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近30年中国英语课程设计范式变革之检讨及其现实启示

14.近30年中国英语课程设计范式变革之检讨及其现实启示

14.近30年中国英语课程设计范式变革之检讨及其现实启示
14.近30年中国英语课程设计范式变革之检讨及其现实启示

近30年中国英语课程设计范式①变革之检讨及其现实启示

□徐海铭3

提要:本文首先从哲学的范式理论角度揭示影响课程设计的核心因素,如国家计划、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教学共同体的集体惯性和内部的变革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呼声等。然后从历时角度描述并反思近30年来影响英语课程设计范式变革的核心内生和外生变量,同时详细阐述内生和外生变量的运作方式。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课程设计范式变革对外语教育的现实启示,如教育应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对自身作适当的反思甚至调适,外语教育应和宏观教育结合起来等。

关键词:课程设计范式;教学共同体;外生变量;内生变量

Abstract:This paper atte mp ts t o circu m scribe the core fact ors that effect the change of paradig m s for syllabus design within Kuhnian paradig matic theory.It then describes and scrutinizes the real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fact ors that resulted in the changes t o the paradig m s of English syllabus design over the last thirty years,with an eye t o elucida2 ting the dyna m ics of how these fact ors operated t ogether t o effect these changes.Finally the paper exp l ores the i m me2 diate relevance of the paradig matic changes t o the current E LT context.

Key words:paradig m s of syllabus design;teaching community;endogenous fact ors;exogenous fact ors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112(2005)05-0029-08

0.导言

当代中国业已跨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和经济发生了空前激荡的结构性变化。称当今社会为“转型期”也罢,“过渡期”、“新自由主义时期”、“现代、后现代时期”也好,何种外在的名称、何种虚浮的标签对于务实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已经无关紧要。要紧的是,我们已经亲身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和教育理念的调整和变革,亲眼目睹了市场对既有的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和教育产品的严酷选择,甚至冲撞。不论我们在心理上是否愿意认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该或不该干预教育,事实是,我们的教育共同体②的领地已经受到了它实质性的干预和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且,冲击力度日趋明显和强烈。美国学者Stephens(1996)说得很形象,市场经济

3 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岗位教授。

① 本文中使用的“范式”一词采用Kuhn(1996)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S tructure of Scientific R evolution)一书中所描述的意

义,即一种显性的或隐性的但都得到业内认可的从事研究或其他学术活动的科学框架,具有很强的内在一致性,因此,属于某一科学共同体的个体成员之间往往具有很紧密的理论契合关系。科学范式有自己的理论假设、研究计划、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年深月久,现存的且得到认可的范式常常会因其内在的缺陷或另一种新的学术范式比其更优越而被淘汰或更替。所以,新旧范式之间总存在着紧张(tensi on)关系。

② 鉴于学理的连贯性和阐述的逻辑性,本文采用“共同体”(community)一词。英国利兹大学当代社会学家Zyg munt Bau2

man(2001)在其论著《共同体》(Co mm unity)中认为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在主观或客观上享有一些共有特征(如种族、观念、地位、职业、社会遭遇、任务、文化认同等)的团体、人群或组织。它既有政治学意义,也有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意义。在他看来,共同体具有凝聚作用,但是如果共同体领袖有“地方性观念”,太狭隘,会对其范围内的个体自由进行限制。共同体和个体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紧张、甚至冲突的关系。Kuhn(1996:3)认为,科学共同体不仅包括一个学术团体,也包括科学家和他的老师、同辈及其直接后继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的共同体采用这两种意义上的用法。本文不采用我们常用的“外语界”,因为“界”是大范围的,是静态的。我们一般不说“小界”、“大界”,一个大学的外语教学团体我们不用“界”来指称。但是我们却可以说“大共同体,小共同体”。

这块巨石具有“强制性”(mandat ory),已在教育领域激起了“涟漪效应”(ri pp le effect)。那么,这块巨石到底在外语教育共同体内产生了哪些效应?如何应对这块巨石产生的效应,更具体地说,如何根据巨石的效应调整我们的课程设计?这显然是我们不能轻易绕过、避开的课题。

本文首先从科学哲学的范式理论角度,阐述外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影响课程设计范式变革的核心变量;然后以英语教育作为讨论对象,对近30年(1976-2004)的课程范式的变革过程作粗略的历时描述,试图揭示不同历史阶段课程设计范式变革的内在动因;最后,讨论这些变革对外语教育教学的现实启示。

1.引起课程设计范式变革的核心变量

引起课程设计范式变革的核心变量有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内生变量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学科本身发展而导致课程的相关变化;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相应的变化和调整,没有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融入课程体系之内,学科知识就会过时,从而导致该学科发展的落后。

(2)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视界的拓宽,会对既定课程设计范式产生不满,从而会主动提出变革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其目的一是满足自身要提高自己威望的内在需要,二是满足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和声誉认可的需求。这一内生变量往往是原有课程设计范式改革速度和效率的保证者。它对教学共同体的整体素质要求高。比如说,它要求教学共同体的成员有很高的敬业精神,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关心学生的就业前程;它要求共同体成员有相当的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文化视界,具有前瞻性的学科发展眼光,并且不同成员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达成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共识。举个内生变量的具体例子:目前不绝于耳的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就是许多有经验、有见识的人士组成的大规模教学共同体改革共识的体现。来自教学共同体内部的变化有时是由几个成员引起的,然而这几个成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权力和资源,否则很难调动其他成员来参与挑战旧的课程设计范式的行动。因此,历史往往是,要求变化的几个有预见的成员,会被视为“异见者”,受到因循守旧或不愿再学习的共同体的惯性的排斥,结果是,预见及体现预见的行动或多年后被认同,或成为过眼烟云。也许,事过多年,其他成员才慨叹,要是当初早点果断行动,变革课程,教育教学状况定会呈现另一番格局,教育的资源利用和培养效果也会大不相同。但是,目前教育的现状是,受教育者(其实就是客户)一般不会因为自己接受知识滞后、效益不高的教育耽误自己的就业而呐喊,即便喊了,也无人问津。但是,有良知的教育人士是痛在内心的。因此,课程设计范式的变革史,和其他变革的历史一样,常常就是起初遭到拒斥而后被认可的、无字的、充满了诸多遗憾的教育教学观念变革史和教学共同体与个体成员见识抵牾的矛盾史。

引起课程变革的外生变量主要包括:(1)政府、社会和市场对教育教学具有强制性质的要求。这句话应当这样理解:国家政府部门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或出于战略需要,可以在宏观上硬性规定哪些课程设计必须变革。这很有“直接计划”(direct commanding)和明显的“干预”(in2 terventi on)成分。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只会重点“规划”(p lan)一些具有战略地位的学科、专业。也就是说,国家的强制性角色(参见Leith wood2004:363-377)会(当然意识形态的学科不会)逐渐“淡化”,甚至会退出教育舞台。与此相反的是,市场的力量却在不断增大。虽然市场的强制性作用是间接地通过某些指号(indicat ors)来显示的,但是,这个外生变量影响课程设计范式变革的权重很大。比如,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这几年就业明显困难,不如90年代,因为市场饱和。此外,许多大学商学院的毕业生既有很全面的商业知识,英语又不错,能直接对付商务谈判和交流,他们就把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挤兑”了。市场没有直接告

诉教育机构停止招生,这个指号只能靠教育机构主动捕捉、分析,并作出英明决断。市场的力量首先体现在国家、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上,其次体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上。然而,对质的需求往往是在宏观的量的需求得到适度满足以后才会自然衍生出来,因为对质量的评估和洞察需要一定的使用和观察周期,正如对教育质量的评估一样。而且,即便用人单位对人员不满,往往不会直接地面对面地对教育机构提出这一要求,一是它本身没有自上而下的权威性;二是没有硬性的有效测量工具;三是不能以个别雇员来评估整个教育机构。实质上,更主要的是,市场没有必要这么行动,此教育机构的毕业生不合格,可以到彼机构去选择嘛。这就是市场的选择空间或自由。然而,这个间接却无情的挑选行为就是指号,明白无误地体现自己对人才的要求或标准。显然,教育机构和市场要求之间的脱节会影响课程范式改革的速度。因此,市场这一变量的影响虽是无形的,但却是潜在的、巨大的。就目前教育现状而言,它是影响高校课程设计变革的主导变量(leading variable)。(2)来自其他高校变革的压力。其他高校的变革会优化课程设计,优化培养质量,其结果必然会冲击不变革教育机构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就是说,“不作为”的会面临被淘汰出局的潜在危机。(3)来自受教育者的直接呼声。如前所说,因为体制和其他原因,中国目前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尚未成熟,教育机构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受教育者对课程设计不满的呼声一般不大受到实质性重视。通常是,一旦交了学费,就意味着接受预先定制的一揽子课程(a package of courses)。此外,从智识的层面来看,受教育者的要求和考虑常常被认为是幼稚的。因此,本文对此存而不论。

基于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用下列线性回归方程来概括以上变量和课程设计变革的关系: Y(课程设计变革)=a.X1(国家的强制命令)+b.X2(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和要求变革反馈)+c.X3(因学科自身发展而产生的必然变革需求)+d.X4(已经变革的教育教学共同体引起的反拨效应)+e.X5(教育教学共同体成员的变革欲求)+f.X6(受教育者的合理要求)……-(教育教学共同体懒于变革之惯性+对市场需求反应不灵)……

这里,a、b、c、d、e、f等都是影响课程设计变革的变量权重,即线性回归方程中的截距值。根据上述阐述,b、c和e的权重高。方程中的减号后面是必须剔除的常数项,也就是说,课程设计变革遇到的阻力。

2.近30年的英语课程设计改革范式描述

2.1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草创阶段

自恢复高考到80年代中期(1976-1986)①,我国的英语教学处于草创阶段。说是草创,有两层含义:一是英语教师师资奇缺,有不少人是从俄语改行而成为英语教师的;二是教学观念单一和教学条件简陋。处于草创阶段的英语教育观念有许多方面在现在看来可能是不科学的。自然地,其他方面如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不同课程的结构安排和所占教学比例、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学时间的分配、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教育环节就可能得不到科学的规划和落实。就拿能够说明微观教学的课程设计模式来说,当时的课程设计以英语语言技能为核心,强调“五会”(听、说、读、写、译)能力。因此,口语课、听力课、精读课、泛读课、翻译课、语法课、语音课、写作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主食”。很少有知识性课程这类“副食”。因为当时的学生起点低、年龄大,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进大学的,都从ABC开

①这样的时段划分是以当时的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院校始于1986年左右开始的

大的学科方向变更为参照目标的。详细变革讨论和变革的结果讨论可以参见庄绎传(1989)。

始。四年的训练偏重语音、语法和词、句、段的翻译,教材是国内专家自编为主,不少还充满了意识形态的内容,对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知识介绍不足。①从另外一个方面能够反映这一状况的就是英语教育教学权威研究史料,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当时名称为《西方语文》)所刊载的英语教育论文,大多讨论的是字、词和句的用法。可见学科本身发展的滞后程度。

然而,这毕竟是英语教育发展的筚路蓝缕时期。当时突出的教育思路是:英语人才奇缺。国家和社会急需一批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强的英语人才,一到单位,马上就可以担任口头、笔头翻译。有了良好的语言技能这个基础,待到了用人单位后,边工作边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全国能够开设英语专业的大学为数不多,社会和国家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地超过了供给量。因此,这一时期的英语教育改革并不活跃。究其原因,主要有二:1)师资队伍的严重不足,导致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内生变量———一定数量的、有能力胜任课程变革活动的教学共同体的成员,因此,无法从课程内部作出实质性的结构调整;或者说,虽然已经存在一定的内生变量,但是由于其力量单薄或数量太少,不足以引起大范围的、导致整个范式的变革。2)新的课程设计范式雏形尚未产生,大多数教学共同体成员还缺乏变革的经验,缺乏比照借鉴的对象,因此,变革旧范式的意识还不强,换言之,变革的条件还不具备。其实,这一现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当时的国家和社会太需要英语人才,人才供给单位和人才需求单位之间存在巨大的量的不对称状况,也就是说,课程变革缺乏强有力的来自外部的催化变量。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局面不可能持续很久。

2.2以培养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被动调整阶段

终于在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中国英语课程设计迎来了第一个变革时期。证券、股票市场的建立、外资银行、外资企业的进入和跨文化交流的扩大、深化等客观现实,对外语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上海,用人单位直接向教育机构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最直接的说法就是:我们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外语要好,而且还要具备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样,我们才能用得快,用得顺当,减少工作磨合期!我们不要只会说外语、肚里没有专业货的空心人才②!

这就是要求英语课程设计变革的最强劲有力的外生变量。也就是说,原来的课程设计范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自身的许多弊端已经被外部力量揭示出来。这说明,就社会需求而言,英语教育共同体似乎缺乏敏感的触角。英语教育的课程变革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关于这一点,英语教育界曾经有过激烈的辩论,那就是,教育是继续做个清高的皇帝女儿,待守高阁,保持传统语言文学的课程设计,不问现实,反正不愁嫁?还是要适应社

①②这只是总体上的论断。实际上在北大有李赋宁、杨周翰等教授,北外有王佐良、许国璋等教授学者,上外有方重、杨小石、陆佩弦等教授,南京大学有陈嘉、范存忠等一批早年出国留学的学者,开设了不少文学文化课程。这说明课程变革有时是从个别教学共同体的成员开始而逐步漫溢开来,最后引起课程整体范式的很大变化。这些早年的课程开设者和课程本身往往会成为该领域内的标志性符号。比如,现在人们提到《英语史》往往首先想到李赋宁先生,《弥尔顿研究》就会想到陆佩弦先生。参见付克的《中国外语教育史》(1986,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李良佑、刘犁编的《外语教育往事谈》(1988,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吴冰的《回忆李赋宁先生》(《国外文学》,2004,3:6-7)。因此,课程变革史有时就是以书写某些主要成员为主的历史。

当然,这里存在行业之间的误会。在非自然语境下,掌握外语语言能力实在不易。但是,用人单位考虑问题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不会理性地考虑其他因素。教育有时遭遇到不合理性的要求是常有的事,也就是说,相对于教育而言,现实处于强势地位,教育有时必须应对,而不是回避。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Goldman(2004:583-590)。在我看来,两者的关系不能对立。来自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和批判,从本质上说,给教育提供了进行自反性思考(self2reflexive thinking)的契机。成熟的教育肌体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反思并调整自己,实现肌体的新陈代谢。

会、市场的发展和需要,调整自己的课程设计?①可喜的是,这场公开的辩论敞开了教学共同体成员各种不同的话语和视角,明晰了他们对教育本身所持的态度,不论是保守还是开放的观点,都有益于更稳妥、更科学地把握今后的教育走向和课程设计的变革和规划。上海、北京和南京等地的知名高校都加入了变革自己的课程体系的行列中。于是,复合型人才培养观念深入到教育共同体中。单纯的语言技能不再是课程设计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语言技能+专业知识”模式。就拿上外、北外、经贸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来说,单纯的英语语言文学变成了英语+国际新闻,英语+国际法律,英语+国际经贸,英语+国际会计,英语+国际传媒,英语+对外汉语,英语+企业管理,英语+科技知识,英语+海事法律,英语+国际金融,英语+英语国家文化,英语+英语国家外交研究等等,新的课程设计模式纷纷出台(参见戴炜栋,吴冰等1989)。由于这些教育教学共同体亲身体会到社会的巨变,其大多数成员达成了变革的共识,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没有多大争论。倒是许多系科花费了很大力气来促成课程体系的结构变化。因为,开设新课程设计无疑会涉及教师的知识结构调整和重新学习的压力,没有及时的、深入人心的动员工作让其转变视界(visi on),观念的变化有时是很难的。谁愿意改变既有的习惯,把自己上手的权威知识搁置下来,操劳其他自己并不在行的知识?而要让一个教学共同体的大多成员改变既有的“惯性”②,又是何其难也!可喜的是,许多教师把学生前途放在首位,挑战自己,重新学习,更新知识,卓有成效地完成了新课程的设计和开设任务。

经过7、8年的实验,实践证明,这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是符合国家、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因此,按照相关课程设计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办学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学生毕业时成了“抢手货”,招生生源越来越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都有(不是费时费力费资源而没有好的教育效果),真正取得了“三赢”(校方、学生和社会皆从中受益,达到办学效益最大化)的办学局面。许多高校也纷纷效仿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一时间,“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了教育界流行的名词。

这次,外生变量对旧课程范式的变革起了极大的催化作用。变革之后,许多院校纷纷学习取经,并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课程调整。从外语教育总体变革效应来看,我们发现,如果某个或某些教育教学共同体的课程变革模式获得社会和市场的认可,该模式不仅会被其他共同体视为典范,而且,更重要的是,一旦某个或某些共同体的范式获得了公认之后,它对其他共同体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反弹力量。其他共同体的原有课程设计范式会受到无形的挑战,他们的成员会迟早提出改变原有范式的要求,并朝着公认的课程设计范式努力。因为,教育教学共同体赋予每个个体成员最大的自由和权利就是,他能对自己的任教课程做出些许的调整或变化。这一点是合法化的,也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因为他是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权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一旦偏离了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就会受到质疑,甚至被认为不胜任变革的任务。因此,个体成员在变革时,时常会拿公认的范式当成自己变革

①②关于教育和社会互动交流的关系,Vanderstraeten(2004:43-52)做了很详尽的阐述。学校教育和社会交流能够促进学校教育观念的更新。社会为学校提供思想和物质资源,学校为社会服务,并逐渐建立新的教育模式。

关于科学共同体的惯性(亦作惰性,但我认为惰性含有很强的贬义色彩,故用中性词惯性),英国科学史家Gribbin (2003:359)在论及19世纪科学繁荣时,也这样感叹道:“……科学家人数增多,随之带来的就是惯性的加大,并导致对变革的抵制,这就意味着,常常,当某个杰出的个体对世界的运作方式产生了全新的深邃的洞见时,他的观点不会因其价值马上得到认可,往往要花上整整一代人的努力,才能让新洞见成为科学共同体接受的智慧。”可见共同体的惯性对新观念落实的阻碍力量。

的现成理由和依据,甚至是参照体系。当他的变革行为受到质疑时,他会自觉地诉诸公认的范式,哪怕那个公认的范式实际上尚未成型,还处于建设和完善之中。但是,无论如何,赢得认可的某个共同体的范式对其他共同体的课程模式所施与的反拨作用是巨大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虽然这场课程设计旧范式的变革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建立了一个新范式,但是,从教育战略(educati onal strategy)的角度看,外语教育的决策已经滞后于市场和社会的发展,是一次被动的调适。

2.3以培养具备创新素质、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主动变革阶段

1998年,新一届国家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提出,“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改革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深入进行外语专业教学的整体改革,已是刻不容缓……教学改革是高教改革的核心,而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则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戴炜栋、1998)。①由于有了第二阶段的被动调适经验,这一次的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面对外生变量对教育产生的压力,表现得相当主动、积极,也就是说,内生变量已经起了极大作用。该委员会先后委托我国南方和北方外语教学研究小组进行调查并公开调查报告,让外语界有识之士发表意见,大胆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比如,调查发现,外语教育存在四个不足,即“课程专业设计方面的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方面不适应;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不适应和学生能力与素质不适应”。学生对许多课程的“满意程度低”;“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对现有的课程更是不满”(刘毅2000;《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2002;北方课题组1998a,1998b)。事实上,这场外语教育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准备是和外语课程范式的变革实践同步进行的。许多有条件的高校在90年代末就已经把原来的“语言技能+专业”的复合型培养目标调整为“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其中,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人才培养观念和一系列改革举措引人注目②。“创新能力”不是空洞的、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目标,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等方面(陈新仁,许钧2003;张冲1996)。很自然,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该校外国语学院的英语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呈现出了新的气象。比如说,根据现有师资力量,他们开出了“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新闻英语写作”、“计算机编程和应用”等许多通识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外语人才创新能力方面,他们让学生积极参与许多项目设计、商务调查、采访等切实可行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让他们体会到,扎实的知识、健全的人格以及善于创新和再学习的能力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素质,在未来的社会中才会有很强的适应性,以不变应万变。我们认为,这样的课程设计理念标志着新时期外语教学课程设计新范式的一种具体实践方式。可以想象,不同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实践方式,但是基本构架还是包含在这一范式之内的。

目前,随着民办高校的日益增多,公办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学校层次的不断升级,外语院系的频繁开设,可以说,中国几乎任何一所大专以上的办学机构,都已经开设了英语或类似的系科。另外,英语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连年扩大和海外留学生的归来,用人单位人员的渐趋饱和,将会导致本科毕业生面临更为剧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制定切实的、顺应社会发展的培养目标,及时并科学地调整和优化本

①②这是我国外语共同体面对现实、针对市场和社会对外语人才规格需求首次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是外语教育共同体主动、自觉调整、改革办学观念和课程设计的开始。

此项研究课题获国家教学一等奖。

校的课程设计,已成为外语教育教学的迫切议程。

3.现实启发

1)从上述历时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英语课程设计总体上经历了从“技能(专才)———技能+知识(复合型人才)———技能+知识+创新能力(创造性复合人才)”这一路径。这是个从自足自满转变到被动调适再转变到主动寻求变革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由于教育教学共同体的惯性和市场的供给不足导致;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在外在市场力量的催使下产生;第三个阶段是由教育教学共同体的主体自发行动而致。

2)从上述描述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当前可以操作的是,需要有专人负责的信息收集和评估机制,调查和了解社会和市场对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反馈,让教学共同体和社会之间有交流平台,从而合理地、科学地根据自身办学的条件来变通课程设计范式。课程设计范式的变革,从大的范围来看,可以先借助于某些整体变革条件优越的共同体来谨慎地进行;从小的范围来看,可以利用某个共同体内的某些变革条件优越的个体来谨慎地进行,让他们起到展现新范式优势的示范作用和推进新范式实施的杠杆作用。对其变革,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在变革的同时,听取方方面面的反馈,及时做合理的调整。变化先在局部发生,然后逐渐蔓延,以至引起整体的范式变革效应。

3)在认识上理顺英语教育改革与社会需求的关系。高校任何学科的教育都致力于三个基本目标:追求知识、促进教育自身进步、让学生增长学识,身心得到自由发展(Pritchard 2004)。然而,在实现这三个目标的同时,应当立足社会,为社会需要解决问题。也就是把科学理性精神的培养和运用科学工具理性的功能结合起来,知行结合(De wey1939)。相反,如果每个外语教育教学共同体都来一个办学模式,死守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固步自封,对变化的社会反应迟钝,不主动迎接社会的挑战,不让自己的办学观念接受现实检验,不愿再学习,自身原有的优势和威望就会丧失,其对社会的独立批判也会失去应有的分量。牛津大学1852年-1854年的关于变革原有大学的神学功能为既有神学、更要服务于社会和国家、加强应用科学的讨论(Gold man2004)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30年中的改革首先是来自外部的推动力量。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培养单位应当主动去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和期望,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自己的毕业生有更好的就业出路,争取到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是,英语课程设计的改革存在着一个矛盾,这就是,本学科许多研究成果还没有被很好地吸纳到课程设计体系中,从而引起来自内部的变革。但是,即使把学科研究成果融入到课程设计中来,学科课程体系依然与社会需求有脱钩的地方,如何让课程“肌体”内部的改革和外部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能使课程体系“肌体”更富于活力和生机,培养出合格人才,服务社会,应当是今后课程设计改革和研究的重点。因为,把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结合起来设计的课程改革往往才是最优化的,会产生最好的变革效应。

4)英语课程改革尚未能与宏观的大教育框架接口,存在脱节现象。这一点,社会语言学家Philli p s on(1992)早就指出。英语课程设计普遍存在过分重视学科的认知特殊性而忽视普通教育规律这一现象,似乎认为学科课程变革可以离开宏观的大的教育框架,只要把英语学科的课程开设出来就可以一了百了,对课程变革的实施机制认识不足。其实,任何变革都包含三个层面的事情。从大的层面(macr o2level)来看,英语课程的变革应该和学校、教育界的总体改革或人才培养目标同步一致。但是,外语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又要求它有自己内在的变革规律,

它又必须按照自己的发展节奏去运行。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独立关系,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从中间层面(m idi2level)来说,课程变革前的教学共同体成员的观念如何调整、对变革动机和目标的理解、教学共同体成员的再学习能力与个人发展和职业提高、院系如何营造一个支持变革的环境、如何协调教学共同体个体成员的变革步伐以求得生物学意义上的协同效应(syn2 ergetic effect)等等课题,都值得探索深究(Shul m an&Shul m an2004)。从小的层面(m icr o2level)来论,课堂实施变革计划过程和效果的评估机制的设立、变革绩效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作等等切实可感可观的东西需要研究;这些学科教育学问题在外语教育研究界几乎还是空白。□

参考书目

[1]Bau man Z.Co mm unity:Seeking Safety in an Insecure W orld[M].Oxf ord:B lack well Publishing L i m ited,

2001.

[2]De wey J.The Q uest for Certainty:A S tudy of the Relation of Kno w ledge and A ction[M].London:George A l2

len Un win L td.,1939.

[3]Gold man L.Oxf ord and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in nineteenth century B ritain[J].O xford Revie w of Education,

2004,Vol.30,No.4:575-592.

[4]Gribbin J.Science:A H istory Fro m1543to2001[M].London:Penguin Books,2003.

[5]Kuhn T S.The S 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6]Leith wood K A.Pr ogram and politics:The l ocal use of internati onal tests[J].Curriculum Inquiry,2004,

Vol.3,No.34:363-377.

[7]Philli p s on R.L inguistic I m perialis m[M].Oxf ord and Ne w York:Oxf 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8]Pritchard R.Hu mboldtian values in a changing world:Staff and students in Ger man universities[J].O xford

Revie w of Education,2004,Vol.30,No.4:509-528.

[9]Shul m an L and J Shul m an.How and what teachers learn:A shifting pers pective[J].Journal of Curriculum

S tudies,2004,Vol.36,No.2:257-271.

[10]StephensW M.The R i pp le Effect:The instructi on i m pact of syste matic intr oducti on of perfor mance assess ment

in M athe matics[A].I n M B rienbau m&F J R C Dochy(eds.).A lternatives in A ssess m ent of A chieve m ents, L earning Process and Prior Kno w ledge[C].Dordrecht,the Netherlands:Klu wer,1996.63-92.

[11]Vanderstraeten R.E merging mechanis m s of educati onal interacti on[J].Educational Revie w,2004,Vol.56,

No.1:43-52.

[12]北方课题组.关于外语毕业生的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a,(3):1-4.

[13]北方课题组.关于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b,(3):5-9.

[14]陈新仁,许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03,(4):2-5.

[15]戴炜栋.上外的十年改革(发言提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1):12.

[16]戴炜栋.第二届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规划[J].外语界,1998,(1):6-7.

[17]刘毅.关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外语界,2000,(3):12-17.

[18]《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2002,

(1):32-36.

[19]张冲.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J].外语界,1996,(1):3-7.

[20]庄绎传.关于专业倾向的设置(发言提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1):21.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 200083

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

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 工业设计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设计的发展在我国已经让人们看到了曙光。综观工业设计在我国近年的发展,既有令人兴奋鼓舞的一面,又有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相当多的人开始重视并投身其中,给我国的工业产品带来了新面貌,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各方面都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对工业设计的理解认识,及对行业的规范管理。 一、中国工业设计行业的现状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工业设计在设计教育工作者、企业家和执著的工业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和工业设计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企业在真正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下面临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危机。这些危机表现在: (1)虽然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充斥了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但绝大部分都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端产品,这些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产品由于价格低廉经常遭到国外企业的反倾销投诉。 (2)很多工业企业在面对国内外众多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时毫无办法,面对产品的销路不畅感叹市场疲软,而事实上他们所说的疲软是根本不存在的。疲软的只是他们陈旧的产品和观念,而不是市场。 (3)我们在市场上能够看到的国产工业产品,真正适合我们消费者需要的具有独创性设计的还非常少见,商店里销售的多数产品与国外进口产品外观接近或相似,而模具质量还相对较差。某些品牌的汽车甚至因为抄袭德国著名品牌的设计而被起诉。 (4)企业重技术轻设计,有些企业认为只要产品核心技术先进就能够有很好的销路,但技术再先进如果它没有经过工业设计的过程,也不能成为真正的能被人使用的商品。科技以人为本,工业设计就是沟通技术与人的桥梁,不经过工业设计的产品,技术再先进也很难被市场了解和认同。 (5)很多企业愿意花费数千万元去做广告宣传,却不愿意投资几万元给工业设计师去开发一件可能会为企业赢得巨大效益的产品。有的企业只重视包装装潢和企业的外部形象,而没有认识到企业形象的根本就是它的产品。 (6)目前国家相关产业管理部门虽然提出了要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转变,但是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依然认识不够,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国家人事部的职称评定目录中还没有工业设计师这个职称。 应该说以上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将在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后变得更为突出,今后我们的企业要想在保住国内市场的同时进军国际市场,就必然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是否具有独立创新开发产品的能力将成为体现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条件。解决这些危机将成为我国发展工业设计的最大机遇。虽然问题众多,但是我们可以预计中国产品依靠工业设计、先进技术、优良品质参与市场竞争的新时期很快就会到来。 二、工业设计改革发展探讨 1.提高专业设计人才综合素质 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设计这类行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在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设计教育工作者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与改革,可是这些还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和工业设计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和国际竞争状况对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设计师不能仅仅要掌握设计的基本的理论,还要掌握加工的相关知识,并且还要有很好的前瞻性和市场洞察力,以及大胆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的能力。可以说,当前设计教育业的发展关系到将来我们整个设计产业的发展,我们整个社会特别是业界都应当给予关注和支持。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世人对中国教育现状,众说纷纭。中国教育模式形成已久,并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但事实确实,中国教育现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现状一:教育商业化、功利化。 从古代文人考取功名以图走上仕途之路,到如今我们把“教育”与将来的工作、收入、生活、居住条件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十年寒窗为的不过是以后有一个优越的生活。我相信,90%以上的人都是这样想。以致于如今的教育愈加趋向商业化、功利化的方向。而许多学校,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致力于追求虚名,以图在各大“排行榜”上图的一席之地。许多学校并不专心于学术教育,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升学率,提高学校知名度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对学生的要求——40岁时如无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另外,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开50多万宝马去上课,是3家上市公司董事,他在全国性的研讨会上提醒同行:做好教学是基础,但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两名教授的言论也让我们看到中国教育功利化的现状。大部分教授只注重发表了论文的数量,而并不注重质量,一味的敷衍授课、课题蒙混,而学校重金“收买”高分学生更是层出不穷,教育这块本来让人敬仰的“圣地”逐渐沦为追名逐利的市场。 学生求学的功利化以及学校办学的功利化使得整个中古教育日趋商业化、功利化。 现状二:教育不公平。 经柏龙教授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中国教育存在着十大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我所说的教育不公平主要是指教育区域不公平跟师资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中小学而言,

13届高考政治备考:中国司法改革白皮书

(唐山一加一家教)13届高考政治备考:中国司法改革白皮书 一、【时事背景】 2012年10月9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白皮书强调,中国司法改革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既博采众长、又不照抄照搬,既与时俱进、又不盲目冒进,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依法推进,坚持统筹协调、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分步推进。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司法改革问题发布白皮书,全文约1.8万字,由前言、司法制度和改革进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权保障、提高司法能力、践行司法为民、结束语等内容组成。白皮书指出了中国司法改革的目标、原则和进程。白皮书说,中国司法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可靠的司法保障。 二、【理论分析】 1、政治生活角度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积极、稳妥、务实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践行司法为民,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供坚强可靠的司法保障,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我国公民可以有序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对司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仅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出了更为突出、更加紧迫的要求,更有利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推进司法改革的进程。 2、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司法改革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在承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优秀成果、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1课时 夯实法治基石 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1课时 夯实法治基石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交通井然有序 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 食品安全监督 法庭审判 看图思考: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教师总结:法治。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治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 (一)法治的意义 1.材料呈现:违法建筑“建快拆慢”“建易拆难”是长期困扰基层执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行政强制法等法律对执法程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成为制约违法建筑治理的“瓶颈”。《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建立了以自行拆除为基础、申请拆除(助拆)为辅助、强制拆除为保障的拆违机制,特别是用好、用足城乡规划法等上位法的规定,明确了执法机关制止当事人违法建设行为的强制措施(即查即拆)和违法建筑拆除的代履行,建立了快速处置机制,大大增强了依法拆违的操作性,有效解决了实践中为了提高执法效率“用违法手段拆违法建筑”的问题,树立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的样板。 2.问题: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 3.师生共同总结:(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3)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4)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良法 1.材料呈现: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过这样一起案例:女儿尚在娘胎中,父亲因工伤不幸去世。家人获得工伤保险金后,却并未给女儿留存。几年后,女儿一纸诉状将母亲等人告上法庭。民法总则第十七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2.思考:可见民法总则是一部良法,对良法你是怎么看的?

学术英语

《学术英语》课程作业——摘要 学号:6100312023 姓名:柯丙秋专业班级:自动化123班 (基于Text 9 Global Warming and Its Effects) Abstract Greenhouse gases such as carbon dioxide from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to make 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ming has affected the nature, people and econom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auses of global warming, impact and response me thod. The main cause of global warming is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to release a larg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into the atmosphere.Water can absorb carbon dioxide. If the water is cold, it can hold more gas. Unfortunately, with global warming,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more carbon dioxide is released.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highlights on climate change. Global warming has affected the animal kingdom and the nature. Scientists think that some diseases directly to global warming, such as: the allergen increased, mosquitoes carrying malaria the deadly disease spreading to new areas, the thinning ozone layer leads to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kin cancer patients. Finally, the article lists the ways to slow the progress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Recently, some countries have passed laws to try my best to reduce the release of greenhouse gases. Someone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energy to reduce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some countries have recognized this possibility, they focus on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80%. The world, especially America, needs to take action now.If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get inv 摘要 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影响 了自然、人和经济。本文介绍了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方法。 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 碳。海水能吸收二氧化碳。如果水是冷的,它可以容纳更多的天然气。 不幸的是,随着全球变暖,海洋的温度一直上升。随着温度的增加,更多 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全球变暖的效应突出表现在气候变化上。全球变 暖影响了动物王国与自然。科学家认为一些疾病和全球变暖直接挂 钩,比如:过敏原增多了,蚊子携带疟疾这种致命的疾病传播到新的 地区,臭氧层变薄导致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最后,文章列出了减缓 温室效应的方法。最近,一些国家已经通过法律来尽最大的努力减少温

中国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模式内涵及意义 摘要: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摸索出来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发展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是由社稷体制、民本政治和国民经济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的符合中国发展的一种模式。在多年的发展中,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模式,苏联模式,中国特色,民主 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伯·雷默( Joshua Cooper Ramo) 在伦敦《金融时报》上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 Beijing consensus) 的概念,由此开启了世界对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以苏为鉴”,试图摆脱苏联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2]。中国模式作为中国经验、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的集中概括,是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认识自己的重要理论范畴[3]。 一、中国模式内涵 中国模式的兴起,一方面,源自“华盛顿共识”的破产;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北京共识”的提出。前者表明转向完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华盛顿共识”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后者则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道路的成功具有中国特色及制度贡献。这就使得总结和概括中国经验的中国模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关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以及用什么概念来表达这个提法,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分歧。持否定或谨慎态度的学者认为不存在中国模式或慎用中国模式这个提法,如李君如表示,中国各方面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讲“模式”有定型的嫌疑,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4]。持赞成态度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客观

中国当前法律教育的现状与反思.doc

中国当前法律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当前我国法律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当前,法律教育开始于大学阶段,无论是本科院校亦或专科都设有法律类的专业,当然所谓正规的法律教育应该是在本科院校里进行的。在本科阶段,采取老师台上讲课、学生堂下听课的这种板书式教学,属于一种“通识性”与“基础性”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外,毕竟学生是初涉法律领域,懂得的仅仅是一些杂乱的法律意识与心理,没有一套经过系统训练的法律思维和一定量的法律知识。但是如果经过了四年的大学法律教育进入研究生之后,还是依然如此哪就有点问题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吕忠梅教授,在其《从本科生到硕士生》一文中谈到:一般来说,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学习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完成法律的“通识”教育或 “共性培养”,……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是”,从“知识”走向“能力”,它培养的是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要完成法律的“专业教育”或个性养成,个人“学风”、“文风”初显。接着作者指出:令人十分痛心的问题是,有的学生虽然进入硕士生行列,但各方面依然停留在本科阶段,不能理解为什么都是要给学生开列书单,满足于课堂上听课获得的知识,很少自己读书,从来不做笔记,更不动手写文章。其实这种令人十分痛心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更有我们国家现存教育体制以及学校和导师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率的连连下降以及毕业生收入的减少,社会对大学生生, 尤其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前途尤为关注。今年6月10日,由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9 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在京发布。报告介绍,2008 届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明显下降,就业率最差的专业是法律和哲学,更是将近几年的这种关注引向深入,从某种程序上讲,如果哲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低,还可以从专业理论性强方面寻找理由的话,哪作为一个实用性的法律类专业,法律是一门“世俗”的学科,在我国依法治国进程推进的大潮下,需求量必定大增,应该不至于此。 在我国高校一直以来是以扩招为总体趋势的,法律类专业更是如此,于是乎在经过了近几年短短的迅猛扩招之后终于“积劳成疾”,法律类专业已经连续两三年在一类学科中就业率垫底,甚至倒数第一。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根据国外的经验,法律类是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村的,不能是就业率论英雄,但如今的事实是在我国所谓的“社会精英”在经过了专门教育出了校门后,连工作都没有着落、成了问题,精英更是谈不上。于是法律专业就业的话题也就一直为人们所探讨,不容否认的是法律类专业的招生是很热的,但就业却十分不理想,这种热招生冷就业的局面,以致于在2006 年关于取消本科法学专业设置的说法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法学专业缘何由香饽饽变成烫手的山芋?造成这些困境的又究竟是什么原因?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曾说过,中国法学教育存在四个主要问题:第一是总体定位不清,法学教育到底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这个定位没有弄清;第二,法学教育到底是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这个目标没有弄清;第三,法学教育现在的低起点与法律职业高素质要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怎样克服这个矛盾还没有找到更好的道路来解决;第四,法学教育到底是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或者是二者兼有这个问题含混不清。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中国法学教育还存在两个根本性缺陷,一是中国法学教育当中缺乏司法伦理的训练。不具有司法伦理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是很危险的;二是中国法学教育当中缺乏职业技巧培训。没有职业技巧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就不能适应职业的要求。 普遍而言,在任何职业群体中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员,都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对我国的法律类专业来说这两方面的基本素质都是缺乏或不足的,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不一而足,笔者试图将近几年,社会学者、专家教授等关于我国法律类专业学生就业率及收入下降的几大原因予以总结并就此问题提出几点我个人的看法,以期能够对我们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及高校对于法律类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所启迪和帮助。 我国法律教育需要反思的问题: 一,个性化教育模式缺乏 据我个人的体会与感受,我们国家大学法律教育(包括研究生阶段)的一个很大的缺憾是:教学过程以及课下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引导与培养。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于其他人的世界上的唯一,而这种唯一性决定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某些特殊之外,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这种个人的特

新形势下的司法改革

新形势下的司法改革 我国的司法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主要归功于我国能够根据国情的变动而不断地对陈旧的、不适合中国发展的司法规范、司法程序以及司法体制进行改革。在今后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司法改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司法改革的活动过程中,我国应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指导,寻求一条能够真正对人民有利的改革道路,充分重视陪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让人民能够切实参与到司法工作中。 标签:司法改革;群众路线;陪审制度;人民;参与 司法改革,一直都是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此次在结束不久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对将来的改革工作做了整体部署,再次掀起了政界及学术界对司法改革的评论热潮。借此时机,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司法改革取得的成就及出现的问题,进而阐述群众路线在司法改革领域的价值,以期在未来的司法改革中,党和政府能加注重对人民群众力量的挖掘和利用,将群众路线思想切实贯彻到司法领域。 一、司法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司法改革工作从未终止,一直以国家的重点工作持续进行着,并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司法规范的重建,使得司法有法可依,逐步实现了司法活动的法律化和制度化。我国的司法改革工作以对司法规范的重建为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执政党和国家政府着手消除文革时期出现的“法律虚无主义”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国家各个领域拨乱反正,恢复司法体系。而在这一进程中,不仅大量的司法规范被制定出台,如我国宪法中关于司法制度的规范、1979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我国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原则。一系列司法规范的改革,使得我国的司法活动得以正常化、秩序化及规范化,并使我国的“司法制度逐渐充实、丰富和完整”[1]。 第二,司法组织体系改革,确立了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90年代之前,司法机关一直是作为行政机关的从属机关而存在的,其工作往往要受到行政机关的干扰或约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司法程序的正当性以及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我国也逐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作为现代司法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参与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对行政权力的制约”[2]。随后,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规定确立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尤其是1990年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更是有助于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监督。由此,司法机关开始作为独立于行政机关并对行政机关起监督作用的机关而存在。

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教学论文

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教学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合作日益增多,这就要求我们 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充分熟悉的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英语学习在当今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英语学习逐渐出现了低龄化,高水平的现状。这就导致高中英语水平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水平不能进行很好的衔接,高中学生英语水平表现出低龄化和英语高水平,因此需要大学英语教学作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同时国家 __门也已经通过下达重要文件的方式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作出重要的指导。对培养能够进行国际化交流、国际化竞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给予积极肯定。大英语学习中学术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学生进行研究制定的专门英语,它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英语的用途中英语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种是学术英语,另一 种是职业英语。英语学习中学术英语同职业英语的不同点在于两者之间的使用目的不同。对于学术英语来说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学术性,进行学术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生进行研究使用的。学术英语具有较高的水平。在学术英语学习中学术英语又可以分成专门的学术英语和通用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主要侧重各科英语学习中的共性,把提供学生在英语听力水平和书面交流水平作为重要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高英语的使用能力。专门学术英语主

要是对特定的学科英语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词汇语法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帮助。 英语学习在初高中阶段主要是为初步的了解英语语言文化,以及为进一步学习英语语言打下基础。在大学阶段由于学习涉及的专业课程较多,涉及领域水平较高,加之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在涉外专业的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在大学阶段开展学术英语学习对于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有重要的帮助,通过学术英语学习可以达到的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的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兴趣爱好采用研究型的学习方法进行学术英语学习。这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英语较高的热情和劲头,大大的提升学习效率。随着国家间竞争形势的加剧,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都要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需要重新进行定位,需要慎重考虑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间的内在联系。 学术英语无疑是我国进行高等英语教育中重要引导发展方向。学术英语作为专业英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同通用英语进行更多的联系和交流以及相互之间进行互补。高等学院的教育领导机构应该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薄弱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制定一门过度课程将通用英语同专业英语进行有效的连接。学术英语的需求已经存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好提前准备给予学术英语以充分的重视,积极的开展研究学习,积极的推进学术英语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转变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转变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作用关系问题、空间组织问题、城乡关系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对以往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及其问题进行了评述。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下,应尽快实现城市化的推进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式转变,城市化的空间组织模式由小城镇为重点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转变,城市化的城乡关系模式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城市化的建设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关键词:城市化模式;反思;转变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9-0031-05 城市化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而城市化的健康与否,与城市化过程中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即城市化模式有很大关系。虽然各国各地区城市化总的趋势和方向是一致的,但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条件的不同,实现城市化的途径多种多样。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表现形式和所采取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模

式会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城市化政策和思路不断调整,推进城市化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也随之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下,适时选择合理的城市化模式,对促进城市化乃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对以往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反思 回顾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往所采取的发展模式是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阶段的演进,原有政府行政主导下的、以城乡二元体制为基础、以小城镇为重点、追求速度的粗放型城市化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形势的变化。 (一)行政主导型城市化模式的反思 纵观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以往的城市化进程受到行政力量和政策制度的深刻影响,资源配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未充分发挥。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化的推进具有浓厚的政府行政主导特征。城市化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如,人口、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是通过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

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发展现状及模式分析

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发展现状及模式分析 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发展现状 一、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企业运用设计的关键环节,它实现了将原料的形态改变为更有价值的形态。工业设计师通过对人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一切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知,进行产品的功能、性能、形式、价格、使用环境的定位,结合材料、技术、结构、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成本等因素,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在企业生产管理中保证设计质量实现的前提下,使产品既是企业的产品、市场中的商品,又是老百姓的用品,达到顾客需求和企业效益的完美统一。 二、企业形象设计 企业识别系统由统一的企业理念、规范的企业行为及一致的视觉形象所构成。即通过CIS设计,使企业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可以鲜明地显示企业的个性,是企业力量和信心的体现。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对内有凝聚力,对外可使消费者产生信赖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知名度,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发展目标。 三、设计管理 (一)设计目标的管理。 在工业设计中,设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而设计目标是设计部门根据设计战略要求组织各项设计活动预期取得的成果。在明确设计目标过程中,设计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设计目标进行管理有利于设计战略的部署与实施,提高设计业绩,为企业的经营效率提供保障。同时,设计目标管理还有助于展现设计管理人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潜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设计程序的管理。 设计程序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设计实施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进而确保工业设计进度。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在进行工业设计时候,受产品的结构类型、设计工艺、所需资金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设计流程都会存在较大差异。在工业设计中,就必须针对企业的发展状况,合理、有效地进行设计程序管理。 (三)设计质量的管理。 一个产品的设计其最终的目的是能够赢得更好的购买力,而质量是设计产品取得这一效益的关键所在。在工业设计中,设计质量的管理始终要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只有确保设计每一个环境、每一个工序都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更好地确保设计质量。在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需要依靠明确的设计程

最新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 思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今年的诺贝尔奖结果已经出来了,但是我国却没人能获得诺贝尔奖,我想这与我国教育的现状有很大关系。下面从几个方面具体说明我国教育的现状。 首先是从我国国情上来说。我国是人口大国,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教育带来很大压力。因为人口众多,很难实现真正的小班教学,在人口众多的地区,一名老师要负责的有几十名甚至几百名同学。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对每个人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为每一名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最多的也只是尽力做到公平,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放弃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去重点关心那些成绩好的,讨老师欢心的同学。这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一个原因。大家知道,芬兰的教育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重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芬兰优质教育的基石。在芬兰,没有平民和贵族学校之分,所有的学校都是一样的,一样的配备一样的师资,而且他们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中生和学习迟缓者身上。芬兰的老师说“宁可让学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让不会的人继续不会”,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迟缓的人身上,不让一个人落后。而在中国,却不一样,老师是放弃那些学习差的,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好的少数同学的身上。这样又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呢? 从我国的文化传统方面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也形成了传统的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也对当今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是重视家庭利益,讲求尊重自己的祖辈,这种思想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学生在家里过分依赖家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学校过分依赖老师,崇尚老师的权威,一方面师生难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生因循守旧,固

2020新司法改革细则

2020新司法改革细则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党的xx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圈定84项改革举措,为改革划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下文是小编收集的20xx最新司法改革细则,欢迎阅读!! 20xx最新司法改革细则:新司改启动十个月再啃“硬骨头”回顾以来的司法体制改革路线,在xx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后,去年6月中央深改组先后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以及《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自此,由中央牵头的新一轮司改全面启动,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贵州7地作为首轮司改试点,根据当地情况陆续推进司改试点。 上海率先启动司改试点至今已逾半年,据了解,截至目前,最高法院第一、第二巡回法庭在深圳、沈阳挂牌设立并开庭审理案件;有关进一步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的意见,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以及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方案等改革实施意见都已推出。 新华社介绍,此时推出《实施方案》,则是在协调衔接三中全会相关改革任务和四中全会改革举措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绘就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而《实施方案》中所列的84项改革举措,都是着眼于在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敢于啃硬骨头,突破利益格局的藩篱,逐项明确责任单位、工作进度和成果要求。 20xx最新司法改革细则:今年将推动制定社区矫正法据了解,《实施方案》特别就司改中社会各界尤为关注的如何防范司法“打招呼”、如何留住司法人才、如何启动错案倒查问责、如何建立立案登记制、检察机关如何提起公益诉讼、审判权与执行权如何分离、社区矫正如何走向法治化以及如何推动法制教育8方面焦点问题进行详细部署分工。

《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ACADEMICENGLISH 执笔者:吴勇 审核人:易强 编写日期:2017年10月 《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是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属必修课程。该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总计48学时,3学分。本课程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及我校人才培养定位实际要求来确定其教学内容和制订其教学大纲。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体现在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专门用途英语两方面。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通过学术英语、职业英语等来获得学术领域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能力,提升学生学术和职业素养,且该能力培养要进一步增强。 我校是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多,学生将来面临的学业深造、就业渠道也必然以工科方向为主,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也是大势所趋。 学术英语能力主要包括:听专业课程和专业讲座的能力;搜索、阅读和评价专业文献的能力;撰写文献摘要、述评和专业小论文的能力;口头陈述和演示科研成果的能力;参加学术讨论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总体要求 依照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针对英语高考成绩合格的学生,是本科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针对大学入学时英语已达到较好水平的学生,也是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所选择的要求。 三个级别教学要求的总体能力描述如下:

展目标为教学目标,而英语基础较差的普通本科、艺术班、专升本等专业原则上以基础目标为起点进行教学。 (二)《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学术英语以英语使用领域为指向,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学术和职业素养为目的。 学术英语课程凸显大学英语工具性特征,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教学活动着重解决学生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问题,以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为教学重点,也分为三个级别。 三个级别教学要求的总体能力描述如下: 由于学术英语的难度和要求都比较高,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该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一本招生及二本招生中英语水平较好的专业原则上以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为教学目标,而英语基础较差的普通本科、艺术班、专升本等专业原则上以基础目标为起点进行教学,且课内外学习时数的比例应不低于1:3。教学环节包括讲授、讨论、习题、课外教学、考试等环节,听、说、读、写、译技能培养并重。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本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交际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问题解决法、翻转课堂模式、线上线下互动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力量,建立《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如QQ、微信、朋友圈、O2O平台等),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和个性化学习。 教学环节依据实际情况,可采取讲授、讨论、习题、课外教学、考试及其它灵活形式(如

关于中国工业设计现状、不足与优势分析

关于中国工业设计现状、不足与优势分析 摘要:笔者试图论述改革教育,重视工业设计的定位和功能,走全面、和谐、良性的发展道路;中国工业没有经历历史上的工业革命,设计和西方相比比较被动,工业设计教育起步晚但发展快。 关键词:现状优势资源信息化 一、中国工业设计的现状 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外已有很长历史。“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和工业设计阶段。而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开始用机械大批量地生产各种产品,设计活动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设计阶段。工业革命后出现了机器生产、劳动分工和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促成了社会和文化的重大变化,这些对此后的工业设计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三百年里,中国丧失了三次经济现代化的良好机遇。中国是经济现代化的后发国家,起步就比别人晚,丧失重大机遇,更是给中国经济现代化雪上加霜。 虽然国内外平地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没有根本性的差异,但由于中国平地机行业起步较晚,技术发展缓慢,其技

术水平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平地机产品的技术主要来自国外,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对引进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也仅仅是实现部分国产化这样一 个较低的层次上。近年的发展,也是通过综合集成、类比设计或移植国外一般成熟技术,通过二次开发设计出的产品,多数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在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 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期间遇到的困难险阻和社会的关怀与慰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不仅是一个不断壮大的国家,而且还是团结和谐的国家,从这点上看,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的发展与曾强,中国未来的工业设计前景也会有所辉煌。 二、中国工业设计存在的不足和优势 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冲击,使我国经济自几年前的过热状态冷却之后,一直未能走出低谷。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些根本性和深层次的问题尚未解决,这种低谷中的中徘徊状态将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改变。于是企业经济的壮大,国民平均收入的提高等一系列影响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进而关系到工业设计事业成长的问题,将继续存在。所有这些都将限制企业产品开发和设计的需求。民众消费观念与工业设计普及率的影响也很重要,民众正确的消费观念与工业设计的广泛普及是培植优良工业设计的

对于中国教育现状的看法

对于中国教育现状的看法 人类自文明社会以来,教育事业对于维护历代统治者的利益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莫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体制的相应改善,教育工作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可是,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却存在着不少的现实问题,分析如下: 1、高考“弃考” 近年来出现了高考弃考的现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已经开始改变。今年有上百万名应届高三毕业生放弃高考。而就在一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84万,“弃考一族”的壮大速度惊人。与此同时,今年我国高考人数却跌破了千万,只有950多万。在济南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到2010年的弃考的增加率为20%。弃考一族”和高考考生的比例在快速度地提升。 2、高分并不是高成就 针对高考还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9年33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绝大部分的人并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在此我们思考,我们精心教育才铸就的高考状元为什么去了社会就失效了呢? 3、在小学等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根据中国日报网报道:中国和英国专家公布一项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小学生中有1/3的孩子因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而存在心理问题。调查显示,有81%的小学生对考试感到“非常”忧虑;63%的孩子担心会受到老师惩罚;44%的学生曾经有过被体罚的经历,73%的儿童曾被家长体罚。此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对沉重的家庭作业怨声载道。而压力过大就最终造成:超过1/3的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头疼或者腹痛,最严重者一周有4次身体疼痛或不适。 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状?我将我所认为的导致如此现状的原因汇总如下: 1、针对高考现状: (1)大学的扩招使得大学的质量下降,人们对大学有点失望 (2)大学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 (3)有些人认为上大学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低,不合算 (4)花四年时间上大学不如提前学得一技之长更有效。 2、针对小学等基础教育现状: (1)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弱,而学习负担沉重很容易使他们出现各种身体和心理的问题。 (2)父母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而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小学生压力。 (3)存在认为学习成绩高就行了,有了学习成绩就有了一切的错误认识。 (4)学校单纯为了更高的升学率而加大对学生的课内知识重视,只顾眼前学校利益,而不管学生的长远发展。 以上原因只能称为直接原因是因为它们不是根本上导致如此现状的原因,而导致上述一系列现象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然而,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一下方面: 1、传统的高考模式使中国教育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屏障 这些年,虽然国家一直在喊着要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因为考试评价机制没有先行改革,高考这根魔棒仍然迫使中小学校紧紧抓住应试教育不放。这就导致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学校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多样性;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我以为中国的素质教育之所以停留在嘴上,没有付诸具体的实际行动,就因为高考这个单一的评价方式没有丝毫改进。 2、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和财政投入不足问题 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即使在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中西

浅述我国司法改革现状

浅述我国司法改革现状 【摘要】司法被誉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在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权力本为理念以及本土文化的影响,我国司法一直处于弱势和落后状态。本文主要从司法改革及其目标,司法改革15年来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浅述司法体制改革的现状。 【关键词】司法改革;独立性;行政权利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出了“推进司法改革”的战略任务,至今已有15年时间。15年来,中央专门制定了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我国司法领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法官法、检察官法的颁行,统一司法考试的确立,审判制度的变革。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1.司法改革意义及目标 司法体制改革是指国家司法机关(组织体系)和国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在宪法规定的司法体制基本框架内,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司法体系和司法制度。司法体制改革的概念与内涵,涵盖了国家司法机关(组织体系)、国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宪法规定的司法体制基本框架、司法体制的自我创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司法体系和司法制度等各项要素。[1] 司法改革主要有八个目标,一是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机构的生命和灵魂,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和保障,同时追求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永恒主题。二是有较高的司法效率。只有公正而没有效率也是不行的,有人说:迟来的公正是不公正的。司法体制改革要注意提高司法效率。三是司法机构的设置应责权明晰,干净利落。建国以来,中国司法机构经过变革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司法体系,机构臃肿,程序烦琐复杂。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根据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四是周密,没有遗漏。司法体制改革中要注意对那些应有人管而因立法上的纰漏或机构设置中责权不清的问题造成的不完善加以改革,不能让群众告诉无门,周密与简明是一对相辅相成的问题,要处理好。五是要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敢于打破常规,敢为天下先,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大胆地搞试点,求发展,标新立异,力争有所突破,对成功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六是扬弃,对古今中外的好作法、成功经验,加以继承、吸收,活学活用。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精华弃糟粕,为我所用。把继承和移植相结合,立足本土、创造性借鉴外国司法体制,是中国司法体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七是便民。司法体制是为人民服务的,其改革设计应方便群众告诉,使群众真正享受到法律的保护。八是要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权组织形式及司法体制是在多年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其改革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