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规划思想

西方规划思想

西方规划思想
西方规划思想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报告

摘要:本文是学生本人通过规划原理课的学习,结合了课本及《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和其它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形成的自己的认识。按历史时间顺序将规划分为几个大的时期,其中包含了从古希腊文明开始至今的西方各阶段历史背景及规划思想的重要转折。其中有引用文献原话,也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规划的理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时间上的目标预设和过程指导的规律和知识的总和。读完《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使我对整个西方规划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一个较之清晰完整的认识。我将全书所介绍的规划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结合其他文献,对每个阶段的内容概括如下:

一.原始的起源:古希腊到文艺复兴

首先将产业革命以前,即差不多到文艺复兴时期归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还都十分古朴,简单。城市形态仅仅需要满足人们的日常住行,唯一大规模的规划建设是教堂宗庙等工程,没有现在的交通、环境等问题的困扰,城市在人民或者君主手中几乎可以被随意布置、发展。

古希腊时期,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决断性格及闲暇、优雅的生活态度。集体自尊心理和确信依靠集体就能战胜外界强大压力的信念,生发出对社区整体的自我崇拜以及对城邦精神的尊崇与向往。虽处于奴隶社会,但却不存在很大的权力和干预世俗生活的宗教力量。当时的人们认为:“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大量住宅小而简朴,贫富混居,城市缺少统一而严正的规划。但是公共空间却丰富多彩,庙宇盛行(实质是人们节日欢乐的殿堂和公共活动中心)。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源。前5世纪,法学家希波丹姆斯一反常态,提出理性规划的概念,即著名的希波丹姆斯模式,后来被誉为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

古罗马时期,物质生活较希腊时期大大改善,但民主化程度总体上呈现出不断衰减的态势,精神世界日益世俗化,人本主义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实用主义。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和建筑的主要任务是歌颂权力、炫耀财富,城市建设体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军事化和君权化的特征。神庙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府邸等宣扬享受的建筑大行其道。规划建设中倾向于强有力的改造地形,以实用为目标,在总体空间创造方面重视空间层次形体组合。在这种大背景下,前27年,被誉为古罗马最杰出的规划师、建筑师的维特鲁威发表了《建筑十书》,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到了中世纪,宗教开始全面入侵并统治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信仰上帝,认为人是渺小、罪恶的,人的地位和价值被贬低。整个社会生产力极度薄弱,社会生活中心由城市转入乡村,整个西欧没有像样的城市建设。当时城市的整体结构、城市的片区空间组织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种种社会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教堂展开。道路也以教堂和广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形成蜘蛛网状道路系统。直到10世纪,生产逐渐恢复,济开始繁荣,人口增加,并在11世纪大规模兴起了一些工商业中心城市(威尼斯、米兰、科隆等)。这些城市不同以往,没有任何政治力量推动,都是“自发形成”,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街道很狭窄弯曲,广场也相对较小,在建筑高度与底层区域之间建立了有趣的联系,拉近了人与人,以及人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了一种丰富的观感环境。

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和宗教统治被深深的动摇,人本主义思想再次盛行,人的价值被歌颂,自由与幸福成为普遍的社会价值取向;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强调,并认为数与宇宙关于美的规律决定了城市必然存在“理想形态”,这些理想形态是可以通过人的思想意图加以控制的。在此基础上,各种理想城市形态被提出,城市建设活动突破了中世纪城市宗教内容的束缚,形成了一批像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这样的生机勃勃、完美精致的城市。在反封建、倡导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下,建筑上提倡复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轮廓上讲究整齐统一与调理性。在规划领域最终演变出了一种所谓“巴洛克+古典主义”的形式,即通过壮丽宏伟而有序的空间景观来寓意中央集权的地位。当时也涌现出很多兼为艺术家的建筑师,如A.Palladio。

文艺复兴后期到绝对君权时期,城市规划再次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弱化甚至抛弃了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规

划设计成为权贵们的专有物,普通市民被排斥在外;城市成为为权贵服务的工具,市民的生活被忽视。17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再次彰显了人本主义,虽然其在形式上表现为对理性主义的追求,但其实质上却是人本主义的进一步具体化,相信人凭借理性能够完善地认识整个世界,这为后来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矛盾中发展: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18世纪,产业革命爆发。资产阶级全面充当了社会主角地位,机械化大生产冲破了长久以来古朴自然的城市形态。城市从此在人类历上真正成为经济生产的绝对中心,巨大的聚集效应带来资本主义国家飞速的城市化。这也是为什么我将从此开始归于第二阶段的原因。

到了19世纪下半叶,新型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城市终于摆脱了几千年来一直作为政治、军事堡垒的寄生角色,真正成为经济生产与人类活动的中心与重心。但是,新的生产和经济形态也和旧的城市形态激烈地冲突着,尤其是人口盲目地涌向还未准备好的城市,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早期伟大的思想家们开始质疑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与概念,用思考或实践去憧憬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国家与城市形态。这就不得不提到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家和他们的理论,其中有:英国人文主义者Thomas More的乌托邦,其后的Saint-Siman,法国的Charles Fourier ,英国工业家Robert Owe,美国的Godin等。但是空想毕竟是空想,这其中仅有“新和谐村“等几个为数不多实践的例子,而且都不很成功。而这里着重要说的是对当时规划界影响最大的几位大师。

霍华德受到当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影响, 对城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提出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即田园城市理论。当一个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应停止增长,要安于成为更大体系中的一员,其过量部分应由临近的另一个城市接纳。1898年出版了《明天的田园城市》, 在

书中霍华德充分阐述了上述观点。霍德华对如何实现田园城市, 从土地问题、资

金问题、城市的收支、经营管理等等都作了具体的建议,并且他在1903 年着

手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建立起了第一个田园城市———Letch

worth, 并且在17年后又建立了第二个田园城市———Welwyn。虽然为数不

多的几次实践都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田园城市,但是他将城市和乡村结合起

来研究,他的思想基本确定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和规划理念,其所运用

的对大城市是进行疏解的方法则通过后来的卫星城和新城理论和实践活动得到

了全面的推广。

盖迪斯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他强调公众参与和必须把城市

变成一个活的有机体;要用有机联系、时空统一的观点来理解城市,既要重视

物质环境更要重视文化传统与社会问题,要把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落实到社会进

步的目标上来;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

指出城市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和外部环境相互依存的;将城市科学

引入城市规划术语中,并力求在实际的和可能的适应和美的意义上发挥每个地方

的最大作用。盖迪斯提出了区域规划理论,并且他的两部著作——《城市发展》

&《进化中的城市》——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超越城市的界限分析聚落的模式和区域的经济背景,把自然地域作为规划的基本骨架。盖迪斯为这种规划提供的方法是: “调查- 分析- 实际的规划”的城市规划体系, 这一点在目前也被视为城市规划的一般程序。

芒福德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他始终认为在城市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精神价值是最重要的,而城市的物质形态和经济活动是次要的。这不仅在理性上发展了盖迪斯的人本主义思想,还弥补了格迪斯在时间上对规划的认识的不足(将格迪斯的三阶段规划方法发展为“调查—评估—规划编制—接受审查、修改”的四阶段规划方法),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

柯布西埃是这一时期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1922 年提出了“明天城市”的规划方案,从功能和理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对城市的基本认识——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为市民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他认为城市必须是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拥挤造成的城市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来解决。基于以上理论,他1931 年又提出“光辉城”规划方案。且在1933主持撰写了《雅典

宪章》,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理论。这种以机械为原型的“功能主义”的空间组织方式,使得现代城市规划在空间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也使城市规划理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理性高度。

此外还有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可以看作是中和了霍华德的分散和柯布的集中之大成;莱特的广亩城,高度重视自然环境,努力实现人工环境也自然环境相结合,引导了后来的中产阶级郊区化运动;1929年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将邻里单位作为构成居住区乃至成个城市的细胞;当然还有芝加哥学派提出的人文生态学概念,及他们著名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三大经典模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三.实践中成熟:二战后至今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不过短短的大半个世纪,但是人类从未经受过如此的灾难,随之而来的也是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战后重建,这也给之前各路规划思想学派得以施展的机会。理论和实践这这个过程中相互激烈地作用着,使规划不断趋于完善。因此,我将这之后划为第三阶段。当然这其中又有转折反复,由于太过琐碎不便细分。

最初,人们遵循的还是柯布西埃的“功能主义”的空间组织方式,同时又受制于业主的各种要求。面对巨大的建设工程,规划工作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规划师逐渐强调规划的综合性,再加上社会学生态学的渗透,综合性城市规划应运而生。但其中许多的问题太过理想化,涉及的面太广,超出了规划能力范围,同时也忽视了规划的本质工作。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还有战后大规模开展的卫星城建设(新城运动),在战后到60年代末先后经历了三代发展过程。这成为分散大城市过于积聚的功能和人口,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功能协调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些新城却却没有解决好如何维系与创造传统城市中人文向往的“邻里关系、社区氛围“,及尽快让人们产生认同感并消除隔膜的问题,以至后来遭到众多批评。

1961年Jane Jacobs发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书中对规划界一直奉行的最高原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是现代城市规划几十年来第一次被赤裸裸的暴露在社会公众面前。

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方世界中形成和发展了丰富多元的后现代社会思潮,西方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思潮都处于混沌交锋的大转折时期。在城市规划领域,强调从功能理性的现代城市规划转变为

注重社会文化的后现代城市规划,人本主义成为后现代城市规划思

想的核心。

1977年,国际现代建筑师大会发表《马丘比丘宪章》,并声称

并不是对《雅典宪章》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它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它强调世界是复杂的,人类一切活动都不是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所

能覆盖的。摒弃了功能理性主义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

本思想,强调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

量并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中各类人群的文化、社会

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提出了混合功能区的思想,这标志着系统整

合思维方式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最终确立。

80,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及全球的经济组织结构

又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环境转变,生活方式转型都使得城市问题及其复杂、变化莫测,已经没有一种理论方法能够被用来整体的认识城市、改造城市,多元思潮蓬勃兴起,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已进入日格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中。全球化、管制、可持续、文化等成为主导新时期规划思想的关键词。在这种哦那背景下,先后出现了全球城假说、新区域主义、新都市主义、生态城市思想等……

1999年,也就是二十世纪末,国际建协签订了北京宪章。《北京宪章》在前两个宪章的基础上,强调必须分析与综合兼顾,重在“整合”,指出综合乃至整合作为新世纪的主题正悄然兴起,并提倡“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强调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来迎接未来的挑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技术与人文相结合,进而建立广义建筑学的理论框架,将建筑科学发展到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

结语

读完《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发现关于城市规划思想并不完全是像自己先前想的那像是每个时期社会精神意识形态的体现,只能说从一部分反映。当然,这其中每个时期的缘由各不相同。比如人类社会最开始的时候,完全由于生存的需要自发地形成聚落,其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特征都很简单明白,但到了后期,矛盾日渐复杂,阶级差异使得最适合最先

进的规划思想往往无缘实践。从整个西方规划史看,虽然夹杂着各种思想的冲突,但基本上可以说是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不能完全说那种观点是绝对正确或错误,当今的规划者务必要在大背景下仔细分析实际情况,对症下药,真正的关心群众,从人民利益出发,从大背景下出发,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人类精神家园。

阅读《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各个国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国,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再到改革开放。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城市迅速发展的历

史新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城市规划方面的理论主要是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所以对城市

规划学习者来说,了解它们所根植的特定历史发展时期和社会背景,以及它们自身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

具有重要的意义。

《1945年后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后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史。虽然作者是位英国人,更侧重于英国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但对初学规划的人来说还是很有

启示的。正如作者所述“我致力于以清晰地和移动的方式来讲述理论演变的故事,而不牺牲分析的逻辑性。”

对想了解西方战后城市规划理论的本质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历程,又试图回避“深奥”的专业知识的人们提

供了帮助。

在导论里,作者先从对“城市规划理论”的理解谈起,指出其概念内涵至今仍处于争议之中,通过对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观点的评述说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规划理论的核心部分内容牵

涉的三个问题:高质量的城市环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在何种条件下,这些环境质量目标最有可能实现?

为建设更好的人居城市(一般而言,指更好的环境质量),公共部门城市规划能扮演什么角色?

作者以导论中所提到的问题为线索,分析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并确定了不同的历史阶段。该书包括4篇共9个章节,其中前3个部分主要以英国为主论述了西方战后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3个历史阶

段,第4部分是作者在整体上的分析评价得出的结论。

一、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

二战后城市规划概念的构成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1)城市规划是物质空间形态规划以与社会、经济规划相区别;2)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核心,被认为是建筑设计的延伸;3)城市规划涉及到编制“总

体”规划或规划“蓝图”,这种蓝图应以统一的精细程度表达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形态结构,形成“终极状

态”规划,同时对建筑或其他人工结构环境进行设计。

与以上观点相应的内容是城市规划是一种“技术”行为,这种行为本身不是政治性的,或者至少它不带任何特定的政治价值观或承诺。大多数城市规划从业者是“建筑师出身的规划师”。同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因此主要集中在城市设计方面。

二战后规划理论的准则提出的背景是激进的社会变革和保守情怀的文化。规划的基本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关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理论,一是关于城市规划寻求创造何种城市环境的理论。以上理论可以

通过当时盛行的四项规划准则得以说明:1)乌托邦式综合规划。希望能够通过物质和设计的城市规划将所

有的问题都一块解决,并普遍抱有进步思想,认为应当将历史发展形成的现状城市进行全部或大部分清理,

为新的城市发展让路;2)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对未来城市抱有渴望乡村田园景象;3)关于城市结构秩

序性的看法。主张适应现代汽车交通方式的城市分散发展和道路依交通性质分类的原则,以及对城市土地

进行间接明确的功能分区,并以能够自给的乡村般自治社区为基本单元建构树状结构的城市结构观点;4)

关于规划目标共识的假设。认定以上准则都是“常识性”准则的假设基础上,认为城市规划目标是特定的

公共利益,城市规划实践是实现规划目标的技术过程,规划蓝图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方式,城市规划理

论为此主要集中在对城市选址、规模与布局、城乡平衡、以及内部结构的研究等方面。

在书的第三章中,作者对以上关于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指出了每个方面的问题。

包括对缺乏对城市现象多样性和复杂性全面和深入认知的批判,对其假设物质环境能够决定社会生活质量

的物质决定论的批判,对规划者自以为了解社会需求并因此以技术标准替代价值判断的批判,对大规模清除城市贫民窟和建设新城过程中的重视物质环境而忽视社会问题的批判,对蓝图规划过于详细以致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变化需要并因此可能不合理地侵犯一些地区的发展权利的批判等。

二、1960年代的规划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末期,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规划理论。一个是基本上源自物质空间规划理论的“系统规划理论”,城市规划要处理的是环境(城市、城镇、区域等),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系统。另一个是“理性过程”规划理论,是一个有关规划过程,特别是有关将规划作为一个理性决策过程的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将城市规划定义为系统分析和系统控制的一种形式。城市被看成是不同区域位置的功能活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复杂系统。这个理论包括五大特征:1)进行城市规划前必须首先进行系统调查以了解城市是如何运行的;2)系统内的任何部分改变都将影响到其他部分,所以应当对新发展可能对其他地区和活动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3)系统理论将重点放在功能活动、城市活力和变化上,提出需要有更强适应性的、灵活的规划;4)将城市规划看作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情形下持续的监视、分析、干预的过程;5)从经济和社会方面考察城市,而不仅仅从物质空间和美学方面研究城市。

理性过程规划理论将城市规划视为一种专门的方法,用以发现那些实现目标的政策,以及为此所应当采取的行动。由此发展形成了界定问题/目标——确认比选规划方案/政策——评估比选规划方案/政策——方案/政策的实施——效果跟踪5个主要阶段的城市规划理性过程理论。

这两种理论的显著区别在于系统理论关注的是规划活动的目标,是实质性的规划理论;理性过程理论关注的是规划活动的过程或程序,是程序性的规划理论。

早期的激进现代主义和乌托邦综合式的城市规划实践引发了广泛的城市抗议活动,导致人们对城市规划本质的进一步反思,认为它更接近于政治,而不是技术或者科学。理论研究也由此开始更多的关注城市规划中的政治问题。这是作者所提到的“规划是一个政治过程”。

三、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规划理论

1970年代初期,对于城市规划的本质形成了建有政治内涵的系统和理性过程的普遍共同认知,人们一度认为已经解决了城市规划的根本性问题。但这个理论很快又受到新的批判。即对“空虚”或“空洞”的批评。批评者认为程序规划理论,尤其是理性过程规划观,对现实的规划没有丝毫建设性,他仅是“抽象的”或“形式化的”,这是它为什么空虚、空洞的真正原因。规划理论应当是关于规划实践的理论,而不是用理想化的术语来表达关于理性决策可能或应当如何。城市规划理论应当在揭示规划实践的效果和角色方面取得发展。城市规划效果成为1970年代后半段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争论内容。

对城市规划实践的有效性的评估不能脱离规划运行所在的市场政治经济环境,这是1970年代的一个重大理论发展。此期间另一个理论观点崭露头角,政府及规划工作是与自由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这个环境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彼此孤立。这种方法带有马克思历史唯物的政治经济思想。引发了关于社会经济基础是否决定“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以及政府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资本生产模式所决定的激烈争论,导致不同理论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对理性规划理论关于理性规划模式忽视了对城市规划和政策是如何实施的这一问题的批判。规划的有效实施与人们的相互交流和协商技巧紧密相关及城市规划的本质被认为是“交往行动”。使得城市规划的实施理论得到显著发展,出现了交往规划理论等。作者在书中说道,这一理论发展新趋势在本质上仍然与民主和参与模式的规划理想紧密相关,寄希望是由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群体共同参与并实施规划,而不仅仅是强权行动者。

发展有关规划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研究规划实施理论的学者都认为,城市规划不是一项在真空内运作的、脱离周围世界的自治性活动。但两者的观点又有显著差异。对于在资本主义背景下,城市规划者是否应该在实践中与市场进行实用主义的合作,以及为了达到某些关键性目标而在规划理想上进行妥协成为争

论的中心。

1970年代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和高水平国家福利带来社会负担问题,战后西方国家发展的中间道路模式受到批判,以保卫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主张得到发展,在1970年代末期迎来

了新右派运动。1980年代,以英国的撒切尔主义和美国的里根主义为代表,古典自由主义的复苏开始遍及

欧洲和北美并随苏联解体加快。此时城市规划理论的新进展主要由整体理论和规则理论。自1970年代后期

以来,城市规划理论的整体发展趋势还明显地转向对公共部门规划所面临主要问题的讨论,并因此导致以

问题为核心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阶段特征。1980年形成了5个主要议题:城市经济的衰退与复苏;社会不

公正现象与机会平等;全球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的美学品质;地方的民主管理与“公正”规

划。

四、结论

作为全书的总结,作者以“范式”理念的内容为开头结合范式变化讨论了关于1945年以来城市规划理论的两个最主要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发生在1960年代,主要从传统的城市设计转变为系统理论和理性程

序理论,城市规划从涉及到科学;第二个变化在1970和1980年代,表现为规划师角色观念的转变,城市

规划师从技术专家到“沟通者”。随后,作者又进一步讨论了西方战后社会发展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

变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影响。最后以城市规划学科和城镇规划理论的最终认识做为结语。

五、小结

这本书虽然是对西方规划理论的分析,但我国与西方的主流趋势是有着紧密地联系,通过它使我不禁对我国的规划的一些方面有些迷惑。首先,我所见到的具体的规划活动在本质上大多仍是以物质和设计为

核心的技术活动,系统和理性过程的本质仅停留在所谓的发展战略或是总体规划。其次,在国内城市迅速

发展过程中,一些城市规划者的价值判断是自我标榜,忽略以维护公众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为崇高

职业道德的观念。而国外很多规划则特别注重地区的可达性和活力问题,特别关注民众的参与即公众参与

过程。我想有可能也是在国内这个大环境下,我们不得不基于我国国情来考虑规划这个问题的。也由于经

济实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我们必须首先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再去考虑精神层面的问题吧。

作为一个学生,刚刚进入规划领域,只能涉及其中的皮毛的东西,对这些书和文献资料中作者所阐述的规划理论和专业术语还不能够完全而深入的理解。毕竟知识储备不够,只能以个人理解的方式对重点内

容的摘录归纳,以此建立起这段时期的规划知识体系,作为阅读这些数多多少少的一些收获和感悟。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和查找资料,归纳总结的过程,用时也发现城市规划这门学科是有其自身的体系和相应的理论依据的,而且涉及面相当的广泛,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学,生态,心理学等各个方面,但同时在不同时期又都是基本有一条主线存在,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规划,贯穿了规划的全过程。也使我了解到看事物要抓住其主线和关键词,从而由此引发找资料,研究学习,进行下一步的活动,才能学好城市规划这门课。

参考文献: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张京祥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

《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发展简述》信丽平姚亦锋

《城市规划的三位人本主义大师——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王中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尼格尔.泰勒

姓名:孙婷

学号:050120112

班级:城市规划0501 指导老师:任云英

日期:2008.1.4.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总结表格 时间背景城市生活形态规划思想 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荷马文化时期1.古希腊文化孕育成 长的阶段。 2.公元前六 世纪波斯 侵入亚欧, 造成名族 的迁徙和 融合。 1.城邦的社会基础是公民。 2.对城市的定义: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的生活而 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 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的享受 轻松地生活。 3.许多希腊城市都以方格网划分街坊,贫富住户 混居在同一街区,仅在用地大小与住宅质量上 有所区别。

4.对于小规模的城市,基本上不可能存在具有很大政治权利的宗教。 5.雅典卫城不是膜拜的禁地,更是市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6.广场最后变成了希腊城市中最重要的、最富活力的中心。 1.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原子论”、“宇宙数学结构”等。 2.人文主义的思想,从“自然哲学”的研究到 探求人的“社会哲学”是古希腊哲学思想路 线的自然引申。 3.理性思辨的逻辑思维。古希腊的哲学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思考,努力去发现各种规律。 4.公正平等的政体意念。社会公正的意念被置于政体建设的中心位置。 5.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所设计的城市是按照“社会几何学家”的理想理念设计的,即圆 形加放射。 6.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而是乐于顺应各

种复杂的地形已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 7.希波丹姆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 的和谐,强调棋盘式路网,城市公共中心明 确规整,代表城市:米利都城。但是这种模 式也给城市生活的活力以及城市的进一步发 展带来了桎梏。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古风文化时期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古典文化时期1.雅典联合各个城邦 与波斯军 队展开决 战,在希波 战争中获 胜。 2.建造了雅 典卫城。 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希腊化时期1.伯罗奔尼撒战争造 成希腊城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 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正处

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城市规划功能取向:为人?为地? 为人?为地?是张庭伟教授在其《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美国看中国》[16]一文提出的一对问题。文中,他将规划师在过去一百年中的实践,归纳为两个基本方向:第一,改善城市的用地布局和物质环境,即改善对“地”的使用。第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社会的素质,即改善“人”的状况。 他以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例证分析。最后指出,这场为“人”还是为“地”的争论,仍在继续,并将被带入21世纪,这关乎规划师的社会职责和社会使命的讨论。 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17]。在此,笔者将张庭伟教授所提的“人”,界定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社会群体, 具有社会与

外国城市建筑史 复习

16-17学年《外国城市发展史》复习纲要 第一讲古代世界的城市文明 基础知识点掌握 1.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典型城市的基本情况 简答题: 1.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二讲古代西方国家的城市文明 基础知识点掌握 1.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基本内容 2.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的主要论述。 3.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典型代表 4.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 5. 罗马营寨城 图释题: 1.罗马帝国广场群 2.维特鲁威理想城市模式图 3.古希腊广场 简答题: 1.简述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关于城市建设的主要论述。 2.希波丹姆规划模式 思考题: 1.绘图并分析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点。 2.古希腊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城邦、公民与城市社区精神。希腊——罗马 第三讲中世纪西方国家的城市 基础知识点掌握 1.中世纪城市的主要构成要素。 2.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起源类型。 3. 中世纪西欧城市广场的形态类型及代表。 4.贝纳沃洛归纳的中世纪城市特色, 图释题:

1.佛罗伦萨教堂广场与西格诺利亚广场 2.坎坡广场 思考题: 1.分析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良好的城市空间特色形成的原因。 第四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城市 基础知识点掌握 1.文艺复兴时期用理性原则考虑城市规划设计的第一人。 2. 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用文艺复兴思想设计出城市蓝图(斯福尔津达)的人。 3.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王国的帕尔马诺瓦的设计师。 4.阿尔伯蒂“理想城市”规划模式特征。 5.文艺复兴建造或扩建的城市的典型特征。 6.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特征。 7.巴洛克的城市规划特征。 8. 巴洛克的城市设计思想的深远影响,城市。 9.巴洛克时期罗马改建规划的设计师。 10.绝对君权时期的广场典型案例。 11.绝对君权时期城市建设的典范。 图释题: 1.费拉锐特的理想城市 2.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市 3.罗马市政广场 4.圣彼得广场 5.圣马可广场 6.协和广场 7.波波洛广场 简答题: 1.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建设特点。 2.简述凡尔赛宫的规划设计特征。 思考题: 1.巴洛克的城市规划思想的特征,并谈谈你的认识。 第五讲近代西方的工业化与城市发展 基础知识点掌握 1.工业革命后,各国政府采取消除城市环境卫生弊端的措施、法令。 2. 拿破仑第三时期巴黎改建计划的规划师。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工业革命至二战前城市规划发展史纲 空想社会主义的探索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乌托邦”: 19世纪初,欧文和傅里叶 欧文: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范畴和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研究,l817年提出了“新协和村” 方案。人口为300—2000人(以800~1200人为最好),耕地每人0.4公顷。中间设公用厨房、食堂、幼儿园、小学会场、图书馆等,周围为住宅,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工场与手工作坊。村外有耕地、牧场及果林。全村的产品集小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财产公布。 傅立叶:1829年发表了《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主张以法朗吉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公社,以社会大生产替代家庭小生产,。通过组织公共生活,以减少家务劳动。他把400个家庭(1620人)集小在一座巨大的建筑中,名为法兰斯泰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层组织。 --------------------------------------------------------------------------- 近代人文主义规划思想 1.霍华德与社会(田园)城市思想 1898年十月,《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三个基本方面:社会、经济地理和城市建设。 城乡结合体,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a.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提出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换。 b.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乐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c.设想乐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启蒙作用。 d.首先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3.盖迪斯的综合规划思想 1904年发表《城市学:社会学的具体运用》的演讲 1919年《生物学和它的社会意义:一个植物学家对世界的看法》 观点: 重视人对城市的多样化要求,强调公众参与和必需把城市变成一个活的有机体。他还创造了“城市科学” 这一术语,力求在实际的和可能的适用和美的意义上发挥每个地方的最大作用。 《进化中的城市》: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 历史贡献: 1.城市研究的综合馆: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这使他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2.深切的人文关怀观:提出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 3. 勤奋务实的实践观: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形态 比较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 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 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轮廓(图1)。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 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 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 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 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 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 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 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 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 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 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 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 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 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 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 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摘要】: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的互相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 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

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 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而民国时期各地所进行的“新村建设”和城市“模范住宅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详细规划和布置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则是时人对田园城市模式进行了局部解读和仿效的结果。 当前,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英国“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

二战后城市规划

二战后城市规划 理论解读 园林81001 刘晔 100013121

——目录—— 前言- 3 系统规划理论- 3理性规划理论- 3 规划师作为倡导者理论- 4政治经济规划理论- 5新自由主义规划理论- 5 后现代主义规划理论- 5 实用主义规划理论- 6 协作式规划理论- 6 城市规划从战前到战后的转变: 从精英规划到公众参与- 6 从物质规划到综合规划- 7 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 9 集中与分散- 10 结语- 13

二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及解读 前言: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同时,城市规划也在逐步为社会所改造,其中城市规划思想理论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一、系统规划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 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二、理性规划理论

外国城建史题库

城建史思考题(外国部分) 1:为什么说城市是人类第二次革命和第三次大分工的产物?马克思怎样论述城市诞生的条件?恩格斯怎样评价城市诞生的意义?(P1-3) 2:古埃及人的宗教哲学对城市建设有何影响?从古埃及几个不同时代城市的规划特点谈城市规模随时代发展演变的关系和阶级差别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反映? 3:古埃及城市建设有哪些成就?(P4-8) 4:古代两河流域早期由什么部族人开发?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统治之间的关系与埃及人有何不同?这在城市形态上有何反映?(P10) 5:古代的乌尔城平面布局有何特征?为什么采取这种形式?(P11) 6:古代两河流与城市新巴比伦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P12-13) 7:古代米提亚-波斯人首府爱克巴塔纳城市规划布局反映了什么样的宇宙观?古波斯王大流士的宫城建设部局有何特点? (P14) 8:印度河早期文明中有哪两个著名城市?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P16-17) 9:古代美洲曾形成哪三个大的文化中心?各有何著名的城市?城市有哪些主要要素?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P18-20) 10:古希腊城市文明的发展与自然和社会条件有何关系?古希腊历史上有那几个发展时期?其城市文明在那些时期达到高峰? (P21) 11:从爱琴文化中的科里特文化到迈西尼文化,城市建设演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P22) 12:希腊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卫城有何演变和发展?为什么说城市建设的市民参与传统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国家? (P23-24) 13:古代雅典城市是怎样形成的?其城市布局的混乱和空间规划设计的高超艺术如何统一解释?(P26) 14:试分析描述雅典卫城的空间序列效果,(P27-28)并加以评论. 15:古希腊公共外部空间有何特点?希波丹姆的规划原则包括哪些内容?在米利都城规划中得到如何运用?(P28-30) 16:希腊化时期希腊城市布局有何变化?城市建设有何进步?(P31-33) 17:古罗马城市建设与古希腊有何异同?你能从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做出一定解释吗?(P35-36) 18:古代伊达拉里亚的城市规划程序和思想有何意义?(P36)古罗马城市有哪些基本要素? 19: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有何成就和问题?(P37,41-43,46) 20:古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广场建设有何成就?试分析其空间设计构图手法。(P37-38,42-43) 21:为什么说典型的罗马城市规划模式只有在营寨城这类殖民城市里得到实现?试述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并予以评价?(P46)22:西欧中世纪初期发生了那些重大社会变迁?对城市发展来说产生了什么后果?(P47-48) 23:西欧中世纪分为几个时期?何时城市再度兴起?城市中的社会力量是如何变化的?(P47-48) 24:西欧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有那几种类型?其选址,规模,产业人口分布有何共同特征?(P48) 25:西欧中世纪城市采取哪些平面类型?城市中的要素有何布局特色?(P48)举法、德等国实例说明。(P53-57) 26:为什么说西欧中世纪城市在今天看来有许多优点作为宝贵的遗产?中世纪城市的问题是什么?(P49) 27:中世纪意大利几座著名城市的空间布局有何特色?(P49-52) 28:中世纪东罗马和俄罗斯人在城市文化方面有何联系?有何成就?试举著名城市建设为例说明?(P58-62) 29:伊斯兰地区的自然和社会以及宗教文化在其城市规划建设中有何反映?除在西亚以外,在欧洲、印度还留下什么宝贵的历史遗产?试分析其空间艺术构图的成就。(P63-70) 30:日本在中世纪如何吸收中国城市文化?有那些仿中国城市规划的作品?何时独立发展自己的文化?(P70-71) 31: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这一运动的思想支柱是什么?文艺复兴运动如何分期?(P73) 32:文艺复兴时期在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何成就和局限?有哪些著名的建筑、规划师?(P73)其具体贡献各有哪些? 33:试述文艺复兴的几个理想城。分述其平面布局和形式的依据(P74-76) 34: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手法是什么?巴洛克的城市设计手法有何特点?举例说明。(P76-79) 35:文艺复兴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城市广场设计?各有何手法特色?(P80-85) 36: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有何著名园林?(P86) 37:绝对君权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法兰西是当时欧洲城市与建筑的中心?(P87) 38: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城市建设有那几方面重大实施?其基本手法有那些?举例说明。(P88-91) 39: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园林建设有那两大作品?其影响如何?(P91-92) 40:当时的俄国和德国、丹麦城市规划如何反映出凡尔赛规划的影响?(P93-95)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始萌芽。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城市的各项建设主要为统治者及其权力集团服务,城市格局表现为中轴对称、王城居中都城具有极高的首位度。在此同时传统的城市商贸业随着手工业日渐繁荣城市中的集市开始兴起。从唐长安的“东市”、“西市”至北宋汴梁繁荣的街市的形成与发展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在潜意识中开始关注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需求,潜在地体现了规划的“人本主义”思想。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治。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与此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位于通航交会处、水早路交通交会点的城市的布局开始冲破礼制约束,如汴梁、临安等。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1、唐长安城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内容摘要 本书以时间为轨迹,全面地阐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脉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对于现代西方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类型做了完整的介绍和评论;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认识城市规划本质和定位方面的提升和发展轨迹;总结并评述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实践和实施成效的评价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 第一章为引论,主要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并讲述可Friend(2001)所提出的规划过程中解决不确定性的战略方法,同时,分析了“程序规划理论”和“实体规划理论”及“规划效能理论”的产生。 作者指出城乡规划的定义为:是一种在社会多元群体和成员之间为实现其追求社会、经济或环境效益所达成的共识和目标的框架,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矛盾和利益之间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或和解的机制,是能够针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具有灵活性的政策行动程序及实施方案或建议。 第二章,论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政治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技术背景——工业革命;思想文化背景——启蒙运动;在这些社会背景下,城市呈现出人口增长急剧、环境卫生恶化、城市布局结构失调、土地开发使用失措、交通堵塞失控等一系列“城市病”,出于自己利益,统治阶级开始对城市进行改造和管理,城市规划就就进入到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其中,伦敦、巴黎、纽约、华盛顿的几次改建和英国公园运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区建设、公司城的建设等尤具代表性。 伴随着对城市时间和深入思考,产生了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潮。解决城市问题有两种取向——城市分散与城市集中。城市分散思想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城市集中思想以柯布西耶的理论为代表。主要人物及著作有以下几个: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玛塔“带形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工业城市”《工业城市》;西谛的城市形态学说《建筑艺术》;格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进化中的城市》;法国建筑师亨纳德的城市改建思想。 第三章讲了现代西方主要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功能主义规划思想,以《雅典宪章》和柯布西耶1950年为印度昌迪加尔做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城市分散主义,以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为代表;城市集中主义,以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和“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美籍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其著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对空间理论的批判;系统规划理论;过程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 20世纪70年代:以《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开始转变,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的新内容、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倾向、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和城市复兴思想。此时,主要理论流派有(1)系统规划理论及其应用(2)理性过程规划理论及其应用(3)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估和解释。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要想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得并且认识这种过渡里所包含的思想。”——黑格尔 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发展演变的脉络,它是理解现在、把握未来的钥匙。我们想借鉴国外城市规划史的先进经验,却不了解其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整体精神,仅仅注意了形似,汲取的也只是历史的种种片段,这样导致我们的指导极少成功。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背景及思想,以便于正确地吸取教训、学习经验、去之糟粕、取之精华。这本书对西方两千五百多年来的城市规划形成、发展演替中的庞杂离理念、思想和主流精神,按十个阶段进行系统地梳理,从总体上理清了西方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在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使人文(人本)主义、公正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善于理性思辨、交流争论的人们更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于是,公共建筑及建筑群成为公共活动的中心,它们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代表的是雅典卫城,其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在规划史上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随着古希腊美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及自然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一种典型的城市规划模式产生了——希波丹姆模式。该模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道路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该模式后来被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重建及罗马的营寨城。这种模式为城市专制主义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和现代建筑运动所推行的机械城市的“秩序美”异曲同工,19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城市机械理性缺陷的批判就在于此。 第二章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在罗马由共和制转变为帝制的漫长过程里,国家扩张、财富积累,人们挥霍奢华、物质生活腐朽,此时形成了享乐主义、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风气及信仰。罗马的城市建设也世俗化(大规模奢华的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剧场等)、军事化(坚固的城墙、大跨度桥梁、远程输水道等)、君权化(帝王宣扬政绩的铜像、凯旋门、纪功柱、广场等),重要公共建筑的布局、城市中心的广场群乃至整个城市的轴线体系,投射出王权至上的理性与绝对的等级、秩序感。继而古罗马城市规划思想有三个特点:①强烈的实用主义;②凸显永恒的秩序思想; ③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 第三章文明涅槃—中世纪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世纪时期,西欧战争频繁、封建割据严重,导致生产力衰退、城镇败落,社会生活的中心由城市转入了的农村。整个社会的凋敝,使人们将精神寄托于宣传“博爱”“禁欲主义”“自律”的基督教上,于是,基督教及教堂成为中世纪的上层核心,凌驾于王权之上。此时,教堂成为人们的公共生活中心,是最重要最中心的建筑。而无规划使得城市中建筑尺度亲切宜人,道路蜿蜒曲折、收放有序,各城市主色调不同,空间视线连续自然,形成了有机的肌理。这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特点为:①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②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③力显丰富多变的景观与亲和宜人的特质;④追求有机平和背后的内在秩序。11世纪开始,西欧手工业及商业开始复苏,新兴自资产阶级保护“公共利益”,商店、行会、仓库、码头等公共建筑多了起来,并逐渐变得重要。但教堂仍是城市中的中心

外国城市建设史试题

一、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以及代表性城市 (1)代表性城市(城市概况) ·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北(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毁于风沙(2)城市建设成就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3)最早应用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结构形式的雏形4)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 二、古代中美洲城市历史概况及代表城市 文化中心: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古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古玛雅地区:提卡尔城·古印加地区:著名的马丘比丘遗址·特奥蒂瓦坎城: 三、圣地,卫城的解释与区别 ·圣地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雅典城: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街巷复杂纪念希波战争胜利而大规模建设起来的城邦国家 四、希伯丹姆模式与米利都城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理论阐述 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靠一侧的中心广场秩序美、数学比例和谐城市分区、分类成为典范、影响深远 ·在米利都的实践:主要公共建筑靠近港口、南北两区 五、希腊化的城市有哪些及其特点 城市中心:由庙宇卫城转变为城市中心广场·遵循:严格的几何和数规律与秩序 ·广场周边设敞廊、讲求透视效果和气势 ·普南城背山面水街坊小无庭院建筑与道路有计划进行·)亚历山大城:分布于地中海、印度、阿富汗等地壮丽完整重视文化 六、罗马营寨城方正的城墙正方形平面十字交叉道路通向东西南北各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战争需要、方形城堡、棋盘路十字干道,以北非的提姆加德为代表 七、维特鲁维《建筑十书》理想城市方案 ·公元1世纪的论文集,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 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可从各个方面狙击攻城者,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放射道路不直接对城门。 八、西欧封建城市特征? ·三大起源类型: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 城市选址与发展保守的选址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道路---环状与放射状为主(后期工业发展也有方格网·教堂建筑与城市中心广场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广场封闭构图,平面不规则,构图各具特色道路网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放射出去形成放射环状道路系统。城市划分若干教区优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建筑物有美好的连续感丰富感和活跃感弯曲街道冬挡风夏防晒九、日本中世纪封建城市 (1)7世纪进入封建社会,受中国唐文化影响飞鸟时期的京城藤原京仿唐长安,奈良时期的平城京(奈良)、平安时期的平安京(京都)也都受中国影响(2)9世纪始形成独特的日本文化(3)平城京(奈良)仿隋唐长安城制,约1/4大小方格网道路形式,条坊制,有东西京、东西市宫城位于主轴线北,坐北朝南日本城市均无城(4)平安京(5)天守阁---卫城中央的高楼,军事堡垒,权力象征,1576年至1643年间 50’s-日本-的新城建设日本千里新城;规模较大、依托大城市和公共交通体系、集中设置新城服务中心(靠近车站);人车分离系统的弊端; 60’s以来的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特点:覆盖更广、类型更多各经济区整体发展对非生产领域/要素的关注;日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62年---产业发展69年---整治环境77年---建设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86年---成熟、稳定、安全、开放的国家;东京都改建规划---复合式城市结构确立多个城市副中心,带形城镇群,科学城建设,旧城改建计划,鼓励外迁60年代的筑波科学城尖端技术开发,与产业发展结合松散生活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分区清晰,人性化,功能单一80年代的关西科学城;重视科研体制和城市发展新模式研究;依托区域网络优势: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经济地理条件塑造城市品位,增强吸引力 十、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方案 阿尔伯蒂与理想城市1450年著述《论建筑》(另外还有费拉瑞特、斯莫卡齐等理论家、设计师) 合理选址,兼顾城市与要塞;便利美观的原则---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理性思考---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理想城市:街道由中心辐射出去,中心教堂宫殿城堡等,几何形体,星形、棱形防御城堡/城墙;已出现格栅形(方格网)道路和矩形城市 十一、巴黎 (1)起源于城岛(2)中世纪的巴黎 古罗马营寨城、塞纳河口的城岛、多次扩建城墙和城市、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设施的修建(3)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时代背景与巴黎改建 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王权需要、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生产力发展需要、反对封建势力与教会权力的斗争需要以法王路易十四时期为极盛期,欧洲的中心、效仿的对象1655年法兰西学院基础上的“皇家绘画与雕刻学院”,1671年的建筑学院 古典主义--君权专制与维理主义思潮产物强调:理性的、永恒的、高贵的、有秩序(古典柱 式、对称与协调感、几何与数学关系)、明确结构 上的主从关系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学、数学 等系统理论和基本原则 巴黎改建---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 改造与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卢浮宫为代表,也包括 市政桥梁设施大量的贵族府邸。兴建路易十四广 场(旺道姆广场)和胜利广场来歌功颂德。巴黎城 市中轴线,后来的香榭里舍大街、协和广场、星形 广场等。采用区域性、轴线式的方式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 法国的广场园林建设与凡尔赛宫建设 系统规划建设,是此期的代表 路易十四广场(旺道姆广场)和协和广场协和广场: 开敞设计、历经多年修建、衔接丢勒里花园与香榭 里舍大街、丰富细致的景观设计 最重要的王权纪念碑---凡尔赛宫 ·巴黎西南郊外,由国王猎庄逐步发展而成·放射 形大道(视觉效果)、巨大的建筑体量、有前院·凡 尔塞宫花园:对称布局、放射形道路(骑马游园用)、 几何形式构图、十字水渠与喷泉、为树篱封闭的两 侧以及远处的自然森林、大量精美的雕塑小品 ·最终强调的是王权至上和维理主义思想 园林建设---枫丹白露宫园 十二、法国巴黎的改建 雅各宾时期的巴黎改建 ·贫民化的改建---道路、绿化、土地整理 ·公民美德般单纯的建筑 拿破仑帝国时期 军事独裁、皇帝、宣传对外战争胜利。代表大资产 阶级的政权城市面貌---灰色屋顶的多层住宅建筑。 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利大街。巴黎西部的贵族区建 设。凯旋门和明星广场。巴黎的核心---协和广场 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巴黎改建计划 背景---欧洲中心之一。目标---功能需要、宣传帝国、 军事防御。内容---十字干道和环路。持续17年的 道路建设。重视市中心/重要公共建筑的建设。大 量的绿化建设。城市中心---分区设置中心。市政设 施建设的近代化。缺失---贫民问题、内外交通衔接 矛盾但改革和城市美化运动历史意义。 (5)60’s以来的总体规划 巴黎地区总体规划---平行带状发展战略 打破单一中心模式,树立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城 市发展廊带,保护巴黎旧城方针 十三、近代资本主义城市产生和伦敦改建 克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划适应近代城市功能 的客观要求。古典主义+法国园林设计手法。城市 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路。宗教建筑弱化,城市 经济职能强化。失败---忽视现状、地形和土地所有 制。划时代意义---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 伦敦改建的成果。设置专门机构、制定建筑管理规 定。有方形广场的住宅群---London Spuare。开放贵 族园林为公园 里琴大街的整体风貌。连接重要的公园(里琴公园、 克莱森特公园)、道路交叉口的广场、立面形象 (2)战后四十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6731平方公里/1250万人的大伦敦规划。单中心、 同心圆、放射+环路、增加绿化。伦敦郡48公里半 径的四个圈层:内圈:降低建筑与人口密度、改善 内城功能;近郊圈:良好居住地、补充绿化。8 公里宽的绿带圈:限制、运动场和农副基地;外圈: 人口疏散地和工业企业。1946年《新城法》与卫 星城、邻里单位的尝试。问题:疏解不力、不便 十四、资本主义工业城市产生后问题矛盾 1、城市化加快,人口暴增,城市畸形发展,居住 环境恶化2、大工业生产方式引起城市结构巨变, 混乱了原有的城市结构布局3、刺激商贸,经济空 前繁荣4、社会两极分化严重5、交通恶化,布局 混乱6、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污染环境7、急速发 展导致环境艺术品质低下,缺乏整体环境考虑 十五、伦敦大火的机遇 ---克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划。适应近代城市 功能的客观要求。古典主义+法国园林设计手法。 城市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路。宗教建筑弱化, 城市经济职能强化。失败---忽视现状、地形和土地 所有制。划时代的意义---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 十六、近代亚非拉殖民地的一般特征近代亚非拉殖 民地城市。垄断资本主义和殖民地体系。宗主国的 烙印。贸易地、输出港、统治中心、军事据点 特征:城市平面简单;一般方格网道路系统:规 划结构仅考虑两度空间:对发展没有长远计划和预 测;忽视地形约束 十七、空想城市、田园城市、工业城市、带形城市 都由谁提出?主要特征?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早期:托马斯.摩尔的乌 托邦。安德雷亚的基督教之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后期:欧文的新协和村社会制度问题、公社、部分 的共产主义、规模/格局/组织形式、理想化实践的 失败。。傅立叶的法郎吉《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 规模/社会大生产/公共生活、基层组织的实践和失 败。意义:解决社会问题的积极探索。是田园城市、 卫星城镇等理论的渊源 (2)田园城市社会问题与改革--霍华德《明日的 田园城市》。城乡磁体理论---田园城市。城市模式 (25=5.8+3.2*6)。3.2万人的田园城市。3万人的城 区。实施、经营、管理建议和实践---1903年的莱 奇华斯和1920年的韦林 意义:完整的规划思想体系、城乡结合、深远影响 (卫星城镇、有机疏散) (3)工业城市社会生产不再以家庭为中心---产生 原因。1901年戛涅的工业城市构想。功能分区: 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先进的交通模式。灵活 的发展余地。使用最先进的建材---钢筋混凝土 (4)带形城市。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马塔。高速 高效交通性、设施性脊椎---无限的长度。城市宽度 限度---500米的理想。城乡结合与城市网络。马德 里周边带形城市。对城市分散主义理论影响 十八、盖迪斯区域规划观点盖迪斯《进化中的城市》 一书的贡献在于牢固地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 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 对于居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强调把自然 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 十九、柯布锡耶光明城市及规划思想特点 柯布西埃---明日的城市依托新技术、积极的观点--- 城市集中主义1922年《明日的城市》和1933年 的《阳光城》城市规划观点:技术改善中心商业 区;摩天楼---新信仰解决老问题(拥挤);合理调 整城市各区的密度分布;高效率的城市交通体系 300万人明日城市规划---改建巴黎中心区畅想曲 二十、卫星城理论几代及城市规划特点 ·概念---翁温1922年《卫星城市的建设》 大伦敦区域规划理念·1930年帕克尔第三座卫星 城市的建设---威森肖维10万人;依靠母城;公共 交通体系;邻里单位的实践·影响---莫斯科卫星城 规划。社区运动、邻里单位与划区理论 二十一、雅典宪章1929年成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 会1933年雅典会议宪章:现代城市四大功能:居 住、工作、游息、交通。从人的需求出发,安全方 便的邻里单位。城市公共绿地与风景地带。反对伟 大的排场。保护名胜古迹与古建筑。重视城市空间 效果。意义:适应城市新变化、挑战陈旧观念、 强大的生命力 二十二、大伦敦规划优缺点(四个圈,内圈,近郊 圈,绿圈,外圈)6731平方公里/1250万人的大伦 敦规划。单中心、同心圆、放射+环路、增加绿化。 伦敦郡48公里半径的四个圈层:内圈:降低建筑 与人口密度、改善内城功能。近郊圈:良好居住 地、补充绿化。8公里宽的绿带圈:限制、运动场 和农副基地。外圈:人口疏散地和工业企业。46 年《新城法》与卫星城、邻里单位的尝试。问题: 疏解不力、不便 二十三、英国新城几代及城市规划特征 (1)英国第一代新城---哈罗 规模:8万人、26平方公里。结构:两侧工业、4 个居住区(13个邻里单位)。独立的步行与自行车 系统。简单的汽车路、市中心集中停车。注重城市 特色与景观塑造(选址、地貌利用)。问题:规模 小、发展慢、就业差、回流现象勒.哈佛的重建。 受戛涅工业城市思想的直接影响。工业化---模数制 城市、道路、设施、建筑、预制件的大量使用。 古典的构图手法十字干道、中心广场、标志建筑 是18层的市政厅和St.Joseph教堂)。简单平淡。。 1946年新城法和1947年城乡规划法---英国。生活 与工作平衡、平衡、独立自足的新城 (2)50年代前的第一代新城14个 第二代新城:坎伯诺尔德规模更大、更加紧凑集 中和灵活;完整的人车分离的交通体系;丰富的山 地景观和住宅。第二代新城---郎科恩加大规模,简 洁的8字形结构,分级组织、融合居住环境,鼓励 公共交通。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规模更 大些,独立新城而不是卧城,重视经济性和公众参 与规划,不再片面分区,开放式的城市中心设置, 重视公共交通的经济性和便捷,景观设计 二十四、昌迪加尔巴西利亚规划结构缺点 (1)柯布西埃的雄心壮志---印度昌迪加尔1951年规 划、15-50万人、全新首府。模拟生物体的规划构 思。整体而精美的设计---道路、建筑。功能分区明 确---雅典宪章的反映和弊端。有序和机械、丧失人 情味和民族地方特色。广场空旷,脱离国情 (2)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1956年规划、强烈的象 征意义。结构清晰、分区明确。杰出的城市中心设 计---简洁而表意。尺度失衡、缺少人情味和生气, 城市设计简单化过分追求形式,机械地综合体 二十五、荷兰兰斯塔德城市规划特点人口和城镇分 布集中,把大城市的多种功能分散,形成既分开又 联系的有机系统:多中心性质;环状地带沿交通干 线向四周发展 二十六、大伦敦,大巴黎总体规划p200 二十七、场所p265定义:指由特定的人或事所占 有的环境特定部分。特征:(1)场所的占有性(2) 场所的非空间性(3)场所的随机性 二十八、新陈代谢派理论p279丹下健三事务所成 员菊竹清训、黑川纪章把设计和技术看做人的生命 力的外延,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是像生物新 陈代谢那样的动态过程,主张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 时间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 二十九、美国方格形城市(华盛顿,纽约,洛杉矶) 三十、有机疏散理论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城 市作为一个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 的,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开 发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 城市位置,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腾出来的用地开 辟绿地。日常活动集中布置,偶然活动做分散布置。 三十一、中心地学说及增长极核理论 地区网络模型、增长极核策略、城市分极发展、区 域化规划思路;瓦尔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提出理想正六边形城市体系模式,乡镇的理想分布 形态应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就是位于六 边形角上,而位于六边形的那个点,起着管理从属 它6个点的作用。佩鲁的增长极核提出把工业等建 设快速在少数极核进行,促进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 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