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化学美

浅谈化学美

浅谈化学美
浅谈化学美

浅谈化学美

化学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化学美无时不伴随我们左右。同时化学美也拓宽了我们钻研化学教材的视野,使我们看到了化学教学改革的广阔前景。我们要积极地、主动地用美学观点来指导教学,把中学化学教学提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化学的物质美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的学科,它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在微观和宏观上都充满了美。宏观存在的物质,其形态美、结构美、变化美、实用美等比比皆是。如“随机应变”的变色玻璃,“洞察干湿”的变色硅胶,艳丽奇特的珍珠,等等。各富个性的美,都与化学有关。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联系生活中具体物质,既可以使学生头脑中深层的表象复活,在回忆中审美、联想中激发思维,又加强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成一种美与知识浑然一体的教学氛围。

在微观世界里,原子核电子排布的规律性,物质构成的多样性,晶体结构的独特性,这充分体现了客观事物内在的自然美;S、P、d 电子云的形态美,足球烯的美丽造型,这又是对称、和谐均衡之美的具体体现。教师通过形象比喻,严谨的表达,使学生感受到这个客观世界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改造自然的品质和审美观察。

二、化学的变化美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实验现象的奇妙多彩及变化无穷,形成化学的一种独特美。如焰火的五彩缤纷,投入水中的钠、摇曳闪烁的光及“嘶哑”的声响,奇妙的焰色实验,几种缓冲剂混合后千变万化的颜色等等,均是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物质运动的动态美和变幻美。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加以强调,进行比较,就能多角度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崇尚科学,热爱生活和美化生活。

三、化学的理论美

化学理论在保证了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基础上,还体现了理论另一种内在美——简明、和谐与奇异之美。物质不灭理论和质量、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千姿百态的化学世界有序而和谐的本质;勒沙特列原理十分简明的概括了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统一;气体摩尔体积理论展现一个平凡气态体系中蕴藏了一个多么奇异梦幻般的奇观;道尔顿的“原子论”,用来解释和说明各种化学理

论与各种化学定律间内在联系显得那么的和谐与完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化学理论的简明、和谐与奇异之美,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理论的记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欲,引导他们向科学的大道上挺进。

四、化学用语美

化学用语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术语,是先辈们长期探索凝聚的结晶。在今天我们看来,它显得十分简洁而富有深蕴。元素符号是一种最佳抽象形式表现感性自由内容的形式美。“钋”是居里夫人为纪念祖国而命名;“铀”的意思是“天王星”……这均体现出其抽象美。对于物质的化学式,经常听到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有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化学式从口中念出,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朗朗上口,又铿锵悦耳,显示出一种绝妙的音乐美;而电子式的书写,处处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对称美。如氯化钙的电子式:。至于化学议程式与离子议程式,如Ca2++CO3=CaCO3↓,Zn+H2SO4=ZnSO4+H2↑,这既体现一种对称美,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形象美(如沉淀、气体分别用“↓”“↑”表示),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化学用语美,既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有利于学生对它的掌握。

五、化学实验美

实验是洞察化学世界的窗口。一项完整的化学实验,能处处体现出对美的追求。例如实验的装置美,实验装置的设计首先符合科学原理和规范,而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美感,如启普发生器、曲颈瓶给人以造型美的享受,堪称实验装置艺术之精品;实验操作的“艺术美”,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要准确到滴加一滴酸而使瓶中红色消失,这是一种实验操作熟练精确美;做喷泉实验时,在保证美丽喷泉形成的基础上,还要求动作井然有序,表情丰富自然,这是运动的风度、气质美。精湛的实验操作使“表演者”和实验融为一体,成为一台科学的艺术表演。对化学实验美的追求,不仅能开发人的智力,同时也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能使学生寓学习于艺术享受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化学美无处不在(如对称美,周期美、相似美),只要你学习

方法巧妙(如对比、归纳、联想),你不仅感到化学学习其乐无穷,

而且在精神上美不胜收.A、B、C、D、E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其中A、C、E为单质,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

示.

小明、小红和小亮在推断A为何种物质时提出了如下不同意见:

(1)小明认为A可以是气体,则C为______,反应Ⅱ的化学方程

式为:

______;

(2)小红认为A可以是非金属固体,则E为______,反应Ⅰ的化

学方程式为:

______;

(3)小亮认为A可以是金属固体,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如果同意请写出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如果不同意请说明理由:

___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小明认为A可以为固体,在置换反应中,反应物为单质气体的就是H2.所以就是氢气还原氧化铜、氧化铁一类的反应.这个地方要求我们书写的是反应II,而不是刚分析的置换反应,故答

案:Cu 2H2+O2 点燃—

2H2O

(2)小红认为是非金属固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A为碳,这里问E的化学式,答案为O2.但是书写的方程式这次是I,即A+B=C+D的反应,答案为:C+2CuO

.

2Cu+CO2↑(其他金属氧化物也可以).

(3)小亮认为A可以是金属固体,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当然同意,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是金属参加的体现金属活动性的反应,但是要和盐酸或者是金属氯化物反应.所以可以写能够和盐酸溶液或者金属氯化物的反应.即2Al+6HCl=2AlCl3+3H2↑或者2Al+3CuCl2=2AlCl3+3Cu等.

故答案:

(1)Cu; 2H2+O2

.

2H2O.

(2)O2;C+2CuO

.

2Cu+CO2↑(其他金属氧化物也可以).

(3)同意;

2Al+6HCl=2AlCl3+3H2↑或者2Al+3CuCl2=2AlCl3+3Cu等.(其他合理即可)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侯永芳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我们这个时代。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在国外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我国有关CMI的研究刚刚起步,而CAI的研究已进入推广和使用阶段,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又一次飞跃。教学的发展,在国外始于6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程序教学法,即根据刺激反应—强化原则,及时获取教学信息的反馈,有效地实行个别化教学。由于当时的计算机发展刚刚起步,软件开发价格昂贵,操作难度大,并未受到广泛关注。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CAI 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使CAI软件开发更侧重于应用,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与学习者已有的认识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近几年,由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日益成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选择。CAI的发展趋势,正顺应了现代化教学的两个基本趋势,即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即通过个体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具备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而要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必须立足于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不仅要有雄厚的知识基础,还必须掌握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形成自学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CAI教学的主要特点,为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帮助。首先,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其次,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而教师的设问和强化刺激手段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

机,形成有意注意,消除学习的疲劳和紧张。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又使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三,CAI可以提供培养自学能力的条件。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构建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独立地上机学习,并辅之以必要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此外CAI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进行全面即时性辅导、减轻,还具有很好的功能。CAI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在化学教学中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虽然很多学校在计算机硬件的配置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在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上明显滞后于硬件的配置。而且,相当多的教师对CAI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认识不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足,参与不够,对CAI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更鲜为人知。为此,结合我校化学教学的开发和实践,我们CAI化学教学模式提几点看法。

二、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几种模式

计算机模拟教学模式实验:向一个盛有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一小块钠(约为黄豆粒大小)投入小烧杯。观察反应的现象和溶液颜色的变化。钠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并在液面上迅速游动;钠球周围有水雾,偶尔闪出火花,或伴有爆鸣声;钠球在反应中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加有酚酞的溶液变成红色。如节日的夜晚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焰火,就是碱金属以及锶、钡等金属化合物焰色反应所呈现的各种鲜艳颜色。不同的金属元素,如钙、钡、锶、钠、钾等,在接受能量后,原子的外层电子发生跃迁,活跃电子为了保持稳定又会回落到基态,回落时的多余能量要以光的形式放出,就是发光。烟花点燃时,有了热源

作为能量源,于?强忌鲜龉獭?不同的金属受高温灼烧时,发出的光不同,在化学上叫焰色反应,于是有了五颜六色的烟花。如银白色的镁条一经点燃就发出耀眼的白光;氯化氢、氨气分别溶于水,在一定的装置中都可以形成美丽的喷泉。又譬如铝热反应那种瞬

间爆发的美,让人记忆深刻。

金属氧化物带给我们的美,像天然宝石晶莹剔透、华丽耀眼,深受人们的喜爱。宝石不但是漂亮的装饰品,也是非常好的工业材料。天然宝石来源很少,价格昂贵,使利用受到了很大限制,所以人们非常渴望能人工制造出宝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的方法,制造出了各种具有高硬度和优良光学性能的人造宝石。红宝石和蓝宝石的主要成分都是Al 2O3(刚玉)。红宝石呈现红色是由于其中混有少量含铬化合物;而蓝宝石呈现蓝色则是由于其中混有少量含钛化合物。1900年,科学家曾用氧化铝熔融后加入少量氧化铬的方法,制出了质量为2g~4g的红宝石。古代金属制品带给我们的历史美,很早人们就掌握了炼铜的技术,如商代的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的最大古青铜器。1972年在河

北出土的商代铁刃青铜钺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铁器。

美的意境能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化学本身就隐藏丰富的自然风物等人文内容。再来说说非金属元素,以硅为例,谈谈它的化合物给我们又呈现?四男┟栏小T谖颐堑娜粘I钪校=哟サ揭恍┕杷嵫尾牧希缢唷⒉AА⑻沾傻龋杷嵫尾牧鲜且院栉镏饰牧暇尤戎瞥傻摹L沾稍谖夜杏凭玫睦罚侵谢褡骞爬衔拿鞯南笳鳌

4游靼驳厍鐾恋那厥蓟柿曛写笈毡碣福坪晡埃蜗蟊普妫蝗衔鞘澜?文化奇迹、人类的文明宝库。唐代的唐三彩、明清景德镇的瓷器均久负盛名。溶洞的形成,展现出“瑶琳仙境”等神奇美妙的“洞天福地”,让我们认识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祖国河山的无限美好,从而激发热爱祖国,关心自然的情感。“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的这一转化,以及明代名臣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启迪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观,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

金碧辉煌的镀金首饰、誉满中外的青瓷、景泰蓝、光导纤维、玻璃钢制品等物质,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多样性之美。化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家们对美的追求,在初中化学课本中出现的门捷列夫、拉瓦锡以及我国著名化学家、世界知名的制碱专家侯德榜等,他们一生执著追求科学的“真”,在他们的科学发明创造中,既展现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成果的外在美,又展现了科学家的人生价值之美和心灵之美。我认为以上这些关于化学学科呈现的美,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

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

(二)CAI的模拟功能,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较早开发和利用的一种功能。目前,很多学校的软件应用是这种教学模式。模拟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利CAI的模拟功能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或不易观察清楚、危险性较大、难于操作的实验内容,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图像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模拟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比传统的挂图、模型或录像都更真地接近于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且可反复播放,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CAI在化学教学中的模拟教学,主要适用于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内容:如原子核组成、电子云、核外电子运动、化学键中离子键、共价键形成、溶解和结晶、原电池、电解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NH3分子结构、有机官能团的结构等。另一方面适用于实验难以操作、危险性大而观察不明显的内容,例溴苯制备、氢气还原氧化铜、氨氧化、乙酸乙醋水解等。此外,工业生产知识内容,如硫酸、硝酸工业制法,炼铁也可制成CAI课件进行教学。

(二)多媒体综合教学模计算机可以控制多种教学媒体,这是其优于其它教学媒体的特殊功能。实际上,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中,教师上课也有声音、形象、板书、文字、挂图和实物等,教师也可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来调整教学策略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有二层含义,其一是把微机与其它教学媒体相互连接,赋于其它媒体交互性,同时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手段,使多种媒体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二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即“利用计算机交互式地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息,使它们建立起逻辑连接,成为一个系统,使之具有综合性,即一机多用,同时又可形成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90年代在法国首先提出和使用的,我国高中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学校不多。因此,主要的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还是指前一种但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平台,设计课件,操作使用鼠标简单易行,而且教师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实际上,进行CAI教学,应当逐渐从单纯的CAI向多媒体组合的CAI发展。例如,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我们把原电池中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内容讲授,让学生从微观本质理解原电池的形成,不仅采用了传统的分组实验教学,利用投影给出原电池实验要求、观察步骤,指导学生实验,并利用微机模拟原电池所形成的闭合回路,通过电子转移的流动过程和声响,及两极不同颜色的Zn2+离解,H+析出标示出内外电路所构成的闭合回路,使学生认识原电池本质;最后利用录像播放不同新型原电池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最终形成对原电池比较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这种多媒体组合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生认识的时空限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参与信息的收集过程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发挥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计算机个别辅导教学模式我们目前采用的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很难在全班实现个别化教学,而实现别化教学,又是化学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途径。由于CAI的课件主要强调人机交互功能,因此实现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个别辅导模式,主要是用计算机部分地代替教师,按照程序教学的原则,计不同的层次递进的教学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程序,提出需要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可向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给出高质量的反馈,如遇困难,还可以适当降低学习坡度,使学生循序渐进,得到知识的巩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个别辅导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自学的个别化教学方式。如果程序设计的分支越多,预想情况越丰富,越能帮助反复学习,克服障碍,共同达到教学目标,优化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程序,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学方法,真正实现个别化教育的目标。个别辅导教学模式,由于受CAI课件的限制及学生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而现有的软件局限性又较多,因此可尝试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当课件使用比较成熟时再做推广应用以上我们只对现有的常用教学模式进行了归类,除此之外,CAI 的问题解决、教学游戏及查询和问话等多种基本模式,在个别化教学的课件中都有所表现,此我们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我校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时间较长,不仅在化学学科,在其它各科教学中,都设计过丰富的CAI课件,这主要源于计算机硬件的配置和得力于一批对软件开发兴趣浓厚的中青年教师群体。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也在无形中推动了CAI化学教学的开发和应用CAI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主要是CAI课件设计比较困难。现在市售的课件,模式单一,价格较高,教师个人的教学设计和风格不同,课件使教师选择余地较小;教师本人又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设计程序,而要编程序,难度更大,由此需要有一个CAI教师备课系统,使教师便于选择、存储、检索加工组成课件。在进行CAI化学教学,要注意展示的应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一味地追求使用媒体,整个课堂教学变成视频图像,或频繁地更换媒体,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因素。因此,传统的教学媒体也无需都被电脑取代。

最后,既要注意画面的设计,不追求过分刺激而忽视教学效果;同时又要注意,表象不能代替经验,不能片面追难为易,而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敏捷和深刻性的培养,应在丰富的计算机表象基础上,给学生思维设置一些坡度,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在化学知识的记忆方法中,口决和歌谣是不可减少的记忆方法。因为口决和歌谣朗朗上口,好记好用,学生们特别喜欢。初中化学老师也在这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效果非常好。下面我谈谈几种有效的常用的口快歌谣法。刚接解化学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口决应用最多,也最适用。如:取用药品的操作要点:“固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缓立”“块状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应盛细口瓶,手贴标签再倾倒”。量筒的操作要点:“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胶头滴管的使用要点:“滴管滴加捏胶头,垂直悬空不玷污。不平不倒不乱放,用完清洗莫忘记”。对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编成歌谣,学生记起来有音律和节奏。

如电解水的实验中将两个电极产生气体的名称和气体的性质编成歌谣。“正氧体小能助燃,负氢体大能燃烧。”特别是化合价这节的知识,歌谣的作用太大的,这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难记,难理解,难应用。我作了两个歌谣降了难度。一是:

化合价分正负,金正非负单质零,氢正一,氧负二要记住,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二是: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在同学记忆的基础上稍加解释,再去应用,学生会很快掌握要点。这章的知识也就不难。还有学习燃烧的知识时,我用了“三字经“的歌谣,人生路,长漫漫。五千年,火陪伴。火着起,条件三:可燃物,氧助燃。点火源,紧相连。三去一,火自完。灭火法:一冷却,二隔离,三窒息。学化学,用处多,益处大,乐无边。学生记忆扎实,运用得心应手,深受学生喜欢,有的同学记完后还说:“老师还有吗?多编点”这种方法不仅降低难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趣味性,不失为记忆的妙法。

化学史论文(1)

化学史期末考核论文 题目:中国化学史对世界化学史的影响课程名称:化学史 姓名: 学号: 系别:化学系 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实验学期:2012 至2013 学年第一学期

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过渡与联系 指导教师 (化学系) 摘要:化学从研究对象可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多少年来,人们人为地把它们分为界限分明的两门学科。直到维勒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尿素。事实,世间万事万物均由有机无机共同组成。且有机物、无机物间可相互转换。近年,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的发展,使得这一界限真正已被突破,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相结合出现了一门交叉学科。金属有机化学正是两者之间的交叉学科。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结合在一起共同造福于人类。 关键字: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氰酸铵尿素金属有机化学 正文:化学这门学科,从研究对象来分,可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二大类。过去,一般认为无机化学是研究无生命物质的化学,有机化学是研究有生命物质的化学。1828年德意志化学家维勒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尿素,从而破除了有机物只能由生命力产生的迷信,明确了这两类物质都是由化学力结合而成【1】。 1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过渡 维勒在1828年给柏则里的信中写道:“我要告诉阁下,我不用人或狗的肾脏制成尿素。”在这之前,“生命力论”认为动植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生命力,只要依靠这种生命力才能产出有机化合物,即有机物最初只能在动植物体内产生。化学家在实验室只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新的有机物,而不能用无机物制作有机物。自然界的矿物等无机物千年万年亘古不变,是没有生命的。他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维勒道的两位老师格曼琳和贝采乌斯都是“生命力论”的维护者和宣扬者。如今,维勒却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强烈的冲击了形而上学的生命力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界的诞生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填补了生命力论制造的无机物同有机物之间的沟鸿,在这条鸿沟中架起了桥梁。第一次从无机物制备了有机物,

化学史答案(仅参考)

一、选择题(2*10) 附录一:重点注意复习的化学家:李时珍、阿伏伽德罗、波义尔、拉瓦锡、道尔顿、霍夫曼、诺贝尔、门捷列夫、能斯特、居里夫人、侯德榜、鲍林。这里的人名会考八题左右。 二、填空题(1*25)每空1分。 1、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从化学的萌芽至17世纪中期为古代化学时期;从17世纪中期—19世纪90年代中期为近代化学时期;从19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以来为现代化学时期。 2、侯氏制碱化的方程式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3、化学工业中最基本的化工原料,也直接或间接地作为其它工业原料的三酸是硝酸、盐酸、硫酸,两碱是烧碱、纯碱。 4、高分子化学与国计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天然高分子有绵花、蛋白质、天然橡胶。 5、化学史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大自然的化学知识的系统的历史的描述。 6、化学形成的重要标志波义耳化学观的确立。 7、青铜的成分是铜和锡,陶瓷的原料是黏土, 8、十大环境危机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水体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垃圾围城、土地荒漠化。 9、绿色化学的含义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三、简答题共25分 1、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史? 在实施全面的化学教育的诸多途径中,化学史教育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化学史在教学的意义有以下三点: 1)、以史为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中适时地穿插一些与化学知识相关的趣闻轶事,引导学生追寻化学发展的历程,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有助于化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2)、结合史料,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能结合史料介绍化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从发展的高度把握知识。 3)、以史为鉴,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精神和方法 一切化学知识既是思维的结晶也是科学家们在探索中采用了正确方法取得的成就。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在化学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化学史素材,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去,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之成为真正优秀的化学人才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学习化学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2、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P96~102 (1)把各种元素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使化学的研究进入了系统化阶段,同时,对物理学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为光谱学、原子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化学上,特别是无机化学,一次重大的综合。

感知美在化学中的策略

感知美在化学中的策略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感知美在化学中的策略 临海市大田中学卢晓霞 论文摘要:美育,在当今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实现中学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美、教材内在美、化学家事迹美、教师魅力美、多媒体形象美来培育学生的美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激发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美育化学教学渗透 1、问题的提出 美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美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大自然及现实生活之中,而且也存在于实验性及逻辑性极强的自然科学---之中。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仅可显示事物的“美”,而且能影响到科学品德、科学方法、科学观的形成,此外还可促进知识、技能、能力等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及艺术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的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凯洛夫说过:“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2001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又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体现时代要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美育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它可为化学这门理性学科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并使学习和审美主体的学生能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发现化学世界的美,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去探索化学中的一切。但目前通过中学培养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普遍受到重视,而通过在中渗透美育来培养化学兴趣的研究在我校还比较薄弱。 本文以生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即在实验中、在教材的挖掘中、在化学家事迹的学习中、在教师教学的艺术魅力展现中、在多媒体教学中充分渗透美育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最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学习化学史,展望分析化学未来

学习化学史,展望分析化学未来 一. 简述古代应用化学知识的积累对化学学科的贡献 简单而言,古代化学知识的积累就是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近代化学体系的雏形。古代化学教育是人类化学教育发展的最早时期,它是指公元5世纪前这一时期内的化学教育。古代的数学、几何、天文学、力学及医学等先期已有了相当的发展。然而化学的情况却不尽其然,它在整个古代时期的发展,基本处于描述性知识的水平上,是依附于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如哲学、医学等)而生存、发展的。原始社会主要进行的是非形式的教育或依附生活的教育--家庭教育。正规的学校教育始现于阶级社会。学校教学内容长期以来主要以读、写、算和人文学科为传统,作为辅助的自然科学知识也仅限于算术、几何、天文、历法、医学等科目,化学则难登大雅之堂,却与幻术、占星术、巫术等有往来之嫌。 早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已认识并学会了利用火--这是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自然力,也是人类广泛进行化学反应的第一个发现,它标志着化学史的开端,构成了化学发展的基础。此后实用化学的发展,包括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利用能源等无不建立在火的使用的基础上。由此可知,化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的,并从此始终伴随和影响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化学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是人类生活生产知识的组成部分。因此,化学教育一开始就融会于整个社会教育之中,属于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基本以家庭教育的形式出现。 古代化学没有什么科学传统而言,它只能从工匠传承或传统哲学家(早期的祭司)中去追寻自己的历史根源。这两种传统大部分时候是各自独立的。通过工匠将实用化学的经验和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通过哲学家把人类化学理想和思想流传下来并发扬光大。当这两种传统合二为一,即理论和实践结合为一体时,就产生了古代化学发展的最高形式--炼金术。亦即,古代化学教育一分为二,为工匠的实用化学教育和哲学家的“理论化学教育”,并最终在炼金术那里统一起来。 二.简单评述近代化学的形成 化学中元素的概念经过了两次重大发展,从古代元素概念到近代化学的元素概念。再到现代化学的包括同位素的元素概念,这些进展对化学这门重要基础科学的确有革命性意义。 古代元素的本来意义是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世界万物的组成部分。如我国的五行学说,古希腊的四元素说,但这些仅仅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古代人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 。不是近代的科学概念仅是人类深入物质层次的认识水平的暂时性界限。如四元素说认为物质的本原是几种抽象的性质,由这些原始性质组合成元素,再由元素产生万物,这种把本来不存在的脱离物质的抽象性质当做第一性东西,是错误的,唯心的。以此为指导思想,自然会产生“ 哲人石” 的思想。 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波义耳(Boyle. R. 1627-1691) 批判了上述元素的错误 慨念,于1661 年在其名著《怀疑派的化学家》一书中提出了新的元素慨念。“ 元素是组成复杂物体和分解复杂物体时最后所得的那种最简单的物体,是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某些实物”“ 化学的目的是认识物体的结构。而认识的方法是分析,即把物体分解为元素” 。波义耳第一次把物质的最终组成归结为化学元素。他的元素概念是实在的基元物质。波义耳确实为人们研究万物

2020年化学史常识知识竞赛复习试题库及答案

范文 2020年化学史常识知识竞赛复习试题库及答案 1/ 9

2020 年化学史常识知识竞赛复习试题库及答案 1、 K 金的意义商店里出售的金首饰,上面都表有 K 数。 K 数是表示金的纯度的指标,K 数越高,表示含金量越高,价格也越高。 24K 表示含金量达 99.5%以上,这种金很软,强度也较差;18K 表示含金量为 75%左右,这种金比纯金的硬度和强度大;有些金笔笔尖是 14K 金(含金量 58.3%),硬度就更大些,也更耐磨。 2、砷的发现关于砷的发现,西方化学史家们都认为是 1250 年德国的马耐斯以雄黄为原料首先制得了砷。 近年来我国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实际上,我国古代炼丹家才是砷的最早发现者。 据史记记载,约在 317 年,我国的炼丹家葛洪用雄黄、松脂、硝石三种物质炼制得到砷。 3、亚硝酸盐的用途及对人体的危害在氮的化合物中,有一类盐叫做亚硝酸盐,如亚硝酸钠、亚硝酸钾等,它们可用于印染、漂白等行业,并广泛用做防锈剂,也是建筑业常用的一种混凝土掺加剂。 在一些食品如腊肉、香肠等中,常加入少量亚硝酸盐作为防腐剂和增色剂,不但能防腐,还能使肉的色泽鲜艳。 但是亚硝酸盐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过量或长期食用对人的身体会造成危害。 所以,国家对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有严格的限制。 长时间加热沸腾或反复加热沸腾的水,由于水分的蒸发,使水中

的硝酸盐浓度增加,饮用后部分硝酸盐在人体内被还原成亚硝酸盐,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3/ 9

亚硝酸钠是亚硝酸盐的一种,它是无色或浅黄色的晶体,有咸味。 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用盐,由于它的外观类似食盐,曾多次发生过被误当食盐食用的事件。 如果误食亚硝酸钠或食用有过量亚硝酸钠的食物,会出现嘴唇、指甲、皮肤发紫,头晕、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另外,腐烂的蔬菜等中也含有亚硝酸盐,不能食用。 4、勒夏特列简介勒夏特列是一位精力旺盛的法国科学家,他研究过水泥的煅烧和凝陶瓷和玻璃器皿的退火、腐蚀剂的制造以及燃料、玻璃和炸药的发展等问题。 他对乙炔气的研究,致使他发明了氧-乙炔焰,并用于焊接。 勒夏特列特别感兴趣的是科学与工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从化学反应中得到最高的产率。 他因于 1888 年发现了勒夏特列原理而闻名世界。 5、 PH 值及溶液 PH 值的实际意义化学上常用 PH 值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测定溶液的 PH 值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例如,在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 PH 值的溶液中才能进行。 对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在酸性介质中或在碱性介质中进行,其产物往往不同。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 PH 等于 7 或接近 7 的土壤里生长。

化学史学习中的自然辩证法

化学史学习中的自然辩证法Natural Dialectics in the Study of Chemical History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所在院系: 所学专业: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南京 2015年12月

摘要:本文从化学史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出发,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就自然辩证法对化学史学习的指导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化学史自然辩证法指导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dialectics,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s about the guidance in the natural dialectics in the study of chemical history. Key words: chemical history, natural dialectics, guidance 1 引言 自然辩证法作为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内容涉及自然观、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方法论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和科学技术思想史等广泛的领域。它既有对各门具体科学的基本问题的深层考察,以及对具体科学方法的细致研究,又有对整个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及方法论的宏观探索。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可以肯定地讲,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科技史表明,任何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取得,实际上都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果。化学史的撰写历史至少已400年,但仍然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不理解化学史所起的作用,就不能理解科学革命。而且在我们将来所知比现在所知更多之时,我们还会说,没有化学史知识,就不可能理解世界现代史。因此,要求我们在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自觉地发现挖掘规律,并运用自然辩证法及科学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这必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巨大的影响。 2 化学史中的自然辩证法 2.1 自然辩证法准确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它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同时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化学史的诸多事例中充分验证了这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有机化学史中的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它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发生加成时,氢将加在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但当分子中存在较强的吸电子基团时,则情况恰恰相反,这是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的一个特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烯烃、炔烃、芳烃和醛酮等有机化合物都含有不饱和键,但它们发生的加成反应的性质却不尽相同。烯烃、芳烃只能发生亲电加成,而醛酮等却能发生亲核加成,这是由其内因分子结构不同而决定的。炔烃的内因决定了其既可发生亲电加成,也可发生亲核加成,至于到底发生何种反应,则尚需考虑其外部条件,因为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丙烯与溴化氢所进行加成反应的产物则因是否有过氧化物存在而完全不同,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致。 2.2 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涵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恩格斯认为,化学史可以称为研究物体量的构成

化学史试卷

《化学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一、单选题(10×1分=10分) 1.“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这句话是下列哪位化学家说的?() A.波义耳 B.徐寿 C.葛洪 D.傅鹰 2.下列不属于拉瓦锡对化学的贡献的是()。 A.推翻“燃素说”,对燃烧作出正确的解释,创立氧化学说 B.证明金刚石的成分是C的同素异形体 C.促成了世界第一个合成氨工厂的投产 D.推动酸碱学说的发展 3.于 1803首先提出科学的“原子”概念的化学家是()。 A.道尔顿 B.阿伏加德罗 C.康尼查罗 D.法拉弟 4. 李比希是()的创始人。 A.近代化学 B.近代化学教育 C.现代化学 D.现代化学教育 5.被英国《Nature》杂志称之为“一件迷人的艺术品”的教育著作是()。 A.《空间的化学》 B.《分子建筑术》 C.《化学研究》 D.《化学原理》 6.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最大的贡献是()。 A.导电高分子的发现及开发 B.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 C.用氢化反应催化剂分别实现了光学异构体的不对称合成 D.提出前线轨道理论 7.元素周期律的提出过程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拉瓦锡首次分类;②年迈尔“六元素表”;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④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八音律”;⑤法国化学家尚古多“螺旋图”;⑥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 A.①⑥⑤④②③ B.①④⑤②⑥③ C.①⑥⑤②④③ D.①②⑤④⑥③

8. 阿伏加德罗是()学说的建立者。 A.离子 B.原子 C.分子 D.电子 9.在第一次国际化学大会上起作用的是( )。 A.《化学哲学教程提要》 B.《化学纲要》 C.《化学研究》 D.《空间的化学》 10.第一个提出()概念的是贝采尼乌斯。 A.反应速率 B.反应物 C.催化剂 D.物质守恒定律 二、多选题(10×2分=20分,选错或少选均不可得分) 1.下列关于法拉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现电磁效应和电解定律 B.提出酸的含氢学说 C.第一个发现苯,并研究其性质 D.发明安全矿灯 2.1832年完成苦杏仁油的研究,发现了安息香基,有力地支持了取代学说的化学家是()。 A.维勒 B.柯尔贝 C. 贝采尼乌斯 D.维勒 3.苯环结构学说的意义有()。 A.理论上促进了化学理论的发展 B.应用上促进了煤焦油化学工业 C.炼焦工业和煤气工业的公害 D.指导了染料、药品、炸药等有机产品的进一步合成 4.()是人类认识原子微观结构的三个里程碑。 A.X射线的发现 B.显微镜的发现 C.电子的发现 D.放射性的发现 5.我国现代民族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是()。 A.徐寿 B.侯德榜 C.范旭东 D.吴蕴初 6.()是三大天然能源。 A.煤 B.太阳能 C.石油 D.天然气 7. 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是张青莲院士测定的()的原子量被采用。 A.Ir B.Sb C.Ce D.Eu

品味化学之美

品味化学之美 朱青艳 美,到了极致,就是一种华丽的简约,内敛的大气,细腻的坦荡。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化学,我们不难发现化学中那不显山不露水的美。 一、化学中华丽的简约之美。 化学的简约在于回归到自然的本源。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千万种,无论是那绿叶红花还是那青山绿水,大到宇宙小到尘埃,归结为一点都是由那最初的元素组成的。那神奇的分子、原子、离子,那微小的精灵,以它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使我们的生活盎然多姿。化学的简约就是从纷繁杂乱的自然现象中概括出简单明了的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理论,无不体现出科学美的简明性。而这些规律指导了多少的生产实践,填补了多少理论上的空白,推动了学科科学的向前发展。化学的简约体现在化学用语中,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以及结构示意图等。例如“H2O”表示水;表示一个水分子;还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构成;还表示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8。如此丰富的含义却有这么简单的符号都体现出来。这种简约谁能说不是最为华丽的呢? 二、化学中内敛的大气之美 空气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物质。空气的成分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演变着,直到现在适应人类的生存。空气中的氧气支持着动植物包

括人类的呼吸,有了氧气的参与,世间有了温暖的火焰。有了二氧化碳的存在,绿色植物才有了源源不断的营养来源。我们才看到了鬼斧神工的溶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水是另一种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物质。那无数个水分子构成的水或化成绵绵细雨洒落地面,或成为千姿百态的云朵飘逸在空中,或成为晶莹剔透的冰雪堆积成令人仰望的冰山。水,流经山川大地,滋润万物却悄无声息。化学之美在于默默奉献的内敛,在于泽备苍生的大气,在于创造自然的胸怀。 三、化学中的细腻之美 当我们看到一件件化学仪器,造型匀称,经营剔透,每一根玻璃管每一个拐角处,每一个活塞,每一个瓶口,每一个接头都是那么精细。当我们把这些仪器一一组装起来时,我们会看到这些仪器井然有序。与细微处见风度,与细腻处见坦荡。在空气成分的发现过程中,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得到氮气的密度与分解含氮物质得到的氮气密度之间始终都有微小的差异。这一细微的差别让他发现了空气中稀有气体的存在。化学总是在这样细微的差别之间让科学家捕捉到了进一步揭示真相的契机,通过他们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化学终于发展成了一门关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环境改善所不可缺少的学科。化学之美在于科学家细微处的精益求精,在于细腻处的持之以恒。

浅谈化学史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意义

浅谈化学史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意义 高中化学学习中,可以利用化学史调动我们学习的兴趣,可以将它渗透到习题中,可以还原科学家的实验,对我们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有很好的学习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化学史的发展及其对化学学习的作用,希望通过对本文的探讨,给予我们高中生些许启示。 标签:化学史;发展;意义 我国化学家傅鹰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化学史的教育在国外有比较久远的历史,在我国也开展得比较早。20世纪30年代,丁绪贤在北大开设化学史课,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史教育得到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期刊网上关于化学史的教育论文有150多篇。很多高校老师和中学老师对化学史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不断地挖掘和利用化学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化学史及其在中学中的教育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等。 1 化学史的发展 1.1 火和化学 化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人类开始使用火的时候就有了最早的化学活动。火是物质燃烧时所表现的一种化学现象,在熊熊烈火中,人们开始烧制陶器、冶炼金属。由于掌握了制陶工艺、冶金技术,使得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这里的每一个进步,都和火息息相关,同时为人们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陶器的制作在后期发展为彩陶,其表面呈红色,经分析其成分为氧化铁。在中国烧制瓷器的同时,国外发现了采用天然碱与沙石或石英混合,高温熔化后,得到晶莹透亮的块状物,这就是玻璃。 可以说,正是人们开始使用并保存了火种,使得古代的人们学会了利用简单的化学方法来制备陶瓷、玻璃进而酿酒,同时也为人們获得了不少关于物质和化学变化的相关知识。 1.2 炼丹术和化学 提到炼丹术不能不提国内的一个人物,魏晋南北朝时的葛洪,当时著名的炼丹家,他对炼丹术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家庭的关系,葛洪从小就受到了神仙方术的熏陶,后来拜郑隐为师,开始学习炼丹术。在他长期炼制的药物中,有一种叫着九转还丹的,就是利用了丹砂的分解和化合作用。丹砂,化学名称硫化汞,经过煅烧,其中的硫会被氧化成二氧化硫,可以分离出金属汞,然后,再让汞和硫化合,生成黑色的硫化汞,黑色的硫化汞经过加热升华,再经过冷却结晶,还原为比烧制之前更为纯净的红色的硫化汞。

化学史答案

1.炼丹术与炼金术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炼金术是化学的原始形式 炼金术通常指的是将贱金属转变成贵金属;炼丹术通常指的是炼制长生不老丹药. 炼金术在中国称其为炼丹术.中国是炼丹术的起源地 化学实验是化学发展的生命线.古代的炼丹术所用药物和器具,都为以后的化学实验打下基础. (1)药品:炼丹家约用了六十余种药物.有元素—Hg、S、C、Sn、Cu、Pb、Au、Ag 等;氧化物---HgO(三仙丹) 、铅丹(Pb3O4)等;氯化物---盐(NaCl) 、卤砂(NH4Cl) 、卤咸(MgCl2)等;硝酸盐、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等. (2)仪器:丹房里加热的设备有---“丹炉”、“丹灶”或“丹鼎”. 操作有:研磨、蒸馏、升华等. (3)方法:加热法、升华法、蒸馏法、沐浴法、密封法、溶液法等. (4)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分解反应、化合反应、金属置换反应. (5)控制原料种类和分量比例 2.什么是“燃素说”?由谁提出?如何客观评价“燃素说” 1669年,德国化学家贝歇尔(1635-1682)在《土质物理》一书中,对燃烧现象作了许多论述,提出了“燃素说”的初步思想,1703年,贝歇尔的学生,德国化学家施塔尔(1660—1734)把油土改名为“燃素”.总结了各种燃烧反应和观点,系统阐述了燃素学说. 燃素学说认为,所有的可燃物都含有一种共同的元素---燃素,一切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都可以归结为物体吸收燃素与释放燃素的过程.煅烧金属时,燃素逸出,金属变成锻灰.锻灰与富含燃素的木炭共燃时,从中吸取失去的燃素,金属又会重生. 化学是“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 燃素说虽然是化学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但它毕竟是一种错误的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它便漏洞百出.后期燃素论者对金属经煅烧而增重所给予的解释是,燃素具有负重量或正的轻量.到十八世纪末,人们发现了氧,揭示了燃烧的本质,燃素说也就让位于氧化说了. 3.阿伏伽德罗,拉瓦锡等均学习法学,却因兴趣而改行,终有大成,这些给我们什么启示,如何 看兴趣,学业,职业,和成就的关系?人生经常因为种种原因,面临学业,兴趣的困惑,你将如何理解? 有人说,兴趣是我们最大的老师。我认为,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第一要素就是你喜欢它,所以职业要与自己的兴趣相符。(仅供参考,重在独立思考,具有个性,个性就是命运,就是成功!)4.苯环结构学说有何意义?简述其提出年代后煤焦油工业(染料,医药,炸药)的发展概况 意义:理论上促进了化学理论的发展——应用上促进了煤焦油化学工业——炼焦工业和煤气工业的公害——苯环结构学说的提出指导了染料、药品、炸药等有机产品的进一步合成合成染料工业:1856年英国有机化学家柏琴意外合成第一个人工染料苯胺紫——1857年合成染料工业开始建立——1858年A.W.霍夫曼碱性品红——1869年第一种天然染料茜素被合成——1882年拜耳合成靛蓝——1884年刚果红染料——19世纪后半叶“化学工业王冠” 医药化工:芳香族化合物为原料——1859年柯尔贝用苯酚`合成水杨酸——1889年F.霍夫曼用水杨酸和醋酸酐合成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1911年“六零六”——1932年偶氮染料百浪多息具有抗菌作用——1935—1944年磺胺类药物 炸药的合成:1846年用棉花和硝酸作用制得硝酸纤维素(炸药、人造纤维),1865年英国化学家制得硝化棉(火药),奠定近代炸药的基础——1846年硝化甘油(炸药、治疗心机绞痛药物),1867年诺贝尔用多孔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制成代拿特炸药,成为安全使用硝化甘油的第一人.——1863年TNT——苦味酸.从1904年开始把TNT作为军用猛炸药. 5.元素周期律的提出与发展中,许多杰出科学家做出了贡献,试列出他们的名字与贡献,元素周 期律的发现有何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 提出过程:1789年拉瓦锡首次分类——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1862

化学美的欣赏

化学美的欣赏 化学美学是化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它是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化学问题,从而为化学提供人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化学理性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化学美的欣赏反映了人与化学世界关系的和谐和丰富,当欣赏主体以愉悦的心情在对象(化学)中发现出一个新的世界时,主体就获得了不同寻常的感受,并在情感的共鸣和意蕴的领悟中,加深对化学价值的体验,得到情感领域的升华,达到主体自觉地去发现化学美,表现化学美,创造化学美。 化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自然科学,是一个充满美感的和谐体。在这个和谐体中,形式是本质的反映,本质是客观的内在,应用则是两者的升华。形式、内在、应用共同构成了化学美的客观载体,使化学美的表现得以实现。 一、感性具体,欣赏化学的外在美 化学的外在美是指化学事物的各种表征因素(体、线、面、质、色等)的有规律组合,是一种在空间和时间中可以感性的直观物质存在,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方式。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单纯齐一、对称均衡、层次比例、对比调和、多样统一。 1.单纯齐一。即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因素,如物质的颜色、有机同系物的分子结构式等等。齐一则是一种整齐的美,能给人一种秩序、节奏之感;单纯则使人产生明净、纯洁之感受,感到庄重之美。 2.对称均衡。对称即同一性要素沿轴线或中心点旋转构成的对应性关系;均衡即沿中 心两侧视觉感受的均一和相等,如苯的分子结构、乙烯的分子结构、C60、启普发生器等等。对称给人一种庄严的感受,有安定、整然之美,而均衡则给人轻灵、醒目之感受。 3.对比调和。对比调和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对比是在差异中倾向于“异”(对立),调和则是在差异中趋向“同”(一致)。如化学反应方程式,左边代表了反应物(旧),右边代表了生动物(新),通过中间的“=”(或“”、或“→”)对比出新旧物质的差异,而又是“=” 将新旧物质的矛盾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调和使人感到融和、协调,给人一种稳健之美,对比则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和活跃,给人以互异和变化之美。 4.层次比例。层次是以形式上连续的近似所构成的过渡序列,可以将两极对立的要素通过渐变组合在一起;比例则是指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如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式、化学式、化学实验装置等等。层次给人以韵律和轻快之美,比例则使整体有序,给人以快感之美。 5.多样统一。多样体现了事物的个性千差万别,统一则体现了事物的共性和整体联系。 如在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元素名称不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表现了元素世界的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但一个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却使它们那么和谐、那么自然地统一在一起。 多样统一是化学外在美的最高级形式,体现了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多样给人丰富、活泼之美感,统一则给人以单纯、秩序、完整之美感。 此外,体量和色彩作为化学美的形式要素,也有其特定的表现性和情感意蕴。圆球体的丰满给人亲切和完满之美,曲线的柔和给人以轻快流畅之美,直线的规矩给人以刚劲,细腻的表面给人以精致与高雅,红色给人热烈与兴奋,白色给人纯洁与明静…… 二、抽象规律,欣赏化学的内在美 化学的内在美是指人们在揭示化学客观规律的实践活动中,对化学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人的智慧成果和逻辑力量的完美展示。化学的内在美表现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属性,它呈现的是化学世界的和谐、简洁和秩序,是理性的内在美。化学内在美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统

浅谈化学发展史

浅谈化学发展史 【摘要】:化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化学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化学。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等等。当时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而它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关键词】:重要意义;定义;发展;化学 【正文】:第一次学习化学发展史,首先要知道它有什么意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化学发展史呢?首先,学习和研究化学式的重要意义已为化学家和化学史家所重视,甚至已经发展到为教育领导部门所重视,这不是偶然,而是由化学史的内容所决定的。学习化学史,不仅是为史而学,而是史为今用,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现代化学。因此,学习化学史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掌握化学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的系统历史知识,有利益培养化学人才的良好素质。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化学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并不容易,是广大劳动群众和化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艰辛努力,甚至不惜付出健康和生命代价,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果,汇集成一部化学的历史。 第二,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可以正确的理解和处理化学中实验与理论二者的辩证关系,它们是具体的历史的同意,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它们共同促进了化学学科的发展。 第三,学习化学史,有利于提高化学人才的独立工作能力。在经过二三年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之后,在学习化学史,可以讲全部化学连贯起来通盘考察其发展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和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寻求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知道了化学发展史的意义,那么什么是化学发展?化学史是科学史的一个分支。什么是科学史呢?科学史的重要奠基人,美国著名科学史家G.萨顿曾经这样定义:“如果把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或者看做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索系统化的这样一种知识,那么科学史就是这种知识发展的描述和说明。”如果我们用更习惯的语言为科学史下定义,可以认为科学史史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关于自然知识的系统的历史的描述。 化学史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大自然的化学知识的系统的历史的描述。因此,化学史不是纯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特殊的历史科学。化学史也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余华的其他分支学科有区别也有联系。化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以讲授知识的理论和现状为目的,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更新其内容。化学史则不然,他是从化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在纵的方向上,阐述从化学萌芽开始,经过漫长的岁月,怎样发展为现代化学史的过程。即化学怎样产生,发展和繁荣起来的全过程的系统阐述。 那么化学是怎样发展的呢?化学在发展过程中,依照所研究的分子类别和研究手段、目的、任务的不同,派生出不同层次的许多分支。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化学传统地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四个分支。2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化学键的电子理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化学研究在理论上和实验技术上都获得了新的手段,导致这门学科从30年代以来飞跃发展,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现在把化学内容一般分为生物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等五大类共80项,实际包括了七大分支学科。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就从分析化学来看。在化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中世纪,甚至古代,人们已开始从事分析检验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如为了冶炼各种金属,

浅谈化学美

浅谈化学美 化学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化学美无时不伴随我们左右。同时化学美也拓宽了我们钻研化学教材的视野,使我们看到了化学教学改革的广阔前景。我们要积极地、主动地用美学观点来指导教学,把中学化学教学提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化学的物质美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的学科,它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在微观和宏观上都充满了美。宏观存在的物质,其形态美、结构美、变化美、实用美等比比皆是。如“随机应变”的变色玻璃,“洞察干湿”的变色硅胶,艳丽奇特的珍珠,等等。各富个性的美,都与化学有关。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联系生活中具体物质,既可以使学生头脑中深层的表象复活,在回忆中审美、联想中激发思维,又加强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成一种美与知识浑然一体的教学氛围。 在微观世界里,原子核电子排布的规律性,物质构成的多样性,晶体结构的独特性,这充分体现了客观事物内在的自然美;S、P、d 电子云的形态美,足球烯的美丽造型,这又是对称、和谐均衡之美的具体体现。教师通过形象比喻,严谨的表达,使学生感受到这个客观世界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改造自然的品质和审美观察。 二、化学的变化美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实验现象的奇妙多彩及变化无穷,形成化学的一种独特美。如焰火的五彩缤纷,投入水中的钠、摇曳闪烁的光及“嘶哑”的声响,奇妙的焰色实验,几种缓冲剂混合后千变万化的颜色等等,均是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物质运动的动态美和变幻美。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加以强调,进行比较,就能多角度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崇尚科学,热爱生活和美化生活。 三、化学的理论美 化学理论在保证了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基础上,还体现了理论另一种内在美——简明、和谐与奇异之美。物质不灭理论和质量、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千姿百态的化学世界有序而和谐的本质;勒沙特列原理十分简明的概括了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统一;气体摩尔体积理论展现一个平凡气态体系中蕴藏了一个多么奇异梦幻般的奇观;道尔顿的“原子论”,用来解释和说明各种化学理

化学史总结

1、化学史: (1)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 (2)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5)国博览会金奖); (6)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7)Cl2的发现者——舍(8)勒(瑞典); (9)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 (10)元素周期律的发现,(11)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12) 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 (13)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14)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15)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 (16)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 2、两次获得诺贝尔讲的鲍林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莱纳斯?卡尔?鲍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 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国著名化学家,量子化 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1901年2月28日出生在 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1994年8月19日逝世于美国加 利福尼亚州享年93岁。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 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 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两人之一(另 一人为居里夫人);也是唯一的一位每次都是独立地获得诺 贝尔奖的获奖人。其后他主要的行动为支持维他命C在医 学的功用。鲍林被认为是20世纪对化学科学影响最大的人 之一,他所撰写的《化学键的本质》被认为是化学史上最 重要的著作之一。他以量子力学入手分析化学问题,结论 却以直观、浅白的概念重新阐述,即便未受量子力学训练 的化学家亦可利用准确的直观图像研究化学问题,影响至 为深远,比如他所提出的许多概念 ..:电负度、共振理论、价 键理论、混成轨域、蛋白质二级结构等概念和理论,如今已 成为化学领域最基础和最广泛使用的观念。下面我们依次从 Pauling的生活经历、学术贡献及社会工作这3个方面来阐 述他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 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呢! 公元700-800年唐朝孙思邈在《伏硫磺法》中归早记载了黑火药的三组分(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火药于13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才传入欧洲。

化学的美——方程式

化学的美——方程式 摘要:化学方程式是用来化学反应的式子,它可以使学生清楚的看出物质之间反应的前后的变化,在化学教学中具有极其的重要性。 关键词:概念;意义;书写;兴趣 一、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用化学式(有机化学中有机物一般用结构简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化学计量数代表了各反应物、生成物物质的量关系,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对于气体反应物、生成物,还可以直接通过化学计量数得出体积比。 二、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简明的表达形式。它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表达了化学反应的意义。 (1)“质”的含义表示什么物质参加了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以及反应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 (2)“量”的含义从宏观看,表示了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如果反应物都是气体,还能表示它们在反应时的体积比。从微观看,如果各反应物、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化学方程式还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分子个数比。例如,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 “质”的含义:经点燃,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 “量”的含义:从宏观看,每4份质量的氢气跟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即氢气跟氧气反应时的质量比为1:8,从微观看,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因此,这个化学方程式还表示了每2个氢分子跟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了2个水分子。 三、怎样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同时体现以下原则: (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2)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以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例) (1)根据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画一条短线(或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 KMnO4-K2MnO4+MnO2+O2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加以检查。 2KMnO4-K2MnO4+MnO2+O2 (3)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点燃、加热、催化剂等)标出生成物状态(气体、沉淀等),把短线(或箭头)改成等号。 2 KMnO4 K2MnO4+MnO2+O2↑ 3、学会化学方程式的简单配平方法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指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

化学史 教案

高二化学选修课 化学史 授课教师:韩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元素的发现、元素周期律及元素的力量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形成辩证的唯物史观和不畏艰险、顽强探索的科学精神,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实践,同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为科学献身的高贵品质。 ●课时安排 4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该课从元素的发现、元素周期律及元素的力量三个方面多角度全新的诠释了高中阶段学生们感觉抽象和难理解的知识。带领学生探究元素背后的故事。 第一部分元素的发现 介绍化学元素发现的历史背景及其方法: 1.古代已知的元素:金,银,铜,铁,锡,铅,汞,七大金属及非金属类的碳,硫磺. 金,银,铜,铁,锡,铅,汞,七大金属及非金属类的碳,硫磺. 2. 中世纪才被发现的元素: 燐,砷,锑,铋,锌燐,砷,锑,铋,锌 3. 空气与水: 氢,氮,氧氢,氮,氧

4.以分析化学法得知的元素: 钴,镍,锰,钡,钼,钨,鍗,锶,锆,铀,钛,铬,铍,铌,钽,铂,钯,铑,锇,铱,钌,氟, 钴,镍,锰,钡,钼,钨,鍗,锶,锆,铀,钛,铬,铍,铌,钽,铂,钯,铑,锇,铱,钌,氟, 氯,溴,碘,硼,镉,锂,硒,矽,铝,钍,钒氯,溴,碘,硼,镉,锂,硒,矽,铝,钍,钒 5. 以电化学法得知的元素:钠,钾,镁,钙 6. 以分光学的方法得知的元素:铯,铷,铊,铟 7. 镧系元素:镧,镨,钕,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镏 7.镧系元素镧,镨,钕,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镏 8. 氦与钝性气体:氦,氖,氩,氪,氙 9. 从周期表推测的元素:镓,钪,锗 10.最后发现的两个安定的元素:铪,铼 11.放射性元素:钋,镭,锕,氡,铀,镤, 12.合成的元素:鎝... 13.超铀元素:錼,钸,鋂,锔,鉲,鑀,镄,钔,铹... 第二部分元素的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用表格表达的具体形式,它反映元素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元素周期表简称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有很多种表达形式,目前最常用的是维尔纳长式周期表(见书末附表)。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有16个族和4个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反映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周期表中同一横列元素构成一个周期。同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该周期的序数。同一纵行(第Ⅷ族包括3个纵行)的元素称“族”。族是原子内部外电子层构型的反映。例如外电子构型,IA族是ns1,IIIA族是ns2 np1,零族是ns2 np6, IIIB族是(n-1) d1ns2等。元素周期表能形象地体现元素周期律。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推测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以及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当年,门捷列夫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的周围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经过综合推测,成功地预言未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现在科学家利用元素周期表,指导寻找制取半导体、催化剂、化学农药、新型材料的元素及化合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