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出美术教学的误区

走出美术教学的误区

走出美术教学的误区
走出美术教学的误区

走出美术教学的误区

——谈低年级美术教学注意点

沙溪镇港园小学胡绮红

低年级学生由学前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但他们处处表现出好奇心和新鲜感,学习起来比中、高年级同学的热情高,在画画时毫无顾忌,喜欢怎么想就怎么画,没受过什么束缚和限制。因此不少老师认为:低年级的美术课,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临摹几张教材中的儿童画或画出几张自由画,课堂纪律好,不出岔子就行了。

我不是专业和专职的美术教师,但也担任了多年低年级的美术课教学,对于低年级的美术教学曾走入过误区,也走过许多的弯路,下面总结自己对低年级美术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依葫芦画瓢——学生灵感在“临摹”中泯灭。

我们知道,艺术创造并非易事。临摹,不论是对临还是摹写,都是照着范画描绘,是学习绘画的技法之一,正因如此,许多教师会让学生完成的美术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范画这样就是这样。长期的“画瓢”,习惯了照抄的模式,学生的脑海让习惯性思维束缚着,创造力也在临摹中逐渐减弱。离开教材,离开范画将一筹莫展。以至低年级的学生经常没有“自己的作品”,画出来的都是“复制画”——临摹别人的画、经别人修改过的画、接教师的意思画出来的画、为完成任务而画的画……完全束缚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如在《画手套》这一课中,我就自己戴上一双白手套,让学生先观察后接自己小手的轮廓画下来,再提出:“这样的手套够漂亮了吗?你会把这手套画得更漂亮吗?”让学生不受内容和色彩限制,使手套内变成学生的自由想象画。画完后再让学生看教材上的范画,并找出自己画手套比书上棒的地方,这样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

想,让学生多思考、多想象,即使临摹也要以要临摹出有个性的画,画出与别人不同的画。

二、画得真实才好——学生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让每一张画尽量完整细致,是另一个误区。许多教师注意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教师经常会认为这孩子太粗心了,画直线不用尺子,圆不圆扁不扁的,你看某某学生画得多细致等等。

其实象与不象,因人而异。我完成教材内容基础上,经常带些小玩具给学生写生,让再结合想象,把这些小玩具画成有趣的想象画。低年级儿童笔下的形象常常是凭直觉感受加上记忆、想象创造出来的视学形象,不受具体形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认识,图象线条稚拙,色块分布不均,他们的画中常常突出他们所注意的东西,舍去不被他们注意的东西,或者把人画得头大身子小,头发一根根坚起来的,近小远大,平放的东西常画成坚起来的。他们的作品也充满了稚气、夸张和新奇,画出来的画显得粗犷、稚拙,毫无顾忌,怎么想就怎么画。一次自由画上,一学生把小鸡画在天上,我便问了个为什么,学生回答:“我把它的翅膀画大画长,它就可以飞上天空啦!”学生的想象和创新精神的确让我慨叹。

低年级美术教学的原则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发展思维,动脑、动手。他们做到这几点,即使画十分的“不象”,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三、强调安静的课堂——追求片面的安稳。

低年级学生注意集中时间是20分钟左右,意志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奇心强,喜欢看看其他同学的画,并作出自己“见解”。常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或自言自语,或与他人对话,这些与作画内容有关声音,教师一般不要阻止,也制止不了。头脑中也孕育了各种各样的想象,而且也很想给别人介绍介绍,让他们边做边说,说图象的形状、颜色、特点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也让美术活动成为学生学习说话的途径。

我充分利用这一点,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讲解自己的作品加深理解,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作品的目的。许多学生在说自己的画的时候,一些在画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东西,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创作奠定了基础。最后挑典型的作品让学生给全班讲解自己的画。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说其他学生的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学生对造型的感悟会不断的提高,一举两得。

这些画在大人看来也许觉得无法理喻,甚至荒唐可笑,但如果让孩子来讲解自己的作品,他们会把天地万物都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语言的朋友。

四、单纯的分数评价——束缚着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法把学生分为“好生”和“差生”,甚至“双差生”,美术教学亦不例外,画得好、认真的学生永远是好学生;部分学生可能因为课堂纪律较差、画画较马虎、欠交几次作业便划分成美术课上的“差生”。这样的评价扼杀了许多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扼杀了很多有美术潜质的学生。所以,美术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低年级的作业,我大多在课堂上给予评价,以口头和书面两种方式进行。口头评价时我会给有创见、有个性的作品给予表扬,尽管他们的作品表现得还不是很充分,但只要它有所创新,立即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向全班展示,对于有进步的学生就更需要大力表扬,而对于所谓的“差生”,我对他说:“如果你能把这地方画得更认真一点,老师会给你加两颗星星。”让“差生”有改正的机会,获得成功的感觉。低年级的学生通常局限于分数的层次,而分数就常让“差生”有挫败感,因此,我在书面上评价上,我用的是定性评价,以“你真棒”、“嘉奖”等评价“好生”,而用“有进步”、“加油”等评价“差生”,使他们学习美术活动的兴趣维持和提高。但这样的评价手法也需要教师经常变换,这样才能让低年级学生对美术课保持新鲜感。因此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和发挥个性特长,着眼于实际成绩的同时,更注重他们未来的发展。

艺术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也要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性的创造才能发展。应该在低年级打好美术教育的基础,注重培养绘画的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更要提倡艺术独创精神,并带动各门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开发了智力,促进了思维,提高其他方面的发展。

(此文发表于国家级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6期)

教学反思的误区与对策

教学反思的误区与对策 “教学反思”是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它既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立足岗位提升专业素质的一种有效培训途径。可以说,教学反思已经成为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基本、最可行、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的普遍实施,它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其中,从这一研修活动中获益良多。但是,任何一种新的研修形式都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尽善尽美,通过调研,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走入了误区,在认识和行动上产生了偏差。本文试图简要概括这些误区,并尝试着提出走出这些误区的一些对策。 一、当前教师教学反思的一些误区 一是敷衍应付。一些教师把写教学反思(课后记、教学随笔等)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为应付常规检查而写反思。这样的“反思”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其内容要么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要么辞不达意,东扯西拉;要么摘抄文稿,权当“反思”。 二是隔靴搔痒。有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表层化,反思不深刻,只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作深层次反思。例如“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除少数同学外,一般掌握得还可以”,“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除个别环节外,其余都实现了教学目标”,如此等等。这类“反思”不痛不痒,它只停留在发现问题—“少数学生”“个别环节”存有缺憾这一层面上,而对产生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未作理性化的思考。 三是写成总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学总结别无两样,把教学反思完全写成了教学工作总结,呈现出的内容是对某一个教学阶段(一个教学单元或一周)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肯定这一阶段的教学成绩,寻找不足。这类“反思”的主体成分主要是检讨阶段性教学的得与失,是对教学工作的自我评价。可以说,上述形式的“反思”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它存在着诸多值得我们反思和需要纠正的问题。 二、走出教学反思误区的对策要使我们的教学反思走出误区,步入正轨,就必须要深刻领会“教学反思”的含义及特征,明确反思对象,掌握反思策略。 1、反思含义再解读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等,进行理性化的审视、分析和反省,并用文字进行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的一种职业化过程。 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批判性,即用批判的眼光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当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用“不满”的心态,对教学进行冷静的思考、分析,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化的总结与提升。显然,当教学反思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时,我们的反思才深刻。 二是创造性,即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寻找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理论的支持与指导下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观点,以此来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教学反思”若

在《20XX幼儿园工作规程》引领下走出幼儿教育小学化误区

在《20XX幼儿园工作规程》引领下走出幼儿教育小学 化误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在《20XX幼儿园工作规程》引领下走出幼儿教育小学化误区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20XX幼儿园工作规程,引领,走出,幼儿教育,小学,误区,作,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幼小课堂中查看更多范文。 作者:禾孚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院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合作导师论文题目专业学号职称职称在《20XX幼儿园工作规程》引领下走出幼儿教育小学化误区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新的教育方式逐步开拓之后,随着社会对于幼儿教育方式的关注,幼儿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幼儿教育必须做好与时俱进。基于此,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方式的逐步完善和发展,针对目前幼儿教育方式的改进策略,人们已经逐步开始重视幼儿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等新模式的展开,目前的现状就是存在着幼儿教学的误区,

存在着很多新模式下幼儿教育学园活动的误区,必须及时的解决。幼儿在教室中做数学题,要认识拼音,要背诵古诗等等,造成幼儿在园时间毫无兴趣可言,而且不少幼儿园教师还以此为荣,向幼儿家长炫耀,幼儿在园学会了数学题,会背了几手古诗等等,特别是在进行科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年龄、智力发育以及理解能力等,将不少的科学游戏活动上升到了小学科学,甚至是初中物理、化学的知识上来,不仅没有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让孩子们一头雾水。很大程度上面,对于幼儿教育新模式化的探讨使得人们对于幼儿教育开始进行小学化模式,很大程度上面危害了幼儿教育的发展,无法使得幼儿教育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教育理论与实际的幼儿教育开展存在着很大的不完善,因此在新的《20XX幼儿园工作规程》教育模式下,就必须很及时的处理好教育模式的更新,及时的处理好幼儿教育的优化与发展,结合新的教育理论将幼儿教育的误区进一步明细化之后展开教育的措施建议落实。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20XX幼儿园工作规程》里面的主要内容针对的是幼儿教育的科学性和实际意义,主要是结合目前幼儿教育的健康、科学、艺术等几个方面对幼儿进行科学目的性的综合教育。指南是在幼儿教育大纲的基础上面进行补充和完善的,针对幼儿指南和教育大纲一系列的制定说明文件必须进行补充和说明,针对此基础上面,做1 好幼儿教育的指导性方针政策的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从实施原则的角度上来考量,20XX年新《20XX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针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 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过,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轻心。他说:“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有可能说得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确实是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识的东西,至少这样犯的错误更少,错误的影响也会更小。 错误一: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玩具。 著名作家老舍说:“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 错误二:期待孩子的感谢。 很多家长认为:我养育了你,我有权指使你。这些家长在为孩子奉献的时候,其实也在内心对孩子有所期待,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所预想的方式去成长。如果孩子并不如其所愿,他们就会深深地失望,并用这种失望去伤害孩子。 错误三:和孩子没有亲密接触。 弗洛伊德提过,对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除了需要被细心照料,还需要和母亲有温柔的身体接触。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情,美国纽约大学曾做了一个触摸心理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缺乏和父母身体接触的儿童,长大后普遍缺乏温情和体贴,而且也往往不自信,自我评价偏低,这样的孩子总是不懂得向别人传达自己的快乐情绪,对周围的人也冷漠,没有亲和力。 错误四:不理会孩子的哭闹。 哭,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家长做沟通。 错误五:习惯责备孩子淘气。 孩子淘气并非全是坏事情,那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并且能从淘气的过程中学会不少东西。 错误六:对孩子缺少耐心。 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个家长要耐心地期待着孩子的进步,不要试图超越自然规律对孩子的成长抱焦急的心态。 错误七:喜欢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 世界上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优点和缺

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独店中学 王博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没有反思的经验,就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能停留在经验的积累上。只有经常不断地反思,教师的教育智慧才会随着岁月不断增长。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不断学会教学, 从而教会学生学习。 一、撰写教学反思过程中的问题 最近几年来,教学反思的撰写已逐渐成为各个学校评价、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写教学反思是迫于学校的压力,所以对教学反思在认识上和操作上还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认识上尚有偏差,坚持开展教学反思的教师比率偏低。农村学校教师的课业负担较重,没有时间写教学反思,即使部分教师写了教学反思,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有些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了反思行为的缺失。 问题二:教师缺少相关方法,反思能力较差。部分教师想写教学反思,但不知怎样去写。有些教师虽然写了,但教学反思的质量偏低。一位教师的教案本上有10节课后的教学反思都是同一句话:“进展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些教师的教学反思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简单“回顾”,只是教学过程的重现,而没有思想冲突,没有产生新的感悟。可见,多数教师的反思方法不足,反思能力比较欠缺。 问题三:优势方面写得多,不足之处挖掘得少。一些教师写教学反思时,尽量少写或不写不足之处,担心反思写出来后,被同事或领导看到后会影响自己的形象,或被领导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 问题四:写作形式单一,千人一面。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仅限于写教后记,写作形式千篇一律,一般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不足之处,且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反思中多次出现。由于缺少深度挖掘,空话、套话较多,反思不仅没有任何价值,反而还浪费了时间。 问题五:重现象描述,缺乏深入思考。大量的反思都停留在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描述上,而对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影响、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教材的运用、学生

2018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是这样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是这样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人教版新课标 “作文难,难作文”,自我开始接触作文,这句话就一直牢刻脑海。中师毕业后,我走上了教师岗位,才发现作文不仅难在写,更难在教。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在教学这块领地,老师似乎已经谈作文色变了。也许正是因为一个“怕”字,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就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老师定框框,学生永远只能在这个框框里面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好按照老师的要求硬着头皮去应付。空洞,不真实,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作文在学生中常常出现就不足为奇了。不单这样,很多学生视作文如“虎”,遇“虎”头痛,也有些同学因害怕作文,只好东抄西凑,请人代写等等。老实说,我曾经也是这样的老师,也曾经因为怕学生不会写而牵着学生走,从定题目到如何开头,再到文章重点内容的表述,最后到如何结尾。在这样的作文指导下,学生是会写作文了,但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优生除了篇幅长一点,语句通顺一些外,几乎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再看看别班孩子的作文,虽然篇幅上可能不如我班,有些孩子的作文甚至句子极不通顺,但那作文中透出的纯真却是我班孩子没有的,从他们的作文中,我看到了孩子们那五彩纷呈的世界,看到了真正的个性。再来反思自已的教学,牵着学生走,逼着学生写已经严重地抹杀了孩子的作文兴趣,他们的创新思维也被我的牵引所扼杀。如何从作文框框中走出来,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已是我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了。静下心来思考,解铃还需系铃人,是我把孩子带进了框框中,我就一定要带着他们走出这个框框,看看外面的世界。趁着今年学校重点研究作文教学的契机,再翻阅一些资料,我决定从学生好奇和爱凑热闹的特点入手,改革自已的作文教学,寻找作文的源泉和乐趣。心理学和事实告诉我们,小学生特别爱猎奇和凑热闹。如马路边耍猴的,讨钱要饭的,市场边打桌球的、吵架的……他们都爱凑过去看热闹;又如,小河的水干了,树上的知了叫了,小黄狗生崽了……一切一切,小学生都觉得有趣,觉得有意思。遗憾的是,小学生对这些人和事,只是临时“兴”起,事后往往只是“过眼云烟”。而这些生活中的人和事,正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如何让这些“兴起”成为我们的作文素材呢,我开始要求学生写周记。我永远忘不了我在班级宣布这一要求时的情境。那是一节班会课,我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

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

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 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作为父母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这样才 能 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 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固然重要。相反,若能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 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及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戏中让 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三、走出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 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所以,有人也把这个时期的教育称为“图谱教育”。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良好的、适当的,幼儿看得见,学得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受到良好的家 庭教育,并健康地成长起来。否则,正如鲁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 四、走出迫切“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庭教育《走出育子的误区》教学设计

家庭教育《走出育子的误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认识到育子的误区。 2、互相探讨正确的育子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到育子的误区,互相探讨正确的育子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师:日前,在第二南开中学大会堂举行了名为推动世界的手——让花开,蕴成就之果大型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主讲人是资深青少年成长训练专业导师、心理咨询培训讲师曹廷珲。 曹老师还是全国首家青少年成长素质训练体系生命树成长训练课程体系的创始人。 曹廷珲说:很多父母总是苦恼,我们创造了生命却难以让生命更精彩;我们付出了爱,却收获不到爱的果实。 他指出了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误区,同时也介绍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子观点。 2、请家长谈谈现阶段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家长各自谈一谈。 3、出示问卷调查结果四、给出建议:恶性比较会带来恶果曹廷珲认为,目前有80%左右的家庭还没有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而且很多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这些误区的后果。 误区之一就是恶性比较。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个孩子平时学习不好,可有一次拼命学习,最后考了90分。

他兴高采烈地跑到妈妈面前,告诉妈妈他考了90分。 这个时候,他的妈妈和很多父母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班有考100分的吗?而当孩子有一天终于考了100分的时候,父母往往又会问:你们班有几个人考了100分?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表扬,以此肯定自己努力的价值。 而父母却习惯了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而绝不会去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去比别的孩子的缺点。 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在悄然发生变化,自信心没有了,且这样下去,往往不会使孩子奋发图强,反而让他慢慢产生了一种嫉妒心理,不会用正当的手段去超越别人。 曹廷珲接着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位小男孩经常被父母拿来与自己的哥哥做比较。 每次父母都会对他说:你看哥哥学习多好啊!久而久之,每次参加家庭活动,小男孩总会问:哥哥去吗?如果哥哥去我就不去。 有一次考完试,小男孩十分开心地跑到父母面前,父母以为他考出了好成绩,可没想到小男孩十分高兴地对父母说:我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哥没及格!这就是恶性比较带来的恶果。 物质奖励是不当的爱父母应该善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比如可以经常拍拍孩子的肩膀,直接告诉他,爸爸妈妈有多爱你、多喜欢你。 但很多父母都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出这份爱。 有时候,这会导致孩子学不会爱。

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

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他们仅凭个人的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误区,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如: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之后有去找了老师……真是可悲啊!家长这么“爱”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作为父母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孩子在上小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伙食差,孩子身体渐渐瘦弱,保育员建议刘少奇把孩子接回家住,但被刘少奇拒绝了。他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由此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一种真正的爱,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这样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结果可想而知。相反,若能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及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并进行热心的鼓励。因为兴趣、自信是进步的动力。即使幼儿没有超常的智力,只要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将来也可以成才,反之,将来有可能无所建树,甚至成为“废品”。作为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必须在培养幼儿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误区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误区 思想品德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实施将近一年半,在全国各地铺开实施将近半年。在这段时间里,听了校内思想品德课、优质课和教学观摩等。在听课中,我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片断而喝彩,也为一个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而惋惜。我不断地思索,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感悟,在反思中我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重视课堂上的形动,而忽视了“神动”。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但在听课中,我发现,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了,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有的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互动可谓“完美”,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究其原因,有的是问题过于简单,有的是内容空乏,有的形式单调等。 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互动,更要追求“神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应该是新课改中教师的共同价值取向。有思才有得,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互动,是无效的活动。所以,组织活动应该考虑学生能获得什么,能获得多少对他们有用的知识及其方法。 误区二: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但轻视“双基”。 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观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如情感,不仅体现为学生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态度,在表现为学习追求、学习责任的同时,更表现在对生活的乐观、进取、向上的态度;价值观,既反映在个人价值方面,同时更反映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然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人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这三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要素现已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并非轻视“双基”。在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听课中,我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开展了许多活动,提出了不少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情境活动、问题谈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中受到了情感的体验,深刻的启迪和生活的教育,而对基础知识则一带而过,缺乏挖掘和总结。

浅谈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化多媒体教学而淡化教师教学主导作用。 2.过分强化计算机功能而淡化了学生主体地位。 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3.过分强化媒体技术而淡化教学内容。 在对更好发挥多媒体课件作用的几点看法 1.加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积极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办法,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关键。 2.过分依赖课件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简,讲究实效。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活动,任何一方不积极参与,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 1.教师方面 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从哪些方面来参与呢? ①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培训对象。②选择最恰当的媒体,准备好软件。 ③课堂上认真观察培训对象的反应,作出正确判断,迅速采取调整措施。④课后及时反馈、调整。课后进行调研, 2.培训对象方面 多媒体教学从视、听两方面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其中许多信息是听讲所无法替代的。 一、当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量过大展示的速度就会变得飞快,学生就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看课件就会看的眼花缭乱、头晕目眩, 2、忽略师生双方的互动与交流 教师被“禁锢”在多媒体控制台上埋头操作计算机演示课件,根本无暇顾及、观察学生的反应,也不了解学生接受的程度;有的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的文字冗长,枯燥无味,打在幻灯片上以后,有些学生总是急于记下来,而没有听到老师讲的内容;而有些学生只是轻描淡写地看一看,过后头脑中一点印象也没有。还有些教师也缺乏主动站到台前来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意识。学生主体一旦发生变化,程式化的教学将难以使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所谓的“教学相长”便成了一句空话。 3、以辅代主,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实质上是辅助的教学工具,应用它是为了给教学提供更加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起主导作用。但有些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教师的讲授艺术在多媒体教学中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少数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把教材的内容全部搬到了电脑屏幕上,再用投影仪设备投射到大屏幕上来代替黑板。这样,不仅会增加课件制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失去了媒体的优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授课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根据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的心理状态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有声有色地把要讲授的内容讲出来,有时还要用合适的肢体语言、脸部表情或眼神变化使语言形象化、艺术化,从而扣住授课对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这一课,就是教材修订后增加的部分,在这节课里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并且用情境图来反应问题,这种设计有利于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即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理解图意),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用“图里有什么”做提示;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教材用“怎样解答”做提示;对解答的结果和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教材用“解答正确吗”做提示。这样的设计,学生能更好的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为新课标培养学生的“四能”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步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时刻注意以学生情感的最佳发展区为生长点,有效的加强了学生的“四能”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数学本质、帮助学生建立问题表征。 一个生动、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为课堂增色,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对于这节课的情境我思考过很多种,第一次试讲时,我设置了一幅有很多小动物的图画,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但是课后试讲中,觉得这与教材的情境图有些脱节,有点画蛇添足,于是根据一年级孩子年龄特点,我(直接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编了一个童话故事引入,兔妈妈和爸爸带领兔宝宝来草地上摘蘑菇了,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看图画审题时又难免会受到非数学性因素的干扰,课堂上,学生不光关注到了小兔子的只数,还关注到了蘑菇,因此在第二次试讲时,我的问题指向性就更强了,关于小兔子,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这样学生就很快找到了左边有四只兔,右边有2只兔。我随后跟了一句,你真善于观察。课后周老师说我的评价性语言没有及时跟上,点评不到位,这里还能体现出学生能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左右,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并加以描述,以此来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紧接着给学生介绍认识两位新朋友:大括号和问号,让学生结合情境图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从而提炼出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第一次认识大括号,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让学生用手势比划比划,边比边说,这样问题就表现得完整而深刻,也让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解决问题是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不仅仅只是获得问题的答案,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关注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在这节课中,一年级的孩子虽然是第一次解决问题,但是绝不是一张白纸,在学前教育中,孩子对加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看到图画多数孩子马上就能说出算式,4+2=6,但对数学知识中的条件与问题是不能完全理解的。正如在试讲中,让孩子根据数学信息,试着提问题时,有位学生说:合起来一共有6人。马上把答案说出来了。课后研讨中,我们认为可以这样因势利导:你已经把答案告诉大家了,能把他换成考一考别人的问题吗?这样学生明白了什么才是问题,也就会学着提问题了。另外教材中给了解决问题的三个基本步骤,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课堂上逐步引导孩子从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几个步骤去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策略,如:认识大括号让学生借助动作,练习加强学生对比,编写顺口溜帮助学生记住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正是这些细节的处理,学生及时回顾体验、感悟方法,一步步剥离表层信息抓住生成数学信息建构起用加法初步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关注数学学习情感,帮助学生融入数学学习。

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作文难,难作文,自我开始接触作文,这句话就一直牢刻脑海。中师毕业后,我走上了教师岗位,才发现作文不仅难在写,更难在教。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在教学这块领地,老师似乎已经谈作文色变了。也许正是因为一个“怕”字,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就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老师定框框,学生永远只能在这个框框里面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好按照老师的要求硬着头皮去应付。空洞,不真实,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作文在学生中常常出现就不足为奇了。不单这样,很多学生视作文如“虎”,遇“虎”头痛,也有些同学因害怕作文,只好东抄西凑,请人代写等等。老实说,我曾经也是这样的老师,也曾经因为怕学生不会写而牵着学生走,从定题目到如何开头,再到文章重点内容的表述,最后到如何结尾。在这样的作文指导下,学生是会写作文了,但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优生除了篇幅长一点,语句通顺一些外,几乎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再看看别班孩子的作文,虽然篇幅上可能不如我班,有些孩子的作文甚至句子极不通顺,但那作文中透出的纯真却是我班孩子没有的,从他们的作文中,我看到了孩子们那五彩纷呈的世界,看到了真正的个性。再来反思自已的教学,牵着学生走,逼着学生写已经严重地抹杀了孩子的作文兴趣,他们的创新思维也被我的牵引所扼杀。如何从作文框框中走出来,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已是我

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了。静下心来思考,解铃还需系铃人,是我把孩子带进了框框中,我就一定要带着他们走出这个框框,看看外面的世界。趁着今年学校重点研究作文教学的契机,再翻阅一些资料,我决定从学生好奇和爱凑热闹的特点入手,改革自已的作文教学,寻找作文的源泉和乐趣。心理学和事实告诉我们,小学生特别爱猎奇和凑热闹。如马路边耍猴的,讨钱要饭的,市场边打桌球的、吵架的……他们都爱凑过去看热闹;又如,小河的水干了,树上的知了叫了,小黄狗生崽了……一切一切,小学生都觉得有趣,觉得有意思。遗憾的是,小学生对这些人和事,只是临时“兴”起,事后往往只是“过眼云烟”。而这些生活中的人和事,正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如何让这些“兴起”成为我们的作文素材呢,我开始要求学生写周记。我永远忘不了我在班级宣布这一要求时的情境。那是一节班会课,我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 “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猜猜看,是什么?”“棒棒糖!”这是贪吃鬼周义山的声音。 “是玩具。” “是影碟。”王昊天还不忘记我答应给他们看电影的承诺。 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争论中,我示意庞显弘打开了投影,把一篇学生作文放在了展示台上:今天一天早,我就和妈妈来到了公园里。可能是太早的缘故吧,公园里的人并不多。走到水池旁,我发现一群蚂蚁,

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

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 发表时间:2014-03-04T10:31:13.0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作者:◆潘鑫 [导读] 误区一:重视学前教育就是注重在学前大量知识的教育。 ◆潘鑫新疆哈密市花园乡双语幼儿园839001 近日频频看到有关英国教育、德国教育等优秀教育之法。幼儿教育是什么?按说,人之初,没有学校,也没有教育;在随后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依然没有学校,没有教育,人类的智力还是获得了高质量的发展。英国教育,被公认为最好的教育,它的宗旨,无非如赫伯特·斯宾塞说的:“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他说的是对的。社会进步,科技发达,文明程度一步步提高,这并不是我们人为建造的方式,而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有机产物,我们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受到新环境的生存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增长智慧和能力。由于新环境的生存挑战完全不可预测,因此,我们的教育也不可僵化,不可束缚,而应该成为能够激发人智力的一种训练。 误区一:重视学前教育就是注重在学前大量知识的教育。 在全民重视教育的热潮下,不少家长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力度大大增加,往往认为在此阶段所学到的知识量代表了重视度而走入了误区。孩子们进行着早期的识字、背诗、读文、计数、做题,甚至不断挑战高难度,严重忽视了幼儿阶段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特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幼儿时期是儿童智力发展十分重要的阶段。”此阶段的重要并不能狭义地理解为灌输多少知识的重要性,其带来的结果只能让幼儿看似学会的知识一知半解或不解。这种不知根由、不能深入理解的学习,使幼儿养成了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不仅丧失了对知识的兴趣,往往造成进入小学阶段后的注意力不集中,失去了克服困难、深入学习的坚韧性。其次,技能教育的多样性让幼儿的技能浮于表面。从原本上讲,通过技能学习可以培养幼儿坚强、勇敢、灵巧、活泼、专心致志的个性。如若家长为了满足心理认为学习越多的技能越好、本领越大,于是乎,孩子们走出幼儿园的大门后,就穿梭于各种技能培训班之间,学了这个学那个,家长更是乐此不疲,甚至更换频繁。各类学习班为广大儿童提供了条件,是特长儿童的方舟,重点是让幼儿借此形成优良的爱好,为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提供扎实的技能基础。选择的技能种类太多,更换频繁,只能导致幼儿今后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甚至影响其进入小学后的基础教育的学习。因此,幼儿参加各种技能的学习更应该看中的是其中深刻的内在功能。 误区二:幼儿教育就是幼儿园教育。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对于“幼儿教育就是幼儿园教育”这一观点要坚决说“不”。国内外诸多理论专家已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幼儿教育并不是幼儿园一方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多方面结合才能发挥充分的功效,其中更大的一方来自于幼儿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不仅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我园教师为了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亲子观,做了许多家长工作,如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个别谈话、电话交流等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取得了家长在幼儿教育上的支持和理解。 1.家长成为教育的支持者。 在“资助贫困孩子”的契机下,我园教师开展了“爱心连着你我他”活动,教育幼儿要充满爱心,对贫困小伙伴要关爱和帮助。活动延伸到幼儿家庭中,老师与家长取得联系后,家长被老师的教育意识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爱之情所感染,主动协同教师共同去看望贫困家庭的幼儿,并带自己的孩子为其送去生活物资。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和家长共同配合教育,使孩子们的爱心之情得到了升华,充分发挥了家长作为教育支持者的作用。 2.家长成为教育的合作伙伴。 在家长会上,家长委员会成员组织大家共同商讨“如何充分发挥家长作用,主动承担幼儿教育的义务”。我园隶属农村双语幼儿园,95%的幼儿家长为农民,一些家长提出共同建设幼儿园的环境,主动承担种树、除草、冬季铲雪等工作;在幼儿园举办的半日亲子活动中,家长有机会和幼儿共同完成任务,他们感到很难得,平时干完农活就很累了,没有更多的精力陪孩子玩,能在幼儿园中和孩子互动互助,不仅能共同学习,还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对于幼儿教育,家长此时既是参与者,也是支持者,又是合作伙伴,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家园共育。 总之,近年来幼教专家们不断地进行着研究,随着《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和《儿童发展指南》的实行,幼教机构的管理理念、教师观、家长观等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幼儿时期在游戏和娱乐中开发智力、增长智慧,充满好奇地寻找答案、得到知识,大家走出了幼儿教育的误区,让幼儿充分享受童年的时光,在积极正确的教育环境中快乐和幸福地成长,使之成为国家的希望。

课堂教学中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课堂教学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内容提要]:数学新课改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背后,也隐约着“相爱简单,相处太难”的尴尬.尤其由于:①新课标本身部分观点提法仍存在较大争议有待进一步探讨而传媒舆论却是呈现出“一边倒”的不良倾向。②教材编写的体系创新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如结构松散、跳跃性过大、练习配备不合理等)并且由于强调“生活化”而走向“去数学化”。另外,城市定位与广大农村实际反差强烈,特别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与广大农村教学手段仍处于“冷兵器时代”格格不入。③课改对师资水平的高期望与师资水平现状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而相应的本该“务求实效”的师资培训却又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异化为“收费盖章”。④课改进程“分步到位,滚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敌人们“争先恐后,跨越发展”的主观愿望。 ⑤一线教师所渴望的专家式的“下水指导”往往却被鹦鹉学舌的“岸上吆喝”所取代。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致部分教师从观念到思路,从思路到操作都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尤其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步入了舍本趋末矫枉过正的误区。笔者认为当前课堂教学应走出如下误区:1、情境创设“去数学化”;2、情境创设“去数学化”;3、探究发现似是而非; 4、合作交流形而上学 5、多媒教学竟成制度; 6、尊重学生是非不分 关键词:课堂教学走出误区

无庸讳言,数学新课改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背后,也隐约着“相爱简单,相处太难”的尴尬.尤其由于:①新课标本身部分观点提法仍存在较大争议有待进一步探讨而传媒舆论却是呈现出“一边倒”的不良倾向。②教材编写的体系创新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如结构松散、跳跃性过大、练习配备不合理等)并且由于强调“生活化”而走向“去数学化”。另外,城市定位与广大农村实际反差强烈,特别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与广大农村教学手段仍处于“冷兵器时代”格格不入。③课改对师资水平的高期望与师资水平现状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而相应的本该“务求实效”的师资培训却又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异化为“收费盖章”。④课改进程“分步到位,滚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敌人们“争先恐后,跨越发展”的主观愿望。⑤一线教师所渴望的专家式的“下水指导”往往却被鹦鹉学舌的“岸上吆喝”所取代。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致部分教师从观念到思路,从思路到操作都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尤其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步入了舍本趋末矫枉过正的误区,具体主要表现如下: 1、情境创设“去数学化” 新课标强调教学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因此,情境创设问题引起了一线教师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凡新课引入都要卖下关子。但是由于教师本身对创设情境的本质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教材的误导(湖南师大匡继昌教授:一个学期的教材,竟达200多页,零碎的数学知识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使情境创设步入了“去数学化”的误区。一是取材上独沽生活之流而远离数学之源,二是内容组织上“口水多过茶”非数学任务冲淡数学主题。 比如:有位老师为了讲乘方的概念,先举课本中的细胞分裂的例子后,又举“一传十十传百”的谣言传播例子,足足花了15分钟,乘方的概念“千呼万唤始出来”。 事实上,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有很多是有深刻的生产生活或相关学科的背景,但更多的却是数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其实,乘方的概念应是乘法概念的延伸发展,完全可以类比乘法的概念引出乘方的概念并且可以较好地在认知的源头澄清二者的区别。张奠宙先生一直呼吁:数学教学要反璞归真以数学本原问题驱动展现数学本质。因此,笔者认为,传统教学所提倡的“以旧引新”不但不应废弃而且还很有发扬光大的必要。 又如:一位老师在“补角和余角”这节课中是这样引入的:问学生是否知道比萨斜塔?然后介绍物理学家伽利略曾于1590年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将两个重量不等的球自塔顶垂直自由落下,结果两球同时着地,比萨斜塔因此闻名。然后画出图形,从而引出互为补角的概念。在引出互为余角的概念时设问:如果把斜塔扶直…… 情境创设的本质目的是对知识产生发展背景的艺术再现,为学生提供数学认知的“抓手”,让学生“思有来龙,想有去脉”,化“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情境过于芜杂“王顾左右而言他”,易引起学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的保护性抑制。游离数学知识内涵的花花哨哨的情境,所诱发的其他冲突远远大于数学认知冲突,学生往往会流连于“花花世界”,难于进入我们所期望的数学世界。 2、探究发现似是而非 新课标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背景,并试图回归数学的实验归纳性这一面,因此,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于是部分教师误以为数学教学采用讲授法就犯了弥天大错,至少也是不合时宜的,不分青红皂白对所有的数学真理都试图让学生探究发现出来。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由于教材本身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剪拼”、“量度”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于是绝大部分教师是“大媳妇做鞋小媳妇看样”,一节课剪来拼去、量来度去,最终“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试问:假如教材没有写出这条定理来,我们的学生还能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多媒体教学应用误区的研究.doc

多媒体教学应用误区的研究-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投入,多媒体已普遍地进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实施新课程的重要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作为新型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已越来越多地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应用。多媒体教学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教学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多媒体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多媒体教学的实质,只是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当成了一种时尚,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以为这才是现代教育,才是课改。殊不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误区。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就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大家都知道多媒体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当然会利用到信息处理的工具计算机,可是现在一些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教师利用计算机、投影仪代替黑板、粉笔进行讲解,学生则由过去的盯着黑板看变成现在盯着幕布看,惟一的优点是眼睛近视的同学很方便了。其实教师讲授的知识同以往课堂上传授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把书本上的内容照搬到电脑上,学生还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一切都由教师掌控。 误区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用的越多越好

一提起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师就认为多媒体技术应用得越多越好,课件过于花哨,结果导致太多的媒体效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削弱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新、奇、特的效果,制作应用高难技巧,在其中穿插大量的声音、视频、动画等效果,形象、生动、直观了,却使学生眼花缭乱,根本不知道所要掌握的主题是什么。不少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增大,教学进程明显加快,使学生应接不暇,最终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思维跟不上,笔记记不上,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 误区三: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代替教师的教学 虽然多媒体软件的表达能力十分强大,引入课堂后,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有的教师一味采取拿来主义,把课件播放一番,附加几点解说了事。如此生吞活剥、移花接木不仅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还将误人子弟。有的教师又想做好课件一劳永逸,现在知识更新加快,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变化,课件不可能一成不变。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设计开发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一课件很难被不同教师应用于各自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即使是参与课件开发的教师本人,随着时过境迁,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需要调整课件以适应新的情况。有的教师认为使用名师名校的课件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此话成立,那么学校还聘请那么多教授、讲师来干什么?不如买几张光盘倒省事得多。因此名师名校的课件只能做为参考,不能替代教师的教学。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就是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自主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