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用必备初中物理竞赛辅导专题讲座

实用必备初中物理竞赛辅导专题讲座

实用必备初中物理竞赛辅导专题讲座
实用必备初中物理竞赛辅导专题讲座

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辅导专题讲座

第一讲力学(一)

(教师使用)

一、知识提要

二、例题与练习

[例1]小明和爸爸到市场上选购了一批(成卷的)电线,为方便搬运,不愿将每卷电线都散开,又担心电线的实际长度与商品说明书上的标称长度不符。小明看到柜台上有电子秤和米尺,便向营业员要来了一段做样品的同品牌的电线,帮助爸爸顺利地测出了每卷电线的实际长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做的吗?

分析与解:(1)用米尺测量样品电线的长度L0;

(2)用电子秤测量样品电线的质量m;

(3)用电子秤测量一卷电线的质量M;

(4)算出一卷电线的实际长度:0L m

M L =

[练习1]现有一个内径为2cm 的圆环和一支直径为0.6cm 的圆柱形铅笔,仅用上述器材,你如何较精确地测出某足够长且厚薄均匀纸带的厚度? 方法: ; 纸带厚度表达式为: 。

分析与解:对一些形状不规则或者太小、太细、太薄的物体,直接测量有困难,只好寻求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累积法” 比效适合采用对“细、薄”的物体直径或厚度的测量运用方面。

将纸带紧密地环绕在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圆环内,记下纸带环绕的圈数n 。纸带厚度的表达式:(2-0.6)/2ncm ,或0.7/ncm

[例2]现有一个盛有大半瓶饮料的平底可乐瓶(如图)给你一把刻度尺,一根细线,试测出这个可乐瓶的容积。写出操作步骤及计算容积的数学表达式。 分析与解:(1)用刻度尺测液面的高h 1;

(2)用线绕主体部分一周,用刻度尺量出线长L ,得瓶子

主体部分的横截面积π

=π=4L R S 2

2

(3)算出装有饮料部分的体积π

==4h L Sh V 1

211;

(4)将瓶盖旋紧后使瓶子倒置,重新测量上面空余部分的高h 2,对应的体积22

2h 4L V π=; (5)可乐瓶容积的表达式:()212

21h h 4L V V V +π

=+=。 [练习2]请你阅读下面的短文: 绕几圈之后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即增大压力、使接触面粗糙。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了呢?小明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对此,他进行了如下的研究:找一段棉线,在棉线的一端拴上一个沉重的东西(例如一把大锁),然后,把它搭在一个平放的圆棍上(如铁床的横梁、自行车的大梁等)。像图中那样,通过弹簧秤来拉棉线的另一端,如图1所示。这时,要使重物不下落,用的力虽然比竖直向上提要少,但少的力却不算多。

再如图2所示那样,将棉线在圆棍上绕一圈,发现弹簧秤的示数变小了。

再如图3那样,将棉线在圆棍上绕两圈,发现弹簧秤的示数更小了。

再如图4那样,将棉线在圆棍上绕四圈,发现弹簧秤的示数几乎等于零。

对上述现象,小明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了结论。

根据你的阅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这一结论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何应用?请列举两例。

(3)小明在上述研究过程中采取了怎样的思维程序?

分析与解:(1)结论:缠绕的圈数越多,摩擦力就越大。

(2)应用举例:①船靠岸时,将缆绳在缆柱上绕几圈。②系鞋带。

③两段电线拧在一起要相互缠绕。

(3)思维程序:提出问题——搜寻事实(或实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例3]某船在静水中航速为36km/h,船在河中逆流而上,经过一座桥时,船上的一只木箱不慎被碰落水中,经过2min,船上的人才发现,立即调转船头追赶,在距桥600m处追上木箱,则水的流速是多少m/s?

分析与解:在研究机械运动时,通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使问题简单化。本题参照物有两种解法,一种选地面为参照物,容易理解,但十分繁琐。一种选河水为参照物,比较简便。

解法一∶以地面为参照物。设船速为V船,水的流速为V水,船逆流而上的时间t1=2min=120s。船调转船头顺流而下的时间为t2。船逆流而上对地的速度为V船-V水,顺流而下对地的速度为V船+V水。木箱顺水而下的速度与水速相同,根据路程的等量关系:船顺流而下

的路程减去船逆流而上的路程,即为木箱在这段时间通过的路程。即: (V 船+V 水)t 2-(V 船-V 水)t1 =V 水(t 1+t 2)化简后得到V 船t 2=V 船t 1 ∴t 2=t 1=120s

∵V 水(t 1+t 2)=600m ∴V 水=2.5m/s

解法二∶以河水为参照物,河水静止,木箱落入水中保持静止状态。船逆流和顺流时相对于河水的速度都为V 船,因此,船追赶木箱的时间和自木箱落水到发觉的时间相等,即等于2min =120s ,木箱落入水中漂流时间为120s +120s =240s ,漂流距离为600m 。故木箱漂流速度即水的流速

[练习3]在一静水湖的南北两岸,有两只船同时相向开出,各以其速度垂直于湖岸匀速驶向对岸。两船在离北岸800m 处迎面相会,相会后继续驶向对岸。靠岸后立即返航,两船又在离南岸600m 处迎面相会。若不计两船靠岸时间,求湖宽。

分析与解:设湖宽为s 米,从北岸出发的船行驶速度为V 1,从南岸出发的船行驶速度为V 2,两船第一次相会,行驶时间相等,依据题意有

2

1800

800v s v -=

…………………………① 两船第二次相会,行驶时间也相等,依据题意有

2

1600

2600v s v s -=

+ …………………………② 联立①式和②式,将

2

1

v v 看作一个未知数可得:s =1800m 另解:根据题意可知,两船第一次相会时,两船通过的路程之和为湖宽s ,此时从北岸出发的船通过的路程为800m 。两船第二次相会时,两船通过的路程之和是3s ,从北岸出发的船通过的路程为(s +600)m 。根据路程之比等于速度之比,则有

s

s

s 3800600=+ 解之s =1800m

[例4]相距3750m 的甲、乙两车站之间有一条笔直的公路,每隔2min 有一辆摩托车由甲站出发以20m/s 的速度匀速开往乙站,每一辆摩托车在抵达乙站后都立即掉头以10m/s 的速度

匀速开回甲站。这样往返的车辆共有48辆;若在第一辆摩托车开出的同时,有一辆汽车由甲站出发匀速开始乙站,速度为15m /s ,那么汽车抵达乙站前最后将与从甲站开出的第 辆摩托车迎面相遇,相遇处距乙站 m 。

分析与解:摩托车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为t 1=S /v 1=3750m /(20m /s ) =187.5s 设汽车速度为v =15m /s 摩托车从乙地开往甲地的速度v 2=10m /s

设汽车抵达乙站前最后与甲站开出的第n 辆摩托车相遇,相遇时汽车行驶的时间为t 。 由题意知,每隔2min 即Δt =120s 有一辆摩托车由甲站开出,则相遇时,第n 辆摩托车行驶的时间为t -Δt (n -1),第n 辆摩托车从到乙站后和汽车相遇所经历的时间为

t -Δt (n -1)·t 1

依据题意,摩托车在t -Δt (n -l )-t 1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距离与汽车在时间t 内行驶的距离之和正好等于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即

v t +v 2[t -Δt (n -1)-t 1]=s 化简得(v +v 2)t =S +v 2t 1+v 2Δt (n -1) (15m /s +10m/s )t =3750m +10m /s ×187.5s +10m /s ×120s (n -1) 整理得25m /s ×t =4425m +1200m ×n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s s

m m

v S t 250/1537500===

故t <t 0=250s n 为正整数

当n =1时 可得t =225s

当n =2时 可得t =273s >t 0=250s

则根据上述分析,当n≥2时,都不合题意,只能取n =1,此时t =225s 汽车行驶距离为S 1=vt 此时汽车离乙站距离

S 2=S -S 1=s -vt =3750m -15m /s ×225s =375m

即汽车抵达乙站前最后将与从甲站开出的第1辆摩托车相遇,相遇处距乙站375m 。 [练习4]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某地同时驶向同一目标,甲车在前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A、甲车先到达 B、乙车先到达 C、甲、乙同时到达 D、不能确定。

分析和解:甲车的平均速度:2

+VV=t2t+V2tV=2121甲

??V 乙车的平均速度:2

1212

1V V V V 2V S

V S 2V +=

+S=

)

V V (2V V V V V V 22V V V V 212

221212121>++=+-+=-乙甲

所以乙甲V V > 由V

S

t =

有t 甲<t 乙 即甲车先到,正确答案是:A

[例5]用手握住一个啤酒瓶,啤酒瓶开口向上静止在手中不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啤酒瓶静止在手中,是由于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B、随着手握啤酒瓶的力增大,瓶子所受的静摩擦力也将增大; C、手握啤酒瓶的力增大时,瓶子所受的静摩擦力并未增大;

D、若啤酒瓶原来为空瓶,那么向瓶内注水的过程中瓶仍静止,即使手握瓶的力大小不变,瓶所受的静摩擦力也将增大。

分析与解:人用手握住啤酒瓶,由于瓶受重力作用,有从手中下滑的趋势,瓶与手之间存在摩擦,啤酒瓶受到向上的摩擦力。当瓶子所受摩擦力等于瓶的重力数值时,瓶静止在手中不动,瓶与手相对静止,瓶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

当手握瓶的力增大时,瓶子受到的静摩擦力并不随之增大,仍与瓶的重力相等。在向瓶内注水的过程中,瓶及水的总重增大,瓶从手中下滑的滑趋增强,为维持瓶静止,手对瓶的静摩擦力也随之增大,保持与瓶的总相等。但静摩擦力不可能无限增大,当增大到某个最大值时,若再向瓶内注水,平衡状态就会被破坏,瓶将从手中滑下。这个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就做最大静摩擦力。

由上可知,正确答案为A 、C 、D

[练习5]如图,ABCD 是4块质量相同的砖,每块重50牛,A 、D 两侧是两块竖直的木板,木板外侧分别用1000牛的力压紧,砖处于静止状态。求:B 砖与C 砖之间的摩擦力?

分析与解:先以ABCD 整体为研究对象,整体受重力为G 总=50×4=200(N ),另外A的左侧(即整体的左侧)和D的右侧(即整体的右侧)各受一个向上的静摩擦力f,由平衡条件知:2f =G 总,则f =G/2=200/2=100(N )。

再以AB两块砖为研究对象,AB总重力为GAB =100牛,已与A 左侧的静摩擦力f 平衡,故B的右侧不受摩擦力。若以CD为研究对象,同理可得C的左侧不受摩擦力,因此,BC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例6]为了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学校环保小组测定了山洪冲刷地面时洪水中的平均含砂量(即每立方米的洪水中所含泥砂的质量),治理环境前,他们共采集了40dm 3的水样,称得其总质量为40.56kg ,已知干燥的泥砂的密度 ρ砂=2.4×103kg /m 3,试求洪水中的平均含砂量?

分析与解:???=ρ+ρ=+m V V V

V V 泥泥水

水泥水

得:3

333

3m 0.4 /0.1/4.240/0.156.40d dm kg dm kg dm dm kg kg V m V =-?-=+-=水

泥水泥ρρρ

水样中泥砂总质量为:m ’=ρ

V 泥=2.4×0.4=0.96(kg )

水样共40dm 3

,因此洪水中平均含砂量为:m =25m ’=24(kg )。

[练习6]某工厂生产的酒精要求其含量不超过10%,已知纯酒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0.8倍。试求:用密度计检测产品的含水量指标时,该厂生产的酒精密度满足什么条件才符合产品要求?

分析与解:设取检验样品总质量为m ,当其中含水量达10%时,水和纯酒精的质量分别为m 水=0.1m ,m 酒=0.9m 。

已知纯酒精的密度为ρ酒=0.8ρ水,检验样品中水和酒精体积分别为: V 水=0.1m /ρ水,V 酒=0.9m /ρ酒=1.125m /ρ

检验样品中的总体积V =V 水+V 酒=(0.1+1.125) m /ρ水=1.225 m /ρ水 此样品密度为:ρ=m /V =ρ水/1.225=0.82×103(kg /m 3)。

[例7]压力锅的直径为24cm ,限压阀的气孔直径为3.5mm ,限压阀质量为100g ,使用时,压力锅内最大压强是多少?锅盖与锅的接口处承受的压力至少是多大?

分析与解:当限压阀被锅内气流顶起时,压强达到最大,且等于限压阀产生的压强加上外面的大气压强P 0。 限压阀产生的压强:

P 1=mg /S =0.98/3.14×(1.75×10-

3)2=1.02×105(P a )。

P 最大=P 0 +P 1=(1.01+1.02)×105=2.03×105(P a )。

锅内外的最大压强差即为P 1,故锅盖与锅的接口处承受的压力至少为: F =P 1S’=1.02×105×3.14×0.122=4.61×103(N )。

[练习7]给你一注射器,一封闭注射器针头端的橡皮帽,一刻度尺,若干钩码及适量细线,请设计出粗测大气压强的办法,写出测量步骤和计算式。 分析与解:用S

F

P =间接测量。而大气的压力不容易直接测量,可借助二力平衡原理就可以解决。

用刻度尺测量针筒上体积刻度值为V 对应的针筒长度L ,得活塞横截面积L

V S =; 在活塞柄端牢固地系上细线并打结;

把活塞推到针筒顶端,用橡皮帽封闭装针头的小孔;

手拿针筒,橡皮帽向上,在线结处不断加挂钩码,直到活塞将开始被拉动为止,记下钩码总质量m ,此时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就可以看作等于钩码对活塞的拉力,即钩码的重力F =mg (活塞的重力忽略不计)。 (5)根据S F P =得大气压强V

mgL P =。

[例8]如图所示的连通器,粗管截面积为16cm 2,半径是细管半径的2倍,横管长10cm ,粗细与细管一样。先把0.24L 水银注入连通器内,然后在细管一端灌水。问:灌多少毫升水可以灌满?如果改在由粗管一端灌水,则需多少毫升可以把粗管灌满?

分析与解:设灌水前两管中高度为h 1 ∵R ∶r =2∶1,则S 粗∶S 细=4∶1 ∴细管截面积S 细=16×

4

1=4(cm 2

) 则在未灌水前:S 细(h 1+L)+S 粗h 1=V 即:4(h 1+10)+16h 1=240

∴h 1=10cm 。

在细管中倒水:若这时细管中水银下降Δh ,则粗管中水银面上升h 4

1

?那么水银面的高度差为

h 4

5

h h 41?=?+?。 ∴?????

=?-+?ρρh

)h h (h h 45gh gh 1水银水水= 代入数据得Δh =5.625cm h 水=95.625cm ∴V 水=S 细h 水=4×95.625=382.5(cm 3

)=382.5ml 。

(2)若在粗管中倒水:若这时粗管中水银下降Δh ’,则细管中水银面上升4Δh’那么水银面的高度差为5Δh’。有:

???=?-+?ρρh )h h (h h 5gh gh 1'''、水

银水水=

代入数据得Δh’=1.6cm h’水=91.6cm

∴V’水=S 粗h ’水=16×91.6=1465.6(cm 3)=1465.6m l 。

[练习8]课外小组设计了一个间歇式放水装置,基本构造如图所示,其中T 为蓄水箱,A 为进水口,C 为排水口,C 与倒置的U形管连接,出水口E 与水箱 底部B 等高。使用前水箱里没有水,试分析这个排水装置的工作 过程并指出要实现间歇式排水,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分析与解:向水箱里注水过程中,水箱T与管CD 构成 连通器,管内水面与箱内水面同步升高。由于进水口的位置

高于U 形管最高端D 。当水箱内水面达到D 的高度时,开始向外排水。如果在相同的时间内从A 进入水箱的水量大于或等于从C 排放的水量,就不能出现间歇式排水的效果。实现间歇式水排水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相同时间内向箱内注水量小于从C 排放的水量。

排水过程开始后,因注水量小于排水量,水箱内的水面很快低于D 的位置,不过CDE 是一个虹吸管,排水过程会继续下去。当水箱里的水面降到C 的位置时,停止排水,箱内水面就逐渐升高,水面升到D 的高度时,新的一轮排水过程又开始。

[例9]如图所示的容器中装有液体,当液体温度升高而膨胀时,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将如何变化?

分析与解:借用一圆柱形容器进行比较、分析。下图甲、乙两容器中装有等质量、等深度、同温度的同种液体。当温度升高时,图乙中液体因质量不变,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不变,圆柱体底面积S不变,由S

F

p

可知,圆柱形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不变。当甲、乙两容器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液体体积的增大量相等,但液面上部甲的横截面积大些,因而h 1<h 2,所以温度升高后,甲中液体深度h 甲=h +h 1小于h 乙=h +h 2。由P=ρgh 可知P 甲<P 乙,而P乙不变,所以P甲减小。所以答案应为:减小。

[练习9]老师给小华一支粗细均匀的两端开口的长直细玻璃管,一把带毫米刻度线的刻度尺,让小华通过实验测量食用花生油的密度。老师问小华是否还需要其它 器材,他考虑片刻后又要了一盏酒精灯和一些清水,然后开始做实验, 很快测出了花生油的密度,请你说出他的方法?

分析与解:先用酒精灯加热长直细玻璃管的中部,中部变软后将长直 细玻璃管制成U形管。待冷却后,将水灌入U形管内,兼U形管开口 竖直向上放置时,两侧管内水面处在同一水平面,此时从管的一侧缓

慢注入待测花生油,注入油的一侧管内水面下降,另一侧管内水面上升,注入适当高度的油后,使管内液体保持静止(如图),测出油柱高度h 1及两侧管内水面高度差h 2,根据h 1产

生的压强与h 2的水柱产生的压强相等,得:ρ

gh 1=ρ

gh 2 水油=

ρρ∴1

2

h h [例10]用长度相同、直径分别为d 1和d 2=2d 1的输油管输送石油,如果泵站保证两管管端的压强差始终不变,且液体匀速流动,流动时所受阻力与速度成正比,问一昼夜后者所输送的石油是前者的多少倍?

分析与解:液体匀速流动,有F阻=F压=ΔPS ,其中F阻=kV ,设一昼夜流过管子的石油流量为M =SVt (t 为一昼夜的时间)

则:ΔPS =kV =St M k k

16t

d P k t PS M 422π?=?=∴

16d d M M 4

1

4

221==∴ 即后者是前者的16倍 [练习10]同学们仔细观察过生活中的水桶形状吗?下图的三种情况,从桶子耐用角度讲,哪中形状最适用做水桶?为什么?

分析与解:由例9的解答可知:桶底所受压力:F 甲>G 水、F 乙<G 水、F 丙=G 水

一般情况下,桶底与桶围不是一个整体,使用太久,容易导致桶底与桶围出现裂缝而漏水因此必须使桶底受到的压力尽量减小,使桶底水压小于水重,水的部分压力压在桶围上,故乙图最合要求。

第二讲力学(二)

(教师使用)

一、知识要点

二、例题与练习

[例1]小明在一根粗细均匀及质量分布也均匀的直木杆的一端缠绕少许细铅丝制成一支测液体密度的密度计。将这支自制的密度计放在水中,密度计直立浮在水面上,木杆上与水面相平的刻线到木杆下端的距离为16.2cm。将这支自制的密度计放在盐水中,密度计上与盐水表面相平的刻线到木杆下端的距离为14.2cm,若缠绕的铅丝体积很小,可忽略,试求盐水的密度?

分析与解:设木杆的底面积为S,木杆及细铅丝共重G,当它竖立在水中时:

F浮=G。即ρ水gSL1=G……①

同理,当它竖立在盐水中时,有:ρ盐gSL2=G……②

由①、②可得ρ盐=1.14×103(kg/m3)。

[练习1]有一方木决,当它浮在水面上时,露出水面部分是它总体积的五分之二,当把它放

在某种液体中时,露出液面的部分是它总体积的三分之一,求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 解答:设物体的体积为V ,漂浮在水面时:G 物=F 浮=ρ水

gV 排 (1)

V V V V 53

52=-

=排……(2) G 物=F 浮=ρ液gV ’排 ……(3) V V V V 3

2

31'=-=排......(4) G 物=ρ物gV (5)

解以上方程得: ρ物=

53ρ水=0.6×103kg/m 3 ρ液= 3

2 ρ物=0.9×103kg/m

3 [例2] 在一个盛有150N水的容器中放入一物块,则它所受到的浮力应为

A.大于150N B.小于150N C.等于150N D.以上答案都可能 分析与解: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ρ水gV排 ………………………①

容器中的水受到的重力为∶G水=ρ水gV水 ………………………② 由①式除以②式得∶F浮=V排/V水G水 ……………………③ 由③式可知,当V排<V水时,F浮<G水; 当V排=V水时,F浮=G水; 当V排>V水时,F浮>G水. 所以以上题目正确答案应是选项D.

由以上分析可知,V排与原液体的量没有直接关系

[练习2]已知小球A 能在水中悬浮,小球B 能在水中下沉,小球C 能漂浮在水面上。现将三个小球放在一只盒内,然后把小盒漂浮在盛水的容器里,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只把小球A 从小盒中拿出放入水里,容器中水面下降。 B .只把小球B 从盒中拿出放入水中,容器中水面下降。 C .只把小球C 从盒中拿出放入水里,容器中水面高度不变。

分析与解:设盒子中只装一只小球,球的密度为ρ球,把盒子和小球看成一个漂浮在水面上的整体,此时相当于小球和盒子分别漂浮在水面上(如图)

对球:F 浮=G 球 即:ρ

gV 排=ρ

gV 球 ①

(1)当 ρ球 < ρ水 小球仍漂浮在水面上,与乙 图情况一样,故水面高度不变。所以,C 答案正确。 (2)当 ρ球 = ρ水时,由①式可知,此时,

V 排= V 球即小球将悬浮水中,水面高度亦不变。 所以,A 答案错误。

(3)当ρ球>ρ水时,小球会沉入水底,由(1)式将V 排>V 物,水面高度下降。所以,B 答案正确。

[例3] 在湖水中24m 深处,有一个体积为2dm 3的气泡,当它上升到离液面16m 、12m 、8m 等深处时,它的体积逐渐变大,相应 为3dm 3、4dm 3、6dm 3,如图甲所示. ①求气泡在各深度处所受的浮力. ②作出F 随V排变化的函数图象. 分析与解:

k =ρ水g=1×103kg /m 3×10N /kg =104N /m 3 根据F浮=k V排=104V排,列表计算如下:

根据表中数据可作F 随V排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看出:浮力的大小与V排成线性关系.用图象表示物理规律最形象、最直观.

[练习3]马铃薯中所含淀粉的百分率与它密度关系如下表所示:

某采购员在选购马铃薯时,在空气中称洗净的马铃薯样品重为150g ,再将样品浸没在水中称得重为19.6g ,求样品中淀粉的百分含量?

分析与解:设样品重为G ,在水平中重G ’, 样品在水中有:G ’+F 浮=G. 又F 浮= ρ

gVs 样 'G G gV S -=∴样水 g

G G V i 水样ρ'

-=

而 g G M =

样 3/15.1'

cm g G G G

V M =-==水样样样ρρ 查表得:样品中淀粉含量为29%。

[例4]把一个长10cm ,直径7cm 的金属圆柱体,先后放在空气和二氧化碳里称,所得数据相差0.24g ,求CO 2的密度?

分析与解:由受力分析和平衡条件可知: 在空气中称时,有:N 1+F 浮1=G 在CO 2中称时,有:N 2+F 浮2=G 由(1)-(2)得:△N =△F 浮

而△N =0.24×10-

3×9.8N △F 浮= ρ2gV - ρ1gV

∴ ρ2gV -ρ1gV =0.24×10-

3×9.8

将空气的密度ρ1值和圆柱体的体积V 代入得, CO 2的密度为ρ2=1.91kg /m 3

[练习4] 小华用一只有颈圆柱形的塑料饮料瓶和一桶水、一把尺就巧妙地测出了食用油的密度。写出他的操作步骤,用字母代表测量量,推导出计算密度的公式。 分析与解:

(1)剪去饮料瓶的上部,保留中间的圆柱部分。

(2)瓶中放入几个石块和少量水,使水没过石块,将它放入桶中。使它浮在水面上,测量露出水面的瓶高h 1。

(3)在瓶内注入一些待测的食用油,测量瓶内水面上的油层厚度H 。 (4)再次将瓶放入桶中,测量露出水面的瓶高h 2。

瓶的直径记为D ,水的密度记为ρ水,推导计算ρ油的公式:

第一次放入桶中以后,排开水的体积记为V 1,注入食用油后排开水的体积记为V 2,于是 V 2-V 1=π/4×(h 1-h 2)D 2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食用油所受的重力为∶ mg =ρ水(V 2-V 1)g 食用油的质量为

m = ρ水(V 2-V 1)=π/4×ρ水(h 1-h 2)D 2 另一方面,食用油的体积为24

HD V 油π

=

所以ρ油=m /V 油=(h 1-h 2) ρ水/H

[例5]如图,一木块上面放一块实心铁块A ,木块顶部刚好与水面相齐,在同样的木块下面挂另一实心铁块B ,木决也刚好全部浸入水中,则A 、B 两铁块的体积比为多少?

分析与解:将A 和木块一起作好研究对象,整体受重力(G +G A )和 浮力F 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再将B 和木块也视为整体,受重力 (G +G B )和浮力(F +F B )作用,也处于平衡状态。则: F =G A +G …………(1) F +F B =G B +G ……… (2) (2)-(1)得 F B =G B -G A 又G A =M A g =ρ

gV A G B =M B g =ρ

gV B

F B =ρ水

gV B

∴ρ水

gV B =ρ

gV B -ρ铁

gV A

∴39

348.718.7=-=-=铁水铁ρρρB A V V

[练习5]一块冰内有一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量筒内,正好悬浮于水中,此时量筒内的水面升高了4.6cm ;当冰熔化后,水面又下降了0.44cm ,已知量筒的横截面积为10cm 2,求石块的密度。(p 冰=0.9×103kg /m 3)。 分析与解: V 冰+V 石=46cm 3 V 冰-V 化水=4.4cm 3 V 冰/V 化水=ρ水/ρ冰=10/9 故∶V 冰=44cm 3 V 石=2cm 3 G 石=ρ水gV 排

当石块沉底时∶V 石=V′排

V 排-V′排=(ρ石gV 石/ρ水g)- V 石=2cm 3

∴ρ石=2ρ水=2×103kg /m 3

[例6]试分析:在平直公路上,通过的距离一定时,骑自行车比步行既省又省功的道理。 分析与解:在平直公路骑车时,人体的重心始终位于同一高度,且车前进是靠车轮的滚动。除空气的阻力外,只需克服较小的滚动摩擦。而人走路时,后脚蹬地重心升高,步行者要克服重力做功,前脚落地重心降低,重力势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内能)浪费掉。虽然自行车的传动由于脚蹬地的力。又由于脚蹬踏板一周,车轮可向前滚动几周,同步行相比,若前进的距离相等,骑自行车的人腿属屈伸次数少得多。因此,骑自行车比步行既省力又省功。这个道理并不违背功的原理,因为骑车与步行相比较的条件是平直公路上通过相同的路程,并非要完成相同的功。所以不能一遇到“既省力又省功”的说法就不问条件,也不具体分析,盲目认为违背功的原理。

[练习6] 某工地在冬季水利建设中设计了一个提起重物的机械,是这个机械组成部分的示意图。OA 是钢管,每米长受重力为30N ;O 是转动轴,重物的质量m 为150kg ,挂在B 处,

m 1=OB ;拉力F 加在A 点,竖直向上,取g =10N /kg 。为维持平衡,钢管OA 为多长时

所用的拉力最小?这个最小拉力是多少?

分析与解:解:设b OB x OA ==,,每米长钢管重 为N/m 30=W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列出方程:

Fx Wx x

bmg =?+ 2

,整理得(1) 0222=+-bmg Fx W x

这个方程有解的条件是0≥?,其中W bmg F 8)2(2--=?;由此解出

W bmg F 2≥,把数值代入得N ≥300F ,这表示拉力的最小值为300N 。

从(1)式可以解出钢管长为:W F x 22?±=由于拉力最小时0=?,所以拉力最小时的钢管

为10m m 30

300===W

F x 。

参考答案中巧妙地运用数学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存在的条件0≥?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使问题得到解决,如果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还可得到以下几种解法:

方法1:配方法。利用方程(1)可得:x

bmg Wx F +=2

1,整理、配方可得.

方法2:利用“两正数积为常数,则两数相等时,其和最小。” 方法3:极值法。

当W

bmg

T T T x 24, ,22==即最小值时,

在物理竞赛中,往往设计出一些需要用数学思想、方法及技巧处理物理问题的考题,用来考查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例7]一个600N 重的成年人和一个小孩都过一道5m 宽的水渠。成人从左岸到右岸,而小孩从水渠右岸到左岸,两岸各有一块4m 长的坚实木板,请你想 出一种方式过渠。并分析在忽略木板自身重量和木板叠交的距 离情况下,要使成年人和小孩都能平安过渠,小孩的体重不能 轻于多少牛?

分析与解:方法如图,小孩站在B 处让成年人先从木板上过水

渠,待成年人站在原小孩处,再让小孩过水渠。把AB 木板视为杠杆,A 为支点,成年人对木板压力视为阻力,A ’对B 的支持力视为动力,那么阻力臂总小于动力臂,所以,人在A ’时,A ’对B 的支持力最大,最大值为600N 。把A ’B’视为杠杆,O 为支点,成年人对A’B’压力视为阻力F1,小孩对木板的压力视为动力F 2。则:F 1×A ’O =F 2×OB’ 而OA ’=1m ,OB ’ =3m , F 1=600N ∴F 2=200N 即小孩体重不能轻于200N

[练习7] 一架不准确的天平,是因为它横梁左右两臂不等长,虽然砝码很准确,但是通常的办法却不能称得待测物体质量的准确值。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用这架天平称得物体质量的准确值吗?说出你的办法。

分析与解: 天平的原理是利用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当两个力臂相等,则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利用这种不准确的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准确值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方法:替代法。先把要测量的物体放在天平的一个盘上,在另一个盘子内加小颗粒的物体(如砂子),直加到天平平衡为止,然后用砝码替代被测物体,重新使天平平衡,这时砝码的质量就是物体的质量。

第二种方法:恒载量法。选择一个比被测物体质量大些的物体,放在天平的一只盘上,在另一只盘里加砝码,直到平衡。然后把被称物体放在盛砝码的那只盘内,天平失去平衡,再从砝码盘内取下一部分砝码,直到天平再度平衡。数一数拿下的砝码就知道被测物的质量。

第三种方法:复称法。把被测物体先后放在两只盘内,测量两次,把两次测量结果相乘再开方,便可得到被测物的准确质量:

21m ·m m =

[例8]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OC =1m ,OD =1.5m ,A 、B 为两铁块,当A 全部浸没在水中时,杠杆恰好平衡。求A 、B 两铁块的体积比V A /V B 是多少(杆和滑轮的质量不计,ρ铁=7.8×103kg /m 3

ρ水=1.0×103kg /m 3

)

分析与解:设A 、B 两铁块的体积分别V A 、V B ,三段绳中的拉力分别为F C 、F D 、F 对A

列平衡方程有:F C =G B = ρ

gV B

又由杠杆平衡条件有:OC F OD F c D ?=? 得 F D =

B gV 铁

ρ32

又由动滑轮省力的特殊得F =D F 2

1 即 B gV F 铁ρ3

1

=

对A 列平衡方程有:F +F 浮=G A 其中,A gV F 水浮ρ= A A gV G 铁ρ=

则A A B gV gV gV 铁水铁ρρρ=+3

1

34

13)18.7(38.7)(3=-=-=∴

水铁铁ρρρB A V V

[练习8]某人站在岸上,利用滑轮组通过拉绳使停泊在水中的船匀速靠岸。已知滑轮组是由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的自重忽略不计),船重1.02×105N ,船移动时受到水的阻力是船重的0.01倍。船受到滑轮组的拉力始终沿水平方向。此人水平拉绳的力为240N ,船靠岸的速度是0.72km /h 。 求:(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人拉绳的功率。

分析与解:解决滑轮组的问题,一定要判断其连接方式。本题要求人在岸上拉绳,也就是绳索最后通过动滑轮,才能确定有5根绳子拉船。若题目改为人站在船上拉,则绳索最后通过的是定滑轮,为用4根绳拉船前进。

(1)人拉绳的力为F =240N ,设绳前进S m ,人做的总功∶W 总=F ·s =240s J 船前进克服阻力做功是有用功。阻力为船重的0.01倍

即f =0.01G =0.01×1.02×105N =1.02×103N 。

船前进的距离是绳索端前进距离的1/5,当绳被岸上人拉过s 时,船前进s/5米。有用功为:W

有用

=1020N ×s/5=204s 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W 有用/W 总=204s/240s =0.85 即η=85%。

(2)人拉绳的功率为P =W/t =Fs/t =F ·s/t 。船前进的距离是绳端前进的距离的1/5,速度也是绳端前进速度的1/5,即s/t =5v

由船靠近岸的速度v = 0.72km/h = 0.2m/s ,得s/t = 5v =1m/s 。 人拉绳的功率为P =240N ×1m/s =240w 。

[例9]某工人利用一滑轮组,把重量G 为300N 的物体从深10m 的井底匀速地拉到井口。如图,若滑轮组的效率是75%,重物上升的速度为V =1m /s ,求人所消耗的功率。

分析与解:有用功为W 有=Gh =300×10=3000J

又总有W W =η J W W 400075

.03000===∴η有总

做功所有的时间为: s V h t 101

10

===

故人所消耗的功率 W t W 40010

4000

===总ρ

[练习9]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现给你两根长度相同且自重忽略不计的扁担和一只水桶,请你帮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使甲、乙、丙三个小和尚共抬一桶水且各自承受的压力相同。要求画出简要示意图,并算出水桶的悬挂位置。

分析与解:如图所示,使一根扁担的一端置于另一扁担中点B 处(可用细绳固定),水桶悬挂在E 点,三个和尚分别在A 、C 、D 三点抬水。设桶及水重为G ,扁担长为L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F 动·L 动=F 阻·L 阻得到:

当F 甲=F 乙时,L BC =L BD =L /2

初中物理竞赛培训教程

解决初中物理难题的一些见解 【一】解物理题的一般方法是: 情景分析——建立模型——寻找规律(或数量关系)——求解。 情景分析:是解决物理题(特别是难题)的一般性要求,特别是要掌握动态的情景把握,这是解题的第一步,一定不要大意。 建立模型:题目万变不离其中,不管题目怎么变化,它的内核(知识点)总是不会改变的,要通过情景分析,运用直接联系或联想与想象的手段建立起物理模型。 寻找规律(数量关系):在特定的物理模型中其规律(数量关系)是固定的。然后用该物理模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求解:规范写出解答步骤,步骤之间逻辑性要强,联系要紧密。书写解答过程一般与分析过程刚好相反。 示例:有一粗细均匀的蜡烛长20cm(蜡的密度是0.9g/cm3),在蜡烛底部插入一个铁钉,使蜡烛能竖直地浮于水中,上端露出水面1cm,现将蜡烛点燃,问蜡烛烧到还剩下多少时,水面正好和蜡烛上端相平,烛焰将熄灭?(假设蜡烛燃烧时,蜡油全部烧掉而又不流下来,铁钉的体积忽略不计) (1)情景分析: 漂浮时:悬浮时: (2)建立模型:G蜡+G钉=F浮 G蜡’+G钉’=F浮’ (3)寻找规律、关系: 不变的有:G钉,即G钉= G钉’;蜡烛的底面积S 则有:G钉= F浮-G蜡=p水×S×(20-1)×g-p蜡×S×20×g ① G钉’= F浮’-G蜡’=p水×S×L×g-p蜡×S×L×g ② 联立①②后消去S可解得L=10 (cm)

【二】方法与技巧 关键是观念和思路,其次是要掌握一般的常见题型和变化。 1、极值法:渐变成立,极值成立。 2、整体和部分:部分成立,整体成立;部分服从整体。 3、对称和等效:能对称则效果相同。 4、能量守恒:整体能量守恒,功能互化。 5、联想和想象:与已知知识(题目)找到共同点,相互联系,简化思路。 6、特殊值法:用特殊值取代,简化推导过程。 【三】拓展知识面 1、光学:透镜成像公式;主光轴与副光轴;全反射;镜面厚薄与像差; 色光的频率与折射率、散射; 2、力学:帕斯卡定律;差动滑轮;机械的质点、重心;浮心;稳度;冲量与动量; 虹吸与大气压;密闭气压 3、电学:电源(仪表)内阻;安培定则;欧姆定律与电动势;磁通量与感应电流 4、能量:动量(能量)守恒;热功当量(功、能转化);质能守恒 5、声学:双耳效应;多普勒效应

初中物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图4 图 5 物理知识竞赛试卷 一、选择题 以下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面的宇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为了保证飞机在起降过程中的安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起飞时前轮先离开地面,降落时前轮先接触地面 B. 起飞时前轮先离开地面,降落时后轮先接触地面 C. 起飞时前轮先离开地面,降落时前、后轮同时接触地面 D. 起飞时前、后轮同时离开地面,降落时前、后轮同时接触地面 2. 手机已成为现代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通讯工具。一般的手机都设有利用振动提示人们“来电”的装置。有一种手机提示“来电”是用一个微型电动机带动转轴上的叶片转动,当叶片转动时,电动机也就跟着振动起来,从而又带动手机振动。在图1所示的几种形状的叶片中,你认为能够实现上述振动功能的是( ) 3. 蔬菜加工企业为了避免蔬菜在长途运输、贮藏等环节中腐烂变质及高温杀菌时对蔬菜营养成分的破坏,常常对蔬菜进行真空脱水,使之成为脱水蔬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真空脱水的道理是( ) A.真空环境的温度极低,可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凝固并升华,从而实现脱水 B.真空环境的温度很高,可使蔬菜中的水分在短时间内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C.真空环境的空气密度很小,可迅速提高蔬菜中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实现脱水 D.真空环境的气压很低,因而大大降低了水的沸点,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4.人们用来取暖的一种热水袋如图所示。它的表面有很多长条状的橡胶突起部分,这些突起部分相互平行且突起的高度较大,做成这种外形的主要目的是( ) A. 使热水袋美观大方,起到装饰作用 B. 使热水袋能同时具有传导、对流和辐射的传热功能 C. 这种突起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外界压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弹性形变,以防止在某种重压下所灌热水将热水袋胀破 D. 减小热水袋与人体的直接接触面积,以降低热水袋的放热速度,实现缓慢放热 5. 由于长期的河道淤塞,黄河下游的河床已被抬高。沿河农民通常采用如图3所示的方式,引黄河水来灌溉农田。有关这种引水灌溉方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这种取水灌溉方式利用了连通器原理 B. 使用时B端管口必须低于A处水面 C. 使用时先将管道中灌满水 D. 高度差H越大,管道中的水流得就越快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这个钓鱼的小儿面对路人的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这是因为他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 中传播。 (2)小儿招手 (选填“会”或“不会”)产生波动,鱼儿听不见的原因是 。 2. 去年暑假小明参加学校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野外生存的很多知识和技能。其中: (1)获取饮用水。如图4,用大塑料袋套在树叶浓密的嫩枝上,扎紧袋口。随着植物中水的不断 和 ,经过一段时间,塑料袋的内表面上就会出现一层水珠。 (2)用影子辨别方向。如图5所示,将一根直杆竖直插在水平地面上的O 点。中午前后,用描点的方法在地面上画出杆的阴影顶端的运行轨迹,在轨迹上找出其中距O 点最近的点A ,则OA 所指示的方向就是 (选填“东”“西”“南”“北”)方向,这一判断应用的光学知识是 。 3. 当摄影师用一台镜头焦距固定的照相机给全班同学照完毕业像后,接着又要给小明同学照半身像,这时摄影师应该 (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镜头和小明同学的距离,同时 (填“增大”或“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4. 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蒙上一层浅浅的黑色,这是因为钨丝受热时产生 现象,出现钨蒸气,在灯泡内壁上产生 的缘故。 5. 油库里的储油罐如图所示,它浑身银白,直径较大,高度较矮(相对于直径而言),像个短胖子。 请回答: (1)在储油罐的这些设计中,“浑身呈银白色”是为了 ;“直径较大,高度较矮”是为了 。 (2)在储油罐旁还安装有自动喷头,每到夏天,特别是白天的中午,常用喷头向储油罐喷水,这主要是利用水的 较大的特性,以及水蒸发时要吸热的特性来给储油罐 ,以防止油的自燃。 农田灌溉的剖面示意图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体会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物理实验教学从实入手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 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必 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 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 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帮助他们掌 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精”是要精心准备, 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 充分准备。在选题上,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 但要结合实际。在仪器上, 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必要时可以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在 备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对可 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教法上, 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 对何时进行实验, 在 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应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 学生会 提出哪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真”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 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要保证实验成功, 除了在课前 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有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一忌忙乱, 二忌简单, 三忌虚假,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 找出错误的 所在, 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尔后重新开始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显”是显明 易见, 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并通过其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2 “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 通过亲自实践, 验证物理规律、加深 对教材理解的教学手段。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物理现象, 是对知识的

初中物理竞赛辅导—电学(练习).doc.doc

初中物理竞赛辅导——电学(练习) 一、选择题 1.白炽灯的灯丝断了之后,如果再搭接上,还会发光。这时的耗电功率与原来相比。[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耗电功率比原来增加或减少由灯丝搭接的位置决定。 2.白炽灯泡的灯丝常制成螺旋状,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 .便于灯丝散热,防止灯丝熔断。 B .尽量减少灯丝的电阻。 C .减少灯丝散热,提高灯丝的温度。 D .减少灯丝在高温时的升华。 3.图为一个白炽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是 [ ] A .0.27毫安。 B .270毫安。 C .0.41安培。 D .0.11安培。 4.化纤衣服很容易沾上灰尘,这是因为它 [ ] A .容易积累静电荷。 B .具有一定的粘性。 C .具有大量微孔。 D .质地柔软。 5.有些电工仪表的刻度盘上有一个弧形缺口,缺口下面有一面镜子,它的作用 [ ] A .读数时使眼睛处于正确位置。 B .增加刻度盘的亮度。 C .检验仪表是否水平。 D .便于观察仪表的内部结构。 6.落在高压线上的鸟儿不会触电死亡,这是因为 [ ] A .鸟爪上的角质层是绝缘的。 B .鸟儿对电流的承受能力比较强。 C .鸟儿双脚落在同一条导线上,没有电流流过鸟的身体。 D .高压线有橡胶外皮。 7.家用电熨斗为适应不同衣料的熨烫,设计了调整温度的多挡开关。使用时转动旋钮即可使熨斗加热到所需的温度。图1是电熨斗的电路图。旋转多挡开关可以改变1、2、3、4之间的连接情况。现将开关置于温度最高挡,这时,1、2、3、4之间的连接是图2中的哪一幅? [ ] 8.市场销售的电热水壶有两种形式,一种如图5(a)所示,电热元件在壶底下面的底座内;另一种如图5(b)所示,电热元件在壶底之上,浸没在水中。如果两种水壶的耗电功率相同,壶内水量也相同,那么 [ ] A .(a)壶的电热元件在壶底下面,有利于水的对流,(a)壶中的水先沸腾。 B .(a)壶的电热元件安放在底座内,热量损失较小。 C .(b)壶中的电热元件被水包围,热量损失小,(b)壶中的水温上升较快。 D .(b)壶的电热元件体积较小,热能的利用率较低。 9.有两个小灯泡,只标有额定电压,都是6.3伏。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亮度不同。在回答哪个灯泡的额定功率比较大时要用以下6句话: (1)较亮灯泡的电阻较大; (2)从关系式P=I 2R 可以知道; (3)串联时流过两个灯炮的电流相同; (4)从关系式P=U 2 /R 可以道; (5)在相同的电压下工作时 ,灯炮的电功率和它的电阻成反比; (6) 所以 ,串联时较暗灯泡的额定功率大。 按照下列哪个顺序排列这6句话可以把问题讲得最清楚? [ ] A .(2)(1)(3)(4)(5)(6) B .(2)(3)(l)(4)(5)(6) C .(4)(5)(2)(1)(3)(6) D .(3)(2)(1)(4)(5)(6) 10.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经常有许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 ] A .灰尘的自然堆积。 B .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的能力。 C .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灰尘。 D .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有静电而吸咐灰尘。 11.在图3的电路中,R 为待测电阻,阻值约为5欧。给你的器材有:滑动变阻器(2安,0~10欧);电压表,有2个量程,分别为0~3伏、0~15伏;电流表,有2个量程,分别为0~0.6安、0~3安;电池组为新干电池3节串联。两只电表的量程可采用以下4种选法,但为使测量时能 较准确地读数,最后,两只电表的量程应采用 [ ] A .0~0.6安和0~1.5伏。 B .0~3安和0~15伏。 C .0~0.6安和0~3伏。 D .0~3安和0~3伏。 12.电炉通电后,电炉丝热得发红,而跟电炉连接的铜导线却不那么热,这是因[ ] A .通过铜导线的电流小,所以它消耗的电能也较少。 B .电炉丝和铜导线消耗的电能相同,但铜导线散热快,所以就不那么热。 C .通过电炉丝的电流大,所以它消耗的电能较多。 D .铜导线电阻较小,所以它消耗的电能较少。 13.有二只灯泡,分别标有“220V15W ”和“220V100W ”的字样。如将它们串联接在电压为380伏的动力电源上,则 [ ] A .15W 的灯泡烧坏,100W 的灯泡完好。 B .100W 的灯泡烧坏,15W 的灯泡完好。 C .二只灯泡均被烧坏。 D .二只灯泡均完好。 14.在电学实验中遇到断路时,常常用伏特表来检测。某同学连接如图所示的电路,电键闭合后,电灯不亮,安培表无指示。这时用伏特表测得a 、B 两点间和B 、c 两点间的电压均为零,而a 、B 间和B 、D 间的电压均不为零,这说明 [ ]

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辅导专题——功和机械能(word,带解析)

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辅导专题——功和机械能(word,带解析)一、选择题 1.如图8甲所示,王大叔正吃力地把一重物送往高台,放学回家的小鹏看见后急忙前去帮忙。他找来一块木板,搭成图乙所示的斜面,结果非常轻松地把重物推到了高台上。关于这两种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王大叔克服重力做功较多 B.两人做同样多的有用功 C.小鹏做功的功率要大些 D.甲、乙两种情况下的机械效率一样 答案: B 解析:这两种方法,都把重物推到了高台上,两人做同样多的有用功,克服重力做功相同,选项A错误B正确。由于题中没有给出时间,不能殴打哪个做功的功率大,选项C错误。由于乙中情况需要克服摩擦做功,乙种情况下的机械效率小,选项D错误。 2.如图9所示,滑板运动员沿水平地面向前匀速滑行,在横杆前相对滑板竖直向上起跳,人与滑板分离后分别从杆的上、下方通过,忽略人和滑板在运动中受到的阻力。则运动员( ) A.起跳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B.匀速滑行时,人的重力与地面对滑板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C.以滑板为参照物,运动员始终是静止的 D.由于惯性,人越过杆后仍将落在滑板上 答案: D 解析:运动员起跳上升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选项A错误。匀速滑行时,人的重力与滑板对人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选项B错误。以滑板为参照物,运动员做竖直上抛运动,选项C错误。由于惯性,人和滑板水平方向速度相等,人越过杆后仍将落在滑板上,选项D正确。

3.如图l3甲所示,小强在水平地面上用力推木箱,推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木箱速度随时问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以下对于这一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0~ls内木箱没有动是因为人对木箱的推力小于地面给木箱的摩擦力 B.1s~2s内木箱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4N C.2s~3s内人对木箱的推力做功为6J D.如果3s后人停止用力,木箱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 B 解析:0~ls内木箱没有动是因为人对木箱的推力等于地面给木箱的摩擦力,选项A错误。由图丙可知,2s~3s内木箱匀速运动,木箱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4N。1s~2s内木箱加速运动,木箱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4N,选项B正确。2s~3s内人对木箱的推力为4N,木箱移动距离为2m,做功为W=Fx=4N×2m=8J,选项C错误。如果3s后人停止用力,木箱将在摩擦力作用下做减速直线运动,选项D错误。4.如图所示,在河中间固定一个细长圆管,管内有一轻质活塞,活塞下端位于水面,面积为1厘米2,质量不计,大气压强为1.0×105帕。现将活塞缓慢提高15米,则在该过程中外力对活塞做功为A.50焦B.100焦C.150焦D.200焦 答案: B 解析:在提高前10米过程中克服大气压做功等于提起的10米水柱的重力势能W1=10×1×10-4××103×10×5J=50J,提高后5米的过程中需克服大气压做功,外力对活塞做功W2=p0s×5=1.0×105×1×10-4×5J=50J,外力对活塞做功W= W1+W2=100J,选项B正确。 5.飞机、轮船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并不固定,当速度很大时,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如果要把飞机、轮船的速度增大到2倍,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要增大到原来的( ) A.2倍B.4倍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发表时间:2010-03-09T17:02:18.217Z 来源:《当代教学论坛》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齐方祥[导读] 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物理学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恐怕难以估计齐方祥(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瑞华实验学校425700) 【摘要】在面对21世纪的新课改中,应注重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索研究。本文主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探索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注重学习物理动机培养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方法与策略,最后提出运用探究教学方法,培养物理能力。【关键词】物理教学;动机;方法 【Abstract】In the face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21st century should be focusing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of exploration and study. In this paper, from the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o explore aspects of research, first introduced the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 motivation to study physics, then introduced the students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physical methods and strategies, concludes with the use of inquiry teaching methods, develop physical ability. 【Key words】physics teaching; motivation; method 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物理学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恐怕难以估计。然而在现今中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下,因为其在中考中相对分值的减少,而在人们心目中对它形成了一种中学物理是“小科”的认识,使本来认为物理这门课程难学好的境况雪上加霜了。我们应该注重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索研究。 1注重学生物理动机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尤其当学生不存在智残与知识缺陷时,学习动机的有无与强弱对学习的影响至关重大。大量的研究发现,物理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物理行为和学业成就。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动机的几种常见措施有: 1.1运用电化教学培养学习动机:教学上适当运用电化教学对学生学习物理动机的培养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如教学“电流的定义”,即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一节,由于“电荷”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单凭教师讲,学生想象,概念就难以建立。但如果利用电化教学,开始就可以介绍“人流”、“车流”、“水流”的形成,为学生提供一幅幅的感性画面后,屏幕上则出现一个电源、开关、小灯泡、导线接成的串联电路,闭合开关灯亮了。灯为什么会亮?自然会想到“电流”,然后屏幕上就出现一个模拟电路,电路上的电荷一个个定向从电源正极出发流向电源负极。这样看不见到“看见”电流的概念就建立起来了。 1.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动机: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同样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精读课文,理解课文这一阶段,它是教学的重点。为了使学习化难为易,必须精心设计一系列“高而可攀问题”如在教学“机械效率”一节时:①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三者间关系怎样?②什么是机械效率,它的数值有什么特点,它有没有单位,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独立思考,想一想,议一议。学生出于对问题好奇,发生疑问,总想得知而后快,因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 1.3开展竞赛,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开展适当的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良好的作用。把一个班同学分成几组,每次提问都由学生抢答,答对了就给该组同学加分,答错了就扣分,给每一组表现踊跃的同学加分。这样学生获得成就和荣誉的动机表现更为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上课专心听讲,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2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方法与策略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们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需要时,就会注意它,研究它,直至掌握它。 2.1设疑激趣,趣生趣: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而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设疑的艺术不仅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把握问题思路,在学生思维的平静水面,激起一片片思维的涟漪。 2.2情感激趣:培养学生兴趣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与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分不开的。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对知识缺乏需求欲望,基于这一点,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上下功夫,如何设法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究与追求的热情呢?我认为可以从创设情境入手。 2.3利用迁移,培养学习物理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对所学学科不感兴趣时,教师可以将他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使其产生学习的需要。学生都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兴趣发展的基础。 3运用探究教学方法,培养物理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核心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励,通过学生的合作和体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来提高学生物理能力。我们不妨从下面几点作一些尝试: 3.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判断能力:教学情境就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用来丰富学生感情,启迪学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增强学生观察判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变教为诱,变学为思。比如,在教学运动、静止、参照物等抽象的概念时,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先向学生展示一幅城市风光图,然后提问。 3.2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能力和探索精神: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方法,是人们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创造条件,做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控制模拟物理现象,排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实验课上,学生要大胆设想,大胆实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实事求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3通过习题教学,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来探索问题的结果,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应用物理规律处理物理习题时,可以根据内容选择具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习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开江县严家乡初级中学开江 636250) 在新课程不断落实和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开始侧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能 够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初中物理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能够更好地激发学 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使他们动手探索实践的规律。本文就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 探讨和分析,从而较好地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更好地服务教学。 一、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可以说,这类特性和功能对物理教学过程是极其宝贵的, 它能够从多个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以有效地跨越视觉限,实现对教 学的多角度考查,进而实现重难点教学。多媒体的动态性,实现对教学和过程的有效反馈, 并对教学目标的重难点进行有效的突破。多媒体的交互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教学和 学习的机会,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积极的学习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多媒体教学的针对性,使得因材施教和分层次的教学变得更加具有实效性。此外,多媒体教 学承载大量的信息,多媒体信息容量的储存性能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最直接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途径,课 堂教学中运用课件,对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剌激,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缩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时间。 1.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 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 思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可适时引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资源,给枯燥的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脑、耳、口、手多种感官,达到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力平衡、回声测距、透镜成像等,对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很难接受也很难描绘清楚。以讲解力平衡 为例,我们可用视频剪辑工具剪切一段杂技演员走钢丝的视频,引入课件中,同时用计算机 播放儿童玩不倒翁的过程,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为什么钢丝上的演 员不会摔下来、将不倒翁扳倒后为何又会自动立起来?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利用课件增大物理课堂信息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经常在讲述某一问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总是先用语言描述, 然后再画一个示意图,结合示意图再进行讲解,以达到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正确理解和准确 描述。而物理教材中,有一些物理事实或物理过程,如理想状态、微观粒子的运动,若仅依 靠传统教学手段来完成这些内容,教学效果势必将受到较大局限。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达到 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将所要传授的知识信息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表达,使学生易于 认同和理解。比如,在讲解“布朗运动”一课时,可用课件采用模拟的办法,用Flash制作许多微小物体无规则运动的动画效果,并用不同的颜色分别标示液体分子和布朗微粒,使学生形 象地看到液体分子和微粒无规则的运动。 3.放大微小物体,增加直观性 电学实验的讲解中,连接电路是关键。作为初学者,他们对电路比较陌生。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示范实验,由于距离问题,只有前排的学生可以看到,而后排的学生只是看热闹,因而照顾不到多数学生。久而久之,会造成实验秩序混乱,或是没有完成任务就下课了

初中物理教学的一本好书

初中物理教学的一本好书 “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善教”的标志乃“学逸”和“功倍”。教学是教师科学施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而科学施教、教学的艺术再创与最优化教学又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审美情趣。通常人们就把科学施教的水平、对教学活动的艺术处理水平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水平泛称为教学技艺水平。钟鹏明、张以明等编著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技艺》正是从教学技艺的角度为广大读者呈现了实施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一般方法和技巧,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科学的艺术处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各课题的教学范例。 读书紧紧围绕“技艺”两字对初中物理教材中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和技巧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和要求。该书是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多年探索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理论成果,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写成的。该书始终贯彻了已故著名物理教育家许国梁教授提出的“启发式综合教学”的思想。 全书分理论篇和实践篇,在理论篇中,主要介绍了课堂教学技艺实施的一般程序,在分析课堂教学基本构成因素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课堂教学的设计技艺及实施技艺。在实践篇中,以章为序,分别按课堂教学中的“课题引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课的结尾”等环节,提供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有效途径。该书是一部实践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初中物理教学的参考书,它对推动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笔者认为该书具有以上特色。 1、充分体现教改精神 教学改革说到底是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而教学观念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怎样看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作者在全书中始终贯穿了以启发式教学为核心的、以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地学”为标志的“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该书突出介绍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探索、积极思考的教学方法。例如,“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这一知识点,作者介绍了三种教学方法,①讨论分析,②实验分析,③练习分析。这些方法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做、动笔练、动脑想、动眼看,充分体现了许老曾经提出的“四动”精神。再如“摩擦力”一节,作者以小游戏的形式引入课题,由全班同学推选力气大的和力气小的同学各一名进行夺瓶比赛,比赛中力气大的同学抓住涂有油脂的一端,力气小的同学抓住另一端,结果力气大的同学反而没有把瓶压过来。从这一生动的现象入手,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始料不及的结果的原因。 2、充分体现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该书设计了大量新颖简便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边学边实验),充发体现了实验既是物理学的基础、手段,又是物理学的内容的观点。例如,仅为了说明大气压的存在,该书就设计了七个生动的实验。该书每章末都专列了一个栏目介绍实验器材的制作,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可操作、可仿制的制作方法;提供了旨在解决实验硬件不足的有效途径。例如,许多教师使用微小压强计时,常常为灌注液体时两侧液面不平而苦恼,作者介绍了只用一小段金属丝克服这一困难的办法。可见,作者不仅数量上解决了实验偏少的问题,还从质量上解决了实验方法和效果方面的问题。 3、充分体现了教学最优化的思想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很多,各种教学方法都有长处和短处。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并非只有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这就是“教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般来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原则是:①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统一的原则,②与以实验为基础相统一的原则,③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原则,④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⑤高效率原则。该书基本依据这五条原则对每个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方法都作了介绍。例如,仅“密度概念的建立”这一知识点就介绍了四种教学方法,供读者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样,读者就很自然地运用了上述优化原则,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总之,全书取材广泛,文笔流畅,富有新意。当然,本书在技艺的理论方法、有关概念的准确性与界定问题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的地方。我们坚信,在广大中学物理教师的努力下,本书在再版时定会更加完善! 用心爱心专心118号编辑- 1 -

初二物理竞赛辅导训练题及答案

图 2 图 3 八年级物理竞赛辅导训练题一 姓名 1. 下列四种情况中,速度大小最接近20米/秒的是 ( ) (A)员工上下班骑自行车的速度 (B)内环线高架快车道的限速 (C)沪宁高速公路快车道的限速 (D)磁悬浮列车正常行驶的速度 2. 建筑工地需要长1.0米,宽0.5米,高0.3米的花岗岩350块,现用一辆载重量为5吨的卡车去加工厂运回,则共需要运几次方可运完 ( ) (A)28 (B)29 (C)30 (D)31 3. 实验室测量油膜分子的大小:取待测油1毫升,滴入容量瓶中,再向容量瓶中倒入某有机溶剂直至总体积达到500毫升。用滴定管取1/25毫升滴入水槽中。由于该有机溶剂与水的结合力远大于油,故水面最终留下了一层油膜,测出其面积约500厘米2,则该油膜分子的直径约为 ( ) (A)1.6×10—9米 (B)1.6×10 —10米 (C)3.2×10—9米 (D)3.2×10—10 米 4. 如图2所示一位魔术师现场表演“点燃手指”的魔术,有以下三步过程(1)手指在酒精中浸一下;(2)手指在水中浸一下;(3)“点燃”手指。请判断下列哪组操作顺序是最合理的 ( ) (A)(1)(2)(3) (B)(1)(3)(2) (C)(2)(1)(3) (D)(2)(3)(1) 5. 室温下两个容积相同的烧瓶用密封细管相连,右边烧瓶内装满水,左边烧瓶内充满空气,如图3所示。现将装置浸没在热水中,则气、液界面 O 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 ) (A)向右 (B)向左 (C)不动 (D)无法确定 6. 在油锅倒入一份醋和两份油,进行加热,不一会儿,锅里的油和醋就会上下翻滚,此时,一位表演者将手放入锅内,却没有受到损伤,这是因为 ( ) (A)表演者长期练功,能够忍受沸油的高温 (B)醋能在手的表面产生保护层,避免表演者被烫伤 (C)由于对流,醋能很快将沸油的温度降低 (D)虽然锅里的油和醋上下翻滚,但沸腾的只是醋而不是油 7. 下列各种现象中,能说明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就越快的是 ( ) (A)把木材放在烘房里要比放在露天里干得快 (B)晴天把洗好的衣服凉出来要比在阴天的时候干得快 (C)同样多的酒精和水,在相同条件下酒精干得快 (D)洗脸后将毛巾挂在毛巾架上要比把毛巾团放在脸盆内要干得快 8. 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的窗户玻璃上,一般会出现凝结水珠的现

杠杆和机械效率问题(初中物理知识竞赛辅导)

物理竞赛辅导--- 杠杆和机械效率问题 1.小强在北京将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条形磁铁用一条线悬挂起来,使它平衡并呈水平状态,悬线系住磁体的位置应在:( ) A .磁体的重心处 B .磁体的某一磁极处 C .磁体重心的北侧 D .磁体重心的南侧 思路点拨 北京位于北半球,在地球的北半球表面处,地球磁场对 磁体北极的作用力F N 是斜向下指向北方,而对磁体南极 的作用力Fs 则与F N 方向相反,即斜向上指向南方.在北 京若以一线悬挂一均匀磁体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 示,显然这时可将此磁体视为一根可绕悬点0转动的杠杆,在地磁场的作用下,此磁体的平衡位置必沿南北方向且其北极必指向北方.此时磁体受到自身的重力G(设其重心位于C 点)和地磁场对其南、北两极的作用力Fs 和F N ,由图可见,为使此杠杆能在图示位置上平衡,由杠杆平衡条件可以作出判断:悬点0应该在重心C 的北侧一些. 引申拓展 本题的解答中,有些同学由于考虑不仔细而错选了A ,认为悬线应系于磁体的重心处.得出这一错误答案的原因:一是根本忽略了地磁场力,只考虑磁体自身重力的作用;二是尽管考虑了地磁场力,却简单地认为地磁场力就是沿水平方向,而忽略了地磁场力相对于水平是略有倾斜的. 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均匀木棒AB 的A 端固定在铰链上, 悬线一端绕过某定滑轮,另一端套在木棒上使木棒保持水平, 现使线套逐渐向右移动,但始终保持木棒水平,则悬线上的 拉力(棒和悬线均足够长)() A .逐渐变小 B .逐渐变大 C .先逐渐变大,后又变小 D .先逐渐变小,后又变大 思路点拨 如图所示,以 G 表示杆AB 的自重,a 表示杆的重心 到A 端的距离,T 表示悬线拉力的大小,L 表示作用于杆A B 上的悬线拉力对A 点的力臂.把AB 视为一根可绕A 端转 动的杠杆,则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应有 G ·a =T ·L 由此得G L a T 当线套在杆上逐渐向右移动时,拉力T 的动力臂L 经历了先逐渐变大后又逐渐变小的过程,故悬线的拉力T 则是逐渐变小后逐渐变大. 3.某工厂设计了一个蓄水池(如图所示),水源A 罐的 夜面高度h 1保持不变。罐底有一个小出水口,面积为S 1。孔下通过一个截面积为S 2活塞与杠杆BC 相连。杠杆 可绕B 端上下转动,另一端有一个中空的圆柱形浮子, 横截面积为S 3,BO 是杠杆总长的3 1。原设计打算当杠杆水平时,浮子浸入水深为h 2,活塞恰好能赌住出水口, 但在使用时发现,活塞离出水口尚有极小一段距离时, 浮子便不再上浮,此时浮子没入水深为h 3。为了使活塞自动堵住出水口,只得将

对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经验)

对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 一、常反思对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有大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二、提高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对各科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60-01 随着第四次教育革命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各科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初中物理是初中基础课程之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等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是物理课堂改革的目标。 一、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物理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一般的步骤是:创设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分析和结论、评估与交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课件创设情境,通过局域网师生共同交流问题,小组共同设计实验等都有着非常便捷的条件。例如:在进行“可见光与不可见光这一节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用红外夜视仪拍摄下来的夜晚的景物的视频,让学生去观察视频中在夜视仪下物体的不同部位的颜色一样不一样,思考为什么人眼看看不见的夜视仪能够看见,它是怎么看到的?从而使学生带着急于

想探索原因的心情,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物理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上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黑板”的“三一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学习兴趣也不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用动画模拟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展示出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变化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拉近了距离感和缩小了空间感,增加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真实感,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克服了传统教学抽象枯燥的弊端,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更为容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投入意识。例如在讲到“电磁继电器”这个内容时,如果仅仅用文字叙述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而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电磁继电器工作的过程,便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物理实践能力 中学物理是实验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得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一些不易观察、有危险性、无法或没有条件实现的实验,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仿真实验来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来获得感性认识并对物理规律进行探究,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教学时,根据电路进行实物接线,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实验电路比较复杂,教师在上课前,往往都演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教具学具的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音叉、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 听到了什么播放一段交响曲学生交流感受。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忆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