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定稿)

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定稿)

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

【教学目标】

⑴了解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主要特点。

⑵了解汉语从古到今的演变,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

⑶明确普通话的定义,了解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与联系。学好普通话。

【教学重难点】

⑴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重点)

⑵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节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教学目标】

⑴了解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主要特点,认识汉语的美丽与奇妙之处。(难点)

⑵掌握本书的学习方法与意义,树立热爱母语、用好母语的意识。(重点)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汉语的美丽和奇妙

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主要的语言,也是全世界最美丽而奇妙的语言。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英语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汉语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面对海外持续升温的汉语热,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好、用好汉语,把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明发扬光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博大精深的汉语世界,去品味她的美丽,领会她的神奇。

【●请学生当堂讨论发言,你认为汉语美在何处?妙在哪里?讨论后归纳。】

⑴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最古老的文字。

古老的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消亡后,沿用了数千年的汉字便成为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可谓源远流长。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就已经是一套完整的汉字体系了。

⑵汉语之美,美在其形,美在其音,美在其意。

汉字横平竖直,结构匀称,书法作品变化无穷,摇曳多姿。汉语四声分明,平仄相间,音韵和谐,诗词曲赋美不胜收。汉字浓缩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精髓,言简意赅,表意丰富,讲究修辞,一个汉字里面就可能蕴藏着一句话或一个故事。

比如见到?年?字,就会让我们联想到凶残的年兽,驱魔的鞭炮,以及家人团聚的喜庆,年华易逝的慨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词语运用的凝练、传神及其表达出的意境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⑶汉语可以随意组合成不同的意思。

中国的语言很奇妙。就像一组积木能够搭出千变万化的形状一样,中国语言可以随意组合成表达不同的意思。比如?我不是一个随便的人?(或:我是一个不随便的人),将这句话重新组合,可以变成?我一随便不是个人?,意思竟然大相径庭;再如?不可随处小便?只是一条告示,重新排列后,就变成了一条警世箴言?小处不可随便?。

再如中国特有的回文诗与回文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它既可顺读,又可倒读,将汉字遣词造句的独特奇妙之处发挥的淋漓尽致!还有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猜灯谜游戏、成语接龙、歇后语、对对子等等,无不体现着汉语的神奇。

【练习】请看杜牧诗《清明》。这首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了。曾有好事者对这首诗进行改编,有人把它改成五言绝句,有人把它改成词,有人把它改成一出短剧。你知道怎么改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有人认为这首诗还不够精炼,应该删去一些词句,把它改成了五言绝句:

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改者认为:既然是?清明时节雨?,自然是?纷纷?然,不说自明;行人不在路上,又在何处?故?路上?亦属多余。?借问?二字去掉,不影响句意;?遥指?者也不必是?牧童?,比如?村姑?又有何妨?改得有无道理,这里不去谈它;有趣的是诗中每句都去掉了两个字,由七言绝句变成了五言绝句,也很自然。

(2)有人将这首诗变为一首词。请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相同的字,构造出不同的句子,表达出相同的意境。

(3)有人将这首诗加上一些标点符号,改编成了一出短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是原诗的字,但加上了标点符号以后,就变成有时间、地点、环境、人物、动作、对话、语气的戏剧片段了。

讲解:汉语真是奇妙!这种游戏只有汉语可以“玩”,西方语言绝作不出这种游戏的。原因何在?就在于汉语没有形态,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态管着,汉语的词不论在词典中或在句子里,也不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上,读法和写法都是一样的。因而句法关系灵活多变,形成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品格。

2. 为什么要学习本书?

学习的意义:一则规范我们的语言,二则更好地应对高考,三则更好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学习的方法:学以致用,讲练结合,备战高考。(实用性,趣味性)

3.中外语言的差别

⑴语言三要素:

语言是一定语音和一定语义的结合体,是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语言的“三要素”。其中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形式,词汇是负载语句内容的基本材料,语法是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则和运用规律。

⑵速读课本P1~3,谈一谈中外语言的差别。

【●以汉英为例,师生共同看书归纳,教师举出具体而有趣的例子。】

①声调。汉语每个音节都有四声变化,声调不同,意义也就不同。

欧洲语言只有不同的句调,却没有汉语这样的声调。对外国人来说,声调是学习汉语语音的最大困难;对于汉语方言区的人来说,声调也是学习普通话的一个难点。(如歌词误会:爷爷想起妈妈的话;爱的猪大哥;我的头,像山沟;鬼来吧,鬼来哟……)

②词语搭配。不同语言中有些词语的意思看起来相同,其实并不是严格对应的关系,只是部分重合。

如:有一初到中国学汉语的英国留学生,在校园看上了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生。于是他给她写求爱信,但一时忘?娘?怎么写了,便自作聪明,以?妈?代?娘——?亲爱的姑妈?。有一名美国学生分不清?富?和?贵?的区别,在造句时写道:?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民越来越贵了。?又如uncle与aunt在汉语中的丰富含义。

【练习】将下面句子译成英语。

爸爸生病了,我家客人络绎不绝,阿姨和姨父刚走,舅妈和妈妈舅舅就来了,婶婶和叔叔还来不及开门呢,姑妈和姑父的问候电话就打来了。

③量词。量词是汉语的一种重要词类,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和时量词。

汉语在表示名物的数量时一般要在名词前面加上?个、本、辆、件?等名量词。汉语也有直接用?数词+名词?的形式,如?给了一刀、踢了一脚、看了一眼?等,但都出现在动词后面,是表示动作的量,?刀、脚?实际上也变成了量词,即动量词。此外汉语中还有出现在动词后面表示时间的量词,如?等了一会儿,玩了三天?等中的?会儿、天?。

④语序。汉语和英语语序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汉英句子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疑问句都用疑问词提问,但语序会不同。如:你正在读什么呢?What are you reading?

二、现代汉语的特点【重点,对书讲解加练习】

汉语在人称、数量、表示时间的词语、声调等方面与外国语的不同,使汉语具有委婉含蓄的特点。这决定了汉语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她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独到的特

性。(参课本P4~5)

(一)语音的特点

1.相关知识点:

⑴每个音节都有声调,汉语音节的音高变化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古代汉语?四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声一分为二,入声消失(入派三声,个别方言中仍存在)。

⑵音节构造简单而有规律,每个音节都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构成。

【例一:看得懂听不懂的文章】试读课本P26语言学家赵元任创作的同音奇文。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段话妙在只用了一个发音,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虽然听不懂,但可以看得懂。这是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编的。据说是为了说明汉语不适宜走拼音化道路而编的。这是因为汉语里有很多同音字。就这段文字而言,发音全都一样,唯一有变化的是声调。每个音节都有声调,这正是现代汉语语音上的一个特点。

【例二:善用谐音的好处】

清朝时,纪晓岚与和珅同时在朝为官,纪任侍郎(官名)和珅为尚书(官名)。一次,两人一起喝酒,和珅指着一条狗问:?是狼是狗??意思是?侍郎是狗?。纪晓岚非常机敏,知道和珅在骂自己,就不动声色地回答:?那得看尾巴,上竖是狗,垂尾是狼?。意思是?尚书是狗?。

和珅想用?是狼?是?侍郎?的谐音骂纪晓岚,没想到纪晓岚用?上竖?是?尚书?的谐音回击了他。此时座上有个御史,想在和珅面前显示自己,便朗声插话:?常言道,狗到天边吃屎,狼到天边吃肉,既然这畜生刚才吃了肉,是狼(侍郎)是狗,不问也就知道了。?

纪晓岚听了这溜须拍马的话,慢条斯理地说:?不过狗这东西,也没个准性,遇肉吃肉,遇屎(御史)吃屎。?他斜睨了那个御史一眼,继续说:?吃屎不够还舔屁股呢!?一句话逗的大家前仰后合,笑得直不起腰来。和珅和那御史更是十分难堪。

纪巧妙的利用汉语谐音这个特点给予了强有力的回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就算是骂人也要有深厚的知识哦,不然吃亏的只是你自己啦。(又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谐音双关。)

2.学以致用:(简单介绍,重点练习放第二章)

现代汉语的语音、声调,一般体现在语言应用部分第一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或是形、音、义结合考,或是音、义结合考,或是单纯考查字音。安徽省高考字音考查重在识记,考查重点不在声调上。(安徽省09、10年都没有考读音,08、11年考查读音都是要求每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把握好语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诵读并理解诗文内涵,也可以帮助我们做好对联、律诗排序或配对题。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谐音双关的手法,使我们的语言更有内涵。(如P24吉祥话)

⑴诵读要求:仄声急,平声缓。(参课本P33~34)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言,?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如《将进酒》韵脚的变化。

《将进酒》韵脚依次是:①来、回;②发、雪、月;③来、杯;④生、停、听、醒(这里作平声)、名;⑤乐、谑、酌;③裘、愁。

⑵对联一般要求平仄相对,仄起平收。律诗一般押平声韵,除首句外的奇数句,最后一个字限用仄声字。(参课本P35)

【练习一】(2008安徽高考)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横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清澈./掣.肘殷.红/湮.没瞠.目/螳.臂当车

B.箴.言/斟.酌蛊.惑/商贾.船舷./扣人心弦.

C.联袂./抉.择整饬./炽.烈辍.学/风姿绰.约

D.徘徊./脚踝.戏谑./琐.屑惬.意/锲.而不舍

【解析】:答案为B。读音分别为:zhēn、gǔ、xián。 A组的读音分别为:chè、yān、ch ēng/táng。 C组的读音分别为:mèi/jué、chì、chuò。 D组的读音分别为:huái、xuè/xi è、qiè。该题为不给拼音型,考查的主要是同音字,个别形似字和多音多义字。稍加辨别就可判定答案,难度较低。这也符合语音考查的目的和安徽卷多年没考语音的客观实际情况要求。

【练习二】(2011安徽高考)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角.色∕角.逐砥.砺∕抵.消载.歌载舞∕载.誉归来

B.贝壳.∕地壳.和蔼.∕暮霭.锲.而不舍∕提纲挈.领

C.和.谐∕调和.屡.次∕步履.称.心如意∕拍手称.快

D.模.块∕楷模.誊.写∕家眷.呱.呱坠地∕沽.名钓誉

【解析】:答案为A。A项中的?角?均读(jué)、?砥??抵?均读(dǐ)、?载?均读(z ài)。B项中的?贝壳(ké)/地壳(qiào)?读音不同,其他?蔼??霭?均读(ǎi )、?锲??挈?均读(qiè)。C项中的?称(chèn)心如意/拍手称(chēng)快?不同,其他?和?均读(hé)、?屡??履?均读(lǚ)。D项中的?誊(téng)写/家眷(juàn)?不同,其他?模?均读(mó)、?呱??沽?均读(gū)。

(二)词汇的特点

1. 相关知识点(参课本P4)

⑴古代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里是双音节词占优势。

⑵现代汉语构词方式多样(重叠、派生、复合),以复合式合成词为主。

⑶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数词+量词+名词、句调+语气词)

【例一】汉语的句子表示语气,除了句调之外常常要在句子的末尾加上一定的语气词。如:他不愿意了。——表示陈述

他不愿意啊!——表示肯定、感叹

他不愿意吗?——表示疑问

他不愿意吧?——表示猜测

他不愿意呢?——表示假设

他不愿意了?——表示曾经愿意,现在不愿意。

【例二】你能把这貌似表示亲切感情的句子读成怨恨感情?

宝玉,宝玉,你好……

愤愤地说出你?好?,重音在后面,表示对宝玉所为的怨恨。

【例三】按要求读下列句子:一个季度就生产了四百辆汽车。

A. 表示生产速度快:重音应落在?四百?上

B. 表示生产速度慢:重音应落在?就?上

2. 学以致用

⑴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主要针对虚词,本考点一般体现在高考的选择题中,有时也呈现在主观题的语言表达类题目中。

⑵辨析病句需要了解词性及语法结构。

⑶修辞中的对偶句、对联常识。(结构一致,词性相同)

⑷使语句具有音韵美。(散文的赏析)

(三)语法的特点

1. 相关知识点

⑴词没有形态变化:汉语的词不论在词典中或在句子里,也不论在句子的什么位臵上,读法和写法都是一样的。

如:你正在读什么呢?(用副词?正在?表时态)What are you reading(现在分词)?

⑵虚词重要而丰富:汉语句子中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虚词表示的,虚词的作用大致相当于印欧语言的形态变化。

【例一】洪承畴为明朝大臣时,深受崇祯皇帝宠幸,他自己也得意洋洋,曾在厅堂内挂出这样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他松山战役败北,降了大清后,有人在每句话的后面各加了一个字,使得意思完全相反。这是两个什么字?

【答案】: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乎?表示疑问语气,表达对洪承畴的质疑。对联的意思变为?君恩深似海,而臣节并没有重如山?。)

【例二】使用否定句,表意有问题的是( B )

A.谁也不能否认太阳不是围着地球转。

B.“生产应搞上去,人口应降下来。”我并不认为这句话不是没有根据的。

C.难道家长不应该阻止孩子躺着看书?

D.香港回归的那天晚上,亿万人民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⑶语序的作用很重要。

汉语的语序(包括词序、句序)是一种语法手段,常具有表意功能,变换语序,往往会使语义翻新。不同的语序,表意有区别,侧重点不一样,句式也可能不同。如:

①某公司年终总结报告:存在问题——好喝酒,寻找原因——酒好喝,改正措施——喝好酒。【表意不同】

②平江人李次青字元度本来是一个书生,根本不知道领兵作战。曾国藩命令他领兵作战,每打一次仗便败一次。曾国藩很生气,准备写奏折弹劾他,在他的奏折上便有“屡战屡败”这样的词语。后来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一个叫做李缓颊的人,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意思便变得大为不同。于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侧重点不同】

③“敌人的进攻被我们打退了。”“我们把敌人的进攻打退了。”【句式不同】

【例一】梁启超《饮冰室文集》记有“清科考官评点三劣文,一等的称放狗屁,二等的称狗放屁,三等的称放屁狗。”你能说说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吗?

【答案】?放狗屁?,毕竟还是人;?狗放屁?已是狗了,不过偶尔放屁罢了;?放屁狗?则是只会放屁的狗了。三劣文是越来越劣了。

【例二】有人想在祈祷时抽烟,他问牧师:“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不可以。”牧师答。于是这个人换了一种方式(只是变换一下语序)又问:“那么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结果牧师高兴地说:“可以。”这个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你知道他是怎么问的吗?

【例三】按要求变换句式。“一场无情的大火烧掉了他的全部藏书。”是一个一般语气的陈述句。在保持愿意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句式。

如果需要强调“他的全部藏书”,应该改为:他的全部藏书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掉了。

如果强调“烧掉”这个动作,应该改为:一场无情大火把他的全部藏书烧掉了。

【例四】同一个意思,可用肯定的语气表述,也可用否定语气表述,但语气的轻重、强弱有区别。比较下面两组句子,表达效果好的一组是( C )

①钥匙这东西不很大,恐怕偶尔遗失了,不如多备几个在那儿。

②钥匙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遗失了,不如多备几个在那儿。

③任何时代,每个人的认识都不能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④任何时代,每个人的认识都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①用否定形式,表达的语气较弱;②用肯定形式,表达的语气较强;③用双重否定形式,语气明显重些;④用肯定形式,语气轻些。

2.学以致用(高考句式仿写变换练习)

一是突出体现在语言表达连贯能力的考查上,题型一般采用“语句排序”的形式,或为客观题或为主观题。每年高考都有多套试卷对此进行考查,此考点是高考热点。二是突出体现在语言得体能力的考查上,特别是对称谓问题的考查。题型有客观选择题,更多的是主观题中的病句修改和语

言表达类题目。

⑴(99年全国高考题)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答案】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

⑵(2011年广东高考题)请在下列关联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3个,分别填入句子的空格中。(3分)

既然不管尽管无论既而因而然而

①古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并不完全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们②是现实主义者,思想中就不能不具有唯物主义成分,③他们能够从艺术描写中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现实。

【答案】①尽管②既然③因而

⑶按要求改写文中画线的句子。

A. 那些迫害吴吉昌的人终于知道了这件事。他们立刻召开大会,说吴吉昌到别队搞科研,是阶级斗争新动向。

B. 吴吉昌又被强令去瓜园“立功赎罪”,永远不准他再进棉花地。

①将A句改写成被动句。

② B句该如何表达,才能使上下文连贯。

【答案】文中A句原是陈述句,将陈述句改为被动句,主语需要作调整,即将陈述句中的宾语调整到被动句主语的位臵上。而B句原来是被动句,它和上下文的衔接不连贯,应将其改为陈述句,使它的主语和前后的句子保持一致性。A句改成?这件事终于被那些迫害吴吉昌的人知道了?;B句改成?又强令吴吉昌去瓜园‘立功赎罪’?。

三、拓展:词的构造

1.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它不是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而是用来构词的备用材料。现代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形式为主,如“书”,意为“装订成册的著作”。也有多音节语素,如“霹雳”,意为“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书”和“霹雳”都是音义结合体,而且都已经“最小”——不能再行切分,所以,它们都是语素。

词从语素的含量上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

2. 单纯词(重点讲析联绵词与音译外来词)

在汉语中,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语叫做单纯词。单音节的如天、江、水、田等都是单纯词;多音节的单纯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⑴联绵词:联绵词指的的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其中有双声的(声母相同),有叠韵的(韵母相同),亦有非双声非叠韵的(声母韵母皆不相同)。

例如:双声联绵词——参差、仿佛、忐忑、玲珑、恍惚、蜘蛛、忸怩、澎湃

叠韵联绵词——从容、萧条、龌龊、腼腆、蜻蜓、徘徊、哆嗦、迤逦

非双声非叠韵——芙蓉、婀娜、囫囵、妯娌、襁褓、奔越。

【联绵词作用:一描绘事物形状,二描绘动作行为,三模拟声音。】

⑵叠音词: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构成的,单字本身没有意义,例如:猩猩、蛐蛐、彬彬、翩翩、潺潺、皑皑。叠音词古汉语又称为重言词,主要描写形状和模拟声音,如苍苍、昭昭、洋洋、皇皇、菲菲等。

(天上?星星?是重叠合成词,可以拆分;地上?猩猩?是重叠单纯词,不可拆分。)

⑶拟声词:指对自事物音响的形容和摹拟的词语,例如:哗哗、咔嚓、咕咚、嘎吱等。

⑷音译外来词:指从兄弟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中间译过来的,即用汉字记录外语词的声音,每个字纯粹是一个音节,合起来才可以表义。

例如:琵琶、吉他、葡萄、咖啡、汉堡、巧克力、冰淇淋、榴莲、沙发、马达、模特儿、罗汉、喇嘛、巴士、的士、扑克、奥林匹克、阿斯匹林等。

3. 合成词(重在讲复合型内部构造)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合成词的构成方式有三类:复合型(陈述式、支配式、并列式、偏正式、补充式)、附加型、重叠型。

⑴陈述式(主谓式):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例如:嘴馋、民主、肉麻、眼熟、眼红、自动、心慌、海啸、地震。

⑵支配式(动宾式):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例如:司法、司机、管家、扫地、投资、动员、拔河、挂钩、化石、开会、放学。

⑶并列式(联合式):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的,这两个词根的前后顺序一般不能随意调换,如?买卖?不能说成?卖买?,也有少量可对调的,如?互相?也可说成?相互?。

①两词根意义并列,可互相说明。例如:途径、体制、价值、关闭、治理、计算、喜悦;

②两词根结合后产生了新的意义。例如:方圆、聪明、眉目、骨肉、始终、是非、开关;

③两词根意结合后,只有一个词根的义项在起作用。例如:国家、人物、忘记、没有。

⑷偏正式:前一词根对后一根起修饰限制作用,即前偏后正,前修饰后。如:深造、语序、实词、汉语、汉字、小说、大漠、长空、高山、盛夏、隆冬、公牛、红色、倾销。

⑸补充式: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

①前一词根表示动作,后一词根表示动作的结果。例如:说服、打倒、延长、改进、扩大、推广、提高、改善。

②前一词根表示事物,后一词根表示事物的单位。例如:船只、人员、人口、羊群、花朵、房间、牛只、马匹。

⑹附加式:由词根和词缀构成,词缀在前的称前缀,词缀在后的称后缀。如前加式(前缀加词根)有老乡、老师、老爸、老鼠、第一、第五、第十、阿公、阿姨、阿毛,后加式(词根加后缀)

有瓶子、胖子、刀子、石头、个头、山头、活头、鸟儿、花儿、好的、对的。

⑺重叠式:由相同的语素所组成,可分为完全重叠式和不完全重叠式两种。

①完全重叠式:如天天、刚刚、仅仅、轻轻、姐姐、奶奶等,其重叠的合成词和单一语素的意义相同,如?姐姐?和?姐?的意义相同。

②不完全重叠式:如毛毛雨、毛毛虫、泡泡糖、娘娘腔,这些词语整体一般被视为偏正型,即把重叠部份视为修饰成分;又如雄赳赳、醉醺醺、光溜溜、油滋滋,这些词语被视为后附加式,即把重叠部份视为后缀。

4. 学以致用

⑴散文的音韵美

大家都知道,诗歌的语言有音韵美特点。而一些优秀散文的语言也很优美,富有音韵感,读起来声韵和谐,悦耳动听。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等。

【例一《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作者根据语言内在情感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调配语音的轻重、节奏的缓急,使情感的表达与语言音韵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构成文章轻快活泼、音韵铿锵的旋律美。匀称和谐之美文章多用散语,但在散语中又夹着对称或排比的短语、短句,音节匀称,富于旋律。流畅的语言,整齐的结构,呈现诗一般明快的节奏和韵律,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和感人力量。

【例二《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篇散文用了许多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如“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脉脉”的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⑵练习对对子

【练习一】做课本P36 二、2.

【解题步骤】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异(仄起平收),内容相关(忌孤立、同义),旨趣高远。

【练习二】(淮南2011年?一模?)下面是四副被打乱的对联,请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把它们重新组合,配成四副对仗工整的对联(填序号)。(4分)

①棕树剥皮成光棍②细羽家禽砖后死③贾岛醉来非假倒④小犬无知嫌路窄

⑤大鹏展翅恨天低⑥花椒开口见黑心⑦粗毛野兽石先生⑧刘伶饮尽不留零

第一副 1、6 第二副 2、7 第三副 3、8 第四副 4、5

【练习三】请为下面两个上联对出下联。

①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②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学物理,入雾里,雾里看物理,勿理物理。

四、小结

汉语在声调词汇语法等方面与外国语的不同,使汉语具有委婉含蓄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存在使汉语具有无穷的韵味。

【附录】2007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文题点评】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母语”为话题进行作文。材料中已经说得很清楚,“母语”是“发展之根”,而我们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根”,所以要重视我们的“母语”。

在这个意义上,本文的写作并不难。但是,今天我们谈论母语,毕竟有一个当下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问题,即“多元文化竞争和交汇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母语的现状如何,人们对母语的态度怎样,就格外具有思考和阐发的必要。

以咱们的汉语为例,如何看待汉语受到的来自强势外语的冲击,如何看待网络文化对纯正母语的入侵,如何看待母语教育中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等等,都是有强烈时代色彩和丰厚内涵的命题。如能敏锐地洞察到材料的现实指向,在行文中表达对汉语以及民族的情感,对汉语处境的忧思或乐观,一定能具有更强的思想与情感冲击力。

面对出国热、英语热等,我们并不反对追求新鲜事物,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有一个认识自我的问题。有的人往往在追逐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不仅仅是人,就是国家,如果不根据国情

制定发展战略,也容易导致“身死国灭”,所以认识自己是一件要紧的大事。说好母语,用好母语,是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找到正确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

【满分作文】

民族之魂——汉语

血脉中流淌的是中华民族赐予的光荣,长江、黄河交织成几千年历史的经纬。

我们的文明,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明便是这样地冲出了宇宙与变迁,绵延了中华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横跨千年的时空,为我们世代所传承,所发扬。

汉语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它可以很豪迈很大气,亦可以很精致很婉约,它可以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式感慨,亦能传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李式风情。这是无论多优秀的外文译制品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与深度。

因为,汉语承载了中华儿女的魂呢!它不仅是“母语”两个字那么简单,我们的母辈,祖辈经历泛黄的历史所赐予我们的,是“母语”背后沉沉的文化使命。

楼兰古国消亡了,玛雅文化消亡了,古巴比伦文明亦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为语言的覆灭,语言丧失了载体便渐渐葬于荒漠中干涸的河床与幽幽的叹息。

汉语言文明是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责任,在西方文化无止境地涌入街头巷尾时,在“三国”与“论语”相继被戏说时,在全球化的呼声下学英语的浪潮正天翻地覆时,小学课堂内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反而显得弥足珍贵,英语培训机构满街遍是,可怎寻不到一个国学教授机构?

这是前进中的市场化快餐,还是,一个大国的浮躁,抑或,是百年后文化断层出现的民族悲哀?

母语——汉语教给我们的,怎又仅仅是与人沟通,交流。母语不是工具,而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失却的民族的骨气与精髓!

让我们重拾古文的经典吧!让我们运用汉语所真正给予我们的扁担,去挑起历史的竹简一捆捆,真正进入原味的古籍,去寻找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道,一个大国的崛起之途。

汉语的传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生来就应向祖辈们许下的承诺,不要让昔日繁盛的古国衰落的故事重演。这庄重的承诺将是我们一生所肩负的重担,它让我们在历史中找到珍贵的内核,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

【赏评】

本文立意高远,语言精炼。对“母语”这一话题,一般考生较多地将其放在文化层面来立论阐述,本文作者站得更高,想得更深,从“民族之魂”“民族责任”的视角来抒写感悟,开掘文意。文章的第一个主体集中论述汉语的独特魅力,在与楼兰古国、玛雅文化、古巴比伦文明的鲜明对比中,衬出汉语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点明其历久不衰的原因。第二个主体集中论述汉语在新的历史时期所担负的民族责任。对汉语的困境,母语的性质,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思考,渗入了作者的关切和忧虑,更表达了作者诚挚的呼唤,展示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视野的宏阔,思考的冷峻,使文气充盈,情感真切;灵动而不失章法的行文,精炼而有意蕴的语言,使文道融合,流光溢彩。(湖北省高考语文评卷点业务组成员谭声祥)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教学目标】

⑴认识汉语词汇的演变,并能据此解决古汉语阅读的相关问题。

⑵认识汉语语法的演变,并能以此指导古汉语的阅读和翻译。(重难点)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语音、词汇和表述方式都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了解这种发展变化,掌握基本的文言常识,既有利于继承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修养,避免闹笑话。

(如2007年朱军在《艺术人生》中采访毛岸英的儿子毛新宇时的?家父门?事件——?首先对家父前些日子的过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又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文言文《聊斋志异〃张诚》中?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学生笑料百出的翻译。)

二、古今言殊

(一)语音的演变(高考不作要求)

1. 语音演变:声调变化,韵母变化。(见课本P8)

2. 学以致用:试推断“回”字在古代的读音。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ái?。

(二)词汇的演变(重在考查似是而非的双音节词)

1. 词语的词形变化: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

主。所以在翻译文言句子时,一般都是先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

(1)做课本P10 一

(2)偏义复词: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

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注意它的?偏义?所在。

【参《孔雀东南飞》中作息、公姥、父母、父兄、弟兄。】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①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B.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存亡?偏指?亡?。

C.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偏指?不同?。

D. 昼夜勤作息?作息?偏指?劳作?。

E. 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指?离去?。

②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B.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果园)之意。

C.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指?婆婆?。

E.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长?。

2.词语的词义变化:

主要指扩大、缩小、转移与色彩四种变化。(参课本P62~63)

⑴词义扩大。指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含在今义中。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函谷关。今义:泛指关卡。

⑵词义缩小。指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古义:泛指男子汉。今义:专指女子的配偶。

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⑶词义转移。指词所表示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义产生后,旧义一般就不存在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股?,古代指大腿,现在指臀部、屁股。

【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⑷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指词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变化,只是词的感情色彩转变了。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可怜?原指可爱,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谤?古义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讥?古代与?讽?同义,偏向于委婉的劝谏他人,提出意见;现在?讥?是讽刺的意思,中性词。

③天下云集响应。古义: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今义: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④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义:原义为动物的尖爪和利牙,比喻得力的武将、猛将,是个中性词或褒义词。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帮凶,贬义。

⑸词义的弱化。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②吾羞,不忍为之下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⑹词义的强化。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3.词语的消长变化:随着社会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也要相应地产生新词来表达这些新事物。如:

(1)社会生活方面:和谐社会、小康生活、三个代表、保先教育、个税改革等。

(2)网络用语方面:硬件、网吧、IT技术、PK、1314(一生一世)、9494(就是就是)等。

(3)科学技术方面:数字电视、纳米技术、克隆、技术等。

此外,还有与人们生命密切相关的医学方面,也出现了众多的新词?非典?、?禽流感?等,也是一时炙热。

(4)国际用词方面:六方会谈、反恐、世贸组织、NBA等。

同样的道理,旧事物的消亡也使许多旧词语“知趣”地退出了词汇舞台。比如?买办??土豪?

?知青??人民公社?等现在就没人用了。

4. 词语的替换变化: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种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1) 社会因素:世——代,薨——死。

(2) 观念改变:车夫——司机,戏子——演员。

(3) 语言表达:足——脚,面——脸,目——眼,口——嘴。

5. 练习:做课本P10 二

6. 翻译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⑴其势必不敢留君。(形势;一定。)

⑵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⑶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⑸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两个词意思均为?扩大?,今义是一个词,指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⑹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古义是两个词,开阔,明朗,今义是一个词,乐观,畅快。)

⑺璧有瑕,请指示王。(?指?为?用手指?,?示?为?给……看?,合起来的意思是?用手指给……看?。现代是一个固定词语,多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指先例。《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⑼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⑽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附】判断古今异义双音节词语的方法:

1.因文定义:即根据上下文去分析,看看意思是否连贯。

2.代入分析: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双音节词中的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把两个词语的意义合并起来,放在语句之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意要求。符合要求的情况,说明两个词语的意义都存在,一般来说应当是两个单音节词。

3.课文迁移:即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三)词法的演变

1. 语序的变化——倒装句

古代汉语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汉语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前。如: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不欺骗我。)

2. 句式的变化

古今汉语虽然都有判断句,但表现形式不一样;?把字句?是汉语发展到近代才有的。如:陈

胜者,阳城人也。

3. 词类的变化——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而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差不多都已经消失了。如:?衣锦还乡?中的?衣?作动词?穿?讲。

三、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一)名词的活用

1. 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只充当主语或宾语成分。

在文言文中,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1)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①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有时用连词“而”或“以”连接谓语。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

A.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在早晨、在傍晚)

B.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原毁》)(时时)

②文言文中“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每天)

B.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每年)

C.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一天比一天地)

(2)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在外边)

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向上)

(3)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游褒禅山记》(从旁边)

B.使不上漏。(《项脊轩志》)(从上边)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

B.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依法)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A.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象蛇一样)

B.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④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过秦论》)(如客人)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

2.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规律:

(1)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②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③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④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主谓关系,那么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王”即分别活用为动词“称王”。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动宾关系,那么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刑、藉、瓮、绳”都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杀、登记造册、用破瓮作、用草绳系”的意思。

(2)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上述几例中,“舍”后带了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王”活用为动词“称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3)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臵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例中,“罾、虏”本来都是名词,意思是“鱼网”、、“俘虏”,与“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捕捉”、“虏获”。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①汝幸而偶我。(《与妻书》)

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上述几例中,名词“偶、蹄、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为“嫁给、用脚踢、命名”。

(5)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敢、未”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②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④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上述几例中,名词“毒、果、前”均活用作动词,译为“憎恨、实现、走上前”。“王”前有能愿动词“欲”修饰,活用为动词。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这种动作是由宾语发出的,是客观存在的。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复活、使……长肉)

(?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名+名/代)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使……为王)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

4. 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看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动作仍由主语发出,是主观意象上的,客观事物没有变化),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①粪土当年万户侯(把……看作/当作粪土)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把……当作宾客)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以……为亲,以……为子)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以……为鉴)

⑤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以……为侣,以……为友)

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以……为鄙)

(二)动词的活用

1. 动词用作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但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如:

(1)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例: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

②国无盗贼,道不拾遗。(丢失的东西)

③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诬陷、嘲讽的话)

④追亡逐北,流血漂橹。(败逃的人)

(2)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例: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②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所见到的景象)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产品、收入)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金玉珍珠)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所具有的。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如:

⑴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⑵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存活。)

⑶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使……存活。)

⑷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使……起舞、使……哭泣)

⑸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使……愤怒)

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使……受惊、使……鸣叫)

3. 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即为动用法。

⑴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死,为……而死。)

⑵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丧,为……治丧。)

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为……而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