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中华帝国千古一帝,唐代第二位君主,唐高祖李渊之次子。世民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4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16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这时隋政已衰,天下大乱,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王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发动“玄武门之变”。两天以后,唐高祖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八月,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

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登基之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很快出现了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的升平景象。这种景象的出现,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唐太宗实行一整套比较开明的人才政策则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唐太宗人才政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

唐太宗即位之初,国内形势并不是很好。一方面,唐王朝是在攫取隋末农民起义果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最后击败刘黑闼起义军是在武德六年,至唐太宗即位不过3年多时间,农民起义的余散力量

同唐王朝统治者之间仍然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另一方面,建成、元吉余党既不甘心也不安心,总想侍机捣乱。武德九年和贞观元年,地方上不止一次发生过局部变乱,这些都给唐太宗政权带来威胁。

历史的得失是唐太宗的一面宝鉴。隋炀帝在治理国家中实行“骄矜自用”的孤家寡人政策,无法使“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对此,唐太宗深有感触地说:“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在时势面前,唐太宗认识到,“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把“用贤才”与“安天下”联系起来,其见解是客观的,同时又是辩证的。应该说,这是唐太宗人才政策得以形成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

为了尽快地稳定局势,唐太宗必须恰当地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复杂的阶级矛盾和

社会矛盾。在确定用人政策方面,首先要考虑如何正确对待以下三种人员:即秦王府属、高祖时政府机关的官吏、建成的东宫官属和元吉的齐王府属。

秦王府属是帮助唐太宗取得皇位的主要力量,对他们的任用,唐太宗不能不慎重考虑。第一,在唐太宗看来,这些人不一定都是贤才。如果只按关系的亲疏和资历的深浅来确定对他们的任用,便不能“服天下人之心”;第二,在唐太宗取得政权之后,“诸将争功,纷纭不已”,他们依仗自己的功勋,容易垄断大权,把持朝政,甚至把唐太宗给包围起来;第三,唐太宗从尽快稳定局势的需要出发,准备对建成、元吉余党“皆赦不问”。而秦王府属对建成、元吉余党怀有强烈的敌对情绪,害怕建成、元吉党人被太宗重用后会分散自己的权益,曾经想全部除掉建成、元吉党人。这种关

系如处理不好,容易使矛盾更加激化。

武德年间,唐高祖网罗了前朝的许多贵族士族,让他们参加统治集团。他们往往无功受禄,在社会上享有种种特权。唐高祖沿袭旧制,将皇族子孙乃至童孺都封官进爵,这对才路的开辟无疑是一大障碍。在上层统治集团中的士族,虽然有的是为唐王朝的建立功不可没,有的也曾支持过唐太宗,但他们在思想上毕竟与唐太宗不是一致的。对于这些人,唐太宗很不放心,既要对他们有所利用,又不能依靠他们。

建成的东宫官属和元吉的齐王府属曾经是反对唐太宗的。但是,他们毕竟不同于建成、元吉,和唐太宗并无根本的利害冲突。唐太宗认为,他们过去反对自己,乃是“各为其主”。只要自己能对他们“蒙国士之遇”,他们是可以“以国士报之”的。

何况其中有不少人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才能,擢用他们,对治理国家并不是没有好处。

上述三种人员的情况各有特点,如何对待他们,是当时矛盾的一个焦点。唐太宗即位之后,一方面改组原政府机构,削弱士族在朝廷的力量,罢免了其中许多思想保守的官吏,另一方面本着“惟才是与”的原则,大胆擢用包括士族在内的各类人员中的贤才。这样,既有效地协调了各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政局的稳定,又将他们中精明善干的贤才引置在自己左右,为组成一个新的强有力的统治集团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的人才政策,完全符合时势的

需要,其具体措施是坚定有力的。

1.压抑士族。鉴于士族门第对才路的开辟是个严重障碍,唐太宗就设法对它加以限制。他认为“遍封宗子”于天下不利,下令“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同时明确宣布对皇族成员也实行论功定赏的原则。这对享有特权的士族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然,唐太宗压抑的并不是所有的士族成员,对于他们中有才干的人,还是适当予以重用的。如关陇军事贵族在朝廷大臣中仍占一定的比例。压抑士族的结果,广泛地开辟了才路,使一些寒微地主和庶民中有才能的人得到升迁和获得参预政事的机会。

2.精兵简政。唐太宗认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贞观初,唐太宗就下令并省了许

多机构,精简了不少政府官吏。光是中央官府的官吏就由原来的两千多人裁减为六百四十三人,后宫及掖庭前后精简了三千多人。为了提高官府的办事效能,唐太宗还实行了官吏队伍的更新制度,规定任职达七十岁就应退休,因为“或年高及耄,或积病智昏,既无益于时宜,当置之以闲逸。久妨贤路,殊为不可”。

3.“惟才是与”。唐太宗用人不弃仇,不避亲,也不分贫贱,做到“惟才是与”。历史名

臣魏征,早年参加瓦岗农民起义军,归唐后是李建成的主要谋士,曾多次劝李建成除掉唐太宗。唐太宗看到魏征刚直机警,深有谋略,在捉住他后不但不加罪,反而“改容礼之”,并拜为谏议大夫。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又是唐太宗早年

的好友,文武双全,累建功勋。当唐太宗准备要他担任司空要职时,朝廷许多人担心这样做会被人说成是以私人治天下,长孙无忌自己也辞不就职。唐太宗当即重申了自己的用人主张,“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并解释“今日所举,非私亲也”,坚持要长孙无忌担任了司空职务。而亲属中的另一种情况,如唐太宗叔父淮安王李神通虽然有功劳,但不懂得管理,不会节制下属,在安排职务时,唐太宗没有重用他。马周原系武将常何家中的门客,出身贫贱。贞观五年,马周代替常何起草了二十多条辩理精辟的意见。唐太宗读后非常高兴,立即将马周诏来,与之谈论国家大事,发现他确实很有才略见识,便不顾马周受人歧视的身世,毅然将他留下任职,擢为监察御史。

4.开科取士。唐初,在地方上中小地主中的知识分子中,潜藏着一股不小的人才力量。

为了更广泛地罗致各种人才,唐太宗改进并推行了科举制度。隋代科举考试科目只有进士、明经两种,唐太宗把它增加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种,普通地主子弟都有应试资格。这样,较为广泛地为广大中小地主打开了入仕的大门,从而获得了不少人才。历史名臣李义府,曾经“家代无名”,后来成为唐太宗的宰相,就是通过科举入仕的。

5.用人之长。唐太宗即位之初,就命大臣封德彝推荐人才,封德彝好长时间没有推荐一

人,反说“于今未有奇才”。唐太宗驳

斥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在实际用人中,唐太宗充分体现出了“各取所长”这一原则。在朝廷掌权的大臣中,各有其特点与长处,却又都不是全才。唐太宗从不责备,而是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情况,因人制宜,分别委以与其长处相适应的职务,使他们的才智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6.用人不疑。唐太宗特别注意用信任群臣的手段去发挥群臣的作用。为了表示对群臣的

信任,唐太宗明确地做了一些规定。“朕历选前王,但有君疑於臣,则下不能上达,欲求尽忠极虑,何可得哉?而无识之人,务行谗毁,交乱君臣,殊非益国。自今以后,有上书讦人小恶者,当以谗人

之罪罪之”,规定了对“务行谗毁,交乱君臣”的“无识之人”,将问以“谗人之罪”。唐太宗亲征高丽时,命房玄龄留守京师。有人告密说房玄龄有阴谋。唐太宗凭着对房玄龄的充分了解,“叱令腰斩”告密者,并致书房玄龄说:“更有如是者,可专决之。”由于唐太宗的信任,换取了房玄龄的一片耿耿忠心,使他在帮助唐太宗安邦治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7.鼓励直谏。唐太宗说:“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因此,他再三鼓励大臣直谏。他十分重视谏官的人选,并注意提高谏官的地位,规定宰相入阁议事,必使谏官随入,遇有失误,即行论谏。魏征最敢于犯颜直谏,有时把唐太宗批评得面红耳赤,唐太宗不但不计较,反而把魏征比作一面可以使自己“知得失”的镜子。由于唐太宗鼓励直谏,招致了不少贤人志士大胆地

为朝廷出谋献策;同时也使唐太宗纠正和避免了许多错误。

8.赏功罚罪。唐太宗规定:“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为了进行赏罚,唐太宗对所有官吏的情况加强了考察。他把各地都督、刺吏及其他重要官吏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於名下,以备黜陟”,并派李靖等十多个黜陡大使巡查全国各地,对能干的加以升迁,对贪污失职的给予处罚。

唐太宗的政权是建立在整个地主阶级的基础上的。作为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人才政策是为了维护和保证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服务的。

唐初,门阀地主虽然崩溃,但作为这个阶级的意识形态的门阀观念,在社会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由于阶级和历史等条件的限制,他的人才政策也就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首先必须看到,唐太宗的人才政策并不是始终如一的。贞观十三年魏征上疏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已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随着贞观之治成就的扩大,唐太宗骄傲自满的思想开始滋长,特别是魏征去世后,来自大臣中的诚恳的批评少了,使得唐太宗的骄矜情绪愈益增长,从而导致他的人才政策最后不能不带着几分悲剧的色彩。尤其是经过立太子的斗争之后,唐太宗对寒微出身的大臣的疑忌大

大加深。他曾听信谗言,命刘洎自杀,用谋反的罪名除掉张亮,用罔上的罪名流放崔仁师。临死之前,还把开国元勋、兵部尚书李贬为叠州都督。当时他对太子李治说:“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后用於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李勣早就看出唐太宗对自己的猜疑,受诏之后迅速赴任,这才免于被害。唐太宗的这些做法,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他前期实行的压抑士族、广开才路的政策。从唐太宗的全部实践来看,他虽然曾经极力压抑士族,但并无整个废除封建门阀制度的意图,在用人问题上终究没有摆脱封建门阀观念的束缚。

由于骄矜情绪的增长,唐太宗纳谏的

态度也开始改变。正如贞观十二年魏征所指出的:“贞观之初,恐人不谏,常导之使言,中间悦而从之。今则不然,虽勉从之,犹有难色。”前后两种态度,有着明显的不同。就拿魏征来说,唐太宗对他的直谏虽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也有听不进去甚至听了生气冒火的时候。一次,魏征当众批评了唐太宗,唐太宗很恼火,扬言要杀掉魏征。在赏罚方面,唐太宗也有不坚定的地方。如他所器重的广州都督党仁弘,因贪赃枉法,按罪当斩,而唐太宗却碍于私交,提出撤案。事后,尽管唐太宗已经意识到这是“以私乱法”,但终究没有遵章将其处决,只是将党仁弘贬为庶人而了之。

唐初的科举制度与隋制相比要算是比较完备的了,但这种制度也导致出现了荒芜人才的现象。首先,在科举取士的来源上,“士”主要来自学校的生徒和州县的乡

贡,当时的学校是为贵族和官员子弟开设的,普通民家子弟是不能入学的,乡贡大体也要受到资格的限制。在他所招纳的人才中,基本属于中下地主阶层,广大庶人中的人才仍然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压制。其次,唐太宗一味地在学校提倡儒学,使学生只能死记经文,出现了不少蠹虫和书呆子。考试也受到内容的限制,及第者未必都有真才实学。科学技术方面的人才没有被重视,从人才结构上看也是极不均衡的。可以看出,唐太宗实行的科举制度也贻误了不少人才。

诚然,这些局限性的存在,并不能抵消唐太宗的人才政策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唐太宗的人才政策确实有许多难能可贵之处,在许多方面比其他封建帝王的政策要高明得多。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唐太宗的人才政策所起的作用,并

没有超出一个封建帝王的地位所允可的范围。

李世民如何组建管理团队

李世民如何组建管理团队 王凤翔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用人组队的时候,不必苛求全面全能,关键是要弄清人才有什么长处,如何用他的长处。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公认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唐盛世由此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第一明君”、“中国皇帝排行榜第一位”、“大唐第一CEO”等,贞观贤臣也是名扬千古。唐太宗自述人君之道的《帝范》和记载贞观君臣政论的《贞观政要》,俱已成为后世君臣和今日领导干部的必读之书。 “贞观之治”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与唐太宗的治国用人之术及其组建的管理团队是分不开的。那么唐太宗是如何在开国登基不久,将天下人才为己所用,组建成一支高效合理的管理团队的呢? 任官惟贤才 自古管理即以人为本。唐太宗非常重视选才用人,提出了“治天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把招揽人才,选贤用能看作治国第一要务。他认为争天下的关键是有争天下的人才。因此,李世民早在即位之前的秦王时期,就广纳贤士,文有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等“秦王府十八学士”,武有程知节、秦琼、尉迟敬德等一干猛将。为世艳羡的秦王府臣正是李世民为收人心、组团队建立的人才库。这些人才都成为他日后发动玄武门之变,夺权登基的骨干力量,为大唐创业直至贞观盛世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基础。 李世民以知人善任著称,自有识人用人之道。首先,内选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贞观外臣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妻长孙皇后的哥哥,唐太宗评价他“善于躲避嫌疑,待人接物聪明敏捷,处理事务古人不及”,准备授其高位,但有人以“外戚位三公,嫌议者谓天子以私后家”进行劝阻,连长孙皇后也不同意。唐太宗仍坚持拜其为相,终襄大业。屈突通、尉迟敬德曾为沙场敌将,李世民却能倾心结纳,用之不疑,二人终究效其心膂,立下殊功。魏征早年追随过李密、窦建德,入唐后又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在宫廷斗争激化时,他多次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本应杀之为后快的唐太宗却被魏征“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气节所感动,毅然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 其次,任人唯贤,不限出身门第。贞观名臣中,即有杜如晦、高士廉、崔仁师等世家大族,又有寒门子弟的刘洎、马周、张亮等,甚至还有出身奴隶而被提拔为大将的钱三陇、马三宝。马周,本一寒门布衣,困顿流落京师后,靠给中郎将常何做门客糊口度日。因偶替常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李世民的用人之道 何元茂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中国传统史学界认定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星皇帝”。盛世局面的形成除了归功于他出众的文才武略,而高超的用人艺术更是关键所在。其用人思想历经重重岁月而光辉不减,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才行并举 唐太宗以才行取人的思想,不同于曹操的“唯才是举”,其人才标准更为全面,是兼顾才能与德行两个方面,其中的“行”作为人才标准,则更具有动态性和实践性。唐太宗在人才评价标准上突出德的首要地位,强调人才道德素质的首要价值。德是才的统帅,决定才发挥作用的方向和力度;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和范围。无德之才必将对社会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 弃怨用人 唐太宗非常赞赏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举人胸怀。他一贯主张:“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即使是子弟和仇人,也不得不举。”宰相是朝廷重臣,任命时皇族是十分慎重的。唐太宗皇帝生涯23年,在先后任用的12个宰相中,有的是前朝的皇族,有的是高祖李渊重用过的人,这些人能为太宗所用,正体现了唐太宗非同凡响的择人标准和胆识。与朱元璋“吾当以投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的用人思想具有相似之处。魏征曾经是李建成的心腹,也是谋害唐太宗的罪魁祸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后来竟成了他的高参和宰相。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是中国封建帝王时代最理想的君臣关系。魏征病逝,唐太宗亲临吊唁,放声痛哭,并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施恩御人 唐太宗常以“亡隋为戒”,任贤纳谏。当贞观盛事已经形成后,回顾自己的用人思想时,他颇有感触地对大臣们说:朕即位之初,上书者皆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朕从其语,天下大宁(《旧唐书·魏征传》)。是“威权独运”以用人,还是“布德施惠”以用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用人思想,必然造成不同的君臣关系、上下关系,并且最终造成不同的人脉关系和政治局面,这已为历史所反复证明。唐太宗接受魏征的建议,在用人时除了牢牢掌握权力驱动之外,还大力培植与臣下的亲和关系,即同时运转权力驱动与情谊驱动这两个动因去驾御人才。 赏罚分明 赏罚乃统军御众之柄。唐太宗在《贞观政要·卷三·封建篇》中强调“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他的堂叔李神通,既是开国元勋,又是他的救命恩人。封官定爵时,李神通不甘人后,李世民当即指出,“叔父首倡举兵反隋有功,救我之命终身难忘。但后来!窦建德吞并山东,你曾全军覆没;刘黑达卷土重来,你又望风而逃。我不能因为你是皇亲国戚就滥行赏赐。”唐太宗在用人治事时,对各级官吏始终严格考察,按照政绩来决定升降,不受诌媚,赏罚严明。为此,他还设立了专门的考功机构,制定了“四善”、“二十七最”的考功标准,以此作为监察官吏的尺度。 如器用人 唐太宗把用人比作好木匠做家具:“智慧的人取其谋略,愚笨的人取其力量,勇敢的人取其神威,怯懦的人取其谨慎,各种人物要兼而有之。良匠不放弃任何木材,明君不放弃任何人才。不要因为有一样短处就忘掉他的长处,也不要因为毛病而掩盖他的功绩。可以取长补短,人尽其用。”正因为唐太宗对大臣总能用其所长而避其

刘邦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尤其在用人理念上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此,我们选取古代贤明“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刘邦的用人之道 文/程鹏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上级领导,需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育才之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用好干部、管好部门。这里,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邦,是怎么在人才的辅佐下建立不朽功勋,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之典范的。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刘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 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正因为此,刘邦能成就一番伟业。

最新我最欣赏的者及其之李嘉诚

我最欣赏的管理者及其管理之道 我最欣赏的管理者就是李嘉诚。之所以欣赏他是因为在高中阶段就听说他特别受人爱戴,受人尊敬,我也想成为他这样的人。由此原因,我就特别想深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人,这才知道李嘉诚老先生不仅在人格上突出,管理方面是更有其成功之道,值得我们大家去了解去学习。 李嘉诚说:“作为一个司令,你不需要去管实际操作,你只要懂得运用战略便行。管理之道最简单是知人善任,但是先决条件,则是要令下属对公司有归属感,让他先喜欢你。”他靠一个制度,令公司多年来运作良好。每有重大决策时,他都会先听取决策部门各人的意见,到他得出结论时,再与他们讨论,直至对方同意他的说法为止。所以李老的一个管理之道就有制度。这个制度要以理服,人让大家都有归属感,让大家都喜欢心甘情愿的工作。 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人才: 汉高祖刘邦曾经这样总结他从一介平民成为大汉王朝开国皇帝的原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子房;筹集钱粮,保证大军的物质供应,我不如萧何;指挥军队,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英杰,但是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李嘉诚的用人之道,与刘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够成为开创自己前无古人的商业帝国的根本原因。创业伊始,李嘉诚选用忠心耿耿、埋头苦干的人才。宁损自己也不亏员工,留人先留心,使员工具有极大的积极性,从而企业也具有很强的活力。企业发展壮大后,老员工的知识和业务技能就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李嘉诚又适时任用富于开拓精神的青年专门人才。这时候,李嘉诚对公司的事务不再事必躬亲了,而是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人事管理上。——《李嘉诚谈管理》李嘉诚说的对,一切总是发展的,应该随着时段,不断更新,时间是磨练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贞观之治的君明臣贤 ——《贞观君臣论治》读书札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唐太宗一生文韬武略才华出众,在位期间,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民族融合、国力强盛,平定突厥,各国来朝,一手创建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这盛世局面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唐太宗个人的文才武略,更是源于他出众的用人之明。 具体来说,就是四个字:知人善用。 首先,唐太宗善于知人。魏征果断敢言,正直进谏,不畏权威,但缺乏处事的圆润;岑文本性情敦厚,文章辞藻华丽,内容丰富,但有些不切实际;长孙无忌待人接物聪明敏捷,处理事务圆润得体,但领兵打仗不是他的长处;马周遇事果断,性格忠实正直,评论衡量别人能秉公直言;褚遂良有才识学问,性格坚强正直,竭尽忠诚。唐太宗对于的评价都非常中肯,而且符合实际,不能不说是有知人之明。 再者,唐太宗善于任用人才。主张用人取长补短,兼而用之。唐太宗能正确对待人才德行能力的差异,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也有不足之处,在使用时要尽量发挥人才的长处,避开其短处,尽量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贞观初年,共同掌管朝政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深得唐太宗的信任,他们的长处是多谋善断,史称“房谋杜断”,而短处是不善于处理杂务琐事。太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才,贞观三年分别擢升为尚书省左右仆射,成为唐太宗的重要辅佐大臣。而对于李靖、李勣两元大将,则长期让他们握有重兵,驻守边关,为唐朝政权的巩固立下了特殊功勋。贞观年间,唐太宗对各种人才都能量才而用,使大批的文臣武将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华。 所谓君明臣贤,有了唐太宗的知人善用,便有了贞观时期的人才辈出,这些人才在贞观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建功立业,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发展。 其中,对“贞观之治”起作用最大的当推魏征。他不仅向太宗提出施政方案,还不断督促唐太宗切实实行。十几年间,他以直言进谏为己任,成为唐太宗的一面镜子。在太宗击败东突厥志得意满时,他提醒太宗居安思危,在太宗晚年政治退后时依然勇敢进谏,保证了贞观时代的稳定发展。 在贞观时期的宰相中,另一位不得不提的人便是房玄龄,在宰相位上十四年,人称贤相,堪比萧何,与魏征不同,他不是经常谏诤,而是亲身实干,总理六部,统领百官,是一位不

李嘉诚的用人之道

李嘉诚的用人之道 李嘉诚给人的忠告 “如果你任人唯亲的话,那么企业就一定会受到挫败。”2002年5月17日下午,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来到汕头大学,给汕头大学商学院的同学一个忠告。 李嘉诚先是汕头大学的主要赞助人,但是此次他是作为汕大商学院学生“经济沙龙”的主讲人和师生们见面。这堂课的讲题是:“公司战略”。 一位同学问道,李先生手下有许多杰出的高层管理人员,可谓“卧虎藏龙”。请问您是如何降龙伏虎,激励和约束他们,使得他们既能接受管理又保持自主性和创造性? 对此,李嘉诚回答说: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是比较幸运的。他们与我的关系非常好。一方面,我自己也曾经打过工,受过薪,我知道他们的希望是什么。所以,我的所有的行政人员,包括非行政人员,在过去10年至20年,变动是所有的香港大公司中最小的,譬如高级行政人员流失率低于百分之一。为什么?第一,你给他好待遇;第二,你给他好的前途,让他有一个责任感,你公司的成绩跟他是百分之百挂钩的。另外要有个制度,山高皇帝远,一个人好的也会变坏。亲人并不一定就是亲信。如果你用人唯亲的话,那么企业就一定会受到挫败。如果是一个跟你共同工作过的人,工作过一段时间后,你觉得他的人生方向,对你的感情都是正面的,你交给他的每一项重要的工作,他都会做,这个人才可以做你的亲信。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但你要派

三个人每天看着他,那么这个企业怎么做得好啊! 一位同学提问:“当企业进行战略调整时,公司内部应进行多方面的变革以适应这种调整。请问,您认为哪些方面的调整最为重要?哪些环节最容易出错?哪些环节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略?” 李嘉诚先生回答:“最要紧的是提出正确的方针,但是你作出正确的方针之前一定要拿到最确实的资料,这是绝对不能错的,这是第一点。流动资金你一定要非常留意,没有流动资金的时候,很多公司都会撞板。还有,这样的改革,非常重要的是公司同事的士气。我们是一个国际公司、综合企业,就是不是一个行业的,有非常多的不同的行业。我们公司的组织是:原则上是西方管理模式,加入中国文化哲学。” 同学问:当您发现一个发展机遇,而你的意见与其他人的意见相左时,您怎么处理? 李嘉诚:你自己应该知识面广,同时一定要虚心,听听专家的意见。我常常是这样,假如一个项目我认为是不好的话,我还是非常虚心地听。有的时候,可能百分之九十是你认为不好的,但他讲的百分之十是你不知道的。那么这个百分之十可能就是成败的关键。当然,自己作为一家公司的最后决策者,一定要对行业有相当深的了解。不然的话,你的判断力一定会出错。今天跟从前有一个不同,传统的行业如果出错错不了多少,但是今天的决定错了,可以错得非常离谱。 李嘉诚半开玩笑地说,今天要是香港记者来听我讲,掏一万元都会愿意听的。我想,虽然这是笑谈,但这里边包含了李嘉诚先生的从

牛势领导要做的78件事_第二章 做该做的事牛势领导应该做什么

领导者是一个团队的首领,是一个组织的灵魂。他们所干的不应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关乎团队生存与发展的大事。 做好了这些大事,他就是一个牛势的领导者。就能统筹全局议大事,集中精力抓关键,积聚力量攻重点,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牛势领导要做的第23件事会识人,善用人 知人善任、用人得法,人才就会知恩图报、群策群力,这是一个领导者缔造丰功伟业的根基。 领导的职责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用人是领导者的基本功,想要成为一个牛势领导必须会用人。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自己能够统一天下,并做到先前帝王们不能做到的事,即使西北和北方的少数民族臣服,原因有五条:过去的帝王常常妒忌贤才,而我却喜欢有品德才能的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可能完美,我总是采用别人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我发现一个人才就敬重他,发现有缺点的人就怜悯他,使他们各得其所;明杀暗害有才能的人,历代都有这种现象,我当皇帝以来,却从未加害过一人。过去的帝王以中华为贵,以少数民族为贱,我独不持这偏见,像爱汉人一样爱少数民族,因此境外部落都归顺于大唐。不难看出,李世民所说的这五条中,前四条都是关于用人之道的。难怪李世民自己也感慨道:要想天下安定,必须会使用人才。 一个领导者即使再能干,能力也是有限的,因为他不能将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完。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有这么一个共性,就是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为自己所用。关于人才的重要性,有句话最为经典,就是得人者兴,失人者亡。这是自古以来所有成就事业的牛势领导们都有所共识的一条真理。 在中国历代的成功帝王里,刘邦不但谋略最差,而且还是一个十足的无赖。他从小不太喜欢读书,也不喜欢下地劳动,又不如哥哥会经营,还好酒色,骗吃骗喝是常事,所以被乡亲称为流氓,被其父亲训斥为无赖。但刘邦有一项别人所不能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善于用人。 为刘邦打下江山的人才,除了张良、韩信、萧何、陈平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提及的人: 杀狗为职业的樊哙,屡建战功,救驾鸿门;沛县尉马车驾驶员夏侯婴,能征善战,曾救下太子刘盈和鲁元公主;编席兼吹鼓手周勃,勇冠三军,屡立战功,在刘邦死后平定诸吕,安定了汉朝江山;山大王英布,先跟着项羽灭秦,后来叛楚归汉,成为刘邦三大主将之一;酒鬼郦食其投靠刘邦以后,凭三寸不烂之舌,屡建奇功;落魄书生叔孙通在刘邦得天下后,制定朝仪,让刘邦过足了皇帝瘾……以及陆贾、随何、魏无知、郦商、张苍、娄敬等众多来自三教九流的人才,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为刘邦流了汗,洒了血,出了力。正是由于刘邦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团队优势,因此他夺得天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领导者与下属不同在哪里呢?一般下属以其能力强弱来衡量才干,而领导者却是以能否任用人才作为其能力的依据。领导成就事业的杀手锏就是深谙用人之道。也就是说,除了领导者

管理者用人之道

管理者用人之道:物尽其责 选人用人之道,博大精深,是所有想在领导职位上呆得长久的人、所有立志于凝聚人心、干一番事业的人必须练就的本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为领导者,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必须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正确识人、择人、用人,为自己成就大事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最高的管理者莫过于一个国家的领袖,从我国历代优秀的领袖身上可以看到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管理艺术,纵观中国历代君王,具有管理才能的人众多,如姬发、刘秀、李世民、康熙等,有人认为,其中最具管理才能及深谙用人之道的当属刘备。 从几次大的战役中可以看出刘备具有相当强的作战指挥能力,但刘备清楚自己的谋略不如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于是很少发表自己的主张,更很少一意孤行,只是通过发问、求教来鼓励那些比自己能力卓越的人出谋划策。从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可以看出刘备的武功也不弱,但刘备很清楚,自己的武功远不及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所以除虎牢关外,自己从不冲锋陷阵,依然是通过激赏有能力的下属去为自己卖命。 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即是如何选人、用人,刘备看人的眼光很准确,下属能力超群,且都忠心耿耿,刘备更是亲贤臣,远小人,使组织形成了强大的核心凝聚力。刘备不仅善于识人,用人,更懂得如何让这些能人为自己所用。最初清楚自己能力不足,通过结拜得到了关、张两位武艺超群,对刘备不离不弃的好帮手,又以茅庐三顾感动了诸葛亮,此时刘备已拥有了三国时期顶尖的谋士与武将,后又通过礼贤下士,收买人心等手段,网络了大量的人才,使自己迅速从无寸土安身之地,到后来的三分天下之势。 刘备深谙人才是立足、之本,人和可创造天时、地利的道理,而用兵、谋略、势力等综合实力强过刘备的曹操在管理、用人方面却显得多疑无常,刚愎自用,对下属授权不足,凡是攻于心计,缺少了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宽厚仁德与更加宽广的视野。且事必躬亲,从多次亲自挂帅出征即可看出,相比之下就没有刘备那么悠闲轻松了,曹操虽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但并未统一天下。 管理者如何用人?先看一个小故事:用人之道

领导者行为研究--李嘉诚

重用新人,让企业充满活力 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在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创业之初,企业主要希望有忠心耿耿、踏实苦干的人才。 盛颂声、周千和就是这样的人才。他们从29世纪50年代初就跟随李嘉诚,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助李嘉诚创业,是长江劳苦功高的元勋。 周千和回忆道:“那时,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来港纸上下,条件之艰苦,不是现在的青年仔所可想象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搏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有人会讲,李先生是老板,他为自己苦做,打工的就不是。话补课这么讲,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家人。” 1980年,李嘉诚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 有人说:“这是很重旧情的李嘉诚,给两位老臣子的精神安慰。” 其实不然,李嘉诚委以重职又同时委以重任。盛颂声负责长实公司的地产业务,周千和主理长实的股票买卖。直到1985年,盛颂声因移民加拿大,才脱离长江集团。李嘉诚和下属为他践行,使盛颂声非常感动。 周千和任然留在长实服务。后来他的儿子也加入长实并成为长实的骨干。李嘉诚认为,长江产业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要归功于属下同仁的鼎力合作和支持。 香港某周刊在《李嘉诚的左右手》一文中,探讨李嘉诚的用人之道时说:

“创业之初,衷心苦干的左右手,可以帮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并不能跟得上形势。到了某一个阶段,倘若企业家要在事业上再往前跨进一步,他便难免要向外招揽人才,一方面弥补元老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有专才的干部,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故此,一个富豪便往往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李嘉诚的用人之道,显然超卓。如果他一直只任用元老重臣,长实的发展相信会不如今天。 元老重臣经验丰富,老成持重,但却往往拙于开拓,缺乏闯劲。 如果要不断地发展事业,就需要一批博学多才的青年才俊作为新鲜的血液注入企业中来。这样不但可以弥补老臣们的胆识、胸襟和见识上的不足,更可以推动事业不断前进,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李嘉诚深谙此理。因此,他虽然一直看重那些初期的创业伙伴,但并不一味依赖元老重臣。 在长实管理层的后起之秀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霍建宁。他之所以引人注目并非因为他经常抛头露面。时间上,他主要从事幕后工作。此人擅长理财负责长实集团的财务策划,他处事较为低调,认为自己不是个冲锋陷阵的干将,而是个专业管理人士。 霍建宁毕业于香港大学,随后赴美深造。1979年学成回港,被李嘉诚招至旗下,出任长实会计主任。他持有英联邦澳洲的特许会计师资格证(凭此证可以去任何英联邦国家与地区做专业会计师)。 李嘉诚很赏识他的才学,1985年委任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又提升他为董事副总经理。此时,霍建宁才35岁,如此年轻就担任香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实属罕见。

论唐太宗举贤 -

论唐太宗举贤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贤明的君主之一,他的用人之道和从政之道盛传至今,当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就如《太宗举贤》中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说的正是唐太宗的举贤之道! 知人善任,举贤荐才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唐太宗举贤就是用人之长,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担心的只是自己不能识人,也不能说今世没有能人。的确,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的不仅是领导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发掘人才,懂得用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才来帮助你。懂得用人才也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因为人不可能都是完美的,有特长总会也有缺点,要运用它们,就必须做到不拘一格,用我所用,只要是有能力的,可以胜任的,都要人尽其才。 纵观历史,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到举贤避不避亲的问题,不避亲又怕别人说是靠关系的,如果避亲了又怕无法用到真正的人才,但其实关键的问题是举荐的人到底是不是可用之才,如果可用,又用得着去避亲吗?只要有所贡献,事实会说明一切,而且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人会怀疑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举贤不仅是一种胆识也是一种艺术。但是在现今的社会上,举贤不避亲就会变得十分的敏感。比如前段时间的25岁的女镇长,媒体报道说她有个“官爸爸”,是干部的子女,有违规提升的嫌疑,

不久25岁的女镇长就辞职了。为什么她会被怀疑呢?难道干部子女就不能升吗?如果因为她是干部子女而浪费了一个人才,那是多么的可惜啊,年轻的女镇长确实缺少了点经验,但她可是社会的新力军啊,更何况能力才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结合今天,唐太宗举贤就是要告诉我们在选人才的时候不能对其苛刻要求,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而不是要别人样样都精通,学会发现长处才不会埋没人才。 当前,中国正在处于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对人才的需求是那么的迫切。对于有才能的人,我们要用尽其才,更要制定完善的社会制度,完善的法律规范,吸引更多的人才,防止人才大量地流向海外,扭转局势,加强社会的舆论,这样才能做到用尽其才。反观唐太宗举贤,他开创了贞观之治,更为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一切都离不开唐太宗的举贤之道、用人之道。我也相信,到了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的时候,就是中国民族繁荣强盛的时候!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中华帝国千古一帝,唐代第二位君主,唐高祖李渊之次子。世民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4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16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这时隋政已衰,天下大乱,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王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发动“玄武门之变”。两天以后,唐高祖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八月,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

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登基之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很快出现了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的升平景象。这种景象的出现,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唐太宗实行一整套比较开明的人才政策则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一 唐太宗人才政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 唐太宗即位之初,国内形势并不是很好。一方面,唐王朝是在攫取隋末农民起义果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最后击败刘黑闼起义军是在武德六年,至唐太宗即位不过3年多时间,农民起义的余散力量

同唐王朝统治者之间仍然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另一方面,建成、元吉余党既不甘心也不安心,总想侍机捣乱。武德九年和贞观元年,地方上不止一次发生过局部变乱,这些都给唐太宗政权带来威胁。 历史的得失是唐太宗的一面宝鉴。隋炀帝在治理国家中实行“骄矜自用”的孤家寡人政策,无法使“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对此,唐太宗深有感触地说:“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在时势面前,唐太宗认识到,“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把“用贤才”与“安天下”联系起来,其见解是客观的,同时又是辩证的。应该说,这是唐太宗人才政策得以形成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 为了尽快地稳定局势,唐太宗必须恰当地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复杂的阶级矛盾和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 唐朝贞观年间大乱初定,百业待兴,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省身克己,励精图治,广纳天下贤良之才,朝廷上下合力共为,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其为君之道至今仍为世人称道。 自正其身,严以律己 唐太宗秉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精神,崇尚黄老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天下。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所谓“正其身”,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欲望,并进行自我激励。唐太宗认为国家祸患的来源正是国君的贪欲,所以他提倡节约,反对奢侈,避免由于自己的贪欲而产生的灾祸,希望能够做到无为而治。唐太宗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虽然君临天下,却始终心存百姓,严以律己,践行与民同利的思想。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爱惜民力,轻徭役减赋税,

使得百姓可以休养生息,这也是从根本上巩固国家。唐太宗作为一代君王,手握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却能做到这般谦逊、宽厚,爱民如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唐太宗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他自正其身,严以律己,正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快速发展生产,逐渐变得强盛。国家强大了,自然又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因果相连的循环。唐太宗身为一代帝王,能够如此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彰显了他高超的领导智慧。 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独木不成林,量小难为君。一个人的心胸、气量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空间;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始终保持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自觉,近君子而远小人。他曾问魏征明君和昏君分别是什么样的人,魏征认为贤明的国君会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昏庸的国君则偏听偏信。唐太宗听取了魏征的建议,所以广开言路,广泛地听取大臣们不同的意见,这有利于他做出合理的决策,更好地治理国家。 帝王身边全是吹捧的声音,而没有逆耳的声响,就难以保持清醒。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墨子也说过:“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议者延

李嘉诚给儿子的10句话,值得所有创业者借鉴

李嘉诚给邵朋的10句话,值得所有创业者借鉴 李嘉诚吐露了他的成功之道:对重大趋势要有“悟性”,方能赚得巨利,必成大赢家。李嘉诚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富豪,其财富秘诀自然有多条,以下有10条值得借鉴。 一、克勤克俭,不求奢华 李嘉诚的儿时是多苦多难的,也正因为此,才让他养成了一种别人所不能有的品格。并不过分一点说,正是这种品格促成了他今天的成就,也正是这种成就、这种品格让他在儿子们面前变的伟大,而“克勤克俭,不求奢华”这八个字也成为他对儿子们最深切感怀的忠告。 二、赚钱靠机遇,成功靠信誉 “信义”一直是正直君子们的座右铭,也是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李嘉诚能发展到今天,正如他自己所言,靠努力,更靠信义。在生意场上,李嘉诚笃信信誉是宝贵的经营资本,他时时把这种经营思想传给儿子。有时候,他对信义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而这种痴迷也正影响了他的两个儿子,可以说,这十个字是李嘉诚对经商儿子们最大的忠告。 三、耐心等待成功的到来 李嘉诚经常跟他的儿子们说,十年树木百载成林,做大品牌,就要关注细节,要有耐心,惟其如此,才能成就你所能想象的事业。 “精细商作,耐心为本”是长江实业的口号。而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这八个字还是李嘉诚家族的“家规”。 四、学会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 在李嘉诚看来,一个并不完全懂事的孩子就应该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虽然他们还小,但是我想早期启蒙教育会让他们从小知道父亲创业的艰难,学习父亲顽强拼搏的精神,长大了才能成为栋梁之材。如果现在放松了对他们的早期教育,他们成了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再进行教育就迟了。我所做的这一切其实只是想让他们学会独立面对生活和社会的一切。” 五、别人如果放弃,你就要出手 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它自己的高潮与低谷。 在低谷的时候,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都会选择放弃,有的是由于目光的短浅而放弃,还有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所以,李嘉诚告戒他的两个儿子们:在这个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分析一下,是不是这个产业已经到

贞观之治对中国梦的启迪

“贞观之治”对实现中国梦具启迪 作者:胡冰 [国家信访局党组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其时,社会呈现出政治清明、重视民生、广开言路、倡廉用贤、厉行节约、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的安定局面。因其年号为“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作为唐朝第二个皇帝,曾饱尝战乱之苦,对百姓流离失所的痛楚深有感触,故其在执政的二十余年间,一直把百姓安定、四境安宁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理想。《资治通鉴·唐纪》中所记载的李世民的治国之道等,对于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历史上,历朝历代君主登基后,最大的愿望和追求是江山稳固。然而,实现这一目标极其困难。正如侍御史马周上书李世民所言:“三代(夏商周)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其故也。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余年,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贞观二年,李世民读《隋炀帝集》后,对大臣说,我发现炀帝亦崇尧、舜而诋桀、纣。魏征说,炀帝“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李世民听罢道:“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后妃徐惠曾上书李世民,“昔秦王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兆;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原因是“矜功恃大,弃德而倾邦;图

利忘害,肆情而纵欲”。对此,李世民深以为然。他说,“齐后主、周天元皆重敛百姓,厚自奉养,力竭而亡。譬如馋人自啖其肉,肉尽而毙,何其愚也”;“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由此看来,对执政者来说,居安思危须日慎一日。 李世民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论断,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李世民及其臣僚的上述论述表明,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真正强盛起来,必须善于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李世民十分重视广开言路。他曾召见给事中张玄素,问以治道。张玄素答:“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李世民认为,张玄素所言非常重要,故“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事”,并专设谏官一职。其时,李世民从谏如流,大臣进谏蔚然成风。魏征等一批忠直之臣,对李世民的过失,直言规劝谏诤。比如,李世民的长女长乐公主出嫁时,因其是长孙皇后所生,便令人以厚礼相送。魏征得知后,上谏阻止。当李世民把魏征谏言传给长孙皇后时,长孙皇后说:“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诚然,李世民亦有按捺不住的时候。魏征曾当庭面折李世民。李世民罢朝后,气愤地对长孙皇后说:“会须杀此田舍翁!”“魏征每廷辱我!”然

唐太宗的“人力资源规划”

唐太宗的“人力资源规划” 历史上的盛世无一例外是人才济济的,如唐太宗时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世民的人才政策和规划。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唐太宗的hr人才规划吧。 他深深懂得“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治理”,“得士则昌,失人则乱”、“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这里的“人”指的都是人才,一般老百姓叫“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做如此区分,可谓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之雏形。李世民身边人才济济,绝非偶然。他善于用人和纳谏,是他在政治上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一、广泛吸收人才,包括隋朝旧臣和敌对集团的人才。 从隋朝灭亡到唐朝建立,从李渊到李世民登基,这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李世民为了政局的稳定,使用了隋朝的旧臣立纲等人。对李渊集团的人才也恰当安排,予以重用,李世民公布的一个“功臣”名单中,名列榜首的正是李渊的心腹裴寂。在李世民征战时,吸收了原李密、王世允、窦建德集团的人才,吸收了瓦岗军的秦叔宝、程咬金等;在攻破刘武周时吸收了尉迟敬德;在攻破窦建德集团时,吸收了张玄素等;在消灭李建成集团时,吸收了魏征等。这是李世民的格局。 二、用人不避亲。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妻舅,在玄武门事变中立下大功,理当封高官,但历来外戚掌权会被众人攻击,因此,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本

人为了避嫌,再三请求只当一个空头官儿。但长孙无忌确有宰相之才,李世民用人不避亲,任命他为宰相。这是李世民的魄力。 三、用人不避仇。 魏征是李建成手下有名的谋士,多次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可谓李世民的大仇人。但魏征为人耿直,有才干,是个忠臣,李世民不记前仇,任用他为谏议大夫,后被提升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为魏国公。这是李世民的胸怀。 唐代国力强盛、文明发达,加上人才的多元化和兼容性,使唐人充满自信,唐代中国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当时与唐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将胡风夷俗,融聚为中华文明,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

详解李嘉诚的面相

详解李嘉诚的面相 详解李嘉诚的面相额高一般代表少年得志,而眼晴乌黑则显示其人幼时精灵活泼,亦代表眼神富足。的额相已显示他的幼年及少年运都很好。南方人如果天庭好,即整副额相好的话,就代表其人少年运好。李先生额上的驿马位高耸。但凡一个人驿马高耸,其业务定必遍布世界各地。他愈是要穿梭奔波各地,其生意则愈有机会成功。这相格正显示晚年会有很多发展海外市场的机会。每个人由19至28岁就是行额运,而的额相既好,自然代表其少年运程理想得意。 李嘉诚的相格是「额高地阁朝」,而地阁朝便是主其长寿。再者,是南方人,南方人额高亦主长寿。所谓「何知人家九十六,天庭高耸精神足」,天庭高耸代表其人有96岁。从的面相看,相信他定会超过这年岁。他的晚运会相当不错。下巴主奴仆,代表一个人的用人之道。从的下巴形相可知他擅于用人,而且更有一班不错的下属,因下巴的奴仆宫长相甚佳。 李嘉诚天庭饱满而且高,鼻子直又挺立,眉青目秀,天庭、地阁和左右两颧呈现朝拱之势,护卫得力,真可谓天庭饱满,地阁朝。这也注定了他一生事业顺风顺水。面相五官有势,也预示了掌握很多一般商人无法做到的仁义理智信的规则。额头高必然从少年志向远大,驿马又高更是前途无量。 土星(鼻子)厚大,左右两岳护卫得力,又为权利的象征。因

此,能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纵横于商场无往而不胜。他双目有神,鼻梁又耸直,连贯山根直透向上,纵使运程偶遇逆境,亦必可短期内逢凶化吉,往往使到在逆境中可转危为安。 李嘉诚面相的鼻子准头圆润如珠,鼻翼丰满内敛,使财运亨通,这都可为带来巨额财富。的天庭高耸,地阁又来朝,法令又过口,有主长寿,可见寿命定过八十以外。地阁天庭又高高隆起,晚年运气可见越老越好,他的面相整体气色光亮润泽,可见身体状况非常乐观健康。奴仆宫圆润饱满,可见深得人心,下属也是对其忠心耿耿,甘愿为之效力。子女宫饱满明润,定也是儿孙满堂之相,子女都有出息,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盘点面骨中的极品贵相一、龙角骨,又称为辅骨,由双眉上方向两边伸展突出的特点,古相学称其稍高似角入边地,实际上也就是眉上方伸至额头两边丰厚,此相为人行事果断,善于把握时机,勇于冒险的精神,人生常能成就非凡。 二、驿马骨,是颧骨的发展,双颧骨延伸至双鬓,或者说是眼尾的天苍之处,分左右两块,视为驿马骨成,为贵相,眼尾之处要饱满甚至突出为要,代表人生的重要机遇,拥有驿马骨的人不仅家业稳定兴旺,一生不居人下,让按人尊敬,际遇也超过常人。 三、将军骨,日月角有骨齐耳,此为将军骨,代表人的勇武,闯荡,左眉上为日角,右眉上为月角,有骨突出与耳朵同一位置,有将军骨的人事业发达顺利,尤其是创业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四~五:日角骨、月角骨,左为日角右为月角,这两处隐约突起为贵骨,两者可接合在一起看,尤其是眉毛清秀,眼中黑白

为帅之道

为帅之道 中国有句古话:“小智者治事,上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治人,管理人,要求的指挥要更为高超,这叫“上智者”,比“上智”还要再高一个层次的叫“睿智者”,这个层次的人可能是制定治国大纲、思想体系、法律制度的人才,这是人的三个层次。 刘邦曾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啊?”韩信说:“陛下大概带几万兵吧。”刘邦就追问韩信:“那么你能带多少?”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后来韩信被刘邦抓住了,他说:“陛下您跟我不一样,我不过是善将兵,你是善将将。” 帅者:将将之人也。 为帅之道有六个层面: 一是修身历练之道, 二是理性智谋之道, 三为识人用人之道, 四是刚柔并济之道, 五“造钟”规制之道, 六是进退全身之道: 一.修身历练之道 钱钟书先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里面有一个说法:世道不好了,坏到连魔鬼都失业的程度了,大家琢磨这话,很有意思。魔鬼的职业是干什么的?是专门干坏事的,他为什么失业了?因为坏事被人干了,所以他就失业了。庄子说:“终身役役而不知其所归。”终身被功名所束缚而不知道人生的真正本意应该归结到何处。高人重道,常人重术,没有哪一代中国人像我们这一代人这样把追求财富的手段发展到无以复加,然而注重钻营之“术”,而不修身养性,我们的企业就会被“物欲”所控制。庄子说“物物而不为物所物”,要控制功名利禄,不要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把自己的本性都失去了,把良心都弄丢了。作为另外思想家荀子,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君子虽然追求功名,但是不被功名所束缚。日本有个人叫涩泽荣一,参加过明治维新,后来觉得自己不适合从政,改为经商,一生当中创办了一百五十多家银行和企业,是日本劝业银行的创办人之一。他一生以论语作为自己的经商之道,而且还到处宣讲,被日本人视为“经营之神”、“经营之父”。他到了八十多岁退休时和朋友办了一个书院,继续宣讲论语的伦理道德,也写了很多书。其中有一本书被翻译成中文,叫做《论语加算盘》,论语讲的是一种道德修养,算盘代表追求经济利益,他把两者结合起来。按照我们传统的说法,这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涩泽荣一觉得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李世民用人_名人故事

李世民用人 如果将唐太宗李世民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比较,发现李世民最杰出的政治才能表现在他的“用人之道”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以隋亡为戒,说:“选一个正人,善良之人便受到鼓励;误用一个坏人,坏人便蜂拥而至。”为了实践自己的这一套理论,他在任免升降上不计恩怨亲疏,比如,长孙无忌是皇后之兄,外戚掌权历来是众矢之的,由是,皇后与无忌本人都要求避嫌,再三请求只当一个空头官,但李世民一言九鼎,力排众议,坚持任命无忌为宰相。在中国历史上,与妻舅联手治国,或搬弄朝政的皇帝极为鲜见,而李世民的胆识明亮了古今。他说:“我选拔的是人才,不是妻舅!”相反,叔父李神通向李世民当众要官时,一国之君的侄子却是摆起架子,于众目睽睽之下痛斥叔父无功而要官。此举之功德在于,堵住了跑官要官的邪气。

国君要清楚自己的过错,就得身边有良臣与忠臣。虞世基谄事隋炀帝,隋炀帝被杀。李世民研究以往的帝王,旨在校正自己的行为。魏征曾是李世民的政敌,而且还是亲兄李建成的心腹,属谋杀李世民的罪魁。但魏征文化素养高,人生经历丰富,政见高明人,这让李世民器重。“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大庭广众中历斥其罪状,却破格任用魏征为詹事主薄和谏议大夫。 后来的事实证明,魏征从“祸首”变成了“忠臣”,李世民“拔人物則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即令当年,唐太宗命令“十六岁以上男子体建者,可以征兵”,而魏征却敢顶撞皇上,其理由是征调成丁男子,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增数?又何以体现以诚信治天下?唐太宗细想有得,赏魏征金瓮一只,以倡集思广益之风。

但,李世民毕竟是一位自尊心强又至高无上的皇帝,对过分尖锐的话也是不堪忍受的。有一天,李世民怒发冲冠回到宫院,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会杀了这个乡下佬。”皇后问这个乡下佬是谁。皇上对曰:“魏征当众羞辱我。”皇后以“君明臣才直”之语劝慰皇上:“魏征直,缘于陛下英明。”李世民大悦。皇后不可能主宰朝廷,但可以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乃至一个朝廷的发展走向。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魏征病重期间,唐太宗两次上门探视,尤其在魏征奄奄一息之时,唐太宗还拉着自己的女儿,对魏征痛哭流涕地说:“睁开眼,看看你的儿媳妇吧。”唐太宗原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不完全是出于婚姻意义的考虑,更多的是政治色彩,包括对魏征这样的忠臣极致的奖赏。 国君是源头,臣民是溪流。只有源头清,溪流才不会浑浊。拍皇上的马屁甚众,这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历史现象。李世民患“气疾”,身边

中国首富李嘉诚说过的成功名言警句

中国首富李嘉诚说过的成功名言警句 大全很 精彩的语录 中国首富李嘉诚说过的成功名言警句大全很精彩的语录精选一: 李嘉诚(1928年7月29日—),汉族,出生于广东潮州潮安,祖籍福建莆田,现任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主席。是香港开埠后第三任首富。下面小编和你一起来分享李嘉诚最精辟的名人名言。希望对你有帮助。 1人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 2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3用人要看他的忠诚度和可靠程度、归依企业的程度,希望能够跟企业结合一起的意向有多少,如果这三样东西都是对的,我们企业会给他非常大的机会去发展。 4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5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6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 我讲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捱得住。 7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李嘉诚 8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 9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我发奋的。

10一个人除了赚钱满足自我的成就感之外,就是为了让自我生活得更好一点,如果只顾赚钱,并赔上自我的健康,那是很不值得的。 11用最少的浪费应对此刻。 12勤奋是一切事业的基础。要勤力努力,对企业负责、对股东负责。 13眼睛仅盯在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场的是大商人。 同样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 14我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如果这样,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 15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16当我们梦想更大成功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更刻苦的准备?当我们梦想成为领袖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服务于人的谦恭?我们常常只希望改变别人,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改变自己吗?当我们每天都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知道该怎样自我反省吗?——李嘉诚 17有期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18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19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20肯承认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 21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的快乐。本文来自语录大全网22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3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 你想过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 这世界很公平,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