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株潭区域物流金融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与业务运作模式选择

长株潭区域物流金融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与业务运作模式选择

长株潭区域物流金融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与业务运作模式选择
长株潭区域物流金融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与业务运作模式选择

2012年第34卷第9期

总第219期物流工程与管理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物流金融

doi:10.3969/j

.issn.1674-4993.2012.09.036长株潭区域物流金融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与

业务运作模式选择*

□平先秉,

魏有焕(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2

)【收稿日期】2012-08-15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长株潭区域物流金融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与运作模式选择》。项目编号:10C0306【作者简介】平先秉(1976—)

,湖北洪湖人,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 【

摘 要】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所谓制度,简单地说,就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文中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构建了促进长株潭物流金融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

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长株潭现行的仓单质押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长株潭物流金融产业现阶段发展的可行模式———以金融为主走向结合物流的模式。【关键词】物流金融;制度创新;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74-4993(2012)09-0088-04The System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ng 

Mode Selection of Chang-Zhu-TanRegional Logistics Finance Industry 

Development□PING Xian-bing

,WEI You-huan(Xiangtan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

e,Hunan 411102,China)【Abstract】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sts think that the so-called system is over a series of regulation of peoplebehavior,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ormal institution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This article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Changsha-Zhuzhou-Xiangtan logistic financi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innov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logistics financial industrial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thefeasible mode-to give priority to finance to the combined logistics mode on the basis of this analysis the problem ofChang-Zhu-Tan the warehouse receip

t pledge model.【Key 

words】logistics finance;system innovation;mode selection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者互相补充。正式制度包括政治与司法规则、经济规则以及契约。非正式制度包括习俗、传统、禁忌等非成文的规则。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以及执行的形式与成效共同决定经济活动的性质。特定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共同作用,减少了经济交易活动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讲,特定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结构就是利益主体进行私人成本和收益核算的外部环境或约束条件。

目前长株潭经济始终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物流产业、核心企业以及金融业各自迅猛发展,但是三者之间并非表现出一种稳定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的趋势。与现今整体供应链一体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各自为政)。特别是物流金融产业发展相对迟缓。这与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制度结构有关。根据长株潭现阶段三大产业(物流

业、制造业、金融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必须将三大产业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而结合的纽带即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产业。因此,为了实现物流金融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必须革除旧的制度与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进行制度与运作模式的整体创新。

1 促进长株潭区域物流金融业发展的正式制度的重构与

创新

1.1 建立和健全与完善物流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体系

在制度环境上,西方(以美国为例)早在1952年就出台了《统一商法典》。发展到现在,在这一法典的架构下,关于物流金融业务的相关法规已经相当成熟,真正做到了立法完备、登记制度统一高效、有公开统一的物权公示性备案系统、执法机制健全高效。为风险发生时的处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第9期平先秉等:长株潭区域物流金融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与业务运作模式选择

形成了快捷、有效、低廉的执行机制,强化了实现债权人权益的执行效果。比较长株潭,目前只有在《合同法》和《担保法》中的某些条款能够作为法律上的依据来判定相关业务纠纷的法律属性,相关的物权登记制度混乱低效,缺乏统一公开的物权公示性备案系统,执法低效、成本较高。虽然在2007年7月1日起执行的《物权法》中对担保、质押物权作了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为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但是,比较国外,在中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遇到的制度和管理障碍较多,运营更为繁琐,不能充分发挥物流仓储企业的独特优势,效率较低,对企业物流的支持力度较小。

因此,要想实现物流金融业持续健康的发展,现阶段必须进一步规范业务市场,必须修订原有法规制度中不符合实际业务发展的条款,制定有关物流金融业务的详细具体且有针对性的法律规章制度;建立公开、高效、统一的登记制度和电子化、网络化的物权公示系统;完善违约后处理机制,提高效率,节约实现债权成本使债权人能够准确地预见执行所需的时间和费用以及处分担保品所收回的金额。

1.2 建立与优化风险监管制度和监管手段

众所周知,开展物流金融时存在一定的风险,具体的风险有:①由于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相对地扩大了运营范围产生的运营风险;②物流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因缺乏完善的价值评估系统等技术而引起的技术风险;③针对库存质押物的保值能力,包括质押物市场价格的波动,金融汇率造成的变现能力改变等产生的市场风险;④质押物在库期间产生的安全风险;

⑤还有法律风险和由于货物的合法性,客户的诚信度引发的信用风险,现在的货款“逃单”现象,已经令整个物流金融陷入一种信任危机中。

因此在如何控制风险问题上,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思路:一是控制;二是市场激励方法。前者指设定风险评估指标,通过立法手段强制执行;后者指利用修正的市场机制保护物流金融产业的发展。例如,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严格执行合同条款;物流企业与客户、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确立优先权规则,建立专门的诉讼协调机构,扩大简易程序和非诉执行程序的适用范围,建立处理担保品的信息网络和专门市场,规范企业违约后担保品的处理流程和操作程序,从而有效降低业务的违约损失率。

1.3 构建充分竞争的市场制度,培育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垄断企业可以依靠垄断地位制定垄断高价,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从而缺少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动力和压力。中国物流行业开放得较晚,没有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结果成为中国效率极低和成本较高的行业。因此,要想提高整个行业发展的效率,必须构建充分竞争的市场制度,消除行业壁垒,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和规章消除垄断,保护公平竞争。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市场领域是各个经济主体活动的主要舞台。在市场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收益和成本、激

励和约束是明确的和对应的。因而,市场比政府更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既能提供适当的激励,也能处理当地获得的信息,还能利用分散于无数个个人习惯和倾向中的实践性知识。有效率的市场运作是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市场的运作过程中,必须转换经营机制,以适应市场需要。注重引导民营企业进行现代制度改革,鼓励产权主体多元化,鼓励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通过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各类资本相互融洽、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展的格局,培育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2 促进长株潭区域物流金融业发展的非正式制度的重构与创新

2.1 物流金融业发展的思维创新

任何一个产业或行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种思维,必须要进行思维的创新。对于金融产业的发展,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来看,思维的创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树立从静态关注市场到动态关注市场的思维。静态关注是从静止、局部的角度看待市场,关注物流金融需求状况;而动态关注则是从发展、全局的眼光分析物流金融的市场需求,特别是潜在需求。可以说,市场变化是创新的重要来源。物流金融创新要求物流和金融企业能够对市场进行动态的认识与分析,从市场需求或潜在需求的萌芽中捕捉创新灵感,重视从市场环境、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中寻求创新机会。因此,物流金融创新一定要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创新决策。

其次,树立从封闭的市场观到开放的市场观。在传统的观念中,市场观是一种封闭的“场所观”,即市场仅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企业与消费者的聚集地。开放的市场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维度对市场边界的限制,从市场经济下市场的本质内涵和独特功能来认识市场,强调市场的开放性,强调交换活动、交换关系和交换网络,强调各种伴随新技术和新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型市场和贸易方式等。思维创新要求在物流金融创新中树立开放的市场观,重视交换活动的增加、交换关系的强化和交换网络的延伸,顺应物流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积极进行物流金融创新。

2.2 确立物流金融的价值观与社会共识

物流金融是近几年才在长株潭流行起来的,物流金融作为物流业和金融业的有机结合,不仅是金融资本业务创新的结果,也是物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在物流金融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构建其发展的非正式制度,深刻认识到物流金融发展的价值观,并达到社会的共识。对于物流金融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从广义层面认识到物流金融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物流供给商在物流业务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这类服务往往需要银行的参与;二是要认识到物流金融是指在供应链业务活动中金融工具使物流产生的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三是要认识到物流金融是指物流业与金融业的结合,是

物流工程与管理第34卷

金融资本与物流商业资本的结合,是物流业金融的表现形式,是金融业的一个新的业务领域。

与此同时,要认识到物流金融发展的价值,它不仅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能将物流企业与金融业结合,创造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的业务空间,为各自走出同质化经营,转向差异化经营提供了可能。物流金融也能为创新的金融产品提供了销售的平台。同时必须认识到物流金融的发展为银行完善现代结算支付工具,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也为银行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

2.3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及公众在物流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物流金融产业的发展既依赖于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的调节,也离不开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鼓励公民和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NGO)(如物流行业协会、金融行业协会等)参与有关物流金融产业发展的决策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物流金融发展模式的形成。公众出于对自身权益的考虑,会通过舆论等特定机制自发地监督生产者的生产行为,促使生产者自觉遵守相应法规。NGO通过影响国家相关金融和物流政策等多种途径,促进物流金融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政府只要规范和激励非政府组织,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节约管制成本。非政府组织作为非正式制度约束,其约束力不像正式制度那样具有强制性,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强制力,能起到正式制度无法替代的作用。

3 促进长株潭区域物流金融业发展的运作模式选择物流金融产业是物流业与金融业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物流业与金融业共同创新的结果。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互为商机。笔者认为物流金融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两种可行模式:一是从以物流为主走向金融的模式,例如UPS在国外收购一家银行,配合强大的物流来发展物流金融;二是从以金融为主走向结合物流的模式。但是结合目前长株潭物流产业与金融产业运作的实际来看,目前促进长株潭物流金融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上还是应该以金融为主走向结合物流的模式。3.1 现行的仓单质押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仓单质押是物流金融发展的初级模式,指的是信贷人、物流企业和借款人的三方契约模式。仓单质押业务模式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主要是通过协议关系体现在货主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质押货物品种、数量等方面的选择都是由银行相关业务部门根据融资额来实现的,而以仓储企业为代表的物流企业处于从属的仓储监管角色,主要按照货主企业和银行的约定模式执行简单的运输、仓储和出货管理工作,不产生增值效益。在这样的三方关系条件下,传统的仓单质押模式存在以下弊端:

第一,银行不能合理地判断,且对质押品做出正确的选择。作为质押品的货物需要满足许多要求,并不是所有的货物都可以作为质押商品的。因为商品在某段时间的价格和质量都是会随时发生变化的,也就是说会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而对商品的市场和价格进行有效的评估并不是商业银行的主

营业务,没有也不可能组织专业人员来对质押品的市和质量做出分析和预测。因此,质押品的选择方面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

第二,不能激发物流企业的积极性,存在物流企业内部的风险。物流企业在传统的仓单质押业务模式中主要承担的是质押货物运输和按规定出货货物监管的责任,并没有创造出额外的价值。这样,物流企业不会派出专门的队伍来协助货主和商业银行完成仓单质押业务的履行,而且还可能会与货主企业勾结,开出不合格的仓单来骗取银行的贷款。这在传统的仓单质押业务模式中是无法很好控制的。

第三,无法控制客户企业的资信风险。客户的业务能力、业务量及商品来源的合法性等诸多方面对于仓库来说多存在潜在的风险,控制这些风险需要商业银行派出专门的尽职调查小组对客户进行详尽的调查,而现阶段商业银行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传统的仓单质押业务模式无法控制客户的资信风险。

3.2 促进长株潭区域物流金融业持续发展的业务运作模式选择———以金融为主走向结合物流的模式

以金融为主走向结合物流的模式在长株潭运作基本上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模式,即统一授信模式和物流银行模式。3.2.1 统一授信模式

统一授信模式是由信贷人统一授信给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承诺按约定利率支付给信贷人利息。为了克服传统的仓单质押业务模式的弊端,以物流企业为银行授信主体的统一授信业务模式就应运而生了。统一授信业务模式是物流金融的一种创新模式。其运作流程是:商业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资信情况、业务规模、商业运作状况、行业主导力量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签订《银企合作协议》及《抵押贷款协议》,以一定的资产为抵押,将授予物流企业一定授信额度;然后由物流企业在银行核定的额度范围内综合考察其所拥有货主企业状况,与货主企业签订《抵押贷款协议》,在货主企业提供一定货物、商业订单抵押的情况下,为货主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货主企业根据签订的相关协议与合同,分批次地向物流公司质押货物并分期偿还贷款。

统一授信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和中小货主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传统的仓单质押要求银行了解质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承销商等,要察看凭证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超出了银行的业务范围,银行不具备辨别信息的专业力,而掌控着企业物流的机构在这方面却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因而银行选择与物流企业合作可以有效地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银行零售业务的批量,降低了银行的运作成本。目前的资金流运作过程非常繁琐,特别中小企业单笔的业务量较小,从而运营成本相对较高,这时如果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加人进来,就可集聚业务量,同时分担银行的部分业务及成本,就可提高整个流程的效率。可大大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号召力。物流企业对于库存及流通的区域变动,可以以其专业优势通过库存管理、配送管理做到了如指掌,为客户提供金融担保服务成为一

09

第9期平先秉等:长株潭区域物流金融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与业务运作模式选择

项物流增值服务的项目,不仅给自己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还可以提高企业对客户的吸引力。

3.2.2 物流银行模式的发展与选择

物流银行的全称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是指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而且符合要求的物流产品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较强实力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和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后向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融资、估算等银行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物流银行业务是近几年来广东发展银行茂名分行厂商银行业务与动产质押业务的升华,与现有的动产质押业务相比,此项业务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

物流银行就其根本,属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一种,它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抵押贷款或质押贷款,是因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传统金融贷款中银行与申请贷款企业双方面的权责关系,也完全不同于担保贷款中担保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三方关系。“物流银行”业务将经济活动中所有供应、生产、销售、运输、库存及相关的信息流动等活动视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总体,通过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对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从而使产品的供销环节最少、时间最短、费用最省。它越来越倚重于第三方物流商,目前主要表现为物流商的配套管理和服务,形成了商业银行、物流商、贷款企业的三方密切合作关系。物流银行的发展为物流商为提升竞争力涉足金融服务,为商业银行为拓展业务进行金融创新,同时解决了广大中小企业深陷“融资难”的困境。

“物流银行”的解决思路是,首先,建立、理顺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其次,银行根据稳定、可监管的应收、应付账款信息及现金流,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进行信息整合;最后,由银行向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业务服务。因此,从广义的角度讲,为物流企业资金运营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都可称为物流银行;而从狭义的角度,“物流银行”则专指,物流质押银行贷款业务,即企业以市场畅销、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抵押作为银行授信条件;银行根据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向物流企业提供贷款。

[参考文献]

[1]丁勇萍.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其风险控制[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5).

[2]李毅学等.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比较分析及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07,(10).

[3]马文姬,顾幼瑾.国内物流金融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

[4]梁虹龙,欧俊松.物流金融初探[J].物流技术,2004,(9).[5]邹小芃,唐元琦.物流金融浅析[J].2004,(5).

[6]袁红,王伟.物流服务的新领域[J].中国物与采购,2005,(2).

[7]储雪俭,梁虹龙.对发展物流金融中信贷险防范的思考[J].物流技术,2005,(2).

(上接第83页)中又增加了困难[4]。在综合型食品冷链配送结构中,各个节点以网络的形式连结在一起,形成立体的层次分明的结构,冷链配送主要由第三方配送完成,同时有机结合部分自营配送,满足不同的冷链需要。而专业冷链物流企业运作专业,设施设备齐全、全程保证冷链环境、管理水平先进,能保证冷链食品配送的安全有效,再加上规模较大,能满足北京市相当一部分的冷链配送需求。

4 结论

本文对北京市食品冷链配送结构进行了分析。综合型配送结构适应北京市食品冷链配送的需要,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并非所有的配送都由第三方承担就能达到更优的配送效果,有时自营配送更为灵活快速,所以在实际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使用第三方配送。

本研究中未考虑电子商务中的送冷链食品到户的配送情况,可作进一步研究。

特别感谢北京市科委支持的课题“‘首农’蔬菜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与示范”(Z111105000111010-3)和北京交通大学校基金“北京市食品冷链配送协同研究”(2011JBM233)对本文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冷链物流报告(2010-2011)[R],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

[2]万晓,周宁.我国商业连锁企业的物流系统配送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19-21.[3]孙杰,司京成,兰洪杰.北京2008年奥运会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研究[J].食品科学,2008,29,(07):470-478.[4]张家瑞,张堃.北京市肉类食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J].物流技术,2011,30,(7):79-81.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类型及发展模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97205559.html,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类型及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张明安悦谭雪兰张香芽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17期 [摘要]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地区2016年23项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组成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生态保育和社会保障四项功能指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体系。在识别乡村功能多样化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乡村功能值进行测度,在空间地域上进行功能类型的划分,将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研究区域划分为综合型、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型、农业生产——人居生活型、人居生活——经济发展型、生态保育——经济发展型和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型六大功能类型;基于区域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功能综合型、生产主导型,生态——旅游复合型和生产——生态复合型四类发展模式。 [關键词]熵值法;乡村功能;功能类型;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快速转变,农村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乡村功能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功能向经济发展、生态保育和社会保障等多功能方向发展,乡村地域在当前社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选取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从县域空间功能差异的角度出发,构建乡村功能评价模型,探求乡村发展新模式,对长株潭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长株潭地区位于湘江下游,地处湘东,下辖23个县市区,3市呈“品”字型布局,两两相距不足20km。地貌类型涵盖了平原、丘陵、山地、岗地等,湘江纵贯区域的南北,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2016年长株潭地区土地总面积为2.81万km2,是湖南省面积的13.27%,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205537.10hm2,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466.50hm2。2016年长株潭地区总人口1449.95万,占全省人口的21.25%,农村人口440.59万,城镇化率69.63%,地区生产总值为13681.9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25:50.09:44.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647.67元,已进入城乡转型的发展阶段,是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快速城市化区域。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等特点推动乡村发展,针对性地定位乡村功能和发展导向、增强乡村功能特色和竞争力,具有较为明显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一、文献回顾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区域金融理论是我国学者推动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是区域金融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范方志、张立军(2003)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分别研究其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水平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的结论。支大林、祝晓波(2004)拓展了范方志、张立军(2003)的研究,提出了开放条件下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变迁影响的理论模型。叶耀明、纪翠玲(2004)将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得出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发展能有效促进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刘赣州(2005)承接前人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分析了金融支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惠晓峰、沈静(2006)将东北三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了东北三省各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东北三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影响。马智利、周翔宇(2008)采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法实证分析了1978-2006年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只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金融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反之却不成立。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国内一些学者在我国整体或大经济区域层面分析了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而进一步深入到地区层面的研究却很少,因此,省域、市域和县域金融发展对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将是区域金融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以宁波为例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金融发展指标。戈德史密斯1969年提出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金融相关比率”指标,它的定义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由于缺乏地区金融资产的统计数据,国内学术界在计算金融相关比率时,一般采用存贷款额/实际GDP的比值。本文以宁波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当地实际GDP的比值反映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当地实际GDP的比值表示金融体系提高储蓄对产业产值的影响作用。 2.产业结构升级指标。产业结构就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本文采用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来表示产业结构升级。 3.数据来源。本文收集了1978-2007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以及金融机构存贷款数据,通过计算得到贷款余额/当地实际GDP、存款余额/当地实际GDP、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数据指标。本文所有实证分析数据来自《宁波统计年鉴》(1978-2007年)。 (二)研究方法和实证模型 选取三次产业产值为被解释变量,金融机构存款余额/GDP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为解释变量,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建立回归方程: lnY i =i1lnF1 +,其中Y i表示第i产业各年的产值,F 1表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F2表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GDP 的比重,

产业发展和长株潭协同发展

三、关于长沙产业未来发展重点方向 长沙的产业是全省的龙头,2016年,长沙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33.3%,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30.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41.7%,长沙产业发展将影响和带动全省经济增长。未来,长沙产业将突出高端、智能、融合发展,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一是巩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烟草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旅游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优势、提升层次;二是推动大汽车、大健康(含生物产业、健康养老等)、大智慧(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大环保(含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壮大规模,成为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使长沙具有支撑引领作用的千亿级产业集群达到10个;三是充分挖掘装配式建筑、航空航天(含北斗)、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基因技术、3D打印、检验检测等新兴产业潜力,在虚拟现实、智能驾驶、基因检测、激光陀螺、无人机等未来产业领域布局一批示范项目和示范企业,推动新兴经济聚合共享、跨界融合、高速增长,积极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四是加快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全面配套和融合发展。争取通过5-10年的时间,形成一批“互联网+”“智能+”“创意+”“共享+”“生态+”等具有长沙特色的新经济形态,培育形成至少1个世界

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业迈上5000亿元台阶,新材料、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产业突破2000亿元大关。 四、关于支持长株潭协同发展 长株潭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推动三市一协同发展,有利于提高长株潭区域的经济规模和整体实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引领辐射带动全省的作用。因此,建议省里对长株潭协同发展予以重点关注的支持:一是进一步加强高位协调。建议省里成立更高层次的长株潭一体化协调机构和专项议事制度,商议协调三市协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克服“属地管理、条块分割”的弊病,充分调动三市的积极性,统筹推进长株潭一体化。二是进一步畅通交通联系。加快完善长株潭城际线系统,重点支持长株潭城际(西线)、长株潭城际铁路与石长线间联络线、长浏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打通三市之间的“断头路”,重点支持长株潭城市群城际快速道路“断头路”连通工程、长沙南北横线、长沙南部片区打捆式公路等项目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新落户湖南的重大产业项目,从省级层面统筹考虑三市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有针对性的吸引落户,支持长沙壮大工程机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汽车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主导产业;支持株洲壮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主导产业;支持湘潭壮大电力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主导产业。四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

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区域金融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它由区域金融比较优势和金融竞争优势所决定。具体而言,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应从金融生态环境、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能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最终表现为市场力(金融市场化)、资源力(金融资源配置力)、增长力(金融业盈利能力)和开放力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又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同时,这些因素又受金融政策、经济基础、人才政策、教育环境等间接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讨论区域金融竞争力,可以说明区域金融竞争能力的差异,以及金融因素在提升省域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和途径。依据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竞争力理论,剖析和分解影响金融竞争力的各项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分层次的区域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 一、区域金融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区域金融竞争力分析是建立在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竞争力理论基础上的。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金碚,20XX)。它是以区域作为考察基本单位,以资源禀赋、集聚经济和转移成本为假定前提,以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为核心的科学。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或市场的能力(金碚,20XX)。金碚还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制,认为一个区域的竞争力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因素。 一个区域的竞争力是各种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产业竞争力、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等。其中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具有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这些都离不开金融提供的资金或资本支持。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表明,金融已成为社会经济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区域金融竞争力内涵 相对于区域竞争力比较成熟且已经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而言,区域金融竞争力还是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新课题,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内涵。有关区域金融竞争力的概念在现有文献中大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出定义。许涤龙(20XX)将金融竞争力按照竞争主体的层次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金融竞争力。宏观层次的金融竞争力是指金融体系竞争力;中观层次的金融竞争力是指区域或

浅谈欠发达地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考

摘要:“十二五”期间,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宁夏等欠发达地区仍处于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阶段,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更显重要。要结合地区实际,塑造和培育创新环境和网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对策措施宁夏 区域发展的实践表明,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塑造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主体,培育区域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相关文献回顾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后,创新理论研究取得了显着成果。熊彼特指出,企业和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但创新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的过程,企业创新成败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因素,还取决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市场规范程度、政府政策、社会教育程度、公民对创新的认同以及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只有在创新系统中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并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创新参与者(公司、大学、组织、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等)的相互作用。弗里曼(Freeman,1987)提出国家创新系统并对其进行开拓性研究,之后成为研究热点,推动了创新理论进一步发展。克鲁格曼(2000)等认为,研究创新体系的最佳空间是国家次一级区域,由于区域聚集创新活动主要基于区域范围。库克(Philip Cooke,1992)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虽然区域创新系统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理论体系,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我国学者王缉慈(2002)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将区域创新体系界定为“区域网络各个节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等)在

长株潭一体化

长株潭一体化 作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经济一体化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不管是成功还是挫折,都将给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这些后来者刻骨铭心的启示 从省政府大院的后门进去,进湖南省改革和发展委员会的办公楼,上到二楼楼梯口,一眼就能看见对面的门牌上写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办公室”。让湖南人牵心挂肠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蓝图很多就是在这里孕育成型的。里面很挤,4个人,摆了4张办公桌和4张电脑桌,房间就只剩下一个小过道,走路还要当心别碰着靠墙处叠放的一摞摞油画一般的规划图。 办公室副主任首先庆的桌面上总是摆放着或者要签字盖章或者要呈递报送的材料。原定于4月底和世界银行的项目贷款谈判推延到了5月,但是这边的材料准备工作还要抓紧进行,因为这关系到贷款额度为1.72亿元的湘江生态经济带的重大项目的成功启动。而更复杂的事情还在后面。贷款协议一签,办公室就要立即着手开始协调长株潭三地建立“大公交”系统的难题。 一个官员评价说,果真如此,“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才算迈出了管理体制改革的具有意义的一步。 一、曲折的经济一体化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同处湘江中游,呈“品”字形分布。从长沙到株洲、湘潭两地不过40多公里,株洲、湘潭两地则不过10多公里,这只相当于北京城从东边走到西边的距离。除了地缘上的紧密,三地在经济社会上亦有相当多的联系,“长株潭一体化”很自然进入了湖南人的视野。 一体化的设想可追溯到1950年代末,那时便提出带有当时时代色彩的概念:将长株潭三地连接起来,模仿苏联的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建立“毛泽东城”。据说这个建议由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时任湖南省副省长的周士钊在1950年代进京时正式提出过,但这个建议遭到毛泽东本人否定。 及至1980年代,中央批准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就在这个时候,1982年12月,当时身为湖南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的张萍在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议上提出,把长沙、株洲、湘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逐步形成湖南的经济中心。此论一出,反响十分热烈。 “株洲和湘潭原来是同一个县下面的两个乡镇。1952年以前,株洲就是湘潭县的一个乡镇,我记得当时只有7000多人,湘潭市也就是原来湘潭县的中心城镇。你说,两个地方能隔多远?”张萍说。 当时的长沙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在全国30位以后,然而张萍分析认为,湖南有一个非常稀缺的城市资源———长株潭城市群。这三市不仅相距很近,呈“品”字形分布,具有不可分割的经济和社会联系,同时又是湖南省最发达的核心地带,如三市联合,工农业总产值和总人口可以在全国中心城市中排第9位,城区工业

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探索

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探索 论文内容摘要:在界定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概念时,应全面考虑不同行政区划的地理邻近性、产业关联性,本文基于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与跨行政创新体系的辩证关系以及借鉴美国、日本的都市圈模式等因素,对跨行行政区创新体系进行研究综述。随着生产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剧、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的延伸,区域之间的合作愈加密切,跨行政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行政区域跨行政区域创新创新体系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基于行政区域的,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下,这种创新体系往往加强了行政区域意识,人为地隔断了创新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主体与要素的流动(特别是在区域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从而降低了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率与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现状 在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如Saxesonian(1994)等强调的区域都是特定地理、历史、文化因素的区域,如硅谷、麻省128号公路,并不以行政区域为重点。但在我国,国内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多偏重于行政区域单位评价之上的城市竞争力分析,打破行政界限进行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很少。根据Kaufmann 和Todtling的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形成的障碍之一,是占优势的市场与互动空间处于区域之外。随着生产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剧、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的延伸,区域之间的合作愈加密切,跨行政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化发展的主流趋势。随着邻近地区的创新主体联系与合作的加强,一些跨行政区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创新合作,增强大区域整体竞争能力,必须加强跨行政区创新体系研究(龙开元,2004)。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与核心特征 (一)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龙开元(2004)认为跨行政区创新体系是指跨行政区划的一种区域创新体系,是由不同行政区划内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科研院所、大学以及政府在具有统一创新环境下相互作用,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一种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创新体系。如跨二省一市的长三角10多个地区组成的创新主体间形成密切的创新联系与合作

某区金融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某区金融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核心产业,是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范围内,金融机构密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交易活跃、信用体系健全,且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较强的支撑和辐射效应,就可以称之为“金融中心”。**区,作为全省金融机构聚集度最高的区域,作为****CBD的所在地,责无旁贷地应该承担起建设**省金融中心的重任。为了进一步促进**区金融产业的发展,加快打造**省金融中心的步伐,笔者对**区金融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策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分析。 一、**区金融产业发展现状 毫无疑问,**区的金融产业在全省最为成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底蕴最为深厚。据清《**省通志》记载:略。可以说,**区是全省金融底蕴最为深厚的区域。 2、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目前,以***大道和***路交汇处为核心的****CBD,已经聚集了2家省级金融监管机构、17家银行的省级分行(含外资银行1家)、12家全国性证券公司的省级分公司、18家全国性保险公司的省级分公司,以及206家各级银行网点、26家证券公司网点、43家保险公司网点。绝大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在*省级分部均落户**区,各级金融机构数量占全市一半以上。如此高密度、高规格的金融机构,在**省无人能出其右。 3、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如前所述,入驻**区的金融机构中,

相当大一部分为省级机构。**区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覆盖全省,管理和运营着全省90%以上的金融资产,对全省乃至周边省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如果说全省的金融体系是一个“血液循环系统”,那么**区就是一颗强有力的心脏,控制着全省金融血脉的流动。 4、配套产业较为完善。除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之外,**区还聚集了16家担保贷款公司、21家典当抵押公司、196家各类投资和基金公司,以及大量的财会、评估、审计、经纪等类型的企业,构筑起**区多元化的金融产业格局、良好的金融产业链条和完善的配套产业体系。 二、**区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区已经具备较好的金融产业发展基础,且发展势头强劲,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比,金融产业综合竞争力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产业结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银行业一枝独秀,最为发达;证券、保险业稍逊;期货、信托、资产管理等方面则表现不活跃;基金、投资类型的企业发展零散;大量的担保、典当、抵押等类型的公司发展规模偏小,未能形成品牌企业和规模效应。二是资本结构不平衡。从资本结构来看,国有金融企业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民营资本虽然成长较快,但占比明显偏小;外资金融企业资本规模还很小,外资银行还仅有***银行一家进驻。 2、空间布局规划不明确。虽然目前以***广场为核心的区域金融机构高度聚集,但**市对于发展金融产业的空间布局规划仍不甚明确。尤其是近年来,各区县争相发展金融产业,一定程度

长株潭一体化的问题及应对

长株潭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对比珠三角

长株潭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对比珠三角 摘要:长株潭作为湖南的经济核心,早在1982年长株潭经济整合的概念被提出,但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行政体制,人们观念的制约,长株潭一体化基本处于理论阶段。到1997年,长株潭一体化的专题会议召开,提出“把长株潭城市群建成湖南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战略决策,长株潭一体化从此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但长达近四十年的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依旧缓慢,反观珠三角的发展怎“飞速”两字了得,那么是什么制约着长株潭一体化的进程,长株潭一体化到底存在着何种问题? 背景: 简介: 长株潭是指长沙、株洲、湘潭所管辖的区域范围,辖三个地级市、四个县级市、八个县、十一个市辖区、177个建制镇、142个乡。总面积28254平方公里。2000年总人口1239.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8.97万人,城镇人口507.1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0.92%。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是湖南省政府为了进一步整合促进长株潭(长沙、株洲和湘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所提出的宏观规划。目标是通过包括资源、市场在内的经济要素的一体化促进三市集群经济的规模,提高以长沙为核心的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以及区域辐射力,并进而促进长沙、株洲和湘潭地区社会生活的融合。 珠三角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农村工业化程度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快等特点。 发展结果: 长株潭一体化1982年提出,1997年开始正式实施,到如今历时将近四十年,但进展依然缓慢。2003年,提出长株潭一体化的理论基础的张萍先生评说“第一,如果从‘总体规划启动,基础设施先行’这个要求来说,可以说现在完成了60-70%,用了六年时间。最终完成可能还要两三年。用8-9年时间完成这个阶段,进展速度慢了些。第二,从产业和市场的一体化来说,没有取得突破,还是分割的。第三,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相应改革和创新。不解决体制问题,不可能突破。”时至今日,长株潭一体化的现状较03年并无较大突破。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珠三角的发展历时17年,05年,城市化率69.5%;GDP为27843亿元,占全国GDP的17.0%。通过城市群竞争力比较,珠三角城市群在效率和产业发展水平两项指标的排名中名列第一,综合排名第二。2009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3.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0.7%,增幅高出全国水平2个百分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为

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的设计报告 摘要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用来更好的理解区域内创新过程的组织微观结构和其与外界的联系的分析途径。由于传统的经济手段主要集中在市场上,所以其代理人在价格形成的过程中,对体制框架,包括非市场型的公共机构及政策的制定者政府都有极大的忽视。由于这些异购代理商之间的交流与活动存在内在联系,另外又缺少一个共同的目标函数,所以这种方法的描述性大于分析性。本文概述了来自成功的创新集群和区域的案例研究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设计原则,这些区域包括美国硅谷,德国音频谷和北京附近的中关村科技园区。这些由努力而得来的经验是:一般情况下,这些创新体系远远超过传统的研发框架和新兴技术,但是也强调了创造一个新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包括在创新业务基础设施方面和两个研究领域的知识的产生与将全球市场上的知识转移到生产环节的区域链接方面。新知识的创造往往集中在高科技创新领域,这些领域是大科学,其区域比较优势在知识创造成功企业方面的执行意味着在全球市场销售新产品和服务。这已成为中央的一个长远的区域创新系统设计目标。它还明确指出,在世界上少部分地区,必须要达成一个临界质量,这一策略才可选。然而,面临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欧盟成员国必须接受欧洲研究区遵循这些方针,以获得在全球范围内长期的区位创新竞争力。否则,欧洲研究区就会落后于其他卓越的国家。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比较优势,创新全球化。 JEL代码:O2,O31,R11,R58,L52

引言 异购代理商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了一个全面的创新态度,这一态度使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得到发展性的考虑。这与熊彼特的观点相反,他是一个独立企业家(熊彼特1934年),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个创新的鼻祖。在上个世纪,创新过程受到良好的组织以减少个人的重要性,比如创新过程中的独立企业家,比尔·盖茨,或者史蒂夫·保罗·乔布斯。这不是说企业家和创业精神不是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而是说他们需要其他的代理商来补充完善。 时下,一个更好的理解是:一般情况下,要成功的创新并在市场上执行以取得重大可持续的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一些严重依赖于某个人的公司和区域创新系统,一旦这个人将来离开了,会非常容易受到打击。 创新体系的方法同样与传统的方法形成对比,传统的方法是一种发明,创新然后引入市场的线性程序。这种方式强调线性顺序并极高度偏向于供应方。这供应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必要的需求方。生产职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像解释变量一样象征了创新指标。(见纳德里,科恩,普鲁查1986)。即使这一功能被分解为第一阶段研发功能,或者知识函数和第二阶段的生产功能(见阿洪,豪伊特1992年,格罗斯曼,赫尔普曼1991)也不能改变一种指责,即忽视创新作为互动和学习的过程不能够完全的由这一形式化体现出来,因为这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是常见的。系统演化与协同进化不能很好地适应递归函数的线性因果关系的框架。创新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其异构代理商之间存在一个持续的互动过程(公司,政府机构,客户,如独立研究机构的外部合作伙伴等)。 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之外的方法 将创新剖析为供应方创新与需求拉动创新(见斯通曼1995)忽视了在创新过程中双方的相互交流的必要性。即使付出努力,复杂的交织活动也不能由对所有的必要因素缺乏完整的理解的个人掌控。成功的创新通常是创新团队的努力结果,他们通过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完成特定目标。 这些创新中涉及的不同实体(公司,研究机构,如大学、政府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融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体系,旨在促进和提升创新。这一区域系统往往在没有中央策划者时表现出应急行为,这些策划者设计和控制系统,能够足够确定地预测其行为。通常,相当的不确定性要作为体系中的部分得以流通取决于其所有部分的知识不完整性,以及在合作创新以实现其特定功能和刺激性结构方面的努力。通常情况下是与类似生态创新体系的这些体系中产生的创新过程对照的。 区域创新体系的目的和范围:超越简单的任务取向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也不同于定向任务创新组织的概念,比如传奇曼哈顿岛项目。在激烈的区域竞争环境下,为区域创新寻求一个现实的目标是区域创新体系设计过程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通常情况下,在定向任务项目中如曼哈顿岛项目,有目标的创新在一个创新体系内的定义都不是很明确。通常特殊目标必须首先经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相互交流与合作才能定义。一些协会应用SWOT分析法体现了当下的区域能力必须被考虑在内。此外,区域创新体系解决了整个区域的具体创新活动。硅谷的创新概况是不仅仅要完成简单的任务,如开发高性能的微处理器或者单一技术,而切要促进半导体在这一领域达到创新的世界前沿水平。(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萨克森尼安,1994,2006) 如果在此环境下不能完成区域可用资源的储存和区域创新体系协会的可实行目标的讨论,创新体系的设计将缺少足够的基础来实现区域功能。 创造一个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十个方面 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认证硅谷产地的是个有利元素。及: 1有利的游戏规则硅谷在独特的美国创新体系和企业精神中运作。国家制度由法律,法规,证券,税收,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摘要: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具备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群、影响和辐射四方的区位优势。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结构紧凑、区位条 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城市群资源。 一、背景分析 长沙、湘潭、株洲三个城市分别发端于春秋战国、隋朝以及三国时期,三个 城市呈品字状相邻分布于湘江下游,彼此城市中心直线距离分别为:长沙与湘潭、株洲 40 公里,湘潭与株洲 20 公里。历史上多数时期三地同属于大长沙,联系紧密。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具备建设区 域性中心城市群、影响和辐射四方的区位优势。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结构紧凑、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城市群资源。 2007 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这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在新时期赋予长株潭城 市群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长株潭城市群进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实现又好又快 发展的新机遇。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曾有专家提出合并三市为“毛泽东城”的构想,80 年代初长株潭经济区由构想开始转入理论探索。 1997 年,湖南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省级协调机构,开始推进长株潭 三市一体化。 2006 年 11 月,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时任省委书记张春贤在报告中提出 了“ 3+5”城市群战略。 2007 年 12 月 14 日,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 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轮新的发展空间由此打开。 2012 年 7 月 16 日,正式亮相的《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

长株潭一体化简介

长株潭一体化简介 “长株潭经济圈”应该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长株潭经济圈”是一体化的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市。广义的“长株潭经济圈”应该是“以一体化的长株潭为核心的包括湘中北部赣西部若干城市组成的经济圈”。 非常遗憾的是湖南当局目前的兴趣似乎是仅仅对打造三市一体化感兴趣,所谓“一点一线”战略,只盯着长株潭一点,而“一线”尚且无实质性突破,更谈不上谋划大的发展格局。 作为为湖南人民掌舵的湖南省委省政府肯定有自己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应该说大方向不会有什么问题.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中部崛起,若干城市群角逐的大背景下,除了长株潭一体化,打造狭义的长株潭经济圈之外,其它城市和地区的梯次发展和在大湖南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定位并不明朗.各城市和地区肯定也各有各的高招,但从省里的战略看,似乎根本就缺乏一个明朗的全面战略。 先看“狭义长株潭经济圈”的优势,优势在于独具特色的"一体化". 一体化进程,是绝对不同于小珠三角、长三角和其它城市群的。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向一个城市发展。我个人认为,长株潭一体化过程中,是完全可以避免类似长三角珠三角内部摩擦的。因为: 1,长株潭是“一体化”,而不是象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松散联盟,联系的程度更为紧密。 2,既然是“一体化”,就是在城市发展中的工业布局城市功能有统一规划,三地各有侧重点,有机结合,优劣互补。规划可能更科学,可以避免重复建设。 3,长株潭属于一个省,不象长三角三省一市。也不象珠三角,内有双雄争霸,外有港澳吸引。长沙的中心突出,便于协调发展。 4,虽然目前行动上还无所作为,但,毕竟湖南战略中还有个“一线”计划,这个“一线”及一纵三横铁路沿线城市的发展,将来可以促进长株潭。 所以,长株潭要好好利用这个优势。 劣势或缺陷就在于,在打造长株潭一体化的同时,没有明确确立“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大经济圈”战略概念。放在大湖南的发展背景下,一体化的长株潭规模太小,放在湖南这样一个大省里是很单薄的,可谓势单力薄。特别是和国内已经崛起和正在打造的其它经济圈或经济区相比,狭义的长株潭经济圈,实在渺小。看看珠江三角洲,小珠三角包括大半个广东,泛珠九省,长三角是直辖市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各一部分组成。京津冀两个直辖市一个省。至于河南的中原城市群、湖北的大武汉城市群规模如何,由于湖南网友很不愿意听,我就不说了。在“1+1>2”经济互动公式下,规模的扩大不仅仅是算术相加的,而是能促进整体质的提升的。湖南省当局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暂且不表,网上的湘籍弟兄们是根本无视“狭义长株潭经济圈”规模过小这一现实的,在与其它地方比较和嘴上争雄的时候,有意识地回避这一事关湖南发展大局根本性问题。理论上讲,一体化之后的长株潭,要在全国冒尖,或者称为第几“极”(湖南媒体说争第五极,网友说要保五争四)是完全有可能的。从发展速度上从人均上,这三市是可能冒尖的。但是,一个大省,仅有三市冒尖,这个“极”也太小了。虽然理论上讲,三市冒尖之后,可以带动湖南其它,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目前长株潭和湖南其它地方的经济互动关系很差,缺乏将来“带动其它”的必要铺垫和产业联系。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绪论 200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先后承接了湖南省湘潭市、浏阳市、株洲市、衡阳市、永州市、醴陵市、湘乡市和湘西里耶镇等城市的总体规划编制任务,特别是2001年上半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接受湖南省人民政府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株潭办”)的委托,承担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国际咨询的技术咨询工作,该工作从三市一体化的研究高度出发,提出了整体的框架研究报告,保证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国际咨询工作沿正确的技术路线圆满完成。中规院项目组在2001年8月份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工作会议上向湖南省党政各级领导详细汇报了框架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些工作基础上,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在会上明确提出委托中规院进行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的任务。后经长株潭办与中规院多次磋商,确定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为项目正式名称。2002年5月双方正式签定合同,中规院将其列为院管重点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展开。 2002年6月—7月,中规院项目组正式进驻现场,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现场调查工作,并在调查结束时,向长株潭办作了调研情况的初步汇报交流。 2002年9月6日,中规院项目组向院总工联席会议作了关于现状问题的初步汇报,听取总工意见。项目负责人严奉天等介绍了项目进展情况,李晓江、杨保军等院领导发表了意见,蒋大卫、官大雨等院总工提出了下一步的技术工作要求。 2002年底,中规院项目组赴长沙向省直各部门作了城市群区域规划整体框架构思的汇报。 2003年2月,项目组在中规院一年一度的院技术交流会上作了交流。

2003年3月,项目组向院总工室作了技术汇报并发了会议纪要。 2003年3月,项目组进行了补充调研。 2003年4月,项目组先后向湖南省部分老专家、湖南省建设厅作了沟通交流,并向湖南省长办公会作了技术汇报。 2003年8月,中规院李晓江副院长和严奉天高级规划师在第四次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会议上作了汇报。 2003年12月,中规院项目组许顺才、刘贵利、杨明松等赴长沙向省直部门、三市有关部门进行了纲要前的阶段性成果汇报。 2004年5月和6月,中规院项目组多次赴长沙,就区域规划纲要阶段性成果与各有关部门和专家讨论并修改,形成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2004年8月7日—8日,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长沙市组织了省内、外16位专家,对《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纲要成果进行了评审,专家组对该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分析深入,规划的主要内容,符合该地区的实际和发展要求。规划成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并在区域规划的编制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评审会主任赵士修认为这是国内第一个内陆城市群区域规划,规格高,难度大,富有新意。为进一步完善规划成果,专家组提出了若干主要意见和建议。专家们同时强调,湖南省是中部地区最早启动区域规划的省份,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先机,为这一规划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4年8月底,中规院项目组又赴长沙市,与省直各专业部门和三市政府就专家意见逐条进行了落实,并作了补充调研。

金融产业园发展规划

**金融产业园发展规划 序言 建设金融功能先进、商务服务集聚的城市功能区,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区域品牌。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对于产业扩张、集聚和升级的促进和支撑作用,以园区化建设带动金融产业加快发展。依据《国家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结合**发展实际,特编制《**金融产业园发展规划》。 本《规划》起止年限为2009-2020年。 一、现实基础 (一)金融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全市金融体系建设逐步完善,金融业规模不断壮大。2008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2亿元,金融机构贷款比例有所增加,已形成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市场需求基础、金融要素基础和配套要素基础。 1、金融组织体系初步形成。金融市场主体数量初具规

模,共拥有各类金融机构网点700余家,金融从业人员1.1万余人。银行类金融机构12家,营业网点500多个,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5家,政策性银行1家(农业发展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2家(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1家(**市商业银行),合作金融机构1家(农村信用社)。保险类金融机构22家,营业网点138个。证券类金融机构4家,营业网点8个。信托投资、典当行、担保公司等其他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发展。 2、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机构存贷款业务增长较快。截至2008年12月末,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202.1亿元,首次突破1200亿元大关,环比增加19.4亿元,增幅较上一年同期少增78.4亿元;比年初增加84.5亿元,增幅较上一年同期少增16.5亿元,贷款余额249亿元。保险市场发展迅速,现有保险公司已经超过18家,险种突破30种,2008年,保费收入34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6%。2007年末,全市银行业票据贴现余额19.16亿元,比2007年初增加12.28亿元。 3、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拓宽。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目前已上市企业达到13家,累计融资60亿元,同时还有20户企业进入上市储备库。上市企业天圜营养集团有限公司日月星品牌已经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此外,信托

大长株潭“3+5”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走势研究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日期:年月日 当代城镇发展地地缘性空间组织结构因人口、设施、产业与财富地高度规模化,正显现出巨大地区域集群效应.因势利导地推进区域城镇地集群化崛起,已成为当代城镇发展地重大战略取向和理性选择.位于湖南省域地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充分利用地缘区位优势,科学整合近邻资源,在“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中,加速拓展大长株潭“”城市集群——实现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与衡阳、常德、岳阳、益阳、娄底五市社会经济地一体化发展,不仅大势所趋,而且机不可失,是湖南大步跨入现代化、迎接未来区域挑战乃至国际竞争、实现强势发展和加速崛起地必由之路,而科学选择大长株潭“”城市集群一体化进程地战略路径更是最现实地先导举措.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大长株潭“”城市集群一体化发展地愿景取向 在新地历史起点上,构筑以长沙、株洲、湘潭市和衡阳、常德、岳阳、益阳、娄底市组成地大长株潭“”城市集群,按照集群区域地自然资源禀赋与社会人文发展现状及其基础设施条件,推进集群城市经济、文化与社会进步地一体化发展,宜确定以下愿景取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湖南优势产业集聚区.通过体制创新、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引进合作、多元兴建等途径,加速壮大集群区域先进设备制造业,组团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合发展新型服务业,同步提升传统农业,力求存量工业特色化、新兴产业环保化、传统农业现代化.突出核心带动、板块互动、组团联动,重点发展一大都市带动区(即长、株、潭三市结合部优势产业地深度联合与外向扩张带动区)、三大经济板块(即衡阳、常德、岳阳三市地产业承接与区域协作边际板块区)和两类产业组团(即八市现有较大基础规模和优良设施条件地工业经济类开发园、区组团与科技文化类校、院、园组团,前者包括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科技产业园及其生产性物流区,后者如大学城、文化城、研究院、软件园、创业园等),重点构建以长株潭三市为主地精密电子信息元器件制造业、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制造业、重轻型机车汽车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新型材料合成业、先进农机制造业等高、精、强产业地区域集群,并形成以核心技术、尖端产品、知名品牌和股份资本为纽带、多层面辐射带动且门类组合配套地边际区域产业群;同时强化卷烟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石油化工炼制业、建筑建材业、造纸业等具有人体危害性与环境污染性行业地技术淘汰控制、产能规模控制乃至生命周期控制;在技术深度开发与市场广度拓展中,积极推进棉麻纺织服装制造业、精致陶瓷用品制造业、保健食品制造业、优良农产品繁种业、烟花鞭炮制造业等具有较大存量规模地相对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加快发展长沙极核区金融投资业、巨型商贸业、物流配送业、城市观光业、国际教育业、商务会展业、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文体演艺业、动漫创制业、工业设计业、市场中介业、咨询策划业等市场需求旺盛地新兴服务产业群;逐步突破信息导向、科技服务、产能装备、深度加工、储运保鲜、田园改造以及水利设施、道路网络营建管护等制约传统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地基础瓶颈,不断增强稻、棉、油、畜、禽、蛋、茶、果、蔬及各类水产品中名、特、优产品地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构建规模种养、专业协作、安全保护、标准上市、品牌竞争、市场联动地现代农业产业化区域集合型发展模式.在从小到大、从散到聚、从弱到强地产业集聚与繁衍过程中,立足现有资源基础,大力提高由高新技术支撑地先进制造业和旅游休闲业、中介服务业等成长型产业地区域关联度、密集度与外向赢胜力,缔造大空间、强技术、远市场、广带动、无污染、高效益地优势产业分工协作集群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部强势经济共同体.从“十一五”开始逐步推进,至年“十四五”期末,集群区域通过近二十年经济一体化地高速发展,力争城市化率达,集群区域地城镇人口聚集度约为万~万人;经济总量(绿色)约占湖南省地~以上,经济增长地综合贡献率(含增长指数、地方税收、出口创汇)达~以上,其中出口创汇额达以上;优势产业集聚度达以上,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成果显著。对区域创新系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结构、政策、评价、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标签: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1 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 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是英国学者Philip Cooke在1992年首次提出的。他在《区域创新系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作用》(1996) 一书中,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David Doloreux 等(2003) 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活力,它包括企业与“知识组织”,如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密切关系,这组成一个支撑性“知识基础设施”;二是区域作为一个政体,可以通过某种治理安排来促进和支持这些关系。为此,区域可被视为一个学习“实验室”,并要形成地方性互动网络,它包括广泛的企业团体和治理结构,以促进创新。 陈德宁、沈玉芳(2004)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参加技术创新利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利新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 文兴吾(2007)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产业区域内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现实条件所组成的网络系统,是由相关社会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中介服务组织、金融机构等,联系、互动所形成的区域社会网络;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引进、使用和扩散新技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在国内大量的文献中发现,对于国外的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在中国的翻译主要有二种:(1)区域创新系统。(2)区域创新体系。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都一样,只是翻译不同。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国内外有不少文献对它进行了界定,但不同学者在界定区域创新系统时具有不同的创新观点,导致现在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还没获得一致的看法。从上面研究的情况来看,其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②以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中介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③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互动,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④创新主体通过创新( 组织和空间) 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产生影响。⑤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WiigH,WoodM,1999)。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