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曲中林、孙悦亮主编《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心理学部分答案

曲中林、孙悦亮主编《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心理学部分答案

曲中林、孙悦亮主编《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心理学部分答案
曲中林、孙悦亮主编《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心理学部分答案

心理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呢。

2.认识过程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应客观事物的特征、关系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4.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实质上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5.实验者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项变量是控制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

6.心理现象又可以称为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7.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与调节,从而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

8.心理学史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的科学。

9.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把冯特誉为心理学独立的旗手。二、选择

1.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罗杰斯。

4.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

5.由实验者安排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并由其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条件是自变量。

6.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测验法。

7.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冯特。

8.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三、判断

1.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相互区别、相互独立的方面。√

2.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各自独立,毫无联系。×

3.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反过来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

4.既没有不带个性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的个性。√

5.人的心理现象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因而无法进行研究。×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3.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的言行变化,作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4.调查法:同是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为了研究那些不能从外部观察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特征,可用调查法。

五、简答

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现象研究的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心理(活动)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人的大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人所共同具有的,但这些过程具体表现在各个人身上却存在差异。这些个体差异的表现称为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个体身上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又会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并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

心理(活动)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人的大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只有对一个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有一定的情感,随着认识的深化,情感也会随着变化。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它可以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和效率,也可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对认识过程起阻作用。

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意志活动时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等。此外,在执行意志决定的过程中,通常要通过认识活动预见活动的进程,注意情况的变化。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活动。意志使人的认识过程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

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第一,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提高人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情感,不畏困难,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意志薄弱,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将一事无成。

3.个性心理包括哪些结构成分?

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

(1)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3)性格: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1)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是可以观察的。有目共睹,有耳共听;可以得到共证的。(2)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是可以测量的。即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2.发展性原则:遵循发展性原则,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3.系统性原则: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不能把心理现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内容。

4.教育性原则: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选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尤其不要对儿童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

六、论述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1)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与唯心主义作斗争(2)对邻近学科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3)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2.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1)根据心理活动规律,影响人的心理(2)能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3)让心理因素发生最佳的影响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一、填空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神经元,它由核心颗粒和连接线DNA两部分组成。

2.神经元主要有接受信息功能和传递信息功能。

3.两个神经细胞相互接触的部位称突触。

4.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5.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组成。

6.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8.人脑由大脑、小脑、间脑和延髓组成。

二、选择

1.下列属于第二信号刺激物的是:数字。

2.心理学界认为,动物心理的真正出现是在腔肠动物阶段。

三、判断

1.“鹦鹉学舌”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2.人脑的形成是物质世界长期演化的结果。√

3.操作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提出来的。×

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和内容。√

5.第二信号系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条件反射系统。×

四、名词解释

1.反射: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2.反馈:被作用部位反作用于作用它的上级部位,叫反馈。泛指发出的事物返回发出的起始点并产生影响。

3.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五、简答

1.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根据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的类型,条件反射又可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由各种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具体信号引起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人类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这是是人类所特有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

2.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来说,从最简单的感知、表象到复杂的思维、观念、意识等,都是各种事物及其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活动和创造想象,同样源于客观现实。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离不开客观现实、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六、论述

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人的心理并不是大脑先天固有的产物,也不是大脑自动产生的,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所谓客观现实,是指主体意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人们就是在接触这些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活动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来说,从最简单的感知、表象到复杂的思维、观念、意识等,都是各种事物及其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活动和创造想象,同样源于客观现实。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离不开客观现实、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七、狼孩的实例说明了什么?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并不是大脑先天固有的产物,也不是大脑自动产生的,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来说,从最简单的感知、表象到复杂的思维、观念、意识等,都是各种事物及其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活动和创造想象,同样源于客观现实。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离不开客观现实、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印度“狼孩”卡玛拉虽是人的后代,具备产生人的心理的物质前提—一大脑,因为失去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使脑的发展受到了影响,所以没有产生人的正常心理。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

1.知觉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4种特性。

3.“戴着眼镜找眼镜”是因为感觉适应造成的;从不同的角度看,我们总是把门知觉为长方形是知觉恒常性的表现。

4.在社会知觉中常出现的4种偏差是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刻板印象。

5.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6.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二、选择

1.人在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2.“一目了然”是由于知觉的整体性。

3.视觉的适应有明适应、暗适应。

4.“胖人宜穿竖条衣服”是利用错觉的原理。

5.“情人眼里出西施”是晕轮效应。

三、判断

1.各种感觉加在一起就是知觉。×

2.感觉适应是感受性的降低。×

3.“甜言蜜语”是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中的联觉。√

4.“一日三秋”、“度日如年”是时间错觉。√

5.“观察”是有目的的知觉,是思维的知觉。√

6.“我看见一朵红牡丹花”是感觉。√

7.在知觉活动中,对象和背景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四、名词解释

1.知觉:人对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组织、选择并解释感觉的过程。2.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认识过程的最初阶段。

3.适应:感受性变化的普遍规律。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错觉:也叫错误知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不正确地、歪曲地知觉。

5.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是指人在社会知觉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特征不加分析地扩大到其它方面或总体特征去的现象。五、简答

如何校正社会知觉偏差,正确对待学生?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育过程中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尊师爱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知觉能力,处理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水平。

(一)正确对待第一印象

(二)公正地对待学生,防止发生晕轮效应

(三)消除刻板印象

教师不应依据刻板印象轻易地把学生归入某一个先进或落后的群体,特别是不能把顽皮的学生归入难以教育的一类,以免造成师生对立。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长期的观察了解,对学生做出客观、全面、具体的评价。

(四)重视运用近因效应

教师要重视和把握从每一个学生身上获得的最新信息,用发展的观点全面地、历史地分析他们的新思想新情况,对于他们好的思想苗头及时扶持鼓励,使之发扬光大;对于不好的苗头,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学生时时处于发展进步之中。

总之,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社会知觉的能力,防止社会知觉中可能发生的偏差,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六、论述

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

培养方向:学生观察力的提高,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善与优良观察品质的养成。对于擅长精细把握事物细微处或局部的分析型学生,应注意培养他们把握事物全貌的能力与技能;对于擅长把握事物全貌而对细微、局部容易忽略的综合型学生,应努力培养他们精细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技能。

培养途径: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学会做观察记录;(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7)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8)教会学生自觉养成观察习惯。

七、实例分析

为什么教师讲课要做到抑扬顿挫?

教师讲课做到抑扬顿挫,可以减少和避免感觉适应现象的发生,提高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性。适应现象是感受性变化的普遍规律。如果教师语言比较缺少生气和变动幅度,对学生的持续刺激就容易产生适应现象,而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降低。

教师讲课做到抑扬顿挫,可有效增强感觉对比作用,体现出教师语言的丰富,吸引学生。

教师讲课做到抑扬顿挫,是在教育教学中自觉遵循了知觉的选择性,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四章记忆

一、填空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

3.根据信息加工的内容分,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4.根据信息加工的时间长短,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遗忘可分为永久遗忘和暂时性遗忘。

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出人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

7.联想具有4个规律,他们是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和因果律。

8.记忆的品质包括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准备性。

二、选择

1.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约为7+-2组块。

2.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作用而产生的。

3.考试时,有些试题要求默写、填空、回答问题等,这是属于有意记忆。

4.由冷想到热,由苦想到甜,由小想到大……是对比联想。

三、名词解释

1.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遗忘)、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2.识记:获得事物的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

3.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贮存过程。是记忆过程的一个环节。

4.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5.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

6.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四、简答

1.如何复习才能提高记忆效果?

答:识记是接受所要记忆的事物的刺激。多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复习不是单纯地机械重复。就信息加工理论而言,编码在识记中要起决定性作用。复习的效果与其说决定于复习的次数,不如说决定于复习的合理组织。

(一)合理组织有效的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其次,适当采用间时复习。再次,要善于利用最佳时间进行复习。

(二)把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

(三)复习过程多样化

(四)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准备性。

2.有人在考试前突击背答案,考完以后就大量遗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现象?

记忆的遗忘规律说明,学习后的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最初一段时间忘得很快,以后就逐渐变慢。也就是说,如果不及时复习,所记内容在很短时间内就会遗忘很多。?

3.复习有哪些策略?

复习即多次的识记,这是防止或减少遗忘的有效方法,是信息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在识记和提高记忆效果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要做到:

(1)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

首先要及时复习。遗忘规律指出,识记后最初遗忘较快,以后逐渐减慢。针对这一规律,识记后应及早加以复习。

其次是间时复习(即在复习中间有休息)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越是较难的材料,间时复习的效果越比不间时复习的好。

再次,要善于利用最佳时间进行复习。

(2)复习中的尝试回忆。

(3)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对于不太长的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效果好。但若材料很长,部分复习又比整体复习效果好。

(4)复习的形式多样化。

运用多种多样的复习形式能提高复习效果。如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读、写、听结合起来复习;把所学材料加以系统地组织,自己编写提纲等等。

4.影响回忆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信息加工水平

在识记时对材料的信息加工水平会影响回忆的效果。一般说,加工水平越深,回忆效果越好。

2.联想线索

在识记时是否设下联想线索会影响回忆的效果。联想线索有助于信息的提取。在识记材料时,建立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已有经验之间某种或多种联想线索,那么在回忆时,只要记住某一线索,就能联想出一连串材料。

3.回忆场合

回忆场合与当初识记时的场合是否一致,也会影响回忆的效果。这里的回忆场合既包括客观环境,也包括机体的内环境。

4.前摄和后摄抑制

在影响回忆的因素中干扰是一个重要方面。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材料对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

后摄抑制是指后学材料对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

5.回忆时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对回忆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并且比较突出地表现在情绪的紧张度方面。一般说,良好的情绪状态,如愉悦、轻松、平和的情绪有利于回忆;而负情绪,尤其是紧张情绪对回忆会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五、论述

1.试述记忆系统及其基本特点。

1.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人类的记忆系统。

答: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由于信息由输入到提取所经历的时何不同、对信息的编码、贮存方式不同,根据这些特点,一般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记忆种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切配合的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记忆系统。

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是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一般信息保存时间为0.5-2秒钟,以物理特征编码,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容量较大。当信息受到注意,即得到识别,进入短时记忆,若没被注意则很快消失。

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在一分钟以内的加工处理的记忆,一般以言语听觉形式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其信息容景为7士2组块,组块是指将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元。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被言语复述则转入长时记忆。而对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会随时间流逝衰退而被遗忘。

长时记忆是经过复习后长期储存信息的记忆,信息保持时间为1分钟以上、数年,乃至终身。从信息源来说,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重复加工的结果,但有些也是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形成的,信息是以意义方式编码,它们包括语义和表象编码,故又称为信

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容量是巨大的,所贮存的信息具有备用性特点,其信息不能提取和错误提取是由于受到干扰抑制所致。2.举例说明遗忘规律在教学上的运用。

如在复习中,根据遗忘规律,为求得较好的复习效果,需要注意以下方法的使用:

(1)要及时复习(2)要过度学习(3)合理选择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4)排除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5)复习方法,方式要多样化(6)要动员多种感官参加

3.“温故而知新”是什么道理?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注意力,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它是不是能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要靠它和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的程度而定。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了解的东西。因此,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把新材料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

4.如何培养和提高记忆力?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其目标是,通过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并能在需要的时候迅速提取出来为己所用。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二)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心理学已经研究、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如直观形象记忆法、特征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推导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教师要把方法论教育渗透在知识传授之中,使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记忆知识,不断提高记忆效率。

(四)讲究记忆卫生:记忆卫生也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愉快的情绪、清新的空气、适当的营养、合理的作息制度和科学用脑等,都能增强记忆效果,提高记忆能力。

第五章思维与想象

一、填空

1.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2.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为输入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完成等。

3.人类的抽象思维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对现实的反映。

4.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思维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5.个体掌握概念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掌握日常概念,另一条是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6.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这4个阶段分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7.幻想是指向未来的想象;梦是一种睡眠状态下的想象。

8.有意想象按其创造性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其特殊形式是幻想。

9.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是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

10.创造性思维的形式有理论思维、直观思维、倾向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二、名词解释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3.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4.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的一种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

5.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6.概念:是用一定的词来记载和标志的,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形成或掌握概念是人类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三、简答

1.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1.人的知觉特点,知觉的整体性使人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

2.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包括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

3.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动机

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有助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需要和动机使人对问题的解决持积极态度,并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4.个性差异(1)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2)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

2.简述灵感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在创造性活动中,新形象与新思想的出现,常常带有突发的性质。这种心理状态人们称为“灵感”。

灵感产生的条件和过程大致有:(1)头脑中要有一个待解决的中心问题。它是产生灵感的前提,是由灵感的专一性决定的。(2)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或观察资料(信息资料)的积累。所以,灵感思维是以一定的知识积累或经验为先决条件的。(3)对于渴望解决的中心问题要反复地、艰苦地、长时间地思考,即要进行超出常规的过量思考。因此,过量思考就是促使灵感到来的必经阶段。(4)搁置。在搁置阶段,头脑中已形成的潜意识信息一旦遇到相关的刺激,常会自然地产生“一闪念”(或顿悟)。(5)灵感的产生。人脑的“一闪念”(或顿悟)一旦形成,即表示灵感已经到来。这时的关键是要及时地抓住灵感,并通过自觉的思维活动对这一突然的“一闪念”进行鉴别,只有对有用的灵感进行有意识的强化并使之清晰以后,灵感才能在创造中起重要作用。3.简述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此法经各国创造学研究者的实践和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发明技法群,如奥斯本智力激励法、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卡片式智力激励法等等。智力激励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自由思考。第二,延迟评判。第三,以量求质。第四,结合改善。

四、论述

1.试述积极幻想与消极幻想的差异及两者不同的意义。

积极的幻想通常叫“理想”,它是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下产生的。这种幻想能激励人的斗志,鼓舞人的信心,推动人去努力学习和工作。从社会学角度,理想是对未来社会合乎客观发展规律的想象和希望。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合乎规律的、有根据的设想。从心理学角度,理想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信念。从政治学角度,理想是人们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消极的幻想通常叫“空想”或“梦想”。它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也反映了人们一定的追求。但它是缺乏客观根据的,是脱离实际的一种主观臆想,是主观臆造的产物,缺乏现实基础,以愿望代替行动,俗话叫“想入非非”。并且消极幻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它也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2.大量的研究提供了改善创造性活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联系实际,谈谈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能使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思维才能具有创造性。

学生的积极态度主要来自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学生的求知欲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聚合思维的培养。

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

独特性: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见解。

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联想。

3.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思维需要创造想象。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1)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思维品质

(2)组织多种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创造能力,发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

第六章情绪和情感

一、填空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反映。

2.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4.一般地讲,如果客观事物符合和满足人的需要,人就会产生愉快、喜欢、满意等内心体验;反之,如果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会产生不愉快、痛苦等内心体验。

5.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则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6.从表现的角度看,情绪带有情境性,易变化,而情感则相对比较稳定。

7.表情可以分为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动作表情。

8.根据情绪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可把它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9.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是心境;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是激情;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叫应激。

10.按照情感的社会内容,可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11.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叫理智感。

12.人根据审美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美的评价标准,把在创作或欣赏美的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叫美感。

二、选择

1.情绪和情感反映客观事物同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

2.情绪和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3.情绪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的说法是错误的。

4.情感具有情境性的说法是正确的。

5.“喜者见之而喜,忧者见之而忧”是心境的描述。

6.狂喜、暴跳如雷是激情的描述。

7.义务感、责任感是道德感的核心。

8.发现问题时的怀疑感、百思不得其解时的苦闷感都是理智感的表现。

三、判断

1.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因而人和动物都有。×

2.情绪和情感产生的源泉是客观事实。所以,任何客观事实都能引起人的情绪和情感。×

3.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4.情绪和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四、名词解释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2.心境:较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

3.激情: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4.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5.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6.理智感:人在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7.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五、简答

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他们和需要有什么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情绪和情感表现为喜、怒、哀、乐等特殊的情态变化(情绪体验)。一般来讲,如果客观事物符合和满足人的需要,就会产生愉快、喜欢、满意等内心体验;反之,如果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就会产生不愉快、痛苦等内心体验。

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与人交往的友谊感,与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相关的道德感。

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人和动物共有,情感发生较晚,人所特有,是个体社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稳定的程度看,情绪带有情境的性质,情感则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固性和长期性。

2.什么是表情?可分为几类?

答: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表情动作主要有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能精细、准确地反映人的情绪,它是表达情绪最主要的一种表情动作。身段表情

的表现。在三种主要表情动作中,面部表情起主要作用,而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往往是情绪表达的辅助手段。

表情动作有如下作用:①表情动作有传递信号的意义由根据外部表情动作.人们可以判断他人的内心体验,因此表情是测量情绪的客观指标之一:②人类表情是动物表情演化来的,是生存斗争适应环境的结果:③在现代,表情具有重要的社会性功能。个体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也通过对他人表情的观察和体验来了解周围人的态度和意愿。

3.简要回答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属于同一类但不同层次的心理体验,是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①情绪和情感的联系如下: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即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于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干情绪,即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以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②情绪和情感之间有如下区别:

a.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情绪更多的是与生理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而情感则更多地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b.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生在先,情感体验在后。情绪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态度体验,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但刚出生的新生儿尚未产生情感,它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逐渐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c.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情结是反应性、活动性的过程,会随着情境的改变以及需要满足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情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对事物态度的反映,是构成个性心理品质中稳定的心理成分。

d.情绪表现的外在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情绪表现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特征,面部表情是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情感多以内在感受、体验的形式存在。

4.情绪和情感与人的认识过程的关系如何?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但它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5.什么是心境?影响心境的因素是什么?

1.心境:较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

导致心境产生的原因很多,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人际关系、个人健康、自然气候等都可能引起某种心境。但心境并不完全取决于外部因素,还同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联系。一个有高尚的人生追求的人会无视人生的失意和挫折,始终以乐观的心境面对生活。

6.什么是激情?激情对人有什么影响?

2.激情: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勃然大怒”、“大惊失色”、“欢喜若狂”(狂喜、暴跳如雷)

特点:(1)激动性和冲动性,(2)发作短促,冲动一过,立即减弱或消失,(3)往往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

积极的激情,可以使人处于应激状态,它是完成紧急任务的动力。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这样的激情是必要的。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是生活在平常的日子里,经常的情况是消极的激情干扰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一念之差”当一个人处于激情状态时,对自己的控制力降低,表现为头脑不冷静,行为易冲动,以至有时盛怒之下可能扑向发怒对象。

7.情感有何功能?

(一)动力功能: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

(二)调节功能: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

(三)信号功能:该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

(四)保健功能: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

(五)感染功能:访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具有对他人情绪情感施予影响的功能。

(六)迁移功能:该功能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情感会迁移到与此人有关的对象上的效能。

六、论述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如何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方法一:尽可能的变化生活环境。方法二:表情训练法。(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日本人的情绪训练法)方法三: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来调节情绪。因此,在受到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认识的方式来调节情绪。

2.教学中如何运用情绪、情感的规律?

情绪情感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积极的情绪情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动力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情感包括教师对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情感、对所教学科及其有关知识内容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主导情绪状态和情绪表现(即表情运用状况)等。学生的情感包括学生对学校学习活动的情感、对所学课程及其有关知识内容的情感、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情感、主导情绪状态、课堂情绪气氛和情绪表现等。教材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者的意志,因而其内容本身也不可避免地蕴含大量的情感因素。因此,教学不仅要有认知目标,也要有情感目标。

(二)以知促情

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的基础,所谓“有所知,才能有所感”;而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入和变化,情绪情感也不断地加深和变化,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另一方面,情绪情感激励人的认识活动,提高认识活动的效率。因此,利用情知交互作用,从认知入手调控情感,既有利于学生本身的发展,又有助于促进教学中的认知发展。具体做法是: 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2.巧妙组织教学内容。 3.择优采用教学形式。

(三)以情促情

在教学中通过情感信息回路调控学生情感,使之处于良好的情感氛围之中,不仅有利于直接促进学生各种情感的陶冶和培养,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和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

1.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处理。情感迁移法。言语情趣法。拟人比喻法。轶事插入法。美感引发法。

2.教师情感的自我调控。因为情感具有感染功能,教师的情感会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起着极为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这方面教师尤要注意两种调控:一是教师情绪状态的调控。二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情感调控。

3.师生情感的交流。施爱于细微之处。施爱于需要之时。施爱于批评之中。施爱于学生之间。施爱于教学之余。

3.试述情绪、情感规律在德育中的运用。

(一)知情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有密切的联系,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并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是促进道德情感不断升华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通过美育陶冶学生的情操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的教育实践。美育的教育功能历来受到中外哲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们的重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可以“陶冶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61)认为,“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美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手段,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的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有句名言:“用爱来交换爱”。教育实践亦证明,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第七章意志

一、填空

1.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对具有高度自觉性和坚定性的人的赞颂。

3.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一是制止。

4.意志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采取决定阶段;第二是执行决定阶段。

5.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往往与克服困难联系。

6.引起一个人开始参加某种活动的相当稳定的行为倾向称为动因。

7.动机冲突主要有双趋式、双避式、趋避式和多重趋避冲突。

8.“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一种双趋式冲突。

9.坚强意志的基本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

10.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11.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二、选择

1.下面哪种活动是意志行动?背诵课文

3.毕业生择业时,面对多重选择,是哪种冲突的表现?双重趋避式冲突

4.与受暗示性和独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自觉性。

5.中国女排奋力拼搏,获得“五连冠”,表明中国女排具有的意志品质是坚持性。

6.“我行我素”、“固执己见”是和意志的自觉性品质相反的表现。

7.在面对问题时经常举棋不定,是果断性意志品质弱的表现。

8.对于胆小而易受暗示的学生,老师要培养他们的自觉性意志品质。

9.对过分活跃和缺乏自控的人,应注意特别培养他的自制性。

10.某学生遇到难题时,会仔细思考,甚至连喜爱的动画片也不去看,表明该学生具备自制性这种意志品质。

三、简答

1.什么是意志?简述意志行动的特征。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人在行动前,行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明确的观念形式存在于头脑中,意志行动始终是在自觉目的的支配下进行。意志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在人类变革现实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它对行为具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调节控制作用。

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随意运动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意志行动的机制就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下所进行的运动分析器的活动。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没有困难的行动不能称为意志行动。

2.简述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

答:意志是意识调节功能的表现,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保证了人的行为的目的方向性,调节最终结果表现为预定目的的实现。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对人的行为的发动和抑制两个方面。发动表现为推动人去从事为达到预定目的的行动,抑制表现为制止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愿望和行动。意志对行为的发动和抑制作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意志通过发动和抑制这两个方面,克制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行动。发动与预定目的的实现有关的行动,从而实现对人的行动的调节和支配。

意志不仅调节人的外部动作,还可以调节心理状态,意志可以对个体的认识活动进行调节。

3.简述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答: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是指意志对行为的积极能动的调节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动机斗争和确定行动的目的。执行决定阶段,包括行动方法、策略的选择和克服困难所作出的决定。

①采取决定阶段。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以及意志行动的动因,一般说来需要通过动机斗争和目的确定等环节。

A .动机的斗争。人的意志行动总是山一定的动机引起而指向于一定的目的。动机是激起人们去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引起人的行动的内部原因和推动力量, 如果各种动机相互矛盾时,会权衡轻重,并评定社会价值,从而推动人们去行动。

B.确定行动的目的。确定行动的目的非常重要。目的越深刻、越具体,则由这个目的所引起的毅力也越大,就越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力强。

②执行决定阶段。目的确定以后,就要解决如何实现目的的间题,即解决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说来,要经历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和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等环节。

A.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选择行动方法和策略是在目的确定之后由实现目的的愿望所推动的,它是一个人根据欲达到目的的外部条件和内部联系,适当地设计自己行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反映一个人的经验、认知水平和智力,又反映一个人的意志力水平。B.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因为即使有美好的行动目的,高尚的动机,拟定的计划也很完善,如果不去付诸于实际行动,目的就无法实现,就谈不上意志行动了。

4.简述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是指动机之间相互矛盾时,个体对各种动机权衡利弊,评定其社会价值以及解除意志的内部障碍的过程。动机斗争可划分为以下类型:

(一)从形式上

1.接近-接近型动机斗争2.回避-回避型动机斗争3.接近-回避型动机斗争4.多重接近-回避型动机斗争

1.非原则性动机斗争2.原则性动机斗争

5.简述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一个人能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盲从。

2.果断性: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3.自制性: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品质。取决于对自己行动目的的社会意义的认识。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冲动性。与自制性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4.坚韧性: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坚韧性是在其他品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没有自觉性,对自己的行动没有明确的认识,无所坚持;没有果断性,则作不出决定,谈不到坚持;没有自制性,则不能使自己行动的主要目的压倒其他动机,当然就无法坚持。

四、论述

1.试述意志和认识、情绪的关系。

意志与认识、情感:客观世界与社会实践是意志力量的源泉,认识是意志的基础,离开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意志就无法产生,人的情感对意志有重要影响,它既可能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反过来,人的意志也能调节人的情感和认识活动。第二信号系统在意志行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怎样培养人的优良意志品质?

答:要培养人的优良的意志品质,一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①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人的意志行动是为了实现顶定的目的,培养一个人优良的意志品质,首先就是要树立正确和高尚的行动目的。只有具有高尚的行动目的,远大的理想,才能在行动中克服内部和外部各种困难险限,另外要把远近目的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看到近期目的是为了实现远大目标的一个具体步骤,也要看得到具体行动的深远的社会意义。共次,要注意培养人的崇高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在实现目的的意志行动中起促进作用,即情感在意志支配下,会成为行动的动力,促使人去克服困难和坚持实现目的。

②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也是锻炼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重要环节. 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的,是通过在克服困难过程中提高意志力水平。在组织实践活动时,首先要明确活动的意义,要善于把其体活动与远大目标有机联系起来。其次,设立的每一项目标要恰当,目的超出人的能力或客观条件的许可,会挫伤意志,丧失意志:目的过于分散,不经意志努力就能达到,也起不到锻炼意志的目的。最后,在完成活动并实现了预定目的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白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意志品质的实际表现,以取得直接的经验,它对意志品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③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首先要善于自我评价,这样既能看到自身的优点,又能看到自身的缺点,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起到自勉、自策和自励的作用。其次,要善于自我要求。在分析和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根据社会要求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对自己提出意志行动的具体要求。再次,要善于约束自己。优良的意志品质离不开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一个人除了要善于期望并实现目的。也要善于约束和克制影响目的的诱因和习惯。最后,要善于自我监督、自我激励。

④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纪律反映了全体人民的意志,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纪律不仅约束人们的行动,更主要的是它给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行动规定了方向。自觉遵守纪律,可以培养人的优良的意志品质,尤其是对意志的自觉性品质和自制力品质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作用。

3.如何培养学生的优良意志品质?(和上题思路相似)

意志的培养必须在实际行动中进行锻炼,集体实践活动对于意志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加强科学的世界观教育,将有助于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把科学的世界观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实践活动有一定难度,但又是力所能及的。

(2)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代替。

盲从的学生:自觉性、责任感、义务感

怯懦的学生:克服困难,增强信心和勇气

任性和固执的学生:目的性和原则性出发,理解固执和顽强的区别

胆小而易受暗示、犹豫不决的学生:勇敢、果断

轻率作决定的学生:沉着、耐心,理解勇敢与蛮干、沉着与轻率的区别

过分活跃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控制行为的能力

缺乏毅力的学生:坚韧精神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高尔基“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坚强起来”

(1)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

(2)与学习好的同学作比较,找出差距,奋力追赶

(3)定好学习计划,严格执行,坚持完成

(4)坚持写日记,检查当天活动,发现缺点立即改正

第八章注意

一、填空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表现在注意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特征有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4.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5.根据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二、选择

1.骑自行车的时候,眼耳手并用是注意的分配。

2.在夜晚的大街上,闪烁的霓虹灯更能引起人的注意,这是由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引起的无意注意。

3.“鹤立鸡群”的“鹤”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原因是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4.不属于注意品质的是注意的选择。

三、判断

1.读书时心不在焉就是注意的分散。×

2.学生上课边听边看边想边写,这时注意的转移。×

3.有的教师上课拿了很多直观教具,并且都摆在讲桌上,认为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把课上好。×

4.把表放在耳朵刚刚可以听到声音的距离,人们时而听到,时而听不到,这时注意的起伏现象。√

四、名词解释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之一。

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亦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指向与集中于当前目的任务的注意,受人的意识支配、调节与控制,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特点。

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

五、简答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答:无意注意亦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并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由于无意注意的产生没有明确目的和任务,也不依靠意志努力.因此也把它视为消极被动的注意,其优点是不易产生疲劳。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类:一是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的新颖性、刺激物的运动、刺激的对比关系。二是人的主观状态,包括人的需要与兴趣、情绪与精神状态以及所具有的知识经验等。

2.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答: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目的任务越明确,有意注意越持久:坚强的意志力是保持有意住意的必要条件,通过意志努力抵御内外刺激的干扰,与内外环境的诱因与分心作斗争:对活动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越浓厚,对活动对

3.能够进行注意分配的条件是什么?

答: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注意分配对人的实践活动是需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但必须具备以下注意分配的条件:在同时进行的两种以上的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即达到自动化和部分自动化的程度。另外,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必须要有相互关联,并已经形成一套由不同活动构成的统一组织系统。注意分配能力因人而异,故存在着差异。4.注意的外部表现有哪些?

一般来说,注意的外部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适应性动作出现。人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当我们注意一个物体,会“注目凝视”;注意一种声音,又会“侧耳细听”;在我们专注于回忆往事,思考问题时,又常会“眼神发呆,若有所思”。当然,最明显的适应性动作就是个体能够跟随组织者的思路,配合做各种运算或操作等,这也说明个体正处于积极的有意注意状态。

二是无关动作停止。当人们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些与活动本身无关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因此,一个认真听讲的学生不会总是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或者玩一些与活动不相干的东西。

三是呼吸运动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常常是轻缓而均匀,有一定的节律。但有时在紧张状态下高度注意时,常会“屏息静气”,甚至牙关紧闭,双拳紧握。

六、论述

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因此.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①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环境方面,要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刺激出现: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防止单调死板,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如注重讲授语音、语调的运用、板书技巧以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具的适当使用、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等。

②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要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并促使学生理解其意义,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了解有些课程虽枯燥,但在今后工作中将起重要作用,使学生明确课程知识所具有的价值,从而导致对学习结果的兴趣: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唤起学生有意注意的重要因素。合理组织学生的注意活动,包括指导学生自己来组织有意注意,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唤起学生有意往意具有重要作用。

③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有意往意。会使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极易产生疲劳。如果单凭无意注意就不能牢固掌握科学知识,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并不都是有趣和吸引人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轮换,例如,可以通过组织教学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意注意,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往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有意后注意的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和兴趣,并使学习后的实践活动达到熟练。

七、实例分析

1.教学中注意的引导:教师形象引导学生左右、厚薄……无意注意的正确利用

此实例比较准确形象的运用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无意注意,达成教学效果的方法。

根据无意注意主要是由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所引起的规律可知,刺激物的这些特点,既可以成为学生在学习上注意分散的消极因素,也可以利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成为有利于教学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利用积极因素,防止不利因素,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本实例中老师在教学方法方面采取生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两本书的动态形象方式吸引学生注意,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形象对比理解,并同教师的讲述、提问、演示与学生回答、做练习、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无意注意除上述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外,还可以在下列教学方面使用:

在教学语言方面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趣味性;既要形象生动、简洁流畅,又要抑扬顿挫等。

在教学环境方面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因素的出现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2.心算实验:列车上多少人,过了多少站?

实例现象符合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即注意的选择性理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过滤器,它以某种方式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选择,一些信息能通过并进一步加工,其余则阻断在人的认知系统之外。因此当被心算家注意过滤而没有过多注意的车站数称为问题时,心算家当然无言以对。

第九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一、填空

1.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

3.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力系统。

4.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5.人的个性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6.生物因素对个性发展提供可能性,对个性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

7.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8.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9.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诱因可以划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13.动机具有激发、指向和维持与调节的功能。

14.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二、选择

l.个性是指一个人的〔)。A.心理过程B.整个心理面貌C.气质D.性格B

2.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A.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B.性格气质和能力

C.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D.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C

3.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个性倾向性B.气质 C.性格D.能力A

4.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因素是() A.需要B.动机C.兴趣D.个性心理特征D

5.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是() A.感觉B.知觉C.需要D.能力C

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象是()A.马斯洛B.勒温 C.默里D.罗杰斯A

7..引起动机的内在心理条件是〔〕。 A.感觉 B.思维C.需要 D.性格C

8.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A.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D.探索与操作动机B

9.下列哪个选项是根据动机对活动过程作用大小划分的?( )

A.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B.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C.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D.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A

10.下列哪个选项是指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 A.物质兴趣B.精神兴趣 C.直接兴趣D.间接兴趣C

11.下列哪个选项是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A.物质兴趣B.精神兴趣 C.直接兴趣D.间接兴趣D

1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个性特征的()A.稳定性 B.独特性 C.可变性 D.倾向性B

三、简答

1.简述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答: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是两种主要的社会性动机。

①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它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作用。成就动机和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密切相关。抱负水平指一个人在从事活动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目标的高低。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个人的抱负水平,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个人的抱负水平。

②交往动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台作,互患并发展友谊的动机。人类的交往动机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的要求。因为,人要参与社会生活,要劳动,就必须与他人接近、合作,保持友谊关系。人际交往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个体心理才能得到正常发展。

2.简述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答:根据兴趣所指向的目标,可以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②间接兴趣二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例如,对通过学习获得职业的兴趣,对工作后取得报酬的兴趣。

在活动中,这两种兴趣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直接兴趣的支持,活动将变得枯燥无味:如果没有间接兴趣的支持,活动便不可能长久地持续下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开始学习外语,对学习本身不一定感兴趣。只是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这是间接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对学习本身也感兴趣了〔这是直接兴趣〕。

3.简述个性的基本特征。

答:个性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等基本特征。

①整体性:个性是一个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个性结构中所包含的成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组成完整的个性。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看作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整体。把个性看成完整的构成物。

②独特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既包括人与人之问心理面貌的相同方面(共同性).又包括人与人之问在心理面貌的不同方面(差异性),个性是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③稳定性与可塑性。个性是稳定的,只有经常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才能表现个性的精神面貌。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个性具有可塑性。个性以持久性和稳定性为特征。儿童的个性还不稳定,受环境的影响较大

④社会性和生物性。个性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个性形成和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生物因素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对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活条件。

4.简述需要及其作用。

答: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需要是一种个性心理倾向,它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反映个体生理和社会的要求。人是一个生物实体,又是一个社会成员。人为了求得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获取一定的事物。例如,食物、衣服、睡眠,交往和劳动等等,形成人的需要。

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5.什么是动机?引起动机的条件是什么?

答:动机是为一定的目的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一种个性倾向性,它引发、指引和激励人的活动。人类动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动机和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离开需要的动机是不存在的。当需要在强度上达到一定水平,并且有满足需要的对象存在时。就引起动机。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条件称为诱因。它是引起动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凡是个性倾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例如,对于饥饿的人来说,食物是正诱因,电击是负诱因。需要好像起着“推”的作用,诱因好像起着“拉”的作用,“推”和“拉”两种作用相结合就成为一个人实际活动的动机。

四、论述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创始人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加上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样人类需要有7个层次。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具有层次性,人类的各种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

马斯洛指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以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追求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表现为个人特有潜能的极度发挥,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他认为,自我实现者大都是中年人或年长的人,或者心理发展比较成熟的人。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成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并把它们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中,把人的基本需要看作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这种理论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但是,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在许多方面尚有假设性质,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指标。另外,马斯洛离开了人的社会历史条件,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抽象地谈人的需要和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不可取的。他认为从低级到高级需要的基本需要都是天生的,这样就混淆了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界限,忽视或否定了人类基本需要的社会性。

第十章能力

一、填空

1.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以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3.社交能力使人们的社交活动表现出来的能力。

4.能力的类型指的是在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5.才能就是各种能力的完备的、独特的、质的方面的结合。如果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各种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善的结合,并能创造性的完成相应的活动,那么通常把这种能力叫做天才。

6.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模仿能力是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二、判断

1.凡是与人的活动有关,并且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有心理特征都是能力。×

2.智力分布基本上属常态分布,即智力极低或极高的人都是很少的。√

3.智力落后儿童指智力明显低于同年龄的一般儿童,他们的智商在25分以下。×

4.天才就是天赋之才。×

5.能力就是技能。×

6.在能力类型中,对于思维能力,大多数人都属于抽象型,即主要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进行思维活动。√??

三、名词解释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表现在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以发展。2.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明显高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一般认为,智商在140以上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3.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4.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智力是一般能力的综合。

5.智力落后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并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

四、简答

1.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1.发展水平的差异

2.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慧大器晚成

3.结构的差异能力是多种心理特性的组合,不同的组合方式,就构成了能力结构的差异。

2.能力的分类是怎样的?

能力的类型,可以按照不同的观察维度进行区分。比如按照程度高低,分为天才、才能和能力;按照结构,可以划分为一般和特殊能力;按照设计领域,可以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而按照创造程度区分,又可以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是在模仿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液态能力与晶态能力

液态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晶态能力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并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

操作能力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表现为人际关系的敏感性、人际关系调整能力、自我协调能力。

3.超常儿童有哪些特征?

敏锐的感知观察力。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理解能力强,具有独创性。兴趣浓厚,求知欲强。有强烈地进取心,学习勤奋,有恒心。

1.论述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

答:在能力形成和发展中,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有极大的片面性,不能正确解释能力发展问题。现在心理学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两者共同影响着人的能力发展。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无法分离的,两者相互依存,彼此渗透。

(1)遗传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遗传是父母把自己的性格结构和机能特点传给子女的生物现象。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元,心理学家一般认可遗传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但对在能力发展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对作用的看法就不尽相同了。一般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遗传因素差异不大,其能力发展之所以有差异,是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所造成的。

(2)环境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指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生产方式是影响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生产力影响经济生活、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从而影响人的智力发展。在生产关系方面,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剥夺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使能力发展受阻碍。新社会,广大儿童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群星灿烂,人才辈出。营养是影响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幼年的营养直接关系到能力的发展,营养不良会影响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从而影响能力的发展。

社会生活条件对能力发展的决定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教育对人来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就发展了能力。近几十年来,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早期教育对智力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命的早期是智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给以良好的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人的能力是在主体的积极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遗传因素和环境,能力也得不到发展。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是与他所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的。

优良的个性品质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它推动着人们从事并坚持某种活动,从而促进了能力的发展。

2.联系教学实际,说说如何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一、落实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

1.创设和谐的情感氛围。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景下学生学得知识、形成能力,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情感过程。

2.优化课堂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及暗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创新。

3.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逆向思维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

4.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二、注重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的,学生的心理应主要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能使学生心理处于亢奋壮态,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冲破思维定势,大胆质疑和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摆脱了常规思维方法的约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案例分析

天生就坏、就笨?

实例中,甲的观点基本是错误的,乙的观点相对来说有更多的合理性。两人的观点的分歧就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上。

心理学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重要的,能力主要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环境,遗传的作用是无法体现出来的;没有遗传作为最初的基础,环境无法产生影响。

在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是重要的。一般认为,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不能发展相应的能力。如果缺乏某一方面的素质,就难以发展某一方面的能力。但是,人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才能使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一般认为,大多数儿童的素质是相差不大的,其能力发展所以有差异则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所造成。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生产方式是影响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重要作用。

因此:甲片面夸大了遗传因素的作用,否定了环境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的作用;乙的观点相对比较全面和客观。当然,如上述,如果某某的遗传因素这个前提严重缺乏,那么,后天的能力形成难度很大,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第十一章气质

一、填空

1.气质在一定条件影响下可以或多或少地变化,它由可塑性。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人的主观努力、年龄都会影响气质发生变化。

2.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具有3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3.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动力特征包括6个心理成分,即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倾向性。

4.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中有来自不同器官的4种体液,根据体液的混合比例中哪一种占优势,把人分为4种类型的气质: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二、选择

1.气质的类型无好坏之分。

2.行为表现为孤僻、动作缓慢、很少表现自己,尽量摆脱出头露面的活动,避免同陌生的、刚认识的人交际的气质类型为抑郁质。3.胆汁质和多血质类型的人更适合于要求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

三、判断

1.兴奋比抑制占优势,以易激动、奔放不羁为特点。巴甫洛夫称之为多血质。×

2.具有很强的耐受性、兴奋性、敏捷性和可塑性,反应速率快,感受性弱,属于胆汁质。√

3.气质不决定人的成就和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气质特征只能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

4.把性格划分为理论型、经济型、权力型、社会型、审美型和宗教型的心理学家是荣格。×(德国哲学家、教育家斯普兰格根据人类的各种生活方式,把人的性格分为相对应的理论型、经济型、权力型、社会型、审美型和宗教型六种。)

5.《黄帝内经》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禀赋不同,把人划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

6.气质是先天具有的,是不可改变的。×

四、名词解释

1.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特点。

2.气质的体液说: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他认为人体中有来自不同器官的四种体液的混合比例决定机体的状态。根据这些体液的混合比例中哪一种占优势,把人分为四种类型的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血液占优势的是多血质,粘液占优势的是粘液质,黄胆汁占优势的是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是抑郁质。体液说虽然并未被科学研究所证实,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可以观察到它所描述的四种气质类型。正因为这样,希波克拉底关于四种气质类型的概念一直沿用至今。

五、简答

1.气质概念的内涵有哪些?

气质用于描述人们的兴奋、激动、喜怒无常等心理特性。它与人们常说的脾气、禀性差不多。现代心理学把气质定义为: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对此定义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方面的特征。

第二,气质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即气质特点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和内容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第三,气质受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即先天因素占主要地位。

第四,气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2.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如何?(见下一课)

3.试分析说明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答:气质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了解个体的气质特征和气质类型对于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都具有重要

发展心理学,课后答案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部分是() A中老年心理学B婴幼儿心理学 C青少年心理学D个体发展心理学 2.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D心理测验学 3.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 A儿童心理学B民族心理学 C比较心理学D个体发展心理学 4.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儿童心理发展规律B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C人的心理活动的最一般的规律D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活动规律 5.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是() A个体心理发展B婴幼儿心理发展 C青少年心理发展D中老年心理发展 6.发展心理学是研究() A动物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B民族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C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最一般规律的科学D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7.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被除数称为() A儿童心理学B比较心理学 C青少年心理学D中老年心理学 8.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代表作《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年的作者是() A卢梭B福禄贝尔 C达尔文D普莱尔 9儿童心理学的创使人是()

A霍尔B格塞尔 C普莱尔D达尔文 10.世界上第一本较系统的,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 A《儿童心理学》B《青少年心理学》 C《一个婴儿的传略》D《儿童心理之研究》 11.正式提出“发展心理学”的名称,始于乎() A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B20世纪30~40年代 C20世纪初D20世纪20~30年代 12.用“发展心理学”作一书章的名称,从而以“发展心理学”取代了长期惯用的“儿童心理学”名称,始于()A1895年鲍德温的《儿童与种族的心理发展》发表 B20世纪30~40年代古德奈弗的《发展心理学》的出版 C20世纪初霍尔的《青少年心理学》问世 D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发行 13.对成人心理的发展从多方面开展研究,始于() A19世纪90年代之后B20世纪初期之后 C20世纪中期之后D20世纪末期之后 14.据文献记载,我国已经开始有丰富的发展心理学思想是在() A2500多年前B1500多年前 C3500多年前D4500多年前 15.在西方,最早对成年心理学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 A弗洛伊德B荣格 C阿德勒D艾里克森 16.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始于乎() A18世纪30~40年代B17世纪30~40年代 C19世纪30~40年代D20世纪30~40年代 17.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 A葛承训的《一个女孩子的心理》B费景瑚的《均一六个月心理的发展》 C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D黄翼的《儿童心理学》 18.我国几乎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儿童心理学是在20世纪() A30年代B50年代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版 (考研必备,一起分享)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考研必备,一起分享)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的部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人的一生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各个阶段;个体的心理在不同阶段之间和各个阶段之内都不断地发展变化。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本章内容是狭义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被称为儿童心理学。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也经过一个准备和形成的过程。’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在中世纪时期儿童并未被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来对待,只被视为“小大人”。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以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本教育观念,认为儿童教育中要以“儿童的天性”为依据,应遵循“自然的法则”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观念和思想直接推动了对儿童发展和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随后,福禄贝尔(P.Forebel)、达尔文等不仅继承了上述思想,还采用观察法、传记法等进行了实际研究,写出了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研究成果(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这些思想和研究都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普莱尔是德国的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他用观察法,跟踪研究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并于1882年发表了他的《儿童心理》一书。这是第一本较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儿童心理学的问世和演变是与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诞生之后,西方儿童心理学又经历着一个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1)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家有霍尔(G.S.Hdl)的问卷法、比内(A.Binet)的测验法、格塞尔(久Ce8eU)的发育常模、杜威(J.Dewey)的机能主义和儿童中心说以及施太伦(W.Sum)的人格主义等。他们的成就为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2)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 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变化以及教育的要求,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研究的成果和著作在量和质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相继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和学说,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信息加工心理学派等,以及这些学派的演变都表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在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不断增新、不断拓展着。随着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更广泛地探讨个体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将发展心理学提高到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水平。

[全]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考研真题详解 1不同年龄儿童认识能力的差异主要是由加工容量、加工策略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持此观点的学派是()。[统考2019年研] A.皮亚杰学派 B.新皮亚杰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A项,皮亚杰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以儿童心智发展为基础,进而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变化,创立了发生认识论。B项,新皮亚杰理论学派是对皮亚杰学派的修正和发展。皮亚杰之后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应该通过将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如果能用信息加工理论来建立一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程序模式,就可以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设计出比较确切的模式。C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D项,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开创。弗洛伊德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

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与心理的应用。 2在孕期的个体发展中,致畸因素最容易造成潜在危害的时期是()。[统考2019年研] A.胚囊期 B.胎儿期 C.胚胎期 D.受精卵期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胚胎期是胎儿器官分化、生长的关键期。如果某一器官或生理系统在这一阶段没能形成,那么胎儿出生后将形成永久性的残疾。这一时期同时也是胎儿发育的最敏感期,放射性、药物、感染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是早产、流产。 3给6个月的婴儿反复呈现一个红色的气球开始时婴儿会一直盯着看,后来婴儿的注视时间减少。这时换一个黄色的气球呈现给婴儿,婴儿的注视时间又会增加。这一过程称为()。[统考2019年研] A.同化与顺应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 p18 -p19 +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普莱尔” -《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 -P4 2. 什么是“ 遗传与环境之争”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P12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 -P17 第二章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 内化P44 -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 -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 P49 02 名词 2. 序列研究 P51 01 名词 3. ABAB 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 P56 -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 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P50 3. 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 P54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1 1. 二因素理论 p10 2. 复演说 p18 - p19 + p187 3. 比率智商 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 普莱尔 ” -《儿童心理》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P2 - P4 2. 什么是 “ 遗传与环境之争 ”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 P9 -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 P12 -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 P15 -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 P16 - P17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 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 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 内化 P44 - 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 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P27 -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 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 P44 -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P37 -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 P41 - P43 1. 髓鞘化 P70 2. 无条件定向发射 P71 3. 视崖实验 P88 4. 前语言思维 P92 02 年名 5. 依恋 P95 6. 陌生情景 P98 7. A 非 B 错误 P93 8. 抓握放射 P72 9. 双向性原则 P100 10. 婴儿的几种情绪表现?依恋、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P95 1. 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 P83 - 84 P85 举例 2. 什么是依恋?儿童的依恋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 01 年论述 P96 - 98 儿童的依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02 年论述 pp 3. 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 01 年简 78 4. 什么是双向性原则?这在心理发展中有何意义? P100 5. 什么是气质?婴儿的气质有几种基本类型?气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P100 - P101 6.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P81 1. 第二信号系统 P105 2. 模仿性游戏 P108 3. 单词句 P110 4. 直觉性行动思维 P117 5. 前幼儿期儿童的三个特征 A 得独立行走的能力 B 开始正式获得本民族语言 C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 1. 第二信号系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P105 - P106 2. 儿童游戏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前幼儿期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 P108 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 01 年简答 P132 - P133 3. 前幼儿期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16 4. 前幼儿期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 简要说明言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01 简答 P112 5. 试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P122 - P123 6.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综合所有的阶段回答 1. 平行游戏 P133 2. 积极词汇 P139 3. 消极词汇 P139 4. 自我中心言语 P141 5. 内部言语 P140 01 、 02 名 6. LAD P146 7. 他律道德 02 年名词 P161

学习与发展心理学复习题一答案

《学习与发展心理学练习题》 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 ()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地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2.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由()编写的。 3.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分别是()和()。 4. 巴甫洛夫认为,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 5. 用500赫兹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狗的唾液分泌条件作用,在实验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条件作用,这个过程被称作(),实验后期,狗只对500赫兹的声音有反应,而对其他近似的刺激无反应,这被称为()。 6.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习。 7. 奥苏贝尔认为()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8. 学生想获得高分、获得老师表扬这属于()学习动机,学生想获得知识的解答这属于()学习动机。 9. ()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地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10.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由()编写的。 11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分别是()和()。 12. 巴甫洛夫认为,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 13. 学生想获得高分、获得老师表扬这属于()学习动机,学生想获得知识的解答这属于()学习动机。 14. 中学生可以说出功的计算公式“W=FS”,这种知识属于()知识;学生不仅可以说出功的计算公式,而且可以根据公式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转换,用公式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这种知识属于()知识。 15.()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16.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的结果。 17.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类,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被称为(),而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前者反复联合,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这个中性刺激就被称为()。 18.教师对幼儿说:“请你收拾好小玩具柜,在收拾的过程中,每2分钟,我奖励你一朵小红花。”这属于()。 19.()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 20.奥苏贝尔认为()是一种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体育心理学课后参考答案

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完全独立,甚至名词使用上也未作严格的区分,互用概念的现象比较多见。第三,考虑到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因为他们绝大部分将从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体育教育工作,具体涉及到体育教学、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健身锻炼等领域中工作,体育心理学包括这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对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大有帮助。 3.何谓体育心理学? 答: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4.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含义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多种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包含心理学的许多传统学科,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其他的学科(Anshel,2003)。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身体练习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可加以应用。同时,也促进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5.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在体育心理学中受到研究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风格,心理学对教练有效工作的影响,影响团体凝聚力(团体共同的感觉)和团体动力学(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因素,观众特性(如规模、评价的角色、观众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等)对运动表现的影响,攻击性,影响解释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文化因素,以及性别对影响运动表现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因素的作用。 6.教育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教育运动心理学领域主要探讨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记忆过程,通常也称信息加工;研究和应用提高动机水平、调节情绪和感觉状态、降低焦虑程度和矫正不良思维内容等的方法。教育运动心理学与运动教育学和动作技能学习等学科有很大关联。

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p18-p19+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P4 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P11 02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两个观点说一下,P12-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P17 第二章 1. 格式P23 2. 同化和顺应P23 同化是01年名词 3. 平衡过程P26 4. 客体永存P30 5. 守恒P32 02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P40 01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P43 9. 内化P44-P45 10. 最近发展区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年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P49 02名词 2. 序列研究P51 01名词 3. ABAB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P56-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P50 3. 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P54 4. 说明试验法和相关法的异同P56-P58 5. 介绍几种主要的智力测验?P56

发展心理学习题(附答案)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 1、第二反抗期发生在()。 A.3、4岁 B.小学阶段 C.青春期 D.青年期 2、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B.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C.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 D.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 3、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A.3~6岁 B.7~12岁 C.13~15岁 D.16~18岁 4、()是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 A.班杜拉 B.米德 C.皮亚杰 D.霍尔 5、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A. 对成人或原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B. 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 C. 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更高的道德原则 D. 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6、自我意识上午第二次飞跃发生在()。 A.幼儿期 B.青春期 C.青年期 D.更年期 7、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A.诚实品质 B.爱的品质 C.关心品质 D.智慧、贤明品质 8、中年人的工作满意度()。 A.达到一生中的最低谷 B.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 C.和青年期相比没有什么特点 D.起伏变化较大 9、老年丧失期观认为()。 A. 心理发展是可以逆转的]

B.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C.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 D.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的衰退也可以叫做“发展” 10、童年期游戏是()。 A.互动游戏 B.实物游戏 C.规则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1.个体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是()。 A. 能使用代名词“我”称呼自己 B. 第一信号系统的建立 C. 形象思维的建立 D. 逻辑思维的建立 12.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说明()。 A. 儿童思维最近的发展水平 B. 儿童心理机能的内化 C. 遗传素质为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 D. 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3.在童年期和少年期,孩子们的游戏以()为主。 A. 象征性游戏 B. 亲子互动游戏 C. 规则性游戏 D. 实物游戏 14.()以认知发展为指标来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A. 艾里克森 B. 皮亚杰 C. 柏曼 D. 柯尔伯格 15.根据米勒斯的研究,80岁老年人的记忆测试T分数大约是20岁的()。 A. 1/2 B. 1/3 C. 1/4 D. 1/5 16.中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相对稳定,按照荣格的说法,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A. 内倾性 B. 外倾性 C. 社会性 D. 停滞性 17.第二反抗期的反抗主要指向()。 A. 自身 B. 同伴 C. 老师 D. 父母 18、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关系的变化模式为()。 A.先公开、后隐蔽 B.先隐蔽、后公开 C.先疏远、后接近 D.先接近、后疏远 19、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其主要任务是从生命全程的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辩证发展观。 在结构上,本书首先论述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历史、主要理论、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然后分别阐述了胎儿、婴儿、幼儿、小学儿童、青少年、成年早期个体、成年中期个体、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在内容上,本书既反映了世界当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新趋势,又反映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编辑推荐: 心理发展贯穿于生命全程,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的统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另一方面又是有阶段性的。应该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起来,将相对主义的开放和理想化的终点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既科学地解释生命全程的心理持续发展趋势,又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作者简介: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担任26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及20余种社会兼职。主要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在国际理论心理学杂志Thery&Psychology上发表的Multiple Intelligen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inking一文,跻身该杂志自创刊至2006年17年来所有600余篇论文“被阅读次数最多的50篇文章”排行榜中,位居第六位。教育理念是“创造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曾先后获得“全国劳模”、“全国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是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表彰的5位“师德模范教师”之一,也是2006年教师节期间教育部表彰的10位优秀教师之一。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主编李小融 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名词术语 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 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蒙台梭利:玛丽亚·蒙台梭利(187-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以所从事的医学心 理学背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并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3、直接教学方案:1960S,贝雷特和英格曼依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原则,创建了贝- 英学前教育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直接教学模式。 4、观察法: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 了解。 5、调查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她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 而是通过其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6、实验法:学前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假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 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7、个案法:临床个案法是对教与学的个案做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问答 1、谈谈学前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答: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 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 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你是如何理解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 答: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40、50年代,该时期学前教育心理学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贝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各种学前教育方案层出不穷。(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前教育心理学由一个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请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前教育过程和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理解; 2)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是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学前教育教育教学与活动经验; 4)为学前教育教学与活动改革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4、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1)研究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2)科学指导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实践; 3)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理论。 5、学前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访谈、测查),实验法,临床个案法,其他研究法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章节题库(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心理学研究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即()。 A.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 B.生理机制和心理现象 C.思维发展和言语发展 D.个体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答案】D 【解析】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具体来说,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包括两个主要部分:①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②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 2.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B.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C.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 D.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 【答案】A 【解析】从广义上来说,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科学。C项,种

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A项,个体发展心理学则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BD两项,单研究认知发展特点或仅涉及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变化都不能够全面地说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 3.狭义发展心理学是指()。 A.儿童发展心理学 B.学前心理学 C.比较心理学 D.个体发展心理学 【答案】D 【解析】人的个体发展离不开种系的发展。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4.最先具有完整的毕生发展观的心理学家是()。 A.荣格 B.霍尔 C.普莱尔 D.埃里克森 【答案】A 【解析】A项,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②重视中年危机;③论述了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心理。B项,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02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___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他认为后天经验决定了这块“白板”上将出现什么图画。D A达尔文 B卢梭 C比内 D洛克 2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格式会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纳入到现有的格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为 B A平衡 B同化 C顺应 D内化 3皮亚杰认为,___的儿童获得了象征性机能。B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弗洛伊德认为,__a_是代表道德性社会约束力的人格结构。 A超我 B本我

D里必多 5在产前发展过程中,对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最敏感的阶段是c A合子阶段 B胎儿阶段 C胚胎阶段 D围产期 6在___,儿童的再现记忆开始发展起来C A新生儿期 B婴儿期 C前幼儿期 D幼儿期 7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A A游戏 B学习 C劳动 D生活活动 8马西亚认为,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可以分为___种类型。C A二 B三

D五 9艾里克森认为,老年期的任务是发展出___感,克服绝望感。B A勤奋 B自我完善 C同一性 D亲密 10老年人记忆的减退主要表现为___的减退。d A意义记忆 B远期记忆 C感觉记忆 D再现记忆 二、多项选择题 11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用_abe__来解释儿童行为的发展。 A经典条件反射 B观察学习 C平衡过程 D内化 E操作条件反射 12适用于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稳定性的实验设计有ce A横向研究 B跨文化研究

C纵向研究 D收养研究 E序列研究 13采用“陌生情境”研究法,可将儿童依恋类型分为acd A安全依恋型 B敏感依恋型 C回避型 D矛盾型 D中间型 14前幼儿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abcde A镜像再认 B“独占”意识 C掌握人称代词 D 对他人的同情 E命令他人 15、维果斯基认为,根据言语的机能,可将儿童语言分为bcd A社会性言语 B 自我中心言语 C 内部言语 D 外部言语 E情境性言语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 4)只有弄清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它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主要包括: 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2)学习的基本理论; 3)各种类型的学习; 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 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3、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 答:1)学校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加教育实际的例子,否则便没有存在的理由。学校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通规律,但有自己专门的对象和理论体系。 2)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征出发。然而,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因素对学校中学与教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与教的性质、过程和结果这一特殊的中心问题。 3)学校教育心理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及其教学论,虽然它们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等方面的问题,但各自的出发点、范围和方法都有不同。教育学及其教学论主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1)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 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 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5)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1)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2)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3)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4)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7)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 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与环境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 伊德} (2)内因与外因 {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3)连续性与阶段性 {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水印1 (4)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 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发展心理学 绪论 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A)被认为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A普莱尔B埃里克森C达尔文D荣格 2.(C)的问世意味着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的确定。 A《儿童心理》B《发展心理学》C《青少年心理学》D《一个婴儿的传略》3.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D) A儿童心理学B民族心理学C比较心理学D个体发展心理学 4.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B) A儿童心理发展规律B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C人的心理活动的最一般的规律D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活动规律 5.正式提出“发展心理学”的名称,始于乎(B) A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B20世纪30~40年代C20世纪初D20世纪20~30年代 6.用“发展心理学”作一书章的名称,从而以“发展心理学”取代了长期惯用的“儿童心理学”名称,始于(D) A 1895年鲍德温的《儿童与种族的心理发展》发表 B 20世纪30~40年代古德奈弗的《发展心理学》的出版 C 20世纪初霍尔的《青少年心理学》问世 D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发行 7.在西方,最早对成年心理学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B) A弗洛伊德B荣格C阿德勒D艾里克森 二、填空题 1.普莱尔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三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然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著作《儿童心理》。该书于1882年出版,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著作。 2.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他于1930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此书为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三、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是心理科学的重要分支。 2.发展任务在个体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为达到相应发展水平所实现的内容。 3.发展原则及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4.发展里程碑用来标志发展进程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行为。 5.关键期即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 6.刻印印象是指小动物(如小鸟)在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具有很容易形成的一种本能的反应。 四、简答题 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①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②解释个体在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章节题库(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第8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这属于()。 A.自我同一性扩散 B.自我同一性缺乏 C.消极自我同一性 D.自我同一性过剩 【答案】D 【解析】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问题有:①自我同一性扩散,又称角色混乱,指个体在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难以忍受这一过程的孤独状态,从而让别人去把握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时间,因此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②自我同一性缺乏,埃里克森称之为拒偿,指一个人拒绝自己在成人社会中应担任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③自我同一性过剩,埃里克森称为“狂热主义”,指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④消极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危险角色。 2.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分析思维材料并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属于()。

A.思维的全面性 B.思维的批判性 C.思维的片面性 D.思维的创造性 【答案】B 【解析】少年期进入一个喜欢怀疑、辩论的时期,不再轻信成人,如教师、家长及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而是经常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不但能够开始批判地对待别人和书本上的意见,而且开始能够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开始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属于思维的批判性品质。 3.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D 【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正处于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12岁及以上)。这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 4.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