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肌源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_刘志鑫

肌源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_刘志鑫

肌源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_刘志鑫
肌源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_刘志鑫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J Southeast Univ (Med Sci Edi )

2016,Feb ;35(1):143-146

[30]MAUGE L ,TERME M ,TARTOURE ,et al.Control of the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by tumor vasculature [J ].Front On-col ,2014,4:61.

[31]CROQUELOIS A ,DOMENIGHETTI A A ,NEMIRM ,et al.

Control of the adaptive response of the heart to stress via the Notch1receptor pathway [J ].J Exp Med ,2008,205(13):3173-3185.

[32]HE F ,GUO F C ,LI Z ,et al.Myeloid -specific disruption of

recombination signal binding protein Jkappa ameliorates he-patic fibrosis by attenuating inflammation through cylindroma-tosis in mice [

J ].Hepatology ,2015,61(1):303-314.[33]LIU Z J ,TAN Y ,BEECHAM G W ,et al.Notch activation in-

duces endothelial cell senescence and pro -inflammatory re-sponse :implication of Notch signaling in atherosclerosis [J ].Atherosclerosis ,

2012,225(2):296-303.[34]XU H ,ZHU J ,SMITH S ,et al.Notch -RBP -J signaling regu-lates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IRF8to promote inflammatory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J ].Nat Immunol ,2012,13(7):642-650.

[35]WEI Z ,CHIGURUPATI S ,ARUMUGAM T V ,et al.Notch

activation enhances the microglia -mediated inflammatory re-sponse associated with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J ].Stroke ,2011,42(9):2589-2594.

[收稿日期]2015-07-20[修回日期]2015-09-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72015)

[作者简介]刘志鑫(1988-),男,陕西安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E -mail :1025262831@qq.com [通信作者]刘建宇E -mail :liujianyu6@hotmail.com

[引文格式]刘志鑫,张洪雨,刘建宇.肌源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5(1):143-146.·综述

·肌源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刘志鑫,张洪雨,刘建宇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外一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1)

[摘要]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为了寻求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途径,临床医生和科学工

作者长期致力于提高外科技术和改进手术方法,但术后功能恢复仍不如意。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组织工程学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途径,其中雪旺细胞目前被认为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重要的种子细胞,但其很多方面的应用都受到限制。所以,需寻找雪旺细胞的替代细胞。近年来被发现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的新型种子细胞之一便是肌源干细胞(muscle -derived stem cell ,MDSC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相关实验经验,对肌源干细胞诱导分化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理论依据、实验方法、新突破及面临的问题进行综述。[关键词]肌源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雪旺细胞;周围神经损伤[中图分类号]R7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64(2016)01-0143-04doi :10.3969/j.issn.1671-6264.2016.01.033

周围神经损伤是因某些因素造成神经轴索中断或神经断裂、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致使躯干及四肢感觉、运动、交感功能障碍的一类临床病症。其病理变化为

被损伤神经远端发生Wallerian 变性[1]

,近端一个或多个郎飞节也发生相似的病理变化,然后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 ,SCs )增殖,其在神经膜管内排列有序

并形成一条实心的细胞索Bungner 带[2]

同时Bungner 带内有再生的轴突长入,紧接着大多数SCs 凋亡,小部

分存活的SCs 开始与轴突1?1匹配并包绕轴突形成髓鞘,再生的轴突逐渐延伸至效应器,从而重新建立新的

突触联系[3]

1对SCs 作用的认识及研究

SCs 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

341·

为周围神经系统(PNS)特有的神经胶质细胞。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极少自发地发生结构和功能的再生,主要由于自身的微环境不利于再生,如少突细胞髓鞘套管的存在和胶质瘢痕形成等[4]。而PNS被损伤后可再生,其神经功能也可部分甚至全部恢复,这主要依赖于一个适宜神经再生的微环境,而这个微环境正是由SCs提供的。据文献报道,当CNS损伤后,将SCs移植到其损伤部位可以使CNS 再生[5]。因此改造CNS的微环境,使之接近于PNS,目前已成为促进CNS再生的重要策略之一。SCs促进神经再生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激活免疫反应,具有免疫吞噬作用;(2)增殖迁移,引导轴突再生;(3)分泌作用: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外基质分子及细胞黏附分子等;(4)趋化作用;(5)神经纤维与SCs 之间形成紧密连接;(6)形成神经髓鞘等。故将SCs 移植到周围神经内,其可存活,并通过增殖、迁移、分化及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等促进轴突和髓鞘再生及形成,进而促进修复损伤的周围神经[6-9]。

2对肌源干细胞(MDSC)的认识及研究

MDSC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往很多文献均是报道有关于肌卫星细胞和成肌细胞的。Asakura等[10]研究发现肌卫星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成肌、成脂肪、成骨等多向分化的能力,故有“肌肉干细胞”之称,但其是一种向成肌系细胞定向分化的前体细胞。有文献[11]报道MDSC是与肌卫星细胞完全不同的一群细胞群,可能是一群原始的干细胞,且未向任何方向分化。研究证实,MDSCs可大量扩增复制,其在体外传30代后仍可保持其原有的表型特征;在体外进行300次扩增后仍未出现自我复制衰老的征象,依然可以维持较高水平的Sca-1和CD34表达,但MDSCs的扩增潜能并非是无限的[12]。另外,MDSCs在一般情况下,无诱导因素的作用时,其可定向分化为肌细胞;在特殊的诱导因素刺激下,MDSCs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软骨细胞和神经细胞等[13]。Bedair等[14]以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小鼠骨骼肌损伤模型研究证实,MDSCs同时促进受损肌肉及其周围血管、神经的再生,他们也进一步发现在再生肌组织和体内CD133+/CD34+MDSCs的迁移能力要比SCs更为突出。此外,研究者还发现MDSC缺乏Ⅰ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由于MHC-Ⅰ是导致移植组织的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故MDSC具有免疫赦免特性、抗原性极低等特点。正是由于MDSC的这一特性使其异体甚至异种移植成为可能。而作为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需要具备的条件有:(1)可以通过培养扩增等方式大量复制增殖;(2)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可分化为所需细胞;(3)具有免疫赦免特性,抗原性低等。由此可见,MDSC完全具备作为理想种子细胞的条件[15-16]。因此,目前MDSC已被广泛研究应用于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心脏疾病、肌肉障碍疾病、神经损伤等疾病[17-20]。

3MDSC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基础实验方法

3.1MDSC的分离纯化、培养及鉴定

取新生小鼠获取其纯净的骨骼肌组织,剪碎,应用酶消化法对肌组织进行消化并离心、过滤提取细胞液,然后经改良pre-plating差速贴壁法等方法分离、纯化,最后获得小鼠的原代MDSC,并用台盼蓝染色等方法检测所提取纯化的MDSC的活性,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和生长状态,定时更换新鲜培养液[21-22];MDSC的鉴定常采用检测其表面标志物的方法。而MDSC几乎没有特异性表面标志物,国内外大部分实验室联合检测Desmin(肌源性标志物)及Sca-1(干细胞标志物)对其进行鉴定。Sca-1是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公认的MDSC的表面标志物[23]。Qu-Petersen 等[11]研究发现90%的MDSCs表达Sca-1。另据报道,在MDSCs中Desmin阳性率达90%;而在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Desmin的阳性率仅15%[24]。有文献[24]称,MDSC表面还表达CD13、CD10、CD56等,但其不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志物CD45。

3.2MDSC向SCs诱导及鉴定

取原代提取的MDSC进行铺板,待其贴壁后更换混有诱导液的培养液,并定期换液,严密观察。细胞有形态学上的变化时,则立即通过多种实验鉴定技术,如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等对其进行鉴定。目前绝大多数实验室通过检测SCs特异性标志物S-100、GFAP和p75以确定SCs的表型[25-27]。其中,S100蛋白仅在神经系统胶质细胞高度特异性地表达,主要包括星形胶质细胞(CNS内)和SCs(PNS内)[28]。GFAP是一种分子量为50 52KDa的酸性胶质蛋白,是胶质细胞的标志物之一,当胶质细胞受到各种代谢、物理刺激时其表达增强[29]。p75是神经营养因子的低亲和力受体,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及肿瘤细胞中[30]。

3.3制造鼠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并移植类SCs

选取数只成年健康裸鼠麻醉后暴露一侧坐骨神经,做轴突切断术,切除一定距离的轴突造成神经缺损,并向缺损处注入类SCs,再应用显微外科缝合线缝合神经外膜。动物清醒后放回动物室单独饲养。3.4实验结果检测

通过多种直接或间接的实验检测技术对术后鼠周

·

441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年2月,35(1)

围神经损伤恢复情况进行检测,并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目前主要的检测技术有:(1)步态分析:从行为学角度观察大鼠触地/抬起、步长、步频、速度等,鉴定神经对靶器官的控制能力。(2)电生理:通过肌电图、神经电图、诱发电位观察周围神经电恢复情况。(3)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il标记的MDSCs分布、生长情况。(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特异性蛋白,如S100、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M2/M6的表达。(5)大体及组织学检测:通过HE染色观察再生神经组织细胞形态。(6)荧光镜逆行示踪:观察新生神经轴浆流运输能力等[31]。

4MDSC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新研究突破

目前国外内对MDSC诱导分化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尚处于动物实验的基础研究阶段。最近,国内研究者唐乙等[32]用ELISA等化学方法对小鼠SCs条件培养液进行成分检测分析,发现小鼠SCs条件培养液中除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本检测不到外,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血小板源性生长因(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均有不同量的表达。于是他们用以上5种因子单一、两两组合、三三组合分别对小鼠的MDSC 进行诱导。结果NT-3、PDGF、IGF-2组成功诱导其分化为类SCs,并表达了SCs的特征性标志物Sl00、GFAP 和p75。在国外,研究者将由人类的骨骼肌提取的MDSC移植到成年裸鼠的坐骨神经缺损处,数周后裸鼠原本丧失运动功能的后肢明显得到恢复,他们手术暴露原来植入人MDSC的坐骨神经缺损处,发现原来缺损处有了明显的组织学恢复,而且缺损处再生的神经经鉴定有明显的朗飞结等结构再生,而且其包含的神经纤维数量与正常的神经基本一致,并且该裸鼠患肢受坐骨神经支配的腓肠肌也没有出现萎缩[31]。

5结语

尽管目前已有方法成功将MDSC定向诱导分化为类SCs,并且运用人MDSC修复裸鼠的坐骨神经缺损也大获成功。但如何科学地将类SCs移入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动物活体内促进神经缺损修复,以及如何将来自动物实验的结果应用到临床等等还有一系列难题均是国内外研究者还未曾涉猎的,可谓目前的MDSC 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突破仅仅为万里长征刚走完一步,此后还有大量的难题等待着我们科研工作者去竭力探索。但MDSC仍是目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最有前景的组织工程学材料。相信随着干细胞生物工程的飞速发展,MDSC应用于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日子必然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1]GAO J,COGGESHALLRE,TARASENKO Y I,et al.Human neural stem cell derived cholinergic neurons innervate muscle in motoneuron deficient adult rats[J].J Neurosci,2005,131:

257-262.

[2]KRICK K,TAMMIA M,MARTINR,et al.Signaling cue pres-entation and cell delivery to promote nerve regeneration[J].

Curr Opin Biontechnol,2011,22(5):741-746.

[3]VRBOVA G,MEHRA N,SHANMUGANATHAN H,et al.Chemic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regenerating motor axons and Schwann cells in the growth pathway[J].Eur J Neurosci,2009,30(3):366-375.

[4]BLAKEMORE W F.The case for a central nerfvous system (CNS)origin for the Schwann cells that remyelinate CNS axons following concurrent loss of oligodendrocytes and astrocytes [J].Neuropathol Appl Neurobiol,2005,31(1):1-10.

[5]DEZAWA M.Central and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by transplantation of Schwann cells and transdifferentiated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J].Anat Sci Int,2002,77(1):12-25.[6]WAKAO S,HAYASHI T.Long-term observation of auto-cell transplantation in non-human primate reveals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derived Schwann cells in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J].Exp Neurol,2010,223(2):

537-547.

[7]DEZAWA M,ADACHI-USAMI E.Role of schwann cells in retinal ganglion cell axon regeneration[J].ProgRetin Eye Res,2000,19(2):171-204.

[8]HALL S.Nerve repair:a neurobiologist's view[J].J Hand Surg Br,2001,26(2):129-136.

[9]NEGISHI H,DEZAWA M,OSHITAD T,et al.Optic nerve re-generation within artificial Schwann cell graft in the adult rat [J].BrainRes Bull,2001,55(3):409-419.

[10]ASAKURA A,KOMAKI M,RUDNICKI M.Muscle satellite cells are multipotential stem cells that exhibit myogenic,os-

teogenic,and adipogenic differentiation[J].Differentiation,2001,68:245-253.

[11]QU-PETERSON Z,DEASY B,JANKOWSKIR,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population of muscle stem cells in mice:potential

for muscle regeneration[J].J Cell Biol,2002,157(5):851-864.[12]LEE J Y,QU-PETERSON Z,CAO B,et al.Clonal isolation of muscle-derived cells capable of enhancing muscle regeneration

and bone healing[J].J Cell Biol,2000,150(5):1085-1100.[13]USAS A,MAC六IULAITIS J,MAC六IULAITISR,et al.Skeletal muscle-derived stem cells:implications for cell-mediated

·

541

·

刘志鑫,等.肌源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therapies[J].Medicina(Karmas),2011,47(9):469-479.[14]BEDAIRH S,KARTHIKEYAN T,QUINTERO A,et al.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ade administered after injury improves

muscle regeneration and decreases fibrosis in normal skeletal

muscle[J].Am J Sports Med,2008,36(8):1548-1554.

[15]SHIMIZU S,KITADA M,ISHIKAWA H,et al.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by the in vitro differentiated.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with Schwann cell property[J].Bio-

chem BiophysRes Commun,2007,359(4):915-920.[16]HOU S Y,ZHANG H Y,QUAN D P,et al.Tissue-engineered peripheral nerve grafting by differentiated bone marrow stro-

mal cells[J].Neuroscience,2006,140(1):101-1l0.

[17]CARRL K,STEELE D,STEELE S,et al.1-year follow-up of autologous muscle·derived stem cell injection pilot study to

treat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J].Int Urogynecol J,2008,19(6):88l-883.

[18]PAYNE TR,OSHIMA H,SAKAI T,et al.Regeneration of dystrophin expressing myocytes in the mdx heart by skeletal

muscle stem cells[J].Gene Ther,2005,12(16):1264-1274.[19]CHIRIELEISON S M,FEDUSKA J M,SCHUGARRC,et al.Human muscle-derived cell populations isolated by differenti-

al adhesion rates:phenotype and contribution to skeletal mus-

cle regeneration in Mdx/SCID mice[J].Tissue Eng Part A,2012,18(3/4):232-241.

[20]张洪雨,马志强,刘建宇.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相关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4(2):291-294.[21]LI J,WANG S,HAN J,et al.Cells captured from spatium in-termusculare by porous material exhibit the charactedstics of

stem ceils[J].Histochem Cell Biol,2008,130(4):741-748.[22]CHE X,GUO J,WANG B,et al.Rapid isolation of muscle-derived stem cells by discontinuous Percoll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J].In Vitro Ceil Dev Biol Anita,2011,47

(7):454-458.

[23]CAO B,ZHENG B,JANKOWSKIRJ,et al.Muscle stem cells differentiation into haematopoietic lineages but retain

myogenic oerential[J].Nat Cel Bi,2003,5(7):640-646.[24]WEI Y,LI Y,CHEN C,et al.Human skeletal muscle-derived stem cells retain stem cell properties after expansion in myo-

sphere culture[J].Exp CellRes,2011,317(7):1016-1027.[25]BUNNELL B A,FLAAT M,GAGLIARDI C,et al.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Isolation,expansion and differentiation

[J].Methods,2008,45(2):115-120.

[26]KINGHAM P J,KALBERMATTEN D F,MAHAY D,et al.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differentiate into a Schwann cell

phenotype and promote neurite outgrowth in vitro[J].Exp

Neurol,2007,207(2):267-274.

[27]CADDICK J,KINGHALLL P J,GARDINERN J,et al.Phe-notyp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ifferentiated along a Schwann cell lineage[J].Giia,2006,54(8):840-849.

[28]KRAMPERA M,MARCONI S,PASINI A,et al.Induction of-neural—like differentiation in human mesenchymai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fat,spleen and thymus[J].Bone

JT-Bone,2007,40(2):382-390.

[29]GONEALVES C A,LEITE M C,NARDIN P.Bi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measurement of S100B,a puta-

tive marker ofbrain injury[J].Clin Biochem,2008,41(10-

11):755-763.

[30]HENNING J,STRAUSS U,WREE A,et al.Differential astro-glial activation in6-hydroxydopamine models of Parkinson's

disease[J].NeurosciRes,2008,62(4):246-253.

[31]LAVASANI M,THOMPSON S D,POLLETT J B,et al.Human muscle-derived stem/progenitor cells promote functional mu-

rine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J].J Clin Invest,2014,124

(4):1745-1756.

[32]TANG Y,HE H,CHENG N,et al.PDGF,NT-3and IGF-2in combination induced transdifferentiation of muscle-derived

stem cells into schwann cell-like cells[J].PLoS One,2014,9(1):e73402.

·

641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年2月,35(1)

肿瘤干细胞的动态演进及干预研究

项目名称:肿瘤干细胞的动态演进及干预研究首席科学家:刘强中山大学 起止年限:2012.1至2016.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肿瘤干细胞的动态演进及干预研究。本项目将围绕“肿瘤干细胞的动态演进及干预研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选择造血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为研究对象,以肿瘤干细胞动态演进过程为切入点,通过体内外功能实验及临床标本验证“干性”及转移潜能调控中的关键基因,明确肿瘤干细胞演进的分子机制、关键调控分子和信号通路,探索靶向肿瘤干细胞演进过程的干预方法和手段,阐明肿瘤干细胞的演进过程及靶向干预肿瘤细胞动态演进过程的干预新模式。本研究将为肿瘤干细胞的动态演进模型及创新性靶标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充实的理论和实验依据,为攻克肿瘤开创新的突破口。 围绕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 1. 肿瘤干细胞的起始与动态演进机制:本课题组将运用TEL-AML1及PML-RARα白血病相关模型,探索白血病干细胞的动态演进过程(白血病起源细胞→白血病前癌干细胞→白血病干细胞):(1)TEL-AML1 相关白血病起始和发展过程中起源细胞、Pre-LSC和LSC的鉴定,以及这些干细胞动态演进的遗传和表观遗传调控机制;(2)PML-RARα相关白血病起始和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干细胞鉴定和动态演进机制。另一方面,本课题组还将探讨肝癌干细胞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原发、复发及转移)中的动态演进过程。 2. 肿瘤干细胞“干性”的分子调控及临床意义:(1)应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全基因组、全外显子组、转录组、表观遗传组、代谢组等变化,绘制造血和消化系统肿瘤干细胞异质性相关基因序列谱、表达谱和表观遗传学图谱,分析肿瘤干细胞“干性”相关的调控分子及关键信号通路;(2)运用小鼠模型等体内外功能实验对候选分子在肿瘤干细胞动态演进过程中的功能进行鉴定,并通过临床标本检验肿瘤干细胞动态演进模型的临床意义;(3)结合本课题组已有工作基础,展开肿瘤干细胞细胞周期、非对称分裂等分子调控方面的细致研究。 3. 肿瘤干细胞转移潜能获得的分子机制:肿瘤干细胞的“干性”决定着其转移潜能,EMT作为肿瘤转移的重要机制,与肿瘤干细胞的动态演进过程紧密关联,剖析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为寻找肿瘤发生及转移的靶点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1)

干细胞注射对II型糖尿病的治疗与改善作用

干细胞具有很强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化细胞。它们在特定的微环境条件下,能够分化成多功能细胞而不产生排斥反应。 伴随着人类对干细胞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干细胞治疗技术的日益成熟,干细胞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供体不足和免疫排斥阻碍了糖尿病治疗效果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终生药物甚至每日注射胰岛素的残酷事实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为治疗2型糖尿病做出不懈的努力。 从胰腺器官移植到胰岛组织移植再到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移植,反复的努力导致了两个主要问题——供体不足和免疫排斥阻碍了该移植技术有效干预2型糖尿病并有利于患者的普及。 干细胞四大优点加快了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飞速发展,使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令人鼓舞。干细胞具有许多优点: 1、干细胞来源丰富,细胞活性强; 2、干细胞免疫成分的来源相对较低; 3、干细胞不会发生疾病传播; 4、脐带血含有各种各样的干细胞;

相比之下,脐带血富含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更是原始的干细胞。此外,脐带血中也富含抑制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较弱,回输后受体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性低于骨髓。 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三大机制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或β细胞分泌缺陷导致胰岛素相对缺乏所致。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目的是: 1、诱导胰腺干细胞,,使其分化为胰岛的β细胞,防止β细胞功能下降,增加β细胞的数量,并最大化营救和恢复胰岛功能; 2、改善胰岛微环境,促进胰岛细胞再生; 3、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副反应。 采用干细胞静脉滴注,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胰岛功能明显改善。有4例在回输后3个月内停止口服药物干预,有5例患者的血糖控制从高水平提高到理想水平而不增加药物剂量,有3例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不增加药物剂量的水平。 通过治疗可以看到干细胞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恢复和血糖控制有一定作用。由于干细胞的具有自我复制、增殖能力、刺激后进入细胞周期的速度,以及自分泌生长因子的诸多优势,相信随着干细胞治疗的深入,干细胞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前景将会愈加广阔。

肿瘤干细胞与EMT

肿瘤干细胞与EMT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学说认为,肿瘤实际上是由一小群具有无限增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样细胞及其产生的分化程度不均一的细胞团组成,其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被称为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的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具有自我更新驱动肿瘤发生的能力,二是具有多向分化形成肿瘤的异质性的潜能1。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化为具有移行能力的间质细胞,并获得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过程。EMT是一个多步骤的动态变化过程,上皮细胞间相互作用消失,组织结构松散,立方上皮细胞转变为纺锤形纤维细胞形态,并表现出侵袭性。实体肿瘤中央的细胞为上皮细胞表型,周围的细胞常常会呈间质细胞表型,其较强的运动能力使肿瘤细胞在局部产生浸润,并侵入血和淋巴管而转移至靶器官。到达靶器官后,癌细胞可发生间质上皮转化(MET)来重建细胞间连接及细胞骨架从而形成转移灶2。EMT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而且也可以作为得到肿瘤干细胞的方法3。 近年来,肿瘤干细胞与EMT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二者在肿瘤的复发、转移和耐药性上面有很多相似点4。肿瘤干细胞模型和EMT的概念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肿瘤的发展,但两者都不能独立地解释所有生物学事件。诱导EMT能促使肿瘤细胞获得干细胞特性,通过诱导分化的肿瘤细胞最终形成肿瘤干细胞并维持干性,而肿瘤干细胞同样具有EMT特征。然而,EMT是通过何种分子机制转化干细胞样细胞的,目前尚不清楚。下面向大家介绍目前已知的关于EMT和肿瘤干细胞间分子机制上的关联性。 连接EMT与肿瘤干细胞的信号通路: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成绩: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摘要: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能产生异质性细胞的细胞。本文简要阐述了肿瘤干细胞的来源、分离技术及鉴定,并对以肿瘤干细胞分化、临床应用前景和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应用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理论认为,肿瘤组织中绝大多数细胞增殖能力有限,不能自我更新,不会导致肿瘤的复发、转移;CSC只占肿瘤细胞中的极少部分,却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CSC研究有可能阐明肿瘤的发生机制,使肿瘤治愈,从而引发肿瘤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意义重大。本文拟就CSC 的起源和鉴定等作一简要综述。 一、肿瘤干细胞的来源 肿瘤干细胞起源目前有两种学说:(1)由于正常干细胞突变形成肿瘤干细胞;(2)一些已经开始分化的原始细胞或成熟细胞去分化变为幼稚细胞并具有分裂能力。Sell 认为恶性肿瘤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干细胞的分化受阻,而不是成熟细胞的去分化;干细胞是起始事件或“第一次打击”(即获得永生性)突变的靶标,干细胞本身具有永生性,只需获得异常增殖的突变即可;体细胞的突变不会形成肿瘤,是因为成熟细胞的半衰期短,一个正常细胞形成转化细胞至少需要几年至几十年,在促进事件或”第二次打击”(即获得异常增殖能力),细胞通常早已死亡。尽管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CSC是正常SC同其他细胞融合的结果。因为骨髓细胞容易与其他类型的细胞发生融合,Marx等_6认为,Houghton等在胃上皮细胞观察到的骨髓细胞是骨髓细胞与上皮细胞融合所形成的。细胞融合因子CD 是乳腺癌干细胞的阳性标记,暗示CSC可能具有与其它细胞融合的能力。Bjerkvij等观察到在病理条件下,SC和已经出现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的细胞发生融合,这种融合后的细胞具有sC的特性。胚胎干细胞是指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在理论上可以诱导分化为机体内所有类型的细胞,在体外可以大量扩增、筛选、冻存和复苏而不会丧失其原有的特性。有研究人员认为肿瘤中存在一些具有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细胞,该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有着相似的自我更新途径,可能是正常SC分化停滞的结果。Karoubi[8 研究证实肺腺癌与正常肺组织均表达共同的胚胎SC标记物OCT4A和OCT4B,提示CSC是胚胎SC起源的可能。 二、肿瘤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培养是进行肿瘤干细胞生物特性研究的首要步骤。目前还没有很成熟或经典的分离方法,不少实验室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完成了这一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是利用肿瘤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和生物特性实现

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的研究进展_左侠

·综述· 作者单位: 100048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妇产科(左侠,陈蕾);第四军医大学(左侠) 通信作者:陈蕾,E-mail :chenleis@https://www.doczj.com/doc/598901943.html, △ 审校者 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的研究进展 左侠,陈蕾△ 【摘要】卵巢早衰(POF )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卵泡功能衰竭。大约80%患者属于特发性POF 。POF 治疗棘手,近年国内外取得了应用干细胞恢复卵巢功能及生育力等方面的动物试验成果,为POF 患者卵巢功能及生育功能的恢复带来了希望。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治疗因其引起伦理争议而受到限制。目前成体干细胞治疗包括生殖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胎儿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干细胞可能通过分化为卵母细胞或通过旁分泌抑制卵泡凋亡来修复受损卵巢。现对POF 的干细胞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卵巢功能早衰;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 Research Progress of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ZUO Xia ,CHEN Lei.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PLA Navy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048,China (ZUO Xia ,CHEN Lei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 ′an 710032,China (ZUO Xia )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 Lei ,E-mail :chenleis@https://www.doczj.com/doc/598901943.html, 【Abstract 】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POF )refers to failure of follicle function which is caused by a variety of causes. About eighty percentages of POF belongs to idiopathic POF.Therapy of POF is very tricky.In recent years ,stem cell therapy has obtained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restoration of ovarian function in animal experiments at home and abroad.These achievements bring hope in aspect of recovery of ovarian function and fertility for patients with POF.Stem cell includes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adult stem cells.Study in embryonic stem cell therapy is restricted because of ethical controversy.The adult stem cell therapy includes germline stem cell therapy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rapy ,fe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herapy.Stem cells may differentiate into oocytes or inhibit follicle apoptosis through paracrine to restore damaged ovaries.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research progress about stem cell therapy of POF. 【Keywords 】Ovarian failure ,premature ;Stem cells ;Embryonic stem cells ;Adult stem cells (J Int Obstet Gynecol ,2014,41:25-28) 卵巢早衰(POF )是指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持 续性闭经、性器官萎缩,伴有促性腺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FSH )和黄体生成激素(LH )升高,而雌激素降低的综合征。在国外,普通人群POF 发病率约为1%[1],中国约3.8%,其中特发性POF 约占80%[2]。对于POF 患者来说,现有的临床治疗主要为激素替代治疗(HRT )。HRT 能缓解更年期症状及远期并发症,但长期HRT 有增加乳腺癌、心脏病和中风风险的担忧[3]。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措施恢复卵巢功能。近10年来,干细胞治疗在动物试验方面取得的成果为POF 患者卵巢功能及生育能力的恢复带来了希望。现就干细胞治疗POF 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干细胞的发现、分类及治疗作用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 力的原始未分化细胞,是形成哺乳类动物的各组织 器官的原始细胞。干细胞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加拿大科学家James E.Till 和Ernest A.McCulloch 发现并命名造血干细胞之后。1970年Martin Evans 从小鼠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培养,其能分化出成体动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包括生殖细胞。在1998年末,美国两个研究小组成功培养出人类胚胎干细胞,保持了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各种体细胞的全能性。造血干细胞是最早被发现的,且研究最多、最先用于治疗疾病的成体干细胞,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干细胞只属于造血系统。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几乎在所有组织中都发现了干细胞,干细胞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工程已成为继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序之后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和最有应用前景的生命学科。 干细胞按发育阶段分为两大类: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取自囊胚里的内细胞团,而成体干细胞则来自各式各样的组织。目前发现,心

肿瘤治疗新目标-肿瘤干细胞

肿瘤治疗新目标——肿瘤干细胞【摘要】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细胞的祖细胞,是肿瘤的真正种子,它们虽然仅占肿瘤细胞中极少的一部分,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不定分化潜能,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肿瘤和肿瘤不断生长的根源,是肿瘤发生、扩散、复发等过程中的“起始细胞”或“动力细胞”。传统的化疗药物不能有效靶向作用肿瘤干细胞,开发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能给肿瘤治疗模式带来全新的改变,有望彻底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无限增殖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这种细胞可分化为特定组织中一个或多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有研究者提出恶性肿瘤是一种干细胞疾病,肿瘤来源于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即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 CSC)在肿瘤组织中存在,虽为数不多,仅占肿瘤细胞的万分之一至百分之一左右,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不定分化潜能,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肿瘤和肿瘤不断生长的根源,是肿瘤发生、扩散、复发等过程中的“起始细胞”或“动力细胞”。直接针对CSC的靶向治疗,可望带来肿瘤治疗模式的全新改变,彻底改善患者的预后。 1 肿瘤干细胞的发现 传统观念认为,所有肿瘤细胞均存在无限增殖的可能,每个发生转移的肿瘤细胞都具有再次形成肿瘤的能力。然而,1958 年Hewitt[1]把小鼠白血病细胞移植到同品系的小鼠体内,发现仅有1%~4%的移植

细胞能够形成脾脏内克隆。随后陆续有实验报道在白血病[2~5]、乳腺癌[6,7]、脑肿瘤[8,9]、胃肠肿瘤[10,11]等多种实体瘤中发现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一小部分肿瘤细胞,而且只有这些肿瘤细胞(而不是全部肿瘤细胞)具有致瘤性。于是,学者们提出了肿瘤来源于肿瘤干细胞(CSC)的学说。CSC学说认为肿瘤组织中都存在有CSC,这些CSC是肿瘤细胞的祖细胞,是肿瘤的真正种子,它们虽然仅占肿瘤细胞中极少的一部分,但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血液肿瘤干细胞 早在20 世纪 60年代,Bruce等[2]就发现鼠白血病细胞的一小部分亚群和正常造血干细胞及祖细胞一样,在体内外均能形成克隆。随后Park等[3]发现从大鼠腹水中获取的白血病细胞中仅有1‰~1%能在体外形成克隆细胞株;而且白血病细胞被输注入体内,也仅有1%~4%的细胞能形成脾克隆,这说明只有少数白血病细胞能在体内、外增生。Park据此推测可以形成克隆的白血病细胞是白血病干细胞,并由此提出了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c stem cell,LSC)的概念。Lapidot等[4]将一个与正常造血干细胞具有相同CD34+CD38-表型的白血病细胞亚群移植给NOD/SCID小鼠,发现此亚群细胞表现出干细胞样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于是将此亚群细胞定义为SL-IC(SCID leukemia-initiating cell)。1997年,Bonnet等[5]用实验证实了大多数白血病细胞不能持续增殖,只有少数LSC能形成白血病细胞集落;人类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 AML)干细胞约占全部AML细胞的0.2%~1%,表达CD34+CD38-;这一细胞亚群具

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Researchprogressintumorstemcells 摘要: 肿瘤干细胞具有高度增殖和分化能力,但又不同于普通干细胞,此类干细胞还具有发展成为肿瘤的特性,已经成为抗肿瘤研究的靶细胞,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迅速,深入研究肿瘤干细胞的特性,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肿瘤干细胞的起源、表面标志、肿瘤干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干细胞肿瘤综述文献 Abstract: Cancer stem cells have the ability to proliferate and differentiate, but they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common stem cells. This kind of stem cells also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mor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origin of tumor stem cells, the surface markers, the micro environment of tumor stem cell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 Keywords:Tumor stem cellsStem cellsTumorOverview 一、前言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一类细胞,既具备高度增殖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也具备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这部分细胞虽只占少部分,但却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肿瘤干细胞增殖过程中,通过不均一分裂,一个肿瘤干细胞分裂形成一个新的肿瘤干细胞和另一个可最终分化为包括肿瘤细胞在内的各种细胞的子细胞,其结果是维持肿瘤干细胞数目稳定并产生肿瘤。近几年来,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发现并鉴定了肿瘤干细胞。目前国内肿瘤干细胞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国外肿瘤干细胞在实验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也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突破[1]。文章对肿瘤干细胞的起源、表面标志、与干细胞及肿瘤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阐述。 二、肿瘤干细胞的起源

干细胞与糖尿病

许多糖友对于日复一日的血糖监测、吃药打针感到厌烦和痛苦。尤其是家里有糖宝宝的家长们,那一针一针,简直都像扎在自己的心头一般痛。人们忍不住就想大喊:什么时候科技能进步?什么时候糖尿病能治愈? 糖尿病引起哪些并发症? 1.心血管疾病 研究显示,近半数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糖尿病人患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5~7倍。 2.脑血栓 糖尿病人脑血栓的发病率为非糖尿病人的12倍。 3.糖尿病性肠病 糖尿病性肠病是其中晚期主要并发症之一。 4.白内障 在白内障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约占30%。 5.难以控制的肺结核

据有关资料统计,糖尿病病人并发肺结核者占肺结核患者的10%~15%,比正常人高出3-5倍。 6.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肾脏内的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一般发生于患糖尿病5~15年之后。近年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常无任何肾病症状,一旦出现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说明患者已有持续性蛋白尿,其肾脏内的肾小球硬化,基底膜增厚,此时的糖尿病性肾病已进入中、晚期,如不及时有效地治疗,三五年后将发展成肾衰。 7.性功能障碍 糖尿病患者通常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阴茎动脉管腔变窄,供血量减少而造成勃起不坚或勃起难以持久,形成阳痿。据统计,男性糖尿病患者中伴发阳痿者高达50%以上,女性患者约50%有性欲减退现象。 8.糖尿病骨病 糖尿病患者成骨细胞的合成及分泌功能严重受损,临床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 9.膀胱病 糖尿病人持续的高血糖可损害盆神经的感觉传入纤维以及支配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使膀胱感觉缺损和逼尿肌张力下降,表现为尿意降低、膀胱容量增大、排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 10.感染 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抵抗力削弱,白细胞的防御和吞噬功能降低,高血糖又有利于致病菌繁殖,故处于体表的皮肤粘膜及与外界相通的组织器官,易发生感染。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原理 研究发现,当身体某处出现问题,80%的干细胞都会向该处聚集,完成修复功能。基本

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相同点: 肿瘤干细胞和干细胞在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调控机制等诸多方面有着极其相似的生物学行为,主要相似之处有:①二者具有相似的调节生长的机制。有证据表明许多与肿瘤有关的调节途径也调节正常干细胞的发展,例如:凋亡抑制基因bcl-2可在体外增加HSC的数量。其他与癌变有关的信号途径如Wnt,Notch,Shh,Bmi-1等在调节干细胞自我更新的同时也在肿瘤中起作用[10-11]。②干细胞具有迁移的特性,而癌细胞有转移的能力。Tu等[12]认为干细胞的迁移和癌细胞的转移,皆受特异化学因子及其受体的调节。干细胞迁移到特定的组织和器官,而这可以解释肿瘤转移也有一定器官和组织特异性。③干细胞与癌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如生殖嵴或胚胎植入体内可以诱导成畸胎瘤,而畸胎瘤细胞注入鼠囊胚内细胞团可以形成正常胚胎。④肿瘤干细胞与HSC一样,可以分为肿瘤干细胞、短期增生细胞、分化细胞。⑤肿瘤起源于干细胞。有人认为单一细胞获得4~7次突变将发生恶性转化[13]。组织更新快的上皮组织、造血系统是肿瘤高发部位,组织自我更新越快,复制、转录过程中基因发生突变的概率越高。尽管大多数肿瘤转化突变的靶细胞并不清楚,但是已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某些结肠癌和白血病产生于积累多次突变的干细胞。⑥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都具有端粒酶活性以及扩增的端粒重复序列,而人类终末分化体细胞不具有端粒酶活性。⑦二者均具有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能力。⑧自我更新能力。⑨组织特异分化能力,肿瘤干细胞能够产生不同表型的肿瘤细胞,并在体内形成新的肿瘤。⑩不对称分裂能力。 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不同点:但肿瘤干细胞也具有不同于干细胞的特点:①自我更新信号传导途径的负反馈调节机制被破坏,肿瘤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无自稳定性,而正常干细胞的增殖具有自稳性,其数目保持恒定。②缺乏分纯成熟能力,晚期肿瘤细胞没有分化为成熟细胞的能力,说明其分化程序异常,这与有着正常分化程序的干细胞不同。③肿瘤细胞倾向于积累复制错误,而正常干细胞的

(推荐)简述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简述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的未分化细胞,是形成哺乳类各组织器官的原始的多潜能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干细胞在形态上具有共性,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体积小,核相对较大,细胞核多为常染色质,并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根据它所处的发育阶段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高,是全能干细胞,而成体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低,是多能干细胞或单能干细胞。干细胞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人类胚胎干细胞已可成功地在体外培养。 干细胞的形态特征: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复制的能力,能够产生高度分化的功能细胞。 1 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当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囊胚时,内层细胞团的 细胞即为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可以自我更新并具有分化为体内所有组织的能力。进一步说,胚胎干细胞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细胞。它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体动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包括生殖细胞。 2 成体干细胞:成年动物的许多组织和器官,比如表皮和造血系统,具 有修复和再生的能力。成体干细胞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成体干细胞或者产生新的干细胞,或者按一定的程序分化,形成新的功能细胞,从而使组织和器官保持生长和衰退的动态平衡。 3 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体内各种血细胞的唯一来源,它主要存在 于骨髓、外周血、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遗传疾病以及多发性和转移性恶性肿瘤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4 神经干细胞:理论上讲,任何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都可归结为神经 干细胞功能的紊乱。脑和脊髓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使之在干细胞移植到中枢神经系统后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除此之外,神经干细胞的功能还可延伸到药物检测方面,对判断药物有效性、毒性有一定的作用。 5 肌肉干细胞:可发育分化为成肌细胞,可互相融合成为多核的肌纤维,形成骨骼肌最基本的结构。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试验结果

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预计2030年,世界糖尿病发病人数将达到40亿。 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破坏所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是1型糖尿病(TIDM)的主要发病机制。而2型糖尿病(T2DM)则与胰岛素抵抗或进行性的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有关。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无法针对糖尿病发病的关键环节,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糖尿病。 基于这一现状,各国学者们开始致力于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向机体补充新的具有正常分泌功能的胰岛细胞,重建患者体内的胰岛功能。1980年Largiader等人首次报道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成功,但是供体来源的缺乏以及免疫抑制剂的终身服用,均限制了胰岛移植在临床上的应用,促使研究者们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干细胞移植技术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开展为彻底治愈糖尿病带来了希望。 干细胞是一群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以及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的细胞,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是重建胰岛功能的最佳种子。目前,已确定的可分化为胰岛细胞的干细胞类型主要有:胚胎干细胞(ESCs)、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等。

干细胞治疗T1DM的临床试验: 2007年Voharelli等1报道了首个使用AHSCT方案治疗T1DM的临床试验获得初步成功,该研究组2009年进一步报道了该临床试验扩大随访后的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新诊断的T1DM患者通过AHSCT方案可以重建内源性胰岛素泌,诱导大部分患者脱离胰岛素治疗。 2008年8月,Voharelli等在美国芝加哥起草了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AHSCT临床研究方案,以进一步证实AHSCT的“免疫重建”效应,这项研究已于2009年正式启动。2012年Li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2014年DAddio等研究中65例新发T1DM患者经AHSCT方案治疗后6个月,59%的患者停用胰岛素,随访48个月后仍有32%的患者维持不用胰岛素,对治疗有反应的患者血糖代谢状态和胰岛B细胞功能显著改善。

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1)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 i n a Biotechnology ,2010,30(1):80284 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于 欣 乔守怡 *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433) 摘要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 m ce l,l CS C)假说是近年来提出的关于肿瘤发生的新理论,在所有的肿瘤细胞中,可能只有一小部分细胞具有产生肿瘤并维持肿瘤生长和异质性的能力,目前已经在白血病、乳腺癌、脑癌等肿瘤组织中成功分离出了肿瘤干细胞,深入了解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发展相应的鉴别方法以及特殊的治疗手段对癌症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从肿瘤干细胞的概念、起源、鉴定分离方法、与正常干细胞的比较、比率以及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 起源 比率 肿瘤转移 中图分类号 Q813 收稿日期:2009209214 修回日期:2009210229*通讯作者,电子信箱:s yqiao @fudan .edu .c n 治疗癌症的传统方法是通过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方法尽量去除已经存在的肿瘤细胞,但是在常规治疗后癌症的复发与转移仍然是在现今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肿瘤干细胞假说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理论,为癌症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肿瘤干细胞假说认为只有很小一部分细胞具有引起肿瘤发生、维持肿瘤生长、保持肿瘤异质性的能力。如果传统治疗忽略了这部分细胞,即使其他大部分肿瘤细胞都被消灭,但肿瘤仍然会面临着复发的可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深入了解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发展出针对肿瘤干细胞的特殊治疗方法,对于癌症的治愈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1 肿瘤干细胞假说 肿瘤发生的原因普遍被认为是内在遗传物质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细胞生长的过程中,DNA 发生突变,可能会造成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沉默,与凋亡相关的基因异常表达或沉默,导致细胞的生长、增殖或凋亡失去调控,从而生成肿瘤,进一步恶化后会发生癌变 [1] 。传统的观点认为所有的细胞都有可能积累这 样的突变,形成肿瘤细胞,这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是相同的。但近几年关于此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肿瘤干细胞假说:在所有的细胞中,只有很小一部分细胞具有形 成并维持肿瘤生长和异质性的能力,这一小部分细胞被称作肿瘤干细胞。 肿瘤干细胞假说最先是由M ac k ill op [2] 于1983年提出,他认为在所有的肿瘤中都可能存在着一小部分细胞具有类似干细胞的特殊功能。1997年Bonnet [3] 第一次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 oi d l eukae m ia ,A ML)中分离出了一类细胞表面抗原标记是C D34 +CD382 的细胞,数量约占AML 总细胞数量的0.2%,将这部分细胞移植至非肥胖型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NOD /S CI D)后,会引起A ML 的发生,而将其他的A ML 细胞以更大的数量移植入NOD /S C I D 小鼠体内却不能引起A ML 的发生。以上结果表明这部分拥有CD34+CD382细胞表面抗原标记的AML 细胞可能是肿瘤干细胞,它们的细胞表面抗原标记与正常的造血干细胞类似,也暗示了A ML 中的肿瘤干细胞可能是来源于正常的造血干细胞。在此之后,研究人员使用了类似的实验方法,在乳腺癌[4] 、中枢神经系统癌 症[5] 、结肠癌 [627] 、前列腺癌 [8] 、胰腺癌[9] 、肝癌[10] 等实 体瘤中也鉴定出了肿瘤干细胞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肿瘤干细胞假说。 2 正常干细胞同肿瘤干细胞的比较 2.1 正常干细胞 正常的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可以分化成为多种子代细胞的一类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特

乌索酸对肿瘤及肿瘤干细胞的作用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AND CYTOCHEMISTRY 第28卷第4期2019年8月 V ol .28.No .4August .2019 〔收稿日期〕2019-05-06 〔修回日期〕2019-08-10 〔作者简介〕杨凌,女(1981年),汉族,副研究员 *通讯作者(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xlsu@https://www.doczj.com/doc/598901943.html, 乌索酸对肿瘤及肿瘤干细胞的作用 杨凌,苏秀兰 *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和浩特010050) 〔摘要〕乌索酸( ursolic acid , UA) 作为植物界广泛存在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已经展现出许多有益作用,如抗氧化、抗菌、抗炎、抗癌、抗高脂血、镇痛、保肝、护胃、抗溃疡、抗HIV 、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免疫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UA 在多种肿瘤,包括消化系统、泌尿和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皮肤系统的肿瘤和肿瘤干细胞中治疗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乌索酸,肿瘤,治疗,肿瘤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705/ j. cnki. 1004-1850. 2019. 04. 013 The effect of ursolic acid on tumor and tumor stem cells Yang Ling, Su Xiulan *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Center,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50) 〔Abstract 〕Ursolic acid (UA), a pentacyclic triterpenoid widely found in the plant kingdom, has shown many beneficial effects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such as antioxidant, antibacterial, anti-inflammatory, anti-cancer, anti-hyperlipemia, anal -gesia, liver and stomach protection, anti-ulcer, anti-HIV , anti-atherosclerosis and immune regulation. This review summarize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role of UA and its mechanism in a variety of cancers, including the cancers from digestive system, the urinary and reproductive systems, the respiratory system, the nervous system, the endocrine system, the dermal systems, as well as in the cancer stem cells. 〔Keywords 〕Ursolic acid; cancer; treatment; cancer stem cells 乌索酸(ursolic acid , UA 或3β-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是在植物界普遍存在的三萜类化合物,可从各种植物如迷迭香、马郁兰、薰衣草、百里香和有机香草等的叶子、水果如苹果果皮、花和浆果中分离提取。近年来,关于UA 的活性和低毒性的研究不断增加,并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 UA 通过介导一些药理过程和调节几种信号通路而预防慢性病的发展,它表现出抗炎、抗癌、抗氧化、抗糖尿病、抗肥胖、肝脏保护、神经保护、心脏保护、抗骨骼肌萎缩等作用,多应用在运动补充剂、化妆品和保健品中。最近十年中,很多的研究都致力于从各种水果,植物和草药中分离和纯化这种三萜类化合物,制备更有效的水溶性衍生物,同时通过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探讨了UA 在各种疾 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分别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皮肤系统肿瘤和肿瘤干细胞这七个方面对U A 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行综述,详细阐述了UA 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1 乌索酸 UA (图1)是五环三萜类羧酸化合物(C30H48O3)分子量为456.71。其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植物的叶、花朵和药用植物的果实如枇杷(eri -obo trya japonica )、帚石楠(calluna vulgaris )、迷失香(rosmarinusofficinalis )和乌墨蒲桃(eugeniajam -bolana )[1]。根据异戊二烯单元的数量,萜类化合物是一种通过角鲨烯环化合成的天然物质[2]。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含有六个异戊二烯单元的分子,基本分子式为C 30H 48O x ,它们普遍在骨架上有5个环[3]。文献报道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很多的功能,是研 究的热点。这类化合物可能通过诱导抗炎反应,细胞保护和诱导细胞凋亡对癌症、肥胖症、骨质疏松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等相关的慢性疾病产生疗效[4]。

干细胞疗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用

干细胞疗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用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疾病,其本身不一定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但其并发症高达100多种,严重时会造成致命伤害。 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统计数据显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98%。尤其是长期血糖增高或是血糖不稳定的患者,很可能提前出现更多的并发症。 糖尿病为何会发生并发症? 当前公众对糖尿病的知晓率有所提升,但对其危害性还认识不足。糖尿病的并发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包括酮症酸中毒、严重低血糖、高渗昏迷等。一旦发生急性并发症,患者需即刻就医。对急性并发症进行早诊断能避免死亡风险。但如果患者伴有多器官损害,会直接影响其生存预后。 慢性并发症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主要由大血管或微血管病变引发,前者包括心脑血管病变和下肢血管病变,以节段性病变为特点,因此往往需要置入多个支架。 微血管病变一般有3种,第1种是视网膜病变。在早期的眼底微血管瘤阶段,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但通过免散瞳眼底照相即可发现。当出现视力下降后再去筛查,这时往往已有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脱离,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要重视眼病的早诊断、早筛查。 第2种微血管并发症是肾脏病变。可通过检测尿液的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与肌酐的比值进行早筛查,再通过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判断肾脏损害到了哪一期。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是肾病损害的最后阶段,需透析治疗。

第3种是神经病变。包括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以及中枢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心率减慢、心律失常、膀胱病变、胃肠功能障碍、脑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等等。 慢性高血糖最容易诱发并发症? 对慢性高血糖患者来说,持续性的血糖升高会对血管产生危害,无论大血管系统还是微血管系统都逃不脱它的魔掌,都可以由持续性的血糖升高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和增殖。 在大血管方面,慢性高血糖更容易引发冠心病、冠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硬化、脑血栓或者下肢血管动脉闭塞;对于微血管来说,慢性高血糖会使得糖尿病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的发病风险大大升高。 “人如其名”,慢性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也是个慢性的过程。这些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不是血糖一高当时就会出现,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可能得了糖尿病5年、10年以后,患者自身对疾病已经习惯了,各种血管的并发症才慢慢浮现。 比如,在新诊断的糖友中,可能只有不到10%的患者有眼底病变;5年以后,这个比例就涨到30%左右;而到了20年以后,差不多90%的患者都有眼底病变了。当然,眼底病变还有程度的不同,大多数患者的眼底病变属于轻至中度,严重的眼底病变是少数。肾脏的情况基本也是这样。 因此,糖尿病病友要避免长期处在慢性高血糖状态,偶尔一次高血糖还是可以接受的。为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病友需要把血糖长期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你的血糖控制在多少更合适? 控制血糖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关注的焦点,控制血糖也要把握好度,以免让引起病情的反

干细胞策略与糖尿病彻底性治疗

干细胞策略与糖尿病彻底性治疗 段连宁副教授 干细胞 ?未分化成熟 ?自我更新 ?不断增殖 ?分化为一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细胞潜能 干细胞概念 –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cell) ?完整个体潜能 –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cell) ?一种器官的多种组织潜能 –专能干细胞(multipotent cell) ?某一类型细胞潜能(造血干细胞-红系、粒系等)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早期胚胎来源,可分化为胎儿和各种类型组织 –体细胞(somatic cell) ?除卵子和精子外的细胞 –体细胞核转移(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成人组织干细胞(adult stem cell) ?存在于各种组织中,自我更新、分化专能和多能 干细胞大事记 ?1967年华盛顿大学托马斯《新英格兰杂志》说骨髓移植可以治疗造血功能障碍;?1967年Lacy从胰腺分离胰岛细胞并体外培养成功; ?1992年纽约世界第一家生命银行-脐血库; ?1997年Wilnut采用核移植技术克隆绵羊“多莉”; ?1998年威斯康星大学《科学》人胚胎干细胞可以体外生长和培养(美国当年10大科技新闻之一); ?1999年美国小鼠肌肉组织成体干细胞横向分化为血液细胞; ?2000年日本“千年世纪工程”一年就投资干细胞108亿日元; ?2001年英国议会允许克隆人类早期胚胎研究用; ?2001年曹谊林用干细胞在兔耳上培育出人耳; ?2001年布什总统转变态度宣布有限投资干细胞研究; ?2001年中国首家自体脐血库在天津成立 ?2001年中山大学陈系古利用体细胞合转移技术,获得100多个人类克隆早期胚胎;?2001年开始确立干细胞研究为国家重点课题;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200904.

[18]Herbst RS,Mullani NA,Davis DW ,et al .Devel opment of bi ol ogic markers of res ponse and assess ment of antiangi ogenic activity in a clinical trial of human recombinant endostatin [J ].Clin Oncol,2002,20:3804. [19]Batchel or TT,Sorencen AG,Tomas o E,et al .AZ D2171,a Pan - VEGF recep t or tyr osine kinase inhibit or,nor malizes tumor vascula 2ture and alleviates ede ma in gli oblast oma patients [J ].Cancer Cell,2007,11:83-95. (编校:张志明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时岚,赵玫,黄常志 Advances of cancer stem cells SH ILan,Z HAO Mei,HUANG Chang -zhi D epart m ent of

E tiology and Carcinogenesis,Cancer Institute /Hospital,Chinese A cade m y of M edical Science,B eijing 100021,China . 【Abstract 】More and more evidences show the cl os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u mor genesis and abnor mal devel opment of stem cell .This ne w model f or cancer will have significant revelati on f or the way we study and treat cancer .Thr ough targeting the cancer ste m cell,the therap ies f or treating cancer are likely t o i m p r ove .【Key words 】cancer;ste m cell;therapy Modern Oncol ogy 2009,17(04:0785-0787【指示性摘要】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干细胞了解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肿瘤与干细胞有着密切的关系,肿瘤可能是干细胞在异常微环境中差异分化的结果,并提出了肿瘤干细胞(tu mor stem cell,TSC 的学说。本文综述了肿瘤干细胞的发现、特点,以及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旨在为肿瘤发生发展研究及干细胞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肿瘤;干细胞;治疗【中图分类号】 R730.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992-(200904-0785-03 20世纪后半叶,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大大深化了人们 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也把对肿瘤的认识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如此,人们对癌症的本质以及如何控制这一恶疾的认识却仍未产生质的飞跃,若干推论仍属假想。在肿瘤研究的历史中,肿瘤细胞的起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争论激烈的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可能通常起源于正常干细胞的转化,因此,近年来一种“肿瘤干细胞(tu m or ste m cell,TSC ”或“肿瘤起始细胞(tu mor -initiating cell,TI C ”的全新概念被提出,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将会对肿瘤的研究领域和肿瘤的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对近年来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1肿瘤干细胞的概念 对于肿瘤干细胞的名称现在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如肿瘤干细胞、致瘤细胞、致瘤癌细胞、肿瘤起源细胞等,不过随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