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主要任务。语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追求的最高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媒体,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同时对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创新素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分四个部分作一简要阐释:电教媒体进入语文教学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电教媒体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和构建新型教学模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电教媒体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电教媒体,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当前的素质教育及考试越来越注重培养和考查学生的能力,各个学科都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着教学改革,话文也不例外,可不少语文老师都感觉:“教改,教改,语文都改的不知怎么教了!”毫无疑问,单纯学会课本上的知识远远地不够了,这就必须运用有效的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大脑,值得欣喜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一种新颖的、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多媒体教学逐渐被应用于教学中,这种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中不自觉地激发了兴趣,陶冶了情操,强化了科学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养成。

1 电教媒体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创新素质首先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它是创新素质的先行者。优秀的电教媒体可使学生从课文中获得一般性形象,使之升为感性形象,并通过联想和想索,把感知性表象和过去中以有的经验性表象,以及想象中所产生的创新造性表象,以及想象中所产生的创造性表象三者结合起来,使之上升为源于感知而高于感知的概括性表象,这种概括性表象如果在记忆中保存下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进一步促进感知,在理解课文内容,挖掘课文内涵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如教学高一语文《胡同文化》,充分利用录像的情感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正是创新意识起点。根据课文内容剪辑录像教材,并设计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用饱含着浓郁炽烈的情感把学生引入北京的封闭的胡同文化,这样学生的心就会随着生动形象,激情昂扬的语言,加上适时播放的录像,仿佛早已飞到那雄伟,浑厚的天安门城楼,激起对首都北京,胡同文化及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文中心,使教育学产生共鸣。

这样通过电教手段消除冗余信息的干扰,缩小观察范围,集中观察点,运用字幕,解说进行强化,使学生维持与之相适应的情绪激动水平,并在电教媒体创设的氛围中提出思考,从而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奇心和求知欲等内部因素,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创新意识的前提,创新意识是良好学习态度与自我发展态度的最高表现,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作为外部因素去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动性及能动性,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如教育学家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2 电教媒体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需要我们在使用电教媒体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提出能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问题,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和深刻性实际上是人的素质的核心,而电教媒体就具有容纳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丰富内涵。如诗歌常用夸张、象征、比喻等手法,寓于深刻的哲理,抽象难懂。因此教学是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抽象事

理为具体生动的形彖,帮助学习理解内容。例如,教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全诗的高潮。学生对此感到惘然,理解困难。先出示曹操“临石观沧海”的挂图,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临石观海吟诗” 的片段,这样动静结合,把学生带入到形象生动的画面之中,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图画,表现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有大海吞吐宇宙之势的博大胸襟,至此学生也不难理解此句诗是用夸张手法表现其韵意的,从而达到了学生理解其实含义的目的。又如教学北朝民歌<<敕勒歌时,出示“大草原”教学挂图,让学生从大到下仔细观察草原的广袤及草茂牛肥的景色,体会“天苍苍,野茫茫”之意境,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真谛。作者抓住大草原特有的景物特征来体现民歌“讴歌草厚,牛羊,赞美家乡生活”的主题,寥寥2 0来个字描绘了一幅壮丽富饶的生活画面,写作表现出了高超的技巧,又如马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教学时,出示教学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断肠人”在夕阳之下眼前所遇之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可?九个景点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通过观察分析,学习不难理解藤枯、树老、鸦昏,暗示其凄惨;小桥、流水、人家反衬其孤独;古道、西风、瘦马暗示其惆怅、失意。这九个景点又一脉相承揭示了游人垂暮之年,漂泊在天涯,无家可归的极度悲戚之情。这样借助教学挂图即培养了观察能力,又理解了内容,对学生创作也有深刻的启迪,这样的媒体展示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自己能抽象地概括出人们在看问题时,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得出结论就不一样,以后看问题要从多方面去看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正确的认识。这样,运用电教媒体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宽松的时空条件和心理空间,使学生能自由的想和做,产生新的欲望和活力,同时,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此看出,电教媒体对于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很大。

现代科学思维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电教媒体具体形象的屏幕再现,图文并茂,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此产生无数个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其核心问题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积极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探索和构建过程中,将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条件,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

发挥其感受性、新颖丰富的优势,激发学生好奇心。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就青少年来讲,主要表现在好问、好动方面,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们产生一种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种求知欲望如果反复地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一个人对某一一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好奇心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会导致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和发现。可以说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可以成为促使学生创造一睁活动的主要动机。而许多教育技术的很大优势就是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形象逼真、形象新颖,可谓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就有丰富的感受性和新颖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为其创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交互性的优势,碧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主体性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有了主体性,才会主动学习,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也才谈的上创新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又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计算机可以进行人机交互,而且有丰富的交互界面。利用这种交互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舌自己学习曲内容,安排学习进程,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而巳能给与学生更多的操作、交流和评价的机会,促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过去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有

利于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织极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

发挥教学信息网结化的优势,营造有利于尊重个性、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的勇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这钟尊重表现在尊重其人格和个性上。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加之客观条件的限制,较普遍地存在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既不利于固材施教,又不利于个性特长的培养,挫伤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刚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初次遇到新的问题,表面看起来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是新的,但是通过联系旧知,开动脑筋是自己可以解决的,但往往有部分学生怕当众亮相,如果做得不对怕丢了面子,从而使已具有的冒险精神被自我扼杀,点燃的创新火花被熄灭。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网络化的优势为问题解决提供契机。根据计算机网络化的特点,教师只需坐在终端计算机前就可以了解全班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情况,借助信息传输网络及时的对某个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帮助其解决困难,同时,由于师生问的交流其他学生听不见,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对其个性的尊重。对于那些学有余力或有独创见解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有利于个性特长发展的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和教师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这样的氛围不仅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尊重和爱护。这是传统教学中难以做到的。

4 电教媒体使课内和课外课堂和社会有机的结合,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是指显示能够不断主动的获取、选择、批判与结合、加工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学生学习能力应体现为思学、好学、会学和善学,而创新能力突出表现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创造性的有机结合上。

培养语文能力过程,语文教师应该拓展电教媒体的运用空间,使其由课内向课外有机延伸,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理解、表达、鉴赏、评价等能力。具体做法是:一是课后给学生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电影、戏剧、电视剧录像,使他们扩大阅读面、深化课文的理解;二是运用电教媒体组织语文知识竟赛、进行优秀作文鉴赏、组织学生习作评改等;三是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朗读、复述、口头作文、演讲录下来,事后给他们播放,让他们研究自己的语言,从语言、语音、语调、语速、语气、音质等方面找出毛病加以改进。有时可将一些片断在班级中播放,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作点评,让学生再生动活泼的训练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更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强调师生问的交流,进行点对点教学,资源高度共享、于教师的针对性反馈,增强了课堂师生信息传输的密度。这样,师生通过网络进行对话,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受到事倍功半的功效,有利于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电教媒体进入课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手段。它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它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评价的机会,组织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过去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活动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良好品质。同时也促进了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发表时间:2019-01-09T11:28:56.00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2月03期作者:雷艳[导读] 课堂是最能体现出时代意义的地点之一,而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就要把创新融进课堂里。主要从初中语文课堂对创新的要求和创新思维在语文课堂中的实践两个方面来阐述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雷艳(重庆市武隆区火炉中学重庆武隆 408500) 摘要:课堂是最能体现出时代意义的地点之一,而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就要把创新融进课堂里。主要从初中语文课堂对创新的要求和创新思维在语文课堂中的实践两个方面来阐述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关键词:创新教学;初中语文;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2-055-01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志。学好语文能促进对语言的运用,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创造思维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的前途,要进行创新思维,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经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而发展成一个新课题。本人从教二十余年来,觉得语文创新教学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内外结合,精 讲多练”这一原则。 一、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的实践 心理学理论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撑。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促进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巧主要表现为教师语言的艺术技巧,既包括运用话语策略的技巧,也包括语用的技巧。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诱导学生用逆向思维,独辟蹊径。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语文教学是动态活动的互动过程,是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是一种复合交叉的互动,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对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将课文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3、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 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人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结语 初中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需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人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中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倪刚.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2):105. [2]刘金华.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J].神州旬刊,2013(3):102.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现状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现状 现代信息技术是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它的核心是信息学。以下是 ___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现代技术相关:现代信息技术和现状。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属于声音与图像的综合作用,高校学生可以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感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学生的学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对生动具体的新鲜事物更加容易提起探索欲望以及学习欲望,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应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与其他不同的课堂环境与氛围。比如:在学生进入教室之后可以先播放一段音律优美、情感积极的乐曲,将学生带入到音乐的世界之中,更好的集中注意力,而且在教室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背景音乐作为衬托,将枯燥的讲课内容与音乐的旋律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以及独特性。 又如:在介绍西方音乐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同时期的音乐进行背景播放,像《土耳其进行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一边了解中西方音乐发展历

程一边感受当时音乐的特点与形式,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而且对于集中注意力也非常有效,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避免了过去那种枯燥的讲解式教学形式。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非常重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助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深入的感受音乐魅力,为音乐审美氛围的营造提供帮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教材中的文字、符号、等形成了教学依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感到乏味,这样也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对音乐的偏见,不能很好的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音乐的美,而只是束缚在课本的知识点之中,产生一种上的消极应对,并且教学材料只能呈现文字、乐谱这些可以看和阅读的知识内容,而对于其中蕴含的关于音乐的实质性的却不能明确的、直白的表达出来,也就是通过听觉所感受到的音乐,它与通过看和读所感受的音乐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色彩图片、新颖的谱面、重点强调的内容引入课堂,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构成音乐的各种声音进行形式的采集与,经过一系列处理之后得到自己想要的音乐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指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音乐欣赏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小学音乐课中欣赏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美国音乐教育家默塞尔与格连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5]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正如达尔克洛兹说的:“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音乐欣赏课教学,是音乐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当前现状看,它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作品本身缺乏吸引力;2.教学设备落后,影响听觉效果;3.教师上课形式单调,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4.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没有目的性。本文就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作以下三点阐述。 一、运用多媒体 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6]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渠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音乐欣赏课,只有开放学生多个感知通道,才能让学生对音乐欣赏做到真正的主体参与,激发起强烈的情绪因素,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以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巧妙地运用它,教学会取得许多积极的效果。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二)突破难点,优化教学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在音乐欣赏课中,如采用多媒体,把视听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鸭子拌嘴》的乐曲发展顺序是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在录音时,可分四次将四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哪个乐段,就会播放那个乐段,还可以将“拌嘴”这一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反复聆听,便于在欣赏时加深印象,对作品更深入的理解。在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我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以人为本” 长期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让学生写,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教法灵活,引导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异义相析,启发创新。“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可贵的创新意识之中。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张扬个性” 个性是指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发表时间:2017-11-27T17:00:29.3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7期作者:李光明[导读]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将课内外有机结合,有助于为学生构建立体化的学习氛围。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大场镇中心中学266414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课堂交流的单向性。很多老师都会将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点按照固有的模式形成自己的教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按照自己教案的内容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中接受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单向式的灌输严重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他们在学习中接受程度的不同,势必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收听状态,没有质疑,也就缺乏必要的思考,所接受的知识点无法形成必要的能力,这种方式最终会造成教学质量不高。 2.写作训练的模板化。写作是中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项技能,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国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能力目标之一。据目前我国权威机构调查显示,我国相当一部分接受过中学语文教育的人写作能力很差,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我国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的不足。在调查结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写作当中思维固化,缺乏一种自由、充满想象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我想这跟现实语文教学中那种模板化的教学方式有关。 在很多语文课堂的写作训练中,老师总是给学生提供一些题目的范文,规定题目,定好思想,结果就是学生写作题目没有创意,写作格式套用范文,写作主旨上跟风,造成好的作文都是一样的好,都是接近范文的文章,那些标新立异、那些有着不同思想或者表达方式的文章统统成了无法被认可的“不合规范”的文章。这就造成了中国学生写文章时不能够自由构思、自由表达、自由探究一个问题的现象,写出来的文章完全没有新意。 3.阅读思考的局限性。中国古代将学习统统称作读书,可见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而我国语文的学习,历来都十分注重阅读的重要性,认为阅读是学习之始。然而,在我国一些中学的语文教学当中,却出现了关于阅读的不良导向。按理说,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加上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可以对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和启发。然而不少老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定下一个文章的主旨思想和领悟范围,甚至将自己分析的或者其他途径取得的思想生硬地灌输给学生,然后学生在阅读中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来理解和领悟。这种方式就限制了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断,缺乏自己真正的感悟和理解,无法真正地对文章有所探究。这种阅读方式着实无法打开学生思维、进行深入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本无法拥有自己的话语权,顶多也只能算是鹦鹉学舌,不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更无法让学生学会真正的读书。 二、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之路 1.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目的创新。要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就要从教学目的上进行创新,要对语文教学目的有新的科学的认识。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有助于语文教学中师生对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改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填鸭式的灌输方式,也有助于学生改变缺乏思考一味机械地接受的方式,可以为语文教学构建一个包含师生在内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并适时地将语文教学的内容应用于实践。这种开放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并在学习中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有了科学的教学目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会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和阅读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发挥,这种语文教学会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个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并且具有完整自我意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以及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更加让自己学到的知识贯通于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当中,而不再是知识束之高阁无用于当前社会。并且科学明确的语文学习目的能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要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能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成的教育真谛。 2.语文教学中老师角色创新。中学生多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有教师对他们的学习和思考进行科学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重的优势,将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正发挥在学习中。因此,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然,不同于以往教学中老师是语文教学中控制者的角色,在新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更多地起到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语文教师不能像以往那样决定教学活动中的一切,而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想法,在学习任务的提出、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结果的构想等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参与决策权,让学生感觉老师也是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员,大家是需要共同努力来完成一项学习计划和任务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只是分工不同、任务不同,大家只有多交流、多合作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3.语文教学手段的创新。在语文课上,老师要注意到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进行释放与发挥,应当注重对教学空间进行拓展,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发挥好各种教学活动载体的作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帮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利用好兴趣小组的载体进行活动,与教学进度安排相一致,以文学兴趣小组、朗读兴趣小组等载体,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和兴趣爱好,巩固课堂教学成效;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提高写作素材的生动性,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将课内外有机结合,有助于为学生构建立体化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发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浅谈音乐课的情景教学

浅谈音乐课的情景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教学。具体说是指教师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生活实际为参考对象,选择综合而典型的材料,创设特定的语言、问题等情境,真是而全面地反映或模拟现实,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整体机构、功能、作用,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从而形成新知识、新观点,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最初由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提出,她从语文教学的情景训练法得到启示,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意境说”汲取营养,从而提出了情景教学这一教育学理论。 实施音乐课的情境教学,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情景教学的理论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和罗良博士从心理学诠释,他们认为,情景教学强调的是主客观的统一。情境教学中,情境的“情”是一种主观的动机系统,“境”是客观的环境。这就是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积极认识和构建外在客观世界;此外,情境教学强调需要、情绪情感的作用;强调在教学中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起来;强调在教学中认知与社会认知的结合,情境教学的四大特点即“行真、情切、意远、理念寓于其中”,这与社会认知的要求是一致的;强调发展智力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强调语言与思维辩证关系;强调播种的快乐,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

情境教学强调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在《李吉林集》第三卷里阐述了“带入情境、优化情境、运用请境、拓宽情境”的思想。情境教学最初用于儿童语文课程的教学研究,而扩充至其他课程的教学研究,在超越儿童这一年龄区域,研究逐渐全面与广泛,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小学的音乐课教学还是本科院校专业与非专业的音乐课教学,都可以运用情境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情境法容情、言、行为一体,这与音乐教学特征极相吻合,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用歌唱、奏乐、动作等形式把它表现出来。人们常说:“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说明了“请”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意义。情境法在音乐教学中的途径有: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验情境;语言描绘情境; 音乐渲染情境等。通过这些途径,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实践方法如下: 一、联系生活展示情境: 艺术是源于生活,音乐同样是表现自然,表现生活,音乐课的教学不能把学生拘泥于室内,一板一眼的教,告诉学生这一段是在描写水声,这一段是在描写鸟叫声,这一段是在描写对话等等,何不让学生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呢?我们可以带学生在公园里感受树叶的沙沙作响,感受小溪的欢快流淌,感受鸟儿的放声歌唱。这样,学生在听到自然独特的淳朴、清新和美好。教授革命歌曲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看过的关于革命战争的记录片,影片,想象战争中催人

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浅论

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浅论 摘要:一个国家的旺盛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所具备的创新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当代教育所需,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个人能力发展需要。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创新,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具有创新教学思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浅论 一、创新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 教育思想的不同,就会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同,身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从过去传统的教学形式中走出来,又要在课上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以真正使学生能够有创新的学习意识。 1.课堂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同时整个课堂还要明确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理念,只有将二者统一在一起,才能将素质教育实施渠道打开,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课堂学习,要使学生达到会学习、独立学习的目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须在课上尊重学生学习能力发挥,不断挖掘学生学习潜能,通过创新性教学,将学生的学习眼界大开,让学生能够多接受新鲜事物,并鼓励学生对问题进

行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做一个有思想、有主张、有行动的人。 二、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 在课上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上寻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自由感,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加丰富有趣,学生才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才会将兴趣化作学习的动力。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该对学生进行放宽管理,让学生的心灵和精神在课上得以放松,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尊重。在课上即使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正确,教师也不要指责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敢于发言。 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过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是生硬、死板的。而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学生不仅要自读课文内容,而且在课上还要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形式可以在两个人或者多个人当中进行,通过讨论,学生才能对知识的认知更强,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从一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出发,让学生成为辩论的正方和辩论的反方,这样学生在看待问题时,才不会将思想固定在一个层次中,也不会单纯的只想到事物的一方面,只有学生全面的认识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11-03-23T15:11:04.60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第1期供稿作者:李同海[导读] 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李同海(邯郸县第十二中学河北邯郸 056100) 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在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已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顺应21世纪的时代潮流,高扬创新教育的主旋律,肓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创新能力,即创造力,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 中学语文教育的创造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①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25日)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查阅工具书,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语文学习过程中,YING导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能力,使已有的智力在实践中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砺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通过一篇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模式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开放教学”的观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YING导学生各SHU已见,鼓励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语、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语文课的独特MEI力所在,这本身也是潜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也就保护了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而决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如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但他们的精神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语文(文学)里。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审美感悟,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了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可以从语文(文学)作品中“复活”历史,甚至可以“创造”历史,从文学作品中体悟远逝了的作者的活生生的精神笑貌,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与学的活动是最富生命活力、最具个性色彩的活动,也是最有创造空间的活动。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心中要发始终怀有“育人”、“立人”的崇高目标,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观更新了,教师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有望了。如果教师的思想僵化保守唯上唯书,缺乏创新意识,那是决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让我们师生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春天!收稿日期:2011-01-20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究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究 摘要】课堂是最能体现出时代意义的地点之一,而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就要 把创新融进课堂里。主要从初中语文课堂对创新的要求和创新思维在语文课堂中 的实践两个方面来阐述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关键词】创新教学;初中语文;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11-214-01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一个 人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志。学好语文能促进对语言的运用,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创造思维直 接影响一个民族的前途,要进行创新思维,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经应试教育、素 质教育而发展成一个新课题。本人从教二十余年来,觉得语文创新教学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内外结合,精讲多练”这一原则。 一、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的实践 心理学理论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 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撑。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 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促进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 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 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巧主要 表现为教师语言的艺术技巧,既包括运用话语策略的技巧,也包括语用的技巧。课堂上根据 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诱导学生用逆向思维,独辟蹊径。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 要标志,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语文教学是动态活动的互动过程,是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是一种复合交叉的互动,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对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将课 文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 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 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 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 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 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 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 可操作的平台。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 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 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 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 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 法。 3、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 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浅谈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科右前旗古迹小学:祝凤宇 【内容提要】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经过几年的音乐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探索,总结出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在游戏中我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然而,游戏却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游戏活动。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快乐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感知记忆力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我们这里所说的游戏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融入了具有音乐性特点的游戏。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音乐游戏”。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所在,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在我读小学时,音乐课还没有让老师完全重视,就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对课堂效率究竟有多高也没有认真研究过。我是一名刚走上讲台的农村音乐教师,教学条件相当于城镇学校还是薄弱了一些。学校以前也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学生对于音乐课的理解就是唱歌,他们甚至把音乐课改名叫唱歌课。对于一群无知的孩子,我显得力不从心。开始我尝试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完全进行不了,我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讲,一堂课乱哄哄的。课后经过反思,反复实践,发现了在音乐课堂中适当采用游戏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非常高。通过走进

浅谈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新教育的理念,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方式上进行变革,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方式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形势竞争的激烈,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要从我国的教育入手,只有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有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然而语文教育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提高其他综合能力的基础的基础,所以重视语文创新教学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学呢?凭着我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和对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和理解,我觉得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突破陈旧的、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 在以往的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传授一些所谓的学习技巧,什么分类归纳,进而总结,使得学生的学习只会生搬硬套,死记硬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久而就之,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更不要说创造性学习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就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的内容就是以文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被动地学习。所以我们今天的教学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导语文教学。新课标中的“学生观”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就是要教师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它要求广大教师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去引导学生学习,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教师先转变观念,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 二、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创新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舞台上的演员,学生就是观众。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随着老师的指挥机械的做一些重复的“演奏”。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观”中强调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这就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又能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甘甜苦辣,自觉地掌握求知的方法,且能在这个品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个要求就必须要我们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创新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的尊重学生,无时不刻的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让“讲堂”变成“学堂”,把学生的“听课”变成学生的“做课”,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大胆地思索、大胆地质疑、大胆地讨论、答案、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激情,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发挥其创造力。另外,根据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要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拆除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让学生从学校做向社会、从课堂走向生活,学以致用。例如:我们常常讲要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就让学生走向街头去看广告、看标语、看各种宣传……感受语文气息,体会语文在生活中和社会的作用。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施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施 发表时间:2011-06-29T08:33:35.710Z 来源:《教育学》2011年4月(下半月A版)供稿作者:穆道娟 [导读] 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穆道娟(江苏省连云港市宁海中学 222000) 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它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由师与生、教与学彼此互相控制,而且是一个信息量大、内容丰富,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于一体的开放性的系统。因此,为了培养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全方位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积极倡导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学习中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学会自由学习、自主发展。而唯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根本转变。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优秀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学有所得。 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与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营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来,使学生学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备课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其次,应帮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只有明确训练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语文自主探究式学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教学目标的制订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 三、倡导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协作的互助性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大家在互相学习中不断地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从而拓宽思维、深化认识,在共同完成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研究和发现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规律,探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体性特点,并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教师还应注重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减少备课过程中的重复性劳动,使教学活动更趋于优化。其次,鼓励小组式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个深化和巩固单元学习重点的过程。讨论的基础是倾听,听取反对的意见,讨论的关键是寻找证据。教师在教学中可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一定的人数编成学习小组,并引导学习小组对那些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交流。第三,合作学习还有许多种方法,如小组活动比赛、交错学习法、共同学习法、计算机辅助合作学习法等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辅助教学,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重视课外阅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外阅读的延伸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不断发现、丰富、完善和超越自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阅读量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强。因此,应该重视开展课外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并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进行引导。其次,注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从做中学,从生活中学。课外阅读材料应注意与课内内容的沟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第三,强调读写结合。养成读写结合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形、声、光、色等手段可以为语文教学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课外阅读的网络化,使阅读课的容量无限增加,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思辨力和创造力;网络技术的交互性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改为独立思考与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