际关系史》

门罗主义:是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它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

志。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宣布任何欧洲列强都不得干涉南北美洲事物,这一宣言后来称作”门

罗主义“,在美国外交史上,”门罗主义“成为一个里程碑,它明确向欧洲“旧大陆”宣告美国将在拉美

取代欧洲殖民主义者,美国当时立国仅40余年,但以开始在外交上与欧洲列强正面抗衡了

法绍达冲突(法绍达事件)1898:1898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在苏丹发生的一场战争危机。1898年7月,由马尔尚上尉率领的一支法军占领了尼罗河上游苏丹的法绍达(1904年改名科多克)。同年 9月,基钦纳率领的英军也抵达法绍达。英国要求马尔尚撤出法军,遭拒绝,两国关系紧张,几乎导致战争。最后,法国由于没准备好同英国在海外作战,又担心同英国冲突会削弱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地位,特别是担心德国乘机再次进攻法国,便作了让步。1898年11月3日,法国政府命令马尔尚从法绍达撤退。1899年3月21日,英、法两国达成协议,基本上以乍得湖、刚果河和尼罗河流域为双方殖民势力范围的分界线,法国放弃对尼罗河上游地区的领土要求,承认英国在苏丹的统治权。作为补偿,法国取得乍得湖流域和瓦达依。法绍达冲突的和平解决为后来英、法两国在1904年进一步妥协和接近、共同对付德国开辟了道路。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阿尔黑西拉斯会议) 1906 :1906年1月16日~4月7日,欧洲列强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尔赫西拉斯举行的谋求平息德、法两国关于摩洛哥冲突的国际会议。于会大多数国家甚至美国都偏向法国,奥匈帝国是支持德国的唯一国家,德国陷于孤立。德国外交在会议上极为被动,不得不作出让步。终于在4月7日,会议通过《最后议定书》,议定书在表面文字上承认摩洛哥的独立和国家主权,但摩的实际权力中心为法国为首的欧洲列强控制的“国家银

行”,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欧洲几个大国以牺牲摩洛哥主权为代价,推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一次交易。

1878年《柏林条约》规定:这两省由奥匈帝国代管,但名义上仍属土耳其。奥匈帝国企图吞并这两省,作为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基地。1908年,土耳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国内局势动荡。奥匈帝国乘机拉拢俄国共同瓜分土耳其的属地。双方达成秘密协定: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黑两省,奥匈帝国则支持俄国召开国际会议修改《柏林条约》,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10月 7日,奥匈帝国正式宣布将波、黑两省并入自己的版图。奥

匈帝国的兼并行径激起了俄国以及南部斯拉夫人的愤慨。塞尔维亚政府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并开始军事动员,同时向俄国求援。奥匈依仗德国的支持,拒绝召开国际会议,并在奥、塞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威胁。1909年 2月,亲德的土耳其政府在德国影响下,与奥匈签订协定,以250万英镑的代价放弃了波、黑两省名义上的主权,这使德、奥态度更趋强硬。3月,德国向俄国发出威胁性照会:要求俄国促使塞尔维亚承认奥匈帝国兼并两省的既成事实;如俄国继续支持塞尔维亚,德、奥将对俄作战。俄国被迫让步,并对塞尔维亚施加压力,强迫其放弃反奥战争的动员和停止一切反奥行动。3月31日塞政府被迫声明取消抗议,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趋于平息。波斯尼亚危机使沙俄与德、奥以及塞、奥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它加剧了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库。

萨拉热窝事件:1914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

匈选定塞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塞政府得知警告了奥匈方面,但奥匈仍一意孤行。6.28好战分子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的人遇刺丧生。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圣日尔曼条约〉:1919.9.10.战胜国在巴黎附近的圣日尔曼与奥地利签署了〈圣约〉奥正式承认了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的独立,条约以文字的形式肯定了哈布斯堡帝国的灭亡,奥放弃在欧洲以外地区的一切特权,不得拥有空军与海军,奥在未经同盟国理事会同意的条件下不得与德国联合。
《讷依和约》:1919年11月27日,战胜国同战败国保加利亚在巴黎近郊讷依签订。确认1913年《布加勒斯特条约》关于南多布罗加给罗马尼亚的条款;将马其顿的部分地区给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西色雷斯由战胜国代管(后划归希腊),保失去爱琴海出海口;陆军减至2万人;保同意赔款4.45亿美元,于37年内偿付。
《色佛尔条约》:1920年8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订。一译《塞夫勒和约》。条约规定:土耳其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划为英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和黎巴嫩划为法国委任统治;土耳其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黑海海峡由国际共管;土耳其武装力量被限制在5万人以内;其财政经济接受战胜国的监督。与战前土尔其奥斯曼帝国的领土相比,土丧失

了4/5的土地。《色约》是诸条约中最苛刻的。
〈贝尔福宣言〉: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公开发表宣言,声明英国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次举是想利用犹太复国主义势力来抵制法国对巴勒斯坦的领土要求,得到美国的支持,结果导致了犹太人和阿拉伯的长期不得与冲突,使中东局势动荡不安。
美国”十四点“方案::1917年11月,苏俄政府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布了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纲领。为了削弱苏俄政府的和平呼吁,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8年1月8日发表了他称之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方案。其中提议建立国联反对秘密协约等。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协约国最终还是以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纲领"作为对德和谈的基础。

威尔逊的十四点: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一战战后世界和平方案,即威尔逊十四点,包括:废除秘密外交,海上航行自由,消除经济壁垒,裁减军备,调整殖民地,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恢复比利时,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调整意大利疆界,奥匈人民自决,恢复巴尔干各国,保护土耳其少数民族,波兰独立,建立国际联盟等。其中建立国联是其核心内容。实际上是美国企图利用战争中增长的实力,削弱竞争对手英、法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但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1919)上,英、法操纵会议进程,猛烈反对美国旨在建立世界霸权的纲领。所议定的和约条款大多不符合“十四点”的初衷,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也成为推行英、法两国政策的工具。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国际联盟。这标志着“十四点”的失败。
《四国公约》:1921年12月13日,美英法日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条约决定了签署各国互相尊重各自在太平洋区域领地和属地的权益,实际上是承认帝国在太平洋占领岛屿的现状。同时条约生效日起,英日同盟自动终止,这正是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希望达到的一点,为美国在该地区夺取霸权扫除了最大障碍。

《五国海军条约〉:1922年2月,参加华盛顿会议的美英法日意五国签署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即〈五国海军条约〉,条约规定了五国战列舰总吨位之比为5:5:3:1.75:1.75该约使美国在海军力量上取得了与英国相同的地位,削弱了英日的海上力量《五国海军条约》是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又一次胜利。它使英国海上优势开始丧失,美国海军实力可以与其平起平坐;使日本的野心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它迫使英美在海军基地上做出让步,使日海军在太平洋仍占有

利地位。但由于《五国海军条约》对主力舰和航空母舰以外的军备并未限制,因而它不能真正缓和帝国主义的海上竞争和军备竞赛。
〈九国公约〉:1922年2月,参加华盛顿会议的美英法日意中荷葡九国签署了〈九国公约〉,该条约以国际条约的形式使美国一向主张的“门户开放”政策为列强所承认,遏制了日本独立霸占中国的野心,扩大了美国在华发势力和影响
〈洛桑条约〉由于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1922年11月,英法美意日希等国与土在瑞士的洛桑举行会议,次年7月签定该约,该约在黑海的问题,摩苏尔的归属问题上维护了土的主权,迫使协约承认了土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道威斯计划:鲁尔危机后,为了削弱法国在欧洲的地位,使德国形势向有利于英美两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方向发展,英国向法国提出召开国际会议讨论赔款问题和消除鲁尔危机。协约国成立了专家委员会,研究德国赔款问题,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担任主席,1924年8月通过《道威斯计划》。内容是以帮助德国稳定和恢复经济为基础,向德国提供贷款,德国赔偿数额逐年增加,来源为税收和工业利润,各国监督德国的财政税收;要求法国从德国撤军。《道威斯计划》是对《凡尔赛和约》的重大修改,标志着凡尔赛体系所确立的国际关系已开始动摇。德国得以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法国在赔款问题上的优越地位已经丧失,英国保持了欧洲大陆的均势,同时美国重新在欧洲大陆政治经济事务中取得了发言权。

罗迦罗公约:1925.10,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瑞士罗迦罗开会,签署了《罗迦罗公约》,规定德比法英意签订《莱茵公约》,波德,德捷之间有争端时提交仲裁法院解决,但没有提及德波,德捷的边界现状;同意德国加入国联,该约的签订,削弱了《凡尔赛条约》,英国基本上达到了扶德抑法,拉德反苏的目的,德国则是《罗约》的最大受益者《非战公约》(或叫百里安-凯洛格公约):1928.8,法国外长百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在巴黎签署《白-凯公约》,规定:废除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只能用和平方式处理和解决国际争端,该公约又称《非战公约》,它成为二战结束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国战犯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主要法律依据
杨格计划:由于道威斯计划未对德国赔款数额做出封顶,加上德国遭遇经济危机的影响,致使德国要求修改。1929年以美国人杨格为首对德国赔款数额重新进行评估,制定了杨格计划。该计划对德国的赔款数额进行了封顶,还取消了协约国对德国财政的监督,并规定协约国按期从莱茵区撤军。但

是1932年1月德国宣布因经济困难今后不再支付赔款。最后根据《洛桑协定》规定,德国应再缴付30亿马克,但实际上德国未曾缴付。杨格计划最终不了了之。《杨格计划》减轻了德国的经济负担,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发展,为后来德国的崛起以及侵略战争奠定了基础

田中奏折: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日本天皇上奏,提出“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这就是田中奏折,成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后向外侵略扩张的蓝图,不久就发动“九.一八

”事变
五相会议:1936.8,日本广田内阁召开了由首相、陆相、外相、海相和藏相参加的“五相会议”,通过了《对中国的实施的政策》和《第二次处理华北纲要》这两个文件,规定日本将不惜采取武力手段,在中国华北五省建立一个似“满洲国”的特殊体制,形成一个“防共、亲日满的特殊地带”,为推行这一侵略方针,日本加紧向华北增兵
慕尼黑协定:1938.9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开会,签署了该协定,它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反映,是英国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最高峰,从而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5德国军队长驱直入抵达英吉利海峡,致使近40万的英法比军队被捆于法比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运用各种运输工具,共运出了34万盟军,这就是二战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也为英法保存了一批精锐力量
《中立法案》:在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日益加剧之时,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于1935.8通过了《中立法案》。奉行一种表面上不偏不倚的中立主义政策,事实上它于英法的绥靖政策如出一辙,实际上是美国式的绥靖政策。直至1941.3《租借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中立政策的正式结束
《租借法案》:由于法国的沦陷和英国的艰难处境,1941.3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授权总统以租借或贷款的形式向对美国安全至关重要的国家提供武器和其他军用物资,以及粮食,并拨款70亿美元实行此案。《租借法案》的诞生标志着美国的中立政策正式结束,走向了公开的反对法西斯的道路
《胡佛宣言》:由于1929-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使德国生产和外贸急剧下滑,无力支付对协约国的赔款,1931.6美国总统胡佛发表宣言,建议各国政府间的债务、赔款的偿还暂缓一年,由于英法等过态度不一,经过协商。1931英法德美比意日等7国在伦敦会议上通过<了胡佛延期偿付令》,即《胡佛宣言》,但德国的赔款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巴巴罗莎计划:是纳粹德国侵略苏联战争的代号。1940.12制定,1941.6.22

正式向苏联发动了全线进攻,战争初期由于德军准备以久而苏军忽于防御,因而苏联遭到严重的挫折,一度陷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柏林-罗马轴心:德意日这三个法西斯国家在实行各自的扩张计划的过程中,逐步加强了勾结,形成了一个法西斯侵略集团,柏林-罗马轴心的形成,是法西斯侵略集体形成的第一步。阿比西尼亚战争推动了德意日法西斯的结合。1936.7希特勒迫使奥地利签定了一个〈友好条约〉,以便为日后兼并奥地利埋下伏笔。德意日法西斯的勾结在他们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的过程中得到了加强,1936.10意大利外交部长齐亚诺与德国外长牛赖特签定了一个秘密协定,其中规定:德国正式承认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兼并,意承认德国在阿享有特权,双方在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划分势力范围,双方在外交和就军事方面实行合作包括就重大的国际争端和欧洲问题采取共同路线,双方承认西班牙佛朗哥政权。这一协定标志着德意在建立法西斯联合阵线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11.1墨索里尼在米兰透露这一协定时说“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他还叫嚣“罗马和柏林

的垂直线不是壁垒,而是轴心”,欧洲国家应当环绕这一轴心进行合作。此后人们就把德意日法西斯的联合阵线称作柏林-罗马轴心
〈大西洋宪章〉:1941.7.12苏英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了〈为对德作战采取联合行动的协定〉,它规定,在对希特勒德国作战时,两国将“彼此给予各种援助和支持”,除经彼此同意,即不谈判缔结停战协定和约。这一协定为苏英俩国之间的战时同盟关系奠定了基础。8月9日至12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停泊在大西洋北部军舰上签署了一份联合宣言,即〈大西洋宪章〉,9 月24日苏联发表了同意〈大章〉基本原则的声明

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凌晨(吓威夷时间)利用从日本特谴舰队起飞的183架飞机向珍珠港发动袭击时,美军处于毫无戒备的状态,经过约2个小时的作战,美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对珍珠港的偷袭最终使日本走上了灾难的道路。首先日本帝国主义所采取的偷袭手段在美国引起了强烈愤慨,各种孤立主义、绥靖主义的

情绪、言论和运动迅速偃旗息鼓;其次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次后与亚太地区国家及人民全面为敌,战线极度延长;最后珍珠港事件促进了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开罗会议:(开罗宣言)二战期间的一个重要的盟国首脑会议,1943.11,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讨论了三国对日作战和远东的前途问题,签署了《开罗宣言》,这是二战期间同盟国最高级会晤中唯一有中国参加的会议,是国际

反法西斯力量在远东的一次积极合作,宣言肯定了中国收复失地的权利,并使中国获得了相应的国际地位,但也损害了中国主权
德黑兰会议:1943.11-12月,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伊朗德黑兰举行的军事会议,这是战时三大盟国的首次首脑会议,主要讨论了加速击败德国的军事问题,包括分割德国,波兰边界和建立维护世界和平机构等问题,并发表了《德黑兰宣言》,这次会议对打败法西斯德国具有重要作用
诺曼底登陆:(霸王计划)是盟国开辟击败法西斯德国的第二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根据德黑兰会议的决议,1944年6月6日英法美盟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地区开始实施“霸王计划”,至7月18 日正式结束,这一胜利使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又前进一步,不久盟军就转入新的攻势
《联合国宪章》:(或旧金山会议)1945.4.25,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50个国家代表参加的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6月25 日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它 的签署标志联合国的成立,对于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发展各国友好关系和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布雷顿森林会议:是1944.7月在美国布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根据这些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继成立,为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

国际联盟国际联盟首先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即建立各国参与的共同联盟,在这个国际联盟框架内解决国际争端。美国企图由此可以对国际关系施以更多影响,但由于党派之争等原因美国国会没有通过这一盟约草案。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被列为《凡尔赛和约》的一部分。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和约》正式生效,也标志了国际联盟的正式成立。但实际上,国际联盟由英法把持,成为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体现。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和国际联盟针对九一八事变的李顿调查报告都说明了由于国际联盟无法行使世界政府的权力,软弱而无法达到真正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和平。国际联盟在1945年联合国建立后宣告解散。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和平法令》颁布后,由于协约国各国政府对苏维埃政府的照会不予答复,并采取敌对态度,苏俄不得不先与德国单独和谈。德国在谈判僵持时发动对苏俄的全线进攻。为了保卫革命果实,苏维埃与德国签订了屈辱的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苏俄失去保加利亚、爱沙尼亚等大量的土地,并在补充条款中被要

求偿还德国60亿马克。但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国家摆脱了战争,赢得了必要的和平环境来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经济,加强国防。1918年11月,德国爆发革命,推翻了威廉二世的君主政体,德国一战战败,苏维埃政府立即宣布废除这一条约。

《拉巴洛条约》(1922年4月16日)

1922年的热那亚会议上苏维埃代表团利用德国同协约国之间的矛盾,同德国代表团在热那亚郊区的拉巴洛谈判,并于4月16日签订条约。条约规定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双方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的赔偿。这为两国广泛、互利的商务联系创造了实际的可能。《拉巴洛条约》是第一个在事实上肯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国际条约,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第一次在法律上承认了苏维埃俄国,并在完全平等与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同苏维埃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的条约。它在列强的反苏阵线中打开一个缺口,打破了外交的困境,是苏维埃俄国和平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同时,《拉巴洛条约》的签订沉重地打击了协约国帝国主义的霸权政策,加深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鲁尔危机

1923年1月,法国以德国没有按时支付《凡尔赛和约》规定的战争赔款为由,出兵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德国垄断集团在英美的支持下,采取“消极反抗”政策,矿区几乎停产,煤矿产量急剧下降。德国因为工业停滞更加剧了通货膨胀,从而经济更加困难,无力支付赔款。而法国不仅因此生铁产量大降,还为自己的占领军支付了10亿法郎的高昂军费。同时美英政府更希望帮助德国摆脱危机,以保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英美向金融市场大量抛出法郎引起法郎大幅贬值,法国的财政陷入更加严重的困境。这迫使法国撤军,并同意重新审查赔款问题。8月德国斯特莱斯曼组成了新内阁,主张停止消极抵抗,危机结束。

《非战公约》(1928年8月)一战后,德国军国主义逐渐开始复活,帝国主义的矛盾也变得越发复杂,军备竞赛规模越来越大,法国希望能与美国单独签订永远放弃战争的条约,但美国建议用多边条约代替。1928年8月,《白里安-凯洛格公约》即《非战公约》在巴黎签订,条约规定废除把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只能用和平方式处理和解决国际争端,《非战公约》体现了战后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反对,但公约本身存在很大缺陷,只是和平主义幻想与强权政治相结合的产物,在现实面前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指二战前英法统治集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

让,以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换取大国间的“和平”,避免武力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政策。

社会历史根源:

1.和平主义思潮是其得以长期推行的社会基础。

2.英法衰落对安全战略所造成的限制与影响是根本原因。

3.一战后欧洲均势格局的变化和不稳定的国际形势是导致英法绥靖外交的重要外在因素。

4.英法政局不稳定是内部原因。

5.对苏联的敌视、猜疑以及“祸水东引”的愿望是实行该政策的重要原因。



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

二战前,德国侵略势焰步步加剧,继1938年侵占奥地利之后,希特勒又对苏台德地区提出领土要求。为避免战争爆发,维持大国间的和平,英法决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以谋取和平。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会晤,在没有捷克代表出席的情况下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划给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这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暂时满足了希特勒扩张的欲望,但刺激了法西斯势力进一步的贪欲,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中立主义

欧亚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以后,国际局势急剧紧张。美国的孤立主义势力利用了美国人民普遍反对卷入新的战争的和平主义情绪,鼓吹美国不应卷入欧洲纠纷。因为经济危机尚未度过,多数美国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内经 济的恢复、就业等切身问题,对国际事务不感兴趣,这些思想发展成为中立主义。美国将奉行的表面上不偏不倚的中立主义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了下来,1935年参众两院联合通过《中立法案》,第二年又进行了修改,内容为军火禁运。中立主义表面上不干涉各国间的纠纷,实质上模糊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界限,与英法的绥靖政策一样,纵容和鼓励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政策,加快了战争到来。

《东方公约》1934年2月就任的法国外交部长巴都主张借助苏联的力量抑制德国,建议建立一系列欧洲国家共同对付侵略的互助体系。随着法西斯侵略活动加剧,苏联也力图谋求通过缔结双边或多边的互助条约来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因此积极响应。1934年5月举行的法苏会谈中,巴都建议订立包括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东方洛加诺公约》,作为1925年《洛加诺公约》的补充;法国将对《东方洛加诺公约》提供保证;苏联则对《洛加诺公约》提供保证。德国反对这一公约,波兰也拒绝加入。1934年巴都被刺杀,《东方洛加诺公约》随即被搁置。不过两国随后签订了《法苏互助条约》。虽然《东方洛加诺公约》没能签订,但这是对建立集体安全机制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东方战线”苏联意识

到集体安全机制构成难以实现,只有通过自己的力量保证自己的安全。英法的绥靖政策使得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于是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了德国和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罗马尼亚地区的势力范围。同时,苏联通过苏芬战争等一系列扩张性战争将疆界向西推进了两三百公里。这使得苏联与德国之间建立起一个缓冲地带,称为东方战线。这为苏联提供了必要了战略纵深,防止了后来德国闪击战的成功。

《租借法案》法西斯在世界的侵略导致美国逐渐放弃中立主义。在新中立法案中,美国规定可以由各国支付现金,自己负责运输的方式购买武器,这是对海运发达的英国的有力支持。但随着战争的发展,英国的外汇储备逐渐枯竭,无力购买武器。于是美国又颁布《租借法案》,规定可以以贷款租借、战后付款的方式购买武器。《租借法案》维护了美国的利益,推动了其经济的繁荣。同时这也是美国同其他反法西斯各国合作的军事、经济基础。这是美国走向参战有决定意义的步骤,对二战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二战中,日本随着侵略活动不断加剧,在亚太地区面临选择:北进攻苏联、南进攻东南亚还是东进攻美国。考虑到东南亚的战略资源和美国在此地区的实力,日本决定主动攻击美国太平洋舰队以保证其在东南亚的扩张。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实施突袭,以及小的损失重创太平洋舰队。随后,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二战后期,随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倒台,苏德战场出现重大转折,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的相继召开,应苏联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要求,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诺曼底海滩登陆,成功利用当时的气象条件,突破了希特勒的“大西洋堡垒”,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这次行动由代号“霸王”的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指挥。诺曼底登陆使德国陷入东西南三面围攻中,被迫在两个战场作战;掀起了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高潮,加速了战争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