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整理】浙江水产技术推广信息

【2019年整理】浙江水产技术推广信息

浙江水产技术推广信息

2012年第3期(总第130期)

主办单位: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二○一二年三月八日

本期目录

●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意见

●省局发布《浙江省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建设要点》和《浙江省省级水产原、

良种场资格验收及管理办法》

●省总站(干校)在杭州召开理论学习会

●推广干校党支部召开党员民主评议会

●省总站召开科技推广工作座谈会

●省总站(干校)细化分解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要点

●2011年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联合行动”成效显著

●2月份浙江省水产养殖病情通报

●2011年浙江省新型养殖模式与技术实例系列报道

南美白对虾分级多茬养殖模式

电话/传真:0571~85029621 85126165 E~mail:info@https://www.doczj.com/doc/5c7063368.html,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益乐路20号zjsctgz@https://www.doczj.com/doc/5c7063368.html, 邮编:310012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5c7063368.html,

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意见2月3日,省政府发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意见》(浙政发〔2012〕9号),就我省农作物、林木、畜禽和水产种业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创新、分类推进、企业主体和机制创新为基本原则,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省种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意见指出到2015年,我省种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人才支撑和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种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种子种苗商品化率和主导品种覆盖率达70%以上。并具体提出8个重点攻关任务:加快培育发展现代种业企业、加快种业科研育种体系改革、加快推进多学科联合育种攻关、加快优势良种推广应用、加快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快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品种审定和保护和加快种业监管和调控能力建设,其中生产基地建设要求”十二五“期间建设水产原良种场35个、优质水产种苗繁育基地100个。

意见出台对进一步保障我省主要水产品有效供给、增强水产种子种苗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产养殖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省总站:种苗科)省局发布《浙江省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建设要点》和《浙江省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资格验收及管理办法》

2月13日~14日,省海洋与渔业局相继发布《浙江省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建设要点》(浙海渔发〔2012〕11号)和《浙江省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资格验收及

管理办法》(浙海渔发〔2012〕12号),同时废止《浙江省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建设要点(试行)》和《浙江省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资格验收办法(试行)》(浙海渔业〔2002〕2号)。

建设要点规定了我省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基本任务、申报资质和环境条件,明确了原、良种场最低规模和生产能力要求;同时要点对原、良种场的繁殖孵化、种苗培育、保种等生产和配套设施以及办公室、实验室、档案室、资料室、仓库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对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组织管理、档案管理及销售管理作了具体规定。

验收及管理办法规定了我省省级水产原、良种场的验收对象与验收内容;对申请验收的资格条件和所需材料提出了详细要求;并对验收程序、命名、奖励与处罚作出了具体说明;同时对省级水产原、良种场的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规定。

建设要点和验收及管理办法的发布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省省级水产原、良种场的建设和管理,实现水产苗种生产体系建设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省总站:种苗科)省总站(干校)在杭州召开理论学习会

3月7日~8日,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省海洋与渔业干部学校)在杭州召开了理论学习会,站(校)班子成员及副科以上中层干部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结合工作实际,对站(校)及全省推广体系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展开了热烈讨论。站(校)长何中央主持会议,并作会议小结。

会议学习了中央1号文件、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意见等文件内容,传达了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会议、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会议等会议精神。会议认为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在政策上实行“一衔接两覆盖”,这对我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何站(校)长在会议小结中深入分析了当前推广机构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指出省总站(干校)要审时度势、突出重点、有所作为。一是要继续坚持去年提出的“十二五”体系建设目标不动摇,要利用各种资源和体系优势,进一步深化对基层的工作指导和项目的支撑作用,深化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养工作;二是要有开放的胸怀、持之以恒的精神、“求早、求实、求果”的工作态度,正确把握局部与整体、最佳与较佳、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三是要更加注重工作方式和方法,进一步加强科室之间、团队之间的相互协作;四是要切实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和水平,围绕省局中心工作,努力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实处。

(省总站:办公室)推广干校党支部召开党员民主评议会

2月29日,推广干校党支部根据局直属机关党委《关于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通知》(浙海渔党〔2012〕1号)文件的要求,组织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会议由站长、书记何中央主持。

会上每位党员按照评议的内容及要求,全面总结了2010~2011年度以来自己在思想信念、学习、工作、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和作风等方面的情况。在充分肯

定成绩的同时,也积极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与差距,为下一步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明确了方向。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推选了优秀共产党员。

此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既是支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也是进一步推进“之江先锋”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党员加强党性锻炼,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措施。通过评议,为进一步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省总站:办公室)省总站召开科技推广工作座谈会

为进一步理清今后一段时期单位的科研推广工作思路,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于2月27日在单位二楼会议室召开科技工作座谈会。会议由张海琪副站长主持。

会议传达了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省政府“97号”文件精神以及近期省局相关科技工作动态,总结回顾了单位在过去两年里取得的科研成效,并明确了单位今后的重点领域及发展方向。与会人员就项目立项、实施和管理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进一步做好科研推广工作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在浙江海洋经济两大国家战略和现代渔业建设的良好契机下,在单位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到“十二五”末,一定能在水产种业、生态健康养殖、水生动物检疫防疫、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与评价、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有所突破。

会议还强调全体科研工作人员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要拓宽思路,主动设计课题;要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为单位的科研推广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发挥应有的作用。

(省总站:周凡)

省总站(干校)细化分解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要点

2月27日,何中央站(校)长主持召开2012年第1次站(校)务会议,研究讨论我站(校)《2012年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要点细化分解方案》。

根据省局《关于印发2012年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要点分解方案的通知》(浙海渔办〔2012〕12号)文件精神,结合单位各科室职责,我站(校)制定了《2012年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要点细化分解方案》,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和责任科室。会议认为该细化分解方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原则通过。会议要求各相关科室根据本科室岗位职责,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科室之间要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努力将各项工作做到实处,确保年度任务圆满完成。

(省总站:办公室)2011年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联合行动”成效显著

2011年,我站组织全省推广系统继续实施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联合行动(以下简称“联合行动”)。一年来,各地按照省总站年初制定的联合行动实施方案(浙渔技〔2011〕13号),结合当地渔业实际,以中央、省、市、县等各类财政支农专项为依托,大力推广10大主推品种和5项主推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涌现出一批新型养殖生产模式,对引导全省渔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我省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总体情况

全省共组织实施各类示范推广项目660项,其中省部级325项、市级85项、县级220项;扶持建立科技示范户3944家,示范面积29.7万亩,示范户平均每县53.2个;推广总面积112.5万亩,实现产量37.67万吨,增加产量5.9万吨,实现产值138.4亿元,增加产值11.8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我省渔业增产和渔民增收。

二、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实施情况

全省重点推广了南美白对虾(34.67万亩)、中华鳖(15.11万亩)、珍珠蚌(11.48万亩)、海水蟹类(其中锯缘青蟹11.88万亩、三疣梭子蟹9.85万亩)等4大主导品种,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2.15万亩)、杂交鳢“杭鳢1号”(0.71万亩)等2个水产新品种,以及黄颡鱼(2.72万亩)、泥鳅(1.07万亩)、坛紫菜(1.91万亩)、厚壳贻贝(0.36万亩)等4个特色品种,10个主推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91.96万亩。

重点推广了大棚设施养殖技术、新型混养、轮养等生态养殖模式和技术、底增氧养殖技术、稻田综合种养结合技术、浅海贝藻养殖技术等5项主推技术,总计推广面积108.24万亩。其中:推广混养、轮养等生态养殖模式63.33万亩,比去年新增14.93万亩,实现亩均增效940元;推广设施大棚8794亩,亩均效益5.95万元。推广底增氧养殖6.62万亩,亩均增效969元。推广稻田养鱼等种养结合生态模式33.31万亩,比去年新增面积7.89万亩,亩均增效473.21元;推广浅海贝藻养殖24655亩,亩均增效3387.32元。

三、几种新型养殖模式推广情况

1、新型混养、轮养等生态养殖模式和技术:混养、混养、套养等模式能有效改善养殖环境、减少养殖病害发生,是可确保稳产高效、又能确保质量和生态

安全的生态养殖方式。2011年全省重点推广了虾鳖混养、鱼鳖混养、鱼蚌混养、鱼虾混养、虾蟹混养、蟹贝虾混养、鱼虾贝多品种混养、虾贝混养以及虾类混轮养、虾蟹轮养等10余种养殖模式,推广面积63.33万亩,较去年增加14.93万亩,亩均增效940元。

2、设施大棚养殖模式:设施大棚养殖模式具有提高单位产出和效益并能有效实现水产养殖可控的特点,符合我省现代渔业发展和扶持方向。全省推广设施大棚8999亩,其中钢架、钢丝网和伞形大棚推广面积分别为3925亩、4622亩和352亩。设施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亩均效益达到3.46万元,罗氏沼虾3.16万元。温室养殖中华鳖和龟类推广面积为1.23万亩和260亩,亩均效益分别为9.57万元和7.88万元。

3、池塘底增氧养殖技术模式:底增氧养殖技术模式是近几年经实践的一项节能、高效、生态型的实用技术,能显著提高产量、降低能耗和饲料成本、增加效益。2011年,除在南美白对虾、梭子蟹养殖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外,重点在锯缘青蟹、中华绒螯蟹、中华鳖、罗氏沼虾、乌鳢、常规鱼等品种上进行应用。总推广面积达到6.57万亩,亩均增效969元。其中:南美白对虾2.33万亩、亩均增效918元,梭子蟹1.13万亩、亩均增效1522元,常规鱼中应用5560亩、亩增效益604元,虾鳖混养3710亩、亩增效益1060元,虾鱼混养13018亩、亩增效益667元。

4、稻田养鱼共生、轮作等综合种养模式:根据省局养鱼稳粮增收工程实施意见,2011年在全省范围内重点示范推广了稻田养鱼(虾、鳖、鳅等)种养结合模式,并积极探索了藕鱼、莲鳖、菱鱼、茭白鱼、茭白鳖、鱼鳖稻等近十种种养结合模式,共计推广面积33.31万亩,较去年新增7.89万亩,并实现亩增效益

473.21元。效益比较突出的如德清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利用中华鳖池塘开展稻鳖共生,亩产值达到32400元,亩利润达到13637元;经济效益比单种水稻(稻鳖轮作)和单养中华鳖分别提高了96%和88.1%。

5、浅海贝藻养殖模式:浅海养殖是我省拓展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发展碳汇渔业的方向和重点,也是实现沿海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11年全省推广面积为24655亩,亩增效益3387.32元。包括推广紫菜与海带轮养模式350亩,平均亩增效益达到3000元;推广羊栖菜套养贻贝1020亩,实现亩增效益2300元。推广海参与海带套养1800亩,亩增效益达到8000元。推广厚壳贻贝养殖3000亩,亩增效益可达16000元。推广紫菜全浮流养殖20485亩,亩增效益达到764元。

(省总站:推广科)2月份浙江省水产养殖病情通报

2月份,全省监测的5个养殖大类22个养殖品种中有6个品种发生病害,比上个月增加3个,比去年同期减少3个;共监测到8种病害,比上个月增加3种,比去年同期减少4种;监测点经济总损失104238元,仅为去年同期的4.74%。

本月因气温较低,病害发生较少,其中虾类、蟹类、贝类三大类9个品种的测报点未监测到病害。

鱼类:12个品种中5个品种监测到4种病害,分别为孢子虫病、水霉病、竖鳞病以及环境不适。其中大黄鱼因越冬水温较冷不适应而发病较严重,平均发病率为35.83%,平均死亡率为0.58%。

鳖:池塘鳖未发病,温室鳖共监测到生殖器外露、腐皮病、溃疡综合症、病因不明等4种病害,发病率分别为0.28%、1.08%、2.16%、0.59%,但死亡率较轻,均小于0.05%。

3月份气温水温逐渐升高,鱼类摄食活动开始增多,水中残饵也随之增多,容易滋生细菌;同时随着水温的回升,病菌会加快繁殖,所以水产养殖动物发病率会有所上升。另外,3月份可能出现“倒春寒”,广大养殖户还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注意防范,做好疾病预防。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管理。3月份大棚养殖的虾类进入放养期,应选择健康苗种,放养前做好薄膜覆盖与池塘消毒工作,放养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损伤;温室甲鱼养殖要注意控温与水质调控,加强日常消毒工作,防止氨中毒及溃疡病等病害的发生。

2、科学投饲。鱼类开始摄食后,可适当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和免疫增强剂,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要经常清除食台残饵,防止细菌滋生。

(省总站:朱凝瑜)

2011年浙江省新型

养殖模式与技术实例系列报道

南美白对虾分级多茬养殖模式

一、模式特点

露天虾塘养殖周期一般是5月到10月,而在大棚里,可以从3月一直养到12月,实现一年养三茬。虾类分级养殖模式,是在原来一年三茬养殖南美白对

虾基础上的一个升级,该模式是利用温室大棚进行幼苗的中间培育,建立标粗池、养成池,根据不同规格和密度分池放养,达到均衡上市,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二、主要做法

这里重点介绍南美白对虾的分级养殖。

从海南选购优质的苗种P6(5~6mm),运输前和对方协调做好苗种放养塘的水质调节,盐度相差应不大于3‰。

标粗池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提前覆盖,使棚内温度超出自然水温8℃~10℃,且可以有效的防止气候突变等自然因素对水体的影响。

P6苗种引进之后放到标粗池中进行集中培育,密度约200~250万尾/亩。饵料主要为丰年虫,一般虾苗一天投喂八餐,到虾苗长到1.2~1.5cm时改投开口饵料。

培育20~30天,使其体长达到2~3cm,此时池塘的存塘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且随着饵料投喂的不断增加,排泄物大大增加,池塘的承载量达到了一定的临界点,此时酌情换水2~3次,每次换水20%~30%,维持池塘水质自动调节能力,进行大棚通风处理,对即将分池的虾苗进行适应性的锻炼。紧接着进行分池。第一次分池,按照50万尾/亩左右进行分池放养。同样培育约1个月左右。第二次按照原有放养密度50万尾/亩进行分池放养。

分池的具体时间、规格视池塘的承载量进行。虾苗经中间培育之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应适时检测分苗,尽量做到每个养殖池中的苗种规格基本一致,便于养成管理。分塘放苗时,要先调节好各个池塘的水温和盐度,与培育池保持一致,选择在晴好的天气,让虾苗缓缓的进入池中,同时观察虾苗活动情况。虾

苗分塘之前,先取部分虾苗进行试水,48h后观察其成活率,达98%以上可以放苗,最好是100%。分池前、后,对虾需内服免疫增强剂,如VE 5g/kg料、免疫多糖5g/kg料和中草药等,时间5~7天,分苗前的标粗池和养成池泼洒葡萄糖

0.5kg/亩+Vc0.3kg/亩,提高对虾抗应激能力。

三、分级养殖的优缺点

优点:

1、减少水电损耗。每次分池用水都是新培育的水体,无养殖污染,对水体净化能力较强,可以大大减少换水量。按照养殖周期90天计算,原有养殖模式,一般30~60换水量在2~5%、后期60~90天基本换水5~8%/天。新的分级养殖模式前期50天左右基本不用换水,后期70~90天换水量基本维持在3~5%左右。

2、电能耗降低。集中培育对增氧机的利用率达到了最大,且分池时新培育的水体光合效率较原有养殖水体有显著提高。

3、缩短出塘时间。分级过程中一般新分池塘的虾苗日增重量远远高于原有养殖池塘,可以有效缩短出塘时间5~10天。

4、新培育水体,水质自动调节能力较强,减少了对水质的人工调节,减少了投放物的成本支出和技术员的劳动工作强度。

缺点:

1、集中培育容易出现片区感染的问题。

2、对池塘存塘量的估算和水质调节技术要求较高。

3、虽然产量和养殖效益得到长足的提高,从全年考虑,工作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

4、由于各阶段衔接紧密,无法进行“压塘等价”的情况。

四、效益分析

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开展南美白对虾分级多茬养殖,面积235亩,其中养殖主体为2口标粗钢架温棚,36口伞式大棚养成池。有效养殖面积70.8亩(2×3亩=6亩;36×1.8亩=64.8亩)。

2010年养殖三茬,平均年亩产5040公斤,亩效益超8万元。2011年第一茬平均单产2500公斤,最高单产3250公斤,亩效益超5万元。第二茬平均单产2000公斤,亩效益2万元。

(临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供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