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犯罪产生原因的认识---贫穷与犯罪

关于犯罪产生原因的认识---贫穷与犯罪

关于犯罪产生原因的认识---贫穷与犯罪
关于犯罪产生原因的认识---贫穷与犯罪

关于犯罪产生原因的认识---贫穷与犯罪

国际经济法0641班凌小惠0620803133 内容摘要:贫穷既是犯罪产生的最大基础也是只是原因之一,区别在于它存在于不同类型的犯罪状态其表现的能力也不同,同时我们通过对于别的因素的研究证明贫穷

对于个别的犯罪不是最大的基础而只是不为原因之一存在,对于犯罪原因做一

个比较浅显的论证。

主题词:犯罪原因·犯罪现象·贫穷

通过一个学期对于犯罪学的学习感觉收获挺多的,对于犯罪这一特别的有些深奥的社会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各种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学说的学习对犯罪产生的原因有了一些认识,其中尤其对于社会大众的贫穷与犯罪产生的关系有一些自己的认识。一下这篇文章就就这个主题展开认识。

众所周之,犯罪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就是对于犯罪原因的探索。为了更好的阐明这篇那文章的主题,我就“原因”这个词的含义查阅了一些文献,但是结果是发现大家就这一个被大家熟知的词语的理解和解释却是众说纷纭。由于“原因”一词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含义,因此产生的首要问题便是原因这一概念的确切含义。但是中和各种意见可以得出的是:几乎毫无必要分析因、果这些概念。科学已然放弃了对于“终极原因”的探索。除了指出诸多要素或诸事实之间或其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功能性的联系外,科学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原因这一概念。杜格尔德·斯图尔特在其《人类心灵哲学原论》中说道:“当我们说此现象是彼现象的原因时,我们的意思是说两者之间具有经常而稳定的联系,因此,当我们发现此现象时便可预料到彼现象的发生。这种联系是我们从自己的经历中体悟到。”对于原因这一词语的“妥协”大家对于它的含义不再吹毛求疵,根据这种因果观,得到了犯罪原因不过是犯罪行为发生以前的诸必要因素或条件。对于犯罪原因的探究,因而变成了对于这些因素以及“与犯罪行为之间稳定不易之联系的追寻和确定。”

同时,犯罪因果关系研究的根基依赖与“犯罪”和“犯罪人”的定义。它们是传统犯罪学的主题。二者有法律定义,但由于这种定义同时给研究所造成的限制,是犯罪学家们深感遗憾。但从未有人对此定义提出过正式的怀疑。犯罪学研究评论家J·迈克尔和M·J阿德勒在其著作《犯罪、法律和社会科学》一书中声称:“除非我们掌握了区分犯罪人与其它行为人、犯罪人与第三人的一些基本准则,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对犯罪和犯罪人进行经验主义的调查。其间的区别是如此严格和确实,所有我们万不可在调查研究中将两者混为一谈…最严格并最少含糊性的“犯罪”定义是将“犯罪”解释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这一法律定义不仅严格而毫不含混,而且是惟一可能的“犯罪”定义。”两位作者在讨论中对犯罪和犯罪人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当他们某人违反刑法因而成为犯罪人时,又说:“区分犯罪人和非犯罪人的最切实的方法是依据哪些人已被定罪、哪些人未被定罪……无论是出于实践抑或理论的目的,我们都应该这种区分视为真实、正确的……因此,犯罪学家们像通常那样以犯罪人群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客体自属明智而得当。”对此,为了减少这篇文章主题的不确定性,我想采用教材中比较确定的定义;犯罪是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1

关于犯罪原因的研究是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经久不衰的主题,因为这一看似简单的对象却会牵涉到数目庞大的周边事物,会涉及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

1《犯罪、法律和社会科学》迈克尔、阿德勒法律出版社2000年一月第一版第85页

心理学、法学等等学科,它们彼此的联系又让这一研究不断的深入下去,如果形象的描绘这一现象的话,也许就是知道的越多发现自己未知的越多。然而看似永远没有终结的工程却有无数饿住随者,这也许就是人们探求知识的动力吧。犯罪学将原因与结果的联系划定在犯罪原因与犯罪(的形成、发展)之间关系的范畴内,然而对于发展原因具体的界定上,犯罪学领域则有不同的观点,就目前在我国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系统因素说,即将犯罪原因界定为各种促成犯罪的因素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也就是,各种引起犯罪的因素的有机整合就是犯罪的原因。例如,认为能引起、促成和影响犯罪的诸多现象及其过程,均为犯罪原因各种犯罪原因要素按其作用层次和作用机制构成的系统便是犯罪原因。在这个系统内,各个犯罪原因既是统一的又是排列有序和主次有别的。一般来说,单个的犯罪因素不能造成犯罪结果,唯有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导致犯罪的发生。这种定义我们就可以自然的得出,既然犯罪原因是一个有机结合的事物,那么也就意味着犯罪原因可以有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视角。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它包括两个基本视角:个体犯罪形成的原因;总体犯罪形成的原因。前者是犯罪原因的微观研究,而后者是犯罪原因的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将个体犯罪置于微观社会之中,核心是对犯罪人个案的微观社会剖析,探究一个人为什么会犯罪?这里个体犯罪与微观社会构成对立统一的两条分析轴心线。就个体犯罪来看,分析轴心线基本的关键点有:个案、犯罪人、人格;就微观社会来看,分析轴基本的关键点有:社会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生命经历、生命事件、年龄级角色、轨迹、变迁。宏观研究简化总体犯罪置于宏观社会背景之下,核心是对于犯罪现象的宏观社会分析,揭示社会为什么存在犯罪?这里总体犯罪与宏观社会构成对立的两条分析轴心线。从总体犯罪来看,分析轴基本的关键点有:犯罪现象、犯罪类型、犯罪率、犯罪黑数;就宏观社会来看,分析轴的关键点有:社会变迁、社会结构、意识价值、社会分层、制度规范。2

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社会的犯罪还是个人的犯罪行为,都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犯罪的原因应该是多因素的、综合的、动态的原因体系。我们从对犯罪原因研究相对较少的古典犯罪学派中可以得出,他们对于犯罪原因的解释主要是:人性自私、意志自由、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他们接受霍布斯的人性恶的学说,犯罪是人本性恶的表现;由于个人意志和外部条件不同,人们既可以选择犯罪也可以选择守法行为,犯罪行为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具有自由意志的人之所以选择犯罪是想趋利避害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享受。对于犯罪人类学派来说,想要得出他们对于犯罪原因的解释不妨从此学派的代表人物的主要论点中总结。作为犯罪人类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的龙勃罗梭,他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犯罪人由于隔代遗传而天生就具有犯罪倾向和进行犯罪行为的犯罪学理论,认为犯罪是一种人类返祖的现象,他对于犯罪原因的研究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虽然在犯罪研究的早期,他认识到犯罪主要是由于隔代遗传而产生的,但是由于研究的进行和别人理论的影响与批评,他也认识到其他的犯罪原因。他先承认退化是引起犯罪的原因之一,以后又逐渐认识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于犯罪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因而开始研究犯罪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作为龙博罗梭的得意弟子之一的菲利,他对于犯罪学理论的最重要贡献是他的犯罪原因论和犯罪饱和法则。根究菲利的论述,犯罪原因可以分为三类因素:人类学因素或个人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他将有关犯罪原因的研究从老师所强调的人类学领域扩展到自然和社会方面,把犯罪看成是一种

2《当代国外犯罪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第89页

自然和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而社会因素在犯罪的产生中起着主要作用,犯罪是各类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各类因素在具体犯罪中起着的作用是不同的。再就犯罪社会学派的研究理论来说,我们可以发现其学派的创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犯罪学家恩里科·菲利和德国刑法学家弗兰茨·冯·李斯特。被称为近代刑法学大师的李斯特的最主要贡献是他的犯罪原因论,即所谓的“犯罪原因二因论”,他将犯罪原因归结为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李斯特更重视犯罪的社会原因。和龙博罗梭一样,他的理论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最初,李斯特把犯罪看做一种纯粹的社会现象,曾提出“大众的贫穷是培养犯罪的最大基础”的观点,后来李斯特对犯罪人的人格产生了兴趣,最终得出了犯罪是由个人特征和社会环境造成的理论,不过李斯特仍然把社会原因作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学者也从生理、心理、社会、自然环境等多因素的角度对犯罪进行了研究,犯罪是一定环境中生物的人类在特定的心理支配下的社会行为,生物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于犯罪都与一定程度的影响。

贫穷是犯罪的最大基础还是原因之一?两者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就贫穷这个词来说,显而易见也是一个不容易下定义的词语,是一个和社会学问题紧密联系的关键词,每个人对于贫穷都会作出不同的解释,但在我的这篇文章中只是采用大家经常意义上的理解。

我认为贫穷是产生犯罪的原因之一,也是犯罪产生的最大基础。就贫穷是犯罪原因之一来说,贫穷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我们可以把它认为是社会因素的一种。我们从菲利的著作《犯罪社会学》一书中看到:人类学因素包括犯罪的生理、心理、个人状况三个次种类;自然因素指气候、土壤状况、昼夜的相对长度、四季、平均气温和气象状况及农业状况;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密度、公共舆论、宗教、家庭状况、教育制度、工业情况、酗酒情况、经济和政治状况、公共管理、司法、警察、一般立法状况、民事和刑事法律制度等。贫穷关系到社会因素的方方面面,比如经济政治状况、工业状况、人口密度、教育制度等,贫穷的产生本来就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注定了贫穷问题是人类社会永远的难题。同时菲利在著作中还讲到: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环境的相对作用随着每一种违反行为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特征的不同而不同。例如,我们在研究侵犯人身、侵犯财产和侵犯人身贞洁这三大类犯罪,那么各种决定因素,尤其是生物学因素和社会环境对杀人、盗窃和萎谢奸污罪的产生具有明显不同的作用。在每一种犯罪中,这三种自然因素的作用都是如此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经济状况对于盗窃罪的产生显然具有明显的不可否认的不同作用,但对于杀人和猥亵奸污罪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则要小得多。同样,三种犯罪在每一种犯罪中所起到的作用都因犯罪的种类不同而大小不相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贫穷就其经济方面的影响来说对于掠夺性的暴力式的为生存为产生的盗窃罪的作用是很大的,可以说贫穷是导致这种犯罪的最大的基础和最主要的原因,而就其他类型的犯罪来说,贫穷作为因素的作用就比较前者不明显,如侵犯人身的犯罪、性犯罪等,贫穷只可以作为是原因之一而不是最大基础。同时我们应该想到,犯罪可以分为多种多样的,犯罪根源,犯罪动机、犯罪条件等对于不同种类的犯罪各有千秋,这只多对多的组合配对无疑意味某种因素对于各种犯罪来说视具体状态都有不同的结论,对于贫穷我们也不可以单一的给定确切的说法,它是有些犯罪最大基础,也是有些犯罪的原因之一。李斯特的社会因素是指犯罪人周边的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例如,失业、恶劣的居住条件、低工资、生活必需品价格高昂、酗酒等。李斯特强调贫穷是培养犯罪的最大基础,也是遗传素质所以质变

的培养液,犯罪原因大部分在社会,研究犯罪原因就必须研究社会缺陷,消灭了社会上的原因,犯罪也就自然消逝了,“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首先我们从李斯特后来的学术中可以得知他也是接受了个人原因在犯罪产生中发生作用的观点,也就意味着,他也已经放弃了这种有些偏激的观点。当然我们单单就这一段话来思考的话,他的论调还是揭示了很多深层的原因。作为社会大众的人们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于付出劳动力而得到的工资报酬,失业就意味这必将面对贫穷,生活的艰难和居住条件的恶劣,即便是在物价水平正常情况下的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酗酒和贫穷则是恶性循环的两端,而且贫穷意味这人们受教育的可能性,社会良善的认知度,以及对于先天脾气、性格等后天的改造程度,所以他说贫穷是遗传素质质变的培养液是非常有理有据的。贫穷就意味着诸多成长生存环境的变化,我们都知道在许多的地方存在着贫民区,他们缺少教育,法律知识普及,家庭教育的缺失,基本生活保障的空缺等等,首先抛开主观原因,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一个人的周边环境就是“黑”时,他的意识里关于对错是非丑恶的判断标注已经和良好环境中生活的人不一样了。贫穷可以说是社会的毒瘤,它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当然也是犯罪产生的原因之一。

但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在同一贫穷社区里的孩子,有的成为严重的、持久的少年犯而有的则没有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就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的研究先驱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格鲁克夫妇、洛伯和施多沙默尔-洛伯

而这两种单独或结合起来都会造成违法犯罪,揭示了背景因素、家庭过程和违法犯罪之间的理论关系。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出贫穷是犯罪的原因之一而不是一切罪恶的根源。3

尽管具体的犯罪行为过程受到犯罪人个体特征的诱导,然而所有的犯罪均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要探讨犯罪的原因当然要从社会原因方面来研究。而社会原因又可以分为宏观原因和微观原因,前者间接的影响犯罪而后者直接的影响犯罪。仔细的观察我们身边发生的违法犯罪事件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犯罪的恶性增长,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提高了,而犯罪却增长了?

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生产与交换为内容的经济运行形式,追求物质利益最大

化。发展市场经济不仅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也是思想道德领域的一场革命,必然引起人们道德观价值观、是非标准等意识形态的重大转变,如自主精神的树立,效益和时间观念的强化等,弱化了一些优秀的道德传统的社会规范功能,出现了思想道德的滑坡,道德观价值观的混乱和冲突。

就思想道德方面,拜金主义的萌发,在有些人的眼里,金钱成了评价人的社3《犯罪的形成和发展》郭建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第23页

会地位、存在价值与事业成功的惟一标准,在这种思想的控制下,人们的行为极易偏离法律规范的界限,以至想方设法的捞取和劫获不义之财,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改革开放以来,贪利性犯罪一直占犯罪总数的绝大部分,如盗窃、抢劫、贪污、受贿、诈骗、走私等等;市场鼓励人们消费导致了享乐主义的滋长,有些无法极尽享乐之事却又不能自我解脱的群体,则往往萌生强烈的挫折感与失落感,其中有些法律观念差,自控力低的人,为了能够步入上等人的行列就铤而走险,染指非法财物,结果导致犯罪,现阶段侵财类型的犯罪缘于饥寒起盗心的只占很小一部分,更多的是奢侈图外财。就利益冲突的加剧来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加剧成分多元化的冲突出现,各种利益主体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参与竞争,而当竞争的焦点集中与同一领域甚至相同目标时就往往发生冲突与纷争,当利益冲突达到激化的程度,相关的利益主体则可能不顾法律法规的束缚,以犯罪方式争得一己之利,如农村中土地、山林的纷争导致的大规模械斗,生意场上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抢劫、凶杀等犯罪,由于经济合同纠纷引发的绑架索赔事件;其次,分配形式的改变引起心理上的失衡,比如“绑票”案件频发,国家公务人员为了某种补偿心理而贪污受贿,农民因为提留过多、负担过重而聚众冲击地方党政机关等,至于内心蕴藏着不满的情绪,一旦遇到矛盾纠纷,往往行为过激,则是更具有普遍性的犯罪诱因;再次,由于按照市场的要求,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使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利用,而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的代价之一就是下岗落聘职员的大量出现,以及由此演化的犯罪。因为下岗可能产生报复性犯罪心理加剧人际矛盾,酿成群体性事件,使自我约束和控制弱化,以及产生反社会心理;最后不正当竞争的出现是由于一些经营者被畸形化的竞争意识所驱使,不惜采取非法手段造成犯罪。4

从以上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犯罪原因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有一次的论证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贫穷是犯罪的原因之一又是犯罪产生的最大基础。我们以上列举了各种的造成犯罪的因素,经济体制的转变,家庭、文化、环境等等都是犯罪产生的因素,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贫穷看为惟一的原因。

犯罪的原因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对犯罪现象研究的最早而又分歧最多、争论颇大的问题。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存在犯罪这一现象,一个人为什么会实施犯罪行为,为什么大致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有的人犯罪而有的人守法?犯罪原因是探究“人为什么要犯罪的”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基础,所以说其是犯罪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我在这么短浅的文章中根本不足以论述的清晰,完全正确,只不过是对自己一个学期学习到的东西的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犯罪原因的研究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通过这篇文章我有一次的学习了这一重要关键对象的各位学者的研究结果还是受益颇深的。

参考书目:

《当代国外犯罪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实证派犯罪学》恩里科·菲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犯罪本质研究—罪与非罪说新论》青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

《犯罪社会学》宋浩波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犯罪学的基本问题》布·霍维斯特著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出版1989年2月第一版

4《犯罪社会学》宋浩波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2月第一版第108页

收入差距与犯罪率实证研究

收入差距与犯罪率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对中国1978-2008 年间收入分配对犯罪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发现,全国间的收入差距对犯罪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容易造成社会紧张,穷人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社会产生不满,地位的不公平感导致穷人可能通过犯罪来提高自身满足度,由此可能引致低地位的人犯罪。从经济学视角看,穷人犯罪的机会成本低,而同时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富人的财富给穷人创造了非常多的机会,如果穷人将时间更多的配置在非法活动上,其收益可能会更高,因此,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鼓励了穷人从事更多的犯罪活动. 关 键 词: 收入差距 犯罪率 一、文献综述 自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开始大量利用计量方法对犯罪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广泛考察了各种宏观经济因素如收入分配、失业、教育等对一国犯罪率的影响,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此同时犯罪率也急剧上升。1978 年全国的犯罪总数为五十多万起,到2005 年犯罪总数达到了四百六十八万多起,是1978 年犯罪总数的8.7 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因素变化对我国的犯罪率到底是否造成了影响?如果对犯罪造成了影响,不同因素的影响各自有多大?哪些是影响犯罪的关键?国内对这些问题的定量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的。本文试图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国民教育状况、城市化等对犯罪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二、模型、变量描述 (一)模型设定 (1)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单位根检验的方法通常有DF 检验法、PP 检验法和ADF 检验法(Augmented DF Test)。由于理论和实践上的原因,人们通常使用ADF 检验法,其模型为: 模型Ⅰ(无常数项、无趋势项) △y t = (ρ-1) y t-1+ ∑=m i 1δi △y t-i +εi (1) 模型Ⅱ(有常数项、无趋势项)△y t =β1+(ρ-1) y t-1+ ∑=m i 1δi △y t-i +εi (2) 模型Ⅲ(有常数项、有趋势项)△y t =β1+β2t+(ρ-1) y t-1+ ∑=m i 1δi △y t-i +εi (3) 其中,{εt }为白噪声。△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原假设为H 0:ρ=1,即{ y t }有一个单位根(非平稳)。T 为时间趋势因素。若ADF 值小于Mackinnon 临界值,则序列是平稳的,否则是不平稳的。单位根检验最佳滞后阶数按照AIC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准则确定,AIC 值越小,则滞后阶数越佳。由于实际经济问题的复杂性,我们采用三种检验类型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

(完整版)经济犯罪产生原因

对经济犯罪产生原因的认识 我认为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制度。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并不是十分的完善,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法律中的缺陷来谋取个人利益;由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等制度造成不良竞争,进而引发不良的经济犯罪现象。当前分配制度造成的不均并没有别的制度来解决或弥补这种不公,使人们对社会财富分配不认同,容易使人以极端手段来摄取财富,造成经济犯罪。 2、个人认识的差异。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懂法,不同的人受教育程度不一样,对法律的认识程度也不一样,对经济犯罪所造成的后果的看法不同。经济犯罪分子更多地是注重个人利益而往往会无视社会和集体利益,更不会在乎社会规则的破坏。在这些人眼中,个人利益时至高无上的,所以认识不足的人往往会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铤而走险地进行经济犯罪,不惜以身试法。 3、收入不均。社会上的人大概可以分成两种:钱多的人和钱少的人。一般情况下,钱多的人由于习惯并沉迷于享乐,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物质享受,会产生追求更大更好的享受。而钱少的人则由于自身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地位不高等会对富人产生一定的仇视,这种人虽然对生活的更好的人厌恶,却反而想取而代之;这是对社会地位不等、物质享受不同一种变态心理,却也是常常容易产生的,于是他们就会不顾法律的限制,用过激的手段去追求认为也应该属于他们的财富。 4、教育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缺乏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除了专门的法律院校,其它学校一般只开设法律科目的选修课,选课学生数量不多,并且传授的内容只是粗略地涉及相关法律。甚至部分人并没有选择上大学,更造成学生对法律缺乏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存在很大问题。很多家长不懂经济,更不懂经济犯罪的类型及相关的后果,也就不能教育孩子如何避免经济犯罪。 以上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原因,此外还有其他因素会造成经济犯罪,如历史因素等。解决经济犯罪问题,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要打击、教育、防范相结合,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贫穷比富有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

贫穷比富有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 定义: 贫穷:生活拮据困乏,缺乏物质财产的状态,“富裕”是指生活富足、经济宽裕,。暴露:隐蔽的缺陷、矛盾、问题等被显露出来 “人性之恶”是指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不利的影响。 标准:哪个让人产生的欲望更强烈,更容易突破自我约束力,谁就更容易暴露恶。 论点:人处于贫穷的状态,生产和生活资料缺乏,一些丑恶的行为能够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地满足其生存和生活的需求, 论点: 1.穷人比富人有更迫切的生存需求。生存需求是最基础最需要解决的需求,更强的欲望。穷人的时间有限,偷东西更高效更简单。 2.富有的人要受到社会更多的监督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3.成长环境导致穷人的道德和法制观念更加薄弱。 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贫穷者不像富人那样拥有好的地位,声望和丰裕的财物,所以由于违背道德和法律而失去的远不及富人。因此,贫穷的人做违背道德法律的事的阻力比富人小得多从而更容易暴露恶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贫穷的人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富人却没有。因此,穷人追求低层次生理需求的欲望显然要比富人追求更高层次的欲望要强烈得多,就更容易滋生丑恶。大多数人是想要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和更高的社会地位的。 对于富人,因其社会关注度高,所负社会责任较大,所以行事相比之下更加小心谨慎,更不容易彰显人性之恶。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主张:“贫穷是犯罪之母。”并且,《管子》一书中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穷人更容易被生活所迫,更容易为生存发愁,有研究显示,人在面临生存问题是,更容易表现出兽性。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甚至于不惜牺牲别人来保全自己,更容易彰显出自己的人性之恶。 不否认社会上有满足于现状,不与富人攀比的人群,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项严重社会问题,其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手段恶性化的趋势日益严重,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据调查全市青少年犯罪绝对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占全部犯罪总数的比例居高不下,且仍呈上升的趋势。可以说,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必须全力以赴全力以赴去抓并且全力以赴抓好的一项当务之急的大事。其意义不仅在于减少青少年犯罪数量,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维护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保证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后续力。99年6月九届全国人大党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更是以立法的形式吹响了全社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号角。同时为开展上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法律武器。应当说,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从个人原因看,既有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法制观念的原因,也有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原因,从社会原因看,既有家庭不良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国家法律的不健全等因素,也有不良交往、社会道德规范弱化等原因。本文从等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以其抛砖引玉。 一、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认识 家庭教育伴随着家庭的出现而产生,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始,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基础。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是纯粹以个体家庭为分子而构成的总体。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家庭所可能给予个人的感情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因而说: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呈现出4—2—1模式(即祖父母4人父母2人个孩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核心,父母将最好的都给了他们,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挫折为何物,只想自己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些原本能在教育过程中,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的小毛病,因为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最终发展成大问题。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导致离婚率也有所升高。在濒临破裂的家庭或是单亲家庭之中,子女长期夹杂于冲突之中,脆弱的心灵受到摧残,行为出现偏差。 那么是不是在健全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就不存在犯罪行为呢?并非如此,在健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监管力度及两代之间的亲疏关系对他们的行为同样有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与社会联结的关系为基础的,而对父母的依恋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这种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但这种关系减弱,很容易出现犯罪行为。实际上,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对父母不良监管方式和冷淡亲子关系的一种不合理反应。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所起重要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重视不足,有人甚至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扩大和深化,家庭教育已经不那么重要,家庭也不再是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场所,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有的,将直接导致在理论上忽视对家庭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在实务上犯治标不治本的错误。 二、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家庭因素 (一)残缺家庭: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一个伦理观念非常强的国家,家庭是社会生活中较为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到了近现代社会,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致使家庭关系开始松动。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不断增加,大大减弱了对缺家庭和重组家庭的青少年的教育及保护功

浅谈新形势下的经济犯罪

浅谈新形势下的经济犯罪 姓名:石晓萍 学院:水利学院 专业:工管(造价) 学号:201103109

关键词:经济犯罪原因诈骗金融融资 近几年来,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经济犯罪案件呈案值不断增多,损失越来越大的发展态势。公安机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斗争,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本文结合案例试就新形势下经济犯罪的现状、趋势、成因及对策等问题作些探讨。 一、我国经济犯罪的现状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利益格局调整产生的不平衡性,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可资经济犯罪主体利用的管理制度方面的漏洞与“空隙”大量存在,再加之市场经济本身的负面效应,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产生的权力缺乏监督与制约而导致的“权力寻租”现象的泛滥,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过程中的国际经济犯罪的渗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犯罪日渐突出,呈现出十分严峻的态势,犯罪的现状可以概括为:经济犯罪发案数量猛增,犯罪种类更趋多样,手段趋于现代化、智能化,危害极为严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犯罪发案数量猛增,涉案金额巨大近年来,经济犯罪案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刑事犯罪案件,其中大要案件尤为突出。可以说,经济犯罪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二)经济犯罪类型更趋多样化,并向市场经济的热点部门拓展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犯罪的发展变化的轨迹可以发现经济犯罪活动的依附性规律,即经济犯罪紧紧依附于经济活动的拓展,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领域的不断拓宽,经济犯罪活动总是不失时机、无孔不入地渗透到这些新的经济领域中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犯罪活动的阴谋最容易在新兴的、薄弱的经济活动环节中得逞,可以说,只要国家出台一项新的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一种新的内容,便会衍生出一种新的经济犯罪活动。 (三)权钱交易型经济犯罪日趋严重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国家对经济管理的职能日益突出,国家管理经济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诸如发放许可证、营业执照、征收各种税款、拥有种种处罚权和强制执行权等等。但是,由于国家对于公务员行使上述职权缺乏十分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市场经济在分配方式上的多元化导致人们在心态上的失衡,致使部分公务人员将权力推向市场,使权力物化,导致以权换钱权钱交易型经济犯罪大量发生,贪污贿赂、为亲友非法牟利、私分国有资产等种种经济犯罪行为,已日益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和痛恨。 (四)群体型经济犯罪、单位经济犯罪十分突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没有相互间的配合协作,经济犯罪分子很难

论家庭因素与犯罪

论家庭因素与犯罪 内容摘要 关键字 一、家庭因素与犯罪形成的相关性 二、浅析犯罪形成的家庭根源 1、家庭的贫困 2、家庭的暴力行为 3、家庭所处的周边环境繁杂 4、家庭成员的不良人际关系 三、关于减少家庭因素对犯罪形成的对策分析 1、增强家庭成员的经济能力 2、提升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 3、政府要切实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四、注解 内容摘要

家庭因素是整个社会中的一个微观因素,不良的家庭因素对社会犯罪形成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对象。本文不仅以家庭这个因素作为探讨对象,而且深入家庭中的具体成员,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分析犯罪的形成。此外,基于对家庭因素的具体探究,挖掘其社会犯罪的形成根源,本文对此作出了浅显的对策分析,以作参考。 关键字 家庭因素犯罪形成对策分析 一、家庭因素与犯罪形成的相关性 家庭对犯罪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影响,如父或母对子女的家庭暴力以致子女最终的反抗,亦有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如家庭周边的环境繁杂,人员杂乱,父母或子女与外界人员的不良关系也会导致社会犯罪的发生。 社会学认为,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关系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构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社会中最直接、最亲密的关系。有句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总会有矛盾。尽管家庭这个微观因素是社会相互关系中最直接、最亲密的关系,但是家庭内部成员间也难免会有不和之处,也总会有矛盾的存在,只要家庭内部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便有可能会使某一些成员产生犯罪的念头,从而造成社会犯罪的发生。正如犯罪心理学认为,家庭是个体社会化最初的和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塑造儿童未来的关键场所;家庭可能是人们幸福的摇篮,但也可能是不幸的温床,一念之差,可能使家庭从最亲近的地方变为最遥远的地方。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的微观社会群体,是对个体进行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因而家庭的经济基础如何,家庭的教育方式如何等各方面都会在后天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如果一个家庭在各方面都存在缺陷,那么对家庭成员的发展是有极大影响的,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更容易走上社会犯罪的道路。 综上而言,家庭的各方面不良因素与犯罪形成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本文也将从家庭因素起探讨犯罪形成的根源所在,以及做出相关的对策分析。 二、浅析犯罪形成的家庭根源 1、家庭的贫困 在当今社会财富分配明显两极分化的现实中,由于家庭贫困,以及家庭成员身无长物,缺乏任何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往往就会发生犯罪行为。比如有的家庭家境贫寒,但是父母却也不思进取,反而以身

浅析自然环境对人的犯罪的影响

浅析自然环境对人的犯罪的影响 李茜2012104020334 历史1203班 [摘要]个人社会行为的环境系统,全面地说,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每个类别又有不同层次。因此,应该说,自然因素是对人的社会行为,包括人的犯罪行为具有影响的一种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虽然不是犯罪的原因,但作为影响犯罪的因素,掌握其与犯罪现象之间存在的某些规律,对于分析犯罪原因、预防犯罪发生、科学打击犯罪都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地理;季节;时间;犯罪 一、前言 根据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产生犯罪的原因大致来自三方面:社会原因、个人原因、环境原因。可见环境也是滋生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环境又包括天然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因素:地理、季节、时间、自然灾害。 二、自然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定义:指与犯罪人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时空因素包括地域、季节、时间和自然灾害等因素。自然因素总是和社会因素及主体因素相结合才能对犯罪心理的形成有所影响。 1)地域因素。指边境、沿海与内地,山区与平原,农村与城市繁华闹市与偏僻小巷等因素。地域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作用表现在一是可以为犯罪人提供满足某种需要的对象,如边境、沿海多发生走私案件,农村多发生盗窃耕畜案件,城市多发生盗窃汽车案件。二是犯罪人可凭借地理环境增强既能作案成功又能确保安全的侥幸心理,如扒窃案件多发生在繁华闹市和公共场所,抢劫和强奸案件多发生在偏僻地区。入室行窃多发生在独门独院和高层建筑的高层居室。 2)季节因素。季节只有同人们的习惯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例如,春夏之际,特别是夏季,由于人们户外活动多,相互接触多,穿着单薄,体型清晰,对具有不良意识的人易产生刺激,而形成流氓、强奸犯罪心理,因此,温暖的季节中,流氓、强奸案件比其他季节要多。又如,扒窃案件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因为夏季人们穿着单薄,事主容易觉察;冬天穿得多,钱包多在内层衣袋,扒窃不易得逞。 3)时间因素。时间包括时刻和日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也有影响。例如,抢劫、盗窃、杀人、放火、猥亵、强奸等犯罪,多发生在夜间。白天工作时间,则易发生入室抢劫和盗窃,因为这时室内多只有老人或无人。至于日期,发薪日及其后几天,多发生扒窃和酗酒伤害的案件;重大节日前扒窃也较多;节日期间伤害罪较多。 4)自然灾害因素。自然灾害发生后,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突然变得困难,群众中存在紧张、恐惧、焦虑、忧伤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有不良意识的人容易乘人之危,产生盗劫、抢劫、强奸等犯罪动机。 三、影响犯罪的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一)地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位置,为犯罪人实施某种犯罪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条件。 1.住宅等私人场所的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及分析西方行为地理学派在对社会病态研究上,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分析犯罪心理的基础上,探讨犯罪作案地点的规律,并得出以下结论:(1)社会病态即犯罪行为的空间秩序,深受居民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如果居民对犯罪监视性强,举报率高,则犯罪分子不易下手,犯罪行为可能受到遏制。(2)犯罪行为明显因地点而异,如这一学派的佩尔经研究发现:行窃多发生于市中心,夜盗偷车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经济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在市场经济运行或者经济管理活动中从事非法经营活动,严重侵害市场经济秩序,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市场经济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犯罪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现代社会的经济犯罪与市场经济运行具有极强的共生性。“在宏观上,市场经济是以法律为边界的公平竞争的经济;在微观上,竞争主体均以获取超出平均利润为目的,以便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最大发展,这种生产经营目的成为经济主体采取非法手段突破竞争的公平界域的内在动力……不能否认‘有市场经济就有经济犯罪’这种客观现象”。 首先,竞争的负面效应刺激部分人形成经济犯罪动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客观内在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在需求。竞争给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以压力和动力,通过竞争实现优胜略汰,从而刺激了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竞争又是严酷的,生存的危机时刻威胁着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从而使一些利益主体产生了强烈的利己动机,使其为了本人、本企业、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而不惜危害他人、其他企业、地区、部门的利益乃至整个国际的利益,搞非法竞争,从而滋生以非法竞争为手段的经济犯罪。

其次,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差异刺激部分形成经济犯罪动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经济固有属性的作用,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以及社会分配不公现象客观存在,是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异明显扩大,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人则相对贫困。这种贫富差距在客观上给部分相对贫困者以极大的刺激,引起一些意志薄弱的相对贫困者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使其产生强烈的需求欲望,以补偿心理的平衡。当其不能通过正常途径满足其欲望时,便铤而走险,以经济犯罪的方式来满足其欲望。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呈良性循环,同时还建立了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但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和确立时间不长,尚处于起始阶段,在从计划经济转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这些市场的建立,给犯罪人提供了不少机会,犯罪无孔不人,渗透到各个市场中,使经济犯罪的种类不断增多,领域不断“拓宽”,许多新类型犯罪层出不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给多年施行计划经济的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活力,但缺乏市场经济发展经验和欠缺可模仿的成功模式,经济运作过程的失范也为经济犯罪提供了温床。 第一,市场经济的自主性促使经济管理权力失控、经济主体权利滥用。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是独立的经营主体和责任主体,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业要能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一方面使企业拥有经营权、决策权,企

论贫穷与犯罪的关系

《论贫穷与犯罪的关系》 学生姓名:马笑天 学号:06 系别班级:国际经济法0644 授课老师:岳平 时间:2008年12月14日 论贫穷与犯罪的关系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探讨贫穷与犯罪的关系,认为贫穷是犯罪最大的基础与原因。本文将贫穷分为绝对贫穷与相对贫穷,从这两方面进行论述,证明绝对贫穷的人会犯罪是因为没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相对贫穷的人则是为了自己的需求而犯罪,而这些需求往往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需求。从理论上证明观点后,又从实践上有了数据证明。 [关键词]绝对贫穷;相对贫穷。 [正文] 在论述两者关系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贫穷何为犯罪。“贫穷”是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缺乏(《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修订第三版p975);“犯罪”是指做出犯法的,应受处罚的事。(《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修订第三版p351)。那么,贫穷与犯罪之间有何关系呢?贫穷是犯罪的最大基础还是原因之一呢? 所谓“基础”是指事物发生的根本或起点(《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修订第三版p585),那么如果说贫穷是犯罪的最大基础就是说犯罪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基于贫穷发生的,贫穷是犯罪发生的最大根本或起源。所谓“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时间发生的条件(《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修订第三版p1549),那么如果说贫穷是犯罪的原因之一就是说贫穷是造成犯罪的条件,是它引起犯罪的发生。就个人而言,并不认为探讨贫穷是犯罪的最大基础还是原因之一有何价值和意义,事实上它们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为什么贫穷是犯罪的最大基础或者说是原因之一? 我所理解的贫穷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贫穷,并不是单单指绝对贫穷的人,即那些没经济来源生活贫困的人,而是除了这些人还包括那些相对贫穷的人,即能养活自己但并不满足于现在的经济收入,希望能有更多的财产供自己花费的人。 我们说贫穷是犯罪的最大基础或者说是原因之一的这一观点可以从两方面来论证。 一、理论分析 (一)、绝对贫穷者

论不良家庭环境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论不良家庭环境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专业: 作者: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联系电话: 完成日期: 通信地址:

论不良家庭环境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摘要]:青少年犯罪的历史性以及严重性自史以来就引起了专家与学者对其原因的探究,除了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外,其家庭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究竟有哪些不良家庭因素致使青少年误入歧途呢?本文将对此浅谈。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环境因素不良家庭 目录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二、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原因分析 (3) 三、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7) 四、结语 (10) [引言]: 100多年前,致力于维新强国的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3.67亿,他们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未来。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所以会如此关注,除了犯罪造成的危害性之外,青少年作为下一代的国家建设主力军,他们的身心健康深远的影响着国家明天的发展。如不加以关注,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青少年违法犯罪会成为阻碍国家发展,束缚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

率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后却突增到70%以上,从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在平均以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这些数据无不证明: 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程度正在日益加重。按照出现频率犯罪案件依次为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聚众斗欧、故意杀人等。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青少年犯罪的行为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向: (一)违法犯罪形式的团伙化 青少年违法犯罪多数是以有组织的团伙形式出现的,他们“饮血盟誓”、结兄弟姐妹、排座次、定帮规、立名称。这是因为青少年自身的条件决定的。由于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条件尚处在较薄弱时期,如果以个人的力量来达到犯罪目的,势必会加重其心理和身体上的承受压力,使其产生胆怯的念头。而这些人集合在一起,并进行必要的分工,则分摊在每个人身上的压力将会大大的减少,从而逐渐形成一些较为稳定的组织。基于共同故意来实施犯罪的案件,往往会有人把风,有人作案,有人负责销赃,最后共同分赃。 (二)违法犯罪年龄的低龄化 最近几年,不满14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在逐渐增多,甚至有些少年从小学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而犯罪者大都是缀学的青少年,还有的青少年片面地认为18岁以前犯罪不用负任何责任,所以才放心大胆的实施各种犯罪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三)违法犯罪手段的暴力化 即实施犯罪的手段残忍,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抢劫、

辩论:富有比贫穷更能暴露人性之恶

富有比贫穷更能暴露人性之恶(正方)

一辩稿 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各位观众大家好: 我方所持的观点是:富有比贫穷更能暴露人性之恶。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我方认为, 1、富有是指占有大量社会资源,包括财富,人脉,权力等,而贫穷就与之相反。 (我们将富有的人简称富人) 2、暴露则是指人把“恶”的想法付诸行动。 4、人性之恶是指人在主观意愿支配下违背道德、法律的恶行 3、而暴露“人性之恶”是指人在主观意愿支配下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违背道德或法律的事情。 (前提)其次,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他内心是充实的,这样的人不会去作恶。所以,在今天的辩题中,我方强调富有比贫穷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是建立在物质的富有程度来讨论的。 我方认为富有比贫穷更能暴露人性之恶,理由有二: 第一、富有在带来更多资源的同时,也使得富人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社会诱惑更多。都说当今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花花世界里有更多引发人性之恶的诱因。在这种资源富裕环境下获取事物的轻易性会使其产生一种想要之物皆可得的自我感觉,进一步激化贪婪的狼性,即膨胀的征服感,优越感,占有欲等心态,会怂恿富人去做违背道德或法律的事情,以此来获得更多未拥有的东西。就是这种强大占有欲往往会蒙蔽富人的双眼,使得人性之恶在富的环境里会继续放大,因此富人更能暴露人性之恶。 第二、富人的实力基础更强,人脉更广,并且有更多可以利用的条件,行事更加方便;所以,富人的犯罪成本低,他们在作恶之后,他们更有粉饰能力来掩盖自己的恶行,譬如花重金请有名气的律师为自己开脱罪行甚至用金钱做不正当的交易。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才使得富裕下的人在斟酌考虑之后,依然敢继续为恶。然而同样的情况,贫穷环境下为恶的阻力可谓相当之强,为自己开脱的能力又相当微弱,如何能轻易为恶呢? 第三、除了富人作恶的能力强,成本低以外,还有一个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在于,富人本身在社会中属于强势群体,他们掌握着社会上大部分的物质资源和话语权,当他们开始罔顾道德和法律,践踏人性的时候,处于弱势地位的我们无法跟他们抗衡,就会导致社会的进一步失衡。而我方今天强调富有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的原因也在于此。 终上所述,我方认为富有比贫穷更能暴露人性之恶。谢谢。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化学工程系 13 化学1班 09号冯秀霞 首先,很高兴能学习犯罪学这门课程,刚开始选课的时候还在担忧这门课会不会很恐怖,是不是专门讲那些变态的杀人案例的,因此很多刚开始也想选这门课的同学放弃了犯罪学而选择了其他课。很庆幸的是我坚持了下来,成为老师的学生。在老师每次课的第一堂课的认真讲解和第二节的视频欣赏中让我学到了很多有关犯罪学的知识,知道了很多案例犯人最初的动机是简单但多样的,也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大胆,更加清晰有关犯罪的心理学,懂的怎样去分析犯人的心理。 下面我就“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的现象”谈谈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让更多人知道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犯罪率。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事关青少年成长,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祖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长期以来教育、法律、社会各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又有了新的上升趋势,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减少和治理青少年犯罪这一行为成为了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内容。毋容置疑,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是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为复杂的社会化过程的开始。尤其是青少年,在其步入社会之前,家庭是其接触最多的环境。因此,家庭结构是否合理、家庭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家庭心理环境是否适宜,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若处理不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极易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环境,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始于家庭,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社会规范的接受,生活目标的确定,生活方式的形成,社会角度的培养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根源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研究,对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调查某地级市人民法院近3年内判决的365名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案件和全国已公开报道的35份经济犯罪公职人员的忏悔录的基础上,对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特征及根源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预防建议。 关键词: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根源 近年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活动猖獗,不仅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削弱了政府公信力,而且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损害政府形象,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分析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特点及犯罪根源,归纳提出相应对策,对遏制和预防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概念界定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不是法律概念,我国刑法中没有“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用语,但是刑法中规定有关职务经济犯罪必须以行为人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这一身份为前提,或以利用国家工作人员所具有的职务来实施犯罪行为为要件[1],这就为研究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公职人员经济犯罪”一词,由“公职人员”和“经济犯罪”组成。公职人员是指有公共职务的工作人员,经济犯罪一词是“经济犯罪是指在商品经济的运行领域中,为牟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经济法规,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但是,职务犯罪并非“公职人员”和“经济犯罪”两个词的简单组合,现在学术界关于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定义主要有:1.公务员经济犯罪是指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所从事的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2.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犯罪,是指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的与自身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的总称。3.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法定义务,侵犯国家管理公务的职能,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各种犯罪的总称。在借鉴这些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可以定义为: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在非国有单位从事与公共利益相关的职务活动的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为谋求经济利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违法的经济活动。它是一类对国家、社会和公众具有严重危害的犯罪类型。这一概念包含了三个方面: (1)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主体: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是特殊主体,实施经济犯罪的行为人必须是国家公职人员,通常是指以下几类人员: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人民团体中的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事业单位、企业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共事务的人员;其它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主要是指受政府委托或代表政府行使权力的工作人员,如救灾款物和土地补偿费的管理等等)。 (2)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客体: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犯罪客体为复杂客体,既包括公职人员的职务廉洁性,又包括一定的经济活动或财产关系,触犯法律,应该受到处罚的行为,属于经济犯罪范畴。 (3)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主观方面:实施经济犯罪的不法公职人员在主观方面故意心理,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挪用、占有或者其他的个人不法目的,尤其是谋取不法经济利益的目的。 (4)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客观方面: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必须与公职人员的职责有必然的联系,是在行使公共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发生的经济犯罪行为。如果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与其职责无关,则不能归属于公职人员经济犯罪行为。 2.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特征 由于研究对象的隐蔽性和特殊性,很难在犯罪行为发生的同时进行观察,所以本文主要

我国当前经济犯罪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经济犯罪现状 摘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利益格局调整所产生的不平衡性;市场经济建立发展过程中体制、法制、管理的滞后所产生的可资犯罪漏洞大量存在,以及市场经济本身负面效应和国际犯罪渗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由于法律的不健全,法律没有与经济良好的结合,导致经济犯罪也日益突出,呈现出十分严峻的态势。 关键词:串案,经管人员,犯罪 一党政、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犯罪多 由于现行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无论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处于决定决策的特殊位置上,尤其是那些头脑膨胀、私欲严重、心术不正的领导更是大权独揽,为所欲为,专横跋扈,无视党纪国法,例如:“原新乡市市委书记祝友文”在任新乡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阻挠压制群众批评检举,控告利用职权为其儿子经商谋利益,收受贿赂,接受礼金礼品,最后跃入经济犯罪的深渊。 二经管财经的人员犯罪多 在侦破的经济犯罪案件中,我们可明显地看出,会计、出纳、采购员、摊销员、保管员,这些直接管钱、管物的人员犯罪的多。而且手段多种多样,如多收少记或收入不入帐;涂改票据或开头大尾小的发票;重复报销或开假发票报销;销毁帐目后携款潜逃;对小金库里的公款进行贪污挪用。例如:某县1997年至1998年查办经济犯罪案件中48件53人,其中涉及业务员的有26人,涉及会计、出纳、记帐员的有7 人,占涉及经济案件人员总数的62%。 三窝案、串案越来越多 当前的查处经济犯罪案件中,往往出现抓住一个,捉住一窝,查出一案,牵出一串,有夫妻合伙作案的,有领导与下属勾结作案的,有同事结伙作案的。例如:和平县近600 万元贪污案内幕:1996年1 月17日夜晚,和平县城发生了解放以来最大宗现金被盗案,县国土局局长黄建会办公室里的62万元人民币被人盗走。三个月后,案件告破,现金是黄利用职权非法设立的小金库中部分存款。但事情并未就此终结,1996 年 4 月上旬,和平县检察院在侦查该案过程中,顺藤摸瓜揭开了吴月林等人利用办案之机,勾结犯案人员大肆鲸吞、贪污涉案公款近600 万元的内幕,至此,案情真相大白。 四顶风作案势有抬头,犯罪率有所上升 “党内决不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这是党的十五大对腐败分子发出的严正警告。但是,一些经济犯罪分子置党的警告于不顾,利令智昏,胆大妄为,顶风作案,经济犯罪从总体有增无减,而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例如: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1994年至2000年7 月,在担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单独或伙同其子李勃收受他人贿赂共计折合人民币1810万余元。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其判处死刑不立即执行。据统计,2000年全国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案件;查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2100多人。

(环境管理)论家庭环境和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浅论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并且正在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由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上,家庭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防线。本文就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作些探讨。 一、家庭环境的好坏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有80%和家庭教育不良有关。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重要的环境,家长与子女关系密切、接触多对子女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家庭是教育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家庭,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很深、很大的,而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直接原因,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品行塑造则有很大影响,家庭是社会成员成长的“第一课堂”,孩子习惯的养成、品行的塑造、心理的发展等个人素质很多是在家庭里形成的。社会成员要顺利实现社会化,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心理结构;在实现社会化之后,家庭同样承担着帮助社会成员遵守社会秩序,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责任。家庭环境的好坏,常常是导致社会成员性格品质优劣初始的直接的因素,孩子的许多习惯、品

行的养成,以及走向社会后的行为取向,在家庭里就已初步定型了,所以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二、导致不良家庭环境的主要因素 第一、残缺家庭。 残缺家庭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家庭结构破裂趋于小型化,传统家庭的帮助、保护和监督功能正在弱化。残缺家庭对青少年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过早的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这一切严重的阻碍了健康成长,诱发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缺少了父辈的关爱与教育,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残缺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发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1.家庭关爱的缺失造成青少年心灵扭曲。在青少年教育中,父母是第一位老师, 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如果家庭结构破裂,父母感情破裂、婚姻失败、家庭失和,以致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使子女得不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灵将遭到致命的摧残。他们目睹了父母是如何从和睦恩爱走向誓不两立,从而会使青少年怀疑人间的真情,觉得世界是如此的不可靠,人与人之间如此的不值得信任,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长期的内心痛苦,心理的失衡,渐渐地的使他们产生心理偏差,形成变态人格,很难融合到正常的社会中去。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孤避、冷漠和封闭,不愿和人交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愿和人交流,而是闭门苦思,在心理

贫穷与富贵的至理名言

贫穷与富贵的至理名言 导读: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甘地 把金钱奉为神明,它就会象魔鬼一样降祸于你——菲尔丁 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倍过悲哀。——托尔斯泰 金钱和时间是人生两种最沉重的负担,最不快乐的就是那些拥有这两种东西太多,我得不知怎样使用的人。——约翰生 财富不应当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比才 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 鸟翼上系上了黄金,鸟就飞不起来了。——泰戈尔 无知和富有在一起,就更加身份大跌了。——叔本华 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卢梭 贫穷不会磨灭一个人高贵的品质,反而是富贵叫人丧失了志气。——薄伽丘 夸耀贫穷比夸富裕更卑鄙。——斋藤绿雨 贫穷和财富都同样可以促使工作者和他们的作品退步。——伯拉图 不要羡慕别人的富,也不要哀叹自己的'穷。——小林一荣 人不可以苟宝贵,亦不可以图贫贱。——苏轼 忘怀你穷困的日子吧。不过,可别忘记它给你的教训。——歌德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富兰克林 富人自以为有智慧,而聪明的穷人能将他看透。——《旧约全书》 贫穷要一点东西,奢侈要许多东西,贪欲却要一切东西。——高里 财富本是作消费用的,消费的目的在于荣誉和行善。——〔英〕弗兰西斯·培根 不要相信那些表面上蔑视财富的人,他们蔑视财富是因为他们对财富的绝望。——〔英〕弗兰西斯·培根 金钱好比粪肥,只有撒到大地才是有用之物。——〔英〕弗兰西斯·培根 贫穷不是罪恶,只是不方便而已。——〔英〕弗洛里奥 人世间所有的荣华富贵不如一个好朋友。——〔法〕伏尔泰 财富只是增大,而不是满足人的欲望。——〔英〕富勒 贫困不是耻辱,羞于贫困才是耻辱。——〔英〕富勒 巨大的财富与知足的心理很难和谐相处。——〔英〕富勒 财富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吗?你瞧瞧周围,多少奢华的痛苦!多么辉煌的伤悲!无论财富怎样慷慨地流溢,贪楚都会将它们吞噬,然后又伸出双手!——〔英〕爱·扬格 有一句谚语“幸福不在于金钱”。早就应该把这句谚语改成这样:

浅谈经济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浅谈经济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经济犯罪,顾名思义,是指与经济有关的犯罪,包括贪污、贿赂、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以及内发生的与经济相关的犯罪行为等。经济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名个层面,因此,经济犯罪也就无处不在。 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阶段,一些预防经济犯罪的机制没有及时跟上,近几年来的刑事审判统计结果显示,经济犯罪正有越来越猖獗之势,波及社会各个领域。一批震动全国的大要案,如慕马案、陈希同案、胡长清案、成克杰案等都与经济犯罪密切相关。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引发的楼塌、桥垮以及特大火灾、爆炸等惨祸也时有发生,给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在建立和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在经济领域内,以非法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经济犯罪活动日益增多,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据统计,每年我国因不诚信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合同诈骗等经济犯罪带来的。 经济犯罪,一般人认为是个轻罪,事实上是国家对经济犯罪非常重视,刑法分则第三章专门规定了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用8 个条文设置了15种死罪。可以大胆地预测,经济犯罪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还会呈现上升态势。因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外向性将大为增强,经济和社会格局将受到显著的影响,经济发展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脱节和失衡将不可避免。在上述各种经济犯罪诱因的影响下,我们认为经济犯罪较之过去可能出现一些新趋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单位犯罪的现象将进一步增加。入世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完善,所有制结构将进一步由单一向复杂转化,从而使经济犯罪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变化。除了传统的自然人犯罪外,单位犯罪将会越来越多,诸如走私,生产伪劣产品;偷税等单位犯罪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其次,犯罪领域将进一步拓展。这一拓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向新兴的经济犯罪领域发展。入世后,各种专业市场不断得到发展,各种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将不断出现,而其规范机制却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建立或健全起来。在金融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高科技市场等不断兴起的新兴市场中,由于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极易成为各种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