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人在社会中发展自我

第五章 人在社会中发展自我

第五章   人在社会中发展自我
第五章   人在社会中发展自我

第五章人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目录:1、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2、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3、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第一节、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学习目标:

认知: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态度: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运用: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1、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一)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理结构、生理机能和生理需求等,主要表现为以人的生理结构为物质前提的生理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相似或相通之处。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要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总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是社会的产物(狼孩例子,脱离了社会,一种纯自然状态生活,表现出来动物性);第二,人的生产劳动具有社会性,从事生产的人只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第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种需求必须依赖于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活动必然要受到各种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生活,只有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才是真正的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地进行社会化,才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三)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但社会属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其原因有二:

第一,社会属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属性,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都离不开自然界;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都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都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属性,而且社会属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其他动物不具有。

第二,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的过程中,要受社会属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四)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每个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改造自我,改造世界,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只有正确解决了“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重要问题,才能面对现实,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现实社会关系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只有把握了人的本质,才能积极地融入社会之中,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个人价值。

2、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

(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每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此外,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0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影响

02、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2.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指导意义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告诉我们:个人要想成才,必须具备成才的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以便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个人的聪明才智。

(二)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一方面,个人依赖于集体。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能离群而独居。一旦脱离社会,游离于集体之外,个人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另一方面,个人也作用于集体。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的状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整个集体,每个个人力量的发挥是集体力量发挥的前提,个人利益满足的程度制约着集体利益的发展。

(三)要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每个人既是社会的人,又具体归属于某一个集体。要兼顾个人、集体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调动个人、集体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坚持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就是公与私的关系。所谓的公,就是社会或社会利益;所谓的私,就是个人或个人利益。公和私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立表现在,它反映了不同的利益对象及其要求。其统一表现在,

对全局而言为私的利益,在一个局部就是公的利益;对局部而言为公的利益,在全局就是为私的利益。

正确对待公与私的关系,一方面要看到公与私存在的现实必然性,正视合法的私人利益,在可能的条件下,满足个人正当、合理的要求,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倡导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操。在公与私利益关系发生矛盾的时候,要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以公为重、以公为先、舍私为公。

第二节、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学习目标:

认知:了解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了解苦与乐、生与死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正确看待苦与乐、生与死,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以提升人生价值。

运用: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1、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一)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一生对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也就是一个人对于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其中,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体现了个人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意义;自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体现了社会对个体存在和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意义。

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必须根据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对个人给予相应的满足,从而保证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看他从社会、他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到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也就是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基本依据,个人是通过对社会的贡献来体现自己人生意义的。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两个方面。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的贡献,如个人在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科学精神等方面对社会的贡献。人们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有的表现为重大的发明创造,有的表现为惊人的英雄壮举,而大量的则表现为平凡工作中的默默奉献。对青年学生来说,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热爱劳动、承担责任、勇于奉献,在职业岗位上踏实肯干。

2、人生价值的实现

(一)客观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既包括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社会制度及体制因素、科学文化教育等状况,又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等因素。完全脱离社会、脱离他人的“自我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必须善于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成果。

(二)主观条件

主观条件就是个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个人全面发展密不可分的内容,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个人素质越高,能力越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人生就具有越大的价值。

确定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之后,奋斗就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的主观因素。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人的先天条件是无法改变的,后天的努力和奋斗却是人人都可能做到的。青年学生要把握住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不断奋斗,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3、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一)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

劳动是人类在自身智力的支配下,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有益的劳动不仅能够创造物质财富,还能够创造精神财富。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劳动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主体能力的活动

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正是这种活动把人类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又把二者统一起来。人类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体现了人的一般本质,同时不断提升着人这一主体的各方面能力。

(三)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能动的劳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所以,只有诚实劳动才能更多地奉献社会,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诚实劳动,就要自觉守法,不搞歪门邪道;热爱本职岗位,不见异思迁;踏实肯干,不虚荣浮躁;锐意创新,不故步自封。

4、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

(一)正确看待苦与乐

苦与乐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它们相互区别:所谓苦,是指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悖所引起的主观体验,是人生历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所谓乐,是指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符合所引起的主观体验,是人生历程中获得的愉快和幸福。其次,它们互为前提:没有苦就没有乐,没有乐也无所谓苦。再次,它们互相渗透: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是获得乐的过程,是手段;乐是艰苦劳动的结果,是目的。最后,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苦可以转化为乐,乐也可以转化为苦。

苦与乐在社会生活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首先,要在劳动中创造快乐。人生就是劳动,只有靠劳动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和快乐。其次,要保持乐观的态度,正确对待人生的“苦”,在困难面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

(二)正确看待生与死

人的生命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生是生命的起点,死是生命的终结,有生必有死。生与死是人生中的一对矛盾,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不同的人,由于利益和地位、信仰和理想不同,有着不同的生死观。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就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而且每个人的生命又都是有限的,因此,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十分珍惜生命。其次,生要生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价值大小。在人生的过程中,不论遇到顺利成功或者艰难挫折,都要做到既不浪费时日、虚度光阴,又不轻生厌世、自甘堕落。

(三)以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来提升人生价值

苦乐观与生死观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苦乐观把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高度统一起来,把苦与乐看作一定社会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的产物,既反对纵欲主义,又反对禁欲主义,而主张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追求快乐。无产阶级生死观从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崇高目标,以生为人民做贡献、死为人民而献身为信念,对生与死都采取一种严肃而认真、坦荡而乐观的态度。

苦乐观与生死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把基点放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上,它是无产阶级人生价值的体现。坚持并实践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能更好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也能提升人生价值。

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学习目标:

认知: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

态度:尊重个性,全面发展。

运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处理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1、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1)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所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和社会本质的全面丰富,还指每个人,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2)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各方面发展条件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和谐的、整体的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丰富性、完整性和协调性,包括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全面改善,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也需要个人的追求和努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在当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供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就是:树立与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理想目标,选择与社会发展一致的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孜孜不倦、刻苦努力。

2、人的个性自由

(一)人的个性自由的含义

人的个性自由是指个人的能力和潜能按照个人的意愿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这种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能力的多样性,意味着显示出更强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力。

自由是相对于约束而言的,完全摆脱约束、没有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

(二)个性自由与社会约束的关系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不同特点都应该受到尊重,也就是说,应该创造必要的条件尽可能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出来,从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创造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这种自由的选择和发展又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任何人都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发展。

(三)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的关系

任何人都不能在社会生活中以个性自由发展为借口,不顾他人,甚至损害和阻碍他人的发展。要真正实现个人自由,就必须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也就是说,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以其他所有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

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他人的发展来谈自己个人的自由发展。

3、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

(一)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关系

全面发展主要是就发展的完整性、统一性与和谐性而言的,自由发展主要是就发展的自主性、独特性和个别性而言的。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只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持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人才能成为自由发展的人;只有每个人都自由发展,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系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首先,社会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其次,社会进步促进了人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为人的发展创造了主体条件;再次,社会进步促进了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实现和满足,为人的发展创造了社会基础。同时,人们实现了全面自由发展,素质和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就能更好地发挥自觉能动性,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三)在现有社会条件下积极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一系列的社会条件,包括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性的普遍交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废除等。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还无法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实现全面自由发展,但必须坚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其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目标。在全国人民中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在社会发展中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指导性要求。

4、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美好人生

(一)美好人生把握在自己手中

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面对相同的社会条件,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失败了;在人生旅途上,人们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坎坷,但结局却各不相同。造成这种差别的内因主要在于自己,在于每一个个体的认识、信心和行动,在于自身的选择和发展。只要在正确的目标的指引下勤奋努力,就能描绘出自己的美好人生,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二)正确认识自己,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全面认识自己,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形势,找准自己的位置,创造美好的人生。

全面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情感、气质、能力、水平、优缺点、品德修养和处世方式等,能对自己作出较为准确的估量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对自己估计过高,会脱离现实,守着幻想度日,怨天尤人,结果小事不去做,大事做不来,终究一事无成。对自己估计过低,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导致自暴自弃,最后抱怨终身。

第九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第九章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人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人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 (1)在人与动物的区别层次上来看,人的本质表现为劳动。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就是人的劳动。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两大类,它是人们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而人的本质并不是一种或几种社会关系,它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范围内,所以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也都受着所处的历史时代制约和影响而打上时代的烙印。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什么抽象的,一般的。 (二)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其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它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方面 自然属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们对社会结合的依赖性,是人与人相互制约的社会特性。 人的社会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人类共生关系中的依存性; 2、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 3、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 4、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 二、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的两重性 价值表示客体对于主体的关系和意义。人的各种需要,使得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事物成为价值客体,人成为价值主体;另一方面,在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使得人同时成为满足他人需要或社会需要的价值客体。(二)实践是人的价值的基础 实践活动的创造性,创造了人对世界的价值关系。 1、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实践是社会生活和人的本质的基础; 3、成功的实践活动,是遵循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的创造性活动。(三)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是指人通过创造性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 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七章 社会互动)【圣才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一、填空题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二、选择题 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答案】C 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A.初始社会化 B.文化社会化 C.人格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E.发展社会化 【答案】ADE 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A.婴儿期 B.儿童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答案】BCDE 三、概念题 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

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 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4.再社会化(西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8年研) 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人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中的自我 题库

试题库 第三章社会中的自我 一、单项选择题(共8题,1分/题,共8分) 1、自我的主动性是指(C ) A 每一个人的自我都是不同的 B “我”思、“我”觉、“我”打算都是隐私的,而不是暴露在外的 C 自我会对个体的主客世界能动地起作用 D 自我是始终如一的 2、对自我决定理解错误的是(B ) A 指人们对自己选择和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做的心理倾向 B 指个体希望由外部奖励或压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C 自我决定具有激励作用 D 课堂中教师支持学生的自我决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能感 3、对儿童和青少年自我描述的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 A 14~18岁的青少年开始关注心理自我(个体所知觉到的内部心理特性) B 7~11岁,儿童开始关注社会自我(运用社会比较,强调其人际特征) C 2~6岁,儿童自我描述主要是物质自我(物理特性,所有物) D 12~18岁的青少年开始关注心理自我(个体所知觉到的内部心理特性) 4、心理学把个体对于自己的内在心理品质、主观体验的认知和感受,称为(B ) A 物质自我 B 精神自我 C 理想自我 D 社会自我 5、“人心隔肚皮”,这句话体现了自我的(D ) A 独特性 B 一致性 C 主动性 D 私密性 6、“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话体现了自我的(A ) A 独特性 B 一致性 C 主动性 D 私密性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体现了自我的(C ) A 独特性 B 一致性 C 主动性 D 私密性 8、心理学把我对自己的认知与思考,即我对于自己的更具体的想法和思考,称为(A ) A 客体自我 B 主体自我 C 现实自我 D 理想自我 二、多项选择题(共8题,2分/题,共16分) 1、詹姆斯将经验自我分为哪三类?(ABC ) A 物质自我 B 社会自我 C 精神自我 D 主体自我 E 客体自我 2、从时间维度可将自我分为哪三类?(BCE )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进步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人在实践中不断使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丰富发展,进而在此过程中使自己得到了进步,人与社会相互和谐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正确把握两者的规律,对于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的发展;社会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不断实现小康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快速进步,不断在两者和谐良好的循环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目标。 1.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认识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本质规定,主要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束缚,从而在关系、能力、素质与个性等诸多方面所获得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列宁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会做一切工作的人”。 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把衡量社会发展或进步的视角放在单纯的社会财富和经济增长上,认为财富增长了,国家就富强了,人民的生活就提高了,就是所谓“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另一种观点就是“满足基本需求”论,认为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就是社会的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衡量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尺度,不仅包括人们的基本需求,还应包括满足与人的物质文化需求有关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条件,如民族的独立、社会民主化程度、人政治自由和安全等内容。 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既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也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每一个时代的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脱离社会的全面发展去谈人的全面的发展,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谈。但是人与社会不是直接的同一关系,在人的活动中产生的社会组织一旦形成就获得相对稳定的独立性。因此两者的发展不能直接等同。 2.1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作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系,作为包含一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的有机整体,构成了人类及其个体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发展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法治和文化的进步最终都要集中到人这个社会的核心要

(整)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11.7)

1、什么是人,人有哪些属性,其本质是什么? 答:从社会学角度看,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的、有意识的生命个体。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有这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 首先,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表现在:第一,人有肉体的需求。包括食、性、休息等,第二,人有体力与智力,第三,人有遗传和变异。人的自然属性不完全等同于动物,它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 其次,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人还具有社会属性。其主要表现在:人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为阶级性。 关系: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人的社会属性是在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其中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本质。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是有区别的,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具有自然历史过程的特点,表现出对一切个人都独立的性质,不以某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个人也有自身的特点,每个个人都有自身物质和精神的不同需要。 (2)个人和社会虽然有区别,但二者并不相互独立,而是密不可分相互统一,主要体现在个人和社会密切联系,互为因果上。 个人和社会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人离不开社会,研究人不能从孤立的个人出发,而必须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出发。另一方面,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离不开人这个主体,研究社会关系不能离开人的活动。 个人与社会又互为因果。一方面,人的活动受到社会客观必然性支配,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的一切又都是人所创造的,由人来改变的。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西方学者有“社会唯实论”跟“社会唯名论”之争。 3、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02简答)? 答:一般来说,社会学所表述的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导生存技能,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懂得并掌握两方面的技能:一是衣食技能,即维持生存的能力;婴儿有衣食需要,但无医食本领,必须靠成人抚养,接受第一步的社会化。二是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人不能一直依赖他人生活,他要通过劳动自谋生路,这就必须接受第二步教化,掌握职业技能。 第二,传递社会文化,其核心内容包括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价值观念体系,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及较为持久的信念。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 第三,完善自我观念。自我观念的完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第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中为他规定的规范办事。

论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进步

论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进步 徐萌 中文摘要:微生物自发现以来一直与人类关系密切,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微生物打着交道。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微生物在维系着自然界的生物链及新陈代谢和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环境污染和生物工程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一些因微生物而导致的传染病还是让人们一筹莫展。只有最大限度的了解微生物与环境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益处,才能趋利避害,使微生物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 关键词:微生物发展双刃剑医药卫生环境污染发展前景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microbial social progress XuMeng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lass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microbes have been found since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close, in the human life of the produc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we ever-present and microbes dealt with. It is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 and can not only to benefit human can also bring mankind devastating disaster. Microbes in the food chain and support of the natural world metabolism and agriculture, industry, medicine and healt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etc are of great contribution, but some for microbial in infectious disease or let people bewildered. Only the maximum understand microorganism and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balance to the human benefits, to avoid disadvantages, make microbes can play a greater utility. Keywords: microbial medicine health double-edged swor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pollu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1、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体积微小(小于1nm)、结构简单、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的统称,泛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分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结构型微生物【1】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任何社会都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与;反过来,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社会学必须考察: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怎样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和角色?如此等等。这便是本章所要讨论的社会化问题。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由于成年人生活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因此,社会化不仅仅是青少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人格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迄今为止,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它们是: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由于社会化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社会结构的维系和发展,不言而喻,它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表现在:第一,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第二,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作为生物个体的人经过社会化,能够成为具备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规范的社会人,而为什么猪、狗、牛、羊等动物不能呢?这说明,社会化需要一定的生物条件,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人的。另一方面,那些“狼孩”、“猪孩”和“熊孩”,具备了人类的生物条件,为什么最终却只能像动物一样爬行和嚎叫,而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呢?这说明,社会化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的,离开这些条件,即使具备了生物条件的人类个体也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在生物界中,只有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的训练而具备社会属性并参与人类社会 生活,人以外的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社会化的活动就无法进行。这种社会化所依赖的生物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 (总分:4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6,分数:6.00) 1.下列属于社会发展道路统一性的有 ( ) A.某些国家和民族可以跨越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 B.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其社会形态发展中往往会表现出共性√ C.社会发展道路会有暂时的曲折,甚至覆灭 D.不同社会形态往往会出现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情况 [注释]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是指不同国家发展道路中的共性和普遍性。因此,正确选项为B。 2.人的本质是 ( ) A.人的生理特性 B.阶级关系 C.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总和√ D.体现人类独特性的理性、智慧 [注释]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首先,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其次,人的本质取决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只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再次,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并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正确选项为C。 3.社会形态是指 (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体 [注释] 社会形态是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生产方式。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上层建筑。因此,正确选项为B。 4.在欧洲历史上,某些原始部落,跨越了奴隶制阶段而直接建立起封建制国家,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证明( ) A.社会历史各阶段的发展具有统一”陛 B.各种社会形态都必然是具体的、现实的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具确’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 [注释] 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共性、普遍性,表现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要大体上经过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但某些落后的部落、民族在先进民族的影响下有可能跨越某些社会形态,这种现象体现的不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而是复杂性、多样性、特殊性。因此,正确选项为D。 5.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由王国是指 ( ) A.人们完全摆脱了必然性支配的状态 B.人们成为自然界和自身主人的状态√ C.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后的状态 D.永远不能实现的状态 [注释] 自由王国是指人类的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充分地认识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规律,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主人的状态。真正的自由王国仪仅是指高级共产主义及以后的社会形态。因此,正确选项为B。 6.下列选项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发展特点的是 ( ) A.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阶段 B.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C.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物的独立性的阶段 D.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注释] 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的突出代表,因此,正确选项为B。

《经济与社会》第三课复习提纲--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重要性(意义) 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須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为什么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 (1)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2)人民需要: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地位: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3)关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 -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4)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二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1.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构成 (1)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2.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为什么?) (1)必要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 2 )重要性:只有形成符合中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城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类好生活的向 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 经济体系。 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五章 人在社会中发展自我

第五章人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目录:1、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2、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3、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第一节、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学习目标: 认知: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态度: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运用: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1、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一)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理结构、生理机能和生理需求等,主要表现为以人的生理结构为物质前提的生理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相似或相通之处。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要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总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是社会的产物(狼孩例子,脱离了社会,一种纯自然状态生活,表现出来动物性);第二,人的生产劳动具有社会性,从事生产的人只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第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种需求必须依赖于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活动必然要受到各种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生活,只有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才是真正的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地进行社会化,才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三)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但社会属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其原因有二: 第一,社会属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属性,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都离不开自然界;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都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都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属性,而且社会属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其他动物不具有。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社会生态环境。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条件、状况和环境,有利于社会生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又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巨大灾难,危害社会生态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社会生态的这种二重性影响,并加以调控、限制和消除。这样,我们才可能在21世纪的现代文明时代,建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1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社会生态既包括自然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形成的生态环境。而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突出体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因此,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他认为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他认为,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也是不行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而且,它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人类只有依靠科技能力、科学精神和理性才能确保全球、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中,科学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 2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态环境的质量变化的关系 当今世界,尤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只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材料,才能实现既减少投入,又能增加产出的理想发展模式,进而使发展越来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并相应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人类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使资源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两维拓展,低科技水平下的非资源变成高科技时代的资源,诸如核能技术的进步,使原子潜能变为有效的能源。高科技的投入也使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太空技术的发展,使外空环境改变;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使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加先进、合理。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森林不断消失,臭氧层出现巨大空洞,全球气候异常,都是人类活动不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带来的恶果,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应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终还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解决。例如,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科学技术都是关键因素。人类对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增长率、人口动态和环境退化等领域的了解,正在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制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考虑这些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变化情况,更好地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陆地、海洋、大气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水、养分和生物地球化学循坏和能量流动,以便更精确地了解地球的负荷能力及其如何对人类活动施加的压力进行反应。依靠科学可以健全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管理政策。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类才能解决人口激增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才能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就是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已经消除和控制了其主要的工业污染,同时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使当地居民生活在蓝天碧水的环境之中。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是改变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根本因素,而人类社会生态环 境得到改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 2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任何科学技术的使用都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一方面,科学技术应用过程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因为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物质循环过程,造成某个点上的失调而取得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破坏是其

社会心理学与自我

社会心理与自我 浅论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摘要: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关键词:自我概念社会化社会心理学自我审查社会交往准则从众 正文: 一、自我概念与社会化 1、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作自我系统,把后者称作自我概念。其实在讨论自我概念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 在前联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我概念区分为四种类别:(1)现实的我,指个人对现在的我的看法;(2)理想的我,指个人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3)动力的我,指个人努力成为的人;(4)幻想的我,指如果可能的话个人希望成为的人。 以往,关于自我概念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自我尊重上,即集中在自我尊重的因果和自我尊重同人格与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上。现在,自我概念的其他一些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自我表现的动

2020年高考模拟作文:在国家发展中收获个人幸福

2020年高考模拟作文:在国家发展中收获个人幸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11月2日,首届“科学探索奖”在北京颁发。获奖者中有17人的年龄在36岁到40岁之间,有9人在35岁以下,最年轻的,不过才32岁。“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说:“这个奖,它不是奖励过去,而是支持未来,鼓励青年才俊探索科技前沿。” 材料二:在南开大学100周年校庆的“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校长曹雪涛一再引用老校长张伯苓在1935年曾发出的“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的 “爱国三问”。他认为,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重要使命。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校长马斯凯特里也谈到,人的培养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格拉斯哥大学希望毕业生成为世界的改变者。 材料三:9月19日,《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有半数受访者表示开始为退休进行储蓄,其中年轻一代的比例从44%增长到48%。受访者普遍想更早退休,目标退休年龄从去年的57.6岁降至55.8岁。年轻人想拉近“诗和远方”以替代“眼前的苟且”,“早点退休还能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岁数太大退休啥也干不了!”有网友这样说。

作为当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社会责任与个人幸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关怀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一强调,当前国家鼓励青年才俊在科技前沿积极探索;材料二指出,大学要培养心怀祖国、认清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建设祖国和改变世界而努力的青年;材料三介绍了当前社会上一部分人没有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想及早退休的想法。将三则材料联系起来看,命题人意在启发青年人要立足本职工作,肩负社会责任,积极有为,报效祖国。这是材料给考生提供的写作情境,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出发点。 2.典型任务的限制。“作为当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社会责任与个人幸福?”这是一个双概念关系型的驱动任务,试题要求考生立足当下,以当代青年人的身份,置身材料提供的真实情境,思考“社会责任与个人幸福”的关系。需要注意的

论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一)

论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一) 摘要]科技进步一方面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二者之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科技进步对人的发展具有多重效应,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要发挥科技进步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避免和克服其负面影响,需要寻求有效途径以实现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科技进步;人的发展;良性互动 科学是人类探索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关于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利用客观世界的规律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活动及所形成的方法和手段。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密切联系,二者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尽管科学和技术各有特点,但它们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及其成果,都是人类自身能力的体现。科学技术一旦产生又反过来对人类发展产生影响。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关联,并且随着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远,科技进步与人及人类命运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人类能力和智慧的增长,人的发展也需要科技进步提供力量。但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制约人类发展的异化因素。考察科技进步与人类发展的内在联系,探究科技进步给人类发展造成异化的原因,寻求科技进步与人类发展良性互动的机制,对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 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方面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及其实践活动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人作为社会化的理性存在物,当其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感到自然匮乏,不能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时候,人们则按照人特有的方式即理性的方式利用外部自然物和自然力,实现自己的欲望,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理性活动的成果就是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实践活动的起点越来越高,人类现实需求的范围和层次亦随之不断拓展和提升,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更多的要求,人类理性活动的科学技术含量也日益提高。作为人类理性活动的成果,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是在这样一个人类不断超越现实,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类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是科学技术得以进步的不竭的动力。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见证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科技进步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能力发展的结果,因而反映着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马克思曾经把作为科技成果的机器看作“是由人类的手所创造的人类头脑的器官”和“物化智力”。他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包含着科学技术成果的“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心理学”。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每一次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给人类准备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手段。正是科学的理性、务实求真精神使人类摆脱宗教神学的枷锁,开始人类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正是科学技术的第一次革命使人类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进入到机器工业化时代,从此人类文明大踏步的前进。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的发现发明都对人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冲击,引发变革。 科技进步作为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成果,在本质上和人的发展是一致的,二者相互促进。但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们是探索和利用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具有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轨道;另一方面又是一项社会化的活动,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诸如社会制度、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等影响。由于人的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具有局限性,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向度认识不全面,对客观规律的把握不充分,对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后果认识和控制不足,对人类活动成果的分配利用的制度建立不健全,导致科学技术在对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的发展上表现出多重效应,这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

消费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四大转变

消费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四大转变-论文网 时间:2015-03-30 17:21:58 作者:李栋 论文摘要:消费社会的到来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认同结构的冲击极大,导致人的生存样态发生剧烈变化,对人的认同形成了干涉性认同威胁,使自我认同在价值尺度、存在状态、认同方式、认同类型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具体来说,消费社会中人的自我认同价值尺度由客观实用尺度转向主观感受尺度;人的自我认同存在状态从立体化转向平面化;人的自我认同方式从对实物的依赖性转向对符号的依赖性;人的自我认同类型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论文关键词:消费社会,自我认同,转变 在科技提速发展全球化大步前行的当今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一场决定性的人文革命把痛苦而应英雄的生产年代与舒适的消费年代划分开来了” [1]消费社会的 到来以其浓郁的现代性而对人的生存境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年,堪称消费社会的美国引发了全球经济动荡,为人的生存带来了许多现实困难和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自我认同的结构张力和组织形式在新的困难和风险环境中受到了解构并产生巨大了危机。这种危机使自我认同问题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每一个地方,我们都遭遇到认同的话语。而且,人们所讨论的不仅仅是认同问题,还涉及到变化问题:新的认同的涌现,旧的认同的复活,现存认同的变迁。”[2]从自我认同危机的发生学角度来看,消费社会的到来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认同结构的极大冲击,导致人的生存样态发生剧烈变化,对人的认同形成了干涉性认同威胁,使自我认同在价值尺度、存在状态、认同方式、认同类型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因而,从人学角度来审视和反思消费社会对自我认同的巨大影响,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应有展开,又是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验借鉴。 一、消费社会中人的自我认同价值尺度由客观实用尺度转向主观感受尺度 消费社会以其特有的物的系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消费文化而区别于生产型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较,消费社会的消费文化使人的自我认同价值标尺发生了漂移。传统社会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主要以消费对象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对主体需求的满足为价值尺度。由于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消费活动中有较明确的客观尺度,因而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建立起的自我人格也具有遵从客观现实的理性分析成分,可以说在传统社会的消费行为中消费者建立自我认同的标尺和用以确认自我人格的标准是物对人的客观实用性。消费者在这种社会境遇中建立起的自我人格是一种崇尚客观实用型人格。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的行为本质上不是为了获取实用性商品。生活中有些人购有七八上十个手提包,而真正喜欢常用的就那么两三个,有的自买回来就再没用过。这种情况个中原因较多但是就其消费行为而言,构成消费者消费冲动的一个潜在心里驱力则是消费者为了实现自我。消费者认为自己穿上新衣服,提上流行手提包便会对其自我形象有全新的确认和定位。美国社会学家坎贝尔对这种消费的自我实现做了比较明确的谈论,“他认为现代消费的本质是为了实现自我梦想。消费核心不是对商品的实际选择、购买和使用,而是对想象性愉悦的追求,真正消费的主要是这种精神上的享乐主义的产物。”[3]在这种消费心里的影响下,消费这种用以建构和形成自我认同的价值标尺发生了重大转移,人们不再以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为自身消费行为发生与否的取向标尺,而是以消费对象能否给消费主体带来自我快感和情绪化波动为消费行为发生与否的取向标尺。正因如此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才表现出对商品有着无尽的需求并永远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但是这种不满的追求又不是以物的占有为目的的。坎贝尔认为:“在解释现代主义消费时,把消费主义看做是物质主义,认为当代消费者怀有无休止的获取物的欲望的思想是对人们需要占有商品的机制的一种严重误解。他们的基本动机是实际经验已经在想象中欣赏过的愉快的‘戏剧’的欲望,并且,每一种‘新’产品都

《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在社会中成长》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能 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能力目标 养成亲社会的习惯;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 社会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 慰”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 献社会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我为社会作贡献。 学习难点: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快乐,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都是在社会交往中的亲社会行为,都是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行为,都是文明的行为。 教师过渡: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探讨我们在社会中成长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一)人是不断社会化的 活动一:情景探究《狼孩的故事》

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教师总结: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活动二:探究人的社会化过程(展示图片) 1.这几幅图片,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提示:这四幅图片表明了我们成长的社会化过程。图1是母亲抚育子女,教子女学习知识。图2是几名好友在一起玩乐,感受集体的温暖。图3是老师在教学。图4是学生在参加社会劳动。 2.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些活动是未成年人走向社会的开始,是未成年人了解、熟悉社会活动、社会规则的开始,是未成年人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从牙牙学语到参加劳动,是不断的社会化过程。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们有助于我们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使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活动三:探究社会生活(展示图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