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概况

翁源县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南部.东邻连平、南接新丰、西连英德、北靠始兴,东北与江西省全南县毗邻.地跨113°39′22″到114°18′5″北纬24°7′4″至24°40 ′全县土地总面积2157.9平方公里。

翁源县地处南岭的南麓,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3 7%。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海拔一千米以上的山有12座.其中较高的有:西北部的七星墩为全县最高峰,海拔1300米;南部青云山1249米;东部雷公礤1219米;全县海拉最低点是官渡墟,仅为海拔100米。

翁源县气候属南亚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并具有山地气候特征。年均气温20.3°c极端最低气温-5.1°c最高气温39.2°C 。年平均降雨量1763.8毫米,全县平均河川径流为31.93立万米(包括地表及浅层地下径流)。

翁源县1996年来总人口341868人,其中农业人口280909人,非农业人口60959人.社会劳动者148199人,其中城镇劳动者(含国有、城镇集体、个体)30343人农村劳动者117856人。县辖1 8个镇,156个村民委员会,1953个村小组。全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o.63公顷。

1996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0823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61893万元、第二产业2014万元、第三产业26239万元。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66590

万元。其中农业101609万元,占61%。全县财政收入473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85万元,中央两税收入1947万元。全县城乡居民年平均收入2397元,其中城镇居民年均收入2763元,农村年人均收入2318元。

一、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土地总面积有2157.92平方公里(折合215792公顷)。根据l996年土地资源详查变更数据汇总结果,当年已利用土地面积达207563公顷,土地利用率为96.19%。具体利用情况如下:

1、农用地

全县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等农用地面积共有l9922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2.32%。

①耕地:全县耕地面积为3089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14.32%。其中灌溉水田23174 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5.0%;旱地7716.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5.O%。1996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68680.6公顷,耕地复种指数为22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3122.8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1.77%,粮食总产量l3.95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07 89公斤。

②园地:全县共有园地面积333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l.54%。其中以果园、桑园、茶园为主,面积分别为2486.98公顷、592公顷、227.08公顷,分别占园地的74.68%、17.78%、6.82%。园地面积在韶关市属各县区中算是比较多的县区,特别是果园面积。

③林地全县林用面积16175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自积的

74.96%。其中有林地面积140533.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86.88%。森林覆盖率为65.1%。

④牧草地全县用于专业牧草地的面积不多,有面积61.0公顷,仅占县土地总面积的0.02%。

@水面:包括河流、坑塘面积共有3l.8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l48%。

2、建设用地

全县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水工用地共834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87%。

①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有688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18%。其中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5637公顷(城镇居民点用地1206公顷,城镇人均用地218.3平方米;农村居民点用地4340公顷,农村人均用

地154.5平方米),占 82.16%;独立工矿用地1225公顷,占17,

84 %。

②交通用地:面积有63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o.3%。其中公路用地281.4公顷,占44 66%;乡村道路用地329.8公顷,占52.34%;民用机场甩地18.8公顷,占3.0%。

③水利水工用地:面积有84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39%。

3、未利用土地

含荒草地、荒山、裸地、田坎、滩涂等土地,面积有8229公顷.占

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81%。其中可利用的荒坡地有4388公顷,占

53.32%。

(二)土地资源特点和利用存在问题

1、土地资源主要特点

①林用地面积所占的比例大,占土地总面积74.96%。

②人口密度小,人地关系相对宽松.全县有土地总面积215792公顷,有耕地30891公顷,人均分别占有量为o.63公顷、o.0898公顷,耕地人均占有量比全省人均量O.047公顷多近一倍。

③全县地形多为丘陵,较易于建设利用。

④拥有较丰富的生物矿产等自然资源和土地后备资源。全县有4388公顷可供开垦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

2、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土地利用率、产出率不高。

林用地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4.96%,有161756公顷。但其中有林地面积只有140565.0公顷,仅占林用地面积的86.9%,有13.1%的面积未真正利用。1996年全县林业总产值为1392万元,仅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0.008%,平均每亩林用地只产出5.7元,产出率相当低。

②公路密度小,交通相对落后。

陆路交通是全县的唯一通途,但全县通车公路里程仅有754公里,公路密度仅为O.349公里/平方公里。其中主干线248公里,占32.89%。交通落后,严重制约着经济发最。

③城乡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偏大。

城镇居民人均用地212.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用地154.5平方米,与市政府下达的人均用地(城镇)113平方采、(农村)142平方米的指标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城镇居民人均用地差距更大,是今后的主要控制对象。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与方针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合理安排各业用地,保证重点工程用地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具体内容是:稳定耕地面积,在按计划满足建设用地和扣除因自然灾害毁坏农田的情况下,到201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0691公顷。建设并管理好已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16390.3公顷(其中一级保护区12402公顷,二级保护区3988.3公顷),在此基础上增划基本农田保护区11509.7公顷,使全县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达到27900公项,占2010年耕地保有量的90.9%。改造疏残林地,增加有林地面积,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8.2%。加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建设。挖掘潜力,控制居民点建设用地,到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357公顷范围内。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积极搞好“四低地”的改造工作。

(二)土地利用方针

为实现上述土地规划的目标,在今后的土地利用上必须落实以下方针:

1、坚持贯切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建立土地“开源”与“节流”并举的运行机制。

2、严格按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地质量。

3、以供给引导制约需求,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保障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安排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严格控制农村居民扩大宅基地用地面积。

4、节约土地资源与开发土地资源并举。在抓好节约土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应有计划地开发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做好土地复垦、整理工作,増加耕地面积和可利用土地面积。

5、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水域的治理和保护,划定生态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自然保护区。严禁在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内进行破坏性的非法建设活动。

三、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主要控制指标及措施

l、潜力分析

(1)、新增耕地潜力分析。据1996年全县土变更登记调查统计的最新数据,到1996年末全县有未利用土地8229公顷,其中可供开发耕地的荒山荒地3102公顷,可复垦的撂荒地、废弃地576公顷,旧村改造、耕地整理、退园还耕等可供整理成耕地的面积有485公顷。合计可利用的新增耕地的潜力共有4163公顷,为新增耕地提供了基本保证。

(2)建设用地利用非耕地潜力分析。1996非农建设用地面积8340

公顷,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6861公顷、交通建设用地630公顷、水利水工用地849公顷。在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中居民点用地面积为5637公顷,其中集镇1296公顷、农村4340公顷,面积较太。但实际利用率只有80%左右,有1127公顷是空闲地或是待拆建的残破宅基地,同时还可以通过逐渐减少人均使用土地面积等控制措施,到2010年达到市政府城镇人均113平方米、村人均142平方米的指标要求,挖潜270公顷。另外针对各镇仍有很大部分平房的情况,通过折平房建楼房增加建筑容积率,提高建设用地的使用率。

未利用土地中有35公顷房前村后可供开发利用为宅基地的荒山荒地或空闲地。

因此翁源县的建设利用非耕地潜力很大,除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和其它一些特珠项目无法避免要占用_小量耕地外(如京珠高速公路建设、南赣公路建设、龙柳铁路建设等)基本上可以通过挖潜使用非耕地来满足非农建设用地,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指标。

2、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控制指标

根据市政府下达的主要控制指标和以上潜力的分析,针对各镇及国家、省重点项目在各地的用地需求情况,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确定本县耕地动态平衡的主要控制指标。具体内容是;控制减少耕地量1058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量控制在357公顷范围内,退耕及灾毁量不趣过701公顷。补充耕地量858公,其中整理耕地282公顷、开发耕地342公顷、复垦耕地234公顷。确保到2010年全县减少耕地面积不超过200公顷,[详见附表三“1997——2010年翁源县耕地

动态平衡指标表。”]

3、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主要控制指标的措施

(1)控制耕地被占用措施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建立健全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坚持行之有效的“六查六不批,三到场”的审批程序;加强土地管理监察工作,搞好批地、用地的跟踪监控;建设完善良性的土地供求市场。依据需要与可能原则,建立以供定需的用地机制,合理调配用地。

集镇和农村建房用地从内部挖潜获得,集镇实行改平房建多层楼房,增加建筑容积率;农村则通过利用村内闲置地,拆旧宅基地建新村等调剂方法解决。并逐步实行村镇集中缩并和遗弃宅基地的重新安排利用。

新增人口的用地严格控制,坚决在市政府城镇人均用地113平方米,农村人均用地142平方米的指标内安排使用原宅基地的空闲地,不再新增加建房用地。

逐步缩小村镇用地规模,减少人均占用居住地面积,城镇、农村居民人均用地到2000年分剐比1996年减少51.3平方米、4.3平方米,到2010年全县达到市政府的人均用地标准。

禁止占用耕地挖鱼塘和发展林果业,结合农业布局调整,逐步实现林果上山、鱼塘下坑。

(2)补充耕地措施

做好农用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工作,摸清家底。依据农用地后备资

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做好近、中期开发利用计划,划定重点开发整理的区域,并落实到县、镇土地利用规划图上。继续执行行之有效的土地垦复奖励措施,鼓励群众积极开发农用土地。

实行科学开发,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保证开发一片,见效一片、收获一片。

调动社会力量,增加投入,加大开发力度。在做好土地垦复金收、管、用的同时,积极采取银行贷款、财政补贴,农户为主的“三个一点”集资方式,解决土地开发的资金问题。

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项目的建设,为全县的土地开发工作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3)其它措施

积极发展林业生产,合理砍伐林木;加强水利整治工作,搞好水土保持,提高抗洪抗灾能力,尽量减少灾毁耕地。

各镇人民政府要积极组织力量及时复垦灾毁耕地,并依据复原程度尽快种植利用。

加强农村责任制的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防止耕地丢荒弃耕。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立项审核制度,工期较长的重要建设项目要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分期分段征用土地,禁止造成征而未用,闲置土地的现象发生。

四、各镇政府所在地建设用地规模

根据各城镇使用土地的实际情况和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城

镇人口的规模预测,以及国家重点建设与县经济发展的布局等因素,制定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详见附表五)。

由于部分城镇的建设比较松散,平房比例大,城镇建设规模偏大,加上城镇非农人口比例小,人均占用面积较大。1996年全县各城镇总用地面积1296公顷,人均212.3平方米,与市政府人均113平方米有很大的差距。

随着人口的发展和后备土地资源条件的限制,今后非农业人口将会大幅度增长,按预测到2010年非农人口将比1996年的6.1万人增加到13.25万人。因此,城镇建设用地势必有所增加。但由于现阶段我县城镇用地量较大,在规划年间对城镇用地的安排增幅不大,主要通过挖潜利用空闲地、改建平房、提高建筑容积率等,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式解决新增城镇人口的用地。一些占地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率偏低的集镇,还要逐步缩并、缩小用地规模,并把调整后土地改造为农用地。到2010年全县只增加城镇建设用地200.2公顷,达到人均用地113平方米的规划目标。

五、各业用地安排

(一)、农用地

l、耕地,1996年全县现状面积是30891公顷。规划期间的调整原则是长消平衡,实现耕地面积动态平衡。根据市政府下达的耕地面积动态平衡指标,至2010年的14年间全县开发、整理复垦耕地面积是858公顷;建设占用耕地是357公顷、灾毁及退耕70l公顷。调整后到2010年的耕地面积是30691公顷.比规划初年减少200公项。

2、园地,1996年面积是3330公顷。该面积是自1989年全县4666.6公顷高峰期连续几年下滑后的面积。为了发展本县优良水果的种植生产,满足群众需要,对园地面积的安排原则是扩优汰劣,相对稳定。到2010年规划面积是3472公顷,与1996年相比略增142公顷。

3、林地,1996年面积是161756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40565公顷,占86.9%;森林覆盖率65.l%。为确保林业生产在全县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在用地安排上以稳定面积、提高效益为指导思想。除因国家工业、交通、能源、通讯、水利和小部分缓坡巯残林地改造为农用地,占用小面积林地外。由于原宅基地退出的部分土地因垦植条件较差,暂时用于种植林木·以及小部分未利用土地开发为林地,使林业用地还略有多少增加。到2010年全县林地面积规划是163120.3公顷,与96年相比增加1364.3公顷。到2010年有林地面积提高到147297公顷,占林地面积的90.3%;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8.2%,比96年增加3.1个百分点。

4、专用牧草地,1996年面积是61公顷.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牧革种植面积会越来越大。为满足牧草用地的需求,今后的用地调整原则是稳步发展、逐步增加,2000年266.7公顷、2010年666.7公顷,增加近10倍。

5、水面,1996年面积是3185公顷。其中河流1296公顷、坑塘1307公顷、沟渠582公顷。主要以河流和坑塘为主。坑塘是全县食鱼的主要生产基地,但平均产量偏低。按1996年全县塘鱼总产6238

吨计算,平均亩产仅为318公斤。该地类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受水资源的影响和局限变化不会太走.相反会因水资源趋紧及种植业的发展有所减少。为保护翁江河

的排泄能力和翁源的生态环境,以及鱼业生产的良性发展。对今后的水面用地调整方向是在保证河流面积稳定的情况下,对坑塘水面稍调减50公顷用于其他行业,食鱼增加量主要靠提高单产,到2010年全县水面面积为3135公顷。

(二)、建设用地。

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996年全县建设用地面积有8340公顷。其中:面积为6861公顷(集镇1296公顷、农村4340公顷、独立工矿及其他1225公顷),所占面积偏大,特别是居民点用地无论是集镇或者是农村,用地规模都偏大。为控制居民点用地规模,根据市政府下速的用地指标和本县的实际情况,在规划期间的用地调整原则是严格限制新增用地,退步缩减用地规模。坚决落实市政府的用地指标。独立工矿及其他用地,从现状分析,数量不算小,占全县建设用地面积的14.6%之强,但使用率和产出率偏低,以1996年的工业总产值来计算,独立工矿用地(除开87公顷的军事用地)每平方米产出只有57元,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很大。当然这不单是用地面积偏太的一个原因,但也表明了我县工矿用地还有潜力可挖。为振兴工业,发展全县经济,根据用地现状,对今后独立工矿及其他用地调整原则是相时稳定,略有增加。新增建设项目用地尽量在城镇用地中安排或靠挖潜解决。因此,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调整后的面积为65637

公顷,比1696年的6861公顷,减少297.3公顷。其中由于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用地也将扩大,调整后城镇用地为1496.2公顷,比1996年增加200.2公顷,增幅为1.54%;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调减505.3公顷后,面积为3834.7公顷;独立工矿及其它用地面积调整为1232.8公顷,比1996年增加7.8公顷,增幅为0.63%。

2、交通用地面积630公顷。其中公路28l.4公顷、村道329.6公顷,航空用地18.8公顷。按现状分析翁源县现有公路密度较小,交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翁源经济的发展。根据今后公路建设规划.到2010年间将是我县交通建设的高峰期。为满足交通用地,改善交通条件.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在修编中对交通用地的调整原则是依实际需要,尽量满足用地。到2010年全县的交通用地面积是1038公顷,比1996年增加408公顷,增幅为64.7%。

3、水利水工用地面积是849公顷。其中山塘水库819公顷、水工建筑用地30公顷。为发展小水电事业,根据对全县小水电站的建设情况预测,在用地安排上是采取稳中有升、水工用地有所突破的原则。调整后的水利水工用地面积是913公顷,比1996年增加64公顷,增幅为7.5%。

上述新增建设用地680公顷中有耕地357公顷,其中集镇建设(主要是县城建设)占用104.0公顷,独立工矿建设占用5公顷,交通建设占用212公顷,水利水工建设占用38公顷。

(三)、未利用土地

1996年面积有8229公顷。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有6696公顷,

不可利用的石头山、崩岗地1533公顷。可供开发利用的6696公顷中,有4388公顷可开垦为农用土地。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将不断提高,未利用土地也随之被开发利用。根据实际需要和未利用土地本身的特点,以及开发利用能力(经济、技术),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原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利用,不赞成一窝峰。浪费自然资源的做法。因此调整后至2010年全县仍有未利用土地6192.3公顷,相对减少24.8%

以上三大类土地调整后的具体结果详见附表一。

六、土地开发、复垦与整理

规划期间全县非农建设占用耕控制在357公顷以内:另外灾毁耕地、退耕还林(园)等减少耕地701公顷:共减少耕地1058公顷。为保证全县在规划期内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通过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使减少的耕地得到补充。

根据市政府下达的耕地补充指标,到2010年全县开垦农用后备土地资源补克耕地任务是858公顷。其中土地开发复垦576公顷、土地整理282公顷。

1995年末全县有未利用土地8229公顷。其中可供开发耕地的荒山荒地3327公顷,可复垦的撂荒地、废弃地576公顷;可整理成耕地的虚弃旧宅基地等土地485公顷。合计可供开发利用的农用后备资源面积有4388公顷。

如何利用好农用后备资源,确保完成耕地补充任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收到预期的社会经济目的。在今后的土地开

发过程中必须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做好年度计划,依据后备资源类型的差异,突出开发重点。宜农宜林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的地方以开发为主,其余地区以土地整理、复垦为主·二是要做到科学利用,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确保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三是要调动社会力量,增加投入,加大开发力度。采取银行贷款,引入外地资金,承包户筹资等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土地开发资金问题。同时要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项目的建设,为全县土地开发工作做好带头作用。

七、重点用途区及管理措施

在全面落实规划用途区布局的基础上,对以下几种用途区实行严格管制。

(一)、农业用地区

农业用地区的土地包括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使用。鼓励农业用地地区内的其他用地转为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用地;按规划可保留现状用逢的,不得檀自扩大用地面积。基本农田保护区。区内耕地是农业用地区中严格保护对象,是粮食的主要生产基地。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禁止占用区内耕地进行城镇、村镇、开发区和工业小区建设;或建窑、建房、建坟;或擅自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国防等重点建设项目,无法避开占用保护区农田的,应经法定程度修改规划,并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严格审批用地。

严格实行耕地用途转用许可证制度,建立健全耕地管理档案资料,严格划分耕地与其他用地的界线范围,限制和固定耕地用途,禁止随意调整农业结构和把耕地改作它用。。

(二)林业用地区

(1)林业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供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服务设施使用,不得擅自转变用途。

(2)鼓励林业地区内影响林业生产的其它用地,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

(3)控制林业用地区自耕地改变用途。除改善生态环境、法律规定确需退耕还林外,其他耕地不得檀自改变用途。

(4)严禁各类建设占用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林及其他各种防护林用地。

(三)建设用地区

1、城镇建设用地区

(1)城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建设,严格执行城镇总体规划。

(2)城镇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的空闲地,确需扩大的,应当首先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

(3)城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土地,在批准改变用连以前,应当接原用途使用。禁止废弃摞荒土地,能耕种的必须及时恢复耕种。

(4)保护和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禁止建设占用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绿地、菜地和基本农田。

2、村镇建设用地区

(1)村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村镇居民住宅、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建设,严格执行村镇规划。

(2)鼓励通过土地整理,将其它用地区内零散分布的村庄和乡(镇)村企业,向村镇建设用地区集中。严禁在村镇建设用地区以外新增用地用于村镇建设。

(3)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区各项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用地标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4)村镇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确需扩大的,应当首先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

(5)保护和改善村镇环境,防止水土污染。

3、独立工矿用地区

(1)独立工矿月地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工矿生产建设及直接为工矿生产服务使用。

(2)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应当及时复垦,宜农土地应当优先复垦为耕地。鼓励其他零散分布的工矿企业向独立工矿用地集中。

(3)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接照国家规定的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4)严禁撞自占用独立工矿用地区内的农田。

(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八、规划实施措施

1、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办法。

2、制定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近期和年度用地计划。部门及专项用地规划必须服从总体规划;年度用地规划必须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3、建立规划管理制度。凡土地出让划拨、开发、用地审批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按照土地用途管制的原则,建立土地用途转用许可证制度。

5、建立对县城规划,镇、村规划的审批制度,规划管理部门要参与对建设用地项目的预审。

6、结合每年进行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掌握规划实施情况。

7、认真做好规划的宣传工作,提高土地规划管理意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二〇一二年九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 (1)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1) (一)评估目的 (2) (二)评估方式 (2) (三)评估层级和工作组织 (2) (四)评估原则 (3) (五)评估程序 (4) (六)基础资料收集 (5) (七)规划评估主要内容 (5)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10) (一)规划修改适用情形 (10) (二)规划修改层级、时限和工作组织 (11) (三)规划修改原则 (12) (四)规划修改程序 (13) (五)规划修改的控制性要求 (14)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要求 (15) (一)规划评估成果 (15) (二)规划修改成果 (16)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审批 (18)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审批 (18)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审批 (18) 附录1 规划评估工作程序 (19) 附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定量评价计算方法. 20附录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表格示例 (27) 附录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表格示例 (3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目前,全国省、市、县、乡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严格规范规划修改,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特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目标,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有效参与宏观调控,提高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应对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以下简称“规划评估”)是指在规划实施期间,以规划目标为依据,按照有关评价方法和要求,针对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情形进行定期跟踪、监测,分析规划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评估规划的合理性与现势性,就促进规划有效实施提出评估意见和解决方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 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 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

《昆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中期评估报告》20130701

昆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期评估报告 (评估时期:2006~2012年) 二〇一三年六月

目录 目录 (3) 第一章概述 (5) 一、评估的背景 (5) 二、评估的目的 (5) 三、评估的任务 (6) 四、评估的原则 (6) 五、评估方法 (7) 六、评估工作组织 (8) 七、评估依据和相关数据情况 (9) 第二章区域概况 (11) 一、自然地理状况 (11) 二、经济发展状况 (11) 三、行政区划及人口状况 (12) 四、土地利用现状 (12) 第三章2005-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形势 (13) 一、基本情况 (13) 二、主要背景变化 (17) 三、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 (17) 第四章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概况 (19) 一、规划目标数据的衔接 (19) 二、现状数据的衔接情况 (20) 三、衔接后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情况 (21) 第五章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 (24) 一、规划目标执行情况 (24) 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 (26) 三、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实行情况 (29) 四、新增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30) 五、土地供应情况 (30) 第六章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评估 (32)

一、评估原则、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 (32) 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估情况分析 (34) 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综合评估情况 (40) 第七章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措施落实情况 (42) 一、落实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 (42) 二、加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制度建设 (43) 三、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工作 (44) 四、健全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 (45) 五、提高规划实施的科技水平 (46) 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47) 一、主要结论 (47) 二、存在的问题 (48) 三、恳请国土资源部给予支持的建议 (50) 附图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

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办事处 二O一七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 (4)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调整 (5)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6)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7) 第五章土地用途分区 (8) 第六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10) 第七章重点建设项目 (11)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1) 第一节行政措施 (12) 第二节经济措施 (12) 第三节经济措施 (13) 第四节社会措施 (13) 第九章附则 (15) 附表 (16)

第一章总则 1、规划目的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家、江苏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编制《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2、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系列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创新改革”的工作要求,按照“保护为先、优化为本、调控为要”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实现全面跨越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3、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统筹兼顾。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总量控制、布局优化。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评估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市县空间规划实施评估 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二O一九年四月

目录 1 总则 (1) 1.1评估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评估时点与基数 (1) 1.4评估原则 (2) 1.5评估依据 (2) 1.5.1法律法规 (2) 1.5.2相关规划及社会经济资料 (2) 1.6评估组织 (3) 2 工作流程 (3) 2.1工作准备 (3) 2.2现状调查与分析 (3) 2.3成果编制 (4) 2.4成果论证与公示 (4) 2.5成果报批 (4) 3 评估主要内容 (4) 3.1现状概况 (5) 3.2现行各类空间规划回顾 (5) 3.3战略目标评估 (5) 3.4城镇建设发展格局评估 (6)

3.4.1市(县)域发展格局评估 (6) 3.4.2中心城区规划评估 (7) 3.4.3产业园区规划布局评估 (7) 3.4.4重点区域规划布局评估 (7) 3.5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评估 (7) 3.6空间管控评估 (8) 3.7要素配置评估 (8) 3.8现行各类空间规划方案合理性评估 (8) 3.9区域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分析 (9) 3.9.1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9) 3.9.2地方发展诉求分析 (9) 3.10其他专项类规划评估 (9) 3.11评估结论与建议 (11) 3.11.1强制性内容执行情况 (11) 3.11.2规划实施主要成效 (11) 3.11.3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3.11.4主要建议 (12) 4 技术要点 (12) 4.1基础资料收集 (12) 4.2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底图编制 (12) 4.3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建议 (13) 5 成果要求 (13)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目录 .、八、- 刖言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指导原则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主要任务 第三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失第二节加大补充 耕地力度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第四节 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第五节统筹安排其他农 用地第四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第一 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第二节优化配置 城镇工矿用地 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第四节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第五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第二节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第三节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牛态环境 第7V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一节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第二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第三节加强省级土地利用调控 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第三节兀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T机制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第五节推进规划民主决策 附表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1 : 附表 建设用地指标 2 : 附表 园地指标 3 : 附表 林地指标 4 : 附表 牧草地指标 5 : 附表6:近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 ■、八、- 刖百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 997 — 20 10年)》基础上,制定《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 0 0 6 — 2 0 2 0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纲要》以2 0 0 5年为基期,以2 0 2 0年为规划期末年。《纲要》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 0 0 5年底,全国农用地面积为6 5 7 0 4.74万公顷(9 8 5 5 7 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 1 9 2.2 4万公顷 ( 4 7 8 8 4万亩),其他为未利用地。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 2 2 0 8. 2 7万公顷(1 8 3 1 2 4万亩),园地面积为1 15 4. 9万公顷(1 7 3 2 3 万亩),林地面积为2 3 5 7 4.1 1万公顷(3 5 3 6 1 2万亩),牧草地面积为2 6 2 1 4.3 8万公顷(3 9 3 2 1 6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55 3.0 9万公顷(3 8 2 9 6万亩)。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 2 6 0 1.5 1万公顷(3 9 0 2 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 3 0.8 5 万公顷(3 4 6 3万亩),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3 5 9.8 7万公顷(5 3 9 8 万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和管理。自《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 1 9 9 7 — 2 0 10年)》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成效日益显现: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1 9 9 7 — 2 0 0 5年,全国非农建设年均占用耕地2 0. 3 5万公顷( 3 0 5万亩),与1 9 9 1 — 1 9 9 6年年均占用2 9.3 7万公顷(441万亩)相比降低了3 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2 0 0 5年与1 9 9 6年相比,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 9.63万元/公顷(1.31万元/亩)增加到50万元/公顷(3.33万元/亩),增长了 1.5倍。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调整方案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调整方案 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同意,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进行调整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坚持《纲要》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纲要》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局部调整完善《纲要》,增加耕地保护任务,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更要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对二次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三、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耕地调整。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65亿亩。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8 / - 1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接,对中心村、保留村边界划定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三)严格更新规划数据库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术语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试行)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 2008年8月22日

组织牵头单位:国土资源部规划司 技术承担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协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审定: 主要编写人员: 参加人员: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目录(236条) 1.基本名词(33条) (5)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规划区规划期限规划目标规划指标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基本农田土地利用规划区土地用途管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耕地区其它农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城镇近期建设用地区工矿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其它用途区土地利用方针土地利用问题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可持续利用 2.总体规划(55条) (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程序土地利用规划供选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城市扩展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水平基本农田保护率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图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控制图市域建设规模控制图土地用途管制规则规划图件园地规模林地规模牧草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交通水利用地规模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工矿废弃地复垦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规划大纲规划成果中心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土地利用分析与调查评价(53条) (10)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安徽省城市开发边界和 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数据标准 2016年6月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编制依据 (1) 3数据内容 (2) 4定位基础 (2) 5数据质量与制图规定 (2) 5.1数据要求 (2) 5.2图示符号 (5) 6成果数据提交规定 (6) 6.1成果数据提交内容和格式 (6) 6.2成果数据存储方式 (6) 附录A 控制线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B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C1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功能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8) 附录C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9 附录D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10)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城市(县城)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与数据交换。 2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 (4) 《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4) (5)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 21740-2008) (9)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 (10) 《城市规划数据标准》(CJJ/T 199-2014) (11)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 (12)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 (13) 《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6-2010) (14)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 (15)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0-2009) (16)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 (1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1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试行) (1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调整试行稿) (20) 《安徽省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数据库规定》(2015) (21) 《关于统筹开展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问题的通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议;理论 引言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土地利用规划的讨论,近些年在规划界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家不断地发现问题,又不断地提出对策建议,但是,多年来城市总体规划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变革,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规划师在认识方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城市总体规划问题多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改革一直未能以强有力的姿态开始。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 1.1规划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 1 9 9 4年中国制定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它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为了在各级地方政府各部门贯彻执行中国21世纪议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和措施,其中包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以推动地方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 1.2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要求规划之间的融合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业.第三产业等非农活动的地域,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集中点,是区别于比较单一而分散的农村居民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与自然系统相比,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综合体,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城市以其紧密联系的区域为依托。与城市紧密联系区域的资源.大气.水.生物.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们既起着为城市发展提供能源.水.粮食.劳动力等,又是城市产品的主要市场。同时起着消化.吸收和降解城市的废物。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融合,城市与区域日益成为一个发展的整体。按照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城市与乡村之间应该避免利益相互冲突,力求建立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的协调发展形式,城市与乡村统一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必须相结合,而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个部分。在国际规划界流行的一种观点:“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ture city planning must be regional planing)ⅲ。在中国城镇密集的高城市化地区,尤其应该加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应该逐步拓展到大都市地区范围的规划。 1.3整体规划的原则要求根据著名规划专家萨伦巴教授所述,整体规划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①功能上的结合,是指物质规划.经济规划与社会规划之间的结合,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②不同层次地域空间的结合,是指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结合,表明城市与乡村的规划必须结合起来,形成协调的有机整体;③地域规划与部门规划的结合,是将来自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部门上下级的纵向计划和建议与横向的地域空间规划联系起来,与地域的空间需求和发展可能结合起来。④时间上的结合,主要是考虑规划的动态性.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性.规划的弹性等问题。规划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个规划的整体,统一于区域与城市规划为主体的综合空间规划体系之中。 2.对城市总体规划现存问题的剖析 2.1城市总体规划历史的回顾在我国所有的城市规划类型中,城市总体规划无疑是法律地位.权威性.受重视程度和期望值最高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市普遍经历过两轮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近期5年,远期15~2o年,并且重点放在远期,即期望总体规划能对城市未来20年的各项开发建设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的部署。但是现实往往并没有期望的那么完美,实践表明:第一轮的总体规划平均发挥了不到10年的作用。第二轮的刚过5年就已经与实际建设相去甚远。在当前我国“发展是硬道理”的大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处境十分尴尬。回顾我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概要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

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建立及完善

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建立及完善 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建立及完善 摘要: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正式实施,基于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机制,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引入政策科学的理论,初步总结以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制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建立及完善的建议,试图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完善,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目前,新一轮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明确要求“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机制,严格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大多数学者都致力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技术方法的研究,缺乏对评估管理制度方面的剖析。本文意在总结国内相关理论及其实践经验,剖析目前评估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在我国的发展[1] 国土资发[2004]133号《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文中明确指出:开展规划实施评价,是为了全面分析规划实施效果,促进有关地方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同时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改进规划工作的对策建议,作为编制规划和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协调土地供给与需求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确定具有全局性、宏观性、战略性,是指导调整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方向和途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是依据当地国民经济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区域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 有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二)具体目标:是总体目标下的子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体现。以规划指标来体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国现阶段土地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作为国家措施,其任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为了加强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如用地计划体系、土地信息系统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据。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活动,从而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的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 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如对农业用地(如农、林、牧、水产用地)和建设用地(如城镇居民点、工矿、交通和水利设施用地等)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等专项用地的布局,并对后备土地资源潜力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实施寓利用于保护之中的策略,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 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中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用地审批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规划方案的修改也必须按编制规划的法定程序进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不同级别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由于区域差异和级别不同,而侧重点和内容深度不同。但—般来讲,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 1、提供规划的基础数据:自然、社会、经济等。 2、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分析土地利用的制约因素 4、提出规划重点解决的土地问题 (二)土地供给量预测 1、评价土地质量 2、(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利用潜力的测算 3、未利用地适宜开发的数量和方向。 (三)土地需求量预测:各部门未来建设用地求量和农业用地需求进行预测 (四)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供需预测的基础上,拟定规划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基本方针。 (五)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为实现规划的目标,对各类用地进行综合平衡。 (六)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规划的实施,达到用途管制的目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术语样本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 试行)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 8月22日

组织牵头单位: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 技术承担单位: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协作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审定: 主要编写人员: 参加人员: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目录( 236条) 1.基本名词( 33条) (5)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规划区规划期限规划目标规划指标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基本农田土地利用规划区土地用途管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耕地区其它农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城镇近期建设用地区工矿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其它用途区土地利用方针土地利用问题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可持续利用 2.总体规划( 55条) (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程序土地利用规划供选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城市扩展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水平基本农田保护率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图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控制图市域建设规模控制图土地用途管制规则规划图件园地规模林地规模牧草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交通水利用地规模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工矿废弃地复垦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规划大纲规划成果中心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土地利用分析与调查评价( 53条) (10)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产出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人均牧草地人均土地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单位播种面积产量单位播种面积产值单位草场面积产量单位草场面积产值单位林地面积产量单位林地面积产值单位园地面积产量单位园地面积产值单位水面面积产量单位水面面积产值单位建设用地产值单位产值占地率耕地灌溉率耕地复种指数土地利用集约度容积率林木覆盖率水面利用率中低产田比率受灾面积比率土地盐渍化面积比率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