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对称信息_契约与激励_96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学术贡献

非对称信息_契约与激励_96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学术贡献

非对称信息_契约与激励_96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学术贡献
非对称信息_契约与激励_96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学术贡献

 非对称信息、契约与激励

———’96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学术贡献□黄奕林□赵爱华

[关键词:诺贝尔经济学奖 米尔利斯 维克里]

1996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英国剑桥大学的米尔利斯(Mirrlees James A.)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维

克里(Vickrey William ),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信息下对激励经济理论作出的奠基性贡献”。

一、非对称信息与

激励———米尔利斯及其学术成就

1936年,米尔利斯生于苏

格兰的明尼加夫,1957年获爱

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数学)学位,1963年获该校哲学博士(经济学)学位。1963~1968

年,米尔利斯任剑桥大学经济学助理讲师、讲师、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期间曾任卡拉奇巴基斯坦经济开发研究所顾问。1968、1970、1976年出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客座教授。1976~1978年任英国财政部政策最优化委员会(鲍尔委员会)成员。1980年出任经济计量学会副会长,后任牛津大学埃奇沃思讲座经济学教授。

米尔利斯自60年代便活跃于西方经济学界,以激励经济理论的研究见长。70年代,他与斯蒂格里茨、罗斯、斯彭斯等人共同开创了委托—代理

4

11—

理论的研究,并卓有成就。同时,他还在研究最优税制结构、非对称信息结构下的最优契约设计、不确定性下的福利经济理论等方面造诣精深,成为这些领域的代表人物。

在经济生活中,经济决策人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也是非对称的。并且,获得信息是要付成本的。信息不完全会使经济均衡的性质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影响到市场均衡的状态和经济效率。信息不完全体现在两方面:(1)经济决策人对经济现实中存在着的事实缺乏了解。(2)经济行为人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掩盖真实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当经济行为人对经济变量掌握的信息量有差异,一部分经济行为人拥有更多、更良好的信息,而另一部分经济行为人信息不足时,就会导致信息非对称现象。如在市场上卖者知道产品的质量,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隐瞒信息;或者一个银行不可能完全监视它贷给款项的人的行为。

在信息不完全与非对称的经济环境中,如何解决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如产品质量、寡头、社会保险、最优税制、企业内部组织、拍卖形式、信贷市场等,就成为经济学家们的一个重大课题。米尔利斯对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根据米尔利斯的委托—

代理理论,委托人无法观察代

理人的行为,如努力程度的大

小、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无,以

及条件秉赋,如能力、风险大

小、风险态度等。代理人可能

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通过降

低努力水平或其他机会主义行

为来达到自我效用的最大满

足,甚至不惜损害委托人的利

益。其原因就在于非对称信息

与不确定性的同时存在。假如

信息是完全的,委托人可以清

楚了解代理人的努力水平,然

后据此付酬,或预先确定使其

利润最大化的某一努力水平,

然后与代理人订立契约:要么

接受,要么放弃。因而,当信

息对称时,尽管委托人与代理

人的目标函数不同,但委托人

实质上仍然可以完全控制代理

人的行为。即使委托人无法观

察代理人的努力水平,如果代

理人是在一个没有不确定性的

环境中经营企业,产出仅仅是

努力水平的一个函数,那么,

虽然努力水平无法观察,但产

出可以观察,而产出与努力的

关系是已知的,因而努力水平

完全可以准确地推断出来,企

业所实现的利润水平会准确无

误地向委托人显示出代理人的

努力程度。但当一个人实际的

努力水平无法直接加以观察,

而产量又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

的随机影响时,就无法根据可

观察的产量完全推断代理人的

实际努力水平。于是,道德风

险问题就出现了。

一般来说,代理人不会采

取委托人希望的行动。为促使

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

事,投入更多的努力,一定的

补偿机制是必须的;或为了诱

使代理人透露更多的私人信

息,必须设计有效的激励机

制。米尔利斯给出了一个激励

机制模型。为了避免代理人选

择实际的低努力水平或机会主

义行为,必须在代理人得到关

于状况的信息之前采取行动,

即事前提出譬告或鼓励:如果

产出低于某一限度将受严惩;

相反,如果产出达到某一限度

会受到一定的奖赏。事后委托

人实践诺言。这样,最优结果

可以简单地通过对那些任务完

成低于给定限度的代理人施加

处罚来达到。模型的基本假设

前提是:(1)产出随机因素具

有一定的边界。如果产出的不

确定性太大,委托人便无法在

事先预先确定产出的限度,处

罚标准无从规定。(2)为使诺

言具有约束力,事先宣布严厉

惩罚代理人的意向。米尔利斯

据此得出结论:(1)若代理人

是风险中性者,给他以某种稳

定的货币报酬将提供有效的激

励。(2)如果代理人确信自己

的偷懒行为将受到委托人的重

罚,代理人就会选择更高的努

5

1

1

力水平以避免惩罚。这样,若存在一组高惩罚结果的子集,当采取优化行动时达到它的可能性是正的,代理人将选择最优的行动。

非对称信息还导致了经济行为人的逆选择行为。在订立契约过程中,如果一方掌握着私人信息,就会引起逆选择问题。在阿克洛夫(Alkerlof)的“次品市场”(Lemons market)上,卖方知道旧车的质量,而买主却无法获知准确的信息。在同一价格下,质量较高的车或拒绝入市交易,或退出市场,极端的结果是市场上唯一的交换价格是零,交易停止,从而导致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劣质品充斥的市场”。保险市场上同样如此,在任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风险越高的人就越倾向于购买高保险,而低风险的人则倾向于少买或干脆不买。在税收领域也存在逆选择问题。维克里早在1949年的《累进税制议程》一书中就建立了使所得税效率与公平达到均衡的模式。70年代,米尔利斯进一步发展了维克里的模型,研究了最佳税理论,内容涉及城市区位税、家庭人口税、最佳所得税细则的理论和计算、混合线性和非线性征税制度理论、商品税和公营部门生产决策条例等。

米尔利斯认为,正如保险市场上的承保人一样,政府也

希望对不同的个人征收不同的

税款。对能力低的人少征税,

对能力高的人多征税。但由于

政府对经济行为人的信息的掌

握是极不充发的,经济当事人

具有谎报能力、争取少纳税的

激励。因而,政府完全无法从

直观上判断谁更有能力,每个

人的生产率、甚至每周的工作

时数对政府来说也是无法了解

的,否则要花费巨大的信息成

本。但对个人的收入政府可以

较容易地掌握。这样,政府就

可以列出所得税的细目表,对

每一收入水平规定相应的消费

水平。对照细目表,个人可以

选择与自己劳动能力消费量相

关的某一消费水平。如果个人

所报告的生产能力偏低,收入

就会减少;偏高,则会因为完

不成计划而受罚。显然,这种

类型的征税结构是一个能使更

有能力的人赚取或挑选更高收

入的一个分离均衡的税制。所

谓分离均衡,是指委托人通过

设计一定的激励契约,希望诱

使代理人在不同状况下采取不

同的行为,一旦个人采取行

动,委托人便可据此识别代理

人属于哪种类型,或哪种状况

曾经发生,然后对其进行分

类,对不同种类的代理人施用

不同的激励方案,以实现经济

的最优均衡。米尔利斯认为,

在非对称信息的激励契约中,

对于可分离效用函数和风险厌

恶的企业来说,容易产生就业

不足或就业过度的弊病。一些

企业为了实行差别待遇,会采

取随机定价等方法,这些行为

对企业本身是有益的,但却会

造成社会资源的非最优配置,

因而分离的激励均衡在现实中

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在经济现实中,激励机制

的设计成为经济活动中无处不

在的难题之一。一个经济社会

的效率高低,关键在于能否设

计一套适当的激励机制以诱导

经济个体的正确行为,包括真

实地透露其私人信息、选择更

高的努力水平等。不同的经济

环境、不同的信息结构、不同

的社会目标,要求不同的激励

机制。如果设计用来完成集体

目标的任何机制或规则能够完

成所希望的目标,导致一种资

源分配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

或某种意义上的公开,就称之

为激励相容。但赫维兹认为,

在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社会中,

如果经济成员的人数有限,就

无法存在一种经济机制,使经

济当事人真实地透露私人信

息,从而导致社会资源的帕累

托最优配置,激励相容无法实

现。这就是著名的激励相容的

“不可能性定理”:在只有有限

数量的行为者的典型的(公共

或私人)经济环境中,不存在

既是非交易选择性质的又是帕

6

1

1

累托效率的激励相容的分配机制。

西方经济学家一直试图改变或修正这一悲观结论,米尔利斯做了大量工作。他强调即使市场中经济行为主体都是自利的,只要设计出一套有效的规则加以引导也能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或其他社会目标,即激励相容。他的分析表明: (1)如果人们的自利行为是按纳什均衡原则行事的,那么所有经济行为人的一致性仍可达到,因而存在很多修正后的纳什激励相容机制,它们既是帕累托最优,又是非交易性质的。(2)如果一种机制成功地完成了设定的社会目标即为最优机制;如果目标未能完成,即为一种次优机制。

激励契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卡尔沃、威利茨、贝克尔等人都给出了不同的激励契约模型,探讨了计件工资制、小时工资制、实物地租等方案。1975年,米尔利斯提出了一个新的激励契约模型。该模型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委托—代理模型。代理人在现有的经济活动中选择某一努力水平,产出不仅依赖于努力程度,也依赖于自然状态。代理人有一个依赖于其努力水平与他从委托人那里获得的货币支付的效用函数,如果每一效用函数是可分的,收入对风险是中性的,就可得到一条收入效用

线。假定代理人的努力水平是

无法观察的,报酬的方案只能

以代理人的努力结果为依据,

此时就无法间接地按照摹拟最

优契约的方法付给代理人合理

的报酬,因而只能得到次优契

约。正是米尔利斯首次分析了

最优化的非线性次优契约,表

明了对一个既定的报酬表来

说,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一般来

说并不是拟凹的,因而当报酬

表的参数被修改后,代理人的

最优化反应可能会突然变动。

虽然这种变动可能源于参数的

偶然跳动,但仍然可能具有系

统性。这一观点为激励理论的

分析方法提供的贡献是决定性

的,使人们对市场失灵以及市

场中显而易见的非帕累托效率

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为福

利经济学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分

析方法。后来,米尔利斯又在

激励契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

步分析了社会保障问题,涉及

到道德公害、法律义务、退休

金制度、发明与专利权制度等

领域。

米尔利斯在经济增长与发

展等方面也成就非凡,曾与斯

特恩合编《经济增长模型》一

书,与利特尔合著《发展中国

家的项目签订和计划》一书,

并于1975年发表《关于利用

消费和生产率之间关系的欠发

达经济的纯理论》一文,对经

济政策,尤其是增长理论进行

了功利主义分析,探讨了不确

定性对适度增长的影响、非再

生资源理论、不可分割的增长

理论、以及耐用品的不可替代

性定理等。在发展经济学领

域,米尔利斯提出了成本收益

分析方法、建立了低收入经济

的发展模型、研究了国际援助

政策的效用与结果等。

 二、市场机制与经

济激励———维

克里及其学术

成就

1914年,维克里生于加拿

大,1935年获耶鲁大学理学

士,193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

学硕士,1947年又获该校哲学

博士学位。自1945年起,维

克里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40

年代末,他开始在学术界崭露

头角,特别是在最优税制结构

研究领域成绩菲然,渐渐脱颖

而出,成为财政方面的权威性

人物,其在1949年出版的

《累进税制议程》一书成为研

究财政与赋税问题的经典之

作。1964~1967年,他担任哥

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主任,期间

曾任纽约市城市经济协会会

长。1967年成为加利福尼亚斯

坦福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

究员与经济计量学会会员。

7

1

1

1971年出任澳大利亚莫纳施大学客座讲师。1973年出任美国经济研究局局长。1974年,任联合国发展规划预测和政策中心财政顾问,并成为美国文理研究院研究员。1979年获芝加哥大学人文学博士,现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麦克维卡讲座政治经济学教授。

维克里学识渊博,善于思考,具有敏锐的现实嗅觉,以理论的实践性名扬经济学界。他的理论贡献不仅有赋税、交通、公用事业定价等方面的成就,而且因其对激励经济理论的开创性研究而闻名于世。他早年著作中的有关激励问题的深刻思想直至70年代才重新获得经济学界的重视,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领域的发展。

维克里一生的研究与公共事业及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位典型的应用经济理论家。他不满足于纯理论的抽象研究方式,更多地把眼光投向于大众关心的现实问题,他对理论的主要贡献,都是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他在经济理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善于运用其建立的理论去研究现实问题,使其对现实的分析具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维克里早年的学术生涯与

赋税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累进税制议程》一书使他一

举成名。由此他参加了舒普的

税制委员会,并与舒普一起奔

赴日本,建立了日本战后税制

的基础。维克里认为,大多数

所得税制度规定的课税依据中

列入的资本收益指已实现的收

益,其部分原因在于未实现的

收益难以准确计算,如一些资

本资产在收益实现以前很难确

定其所有权的归属。对此维克

里建议应对这类应计收益按实

现收益追溯征税。同时,他还

研究了累积平均资产、遗赠权

继承税、遗产税年终级差、未

分配利润税收的合理化、工资

收入信贷的合理化、土地价值

税等问题。

60年代,维克里开始对

拍卖等具体的市场机制进行研

究。1960年,维克里在《经济

学季刊》上发表文章,探讨了

公共要价与秘密投标策略。次

年,他又在《金融杂志》上发

表《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

封投标》一文,讨论了拍卖规

则与公共要价的激励之间的相

互关系,分析了有关拍卖的私

人信息、策略报价等问题。这

两篇文章是研究拍卖问题的开

创性之作,为这一领域的研究

奠定了基础。

拍卖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

的市场体制,历时久远,特别

是其简明的拍卖程序规则在解

决多边议价交易问题上行之有

效,享有持久的声誉。维克里

认为,应该按照管理拍卖的不

同制度规则来划分拍卖业,因

为拍卖规则能影响交易人报盘

的动机,从而影响交易的条件

与效率。根据维克里的观点,

标准的拍卖分为4类:(1)英

式拍卖:底价宣布后,任何递

价一旦为拍卖商认可就成为立

定递价(standing bid),新的

报价只有高于立定递价方被认

可,递价终止后,拍卖物就以

等于递价金额的价格拍板成交

给最后与最高的递价竞买者。

(2)荷式拍卖:初始价格确定

后,拍卖商递减喊价,直到有

某位买者喊“我的”而接受这

一价格为止。(3)第一价格拍

卖:即维克里所谓的“密封”

或书面投标拍卖,其中最高价

竞买者以等于全额投标出价的

价格得到拍卖物。(4)第二价

格拍卖:最高价竞买者以等于

第二高竞买价的价格获得拍卖

物。

实质上,拍卖市场是一种

具有明确交易规则的特殊市

场,该交易规则精确地描述了

市场出清价格是如何实现的。

维克里在理论中假定每个经济

行为人(拍卖商与竞买者)都

是自利与理性的,其在拍卖中

的估价以常值密度独立分布,

任何估价与递价均可认为是最

大可能估价的一部分。然后维

8

1

1

克里建立了一个双边拍卖式契约模型。在存在多个竞买者,以及每个竞买者准确地知道自己的估价区间时,如果所有行为人都属于风险中性,则在第一价格拍卖中的非合作(或纳什)均衡递价函数仅仅取决于其估价值,而非取决于有着任何估价值的经济行为者。因而只要给定其一估价顺序,就可以得到同样的递价顺序。如果所有的行为人都属于风险厌恶,那么最高估价竞买者只能是潜在的最高价竞买者,因为假如他的风险厌恶程度小于第二或第三高价竞买者,则他的出价可能比他们低。

1962年,维克里进一步把其理论推广到多单位物品的差别拍卖中,并首次说明了荷式拍卖与第一价格拍卖是同构的;1976年,维克里又把英式拍卖推进为累式拍卖,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拍卖与投标理论,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第一,首次研究了密封投标拍卖问题,分析了拍卖中的共谋现象,指出在公开递价英式拍卖中容易产生买者共谋现象,而在密封投标拍卖中,拍卖商与竞买者以及拍卖商之间具有共谋的可能。

第二,对市场激励机制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强调市场规则(拍卖和密封投标竞争的规则等)的制订必然要受到激励一致性的

约束,其中市场激励是从交易

者的私人信息和交易者参加或

不参加交易的选择自由中诱导

出来的。

维克里研究激励问题时,

西方经济学界正是凯恩斯主义

宏观经济学一统天下的时代,

因而维克里从微观上对激励机

制的探讨并未受到人们的重

视。直至20年后,随着信息

经济学的蓬勃发展,激励理论

才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

维克里在公用事业与运输

的最优定价理论方面也做出了

重大贡献,研究范围包括反应

性标价、城市的拥挤情况收

费、预订机票的模拟期货市

场、通货膨胀对效用调节和计

价收费方法的影响等方面。他

还曾参加美国和其他国家有关

城市交通路线快速运转所需运

费结构的研究工作,分析了交

通拥挤现象和高峰负荷效应。

他极力主张要根据交通工具使

用时间的拥挤程度来定价,甚

至建议采取工程学的方法来解

决城市汽车使用的监控和通行

税的征税问题。维克里虽然研

究的多为具体的市场机制,但

其研究对于人们认识更为一般

的市场机制、建立市场微观结

构的一般理论具有重大的价

值,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是对其

理论的一种承认与肯定。

三、评析与借鉴

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机制

的研究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

要课题之一。一个经济体制能

否高效地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

以实现预期的社会目标,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于如何设计出一

套适应性的激励机制。而激励

的困难在于经济环境中代理人

的行为无法观察,事后又无法

推测,或观察、推测的成本太

高。如果引入风险态度,激励

问题则更为复杂。切实有效的

激励方案应该是既能提供激

励,又能分担风险。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效率

低下、激励不足的问题普遍存

在,其原因十分复杂:(1)国

有企业代理阶层的非独立化、

多层代理关系的存在、不完善

的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2)

国有企业深层激励不足。(3)

分权式国有财产多层委管制下

的信息传递迟缓与失真,大大

削弱了激励效果。(4)由行政

层级管理经济和企业的体制

中,信息必然存在扭曲、拥挤

等现象,加之官员本身存在激

励问题和官僚主义,对企业的

激励受到削弱,等等。对国有

企业激励不足提出的建议与方

案更是层出不穷,核心的建议

有:(1)加快市场体系与法律

体系的建立和完善。(2)使国

有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收益与企

9

1

1

业的经营绩效挂钩,适当提高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正常薪金。

(3)确认国有企业代理人的独立利益,建立国有企业的自我激励机制。(4)完善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培育和发展经理市场。(5)减少国有企业代理层次,强化所有权约束。(6)实行国有财产的统一多元管理或分级所有体制。(7)将国有所有权变债权。(8)企业间相互参股。(9)进一步为国有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显然,如何建立企业的激

励机制与国有企业的效率密切

相关。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彻底扭转国有企业的效率滑坡

与资产的大量流失是我国经济

改革的中心任务。多种激励机

制各有长短,适应性与效果也

有差异。改革过程中较好的思

路应该是博采众长、扬长避

短,既考虑到生产者与管理者

的不同激励要求,又充分发挥

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效应,单

纯一种激励模式很难解决多年

累积起来的激励不足的问题。

同时,激励机制是否有效的最

终检验标准应该是企业效率的

高低。

(作者系武汉大学经济学

院博士生;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程民选)

(上接第66页)一元化方向发展;市场框架制度化就是要形成更完善的发行机制和对债务全过程进行管理的制度。同时,进一步理顺发行者与金融中介的关系并建立有效的政府干预市场的机制;交易方式法制化,就是要在拍卖技术买者信息对称的基础上,规范期货期权的交易方式,确保回购合同的法律有效性,建立避免清算风险的统一记帐系统,以及出台有关债券的法规和投资基金管理条例,维护市场的法制化运行。

注释:

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

《中国投资白皮书(1995)》,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41页、第131页。

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资本市场发展

前景和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103页。

(责任编辑:刘家新)—

2

1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2009年,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以经济治理研究一同摘取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以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7年,明尼苏达大学的赫维茨、芝加哥大学的马斯金,以及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的罗杰·B.迈尔森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而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尔普斯,以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贡献而获奖。 2005年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斯切林,因“通过博弈论分析加强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奖。 2004年出生在挪威的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这两位经济学家因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作出的贡献获奖。他们的研究工作解释了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变化是如何驱动商业循环的。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他们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赫内曼(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丹尼尔-卡赫内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维农-史密斯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 2001年三位美国学者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他们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J-赫克曼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尔-L-麦克法登。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作出了贡献。詹姆斯-赫克曼对分析选择性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丹尼尔-麦克法登对分析离散选择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理论及贡献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理论及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15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思和劳埃德·沙普利,以表彰他们在“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当天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用瑞典语和英语宣读了获奖者名单。颁奖声明说,尽管两位获奖者独立地进行了各自的研究,但沙普利的基本理论与罗思的实证实验相结合,产生了一个研究和改善众多市场功能的领域。今年的经济学奖实际上授予的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工程范例。 随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佩尔·克鲁塞尔和其他评委介绍了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他们表示,两位获奖者在不同经济主体如何匹配以及匹配形式的各种可能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沙普利采用了所谓的合作博弈理论并比较了不同的匹配方法。其研究重点是如何使双方不愿打破当前的匹配状态,以保持匹配的稳定性。沙普利分析出一种被称为“盖尔-沙普利法则”的特定方法,以保证总能获得稳定的匹配,这一机制还可对相关各方试图操纵匹配过程加以限制。他的研究还揭示了如何通过机制设计对市场的某方产生系统性收益。罗思的贡献在于,他发现沙普利的理论能够阐明一些重要市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作的。通过一系列研究,他发现“稳定”是理解特定市场机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后,他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验,并帮助重新设计了现有的诸多匹配机制。在沙普利理论的基础上,罗思还加入了对道德约束或其他特定条件的考量。 据了解,在诸如器官捐献者与接受移植病人之间如何匹配器官资源,在学生与大学之间如何配置教育资源,或者在网络搜索引擎提供的广告位与广告商之间如何进行有效匹配,如何高效完成匹配等广泛领域,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有应用。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4)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4) 获奖时 年份获得者(国家)得奖原因所在机构领域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Field award 1969 朗纳·弗里施 Ragnar Frisch[2]他们建立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挪威奥斯陆大学计量经济学(挪威)济过程,前者是现代经济学的 简·丁伯根 Jan Tinbergen[3] (荷兰) 奠基人之一,后者是全综合性 宏观经济模型的首创者。 荷兰经济学院(The Netherlands School of Economics) 计量经济学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保罗·萨缪尔森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 济理 Paul A. 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Samuelson[4]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MIT) (美国)部领域 西蒙·库兹涅茨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 Simon Kuznets[5]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美国哈佛大学(美 国)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约翰·希克斯 John R. Hicks [6] (英国) 万灵学院(牛 津大学) 肯尼斯·约瑟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 夫·阿罗和福利经济理论 Kenneth J. 美国哈佛大学 Arrow[7] 美国) 华西里·列昂惕 夫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 Wassily 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美国哈佛大学 Leontief[8]运用 (美国) 纲纳·缪达尔 Gunnar Myrdal[9] (瑞典)弗里德里希·奥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古斯 特·冯·哈耶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数据暂无克社会和制 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0] (英 国) 一般均衡理论, 局部均衡理论 经济增长, 经济史 一般均衡理论, 福利经济理论 投入产出分析 宏观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1969—2015)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由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全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Nobel economics prize),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1969年(瑞典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扬-廷贝亨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将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12日13时(北京时间12日19时)举行。 经济学奖并非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但在评选步骤、授奖仪式方面,与诺贝尔奖相似。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一次,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给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颁发给单个人,也可以最多由三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获奖者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的经济分析方法等领域所作的贡献。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届获奖者名单 从1969年至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颁发了47次,获奖者人数达76人,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 1969年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主要贡献: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 保罗·安·萨默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主要贡献: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 西蒙·库兹列茨(SIMON KUZNETS )美国人 主要贡献: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 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国人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美国人 主要贡献: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W ASSIL Y LEONTIEF)苏联人 主要贡献: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 弗·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澳大利亚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北京时间13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保罗·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因为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的贡献,使他能够获此殊荣。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 2006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S.Phelps),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指出,费尔普斯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罗伯特-奥曼(Robert J. Aumann)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因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 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透露了近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名单及其主要贡献(即获奖理由): [2004年] 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 获奖理由: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3]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F. Engle)和克莱夫·格兰杰(Briton Clive WJ Granger)

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丹尼尔-卡恩曼(Daniel 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rnon L. Smith)。 丹尼尔-卡恩曼“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弗农-史密斯“建立了实验室实验,并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经验经济分析中,尤其是在选择性市场机制的研究中获得了突出成就。” [2001]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Akerlof)、迈克尔·斯彭斯(A.Michael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2000]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 丹尼尔·麦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1999]罗伯特·门德尔(ROBERT A. MUNDELL) 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1998]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值得敬仰,值得珍藏)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是为了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而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授予那些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价值贡献的人。 经济学奖的评选标准与其他诺贝尔奖的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举行颁奖仪式,奖品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09年约为140万美元)。以下即为历年获奖情况: #1969年(第六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拉格纳·福李希(挪威)、简·丁伯根(荷兰) #1970年(第七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保罗·萨缪尔森(美国) #1971年(第七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西蒙·库兹涅茨(美籍俄国人) #1972年(第七十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约翰·希克斯(英国)、肯尼斯·阿罗(美国) #1973年(第七十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华西里列昂惕夫(美籍俄国人) #1974年(第七十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奥地利)、刚纳·缪达尔(瑞典) #1975年(第七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加林·库普曼斯(美国) #1976年(第七十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弥尔顿·弗里德曼(美国) #1977年(第七十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哥特哈德·俄林(瑞典)、詹姆斯·米德(英国) #1978年(第七十八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赫伯特·西蒙(美国) #1979年(第七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威廉·刘易斯(美籍英国人)、西奥多·舒尔茨(美国) #1980年(第八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劳伦斯·克莱因(美国) #1981年(第八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詹姆斯·托宾(美国) #1982年(第八十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乔治·斯蒂格勒(美国) #1983年(第八十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罗拉尔·得布鲁(美国) #1984年(第八十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理查德·斯通(英国) #1985年(第八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弗兰克·莫迪利安尼(意大利) #1986年(第八十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詹姆斯·布坎南(美国) #1987年(第八十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罗伯特·索罗(美国)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介及贡献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上) 维克里(1914~1996) 生平简介 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美国人,1914年6月21日出生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93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4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从1945年起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64~1967年任该校经济系系主任。并于1973~1977年任国家经济研究局局长。1982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1992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维克里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却从不关心货币的价值,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薪水是多少,他曾建议克林顿政府不要去管高达5亿美元的国债。 维克里学识渊博,善于思考,以理论的实践性闻名于世界经济学界。他的主要论著有:《以对风险的反映来测度边际效用》、《累进问题》、《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封投标》。1996年,威廉·维克里因“在不对称信息下激励经济理论作出的奠基性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维克里以82岁高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崇高荣誉,是自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以来获奖年龄最大的经济学家。由于他年事已高,经不起新闻媒体和亲朋好友等各种应酬的折腾和过分激动,在获奖三天后去开会的途中去世,从而也成为自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以来唯一无法出席颁奖典礼的经济学家。 主要学术思想 维克里第一个最富于创造性的成果,是他对税制结构方面的研究。维克里研究税制结构的最终目的,是要设计一种最优的税收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要能够对多少年来难以平衡处理的竞争性目标———公平与效率予以最优处理。他认为如果只考虑公平而不同时考虑调动积极性,收税人员就会从富人那里收取税金,将其中一部分再分配给穷人,一直到将富人的税收提高到他们认为公平的水平,最后使人们的税后收入大体相等。在这样一种税收体制下,显然不能激励人们发挥自己潜在的劳动生产能力,而是促使人们隐瞒他们的实际能力。因为具有更高的生产率的工人能够挣得更多的收入,但他们各自努力所获得的更高收入会被更高的税率所征收。所以,在这样一个纯粹是追求公平的税收体系下,最具有生产效率的工人将不会十分卖力地工作。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维克里提出了21条改革美国所得税体系的建议。他发明了“累积平均制”、“遗产权继承税制”,维克里还对消费税、公司税、政府债券的税收减免、土地价值税等方面有许多研究。 维克里的第二个理论贡献就是拍卖理论。投标或喊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观点认为,如果交易者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那么,市场上产生的均衡结果将是一种无效率的状态。在1961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封投标》中,维克里却证明并非必定如此。拍卖是一种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市场制度,它有一系列以市场参与者的出价为基础来决定资源配置和出清价格的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主要成就

(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所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该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 历年获奖人员列表 1960s 1969年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 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1903-1994) 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s 1970年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1915- )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 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乌克兰人,后入美国籍 (1901-1985)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 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国人 (1904-1989)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美国人 (1921- ) 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苏联人 (1906-1999) 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奥地利人 (1899-1992) 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瑞典人 (1898-1987)

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7诺贝尔经济学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因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奖。泰勒把心理学的现实假设融入经济学的决定分析。他研究和探索有限的理性、社会偏好及缺乏控制力的后果,并展示出这些人类特质是如何影响个人决定,以致影响市场效果。 两句话读懂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当经济学遇上心理学 亚当·斯密时代的经济学对人的假设还比较复杂,人除了专注专业化提高技能的“理性人”面相外,还有关心公平和正义的道德面相。经过马歇尔到萨缪尔森再到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经济学建立了一个抽象的理论体系,对人的假设也被简化成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在此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学日益完善,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注意到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尤其是那些系统性偏离了传统理性人假设所能预测的人类行为,成了经济学要进一步发展,就不得不解释的问题。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正是基于塞勒对违反或背离“理性人假设”的人类行为的研究。国内之前将Thaler翻译成泰勒,不过我听了一下诺奖官方网站在宣布获奖者的时候,读音还是更接近“塞勒”,所以这里采用“塞勒”。塞勒是个好媒婆,一手促成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联姻,发扬壮大成了现在炙手可热的行为经济学。 塞勒当然不是一个人。为经济学找回心理学基础,至少有1978年的诺奖得主赫伯特·西蒙、2002年的诺奖得主弗农·史密斯和卡尼曼,以及卡尼曼的长期合作者特沃斯基。这些心理学家侵入经济学领地,最后迫使经济学作出改变,无非是因为他们都对“理性人”假设不满。 在理性人假设下,人人都是小说中的诸葛亮,知局限但能取最优,难怪鲁迅会感叹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似妖”。也就是说啊,“理性人”假设下的人,不太像真实世界里的人。真实的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六)】1971年经济学奖得主

经济学奖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因对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的开创性研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1901年4月30日—1985年7月8日),俄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美国的G.N.P.之父”、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他在经济周期研究中所提出的为期20年的经济周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他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中提出了国民收入及其组成部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被经济学家们誉为“美国的G.N.P.之父”。他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揭示了各发达国家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过程,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历任纽约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 介绍 第三届获奖者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SmithKuznets),——GNP(国民生产总值)之父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这个国家向她的人民提供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提升,这个增长中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 ——西蒙·库兹涅茨 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SmithKuznets), 经历 1901年4月30日,出生在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国土上。小库兹涅茨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在出生地哈尔科夫 市度过了幼年时代。十月革命之后,他进入了列宁格勒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1920年,库兹涅茨告别故土,只身前往异邦,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院插班学习。 库兹涅茨在学习经济之余,对数学也有浓厚的兴趣。1923年毕业时,他获得了经济学和数学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但库兹涅茨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随后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院进一步学习经济学。 1924年,库兹茨涅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硕士学位,受到学界前辈的重视。美国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米切尔教授,对他很赏识,把库兹涅茨招到自己的门下,亲自担任他的指导老师。从此,他开始了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 制度学派创始人之一米切尔教授的学术思想,着重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论述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强调制度诸因素对经济生活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库兹涅茨继承了他的学术思想,于1925年发表了《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的长篇博士论文,这集中地表达了制度学派和米切尔思想的精髓。从此,库兹涅茨正式登上学术论坛。同时,他加入了美国国籍。 1926年,经米切尔推荐,库兹涅茨来到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任职。在这里,他整天忙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加之制度经济学超出了传统经济学规定的研究范围,容易使人失去明确的研究对象,因此,他辞掉理事会的工作,并逐渐远离制度学派,库兹涅茨的这一决定,是他学术生涯中的转折点。此后,他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制度学派研究方法,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创立了经验统计学。 库兹涅茨认为,具体而真实的数据最能反映问题的实质,最富有说服力,所以,他利用工作之便,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访问了许多总经理、总会计师和经济法庭的律师,同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如各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与销售状况,从而获得几十万个真实的数据,并做了几万张卡片,为他的研究创造了好的条件。 1927年,库兹涅茨到设在纽约的全国经济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他的才华得到充分的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2013年尤金·法马(美国)、拉尔斯·皮特·汉森(美国)、罗伯特·希勒(美国)贡献: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完) 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的评委们表示,“可预期性”是今年获奖成就的核心。人们无法预测股票和债券在三五天内的价格,却可以预测更长期例如在未来三年至五年内的走势,这些看似矛盾却又令人惊讶的发现,正是基于三位教授的研究贡献。 评选委员会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20世纪60年代起,法马与几位合作者证明了股票价格在短期内极难预测,新的信息总是快速影响股价。这一发现不仅对以后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也改变了市场惯例,世界各地涌现出的指数基金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席勒随后发现,股价短期内虽然很难预测,长期走势却可以预测。而汉森则研究出一种统计方法,能够适用于检测资产定价的合理性。声明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人们目前对资产价格认知的基础。[1] 尤金·法玛(Eugene Fama,1939年2月14日-) 1939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1960年获塔夫茨大学学士学位,1964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法马被认为是“现代金融之父”,主要研究领域是投资组合管理和资产定价。其研究理论享誉经济学界和投资学界。法马著有两本专著,并发表过100多篇学术文章,包括《有效市场假说》、《证券溢价》、《盈利、投资和平均回报》等。金融市场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就由法马在1970年首次提出。1992年,法马与肯尼思·弗伦奇共同提出“法马-弗伦奇三因子模型”,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改进。模型基于对美国股市历史回报率的实证研究,解释了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受哪些风险溢价因素影响。 彼得·汉森(Peter Hansen,1952年出生-) 195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他1974年在犹他州立大学获学士学位,1978年获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1年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汉森的主要贡献是研究出一种统计方法,它适用于检测资产定价的合理性。除了在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方面享有盛名外,他也是一位卓越的宏观经济学家,他的重点研究课题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他逐渐将学术兴趣转向对“系统性风险”评估及其在金融危机中作用的研究。 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1946年3月26日-) 1946年出生于美国底特律市,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他除了是一名专业素养深厚的经济学家外,还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的畅销书《非理性繁荣》经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曾在国内风靡一时。席勒于1967年获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并于1972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房地产、公共选择等多个方面。席勒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两次准确预言金融泡沫破裂。在2000年出版的《非理性繁荣》中,他准确预言了股市泡沫。几乎在这本书开卖的同时,纽约股市出现暴跌。另外,从2003年开始他就预言美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在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前一年的2007年9月,他撰文称,美国即将出现房地产崩盘并将带来严重金融恐慌。 2012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美国)与罗伊德·沙普利(美国)贡献:创建“稳定分配”理论,并进行“市场设计”的实践。 瑞典皇家科学院15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思和劳埃德·沙普利,以表彰他们在“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当天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用瑞典语和英语宣读了获奖者名单。颁 奖声明说,尽管两位获奖者独立地进行了各自的研究,但沙普利的基本理论与罗思的实证实验相结合,产生了一个研究和改善众多市场功能的领域。今年的经济学奖实际上授予的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工程范例。随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佩尔·克鲁塞尔和其他评委介绍了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他们表示,两位获奖者在不同经济主体如何匹配以及匹配形式的各种可能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一、简介 二、詹姆斯?莫里斯 詹姆斯?莫里斯,1936年生于苏格兰的明尼加夫,与亚当?斯密是同乡,激励理论的奠基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诱因理论研究上有举足轻重的贡献,获颁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57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1963年取得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任教剑桥大学,也曾到MIT任客座教授。1969年,年仅33岁就被正式聘为牛津大学的教授,从1969年起到1995年一直从教于牛津,任该校埃奇沃思讲座经济学教授,Nuffield 学院院士,他还曾担任过国际计量经济学会会长、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等职,是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 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晨兴书院院长。[1] 莫理斯的研究指出,雇员会因应缴交税款的金额而厘订自己应付出多少劳动力,但政府却无从得知个别市民的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之下,政府如何计算出最适当的入息税率。他认为,此时若推行高税率会打击雇员勤奋工作的意欲,反之低税率就会导致政府出现财赤。莫理斯爵士开创了著名的最适当入息税理论,订出一个既考虑到政府只掌握有限资料的限制,同时又能平衡效率及公平原则的理论。

莫理斯另一项杰出的贡献是有关「道德风险」的研究。举例来说,全面的保险会令投保者降低保护自己预防风险的意欲,因而降低保险公司的利润。莫理斯爵士提出了一个机制,能诱使客户诚实地披露私人资料。在其设计的机制下,保险公司能设计出相应的合约条款,鼓励其保险经纪配合公司要赚取最大利润的方针。 莫理斯的研究,为近代有关复杂信息与诱因问题的分析奠下基础,其理论亦可应用于很多其它相类问题上。 三、威廉?维克里 主要学术贡献:经济理论研究;赋税研究;拍卖问题的研究 维克里教授获得诺贝尔奖,主要因为他的两项研究奠定了资讯经济学的基础。一是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对所得税的研究,另一则是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对投标与喊价的研究。而对于投标与喊价的研究可以说是维克里最重要的学术贡献。 维克里对于投标的研究,其意义不只局限于投标方面,因为投标方法解决的是如何在资讯不完整或其分配不对称下最有效率地配置资源的问题,这开创了资讯经济学研究的先河。在资讯不完整或其分配不对称下,掌握较多资讯者可以策略性地运用其资讯以博取利益,而资讯经济学所要探讨的,就是要如何设计契约或机制来处理各种刺激与管制的问题。维克里对投标与喊价的研究,带来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让我们更了解诸如保险市场、信用市场、厂商的内部组织、工资结构、租税制度、社会保险、政治机构等等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

理性与自由 作者: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 作者:阿马蒂亚·森 正义的理念 作者:阿马蒂亚·森 身份与暴力 作者:阿马蒂亚·森 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 作者:保罗·克鲁格曼 罗宾·韦尔斯等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八版)(上、下册) 作者:保罗·克鲁格曼等 空间经济学 ——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 作者: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等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作者:托马斯·C·谢林 金融学(第二版) 作者:兹维·博迪、罗伯特·C·默顿等 共同合作 ——集体行为、公共资源与实践中的多元方法 作者:艾米·R·波蒂特、马可·A·詹森、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行为经济学及其应用 作者:彼得·戴蒙德、汉努·瓦蒂艾宁 金融、研究、教育与增长 作者:路易吉·帕加内托、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博弈论经典 作者:哈罗德·W·库恩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作者:道格拉斯·诺思 交易费用政治学 作者:道格拉斯·诺思等 三万亿美元的战争 ——伊拉克战争的真实成本 作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私有化:成功与失败 作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热拉尔·罗兰等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 作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 经济学(第四版)上下册 作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 东亚奇迹的反思

作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 连续时间金融(修订版) 作者:罗伯特·C·默顿 经济学中的实验室实验 ——六种观点 作者:阿尔文·E·罗思 养老金改革反思 作者:弗兰科·莫迪利亚尼 经济学中的经验建模——设定与评价作者:克莱夫·W·J·格兰杰 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差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等 经济周期模型 作者:小罗伯特·E·卢卡斯 通向富有的屏障 作者:斯蒂芬·L·帕伦 爱德华·C·普雷斯科特 福利、政府激励与税收 作者:詹姆斯·A·莫里斯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全称应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该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近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览: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的西姆斯及纽约大学的萨金特。 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教授(Christopher Sims)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和应用宏观经济学领域中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他在时间序列统计理论和经验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纽约大学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Sargent)一直是理性预期学派的领袖人物,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对宏观经济模型中预期的作用、动态经济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森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维茨、罗杰·B.迈尔森和马斯金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恩格尔和克莱夫·格兰杰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史宾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和丹尼尔·麦克法登 21世纪 2000年 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 Heckman)1944 年生于美国芝加哥,曾就读于科罗拉多学院。1971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现为芝加哥大学的教授。 丹尼尔·麦克法登(Daniel L. McFadden)1937 年生于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的瑞雷,曾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1962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 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2001年 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 Akerlof )生于194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 迈克尔·斯宾塞(A. Michael Spence )生于1943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生于1943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七)】1978年经济学奖得主1

经济学奖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因研究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决断过程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赫伯特·西蒙(HerbertAlexanderSimon1916-2001),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第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197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贺辞说,其科学成就远超过他所教的任何一门学科——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和信息科学。他的研究成果涉及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在所有的这些领域中西蒙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完全可以以他的思想为框架来对该领域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但西蒙首先是一位经济学家,因终生从事经济组织的管理行为和决策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人物简介 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1916年6月15日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西蒙的父亲是于1903年获得工程专业毕业文凭后由德国移居美国的,他是一位电气工程师、专利法律师、当地的学术界和社会事务界的活跃的领导人。西蒙的母亲是典型的第三代美国人,是一位极有才华的钢琴家。在父母的熏陶下,西蒙从童年就与书籍和其它智力活动结了缘,并显示出极强的独立学习能力。 西蒙在密尔沃基公立学校接受了很好的基础教育,他读了许多书,尤其是经济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 1933~1936年,西蒙就读于芝加哥大学政治系并获得政治学学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期间,西蒙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相当熟练地掌握了高等数学、符号逻辑和数理统计等重要技能。 在西蒙大学毕业后的1937年12月,他与政治系秘书多诺西娅结婚,这对夫妻在他的研究领域里相互合作, 有大量的论著发表。西蒙在1939~1942年担任了加利福里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的主任,从事地方政府研究工作,并完成了关于管理决策制定的博士论文,该论文后来成为他的经典著作《管理行为》(1947)的基础。1942年西蒙担任了伊利诺斯理工学院政治系教师,并于1943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博士学位。在1946~1950年期间他曾任多个政府部门或协会的顾问。 1949年西蒙应邀来到卡内基—梅隆大学,先是任行政学与心理学教授(1949~1955),后来任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教授终生。西蒙作为该大学工业管理研究生院的创办人之一,开创了组织行为和管理科学两大学术领域的研究,承担了组织理论家、管理科学家和商学院行政管理者的工作,他指导并帮助该研究生院成为美国最好的商学院之一。 西蒙不仅执教于著名大学,也活跃于企业界、行政机构及多种顾问公司。他对管理学上组织理论的研究有独特的见地,不但是专业研究的先锋,更是行为科学的代表性学者。 西蒙的博学足以让世人折服,他获得过9个博士头衔:1943年的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63年凯斯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1963年耶鲁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63年法学博士学位、1968年瑞典伦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0年麦吉尔大学法学博士、1973年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学经济学博士、1978年米之根大学法学博士、1979年匹茨堡大学法学博士。瑞典皇家科学院总结性地指出:“就经济学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西蒙首先是一名经济学家,他的名字主要是与经济组织中的结构和决策这一相当新的经济研究领域联系在一起的。” 有限理性理论 “有限理性”的“管理人” 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

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20世纪60年代 1969年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1895-1973) 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1903-1994) 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20世纪70年代 1970年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1915-2009)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乌克兰人,后入美国籍 (1901-1985)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C. Koopmans)美国人 (1910-1985) 前者在1939年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后者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他们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1976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人(1912-2006 ) 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77年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瑞典人 (1899-1979)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E. Meade)英国人 (1907-1995) 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8年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美国人(1916-2001) 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见解。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观点

一、罗伯特·蒙代尔 蒙代尔的研究解答了关于货币与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国际资本市场的融合、内外部平衡等问题。他认为货币与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取决于有关国家是否实行固定汇率,或是否允许其货币自由浮动,或有关国家是否有自己的货币。他在几十年前的研究已成为今天我们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并构成了国际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核心部分。蒙代尔的主要学术成就有: 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开放条件下宏观稳定政策的理论) 蒙代尔在一篇开拓性的文章(Mundell,R.A.(1963)“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d and Flexible Exchan ge Rates Canadian Journa lo fEconomics 29:475—485)中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这篇文章的分析是简炼的,但其结论是深远和有影响力的。蒙代尔将外贸和资本流动引进封闭条件下的IS-LM模型(最初是由197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克斯建立的),分析得出稳定政策的效果是与国际资本的流动程度紧密相联的。而且,他论证了汇率制度的重要性,即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效果明显,财政政策软弱无力,而在固定汇率下,结果与此相反。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也可以概括为: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一国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或者说单独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无效的。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政策涵义十分明确: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由于利率和汇率保持相对稳定,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即通过利率变动影响投资,进而影响产出水平的机制,其功能自然会遭到比较严重的削弱,从而货币政策无效;同样道理,利率稳定即可以基本消除财政政策引起的挤出效应,从而实现财政政策的最佳效果。因此,当一国面临的外部冲击,主要是国际金融和货币因素的冲击时,则固定汇率制应该是较为理想的汇率制度。毕竟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资本套利活动可以自发化解货币因素的外部冲击,并且使财政政策纠正经济失衡的效果达到最优。 蒙代尔于1963年发表了(资本流动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下的稳定政策),较早地阐述了资本流动条件下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提出了著名的“不可能的三角定律”,又称“三元冲突”,从而全面地揭示了宏观经济的内在冲突。该定律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资本账户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固定汇率制以及自主的货币政策是不相容的,即三者不可兼得。如果一国的资本账户尚未开放,国内金融资产与国外金融资产完全不可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