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生物上册 5.2.1 酵母菌和霉菌教案 (新版)冀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5.2.1 酵母菌和霉菌教案 (新版)冀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5.2.1 酵母菌和霉菌教案 (新版)冀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5.2.1 酵母菌和霉菌教案 (新版)冀教版

5.2.1酵母菌和霉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尝试培养酵母菌、青菌和曲菌,并用显微镜观察。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

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酵母菌的营养方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验有关的材料用具。

学生准备:酵母菌的培养液,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

五、教学过程

出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

的关系

生阅读教材,

每个孢子落到适宜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

的有害如导致动植物和人体患病等。

七、课下作业

在父母的指导下,动手做一次发面食品。

八、教学反思

培养酵母菌和青霉,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和青霉的形态结构,酵母菌是无色、椭圆形的单细胞个体,而青霉是多细胞的,直立菌丝的顶端长有扫帚状的青绿色的孢子。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比较酵母菌和青霉的结构特点,概括出真菌的结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结合酵母菌的发酵现象,使学生理解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无氧时产生部分酒精。明确酵母菌的营养方式,酵母菌的细胞中不含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不仅解决了难点,又能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青霉直立菌丝为白色,顶端有扫帚状的结构,扫帚状结构的每一分枝都有成串的孢子,

孢子成熟后呈青绿色。在用解剖针挑取青霉菌丝时,由于挑取的比较多,没有将菌丝展开,装片没有制作好,在显微镜下观察的不清晰,现象不明显。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抑制。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

备课本冀教版七年级上册 生物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学情分析 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联系,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浓厚。但仍有个别同学探究能力尚需提高。另外,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学很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课外实验能按时完成,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二、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

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2、做好演示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3、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5、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 6、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7、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注重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发展。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二章形形色色的植物 第一节在实验室观察植物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以后学习植物学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在实验室对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分的观察活动,重点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和技能的培养。通过对植物各器官的观察,让学生理解植物的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是理解植物根、茎、叶、花等器官的外部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难点是块茎与块根的区别。 学生分析 学生对植物的根、茎、叶等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可能有一些错误观念,例如:认为植物生长在地下的部分都是根,还有可能对“节”认识不准确。 设计理念 对于“根”的教学,通过学生用肉眼的观察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并且通过多次观察,从经验得知叶片是网状脉的植物其根系往往是直根系而叶片是平行脉的植物其根系往往是须根系。这一部分多采用发现法、讨论法,要注意结合知识链的相关内容。 对于“茎”的教学,多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可以请一名学生在讲台上指认出枝条上各部分的名称。此时一定要强调茎的特点(即茎上有节)。 对于“叶”的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因为学生往往对特别的物体感兴趣,课下很有可能已经阅读过有关内容,完全可以以示范的力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 2.说出茎的特点。 3.说明叶的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4.描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 技能性目标尝试收集课内外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养成观察植物、爱护植物的好习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洗净的完整的小麦(或狗尾草)和白菜(或蒲公英)的根系万年青枝条(带顶芽,

没有侧枝)马铃薯、甘薯等变态茎和变态叶的图片风媒花和虫媒花的实物或图片教学过程: 方案一 引言:在我们身边生长着高低不同、形态各异的植物。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开始认识它们了,让我们从身边的植物开始走进生命世界吧。 展示:月季花及野花(颜色不鲜艳)(备注:也可以用图片代替) 问题:你认识它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吗(手中拿着月季花)? 学生:花(月季花) 问题:那另外一个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手中拿着野花)? 学生:这两个都是花,只不过月季的花大、颜色鲜艳,而这个野花的花小、颜色不鲜艳,使你误认为它不是花。那植物的其它部分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呢? 展示:狗尾草和蒲公英的根系(也可用其它符合条件的根系代替,也可用图片代替,在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直接利用课本上的配图) 活动:四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照图2-1,认识根系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判断手中的根系属于何种根系,有什么特点?两种根系有什么区别? 学生:…(一般情况下,能够观察到根系包括的根数目很多,能够发现直根系明显的主根以及须根系的形态特点) 教师:指出根系是一株植物体上所有根的总和。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种类型(引导学生总结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 过渡:植物的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之分,那植物的茎有什么特点呢? 发放:万年青(或杨树)的枝条 活动:同桌两个人合作,对照图2-2,找出枝条上的节、节间、叶和芽等结构,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问到侧枝,暂时不要回答,引导他们思考)。学生讨论完毕以后,请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拿着枝条分别指出所要找出的各部分结构,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有可能分不清节和节间,此时,最好请其他学生给与指正,或者教师在学生描述时加以指导) 多媒体:展示马铃薯、甘薯、荸荠、藕的图片(或相关的挂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实物) 活动: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茎,并陈述理由

七年级生物上册《1.1 走进生物实验室》教案2 冀教版

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 第一章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3. 举例说出观察的基本方法。 4.描述采集与制作植物标本的基本方法。 5.描述制作昆虫标本的方法。 6.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技能性目标 1.使用显微镜。 2.尝试观察和测量的基本方法。 3.尝试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 4.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3.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一节走进生物实验室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 技能性目标 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常用器具(镊子、滴管、烧杯、解剖针、滴瓶、酒精灯、培养皿、载玻片和盖玻片等)、显微镜 学生: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组织教学: 一、引言 我们的地球是一个五彩缤纷、充满神秘色彩的家园,绿荫丛丛的树林,美丽芬芳的鲜花,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令人畏惧的猛兽……面对大千世界,你一定产生或许许多多的疑问:鲜花为什么有各种颜色?一粒种子为什么能长成参天大树?鸟儿为什么能在天上飞?鱼儿为什么会在水中游?

观察和实验时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现在让我们拿起观察、实验这把“钥匙”,开启生物科学之门,探究生命的奥秘,解开心中的一个个疑团。下面我们学习《第一节走进生物实验室》。(板书) 在小学自然课上,同学们就非常喜欢学习与生物有关的知识,升入中学后我们就要在生物实验室中学习了,老师看到同学们非常兴奋,可是你知道在生物实验室里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 二、讲授新课 1.熟悉本校生物实验室的设施,了解实验室规则。 (引言)实验室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索生命活动规律。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获得许多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会很多科学实验的方法。 俗话说:固有国法,家有家规。实验室也有其使用规则。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实验室的规则。 ①学生到实验室上实验,课前必须进行认真预习。 ②未经老师允许不得擅自在实验室做实验。 ③进实验室后,要保持良好的秩序,实验开始前要认真听取教室的讲解,检查实验仪器、器材、药品等是否齐全。 ④未经老师允许不得摸、尝、闻化学药品,因为许多药品有毒。 ⑤不准在实验室吃东西和饮料。 ⑥取化学药品时,注意不能倒在外面,用过的药品不能随意倒放,应放在废物瓶中,以免污染环境。剩余的药品不要放回到原来的瓶中。 ⑦实验中,要按操作规程进行,如出现异常或者意外事故要立即停止实验并及时向教师报告。 ⑧实验完毕后,要把实验台整理干净,所有物品放回原处。值日生做值日。 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实验室规则”?(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答案) 遵守实验室规则不仅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不正确操作引发的意外事故和不必要的伤害。 那么我们怎样遵守“实验室规则”?(学生回答) 小结:实验室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我们进行生物实验时,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爱护仪器,注意安全。 2.认识常用的生物实验器具,了解器具的用途。 ①镊子:夹取物品。 ②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③烧杯:盛放或配制溶液。 ④解剖针:解剖 ⑤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滴瓶上的滴管应与滴瓶配套使用) ⑥三脚架和石棉网:加热,石棉网使受热均匀。 ⑦放大镜:放大物体,放大倍数较小。 ⑧培养皿:培养微生物。 ⑨酒精灯:用于加热。里面的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量的三分之二,不少于四分之一。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酒精灯盖盖灭。 ⑩载玻片和盖玻片:制作装片。 (引)这些实验器具我们会逐步接触并熟悉它们。下面我们介绍一种较为精密的光学仪

冀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1第1节食物word教案(3)

第一章合理膳食平衡营养 第一节食物 一、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教材分析 人生活在生物圈中,并从中摄取食物,以满足自身对物质与能量的需求。怎样健康饮食呢?第一课时“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是本册的开篇章节。考虑到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中,学生对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概念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安排了淀粉的探究实验、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实验,最后归纳总结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这样处理教材比原来直接讲述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更符合课标的要求。此外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正是新陈代谢过程的起始部分,为下面课程的讲解做了准备。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验证食物中是否含蛋白质和维生素C。难点是“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一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上册书中已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概念也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表达能力也较好。 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给学生想的空间、做的时间、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说出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 技能性目标 1.尝试正确使用生物实验用具。 2.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活动。 情感性目标 参与小组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准备 溶液准备包括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蛋清液)、橘汁、碘液、10%的氢氧化钠、3%的硫酸铜溶液、清水、蒸馏水等; 实验用具包括研钵、试管、解剖剪、解剖针、刀片、纱布等。 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安排学生课外搜集材料“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制定一份营养全面的午餐食谱,并在课上带来食谱中的食物(每样食物少量即可)。 教学过程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章 第四节 我国的珍稀动物教案 冀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四节我国的珍稀动物教案冀教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地位: 《我国的珍稀动物》是《第三章多种多样的动物》的最后一节,是在学生对一些常见的动物已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阅读教材中所给的几种珍稀动物的资料,使学生认识我国常见的珍稀动物及它们的生存状况,更主要的是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找出珍稀动物濒危的主要原因。教材以学生喜爱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掌握如何查阅资料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共享资料的意识。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些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措施,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珍爱动物的意识,并能主动地向社会、向朋友宣传珍爱动物的重要性,以此来提高全民珍爱动物的意识,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重点:造成珍稀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原因。 难点:对资料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2~13岁之间,他们大部分十分活泼、大胆,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科普类的读物十分感兴趣,他们有的阅读过《十万个为什么》、有的阅读过《动物趣谈》、还有的阅读过《动物之最》等等;他们收看过许多有关动物的电视节目,如人与自然、动物世界、探索时代等;有些学生还去过北京动物园,亲眼目睹过许多真实的动物。通过以上途径,学生对一些珍稀动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他们对本课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另外,七年级的学生对色彩鲜艳的图片、视听结合的录像画面、亲身经历过的事等感兴趣,能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但七年级的学生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还较低,课前,教师需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上课时教师需列出阅读提纲,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课后需要教师再结合教材进一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设计理念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应以观察、实验、分析、归纳、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让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本课通过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一系列途径来最终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新课程要求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和调动学生实现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所以,教学中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其主体地位;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出几种我国常见珍稀野生动物的名称和他们的生存状况。 (2)阐明造成珍稀野生动物濒危或灭绝的原因。 (3)说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具体措施。 能力性目标:尝试分析资料得出造成珍稀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原因。 情感性目标:(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愉悦情感。

冀教版初一生物教案

冀教版初一生物教案

冀教版初一生物教案 【篇一:冀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章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 第一章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3.举例说出观察的基本方法。 4.描述采集与制作植物标本的基本方法。 5.描述制作昆虫标本的方法。 6.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技能性目标 1.使用显微镜。 2.尝试观察和测量的基本方法。 3.尝试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 4.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3.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同科学探究需要 与人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一节走进生物实验室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 技能性目标 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教学重难点 重点:清楚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难点:清楚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常用器具(镊子、滴管、烧杯、解剖针、滴瓶、酒精灯、培养皿、载玻片和

盖玻片等)、显微镜 学生: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我们的地球是一个五彩缤纷、充满神秘色彩的家园,绿荫丛丛的树林,美丽芬芳的鲜 花,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令人畏惧的猛兽??面对大千世界,你一定产生或许许多多的疑问: 鲜花为什么有各种颜色?一粒种子为什么能长成参天大树?鸟儿为 什么能在天上飞?鱼儿为什么会在水中游?观察和实验时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现在让我们拿起观察、实验这把“钥匙”,开启生物科学之门,探究生命的奥秘,解开心中的一个个疑团。下面我们学习《第一节走进生物实验室》。(板书) 在小学自然课上,同学们就非常喜欢学习与生物有关的知识,升入中学后我们就要在生物实验室中学习了,老师看到同学们非常兴奋,可是你知道在生物实验室里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 讲授新课 1.熟悉本校生物实验室的设施,了解实验室规则。 实验室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索生命活动规律。 俗话说:固有国法,家有家规。实验室也有其使用规则。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实验室的规则。 ①学生到实验室上实验,课前必须进行认真预习。 ②未经老师允许不得擅自在实验室做实验。

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一节激素与生长发育名师精选教案冀教版

第一节激素与生长发育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首先以身边事”入手一一“冬去春来,学生的个子长高了”,奶奶的身体消瘦,食量增加,饮水量增加,尿量增加”,引入实验和实验资料:(1)用甲状腺激素促进蝌蚪生长发育的对照实验;(2)切除和移植胰腺,结扎胰管,注射胰岛提取液治疗狗的糖尿病等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及资料分析,讲明内分泌腺的概念,指出人体的内分泌腺主要有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等。激素就是内分泌腺分泌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由此得出“体液调节”的概念。举例说明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指出当这些激素分泌过多或不足时,会对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的影响及引起相关的病症。简单介绍了预防糖尿病和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方法。为了突破重点,分散难点,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课时:“一、激素调节人体的生长”——讲述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内分泌腺、激素的概念等;“二、胰岛素与糖尿病”——讲述胰岛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体液调节的概念等。 在第二课时的“亲自做”栏目,安排了一个有关糖尿病(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小组调查,以此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兴趣。达到关注实际、关注社会的目的。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生理调节作用;内分泌腺、激素和体液调节的概念。 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前四章的学习,对本章内容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前期,对自己的身体发生的变化存在着强烈的探究意识―― 是“谁”在操纵着我们的生长发育?通过本节、本章的学习,他们会得到一个比较确切满意的答案。 另外,在本节学习中,由于实验操作、观察、资料分析、社会调查等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进行,进一步强化训练了学生学习的技能和方法,提高了能力,开拓了知识视野。 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尊重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人(如呆小症、侏儒症患者),要力所能及的 帮助他们,而不要嘲笑、歧视。要学会尊重他人、关注他人,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设计理念 依据本节教材的编排体系,利用“身边事”栏目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情景激趣,也可采用实例或小实验激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通过“探究竟”栏目中的实验,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记录以及对实验资料的理解分折中,体验“做中学”的乐趣。以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形式,归纳总结出“知识链”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呈现出“生生合作,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实际用”栏目,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预防和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糖尿病的方法,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发现,作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设计中,注重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的发挥。教师以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实验探究,资料分析、讨论交流、社会调查等教学活动。在课前准备、课上交流、课外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与才华,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明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对人体生理的调节作用。2.解释内分泌的腺概念,列举重要的腺体。 3.概述激素和体液调节。 技能性目标: 收集糖尿病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病的资料。 情感性目标: 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时安排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为了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怎样制定生物教学计划呢?一起来看看的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指导思想: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冀教板(七年级上册)。 三、具体措施: 1、对生物学困生,要真正了解他们对生物学习的态度,分析学习不好的原因,个别找来谈心,上课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看他们是

否参与到学习中,是否对生物有兴趣,鼓励他们多回答问题,对于他们的变化做好记录。课外走进他们的生活,带领他们去了解一些实际性的生物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3、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4、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相关的资料和模式。争取呈现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此文优秀网斐斐,课件园。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5、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

七年级生物下册食物中有多种营养成分教案冀教版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学区初级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 中有多种营养成分教案冀教版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首先以一个探究■实验和两个演示实验进入课题。三个实验分别介绍了淀粉、蛋白 质、维生素C 的鉴定方法。在这个基础上,“知识链”部分简要介绍了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 的知识。“实际用”则介绍了合理搭配膳食的知识。本节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事务中含有 的营养物质,这也是本节的重点所在。 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对淀粉、蛋白质、纤维素等概念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对淀粉的鉴定 方法有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探究比较容易。教材中对淀粉的探究活动 比较简单安排在最前面,而对蛋白质和维生素 C 的探究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安排在后 面,可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探究活动。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实验、讨论和教师讲授相 .结合”的教学方法。在 教学之前■,准备好相关实验用品(碘液、 10%勺氢氧化钠溶液、3%硫酸铜、高锰酸钾或吲哚酚 试剂)。教学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参考两个演示实验步骤,共同设计完成“探 究竟”的探究实验设计和试验过程。 果,共同总结好的实验方法。最后, 间可以穿插一些事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2.巩固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情感目标 养成不挑食厌食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淀粉的鉴定方法。 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 四、教学媒体 试管、碘液、10%勺氢氧化钠溶液、3%硫酸铜、高锰酸钾或吲哚酚试剂、马铃薯、鸡蛋、 桔子等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食物 在实验完成后,教师组织各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思路和结 老师以小结的形式讲述“知识链”和“实际用”部分,中 1.说出淀粉、蛋白质、维生素 C 的实验鉴定方法及试剂。 2.说出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 2000 0; 1.亲自动手检验淀粉、蛋白质、 C 。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信息的传递教案

第四章合理用脑高效学习 第二节信息的传递 教材分析 本节课第一课时通过对人体神经系统图的分析,认识神经系统的组成,使学生从宏观上对神经系统的组成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用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装片,使学生认识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元的结构。为学习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和第三节信息的处理等内容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实验,认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以及完成发射的基本结构——反射弧。教材的安排是说明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结构基础之上的。 神经元和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比较复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分析 信息的传递涉及人体的许多微观结构,如神经元、反射弧等学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同时本节课的新名词术语较多,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学习本部分知识时,一定注意微观知识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减少学生被动的机械记忆。 学生对反射实验很感兴趣,要让学生亲自实验,在体会实验的乐趣中学到知识。 设计理念 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过程与方法中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2.说明构成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反射。 3.举例说明反射弧的基本结构。 技能性目标: 1.通过“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等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判断能力。课时安排 2课时。 一、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 课前准备 一张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图或模型,神经元装片若干张,显微镜若干台。 教学过程

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全册教案

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全册教案 教案质量的好坏不仅决定着七年级生物教育的整体质量,同时,还决定 着学生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层次。为大家整理了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全册的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 怎样实现合理膳食 教材分析 《怎样合理膳食》这一小节通过同学们对聪聪和明明一天的膳食是否合理、营养是否平衡的探究,来认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探究竟是难点,合理膳食是本节的重点。这一小节指导学生合理膳食、平衡营养,这也是这一章的主旨所在,所以它在这一节乃至在本章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学生分析 本节与学生的饮食有关,学生会很感兴趣,学生对重量单位"克"没有直观的认识,对"热价及热价单位kj"也很陌生,这是学生在探究竟时的障碍。所以本节要让学生提前预习,疏导障碍,效果会更好。 设计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会随年龄、身材、健康状况和劳动强度的不同而不同。

2.说出青少年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特点。 技能性目标 尝试利用资料、信息进行探究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 1.关注自己的饮食,合理膳食。 2.养成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习惯。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要对本节的探究竟和小辞典进行预习,预习课本后的部分食物营养成分表(附表一)和课本后的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附表二),老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表格,内容分别为聪聪、明明的早餐、午餐和晚餐的营养物质种类、重量、营养物质能量、钙含量。学生分成12个大组,每组备一个计算器(自带)。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分析 一、物理与生活结合探究学习 物理学科是一门生活型学科,教师可以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学习物理知识的意义。将物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各种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之后,利用相关理论去解决问题,形成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干湿泡温度计的运用,通过两个不同的温度计放置于相同环境中,在其中一个下端玻璃泡上裹上湿布,再比较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章第二节 学会观察教案 冀教版.

第二节学会观察 教材分析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本节课中以学生观察月季花为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观察花粉粒使学生学会显微镜的操作方法。而显微镜的使用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又是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所以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是本节课的重点,涉及到的模仿临时装片的制作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中观察过很多生物,如蜗牛、鱼、昆虫、种子、花等,所以对花的结构有所了解,对观察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对科学观察的内涵以及科学观察的方法可能了解的少一些。另外学生没有使用过显微镜,也没有做过临时装片,这方面能力是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加强的。 设计理念 通过对“课件”显示内容的讨论,让学生理解观察的意义,在学生亲自动手观察的基础上,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通过独立使用显微镜,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通过纠正其他同学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举例说出观察的基本方法。 技能性目标尝试观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性目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⑴图片(可以是风景、动物或植物) ⑵课件(骆驼、骆驼刺、旗形树的图片。并配有解说,说明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⑶带花的月季枝条(4人1枝)、放大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 玻片(按实验组准备) 学生:⑴预习书第7页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⑵花、白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一、引入本节课在实验室上 观察、描述图片内容。 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看到 的内容,从而引出观察的课 题 通过观察生物和他们的生活 环境,我们会获得哪些信息 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科 学“观察”方法在生物学研 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播放课件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走进生物实验室教案 冀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走进生物实验室教案冀教版 教材分析 生物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本节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因此在本书以至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占有重要位置。认真组织并上好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常用实验器具的名称和作用,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将逐步接触到,本节课做一般了解即可。显微镜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生物实验中最常用到的观察仪器,所以关于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主要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 初一新生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于实验室常有一种神秘感,他们没有受过在实验室内学习的规范教育,进入实验室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遵守实验室规则,不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因此需要教师认真准备,组织好教学。 设计理念 通过学生走进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环境,认识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器具,亲身感受科学实验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 技能性目标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常用器具(每实验台一套)、显微镜(包括示范镜)、培养几名参观实验室的引导员。 学生: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组织教学 一、引言 在小学自然课上,同学 们就非常喜欢学习与生物有关的知识,升入中学后我们就要在生物实验室中学习了,老师看到同学们非常兴奋,可是你知道在生物实验室里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 小组讨论,发表见解 ⑴能做实验 ⑵能观察生物 等等 本节课在实验室上 二、讲授新课 实验室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索生命活动向往实验,渴望在实验室学习。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2.1 在实验室里观察动物》教案 冀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2.1 在实验室里观察动物》教案冀 教版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入门课,是在前两章“学会观察”、“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实验室里观察常见动物的形态特点和局部结构特征,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少。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观察动物形态结构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难点是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口器,从而使学生树立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观察、分析交流和了解仿生学知识等环节,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动物学知识的兴趣,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分析 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多次尝试观察,初步了解了科学的观察方法。本节课所涉及的常见动物的形态、结构、食物、习性、生活环境及仿生学知识等内容,大部分学生或有生活经验或有课外知识,但学生普遍停留在表面感性认识上,兴趣虽然浓厚,但是深入观察比较(如昆虫口器)的能力可能较差,理性思索(如总结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估计有一定困难。 设计理念 (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在主动观察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分析和总结规律。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2)重点训练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等),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提高每一个学习者的生物科学素养。 (3)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观察到理性思考,由实际现象到理论总结,最后再回到生活生产实践中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观察动物形态结构的一般方法。 2.描述常见动物的形态结构。 3.举例说出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性目标: 1.尝试观察动物形态结构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口器。 情感性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关注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课时安排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章 第二节 练习对生物进行分类教案 冀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练习对生物进行分类教案冀 教版 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不认识的生物,如何鉴别它们,这就要用到生物检索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检索表认识生物的方法。鉴别生物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生物。所以这一节的学习很重要。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生物分类等级。难点是根据生物的特征利用检索表认识生物。 学生分析 学生对检索表的知识很陌生,但是有前面第一节课的知识作铺垫,理解这部分知识应该是没有困难的。这节的难点主要在学生对生物的许多特征(如花、果实、叶、根的特征)等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而利用检索表认识生物主要利用到生物的各种特征,所以学生利用检索表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新旧知识的相似之处,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利用检索表鉴别各种生物。 2、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能力性目标:利用检索表鉴别生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采集课本中提到的几种十字花科植物标本(或图片也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创设情景: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标本,让学生尝试说出它们的名称。 讲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生物,可是我们却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名字呢? 播放多媒体或投影片:展示教材“探究竟”活动1的检索表和上一节课“探究竟”2活动的表格,让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点。 讲授新课 小结:检索表是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编制成的。学生尝试说出这些植物的 名称。 学生讨论,并交流观察的结 果。 有的植物学生可能能说出它 们的名字,但有些学生说不 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比较的结果应该是:它们都是 根据各种生物的特征来编制 的。从而引出检索表的编制方 法。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传染病的预防教案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传染病的预防教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七章增强免疫预防疾病 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 二、传染病的预防 教材分析 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病原体,当人体的免疫功能出现障碍时,人就容易得传染病。本节是从人与环境的角度探究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从而增强人体体质,保证人体健康。 1.教材地位 在第一课时学习了人类常见的传染病后,学生对“传染病是如何发生的怎样才能预防传染病”必然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课时抓住这个兴趣点,主要学习传染病的病因和预防措施。另外,本课时也是学习《艾滋病的发生和流行》的理论知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重点 传染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这部分知识是由具体事例抽象出来的规律性内容,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是对传染病进行预防的理论依据。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防各类传染病的具体措施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学习传染病与学生最直接的关系,即教会学生预防传染病的具体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健康的生活,因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还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用生物学观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做一个健康的人是生物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任务。3.教学难点 传染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是本课时难点。因为本课知识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感性上升为理性,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交流、合作的能力。 列举预防各类传染病的具体措施也是本课的难点。因此需要组织学生课下收集一些资料,充分观察生活,没有一些生活经验作基础,列举会有困难。 学生分析 1.知识基础 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免疫的一些知识。在学习《常见的传染病》后,学生明确了传染病的概念,人类四种传染病的流行季节、传播途径和常见的人类传染病。以上都是学习本课时的必要知识基础, 2.经验基础 学生自身曾经经历过或知道身边的人曾经经历过一些常见传染病,如流感、腮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了解这些疾病可传染,并对其传播途径有一些感性认识。另外,在经历了“非典”后,学生对传染病已经相当重视,也积累了一些相关知识,如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3.易出现问题 在完成“探究竟”2时,学生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概念不清,易把“消毒、灭蝇”归入针对传播途径。在教学中可采用选出两种意见的代表进行辩论的方

七年级下册冀教版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版

第一章七年级下册冀教版生物知识点总结(word 版) 第一节食物 1、几种物质的性质 淀粉遇碘变蓝;含有蛋白质的液体与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和质量分数为3%的硫酸铜反应,会变成紫色;维生素C能使高锰酸钾溶液或吲哚酚试剂褪色。 2、六种营养物质的生理作用 糖类是人体的主要能源,也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脂肪是人体贮存能源的物质。 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无机盐是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还参与人体内的代谢活动。 维生素对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十分重要。 3、了解几种维生素的作用 维生素A预防近视缺失引起夜盲症;维生素B1缺失引起神经炎,严重脚气病;维生素C 缺失引起坏血病;维生素D可促进钙、磷的吸收,儿童缺失引起佝偻病,成人引起骨质疏松。 4、热价:糖和蛋白质相同为17.15 千焦,脂肪热价为38.91 千焦,故相同质量的的脂肪释放的能量比糖和蛋白质要多一些。 第二节食物的消化 1 、关于“ 唾液在馒头消化过程中起的作用”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试管中加入“馒头渣”(相当于牙齿的咀嚼作用)和唾液后,“振荡摇匀”(舌的搅拌),之后将其置于“ 37 C水浴加热”(口腔温度37 C ,也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几分钟后取出,冷却后滴加碘液,发现试管中溶液颜色没有变化,原因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2、消化的方式 a、物理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事物的吞咽、胆汁对脂肪的乳化 b、化学消化:所有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 3、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酸性环境)、小肠(主要消化器官)、大肠、肛门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胃腺(分泌胃蛋白酶)、肝脏(分泌胆汁乳化脂肪)、胰腺(分泌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酶)、肠腺(分泌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酶) 4、三种营养物质的消化 淀粉T麦芽糖T葡萄糖 蛋白质T T氨基酸 脂肪T脂肪微滴T 甘油+脂肪酸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传染病的预防教案

第七章增强免疫预防疾病 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 二、传染病的预防 教材分析 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病原体,当人体的免疫功能出现障碍时,人就容易得传染病。本节是从人与环境的角度探究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从而增强人体体质,保证人体健康。 1.教材地位 在第一课时学习了人类常见的传染病后,学生对“传染病是如何发生的?怎样才能预防传染病?”必然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课时抓住这个兴趣点,主要学习传染病的病因和预防措施。另外,本课时也是学习《艾滋病的发生和流行》的理论知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重点 传染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这部分知识是由具体事例抽象出来的规律性内容,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是对传染病进行预防的理论依据。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防各类传染病的具体措施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学习传染病与学生最直接的关系,即教会学生预防传染病的具体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健康的生活,因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还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用生物学观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做一个健康的人是生物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任务。 3.教学难点 传染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是本课时难点。因为本课知识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感性上升为理性,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交流、合作的能力。 列举预防各类传染病的具体措施也是本课的难点。因此需要组织学生课下收集一些资料,充分观察生活,没有一些生活经验作基础,列举会有困难。 学生分析 1.知识基础 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免疫的一些知识。在学习《常见的传染病》后,学生明确了传染病的概念,人类四种传染病的流行季节、传播途径和常见的人类传染病。以上都是学习本课时的必要知识基础, 2.经验基础 学生自身曾经经历过或知道身边的人曾经经历过一些常见传染病,如流感、腮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了解这些疾病可传染,并对其传播途径有一些感性认识。另外,在经历了“非典”后,学生对传染病已经相当重视,也积累了一些相关知识,如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3.易出现问题 在完成“探究竟”2时,学生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概念不清,易把“消毒、灭蝇”归入针对传播途径。在教学中可采用选出两种意见的代表进行辩论的方法,先使错误观点暴露出来,再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学生列举预防各类传染病的具体措施时,思维可能有局限,可以提示学生从切断传播途径入手。 设计理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