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能力检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能力检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能力检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能力检测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含解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1.(2011年江苏1题)以下为青铜文物、文物上的拓片(钟鼎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已达很高水平②钟鼎文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②拓片部分内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④现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全部为礼器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2.“……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哪一特点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D.连续性

3.(2011年1月河南郑州高三质检13题)土地兼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它不仅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而且严重激化了统治危机,因此历代政权都采取了抑制兼并的措施。

下列各项措施与此不相符的是()

A.北魏实行“均田制”B.明朝的“鱼鳞图册”

C.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D.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4.(2012年5月山东省青岛市二模)重农抑商政策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到了清末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有

①美国曾经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④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②④

5.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中国或称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

你从此材料中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

A.中国在世界上曾被称为丝国 B.古代中国盛产丝和丝织品C.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远销欧洲 C.普林尼曾经来过中国

6.(2012年1月潮州市期末14题)中国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艺术内容上有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的原因是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思潮的重大变化

C.社会上层的倡导D.传统文化的影响

7.(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29题)阅读下列表格:

表格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B.中国冶铁业在产量和技术上长期领先

C.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D.中国古代王朝对冶铁业的重视和大力扶植

8.(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4题)《梦梁录》记载:“……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晓市不断出现,时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万,城内极其繁华,被称为东南第一州”。与这段描述的情景可能同时代出现的有()

A.在西藏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辖

B.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输出国外

C.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D.《四书章句集注》始编成

9.(2011年1月河南郑州高三质检8题)电视剧《乔家大院》反映晋商文化的显著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晋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晋商渐趋衰落”。由此可以推断,晋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结合

10.(2012年11月赣州高三期中15题)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商业区 D.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夜禁的限制

11.(2012年3月嘉兴市一模)有学者说:这种生产结构“虽然脆弱,……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古人所说‘乱’而后‘治’,其中一个缘由,便是这种……生产结构在起作用。”“这种生产结构”的特点是

A.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B.男耕女织分工合作经营

C.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D.以重农抑商为主要政策

12.(2012年1月潍坊市期末10题)“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品经济发展 B.农民斗争打击了地主

C.封建剥削减轻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13.(2011年11月枣庄三校期中4题)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宋代

A.人们生活习俗改变B.城市商业功能显著增强

C.官府鼓励人们经商D.人们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14.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上述言论反映的思想主张是()。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自由主义

15.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1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买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作为直接证据,它可用以研究宋代的()。

①商业广告②印刷技术③商标意识④冶金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问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分)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分)(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3分)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

17.(2011年1月烟台市高三期末调研23题)在人类思想的“轴心时代”(德国思想家亚斯贝尔斯语),东西方的文明舞台上几乎同时出现了两位“灯塔式”的大思想家,即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中国先秦时期的孔子。前者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伦理学的先河,是西方文明的奠基者之一;后者是中国两千多年正统思想——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作为人类文明的导师,两位思想家的共同点很多,但其思想的可比性主要体现在:对于理想社会秩序的寻求,这是他们思想的出发点。苏格拉底寻求的是雅典城邦中充满人的民主和正义的德性社会,孔子想构建针对统治秩序中的等差有别、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请回答:

(1)时代的变革会催生各种思想的产生。苏格拉底和孔子都生活在大变革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两位思想家以探寻理想社会秩序为出发点,探讨的共同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他们思想主张的核心。

(3)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批判——继承——发展”的历程,结合史实回答:

A.从“发展”的角度看,苏格拉底的思想是怎样被发扬光大的?

B.从“批判”的角度看,近代前期使儒家思想遭受最沉重打击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4)作为东西方两位“灯塔式”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能力检测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解析:从题干中的材料显然可以看出,小农经济一遇天灾人祸就会破产,说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3.D

解析:A项北魏均田制,即把国家掌握的土地按规定分配给人们,有利于缓解土地兼并、加强对人们的控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B项“鱼鳞图册”是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明朱元璋时期,发现因土地隐匿给国家税收造成损失的严重问题后,开始编造完整、紧密的鱼鳞图册,在相当程度上摸清了地权、清理了隐匿,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C项太平天国运动中,为了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这一主张并没有涉及抑制兼并,本题选D项。

4.B

解析:提取信息:认识题目第一句话的真实本意是:经济政策起初起到积极作用,后来起到阻碍作用。美国的自由经济政策在推行开始时起到鼓励经济发展和商业贸易的作用,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起初起到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发展的优点,也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起到抵御作用,但是后期却出现严重弊端。

5.D

解析:根据排除法可以排除D选项

6.A 7.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表格数据反映铁年产量的不断提高,表明古代冶铁业的专号发展,在答题时时需注意要求回答“根本问题”,因此,要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性。经济是基础,手工业的发展正也反映经济的发展。故本题选A项。

8.D

解析:本题考察宋朝时期的史实。根据提干信息“都城临安”分析,所述现象属于在南宋时期,因此排除A项,西藏设宣政院是在元朝时期;B项应是在北宋;《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著作。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

9.D

解析:回答本题需较好理解题意,材料“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说明晋商的“贾儒结合”还是旧式的商业与权贵(以儒家思想为统治基础)的结合,从而在乾隆、嘉庆时期达到极盛,而到了清末明初,封建统治趋于崩溃,依存其上的晋商趋于衰落,也说明晋商并不适应近代经济的发展要求。本题ABC三项“近代”经济不符合晋商的特点,选D项。

10.B

解析:“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大意是:崇仁坊商业繁荣程度超过两市(东市和西市),昼夜十分热闹,灯火不绝,京城中的其他街市都没办法与崇仁坊相比。根据材料反映出的信息,ACD三项说法正确,B项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一说,材料中未能得到反映。

11.C 12.D 13.B 14.B

解析:“田”、“市”不安,其国必贫,可见田和市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其地位是并重的。

15.D

解析:由材料里的信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收买1等钢条”等可

知①②③④全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6.(1)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十406+2300十4918+2732十300)=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

(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

(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

(4)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

17.(1)背景,①中国:分封制和井田制瓦解;②诸侯争霸;社会矛盾突出。雅典:③民主政治发展,但世风日下;④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自我价值。

(2)共同问题:①都注重人的研究;②注重道德和教育。主张:③孔子提出“仁”,要求“仁者爱人”。提出“礼”,要求“克己复礼”。④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

(3)A:①继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使哲学成为了一门科学;②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宣扬人性、人文主义;③宗教改革否定教皇权威、摆脱教会束缚;④启蒙运动提倡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反封建,提倡自由平等。

B:新文化运动。①运动的目标直指封建礼教,竖起了“打到孔家店”的大旗;②彻底批判了儒家思想,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4)坚持以人为本,重视道德修养,调节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列材料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始皇比孔子大得多,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耕华、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自学教材要点,合作探究课标涉及的以下问题(20分钟) 1、概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简述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4、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7、简要说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8、简要分析“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 9、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知识要点 ①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产生: (1)由于气候等自然生产条件的原因,我国传统的种植作物是粟、稻、稷、麦等粮食产品和桑麻等纺织原料。所以足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饱暖问题,而不必依赖于外部交换。因此我国成为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区并不偶然。

(2)在铁农具和牛耕发明以前,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大家不得不采取集体耕作的方式。 在铁器和牛耕推广以后,就不需要大规模的协作了,于是便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 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 (2)发达的水利:虽然变成小农经济了,但是农业所需要的水利却是一家一户不能解 决的,所以,水里就成为农业的命脉,治水者便成为英雄,上至大禹治水,下至普通的凿井 人。这水利命脉也是我们在政治组成乡井和国家的重要因素。 (3)先进的技术:小农的土地很少,不得不精耕细作,所以,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很 发达。 3、小农经济的影响: (1)抑制兼并政策:小农经济时刻面临着地主的兼并,所以历朝历代封建政府都不得 不采取反兼并措施,最好的反兼并措施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和明朝的按人丁和田 亩收税的措施。但是无论兼并与否,农民都是租税的主要来源。 (2)重农抑商政策:商业与国家争夺人力、土地、税收、对抗地方政府影响统治。所 以政府一般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3)闭关锁国: (4)小农意识:小农经济使得以分散和顺任自然为特征的精神元素深深根植于我们的 基因之中,我们随时准备着分散并回归自然,日本人很奇怪,我们只要条件允许,就一定要 养花种草,其实这就是中国人的自然情结的表现。以打鱼为生的日本人怎么能理解呢?小农 经济团结的前提是水患,承平日久,国泰民安,分散倾向便会加强,这个政治经济联合体便 会分崩离析。水患以来,皇帝便会听从上天的警示下罪己诏,人民便重新团结起来。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抗压能力差,极易屈服,缺乏反抗精神、逆来顺受。是中国专制制 度的肥沃土壤。极端忍耐的反面是以命相搏,农民起义。 ②手工业形态 在农业发达、政治统一稳定的前提下,中国的手工业独步天下。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民间家庭手工业及其补充——民间手工业。以棉麻纺织为主。 自元朝黄道婆起,棉织品的比重增加,改变了与丝麻制品的比例。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 超过官营手工业。由于规模的扩大,某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满足小农生产生活的官营盐铁业发达。 3、满足官僚贵族奢侈消费的官营手工业。以丝织和瓷器为主。 由此可见,我国没有专为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手工业生产。那么,为什么还在明朝中后期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呢?为何还享誉世界呢?如前所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民间手工业 规模扩大的结果,享誉世界则是朝贡贸易的结果。 ③关于古代商业的基本认识: ⑴中国古代的商业发达吗?秦汉至隋唐并不发达。由于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的发展受到时间和地点等种种限制。但仍有发展,唐朝甚至出现了柜坊和飞钱(信用卡)。两宋商业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元明清商业继续发展 ⑵市的发展和变迁 ⑶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从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始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止,总的来说,中国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但是主要是受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官府既可以发展贸易,就可以限制和阻止贸易,清朝以后,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3.重要概念 ①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30题学生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 1.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称为“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为“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 B.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C.依宗法,继承大宗的是嫡长子,嫡长子也称为宗子。宗子也是一宗之祖,故又叫“宗主”。 D.宗法是旧时以社会为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2.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小妾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B.众子是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所生的庶子。 C.汉代以后,“亲”表外亲,“戚”表内亲。“亲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 D.旧时父亲死后称为“考”,母亲死后称为“妣”。 3.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六亲泛指亲属。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右,为昭。 B.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C.《陈情表》里“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是古代的一种丧服,即“期服”的简称。 D.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4.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五常“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B.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C.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列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兄弟姊妹中年龄最大的称为“伯”,有时也称为“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为“孟”,庶出长子称为“伯”。 5.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衅钟、衅鼓,是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为衅钟。 B.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指称国家。 C.古代祭祀时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祭祀用的牲畜体全叫“牲”,毛色纯一的叫“牺”。 D.古代给尸体穿衣下棺,叫“入殓”。 6.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坟墓是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 B.古时用“崩”来比喻帝王的死。用薨来比喻诸侯和王后的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C.古代祭品,太牢指猪、牛、羊各一;少牢指猪、羊各一。 D.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 7.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B.旧时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C.“棺”是指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椁”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D.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庐墓”是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8.以下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关于朝拜等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会被视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会出兵征伐。 B.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要

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先秦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5.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图5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6.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留。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未能充分发挥文字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8.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9.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按川教版体系)全国各地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汇编 七下 第九学习专题 中国古代文化(下)

中国古代文化(下) 第15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三大发明) 第16课 建筑奇观(大运河、明长城、赵州桥、北京故宫) 第17课 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天工开物》、《本草纲目》、《资治通鉴》)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唐诗、宋词) 第19课 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 第20课 石窟艺术宝库 (石窟)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书法、绘画) 一、选择题 ◆(2020·广东茂名)6.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此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科技成就?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 C.张衡发明地动仪 D.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2020·广东汕尾)2.右图内容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A .造纸术 B .活字印刷术 C .造船技术 D .指南针 ◆(2020·贵州黔西南)8.下列属于我国四大发明的是 ①火药 ②地动仪 ③印刷术 ④造纸术 ⑤筒车 ⑥指南针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2020·湖南衡阳)3.《宋史》记载“……有造突火枪,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五十余步。”它描绘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的应用?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 ◆(2020·江苏连云港)31.“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改进造纸术 ③普遍使用指南针 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0·山东莱芜市)1.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是 A .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B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C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 .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 ◆(2020·天津市)1.活字印刷术最早出现在 A.汉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020·天津市)2.北宋时制成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的发明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 指南针 ◆(2020·海南省)2.在2020年6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与丝绸之路双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历史上,大运河开凿于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讲解学习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 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1)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2)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4)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5)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6)元: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7)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内阁制度确立,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③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 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3) 西周: (1) (2) (1 )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 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 )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 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 (3) (4) (5) 高行政机构,后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 (6) 兀: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7)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 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 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 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 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 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 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 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 根深蒂固。 ③ 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_ 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 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 (2) 西汉 ① 汉初,刘邦为巩固皇权分封刘家子弟为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集权。 ②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被削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以和平手段解决王国问题, 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郡县制再次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地方行政规制。 ③ 东汉时,形成州(从西汉时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 北宋: ① 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② 行政上,设置知州、通判,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 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⑷元朝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命官,行省之 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特 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 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宋朝:“二府三司制”一一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 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 (中书门下是最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 ,内阁制度确立, ,但后来王国势力逐渐坐大、威胁到中央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特点

专题升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复习指导 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是农业,其次是手工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归纳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为线索归纳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序识记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的突出成就。同时注意与古代中国改革内容相联系。 2.占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同时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要明确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复习本单元内容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各种历史现象。 4.分析本单元内容应臵于世界经济史中进行对比分析理清中国古代经济由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基本线索.并分析相关原因。 二.重点知识讲析 1、评价古代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1)特点: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男耕女织。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弱点: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3)发展因素: 有利: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不利: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试题(1-5)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作业(一)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儒家六经,即、、、、、,四书即、、、。 2、神话传说凝结着民族精神,据《史记》记载、、、、,是我国传说中的五帝。他们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伦理的核心特征。 3、中国古代学术与政治关系密切,不同时代各有其最为发达的学术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学发达,两汉盛行。魏晋风靡士林,隋唐独步一时,宋明理学精致高妙,清代达到极盛。 二.选择(每题1.5分,共30分) 1.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最早提出阴阳五行说的是(). A.邹衍B.《尚书》C.《周易》D.《老子》 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佛教约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借()之风获得大的发展 A.儒学 B.道学 C.玄学 D.经学 6.宋明理学改变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成为渗透着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集大成者是() A.程颐 B.程颢 C.朱熹 D.王重阳 7.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A.日本 B.朝鲜 C.越南 D.上述三国 8.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法家中提出“法,术,势”的是() A.韩非 B.商鞅 C.申不害 D.李悝 9.华夏族最终形成于() A.夏 B.商 C.汉 D.春秋战国 10.在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和科技最发达的朝代是() A.汉 B.唐 C.宋 D.清 11.佛教“四谛”是指() A.生老病死 B.四大皆空 C.脱苦 D.苦集灭道 12.下列史书中属于编年体的是()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文献通考》 13.中国最古老的高等学校是() A.汉太学 B.唐国子监 C.宋书院 D.明宗学 14.下列农作物中除()外都是华夏大地古已有之的。 A.水稻 B.大豆 C.粟 D.西瓜 15.中国古代科学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学科是() A.天文学 B.数学 C.农学 D.中医学 16.把中国古代各行艺术加以综合并使之精致化的艺术形式是()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 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 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 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 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

《中国历史文化》试卷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________ 一、单项选择(4×15) 1. “北京人遗址”在北京的()。 A.西南的卢沟桥 B.元大都遗址公园 C.昌平的白浮泉 D. 北京西南周口店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A.唐诗 B.诗经 C.乐府诗 D.楚辞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这话的人是()。 A.孟子 B. 韩非子 C.孔子 D.庄子 4.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家是()。 A.道家和墨家 B. 兵家和农家 C.道家和墨家 D. 儒家和道家 5. 创立儒家的人是()。 A.朱熹 B. 孟子 C.韩愈 D.孔丘 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 A.汉朝 B. 秦国 C.齐国 D.秦朝 7. 开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纪元的丝绸之路打通的时间是()。 A.汉代 B. 唐代 C.宋代 D.明代 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 A.西汉末年 B. 唐代初年 C.南宋末年 D.东汉时期 9.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 A.儒家 B. 道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10.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著名人物是()。 A.张衡 B. 郭守敬 C.蔡伦 D.祖冲之 11. 旗袍式样来自()。 A.汉族 B. 满族 C.蒙古族 D.白族 12. 现在全国佛教寺院大多数都属于()。 A. 法相宗 B. 律宗 C. 禅宗 D. 天台宗 13.科举制度创立于()。 A. 隋 B. 唐 C. 明 D. 清14.会试的考中者称为()。 A. 举人 B. 秀才 C. 贡士 D. 状元 15.世界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经典是宋代宋慈写的()。 A. 《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 《洗冤集录》 D. 《伤寒杂病论》 二、简答题(15) 1、儒家思想的内涵。 三、论述题(25) 中国明代中叶以后科技发展缓慢的原因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2019年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2019年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2018年11月浙江选考)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4.(2019年江苏)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5.(2019年天津)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A.① B.②C.③ D.④ 6.(2019年北京)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7.(2019年海南)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四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四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2.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双重失调,对于两个朝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尤为明显。 3.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是在汉唐之际,第二次大交汇始 于。 4.汉代的“五经”是指、、、、。 5.中国音乐的五音阶体系是指、、、、。 6.中国古代佛教,除了汉传佛教以外,还有流传于我国蒙藏等地的 和流传于西南地区的南传小乘佛教。 二、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1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2.中国本土第一种人为宗教是道教,其创始人是老子。() 3.中国古代“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没有被列入“二十四史”。() 4.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历朝历代一直都把儒家哲学尊崇为官方哲学。() 5.在汉字的六种组字方法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构造的条例,转注、假借是文字运用的条例。() 6.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汉唐时代。() 7.在古代小说中,唐传奇是文言短篇小说,宋话本则是白话短篇小说。()8.古代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至清代光绪31年废止,共实行了1300多年。() 9.古代宫殿建筑与帝王陵墓建筑的风格是一致的,都显示出高、大、深、庄的特征。() 10.宋明理学在宋、元、明、清四朝一直是官方的意识形态。()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神话故事集是() A搜神记 B山海经 C世说新语 D东游记 2.在隶书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朝代是() A 秦 B汉 C唐 D宋 3.宋代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的文人是() A苏轼 B辛弃疾 C欧阳修 D黄庭坚 4.古典诗词的主要功能是:() A叙事 B论理 C抒情 D说明 5.不属于中国传统绘画所遵循的美学原则的是() A焦点透视 B散点透视 C以大观小 D遗貌取神 6.下列史书中属于编年体的是()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文献通考》 7.中国最古老的高等学校是:() A汉太学 B唐国子监 C宋书院 D明宗学 8.在中国古代科学各门学科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

最新《中国历史文化》试卷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卷 1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________ 2 一、单项选择(4×15) 3 1. “北京人遗址”在北京的( )。 4 A .西南的卢沟桥 B .元大都遗址公园 C .昌平的白浮泉 D. 北京西南 5 周口店 6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 7 A.唐诗 B.诗经 C.乐府诗 D.楚辞 8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这话的人是( )。 9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孔子 D .庄子 10 4.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家是( )。 11 A .道家和墨家 B. 兵家和农家 C .道家和墨家 D. 儒家和道12 家 13 5. 创立儒家的人是( )。 14 A .朱熹 B. 孟子 C .韩愈 D .孔丘 15 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 )。 16 A .汉朝 B. 秦国 C .齐国 D .秦朝 17 7. 开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纪元的丝绸之路打通的时间是( )。 18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19 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 )。 20 A .西汉末年 B. 唐代初年 C .南宋末年 D . 东汉时期 21 9.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 )。 22 A .儒家 B. 道教 C .佛教 D.伊斯兰教 23 10.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著名人物是( )。 24 A .张衡 B. 郭守敬 C .蔡伦 D .祖冲之 25 11. 旗袍式样来自( )。 26 A .汉族 B. 满族 C .蒙古族 D .白族 27 12. 现在全国佛教寺院大多数都属于( )。 28 A. 法相宗 B. 律宗 C. 禅宗 D. 天台宗 29 13.科举制度创立于( )。 30 A. 隋 B. 唐 C. 明 D. 清 31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练习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专题三整合训练 1、下图为明朝初年中央和省级地方官府行政关系示意图。 以下各项对于示意图的分析,正确并且全面的是( ) A.皇帝专制权力强化 B.具有近代三权分立的特征 C.丞相制度被废除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 2、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 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 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宦官职掌裁定权 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 D.丞相制度被废除 3、清朝时期,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腐败 C.中央政府权威的下降 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4、《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 该记载( ) 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 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 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 5、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人中国,且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情形( )

A.缓和了明清的人口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说明精耕细作走向成熟 D.说明当时耕作农具已经成熟 6、明末徐光启编纂的《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这说明当时(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7、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陚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 ) A.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 B.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 C.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8、徽商、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于( ) A.商周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9、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10、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 ) A.以“异端”自居 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