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政策_基于货币模型的实证分析

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政策_基于货币模型的实证分析

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政策_基于货币模型的实证分析
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政策_基于货币模型的实证分析

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政策:基于货币模型的实证分析3

卜永祥

内容提要:利用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的月度数据,采用外汇市场压力的货币模

型,构建了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指数,并利用向量自回归方法研究了中央银行国内信

贷变化、中美相对经济增长率变化、中国利率水平变化与外汇市场压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探讨了美国基础货币增长、美国利率水平变化等外生变量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发

现中国中央银行国内信贷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呈现负向关系,而中国经济增长和国内利率

水平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呈正向关系。当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时,货币当局的反应是减少

其净国内信贷,而国内利率水平的变化则并不显著地反映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变化。

关键词:外汇市场压力 货币政策 经济增长

一、引 言

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数次调整。伴随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不断改革,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不断升值,中国外汇市场存在较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1994年1月1日,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汇率为1美元8172元人民币,至1997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达到1美元8130元人民币,升值了418%。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当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调整为1美元8111元人民币,升值大约2%。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体升值,2007年末,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713046元人民币,比2006年末升值619%,与2005年汇改日相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13%。同时,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单日最大升值幅度为0141%,达到310个基点。①

面对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即如何度量这种升值压力?从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角度看,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升值压力?中央银行应对升值压力,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如何等。度量外汇市场升值压力并分析其与货币政策工具的关系对制定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从定义看,G irton和R oper(1977)最早提出了外汇市场压力(E MP)的概念,这一概念可以用于分析固定汇率机制、完全浮动汇率机制以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下的外汇市场压力问题(Y ounus,2005)。一国货币面临升值压力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名义汇率的变化为零;在完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储备的变化为零;而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的升值压力要么被货币升值吸收掉,要么表现为外汇储备的积累,要么表现为两者的结合。

G irton和R oper(1977)把外汇市场压力定义为名义汇率升值的百分点数与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之比变化的百分点数之和。②

3 卜永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邮政编码:100871,电子信箱:buy ongxiang@https://www.doczj.com/doc/558742129.html,。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70573121ΠG0302号)资助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作者感谢易纲教授的指导和匿名审稿人的宝贵建议。

① 参见《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7年第4季度)。

② G irton和R oper(1977)的定义为外汇市场升值压力,但其后的文献多数用来分析新兴市场的外汇贬值压力,本文采用G irton 和R oper(1977)的定义,研究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采用G irton和R oper(1977)的定义,构建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升值压力指标,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两方面问题,一是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压力产生的根源,哪些要素决定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分析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国内信贷以及国内利率水平)、经济增长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决定作用以及美国的相关经济金融指标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二是研究应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中央银行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全文第二部分总结有关采用货币模型分析外汇市场压力的文献,第三部分引入修正的货币模型,第四部分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有关数据,第五部分讨论经济计量模型估计结果,第六部分提出相关结论。

二、文献回顾

对外汇市场压力(Exchange Market Pressure)的研究是近30年来经济研究中的热点。研究的重点是讨论E MP与国内信贷、利率、产出水平等内生指标的相互作用,以及E MP与国外利率、汇率的失衡幅度等外生变量的关系。从决定E MP的因素看,G irton和R oper(1977)建立了关于衡量外汇市场压力的货币模型,并利用1952年至1974年的数据研究了加拿大外汇市场压力与本国国内信贷、储备货币、产出水平等指标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与货币模型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加拿大元的升值压力与国内信贷呈负向关系,与本国产出呈正向关系。K im(1985)利用韩国1980年3月至1983年7月的月度数据,研究了韩国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期间外汇市场压力与国内信贷等指标的关系,发现韩国外汇市场升值压力与国内信贷创造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在样本期间韩国外汇市场压力大部分都由外汇储备的调整予以吸收。T anner(1999)利用1990年至1998年间的月度数据,研究了巴西、智利、墨西哥、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泰国等六个亚洲和拉美国家外汇市场贬值压力与货币政策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这些国家,减少国内信贷有助于降低外汇市场贬值压力,一国维持对外国的较高的利差水平也有利于缓解汇率贬值压力。K amaly和Erbil(2000)利用1990年1月至2000年4月的月度数据,分析了中东和北非地区(ME NA)的埃及、突尼斯和土耳其的外汇市场贬值压力与国内信贷、国内外利差的关系,发现外汇市场贬值压力和国内信贷有很强的关系。G ochoco2Bautista和Bautista(2005)使用菲律宾1990年1月至2000年4月的月度数据,研究了菲律宾外汇市场贬值压力与国内信贷、国内外利差之间的关系,发现与传统理论的结论一致,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国内信贷增长和提高国内利率)有利于降低汇率贬值压力。G arcia和Malet(2005)利用阿根廷1993年1月至2004年3月的月度数据,研究了阿根廷外汇市场贬值压力与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产出增长是导致国内信贷、国内利率和外汇市场压力变化的原因;阿根廷提高利率导致外汇市场贬值压力的提高,这是因为提高利率会使投资者认为,阿根廷货币将继续贬值。

从外生变量与E MP的关系看,G irton和R oper(1977)认为加拿大元的升值压力与美国基础货币供给呈正向关系。K amaly和Erbil(2000)认为,中东和北非地区国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十分密切,汇率与购买力平价(PPP)水平的偏离程度和国外通货膨胀水平等外生变量对E MP的解释能力都十分显著。G arcia和Malet(2005)认为,美国提高利率将导致阿根廷外汇市场贬值压力的提高,这是因为美国提高利率使得资本流出阿根廷,提高了阿根廷外汇市场贬值压力。

从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应对措施看,T anner(1999)认为,6个亚洲和拉美国家货币当局对于已经出现的汇率贬值压力,采取的应对措施不是紧缩国内信贷,而是扩大国内信贷。K amaly 和Erbil(2000)认为,当外汇市场贬值压力提高时,中东和北非地区国家货币当局的反应是同时增加国内信贷和提高利率。G ochoco2Bautista和Bautista(2005)认为,菲律宾货币当局在危机时期对贬值压力的反应与非危机时期不同,在非危机时期,货币当局为缓解贬值压力常常采用对冲和给银行提供流动性等手段;但在危机时期,货币当局不采取对冲手段,转而采取紧缩国内信贷。

从分析的方法看,这些文献都采用G irton和R oper(1977)提出的货币模型,但计量分析方法有

所不同,早期的文献大多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 LS ),如G irton 和R oper (1977)以及K im (1985)等,近期文献则采用向量自回归(VAR )的方法,如T anner (1999)、K amaly 和Erbil (2000)、G ochoco 2Bautista 和Bautista (2005)、G arcia 和Malet (2005)等。

对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E MP )的研究在文献中并不多见,虽然朱杰(2003)利用1994年至2002年的季度数据估计了中国外汇市场压力指数,但其研究的重点是分析在此期间人民币E MP 的变化趋势,没有研究决定E MP 的因素,也没有讨论E MP 与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货币模型的设定

G irton 和R oper (1977)建立了衡量外汇市场压力的货币模型,外汇市场的升值压力(E MP )可以

通过一个货币市场的均衡模型获得。在运用这一模型分析人民币问题时,考虑到中国货币当局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对购买外汇的基础货币进行了对冲操作,①我们把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票据引入这

一货币模型。假定中国基础货币的需求为指数形式,即:

M d =PY β

exp (-αρ),其中,P 为物价水平,Y 为实际收入水平,β为货币需求对收入水平的弹性,满足β>0,ρ为利率水平,α为利率系数,满足α>0。中国的基础货币供给为:

H =F +D -B ,其中,H 为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供给,F 为因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基础货币供给,D 是因为货币当局国内信贷扩张导致的基础货币供给,B 为货币当局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收回的基础货币量。在基础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满足:

H =F +D -B =PY β

exp (-α

ρ)(1) 对式(1)两边取对数,并对时间t 求导数,可得:

1H ?5H 5t =1H ?5(F +D -B )5t =1P ?5P 5t +β1Y ?5Y 5t -α5ρ5t

(2) 由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基础货币供给以及因中央银行发行票据回收的基础货币量可表示为:

F (t )=

∫t -∞

E (t )R ′(t )dt ,B (t )=∫t

-∞

E (t )B ′

(t )dt

(3)

(3)式中,R (t )表示中国政府在时刻t 持有的国际储备的存量,R ′

(t )表示在t 时刻中国政府新增的国际储备的数量,B (t )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在t 时刻的中央银行票据的存量,B ′

(t )表示在t 时刻人民银行新增的中央银行票据的数量。E (t )表示在t 时刻主要储备货币的汇价水平。分别对(3)式求导数,并带入(2)式得到:

1H ?5H 5t =1H ?E 5R 5t +5D 5t -E 5B 5t =1P ?5P 5t +β1Y ?5Y 5t -α5ρ5t

(4) 我们定义h =1H ?5H 5,r =E H ?5R 5,d =1H ?5D 5,b =E H ?5B 5,π=1P ?5P 5,y =1Y ?5Y 5, ρ=5ρ

5,因而,

中国货币均衡条件成为:

h c =r c +d c -b c =πc +βc y c -αc ρc ,

(5)

其中下标“c ”代表中国。

本文主要分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压力,重在分析人民币与美元之间以及人民币货币市场与美元货币市场的相互影响。对美元而言,不存在美国货币当局发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的问题,

①2002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外汇占款持续大幅增加,为防止基础货币增加过快,人民银行采取了对冲操作,但

由于人民银行在国债公开市场操作中持有债券的数量有限,2002年9月24日决定,将当年6月25日至9月24日进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未到期正回购转换为中央银行票据,转换后的中央银行票据共19只,发行总量为193715亿元,开始了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以此作为对冲因外汇储备增加过快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加的重要手段。截至2008年2月底,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发行债券的余额达到了人民币36877158亿元,参见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因而美国货币市场均衡条件成为:

h u =r u +d u =πu +βu y u -αu ρu

(6)

其中下标“u ”代表美国。

用(5)式减(6)式,得到:

h c -h u =(r c +d c -b c )-(r u +d u )=(πc +βc y c -αc ρc )-(πu +βu y u -αu ρu )

(7) 与G irton 和R oper (1977)的设定不同,我们与G arcia 和Malet (2005)一样,设定美国和中国货币

市场均衡条件中的利率系数不同,即αu ≠αc ,此外,定义中美两国经过汇率调整后的通货膨胀之差θcu =πc -πu + e cu , e cu 是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名义汇率的升值比率,这里汇率的标价方法是美元Π每单位人民币, e cu =

1e ?5e

5t

,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水平的变化率。 e cu >0表示e 增加,人民币对美元名

义汇率升值; e cu <0,表示e 减少,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贬值。式子(7)可进一步表示为:

r c -r u + e cu =-d c +d u +b c +βc y c -βu y u +θcu -αc ρc +αu ρu

(8)

衡量中国和美国外汇市场的压力,我们也采用G irton 和R oper (1977)的设定,即美国和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不同,美国货币体系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人民币外汇市场相对

于美国外汇市场而言,在全球外汇市场中处于次要地位,我们假定因为人民币对美元供求不均衡造成的汇率调整的压力需要全部由人民币承担,也就是说,表示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的美国外汇储备的调整指标r u 要从等式的左边移动到右边,这样(8)式变为:

r c + e cu =-d c +b c +h u +βc y c -βu y u +θcu -αc ρc +αu ρu

(9)

等式右边的r u 与d u 加总后成为h u ,美国基础货币的增加h u 可以看成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中国外汇储备变化的外生变量。(9)式左边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指数(E MP ),

中国外汇储备增加越多,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升值越多,则中国外汇市场的升值压力指数越高。

通过式(9)可以得出以下命题:(1)人民银行国内信贷的增加将导致相同比率的汇率贬值和外汇储备的流出,①而中央银行票据的变化可以成为外汇市场升值压力的一个对冲项目。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外汇储备的减少或本国货币的贬值,外汇市场升值压力降低。(2)中国实际收入水平的增长将导致一定比例的汇率升值或外汇储备增加。反之,中国经济增长率降低,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幅下降,需要或者外汇储备增幅下降、或者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幅度下降(或贬值)的调整,或两种调整的结合。(3)中国利率水平的提高,将导致人民币汇率贬值和外汇储备的流出。(4)从美国经济和美国货币市场对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的影响看,存在三个渠道,一是美国基础货币供给的影响,美国基础货币增幅提高,将增加对中国的资金流入,提升人民币汇率水平和增加中国外汇储备;二是美国收入增长的效应,美国实际收入增加,将导致中国一定比例的汇率贬值或外汇储备减少;三是利率渠道,美国提高利率,将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外汇储备流入的增加。

从长短期政策工具看,(9)式说明外汇市场升值压力与国内信贷的变化率方向相反,与中国利率变化和美国实际收入的变化率负相关;与美国实际货币需求同比例变化,与美国利率变化和中国实际收入的变化率正相关。在短期内,货币当局可以选择的抑制外汇市场升值压力的政策工具不多,因为控制实际收入的增长是一个长期政策目标,不是短期政策目标。中国人民银行在短期内可以控制的指标主要是国内信贷,利率政策因为更多地被用于控制国内通货膨胀等目标,在调控外汇

①这种对外汇储备和汇率的影响是一种联合影响,可以是外汇储备的同比率的单独变化而汇率保持不变,也可以是汇率的

同比率变化而外汇储备维持不变,也可以是汇率和外汇储备同时变化,但两者增长率降低之和等于国内信贷的增长率。

市场压力方面,可操作性不如国内信贷。

四、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建立

我们将根据由外汇市场压力的货币模型得出的公式(9)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人民币外汇市场升

值压力与货币政策、经济增长以及国际因素的关系。选择的样本为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的月度数据,选择这一样本区间,是因为从1994年1月开始,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相应地出现了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的升值和外汇储备的积累,使用这一区间的样本较有意义。从计量研究方法看,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 LS )分析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的决定及中国货币当局对升值压力的应对措施,容易产生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endogeneity problem )。因此,我们参照K amaly 和Erbil (2000)、G ochoco 2Bautista 和Bautista (2005)、G arcia 和Malet (2005)等研究,使用向量自回归(VAR )方法。与货币模型的理论假设一致,我们假定在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相互关系中,中国经济和货币当局处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②所有美国经济的变量,包括美国产出水平、美国基础货币和美国利率水平的变化,以及人民币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偏离程度都是VAR 系统的外生变量,是由中国经济体系和货币体系以外的因素决定的,不决定于中国。而中国的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国内信贷、利率水平和中国实际产出水平的变化四个指标是VAR 系统的内生变量。在中国,经济增长也是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重要原因,③根据Balassa 2Samuls on 效应,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水平的产出增长率应是中国相对于美国的产出增长率的变化,④因而,我们把内生变量中国实际产出水平的变化修正为中美相对产出增长率的变化,而把美国产出水平的变化从外生变量中剔除。要估计的经济计量模型设定为:

X t =

∑p

j =1

A j

X

t -j

+λ1θt +λ2USh t +λ3US ρt +v t (10)

(10)式中,X t =[EM P t ,CNd t ,CNy t ,CN ρt ]′,{v t }是误差项矩阵,满足期望值为0,方差协方差矩阵为

∑v

的独立同分布{v t

}

≡iid (0,

∑v

),A

j

,λ1,λ2,λ3为要估计的系数参数。各项变量的意

义分别是:

EMP t 为人民币对美元外汇市场升值压力指数,CNd t 为经过滞后基础货币处理后的中国货币

当局国内信贷变化,CNy t 是中国对美国的相对产出增长率,CN ρt 是中国利率水平的变化,θt 是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与中美两国之间购买力平价的偏离程度,USh t 是美国基础货币的增长率,US ρt 是美国利率水平的变化。

主要数据来源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美元Π人民币)、中国基础货币和外汇储备的数据

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3月期的《国际金融统计》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以下简称IFS ),其中2008年2月和3月的汇率数字、基础货币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各月的外汇储备数字取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1994年至1999年货币当局的国内信贷数据取自IFS 的12a 、12d 、12e 、12f 各行数据的加总,⑤2000年以后的国内信贷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

①②③④⑤分别为人民银行对政府债权、对其他部门债权、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和对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债权。

关于相对生产率增长与汇率升值关系的研究,可以参见卢锋和刘鎏(2006)。关于产出增长与人民币汇率升值关系的研究,可以参见卢锋等(2006)。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货币供应量调控和利率政策调整的实践看,其主要政策目标是保持美国物价水平稳定,促进美国经济增长,人民币因素目前还不是影响美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的要素,因此,这一假定是合理的。

式子(9)中的结论建立在货币模型的假定基础上,实证研究中有关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多种方向的因果关系。例如,人民

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与人民币利率之间可能存在正向关系。人民币利率提高,刺激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增加外汇储备,提升外汇市场的升值压力。

负债表,①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在1999年6月以前只公布季度末数据,缺乏月度数据,为保持样本数量不减少,我们假定1994年1月至1999年6月期间,对货币当局的国内信贷和基础货币而

言,各季度内的月度数据都等于季度末数据。②

中央银行票据数字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国现价工业增加值取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见《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各期)把现价工业增加值折算成不变价工业

增加值,并进行了X11季节调整。美国基础货币和月度工业产出数据取自IFS ,并进行了X11季节调整。中国利率水平变化为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月变动额(百分点数),其中1996年上半年利率变化为银行间7天期同业拆借利率月变动额,1996年以前的利率变化为商业银行1年期贷款利率的月变动额。美国利率水平变化为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月变动额。两国的月平均利率均取自CEIC 数据库。

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是:

EMP =r c + e cu ,其中 e cu =(e t Πe t -1-1)3100,

r c =(人民币计价的外汇储备月增加额Π滞后1期的基础货币)3100,

人民银行的净国内信贷=人民银行的国内信贷余额-人民银行票据余额,之后对净国内信贷余额进行X11季节调整,计算

CNd =(中央银行净国内信贷的增加额Π滞后1期的基础货币)3100中美相对产出增长率的变化(CNy )

=[(中国不变价工业增加值Π上期工业增加值)Π(美国不变价工业产出Π上期美国工业产出)-1]3100

θt =(中国CPI 月环比增长百分点-美国CPI 月环比增长百分点+

e cu )。1994年2月至2008年3月,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EMP )的走势见图1。图1中的直线为

E MP 的12月移动平均趋势线。③

1994年初人民币汇率制度实现并轨后,当年面临较强的升值压

力,之后从1995年初至1997年7月,升值压力基本保持稳定。东亚金融危机时期,1997年10月至2000年9月,人民币升值压力降为最低水平,个别月份甚至面临贬值压力。东亚金融危机过后,从2000年10月至2005年8月,升值压力不断增强,但之后的15个月内升值压力略有下降。2006年12月至2007年9月,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增加。从移动平均趋势线看,2007年10月至2008年3

月,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有所缓解。

VAR 系统内生指标的稳定性检验结果见表1,表1说明人民银行国内信贷增长率、中美相对产出增长率和中国利率水平变化三个指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E MP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平稳的。

对VAR 系统内生变量因果关系(G ranger Causality )检验的结果见表2,表2列出了VAR 系统中,四个内生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著性水平高于10%的七对变量,从决定外汇市场升值压力的原因看,中央银行国内信贷和产出增长率的变化是造成升值压力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虽然国内利率水平的变化不是造成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变化的直接原因,但国内利率水平的变化是造成

①②③是当月及前11个月各月数值的简单算术平均数。

从1999年6月后货币当局公布的数据看,同一季度内各月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数是相对稳定的。鉴于1999年6月前缺乏月度统计数据,为不损失样本,我们采用这种做法,考虑到这些指标还要进行季节调整,可以提高数据的可信度。

2006年以后的月度数据包括对政府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四项之

和,2002年至2005年的月度数据包括对政府债权、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对特定存款机构债权、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五项之和。2000年至2001年的数据包括对政府债权、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部门债权四项之和。

图1 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E MP)的走势和12月移动平均趋势线

 

中央银行国内信贷变化的原因,利率通过中央银行国内信贷间接影响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三个指标对外汇市场升值压力的影响时滞较长,人民银行国内信贷和中美相对产出增长率对外汇市场升值压力的显著影响发生在12个月以后。另一方面,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的变化又是造成中央银行国内信贷、中美相对产出增长率以及国内利率水平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且这种影响的时滞较短,对中央银行国内信贷、国内利率水平变化的影响在1个月后就十分显著,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则相对时滞较长。

表1内生指标的单位根检验结果(ADF统计量)

指标设定滞后长度ADF T统计量概率

EMP水平值,只有截距项1-3107701030

CNd水平值,只有截距项0-12178001000

CNy水平值,只有截距项0-19181301000

ρ水平值,只有截距项0-14147701000

CN

1%显著性水平关键值-31470

5%显著性水平关键值-21879

10%显著性水平关键值-21576

注:ADF检验滞后期按Schwarz信息判据(SIC)标准选择。

表2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G ranger Causality)的内生变量

零假设样本数滞后期F2统计量概率CNd对EMP不存在G ranger因果关系156122109701021

CNy对EMP不存在G ranger因果关系156121179701055

EMP对CNd不存在G ranger因果关系16718152601004

EMP对CNy不存在G ranger因果关系16081172201098ρ不存在G ranger因果关系16718135401004 EMP对CN

ρ不存在G ranger因果关系16712174901099 CNd对CN

ρ对CNd不存在G ranger因果关系16261185601092

CN

注:(1)样本区间为1994年2月至2008年1月。(2)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在10%以上。

五、估计结果

虽然按某些检验标准,①VAR 系统的最优时滞为1,但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中央银

行信贷增长、中美相对产出增长率的变化影响外汇市场升值压力的时滞较长,为12个月,次序修正后的似然比统计量(LR )检验结果也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最优时滞为12个月。因此,我们选择滞后期为12个月。VAR 估计的结果见表3。 表3VAR 估计结果样本区间(调整后):1995年2月至2008年1月包含样本:终点调整后的样本为156个被解释变量EMP t CNd t

CNy t

CN ρt

R 201796014120144501358调整R 2

01696011240117201043F 2统计量

7196411430

11632

11138

EMP t (-1)01483(51147)

EMP

t (-2)-01455(-11627)

EMP t (-3)01110(11112)01741(11539)

EMP t (-4)-01121(-11196)

EMP t (-7)01397(11393)-01059(-11056) EMP t (-8)01333(11164)-01804(-11620)

01066(11167)

EMP t (-10)-01483(-11677)

EMP t (-11)01117(11136)

EMP t (-12)-01421(-11473)

-01721(-11456)

CNd t (-1)-01027(-11456)

CNd t (-4)-01043(-11226) CNd t (-8)-01037(-11081)-01121(-11258)

CNd t (-9)01046(11328)

-01220(-11309)

-01033(-11739)

CNd t (-10)01186(11880)

CNd t (-12)

-01107(-21926)

-01052(-21574)

表3说明,VAR 系统解释了7916%的E MP 波动,对于外生变量对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的影响,虽然购买力平价的偏离程度(θt )的显著性水平不高,但参数估计符号与货币

模型的设定是一致的,即购买力平价的偏离程度为正,在汇率超升的情况下,将加大人民币市场升值压力。外生变量中美国基础货币的增长率以及美国利率变化的系数估计符号与货币模型设定的系数符号不同,可能的解释是美国增加货币供给后,增加的流动性没有流入中国,而是带动美国资产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吸引资本流入美国,降低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美国提高利率可能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美国、流出中国,因而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无论美国基础货币增长还是美国利率变化,指标的显著性水平都不高。外生变量(美国经济的相关指标)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缺乏解释力。

我们分析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的决定因素。首先,分析中央银行国内信贷对E MP 的影响。估计结果与货币模型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对中央银行国内信贷的一个冲

①如Akaike 信息判据(AIC )、Schwarz 信息判据(SC )等。

续表3 CNy t (-1)

-01566(-51904) CNy t (-2)

-01279(-21617)

CNy t (-4)

-01097(-11597) CNy t (-5)

-01097(-11623)

CNy t (-6)01161(11586)01016(11352)

CNy t (-7)01211(21030)01022(11878) CNy t (-8)01033(11507)

-01067(-11082) CNy t (-11)01212(11989)

CNy t (-12)01043(21178) CN ρt (-3)-01243(-21437)

CN ρt (-5)01243(11386)

01631(11285)01889(11044)

01214(21205)

CN ρt (-6)-11260(-21520)

CN ρt (-8)01231(21265) CN ρt (-10)01125(11212)

CN ρt (-12)-11135(-21135)-01291(-01315) C 01343

(11721)01155(01279)11426(11475)-01073(-01662) θt 01001(01020)01109(01574)-01756(-21296)-01005(-01128) USh t

-01023(-01385)

01302(11829)

01109(01380)

-01020(-01606)

US ρt

-01190(-01469)-11211(-11071)01317(01162)01044

(01197)

注:(1)小括号内数字为t 2统计量。(2)对VAR 系统的内生变量,本表只列出了估计结果较为显著的有关解释变量的参数值。击,12个月后,将带来E MP 的显著的负向反应(见图2),从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看,人民银行国内信贷的变化是导致人

民币升值压力变化的原因。其

次,再看中国对美国相对经济

增长率变化对E MP 的影响。图2显示经济增长的冲击对

E MP 的影响在12个月后十分显著(t 统计量为21178),且为正向的影响,即中国相对于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将带来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基本决定因素,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也说明经济增长是导致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增加的原因。再次,从国内利率水平变化对E MP 的影响看,究竟是像货币模型指出的,国内利率水平变化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系数为负值,还是如汇率决定的利率平价理论,国内利率水平提高,将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带来人民币升值,估计结果表明,在国内利率变动后的1—2个月内,对E MP 的影响方向是负的,但之后表现为正向的影响(见图2),但所有这些影响在统计检验上是不显著的。从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看,国内利率水平的变化不是导致E MP 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这一结果说明,货币当局降低利率虽然在短期

内不利于缓解升值压力,但从较长的时间看,在一定的程度

上有利于缓解升值压力,但利率政策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不显著。

我们再考察外汇市场升值压力对中央银行国内信贷、中国经济增长和国内利率水平变化的动

图2 E MP对其他内生变量的脉冲响应(虚线为正负2个标准误差) 

态影响。首先,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导致中国货币当局减少国内信贷(或增加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以对冲外汇储备增加,减少经济系统过多的流动性,E MP的一个脉冲对人民银行的净国内信贷有较显著的负向效应,尤其是在2个月、5个月和12个月以后(参见图3)。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E MP变化是导致中央银行国内信贷变化的原因。图3显示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减少其国内信贷应对了外汇储备的增加,从动态效果看,前6个月内国内信贷减少,但7月到11月,中央银行国内信贷增加,应对升值压力增加的政策效果不明显,滞后12个月后,政策效果较为明显。

其次,分析E MP对相对产出增长率的影响。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本国货币的升值压力是该国拥有较多的净出口或更多的净资本流入的结果,因此,货币存在升值压力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结果说明,人民币升值压力在短期内(前4个月内)对产出增长率的影响为正向关系,即滞后1—4个月,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有利于促进产出增长,在滞后6—8个月以及长期内,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不利于中国产出增长,参见图3。也应看到,E MP对产出增长率的影响在统计检验上都不显著。

再次,分析E MP变化对中国利率水平变化的影响。国内利率水平对升值压力变化的反应,理论上存在两种可能。一方面,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一国货币贬值将促其提高利率,利率和升值压力之间呈负向关系;另一方面,当一国货币面临升值压力时,货币当局为缓冲因外汇储备增加而过多投放的基础货币,常常提高利率水平,以调控过多的流动性,这样利率水平与货币升值压力又呈现正向关系。中国利率水平变化对E MP的脉冲响应图表明,在一定的时期内(如前11个月),国内利率水平的变化与人民币升值压力总体上呈正向关系,即E MP增加,带来国内利率水平的提升,但这种反应在统计检验上并不显著,即国内利率水平的变化并不显著地反映人民币升值压力的

图3 其他内生变量对E MP的脉冲响应(虚线为正负2个标准误差)

 

变化。从因果关系检验看,E MP的变化也不是国内利率水平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六、结论和政策涵义

通过VAR系统的估计,我们发现中国中央银行国内信贷、经济增长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决定因素看,中央银行国内信贷与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呈现负向关系,而中国相对经济增长率以及国内利率水平则与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呈现正向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发现当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时,货币当局的反应是减少其净国内信贷,国内利率水平则不对E MP变化做出显著反应。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加在长期还可能产生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通过估计E MP方程,发现作为内生解释变量的中央银行国内信贷和国内利率变化的系数估计值较小,外生解释变量的t值不显著,反映了中国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人民币升值压力产生的根源主要来自国内,人民币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美国货币供给、美国利率水平的变化等因素不是造成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不断增加的直接原因。

2005年以来,中国货币当局为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力度,搭配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方式回收流动性,严格控制基础货币增幅;增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允许更大幅度的汇率升值;鼓励资本流出,放宽境内企业、个人使用和持有外汇的限制,鼓励境外投资;为避免增加升值压力,慎用提高利率的政策。这些措施是有效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缓解。为调控升值压力,货币政策的取向应是,第一,保持中央银行国内信贷的稳定增长;第二,实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大程度的市场化,由市场吸收大部分压力;第三,既然决定人民币升值的基本因素是中国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的不断提升,就必须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国内储蓄率,减少对出口的过度激励,加大

劳工保护、能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政策。

参考文献

卢锋、韩晓亚,2006,《长期经济成长与实际汇率演变》,《经济研究》第7期。

卢锋、刘鎏,2006,《我国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1978—2005)———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关系的重新考察》,《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2期。

张晓峒,2008:《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计量经济学应用培训教材》。

朱杰,2003:《中国外汇市场压力和中央银行的干预程度:一个经验分析》,《世界经济》第6期。

G arcia,Clara and Nuria M alet,2005,“Exchange M arket Pressure,M onetary P olicy,和Econom ic G rowth:Argentina in1993—2004”, P 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W orking Paper Series N o99,University of M assachusetts2Amherst.

G irton,Lance and D on R oper,1977,“A M onetary M odel of Exchange M arket Pressure Applied to the P ostwar Canadian Experi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 ol.67,N o.4,537—548.

G ochoco2Bautista,M aria S ocorro and Carlos C.Bautista,2005,“M onetary P olicy and Exchange M arket Pressure:The Case of the Philippines”, Journal o f Macroeconomics27,153—168.

K amaly,Ahmed and Nese Erbil,2000,“A VAR Analysis of Exchange M arket Pressure:A Case S tudy for the ME NA Region”,ERF W orking Paper N o.200025.University of M aryland,C ollege Park,M D.

K im,Inchul,1985,“Exchange M arket Pressure in K orean:An Application of the G irton2R oper M onetary M odel:N ote”,Journal o 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V ol.17,N o.2,258—263.

T anner,Evan,1999,“Exchange M arket Pressure and M onetary P olicy:Asia and Latin America in the1990s”,The I MF W orking Paper WPΠ99Π114.

Y ounus,Sayera,2005,“Exchange M arket Pressure and M onetary P olicy”,W orking Paper Series WP0603,the Bangladesh Bank.

’s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and Monetary Policy:

A Monetary Model

B 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Bu Y ongxiang

(China Center of Economic Research;Peking University)

Abstract:Based on a m onetary m odel this study derives a measure of Renminbi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E MP),and investigat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 MP,central bank domestic credit,China’s relative economic growth rate against US,and domestic interest rate.Als o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 pacts of US m onetary base and interest rate on China’s E MP.M onthly data for the period1994201to2008201and a VAR methodology are used.We found s ome evidence of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nminbi appreciation pressure and central bank domestic credit,as well as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nminbi appreciation pressure and economic growth,domestic interest rate respectively.Als o there is s ome evidence that E MP affects domestic credit negatively,while no significant im pacts on China’s interest rate.

K ey Words:Exchange Market Pressure;M onetary P olicy;Economic G rowth

JE L Classification:E580

(责任编辑:王利娜)(校对:子 璇)

货币政策 (2)

第十章货币政策 一、习题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服务于()。 3.()是指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而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把物价水平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 4.()是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其实际上是指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的限度之内。 5.一般性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大工具,通常被人们称为三大传统法宝。 6.目前许多国家对期限不同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率,存款期限越短,其货币性越强,法定准备率就越()。 7.当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法定准备率。 8.()对金融和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就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来完成的 9.市场利率是影响货币供需与()的一个重要指标。 10.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首先对某些()产生一定的影响。 11.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就是通过对资金用途、资金利率等有目的的选择,调节货币的()。 12.比较适宜用作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是货币供应量和()。 1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的()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14.中介目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1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是具有()、()和()。 二、判断题 1.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水平的绝对稳定。 2.充分就业是指社会劳动力100%的就业。 3.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目标,应主要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仅仅关注于它的短期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必须无顺差或逆差。 5.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6.实施再贴现政策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7.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一项强有力的货币调控工具,因此,这一工具是中央银行惯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8.金融市场情况一旦发生变化,中央银行可以迅速改变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9.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但币值稳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 10.如果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买入有价证券调整货币供给量。

中国近十年取得的重大成就

科学技术创新要想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面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战场,积极探索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的新道路,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主攻方向在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中国近十年来的科技创新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第一,抓住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和挑战,以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技术,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符合低碳、绿色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化体系,走一条低污染、少消耗、高效益的工业化道路。 第二,大力开发稀有资源替代技术、多功能技术,推进洁净煤技术、复杂油气开发技术等转化应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二次资源利用水平,支撑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着力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使我国的能源结构向合理、安全、清洁的方向发展。 第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和准确掌握区域(全球)性自然环境重大问题和科学规律,扎实推进污染治理和废物可再生利用科学技术,在治沙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等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成效显着;积极推进生态治理科技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过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总之,近十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创新才刚刚开始,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仍然任重而道远。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分析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分别选取了一个代表变量,建立V 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模型的结果支持了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即认为货币政策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反而会引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经济增长;V AR 一、引言 2008年底,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世界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受此影响,我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陷入困境,当前由于外需减弱,、内需不振,一些企业陷入困境。为了刺激实体经济,中央政府和央行出台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后来中国经济的快速而短暂的复苏,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该计划是随后通胀的元凶,甚至认为中国经济短暂复苏后的增长乏力,再次陷入困境也与之有某种必然的联系。选择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新一届政府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是选择相信市场,主要依靠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走出经济困境?还是更加依赖政 府货币当局的政策,实行新一轮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这使得研究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很有必要。

二、理论回顾 对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不同学派的学者认识不同。古典学派认为货币只是媒介,经济一般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产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视为常数。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物价的同比例上涨,引起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应控制货币量的增长、物价和币值。 20世纪30年代末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古典学派政策上的无能为力,使凯恩斯学派登上历史舞台。凯恩斯认为,人们出于“流动性偏好”,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经济中的常态是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总是有可供利用的闲置资源,货币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配合,通过利率,影响货币需求,以致消费和投资,最后达到扩大产出、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的“滞涨”现象,使人们开始对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和政策进行反思。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扩张在长期的唯一后果就是通货膨胀。即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了其需求量的结果。同时,货币政策存在滞后性。所以,货币主义学派政策主张控制货币数量的增长,使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笔者倾向于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即认为货币政策扩张在长期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而对通货膨胀有正的显著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要求:请就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写作思路: 1、首先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背景; 2、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分析,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近两年来的情况; 3、最好简要分析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利弊得失。 4、题目自拟(参考题目: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试论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协调等; 5、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取向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为持续下降。面对这种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货币政策则经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从总体情况看,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2008年7月以后国家实施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产生了积极效果。目前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抑制,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同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2009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要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采取央行降息。注入流动性。但到日前为止,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世界经济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危机,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高,影响面广泛,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尚未恢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其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短期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再次,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发展,全球普遍有企业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等情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走低,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 2.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一是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外需下降的影响会带来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响:二是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尽管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但由于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度下降,银行信贷总量增长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加上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淡,这些都会对投资增长带来影响:三是消费需求可能减缓,虽然国家采取家电下乡、农民增收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但从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等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逐渐趋缓,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几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和汽车消费迅速增长是带来消费加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近期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放缓,消费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因素。因此消费需求形势不容乐观。 3.金融风险将会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受损;二是引起在华投资机构的连锁反映;三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相对较少,在华外资机构出现问题的也不多,至今尚未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现象。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深入,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将进一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内容摘要 所谓货币政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政策。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同信用、金融的关系密切不可分,也有人将货币政策笼统地等同于金融政策。规范地讲,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与信贷总量,调节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等,以期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水平,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由于经济大萧条,彻底粉碎了根深蒂固的“廉价政府政策”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各国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于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构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和最终目标进行深入探讨,首先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通过我国现行体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再阐述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深入,信用和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金融借助于各种信用形式、渠道、手段和工具,发挥它的渗透扩散能力,必将国民经济运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操作,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方面军的重要作用也会得到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目录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工具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总调节 1、存款准备金制度 2、再贴现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效 1、金融市场 2、金融机构 3、企业居民户 三、我国目前现有的货币政策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 (二)紧缩性货币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 四、我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一)物价稳定 (二)充分就业 (三)经济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 (五)其他目标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变迁路径与发展趋势

我国货币政策变迁路径与发展趋势 中国自从1985年起有真正的货币政策,在短短的25年中,货币政策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进行操作,并没有现成的理论。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特殊经济形式国家货币政策的改革和变迁的阐述,在当今变幻的国际环境和复杂的国内环境下对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有所帮助。 一、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变迁路径 货币政策是由国家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所制定的,是关于金融活动的一系列政策、方针与调控政策的总称。它是实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核心所在,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有三大构成要素: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去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逆向制约关系,所以货币政策都是以货币政策目标开始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再过滤到货币政策工具。这三者有机的联系起来,才有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政策传导机制,它们共同影响着最终的效果。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从总体上看,货币政策目标的核心是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但是要考察货币政策目标实现与否,需要有一些可以量化的、可以操作的经济指标。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的目标而选取的操作对象。我国在改革初期主要使用贷款规模控制,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大大增加,这种主要利用行政手段控制贷款规模的方法也与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来越不相适应。直到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放弃信贷资金计划管理模式,至此,贷款规模作为中介目标的角色由此退出历史舞台。 利率无论是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中介目标还是传导机制都是各国央行所青睐的。它对刺激经济增长、减轻企业债务负担,降低国债的筹资成本及推动个人信贷起了积极作用,但中国连续7次下调利率对刺激消费与投资的作用却不明显。重要的原因是,利率作为一个经济的内生变量,它的变化是顺经济循环的,即在经济繁荣时期,利率会由于信贷需求的增加而上升;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利率会因金融市场的萎缩而下降。虽然说利率在经济“软着陆”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在治理通货紧缩的过程中,它逐渐被货币供应量所取代,政府把目光转移到扩大货币供应量。 (二)操作目标的困境和工具的选择 在增加的货币供应当中,基础货币投放及其增幅是极其重要的,作为操作目标之一,与准备金率在中国货币政策的变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理论上准

六十年我国在外交取得的成就

如何充分认识见过60周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 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我们中国终于登上了金牌榜第一!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革开放三十周年变化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货币政策的外部因素 从汇率情况来看,近期人民币汇率采取类似于一种参考双“锚”模式,即美元和一篮子货币:在美元走强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而美 元走弱时则参考美元。也就是说,在美元上涨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 相对走弱,但对一篮子货币仍然是上涨的。这有助于防止或减缓人 民币贬值预期的形成。 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对内将是“去杠杆,抑制资产泡沫”,对外将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主动挤压泡沫,防范金融风险, 也是货币政策势在必行的趋势。 货币政策的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当前的金融形势、经济基本面、四部门的债务状况等都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而当前的金融形势以及过去 几年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是货币政策参考的重中之重。 1.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政策已从放松金融管制阶段,逐步进入加强管制和引导规范阶段。次贷危机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后,我国逐渐放松金融管制。2015年我国金融业产值增速15.9%,远远超过GDP增速。中国金融 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今年已经上升到10.2%,较2012年的6.3%,短 短四年时间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 在这四年中,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的风险也逐渐聚集。为防范金融风险,2016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金融管制逐步加强。而市场对 资金的需求规模并没有减少,如险资举牌就对资金有巨大的需求, 但央行并没有放任市场资金供给,导致10月中下旬开始资金面趋向 紧张。市场从“资产荒”到“资金荒”的切换十分迅速,以至于近

期发生了一次类似于2013年的小规模利率风暴。随着市场流动性紧 张预期进一步加大,利率走高,债市也发生了大幅波动。 债市大幅波动,主动打压了资产泡沫,短期释放了风险。因此,从我国当前金融状况来看,货币政策势必将以抑制资产泡沫的进一 步加大为目标,以防止金融空转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从这个 角度来看,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并 不大。 2.实体经济基本面 再看实体经济基本面,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逐渐企稳。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超过6%,利润同比增长8.4%;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7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1000 万的就业目标;投资也出现好转,特别是民间投资,10月份民间投 资增长5.9%,较6月的负增长高出约6个百分点。此外,PPI由负 转正,CPI温和上升,PMI连续3个月在临界点之上,市场预期明显 改善。因此,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稳增长压力减小,也给货币政 策相对从紧创造了条件。 如果单考虑通胀因素,预计2017年通胀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也 会使得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变小。 3.债务负担 目前我国整体债务负担较为沉重,2015年底全社会杠杆率249%,四部门的负债情况各有不同。 政府方面,2015年中期至2016年中期有一波强劲的加杠杆过程,负债同比增速由不足10%上涨到超过30%。2016年中期以后政策开 始有所收敛,但11月增速仍然在25%以上。 对于居民部门来说,其负债大多用于购房。伴随着房价上涨,今年以来居民部门杠杆率迅速增加。在10月份楼市调控加码情况下, 增速依然高达22.1%。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2011级4班 臧凯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 201112227 臧凯 一、演变历史 以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从而建立起正式的中央银行体制为标志,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践。在总体上,我国货币政策可以1997年作为分界线,之前主要是以反通货膨胀为目标,表现出抑制需求的特征;之后是以反通货紧缩及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表现出扩大需求的特征。当然,具体到不同的周期阶段,货币政策在实施中也会存在着扩张与紧缩的方面。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 在我国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普遍的认识是把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也当作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则明确地将货币政策的目标界定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1984—1997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 (1)1984—1986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 在中共十二大提出“翻两番”战略目标的激励下,我国经济从1982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经过连续两年多的扩张,至1984年第四季度,经济已显现了明显的过热势头:为满足高速经济增长中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财政收支出现较大赤字,而弥补赤字的货币超量发行,

使得通货膨胀率直线上升,致使1984年10月中旬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抢购风潮”。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央行开始实施以平衡信贷、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应该说,这次货币政策实践是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的行政和计划干预向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间接调控过渡的第一次重大尝试和标志。不过,由于当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政策工具也不完善,因而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2)1987—1991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 为了满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从1986年第二季度开始通过赤字财政来维持投资与消费需求。特别是1988年实施财政的“包干”体制后,地方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更加迅猛扩张。针对需求总量膨胀——财政赤字——货币超经济发行——物价上涨之间的恶性循环已严重地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对付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从1988年第四季度起推行了以紧缩为重点的“治理整顿”措施。通过“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货币政策的实施,经济于1991年回复到了低通胀下的快速增长路径。 (3)1993—1997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 1992年,中国经济开始了新一轮周期的启动,到1993年上半年,持续高涨的投资发展热情和宽松货币政策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的

我国货币供给与产出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与产出关系的实证分析 摘要:对我国而言,货币政策已逐渐成为了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传导和效用的实证分析是必要的。本文旨在研究货币供应和产出之间关系,即货币政策对产出效用大小问题,所以选择了简化形式的实证分析,通过分析确定了货币供应量是影响GDP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的,M2对GDP产生影响相对更大也得到了统计结果的支持。最终得出结论,M2作为货币政策的观测目标更具指南作用。 关键词:货币供给;M2;产出 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波动加剧,除了市场的自我调节外,各国政府央行也纷纷采取更积极主动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对经济进行干预,以保持经济的稳定。用什么样,何种程度的政策来减少产出及通胀的波动,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问题之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政策的发挥效力的大小和时间长短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所以一直以来,学术界对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和效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很多的成果。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基本分为两派,有不同的出发点和观点,产生了极大的争论。 支持凯恩斯主义的学者采取结构模型的实证分析,多年来发现了多种清晰的结构模型,如(1)传统利率传导途径: (2)托宾q理论: (3)财富效应:等等。 结构模型实证分析有其优势,我们可以独立的分析各个机制来看它是否合理,对政策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有更准确的把握;可以使我们更准确的预测货币对产出的影响;可以预测如何改变制度还影响货币政策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优势都必须以这些模型是正确的为前提。 支持货币主义的学者更倾向用简化形式的实证分析,不考虑中间的过程,只是看M与Y之间的实证关系,这样就没有了途径的限制,考虑的更为全面。但同时也带来了因果关系颠倒和外在因素影响的问题。 对我国而言,货币政策也已经成为了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我国金融市场处于发展阶段,且金融结构和制度与国外有不同,所以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传

近二十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和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二十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和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金融改革二十年背景概述 20年来,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程。从中央银行的建立,到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分设;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出现,到证券市场的运营;从拆借市场的兴起,到期货市场的发育;从贷款规模的取消,到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等,中国金融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但归纳而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到现在,实际上只剩下三大重要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率市场化,分业与混业经营。 二、金融改革成就分析 如今,金融改革历经二十载取得了相当大的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建立了融资规模庞大、结构相对健全、竞争比较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型金融运行体制,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达到了相当程度。金融市场体系的形成,为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使得市场型金融运行体制得以确立,成为推动经济、金融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伴随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类经济主体的投融资渠道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大大提高,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 第二,建立了以多种间接型金融调控工具为主体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金融的调控,则必须摈弃计划管制,实行以金融市场为基础的间接调控,注重发挥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各种间接型金融调控工具的作用。1996年,我国取消了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在金融调控间接化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率对金融运行的政策调控功能也在明显强化。除存贷款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例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降息/加息)或者数量手段(提高/降低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相关政府部门(如中国的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政府开支(例如建设公共设施)等影响宏观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 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 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 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最终版.doc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为什么? 答: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理由: (一)通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 政策。但当前物价上涨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光靠货币政策 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等手段,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 (二)当前物价上涨是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及输入型通胀等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上 涨较快;由水、电、燃料价格、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住房租 金价格等要素组成的居民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食品价格和房 价是这次物价上涨的两个大头,特别是食品价格成为物价上涨 的主要推手。在这种背景下,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 须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等手段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 好通胀预期。 (三)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 货币政策。但当前中国物价形势复杂,货币政策多是对流通中 的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对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作用有限, 对当前结构性通胀的治理效果不佳。再者,货币政策主要作用 于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故政策传导上 存在一定的时滞。此外,货币政策各项工具的使用和效果都有 一定的局限性: (四)现阶段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为了抑通胀而紧缩流通中 的货币量,进而导致投资减少,来控制总需求。 措施:

在目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对于结构性通胀,长期来看,治理的关键在于: 1.调整产业结构, 2.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控制投资方向、赤字规模,能结构性地对需求予以调节; 4.通过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能结构性地改 善长期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5.通过直接的税收减免及价格补贴政策,也能增加短期供给。 6.对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胀,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 产率,切断要素价格上升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物价上涨的 通道。因此,利用相关财税政策可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和自 主创新,提高产能,增强企业消化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 促进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产品价格上 涨。 由于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很难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应对结构性通胀,财税政策因其针对性强和轻重可调节性而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因食品价格上涨过快而形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来增加供给,改善供求关系,平抑价格上涨。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控物价、稳需求、防风险”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1.控物价,就是要保证有效供给,特别是食品、煤、电、油、气、 运的供给,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稳定通胀预期,防止出现全 面通胀。 1)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完善 和落实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精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段一般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 近三年来, 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值争论。最近, 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在不断升级。当前我国面临两大压力,一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信贷紧缩的压力。从外部来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得外需逐步增加,通胀的压力需要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若时机把握不当,又将会导致热钱的流入,从而进一步给我国的物价及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从国内来看,低端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的走高,工资的增长,以及货币的过量发行,都进一步推动了通货膨胀。 信贷规模的急速扩充, 未找到投资出口的资金流向资产市场, 形成大量的购买力, 国内资产泡沫严重。然而,信贷扩张的短期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在信贷紧缩情况下企业无法偿还的风险,后果是,资产泡沫破灭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恶化,进而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在考虑作为短期应对危机的信贷扩张策略的退出时,我们又面临与通胀相类似的两难的困境,即一方面,国内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升温需要紧缩信贷;另一方面,信贷的紧缩会抑制市场需求导致资产供给的大幅下跌,资产价格的控制会引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长期来看,将带来“多米诺效应”。因此,原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不再适用于我国。 当前为了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提出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方法,取代了持续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相应部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后作所出的重要决策,使经济工作的“稳增长” 取代了之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保增长”。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微调以保持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它是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1、什么是转轨时期? 转轨,名副其实,它原本的意思是:火车在变换方向时变换轨道的这一种行为,现在多指的是一个个体或者整体在发展壮大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获得更大的利润,而做出的大型的战略层面上的目标调整与重订。 转轨时期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转轨时期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例如:一个企业的成功转型,就是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根据自己企业的需求,对企业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大范围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模式。 往往这个时期,企业或者国家面临空前的挑战与危机:如果把握的好,那么在改革调整之后,这个整体必将发展地越来越好、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润;但要是没有驾驭好这一次转轨,那么,不仅是对原有成果的一次毁灭性打击,更葬送了企业或者国家的前提。由此可见转轨时期的重要性,以及把握转轨时期的决定性。 2、中国的经济转轨时期有哪些? 从经济发展的方面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中期(唐宪宗年间)的“飞钱”;再逐步地发展到陆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然后到山西庄的票号、宁绍帮的钱庄;再到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接着就是19世纪末期著名的猎杀胡雪岩行动(标志着以左宗棠为后台的主张海防、陆防的政府与以怡和洋行为首的洋人的金融战争正式打响);再到中国近代各种耻辱条款的签订;随后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在长征期间创新出来的“红军票”帮助中共走过了建立初期的种种困难;在这期间有国民革命、北伐军、1920年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上海成立、1931年中美第一次汇率战争;之后再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两次转轨分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和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经济的确好了很多,就暂且不提这个,我们将更大的注意力放在改革开放这次上: 从1979年到1980年,主要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1年是财政政策紧,而货币政策松;1982年到1984年,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5年则是两大政策“双紧”配合;1986年到1988年,仍表现为两大政策的“双松”配合;1989年到1991年,是两大政策的“双紧”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次出现“双松”配合。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使得货币政策开始考虑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新问题,而且也引发了未来两大政策配合的新层面。 1997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从对资源约束逐渐过渡到了需求约束的局面,同时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促使中国经济面临到了周期性的低谷。面对这样的情境,1997年以后,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迅速的转变为“双松”配合的政策。并且在随后的1998年初也宣布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在加入WTO之后,从2003年起,中国经济形势再次面临了变化,同时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其主要内容还有适当回收流动性,并且最终确定了“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思路。近年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伴随着提高利率,这些措施都是在紧缩银根,进而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功效。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成为进入2007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中央政府也把2008年的宏观调控思路,确定为了“从紧货币政策”与“稳健财政政策的协调”。 由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充分看到,进入转轨时期以来,货币政策由弱到强。改革开放之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对相应搭配产生的效果做了一定的分析。 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 时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1994~1997 适度从紧适度从紧 1998~2003 积极稳健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4~1997) 1、宏观经济背景: 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 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2、相关措施: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

请举例说明我国近年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请举例说明我国近年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就此谈谈科学研究的特点及意义? 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之前,每家每户吃饭只能满足全家的温饱;但是现在,人们的餐桌丰富了起来。改革之前,我们的通讯方式仅仅限于写信或拍电报,十分麻烦,但现在,我们可以用QQ,MSN,手机短信,可视电话等许多科技产品来和远方亲人交谈。 民族凝聚力:增强了,通过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增强,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打倒我们。 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了,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国家的物质生活匮乏,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而现在,我们实现了很多技术上的突破,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赶上、超过了发达国家,我们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国家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经济方面:我们国家的GDP总量很大,但是人均GDP的排名却不是很理想,我们还要克服很多困难,清醒地面对现在的成就,很多的地方还很贫困,我们还应该在很多地方加强建设,让我们国家更加美好和强大。 科技方面: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我们还应该多进行科技研发,让世界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上多几个中国人的名字!我认为,我们国家要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应该做到: 1.构建高速交通网络,“想致富,先修路”。 2.加强各方面的福利建设,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 3.继续支持基础教育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牢记教育兴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加强科技研发,突破关键技术,让综合国力继续增强。 第一伟大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思想冰封的解冻改革开放的酝酿改革元年的标志。 第二石破天惊农村改革之船艰难起航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农民的伟大创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第三国门渐开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蛇口,对外开放从这里启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实验场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 第四格局初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向城市进军浓墨重彩的一笔万紫千红才是春。 第五东方风来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思想的交锋在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第六硕果累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化为一篇精彩的大文章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第七世纪号角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新世纪奠基辉煌新篇章中国战略发展。 第八征帆启航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科学发展谱新篇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伟大的旗帜附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事记的30年,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深化对于实践的认识,不断改革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思想,从而持续推动改革和发展。 每一次的思想解放或理论创新都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所发生的,并且所解决的都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转折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解决了拨乱反正问题,并最终选择了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进入新世纪以来,改革发展进程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如何正确理解发展的内涵,如何创新发展模式以及如何深化改革开放等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的理论创新,明确指出了要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如何进一步发展,并确立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观点。 30年思想解放或理论创新的主要经验,就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重大思想和方法。正是在这些重大思想方法的引导下,逐步产生和形成了建设和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