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株洲市十二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基本思路

株洲市十二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基本思路

株洲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基本思路

实施“科教先导、产业跨越、环境带动、民生优先”发展战略建设智慧株洲、动力株洲、绿色株洲、幸福株洲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十二五”时期我市要按照“两型”理念、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务实精神的要求,推动由传统的工业城市向综合型产业城市转变,由一般的产业城市向现代创新型城市转变,由产业集中型城市向要素集纳型城市转变,由建筑和人口过度密集城市向森林田园型城市转变,由阶层比较分明的城市向发展共享型城市转变。

我市“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型”社会建设统领发展全局,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弘扬“火车头”精神,按照“保二争一、科学跨越”的要求,坚持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信息化,大力实施“科教先导、产业跨越、环境带动、民生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智慧株洲、动力株洲、绿色株洲、幸福株洲。

——科教先导。强化和提高科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贡献率。实施数字城市工程、创新型城市工程、人才支撑工程、教育提升工程,建设“智慧株洲”。

——产业跨越。强化优势,突出重点,围绕构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跨越发展。实施“5115”旗舰工程、新兴产业崛起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园区攻坚工程,建设“动力株洲”。

——环境带动。强化地区竞争关键是环境竞争,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实施基础设施支撑工程、环境治理工程、城镇拓提工程、社会环境优化工程,建设“绿色株洲”。

——民生优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实施收入倍增工程、促进就业工程、社保全覆盖工程、健康惠民工程,建设“幸福株洲”。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方面,提出“两个基本”,即:提出确定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力争基本建成“两型”社会建设改革示范区;致力于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创业型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在标志性指标方面,提出“三个翻番”,即:实现全市GDP、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

在具体指标方面,提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资源环境、科技创新五个方面共38项指标,比“十一五”规划增加了6项。指标的设臵与“十一五”有较大的不同:一是指标分类增列了民生改善和科技创新类指标;二是大力加强了民生指标,该类指标增加了6项,比“十一五”规划增加了60%,且多数指标列为约束性指标。主要发展指标为:GDP年均增长13%,到2015年达到24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销售总额年均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5年累计达到7000亿元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4%;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15年达到26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到2015年调整到5:55:40;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5%。

三、功能和空间布局

1、主体功能区布局。市域范围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主要包括市区,株洲县、醴陵市、攸县以及茶陵、炎陵县城、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的镇区规划范围。尤其突出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区1864平方公里范围。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人口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城市发展的主要增量空间。

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炎陵县、茶陵县,以及其他县市区的各类

宜农土地、坡度较高的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地区等。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

禁止开发区。主要包括炎帝陵、神农谷、云阳山、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等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湘江、渌江、洣水、官庄水库、洮水水库等重要水源保护区,各县市区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是作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生态结构、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土空间,实行强制性保护。

2、交通布局

公路。全市突出“一圈、一网”,形成较为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一圈”,即形成从市区到各县城一个半小时高速公路通勤圈。建成茶界高速、分炎高速、炎睦高速和岳汝高速浏醴段、醴茶段、炎汝段等续建项目;争取建设星渌大道株潭南环线株洲段、茶陵至界首、莲易高速公路株洲段、朱亭至江西莲花等高速公路,形成“四纵六横”架构。“一网”,即普通公路主骨架网。城际干线建成洞株路、铜霞路和天易大道延伸段等,新建武广客运站至湘潭城际干线,形成“一纵四横”格局;建设长株攸快速路和株洲王家坪至株洲县澎皮港一级公路,以及G106茶陵至炎陵、S315攸县至分水坳等,逐步形成“五纵十二横”一般干线公路网络。

铁路。改造、提升醴茶铁路,建设衡茶吉铁路,在市域形成“井”字形铁路网架。建成长株潭城际铁路株洲段,规划预留从云龙到武广片区的轨道交通通道,在城区形成“X”形轨道交通框架;

航空。建设株洲通用机场、推进炎陵通用机场的前期工作;

水运。合理布局湘江沿岸货运、客运、游艇码头,形成功能配套的码头梯级布局。

3、城镇发展布局

市域。“一主两次、两轴四带”。以株洲市区为主中心,以醴陵市区、攸县县城为次中心;以106国道(岳汝高速)、S211沿线(长株攸快速道)为纵向轴,以老320国道、S315省道、S320省道、S321省道及炎资公路为四个横向城镇发展带。

市区。“一体三极、三环七射”。一体三极:突出中心城市的整体性,加快城区的提质改造,完善配套城市功能。同时形成三个方向的城市发展极:北接长沙,依托迎宾大道,建设云龙新城。西连湘潭,延伸拓宽株洲大道,建设新马卫星城;南带“两江三镇”,规划建设王家坪至三门道路、改造提升枫溪新城至渌口道路,建设枫溪新城和大渌口区;拓宽提升红旗广场至沪昆株洲东站道路,建设白井卫星城。以“三环七射”为市区发展骨架;“三环”为株洲城区内、中、外三环,即通过建设铁东路,形成城市内环;加快城市快速环路与主次干道接口的建设,完善城市中环;以京珠高速、醴潭高速为基础,争取建设京珠高速东线(或星渌大道)、株潭南环线,形成城市外环。“七射”是建好进出中心城区的七条通道,即时代大道、云龙大道、荷塘大道、红旗广场至沪昆株洲东站、枫溪大道延伸段、王家坪至三门道路以及株洲大道延伸段。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左右,市区人口达到150万左右。

4、主要产业布局。树立“圈层布局”和“象限布局”相结合的理念,逐步改变工业围城的格局。在市区中环大道以内主要发展高档服务业和便民服务业,在中环大道两侧沿线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中环大道以外合理布局发展工业,逐步引导中环大道以内的工业企业适时外迁。

工业。突出优势产业、优势地区,优化工业布局,重点建设“一区七园”,“一区”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包括株洲高新技术开发区河西示范园、田心高科园、董家塅高科园、金山科技园。其中:株洲高新技术开发区河西示范园重点发展汽车、风电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等产业,打造汽车及其零部件千亿产业集群,建设汽车城、医药现代化及健康产业基地、新能源基地;田心高科园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变流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千亿产业集群,建设轨道交通城;董家塅高科园重点发展航空装备产业,打造航空千亿产业集群,建设航空城。“七园”包括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建宁经开区、醴陵陶瓷工业产业园区、渌口经开区、攸州工业园、

茶陵经开区和九龙工业园。重点布局发展有色深加工、环保、服饰、陶瓷、机电、农产品加工、纺织等产业,打造服饰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陶瓷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服饰城、有色金属冶炼深加工基地。

服务业。在市区形成“一区三圈”的格局。一区:在云龙示范区,集中发展优势特色服务业。三圈:内圈,在中环大道以内的中心城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精品商业、总部经济和其它高端服务业等。中圈,在中环大道沿线两侧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外圈,在城市外围和城郊大力发展宜居小区、生态休闲、体验、观光等产业。在县城,根据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优势、人口分布相应发展旅游业、区域物流业、生活服务业、涉农服务业等。

农业。形成“一廊三带”发展格局。一廊:在106国道沿线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长廊。三带:一是城郊高效产业带,在株洲县—醴陵西地区,重点发展蔬菜、观光休闲农业和水产品养殖业;二是规模化优质产业带,在醴陵南—攸县—茶陵北地区,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规模良种禽畜养殖;三是山区特色产业带,在茶陵南—炎陵地区,重点发展优质水果、中药材和高效经济林、生态林和特种养殖。

四、重点任务和发展动力

(一)加快“两型”产业体系建设。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

大力实施“5115”旗舰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兴产业崛起工程,构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电力机车城、航空城、汽车城、服饰城和国家有色金属冶炼深加工基地、新能源装备及能源供应基地、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产业基地“四城三基地”,提高工业在全省、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到2015年,建成1个千亿级、4个五百亿级、2个两百亿级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7%以上,实现5年再造一个工业株洲。二是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职教培训、文化创意、商务服务、旅游休闲、涉农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等产业;逐步提升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力争到2015年,占GDP 比重达到40%。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以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方向,以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经营模式、现代组织形式、现代装备技术、现代专业人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全省率先形成有特色、高效益、集约化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力争实现农用地成建制规模经营。到201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

(二)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顺应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趋势,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小集镇的城镇体系,重点建设1个中心城市、2个次中心城市、3个县城、10个万人以上重点镇、100个千人以上中心村。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大力推行公交优先政策,加快电动公交、绿色公交、快速公交建设力度,完善好公交站场。提升优化长株潭公交线网。力争到2015年公交出行达到全方式出行的40%以上。全面完成城区水厂工艺设备改造扩建,启动第二水源项目建设,加快云龙新区供水系统建设,启动攸县二水厂新建工程。完成河西污水处理厂二期和五县(市)等6个污水处理厂后续建设,建设白石港污水处理厂一期、枫溪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清水塘工业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工程、云龙示范区污水处理工程。二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到2015年全面完成县市区村庄布点规划,完成60%的建制村村庄规划。基本实现水泥公路通村达组。全面完成酒埠江、官庄水库灌区配套改造,启动中型水库建设工程,完成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治理任务,全面解决农村人畜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完成行政村农村配电网改造和户表改造。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到2015年,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三)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建成沪昆高速客运专线株洲段及株洲东站、长株潭城际铁路株洲段、衡茶吉铁路株洲段;重建株洲火车站;改造提升醴茶铁路、醴浏铁路;争取建设田心—云龙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试验线,规划并争取建设沪昆高铁—武广高铁连接线。城市道路。完善配套中环大道;建设城区东环线;建设好铁东路,形成城市内环;建设株潭快速南环、星渌大道,形成城市外环。

完成株洲大道延伸段、迎宾大道、航空大道、荷塘大道、枫溪大道等道路建设,打通城市对外通道。规划建设红旗广场至沪昆高铁株洲东站连接线。启动建设湘江六桥(黄河南路—曲尺)、湘江七桥(渌口湘江大桥),新建和改造新塘西路、盘龙路、伏波大道等城市主次干道,建成畅通快捷的城市路网。基本完成城中村和社区道路改造。水运。加快建设铜塘湾港区、空洲岛二线船闸、新马港区工程、华新码头、白石港区工程、永利客运码头,以及客运、游艇码头。疏浚湘江航道,使湘江主航道常年达到千吨级航道标准。将渌江航道进行梯级渠化,使渌江航运能力达到国家VI级航道标准。航空。建设株洲通用机场。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方便快捷进出和利用黄花机场。规划建设炎陵直升机场。

(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资源开发和保护,到2015年全市耕地面积达到20.5万公顷。注重资源节约利用,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5%。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加快清洁能源推广,按有关规定对市区、醴陵市城区工业锅炉、窑炉实施煤改天然气、水煤浆工程,居民推广使用天然气、电和液化石油气,继续实施公交电动化行动和油改气工程,控制低空二氧化硫、烟尘污染,城市空气质量持续保持达到区划标准。生态修复和保护。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切实解决关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扩大均等化服务,让人民群众享受发展建设成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每年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培训各类技能人才60万人次以上;到2015年,全市从业人员总数达到23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加快转变就业发展模式,着力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大力实施收入倍增工程,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加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大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各类社会保险,巩固和提高“应保应保”成效,扩大社会保险。进一步规范好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和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提高廉租住房保障覆盖面和提高租赁补贴标准,推进住房保障一体化。大力实施民众健康保障工程,加快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六)加强文化建设。结合株洲市文明城市创建,兴建好炎帝大剧院等项目,抓好市博物馆、市群艺馆、市档案馆的提质改扩建工程和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完成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的建设,并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重点打造1-2部反映株洲时代精神、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俱佳、有望冲击全国大奖的精品剧目,并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和讴歌株洲建设的艺术作品。建立艺术精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机制,组织好“五个一工程奖”“炎帝文艺奖”等评选表彰活动,争取获省级、全国大奖。建立全市文化活动专项资金,用于规划、部署、实施、引导全市各类文化活动;高质量举办好传统节日系列文化活动,继续打造炎帝文化节、株洲合唱节、“周周乐”、读书月等文化活动品牌;广泛发动群众开展自娱自乐的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实施送文化下乡“演艺惠民”、“农家书屋”等文化民生工程。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媒体传播、文化娱乐等文化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

(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强和完善社会建设,强化社会管理机制,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人防、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国防动员和反恐、公共事件应急处臵等各类安全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八)信息化和智慧城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高速网络,实现高速宽带城域网覆盖全市,实现宽带全程全网,千兆

进小区、百兆进企业、十兆进家庭,构建泛在化的信息网络。大力实施数字城市工程,加快建设以数字株洲地理空间框架为核心平台,能满足城镇规划、市政建设、社会服务、人口管理、应急处臵、维护稳定等方面数字化管理需要的数字株洲应用体系。为市民提供更为优质、稳定的数字化服务。

(九)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才支撑。营造科技创新环境,支持与鼓励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5%,高新技术企业发展200家,五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超过1万项。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大力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建设具有领先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相结合,把株洲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坚持优先发展,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教育提升工程,积极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特色发展高中教育,优先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发展高等教育,统筹发展终身教育,建设教育强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优化教育布局,推行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水平。

(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改革、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贸易,加大招商引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