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集群化推进茶山镇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产业集群化推进茶山镇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产业集群化推进茶山镇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产业集群化推进茶山镇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产业集群化推进茶山镇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刘斌(广东省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黄琼(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贸易系)

摘要:针对目前因美国金融风暴引起的茶山食品产业危机,论文深入分析了茶山镇发展食品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茶山镇利用产业集群化来推进食品产业转型和升级的策略。该策略即是积极发展本区域的比较优势,利用已有的产业条件和营销网络,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通过整合与食品行业相关联的上、下游各级产业链,应用食品产业集群化来推进当地食品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论文最后提出实施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具体措施并分析效果。

关键词:金融风暴、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转型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变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转变,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2007 年以来,广东等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07 年1 月,广东省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发展战略,试图在原有的粗放式、低附加值式经营的模式之上建立一种更富有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建立和发展产业集群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由它们构成的群体。它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新型的空间组织形态(波特,1998),具有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地域化特性,使之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地方发展,而日益成为国家、地区注重研究与应用的重点。

受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的影响,2008 年中国外贸企业的海外订单急剧减少,企业利润严重压缩,这使得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更为迫切。受益于改革开放,位于珠三角中心地带的东莞市已经发展成为著名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在这里聚集了大量相互有关联的企业和服务机构,具备了产业集群的生产组织方式。茶山镇位于东莞东北部,近年来致力于建设该镇的食品产业集群,希望通过食品产业集群,提升该镇的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全镇产业的转型升级。

2. 茶山镇食品产业现状及集群化优势

根据东莞市统计局2006 年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显示,茶山镇在东莞32 个镇区中排名第24,在东莞属于相对落后的镇区。作为东莞市的欠发达镇,茶山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要实现产业的调整升级,不能一味的追求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关键是要专注于自身发展积累起来的优势,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2.1 集群化发展的比较优势

目前,茶山食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超10 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2.8 亿元,占茶山生产总值的近30%,可以说食品业是茶山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全镇有食品企业200 多家,其中有雀巢、嘉顿等国际性品牌,也有华美、圣心等本土民营企业。全镇食品行业产品涉及糖果、饮料、饼干、调味品等15个大类2000 多个品种;全镇经营场所近百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以制造、销售及其他产业配套为一体的食品产业集群。茶山镇还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业者集群:全镇户籍人口4.5 人,外来人口10 万多人,仅食品

产业的从业人员就达3 万多人。

2.2 集群化地理位置优势

茶山镇位于东莞市中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处于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中西间,地理位置优越。

茶山镇中心区距东莞市区10 公里,距广州、香港约70 公里左右,距广州、深圳两个国际机场均为1小时车程,距香港国际机场也仅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已建成的东部快速路将茶山镇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虎门港紧密地联成一体。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紧紧抓住港台和东南亚地区制造业转移的契机,凭借邻近港澳、连接广深的区位优势,以及优惠的政策、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迅速发展成港台制造业的“工厂”,进入全球价值链。在此过程中,东莞不仅在区域经济总量上迅速崛起,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引起了国内外舆论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学术界更是将其概括为“东莞模式”。

2.3 相关产业网络的规模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茶山镇食品相关产业网络已具备一定规模,配套产业齐全,为发展食品产业集群创造了良好的产业配套支持。

1)农业

茶山镇中心区距东莞市区仅10 公里,交通便利,为发展城郊型农业提供了先天的优良条件。该镇一方面致力于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了蔬菜、水果、水产、畜禽等几大生产基地,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2007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超过6000 万。丰富优质的农产品,为茶山镇发展食品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原材料基础。

2)包装业

该镇包装业发达,拥有多间包装公司。2006 年3 月27 日,茶山镇与中美合资派克奇包装公司签署投资协议,标志着又一个资金雄厚、品牌优越的大型投资项目落户该镇。该项目用地50 多亩,总投资额超4000 万美元,首期投资2000 万美元,主要经营保护性包装、食品包装和消费品包装,将为茶山的食品业提供优良品质的包装产品。

3)物流业

近年来,东莞的物流业得到长足发展,物流总量不断扩大。2005 年东莞市全市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115 亿元,2006 年全社会货运量5481 万吨;货物周转量33.68 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1951万吨,比2001 年增长1.2 倍;互联网用户58.03 万户,比2001 年增长1 倍,以虎门港、常平大京九和松山湖三大物流基地的规划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2006 年《福布斯》推出的“中国大陆最适宜发展物流的城市”排行榜中,东莞位列全国第九。

4)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5 年,茶山镇委镇政府积极落实“科技东莞”工程重大决策,在结合该镇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创建省食品专业创新试点镇,并以此为契机积极组织申报广东省食品名镇。2006 年10 月,《东莞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6-2010)》出台,该规划提出,争取用5 到10 年时间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食品产业群,并考虑将茶山作为食品产业集群的中心。2008 年6 月19 日,茶山镇获得“中国食品名镇”称号,标志着茶山镇的食品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进一步促进该镇的食品产业的发展,该镇还规划建设一个食品质量检测中心、一个食品技术培训基地、一个大型食品交易市场以及一个食品展会。茶山镇政府对食品产业集群的支持是以食品产业集群促进茶山镇的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保证。

3. 茶山镇发展食品产业集群劣势

尽管茶山镇食品产业集群化具备相关集群化优势,然而在实际实施产业集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产业链不完善,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虽然截至2007 年,该镇有食品企业200 多家,但各企业间的相互联系不够密切,仅仅是简单的产业聚集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产业

集群,各个食品企业间各自为政,只有简单的交流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所以,要发展茶山的食品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进一步整合资源,大力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要使产业链从目前的集中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以提高产业集群的整合性。只有不断的完善茶山食品产业的产业链,才能更好的加深产业的深度,提高产业的整合性,以达到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企业利润并增强茶山食品产业竞争力的目的。

2)食品企业规模较小,发展缓慢

茶山镇虽然有众多的食品企业,但大多规模较小,除了世界著名企业雀巢美极、肯得基、徐福记、嘉顿食品及广东省著名商标华美食品、圣心食品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外,大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弱。

中小型民营企业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和发展,由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这些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也无法得到政府的亲睐。受到资金的制约,这些企业发展速度缓慢,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在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这些企业往往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3)食品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意识薄弱

茶山的食品企业以制造业为主,而除了少数大型企业具有研发能力以外,大部分的企业只是简单的学习或直接复制其他企业的产品,缺乏创新的能力和动力。而由于产品趋同化,各企业间的竞争演变为直接的价格竞争,无法形成良性的竞争和成长机制。同时,这些企业大多热衷于销售低端产品,对创建自己的品牌兴趣不大。这也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4)人力资源素质相对低下,不利于成熟产业集群的建立

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建立成熟的产业集群,人才是关键。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镇区,茶山镇拥有外来人口10 万多人,食品产业的从业人员3 万多人。但总的来说,这些从业人员以中低素质人才占比重较大,高素质人才缺乏,特别是管理、开发及技术人才比较缺乏。这不利于成熟产业集群的建立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4. 深化茶山镇食品产业集群化对策研究

通过对茶山镇食品产业集群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详尽分析,初步明确了东莞的茶山镇食品产业集群的上下游产业供应链、市场和政策基础都比较坚实,且周边城市对的食品市场需求潜力大,而茶山镇的食品产业竞争力也日益加强,为其食品产业化集群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上述对茶山镇食品产业集群化基础的分析,结合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推进东莞茶山镇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

4.1 政府牵头创建食品产业集群首先,政府要牵头做好规划,搭建平台,筑巢引凤。政府应该完善茶山食品工业园和食品商业街,搭建高效的食品行业物流平台,为企业建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在茶山建设食品市场,更进一步的,可以筹办食品节、食品展等商贸活动,以此集聚人气,打响食品名镇的名头,同时也可以为茶山的食品企业提供良好的交流和互动平台,为茶山的食品工业创造顺畅的销售渠道,加快企业产品的流通速度。

其次,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更多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加入茶山食品产业链,完善茶山的食品产业集群。在招商引资时,应有针对性的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加速产业链的形成。同时,政府应该在用地、用电、用水、人才引进、税收等方面对食品企业制定具体优惠措施,培育茶山食品产业集群的成长。

再次,建设良好的治安环境和人居环境,使投资者和企业员工更加安居乐业。茶山是东莞的历史文化名镇,社会治安较好,文化氛围较浓厚。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茶山的治安和文化建设,加强规划和管理工作,建设良好的治安环境和人居环境,使投资者和高素质人才找到归属感,更加安居乐业。

4.2 借助帮扶政策创良好集群环境

1)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政务环境

要想改善政府服务,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时关键。政府要通过内部宣传和制定制度,使政府工作人员都深刻意识到为企业服务的重要性,要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态度,依法办公,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提供透明、高效、便捷的服务,做到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创造一个良好的政务环境。

2)优化管理环境

在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要把握管理的“度”,对于企业的经营行为,全镇各级职能部门要减少干预,让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政府要公平的对待镇内的所有食品企业,不分国籍、省籍、市籍,一视同仁,让企业有一个自由、公平的管理环境。 3)优化创新环境

镇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进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一方面,镇政府可以建立制度,对获得“中国名牌”和“广东省名牌”称号的企业给与物质奖励和资金支持,并通过宣传提高这些企业的社会地位,以此鼓励企业争创名牌。通过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的示范效应,提高全镇食品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积极维护正规经营的企业和商家的利益,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经营环境。第三,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使企业认识到创新对于企业的效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企业以创新发展为荣,以模仿伪造为耻,给企业的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4.3 加大集群内企业扶持力度,保护产业链的完整

企业要度过世界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欧美市场消费能力降,企业订单减少的艰难时期,往往需要政府的帮助,镇政府可以从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与企业支持。但政府资金有限,所以政府要集中力度,“抓两头”,重点扶持大型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保护产业链的完整。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食品产业集群大型龙头企业的服务和扶持力度,通过稳住这些企业来稳住整个产业链。大型龙头企业往往辐射力强,产业关联度高。一家大型龙头企业的倒闭或迁移往往意味着数家甚至数十家关联企业的倒闭或迁移,所以留住大型龙头企业是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对中小食品企业的扶持力度。广大中小食品企业数量众多,就业人口庞大,是茶山食品产业集群的基石。而中小食品企业往往盈利能力较差,资金周转较紧张,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小。镇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其度过艰难时期,以保护产业链的完整,使茶山食品产业集群的基础更为牢固。

4.4 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并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第一,要加大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目前,茶山有外来人口十多万,但主要以体力劳动者为主,高素质人才明显不足。茶山要以食品产业集群促进茶山镇的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托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加大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刻不容缓。首先,政府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以开放、善意的态度对待人才的引进;其次可以从进一步改善治安、文化环境入手,通过提高可以安居乐业的环境,来加大茶山镇对人才的吸引力;其次,可以通过建立外来工子弟学校、台商子弟学校等方式,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

第二,要引导企业加强人才培训,提高现有人才的各方面素质

相对于引进成本的成本,通过培训,提高现有人才的素质是一个更为经济有效的使用人才的方式。同时,企业加强人才培训,也可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认识到加强人才培训的重要性,通过引导企业加强人才培训,提高现有人才的各方面素质。

5. 结束语

茶山镇在面对金融风暴冲击,传统强势行业受到较大冲击的情况,镇政府和本土企业快速反应,酝酿形成食品产业集群,从而进一步优化本镇传统产业的优势,并化解金融危机的影响。经过长时间的集群化的策略的酝酿和逐步引导和实施,实实在在地增强了本土企业竞争力,已经发展成为东莞最大的食品产品集散地,有力支撑了本镇工业经济的增长,并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然而,必须明确的是,茶山镇本土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巨大的创新压力,企业和企业之间虽然有一些合作,但是并不深入,并且企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也就是说,茶山镇已经形成在广东全省有较大影响的食品产业集群,但是还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地方政府和企业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推进集群产业化进展,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东莞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6-2010)》东莞市经贸局

[2] (东莞年鉴2005网络版,东莞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版权所有

https://www.doczj.com/doc/536715840.html,/index.html)

[3] 东莞年鉴2006,东莞市统计局

[4]广州日报2006-4

[5] 南方日报网络版https://www.doczj.com/doc/536715840.html, 2006-9-5

[6]东莞市社会保障局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536715840.html,/

作者介绍: 刘斌,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 主研方向: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 相关文献回顾 1.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 亚当.斯密目睹了工业化初期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产生的效率。他认为,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他在《国富论》中分析到:劳动生产率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不仅一般论述了采取分工生产的方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深入分析了产生分工效率的原因。他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第二种分工形式实质是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企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过细分工和市场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而企业集群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将分工与专业化进一步深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必须满足降低个别价值的目的,否则,资本增值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所以当事实证明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分工与协作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时,采取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就成为资本家的普遍行为,以便利用分工的优势降低成本。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企业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产生合力效应原因是:第一,协作性的集体生产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比分散生产节约了占用的空间;第二,有利于在交货期临近或其它紧急情况出现时,集中生产能完成较大的生产量;第三,在集体生产的环境中,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劳动效率间的差异表现出来,努力争先的竞赛,提高了生产率;第四,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容纳在一个企业中,有利于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比例性;第五,协作性的集体生产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总之,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 2.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 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所指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是指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种产业的集聚发展所引起的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产业组织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马歇尔对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因为,大工厂可以采用高效率的机械,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机械的经济所获得的各种利益是小工厂难以企及的。大企业的大批量采购可以获得相对低的价格,而且大批量运输保证了对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着较低的运输成本。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协同创新的环境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别及申报程序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别及申报程序 一、关于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区别 产业园区包括开发区、高新区、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等类型。其中,开发区属外经贸系统主管,高新区属科技系统主管,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由我委主管。我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工作开始于2005年,《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粤府〔2005〕22号)明确,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形式,是转移双方按照合作开发协议,由山区或东西两翼地区政府在本地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中,整体或部分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 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是指特色产业聚集度高、在“三大建设”(即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与支撑体系建设、品牌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有一定基础、对全省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 二、关于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申报程序

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认定申请由所在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向省经信委提交书面申报材料,省经信委会同省推进“双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对上报申请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省人民政府审定同意后,授权省经信委批复。详细申报程序请参阅《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粤经贸工业〔2005〕582号)。 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由产业集群所在行政区域的县(市、区)、镇的经信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人民政府和地级以上市经信部门同意后报省经信委。地级以上市的产业集群由地级以上市经信部门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直接向省经信委申请。省经信委组织专家组,根据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对产业集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评,提出建议名单送“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审定。联席会议对建议名单进行综合平衡,择优确定初选名单,经公示后,公布“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名单”,并授予“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称号,颁发“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牌匾和证书。详细申报程序请参阅《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粤经贸创新〔2007〕106号)。

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简表) 一、选题意义 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转型成为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必由之路。而在经济转型中,产业的转型占据重要的战略性地位,他关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在全国各地的开展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东莞作为我国产业转型的典型城市,其东莞模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对象。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全球化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东莞的产业转型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压力。本文将立足当前经济背景,对东莞市产业转型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是以国外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东莞市的实际进行的分析,是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其次,本文对东莞经济的发展历程

和存在问题应用文献分析法和笔者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进行实际问题的发现,应用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因而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其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产业转型的研究较多,从理论到实证,研究成果都很丰富,尤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主要的理论有四个分类,分别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以Petty与Clark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产业根据其作用对象和劳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产业,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是对初级要素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并得出产业结构转型的规律是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直到第二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并且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一次为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且最终向第三产业转移。SCP范式最开始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Joe Bain和Sherer于20实际30年代提出的,认为市场结构由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市场行为在市场上取得的经济绩效等决定,而产业转型则是依赖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一路径,分析一个产业应当进行战略调整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Joseph T. Mahoney.,J. Rajendran Pandian.,1992)。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认为一个国家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动力是为了获取比较优势。有代表性的理论有H-O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当生产密集使用具有要素禀赋的资源的产品,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而一个国家或者产业生产具有要素禀赋的产品就会逐渐形成该国家或产业的优势和主导产业,从而形成相应的产业结构,而产业转型就是向这种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Porter M.E.发展处的竞争优势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理论框架。Porter (1980)首先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发展自己竞争优势就是要获取竞争优势,而后在Porter(1981,1985)中提出了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国家的一个产业转型的路径,就是不断获取高级竞争要素,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该理论以钻石模型为体系,为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了一个以要素升级为目标的产业升级研究框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产业转型的研究主要是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实证分析和政策研究为主的,关于产业转型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郝顺利(2010)以华蓥市为例分析了其作为资源城市转型的问题。作者以国际和国内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为借鉴,对华蓥的转型进行了分析,认为针对华蓥的具体情况,应当选择以替代产业发展来改变其过分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产业合作方式。赵磊(2008)以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资源要素现状分析为分析,着重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和科技要素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以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济环境、政府指导为重点来完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其次,对产业转型中生产要素作用的研究。戴景萌(2008)对产业转型中的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作者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认为应当企业应当合成战略联盟,降低产业进入的成本,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张继良、胡荣华(2010)以江苏产业转型为例,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认为竞争力应当是注意国际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本试卷共有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判断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10 道) 1. 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和范围取决于发展集群的地方经济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定。 正确 2. 市场驱动型集群所包含的外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程度比较高。 错误 3.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正确 4.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50亿-300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64个。 错误 5. 事实上,产业集群可能是单一的横向关联,也可能是单一的纵向关联。 正确 6. 湖北十堰汽配城是一种典型的销地驱动型产业集群。 正确 7. 产业的纵向关联是指围绕一个企业,从原材料的筛选、加工、制造、组装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延伸。 正确 8. 产业关联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 正确 9. 中关村科技园是一类技术转化型产业集群。 错误 10.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64个。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烟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B. 云南省 2. 广西的铝资源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关键原因是() B. 资源数量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3. 知识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因素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短 4. 在我国从研发到产业化投资强度大约为()。 A. 1:50 5. 产业集群的第一特征是()。 A. 产业关联 6. 以下各项属于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的是()。 D. 美国微软 7. 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 A. 山西省

产业发展的集群化

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分析 【内容提要】产业的集聚发展、相互间渗透发展以及产业持续发展构成了新世纪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本文将逐一分析和探讨产业发展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的内在涵义及其相互关联性,以期对把握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产业生态循环经济 一、产业发展集群化 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产业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行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是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它们包括了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晶的供应商以及特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集群通常会向下延伸到下游的通路和顾客上,也会延伸到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和本产业有关的技能、科技、或是共同原料等方面的公司上。最后,集群还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机构——像大学、制定标准的机构、职业训练中心以及贸易组织等——以提供专业的训练、教育、资讯、研究以及技术支援” ①。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它不仅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而且也成为提高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力量。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产业集群作为由产业、人口、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构成的非平衡态、非线形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以及与外部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频繁交换维系着自身的存在。产业集群在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中,不断体现出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即不断体现内部各要素的整合功能,并实现自身结构的自组织②及有序化发展。波特指出,一旦一个集群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会促进它的成长。产业集群的演化是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参与竞争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换句话说,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区域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产业集群演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集群中各类主体、各个要素在经济活动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开放又封闭,通过相互作用促成整个系统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就是各要素(如图1、图2所示)作用力的耦合,各要素系统及系统内诸要素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决定产业产出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按照集群的产业性质,可以将产业集群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产业集群。它以传统的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部门为主,如纺织、服装、制鞋、家具、五金制品等行业,大量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相互集中,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市场组织网络。在这种产业集群内,劳动分工比较精细,专业化程度较高,市场组织网络发达。典型的例子是意大利的特色产业区。二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它主要依托当地的科研力量,如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发展高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

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期间,重点支持产值过亿元的10家骨干企业。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的方

广东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广东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产业集群的现状和特征分析,从产业体系优化的角度,对广东产业集群困境与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升级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以地理区位和工艺传统优势,逐渐形成了一些在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已成为广东工业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有力地支撑了全省工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是决定区域竞争力的主导力量,其程度决定了区域发展的速度。 一、广东产业集群发展 2008年广东全省完成生产总值35696亿元,比上年增长%。广东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汽车制造、纺织服装、建筑材料、金属制品、食品饮料等行业,其中60%左右的产业集群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珠三角地

区有400多个建制镇,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由这一产业集群形成的九大支柱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的73%。2007年广东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能力水平的产业集群共123个,已经认定36个示范区,而其中规模较大、水平较高、产业配套较完善、有一定知名度的有75个之多。从集群的规模来看,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有91个,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有45个,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有24个。 近年来,广东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以新兴支柱产业为代表、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广东省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造纸、医药、汽车九大支柱产业的迅猛发展。二是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400多个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约占四分之一。以专业镇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从珠三角地区向东西两翼和山区扩展,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形式。三是一些企业在专业镇的周边落户,产业逐步超出镇域范围。同时出现了跨镇域的分工格局,各地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扶持,从政策优惠的简单扶持逐步向提供品牌、技术、信息、市场、融资扶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转变。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想要实现对旅游产业顺利的转型与升级,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针对市场需求改革旅游供给。本文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其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并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分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最后以云南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例进行分析,通过以目前云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其他地区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标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doi:10.19311/https://www.doczj.com/doc/536715840.html,ki.16723198.2017.17.005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 1.1对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启示作用 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将消费的重点逐渐转移至精神方面,面对日益增加的旅游需求市场,如何为市场提供更加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供给服务是目前旅游产业的根本。可以发现,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游客走到哪里旅游产品都大同小异。这种局面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都是以山水旅游为主,这种观光型的旅游产品文化层面涉及比较少,很难与游客形成深层次的互动。想要给游客一个深刻的印象,就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提供体验和满足的旅游需求,可以适当发展休闲度假游、文化体验游、风味美食游等等,为游客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 1.2对提高我国旅游质量有促进作用 只有提高了旅游的质量与效率,才能够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我国旅游产业产品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加上利用“互联网+”,获取旅游信息资源的途径变得越来越便捷,很多观光型旅游产品不能再凭借山水风光采取落后的模式。现在不仅仅是我国国内的旅游产品在不断的进行升级转型,由于出境签证的优惠与便捷国民出境游越来越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國的旅游产业无法实现有效的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的服务品质,这有可能推动我国国民出境游。 1.3对改善我国市场消费环境有积极作用 旅游市场秩序对我国整个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着积极意义。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都存在各种低价无序竞争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北京、云南等很多地区都非常普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提出了智慧旅游,这个标志着我国的旅游已经进入到智能化时代,游客从获取旅游资讯、选择旅游产品到评价旅游体现都可实现智能化。游客如果在旅游的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对待等都可以利用网络曝光,这对于当地的旅游市场必定会带来一定的冲击。这一点也提示我国众多的旅游景区需要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提升自身的口碑。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一、浙江省 温州鹿城区 1、中国皮鞋产业集群 2、中国打火机产业集群 温州龙湾区 3、中国人造革产业集群 瑞安市 4、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集群 5、中国休闲鞋产业集群 苍南县 6、中国印刷产业集群 温州瓯海区 7、中国锁具产业集群 乐清市 8、中国中低压电器产业集群 永嘉县 9、中国拉链产业集群 平阳县 10、中国塑编包装产业集群 嘉善县 11、中国木业及家具产业集群

12、中国皮革加工产业集群桐乡市 13、中国毛衫产业集群 平湖市 14、中国光机电产业集群海盐县 15、中国紧固件产业集群湖州市吴兴区 16、中国童装产业集群 安吉县 17、中国竹加工产业集群杭州市萧山区 18、中国钢结构产业集群桐庐县 19、中国制笔产业集群 富阳市 20、中国白板纸产业集群宁波市 21、中国西服衬衣产业集群余姚市 22、中国模具产业集群

23、中国家用小电器产业集群宁海县 24、中国文具产业集群 义乌市 25、中国小商品产业集群 东阳市 26、中国木雕产业集群 永康市 27、中国五金产业集群 诸暨市 28、中国制袜产业集群 玉环县 29、中国中低压阀门产业集群台州市路桥区 30、中国金属固废处理产业集群温岭市 31、中国注塑鞋产业集群 黄岩区 32、中国塑料模具产业集群 台州市 33、中国缝纫机产业集群

34、中国轻纺产业集群 嵊州市 35、中国领带产业集群 舟山市 36、中国渔业加工产业集群 二、广东省 深圳市 37、中国通信电子产业集群 广州黄埔区 38、中国日用消费品产业集群广州市增城市 39、中国牛仔服装产业集群 广州市 40、中国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广州市番禺区 41、中国珠宝首饰加工产业集群广州市花都区 42、中国皮具产业集群 广东汕头市澄海区 43、中国玩具礼品产业集群 东莞市

区域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升级_以东莞为例

江苏商论2009.2 区域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升级 —— —以东莞为例●谭小平1,林东泓2 (1、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2、广东农垦总局,广东广州510632) [关键词]东莞产业集群;区域创新;集群升级;集群竞争力[摘 要]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以区域创新重塑集群竞争力,推动 产业集群顺利升级的思路。剖析了产业环境恶化背景下东莞产业集群的升级困境:三类产业集群风险集中凸现,产业群缺乏持续竞争力,区域制度变革滞后,创新网络互动不足。结合东莞产业集群现状,建议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培育互信的社区文化,进行制度创新与加强创新网络内各行为主体的互动。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061(2009)02-0150-03 一、产业集群升级转型出路:区域创新重塑集群竞争力 1、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区域创新 随着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轮替,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变化。图1是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Vernon ,1966)绘制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曲线,横轴为时间,纵轴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当产业集群的发展进入第四阶段调整期后,将面临着衰退或重焕生机两种可能,而这取决于区域内产业能否顺利实现创新,完成核心产业的更替。对于产业集群进入调整期后的发展,有学者认为产业区位转移、开辟新市场、引入新企业、出售非核心业务、产业结构重组等可能是有效的促进集群进一步发展的方法(蔡宁等2003),但笔者以为,这些方法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问题,唯一的途径在于实施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活动。隋广军等(2004)也认为区域产业从衰退期进入到更新期的关键在于集聚体能否发挥其创新能力。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产业集群,具有难以模仿的创新优势,与原有集聚优势叠加,形成更突出的集群竞争力。集群竞争力曲线上行,进入集群新一轮生命周期的生成期。因此,东莞有必要在产业调整的关键时刻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利用更有生命力的产品抢占市场,提升集群竞争力,从而形成新的集群生成期,实现产业集群的顺利升级。 二、东莞产业集群升级困境 东莞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性,很大程度上是外部成熟产业集体迁入的结果,这种群移式产业集群具有先天不足性和脆弱性。当前宏观环境波动,产业环境恶化的事实已经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要素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劳资问题、融资困难等问题已经让相当数量的集群内企业陷入发展困境,很多企业出现负利润而不得不关闭或转移。据报道,2008年1月至5月期间,东莞市关停、转移外资企业405家,上升36.4%,新增外资项目减少,企业非正常关闭现象增多。①而个别企业的倒闭拖累关联企业,通过产业网络发生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大了产业集群的风险。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制鞋业、毛纺织业、家具业、玩具业受到的 图1产业集群竞争力曲线 ①信息来源:金融界财经频道https://www.doczj.com/doc/536715840.html, 150

苏南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苏南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党的十八大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苏南地区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必须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标签: 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产业 F2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从生态文明的发展途径来考察,必须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即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1 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辩证关系 转型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如果不能顺利地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的恶化就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1.1 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苏南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苏南成为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整个长三角经济乃至全国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区域之一。当前,苏南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正向现代化阶段迈进。但是,之前苏南经济发展速度实际上是主要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较高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和基建规模的扩大来保证的。苏南地区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2007年5月的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和民众越来越关注的空气质量问题,给我们敲响了环境污染的警钟。 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苏南五市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统筹规划工业结构和形式,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具体工作之中。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docx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 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 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 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 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 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 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 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 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 期 ◆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 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 中技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XX年3月5日张副县长的工作安排,分析农业、林业、畜牧、发改、创新、经贸等部门提供的材料,对我县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重点调研林业产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富县战略举措,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经济,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12月28日南沙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标志着**县支柱产业培植又迈上新的台阶。**县产值突破亿元的产业已达5个,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产业集群覆盖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涉及全县14个乡镇。 XX 年,六大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XX元,占全县民营经济总产值的XX%;实现产品销售收入XX元,其中出口创汇XX元;实现利税XX元,发放从业劳动者报筹XX元。 电力产业完成投资14304万元,南沙电站完成投资9300万元;麻栗寨河二级电站完成投资720万元;农网三期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南沙至小新街35千伏线路建设完

成投资700万元;电力设施修理改造完成投资584万元。(XX 年数字) 糖酒业年产5万吨燃料酒精改扩建工程已建成投产。 矿业产业与XX钢铁厂进行合作,南砂矿业公司投资XX 多万元,成功地对马街铁矿进行资源整合;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县黄金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给云南华西矿产资源公司的工作已全面完成。 畜牧业 XX年,生猪存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肥猪出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实现畜牧业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实现肉类总产XX9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与前11年的1997年同比,肉类总产年均增长1492吨,年均增长率40.9%,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2023万元,年均增长52.67%。 生物创新产业 **县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公里,林业用地175.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3.5%,其中:有林地124.05万亩,灌木林地27.02万亩,疏林地0.4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21万亩,苗圃地0.07万亩,宜林荒山20.98万亩,森林覆盖率41.0%。 1.膏桐 据调查,**县适宜发展膏桐的土地资源总面积为60万亩,适宜区可种植的面积27.2万亩,其中连片宜林荒山荒地和无立木林地面积21.5万亩,集中分布在马街、南沙、

江苏省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分析

江苏省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分析 运用产品内分工理论,特别是模块化分工及其组织机制,分析江苏省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其症结所在,为江苏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服务。 标签:产业集群;产品内分工;模块化;转型升级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产业集群抓住历史机遇,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江苏省产业集群大多集中在承接外国公司“来料加工”、“贴牌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集群组织内部“自稔性”风险突出,创新动力不足,多年来一直被锁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因此,分析江苏省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探索集群转型升级的可行路径,是摆在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部门面前的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课题。 2 江苏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江苏省的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度较高。江苏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纺织等行业集聚效应明显。即江苏省的产业集群主要为传统比较优势行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等)、机械(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化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塑料制品等)、冶金(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和部分接包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其中,电子信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纺织等行业主要以中小企业集群的形式存在,如电子信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主要集中于苏州、无锡等地,苏州的丝绸、亚麻生产集群,常州灯心绒、牛仔布生产集群等;医药、化工等行业则是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其产值主要集中于大型企业,如医药行业主要为南京医药产业集团和扬子江药业集团,石化行业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石油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为主。江苏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机械制造业有比较完整的价值链,如南通是纺织基地,主要提供初级加工品,常州为牛仔布的生产基地,提供中间产品,而无锡是服装加工基地,生产出最终产品,且这些传统行业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域集中度较高,行业集中度较低;石化、冶金等传统重工业则主要为大型企业,地理分布较分散,但是集中度相对较高;电子信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中于苏州、无锡等地,主要为外商投资企业,负责零部件加工,属于接包型企业,处于电子信息行业的价值链低端,没有完整的价值链。 3 江苏省产业集群的主要问题 江苏省的产业集群较发达,即产业组织的空间结构较集中,但是江苏省的产业集群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是提升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形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紧紧抓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战略重点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一、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坚持走规模带动、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已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五大行业为龙头的重点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达244.77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达87.9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69.8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达70.31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达65.02亿元,五大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7.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6%。

沿江一带区域正在加快建设船舶、金属、建材、粮食、能源五大临港产业,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业基地。靖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造船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拥有具有较强实力的新世纪造船、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东方造船、长博造船、南洋船舶等造船主体企业,其中三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手持船舶订单50强企业,生产任务排至2012年。总投资12.8亿元的万林木业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万林木业本身年吞吐量600万立方的的木材物流基地,而且投资方会引来几十家木材制品加工企业落户,很快销售及加工产值就会不少于100亿元。沿江建材产业以万林木业为依托,会跃然而起。粮食产业园工地港堤上,从南到北布局3个5万吨级长江泊位及作业区,内河码头作业区,公共仓储区,粮油饲初级加工区,市场交易区,生物级能源生产区,粮油、食品深加工区,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区等。通过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将带动一系列的粮油加工企业集聚。沿江金属产业主要有投资超亿美元的江苏锡钢集团搬迁项目、扬子江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废钢加工项目等沿江重大项目。沿江的能源产业目前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项目有总投资150亿元的国信靖江电厂、总投资9440万美元的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化工储运及码头工程项目等,加上已经投产的江苏中石油储运项目、计划投资的中海油成品油库项目,能源产业前景看好。金属、能源等这些产业也属于产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问题的深入剖析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问题的深入剖析hc360慧聪网纺织行业频道 2004-06-11 09:23:50 近日,旨在提升广东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全省产业集群经验交流会在中山市召开。会上,政府官员与专家学者就广东乃至全国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下一步如何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广东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中小企业由集聚向集群的转化,把产业链做成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 广东产业集群发展三大不足 广东省副省长游宁丰把广东目前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归结为三点: 一是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广东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二是企业的根植性与可持续发展、争当排头兵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近几年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出现了部分企业向外迁移的现象。三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如何促进市场发育,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以大生产促进专业分工和合作,也是产业集群面临的紧迫问题。

产业扎堆缺乏差异性优势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雪梅把产业集群分为外源型(外资带动型)和内源型(本土发展型)两大类。她认为这两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分别存在不同的问题。 外源型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有:“复制群居链”现象突出。1987年第一家台湾鞋厂在东莞投资生产, 到1990年时已有400多家台湾鞋厂在此落户,台湾的制鞋商、原材料供应商、包装商、机器维修店以及下包厂商在此形成一个新的企业网络。但台商企业只选择自己圈子里面的企业形成上下游交易合作关系,对当地相关产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差。当一个大型企业选择外迁,往往会带走许多相关小企业。台资企业与内地企业之间的关系还仅仅是基于产品链的简单劳动分工。大多数台资企业将高附加值的生产留在台湾,接收订单、获取信息、产品开发、研制和试验以及销售活动都主要集中在台湾,内地成为较单纯的生产加工地。 内源型集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业集聚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提供低价格商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上,而通过提供客户独特而优异的价值和服务的“差异型竞争优势”明显缺乏。抽样调查表明广东自主研发的企业比例不到40%,不少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往返式生产上,抗风险能力较差。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已初步形成,但产业链的前后联系不明显,纵向分工程度不高。在深圳,家具、钟表、服装、机械、鞋业、工艺六个传统产业都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但只是产业扎堆,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企业陷入“小而全”的困境,而配套企业吃不饱。 营造植根性催生集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