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莫让儿童丢了自己的语言——听薛法根老师《爱之链》有感

莫让儿童丢了自己的语言——听薛法根老师《爱之链》有感

莫让儿童丢了自己的语言——听薛法根老师《爱之链》有感
莫让儿童丢了自己的语言——听薛法根老师《爱之链》有感

(2020年整理)薛法根《如梦令》听课体会两篇.doc

记一场藕花深处的甜美回忆 在“第十一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宋词《如梦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已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一年,但是中高年级的课程教学却是我从未接触过的。所以这次聆听中高年级的课程时,我是怀揣一颗初学者新鲜而虔诚的心在认真学习。观摩薛老师的宋词教学,我以一个学生的身份真的获益匪浅。接下来我从两个方面谈一下薛老师的课堂带给我的感受。 诵读古诗词重方法 课堂开始,薛老师先带学生学习李存勖的《如梦令》,解读了如梦令的词牌名,再进入到李清照所作的《如梦令》。总结“如梦令”作为词牌名特定的格式,都是七句,字数都是三十三个字,并且第五句诗和第六句诗是重叠的。正是学完了这种特定格式,薛老师才有条理的分析一首词要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要注意六个字—押韵、停顿、平仄(节拍)。通过学生的读,薛老师引导他们感受到如梦令的最后一个字押韵“u”,因而每行最后一个字要重读;接下来学生再读,薛老师请同学们思考每一行前两个字有什么特点,思考过后同学们发现它们都是动词,因此薛老师总结出叙事的诗词前两字是动词,所以要根据每行的结构注意诗词的的停顿;最后,薛老师提到唱歌讲究节拍,其实字在读时也是有长短、节拍的,这就是平仄。我们现在所学声调,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按照“平长仄短”的原则,薛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为《如梦令》谱曲。并且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掌握这种“谱曲”的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一个环节中,薛老师用朴实的语言,对学生巧妙点拨,让他们收获诵读诗词的方法。在以后的诗词学习中可以运用所学方法解决诵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理解古诗词重还原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语文课上,老师方法规律讲的再多,若是不能让学生实践,学生终不会学习扎实。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薛老师的第二个环节就侧重学生的实践——用一篇文章还原词中内容。 在学生掌握诵读方法之后,薛老师直接提问:这首词是否能读懂?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交流之后,薛老师总结:词中“常记”二字说明接下来的内容都是李清照少女时代到郊外游玩的回忆。按照词中内容,大家分析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于是薛老师给学生时间进行写作。这种写作就是语文课堂上的学生实践,通过写作还原词中所描写的故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这就是一种语言的转化,是深度学习。学生在还原过程中对古诗词理解、体会更深切,古诗词意义的断裂、删减得以增加和连接。 在这个环节,薛老师最重视的还是还原后的交流,他对每一位交流同学作品中的亮点进行表扬,并且请其他同学在自己的文章中添补,不足之处薛老师悉心为学生指出,并请学生马上完善。正是通过这种写作还原,薛老师让学生与词人进行对话,走进词人的内心,感受词人在夏天傍晚的那一次甜蜜回忆,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独特魅力。 从一个宋词初学者的视角,聆听了薛老师的整节课,我对宋词的基础知识有了准确的认知。纵观薛老师的课堂,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正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薛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平凡中彰显简约之美,简约中蕴藏深厚功底。课堂教学虽已结束了,但是结课前那两首代表词人不同情感写照的歌曲还在我耳边回荡,薛老师那简单中蕴藏智慧的语言还在我脑海中萦绕……

台湾女作家琦君散文《桂花雨》读后感5篇

台湾女作家琦君散文《桂花雨》读后感5篇 《桂花雨》回忆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桂花雨》读后感 上星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名字是《桂花雨》。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主要讲的适乡童年那个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我们没有看到过桂花雨,但看到了作者的描述后仿佛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作者小时候摇桂花,收桂花时的情形。 同学们,你们见过桂花吗?我虽然没见到过桂花,但是我在书上看到过桂花。桂花也称木犀。属于木犀科,常绿乔木,高度可达15米,树冠卵圆形,叶对生,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花簇生叶腋式或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花,特香,你们听懂了吗?你们喜欢桂花吗? 桂花的香气香飘十里,特别迷人,桂花树的树枝枝叶繁茂,桂花更是幽香而不露,秀丽而不娇,清雅高洁,香气浓郁。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只要仔细观察每一景物,就能写出好文章。我想起了一首诗,《咏岩桂》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我想:看到作者把这篇文章里的桂花写活了,写的惟妙惟肖。我心里不禁流出了对桂花的欣赏,我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向作者一样摇桂花。

《桂花雨》读后感 这是一篇美丽的小文,虽短但都是精华。妈妈爱桂花飘香的季节,怎样爱呢?她曾经用文字赞美过。描写桂花的香,是那样的奇特,我四处寻觅,那花的出处既不在眼前,也不在身后,似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花香好似调皮的孩子跟我们捉迷藏,听得见他的笑声,却看不见他的踪影。 景中有人,人在景中,给我们用笔画出了一幅很美的图画,如果恰好遇上风轻轻吹过,就会有金黄色的花儿伴着雨滴从树上蹁跹落下,一片又一片,形成一场桂花雨,美丽又迷人。 画中有情,长大后,你也会牵着妈妈的手走么?那时的我只顾傻傻地笑,忘了作答。多么温馨的母女对话呀! 结尾处升华,多么希望,我就是眼前的桂花树,而妈妈就是那片雨把自己幻化成桂花树,妈妈幻化成雨,树和雨什么关系?是雨滋润了树呀!自然而然过渡到酿花雨,尽管来去匆匆,却能令我伴着香气感念过往的恩与情,一个懂得感恩的少年跃然纸上,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全篇娓娓道来,品读全篇,好像在欣赏一幅美丽的工笔画,每一笔都那么精致;品读全篇,好像在听一首抒情的歌,每一句都那么柔美,这篇文章,真好! 《桂花雨》读后感 上星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名字是《桂花雨》。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主要讲的适乡童年那个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

教师读书笔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教师读书笔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 读后感 这本书,刚读了序言我就爱不释手,深深地被窦老师的成长过程所打动。尤其是她的那句“有痛更有累——并且快乐着”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位闻名全国的特级教师对待工作的情愫。一气呵成,连续几天我都沉浸在窦老师所营造的主题教学的情景中,心情随她的课堂进程起伏跌宕,时而热血沸腾,时而深陷沉思,时而为老师连珠妙语拍案叫绝,时而对学生精彩表现赞不绝口。 她的教学激情四射而充满深情。《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等篇目的教学中,学生无不一次又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在《再见了,亲人》教学中,窦老师没有沿用那种已被多少人用过的“分层次、找规律、再迁移”的方法,二是设计了“忆亲人”、“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叠加式结构,置身课堂的情境,学生情动辞发,“忆”、“讲”、“诵”、“别”都成了内心书抒发的需要。巧妙的是,这“忆”、“讲”、“诵”、“别”中又无声的包孕着多种言语能力的训练。譬如,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到事例好

好揣摩,看看怎样通过你的‘讲’,大家就觉得是亲人”,这不就是体味基础上的整体性的语言积累与表达训练吗?在学生讲述完之后,教师出示句式,让学生做概括性练习:为了志愿军,大娘();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接着,进一步提高要求: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抽象概括程度逐步提高,语言和思维获得同步发展。明明是训练,可是,学生丝毫不觉得在做练习。他们是在“讲亲人”啊!情绪怎能不高涨,思维怎能不活跃?这就是“文化”统领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巧妙落实。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窦老师结合教学向学生呈现了丰富的历史素材,提供了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最后还向学生介绍了与圆明园有关的4本书,这些都与课文融为一体,体现了窦老师对教材深刻内涵的独特解读能力,真可谓底蕴厚实、博古通今,难怪有专家用“大将风范”来评价都老实的课堂教学。《秋天的怀念》教学中,窦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母亲的行为,通过关注三处“悄悄地”这些细节背后传递的信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揣摩中,把握母亲对肢残的儿子的“细心”、“耐心”、“小心”,进而感受母亲的“良苦用心”、“苦口婆心”,如此这般,“谁言寸草心”

语文课应该这样上——感悟薛法根老师的教学-精

语文课应该这样上——感悟薛法根老师的教学-精 2020-12-12 【关键字】方法、环节、问题、发现、信心、信念、思想、重点、作用、关系、说服、坚持、解决、方向、内心 fnt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7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第二届“演绎激情和本色语文”全国小学语文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听取了特级教师的, 尤其是薛法根老师的《心田上的百合花》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受益匪浅。 当匆匆赶到会场时, 已经开始了。薛老师正在要学生朗读一个什么句子, 由于没有看到过这篇文, 不知道是哪一句话, 只在寻找合适座位的时候, 听着他让学生读了又读, 以为这位老师也真是的, 这么宝贵的时间, 这样重要的场合, 就让学生把时间花费在朗读一句话上, 真是太浪费了。直到我找到座位坐下来, 学生还在读。只是我觉得后面的学生越来越读得入情。难道这个句子很重要?我刚想找时, 薛老师结束了这个环节, 说:“请大家自己读第三自然段, 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学生又开始读书。 几分钟后, 有学生举手, 直到文结束, 整整80分钟, 可薛老师算得上有摸有样的提问竟只有这么一个, 其他的问题都是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自己产生的。 学生回答各种各样, 但不管是哪一个, 他都要求学生到书中把自己理解的依据读一读。有学生说:“这是一株努力向上的百合。”有人说:“是一株意志坚定的百合。”有“坚持不懈”, 有“内心纯洁”, 有“不轻言放弃”, 有“忍辱负重”……这样的理解竟有13种, 但每一种, 薛老师都给予肯定, 都让他到黑板上写一写。而且在每一个学生读自己理解的句子时, 都要顺便教学字词的含义、用法, 教学句子的写法和作用。如有学生说到“这是一株坚持不懈的百合”时, 引用 “百合心里高兴, 附近的小草却很不屑……”薛老师马上让学生发现几组近义词, “不屑, 嘲笑, 讥讽, 鄙夷”, 又让学生说说这四个词语的区别, 不得不让我想到老师对学生语言的训练是多么的重视。有学生说“这是一株有责任心的百合”, 引用的句子是“我要开花, 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 是为了完成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 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薛老师又抓住了语言训练点, 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 发现这三句话的关系。有学生说:“这是一株美丽的百合花”, 他引用的句子是第四、六自然段, 薛老师又抓到了训练点, 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 体味这两个自然段在表达相同意思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不着痕迹地知道了正面和侧面, 直接和衬托。……薛老师就是这样不耐其烦地让学生一个一个地谈自己的理解, 一个一个地解决在理解中产生的问题。我不由奇怪了, 时间

洗尽铅华呈素姿返璞归真为语文——听贾志敏老师公开课有感

洗尽铅华呈素姿返璞归真为语文——听贾志敏 老师公开课有感 2013-12-02 15:45语言文字报 公开课是教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重要平台。然而,如今很多公开课正趋向于作秀,讲台成了舞台,学生成了配合老师表演的演员,这样的公开课令人痛心。公开课应该怎么上?语文应该怎么教?本文作者听了贾志敏老师的一堂公开课后认为,贾志敏老师的课是真语文课,语文教师要向贾老师学习: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请看—— 王桂芹丁维升 贾志敏老师的语文课朴实无华,朴实到只用粉笔和黑板,无华到老师只用嘴讲课,贾志敏老师的课是真语文课。 贾老师给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讲阅读与写作。课前他用工整的板书在黑板上写下当天要讲解的古文(没有加标点),内容如下:一人家贫卖画以度日一日作画一年无人问津问师师曰试倒之一年作画恐一日可售试之然。38字的小文在贾老师的讲授下幻化成了短文、学生和老师的三重交响曲,真实、和谐、动听而引人回味。贾老师先由古字说起,明句读、释意,然后让学生练标点并指导诵读。学生一听要求诵读就开始集体拿腔拿调地诵。贾老师立刻止住,说:“不要拿腔拿调,要按照正常人说话那样读。”他又点了几个学生读,学生还是习惯性地拉着长音“家——贫——”,他说:“不是家——贫——,

就是家贫!”纠正后,让全班跟着他一起读“家贫”。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发出的不是假声,而是真声,是真人真实生活中的样子,真好! 在讲解短文时,贾老师紧扣文本内容,既不添枝加叶,也不虚张声势,真真切切说文,实实在在讲课。比如讲“贫”字的理解,让学生用成语表达,一贫如洗、家徒四壁、贫困潦倒——学生用了一串,忽然一学生说,他家里穷极了,贾老师马上说,意思对,但不是成语。又如“恐”字,学生分别答恐怕、可能、也许——有学生说恐惧,贾老师马上纠正,你再看看原文,这里是害怕吗?贾老师对文本的分析抓重点字、词,抓重点字、词在篇章中的理解和运用,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也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贾老师调度有余、自然顺畅。他先要求学生用十分钟时间将古文扩展成五百字的短文,然后让学生当堂朗读,有的念开头,有的念中间,有的念结尾。学生一边读,贾老师一边指点。贾老师的评价不仅真,而且实。有学生说,他好不容易爬到山顶,贾老师说,你这是废话,思维不清楚,该写的不写;有学生说,他穷得像乞丐一样,贾老师马上止住,说别瞎夸张,这位画家是穷,但不是穷得像乞丐一样;有学生又说,他的家穷得布满了蜘蛛网,贾老师马上说,布满蜘蛛网不是穷,是脏,引得学生哄堂大笑,但却得到了真实的语言感受。他表扬学生也同样真实。有学生说,这位画家画了一天卖了一年也没有卖出去,而画了一年的那幅栩栩如生、人见人爱,贾老师特别表扬这个孩子“人见人爱”用得好。贾老师就是在这样真实的批评与表扬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升与锻造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完整word版)听薛法根老师的课有感

俭朴的语言真实的课堂 ——听薛法根老师的课有感李娟薛法根老师的课,正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他的课于通俗中彰显简约之美,于简约中更见老师的功底。在俭朴的课堂上,他没有让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各种精致的音乐动画占领课堂,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股的自然美。置身课堂听课,如沐春风,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喜悦、解放、智慧生长的园子。 他的课堂,洋溢着滑稽与智慧的气息,不事雕琢的自然,大开大合的结构,风流蕴藉的内容,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 薛老师对语文课堂曾讲过一句精辟的话语:语文教学让成长看得见。不要教着教着学生不见了,要教着教着老师不见了。 欣赏薛老师的“倾听”:那是真正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发言中,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或肯定并深化,或更正并引导,促进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有所提高,让更多的学生分享思考的喜悦。 欣赏薛老师的“评价”:那是对教材的深刻把握,是对学生的无限期待和鼓励,是教学智慧和艺术的积淀。在他风趣滑稽的评价中,学生笑了,很清晰地知道了自己的不够和进步。 欣赏薛老师的“点拨”:不着痕迹却又恰到好处,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潜移默化地交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无论是提问或讲解,读书或想象,薛老师在用例外的方式点拨例外的学生,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真正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欣赏薛老师对学生的足够“等待”,他在课堂上等待学生读书,等待学生发言……薛老师曾说过,要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长进,教师要有足够的耐烦。而我往往因为担心在他们身上会耽误时间,所以常常放弃对他们的指导或帮助,其实,课堂上,对每一位学生得帮助,对于其他相似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启迪。教学中我要学会等待,对学生“似解未解”的等待;对学生“灵光一闪”的等待;对学生“部分不悱”的等待。在等待中营造气氛,让学生思考有活力,在等待中精巧点拨,让学生思考有方向,在等待中精巧设疑,让学生思考有深度,在等待中加强互动,让学生思考有宽度……

《桂花雨》的读后感

《桂花雨》的读后感 导读:《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桂花雨》的读后感,希望你会喜欢! 《桂花雨》的读后感1 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叫做《桂花雨》。 《桂花雨》是一篇散文,作者主要讲的是故乡童年那个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情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我没有摇过桂花,但读了作者的描述后仿佛身临其境,眼前出现了作者小时候摇桂花,收桂花时的情形。 读了这篇课文,我也喜欢上了桂花。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那股迷人的香气直往人心里钻。不信?到了八月份,你可以去县政府广场转一转,总能闻到一股迷人的香味。桂花还不与繁花斗艳,有一种谦让的品质,更让我喜欢。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它没有野菊娇小可爱的模样;它没有玫瑰万紫千红的颜色;也没有玉兰引人注目的美貌;更没有腊梅顶天立地 的气节。可在万花之中,作者却还忘不了桂花,因为桂花是她童年时代一道不可抹去的风景,所以桂花雨一直埋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虽小,但永不磨灭。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写道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字字都饱含着母亲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难怪诗人李白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啊,金

家银家,不如自己的穷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谁能不爱自己的家乡呢? 《桂花雨》的读后感2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小小的体会: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

学习窦桂梅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学习窦桂梅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在这个充满新意的季节,我于3月29日至31日和我校语文组的老师一起前往郑州参加了全国名师窦桂梅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研讨活动。短短两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大。 我惊叹于窦桂梅老师对教材的全新的、深度的解读,惊叹于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的“温度”“广度”和“深度”,但追根问底,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窦老师读书、思考的基础上。窦桂梅老师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我们有底气、大气、灵气,即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涵养浩然之气。” 这次研讨活动之一是窦桂梅和她的团队教师进行的课堂教学展示,每一位老师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语文教师,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基本功。特别是窦桂梅老师在课堂中的精彩朗读展示,使我深深的明白朗读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教师的精彩朗读会使自己的课堂蓬荜生辉,更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千万别忽略你在课堂中的每次精彩的范读。既然是范读就要有个样子,给孩子读课文要理解课文的意思基础上去读,表达是要将中重音好,重音就能表达你对课文的理解,其次作为以教师朗读时,准确是第一位的,段与段之间要用什么样的语气,心中要有数,最后朗读与说话之间不要有太明显的区别,对自己的声音、语气、情绪要进行合理的控制,真正做到“情”、“声”、“气”三者相结合名师的教学让我觉得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还必须要层次清晰,各部分要能很好衔接,使整堂课形成为一个整体。其次,教师在教学生时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尤其是学生遇到难题时,怎样去引导学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就能看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到底怎样。第三,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把握住文本中最值得带领学生推敲的字词、句子,然后巧妙地将这些语句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本次研讨活动之二就是窦桂梅团队的精彩报告,窦桂梅老师的《改造我们的课堂》准确的提出了我们的课堂“改什么”、“造什么”、“保什么”的问题,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也是我们现有问题的百病之源,怎样消除现有弊端,减负增效是根本。那么,该从哪里改?还是课堂!要实现课堂的有效和高效,就要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课堂上要以学生的学习增值为中心组织教学。她介绍了清华附小“1+X”的教学模式,1为学生预学,X为学习增值,通过“预学单——公学单——延学单”使学生真正做到有兴趣、可选择、重实效、轻负担,获得最多的知识,取得更多的进步。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我悟出了一点点:人活着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从事一份事业,更是应该有种精神的。只要心中有“梦”,生活就会是的“快乐”的,前途就会是“光明”的。我们大多数教师缺的就是这种勇往直前的激情。 现实是客观的,心态却是可以调整的。永葆的是对事业精益求精的激情,宁静的是对名与利的淡泊。我们应该像窦桂梅一样,笑对生活,享受生活。

1 一课三磨(薛法根)

一课三磨(薛法根) 众所周知,好课是“磨”出来的。名特教师的经典课堂,常常让我们看得热血沸腾,但往往很难移植到自己的课堂里。同样的设计、同样的方法,在你手里就是出不了“彩”。根源在于,名特教师的教学已经达到了艺术化的境界,其间的方法与技巧,适用特定的情境与“火候”,换了一个教学场景,就失去了“魅力”。而这种教学的机智,非“磨”不可得。 于漪老师说年轻时“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苦功成就了今天的她。第一次备课:摆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三次“备课”,其实就是三次独立“磨课”的过程,重在对理念和行为的反思改进。如今,我们在一个备课组里,不但需要自己的独立备课,而且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让这三次“磨课”更具针对性。

一磨“为何教”: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学生可能会获得哪一方面的发展?这些问题磨透了,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也就深刻了,对一篇课文的价值把握也就准确了。比如王荣生教授按照不同的教学功能将课文分为5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和引子,其中最普遍的是样本类课文。如此,你就可以基本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指向。此谓“定向”。 二磨“教什么”: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往往隐藏在文本中,需要我们根据教学价值的指引去发现与提炼。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发现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而后进行比较、判别、筛选,最终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比如《哪吒闹海》的故事情节耳熟能详,不教也懂。我们将内容聚焦在文本语言形式的运用上,确定了“概述、讲述、转述”三个核心内容,概述重在“通过抓要点,把一个故事说成三句话”,讲述重在“通过想象,把一句话讲成三句话”,转述重在“转换角色,一个故事讲出不同说法”。这样的教学内容就跳出了文本思想内容的局限,体现了语文教学鲜明的成长性,所上的是“语文课”。此谓“定位”。 三磨“怎么教”:有了确定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学的活动转化,即设计为适宜的语文教学活动,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磨砺教学的机智。“怎么教”是一个极其个性化的行为,每个教师都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教学方式和组织策略,呈现的语文活动也会各具特色。

贾志敏课堂实录

平淡”之中见本色——贾志敏老师《母亲的鼓励》实录及赏析 一、故事蓄情,巧引课题 师:听你们老师介绍,你们班同学的字写得特别漂亮。告诉我,谁写得最好?(让写得最好的两生进行板演,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观察笔顺与结构) 师:请你写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的名字——母亲(一生板“母亲”)。 师:请你写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手段——鼓励(一生板”鼓励”)。 (在生书写过程中,师对关键笔画、结构进行画龙点睛的点评) 指名分别读“母亲”“鼓励”。 【评析:这样导入的目的有三:一为揭示课题服务,二为全文的学习定下了感情的基调,三是在无形中强调了写字的重要意义。自然、朴素、实在!】

师: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生我养我,她把一切献给了我。也有人说,母亲的怀抱是最温暖的。学着老师的样子,也说一句诗意的话,赞颂母亲的话。 生1:母亲十分伟大。 生2:母亲十分无私。 生3:我用一首诗来赞颂母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真好! 生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师:母亲生我们养我们,她对我们的爱不求回报,只求我们上进。母亲伟大在哪里呢?举个例子,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人们赶紧抢救埋在废墟里的人。当消防队员掀开一块天花板时,惊奇地发现,里面躺着两个人,一个年轻的母亲怀抱着两岁的孩子。母亲死了,

孩子还活着。后来在母亲的手机里发现这样的短信:孩子,你活着的话,别忘了母亲。你们也有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没有什么反应) 师:还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孩子的肝得了病,医生说,只有换肝,才能活下来。但是一直查找,没有合适的,只有母亲的肝配型是对的,但母亲的肝是脂肪肝,不能用。医生说,只有你每天跑,肝消肿了,才能用得上。这母亲就天天晚上去跑,半年里跑坏了6双鞋,肝也消肿了。后来,母亲的肝割了一块移植给孩子,孩子终于得救了。母亲给孩子的爱就是这样。现在谁也说说,你所了解到有关母亲的爱的事例? 生1:母亲为了让孩子上清华大学,筹集生活费,自己去捡垃圾。

薛法根:智慧的课堂与大道简约之美

薛法根:智慧的课堂与大道简约之美 薛法根,男,1968年出生,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师。200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2年,获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担任苏州市小学语言教育研究会会长,参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审工作,现任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在《人民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60余篇论文,专著有《薛法根教学思想经典课堂》《智慧教学》等。 在翻阅语文名师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薛法根老师的大名总是与一些新鲜的语词连结在一起。诸如“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让语文课充满智慧”,以及语文教学的“大道简约之美”、“生命拔节的声音”等等。这些新鲜语词之所以“新鲜”,是因为它们透射出一种语文教育新思想的光辉,给人以建构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的警醒与启示。的确如此,当我们满怀着新奇的兴致走进薛法根老师“智慧课堂”的时候,在尽情领略其课堂教学的“大道简约之美”、倾听课堂教学“生命拔节的声音”的过程中,深深地感悟到薛法根老师的这种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是在继承教学传统的基础上重建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开拓语文教学的新境域,是让语文融入生命的河流的大智慧、大气度和大风范。 关于薛法根老师的这种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有不少生动的论述。为使我们对这种论述有具体化、实践化的认知,在这里,我们不妨另辟视角,先来品赏一个小小的教学案例描述,然后叩问薛法根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的建构与阐释:师: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_______,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线上各加一句话。(生默读课文)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在还没有允许钓鲈鱼的时候,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的情况下,爸爸诚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后来,汤姆很不情愿地把鱼放掉了。(这个学生说得结结巴巴,不太连贯) 师:去掉“在”和“情况下”这几个词,再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的表达会更清楚。(学生去掉了这几个词,说得更连贯了)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对牛弹琴”怎能只是牛之过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从教时间虽不长,可总感觉力不从心,有时进教室满腔热忱,慷慨激昂可出教室却总是垂头丧气,甚至与仰天长啸“对牛弹琴,对牛弹琴呀!” “对牛弹琴”四个字是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无力的挣扎,似乎也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安慰。可“对牛弹琴”真的只是牛之错吗?牛真的不懂音乐吗?其实不然,现在科学研究表明,给牛播放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奶牛多产奶。荀子也云“伯牙鼓琴,六马仰秣”。连动物都能听懂音乐,何况是人呢? “对牛弹琴”怎能只是牛之过。这只不过是弹琴的人弹不好罢了。课堂不也是这样吗?我们总是责怪学生不懂老师的温情,不能“心有灵犀一点通”,却很少承认是老师引导的不好,是老师教的不好。。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读完之后,让我无限感慨,我也不得不承认“对牛弹琴”更多是老师的过错。听过窦桂梅老师的课和看过她这本书的人都知道无论是上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课,她总能煽动学生的热情。 她的教学语言极富有感染力,极具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叙述,还是评价,都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开始上课,她惯用的一句话就是:你棒,他棒,我棒,人人都棒!这句话看似简单,但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近感。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信。这里我摘录了她在评价学生的读书和叙述时的一些激情语言,这些相信会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琴师。 ——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真是一笑解千“丑”,一笑解千“愁”。

——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即读得有韵味。 ——正像你们讲的那样,不光是理解课文,还要把你看到读到的故事,变成自己的话有理有据地讲出来,下面就请你们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字眼儿触动了你感情的那根弦儿,哪些话语增添了你心中的力量,一会儿讲给大家听听。相信你们会侃侃而谈,说出的话落地有声。 ——这位同学很会读书,读了文中的老师联想到了自己的老师。其实我们阅读作品,就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也触动自己心灵的那根弦,于是你的心灵世界也得到了升华。 ——向你祝贺,同学们给他鼓掌。他把书上的语言进行了充分地“消化”,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这真了不起! ——太好了,我发现你刚才讲的那个故事书上没有,你把他补充进去,这是多好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啊。 窦桂梅老师的评价如那润物细无声的小雨,不知不觉间就滋润了学生的心田。以上列举的窦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只是这本书中的小部分。但“窥一斑而知全貌”,窦老师的学识是多么的渊博,功底是多么的深厚,她对学生的鼓励方式又是及其丰富。她的课堂总是充满着各种可爱的细节,笑声不断,活而不浮,重而不涩。随意中镶嵌着精致,精致中蕴含着纯朴,纯朴的语言中还蕴含着巧妙的点拨。她的课堂,能够给予学生语文课上的赏心悦目,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被吸引,心灵在激情中而放飞,而感动。她的课堂,值得我们去欣赏;她的书,值得我们去读一读;她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仔细揣摩、体会。

《千课万人》——薛法根老师

可爱、可亲、可敬的薛老师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鹤琰今晨步入会场时,远远地就望到薛法根老师瘦长的身影、和蔼的面容。他正微笑着配合来自五湖四海的粉丝们合影留念,薛老师的亲和力,让他显得格外的可爱、可亲。而接下来的学术报告,让这两个词的后面加上了一个——可敬。 为了激励一线语文教师将写作视为自己生活和写作的一部分。薛老师开场就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他们同学聚会时,他的同学总是质疑他,语文成绩这么差,还评上语文特级教师?门前流水尚能西,即使以前我们未重视过写作,未经过小马过河试水的过程,也可以从今天开始,让写作走进自己的生活。 薛老师一针见血地总结的写作教学的三个简单套路,差不多概括了现今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的现状。读一篇范文,同学分享好在哪里,模仿吧;做一个游戏,搞一个活动,现在你有素材了,去写吧;如何让文章生动具体,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还有修辞手法,去用吧。作文教学千篇一律地在搞这些东西,没有任何知识点深入的教学,往往是徒劳无功的。 对此,薛老师提出了写作教学的三个策略。 从动机走向目的。与其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不如去寻找

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写作需求,好像是商业公司寻找他们的潜在客户的需求一样,找到了,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写作,让学生能够将作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比如毕业班的孩子会对老师和学生有许多不舍之情,学写临别信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应用。写作教学除了要解决无目的的难题外就是要为学生寻求读者对象,他们可以是同班同学、可以是亲朋好友。人在交流中才能感到自己言语的价值,写作教学离不开读者的存在。 从观察走向体察。薛老师提到了三种观察,其中的文学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去观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提察。看到一个人物外貌背后他的人生经历、阅历;看到一个事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等等。如何让学生能够用心去体察自己的内心呢,薛老师讲到两个重要的词语:停顿、分解——让时间停顿、让动作分解。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咨询了李白坚老师一个问题,做了游戏了、搞了活动了,可孩子们还是写流水账,不会生动具体得抓住重要环节怎么办。李老师传授了我一个方法,就是在游戏的关键时刻让同学们停下来,不许动,互相观察彼此的动作、表情等,这才是真正的动作分解,并且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记录自己的内心体验。薛老师还提到一个让学生体察自己内心想法的训练途径,就是每日放学前写反省日记:我今天收获最多的课是什么?收获最少的课是什么?我······这种持续的反思、自省训练

贾志敏老师的教学思想

贾志敏老师的教学思想 作为一个老师,怎么样能让学生喜欢你教授的课程呢?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呢?让我们浦东名师贾志敏老师是怎么做的,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寓注意力教育于无意之中 给小孩子讲课,最重要的就是在小孩子不知不觉中,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上。我们看看贾老师怎么做的。她上课伊始就向同学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听老师讲课用什么?学生说:耳朵。老师纠正:不是耳朵,是眼睛。要用眼睛听课,这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我们都知道:用耳朵听是一种被动的听,有了眼睛的介入,学生的注意力才会更集中,效果才会更好。简单一句话:提示了听课的要领,恰当地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岂不妙哉?贾老师善于观察,才能发现这种小学教育的细节问题。 寓自信心教育于评价之中 作为小学生,老师的鼓励往往能是他们高兴好几天,甚至几天下来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老师的批评他们也会记得很清楚,努力改正,来博得老师的夸奖。贾老师利用小学生这种心理,实践与课堂,在他的课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富特色。有些评价甚至是我们以前被心理研究人员斥责的方式。比如,心理研究人员提出:课堂上忌讳对学生说:你真聪明。这样不利于学生归因。教师的评价应该引导学生恰当归因,如你注意听讲啊!你动脑思考了等等。贾老师的课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这种评价的压力与激励下,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全程积极主动地学习、表达,生怕被人说成不聪明。勇敢、自信的情感态度目标于评价中达成。贾老师对小孩子的心理了解很深,否则他的这种自信心教学方法也不会取得这样成功。多多与小朋友相处,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学会更多。 寓习惯培养于细节之中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来看看我们贾老师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堂是怎么处理这些细节的。他不断地让学生听后复述,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他要求学生听四句话后写下来,并且有具体的要求:字要写工整,标点写完整。在学生

读后感:读曹文轩《桂花雨》有感800字

《桂花雨》的故事——读曹文轩《桂花雨》有感 暑假期间,我读了曹文轩伯伯写的《桂花雨》。 书中写到了一个家族对桂花树的守护和那个时代儿童的“摇花乐”“桂花雨”等情节,八月那几天,这世上独一无二的花香,无形飘散,还能飘出数里地。每当桂花盛开的时节我都会想起《桂花雨》,“一阵风来,纷纷飘落,如成千上万的小型蝴蝶,但蝴蝶已失去飞行能力,摇摇摆摆地坠落在地上……”我也幻想着和《桂花雨》里揺花的孩子一样在花海里玩乐。 读了《桂花雨》我感受到了桂花节时村里儿童们的乐趣和村民们的淳朴善良。婉灵是个善良自爱的小女孩,村里的大人和小孩都不和玩耍,但她并没有心生怨恨,而是默默地承受,依然保持内心的善良。这一切都是因为外婆的善良和自爱感染了她,每当村里人向外婆和婉灵投来冷漠,不屑甚至是鄙夷的目光时,外婆什么也没有说,没有和人争辩、解释,只是平静的笑笑。婉灵的外婆没有给她讲什么大道理,只是用心的爱她,为她做了很多新鞋、新衣,把她的衣服洗的干干净净。在婉灵伤心的时候外婆总是陪在她的身边,不让她感到孤独,让她知道还有外婆爱她。 和婉灵的善良自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腿二鬼的打击报复和自我放弃。长腿二鬼和婉灵在村子里的待遇是同等的,一样的不能摇桂花,但长腿二鬼却一心想要烧毁桂花树。当婉灵在看到桂花树着火时,她尽全力去扑火灭火,“谁也无法相信,瘦弱的婉灵双手提着满满的一桶水,居然还可以奔跑。”婉灵的遭遇在我们身边也会发生。

在我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个别同学,因为刚刚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不适应,不愿意和别的同学交流玩耍,上课时不注意听讲,老有小动作等等。通过阅读《桂花雨》我觉得应该在课间时间积极主动和这些同学做一些互动的活动,主动和他们玩耍,一起好好学习,共同进步,互相帮助。 这本书除了它字里行间显现出人们的淳朴和儿童的真善美,还有更深的意境,它的目的是唤醒了我们这一代儿童的童真和内心最纯真的善良。就像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献出一点善良,那么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1 作为老师,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备课,批改作业,白天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潜心阅读书籍。忙完一天的事,在爱人和孩子都休息了。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和繁忙,夜静静的,只有台灯散发出洁白无暇的光陪伴我度过这一天中最为惬意的读书时光。沉湎于窦桂梅的精辟见解和智慧火花中,一天的疲劳和烦心都消失了。原来專家的见解和自己的教学有这么多的不谋而合,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在这里得到了解决。自己确实有一种充电的感觉。头脑变得充实了,生活变得丰盈了。虽然自己是美术教师,但是有机会看一看其它学科的文章,有利于课堂的整和,看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感觉窦老师的语文课“小心地”呵护、培养着孩子们精神的成长。她的课堂,吸引我的不光是课堂教学的种种娴熟技艺,也是她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同时有时一个易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富有激情的学习者的姿态,陪伴、引领年幼的学习者。 一、运用独特的视角理解感悟文本 细细品味窦桂梅老师的每一篇实录,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年段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窦老师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以往的执教者都落脚在对帝国主义的恨和“雪

我国耻,振我中华”的空洞誓言中。窦老师为了让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上这节课时,窦老师更多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空间。中华的复兴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须让孩子们明白,除了耻辱和仇恨,我们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思想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引导启迪学生。这是教学的智慧,更是教师的责任。 二、运用激情感染学生 窦老师的语言是激情四溢,很具有感染力。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结束后老师深情的说“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在隽永深情的语境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比如评价学生的发言情况“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课外阅读上的话,就在这里用来评价,这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就是因为你读的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这样好的评价;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谢谢你的发现,真棒啊!”等等。 三、运用渊博的知识启迪学生智慧

教师读书笔记读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心得

教师读书笔记读《薛法根教学思想与 经典课堂》心得 这本书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看到的,因为我本身比较喜欢课堂教学实录,想知道名师、大家们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基于好奇和兴趣选择了这本书,读《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心得。只知道薛法根是江苏省的名师,曾获得无数的奖励,通过阅读知道了他的教学思想是“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而后致力于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薛法根的这些成就归功于那次失败的作文课,就是这堂课让他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从而为他教学思想及理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 通过对课堂实录的认真解读,觉得薛老师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平实,他丰富的语言,深厚的文化背景,恰当的评价语和引导语,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似乎都在我的脑海里闪现,他能将一堂普通的课上出自己的特色,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是很了不起的。他的课让我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有很深的感悟,

第一,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提升,他通常会让学生概述或是复述课文,而这些是在他给出一定的提示词语的前提下,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归纳、复述能力多有所提升,在学生进行初步回答后,薛老师会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补充和引导,然后在找另外的同学进行复述,经过反复的几名同学,使全班同学有一个整体的教师的引导是非常细致及恰当的,能及时的调整学生的思路及方向,对于学生总结课文和理解课文中心非常有帮助。 第二,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他对于一篇文章的解读,通常会概括为几个阶段或是过程,比如说这件事有什么起因、经过是怎样、结果又是如何,让学生联系这三句话续编故事。这是对课文之外内容的一个拓展,在此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这才是语文课追求的一个目标,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基本要求,如果这四个目标在一堂课都能有所落实,那么无疑这堂语文课室成功的。

贾志敏老师的教学实录

贾志敏老师《爸爸的老师》(四年级) 课堂教学实录 【原文】 爸爸的老师 任溶溶 谁不知道我的爸爸,可是爸爸临走以前,鞠躬的人如果是我, 他是大数学家,对我反复叮咛,那还不算稀奇, 再难的题也能解答,要我注意这个那个,因为爸爸这位老师, 嗨,他的学问真大。当然,我什么都答应。就是我的老师! 我这有学问的爸爸,我一路想这位老师,不过我念三年级了, 今天一副严肃的样子。该是怎么个人,她呢,还在教一年级。 他有什么要紧事情? 他一定是胡子很长,她是我爸爸的老师, 原来去看老师! 满肚子的学问。你说多有意思! 我的爸爸还有老师? 他当然是比爸爸强,这老老师看着爸爸, 你说多么新鲜! 是位老数学家。就像看个娃娃: 这老师是怎么个人,他要不是老数学家,“你这些年在数学上, 我倒真想见见。怎么教我爸爸? 成绩确实很大……” 我一个劲求我爸爸,可是结果你倒猜猜:你想爸爸怎么回答: 带我去看看他。爸爸给谁鞠躬? “我得感谢老师, 我的爸爸眼睛一眨,就算你猜三天三夜,是老师您教会了我, 对我说道:“唔,好吧!”一准没法猜中。懂得二二得四……” 我才知道我的爸爸, 虽然学问很大, 却有一年级的老师, 曾经教导过他。 【诗歌简介】本文是一首充满情趣的儿童诗。通过“我”跟着父亲去拜访他的老师,发现爸爸的老师就是“我”的老师。从而懂得了尊敬师长的道理。儿歌以介绍爸爸、赞扬爸爸作为开头,引着自己要跟着爸爸去看他的老师。在路上,“我”想像着比爸爸更伟大的老师是怎样的,接着揭示谜底,出人意料。原来,爸爸的老师就是“我”一年级的老师。最后揭示道理:再有成就的人也是从小由老师教会他们知

识,教导他们做人、帮助他们成长的。因此要尊敬教过自己的每一位老师。 【师课前板书】 数学家学问任溶溶猜中新鲜鞠躬 【教学实录及赏评】 版块一:解题(即导入课文) 师:小朋友最喜欢过节。过节可以躲在家看书、到各地旅游、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吗?(是)咱们国家的节日特别多。10月1号什么节?(有生没举手)居然还有不知道的。(众笑)把话说完整。 生:10月1号是祖国妈妈的生日。 师:对的,国庆节。再来一个,6月1号什么节? 生:6月1号是儿童节。 【赏析:学习的关键是兴趣。课始贾老师就以“过节”这个话题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为后面引出教师节,从而导入课文做好了铺垫。】 师:出点难的,9月10号什么节? 生:9月10号是教师节。 师:对。看老师把这两个神圣的字写在黑板上。(师板书:教师)一起读。(两遍)出示—— 为什么要有教师节呢?因为要号召全社会尊敬老师。这一天早上,老师会早早地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早早地来到学校等待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