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缙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20110325

02缙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20110325

02缙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20110325
02缙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20110325

附件一:

缙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1-2025)

规划说明书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修编背景 (4)

1.1上轮总规评析 (4)

1.2修编动因 (9)

1.3本次总规修编的主要内容 (10)

第二章现状概况与发展分析 (10)

2.1区位关系 (10)

2.2历史沿革 (11)

2.3资源与社会现状 (15)

2.4 发展分析 (18)

第三章资源与评价 (19)

3.1风景资源构成及特色 (19)

3.2风景资源的分布 (21)

3.3 景点评价 (23)

3.4景区评价 (29)

第四章规划总则 (31)

4.1规划依据 (31)

4.2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32)

4.3规划期限 (33)

4.4发展目标 (33)

第五章规划范围与性质 (33)

5.1规划范围 (33)

5.2风景区性质 (35)

第六章功能分区与布局 (35)

6.1功能分区 (35)

6.2景区分区 (36)

6.3规划布局结构 (37)

6.4职能结构 (37)

第七章容量与规模 (38)

7.1游人容量计算 (38)

7.2 游人规模预测 (40)

7.3床位估算与分布 (40)

7.4居民人口预测 (42)

7.5 居民容量测定 (42)

第八章保护培育规划 (43)

8.1保护原则 (43)

8.2保护区划分与保护措施 (43)

8.3核心景区保护 (46)

8.4专项保护规划 (47)

第九章典型景观规划 (50)

9.1 典型景观特征 (50)

9.2 规划内容 (50)

第十章风景游赏规划 (51)

10.1 游览方式 (51)

10.2游览系统规划 (51)

10.3游程及游线安排 (54)

10.4导游设施 (55)

第十一章旅游设施规划 (56)

11.1现状概况 (56)

11.2客源市场选择 (56)

11.3设施布局 (57)

11.4旅游床位及用地规划 (58)

第十二章基础工程规划 (59)

12.1 道路交通规划 (59)

12.2电力工程规划 (60)

12.3 电信工程规划 (62)

12.4 燃气工程规划 (63)

12.5 给水工程规划 (63)

12.6排水工程规划 (65)

第十三章防灾减灾规划 (66)

13.1 防灾体系建设 (66)

13.2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67)

13.3 游人安全 (69)

13.4 景区安全 (69)

13.5 消防规划 (69)

第十四章环境影响评价 (70)

14.1 环境影响预测 (70)

14.2 减缓措施 (71)

第十五章居民社会调控与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72)

15.1人口分布现状 (72)

15.2居民分布控制 (72)

15.3 居民新村建设 (73)

15.4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73)

15.5 风景区与城镇的协调发展 (74)

第十六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75)

16.1 规划原则 (75)

16.2规划目标 (75)

16.3 土地利用分区 (75)

16.4土地利用布局 (75)

16.5建设强度控制 (77)

第十七章近期建设规划 (77)

第十八章管理与实施措施 (80)

前言

我院受重庆市园林事业管理局委托,于2009年3月接受《缙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1~2025)》(以下简称《总规修编》)任务,接受该任务后,我院迅速成立了总规修编项目组,根据工作安排,2009年7月开始项目组完成了基础资料收集,进行了现场调查3次,并到北碚区和合川区汇报共5次。于2011年3月1日通过市园林管理局组织召开的《总规修编》专家评审,按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又于2011年3月23日通过了市园林局组织召开的《总规修编》行政审查,现已按行政审查意见修改完善,提交本次《总规修编》正式成果。

第一章修编背景

1.1上轮总规评析

缙云山风景名胜区原规划(《缙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原总规》)编制完成于1994年。《原总规》对风景区的性质、范围做出了明确表述,对风景区内的环境容量、游客规模、交通游线等做出了较为细致的预测与研究,并依据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了18个景区,规划了三个级别的保护区。《原总规》符合当时风景区保护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原规划》的指导下,风景区的风景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及合理的利用,对当地的旅游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1.1原总规简介

1、风景区范围

缙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北纬29o47′~30o05′、东经106o16′~106o29′。范围包括缙云山、北温泉、钓鱼城,以及钓鱼城至北碚间嘉陵江沿岸风景名胜地带,风景区面积约170km2,呈带状由西北—东南方向延伸,南北总长达37公里,沿嘉陵江岸全长53公里。

2、风景区性质

以方山丘陵、平行陵谷为地貌特征,以古战场为主景,具有丰富的植物、温泉、地质地貌景观及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可供旅游观光、度假休养和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3、规划期限

近期:至2000年

远期:至2020年

4、总体布局

缙云山风景名胜区采用二点一线规划结构形成,二点指缙云山和钓鱼城;一线指钓鱼城至北碚间嘉陵江(小三峡)沿岸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区占地共170km2,根据保护好风景区环境,又适度开发利用的要求,结合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将风景区划分为六个功能区,即游览区、物种保护及植物园区、服务接待区、休疗养区、居民生活区、农副业及旅游品加工区。

规模与床位

旅游规模:

近期(2000年):80万人次/年

远期(2020年):134万人次/年

旅游床位:

近期:固定床位5200床

临时床位2800床

远期:固定床位8000床

临时床位5400床

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按照分级保护与专项保护结合。

1.1.2原规划实施评估

1、规划目标方面

原规划内容:原风景区总规,其近期目标为:保护好各种景观资源;扩大森林面积,治理小三峡两岸污染,保护文物古迹;主要景区形成给水、排水、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形成景区及景点间的道路网络;改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条件,增大各种接待能力。

其远期目标为:完善区内市政设施系统,接待服务系统,后勤供给系统,交通系统,文化娱乐系统的建设;建立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发觉和展示新的景观,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增加旅游内容和扩大接待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使之成为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区。

现状情况及实施评估:目前风景区近期目标已经达到,风景区内的主要景观资源都得到很好的保护,基础设施基本健全,道路网络已经形成,旅游服务设施已初具规模。

风景区整体水平距远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配套设施尚不够完善和系统。

2、资源保护方面

原规划内容:原风景区总规分三级保护区内风景资源。一级保护区:是风景区风景资源之精华——自然景观景点及其附近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观赏游览区。该级保护区共包括15个旅游观光游览景区。它们是缙云山的缙云寺景区、黛湖景区、石华寺景区、复兴寺景区;钓鱼城的护国寺景区、古军营景区、皇宫景区、皇洞景区、薄刀岭景区、城外古战场景区;沿嘉陵江的北温泉、温塘峡景区、观音峡景区、沥鼻峡景区、草街景区、花滩子景区。

该范围内只允许修建供游览、观赏、休息所必须的游览道路、亭、台、休息观景设施,不得在内乱设摊点及修建旅馆、餐馆等,以防止开发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和旅游污染。

二级保护区:也是生态环境影响保护区。主要为一级保护区的外围和三级景区范围,以及嘉陵江沿江除一级保护区外,两岸山脊线以内的范围用地。

该保护区用地内不得修建对自然环境有严重破坏的项目,严格禁止乱砍乱伐和开山采石。

三级保护区:该保护区是规范范围内除一二级保护区用地以外的其它用地,包括规划区内综合服务区、休养区及娱乐活动区,该区域内现有工业污染必须严格治理,可以发展小型的旅游品加工业。这些区域的绿化覆盖率必须在40%以上。

现状情况及实施评估:目前在原总规一级保护区内,缙云山的缙云寺景区、黛湖景区、石华寺景区、复兴寺景区;钓鱼城的护国寺景区、古军营景区、皇宫景区、皇洞景区、薄刀岭景区、城外古战场景区;嘉陵江沿江的温塘峡景区都保护较好,原有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都已得到治理,资源保护较好,人文历史古迹也得到较好的保护,特别是钓鱼城片区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钓鱼城管理局在原有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文物保护要求对已破坏的文物进行修缮、复原,较好的还原了钓鱼城原貌。

北温泉存在的影响主要是建筑垃圾的堆放对环境造成污染以及未来对温泉寺开展宗教活动的影响。嘉陵江沿江观音峡景区、沥鼻峡景区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因城市建设有部分破坏。在二、三级景区内有部分区域目前在城镇建设用地内或临近城镇区域,景

区的保护要求已经与城镇建设发展产生了矛盾,需要修编来协调。

3、旅游接待方面

原规划内容:原规划预测风景区旅游规模:近期(2000年):80万人次/年;远期(2020年):134万人次/年。

床位布置:近期固定床位5200床,临时床位2800床;远期固定床位8000床,临时床位5400床。

服务接待按三级结构形式:

(1)综合服务区:三花石、东渡、虎头寨,共3处。

(2)旅游接待站:杨家店、球场堡、杉木园等共10处。

(3)旅游休憩点,共24处

(4)此外,将北碚城、合川城作为整个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基地。

现状情况及实施评估:风景区目前年接待游人量约67.6万人,其中缙云山35.8万人,钓鱼城11.7万人,北温泉20.1万人(北温泉数据为2006年数据,2007年至今整修没有对外开放)。

缙云山片区住宿接待设施主要是以农家乐为主,缺乏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较大规模的接待点有金果园、缙云山宾馆等。钓鱼城景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内的游览接待主要为小卖餐饮等服务,无住宿接待,景区周边有几处农家乐。其他景区的服务接待设施主要依托于当地城镇建设,档次以中低档为主。

旅游业作为北碚区和合川区重要发展的产业,两区都已投入大力度来建设配套设施。目前两区城区已经具备作为风景区旅游基地的基础。

而在风景区内部规划的综合服务区只有三花石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风景区内的接待设施仍然是依托于当地场镇和各类农家乐为主,景观部分景区已具有一定规模和吸引力,但是配套的接待服务中心尚未形成,服务设施分布零散,服务内容简单重复,缺乏各自特色,建筑风貌也不统一。

4、交通规划方面

原规划内容:

(1)缙云山

规划将现有公路向西部延伸经八角池进入壁山县,向北延伸经复兴寺后山至澄江,以上共增加二个公路出入口。以上公路为缙云山主要游览道,按2车道,水泥路面设计。

改造北温泉大门至中坝步行街,缩短上山的步行距离。

规划控制两条上山索道,一条是团山堡至缙云山停车场,一条是龙滩子经白云寺上山。修通景点之间的步行道。在各接待站设停车场。

(2)北温泉

规划增加二岩与渝南公路新线的联系道路,在二岩设停车场一处,在北温泉、二岩均设停船码头。在北温泉与二岩之间建人行索桥一座,修通二岩一带各景点之间的步行道。

(3)钓鱼城

规划增加北面(北一字城墙),西面(镇西门)两条上山步行道,用步行道加强山上各景点的联系,山上无车行道。

(4)嘉陵江沿岸

在沥鼻峡、草街、北温泉、二岩、观音峡设停船码头。嘉陵江河段仍存在一些暗滩,影响本段航运,应加以清除。

现状情况及实施评估:目前风景区对外交通陆路有:渝武高速(重庆到达北碚区、合川最便捷交通,原风景区规划后竣工)、国道212;铁路有兰渝铁路、遂渝铁路;水路在嘉陵江沿岸有车渡码头4座。其中连接重庆主城与风景区的主要对外交通为渝武高速,高速路的竣工给风景区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已超出先规划预期;水路交通主要为货运,客运客源不足;由于风景区对外吸引力较小,铁路交通未得到全面发挥。

区内交通:北碚城区至缙云山上至石华寺景区,车行道已建成,山上步行道可通达各个景点,上山索道团山堡至缙云山停车场已建成。规划向北延伸经复兴寺后山至澄江的道路尚未修建,北温泉至二岩景区原有滑索现已拆除,需要建立人行桥梁连接两岸。北温泉内部游览步行路健全;合川至钓鱼城入口车行路状况良好,钓鱼城内部步行路主要为景区内原有步行系统。连接各景区的车行路主要为渝武高速和国道212。

目前风景区的车行路系统已较为健全,只有嘉陵江东岸的部分景区通达性较差如二岩景区,景区内部的步行游览系统已基本覆盖各景区景点,沿嘉陵江游览的水上游线尚未得到开发利用。

1.1.3 原总规总体实施评价结论

近10多年来,在《原总规》指导下,缙云山钓鱼城风景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现已成为重庆市的重要旅游度假胜地。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有序的建设,重要景点的

打造也已完成。自然资源总体上来说,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因此,可以说《原总规》总体上是成功的。

1.2修编动因

1、新的法规和规范的颁布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原总规》编制于1993年,部分内容的深度达不到《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和《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要求,不利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

2、由于规划编制时申报风景名胜区的要求和风景资源评价的标准与现在要求不同,《原总规》对风景区范围的划定有不合理的地方。同时,原花滩电站水利项目已取消,《原总规》依托广阔湖面构建的花滩子景区也不存在,需要对风景区重新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价,合理划分景区,保护重要的风景名胜资源。

3、《原总规》在编制时,鉴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所有的图纸均为手工制图,存在技术不规范、保护范围和建设内容不明确、操作性不强等因素。

4、《原总规》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存在矛盾。

一是2007年国务院批准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将合川确定为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由原来的中等城市调整为大城市,也是重庆市的5个重点港区之一,《原总规》涉及的合川城区规模和结构已不能满足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二是《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将北碚组团F标准分区用地规划为城市建设用地,而《原总规》将其确定为东阳景区,规划为二级保护区。三是《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确定了兰渝铁路、遂渝铁路、外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涉及缙云山风景名胜区,其中遂渝铁路已建成,而以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均未纳入《原总规》。这些基础设施对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离缙云山风景区中最核心的景观资源缙云山、北温泉、钓鱼城也较远,对风景名胜区主要的风景资源没有影响,但按《风

景名胜区条例》要求,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缺乏审批依据。

1.3本次总规修编的主要内容

1、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范围进行重新界定,确定风景名胜区规模。

根据前述对《原规划》实施评价的分析总结,结合重庆市城市发展和北碚区、合川区城市总体规划,为解决风景区与城市发展用地问题上的突出矛盾,实现风景区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在本次总规修编中,将对原总规规划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并确定风景区规划。

2、对风景名胜区总体结构及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划定核心景区。

由于规划范围的重大调整,将使风景区规模、总体结构及布局发生重大变化。结合风景区周边区域城市发展态势及周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对上述内容进行整体优化调整,并划定核心景区。

3、重新确定规划期内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重新确定,以适应风景区发展和城市社会发展。

4、对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进行重新优化布局。

随着风景区周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改变风景区原有支持体系格局的变化,因此,须对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进行重新优化布局。

第二章现状概况与发展分析

2.1区位关系

缙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北纬29o47′—30o02′,东经106o17′—106o28′之间,地跨重庆市北碚区和合川区,距重庆主城约40-90公里。

风景区由缙云山、钓鱼城和北碚至钓鱼城间的嘉陵江沿岸风景组成。其中钓鱼城位于合川区境内距合川城东约5公里,缙云山位于北碚区境内,距北碚城区约15公里。

目前由重庆市城区方向进入风景区主要通过渝武高速公路和212国道。

2.2历史沿革

2.2.1缙云山

据旧《缙云山志》查证,缙云山的缙云寺最早在南朝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由僧慈应主持开山建寺。历经数载,先后重新修建和增修数次。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朝廷赐寺额为“相思寺”,宋景德四年(公元l007年),又赐寺匾为“崇胜寺”,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赐寺额为“崇教寺”。

1930年(民国19年)秋,世界佛学苑苑长释太虚“游化入川”,得知四川刘湘有“选派汉人入藏”之意,遂建议成立汉藏教理院,以研究汉藏教理,融洽中华民族,发扬汉藏佛学,增进世界文化。因而得到渝州(重庆)军、政、金融界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选定缙云寺作校址。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0年),因经费紧缺,加之学生离校者甚多,致使该校停办,当时寺中尚有教职工及僧众20多人,以看守寺庙及山林。

重庆市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今国有森林资源,主要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初期国家先后没收的以下四部份森林组成:即原汉藏教理院的庙产、王乡甫拥有的森林、原义瑞桐油公司马家坨林场的油桐林、何北衡的农场。在管理缙云山森林的过程(1949—1985年)中,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管理缙云山森林的机构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解放后。其主要建制沿革变化如下:

1951年春,北碚行政管理处农业技术推广所在缙云山成立了“北碚防护林站”,办公地点设在杉木园庙内,有干部职工5人。

1952年夏,将缙云山防护林站改名为“北碚市缙云山区苗圃,办公地点也由杉木园迁至缙云寺的双柏精舍,隶属不变,有职工9人。

1953年1月,因原川东行署撤消,川东林业试验场更名为“北碚市林场”,北碚市缙云山区苗圃划归北碚市林场管理,改称“缙云林区抚育站”,有干部2人,工人2人,负责缙云山国有森林的保护、管理、营造、抚育。同年7月,北碚市林场改名为“重庆市北碚林场”,缙云林区抚育站,亦为其下属单位。同年12月,重庆市北碚林场撤销,缙云林区抚育站划归重庆市建设局管理。

1954年1月底,重庆市建设局接管了缙云林区抚育站,改名为“缙云山风景管理所”,有干部职工4人。同年下半年,由北泉公园、缙云山、澄江公园等组成“北碚区风景管理所”,缙云山风管所也划归其管理,并改称“缙云山风景林区”。

1955年2月,重庆市政府将缙云山全部划归重庆市公用事业局管理,更名为:“重庆市北碚区风景管理所缙云林区”。

1956年10月,重庆市政府又将缙云山的林业部份划归重庆市农业水利局管理,命名为“重庆市缙云山森林管理站”。

1957年3月,隶属重庆市农林水利局的缙云山森林管理站更名为“缙云山林业站”。

1958年1月,缙云山林业站又更名为“缙云山林场”,仍隶属重庆市农林水利局。

1960年3月,重庆市园林局成立,重庆市人民委员会又将隶属于重庆市公用事业局的北泉公园、缙云山风景管理所等单位划归重庆市园林局管理,仍称“重庆市缙云山风景管理所”。

1961年8月,又将缙云山林业部份从缙云山农场中分出来,单独称“缙云山林场”,划归重庆市园林局管理。

1962年1月,经重庆市园林局(62)园人字第009号文批准,将缙云山林场与缙云山风景管理所合并,统称“重庆市缙云山风景区管理所”,仍隶属重庆市园林局。同年4月成立了由重庆市园林局、北碚区政府、缙云山农场等七个单位组成的缙云山风景林区管理委员会。

1972年;重庆市园林局、农业局、农垦局三局合并为重庆市衣业局,缙云山风景管理所亦属重庆市农业局管理。

1974年8月,重庆市农业局分为重庆市农林局和重庆市农场管理局,缙云山风景管理所亦划归重庆市农林局管理。

1975年8月,在缙云山成立了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与缙云山风景管理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同时归重庆市农林局管理。

1979年4月,四川省重庆市革命委员会渝发(1979)第23号文,正式批准将缙云山划为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了由重庆市林业局、北碚区革命委员会、重庆市城建局、重

庆市外办等十一个单位领导同志组成的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同时将重庆市缙云山风景管理所改名为“重庆市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隶属重庆市林业局。

1982年,国发(1982)136号文将“缙云山——钓鱼城”列为全国第一批审定的四十四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1985年7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市编(1985)56号文正式同意在缙云山建立“重庆市缙云山植物园”,与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均隶属重庆市林业局。

1997年,重庆成立直辖市,随后,批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下设政工科、科技科、林政科、林管科、服务科、行政办公室、防火办公室和派出所。为进一步加强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重庆市政府1999年以渝府[1999]191号文件将保护区面积调整为7600hm2。2001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务院国办发[2001]45号文),并将“重庆市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2.2北温泉

温泉寺和缙云寺,古为一寺的上下两院,创建于南朝刘宋少帝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后来几毁几建,现在保留下来的基本上是明、清两代重新修建的建筑物,同时.在后山兴建了绍隆寺,在嘉陵江对岸兴建了禅岩寺。这里的温泉寺,已较闻名,来此烧香游览的人亦甚多。解放后、人民政府也多次拨款对这些建筑物进行了全面修缮。

1927年3月卢作孚接任北碚峡防局局长后,在温泉寺创建公园。1927年底。园内花坛、草坪、道路等园林基础建筑,基本上建造就绪。游泳池、浴室也相继建成投人使用,以后陆续建了农庄、数帆楼、柏林楼等。至1936年公园已初具规模,取名嘉陵江温泉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解散前几经兴衰,北温泉原属壁山县管理地区,兴建公园时向壁山县申报备案,属民办文化事业。于1948年改民办为官办,将公园划归北碚管理局管理,改名重庆市北泉公园。

1951年1月至1952年12月,北碚划归川东行署管辖,北泉公园划归川东行署北碚市建设科管理。1953年,川东行署撤销,北碚划归重庆市管辖,成为北碚区;北泉公园属北碚区建设科领导。1954年,成立重庆市北碚风景区管理处,直接管理北泉公

园。1959年,风景所改名重庆市北泉公园管理所。1960年,北泉公园划归刚成立的重庆市园林管理局领导。1974年4月划归重庆市城建局管,1979年底又划归重庆市园林局管,1998年后划归北碚区人民政府管。

1982年务院批准“缙云山一钓鱼城”风景名胜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而北温泉是其组成部份之一。

2.2.3钓鱼城

早在唐代,合州名僧石头和尚,在山上创建了护国寺和站佛、千佛石窟等摩崖造像,从而留下了僧侣、游人的足迹。公元1155年(南宋绍兴二十五年),思南宣慰田少卿捐资新建护国寺“堂殿廊庑百有余间”,护国寺禅院遂成为僧徒云集的佛教名刹。1167年(南宋乾道三年),州人又于山顶建起著名的飞舄楼,钓鱼山从此被人们视为游览胜地。

南宋晚期,宋蒙(元)战争爆发。地处长江上游、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四川,首先遇到了蒙军铁蹄的践踏。1240年(南宋嘉熙四年),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在修筑重庆城的同时,派部将太尉甘闰于钓鱼山筑寨,以作重庆屏障。1243年(南宋淳祐三年),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采纳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人冉进、冉璞的建议,由冉氏兄弟到合州组织石照、铜梁、巴川、汉初、赤水5县民丁于钓鱼山筑城,迁合州及石照县治所于其上,屯兵积粮,作为四川山城防御战的重要支柱。钓鱼城之名,即开始于此。

1254年(南宋宝祐二年)7月,战功卓著的王坚成为钓鱼城的主将。他调集合州5县军民又大修钓鱼城,新建了南北水军码头和一字城墙。1263年(南宋景定四年),号称四川虓将的张珏担负了守卫钓鱼城的重任,再—次对城廓进行了加修。至此,钓鱼城已是城围6.5公里、城内面积2.5平方公里,防御工事坚固、后勤系统完备,聚集川、秦、陇17万众的军事巨镇。

随后,张珏又于南宋皇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陷落的1276年(南宋景炎元年),组织军民在钓鱼城内修筑了一座皇宫,以待二王前来避难。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1月,守将王立举城降元。此后,钓鱼城一遍败瓦颓垣,不再有人居住,加之禁令正严,牧童樵夫之外,游人断迹,直到1445年(明正统十年),合州知州胡应先还在《钓鱼城怀古》诗中,发出过“欲剔残碑寻战绩,苔荒径断总茫然”的叹息。

1494年(明弘治七年),知州金祺在钓鱼城护国寺原址上重建了寺庙。州民感念王

坚、张珏二将忠烈,于护国寺旁建起了“王张祠”,春秋祭祀。

清代之时,合州达官贵人,为避白莲教、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大军的进攻,曾先后于嘉庆元年(1796年)、咸丰四年(1854年)、同治十年(1871年)间,多次加修城垣,但这与钓鱼城原来的意义已迥然不同了。

民国时期,战火不绝,人民涂炭,钓鱼城又湮没于荒烟蔓草之中。

钓鱼城是记录古代战争史的军事要塞,从公元1243年到1279年,南宋合州军民在守将王坚、张珏的率领下,凭籍钓鱼城天险,“春则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则运粮运薪,以战以守”,抵御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蒙(元)精锐之师,创造了守城抗战36年这一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1259年,蒙哥汗(元宪宗)在御驾亲征钓鱼城之战中战死,导致大蒙古国从南宋和西亚战场全面撤军。由此,钓鱼城在世界中古史上赫然铸就了“延续宋祚、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北非扩张”的不朽丰碑!解放初期,钓鱼城曾稍事整理,于1961年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钓鱼城的文物古迹遭到了严重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合川区历史学会随即开展了钓鱼城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钓鱼城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即:缙云山风景名胜区。1996年11月20日,钓鱼城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钓鱼城已展现出了它独具特色的古战场遗址风貌。

2.3资源与社会现状

2.3.1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缙云山风景名胜区地跨川东褶皱带和川中褶皱带,地貌以沙溪庙为界,以东地区属川东平行岭谷区,以西地区属川中方山丘陵区。

缙云山为温塘峡背斜的一部分,风景秀丽,海拔200-952.2米,相对高差752.2米。岩层为三迭纪须家河组厚层砂岩,山的北段由于流水沿岩石节理裂缝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和山峰,从北到南,连绵相接,有朝日、香炉、狮子、聚云、猿啸、莲花、宝塔、玉尖、夕照九个突兀的山峰,山形奇异,景色别致。山的南段为象形山脊,顶部平缓。

全山西北翼较缓,坡度二十度左右,东南翼较陡,倾角约六、七十度。

合川钓鱼城地域属盆中方山丘陵区。钓鱼山地貌是坪状丘陵,海拔186~391米,最高处为飞舄楼旧址,高于其下江面200多米。

嘉陵江由西北向东南横切三个背斜和两个向斜,因而形成三个险峻的峡谷,称为沥鼻峡、温塘峡和观音峡。峡谷两侧山高岩陡,峭拔幽深,地势险要,其雄奇瑰丽之势,犹如长江三峡的缩影,故素有“嘉陵江小三峡”之称。沥鼻峡和观音峡背斜低山为多岭有槽低山,形成“一山二槽三岭”地形。

2、气候水文

缙云山风景名胜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缙云山年平均气温13.6℃,最热月(八月)平均气温24.3℃,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3.1℃,极端最高温36.2℃,极端最低温-4.6℃。其中缙云山林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八月)24.5℃,最低月平均气温(二月)3.7℃,月均温年较差20.8℃;林外空旷地最高月均气温25.8℃,最低月平均气温3.3℃,月均温年较差22.5℃,比林内年较差高1.7℃,最热月均温林外比林内高1.3℃,最冷月均温林外比林内低0.4℃。

钓鱼城年平均气温17.7℃,最高月平均(七、八月)27.8℃,最低月平均(一月)7.3℃。年平均降水量1340.8毫米。

风景区内河流属嘉陵江水系。嘉陵江为过境河流,有涪江、渠江、运河、马鞍溪、龙风溪、明家溪、郑家溪等支流注入,川东平行岭谷区水流呈格状,川中方山丘陵区水系为树枝状。

据北碚水文站资料,嘉陵江平均最高水位195.97米,平均最低水位176.97米,极端最高水位208.17米(1981年7月16日),极端最低水位176.61米(1973年3月9日);平均流量为2080立方/秒,最大流速5.94米/秒,最小流速0.17米/秒。20年一遇洪水位为203m。

风景区内北温泉附近有地下热水流出,形成温泉泉眼共计十处,总流量为4764~8634吨/日。年平均水温为37.5℃。

3、动植物资源

风景区内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中缙云山森林覆盖率高,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有多种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有植物1966种,其中已鉴定淡水藻类植物2科19属105种,苔藓植物45科77属109种,维管植物199科893属1752种。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38科75属148种,裸子植物9科23属45种;被子植物152科797属1559种。属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45种,

以缙云山植物为模式标本命名的38种。

风景区内植被茂密,植物种类繁多,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栖息、繁殖场所,动物种类较多。根据科学考察记载,现有陆生脊柱动物4纲23目62科162属227种。国家规定列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有:小灵猫、鸢、雀鹰(Acc1p1ter n1sus)、普通鵟、红隼、短耳鸮、鵰鸮、鹰鸮、领角鸮、红角鸮和斑头鸺鹠等共计11种,隶属于3目4科10属,均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3.2社会经济条件

风景区位于的北碚区和合川区。

北碚区是著名的花园城市。荣获“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全国首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区”、“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2003年获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区有公园8座,小游园和绿化广场 20多处。绿化面积5.52平方公里,绿化覆盖面积5.7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30%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公共绿地1.1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8.7㎡,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14.3㎡。

合川区是规划中的重庆北部地区中心城市。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处,扼川北水陆交通咽喉,是重庆与资源丰富的川北地区相联的纽带,也是重庆资金技术集约发展的延伸带,被誉为重庆通向四川北部、陕西、甘肃等大西北省区的"经济走廊"。2004年成功创建为重庆市级山水园林城市。

风景区周边地区以工业、农业为主,工业与农业、商业相结合。工业以仪表、仪器、轻纺、轻工为支柱,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兼顾。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依靠种植水果、蔬菜、个体工商业、外出打工等发展经济。风景区内部分居民开展了旅游服务业:以经营“农家乐”(从事餐饮、住宿旅游服务)或者从事小商品经营为主。

2.3.3 旅游人口

2009年,风景区旅游人数达到67.6万人次/年,其中缙云山风景片区35.8万人次/年,钓鱼城11.7万人次/年,嘉陵江峡谷片区20.1万人次/年。

2.3.4风景区管理机构及驻景区单位

风景区行政管理单位有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北温泉公园管理处、合川区钓鱼城管理局等三家,还有派出所、医院等较多机关企事业单位。缙云山景区内现有

驻山单位37家,如市公安局老干处、市广电局625台、市国土培训中心、市规划培训中心、市移动培训中心等。合川片区有26家企事业单位。

2.3.5产业结构

风景区周边地区以工业、农业为主,工业与农业、商业相结合。工业以仪表、仪器、轻纺、轻工为支柱。农业以粮食农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兼顾。2009年农民年均收入2600元。

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依靠种植水果、蔬菜、个体工商业、外出打工等发展经济。保护区内部分居民开展了旅游服务业:经营“农家乐”(从事餐饮、住宿旅游服务)或者在风景区内从事小商品经营等。

风景区内位于斩龙垭、白云竹海、杉木园及老院子、钓鱼城周边的居民多经营农家乐,从事餐饮、住宿等旅游接待,或从事小商品经营等,以旅游业为主;位于大屋基、韩家院子等偏远地区的居民则多以农业为主,其次为打工收入。

2.4 发展分析

2.4.1开发优势

(1)区位优势

缙云山风景名胜区地处长江中上游经济旅游带,川、渝、滇、黔风景密集区,在风景类型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旅游网络上具有较强的辐射性。

(2)景源优势

缙云山风景名胜区特点突出,景源分布紧凑,因而发展方向明确,利于安排设施,易于组织游览,容易形成规模。

(3)基础较好

缙云山风景名胜区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有初步的接待能力,有较厚的农业供应基础,为风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政策保证

为了深化和完善“314”和“一圈两翼”的总体思路,全面启动一小时经济圈的建设,北碚区、合川区对旅游业高度重视,风景区必然会获得政治经济的巨大支持。

2.4.2开发不利因素

(1)基础设施需要完善

交通设施:目前,各片区内部车行道路系统未形成交通环线,不利于风景区内森林防火,同时在旅游高峰期造成交通拥堵。

给排水设施:设施不完善,部分居民生活用水得不到水质保证,在旅游高峰期,用水严重不足;居民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水难以得到有效净化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

燃气设施:燃气管网不完善,景区内农家乐等旅游接待设施多用灌装液化气甚至木材为燃料,增加了景区的防火难度和安全隐患。

垃圾处理设施:景区内的垃圾收集站、垃圾桶等环保设施还有待完善,目前景区部分区域居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2)风景区内居民需调控

风景区内目前还有较多居民,分属澄江镇及北温泉街道、盐井、钓鱼城等地,在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尚存在较多居民,居民总体分布较分散,部分区域则相对集中,对景区森林生态保护带来如火灾、生产、生活污染等负面影响。

(3)风景区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突出

由于城市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不足,风景区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有较大的用地冲突与矛盾,给风景区的管理带来一定压力。

第三章资源与评价

3.1风景资源构成及特色

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风景资源分类的相关规定,缙云山风景名胜区景源由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两大类,七中类以及三十小类构成。

3.1.1自然景源

1、地景

风景区内山势陡峻,群峰漫舞,谷岭交错,峰峦重叠,延绵起伏,空间层次异常丰富,构成了整个风景的骨架。轮廊优美的山峦,似万马奔腾,象一首气势磅礴的诗,一幅波澜壮阔的画,更象是一曲激昂奋进的乐章。

峰,有著名的缙云九峰;林,有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宫绿阔叶林;泉,有著名的北温泉;峡,有嘉陵江小三峡;石,有三龟石、秤砣石、鱼城折鞭摩岩、文笔石等;洞,有北温泉乳花洞、海螺洞、珠廉洞、感应洞等;瀑,有温泉飞瀑等。

2、生景

缙云山风景片区是绿色植物的宝库。景区内森林茂密繁茂,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生长着许多稀有植物,是一个难得的天然植物园。不同树种和林分,形态各异,季相多彩,青松翠竹,老树枯藤,绿叶红花,构成了美丽的森林群落景观。

适宜的气候,茂密广袤的森林,众多的野果野菜,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场所。置身林中,常见群鸟纷飞,松鼠跳跃,锦鸡欢唱,实为一处天然的动物乐园。

3、水景

如果说优美的山体构成了整个风景区的风景骨架,那么婀娜多姿的水景则给风景区注入了生命和活力。“山得水而活,水因山更幽”。黛湖灵秀,嘉陵江壮丽,多姿多彩的水景,构成了风景区的灵气。

4、天景

风景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由于海拔相差悬殊,气候差异较大。神奇的山野和特殊的地形地貌,使风景区内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气象气候景观。日出、夕照、云海、山岚、雨淞、雪景、彩虹等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3.1.2人文景源

作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独钓中原36年,震惊欧亚的合川钓鱼城始建于南宋,至今保存完好,是国家重点文物单位,也是风景区内最重要的人文景源;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缙云寺在抗战时期建立了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成为当时全国佛教的主要活动中心;历史更早的有三国时期张飞北上阆中而凿的峡东匾道,俗称张飞道;风景区内还有十余座明清时的寺庙建筑和山寨及众多的唐宋时期的石刻、摩岩造像等;缙云山有建国后贺龙、刘伯承、邓小平等住过的别墅建筑群。

3.1.3景源特色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规划范围] 市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市域要形成“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预计到201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20万人,城镇人口约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 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50万人,城镇人口约5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 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20万人,城镇人口约6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1%。 根据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 ●晋江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 生态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石狮 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永宁镇。

生态保护区:宝盖山森林公园、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惠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三个次中心城区。 生态保护区:惠女水库、陈田水库、锦芳水库、菱溪水库、眉山水库和洛阳江、黄塘溪等水源保护区,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科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洛阳江沿岸、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南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市区包括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四个组团;三个次中心为水头镇、官桥镇、石井镇;六个片中心为洪濑镇、诗山镇、丰州镇、英都镇、仑苍镇。 生态保护区:美林水厂一级保护区、南安森林公园、五台山森林公园、康美雪峰森林公园、灵应省级森林公园、罗山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东西溪沿岸区域、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安溪 引导发展区:包括主城区、辅城区、三个重点中心镇。主城区由中心组团、东翼组团、西翼组团三大组团,辅城区为官桥、龙美、龙门三大组团,三个重点中心镇为湖头镇、蓬莱镇、长坑镇。 生态保护区:凤山省级森林公园、云中山自然保护区和县城关水厂水源保护区、清水岩风景名胜区、凤冠山、龙门、骑虎岩、阆苑岩、清风洞、泰山岩、晋江源、官桥犀山等县级森林公园和白濑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西溪沿岸区域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河南某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崔庙镇经济发展及崔庙镇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崔庙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崔庙镇村镇体系规划是镇域内村镇发展与布局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实现镇域村镇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逐步使镇域形成以镇区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 第三条:崔庙镇总体规划是崔庙镇各项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管理的法律依据,镇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四条: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08)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09) 《建设部工程技术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河南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1.1) 河南省实施《矿产资源法》实施办法(1998.7.01)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 25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豫发[2003]9号)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 《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 《荥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0) 《崔庙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崔庙镇总体规划》2000年 《崔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崔庙镇区建设现状、发展构思 崔庙镇其它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第五条:本文本应与规划图纸和说明书结合使用,在规划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除应遵循本文本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 第七条:强制性条文 文中使用加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对崔庙镇规划实施及监督检查的依据,必须依据规划严格执行。 第二章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02-安海施工图说明书(总体)

说明书 一、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安海镇地处晋江市西南部,是晋江市南北发展的重要节点,是以生产服装、食品和商贸为主导的城镇。但安海镇内区域交通干线尚未贯通,镇区对外联系不便,且区内道路功能混乱,造成不同性质的交通流空间上分布的混乱,特别是缺乏对外交通的合理疏导通道。本项目的建设,对改善区域内交通状况,适应未来交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本项目今后与快速通道英林连接线连接,形成快速路交通网络,向北经龙狮路延伸至石狮,贯通滨海组团,形成滨海组团英林镇、龙湖镇与石狮市之间的便捷通道。所以,它的建成是实现晋江市“对外交通快速化、境内交通网络化”总目标的需要。 本项目起点位于安海镇南环公路(县道X320)与乡道Y118交叉口的东侧(起点桩号K0+000),往南经庄头村,在庄头小学东侧与庄坑公路(乡道Y117)相交后,路线转向东南,经前蔡村、前林村、窑前村,在窑前村与坑边村的交界处与石东路(县道X325)相交,再经坑边村、联邦印染厂东侧止于赤店村西侧乡道Y126上(终点桩号K5+499.403)。路线全长5.499公里。 图1-1 项目地理位置图(一)任务依据 (1)2009年12月28日,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达的“中标通知书”; (2)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的《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勘察设计合同》; (3)2010年3月26日,安海镇人民政府《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设方案协调会会议纪要》; (4)2010年5月11日,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与东石连接线路线交叉设计方案研讨会议纪要》(晋交[2010] 120号); (5)2010年7月22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人民政府关于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协调会会议纪要》; (6)2010年7月27日,晋江市交通局《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晋交[2010] 179号); (7)晋江市交通局的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 (8)建设部、交通部颁《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 (9)交通部部颁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 (二)测设经过 1、准备工作 2010年1月5日~1月20日,我院积极做好外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其内容包括:召开各专业设计人员会议,明确其任务及组内分工;明确推荐线位,优化平面设计参数,使线形连续均衡。线位优化完成后,送分院领导及质量部审查。根据审查意见及时作了优化调整,并提供给各专业组;编制勘察设计工作计划;明确测设人员岗位职责;准备外业设备等。 2、测设简况 2010年1月中旬,本项目路线平纵面设计报送分院质量部审查,经确认后,1月21日~2月6日,项目组进晋江工地开始现场踏勘,并走访晋江市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气象局、新奥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电力局、电信局、广电局、市政园林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部门,获取各项规划资料及沟通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走访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污水处理中心、安海镇自来水厂、安海镇广电站等部门获取地方资料和要求。 2月23日,项目组再次进场,进行外业调查。 3月24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张文节镇长主持召开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步设计协调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快速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为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位于都市区外围的小城镇,既是大城市区域化格局下的重要节点,也是更大区域范围内轴线生长的承接点。对于此类小城镇,规划预测其未来发展时,需从区域层面复杂和快速变化的条件着眼统筹考虑。 龙湖镇概括 位置:隶属新郑市,位于新郑市北部、东临孟庄镇,西接新密市界,南依郭店镇,北靠郑州市郊区。距郑州市区11公里,距新郑机场18公里。 总面积:9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9平方公里 地貌:地处伏牛山余脉,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境为小丘陵岗地,属北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人口:全镇7.05万人/ 镇区308万人 交通:郑新公路、107国道纵横南北,袁张公路、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横穿东西。 发展方向:文化教育、休闲度假和高科技工业 规划:东部为农业生产区,中部镇区为综合经济区,西部为工矿建材、林果区村镇体系:中心镇—中心村—行政村三级结构(以经济发展、功能分区分析)建设规划:近期以中山路为中心,建设成一条带状城市中心,远期以泰山路为中心发展。 工业区(工业用地):

A.轻度污染的大型工业企业。西南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且在镇区下风向。 在与生活区交接部位设置生态防护带。 B.北部混合区。西侧距后湖水库近,严禁布置污染工业项目。东侧临近生活区, 宜安排无污染或轻度污染工业 C.孙庄东北混合区。生活区附近,布置高效益、低污染的工业 仓储用地:后湖水库东岸,紧靠工业区,便于使用 发展目标、产业体系、发展空间和交通设施 与周边区域的相互关系分析 2.1与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关系:龙湖镇与郑州市中心城区仅一条高速之隔,距中心区的距离只有25公里,通过横贯龙湖镇境内的107国道可以直通郑州市区。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龙湖镇受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影响较其他城镇更为深刻。2.1.1郑州市中心城区对龙湖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1)经济辐射郑州市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是龙湖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通过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提高了龙湖镇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龙湖镇在同类城镇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03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基本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规划编制动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宏观层面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城镇自身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既有规划解读 (2) 1.3.1 上位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相关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上版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上版规划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5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规划期限、依据、原则与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规划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规划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经济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人口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社会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劣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 挑战?错误!未定义书签。 3.1.5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产业结构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区域协调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城乡统筹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镇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镇域人口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城镇人口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村庄发展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村庄发展规划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镇村等级规模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 镇村职能结构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镇域公共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 行政管理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教育机构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医疗卫生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文化体育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5非公益性设施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镇域基础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1道路系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2公用工程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6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1 适宜建设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2 限制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4.6.3禁止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城镇性质与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5.1镇区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建设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城镇性质与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城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城镇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镇区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方向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用地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自然环境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开发条件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城市功能发育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空间发展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规划区范围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镇区总体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2镇区功能结构 (27) 7.3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居住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4仓储、物流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道路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道路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 2006-12-15 8:51:13来源: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 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 111o51ˊ-112 o02ˊ,北纬 30o16ˊ-30 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 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 公里,至宜昌市 60 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 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 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 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 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 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 单位相继建成。 1976 年新场( 1981 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 发展。 1981 年列为乡级镇, 1985 年 12 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 霜期 220 天左右,年均气温 16.5 ℃,一月最冷,最低气温 -14.8 ℃;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 38.5 ℃。 年平均降雨量 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 米,相对高差小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本次规划的情况说明 一、规划的背景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的要求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统筹发展为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对全镇产业化、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设想。 2.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不仅要求人民经济生活富裕,也对居住、交通、文化、娱乐、生活环境的设施提出更高要求。规划建设好毕克齐镇域内的镇区、中心村,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为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2006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全面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的居住生活环境。为指导农村建设,确定村镇性质和发展方向,确定村镇的规模,需要编制毕克齐镇乡总体规划和主要村镇的建设规划。 4.行政范围的变化和村镇体系职能调整,需要重新编制总体规划 2006年4月,毕克齐镇与兵州亥乡合并,仍称为毕克齐镇,镇域范围发生变化。镇域内村镇的等级、规模、职能都发生变化,需要对全镇村镇体系和主要村镇的职能进行规划调整。 二、历次规划情况 毕克齐镇上曾做过一次规划。 2001年6月,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城市规划设计所编制了《毕克齐镇总体规划》(2003—2028年)。对镇域的规划限于原毕克齐镇的镇域范围。镇区规划范围四至为:东至红领巾水库西干渠,西至飞机场铁路专运线,南至京包铁路,北至呼包高速公路。规划区面积为6.7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15年2.3万人。镇区性质:毕克齐镇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是以商饮、服务、旅游及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贸易中心集镇。 三、本次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年1月1日起实施)。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993年6月29日)。 2、技术依据: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1995年6月29日建设部令第44号发布)。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建设部建村[2000]36号)。 《内蒙古自治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其它各项国颁、部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