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快乐健康成长

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快乐健康成长

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快乐健康成长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宿仲瑞

教育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没有参与就没有体验,更谈不上探究与创新;没有参与的教育,会使教育变得乏味无力,缺乏生机与活力。对此,我们大力推行和实施的参与教育,就是让儿童全员主动参与的教育,其核心是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快乐健康地成长。具体地说,参与教育就是通过创设参与的氛围,搭建参与的平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探究、主动创新的精神和品质,形成良好的参与习惯和价值观,为一生幸福做准备。在实施推进过程中,我们以人本化参与思想为指导,以主体参与性教学为突破口,以全员参与性活动为重点,引导学生从小事参与,从自我做起,每天进步一点点,点点滴滴铸大成;让参与形成习惯,习惯又催生成功,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美好幸福的人生也就由此开启。

一、让主动参与成为学生成功的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达成目标后,其成功的喜悦特别强烈,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参与的成功中实现整体性突破。

在学校首届体育节召开之前,六年级两名同学来到我的办公室提建议:“老师,以往的运动会,只是极少部分同学参加项目比赛,多数同学得不到锻炼的机会,今年能否增加一些跳绳、踢毽等让同学们人人都能参加的体育项目?”我听到这两名同学的请求,既高兴又激动,当场答应道:“你们提的建议很好,学校一定会满足同学们的要求。”两名同学走后,我不由得想起以前开运动会的场景:运动场上只能听到裁判员不时的发令声,而听不到一般比赛所应该有的助威加油声;只能看到几个运动员奋争的身影,而绝大多数的孩子则在观众位置上静观。扪心自问,我们每年举行一次运动会,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到底为了什么,到底对学生的发展起多大的作用?开运动会不单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和竞争意识,还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凝聚力,那就应该想办法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经过反复论证,我们改变了往年运动会的组织形式,决定将一天的运动会改为一个月的体育节,确定了“和谐·参与”的活动主题,将学生、教师、家长都组织进来,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快乐体验,开展了跳绳、踢毽、滚铁圈、二人三足、背球螃蟹跑、托球跑等许多趣味性、全员性的运动项目,孩子们不再因为选不上而遗憾,不再因为没有特长而自卑。从而实现了两名主动请缨同学的愿望,丰富了全体学生的活动体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此次全员主动参与的体育节,成了学生人人体验成功的基石。在以后举办的“科技创新节”、“文化艺术节”、“风筝放飞节”等重大活动中,我们总是引导学生以积极参与的心态,不放弃一切机会,主动参与锻造,为实现人生的价值奠基。这正是当今社会人们所需要的宝贵品质,也是我们实施参与教育的精神追求。

二、让主动参与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美国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拿上一袋苹果,每人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一口,然后开始画。结果,第一次、第二次,有的学生画出来的像西瓜,有的画出来像梨,到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老师教学生

画苹果时,只带一只粉笔,先对全班同学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老师的做法很高效,能让学生很快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可是,我们知道,知识是在学的过程中建构的,能力是在实践中提升的。如果我们这样设置: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再让他们同时画其他的物品,比如香蕉,中国的孩子还能很快画出吗?我想很快画出的应该是前者。因为前者重视了孩子学习的过程,让他们有了亲身体验。而后者注重的是结果,忽视了孩子体验的过程,更谈不上他们的发现创新。

泰戈尔在散文诗《萤火虫》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说的就是生命的一个过程,走过、路过,我们没错过,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过程的体验却是深远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生。由此再想,我们教育者引领的学生学习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参与体验的过程?只要学习者全身心投入了,那么学习的过程自然就是向上的轨迹。可我们的教育现实又是怎样的呢?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灌输的多,学生自己发现的少,重视了结果,忽视了过程,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参与教育就是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并且让他们主动地参与,不去苛求完美的结果,而是注重在参与过程中丰富学生体验,促进学生成长。近年来,我们学校以其教育教学的轻负担和高质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正是我们坚持落实“注重学生参与过程,推动学生快乐成长”教育理念的内在体现。

一次,在学校艺术节成果展评中,有一幅作品引起了评委们的争议。这幅作品是学生撰写的《金鱼研究报告》。据了解,这位同学为了参与这次艺术成果展评,写这份报告用了一个月的课余时间,修改了五次,这是第六稿。他从金鱼的形体、颜色、品种以及生活习性到养殖技术都写得有板有眼、有理有据,字里行间闪烁着童心童趣。但上面的钢笔字和图画艺术效果却非常一般,达不到书画评比的获奖要求。由于其特殊的创意,评委们还是将这份作品提到了学校办公会上。到底该不该给予奖励呢?我向大家讲述了牛顿的故事:

牛顿小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老师要求做泥板凳。牛顿做了一个,自己嫌不好,又做了一个,还是不满意。第三个交上去以后,老师十分不满。他拿在手中冲着学生说:“还有比这个泥板凳更糟糕的吗?”牛顿站起来说:“有的。”就把放在桌洞里的前两个泥板凳拿了出来。

故事讲完后,我接着说:“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成果,不能只看这个…结果?本身,而更应该从中看到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以及努力上进和永不满足的精神,而后者则是最为宝贵的。”最后,大家一致同意给予这一作品特殊嘉奖--学校书画展览评比特别奖。由此看出,积极参与的过程比参与结果的呈现更重要。参与的效果固然值得表扬和赞许,可学生那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和不断上进的精神更需要呵护和赏识。

三、让主动参与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

学生学习、生活在学校和班级这个大家庭里,既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义务,又有关心集体、服务集体的责任。倘若每个学生都游离于班集体之外,对班级的事不管不问,学生必将会走向歧途,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人人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人物”,是形成参与良好习惯的关键一招。

去年秋季,我校李老师接任了三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班主任换得勤,又有几个调皮鬼,班级管理有些混乱。干了不到两周时间,李老师就有些力不从心。她向我诉说了自己的苦恼。我帮她分析说:“我们面对的是性格各异、兴趣不一的有血有肉的孩子。要想尽快扭转这个班的不良风气,解铃还需系铃人,需要这一个个自由…元素?,靠近班集体这个核心;更需要我们教师紧紧把握住一个关键,那就是所有孩子都有一种强烈地参与欲望,希

望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人物?,是否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试验一下?”李老师回去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均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一项自己最擅长的班务,大到图书管理员、电视机管理员、室内外卫生管理员,小到电灯管理员、粉笔管理员、窗帘管理员……但规定,每个人都要签定“合同”,违约者自动辞职。这样,每个学生都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性格特点,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班里有一个“调皮大王”,自从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当上笤帚管理员后,一有空就去整理那些“东倒西歪”的笤帚。他还“标新立异”地将笤帚编上号。要求值日生先使用一至六号笤帚,等这六把笤帚用完后再使用另外六把。并把临时不用的笤帚用绳子捆好,整齐地放在教室的“卫生角”。这个学生再也无暇“惹事”了,成了班里出色的管理员。同时,在小组学习、班级活动中,他也彻底改变了以前消极被动、调皮捣蛋的坏习惯。现在,这位同学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活动等事事都能积极参与了,自觉养成了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低年级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要培养刚入校孩子养成主动参与的好习惯,需要教师精巧的育人艺术。下面是我校低年级的班主任刘老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一个小案例:

开学之初,我就在班里设立了一本名为《脚印》的记录本,把四十几个孩子的名字全部写在本子上,把自己也写在他们中间。有一次上课,我发现教室门口横着一把笤帚,课间好多学生从那里经过却视而不见,我弯腰捡起来,然后放到教室后头排好队,走到讲台上随手拿来记录本,在我的名字下画了一张笑脸,理由一栏我填写了:帮笤帚找到了家。围在我身旁的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老师不公平,这太容易了,你干了这么小的事就给自己画个笑脸。我笑着说:“这些小事,只要你肯做,也可以记下来,你也可以从这里得到一张笑脸。”从此之后,室内室外再也没有发现卫生工具放错了位置,一旦有人疏忽,马上会有人在第一时间内把它归位。身教重于言教,就这样我用自己的行动引领着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事务,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不管在课堂、校园还是社会,学生如果能在参与学习、参与生活、参与社会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良好的参与习惯,自觉焕发出主体意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以及该怎么做才有价值,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自我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学生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让主动参与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面前的学生千姿百态,像含苞待放的花朵,将竞展奇葩;像嗷嗷待哺的雏鹰,将搏击长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学生?如何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如何才能够使他们既张扬自我个性,又获得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参与教育,就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生活的主人,想方设法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各项活动的机会,通过各种平台让学生锻炼自我,张扬个性,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自信自强的良好品质。

在教学中,我们一改传统课堂满堂灌,学生台下被动听的局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安排学习进程,独立解决各种问题。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构建和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有了更多交流和参与的机会。在主动地参与、体验中,学生们形成了乐观自信的心态,个性得到了张扬。六年级班主任王老师写下的反思,反映的就是我校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变化与收获:

小荷是班上一个很聪明、又有个性的优秀学生,但因为自身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不高,她领导的小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评分栏里的分数总是较低。班会总结课上,我就运用“打靶”合作学习法,由“小荷组”的同学上台读自己的学习故事,然后让其他组同学自由发言。啊,孩子们的故事真多!根据学生们的发言、故事,我随机在黑板上

写下两句话。

“站起来,错了也光荣!”

“嘲笑是鞭子,打不倒我,却能让我向前!”

在当晚的日记中,小荷这样写道:“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在不自信的贝壳里呆着,不再向老师说我们小组难管,我要重新找回我自己,现在的小荷才是真的自我!”而现在的小荷真得变了,她总能在恰当的时候及时地站出来,发表自己深刻的见解,她的每一次发言几乎都能赢得班上同学支持与赞扬的掌声。

从小荷身上我总结出了两点心得:引导学生敢于直面自我的伤疤,大胆揭开,不怕丢人,这才是转败为胜的第一步;不管怎样,要相信孩子,解铃还需系铃人,引导孩子在大胆积极的参与中锻炼自我,发展自己的个性。

一个学生就是一朵花,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色彩与芳香,这就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彩虹因为拥有丰富的色泽而绚丽,海洋因为容纳万千的河川而浩瀚,我们教育的精彩也绝非因为学生的整齐划一,而是源于学生如花生命的自然绽放和闪光个性的自由张扬。我校参与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教师的信任与激励中,在自我积极主动地参与中,推动着个性的张扬与发展。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经成为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教学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

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符合儿童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引导

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体现。下面谈谈引导学生参与教

学过程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意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出现高昂的情绪,形成学习过程的“内驱力”,使

其主动积极探求知识,取得最佳效果。

著名物理学家扬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引起学生的兴趣,疑问的情绪,吸引学生,使他们主动积极去

探索,发现规律。例如,“时、分的认识”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引入。“今天,老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迷语,看谁最聪明。”一听说要子猜迷语,学生都兴奋雀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注意一下都集中了。“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迷语一出,学生各抒己见,说法不一,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产生强烈的求知情绪。这时,抓住时机,老师拿出钟面教具说“刚才说的哥哥、弟弟就是指钟面上的两根针,它们是怎样走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的知识。”适时引出课题。

二、设置疑惑,诱导主动参与

学生的智力素质是以思维最为重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由于数学知识联系紧密,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旧知的参与下,通过迁移的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在知识的迁移铺路搭桥,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点拔学生的思维,精心设疑,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并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学会知识。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教学,先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指导学生操作,把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如图示:

底底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1、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三角形的底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那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推理的方法,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宽松环境,促进学生参与度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宽松的环境,才能使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保持持续的兴趣。

1、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跟着老师走,学生的一切都是为了执行老师的“命令”,行为如此,思维亦如此,把学生训练成为一切听从摆布的“活机器”,离开了教师的具体指令就无法学习。素质教育,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学生有了自主精神,就能对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协调,自觉投入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提倡四允许: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向老师提意见。

2、分组学习,保证自由活动的时间

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表己见,展示思维过程,给予具体指导。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往往是几个成绩优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为了扩大参与面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意见得到表现的机会,课堂上常进行分组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每4人一组,并把他们的坐位调整在一起,每小组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负责的组长。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交流或讨论的内容、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例如,分数应用题的练习:1)。有两堆货物,一堆重12吨,另一比它多1/3。另一重多少吨?2)有两堆货物,一堆货物重12吨另一堆比它少1/3。另一堆重多少吨,?先读题理解题意,然后按下面的要求进行分组交流:(1)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2)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通过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明确了两类分数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了学习氛围,加强之间同学、集体之间的交往,扩大参与面,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学习机会。

3、及时调控,强化参与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以实现教学为目的的控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准确地掌握信息的反馈,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情况,适时调控教学过程,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地补授或矫正,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持续,取得最佳效果。例如,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学生虽然了解了公式的推导,

但在应用中有漏除以2的现象,这主要是受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迁移影响。为了强化除以2,要求学生把推导公式中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去掉一半,得出的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一定要除以二。另外,在练习相应中增加对比题、改错题,进一步强化。

四、积极评价,体现参与的乐趣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取得好成绩,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认可。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反复的成功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成功不是老师“推一推”,学生“动一动”的结果,而是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老师、同学帮助的结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对学生成功起重要作用,反之,成功可以促进参与,促进思维。学生一旦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很自然产生获得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主动的参与,更为积极的思考,全心投入到学习只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正确完整或计算正确无误时,给以充分的肯定,并加以表扬。学生一旦提问了,无论质量如何,教师及时予以肯定,作出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把学生的提问,特别上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看作珍贵的礼物。对学生计算结果错误,不是简单打×了事,而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评价。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已知圆半径是4厘米,求圆的面积。其中一学生板书为:S=πr=3.14×4=3.14× 8=25.12(厘米),教师首先肯定学生掌握了求圆面积的方法,熟记圆的面积公式,会利用公式进行计算,主要是把4‘看成4×2造成错误,教师逐步达上√或×。学生得到的评价合理,肯定的多,增强了自信心。

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此次基础教育改革有一个重要的理念——为了每一

个学生的发展,而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与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做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来体现学生的个性呢?

首先,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氛围,彰显其个性

曾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今天这个世界能够如此多彩,主要在于每一个人都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是的,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渴望。因此,我们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究。而教师应着重于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

境和氛围,因此,我们要努力展现课堂的真实性,尤其是在学生交流的时候,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正确引导那些平时敢于“吃螃蟹”的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人格得以健全。

其次,让学生自主选择,尊重其个性

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就必须真诚地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的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尊重学生独有的个性。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我常常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伙伴一起讨论:如何更快地记住这些生字词?在讨论中,也不局限于某中讨论的形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生字?如有的学习小组是以“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方式来分析字形,有的却是以“猜字游戏”来记住生字……总之,把学习的自主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中记住生字。这样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也轻松。布置作业时,我也能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存在的差异问题,设计一些有层次性、趣味性的作业练习,允许学生在作业的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地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完成作业,这样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再次,允许学生出错,保护其个性

课堂就像是一个舞台,学生可以在上面展示出自己的才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讲对了的同学,我们可以给予必要肯定、奖励,而对于讲错了的同学不要歧视一票否决他,要热情帮助学生纠正。当听到学生独到见解的发言时,教师应鼓励全班同学表示向他学习;当学生回答离题时,老师也要说:“感谢你的参与,再想想应该怎样做,好吗?”不管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我想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就有机会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如学习了《精卫填海》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来交流一下精卫做法时,教室里一下子像炸开了锅,有的学生认为精卫的做法不对,有的学生认为精卫的做得对,也有一些认为精卫的做法有对的地方,也有错的地方,学生都能各抒己见,不局限于教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对于他们的观点,我没有直接评判,恰当地保护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总之,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教师应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己个性的舞台。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学习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课程的多样化是新课程结构的最大亮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都有着差异,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课程设置就应该尊重这种差异,尊重了这种差异才能让学生发展个性,培育创新能力。缺乏选择性和多样化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突出弊端。传统课程结构是使所有的学生学习所有的课程,而且按同样的要求来学习。表面上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是千万个学生按一个模子发展,造成了“千人一面”,缺少个性;表面上制造出少数高水平的毕业生,实际上却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大千世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课程单一性的直接后果就是将学生的个性粗野地扼杀了。这种课程设置像过滤器,使学生标准化、同一化,小部分高分学生成功的背后是一大批学生的失败。实施这种课程的学校成了一个使富有个性的、活泼的孩子走进来,然后毫无特色地走出去的地方,这样的课程结构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显然,要使资质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都实现其发展的可能性,就必须提供多样的、可选择的课程。首先,通过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开设更多的可选择的选修课来实现课程的多样化,提高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的比例,为高中生进行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提供保障。而且,新课程实施学分制,选修课通过学分而不是学时来保障。新课程方案没有将选修课的学时硬性配置到具体学科之中,而只规定了选修学分的数量。

这样,学生既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将这些学分配置到同一领域或科目,又可以配置到多个领域或学科,这大大提高了学生选修课程的灵活性。此外,新课程结构还通过学科科目内模块化设计来提高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在实行模块设计之前,学科内的内容基本上是不能选择的,但模块化的设计则改变了这种状况。

2.选择性的课程设置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新课程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基础就在于所有学生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如此就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人才需要人们对自己的专业做出选择。同样,不同学生会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发展并非是模式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发展的差异性说明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需要。不同的发展需要,就必须有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与之适应。

选择性意味着新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的经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选择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选择性原则的本质是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课程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课程,学生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只有具备选择的机会和条件,并做出选择的行为,学生才能够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新课程改革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地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设置选修课是提高选择性的常用方式,学分制大大提高了学生选学课程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完全避免了对学生毕业流向的硬性规定。这种设计显然比以往任何时候的课程都具有灵活性,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课程,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新课程观要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特性人的个性具有独特性,因此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形态。个性的独特性源于个性成分或各要素间的相对差异性。这种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外部差异──即个体间在智力、性格、情感与意志上的差异;第二,内部差异──是指在个体内部,由于生理和心理上各种成分或各种要素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诸多成分或要素间

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个性独特性的存在,整个世界才会千姿百态、充满朝气,人类生活才会姹紫嫣红、丰富多彩。也正是因为这种个性独特性的存在,性格迥异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外交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才会出现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可以说,个性的独特性不仅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前提,而且更是其存在价值的体现。但在很长的历史时间里,中国基础教育大一统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模式扼杀了学生个性的独特性。一种教材、一种教法、一种思维、一种评价的“千人一面”的教育现状,就是泯灭学生个性独特性的真实写照。很显然,没有个性的独特性也就不会有创造性,这与!'世纪对高素

质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

因此,新课程观必须要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特性,这是培养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前提。课程应该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之外的抽象存在。所以,我们的新课程理念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并为每一个学生独特个性的充分

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创造性是个性发展的最高层次。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新的世纪里比在人类存在的以往任何时期都将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不言而喻,高科技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需要发展,要发展就要有创造,而创造性总是寓于独特的个体之中。很显然,在转瞬成为过去的信息化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本质。伴随着人类生活从对物的依赖转向对科技创新的依赖,面对世界各国抢占!'世纪教育制高点的严酷现实,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就愈来愈被大创新的时代所凸显。然而,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在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中,“创造性”却是最模糊、最薄弱的概念和意识。在为此付出历史的与民族的沉重代价之后,我们终于醒悟到创新对于一个

民族与国家意味着什么。

因此,新课程观必须要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创造性,。

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