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部分比较

新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部分比较

新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部分比较
新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部分比较

新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部分比较

学科教学(历史)

第一部分前沿

一、历史课程性质

不同:新版增加了历史课程的性质(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旧版没有。

分析:对课程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才能在此指导下更好地确立课程理念和进行课程设计。

二、课程基本理念

相同:都强调了历史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都强调了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技能;都强调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不同:

1、旧版更强调历史学科的实用功能和基础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基础;新版更强调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

分析:从素质教育出发,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旧版强调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新版没有此项内容。

分析: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即使在新课改下也不能忽视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全面和整体地把握历史。

3、旧版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新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分析: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共性或集体性的发展。

4、旧版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新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分析:合作精神是学生个性发展必不可少的,也是今后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素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不同:新版增加了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旧版没有。

分析:有了对历史课程设计的总体引导,有利于在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教学的实施等方面保证新课改的总体方向,同时又不乏弹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发挥各地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促进新课改的发展。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相同:都强调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不同:

1、新版增加了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历史文学作品等具体详细的方式。

分析: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更具体地、更好地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新版增加了历史情境想象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

分析:历史情境想象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这是历史研究以及历史学习必须注意的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历史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即注重还原历史场景。有利于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新版增加了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4、新版增加了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分析: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逻辑论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相同:都强调了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注重探究式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

不同:

1、旧版强调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新版没有。

分析:没有强调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是新版的一大不足,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旧版在探究式学习中强调了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新版没有。

分析:没有强调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也是新版的一大不足,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性和个性的发展。

3、旧版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强调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新版更强调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分析:新版从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的角度出发,更强调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比旧版单纯强调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更科学合理。

4、新版增加了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分析: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较为专业的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方法和素养。

5、新版增加了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标的方法等等。

分析:新版指出了多种具体的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更清晰、更强的指导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同:都强调了要认识中国国情,认同祖国历史与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加强法制意识;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不同:

1、新版强调了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

分析: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更具客观性、历史性和现实意义。

2、新版增加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分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对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举足轻重。

3、新版增加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分析: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国情对学生爱国主义的要求。

4、新版增加了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分析: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也是当今我国尚未完全统一、社会不稳定因素尚存的具体国情对学生爱国主义的要求。

5、新版增加了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分析: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以及和平发展意识。

6、新版强调了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分析:强调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待发展与加强的具体国情的要求,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

7、旧版强调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新版则强调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

分析:科学技术并非只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物质进步,还有精神文化层面的进步,二者缺一不可,易让学生忽视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化发展的作用,旧版表述欠妥。

8、新版增加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分析:强调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峻形势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逐步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9、新版增加了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

分析: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学生对个人与集体在历史中的作用的正确定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健康发展。

《课标实验稿》和《课标修订稿》的比较及思考

一、两个版本不同:

1、修订稿添加了关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三个失败原因的分析,这与实验稿相比要求学生认识角度不一样。实验稿多是从作用和价值上来要求,另外太平天国的要求有所增加,在实验稿中只要求指导抗击洋枪队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描述的更细致了,与实验稿相比更有方向感,利于操作。但是各段之间的表述好像相互粘连,并不清晰。

3、关于能力的要求不同。在实验稿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能力要求,7-9年级各阶段要求层次不一样。在修订稿中放在最后统一说,好像要求也简单了些。比如在修订稿中只是要求能够阅读教科书,分点分层,能够阅读通俗普及的、通俗的即可。

4、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增加。情感态度方面增加了通过英雄人物的成就,感知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强调中华民族内各名族相互认同等。

5、一些概念性词语有所减少。新民主主义革命,邓小平理论这些词语都没了,代替的是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

6、一些繁琐的认识去掉了。比如实验稿中强调的“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这样的提法没有了,变成“认识中国苦难是由于……造成的”,显然根本原因的提法过于僵化,这样修改减轻学生的认识方面的困难。

二、实验稿存在的不足:

1、修订稿内容前后不合拍。前言中说“内容标准的最后列出能力培养和学法指导”,但是这一部分在内容标准中并不存在。

2、修订稿做到了“破”但是没有看到“立”。

修订稿主要针对实验稿的“主题教学”不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目的在于增加历史的时序性。修订稿强调的点---线,通过修订稿目标的描述,看到的都是一个个知识点,但是感受不到线,但是实验稿的鲜明的主题要求没有了。

三、实验稿和修订稿共同存在的问题:

都在《课程目标》中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又在《内容标准》里都规定了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总体目标的有,具体的目标好似也有,但是两者却没有做到很好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制约师生有效教学的瓶颈,而两稿都没有很好解决这一难点。希望能够有与之配套的资料诞生,从而使新课程标准在现实教学中真正能够引领教学的作用,防止“新瓶子装旧酒的状况”再次出现。

最新word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一、中国古代史

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古老的神话传说间接反映了那段没有文字的历史。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夏朝没有文字,但被后来的古文献一再提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统治集团中严格的等级制度渐趋瓦解。铁农具和牛耕开始推广,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战国七雄先后实行变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王朝,创行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东汉的版图、寿命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融合。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果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农业技术领先世界,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状态,但很快也因暴政而覆亡。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此后爆发的“安史之乱”结束了

这种盛世景象。

北宋统一后强化中央集权,消除了汉族社会的割据因素。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由于强化集权带来的弊端,加上外部环境的压力,北宋的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北宋覆亡后,南宋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中国历史的大一统,版图广阔,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北方蒙古族的威胁,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明朝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君臣仍旧固守传统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封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人口膨胀和吏治腐败都成为统治的巨大隐患。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增强了解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1.北京人

学习要点:北京人的发现及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学习提示: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学习延伸: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文明的曙光

学习要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

学习提示: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先民的传说

学习要点:炎黄部落联盟;尧、舜、禹的传说。

学习提示: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痕迹。

4.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学习要点:“家天下”;夏、商、周三代更替;西周分封制。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分封制的作用。

5.青铜器和甲骨文

学习要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的造字特征。

学习提示:知道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来源。

6.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要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诸侯争霸。

学习提示:知道西周的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瓦解。

7.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

学习要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

8.百家争鸣局面

学习要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百家争鸣”使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局面。

学习延伸: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

9.秦统一中国

学习要点:秦灭六国;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

学习提示:知道秦代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延伸: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的区别。

10.都江堰与秦始皇陵兵马俑

学习要点:都江堰工程;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学习提示: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1.秦末农民大起义

学习要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学习提示:理解秦暴政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因果关系。

12.西汉的建立

学习要点: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

学习提示: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习要点:独尊儒术;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西汉强盛与“大一统”的关系。

14.“丝绸之路”

学习要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学习提示: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15.东汉的兴亡

学习要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

学习提示:初步了解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16.两汉的科技文化

学习要点:造纸术;张仲景和华佗;《史记》;道教和佛教。

学习提示:初步了解古代中医学的成就。

17.三国鼎立

学习要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学习提示:了解古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智慧。

学习延伸:了解三国的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

18.西晋的兴亡和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学习要点:西晋的兴亡;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9.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要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提示:初步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2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

学习要点:《齐民要术》;祖冲之;书法、绘画和雕塑的艺术成就。

学习提示: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日常生活中的农历知识。

21.活动课

主题:让我们一齐来感受历史

目的:知道各种事物都有自身的历史;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22.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学习要点:隋的统一;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科举选官的意义。

学习延伸:分析隋朝速亡的原因。

23.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学习要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学习提示: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学习延伸:了解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

24.盛唐气象

学习要点:唐前期的经济繁荣;社会风尚;唐诗。

学习提示:了解盛唐的经济发展和开放的社会风气。

25.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学习要点:文成公主入藏;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学习提示:了解鉴真、玄奘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贡献。

26.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习要点:安史之乱;唐朝灭亡。

学习提示: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27.北宋的政治

学习要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

学习提示: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原因。

28.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习要点:契丹族与党项族;宋与辽、西夏的战和。

学习提示:初步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特点。

29. 金与南宋的对峙

学习要点: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偏安。

学习提示: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

30.宋代经济的发展

学习要点:水稻种植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1.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学习要点:成吉思汗崛起;夏、金和南宋的灭亡;忽必烈建立元朝。

学习提示:理解游牧民族在古代战争中的优势。

32.元朝的统一

学习要点:宣政院管辖西藏;京杭大运河。

学习提示: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学习延伸:知道元朝辽阔的疆域。

33.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学习要点: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的流行。

学习提示:了解市井文化生活的丰富。

学习延伸:从《清明上河图》了解北宋东京的社会风貌。

34.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学习要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

学习提示:理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5.明朝的统治

学习要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学习提示: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学习延伸:初步理解“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36.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要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学习提示:知道戚继光抗倭是反侵略斗争。

学习延伸:了解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

37. 明代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学习要点:《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明长城和北京城;《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和《西游记》。

学习提示:知道明代重要科技著作的巨大成就及影响。

学习延伸:了解古代人民在建筑工程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

38.明朝的灭亡

学习要点:吏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学习提示:初步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9.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学习要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巩固西北边疆。学习提示:理解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40.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要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

学习提示:了解经济发展为清代前期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41.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学习要点: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闭关锁国政策。

学习提示:了解康熙皇帝反对沙俄侵略、巩固国家疆域的贡献。

学习延伸:初步分析闭关锁国的危害。

42.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学习要点: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学习提示:了解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学习延伸:初步分析吏治腐败是激化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43.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和典籍

学习要点:《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昆曲与京剧。

学习提示:了解《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44.活动课

主题: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历史起源。

目的: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历经晚清王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几个历史时期。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在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民为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反抗本国封建专制统治,进行了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斗争。同时,西方的侵略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充分暴露出中国在世界发展进程中处于落后的地位。因此,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面临的另一历史任务。但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取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思想、旧道德和旧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和平建国的新机遇。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了新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政权,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外国列强入侵和国内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造成的;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认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结论,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1.林则徐禁烟

学习要点:英国政府庇护鸦片走私;林则徐禁烟。

学习提示:认识林则徐禁烟的正义性。

学习延伸:知道西方资本主义向东方殖民扩张的趋势。

2.鸦片战争

学习要点:战争的爆发;关天培等人的抗战;《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学习提示:理解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学习延伸:初步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3.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习要点: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不平等条约。

学习提示:了解英法侵略者的野蛮行为。

4.太平天国

学习要点: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陷落。

学习提示:理解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习延伸:初步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5.洋务运动

学习要点:李鸿章等“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延伸: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6.中日甲午战争

学习要点:黄海海战和辽东陆战;《马关条约》签订;瓜分高潮。

学习提示:分析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人民觉醒的巨大刺激作用。

学习延伸:了解爱国官兵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7.戊戌变法

学习要点: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百日维新。

学习提示:理解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

学习延伸:初步分析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

8.抗击八国联军

学习要点: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签订。

学习提示:初步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9.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学习要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学习提示:了解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学习延伸:初步理解三民主义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10.辛亥革命

学习要点: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

学习提示:理解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

命。

学习延伸:了解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1.中华民国的创建

学习要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临时约法》。

学习提示:理解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巨大历史意义。

12.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学习要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统治。

学习提示:了解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的局面。

13.新文化运动

学习要点:陈独秀、胡适与《新青年》;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文学革命。

学习提示: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4.五四运动

学习要点:巴黎和会的失败与北京学生游行;工商各界支持;上

海工商学联合行动。

学习提示:理解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15.中国共产党诞生

学习要点: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

学习提示: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16.北伐战争

学习要点: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学习提示:理解国共合作是推进国民革命的重要条件。

17.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要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习提示:了解民族资本发展所受到的阻碍。

18.文学艺术的成就与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学习要点:鲁迅、齐白石、聂耳;《大公报》、《解放日报》;商务印书馆、生活书店。学习提示:了解大众传媒工具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延伸:了解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19.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学习要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

学习提示:理解井冈山道路的伟大战略意义。

20.工农红军长征

学习要点:红军的失利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

陕北。

学习提示:了解红军长征中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

学习延伸:理解遵义会议挽救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21.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学习要点: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西安事变。

学习提示:理解民族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22.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学习要点:日本全面侵华与国共再度合作;淞沪战役与南京大屠杀。

学习提示:了解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抗战的意志和力量。

23.正面战场的抗战

学习要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

学习提示:了解抗战前期在正面战场上爱国将士的浴血奋战。

学习延伸: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支持的作用。

24.敌后战场的抗战

学习要点: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学习提示:理解敌后游击战在抗战中的地位。

学习延伸: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5.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习要点:全民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学习提示: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

26.内战爆发

学习要点:重庆谈判;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学习提示:了解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原因。

27.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习要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七届二中全会。

学习提示:理解农民通过土地改革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

学习延伸: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结论。

28.活动课

主题:了解家乡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建筑物、纪念馆等历史遗迹。

目的:感受近代中国对外抗争,追求独立、民主、富强的民族精神。

三、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也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恢复经济、社会改造和抗美援朝,巩固了新政权。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58年以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于求成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那样“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全局性严重错误。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民族团结、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对外交往等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知道改革开放的历程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学习要点:政协会议;开国大典。

学习提示: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学习延伸: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

2.巩固新政权

学习要点:恢复经济和社会改造;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抗

美援朝。

学习提示: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建设新社会新国家和驾驭建国初期复杂局势的能力。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学习要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三大改造”。

学习提示: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

4.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习要点: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

学习提示: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学习延伸:初步分析在经济建设方面急于求成的原因。

5.建设成就和奋斗精神

学习要点: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为人民服务的社会风尚。

学习提示: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社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6.“文化大革命”

学习要点:全国动乱;粉碎“四人帮”。

学习提示:了解“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在“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指导下造成的严重灾难。

7.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学习要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的设立。

学习提示:初步了解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习延伸:初步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

期。

8.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学习要点: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习提示:了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9.改善国计民生

学习要点:衣食住行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

学习提示: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10.科教兴国

学习要点:两弹一星与航天技术;杂交水稻;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延伸:初步理解教育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

11.维护民族团结

学习要点: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12.祖国和平统一

学习要点:“一国两制”;香港、澳门的回归;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学习提示: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学习延伸: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

13.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学习要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重返联合国;全方位外交。

学习提示:理解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学习延伸:初步了解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1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学习要点: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15.活动课

主题: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目的:通过调查所处生活环境的变化,了解改革开放的显著成就。

四、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直到公元15世纪末期,其间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有一些民族、国家未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连续发展过程。

文明出现以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分化的加剧,国家产生了。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起,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欧洲的爱琴海地区,相继诞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800年以后,希腊各地建立了城邦国家。罗马则在公元前1世纪后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对后来的西方文明有很大的影响。

公元5世纪以后,随着古典文明的衰落和日耳曼民族的迁徙,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形成了法兰克王国等新国家。法兰克王国信奉基督教,并发展出以庄园为基础的封建制度。罗马帝国分裂后,在东部建立了拜占廷帝国。拜占廷文化对东欧各国的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为西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许多素材。从14世纪起,西欧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萌发了新的生机,近代西方文明的曙光开始在地平线上浮现。

公元7世纪,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和一系列改革,使社会政治经济获得发展。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在传教和征战过程中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8世纪发展为地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在保存、传播古典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况下,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既有战争的暴力形式,也有商旅往来、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而后者对推动人类进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这些交往,儒家文化、印度文化、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都在向外扩散,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更形成了古代世界的三大宗教。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在古代尤为突出。

通过学习世界古代史,知道主要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民族自信心,同时初步树立起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

1.法老和金字塔

学习要点:法老;金字塔。

学习提示: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学习延伸:初步了解古代埃及国王集权于一身的政治特征。

2.汉谟拉比法典

学习要点: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学习提示:初步了解《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第一部完整的法典。

3.古代印度

学习要点: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学习提示: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深远影响。

学习延伸:初步了解早期佛教的基本内容。

4.希腊城邦

学习要点:希腊城邦的特点;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民主。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5.亚历山大远征

学习要点: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东征及亚历山大帝国。

学习提示:知道亚历山大东征以及建立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学习延伸: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6.罗马帝国

学习要点:屋大维与罗马帝国的建立;基督教的兴起和演变;罗马帝国的衰亡。

学习提示:了解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学习延伸:初步了解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从镇压改为宽容、利用的原因。

7.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学习要点:建筑艺术;哲学和法学;公历的缘起。

学习提示: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

学习延伸: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

8.法兰克王国

学习要点:蛮族国家的建立;查里曼加冕;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

学习提示: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发展和分裂过程。

学习延伸:知道蛮族国家的建立为欧洲注入了新鲜血液。

9.西欧庄园

学习要点:庄园领主与佃户;庄园法庭。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西欧庄园具有独立的经济、行政和司法权力,是西欧中古社会的基础。

学习延伸:初步了解西欧封君封臣关系。

10.中世纪城市

学习要点:城市特许状;城市居民的身份。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西欧中世纪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学习延伸:初步理解中世纪城市与国王的关系。

11.大学兴起

学习要点:巴黎大学的建立,牛津大学的兴起。

学习提示:初步认识欧洲早期大学起源、大学课程设置和目的。

12.查士丁尼法典

学习要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君士坦丁堡陷落。

学习提示: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13.基辅罗斯

学习要点:东斯拉夫人;基辅罗斯。

学习提示:初步了解基辅罗斯国的形成过程。

14.古代日本

学习要点:大化改新;武士与武士集团。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日本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延伸:了解日本的幕府统治。

15.伊斯兰教的产生和阿拉伯帝国

学习要点: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

学习提示:初步了解阿拉伯帝国的政权特征。

学习延伸:了解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五、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

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从15世纪到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的手工工场、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得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在此期间,以牛顿、达尔文等为代表的科学巨匠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自然科学知识,为工业革命和其他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前提。从18世纪中叶开始,这些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工业化在带来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问题已经显现。到19世纪末,随着拥有先进技术的欧美人对大洋洲和太平洋岛屿的开发,世界完全联系成一个整体,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和主宰地位的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资本的残酷剥削和列强疯狂的殖民扩张,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理解世界越来越形成一个整体;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以及其野蛮性和扩张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兴起的重大历史意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侵略扩张斗争的正义性与合理性;初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1.文艺复兴

学习要点:但丁及其作品《神曲》;达•芬奇及其名画《蒙娜丽莎》;莎士比亚的戏曲。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2.探寻新航路

学习要点: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全球航行。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3.早期殖民掠夺

学习要点:主要殖民国家;“三角贸易”。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学习延伸:了解世界范围内动植物品种的交流。

4.君主立宪的英国

学习要点:英国革命的发生;《权利法案》。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进步性。

5.美国的独立

学习要点:华盛顿;《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

学习提示:理解《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6.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学习要点:法国大革命的发生;《人权宣言》;拿破仑的活动。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人权宣言》的世界影响。

学习延伸:了解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旧秩序的冲击。

7.第一次工业革命

学习要点:瓦特改进蒸汽机;火车与铁路时代的来临;现代工厂制度的诞生。

学习提示:理解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并引起了生产

关系的变革。

8.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学习要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

学习提示: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

9.俄国的改革

学习要点:彼得大帝的改革;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学习提示: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10.美国内战

学习要点:林肯与南北战争;《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学习提示: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1.日本明治维新

学习要点:倒幕运动;明治维新三大政策。

学习提示:知道明治维新在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的作用。

学习延伸:初步了解日本的近代天皇制度。

12.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学习要点: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

学习提示: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13.第二次工业革命

学习要点:爱迪生对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工业的产生;飞机的诞生。

学习提示: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决定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作用。

14.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学习要点:人口的增加;城市化;教育大众化。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

学习延伸:初步了解工业革命后的社会问题。

15.近代科学与文化

学习要点: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文学家;贝多芬、凡高等艺术家。

学习提示: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6.活动课:

主题:唱响《国际歌》。

目的:了解巴黎公社,知道《国际歌》的创作及流传。

六、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

20世纪上半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安排,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资本主义在经历了短暂的和平与繁荣之后,于1929年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美国实行了以国家调控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家则力图以对外扩张寻求出路,并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以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尽管二战结束后不久爆发了冷战,但是世界在整体上保持了和平状态。在这种和平环境中,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自我调节措施,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也在改革中曲折前进。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世界殖民体系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最终全面崩溃,这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独立后的民族国家在维护国家主权、振兴民族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以苏联解体为标志而结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在捍卫世界和平、发展全球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类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得到克服和解决。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了解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总趋势;了解当代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多样性的整体,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增强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和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学习要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

学习提示: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的破

坏性。

学习延伸:初步理解突发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列宁与十月革命

学习要点:列宁的革命活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学习提示:理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学习延伸:了解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作用。

3.《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学习要点:《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

学习提示: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学习延伸:初步分析《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影响,《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影响。

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要点: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学习提示: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学习延伸: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5.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学习要点: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

学习提示:了解印度和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不同斗争方式。

6.罗斯福新政

学习要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学习提示:分析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学习延伸:了解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7.德国和日本的侵略扩张

学习要点:希特勒和纳粹党扩军备战;轴心国的形成;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学习提示:分析德、日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

学习延伸:初步分析绥靖政策的消极影响。

8.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要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联合国家宣言》;雅尔塔会议。

学习提示: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正义性。

学习延伸:了解二战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理解人类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

9.美苏冷战

学习要点: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对峙。

学习提示: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学习延伸:初步了解冷战导致军备竞赛。

10.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

学习要点: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欧洲的联合;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学习提示: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11.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习要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扩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学习提示:初步分析苏联解体的国际影响。

12.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学习要点: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学习提示: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13.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学习要点:联合国和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学习提示:理解联合国的宗旨是避免世界战争,维护国际和平。

14.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学习要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

学习提示:初步了解冷战后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5.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学习要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妇女地位的提高;生态与人口问题。

学习提示: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问题。

16.活动课:

主题:时事溯源。

目的: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探讨某一国际热点问题。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完整版)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1997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的颁布,使美术课程正式进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相对完整的格局。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仍有一些方面尚需改革和完善,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制订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应力求体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程改革,要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美术课程体系,为不同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是高一层次的美术课程。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一)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二)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 我国的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美术共同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化。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具有传承文化艺术的功能。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 (三)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美术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和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标解读

初中历史课标解读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国家课程专家何成刚 教育部已于2011年底颁布了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本文拟从“课程性质”、“内容编排”、“评价建议”、“实施建议”四个角度,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一简单的解读。 一、课程性质 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界定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在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上这确实是一个进步。不过从字面上看,“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似乎并不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要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来把握历史课程的性质: “思想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基础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类社会现象的基础原理(如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方法(如运用各种史料多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能力(如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分析能力),学会判断、学会思考,不人云亦云。 “人文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必须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毛岸学校杨娜娜美术新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实践性,注重生活与艺术联系。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而欣赏、评述则是倾向于文化品味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方式。美术课中的技能教育比较好理解和把握,而参入人文意识,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呢?其实,人文性质就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不能脱离文化情景,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课程改革是让我们从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关注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等。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的促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这首先我们就要努力通过各个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我们老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

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其实,不要将美术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去,再次要高度重视美术作品的鉴赏,理解发掘人文内涵。这一活动一般在教学欣赏、导入上运用,在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接触感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课堂中所学的任何东西,都应视为浩瀚的人文海洋中的几个小岛,通过这些小岛,他们接触的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海洋。但在不同领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及“设计应用”领域中不能放弃对学习技能的探究性学习及技能训练。新课程的另一重大举措就是该以往的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转换课堂角色,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差异无好坏之分,它代表的是人的多样性,在课堂上,差异是一种资源,不同是一种财富,这在课堂交流讨论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当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我们应该作为主导,起向导,顾问作用,指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每次学习课标,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突然,有三个元素涌上心头,在这一空间,我,学生我将来引领他们?让他们喜欢上我的美术课,我并不希望他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 前言 一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 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 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 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拓展国际视野, 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 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 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 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高人文素养,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二、课程基本理念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 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2.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 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4.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三、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 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 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 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1.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2.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 “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3.在学习内容的的编制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此外,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4.本标准对每个学习板块规定了课程内容,并提出了教学活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一、坚持并完善基本理念与改革方向 1.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2.坚持并强化“三维目标”的整合。 3.重视初中、高中、大学历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衔接,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强调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历史课程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来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2011年版历史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和最大变化 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在坚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的同时,强调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按照时间的顺序,精选最基本的史实,采取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 三、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的重要调整 在保持(实验稿)的总体框架——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划分的同时,适当弱化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并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以基本的史实为主,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保留、选择的史实链接起来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时空线索。 中国史和世界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中国史部分 1.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以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同时重视中外交流的发展。 2.中国近代史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总目标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 本《标准》的阶段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 第一学段(1~2年级)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

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 第二学段(3~4年级)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第三学段(5~6年级)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

【精品】最新2018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共79页)

【精品】2018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共79页)注:红色字体为课标重点增加的新内容; 蓝色字体为课标局部修改的新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为完成这一使命,历史教育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发挥重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育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一、课程性质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由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组成。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走向,坚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史事,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由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拓展国际视野,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历史素养,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增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逐步形成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意识,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历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_1

学习《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海口市秀英区长德学校苏凤妹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

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及大纲(终审稿)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及 大纲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1)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内容说明 二、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附录 一、案例 二、名词术语解释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初形象思维能力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三、设计思路 (一)完善体例,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二)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四)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四个学习领域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配图)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 六、世界现代史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二、基本理念 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完整版)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林木木经过一段时间对小学美术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对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学习和思考,也让我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找准了方向。 一、对新课标的理解 新课标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一)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四)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今后在美术教学中把握的方向 (一)面向全体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我们要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还要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要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新课程学习,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作为一个美术老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甚至是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风格去上好一堂课,都是需要思考,需要精心准备的。美术是一门艺术,美术教师应该很好地引领学生进入美术这个天地,不仅仅是教给他们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走,自己去亲身体验到美术以及艺术的乐趣。启发式的教育,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利的。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美术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初中历史课标解读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国家课程专家何成刚 教育部已于2011年底颁布了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本文拟从“课程性质”、“内容编排”、“评价建议”、“实施建议”四个角度,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一简单的解读。 一、课程性质 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界定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在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上这确实是一个进步。不过从字面上看,“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似乎并不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要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来把握历史课程的性质: “思想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基础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类社会现象的基础原理(如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方法(如运用各种史料多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能力(如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分析能力),学会判断、学会思考,不人云亦云。 “人文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必须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理

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建设的思想意识。 “综合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论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运用综合的视角探究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最终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课程的“四性”,善于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实践来理解历史课程的“四性”,不能孤立去理解。遗憾的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语意表述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偏差。比如强调“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里显然将“历史课程”与“历史学”混淆了,因为“历史课程”并不隶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因而不可能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建议初中历史教师这样来理解:“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具有显着的人文社会特色和历史学特色的一门基础课程”。 二、内容编排 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实是弱化了“学习主题”式的编排,代之以“点—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 我们都知道,时序性是历史课程内容设计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还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点—线”结合的内容编排,都大体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的原则。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不应该厚此薄彼。实际上,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修订组专家对此并不具有“先见之明”的优势。说到“点—线”结合,我们看看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其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也有着鲜明的“点—线”结合的特点,只是未点破而已。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试题和答案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测试卷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60分) 1.美术课程总目标按、、三个维度设定。 2.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和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的主要途径,是阶段全体学生的基本课程。 3.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和。 4.美术课程分目标从、、和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5.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和的改革。 6.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7.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展示,并发表创作意图。这是第阶段 学习领域的目标。 8.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和。 9.美术课程各学习领域分别由、和三部分组成。 10.“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它分为三个层次、、。 11.三原色是指。三间色是指。 12.橙色是由和组成,绿色是由和组成,紫色是由和 组成 13、色彩的三要素是指色彩的,明度是指,色相是指,可以通过加提高明度,加降低明度。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美术欣赏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感知、分析、理解和( ) A.共鸣 B.想象 C.评价 D.欣赏 2.美术教师常用的教法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情境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及以_______为主的教学方法。( ) A.讲授 B.示范 C.参观 D.引导探究 3._________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A.环境教育 B.历史教育 C.艺术教育 D.科学教育 4、平面类型的民间工艺美术包括民间剪纸、民间镂印、地方戏剧脸谱以及() A、民间编织 B、民间泥塑 C、民间竹刻 D、民间年画 5、美术教学备课的主要内容是() A、明确定义与把握原则 B、熟悉课标与了解学生 C、钻研教科书与确定教法 D、编写教案与设计板书 6、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关羽、张飞、曹操这三个人物的脸谱颜色分别应该是() A.黑、白、红B.红、黑、白C.红、蓝、白D.红、白、黄 7、被历代民间画工和士大夫誉为“画圣”和“画祖”的唐代画家是() A、阎立本 B、吴道子 C、张萱 D、张择端 8、用三原色调配紫灰色,比例最少的原色是() A、红 B、黄 C、蓝 D、黑色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

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美术新课标解析与教材解读1

美术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培养时代的、爱国的、睿智的、健康的、合作的、创新的、负责的、会生活的四有新人。 二、新课标出台的基础是什么? 可从三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是从社会角度谈,在社会剧变时期,学制或课程标准变更频繁。科研进步,追求教育的完善。经济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援。政治稳定,保障规划实施。 二是从教育主体的角度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决定了分水岭阶段;时代生活的要求,倒逼高中生学习美术。 三是从专业角度谈,有历史的积淀、全球化的影响、学段目标的定位、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未来人生必备。 (一)历史的积淀,艺术教育回归基础。 1932、1936《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目标是德性、兴趣、应用制作、图画基础、表达创作。内容有基本画法、图案构成、艺术概说、构图法、投影、设计图、工艺美术等。(第一学年,1小时/周;2-3学年,2小时/周。 1941《修正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增加国画写生练习。1-2学年,1节/周。 1948《修订高级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绘画切合生活需要,美术理论,欣赏兴趣,创作涵养。1-2学年,1节/周。

1995《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基础知识30%,中外名作占70%)。 1997《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同95),34课时(1节/周) 200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系列。54学时,3学分。 (二)全球化的影响,美术成为必修课。 1994,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 1993,澳洲《全国课程规划》,艺术是8大领域之一,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媒体艺术5个部分。 1998,日本《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艺术学科包括音乐、美术、工艺、书法。 1997,韩国《高中课程·普通科目》,美术科目包括美的体验、表现、鉴赏。 (三)义务阶段与高中阶段课程标准之间的不同在于,高中美术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学习体会 三店街宋寨小学胡保喜 美术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其实新课改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带来的是一次头脑风暴。这些变革的构想,最后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了解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同行,结合小本教材的使用,为学生创建一个陶冶性情、享受美的快乐得新的美术天地。 有关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在课程中占了很大部分,它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方法有多种,教师应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长久兴趣。 “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应当强调设计是与人类的造物活动和发明创造密不可分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对于提高未来人才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的提出,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欣赏与评述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5) 一、课程性质 (5) 二、课程基本理念 (6) 三、课程设计思路 (6)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7) 一、知识与能力 (7) 二、过程与方法 (8)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9) 一、中国古代史 (9) 1.北京人 (10) 2.文明的曙光 (10) 3.先民的传说 (10) 4.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0) 5.青铜器和甲骨文 (10) 6.动荡的春秋时期 (10) 7.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 (11) 8.百家争鸣局面 (11) 9.秦统一中国 (11) 10.都江堰与秦始皇陵兵马俑 (11) 11.秦末农民大起义 (11) 12.西汉的建立 (11) 1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1) 14.“丝绸之路” (11) 15.东汉的兴亡 (11) 16.两汉的科技文化 (11) 17.三国鼎立 (11) 18.西晋的兴亡和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12) 19.江南地区的开发 (12) 2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 (12) 21.活动课 (12) 22.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12) 23.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2) 24.盛唐气象 (12) 25.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12) 26.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2) 27.北宋的政治 (12) 28.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2) 29. 金与南宋的对峙 (12)

33.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3) 34.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3) 35.明朝的统治 (13) 36.明朝的对外关系 (13) 37. 明代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3) 38.明朝的灭亡 (13) 39.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4) 40.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4) 41.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14) 42.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4) 43.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和典籍 (14) 44.活动课 (14) 二、中国近代史 (14) 1.林则徐禁烟 (15) 2.鸦片战争 (15)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5) 4.太平天国 (15) 5.洋务运动 (15) 6.中日甲午战争 (16) 7.戊戌变法 (16) 8.抗击八国联军 (16) 9.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6) 10.辛亥革命 (16) 11.中华民国的创建 (16) 12.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6) 13.新文化运动 (16) 14.五四运动 (16) 15.中国共产党诞生 (16) 16.北伐战争 (16) 17.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7) 18.文学艺术的成就与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7) 19.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17) 20.工农红军长征 (17) 21.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17) 22.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7) 23.正面战场的抗战 (17) 24.敌后战场的抗战 (17) 25.抗日战争的胜利 (17) 26.内战爆发 (17) 27.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8) 28.活动课 (18) 三、中国现代史 (18)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