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向阳中学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图1

往下运动,小车将在斜面上运行一段直线距离;

用停表测量出小车行驶这段直线距

2、小明在利用图7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

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 s,求火车过桥时的速度是多少?

巩固练习:

(1)体育考试中,甲、乙两个同学跑1000米所用的时间分别是3分30秒和3分50秒,则()

A 甲同学的速度大

B 乙同学的速度大

C 两个同学的速度相同

D 无法比较

(2)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长;

B 通过路程长的物体,所用的时间一定长;

C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大;

D 在相等的时间内两个物体所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

(3)水中游的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下列正确的是()

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

D.三者一样大(4)向月球发射激光,经2.7s后接收到月球表面反射回来的激光,则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激光在空间传播速度C=3×105km/s)()

A 8.1×105km

B 4.05×105km

C 3×108km

D 3×105km

(5)试判断下列哪一个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A 正在起动的汽车

B 在平直的轨道匀速行驶的列车

C 被抛出去的石块

D 从高处自由落下的石块

(6)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通过45m的路程时用了30s的时间,那么它前15s内的速度为()

A 0.5m/s

B 1.5m/s

C 2m/s

D 3m/s

(7)由图3-5可知,甲、乙物体

做的是运动,

且的速度大.

图3-5

(8)一架飞机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秒内飞行了

1000米,求它的速度是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小时?

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纪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测量出速度)那我们现在出去测量你觉得合适吗?想想能 否通过设计一个模型,做个实验来研究呢? 二.研究新知 出示一个这样的模型,这个模型是研究什么问题的呢?或者说通过这个模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提出问题:如小车从斜面上滚下来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现在你们猜想一下会是什么情况?(猜想与假设)。猜想后不行动永远只能是猜想,所以我们要 设计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设计实验) 课本上已经设计了一个实验,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23页内容,带着问题去阅读,明 确: 实验目的:学会测量平均速度(板书课题) 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刻度尺(测量s),停表(测量t),斜面、小车、金属片教师视频演示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仔细听,思考: 1.斜面上下滑的小车做什么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2.怎样表示小车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3.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停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由公式v=s/t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4.小车运动的距离(也就是s)测量哪里到哪里的距离? 车头到车头或车尾到车尾 5.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下滑的时间太短;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所以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运动的时间长一些,主要是为了便于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减少误差的产生

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

1.4 测量平均速度 练习题 学习目标:能利用速度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各种计算。 一、选择题 1、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 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2、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 以4m/s 的速度步行,后1000m 以10m/s 的 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7m/s B 、5m/s C 、8m/s D 、9m/s 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 段路程的最后3m 时,用了2s ,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 .1.5m/s B .2m/s C .1m/s D .2.5m/s 4、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 A .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 .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 二填空与实验题 5、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图中a 、b 、c 三 人同时从同一起 跑线开始运动,则甲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 乙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6.、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路 程和时间,并根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观察图可知,甲车通过0.6 m 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 s. (2)观察图可知,乙车运动1min 通过的路程 m. (3)比较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填“大于”、“等于”或 甲 乙 c 图1 a b a b c

加速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加速度——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钟兴勇 1.设计思想 加速度是高中力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学习运动学的基础。在学习加速度之前已经学习了位移和速度的概念,因此借助于速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可以类比帮助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与速度不同的是,加速度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生在生活当中很难直接感受到加速度,所以,可以先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速度的变化和变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然后再引出速度变化的快慢。 在列出一系列的现象中,要体现出迫切地需要一个物理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这正是引入“加速度”的必要性。在加速度的定义过程中,注意类比速度的定义,即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与a 对于加速度方向的确定,应该从矢量相加减的角度,通过始末速度的相减得到v 的方向相同。 对于v t-图像,重要的是使学生能从图像当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如速度,加速度,图像是直线还是曲线,图像的倾斜程度等),这些信息能反映物体的哪些运动特征,而这些信息当中加速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并没有实验,实际上加速度的建立过程中,课堂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并不能有效的反映出“速度变化快慢”这一特征,而生活中的现象及实例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能力 2.1.1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区别加速度,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 2.1.2 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能根据速度与加速度方向判断运动性质。 2.1.3 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建立过程,体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1.4 学会认识v t-图像 2.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3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及答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实验探究题 1.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 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______ .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______ m/s. (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 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 2.某组同学在研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 面的顶端。 (1)实验时把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用______ 测出斜面的长,又用 ______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达底端撞击金属片的时间,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______。 (2)把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处的时间,那 么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保留两位小数)。 (3)斜面的作用是为了让小车获得动力自由滑下,做_____直线运动。 (4)金属片的作用是能够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测量_____________ 。 (5)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小车下滑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______ 。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 度尺(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初中物理练习题测量平均速度.docx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_______ ,需要选择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和 __________。 2、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 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14:35:00 5cm 14:35:05 40cm 5cm A. 10cm/s B. 9cm/s C . 8cm/s D. 7cm/s 4、小红测出自己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 1.2m/s ,她家离学校720m,每天开始上第一节课 为 8: 00,为了不迟到,她至少从家里出发. 5、某段铁路由长度为L 的铁轨一根接一根的铺成。一列火车在匀速前进,车内一位旅客要 t ,测量火车的运动速度。他测出了火车经过铁轨接缝时连续发生n 次振动的时间间隔为则计算车速v 的关系式v= 6、(多选)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 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 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 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C.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D .在兔子睡醒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肯定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7、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跑前 24m用了 4s,跑完 100m用了 12s ,该同学的平均速度是() A 、 6m/s; B 、 8. 3m/s ; C、 7. 15m/s; D 、7.75m/s. 8、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机械停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 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 s/cm26 时间 t /s4 平均速度 v/ 15 (cm/s ) ( 2)实验中,斜面放置的坡度应(选填“较陡”或“较缓”)比较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9、蚊香生产者为了节约原料和用户使用方便,要根据蚊香的燃烧速度生产规格不同的各种蚊香。 有一种蚊香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该蚊香正常燃烧的速度。要求: ( 1)写出所需要的器材;(2)说明测量方法

1.5加速度导学案(讲课用正式版)

课题: 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学习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学习重点】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和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学习难点】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学习内容】 一、预学 1.知识点: 对加速度的理解 (1)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________的物理量. (2)定义:加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3)定义式:a=________________. (4)单位: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或__________. 加速度的矢量性 (1)加速度a的方向与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相同,与速度方向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2)加速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________;减速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________. v-t图象中加速度的意义 (1)图象意义:v-t图象反映了运动物体的速度随________变化的关系. (2)斜率意义:v-t图象的斜率反映运动物体的________. ①斜率的大小表示________的大小.②斜率的正负表示________________. 2..练习: (1).一辆汽车正在公路上行驶,关于汽车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的速度改变量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B.速度很大的汽车,其加速度可能很小,但不能为零 C.某时刻汽车速度为零,其加速度可能很大 D.汽车加速度很大时,其速度一定很大 (2)如图所示,汽车向右沿直线运动,原来的速度是v1,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速度变为v2,Δv表示速度的变化量.已知v1 = 20m/s,v2=10 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B.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v1的方向相同 C.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v1的方向相反 D.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反 (3)(多选)如图4所示是A、B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A做加速直线运动 B.物体B做减速直线运动 C.物体A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的加速度 D.物体B的速度变化比物体A的速度变化快 3.问题: 二、合作探究 一、加速度 [导学探究]下列为三种车辆起步后,经不同的时间达到的速度. 时间速度 自行车5s14m/s 小型轿车20s30m/s 旅客列车100s40m/s 二、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导学探究]如图中,甲、乙两图用带箭头的线段分别表示出了物体在做加速直线运动、减速直线运动时,初速度v1和末速度v2的大小和方向. 请在甲、乙两图中,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两种情况下的速度变化量Δv,并思考下列问题:(1)加速度a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Δv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向心加速度导学案

5.5、向心加速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能说出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学会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习点, 学会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预习案: 自主学习 1.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由于线速度________________,所以是变速运动,角速度;_____________(“存在”或“不存在”)加速度。 2.速度的变化量Δv有大小,也有方向,也是__________。 3.实例和理论推导都说明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__________.任何做______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 4、请同学们看两例: (1)图1中的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 (2)图2中的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 5、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或合外力指向圆心,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也指向圆心.在理论上,分析速度方向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_____________ 。

探究案: 探究一 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吗? 探究二、速度变化量 请在图中标出速度变化量△v 探究三、向心加速度方向理论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1页“做一做”栏目,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 A和v B时,要注意什么? (2)将v A的起点移到B点时要注意什么? (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v? (4)△v/△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5)△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v与圆的半径平行? △v的延长线并不通过圆心,为什么说这个加速度是“指向圆心”的?

测量平均速度(1)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根据公式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 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 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四、教学仪器准备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速度。 F面我们来看看刘翔当年展雄姿的视频。通过下面的数据我们来了解下他的速度。 刘翔跑完110米所用的时间为12.91s,下面我们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平均速度的求法: V=S/t=110m/12.91s= 8.52m/s 。 刘翔每秒都能跑8.52米吗?很明显不是,我们求出的是他的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含答案 1.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 10 cm/s B 9 cm/s C 8 cm/s D. 7 cm/s 3.一架雪橇沿山坡滑下,第1s内通过3m,第2s内通过6m,第3s内通过9m…则有( ) A.雪橇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3m/s B.雪橇做变速直线运动,但每秒内的平均速度都是3 m/s C.雪橇前2s的平均速度是4.5m/s D.雪橇的平均速度是4.5m/s 4. 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t图象是如图所示a、b、c、d四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秒时甲、乙间的距离小于3米,则( ) A.甲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a B.乙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b C.甲的st图象可能为图线c 5.为了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需用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 (2)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

(3)若图中停表每格表示1s,那么实验中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4)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 6.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记录了小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A.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B.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C.5~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m/s D.2~5s内,小车运动了2m 7. 如图所示,一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在相等时间内s.从频连续拍摄4次“频闪”照片,频闪的时间间隔为0.02 闪照片可判断,该木块做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2位置的距离是________cm.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速度为________m/s 8.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所示小明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量其中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________cm.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s小明的步行速度为________m/s 9同学们用如图甲所示的玻璃管做了“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根据测量数据画出的路程一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则气泡上升的速度为________cm/s

加速度导学案

高中物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2.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 3.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能在生活中准确地使用加速度的概念。5.能用v-t图象计算加速度的大小,体会数学在物理中的重要性。 二、【自学教材】 1.速度: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程度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速度v=△x/△t,国际单位是m/s. 2.比值定义法:物理学的概念大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用已有的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定义一个新物理量的方法叫做比值定义法.用这种方法定义的物理量一般来说是从某个侧面反映事物的一个特性或某一方面的属性. 3.加速度 (l)物理意义:用来描述物体的速度变化的_________。 (2)定义:物体的速度_________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_________。 (3)定义式:a=_________。 (4)矢量性:加速度有_________,又有_________。 (5)国际单位:_________,符号为_________或_________。 4.加速度的方向 (1) 加速度的方向与_________方向相同. (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_________。 5.从v-t图像看加速度 (1) v-t图像的_________表示运动的_________,即v-t图像的斜率k=△v/△t=a. 6.现有甲、乙、丙三个物体分别以速度V A= O,V B=10 m/s,V C=5 m/s 做加速运动,甲物体经过10 s速度变为V A/=20 m/s,乙物体经过10 s速度变为V B/=20 m/s,丙物体经过2s速度变为V C/=10 m/s.试讨论甲、乙、丙三个物体哪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大?哪个物体的速度变化快? 速度变化量是速度变化的多少,由物体的初、末速度共同确定,△v=v末-v初,由以上数据,甲、乙、丙三物体速度变化量分别为20 m/s,10 m/s,5 m/s,可见甲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最大;而加速度表示速度改变的快慢,由速度变化量△v和所用时间共同确定,a=△v/△t,则由甲、乙、丙三物体加速度分别为2 m/s2,1m/s2,2.5m/s2,可见丙物体的速度变化最快.

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案

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案) 一、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120.0分) 1. 小明做“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 (1)在研究气泡运动的快慢时,依据的物理原理是,需要的测量工具是。(2)实验中,小明设计的操作方案是: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到达O点后开始计时,并在玻璃管上以O点为起点每隔 10cm处做一刻度标记,用秒表测出气泡从O点运动到每一个刻线标记处所用的时间(如图),算出各区间内相应的速度。小华设计的操作方案是在玻璃管上每隔 5cm处做一刻度标记,其余操作与小明的相同。你赞同同学的方案,理由 是 。 2.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用公式表示):__________.(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_________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让小车下滑的时间__________(长、短)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__(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_________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____m/s.(5)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AC=__________ m/s. 3.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导学案工作范文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 初始时刻的速度 可以达到的速度 起动所用的时间 小轿车 火车 00 摩托车 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新课内容 .速度的变化量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提问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单位:米/秒2 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s增加到20/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向有何关系? 两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分别为多少?方向如何呢?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 练习题

25.图9是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图片,其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图中是小车到达A、B、C三处电子表显示。 (1)该实验根据的公式是;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 (3)据图中信息s AB=_______ cm ,t BC= s,v AC= m/s ,v AB= m/s,小车做运动。(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测到的AC段速度偏(“大”或“小 26.一小球在光滑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0m,问: (1)小球前8秒的速度?(2)小球前8内通过的路程?(3)通过60m所用的时间? 1、一列火车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的铁轨上匀速行驶,鸣笛后2s内收到前方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此时司机立即刹车。问刹车处司机距障碍物多远?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2、(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1分)。 3、(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选填“大”或“小”)(1分)。 4、(3)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AC=__ ____m/s(1分)。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______m/s(1分)。 1、已知一辆汽车在合宁高速公路上行驶,一位乘客在车到如下图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8时整;当车到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8时48分.则小汽车在A、B间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分) 2、人将前后两个声音区别开的条件是:两次声音到达耳朵的时间差至少要有0.1 s。已知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人能在空谷中听到回声,峭壁与人之间的距离应超过多少米? (3分) 3、在一根长为884m的铁管一端重重敲击一下,在铁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两次声音,声音的间隔2.43秒。声音在铁管里的传播速度是多少?(4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40m/s) 4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山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求:(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加速度教学设计

课题: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物理》必修(人教版)第一章第5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加速度是高一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它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之间的桥梁。即力是通过加速度这个物理量与速度、位移建立了数量的关系,加速度还是演绎推导动能定理、动量定理,以及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中间过渡的重要物理量。因此,讲好上好加速度这节课,对学生能否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乃至后面力学知识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节是概念课,但加速度的概念不像质点等概念那样,质点概念虽然抽象,但由于学生有直觉思维为基础,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加速度这个概念具有“动态性”,对学生来说更加抽象,更加难以理解,应更讲究教学策略。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一般对概念课的教学方法有:(1)直接给出概念或定义,然后对此进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2)提供一大堆数据或物理现象,归纳出共同点,然后给出概念,再巩固练习,加深理解。对加速度概念的得出应采取第二种方法较好,因为,它是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具有探究性的特点,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应当是学生掌握加速度概念的最有效途径。 【学习者分析】 加速度概念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速度的概念以及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方法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速度是通过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学生在初中物理中也学过诸如密度、压强、功率等通过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在数学中也已经学习了诸如增长率、发芽率等问题。所以,通过类比的教学方法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加速度这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与加速度对应的词语。可以说,不学物理,在头脑里不会自发地形成加速度的概念。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观察生活实例体会其现实意义,通过思维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学生在生活经验中较少关注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了不少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符号、公式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b.理解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确定法,会区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c.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求加速度,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通过类比法的探究推理,掌握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 3.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1.2.3.参照课本23页 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5、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分析与论证:比较V 2 V 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____ 。 6、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__________ 。 7、注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曾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或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五、知识点归纳: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____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______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 2.实验测得斜面全长是S,小车在全程的运动的时间是t ;上半段的长是S i,运动的时间是t i。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 ;下半段路程是__________ ,运动的时间是_______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3.实验证明:小车在斜面的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大,运动最 ______ ;在斜面_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小,运动最______ 。结果表明: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与 _______ 和_ _____ 有关。 课后反思:

测量平均速度 习题(含答案)

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物体甲从地沿直线向地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直线表示物体乙从地向地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两物体是相向运动 B.甲是匀速运动,速度大小为 C.甲、乙两物体运动了,在距甲的出发点处相遇 D.甲在运动中停了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位移图线的斜率等于速度分析两物体的运动方向关系,并分析两物体各做什么运动.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 【详解】 A.由图象知,甲乙从相距100m处相向运动,A正确,不合题意; B.甲从2s停留到6s,不做匀速运动,B错误,符合题意; C.8s时,甲乙在距甲出发点60m处相遇,C正确,不合题意; D.甲从2s停留到6s,中途停4s, 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2.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 A.v甲=0.6m/s,v乙=0.4m/s

B.经过3s两小车一定相距6.0m C.经过4s两小车可能相距1.6m D.经过5s两小车一定相距2.4m 【答案】C 【解析】 【分析】 首先要明确各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其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再次是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最后对照各个选项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 【详解】 A、由图可知,当t=6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3.6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乙=1.2m, 甲甲 甲 , 乙 乙 乙 ,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看出:经过3s,甲车的路程是1.8m,乙车的路程是0.6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相距 1.8m-0.6m=1.2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则两车相距 1.8m+0.6m= 2.4m,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看出:经过4s,甲车的路程是2.4m,乙车的路程是0.8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相距 2.4m-0.8m=1.6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则两车相距 2.4m+0.8m= 3.2m,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看出:经过5s,甲车的路程是3.0m,乙车的路程是1.0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相距 3.0m-1.0m=2.0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则两车相距3.0m+1.0m=4.0m,故D错误。 故选C。 3.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全程中,小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 D.前2s内,小华跑得较快

加速度教学设计

加速度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加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2.理解加速度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 3.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体会比值定义 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说明,体现研究物体运动时加速度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利用示例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 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展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 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方向的判断 难点: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的思想 【教学过程】

加速度说课稿

我选用的教材是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必修)人教社出版。今天我们学习本书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一)说教材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三者的关系,能在生活中准确的使用加速度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能用v--t图像计算加速度的大小,体会数学在物理中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地位作用及知识结构 本章节(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之一, 并且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的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为此,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在具体的事例中,要求学生了解“速度大”“速度变化大”和“速度变化快慢”含义的不同。同时,播放三种交通工具竞赛的视频,通过旁批提醒学生注意“物体运动的快慢”与

新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练习题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 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2、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 以4m/s 的速度步行,后1000m 以10m/s 的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7m/s B 、5m/s C 、8m/s D 、9m/s 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 时,用了2s ,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 .1.5m/s B .2m/s C .1m/s D .2.5m/s 4、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 A .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 .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 二填空与实验题 5、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图中a 、b 、c 三人同时从同一起 跑线开始运动,则甲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 乙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6.、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根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观察图可知,甲车通过0.6 m 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 s. (2)观察图可知,乙车运动1min 通过的路程 m. 、小明和同学们利用棉线、刻度尺、秒表、火柴、一盘新蚊香、蚊香架等器材 测量蚊香燃烧的平均速度,他们设计了如下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1) ; (2)将蚊香支在蚊香架上并点燃5min (即t 1),如图所示。 (3) ; (4v t s v = 接下来他们进行讨论; (5)根据蚊香燃烧的速度能否算出剩余蚊香还能燃烧多长时间? ,如果能,其字母表达式为 t 2= ; (6)根据测量能否计算出从晚上10点到早上6点需烧多少盘蚊香? ,如果能,其字母表达式为n= 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l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 分:秒”),则;(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 = cm; t BC = s; V AC = m /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 的平均速度v AC 偏 (填“大”或“小”) 三、综合应用题 9、骑自行车上坡用50s ,下坡用20s ,坡长100m ,求上坡的平均速度,下坡的平均速度,上、下坡一次的平均速度。 10、一位同学以3 m /s 的速度跑完全程的一半后,立即又用5 m /s 的速度跑完另一半路程. 问该同学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11、某汽车以36 km /h 的速度匀速行驶,1 h 后通过全程的一半,要想在40 min 内到达目的地,它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多少m/s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 第7小第8小题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