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调查中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论调查中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论调查中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论调查中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论调查中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近年来,定性研究方法,尤其是访谈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日益普及,然而各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资料收集技术的探讨,对原始资料的分析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料分析比资料收集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优秀的访谈只有通过优秀的分析才能将所收集的资料转换成对研究者有意义的结论,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但是访谈资料往往因数量庞大、结构零乱而难以处理。因此,研究者需要将浩如烟海的资料“打散”、“重组”和“浓缩”,最终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这些过程可以归结为“组织”和“连结”两部分,前者是对资料的整理过程,后者则是对资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释。但在实际过程中,二者是紧密相连、相互交织的。

因此,本文结合“互联网与创造力研究”的个案,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介绍,并对某些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文章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第二、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组织”和“连结”的具体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恰当使用回溯重组方法对提高分析的效率与质量的意义。

关键词:定性研究访谈组织连结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社会、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探讨经历了三个重要转向:方法的研究让位于方法论的探讨;定量方法的优势地位被定性方法所取代;从社会调查的阶段性过程观念转向研究的社会过程观念。这些转向大大促进了定性方法在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相关论著不断涌现,或全面介绍定性方法,或专门探讨资料收集技术、分析技术、定性与定量结合等问题。在资料分析领域,Glaser和Strauss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已经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许多定性分析软件也得以开发,如NUDIST、E thnograph等。

相比之下,我国定性研究水平较为薄弱。一方面,对定性研究存在某些误解,认为它是可以随意进行的,主观性较强,并非科学实证的方法。因此,在一般介绍社会或市场研究方法的论著中,定性方法往往只是作为定量方法的补充而一笔带过。

另一方面,对定性方法的关注集中在资料收集技术层面。近年来,定性方法尤其是深度访谈、小组座谈日益普及,不少研究机构都已配备先进的小组座谈设施,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多在技术操作层面,尤其是资料收集技术,而对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定性研究背后的方法论传统却缺乏足够的重视,研究者往往只凭主观判断得出研究结论。

事实上,仅有精湛的资料收集技术,而没有对资料的深入挖掘,是不能充分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实现研究目的的。英国经验主义科学家培根曾经指出,科学研究的工作应该像蜜蜂一样,“既从花园里采集资料,又对这些资料进行消化和加工,酿出蜂蜜”。

然而,定性分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具有极大的弹性,不同领域、不同研究目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分析策略。因此,有些西方学者致力于收集各领域研究者的定性分析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基本规律。

在国内,规范的定性分析实例尚不多见,对分析技术的研究更为困难。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的专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从方法论到具体操作层面对定性方法做了系统的介绍。然而,其中的资料分析技术主要侧重于理论建构目的,遵循的是扎根理论思想,且多以教育学等领域的个案为例。与大陆相比,台湾、香港的学者更早接触定性研究,已出版不少译著,以综合介绍型为主,主要应用于护理、教育、社会学等,而对传播学、市场研究等领域定性分析技术的探讨尚属少见。

因此,本文试图结合传播学中的研究实例——互联网与创造力的关系,提出笔者对定性分析的管窥之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为了对互联网与创造力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理论探讨,提出研究的理论假设,我们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传播学、心理学、传播心理学领域的十位专家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于创造力的定义、互联网与创造力关系的看法。因此,我们的讨论将以深度访谈的资料分析为主。

一、定性资料整理与分析的特点

对于数万甚至数十万字的访谈原始资料,研究者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整理”是将资料“打散”、“重组”的过程,有的学者也称之为“组织”;而“分析”则需要寻找不同资料

之间的关系,并将资料“聚焦”、“浓缩”,因此又被称为“连结”。组织和连结的译法更体现了整理和分析的本质。

与定量研究不同,定性研究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前进的动态过程,研究设计、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检验和报告等过程是循环前进的。因此,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呈现出以下特点:

1、同步性

整理和分析常常相互交叉、同步进行,同时又受研究中其他部分的制约。一方面,整理资料看似机械、单调,但实际上其本身便是十分重要的分析过程。通过对资料的梳理,研究者往往能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启示和顿悟。另一方面,整理也必然建立在一定的分析基础之上,任何一个整理行为都受制于一定的分析体系。

2、及时性

整理和分析作为一个整体,与资料的收集过程也是相互交叉、不断循环的。因此,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应该越早越好,不应拖到积累了很多资料以后才进行。

及时整理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对已收集的资料获得一个比较系统的把握,并为下一步的资料收集提供方向和聚焦的依据,从而使资料收集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提高整个研究的效率,避免因担心收集的资料不够而沉迷于不断收集之中。

在我们的课题中,经过几位专家的访谈,发现多数专家建议将课题的研究对象集中于青少年,因此,我们后续的访谈便主要了解互联网与青少年创造力的关系。

3、完整性

录音整理的完整性:整理录音材料通常要求将资料内容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因为在整理时看似不重要的东西可能在分析时会非常有价值,而如果当初不记录下来,可能就永远被遗漏了。

分析的完整性:对访谈逐字稿的分析同样要求完整。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将资料中所有有价值的信息都提取出来。有些信息可能与本课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对今后其它课题的研究或许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也应予以分析,以备参考。

例如,我们访谈的有些专家不但谈及网络对创造力的影响,还谈及网络对青少年的个性、政治态度、人际关系等的影响。这些信息与本课题没有直接联系,但使我们对于网络的影响有了更多的认识,对于将来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也进行了分析。

保存的完整性:资料整理通常要将原始资料进行剪贴,而在分析一些被挑选出来的资料片段时,研究者可能需要参照其上下文来理解。因此,完整地保存原始资料是非常必要的。为便于查找,研究者还可以对备份资料进行编号,对其中的每一页编上页码。

二、组织——分析性的剪贴

为了对访谈逐字稿进行解释和分析,首先要将其“打散”、“重组”,我们称这个过程为“组织”。在进行组织之前,首先要选择适当的组织类型。

一、组织类型:

William L. Miller和Benjamin F.Crabtree认为对于原始资料有三种理想化的组织类型:样版的、编辑的、融入/结晶化。

样版的组织类型类似于内容分析方法。在开始阅读文本资料以前,首先界定思考单位、设计编码表。编码表的设计可以依据文献分析、课题组的讨论、先前的研究、或者使用其他组织类型分析时所得的结论。之后,依据编码表对资料进行登录。该方法易于理解和操作,也更容易对原始资料进行聚焦。因此较适合初学者,尤其可作为习惯于定量分析的研究者跨出定性研究的第一步。

此外,笔者认为访谈提纲如果是按一定主题设计的,结构比较清楚,不妨作为制作编码表的样版。因为访谈提纲体现了研究者的访谈目的,而且已经融入了研究者文献分析、知识储备的结果。

编辑的组织类型则类似编辑的工作方式。事先没有编码表,而直接进入文本,逐字逐行进行开放式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对那些最贴近研究主题、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概念化、设立码号,在此过程中逐渐建构出编码表。该类型往往被崇尚民族志、扎根理论及诠释学等传统的研究者所采用。

融入/结晶化的组织类型强调研究者的直觉与反省。它要求研究者完全浸入文本之中,在不断反省之后,“出现对于资料的一种直觉式的结晶输出”,并通过融入与结晶化的反复循环,达到诠释的目的。而最后可能发展出的编码表,只是作为验证结论时的参考。采用该类型往往使组织与连结浑然一体,对研究者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这三种组织类型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的研究情形。图表1对此进行了归纳:

图表1、样版的、编辑的与融入/结晶化三种组织类型的比较

注:①先备知识指已经存在的文献资料或理论、前人的研究、自己先前的研究结论等,是制作编码表的重要依据。②可能的观众指可能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或评估的人。

二、资料的登录

使用样版的或编辑的组织类型时,都需要对文本进行登录,或者说编码。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熟悉文本。在开始登录以前,需要仔细阅读原始资料,熟悉文本内容。资料分析需要在文本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反复循环论证,熟悉文本可以对文本有全面的了解和整体把握,从而有助于准确理解局部片段。这在编辑的组织类型中尤为重要。

第二,确定思考单位。思考单位可以是词、短语、句子、段落、文本等,是登录时的最小单位。思考单位应根据研究的需要来确定,但首次登录时一般要求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越详细越好,然后随着分析的深入逐步扩大分析范围。

第三,登录。登录时,可以将码号写在相应片段的页边空白处。在编辑的组织类型中,还需对所设立的码号进行命名,并将码号与其所代表的意义整理成编码表,以便查找。图表2是我们对专家访谈资料进行登录后的片段。

最后是资料的归类过程,即对登录后的资料采用“剪刀+糨糊”的方式将相同码号的片段剪贴在一起,或者放入相应的档案袋中,建立档案袋系统,以便对同一主题的内容进一步分析。档案袋系统也应编上号,以便查找。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码号进行命名时特别强调使用“本土概念”,尤其在第一轮开放式登录时。“本土概念”就是要求研究者尽量使用被访者自己的语言以保持资料的原汁原味,从而更加真切地表现他们的思想。

例如,我们访谈的一位专家在谈及“创造力”时特别强调“举一反三”能力。初看起来这似乎与“发散思维能力”相类似,但实际上,他所谓的“举一反三”是与“举一反一”、“举零反一千”相联系的概

念,是针对中国学生而言的。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他反对“举一反一”,反对中国学生死记硬背、依样画葫芦,提倡创新、挑战传统;另一方面,他也反对“举零反一千”,反对现代年轻人没有一定知识基础的盲目挑战。他认为“举一反三”一定要有个“一”,即现成的知识基础。因此,“举一反三”的内涵远比“发散思维”丰富,于是我们在命名时就用了“举一反三”这一“本土概念”。

三、组织类型的使用

在实际处理访谈资料时,上述三种组织方式常常结合使用。William L. Miller和Benjamin F. Crab tree指出了组织类型的四种使用方式:

1、单一的类型:即使用单一的组织类型组织原始资料;

2、阶段的类型:随着时间的先后,在分析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组织类型;

3、流动的类型:两个或更多的组织类型以动态的交互作用来回进行,且通常同时进行;

4、分层的类型:比较适合个案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原始资料(如访谈逐字稿、田野观察笔记等)采用不同的组织类型。

我们的资料分析过程分阶段使用了这三种组织类型:由于访谈提纲是在前期文献分析、课题组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完成的,体现了前期工作的成果,因此我们首先根据访谈提纲设计出初步的编码表。如图表3左边部分所示,编码表的每一个主题(如19、20等)下面又有几个小主题(如19.1、19.2等)。我们先按照大主题将访谈资料分割成块,对那些不能归入某一主题的片段则归入其他项,或采用编辑的组织类型另行设码。

初次编码后,我们主要采用编辑的组织方式进行第二次登录。对每一个主题的内容进行逐字逐行地解读,除了根据编码表中的小主题登录外,还就资料中新浮现的概念、主题另行设码。最后,编码表不断得到调整,形成如图表3右边部分的形式。

经过两次编码,我们对所有资料进行了归档,将各位专家关于同一主题的观点集在一起。接着我们采用融入/结晶化的方法,融入文本之中,寻找各个资料片段之间的关联。于是我们进入了下面要探讨的连结过程。

三、连结——意义的产生

当每一个码号的资料片段集合在一起以后,研究者还需要寻找这些片段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归类和浓缩,以得出精练的结论。研究者可以通过资料的比较和归纳,设定不同的类属,把相同属性的资料归入同一类别,同时考查这些类属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类属和码号的设定是相对而言的,在某一分类系统中是码号的概念可能在另外一个系统中成为类属,而在某一分类系统中是类属的概念也可能在更大的分类系统中成为码号。

此外,如果先前的资料整理采用了样版的组织类型,那么归类就相对容易了,因为在进行样版的组织过程中已经按一定主题对资料进行了归类,而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每一类中资料片段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类主题之间的关系。正如图表4所示,通过类属分析,概念、主题得到了逐步浓缩。

“连结”过程更多地依赖于研究者的直觉和灵感,因而常常难以表述。但在实际过程中,仍有一些具体的分析手段可以借鉴,主要有:

1、写备忘录

“备忘录”是一种记录(同时也是思考)研究者自己的发现、想法和初步结论的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写作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思考。

例如,对于前面提到的“举一反三”概念,由于我们往往忽视其中的含义,与“发散思维”相混淆,因此笔者将自己对该“本土概念”的理解写成备忘录,附于总结报告的最后,以便课题组其他成员参阅。

2、写日记、总结和内容摘要

写日记不仅可以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且可以利用记日记的机会有意识地反省自己当天的活动。而写总结和内容摘要的目的是对资料内容进行简化,以浓缩的方式呈现资料的精髓。

总结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围绕某些主题进行,也可以按照内容本身的前后顺序(如时间序列、因果关系、情境程序)进行;可以就一篇资料的内容进行汇总,也可以就分散在数篇资料中、但在内容上有相似性的资料进行汇编。

中调网认为,这些总结方式也可以结合使用,而且还可以结合备忘录等其他手段。在我们的课题中,总结报告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分专家总结,即针对各位专家的访谈资料进行总结,由每一位访问员各自完成,并由课题组组长进行检查。这些总结一般按照访谈提纲的主题进行,有时还与备忘录结合在一起:针对专家的观点作适当评论,批注在旁边,或在总结报告的最后分析本次访谈的得失,提出下一步访谈的建议;第二部分为整合总结,即将所有的分专家总结报告整合起来,这主要由课题组组长完成,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修正。

3、画图表

图表是对线性文字资料进行的一种立体浓缩,可以通过三维直观的方式比较集中地、生动地展现资料中蕴涵的各种意义关系。通常使用的图表有矩阵图、曲线图、等级分类图、报表、网络图、认知图、模型、本地人分类图、决策模式、因果关系图等。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适当的图表,从而使分析结果更简洁、直观。

在我们的研究中,就互联网与创造力之间复杂的关系绘制了图表,这将为以后建立数学模型提供有效的依据。

4、与外界交流

当研究者的分析走入“死胡同”的时候,与善解人意、善于倾听的朋友交谈,往往可以为自己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和启迪。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阅读有关的研究文献,从中了解本领域内前人的分析方法,借鉴其研究的经验与教训。

四、回溯重组——效率与质量的权衡

对原始资料的处理通常从资料的组织开始,然后逐步深入分析、通过连结产生意义。这样的程序能使我们在接触文本时保持阅读的开放性,防止因先入为主的偏见而无法准确理解原始资料的意义。

但是,访谈逐字稿的整理、资料的组织、连结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研究者常常陷入这样的矛盾:既希望高效地处理原始资料,及早获得研究结论,提出下一步访谈的建议,又希望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获得一个比较严谨的结论。在质量与效率之间研究者常常难以权衡。

中调网认为,恰当的使用“回溯觉察之重组”(reconstruction in retrospective consciousness)可以帮助研究者找到效率与质量的平衡,尽管这不是主要的分析方法。简单地说,回溯觉察之重组就是研究者已经对资料有了自己的理解后,采取回溯的方式,回想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些结论的,自己有哪些资料可以支撑这些结论。

我们在本课题的访谈资料分析中就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为及时得到每一次访谈的结论,为下一步访谈提出建议,我们在访谈结束后、资料整理出来以前,先进行初步总结。而且往往在返回的途中及时回忆、思考,归纳出访谈过程中最引起访问员注意的、最有价值的信息,回来后把这些要点写成总结,访谈提纲有时也常常成为总结时的参考,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分专家总结的接着,待整理出逐字稿后,进行严格的登录、归类和深入的分析,并对第一次总结(跳跃式总结)的结果进行修正。在此过程中,中调网发现前后两次总结报告在对要点的把握上基本没有区别,只是在具体细节的表述或措辞上有所出入。

例如,中调网在一次访谈后,对于专家介绍的研究中三种控制变量的方式印象深刻,并认为它有一个重要的参考价值,试图将其列为总结报告的一个要点。但是当时只能回忆起三种方式的名字,以及适用于本课题的方式,而对每种方式的具体含义、特点只有模糊的印象。于是笔者在第二次总结时对这些具体细节进行了补充,使总结更为完整。

因此,笔者认为这种回溯重组的方法有以下两个优点:

(1)有助于提高访谈分析的效率。研究者在获得访谈逐字稿之前,以跳跃式总结的方式呈现相对可靠的初步分析报告,可以大大提高资料分析效率,对下一步访谈提出及时的建议。从而加速资料分析和收集的循环,避免陷入盲目收集资料的困境,提高访谈活动的整体效率。

(2)有助于提高访谈分析的质量。访谈结束后,访问员对访谈过程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在回忆起被访者的语言时能自然联想起当时说话的情境,包括表情、语气等,这有助于对被访者语言的准确理解。同时,由于访谈过程本身就是访谈双方“视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的过程,访问员在访谈的同时已经对对方进行了直接的解读,因此对信息的重要程度更加敏感,这使访谈结束后的总结更能把握重点。相反,如果在访谈结束后进行长时间的录音整理、登录等工作,不但使人筋疲力尽,无法及时分析、总结,又使访问员在时间的推移中淡忘访谈中的直接印象,影响对资料的理解和把握。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弊端:跳跃式总结往往给后面的组织和连结工作带来先入为主的偏见,产生证实的倾向,从而影响阅读开放式性,不利于发现文本中新浮现的概念。

为此,中调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适当加以克服:一方面,在第一次总结以后,间隔一段时间再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实际情形也往往如此),这时对初步总结的结论可能已经淡忘了,对开放式阅读的影响会自然减小;另一方面,在第二次总结时,可以请课题组的其他人员进行细致的整理和分析,从而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并可进行交叉检验。

因此,研究者在使用回溯重组方法时,应注意扬长避短,从而真正地达到质量与效率的平衡。

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要求研究者保持开放的心态与文本互动,同时需要细致的分析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也离不开直觉与灵感的突现。因此,访谈的结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还需更为艰辛的努力。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比较分析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比较分析 在做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比较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两者的概念,毕竟对症下药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可是,要我完整的解释什么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我是做不到的。本人认为定量研究重在于对“量”的一种深层次解释,而定性研究重在于对现象的一种实质性的高度表述。当然,我们还是得看看名家们的解释,毕竟那才是权威嘛,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是具有相当强的说服力。由文献资料可得,定性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这就是两者的含义,应该是比较可以的。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的解释大多是人们根据其事物本身的特性而得来的,也就是说,研究两者事物的不同,我们是可以依据其含义来进行挖掘,从而探索出两者事物的联系和区别。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既然是作为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两者的联系是不太有必要的。所以,我们还主要探讨两者的区别吧。

我们就先来说一下定性研究吧。定性研究也称质化研究,从而我认为其研究方式是具有实质性的,它更多的是描述性的解释所研究的某种社会现象。我看了一下符平的《次生庇护的交易模式、商业观与市场发展——惠镇石灰市场的个案研究》,发现这是比较典型的定性研究(个人认为)。整篇文章基本就是由访谈或调查的资料来解释这种现象,当然,如何挖掘出有实质性的结论,还是得益于研究者的洞察力。定性研究的有效性在于研究者在实地研究时是否能很好的把握所获取的资料能真实的反应所研究的现象,可以这么说,研究者要尽可能的减少被调查者的保守回答。因此,定性研究对于数据上的要求不是很高,也就是不注重对数据的具体分析。上篇文章中大多是对访谈的内容进行总结性的描述,具体分析石灰老板在经营的历程中是如何应对市场的,在分析这种市场经营中,解释由此产生的次生庇护的交易模式、商业观是如何影响这方面市场的发展。也就是,定性研究是通过分析无序信息探寻某个主题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因此,定性研究就是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其研究方法主要有小组座谈会、一对一深度访谈、观察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与反向头脑风暴法。

比较分析的方法要点

比较分析的方法要点 比较分析方法是自然科学、社会以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比较分析试图通过事物异同点的比较,区别事物,达到对各个事物深入的了解认识,从而把握各个事物。在调查资料的理论分析中,当需要通过比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事物或者对象的异同来达到某个事物的认识时,一般采用比较分析方法。 进行比较分析,应把握如下几点: 1.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横向比较是将同一时期的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既可在同类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之间进行。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发现两类事物或同类事物不同部分之间在某一方面的差异,进而分析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纵向比较是对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特点进行比较。纵向比较可以揭示认识对象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的特点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 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各有其长短。横向比较的优点是现实性强,容易理解,便于掌握,它侧重从质与量上对认识对象加以区分;缺点是一种静态比较法,难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势。纵向比较的长处在于能够揭示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认识事物之间的发展趋势;但它往往对事物之间横向联系注意不够。因此,需要将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以达到对事物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2.比较事物的相同点与相异点 比较可以在异类对象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类对象之间进行,还可以在同一对象的不同部分之间进行。分析社会调查资料,重视同类对象和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不同部分之间的比较。 比较事物或对象的同和异是比较分析的两项内容。首先是共同点的比较。确定事物或对象的共同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找出共同性质,即同类事物的“同类”性,如男女职工的比较分析,“职工”就是共同性质,表明具有共同的劳动性质,这就是比较分析的前提条件。二是找出调查对象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 其次是差异点的比较。这是比较分析主要的和重要的工作。确定差异点,就是找出调查对象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3.要对可比的事物作比较,不要在不可比的事物之间作比较。 例如,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的比较常常应当弄清指标的可比口径问题,弄清指标概念的含义和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具有相同含义和相同计算口径的统计指标,都是可比,反之是不可比的,对于调查对象的比较来说,要选择可比的方面开展比较分析。 4.选择和制定精确的、稳定的比较标准 定量比较的计量单位应选择精确统一的标准,如长度基本单位使用米,重量基本单位使用公斤,容积基本单位使用升,等等。再比如家庭生活水平,主要看人均收入水平,用人民币为基本单位等。定性比较的标准应具有相对稳定性,比如全面普遍开展“五好家庭”的活动,其择定标准也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只有选择和制定精确的稳定的比较标准,比较分析才有章可循,得以坚持。 比较分析示例一:传统社会的家庭和现代社会的家庭基本特征比较。

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论调查中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日期:2006-04-24 点击: 作者:中调网来源:中调网~我要投稿! 近年来,定性研究方法,尤其是访谈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日益普及,然而各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资料收集技术的探讨,对原始资料的分析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料分析比资料收集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优秀的访谈只有通过优秀的分析才能将所收集的资料转换成对研究者有意义的结论,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但是访谈资料往往因数量庞大、结构零乱而难以处理。因此,研究者需要将浩如烟海的资料“打散”、“重组”和“浓缩”,最终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这些过程可以归结为“组织”和“连结”两部分,前者是对资料的整理过程,后者则是对资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释。但在实际过程中,二者是紧密相连、相互交织的。 因此,本文结合“互联网与创造力研究”的个案,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介绍,并对某些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文章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第二、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组织”和“连结”的具体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恰当使用回溯重组方法对提高分析的效率与质量的意义。 关键词:定性研究访谈组织连结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社会、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探讨经历了三个重要转向:方法的研究让位于方法论的探讨;定量方法的优势地位被定性方法所取代;从社会调查的阶段性过程观念转向研究的社会过程观念。这些转向大大促进了定性方法在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相关论著不断涌现,或全面介绍定性方法,或专门探讨资料收集技术、分析技术、定性与定量结合等问题。在资料分析领域,Glaser和Strauss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已经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许多定性分析软件也得以开发,如NUDIST、Ethnograph等。 相比之下,我国定性研究水平较为薄弱。一方面,对定性研究存在某些误解,认为它是可以随意进行的,主观性较强,并非科学实证的方法。因此,在一般介绍社会或市场研究方法的论著中,定性方法往往只是作为定量方法的补充而一笔带过。 另一方面,对定性方法的关注集中在资料收集技术层面。近年来,定性方法尤其是深度访谈、小组座谈日益普及,不少研究机构都已配备先进的小组座谈设施,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多在技术操作层面,尤其是资料收集技术,而对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定性研究背后的方法论传统却缺乏足够的重视,研究者往往只凭主观判断得出研究结论。 事实上,仅有精湛的资料收集技术,而没有对资料的深入挖掘,是不能充分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实现研究目的的。英国经验主义科学家培根曾经指出,科学研究的工作应该像蜜蜂一样,“既从花园里采集资料,又对这些资料进行消化和加工,酿出蜂蜜”。 然而,定性分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具有极大的弹性,不同领域、不同研究目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分析策略。因此,有些西方学者致力于收集各领域研究者的定性分析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基本规律。 在国内,规范的定性分析实例尚不多见,对分析技术的研究更为困难。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的专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从方法论到具体操作层面对定性方法做了系统的介绍。然而,其中的资料分析技术主要侧重于理论建构目的,遵循的是扎根理论思想,且多以教育学等领域的个案为例。与大陆相比,台湾、香港的学者更早接触定性研究,已出版不少译著,以综合介绍型为主,主要应用于护理、教育、社会学等,而对传播学、市场研究等领域定性分析技术的探讨尚属少见。 因此,本文试图结合传播学中的研究实例——互联网与创造力的关系,提出笔者对定性分析的管窥之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为了对互联网与创造力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理论探讨,提出研究的理论假设,我们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传播学、心理学、传播心理学领域

比较研究方法

谈谈我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认识 摘要:所谓比较研究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所存在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质,力求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结论的方法。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研究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本文根据课程所学的内容,结合自身学习的实践,分析了本人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认识。主要通过比较研究方法的概念、种类、作用、运用条件和一般工作步骤等几个方面出发阐述对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认识。 关键词:比较研究方法认识事物 一、比较研究方法的概念 比较研究法是对事物同异关系进行对照、比较,从而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或以往的经验、教训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点,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对各个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后,得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 比较是和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比较研究法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它与其它研究方法不同之处在于: (一)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 (二)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可比较性,从而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三)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方法为主。比较研究,方法简单、生动、鲜明。由于研究结论是从比较分析的推论中得出,其客观性程度还有待实践证明并加以检验修正。

二、比较研究法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比较研究法分成如下几类。 (一)按属性,可分为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 单项比较是按事物的一种属性所作的比较。综合比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种)属性进行的比较,单项比较是综合比较的基础。但只有综合比较才能达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因为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对事物的多种属性加以考察,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尤其是将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一起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按时空,可分为横向比较(类型比较法),与纵向比较(历史比较法)横向比较就是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态进行比较。纵向比较即时间上的比较,就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三)按目的,可分为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 求同比较是寻求不同事物的共同点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求异比较是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属性,从而说明两个事物的不同,以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事物的“求同”、“求异”分析比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四)按比较方法,可分成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所以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既要把握事物的质,也要把握事物的量。定性比较就是通过事物间的本质属性比较来确定事物的性质。定量比较是对事物属性进行量的分析以准确地制定事物的变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各有长处,应追求两者的统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但也不能一点数量观念都没有,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让数字来讲话。 三、比较研究法的作用 比较研究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在教育研究的全过程。通过比较研究,选定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通过比较分析,在搜集文献情报与资料过程中,不仅对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定性鉴别,而且有助于揭示一些较专深的不易明察的资料信息,在进行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时,也需要运用比较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与

(完整版)所有定性研究方法整理

第一章概述 1.1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 一.方法论背景 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在经验研究中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前者是科学主义的,后者是自然主义的。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则是这两种方法论最集中的体现。长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在而形成的实证研究范式在社会学研究中占主流地位。由于受自然科学量化研究范式的影响,实证主义者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量化的研究才是科学的,有价值的。社会学的发展也离不开量化的测量和分析。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受到实证主义思想和统计规律性思想的影响,在其著作《自杀论》中,通过分析犯罪统计学提供的统计资料,最终展示了自杀现象中类似于自然科学的规律性。 然而,由于社会科学不仅研究可观察的现实(客观事件),而且也研究主观现实,因此,社会研究的客观性和确质性远远不如自然科学。正是由于社会研究受到其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制约,再加上实证研究范式本身的缺陷,社会研究者不可能完全依赖这种研究范式来达到对社会的全面理解。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研究者开始对实证研究范式的缺陷进行批评,并逐步发展出更具人文主义色彩的解释范式。 解释范式就是一种质性研究范式,其发展主要受到西方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民俗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等思想和理论的影响,同时也部分吸取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从本体论上看,质性研究范式假定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它可以通过人的意识和情感作用来完成一切认知.。同时,人的行动也是社会取向的,“我”毕竟要走向“他人”。因此,人不仅通过自我来追求意义,同时也必须通过他人来赋予世界意义。换句话说,主体不是封闭性的自我系统,而是走向社会的“存在”,是以“相互主体性”来构建这个世界。从认识论上看,它强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只受知识内在理性原则的限制或是纯粹由理性推论而来,它是由主体的意识作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不断与其他的人或事物的接触中,来建立可供沟通的知识。即知识的形成是经由“协商”的过程而来。

内容分析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及其比较

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 内容分析 (1)从字面意义上看,可以是指对研究对象的内容本身进行分析研究,既可以是定量研究,也可以是定性研究。 (2)一般意义上讲,或者是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定量分析方法中,对内容和信息的分析。 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做情报预测。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内容分析方法原为社会科学家借用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对历史文献内容进行内容分析而发展起来的。后来,美国的一些传播学研究者利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报纸的内容,了解信息发展的倾向,随后,内容分析渐渐扩大到对各类语文传播,如报纸、电视、电影、广播、杂志、书刊、信件、演讲、传单、日记、谈话等等的分析,以及对各类的非语文传播,如音乐、手势、姿势地图、艺术作品等的分析,成为传播学的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 内容能够分析方法的特点: 1、明显的传播内容。被分析的对象应该是以任何形态被记录和保存下来,并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任何形态包括文字记录形态(如报纸、杂志),非文字记录形态(广播、唱片)和影像记录形态(电影)等。同时,明显的传播内容是指它所表现的直接意义,而不是指其包含的潜在动机。内容分析就是通过对直接显示的内容的量化处理来判断其间接的、潜在的动机和成果。 2、客观性。在内容分析的过程中,按照预先制定的分析类目表格进行判断和记录内容出现的客观事实。并根据客观事实再做出分析描述。 3、系统性。这是指内容的判断、记录、分析过程是以特定的表格形式、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的。 4、量化。指内容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数字表达,并能用某种数学关系来表示,如用次数分配、各种百分率获比例、相关系数等方法进行描述。 由此可见,内容分析实际上是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它不仅是资料的收集方法,也是一种独立、完整的专门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方法 文献分类: 一次文献:包括图书、期刊、论文、调查报告、会议记录、实验报告,是实践的记录和总结,具有原创性; 二次文献:是由一次文献提炼出来的,如目录、索引、文摘等,在二次文献中,我们不能获得作者的观点,只是为了研究者提供检索的方便,使我们更快的找到想要的东西。 三次文献: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检索、筛选、综合分析而成的,如综述与述评。 文献研究的定义:指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 文献研究的两种情形: 一、某些课题主要就是通过文献研究来完成的,如中国动漫与日本动漫的比较研究。 二、文献研究在真个课题研究中是作为辅助性的研究方法之一,如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中的文献研究法。

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7章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调查资料的整理 调查资料的分析 第一节资料整理的意义和一般步骤 一、资料整理的意义 二、资料整理的原则 三、资料整理的一般步骤 一、资料整理的意义 所谓资料整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按调查目的进行审核、汇总与初步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过程。 是对调查调查资料的全面检查,是进一步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保存资料的客观要求 二、资料整理的原则: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统一性;简明性 三、资料整理的一般步骤 1、资料的审核 2、资料的编码 3、资料的分组 4、资料的汇总 5、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 第二节资料的审核与汇总 一、资料审核的一般要求: 1、真实性:来源的客观性;本身的真实性 2、准确性:检查含糊不清、相互矛盾; 3、完整性:资料总体的完整性;每份调查资料的完整性 二、资料审核的方法 逻辑审核;计算审核 调查当天结束时,需要进行初步的整理,重点审核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资料的编码 将问卷或调查表中的信息转化成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符号。 举例:山东农村养老状况与需求调查 四、资料的分类和汇总 1)对量化资料进行分类和汇总 (1)分类标志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统计分析的要求而定 (2)使用的间隔要使最常出现的答案在中间 (3)分类间隔多比分类间隔少好 (4)学会使用复合分类,在不知道要做何种分析时,应该使用复合分类 2)对定性资料进行分类和汇总 (1) 在分类前,看是否有一定量的回答存在 (2) 使用的分类标准与其他的资料相适应,以利于比较 (3) 分类是简洁互斥的,每个回答只能放在一个间隔里 (4) 包容所有可能的回答。通常用“其他”来包括所有没有指出的答案选择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 我们在前面两文中分别谈到收集“事实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方法,这无形之中好象将资料分成了“事实资料”和“文献资料”两种,显然这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只是按照收集的方法来考虑的),因为“文献资料”中也可以有“事实资料”(当然不是第一手资料),它们之间有交叉的成分,由此为研究方便起见,可将其分为“事实资料”与“理性资料”;如果从资料的性质来考虑,资料还可以分为定量资料(主要是各种数据)与定性资料(主要是文字材料)。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之后,一般就要进行适当的筛选、整理和分析。本文就要谈谈如何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 一.筛选 有些研究,需要收集的资料比较多,面对这成堆的资料,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初步阅读(当然需要做简单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做适当的筛选。筛选的主要目的在于“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即只保留对本课题研究有参考价值的资料而删去其余。通常,对于“理性资料”要求它有:可靠性,正确性,权威性;对于“事实资料”要求它有:真实性,典型性,浓缩性。 二.整理 整理也就是要分门别类,并以某一种或几种方法表示出来,以便于下一步的分析。对于各种数据,首先是分类,通常有两类:计数数据和测量数据,其中后者又有四种水平:类别的,顺序的,等距的,比率的;然后进行适当的整理,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其中前者有简单次数分布表、相对次数分布表、累积次数分布表、累积相对次数分布表、累积百分数次数表等,后者又有散点图、线形图、条形图(也叫直方图)、圆形图(也称饼形图)之分。 对于定性资料,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对某一课题资料,可以按历史线索分类;可以按不同的观点分类;可以按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分类;还可以按子课题分类,等等。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对资料的分析,从方法论角度,一般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而且通常在实际分析过程中,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交互使用。因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处在统一的连续体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 (一)定性分析的方法 定性分析即为对资料的质的规定性做(整体的)分析,除了要运用一些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如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解释学等外,主要使用诸如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同时还要求对分析结果的信度、效度和客观度等可靠性指标进行检验和评价。 (二)定量分析的方法 这里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收集到的资料已经是一些数据,我们只需根据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下文介绍)进行处理和分析便可;另一种就是对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做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比如要研究某一学科教材的结构问题,我们可能收集了这一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许多版本的教材(包括现在的和过去的),显然首先需要进行比较,如何比较?可能就需要数量化处理,定量分析;还比如要对学生在某一门学科学习中的错误进行分析,收集到各种事实的文字材料之后,定量分析可能也是十分重要的。

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比较研究法 英文名称:comparative approach 定义:通过对近缘物种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行为适应和进化的重要方法。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行为生态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录 比较研究的概念 比较研究法的种类 编辑本段比较研究的概念 《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辞典》解释说: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我国吴文侃、杨汉青主编的《比较教育学》认为: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很显然,这个定义仅适用于“比较教育”这个学科领域,所以必须对它进行另外限定。我国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认为:比较研究方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运用而且具有极高的价值。[1] 编辑本段比较研究法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比较研究法分成如下几类。 1.按属性的数量,可分为单向比较和综合比较。 单项比较是按事物的一种属性所作的比较。综合比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种)属性进行的比较,单项比较是综合比较的基础。但只有综合比较才能达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因为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对事物的多种属性加以考察,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尤其是将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一起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完整版)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分析(结合案例分析)

基于“流动子女教育问题”对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分析 在做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比较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两者的概念,才能找准方向,但要我完整的解释什么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我是做不到的。只能根据文献资料做一个简单粗浅的解释。 一、概念界定 定性研究又叫质性研究,它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来对社会现象的质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社会现象发展过程及其特征的深入分析,对社会现象进行历史的、详细的考察,解释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 定量研究又叫量化研究,它是指在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通过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以及预测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二、比较分析 根据阅读《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定性研究)与《关于长沙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定量研究)这两篇关于流动子女教育问题主题的文献,以及结合“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我主要谈一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逻辑方面的区别: (一)研究方法 关于两者研究的基本方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这篇定性研究文章主要是采取了“文献研究”的方式。通过对已有统计资料及相关教育文献的研究,如它开篇就例举了5篇对一个城市( 如上海市、厦门市) 或城市中的某一个区范围内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总体状况的调查,也运用了一些文献中可以适用的数据来了解流动人口对其子女教育的意向状况和民工学校( 打工子弟学校) 的情况,探讨文献研究中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根据现有资料来发现目前此领域的研究趋势,最终分析研究所得的资料提出自己对于今后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方向应深入和发展的几点意见。整篇文章作者都只是做一些总结和阐述,来描述性地解释流动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及解释一些问题的理解。因此,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对于数据上的要求不是很高,也就是不注重对数据的具体分析。而是要求研究者有敏锐的洞察力,来分析自己所掌握的资料等来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注重文字表达。 《关于长沙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它属于定量研究,主要的资料收集方式是“问卷调查”。文章由90名学生对长沙市进城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采取了代填问卷的方式,共发放360份问卷来收集研究所需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基本情况”和“反映的主要问题”作者都是用一系列的数据和表格来分析得出结论,这是定量分析最基本的特征“通过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而去分析社会现象”。最后作者也是根据前面的数据统计分析来提出自己关于“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与对策”。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一般是问卷式的调查,也就是对所设计的问卷进行分析,从而进行量的研究,在对某种现象的研究时,一般是用数据说话,通过对数据的横向和纵向比较来深度分析所研究的现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定量研究也就基本局限于对数据的分析,需要掌握大量的数据,且要求数据的真实性,离开了数据,研究也就无从下手了。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方法论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分析 路灯 摘要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社会研究中的两种主要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目的、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等方面存在不同。本文主要分析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异同,以此来说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相结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方法论 读了蒋逸民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书,由衷钦佩作者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如此明晰、透彻。本人对书中第11部分理论检验的研究:定量方法论、第12部分理论建构的 研究:定性方法论及定量和定性相关结合的混合方法论比较感兴趣,通过阅读本书、报刊及网络相关材料,发现近年来,有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争论越来越多,要求结合使用两种方法的呼声越来越高。自己突发奇想,想对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进行粗略分析,意在增加个人对两大研究方法的知识的掌握,帮助自己梳理两者之间的区别联系,希望从中能分析出二者结合的意义。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不仅仅是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的不同,它们在思想渊源和基本原则上也存在着区别。定量研究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因此在整个过程中要求都要表现出客观性。实证主义下的定量研究要求从资料来源到研究程序的设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检验的方法等都要显现出明显的客观性。而定性研究则相反,支撑它的是主观主义。被研究的对象不是东西本身,而是人们赋予东西以意义,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下面是具体的区别: (1)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不同的哲学基础。定量研究秉承实证主义的观点,认为客观世界可以独立存在于人的感知之外,研究者研究客观对象要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而定性研究认为,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取决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 (2)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不同的研究目的。定性研究旨在理解社会现象,比较注重参与者的观点,着眼于从整体上理解、诠释和深度挖掘被研究对象,而定量研究旨在确定被研究对象的关系、影响和因果,更多地注意个别变量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不关心整体的作用。 (3)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不同的研究路径。定量研究通常从既有的理论出发,提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问卷等工具收集经验证据来验证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演

市场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市场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市场调查资料的整理 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工作全部结束之后,无疑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如果未经加工整理和分析,是不能用以说明任何问题的,因此,有必要对全部资料进行系统的加工整理,以便为下一步的资料分析工作做好准备。 市场调查资料的整理,一般包括下列工作程序:编辑、汇总、分类和制表。一)编辑 编辑工作的任务,首先是从市场调查资料中选取一切有关的、重要的参考资料,剔除无关紧要的、没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然后,将挑选出来的全部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使之前后连贯一致,并且根据实际需要,将其中某些数据进行换算或调整,以便进行比较。编辑工作在最后还要查对资料的可靠性,以确保调查资料的合理和准确,如实反映客观情况。 在经过文案调查和实地调查之后,要从总体上全面查对有关调查资料,防止出现片面性的错误。片面性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根本性的,从工作一开始就走错了路子,选择错了资料来源,从而把调查工作引入歧途,给搜集资料的工作带来极大影响。这种错误的危害性是相当严重的,如不及时发现并采取补救措施,就会使调查工作不知不觉地偏离方向,永远达不到目的。另一种是非根本性的,即虽然选择了正确的资料来源,但因工作中的操作错误,最终引出了错误的推论。 造成片面性错误的原因有多种,而且,在整个项目的调查工作中,各个具体的工作程序都经常潜伏着产生片面性错误的种种因素。较为常见的有:错误地选择了没有代表性的样本;找错了洽谈对象;调查人员经验不足、提问不当而导致对方不自觉地作出某种过于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被访者的答复不真实;调查的回收率低;过分相信了某些不够真实的间接资料来源,或未全面客观地分析影响市场变化的因素,等等。要想减少这些错误,调查人员在调查工作中务必注意调查问卷的设计,掌握对问题的控制,同时不要过分地依赖单一的资料来源,这样就可以相应地避免错误。 (二)汇总和分类 汇总工作是把已搜集到的并经过编辑选取出来的大量资料从形态上进行编组或按大类分堆集中,使之成为某种可供备用的形式。这项工作必须在资料分析工作开始前做妥。 汇总资料从建立专用的资料卷宗入手,根据市场调查报告主要叙述的题目,设立卷宗对有关资料按价格、竞争企业、消费情况、市场环境等分专题入卷归案,以供随时调用,同时,为解决一份资料多种用途的问题还应建立B资料互查表B 和“统计工作表”。 分类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性质与汇总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主要是对汇总后资料进一步按小专题细分。资料分类的方法很多,通常使用较多的是按数量和价值进行划分,如职工人数、人口、收入、营业额等。有时还可以按地区、年份、产品特点等其他方法分类。分类的操作过程是先分大类,再分小类。 资料分类工作对于分析市场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减少资料的项目和类别,便于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报告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

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2.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谋体课件、表格

一、调查资料整理的重要意义

一、调查资料整理的重要意义 二、调查资料整理主要内容 三、调查资料的编码 第五章市场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第一节市场调查资料的整理 市场调查人员通过一定的调查方法向被调查者调查,收集到大量原始的信息资料,只有经过整理、分析,才能揭示市场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一、调查资料整理的重要意义 调查资料的整理,就是根据调查目的,运用科学方法,对调查所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查、检验和分类汇总,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从而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工作过程。 调查资料整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调查资料的整理是市场调查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通过市场调查取得的原始资料都是从各个被调查单位收集来的、零散的、不系统的资料,只是表明各被调查单位的情况,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能说明被研究总体的全貌和内在联系。而且收集的资料难免出现虚假、差 错、短缺、余冗等现象,只有经过加工整理,才能使调查资料条理化、简明 化,确保调查资料正确性和可靠性。 2.调查资料的整理,可以大大提高调查资料的使用价值 市场调查资料的整理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综合提高的过程。它能有效提高信息资料的浓缩度、清晰度和准确 性,从而大大提高调查资料的使用价值。 3.调查资料的整理也是保存调查资料的客观要求 市场调查得到的原始信息资料,不仅是当时企业做出决策的客观依据,而且对今后研究同类市场经济活动现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每次市场

调查后都应认真整理调查的原始信息资料,以便于今后长期保存和研究。 调查资料的整理对市场调查人员来说,也是一个对市场现象认识、深化的过程。如果说,实地调查阶段是认识市场现象的感性阶段,那么,整理资料阶段是认识市场现象的理性阶段。只有经过调查资料的整理,才能发现市场现象的变化规律。 二、调查资料整理主要内容 市场调查资料的整理,主要包括对调查资料的审核、检验和分类。 (一)调查资料的审核 所谓调查资料的审核,是指对已经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总体检验,检查其是否齐全、是否有差错,以决定是否采用此份调查资料的过程。 对调查资料的审核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审核资料是否完整、资料是否准确。 1.调查资料完整性的审核 这一方面的审核主要审查:①调查对象是否齐全,有没有被遗漏的调查对象,如事先规定样本是120户居民,调查资料只有80户居民,这就是调查资料不完整。②调查的项目是否都有完整资料,如问卷上各个问题,被调查者是否都回答了,有没有许多的遗漏。③调查资料详细程度是否符合要求。例如,对某商品销售额进行调查,预定收集该商品各品种、规格、花色、型号在各个地区的销售额资料,而如果只收集了一个总销售额数字或只有一个地区的销售资料,这就太不完整了。 2.调查资料准确性的审核 这一方面的审核主要审查:①被调查者是否属于规定的样本范围内。如事先规定抽样调查100户高收入居民家庭,而调查资料显示出来的是对低收入户居民家庭的调查,这就不符合样本的要求。②调查资料是否存在明显的错误,是否真实可信。如某被调查者填年龄13岁,文化程度,大学毕业。这一资料就不是真实可信的。③调查资料口径、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是否统一。如调查职工月收入,有的人只按基本工资填写,有的人按基本工资、奖金、加班费填写,这样的调查资料口径就不统一了。 经审核后的调查资料有不同的处理: ①接受基本正确,符合要求的调查资料。 ②将问题较多的调查资料作废。 ③对存在问题较少的调查资料,由调查人员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补充、

应用文-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逻辑及其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逻辑及其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逻辑及其 在 抗争研究等领域,研究对象往往涉及多案例,单独的个案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同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此类事件的成因存在着多元并发组合的原因变量,以线性因果关系为基础的定量 分析方法也很难提供有效的分析结论,而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下文简称QCA)由于能够有效、系统地处理多案例比较的研究数据,其已在社会抗争研究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QCA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查尔斯·拉金(Charles C. Ragin)在1987 年提出,它是一种以案例研究为导向的理论集合研究方法。①它强调通过实证资料以及相关理论的不断对话,从小样本数据中建构出研究议题的因果性关系。这是基于集合论与布尔代数的分析,即从集合而不是相关的角度考察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并使用布尔代数算法形式化人们分析问题时的逻辑过程。QCA尝试超越传统的个案研究方法,系统地考察事件发生的成因以及内部生成因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性关系组合,试图解释促成事件产生的关键因子、因子之间的相互 以及激发事件产生的复杂的成因组合,以期深化对事件产生的复杂因果关系的理解。 本文首先介绍了采用布尔代数算法的QCA的基本原理、分析逻辑及操作模式;其次,简单梳理了QCA方法论的演变过程及具体操作方法的 情况;最后, 了QCA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状况并简要分析了其优缺点及发展趋势。 一、QCA的基本分析逻辑 QCA采用布尔代数算法形式化人们分析问题时的逻辑过程。在逻辑比较时,布尔代数

方法将任何一个个案都看成是由多个原因条件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与结果条件结合而成的。如果个案数量较多,这种关于原因条件与结果条件的深度分析将超出人脑力的可乘载负荷,就需要以基于变量的定量分析来做替代。而QCA的产生,使得在个案数较多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不用求助于传统的定量分析方法,它利用布尔代数运算法则简化原因条件与结果条件之间的关系。以下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对QCA的分析逻辑及具体操作程序进行说明。 首先,QCA方法的基础是将变量先做两分处理,即解释变量和结果变量各有两种,变量取值为0或1。表示某条件发生或存在时,变量用大写字母来表示,取值为1;反之,表示某条件不发生或不存在时,变量用小写字母或-来表示,取值为0(其中,小写字母表示不发生,-表示不存在)。+代表“或”,*代表“和”,→及=均代表“导致”。比如A*B=Y表示A和B同时发生导致Y的发生。 其次,QCA的分析逻辑与定量分析不同,主要体现在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上。定量研究假定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是线性的,而定性比较分析则假定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是非线性的,原因条件对结果的效应是相互依赖的,且同一个社会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组合所导致的。由于QCA假定因果关系是多样的复杂的(complexity)且是可替代的(substitutability),所以更加关注社会现象发生的多重原因组合(multiple conjectural cause),即一个条件对结果的影响同时取决于其他条件。比如原因条件A和B同时出现导致结果Y的产生,C和D同时出现也能导致结果Y(A*B+C*D=Y),即同一个结果的产生可能是由多个不同的原因组合所致。再比如在社会情景B下,原因条件A出现可能导致Y 的产生,即A*B=Y;在社会情景D下,原因条件A不出现也可能导致Y,即a*D=Y。也就是说,同一个原因条件的发生或不发生与不同的社会情景相结合,都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即

第七章调查资料整理分析与调查总结报告撰写

第七章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与调查报告的撰写 一、填空题 1、调查资料的整理步骤是资料审核、资料整理、资料编码、资料录入。 2、对文献资料的审核包括文献资料本身真实性的审核和文献内容可靠性的审核。 3、集中审核主要审核实地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在设计问卷时进行的编码称为前编码;而在资料收集结束后进行的编码称为后编码。 5、“后编码”主要是针对开发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中的“其他”项进行的。 6、列表分析技术主要有单向列表分析技术和交叉列表分析技术。 7、对变量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分析属于统计分析中的单变量分析。 8、反映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主要有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9、反映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等。 10、集中趋势的代表性如何要用离中趋势来表示。离散程度越大,则集中趋势的代表性就越差;反之,离散程度越小,集中趋势的代表性就越好。 11、变量之间存在两种关系,即确定性的函数关系和不确定性的相关关系 12、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13、调查报告的类型有:数据型报告、分析型报告和咨询型报告。 14、在撰写市场调查报告时,最后的结论通常采用SWOT分析,即优势、 与弱势,机会与威胁。 15、市场调查报告的结论通常采用的结构是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 二、判断题 1、资料审核就是对实地调查资料的审核。(×) 2、当样本值确实时,可以用样本统计量的值去代替缺失值。(√) 3、前编码通常在问卷结束后进行,主要针对开放题。(×) 4、后编码主要针对开放题和封闭题中的“其他”项进行编码。(√) 5、当需要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时通常需要使用交叉列表分析方法。(√) 6、无论何时,都必须同时计算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以比较两组数据的代表性。(×) 7、在调查报告的三种类型中,最高级别的是分析型调查报告。(×) 8、当完成调查报告时,意味着这一次调查活动的终结。(×) 三、单选题 1、分析市场信息,使之集中化、有序化,成为可利用的信息,这一过程是( D ) A、市场调查 B、市场分析 C、市场预测 D、整理资料 2、在资料整理阶段,资料分类时要注意同一资料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