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14学年第二学期概论复习题

13-14学年第二学期概论复习题

2013-2014学年概论课机考参考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

1、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D)

A.实事求是

B.反对本本主义

C.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于(C)。A.实事求是

B.反对左倾教条主义

C.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D.反对右倾投降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C)

A. 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

B. 将马克思主义照搬到中国

C.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D.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 科学发展观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下列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认识是(C)

A.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联系

B.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回事

C.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

D.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但不是中国的

6、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C)

A.中共六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

7、对毛泽东同志正确的功过评价是(B)

A.功过等同

B. 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C. 错误是第一位的、功绩是第二位的

D. 只有功绩、没有错误

8、邓小平理论产生为的时代主题是(D)

A.战争与革命

B.知识经济

C.冷战

D.和平与发展

9、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明确确立,是在党的(C)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0、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的命题是(A)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发展是硬道理

C.摸着石头过河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A)的基础上提出来的。A.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

B.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C.苏东剧变

D.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

12、中共十六大新确立并写入党章的全党的指导思想是(D)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C)

A.保持党的先进性

B.党的领导

C.执政为民

D.执政兴国

1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B)

A.实事求是

B.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5、以人为本就是以(A)为本。

A.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所有人的根本利益

D.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利益

16、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C)。

A. 富裕家园

B. 强大中国

C. 美丽中国

D. 生态中国

17、被称为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一大优势,是战胜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的是(A)。

A. 统一战线

B. 独立自主

C. 实事求是

D. 武装斗争

18、始终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C)。

A. 知识分子

B. 我国社会新阶层

C.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

D. 人民军队

19、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首次写入中国宪法是在(C)。

A. 1954年

B. 2002年

C. 1982年

D. 1987年

20、我国的改革(B)。

A. 只进行经济制度改革

B. 是全面的改革

C. 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 只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21、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C)。

A.基础建设

B.生态建设

C. 保障和改善民生

D. 生产效率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A)、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

A. 走什么路

B. 怎样做人

C. 做什么样的人

D. 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23、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文件是(A)。

A.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创新管理的意见》

C.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D.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4、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A)建设的思想。

A. 精神文明

B. 物质文明

C. 经济发展

D. 社会进步

25、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C)。

A. 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

B. 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C.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D. 形成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局面

26、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

A. 基本路线

B. 基本纲领

C. 基本国策

D. 基本思路

27、标志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走向现实世界的是(A)。

A.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B.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C.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D.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28、坚持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A)。

A.以人为本

B.执政为民

C.立党为公

D.诚实守信

29、教条主义犯的错误是(A)。

A.凡事从书本出发

B.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C.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D.认识与实践相一致

30、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根源在于(C)。

A.社会分工

B.富得越富、穷的越穷

C. 私有制, 剥削制度

D. 市场经济

3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就是要实现(C)。

A.经济发展,美丽中国

B.社会进步,生活富裕

C.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梦

D.民族振兴,国家统一

32、邓小平曾多次讲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大的不同是(B)。

A.意识形态的对立

B.共同富裕

C.生产发展

D.社会进步

33、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志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认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B)。

A.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

C.求真务实

D.解放思想

3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总的说来,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A)的历史阶段。

A.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C.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D.实现四个现代化

35、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执政后必须(A),并在此基础上使人民富裕起来。

A.发展生产力

B.巩固新生的政权

C.增加人民收入

D.巩固国防

36、20世纪70年代后,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是( B )。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公平与正义

D.生态与环境

3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A)。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B)。

A.邓小平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科学发展观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9、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个理论形态,(C)具有不可否认和不可替

代的原创性,基础性,在此之后形成的理论成果都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A. 毛泽东思想

B. 科学发展观

C. 邓小平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0、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C)。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发展

D.统筹兼顾

4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B)。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发展

D.统筹兼顾

42、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髓的思想路线是(A)。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求真务实

D.与时俱进

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C)。

A.是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B.是处在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C.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是处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B)。

A.发展生产力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实现四个现代化

D.实现中国梦

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C)。

A.四位一体

B.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C.五位一体

D.三位一体

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是(B)。

A.毛泽东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邓小平理论

D.科学发展观

47、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B)。

A. 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

B. 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C. 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

D. 从实际出发

48、经过延安整风,党内普遍认识到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甚至把它看作党的思想路线的代名词的是(C)。

A.解放思想

B.求真务实

C.实事求是

D.与时俱进

49、1945年4月,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 A )

A.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

B.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

C.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

D.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

50、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51、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C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52、邓小平多次强调作为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是(A )。

A.实践

B.真理

C.理论

D.认识

53、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B )。

A.求实

B.创新

C.改革

D.发展

54、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是( A )。

A.求真务实

B.与时俱进

C.解放思想

D.实事求是

55、一切从实际出发,目前我国最大的实际是(A)。

A.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长期进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D.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5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C)。

A.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

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

C.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经历特定阶段

D.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5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是指(B)。

A. 从新民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B. 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 从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实现

D.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5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 )。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社会不同的分配制度之间的矛盾

C.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9、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

A.基本路线

B.基本方针

C.基本纲领

D.基本国策

60、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国策

61、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路线通常简称为(B)。

A.“一化三改”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三个有利于”

6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A)。

A.立国之本

B.强国之路

C.立党之基

D.执政之源

6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C)。

A.改革开放,艰苦奋斗

B.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D.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64、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C)。

A.巩固完善新兴的政权

B.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C.发展生产力

D.进行改革与创新

65、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体现的社会基本矛盾问题是(C)。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社会形态与生产方式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D.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的矛盾

66、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B)。

A. 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讲话

B. 1992年的南方谈话

C.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

D.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67、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在(C)。

A. 1978年

C. 1988年

D. 1992年

68、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B)。

A.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之路

D.生态良好美丽中国之路

69、对“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做完整阐述是在党的(C)。

A.十一大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70、根据“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是(C)。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生活比较富裕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71、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是(C)。

A. 20世纪末

B. 20世纪中期

C. 21世纪中叶

D. 21世纪初

72、我国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成(A)。

A.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B.全面的小康社会

C.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3、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D)。

A.邓小平

B.江泽民

C.胡锦涛

D.习近平

74、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B)。

A.解放思想

B.改革开放

C.对内搞活

75、标志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是(A)。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76、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彻底革命

D.社会主义制度的枝节修补

77、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C)。

A.解放思想

B.改革创新

C.改革开放

D.对外开放

78、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A)。

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B.平反冤假错案

C.实行承包责任制

D.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

79、在全面改革中,重点是(C)。

A.政治体制改革

B.社会体制改革

C.经济体制改革

D.文化体制改革

80、“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

A.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B.判断社会建设得失成败的标准

C.判断文化建设得失成败的标准

D.判断生态建设得失成败的标准

8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B)。

A.由点到线、由线到面

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C.由经济特区到全面开放

D.由沿海、沿江、沿边到全领域开放

82、2001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B)。

A. 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席位

B.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加入世界卫生组织

D.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8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A)。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

C.不断扩大社保覆盖的范围

D.不断减轻农民的税负的负担

84、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方针是(A)。

A.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B.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85、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是(C)。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86、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离不开政府,而政府调节和干预经济运用的手段主要是(A)。

A.经济手段

B.行政手段

C.行政审批

D.政策指导

8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从而能充分的表现出其优势的两种手段是(B)。

A.行政与法律

B.计划和市场

C.宏观与微观

D.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8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C)。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C.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所有制的多样性

89、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在(A)。

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六大

C.党的十七大

D.党的十八大

90、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其中“一个统一”是指(B)。

A.统一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B.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C.统一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中

D.统一于“五位一体”全面建设的进程中

91、国有经济起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C)。

A.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绝对的优势

B.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92、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目标是(B)。

A.实现人民收入增加

B.实现共同富裕

C.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93、社会主义的主体分配原则是(B)。

A.按资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人对社会贡献分配

9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是指按劳分配以外的其它分配方式,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C)。

A.按劳分配

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生产资料所有权分配

95、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即(A)。

A.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通过诚实劳动,守法经营富裕起来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D.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富

96、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B)。

A.公开

B.公平

C.公正

D.平均

97、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C)。

A.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B.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

C.城乡发展一体化

D.农村建设城镇化

98、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是(A)。

A.科技创新

B.体制创新

C.观念创新

D.理论创新

9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A)。

A.人民当家作主

B.党的领导

C.依法治国

D.以德治国

100、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C)。

A.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

101、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A)。

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党的领导

D.人民当家做主

102、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B)。

A.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3、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

A.组织领导

B.行政领导

C.政治领导

D.法律领导

104、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是(C)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钓鱼岛问题

105、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A)

A.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106、台湾问题的实质是(D)

A.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B.中美两国关系的核心问题

C.世界和平的问题

D.中国的内政问题

107、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时评首次提出的口号是(B)

A.和平统一

B.解放台湾

C.一国两制

D.台湾高度自治

108、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将我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A)

A.一纲四目

B.一国两制

C.四个决不

D.和平统一

109、“一纲四目”的一纲是指(D)

A.实现一国两制

B.“九二”共识

C.台湾高度自治

D.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110、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的是(B)

A.实现中华民族振兴

B.解放台湾

C.武力统一

D.解放全中国

111、1982年1月,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的是(C)

A.廖承志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叶剑英

112、1985年3月,正式将“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的会议是(A)A.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B.五届人大三次会议

C.四届人大三次会议

D.三届人大三次会议

113、“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核心是(B)

A.两种制度

B.一个国家

C.两岸统一

D.民族复兴

114、“一国两制”的理论构想最早提出是针对(D)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西藏问题

D.台湾问题

115、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B)

A.推进现代化建设

B.增强综合国力

C.维护世界和平

D.实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目标

116、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法律文献是(A)

A.《反分裂国家法》

B.《香港基本法》

C.《澳门基本法》

D.《物权法》

117、2006年4月,胡锦涛提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是(D)

A.一国两制

B.搁置争议

C.共创双赢

D.和平发展

118、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C)。

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依法治国

C.人民当家作主

D.以德治国

11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A)。

A.多党合作

B.一党领导

C.议会选举

D.民众普选

120、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

A.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实现

B.保障民众的各项民主权利的实现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D.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121、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C)。

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六大

C.党的十七大

D.党的十八大

122、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首次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A)。

A. 1982年

B. 1983年

C. 1984年

D. 1985年

123、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B)的文化。

A.前进趋势

B.进步潮流

C.进步发展

D.前进潮流

124、在当今时代,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是(A)。

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生态

125、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C)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A.先进生产力

B.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C.先进文化

D.公认的社会价值体系

1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A),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A.思想基础

B.政治基础

C.社会基础

D.文化基础

12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

一.简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伦理中心 (2)中庸务实 (3)人文传统 (4)尊君重民 (5)延绵韧性 2.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3)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4)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5)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3.春秋时期私学兴起的意义和影响: (1)“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表明文化教育不再为少数所垄断; (2)使学术下移,促使政与教的分离,官与师的离,从而使教育成为一门专业; (3)为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扩大,社会进步创造了条件。 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1)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和“禅让” (2)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 (3)春秋战国时期的“选贤任能” (4)两汉时期的察举和征辟 5.农业自然经济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强化了人们重土、思乡的情感,培养了封闭、保守、不思开拓进取的文化心态。(2)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精神。 (3)造就了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和民本主义传统。 (4)形成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6.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首先,中国史学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内容之一。 其次,我国古代史著数量相当可观,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系统而完整的记载。 最后,中国古代史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7.简述唐代文化的特征? 第一,唐代文化具有开放性。它不断地吸纳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毫无保留地输出去,对周边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唐代文化具有兼容性。在唐代文化的各个层面,深深打上了外来文化的烙印:舞蹈、审美观、思想文化方面等 第三,唐代文化具有典范性。1、对当时周边地区而言,唐代文化成为别国竟相效仿的样本2、唐代文化对后世的垂范作用。 制度文化:三省六部制、史官制度、科举制度 思想文化:宗教、书画、哲学思潮 8.简述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特征? 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2、“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习题) ————张令牌 中国文化概 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郡县帝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皇帝是(B )

A.汉景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文帝 2.尧舜时期的都城建立在(A ) A.汾河谷地B.河套地区C.江淮地区D.胶东平原 3.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C ) A.宋朝B.元朝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 4.唐代被称为世界文化融会场和集散地的是(C ) A.洛阳B.上海C.长安D.开封 5.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状元乡”、“秀才县”,主要是由于(A )A.典范人物的影响B.自然环境的影响 C.地理条件的影响D.区域意识的影响 6.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能走牛车的路称为(B ) A.径B.畛C.涂D.道 7.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示鲁莽豪爽的是(C)A.红色B.白色C.黑色D.紫色 8.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的是( C ) A.浙东学派B.桐城学派C.乾嘉学派D.扬州学派 9.制成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的朝代是( A ) A.战国B.东汉C.北宋D.南宋 10.司马迁把现在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称为( C ) A.南楚B.北楚C.东楚D.北楚 11.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避讳之风起源于( D ) A.南朝B.秦朝C.唐朝D.周朝 12.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伶人行的祖师是( A ) A.唐明皇B.秦始皇C.嫘祖D.杨贵妃 1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当属( C )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乾隆 1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B )A.阶层标志B.政治标志C.职业标志D.信仰标志 15.在我国庆贺婴儿“满月”礼这天,主持“去胎发”仪式的是( C )A.爷爷B.爸爸C.舅父D.族长 16.全盘西化的提出者是( D ) A.李大钊B.郭沫若C.贺麟D.胡适 17.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字体是( B ) 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 18.我国古代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称为( A ) A.黄道B.红道C.紫道D.白道 1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 C ) A.《针灸甲乙经》B.《千金要方》C.《神农本草经》D.《千金翼方》20.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其中地位最低下的是( D )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 21.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地方差异概括正确的是( A ) A.南甜、北咸、东辣、西酸B.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C.南咸、北甜、东辣、西酸D.南辣、北咸、东甜、西酸 22.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B )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1、新媒体的概念: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介形态,利用数字技术、手机、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严格讲,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 2、新媒体构成要素: 1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2信息的呈现上是多媒体。 3全天候和全覆盖 4商业模式上有创新性 5媒介融合的趋势 3、概念的诞生和演进(小题)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给总统的报告书中提到互联网的概念。 4、网民规模、成形结构比例等(小题) 截止到2015年6月: 网民规模6.6亿,手机网民规模近5.9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88.9%. 农村网民规模1.86亿,占网民总数的27.9%。

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64%,农村30%。 人均上网时长25小时。 搜索引擎的网民用户5.36亿,使用率80.3%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3.74亿,增长率3.5% 网络团购用户规模1.76亿,增长率2.2% 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3.59亿,增长率为17.9% 网上旅行预订网民规模2.29亿,增长率3.3% 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7849万 即时通信用户规模6.06亿,占网民总体的90.8% 数据解读 1、整体网民规模增速继续放缓,手机上网带动农村地区网民增长 2、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网民上网设备逐渐向手机端集中 3、移动商务类应用发展迅速,助力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 4、互联网应用向提升体验、贴近经济方向发展 为什么网民规模渐趋稳定? 1、基础网络设施建设 2、运营商和各大厂商联动,加快网络向生活的渗透。 3、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动加强 4、网络应用的社交性和即时沟通的便捷性,增加了网民的使用粘性。新媒体发展的驱动力 1、技术与市场发育 2、资本市场准备 3、党政重视支持 4、加强对意

史学概论练习题

史学概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史学概论》课程是阐述有关(历史学)学科学习与研究基本问题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2.历史学的核心内容是(历史观)。 3.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著作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一书。 4.“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开创了西方史学的历史叙事体先河。 5.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标志着唯物史观理论的正式形成。 6.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著作是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 7.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代表作有《日耳曼尼亚志》、《罗马史》、《编年史》。 8.意大利第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史学家是(布鲁尼),代表作有《佛罗伦萨史》。 9.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汤普森)的代表作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10.20世纪中国新考证历史学派中最有史识的史学家是(陈寅恪)。 11.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代言人,著作有《元史学: 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的比喻:文化批评论集》等。 12.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 13.古代希腊史学中,最有代表性的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 14.唯物史观从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15.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巨著。 16.现代科学形态的考古学萌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17.20世纪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杰出史学家代表是(布罗代尔)。 18.20世纪西方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史学流派是法国的(年鉴学派)学派。 19.1955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最先提出“全球史”的概念。 20.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关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代表作是(侯外庐)主编的《中国 思想通史》。 二、单选题 1.1930年( B )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是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开山之作。 A、梁启超 B、郭沫若 C、胡适 D、王国维 2.中国古代自( C )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开始趋于规范化。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2014年4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进犯,在一些边塞处广种 A.杨树B.柳树 C.榆树D.松树 2.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是 A.尧舜禅让B.和合五教 C.绝地天通D.敬授民时 3.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 A.八王之乱B.董卓之乱 C.永嘉之乱D.安史之乱 4.《神灭论》的作者是 A.萧子显B.陶弘景 C.慧琳D.范缜 5.1291年到达泉州的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名为 A.利玛窦B.鄂多立克 C.马可波罗D.孟德高维诺 6.元朝称汉族读书人为

A.书生B.学士 C.儒士D.儒生 7.徐光启的名作是 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D.《授时通考》 8.清朝的税制改革为 A.募役法B.初税亩 C.租庸调法D.摊丁人亩 9.乾嘉学派的创始人是 A.黄宗羲B.顾炎武 C.王夫之D.雎景臣 lO.不属于 ...行旅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的是 A.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B.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 C.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D.迁徙定居的习俗传承 11.不属于 ...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的是 A.生产互助 B.生活互助 C.民主自治D.进香朝拜 l2.“闰月”的概念源自 A.回历B.泰历 C.藏历D.阴阳合历 13.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传到 A.东南亚国家B.中东阿拉伯国家 C.欧洲D.美洲 14.不属于 ...传统社会礼与俗关系的是 A.礼从宜,使从俗B.因俗制礼 C.齐之以礼D.化民成俗 15.不属于 ...《周礼》列入吉礼祭祀的是 A.天神祭祀B.皇族祭祀 C.地祗祭祀D.人鬼祭祀 16.冠礼的年龄一般在 A.16岁B.17岁 C.18岁D.19岁 17.孔子研究的“六经”变成“五经”是因为《乐》的失传.表明失去文化特征中文化的 A.事象B.事类 C.产物D.载体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 心、、、、 、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 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 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完整word版)新媒体导论复习资料

1.摩尔定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也在实施数 字化转型,传媒化生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数字化生存。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趋势。 2.“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 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 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有 几个特点: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5.媒介人物:大众传媒具有塑造社会活动家等媒介人物形象的功能。公众对于媒 介人物形象的材料,基本上取之大众传媒营造的世界,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甚至人们对现实人物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仅仅是媒介上的人物。 6.新媒体(New media):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 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7.“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延伸人 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8.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 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9.“媒介事件”: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通过电视的现场直播,本来在一个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集合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集合及答案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文化”一词中,“文”的本义是() A.文学B.错画 C.文章D.图画 2.价值观、审美观属于() A.文化思潮B.文化产品 C.文化政策D.文化观念 3.在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这个寒暖交错期中,西周前期为() A.寒冷期B.干旱期 C.温暖期D.寒暖交错期 4.我国夏、商、周三代“诸侯”众多。这些所谓的“诸侯”实际上都是大大小小的() A.方国首领B.部落族长 C.村落首领D.封国首领 5.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 A.北移B.东移 C.南移D.西移 6.《五帝本纪》载于() A.《史记》B.《汉书》 C.《后汉书》D.《三国志》 7.儒家的思想核心是() A.“义”B.“礼” C.“仁”D.“信” 8.名家又称刑名家,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 A.子产B.邓析 C.公孙龙D.惠施 9.下列选项中,反映唐代农政思想的文献是() A.《四民月令》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D.《开元占经》 10.神话传说认为,桑蚕业起源于() A.神农B.嫘祖 第 1 页

C.伏羲D.后稷 11.下列各项中,对“朔”的解释正确的是() A.日、月经度相同的时刻B.日、月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 C.日、月黄道纬度相同的时刻D.日、月纬度相同的时刻 12.我国针灸学的第一部专著《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皇甫谧B.王叔和 C.孙思邈D.李时珍 13.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正确说法是() A.它是人们创制出来的一种无序化体系 B.它在文化体系中稳定性不强 C.它不具有协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社会关系的效用 D.它是保障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传统力量 14.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将郡县制度推向全国的是() A.西周B.东周 C.秦朝D.汉朝 15.“天下一家,何非君土;中外之财,皆陛下府库”一语反映的是皇帝的()A.行政权B.财经权 C.司法权D.军事权 16.五服制度中最重的丧服是() A.齐衰B.缌麻 C.大功D.斩衰 17.思维模式、哲学观念、宗教信仰等属于() A.物质文化B.生产生活文化 C.精神文化D.制度文化 18.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的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上下与天地同流。” D.“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19.下列有关“中庸之道”的正确说法是()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 B.“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C.“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 2 页

新媒体概论复习大纲资料讲解

新媒体概论复习大纲2017-2018(一)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一、新媒体定义(名词解释) 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微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等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多选题) 1、数字化; 2、多媒体; 3、互动性; 4、网络化; 5、个性化 三、新媒体传受双方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单选题)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 2、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 3、从消费产品到生产内容。 四、用户生产内容(UGC)(名词解释) 用户生产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又称作User Greated Content,UGC),泛指以任何形式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 它的发布平台包括微博、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维基、在线问答、SNS等社会化媒体。 五、UGC的特征(单选题) 1、以网络出版为前提; 2、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3、非专业人员或权威组织创作 第二章新媒体类型 ★第一节网络媒体 一、请简述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单选题) 互联网新媒体:博客、微博、播客、维客、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报刊。 手机新媒体: 手机报、手机电视。 电视新媒体:数字电视、IPTV 。 户外新媒体:移动电视、户外彩屏、楼宇电视等。

二、搜索引擎的特征(多选题) 1、搜索引擎本身不生产内容,却是信息的集大成者; 2、搜索引擎不能控制信息的内容却能控制信息的传播。 三、搜索引擎的分类(单选题) 百度搜索属于: 1、目录式搜索引擎;2、全文搜索引擎;3、元搜索引擎;4、垂直搜索引擎 四、门户网站的概念和功能(多选题) 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门户网站被称为网络世界的“百货商场”或“网络超市”,主要提供: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接入、聊天室、BBS、免费邮箱、影音资讯、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游戏、免费网页空间等。 五、门户网站的类型(单选题) “中国四大门户”属于以下那一类 1、综合类门户网站; 2、地方生活门户网站; 3、垂直类门户网站 六、门户网站的特性(选择题) 1、先入为主的导航性; 2、庞大的用户群; 3、网民的依赖性与高黏性; 4、完善的搜索引擎; 5、灵活性。 七、社交网站SNS(名词解释) SNS(英文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社交网站是为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群创建的在线社区。社交网站是互联网的一种服务,它可以让用户在特定的网络系统中构建一个公开或半公开的形象,用户还可以在上面列出自己的联系人,彼此进行交流互动。 八、网络社区(单选题) 网络社区是互联网最早兴起的概念之一,是伴随着网络以及网络行为的扩展而出现的一个人类社会活动的新空间。网络社区作为言论传播和人际互动的新平台,是社会群体互动的最重要的网络场域之一。 网络社区包括趣缘型网络社区、SNS型社区(社交网站)、幻想型网络社区、交易型网络社区。 九、博客(名词解释) 博客是英文单词Blogger的音译。Blog是Weblog的简称,即Web 和Log 的组合词,Weblog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简称“网络日志”。 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Frequency);简短明了( brevity);

史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2011-2012第一学期《史学概论》复习题 1、广义“历史”定义。 定义: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2、狭义的“历史”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以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特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 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4、狭义“历史”二者间(人类客观的历史与历史撰述)的关系如何? (1)区别:①客观性:②主观性: 历史记录(一次主观化)、历史著作(至少二次主观化) (2)联系:客观的历史:是被反映对象(被加工物) 历史撰述:是反映结果(加工处理的产品)

5、何谓“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6、历史学的学科特性?根本任务? 学科特性:是科学,而非艺术。 根本任务:揭示历史规律。 7、历史学的学科群是怎样划分的? (1)、理论部分(以历史、历史学为研究对象) 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主题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按时间划分: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史等 按内容划分: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者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 按区域划分:美国史、日本史、中国史、中东史等 按专题划分: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 (3)、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 ①目录学(搜集史料);②版本学;③校勘学;④辑佚学;⑤辨伪学;⑥考据学; ⑦训诂学;⑧史料学。(②-⑧,获得真实的史料) 8、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课本14页) 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尊在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9、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关系:①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渗透在历史研究方方面面,成为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历史学位哲学提供经验拿和史实的依据。

中国文化概论测试题

《中国文化概论》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50小题、150个填空、共15分) 1、我国古史传说的三大氏族部落首领是黄帝、和。中华民族是由古代的族 演变而来的。 2、“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基本含义是,广义文化包 括,狭义文化是指。 3、“天人感应”理论的建立者是,而最先提出“天人合一”这一成语的则是北宋学 者。 4、中国古代哲学在两汉和隋唐的表现形态分别是和。 5、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三玄”,包括、和。 6、痛斥宋儒“存天理灭人欲”是“以理杀人”的清代学者是。 7、《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体例,班固《汉书》开创了中国史学体例。 8、唐以来的学者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 9、唐代杜佑编著的开创了我国体史书的先河。 10、我国典志体史书名著“三通”包括、、。 11、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的史家“三长”是、、。 12、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通史,清代章学诚的史学理论名著是。 13、“二十四史”是清代时期颁布的官方史。 14、我国阴历中协调回归年和朔望月的方法是,一般为19年闰。 15、我国古代的记时器有和,一昼夜分为时辰,其中“子时”相当于 现代时间的点钟。 16、我国古代最早的政区是,宋代的二级政区有、和,明代全国划分 为两京省,清初安徽与江苏同为省,苏皖分省是六年。 17、我国最早的文字文,是刻在上的。我国文字以为标志, 划分为古文字与今文字两大阶段。 18、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宋徽宗所创立的书体是。 19、秦汉时期图书的制作材料是,唐代图书的装帧形式为式。明代编辑的大 型类书是。 20、宋代最流行的图书装帧形式为装,明代最著名的私家藏书楼是。 21、《四库全书》共七部,其中“内廷四阁”是、、、。 “江南三阁”是、、。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 新媒体概论 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 1数字技术( 新媒体的核心技术) ○2计算机网络技术 ○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 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 ○2交互性:本质特征 ○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 ○ 4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5个性化信息服务 ○6虚拟信息传播 ○7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web1.0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Web1.0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web1.0的主要特征:○ 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 ○2web1.0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 ○ 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 ○4web1.0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 ○ 5web1.0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web1.0与新媒体的发展:○ 1web1.0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 2web1.0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web2.0的概念: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web2.0的主要特征:○ 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 ○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 ○3符合web 标准的网站设计 ○ 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 ○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 新兴媒体 (一)网络媒体 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2、网络媒体的构成:搜索引擎 门户网站 网络视频 网络广播 网络报纸/杂志 网络出版 网络社区 SNS 电子邮件/即时通讯 RSS 博客 播客 维客 网络游戏 网络动画 网络文学 其他网络媒体形态 3、搜索引擎的概念: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 4、搜索引擎的组成 5、搜索引擎工作原理: 6、搜索引擎的分类: ○1目录式搜索引擎——(最早的一种搜索方式)搜索方式:人工、半自动 代表:Yahoo,搜狐 优点:搜索的站点面广量大,由人工编制的目录信息准确度高且导航质量高。 缺点:低速,更新速度慢。 ○2全文搜索引擎——优点:搜索范围大,信息量多。 缺点:会出现大量无用信息。 代表:Google,百度。 搜索器

史学概论考试答案参考[1]

一、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面哪些选项具有同一种社会历史观?(A、C、E) A、人本主义 B、社会发展具有普遍规律 C、年鉴学派 D、人命天定 E、存在的都是“文本” 2.下面那些选项具有因果必然性?(A、C) A、饥渴难耐 B、猫抓老鼠 C、在一个小农经济社会,现代政治文明不可能发达 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演进序列,有个三大阶段的表述,主要是(A、 B、C)。 A、人的依赖关系阶段 B、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C、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D、现代社会阶段 4.下面哪些说法比较科学?(C、E) A、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人们的物质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E、各种因素的合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5.下面哪些人是人本主义者?(C、D) A、孔德 B、密尔 C、马克思.韦伯 D、兰克 E、波普尔 6.下面哪些人是科学主义者?(D、E) A、文德尔班 B、李凯尔特 C、兰克 D、孔德 E、波普尔 7.下面哪些人是机械唯物论和教条主义者?(A、B、C、D) A、梅林 B、普列汉诺夫 C、拉法格 D、斯大林 E、毛泽东 8.“历史”主要有哪几层含义?(B、C、D) A、“大爆炸”以来的宇宙 B、人类过去的经历 C、指述说过去生活的历史书 D、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的历史学 9.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D) A、“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B、历史归根到底不过是人们“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C、主体能动性每前进一步,就促使客观限定性后退一步。 D、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是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 10.关于偶然性和必然性、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你同意下面哪些说法?(A、C、D) A、豌豆荚中的豌豆的粒数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结果。 B、能够预测说明事件是必然的,不能预测说明是偶然的。 C、只要把握了“初始条件”,就能够对未来进行预测。 D、知识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可以预见的。 二、判断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 “风水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天赋人权”。(×) 3.“人之初,性本善。”(×) 4.不同的社会阶级,它们的历史意识也会各不相同。(√) 5.民族有先进落后之分。(√) 6.“事实不过是历史剩下来的渣滓。”(×) 7.19世纪西方主流的史学派别——兰克学派声称建立“科学的历史学”, 所以属于科学主义者。(×) 8.没有人就没有历史。(×) 9.我们人类无法把握知识的未来发展。(×) 10.在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应该“排除自我”,让史料说话。(×) 11.人和环境之间互相创造,但归根到底是人创造环境。(√) 12.“历史运动的原因在人之外。”(×)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是() A. 战国 B. 唐代 C. 北宋 D. 明代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A. 戴震 B. 魏源 C. 顾炎武 D. 俞樾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 吴道子 B. 米芾 C. 赵孟 D. 张择端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 张衡 B. 沈括 C. 葛洪 D. 王桢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农耕业萌芽是在() A. 河姆渡文化时期 B. 屈家岭文化时期 C. 仰韶文化时期 D. 龙山文化时期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的形成是在() A. 原始公有制时期 B. 家族宗亲制时期 C. 中央集权制时期 D. 奴隶制时期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东晋以后,佛教涅学的代表人物是() A. 道安 B. 慧远 C. 道生 D. 僧肇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9题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是在()。 A. 唐代 B. 北宋 C. 南宋 D. 元代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10题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A. 道家学说 B. 魏晋玄学 C. 宋明理学 D. 阴阳五行说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1题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 A. 唐尧 B. 虞舜 C. 夏禹 D. 商汤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2题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 A. 敦煌文化 B. 张掖文化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媒介环境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地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地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地一种习惯模式. 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地,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地新地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地传播形态.严 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拟态环境“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地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地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 人们提示地环境. 公民新闻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地新近发生地特殊地、重要地信息. 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地鸿沟”,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地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地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 部群体之间地差距. 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指地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地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地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地互 动. 网络暴力是指网名在网络上地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地延伸. 数字电视指节目信号地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受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地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地全过程. 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地报刊,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报刊出版、发行、利用地全过程. 媒介融合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地媒介结合在一起;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地发展趋势. 博客: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地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在集丰富多彩地个性化展示于一体地综合性平台. 摩尔定律:指现代传播媒介地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地趋势.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地速度. 梅特卡夫定律:网络地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地平方,网络地价值与联网地用户数地平方成正比.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 病毒经济是网络经济时代孵化出来地畸形儿,高额利益地驱动,使得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诉求地病毒制造与传播活动持续存在,并且不断兴盛. 二、简述: 新媒体地主要特征和主要类型: 主要特征:.交互性与即时性; .海量性与共享性; .多媒体与超文本; .个性化与社群化 主要类型:互联网新媒体 手机新媒体 电视新媒体

史学概论 论述题 考试内容(标准打印版)

1、历史、史料、史学三者关系 历史:广义: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狭义:人类社会发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史料: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痕迹 历史学: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科学,是历史固存的记载,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 关系:历史是历史学主要研究对象,史料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是历史研究的起点。2、史学的功能 社会功能:①揭示性的功能:历史规律,发展趋向,来树立对社会人生的正确信念 ②教育性的功能:明是非,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借鉴性的功能:总结教训 ④服务性功能:文物资料、陈列文物 学术功能:①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②增添人类知识宝库 3、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 ①“以往一切历史理论,之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 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②与此相联系,“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其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 史人物的活动。 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①最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基本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阶级的存在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⑤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5、历史认识过程中三种形式及其各自解决什么问题? ①考实性认识(回答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确认了历史现象和人物存在形态,判断历史 史料和历史现实的真实性,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②抽象性认识(解决了历史统一性、规律性和内在联系),确定个别现象外部形态,规律 性包含了必然性,进行了抽象性认识 ③评价性认识,研究历史现象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6、历史认识对象的特点: ①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以往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一维性 ②历史作为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变化的 ③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有阶段性可分 ④历史是一个继承扬弃的发展过程,考察历史应该是双方面的 ⑤作为客体的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产 物 7、当代史学方法论的总原则:整体化,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从运动中考察历史,从联系中解剖 历史 当代史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综合、立体、系统、比较、运动 8、历史主义基本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