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学习读书笔记(二)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学习读书笔记(二)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学习读书笔记(二)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学习读书笔记(二)

137.俄罗斯历史诗学批评是什么?

(1)发展概况:

①历史诗学批评是当代俄罗斯文论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由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维谢洛夫斯基于19世纪末提出。

②60年代以前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历史诗学并未得到文艺学界的承认和重视,只散见于普洛普和巴赫金等少数人的著作中。

③60年代出现了历史诗学发展的小高峰,巴赫金、利哈乔夫等人出版了历史诗学的专著,学术界涌现出研究神话诗学、民间创作诗学、现实主义诗学、浪漫主义诗学和一些关于经典作家创作的诗学问题的专著,在这一时期历史诗学真正形成了一个流派。

④80年代初期,赫拉普欣科院士提出要把历史诗学当做一门新学科来建设,历史诗学的目的就是要研究形象地把握世界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演变,研究它们的社会审美功能的演变以及各种艺术发现的命运。

⑤90年代之后历史诗学批评进一步深化,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成为历史诗学研究的主要中心,该学派目前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列金斯基、米哈伊洛夫、马恩等。

(2)历史诗学的任务:维谢洛夫斯基认为,历史诗学的任务在于从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抽象出诗歌创作的规律和评论这一创作的标准,这一批评理论是要使原来从诗歌历史发展中阐明其历史本质这一任务转向研究文学艺术本身的规律。

(3)主要特征:

①由对具体作家创作的艺术形式的具体分析,逐渐转向对文学创作题材演变做历史的宏观研究。

②在研究过程中拓展了研究范围,增加了对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文学艺术形式发展的研究。

③在借鉴和运用当代人文科学研究的许多新方法例如语言分析方法时,仍然注意从历史和社会变化的背景中去考察。

④创作体裁、叙述结构、人物关系、艺术风格等在历史诗学批评那里都与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

138.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是什么?

(1)学派发展: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在60年代兴起,洛特曼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2)主要特征:

①语言、文学、文化等学科研究的交叉。莫斯科学派主要是从语言学的角度从事文论研究,而塔尔图学派是从文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学,后来二者融合转向符号与文化联系的研究上。

②由对语言符号体系的研究转向文化符号体系的研究。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关心的是符号研究的客体体系,即现实的文化符号结构,而不是研究抽象的符号分析方法论。80年代他们已从运用语言学方法探讨非语言学客体转移到了研究文化符号体系。

③宗教符号学研究的深化。不仅表现在对宗教符号本身的研究上,而且更重要的反映在运用宗教思维去看待艺术符号。

(3)影响评价:

①从俄罗斯当代文论的发展来看,洛特曼及其追随者在努力与传统纯认识论方法对立以揭示艺术符号体系的结构方面做出了贡献。

②从与西方符号学文论的联系上看,他们试图克服结构主义的理论缺陷,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知觉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深入探讨了艺术的符号性质和作为交流系统的特点。

139.俄罗斯宗教批评是什么?

(1)发展概况:

①在当代俄罗斯文论的发展历史中,宗教批评是唯一一支距今历史最短的批评力量,由于原有信仰的动摇或毁灭,当代俄罗斯不少文学评论家都已经转向了宗教,力图完全从宗教研究的角度来解释文学现象甚至撰写文学史。

②主要代表人物是叶萨乌洛夫。他从宗教的角度研究了俄罗斯文学历史的发展。在当代俄罗斯,宗教活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宗教批评提供了土壤和必要条件,宗教批评在文学论坛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当代俄罗斯文学批评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2)主要主张:

①理论家们大都把宗教意识即俄罗斯人所信奉的东正教意识作为认识世界、分析文学创作活动的一种认知范式,在哲学思想上受到索洛维约夫和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影响,把尘世现实看做彼岸世界的一种反映,认为文学的功能在于帮助人们摆脱世俗的羁绊,去接近永恒的彼岸世界。

②在这一点上宗教批评与象征主义批评是一致的,但宗教批评直接揭示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宗教底蕴,强调文艺创作以宗教活动为目的。

140.解释学是什么?

(1)解释学文论是现代哲学阐释学的一部分,揭示了文本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和生存论意义,从而将“历史性”和“时间性”引入了哲学思维,同时为文学研究的读者立场及历史态度奠定了基础。解释学文论作为哲学解释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导意旨是哲学。

(2)发展概况:

①西方解释学的初始样态是出现在中世纪后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

②到了18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从具体的解释学经验中抽取出一般的方法和原则并以之为研究对象,从而建立了一般的方法论解释学,传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则成了它的具体应用。

③稍后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进一步阐发了施莱尔马赫的思想,认为一般解释学就是区别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整个精神科学的方法论。

(3)本体论解释学:

①从方法论解释学到本体论解释学的转向是海德格尔引发的,在伽达默尔的理论中真正建立起来。

②对艺术的思考成为了哲学解释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导致了艺术理论的研究始于从科学认识论向哲学解释学的现代转向。

(4)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是18世纪方法论解释学的代表,美国文论家赫施也是传统解释学的代表;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以及法国哲学家利科等。

(5)影响评价:

①解释学文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后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后期的接受美学和70年代的解构主义文论中都有一定影响。

②在宽泛的意义上来看,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是解释学文论的一部分,尤其是姚斯的接受美学但接受美学的思想来源不仅有解释学还有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

③由于解释学文论和接受理论的卓越探索,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转变的现代转向,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

④但解释学和接受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问题:

a如何摆脱以传统为中心的形而上学又不至于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b如何将美学方法与历史方法结合起来又不失于机械拼合;

c如何处理审美经验的肯定性和否定性之间的关系,等。

141. 由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确立起来的方法论解释学的三个要点:

(1)一般解释学脱离了具体的学科门类成了一般方法论。

(2)解释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与目标仍然是在自然科学认识论的框架之内设想的,即消除误解以达到正确客观的理解,因而方法论解释学又被称之为客观解释学。

(3)在一般解释学那里,理解与解释只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与本体论无关。

142. 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理论是什么?

(1)从方法论解释学向本体论解释学的转向是海德格尔引发的,他认为理解是“此在”在世的基本方式,或此在自我确立的基本方式,因此理解不是一个方法论问题而是此在的本体论问题。

(2)理解作为此在在世的基本方式总是从人的既有之“此”即人生存的时间性和历史性处境出发的,这既有之“此”表现为理解的“先行结构”或“先入之见”,故理解是一种在时间中发生的历史性行为,不存在客观解释学所认为的那种超越时间和历史的纯客观理解。(3)为解决相关问题,海德格尔提出了清除流俗之见从事情本身出发来组建理解之先行结构的现象学方法。

(4)对于这一问题,海德格尔认为答案存在于语言之中,尤其是他所谓的诗性语言之中,理解的先行结构总是有语言方式在场的,语言具有诗性语言(彷佛来自未来)与非诗性语言(来自过去)的双重性。由此海德格尔从早期的本体论解释学转向了后期对诗语的思考。(5)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解释学在伽达默尔那里形成了系统的现代哲学解释学,其对伽达默尔的启示有二:一是理解的本体论性质;二是理解的历史性。但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与阐说实际上是以其早期的思想为基础的,而不是后期对诗语的思考。

143.利科的解释学文论是什么?

(1)发展历程:

①60年代前的“象征解释学”阶段。主要从神话、宗教中的象征现象入手,研究对意义的解释问题。

②60年代至70年代的“综合化现象学解释学”阶段。以现象学为基础,博采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和日常语言哲学等流派之长,加以综合改造而融入其解释学框架之中。

③70年代后为“语言哲学解释学”阶段。重点转向语义学和语言学的哲学研究。

(2)利科的“象征理论”主张:

①利科认为解释学应该从语言的象征形式研究出发,具体分析象征的结构。语言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的意义,具有一种象征性,其基本特征就是一词多义和具有寓意功能,它构成了文学文本象征和隐喻的基础。

②他认为,对文学文本中象征所创造的意义,只有从字面和直接意义出发,经过想象才能获得,想象的世界也就是作品的世界。理解者在想象中参与了作品意义世界的创造。

③评价:利科这一理论充分肯定了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对意义创造的参与性,这一点与伽达默尔是一致的;但利科不仅从本体论上而且从语义学上来论述这一思想因而带有更广泛的综合性。

(3)利科的“文本理论”主张:

①吸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观点,主张文本具有广泛性,强调文本的符号建构与创作者的潜意识状态的深刻统一。

②吸收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文本具有自身内在结构和自律性,解释就是遵循文本的内在结构并予以揭示的过程。

③强调文本的整体性,认为文本不只是句子整体更是复杂的意义整体。

④从语义学角度阐述文本的本质即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文学文本不仅仅是表层句子构成,还体现在话语中的深层意义上,话语需要通过解释者的整理和理解才能成为一个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理也是一种文学样式。

⑤文学文本能脱离创作它的具体语境,具有作品自身的语境,因此文本的意义就不局限于作者的意图或意思,而是面向读者的理解呈开放状态。

⑥文学文本的指称和语境都是虚构想象的而非现实的,文学作品可能消灭了对既定实在的全部指称,目的和作用是毁坏语境,通过消灭和毁坏现实的指称和语境,创造出另一个虚构、想象的艺术语境。

⑦文学阅读作为解释,是读者借助想象创造一种想象的语境,实现本文独特的意义指称,揭示话语背后的隐喻或象征意义。

⑧影响评价:利科的文本理论强调了文学文本的开放性,把读者对文本的解释看成是文本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极大的提高了读者和理解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与接受美学共同完成了文学研究的重点从作品向读者的历史性转移。

144.接受美学是什么?

(1)接受理论兴起于60年代后期,在70年代达到高潮,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论也是一种美学理论,因此又被称为接受美学。

(2)尽管其与现象学、存在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也有密切的关系,但它直接起源于解释学文论,而且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史的总体背景上看,它是“读者反应批评”的一支。

(3)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姚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等人组成的“康士坦茨学派”。

145.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文论是什么?

(1)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

①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解释学在伽达默尔那里形成了系统的现代哲学解释学,但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与阐说实际上是以其早期的思想为基础的,而不是后期对诗语的思考。

②伽达默尔把人类的理解活动归入与生存存在以及真理等重大哲学问题相关的活动,由此建立了与19世纪的方法论解释学相区别的哲学本体论解释学。

③伽达默尔认为,最直接而了然的解释学真理是发生在艺术理解活动中的真理,因此艺术经验在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的地位是决定性的。艺术是最为基本而了然的交往理解活动,因此对艺术的思考就成了哲学解释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一点直接导致了艺术理论的研究视域从科学认识论向哲学解释学的现代转向。

④他认为传统美学因为受到认识论真理观的支配而偏离了艺术思考的正道,艺术因为不能提供命题真理而被宣布为与真理无关。美学一方面附和这种判决,一方面又试图证明艺术陈述的准陈述性质而攀附于科学真理,造成了艺术相对于科学处于较低级地位的状态。

⑤他认为,只有彻底放弃艺术和科学真理的关联,将艺术和存在的真理即意义显现的真理或解释学真理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才能走进艺术的实际本身。

(2)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①伽达默尔接受了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观,将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看作是真理发生的方式或者意义的显现与持存的方式,他巧妙的抓住作品存在方式与游戏的内在一致性来说明这一问题。

②伽达默尔认为游戏具有无目的性、自动性、自律性和同一性等诸多特征,游戏的真正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是游戏本身在游戏。与之相应,作品的真正主体不是作者而是作品本身,是作品本身借作者的写作来表现自己。

③艺术作品和游戏的自我表现都需要观众,只有在观看之中这种自我表现才能实现并持存下去。就此而言,艺术作品的接受理解对艺术作品的意义显现与持存的作用也是决定性的。

④伽达默尔将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类比于游戏旨在说明三点:

一是艺术作品存在于意义的显现和理解活动之中,而不是被科学认知的客体。

二是对作品的存在而言,作者的创作已经不如读者的理解更重要了,因为是读者的理解使得作品存在变成现实。

三是艺术作品存在于一切可能的阅读理解之中,它将自己的存在展示为被理解的历史。(3)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①伽达默尔认为英伽登所谓艺术作品还不是本来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之所以为艺术作品取决于它的本质功能得到实现的过程,一部艺术作品只有在审美阅读理解之中才能作为艺术作品而存在。

②方法论解释学认为理解的目的是要消除误解以达到对文本中作者意图的准确理解,要获得准确的理解就必须消除成见,跨越时间的距离。而伽达默尔认为所谓“成见”不过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先行结构”,是一种“前见”,这种前见或先行结构是理解得以可能的首要条件。

③在前见中有使本真理解得以可能的真前见和导致误解的伪前见。伽达默尔认为能够让我们放弃伪前见而获得真前见的条件就是方法论解释学所要消除的“时间距离”。

④时间距离不仅可以使我们摆脱伪前见而获得真前见,也使真前见的不断产生成为可能。因此时间距离乃是文本意义向理解的无限可能性开放的基础。

⑤文本理解活动在本质上就可以被视为不同视域的相遇,理解就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立自在的视域融合的过程。

⑥他认为视域融合不仅是历时性的,也是共时性的。视域融合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中的问答逻辑乃是视域融合的具体展开。在瞬间的视域融合中,过去和现在,客体和主体,自我和他者的界限被打破而成统一的整体,艺术作品就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它存在于交互理解的历史过程之中。

(4)艺术的人类学基础。

①在《美的现实性》一文中,伽达默尔考察了艺术发生的人类学基础,认为它是人类共在的原初要求。他认为,艺术在本质上和游戏、象征与节日有内在的相似性。

②他认为游戏具有无目的性、自动性、自律性和同一性四大特征揭示出游戏的交往共在本质,从而表明艺术作品离不开理解者参与,离不开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往活动。

③艺术作品的象征性言说所引发的理解活动乃是向分裂物之原初整体回归的运动,这种回归将人们重新聚集在“世界整体”之中。艺术作为交往了解活动作为借象征而返回整体、补全整体的活动,是人类重建原初共在的基本方式。这种交往的特征是艺术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其中我们人类得以统一起来。

④伽达默尔分析了节日的主要特征有两点:

一是一切人的共同时刻,二是是被人们真正占有的时刻。为此,他认为艺术尤其是伟大的艺术乃是本真意义上的节日,它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共享节日的快乐。

⑤艺术的发生与持存不仅出于交往理解的人类共在要求,并以共同交往的世界为存在的前提,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交往理解的共在方式。它又构成这种交往的共在性。

⑥就现代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理解活动而言,它与传统艺术基于同一个人类学基础,这便是伽达默尔对现代艺术存在合法性的辩护。

(5)评价: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文论思路出奇而富于创见,但也有人指责伽达默尔保守,认为他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同一性论者;还有人指责伽达默尔是一个偏激的相对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

146.赫施对伽默尔解释学的批判有哪些?

(1)赫施认为伽达默尔回避和取消了“解释的有效性”问题,因而是可疑的。

(2)伽达默尔认为不存在更好的理解而只有另一种理解,赫施认为伽达默尔这一观点有两点不妥:

一是一个文本对多种有效的解释开放就等于取消了解释的客观性与解释的有效性问题。

二是以传统为衡量解释有效行动的标准就等于取消了客观标准而陷入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3)赫施认为要真正解答解释有效性的问题就必须保卫作者原意。他认为作者原意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正确解释的唯一合法标准,正确的解释就是合乎作者原意的解释。可见赫施再次回归了伽达默尔所批判的传统解释学的客观主义立场。

(4)伽达默尔混淆了“意思”与“意义”,夸大了解释的历史相对性,淹没了解释的客观有效性。赫施对传统解释学作出了自己的新辩解,认为“意思”是恒定不变的而“意义”是变动不居的。因此赫施认为语言的约定性和共同交往性保证了作者原意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正确理解。

(5)评价:

①赫施的观点对我们思考解释有效性的标准和依据等问题有一定启发意义。

②赫施将作者原意作为衡量作品解释有效性的客观标准是可疑的。将一个隐藏不彰的作者原意作为理解向此回归的意义中心与本源,实际上是将理解交给了虚无。

147. 辨析意思和意义:

(1)所谓意思是指包含在作品文本中的作者原意。

(2)所谓意义是指对意思的历史性理解中发生的新意。

(3)意思是恒定不变的,而意义是变动不居的。

(4)对作者原意即意思的客观存在性的否定主要源于对意义和意思的混淆:

一是将意思本身混同与对意思的体验与理解,即混同于意义;

二是将确切理解意思的不可能性混同与理解意思的不可能性。

148.康士坦茨学派是什么?

(1)接受美学兴起于60年代后期并在70年代达到高潮,其主要代表是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位教授,分别是姚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和斯特里德,被称为康士坦茨学派。(2)康士坦茨学派的创始人是姚斯和伊瑟尔:

①姚斯主要受到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影响,从更新文学史研究方法的角度提出建立接受美学的主张,其关注的重心是重建历史与美学同样的文学研究方法论,尤其强调文学接受的历史性,并对文学史作了具体的历史性接受研究。

②伊瑟尔的理论来源与基础是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理论,伊瑟尔不关注对文学接受作具体的历史研究,而主要致力于对文本结构内部的读者反应机制做一般的现象学分析。

(3)伊瑟尔将姚斯的理论称为接受研究而将自己的理论称为反应研究,认为前者强调历史学——接受学的方法而后者则突出文本分析的方法,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接受美学才是一门完整的学科。

149.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接受美学是什么?

(1)姚斯的接受理论缘起于他对德国文学史的衰败进行的探讨,他将迄今为止的文学研究方法归纳为三种主要范式:

①古典主义——人文主义范式。

a是以古代经典为范本来衡量其后文学作品的优劣,并以此为依据描画文学历史的范式。b这一范式在18、19世纪衰落。

②历史主义——实证主义范式。

a是将文学史看成整个社会历史的一部分,并在因果关联上将文学史看做社会政治变革和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的范式。

b这一范式的主要代表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衰败。

③审美形式主义范式:

a是专门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内在研究,从而将文学史看做是与一般社会历史分离的自足封闭历史的范式。

b这一范式的主要代表是俄国形式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衰落。

(2)姚斯认为这三种文学史的研究范式的要害在于割裂了文学与历史、历史方法与美学方法的内在关联,从而无法揭示文学史实本身。并由此创立了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将文学与历史、历史方法与美学方法真正统一起来。

(3)理论主张:

①姚斯认可了英伽登和伽达默尔的说法,认为文学作品就是在理解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的,文学作品的存在展示为向未来的理解无限开放的历史。

②根据伽达默尔研究文学史的两条基本原则,姚斯认为文学研究应该落实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应该落实到对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研究,对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研究应该落实到文学作品存在史的研究,这才是文学史研究的真正内容。

③姚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史有三种表现形态:

一是显示为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关性历史。

二是显示为作品存在与一般社会历史的相关史。

三是显示为作品与接受相互作用的历史。

(4)期待视域与文学接受:

①期待视域这一概念是姚斯接受理论的“方法论顶梁柱”,姚斯对其界定为读者在阅读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

②期待视域有两大形态:

一是在既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域。

二是在既往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域。

这两大视域融合形成具体的阅读视域。

③期待视域既是阅读理解得以可能的基础,又是对其的限制。姚斯认为,作品的理解过程就是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的过程,衡量一部作品的审美尺度取决于对它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失望、超越还是反驳,作品的艺术特性取决于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

④因此文学作品的接受史实际上表现为读者期待视域的构成、作用及变化的历史,因此文学史研究应该落实到对期待视域的历史性的考察中。

(5)审美经验论:

①阿多诺认为艺术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是否定性的对立关系,否定性是艺术的本质,而与审美愉悦无关,甚至否定这种愉悦。姚斯早期受到阿多诺这一思想的影响,将作品与期待视域的冲突看作文学史演变的基础,从而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看做打破期待视域以重建期待视域的过程,但到了70年代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刊行使得姚斯开始怀疑这一观点。

②姚斯认为阿多诺艺术理论的明显失误就在于它否定了人类艺术审美经验中“愉悦”这一基本事实。否定性痛感并不是一般审美经验的基本感受,而只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审美感受,恰恰相反愉悦与享受才是一般审美感受的突出标志。

③审美愉快与审美经验三大范畴:

一是审美生产方面的愉悦及相关的审美经验,即审美创造。体现的是生产者实现自己创造性的愉快。

二是审美接受方面的愉快及相关的审美经验,即审美感受。现代审美接受由两大样式组成:否定性的审美接受样式和间接肯定性的审美接受样式。

三是审美交流方面的愉快及相关的审美经验,即审美净化。

④为暗示西方文学接受交流关系的历史进程,姚斯根据接受者对作品主人公的识别,划分了五大交流模式:联想模式、敬仰模式、

同情模式、净化模式、反讽模式。

(6)评价:

①姚斯早期对接受美学的方法论意义的探讨更有影响和意义,尤其在历史方法和美学方法的结合上他做了有益的尝试。

②姚斯后期的思想虽然更有理论性,但较为平庸和死板,尤其是对审美愉悦的机械肯定走向了另一极端,未能揭示痛苦与否定对于审美经验的真正意义,因此显得较为保守。

150. 伽达默尔对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思考显示了思考文学作品的两条基本原则:

(1)文学作品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客体,而是面向未来的理解无限开放的意义显现过程或效果史,因此作品是一种历史性存在。

(2)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存在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读者的理解是作品历史性存在的关键。

151. 如何理解作品的理解过程就是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的过程:

(1)当一部作品与读者既有的期待视域符合一致时,它立即将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使理解迅速完成,这是阅读一般通俗作品时的状况。

(2)当一部作品与读者既有的期待视域不一致甚至发生冲突时,他只有打破这种视域使新的阅读经验提高到意识层面而构成新的期待视域,才能成为可理解的对象。这是阅读所谓先锋艺术作品时的状况。

152. 姚施提出的考察文学历史性的具体方案是什么:

(1)考察文学作品接受的相互关系的历时性方面。将个别作品置于所在的文学系列中从文学经验的语境上去认识历史地位和意义。

(2)考察同一时期文学参照构架的共时性方面。利用文学发展中的一个共时性的横切面,同等安排同时代作品的异质多重性,反对等级结构,从而发现文学的历史时刻中的主要关系系统。

(3)考察文学的内在发展与一般的历史过程之间的关系。

(4)上述历时与共时的考察都是在文学系列内部的考察,即把文学史看做是相对封闭自足的历史来从事的考察,不足以揭示文学的全部历史性。文学艺术可以以审美形式冲击社会道德问题,可以改变人们的观看方式从而重构历史,当文学接受转化成一种社会实践而影响社会构成时,文学的存在才最终实现。

153.W?伊瑟尔的阅读理论是什么?

(1)伊瑟尔与姚斯并称接受理论的双星,但他与姚斯不同,他的理论基础是现象学,直接的思想资源是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

(2)伊瑟尔主要致力于对文本结构内部的阅读反应机制作一般的现象学分析,因此伊瑟尔将姚斯的理论称之为“接受研究”而将自己的理论称之为“反应研究”,认为接受研究强调历史学—社会学的方法,反应研究则突出文本分析的方法,只有将两种研究结合起来,接受美学才是一个完整的学科。

(3)伊瑟尔的“反应研究”注重两大根本问题:一是文学作品如何调动读者的能动作用,促使他对文本中描述的事件进行个性的加工;二是文本在何种程度上为这样的加工活动提供了预结构,提供了怎样的一种预结构。

(4)主要观点:

①他认为,文学作品由文本与读者两级构成。文学作品既不是阅读前的文本也不是在阅读中的文本的实现,而是在文本和阅读之间,文学作品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动态交流形式,而不是自在的东西。

②既然读者阅读不是外在于作品存在的,而是与文本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的,因此对阅读的研究就不能脱离文本研究,反之文本研究也不能脱离对阅读的研究。

③伊瑟尔针对英伽登作品存在理论与伽达默尔视域融合理论进行改造和融合,提出了“文本的召唤结构”这一理论,即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他认为填补空白、连接“空缺”及更新视域的文本结构,就是“文本的召唤结构”。

④伊瑟尔认为,与文本的召唤结构对等的是“文本的隐在读者”,即完全按照文本的召唤结构之召唤去阅读的读者。“隐在读者”意味着文本之潜在的一切阅读的可能性,实际读者始终都是对文本中隐在读者的不充分的表现,实际阅读只是实现了阅读的一种可能性而已。(5)评价:

①伊瑟尔严格将文本作为一种潜在的意向性客体来分析,阅读作为可能的意向性行为是内在于文本而与意向对象一体相关的。因此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现象学的基本理论。

②与姚斯相比,伊瑟尔的理论并无更多创意,但它借助现象学的理论将各种读者反应理论系统化,并上升到现象学描述的高度,从而对英美读者反应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154.解构主义是什么?

(1)解构主义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兴起于60年代末盛行于70年代,总体上表现出对结构主义的不满和失望乃至批判否定。

(2)60年代法国一些文论家、作家和哲学家组成了“太凯系”集团,明确打出后结构主义的旗号,德里达也是其重要成员之一,该集团在思想上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有密切的联系。随后德里达将解构主义介绍至美国,很快取代了新批评长期以来的支配地位,尤其是“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颇负盛名,80年代后半期解构主义逐渐退潮。

(3)代表人物:德里达、德?曼、哈特曼、布鲁姆、米勒、福柯等。

(4)理论来源:

①尼采的非理性主义与解构主义关系密切,他主张文字超越一切观念形态,真理就是一支由隐喻、拟人和双关等修辞手段组成的军队,哲学和一切观念形态都首先是文字。德里达受尼采影响也肯定文字的自由游戏。

②德里达在解构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上与海德格尔极为相似,其语言第一的观点以及用文学和艺术来解构并拯救哲学的观点也对德里达发生了直接影响。

③巴尔特后期转向了后结构主义,建构了独特的文本理论与阅读理论:

a从消解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入手,认为文本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并不能构成索绪尔所谓的完整固定的符号,能指所指涉的是一个能指群,能指最终只能够在所指的表面进行自由漂移,语词符号不再是明确固定的意义实体,巴尔特据此指出“作品”是“单数”的,而“文本”则是“复数”的。这种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播散和转换,文本本身只是一个开放无尽的象征活动,任何意义都只不过是这个活动中迅速生成而又迅速消失的东西,这是对结构主义“作品论”的有力消解。

b阅读理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阅读结构主义“作品”,只需要理解性思维;而阅读“文本”则需要转喻式的思维,就是需要把文本的每一部分和每一个象征都看作对另外更大部分和象征群体的无限替代品。

二是判断结构主义“作品”间的区别主要根据我们所理解的确定的意义内容,而判断“文本”之间的区别则需要根据不同的能指所指的活动路线和意义传播过程。

三是阅读结构主义“作品”是按照兴趣享受意义的文化商业消费,而阅读“文本”则是一种创造的双重“游戏”,既要遵循文本意指活动玩文本游戏,不断再生产文本的意义,又要把文本当做乐谱来演奏,这种演奏不是解释而是生产,是一种合作式的创造,在此意义上阅读就是写作和批评。

(5)影响与评价:

①解构主义影响了一系列有关文学和文学批评(包括文学本身)的概念,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话题,还影响了人们对文学批评性质目标的看法等。

②贡献有四点:

一是推翻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动摇了西方全部哲学传统赖以安身立命的始源范畴的语言学基础,为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的现代变革打开了全新思路。

二是发现了揭示了文本的无始源性、开放性和互文性,把包括文学文本在内的一切文本都看作无限开放和永恒变化的动态过程。

三是分解式阅读理论强调了阅读、批评的创造性,把阅读等同于写作,与接受美学遥相呼应,与当代主张文学平民化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四是解构主义文论彻底反传统、反中心、反权威、反社会的超前倾向表现出后工业文明时代知识分子对抗资本主义现存秩序的一种普遍心态,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③不足之处:

一是过分强调语言文本的隐喻性和修辞性,从而实际上彻底否认了语言的表意和交际功能,由此对语言文本的一切阅读实际上也面临无所适从的困境。

二是从怀疑、破坏、反抗一切权威、中心、传统的怀疑主义出发,彻底、否定、颠倒消解一切现有的秩序、界限、传统和框框,终于走向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走向充满自相矛盾的谬误,最终也难逃被怀疑、被颠覆和被消解的命运。

155.雅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是什么?

(1)文字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①德里达1967年出版的《论文字学》被公认为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其目标就是颠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实质的西方理性主义读解传统。

②德里达的“文字学”只针对文字和书写符号的形状进行研究。他认为传统语言学是刻意用言语来压制文字,从而阻碍了文字作为一门科学的建构。

③德里达认为西方自柏拉图以来声音、言语直接沟通思想而贬低书写文字的传统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的要害在于认定意义不在语言之内而在语言之前就已经存在,语言本身无足轻重只不过是表达意义的一种工具罢了,所以德里达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一个别名就是语音中心主义。

④德里达认为由于文字的含混性、距离性和间接性这些文字专有的特征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所以文字其实是语言的本原和原型,并提出了“原型文字”的概念。它是包括一切文字和言语在内的语言现象的先决条件,是语言的基础而不是后来添加上的附庸,是建构意义的生产模式而不是现已成形的意义的某种载体,在此意义上德里达认为哲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文学也就是一种“原型文学”了。

(2)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

①德里达认为把文字和语言二元对立是传统哲学把握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模式,要颠覆传统哲学也就必须要解构这个二元对立,方法则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机将这一等级秩序颠倒过来,首先将每一对二元对立概念的主次先后关系颠倒过来再言说其他的方法其实是德里达解构的基本策略。

②德里达运用这一基本策略对文学和哲学的关系进行了解构。他认为文学与哲学都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学植根于隐喻之中,而哲学虽然同样是植根于隐喻之中是修辞手段的产物,但却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文本的隐喻结构,是在同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直接交往,反而导致了自身的封闭性,这与文学的开放性恰恰相反。

③德里达指出其实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深深植根于隐喻的科学,如果把其中的隐喻或者文学性完全剔除则哲学本身空空如也根本剩不下什么。哲学的症结在于用一种“白色的神话”掩饰了它的真是面目。

④白色神话的两个含义:

一是白色墨水写出的神话。哲学的基础明明是隐喻结构,却被哲学刻意压制,好似白色墨水写成的隐文。

二是欧洲白种人的神话。西方文化是形而上学的文化,是白种人将自己的方言范式当成了理性的普遍形式,这一观点批判的是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理性主义。

(3)向慕汉字。

①德里达关于文学与哲学的对立、哲学刻意抑制文学造成两败俱伤的结论,是专指西方而不是东方。相反,他认为东方文化中物我通明的诗性认知特征,给西方人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②他认为汉字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从而摆脱了西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西方哲学直接呈现“在场”的梦想,也许竟在中国的语文中得到了实现。

③德里达发现汉字不仅是表意文字,而且还是表音文字。所不同的是,在这一系统中,言语/文字这个二元对立被颠倒了过来。他认为这是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的一个伟大发明。

(4)“德里达式”的术语举譬:

①德里达把西方哲学传统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宣布他的“解构理论”,可感叹传情达意非言语不能,于是就创制新词或者旧词新用,这就是典型的“德里达式”术语。

②什么是异延:

a是指差异的本原或生产。

b异延没有存在的形式,也没有本质可言。

c它是一种原型差异,是一种非本原的本原。

d异延在具体的阅读中表现为文本意义总是在空间上的“异”和时间上的“延”之中而没有确证的可能性。

③什么是播撒:

a是一切文字固有的能力。

b不传达任何意义而永远在无休止的瓦解文本,揭露文本的零乱和重复性.。

c证明每一种意义的产生都是差异和延宕的结果。

④什么是补充:

a他认为文字是对言语的补充。

b是指被补充的本体原本就是不完全或者不完善的,与其说文化补充自然,不如说自然本身就是一种事先被补充过了的存在。

c在场和历史的现实效果只能由补充使然,补充永远在在场和历史的现实结构之中起着居先的作用。

⑤什么是踪迹:

a是指异延的必然结果,意味着意义永远没有被确证的可能。

b读者见到的只能是意义的似是而非或似是非是的“踪迹”。

(5)评价影响:

①哈里生认为德里达是在倡导人们接受这样一种意义模式,即文本自身就是意义中全部现实的载体;他是在倡导一种主动积极的阅读模式。

②德里达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立场最终其实难以逃脱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

156.耶鲁学派是什么?

(1)耶鲁学派是法国解构主义、尤其是德里达解构主义在美国的发展传播,也是解构主义在文学批评和研究中的成功应用。

(2)该派在批评理论与实践上的丰硕成果在欧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将解构主义美学推向了鼎盛。

(3)耶鲁大学在50年代曾经是新批评派的最重要中心,但60年代阐释学派和读者反应批评对新批评的封闭式细读批评方法发起攻击和挑战,新批评逐渐衰落,直至60年代德里达到耶鲁大学传播解构主义终于使得解构主义取代了新批评。

(4)其中耶鲁大学的保尔?德?曼、哈罗德?布鲁姆、希利斯?米勒和杰弗里?哈特曼四位学者在接受传播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称为耶鲁学派。

157.保尔?德?曼的修辞学阅读理论是什么?

(1)德?曼是美国最早最完整的接受德里达解构主义思维框架并成功的应用于文学批评的批评家。

(2)其主要理论主张之一是“解构主义文本观”。他吸收了海德格尔的观点,认为文本与阅读不可分、文本意义不确定。具体内容如下:

①文学文本不可能有确定不变的一整套完整含义和意义。

②文学文本及其意义不再是可以独立于读者阅读行为的纯自然客体。

③对文学文本意义的理解,是一个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文本与阅读交互作用的无止境的过程。

④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过程,是一个真理与谬误相交织的过程,永远不可能有完全“正确”的解读。

⑤文学史的研究不应该把文学文本当做永恒不变的确定意义的客体加以阐释。

(3)其主要理论主张之二是强调“文本语言符号与意义的不一致”。

①德?曼认为符号与意义之间的不一致乃是语言本身的特性,能够将意义掩藏在一个令人误解的符号之中是语言的特权。

②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的不一致乃至对立,其实是语言的普遍规律和独特品性。

③正是这种不一致导致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与充分阅读理解的不可能性。

(4)其主要理论主张之三是“探讨了语言的修辞性”。

①德?曼接受了尼采视修辞性为语言的最真实性质,是语言本身所特有的本质的观点,认为:a语言的典型结构不像传统语言学所说的那样是表现或指称表达意义的结构,而是一种修辞结构。

b一切语言都有修辞的特性,因而一切语言都有欺骗性、不可靠性和不确定性。

c语言的修辞性将逻辑悬置起来,因而语言的指称和意义变的变化莫测,难以确定。

d文学文本比哲学文本的修辞性更为突出,意义更难确切的把握,因此文学阅读中完全可能存在着多种无法调和甚至相互消解的阅读。

②德?曼从语言的修辞性入手对《追忆似水年华》作了解构性阅读,得出了以下结论:

a阅读不能跟文本分割开来.

b文学阅读具有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和解构的不可避免性。

c文学阅读由于语言的修辞性而成为“阅读的寓言”。

d以严密推论为基础、强调科学性的哲学、政治和法律文本在语言上同样因为修辞性这一根本问题而具有矛盾性、虚构性和欺骗性,从而也具有自我解构因素并最终导致不可阅读。(5)影响评价:

①德?曼发展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冲破了旧有的的结构主义观念,具有怀疑一切传统价值、消解一切中心结构的反叛精神,是积极而合理的。

②不足之处:

一是德?曼把修辞性列为语言的根本特性,就完全否定了语言具有基本稳定的指称意义,实际上也就否定了全部人类文明史,是荒谬的。

二是德?曼把一切科学文本世界都归入修辞世界予以解构,忽视了人类理性思维和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人类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的硕果,这种对科学和理性的敌视也是反历史主义的。

三是德?曼根本否认任何文本的可阅读性和可理解性也是片面的。

158.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即误读”理论是什么?

(1)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和《误读图示》两本书中提出并阐述了“影响即误读”这一理论。

(2)布鲁姆吸收了德里达的“异延”概念和德?曼的解构思路,提出了“阅读总是误读”的观点。

①他认为阅读总是一种异延行为。

②文学文本的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之中通过能指之间无止境的意义转换和传播、异延而不断产生与消失的,所以,寻找文本原始意义的阅读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③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写作,就是创造意义,因此阅读总是一种误读。

(3)布鲁姆对英美浪漫主义诗歌进行了解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影响即误读”理论。

①他认为诗人接受前辈“影响”不是对前人的继承,而主要是对前人的误读、修正和改造。

②他对诗歌和诗论的传统总体上持否定态度,认为误读实质上是后辈与前辈的斗争和冲突,一部诗歌史就是伟大的诗人同伟大的前辈之间的斗争。

③把文学影响归结为创造性的误读,把一部文学影响史归结为对文学前辈的误读、误释和“修正主义”的历史,这可以说是对传统影响论的叛逆和颠覆。

(4)布鲁姆从解构主义的“互文性”来论证“影响即误读”。

①认为任何文本不存在派生的原文,一切文本都处在相互影响、交叉、重叠、转换之中,因此不存在文本性只存在互文性。

②文本不论时间上出现早晚都存在相互影响的互文性。因此影响就意味着压根不存在文本只存在文本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取决于一种批评行为,取决于误读或者误解。

(5)影响评价:

①布鲁姆的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影响即模仿、继承、接受和吸收的理论格局,具有合理性,形成了一种新的眼光和视野,带来了重大的理论突破与创新。

②不足之处:

一是忽视了影响关系的继承方面。

二是把“误读“绝对化导致了相对主义倾向,取消了影响关系中的客观标准和价值尺度。

159.希利斯?米勒的解构批评是什么?

(1)米勒的学术道路可谓多元化,50年代前半期在新批评的影响下,后半期受到日内瓦学派现象学批评家的影响,积极从事意识批评实践,60年代后半期开始在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影响下开始转向解构主义。

(2)其主要理论主张之一是“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

①米勒追随德里达和尼采,强调文本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进而由此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

②认为文学或者其他文本都是语言构成的,文本语言永远是多义的或不确定意义的,这些意义彼此矛盾无法相容,因而无法构成一个逻辑的或者辩证的结构,因此文学批评阐释预设所用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应该被彻底摒弃。

(3)其主要理论主张之二是“语言的修辞性”。

①与德?曼一样,米勒强调语言的修辞性是语言与生俱来的本性,因此批评只能是解构,一切语言都是比喻的,一切好的阅读都是要解读比喻,同时也要分析句法和语法形态。

②米勒把解构批评看做将统一的东西拆分成分散的碎片和部分,是解构主义读解文学或其他文本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4)其主要理论主张之三是“重复理论”。

①米勒通过具体的小说研究分析提出了重复理论,将重复现象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是细小处的重复,比如语词和修辞等。

二是一部作品内部的事件和场景的重复。

三是一部作品与其他作品在主题、动机、人物和事件上的重复,超越了单个文本的界限,与文学史的广阔领域相衔接交叉。

②米勒认为这些重复组成了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决定了作品与外部因素的关系,这些重复现象及其复杂的活动方式是通向作品内核的秘密通道,遗憾的是人们在阅读时常常会忽略了这些重复现象。但从总体来看,米勒并不承认文学作品有一个权威的固定不变的意义内核。(5)影响评价:

①米勒的重复理论与解构主义批评的实践揭示了经典作品的丰富多样的内涵和意义,以及读解文学作品的无限可能性与潜在多样性,对文学批评的开拓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开拓了全新而开阔的视野。

②米勒将语言的“比喻游戏”看做语言的本性抬高到文学语言的基础性地位上,完全否认和取消了语言意义也有相对明确而稳定的一面,还抓住文学作品的重复现象大做文章,颠覆了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客观基本的意义和主旨,把文学主题、意义的历史性和相对确实性化为虚无,显然具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对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160.杰弗里?哈特曼的解构主义理论是什么?

(1)确认并阐述了语言意义的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他认为语言像迷宫一样不断破坏自身的意义,解构自身。因为:

①一切语言都必定是隐喻式的。

②象征是语言的基本特征。

③语言本身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必须要结合上下文甚至全部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含义。

④语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复杂的:

因此将语言看做具有稳定结构和明确含义的事物是一种不现实的奢望。

(2)因为文学语言的不确定性、隐喻性和虚构性,文学文本意义也具有不确定性。

①文本的意义之所以是不确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别的意义是相互交叉渗透和转换的。

②文本是作者写作的结果,而写作是超越文本界限的活动,是使文本不确定的行动,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乃是作者有意无意造成的。

③文本包含了比作者耳闻目睹更多的东西,因此即使对于作者来说,文本也是多义的。(3)消解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文本的界限,认为文学批评也是一种文学文本,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理由有四:

①批评不仅仅是被动的阐释文学文本,而是与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创造性。正是创造性的特征将批评与文学相沟通,使二者处于同一个领域之中。

②文学批评与作品一样具有打动情感的性质。

③批评与文学的统一在随笔中明显地表现出来,随笔有评论的功能,又是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④批评与文学的其他形式一样都是人类心灵的习俗。

(4)评价:

①哈特曼消解了文学与批评的界限,丰富发展了解构批评的理论,其合理性在于看到了文学语言、文本意义乃是文体样式的变动不居和相互转换,具有辩证性。

②揭示出了文学批评与创作的某些共通特征,有力的反对了把二者截然分开的机械观点。但是完全抹煞文学与批评之间的基本区别也是片面的。

161.解构批评是什么?

(1)基本主张:

①一切文本都不具有确定意义。

②一个文本虽然有可能指涉其他文本,然而绝不指涉文本之外的任何事物。

③一个文本的同样合理的各种阐释可能会互不相容,甚至毫无相通之处。

④文本并不反映作者的意识状态,因而文本均不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

⑤批评家的使命因此不在于解释文本意指何物,而在于考虑怎样把文本注入一个新的文本。(2)主要局限:

①解构批评主张一切反传统而行之,但实际生活中新与旧、传统与更新之间很少呈现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

②解构主义鼓励离经叛道的新解,这个度很难把握,文学本来就很少存在一成不变的权威解释。

③鼓励离开文本做没有边际的层层联想的做法,反而会在批评实践之中产生误导。

④寻求意义永远都是批评阅读的一个目的,鼓吹完全消解意义把自身置于被解构的尴尬境地。

162.乔纳森?卡勒的读者反应批评接受文论是什么?

(1)基本观点:

①卡勒的研究重点不在阅读行为而在读者的潜在能力,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需要和能力出发来探讨文学作品的特性和意义。他认为文学作品具有结构和意义的原因就在于人们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来阅读它,这种可能的特性隐藏在对象自身之中,在被运用于阅读活动中的叙事原则所现实化了。

②文学作品的结构、意义和特性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只有当读者按照文学原则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去阅读时,这种可能性才转化为现实性。

③卡勒提出了“文学能力”这一概念。认为使读者按文学原则去阅读的前提条件是它具有一定的先入之见即文学能力,即一种带有群体性的文学接受的习惯系统,文学作品的意义只存在于与一种被读者接受的习惯系统发生关系之后。

(2)评价:

①卡勒的观点比费希稳健而辩证,强调了读者的文学阅读方式对作品实现其文学特性的重要作用。

②又注意了群体阅读习惯对个体主观性的制约,但它对文本自身特性的忽视也存在片面性。

163.艾布拉姆斯对解构主义的质疑是什么?

(1)艾布拉姆斯是在与米勒等人的解构主义论战中提出对解构主义的质疑的。

(2)艾布拉姆斯的立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反对多元化,但解构批评的原则已经超过了多元化的局限,形成了文学和文化中任何内容都成了问号的局面。

②历史的基础物质是书写的文本,有能力的读者就他们使用同一种语言来说,是能够理解作者所说的话的。

③历史学家们大多不但能够解释他们引用的文字意指什么,还能够解释作者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意指什么。

④史学家把自己的阐释公布于众,是希望读者对同一话语的阐释与他的阐释大致相仿,从而印证他的阐释的“客观性”。

(3)对解构主义的质疑:

①艾布拉姆斯并不认为文本意义就是作者自己的意图,也不认为一个文本只有一个明确的意义。他坚决否认米勒的观点,认为米勒是受了尼采虚无主义的影响,暴露出解构主义的主观性和任意性。

②通过分析《解构的安琪儿》,得出以下结论:a德里达与法国结构主义一样都是把理论探索从语言转移到了“文字”,即书写或者印刷的文本。

b以直接诉诸视觉的“白纸黑字”为文本的全部内涵,这是一种“文字中心”的阅读模式。c其论证方式同样有赖于一种本原、一种基础,且这本原和基础同样是“目的论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文字中心的前提。

d因此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虽然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但最终也没有能够跳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圈囿,可见反传统本身也是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4)艾布拉姆斯针对白纸黑字的印刷模式指出,印刷符号可以赋予说话人转瞬即逝的语词一个恒定的对应形式,从而突破时空的限制让读者一读再读最终相对准确的大致把握了作者的要义,因此如果作者和读者双方意在致力于读懂对方的话,他们是有可能达成一种更好的相互理解的。

164.米歇尔?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文论是什么?

(1)关于话语理论。

①福柯将历史视为话语的构造,认为在个别话语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规则来界定这个领域的相应对象,从而建构起基本概念形成理论构架。这一话语组合中的规则组合就形成了话语的组合系统,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

②福柯认为在话语即历史所标示的客观性背后是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即一个学科是在一定时期之内凭借话语圈定了一个对象领域,树立起一个合法的视角,由此建立起了不断变更的历史法规作为价值取舍的准则。

③“认识价”是福柯话语理论的核心概念。

a所谓认识价是存在于基本文化代码及其所产生的科学和哲学阐释之间的未经阐发的经验,它是特定历史时期权威理论的源头。

b认识价不是思想构成深处的基本范畴,而是一种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知识总体及其基本构成原则的整体关系。不过,每个时期的认识价都只能在特定的学科及其话语实践之中才能得到表征。

c认识价的概念使福柯的语言观不同于解构主义。他建立了一个有界限的能指和文本理论,为话语提供了一个虽然差异纷呈错综复杂但却是可以予以确定的历史语境。

④福柯认为在可以言说和实际上可以说出的东西之间存在者整整一个时代的话语领域,不能通过语言学、逻辑学和历史学来加以说明,这个领域就是“档案”。

a所谓档案不是各式各样的话语不问区别的化合统一,而是高度差异化的命题的形成转化的总系统。

b档案所体现的只有差异即“他者”,因为人不能发现自己的档案,档案只产生于话语规则的内部,话语对象不过是它的外显形式。

c福柯的档案理论实质上是强调历史的断续性和差异性,在含蓄否定历史领域的任何一种一元单传的目的论解释。

d福柯坚决反对搜索本原使得理性成为人性的目的,发掘档案的方法应该是进行话语规则的组构、排斥和转化,对一系列学科中构成文化档案的断续性考察,这意味着阅读不必寻求话语之中或背后隐藏的意向意愿或意义,既然文本无涉作者,那么其建构法则和阐释模式也不足一提。

(2)权力理论。

①权力是档案的负面的社会政治现实,是一种无所不在、无以摆脱的社会罪恶,权力总是与知识携手并进,利用知识来扩张社会控制,所以知识并不是中立而客观的,而是包裹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东西。

②知识的发展不是旨在建立和肯定一个自由的主体,而是制造一种与日俱增的奴性,使人们屈从于它的狂暴本能。可见,知识与权力是一对共生体,表面是知识,实质是权力。③权力不是获得的、也不是夺取的、更不是分享的,而是弥漫生成于各种关系的一种转替无定的游戏,这些关系波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人类存在的所有领域。福柯的权力理论显然带有鲜明的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

④福柯认为权力是基础而不是上层建筑的产物,永远不可能显现为一个特定的母题而只能播撒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这就超越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话题,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即便再促生抵制力量也只能存在于权力关系的游戏之中。

⑤在权力的关系网中,对权力的抵抗也遍布整个社会阶层和个人团体,毕竟有压制就有抵抗,但对权力的抵制不不失为差异的一种特定形式,无所不在的权力既是压制的力量又是建设的力量。例如文学作品的每一个文本都参与了知识和权力的游戏,伟大的文学作品的理想形象都是对自身生产时空的超越,是超越时代的预言和神话。

(3)作者作为话语的功能。

①作者的功能是法律和惯例体系的产物,这一体系限制决定并明确表达了话语的范围。

②作者的功能在整个话语中并不具有普遍永恒的意义。作者功能影响话语的方式随着时代和不同文化形态而改变。

③作者的功能并不意味着单纯在话语中探究作为个人的作者来源,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建构出我们称之为“作者”的一种特定的理性存在。

④作者功能并不是把话语视为被动的静止材料,以从中建构一个真实的个体形象。作者功能产生并存在于作者和叙事者之间的裂缝当中,是在两者之间的距离中运作。

⑤由此福柯认为,创作主体不应该被完全抛弃而应该重新加以考虑,不再复现它作为创作主体的荣光而是探究它的功能、对话语的介入及其从属系统。作者的创造功能将由更为复杂的话语功能所替代,并作为分析和阐释的对象。

(4)评价:

①艾布拉姆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和福柯的话语理论、权力理论是当代新历史主义的两个主要渊源。

②福柯所倡导的文本性和互文性,以话语现象涵盖了从哲学、文学、史学、伦理学一直到意识形态和国家机器等上层建筑的一切领域。批评和阅读因此成为让过去和现在跨越断层进行对话的一种建构,非此不足以洞察权力关系的本质。

165.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

(1)概述:

①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

②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因而有着较为鲜明的政治倾向。

③它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与女性阅读等。

(2)主要主张与研究领域有:

①要求以一种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更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②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新评价文学史。

③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

④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的写作方式。

(3)现实背景:

①女权主义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②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

③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这样依托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权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4)思想来源:

①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

②女权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论创造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近来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用了较长的时间。该书分为上下篇,上篇分别从十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理想教育,分别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这实质上是体现了作者的“教育理想观”。下篇是从教育政策的层面,对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宏观上的探索,旨在为教育的决策提供理论参照,集中体现了作者试图将教育理想转化为实践或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接轨的愿望,是对自己所描写的教育理想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教育理想的一种理性探求。除此之外,从教育预测的层面对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走势及发展前景的展望,其中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热情与信心,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缺弊的忧思。全书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用精辟的语言勾画了21世纪教育理想的灿烂和辉煌,阐述了教育的伟大使命和责任,使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其实,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朱永新教授生动地阐述了教育需要的因素。我们现在是一名学生,在将来也有可能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所以在看书的时候,我也在想要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到底需要什么呢?但是不管怎样,首先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实现其职业生命价值升华的必要通道。尤其是在整个社会正在倡导和践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该率先接受终身教育和坚持终身学习。只有多学,持续地学,才能不断更新观念,才能赢得教师的持续发展。其次,我想激情也是很重要的,不光是教师这个职业每个职业都是需要的。如果在工作中没有激情,更何谈能够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没有激情的教学活动就像是一滩死水,教师自身没有激情,又怎么能够带动学生,那么学生又怎么能有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作为一名教师,心理素质也一定要好。面对的学生形形色色,性格也各异,当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重要了,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学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心理素质有:坚韧、刚强、不屈不挠等等。当然,我想这仅仅是一小部分,要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需要的远远不止这些。例如,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爱心、努力等等,这些也都是很有必要的。一名理想的教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看完了《艺术的故事》,再回过头看书名和内容简介,不由觉得“故事”真的是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了。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 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艺术家讲述的一个故事,书中有一半都是图片,作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这些故事用大众的语言娓娓道来。所以从书中,我们不只看到了艺术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的生平故事。作者给了这些艺术家们新鲜的血肉,而非人物介绍中如“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973年),立体画派创始人”这样冰冷的文字。艺术家是鲜活的,他们存在于不同的时代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作为普通人类思考着关于自己与世界的事,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成果酿造成艺术作品,所以这些艺术作品也是鲜活的,是艺术家们的一部分。 对于艺术的含义,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定义不同,而“艺术”这一概念则是武断地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套所有艺术家的所有出品。贡布里希认为,仅仅由于一幅画让他想起了童年而喜欢它,没有任何问题。没有错误的“喜欢”,只有错误的“不喜欢”。错误的不喜欢指的是任由偏见蒙蔽自己,丧失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在序中贡布里希说道,“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而在书中他又说道,“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的辛劳和痛苦。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 那么艺术家又是什么?书中提到,“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这两个例子冰山一角,并不能全面的概括一个艺术家的真正定义。但这样的说法,也说明贡布里希对艺术并不持有崇敬而疏远的态度,他认为艺术家是亲近的,艺术也是可以亲近的。他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是这么

英语读后感50字

英语读后感50字 I rea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amille” a few years ago. At that time I was deeply moved by the main character Marguerite Gautier. “Camille” or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by Alexandre Dumas, fils, is the story of Marguerite Gautier, a young courtesan, or kept woman, in Paris in the mid 1800's, and how she falls in love with a young man, Armand Duval, and then tries to escape from her questionable past. I think Marguerite was right in saying that no one truly cared about her, but only wanted something from her, the only exceptions being Armand and Julie Duprat. Of course, the Comte de G. and Comte de N. wanted her body and appearance. The Duke needed to “wake up and smell the coffee” and realize that she could never replace his dead daughter. If he truly cared, he could have helped her leave her lifestyle without “keeping” her himself. And lastly, Prudence was a blood-sucking leech who used Marguerite almost worse than the men. I also think she was jealous of the fact that Marguerite had so much more courage than herself and someone truly loved her.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20篇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20篇 教师读书笔记1 寒假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着,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

教师读书笔记《我的教育理想》

教师读书笔记《我的教育理想》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带着梦想去追寻,带着理想去实践,带着渴望去阅读,我见到了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理想也是神圣而崇高的,理想是行为的动力;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教育的理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理想的教育要有舆论支持。 一、理想的德育 1、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行,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2、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3、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4、理想的教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极力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5、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

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6、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7、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8、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筋疲力尽,为之也操碎了心。为什么学校的德育会如此苍白无力?朱教授告诉我们: 首先,道德教育要结合平时的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重要的是行为的熏陶,实践的感染,习惯的坚持。使道德教育达到润无心无声的境界。 其次,让学生的心灵在经典中憩息,在阅读书籍中净化灵魂。其实就是让学生有健康的思想,与经典中的人物对话,在书中自然地呼吸,得到新鲜的空气,使自己的整个心空都明亮起来。 然后,我们的道德教育体系没有层次性。小学与大学的德育目标简直颠倒,对小学生的教育太过空洞,太过远大。应

英语读后感(共6篇)_读后感

英语读后感(共6篇) 《大卫科波菲尔》英语读后感英语读后感(2) | It is the same as read other novels of Dickens' too to read" David Copperfield", People feel every personage --From protagonist to warder not speaking --It is ready to appear , lifelike. This because Dickens very much can play up angry to a great extent Atmosphere, the method is that the detail is delineated. At the time of writing to Mr.Murdstone teach David such as him, have published a question in this way: "If I go to the cheese shop to buy 4,000 pieces of extra quality cheese in Gloucester ……" he will it shows to be" extra quality cheese of Gloucester" in detail only, but this set off appear personality of Mr.Murdstone vividly even more just --Mechanical, intend to embarrass David. He describes David's banquet, each kind of vegetables is not described well at all in it, Whether and this it make people unable to feel even more vivid too,like in among. Can enter silk enter and deduct detail of describing, it is obvious Dickens one outsight and realize strength better people more like this. He draws support from his pen Tell reader abundant impression of him whether make readers rise and fall of the happiness, 1 / 12

教师继续教育总结20篇

《教师继续教育总结》 教师继续教育总结(一):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透过不断地学习,使我们不但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并在教学中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必须成效。在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一、透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透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此刻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主角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用心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透过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职责,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 我们见到的老师都是极有威严的,教师的观点是不容质疑的,这就使得教师真正成为了颇有权威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然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 因此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我国未来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教师培养的祖国的下一代。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 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三、透过业务学习,使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透过继续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我虽然教过不同的年级,对所教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体会尚浅。因此在我执教的第二次我着重加强了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去认真讲课,去研究习题,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必须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五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去体会,多一些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 同时,在科研上,我从尝试性的探讨开始有意识的加强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使自己的教学逐步向科研发展。因为新时代要求我们不仅仅是教师,更要成为一名教育家。 四、透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逐步明确了学生的喜好,明确了自我塑造的目标,从而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过去只明白埋头于书本知识,信息闭塞,不善于交流,使得一些好的经验未能融于自己的教学,而自己的一些体会又未能及时整理,因此使自己的发展缓慢前进,经过学习,使我的进步有很大提高,主要体此刻科研论文的发表及科研成果的及时总结上,及教学效果上。 总之,透过继续教育的学习,学到许多新的知识,但是更让我看到我自己的不足,我还要和学生一样努力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学生共同成长。因为学习和学会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我们老师务必做的事!学习是永久的主题!我相信,透过这次培训,我将会对新课程理念有更加深入地把握,也会更深刻地理解所包含的教育理念,更好的做好新课改工作。 教师继续教育总结(二): 自实施继续教育学习以来,本人严格执行校园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努力工作,现将学习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职责感和紧迫感a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发展,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个人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精神,努力做好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本学年,我认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乐山市新建小学金颖华 这是我第二次读朱永新教授的著作。同样收获丰富。书中说到: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教师。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位理想的教师,应该充满理想和激情。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和家长拥护的老师。正如书中所讲的,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教师必须放开架子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关心和呵护他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我明白了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爱是相互的。在我数学课上,我会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他们身心都健康发展,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即品行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体会老师对他们关的心和爱护,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这就是理想和尊重,这就是师爱无暇! 书中有一段文字我记忆深刻: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特别是面对后进生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他的劣面,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爱在细节,德在悟人处。爱学生,就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把每一次教育看作是一个互相交往的、心灵相通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都是好孩子。特别是班上的后进生,我们老师更要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给予孩子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不要讽刺挖苦这些孩子,要抓住时机多表扬鼓励。 从书中我还体会到,做师德高尚的老师要会付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一个好教师也要有好的师德,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师德与关怀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帮助孩子整理红领巾,整理孩子们的帽子等等,给孩子们欣赏和鼓励的眼神,口头上的激励和表扬……这些细节,往往渗透真爱,也最容易感染童心。同样,真正的“德”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要体现在里里外外,尤其是细节之处、无微不至之时,在领导看不见,同事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感受到教育之乐、教育之美。奉献也会带来收获。如果斤斤计较于眼前得失,恐怕就会失去长远利益。 我是一位数学教师,数学课没有语文英语课堂那么有趣生动形象。我会认真钻研教材,争取学习机会,多学习同年级同科目老师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模式,课后及时反思与改进,并且还要给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教育管理好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想得到了一次重大的洗礼。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朱教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方向,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进步,同时我也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家人阅读和欣赏。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我们就会快乐幸福的收获着……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_艺术的故事读书心得五篇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_艺术的故事读书心得五篇 《艺术的故事》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1 《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这本书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贡布里希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一般公众已经安于一种观念,认为艺术家就应该创作艺术,跟鞋匠制作靴子没有多大差别。这种观念等于说,一个艺术家应该创作他曾看见过被标名为艺术的那种绘画或雕塑。人们能够理解这个含糊的要求,但是遗憾,那正是艺术家唯一做不到的事情。以前已经做过的东西不再出现任何问题,也就没有任何任务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干劲。但是批评家和“博学之士”有时也有类似的误解之过。 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 贡布里希的讲述完美而亲切,平易近人的作品,艺术理论被以通俗的方式叙述出来,作为例子的艺术品的选用真的很合适。读者和作者也可以取得较好的互动。他所要阐释的是人们不是为了响应某种潜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变传统,而是情境的改变使其不得不然。例如说到具有强烈世俗倾向的荷兰绘画,他认为是由于经过了宗教改革,从而使新教统治区内的艺术家已经没有什么自由再画祭坛画了。无论哪种社会,贡布里希所关心的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不是一个统摄一切的“时代精神”,而是许许多多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吸引着

活着英语读书笔记和感悟

活着英语读书笔记和感悟 导语: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出自余华的短篇小说《活着》的自序。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活着英语读书笔记和感悟 The happiness of man waits until the end, before he is born and before the funeral, no one has the right to say that he is happy -- the self-ordering of yu huas short story, to live. I love this book, because every time when reading this book, I will feel all of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actually doesnt consider as what, people are always so, if he did not feel the real pain, he would be naive to think he is facing great difficulties, so he was upset and frustrated. Reading this book gives me great courage to pursue the happiness I want. What is happiness? This is what a person is pursuing from life to death, which is also the value of a persons life,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eople who cant find the happiness they want. And I read living after the feeling of the book to talk about my happiness some ideas! What is life for? Or just live to live? Alive, is the most basic nature gives us the potential, the two simple words is full of desire for the life and the

教师继续教育读书笔记教程文件

读书笔记 ——读《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 这本书主要是探讨老师如何有效的建立师生关系,并从心理、行为上指导老师建立良好有效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这本书让我受益非浅,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最让我有深感触的是以下两点。 一、沟通:让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进一步。 “沟通”是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手段,是建立有效师生关系的重要方法。有了师生间的交流,联络感情,化解不必要的误会,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发挥潜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既要善于表达自己,也要善于理解别人。 教学活动处处都有沟通,教师和学生的所有接触都是一种沟通。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是一种沟通;作业评价是一种沟通;及时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反馈是一种沟通;评讲试卷和学生一起总结考试结果是一种沟通;解决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问题、矛盾冲突都要沟通。 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科任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将会更自然、更真实。如果作为科任老师的我们都能和学生良好的沟通,将会给整个班级带来愉快的学习氛围。一下是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真实例子,也让我感受到了师生间沟通的重要性。 这学期我不但带初二的四个班,也教授初一的三个班。初一的新生和初二的孩子不一样,他们充满了好奇,精力充沛,在学习和习惯培养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如果有些矛盾处理不当,将给后面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造成极大的影响。 我教的初一(6)班有个男孩子,长得很可爱,学习也比较积极,我们地理初一内容是四册书中比较难懂的内容,讲授地球的运动和经纬网定位,这是高中学生都比较头疼的内容。每次我上完课,他总是会带着许多没听懂的问题来问我,开始的时候我总是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很多时候他总会回一句:“不懂,我还是不懂。”慢慢我发现他主要的问题是不去深入思考,随便想想只要想不明白,记不住的他都说不懂。几次后,我渐渐有些不耐烦了,一天,在上完下午四节课后,他又来了,我已经没精力了而且很烦躁,当我给他重新讲解后,他依然

最新《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总感觉工作比较繁忙,对一些教育类的书籍置若罔闻,根本没有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之内,总觉得那是些生硬的道理与说教,没什么实在的意义,也激不起多少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更是无从读起,至今,也未读过几本名篇佳作,想来真是惭愧。近日,似乎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作业,迫使自己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

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感觉自己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朱教授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 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并注意在教学实践

读后感艺术字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唐思恺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话题。 ‘我这样地做一个人,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说: 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 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第一遍读《生活的艺术》或许我涉世未深,感悟谈不上,感触有一点。或许30 年后,40 年后还可以再读读它,那时候,是否会有更深的体会……篇二:《艺术发展史》读后感 翻译者是范景中教授,1951年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新美术》和《美术译丛》的主编,曾有《艺术与错觉》(与林夕、李本正合译浙摄影出版社)和《贡布里希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译、编著作发表。 贡布里希在编写这书时,无法印刷在插图里的作品就不选用。这对作者有多挑战我是不知道,但对读者而言,所有拗口的名字,神秘的术语,瞬间几乎都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于是当书中出现类似”雷诺兹的肖像画和委拉斯凯兹的直接布局相比就不那么自然,精心设计的味道要浓的多“这种话时,我们这类初学艺术的人就再不用向以往一样翻白眼了,而是只要按照指示翻两张书页,对比下两张插图,然后就可以心满意足的咂咂嘴,表示,恩,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英雄所见略同。 而就实用方面,我觉得在评判艺术作品时,一方面固然要直面我们的内心,询问这件作品是否真实的打动了自己,(而不是某种附庸风雅的潜意识)。另一方面,对历史上的大师们曾经做到过的,想要做到的,没有做到的,也得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因为毕竟有一个很讽刺的现象就是,当年越是伟大的创举就越是容易被后世无限的模仿,也就越是容易被我们习惯和以至于认为平淡无奇以至于熟视无睹。这真是对大师们最大的侮辱了。 经史论课的老师推荐,下到了《艺术发展史》的电子版。刚停下,看完了这本书。是一本能静下来欣赏的艺术。

关于英语的读后感_读书笔记.doc

关于英语的读后感 _读书笔记 英文读后感要按照英文的习惯,文章中的语句时态必须得是一般现在时,即用一般现在时来表达自己的感想和自己的观点。下面是英语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 Loves also thoroughly, hates thoroughly also. Repays a debt of gratitude also thoroughly, the revenge is also thorough. This is reads " Christ mountain revenge in me records " after the biggest feeling.China has the proverb is called the " gentleman revenges, ten year not late ", revenges also is needs to conserve strength, certainly is not may act rashly by reason of for a while the state of mind. But Christ mountain count, then was most concrete the motion explains this proverb with oneself. After experiences 14 years in prison, his life essential meaning was pursues ever the family member, ever benefactor and ever personal enemy. After confirmed had to seek person, he certainly did not have like us such which saw in the chivalric fiction novel, held the fist in the other hand cloud " to the benefactor goes through fire or water, again did not hesitate ", assassinated to the personal enemy one sword. He chose his own way.To ever had the graciousness to own ship owner one, he used up it energy, silently supported, by the various way, actually always did not let them know actually own was for repay a debt of gratitude.If he repays a debt of gratitude moving, then his revenge is so the incisiveness, also has several after us calls unavoidably to have the dessert is startled. Helen Keller today read this book, I benefited greatly!"Helen. Keller,"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life of Helen sad but tenacious. The age of one in Helen, she was due to serious illness led to a blind and deaf. But Helen did not give up, still hard to learn, learning to speak. Emperor it pays off, Helen finally learned to talk, admitted to the university, became a world celebrity.Helen Keller difficulties do not retreat, but the courage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to me? Once, my father taught me to ride, I always do not mind, falling again and again, failed again and again, always feel impatient and always want to give up, so get in their studies. But after reading this article, Helen Keller brave defeat the disease of the spirit moved me, I am determined to learn cycling. This does not, now riding for me, is simply a piece of cake!Helen. Keller such a waist, self-unyielding, never-give-in spirit, we set an example, her own actions compose a songof life, beautiful music! After reading this novel,I learned something about how British classical upper-class behaved and their standards of choosing spouse.Even in the same family,they had various thoughts about marriage.Jane and Lizzy wanted to marry someone they really loved,while Lydia and Kitty preferred to find someone funny.Their parents thought highly of family wealth,and the young thought it less important.However,most of them still had a ranking

继续教育读书笔记09

继续教育笔记 武晓峰 学习时间: 2009-3-06 书名: 《有序备课》 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一本教案教一年,教案十年都不变一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地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再学习,要时刻关注理论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成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要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局限,追求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换角度,更新内容,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第二节备课的作用与基本内容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备课的作用 教案是教师备课形成的成果。科学、合理的教案是有序、高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具体来说,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如下五方面的作用:首先,是指导性,即教案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而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教案中。 其次,是统整性,即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教案就是对这诸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 再次是操作性,即良好的教案设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的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 第四是预演性,即教师备课、写教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它能使教师如临真实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活动的每一细节都要周密考虑,仔细策划,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 最后是突显性,即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一种或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 二、备课的内容 作为教学实施过程的基础工作——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但怎样备课才是有效的,值得认真探讨。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研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师在上课之前,总是要研究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或教具,设计课堂练习,把这些内容写出来的过程就是备课。其中,教案是备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为了了解备课的基本内容和核心工作,我们有必要分析优秀教师教案的特征。 (一)优秀教师教案的特征 有关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中的优秀教案在结构要素方面表现出如下特征: 1.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90%的优秀教案都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而且教学目的也比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