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网络——声望模型的大学生手机交往实证研究1

基于网络——声望模型的大学生手机交往实证研究1

基于网络——声望模型的大学生手机交往实证研究1
基于网络——声望模型的大学生手机交往实证研究1

基于网络——声望模型的大学生

手机交往实证研究

——以全国20所高校大学生为例

目录

第一章绪论 (4)

1.1选题背景 (4)

1.2选题目的和意义 (4)

1.3文献综述 (5)

1.4创新研究 (6)

第二章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现状 (7)

2.1 手机交往的心理层现状 (7)

2.1.1 情感空虚,表达能力退化 (7)

2.1.2 私人空间“被扩大化” (9)

2.1.3 真情信任危机频发 (10)

2.2 手机交往的行为层现状 (11)

2.2.1 交际欲望与交流障碍矛盾突显 (11)

2.2.2 手机成为构建人际关系的必备工具 (12)

2.2.3效率与专注度齐下降 (14)

2.2.4幻觉和幻听时常出现 (15)

第三章基于网络——声望模型的深层分析 (16)

3.1 网络视角的成因分析 (16)

3.1.1 交往需求与符号失灵的矛盾性 (16)

3.1.2 手机的角色——工具与玩具的矛盾 (19)

3.2 基于声望模型的解释 (20)

3.2.1 模型假设及变量综述 (20)

3.2.2 模型的演化过程 (21)

3.2.3 模型核心 (22)

3.2.4 模型结论 (24)

3.3 手机使用的影响——私人空间的扩大与丧失 (25)

3.3.1 私人空间丧失的理论依据 (25)

3.3.2 大学生私人空间的丧失实证分析 (26)

第四章在社会网络中大学生如何“做主” (27)

4.1 大学生自己 (27)

4.1.1 适应大学生活,重建情感归属 (27)

4.1.2 提高自律能力,维护私人空间 (27)

4.2 学校方面 (28)

4.2.1 加强引导,掌握主动 (28)

4.2.2增强正面宣传的舆论力量 (28)

4.2.3 给学生自治的空间,减少管理的强制性 (28)

4.3 媒介平台 (29)

4.3.1加强不良信息的管制 (29)

4.3.2 维护行业秩序、承担社会责任 (29)

4.3.3 垂直化设计研究,严格产品筛选 (29)

第五章研究总结与展望 (29)

5.1 研究总结 (29)

5.2研究展望 (30)

参考文献 (31)

附录 (32)

逻辑结构图

怎样在新媒介下“做主” 合理利用新媒介 走出手机依赖

总结 声望传播私人空间社会交际模型 交往的障碍 工具性与玩具性的矛盾 交往需求和符号失灵的矛盾 私人空间的丧失 社会计量 数学建模 实证研究

定量分析 大学生使用状况的深层思考

前期调研 文献综述 大学生群体 特征 大学生使用状况及分析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当今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在科技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结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高频的生活节奏要求人们在无固定的时间空间中完成人际互动并尽可能的保持人际联系。人们的生活圈迅速放大,个人社会网络的构建相应也快速扩展,在时间,地点,人物迅速变换的环境中保持人际交往同时也需要新的手段。

手机,微博,QQ等媒介在科技时代中迅猛发展。截至2009年2月,我国手机用户已达到6.5978亿户,移动电话普及率已达到48.5%。手机作为20世纪末的一种新生事物,已从单纯的通讯工具变成了一种人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最重要的媒介之一。手机的方便快捷性使其成为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人际交往手段。

大学生是一个特征鲜明的消费群体,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渴望了解社会建立自己的社交圈,而手机作为集个人化与移动化于一体的最为快捷和最为方便的交流工具,已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标志产品之一。大学生作为使用手机的一个重要群体,手机普及率更是一路走高,据成都市2009年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大学生手机使用率已达到98%。但同时大学校园中也出现了一些现象:大学生走路时发短信;时不时会感觉手机震动的错觉,有事没事就会掏出手机看看;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用手机上人人,登QQ,回复留言;手机即使在夜晚也会保持开机状态……

在个人社会网络迅速延展的大背景下,手机功能的不断完善相应延展了人的交往功能,同时人们之间的交往因此产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在大学生这个独特的群体上体现的更为显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起源为何?如何合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选取最为普遍的手机媒介和特征鲜明的大学生群体两个元素,以这些代表现象为出发点,剖析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以更进一步推广到普遍层面。

1.2选题目的和意义

在手机这一媒介工具扩展了人们的交往功能成为现代人体现个性和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手机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新一代交往媒介在人们的生活中的融入度和作用。大学生拥有特定的群体特征和心理,在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这个时期中,他们乐于交往积极建

立自己的社会网络,扩展自己的人际脉络,手机的应用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学生迅速成为手机使用的主体,而随着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率的增高,由手机引发的大学生的手机问题也正严重困扰着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本文就从心理和行为层面对其现状和原因进行剖析,对当代大学生在构建个人社会网络中通过使用手机对生活产生的变化经行研究。研究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可以窥视大学生社会心理状态,发现大学生心理新动向并及时引导大学生的健康心理行为,从而引导大学生健康的学习、生活以及更好的完成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

1.3文献综述

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将社会网络理论用于分析大学生手机交往行为是有其理论根据的。

“社会网络分析”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最近20多年得到了重要发展。其发展基础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社会网络结构的关注,后来的学者从社会计量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统计学、概率论等研究领域对“社会网络结构”进行了构建,使得对其的研究理论、方法和技术日益完善,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

在众多观点中,代表观点—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在《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提出的。国内学者在此领域也做了一定研究,从网络信息的角度构建了社会信息网络模型,并在其应用方面进行了相关阐述(2006,程学旗)。本文同样引用了六度分隔理论,但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模型构建,以此来说明手机的使用所导致的大学生私人空间丧失。

国内学者在研究社会结构的过程中改进了声望模型,本文中完全引用了此理论。

社会网络是因社会互动而连结,研究社会互动中代表性理论是符号互动论,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但此理论最初是用于研究社群与民主、人类传播与交往、城市生态等学术议题。本文以此理论为基础,通过小范围实例调查,并依据理论和数据构建了网络组织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对符号互动论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在以上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对声望理论和私人空间进行了合理化联系,得出私人空间和声望是互相抑制的关系。

国外并未对大学生基于社会网络下的手机交往行为进行过多的分析,只是在大学生手机

交往行为中所涉及的过度依赖现象。

国内而言,从社会网络交往的角度去探讨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状况的文献比较少,在具体针对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的文献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有一些。国内的对这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手机的短信文化现状的一些思考(陈立晶,2004)。另外也有关于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韩登亮,齐裴俊,2005),这类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学上的探讨和研究,而对手机成瘾更深层次的问题研究得还不够。此外也有关于第三代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前瞻及对策思考的研究(刘博,2010)。但是总的来说,目前已有的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消费层次上,而对于大学生手机过度依赖的研究甚少,已有的研究也大多只是在一个定性的层面上来分析,并没有得到更深层次定量分析的信息。本文从定量分析出发,分析出大学生手机交往中的行为和心理分析。

1.4创新研究

1、将社会交往网络概念引入到大学生的手机使用中来,运用数学建模的观点剖析手机在大学生交往中的作用。参考多种学科的文献资源探究尚属空白的手机媒介对大学生生活的异化现象,并以此为契机来思考应如何在生活中对待新媒介。

2、立足数据分析,采用实证法:引入传播学里面的声望传播理论,探讨大学生如何通过手机构建自己的社会网络但同时又模糊了手机的娱乐性和工具性;计量建模,提出了两个概念:有效就进交际比值和交叉交际比值,形象的体现出大学生真实的交往模式和社会网络的构建状况,从而体现出手机导致的另一个重要现象交往需求与符号失灵的矛盾。

3、关注网络文化对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引导公众正确的手机消费行为。手机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其实仅仅是网络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与手机同质的相关产品,比如微博等,也在逐渐渗入到我们生活中。对于手机消费的解读从而扩展到其它媒介的解读。

第二章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现状

对于大学生的交往现状,我们通过问卷的形式获取数据,一共发放问卷1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168份,被调查对象来自全国20个高校,其中重点大学占了80%。问卷的方式分为网络问卷和实体问卷,其中网络问卷800份,实体问卷400份,实体问卷主要以川内的大学为主,比如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等。

从这些数据,我们将得到当前大学生的交往现状,下面我们从2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心理层和行为层。

2.1 手机交往的心理层现状

2.1.1 情感空虚,表达能力退化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才能去追求更高级的需要。对于绝大部分青年学生来说,都极力要寻求更高级的需求,即心理上的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要的满足。而在社会网络时代,具有间接性、跨地域性、虚拟性、相对自由性的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为现代人构建了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的虚拟世界。

下面我们结合数据加以说明:

图-1

图-2

从图-1可以看出,有72%的人会在空闲无聊的时候选择手机作为娱乐工具,说明在大学生空闲无聊的时候,手机充当了一个很好的排忧解困的作用,所以手机的玩具性突显。而具体的玩的内容来看,从图-2可以看出,30%的大学生用手机玩游戏,27%的大学生是为了上网,21%的学生用来查看时间,16%的大学生是收发短信,其他占6%。从这些比例可以看出,手机作为通讯工具的打电话功能已经退化,从而转向以娱乐性为主。

从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在玩手机的时候,主要集中于娱乐方面。我们又引入下一个话

题,手机出现后,会对大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什么影响?

图-3

从上图可知,当手机出现后,大学生普遍都承认表达能力退化了,这样就存在这样一个矛盾,大学生情感空虚,但是其表达能力却在下降,这就导致了当前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宅现象。

2.1.2 私人空间“被扩大化”

提到私人空间,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开始从一个封闭的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从此进入了社会整个网络体系,因此,接受的更多的外界的影响因素,在手机使用的过程中,大学生受到垃圾短信和陌生来电的侵扰。下面我们将结合数据来分析:

在样本数据中,有76%的大学生都收到过垃圾短信和陌生来电,说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加深,大学生的私人空间已经不能完全自我掌控,收到外界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强。外界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私人空间,但是大学生对垃圾短信或者陌生短信的反应呢?

从上面的图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垃圾短信的看法中,有37.8%的大学生都认为垃圾短信严重影响了个人的私人空间,有28%的大学生对垃圾短信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21%的大学生担心自己的私人信息已经泄漏,这个更加说明,大学生在自己的私人领域,已经不能“做主”。换句话说,,也就是大学生在受外界的影响在不断的扩大,但是这种私人空间的扩大是被动的。

2.1.3 真情信任危机频发

通过手机新媒介建立的社会关系的间接性和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对交往对象持怀疑态度,数据显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有5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手机交流强于直接的交流力,这也导致多数大学生放弃了直接的交流途径,削弱了人际关系的维系和信任。在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理论体系中,人们通过符号的互动传递信息,但是现在随着手机的出现,大学生更多的是借助于手机这种工具交流,导致了手机的通讯交流地位在大学生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从而忽略了传统的真情沟通、面对面的符号对话。

此外,手机媒介传播接收是强制性的,从上面的图中也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经常受到陌生来电或垃圾短信,有的大学生偶尔受到此类干扰。这种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增加了大学生对真实社会的抵触感和排斥心理。

综合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社会网络背景下,容易引发真情危机。

2.2 手机交往的行为层现状

2.2.1 交际欲望与交流障碍矛盾突显

大学生正处在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交际欲望强烈,想要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等等,加速自己的社会化进程。

,另一方面大学生又存在另一个问题——交流障碍,这种障碍并不是存在在言语上,而是出现在符号上,很多种情感是不能很好的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完成沟通的,间接的的交流在大学生之间广泛流传,因此,这个时候一般的交往符号失灵,就形成了交往障碍。

上图中,可以看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手机交流可以克服面的面交流的表达弱势,手机的发展和使用为大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手机在给他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隔膜。手机能降低正面交际的紧张感, 但是如果过度依赖手机进行人际交往, 则会剥夺现实交往时间。而通过手机网络带来的虚幻的世界里的交流,也弱化现实人际关系的交往。

很多大学生过分依赖手机,。借助手机媒介进行虚拟人际交往时他们会侃侃而谈, 充分表达见解;到了现实的人际交往领域他们会沉默寡言,缺乏主动性,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虚拟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方式具有差异性,过于沉溺于虚拟的人际交际中, 会弱化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及对现实生活的适应性,阻碍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2.2.2 手机成为构建人际关系的必备工具

就如上述分析的一样,大学生的孤独和敏感是普遍的,为了排遣自己消极感受,他们会寻求积极的渠道;大学生已然踏入社会,作为社会人,对社会关系的建立有着强烈的需求。此时通过手机拓展社会关系便成为了必然趋势。

我们针对大学生的每月短信使用量做了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手机消费短信数量集中在150-250条、250-350条之间,我们进行折中模拟计算出大学生的手机短信平均使用量是280条。已成为大学生相互沟通的一大形式。

手机沟通无疑消除了地域、时间的差异,使得沟通变得方便、快捷;下面是我们针对手机对于人际关系影响的调查:

认为手机会对人际关系有一定影响的占61%,有显著影响的占21%,由此看来大学生还是普遍认为手机对于人际关系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的。通过数据和现象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大学生对于手机的利用已经有些偏离了正常使用程度;而且在与受访者接触访谈中,我们发现一点:很多大学生在使用手机之后主观感受发生了改变,产生了诸如愉悦感和兴奋性等良性情绪,在查找了相关文献之后,在学术上这种感受被称为手机情感依赖。

综上所述,因为现代大学生环境的特殊性,他们在心理上缺乏归属感,经常感到无所适从,这属于情感动机;但是对于环境的好奇性,他们渴望被人了解,渴望通过一些工具找到

心之所依,故选择了间接性、跨地域性、虚拟性、相对自由得多也方便得多的手机交流媒介,从而拓宽自己的社会关系,这属于社会动机。

2.2.3效率与专注度齐下降

在大学课堂上,大学生低头摆弄手机、观看短信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大学课堂手机频频作响、此起彼伏,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打断了老师正常的讲授内容。调查显示,上课时间,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过上课时间发短信的经历,小部分学生则整节课都忍不住拿出手机频发短信。这种行为既影响了老师的讲课情绪,又影响了周围同学的听课质量。手机对大学生效率与关注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使用手机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不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关闭手机,时不时关注手机必然分散了学习的投入性;有的大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打电话或者短信聊天,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训秩序。另外, 课堂上偶尔响起的手机铃声或者短信提示音,不仅影响手机使用者本人,也会扰乱了老师的思路与情绪,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效果。

(2)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手机为大学生逃课、考试作弊提供了便利条件。手机传递信息方便快捷,一个电话或一条短信就可以告之逃课的同学老师点名的消息, 使得逃课学生能及时返回课堂,这无形中助长了同学逃课的侥幸心理。考试利用手机作弊等现象,都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形成优良学风, 会对大学生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3)不利于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与工作习惯的养成。上课中玩耍手机,不仅影响到自己,还影响到旁人,导致整个集体的专注度下降。如此,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全心全意的投入,久而久之,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也会对以后的工作习惯的形成产

生负面影响。数据也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手机的确会导致上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

2.2.4幻觉和幻听时常出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到一些有意思的手机使用现象:如果手机一段时间没有响,有些同学会不由自主地、下意识地去翻看一下;还有些同学在上课时将手机自觉地调为震动,可能是由于自己的幻觉,也可能是自然界中某些物质发出震颤的声音,他们总会觉得是自己的手机来短信了,于是不停地去看看手机,甚至频繁地、无节制地翻看;手机一旦忘在寝室里,心里就发慌,有空落落的感觉。

根据问卷调查,对于长时间手机未收到短信和电话,大学生对此的看法:

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会觉得不太对劲,30%的大学生会不时翻看手机,生怕有漏掉的电话或者短信。

从数据图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确实会产生精神上的错觉,产生幻听、幻觉。由于大学生经常会出现过度时间、过度依赖的现象,无法正确处理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关系,导致出现手机依赖现象的出现,而幻听、幻觉的现象的发生,而这也正是手机依赖的最大表现。

第三章基于网络——声望模型的深层分析

3.1 网络视角的成因分析

3.1.1 交往需求与符号失灵的矛盾性

符号互动论认为,“在行动和互动中,人们能够依据其对情境的诠释为基础,对交往的过程重新定义并且加以诠释。”大学生群体在交往过程中,都要通过他们特定的符号进行感情的传递和沟通,但是作为符号的载体,媒介的信息表达作用达不到其预期的效果,此时,大学生就会发掘新的信息媒介。手机传递信息方式的多样性、及时性、跨区域性使得其迅速成为符号传递的新载体。

下面我们用一个实证的例子说明这一点。

(1)理论基础:

在大学生的实际交际过程中,我们用定性的方式设置变量,用社会计量的方法对大学生交际网络形象化,实体化。这里面需要用到几个概念:

V表示大学生在圈子内部的可交际域,E表示内部交际个体交际连接状态,A表示大学

生内部交际频度,即交际权。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4321n v v v v v V =

}......,,,{4321m e e e e e E =

}......,,,{4321k a a a a a A =

其中],[j v v e i p =,n j i m p ≤≠≤≤≤1,1

),(j i q v v a =,n j i k q ≤≠≤≤≤1,1

基于以上定义,有以下两个重要的指标:

○1有效就近交际比值:该值表示在有限时间段内大学生交际圈子内部发生联系的人的数量与整个可交际域的个体数量的比重,用希腊字母θ表示,其比值用公式表示:

V E =θ

○2交叉交际比值:该值表示在可交际域中,2≥p e 的所有交际状态占整个可交际域的比重,用希腊字母σ表示,其比值用公式表示如: V e a m p p q ∑=?=

有了上面这些理论基础,下面就进行实证对比,由于统计难度,我们采取缩小样本,以小集体为研究对象,在小范围内研究大学生的交际状况,采用问卷访谈的形式,对西南财经大学09级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做了随机抽样,抽样样本容量是20人,被选中的样本个体彼此都不知道其他人是否进入了样本空间,分两次统计其交际的链接状况,第一次是统计其在不使用手机的状况下的交际连接状态,第二次是使用手机情况下的交际连接状态,有效时间段是15天。

下面是第一次交际的统计结果:

通过这个统计结果,可以很明显看出,在抽样的20个同学中,有效就近通信比值38077==V E θ,交叉交际比值7619380952==?=

∑=V e a m p p q σ。

当第二次计量统计的时候,大家都用了手机作为符号互动后的数据如下:

用网络组织模型表示为:

从这个网络组织模型中可以看出,在使用了手机媒介后,样本空间的个体交际的面增大了,

而且交际频度也增大了,下面我们看看其新的有效就近通信比值

380

93

=

=

'

V

E

θ

交叉交际比值

76

27

380

135

2=

=

?

=

'

=

V

e

a

m

p

p

q

σ

,二者均大于第一次的值,所以,可

以肯定的是,手机在解决符号失灵带给大学生的困扰的情况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往交往途径的限制,难以满足大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的需求。而在手机号码成为每个人身份的代码后,大学生可以容易低成本地和他人建立关系.

3.1.2 手机的角色——工具与玩具的矛盾

手机在大学生的生活视野中,通常状况下,有两种角色:工具与玩具。

手机的工具性是指手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出现在人同外界的联系中。但是需要并不是时时刻刻存在的,很多时候,手机处于闲暇状态,此时手机的角色就在发生转变,尤其是在人们极度无聊的时候,手机很自然的就成了休闲娱乐的玩具。手机也就是在工具与玩具之间不停的转换角色。

在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存在的前提下,存在于手机上的工具与玩具的矛盾双方是永恒存在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内容摘要】:20世纪末,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互联网以磅礴的气势加入了大众传播的行列,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网络很快得到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它已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结合大学生群体及网络的特点,探讨网络吸引青少年的动因,并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负面双重影响。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双刃剑;影响 【导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正在迅速进入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当前高校大学生更是能充分利用大学的便利条件,以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外语基础,畅游网络的海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用户中80%左右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这其中90%以上又都是大学生。为什么网络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笔者认为,要探讨这个问题,既要从主体(当代大学生群体)出发,也要兼顾客体(网络)。正是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网络交往方式相对于传统交往方式的特殊性,这两者叠合而共同造成了上述新现象。网络人际交往是对传统人际交往方式的重要补充,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正像很多新科技、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际交往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了异化。正确认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发挥其正面影响,规避其负面作用,使网络为我所用,在网络时代树立科学的人际交往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社会的特点、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网络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等方面。其中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虽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相关研究散见于少量报刊、杂志,缺乏对此话题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二是原因的分析上不够全面,主要只从网络的特点考虑;三是关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分析较为大略,研究的内容欠深入;四是研究成果应用性不强,提供的对策皆是泛泛而论,缺乏可操作的应对方法。本文在综合阅读多篇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主体的特点及网络客体的特点,分析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主要交往方式的原因;并根据以往文献分析,总结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正负面双重影响。 一、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主要人际交往方式的原因 大学生自身的特征是他们选择网络交往的内部动因,网络交往本身的特点,是大学生选择网络交往的外部诱因。 (一)主体(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社交网络现状与影响

大学生社交网络的使用现状 网络的普及,使得我们的沟通和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我们也越来越依赖网络。我们的生活已经逐步网络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学生群体构成了中国网络用户的重要群体,占到了26.8%,其中大学生占到七成左右。 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主力军,在社交网络上也是最为活跃的群体。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即Social Network Service或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主要是基于公共的网络平台,帮助人们建立、反映、以及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服务网络或社会化服务网络。目前国内社交网络平台主要有微博、微信及以人人网、开心网为典型代表的SNS网站等。 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交网络在塑造着大学生群体的社交模式和生活习惯,影响着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学生群体利用不同的社交网络工具建立并巩固自己的人际关系,分享着自己生活的点滴,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目前,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主要是通过移动端,而移动端的便利性也让大学生得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社交网络,使用时长普遍在1-2个小时。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主要活动是浏览信息,发状态和留言评论。 大学生选择社交网络的动机普遍是为了巩固已有的人际关系。一方面,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社交网络好友都是自己身边真实存在并且认识的人,通过社交网络结交新朋友在大学生群体中较罕见。另一方面,无论是在微博、微信还是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站上,关注好友动态都是大学生的首要选择。通过了解好友,关注好友在做什么,适时地留言评论来增进与好友之间的感情。尽管社交网络让我们具备了无限扩大交际圈的可能,但事实上,众多研究都表明大学生在虚拟世界的交往范围很大程度上与现实社交圈重叠,与身边的人如同学、朋友、家人进行网络交往的比例最高。 此外,获取信息和知识是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另一重要动机。通过在微博

关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目录一、调查报告 二、参考文献 三、附录 1、问卷样卷 2、问卷分析 3、心得体会

关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调查报告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中,人际交往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应当学会的重要技巧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当网络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热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也成为我们需要掌握的。相对于现实中的面对面,网络交往时乃是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是指交往主体在网络上发生互动,并在交往过程中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网络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网络主体逐渐形成网络群体,虚拟社区,甚至于整个网络社会。网络中得人际交往是主体的社会行动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随着信息时代的高数发展,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向纵深推进,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融入到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而今天的大学生是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热衷于人际交往,网络交往自然也不例外。据调查(以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为例)发现,目前大学生上网率已达99%,且有85%以上的大学生会高频率地使用各种聊天工具与网友进行聊天。由此不难推测,今天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群体中的一股主力军。网络交往自然而然的就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想要在网络中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也是我们大学生所期望的。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 1.使用聊天工具(QQ,MSN等)进行网上聊天。据调查发现,大 学生中拥有QQ号的已经占到99%以上,也就是说我们90后这 一代大学生使用的聊天工具主要以腾讯QQ为主,且几乎人人 都有一个。当然,还有同时使用其他工具的,比如MSN等都占

社交网络中的应用

在社交网络中应用 Web 2.0 疯狂代码 https://www.doczj.com/doc/535683170.html,/ ?:http:/https://www.doczj.com/doc/535683170.html,/DeveloperUtil/Article79761.html 社交网络定义 当我们谈论个网络时我们会联想到组在逻辑上或物理上互相连接实体诸如计算机网络的类物理网络可以以非常理想、非常高效方式规划、实现和管理然而当我们从物理网络转移到逻辑网络时可视化就变得愈加困难社交网络由最具智慧群体组成 —— 人类因此任何参和到社交网络中行为比如参和、管理和优化都会变得极其复杂并且和上下文有关 考虑到人种多样性我们可以在所有领域中建立多种类型社交网络这涵盖了从物理学家组成网络到由医生组成网络再到足球爱好者组成网络每种网络都具有自己独特关注领域、成员规模、地域分布、社会影响和目标这类网络管理不仅复杂而且还需要大量集体努力和协作曾经出现了无数社交网络但是只有少数部分最终实现了它们真正目标可见管理社交网络复杂性 个社交网络通常是由组具有共同兴趣和目标个人创建网络成员通常首先是组构建网络人然后通过传播来吸引更多人加入根据网络机密性这种宣传可以同时在公共和私有组中进行当达到了最小成员数后网络将开始它基本运营并朝实现目标方向前进社交网络成功主要取决于其成员贡献、兴趣和动力以及技术支撑或平台支持它们可以使沟通和交换信息更轻松从而能够满足特定沟通需求 实现社交网络并维护它们是最困难挑战的并且人们在过去曾提出很多机制来保持这种网络活跃度这主要是受到信息技术领域不断发展推动大规模计算机化以及电子商务(E-Commerce)强势面市也助力于此但总来说对于结构化支持需求在过去和现在都直存在Web 2.0 直是这领域中最伟大贡献者的我们将看到它如何成为这领域重要贡献者 什么是 Web 2.0 Web 2.0 试图通过以新方式看待社会协作来利用以电子方式联系起来人类力量这是社交网络和 Web 2.0 的间其中个共通点 —— 都将人类视为其支撑点 Web 2.0 主要用途是用许多新思路方法连接人员并利用集体智慧在这方面创造了许多新概念如:技术(Blogging、社交网络、社区、Mashup 和标记)、标准(XHTML、CSS 和 REST)和工具(RSS、AJAX、DOJO、PHP 和 Ruby)Web 2.0 强大功能是建立合作者和信息的间新关系 正如我们将在后面看到样构成 Web 2.0 各个部分帮助创建和维持社交网络Blogging 是社会交谈艺术已替代个人主页这可以更有力地表达思想和想法Wiki 在分布式团队(Team)中启用了协作供稿和创作标记或大众分类法是种协作思路方法可以标识信息小部件以增强任何网站WebSite功能并能更加快速地搜索所需信息Web 2.0和其他此类概念合并在起为实现和发展社会协作提供了理想平台

基于社交网络的社群生长模型_尤志强

第12卷第2期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Vol.12No.22015年6月  COMPLEX SYSTEMS AND COMPLEXITY SCIENCE  Jun.2015 文章编号:1672-3813(2015)02-0072-06;DOI:10.13306/j .1672-3813.2015.02.011基于社交网络的社群生长模型 尤志强1, 管远盼1,韩筱璞1,邓小方2,吕琳媛1(1. 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复杂科学研究中心,杭州311121;2.江西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南昌330022 )摘要:基于腾讯QQ朋友网络数据,针对实际的用户结群行为和社会群组生长过程,提出一种基于共同兴趣的类渗流的扩散机制,并进行建模和分析。在腾讯QQ朋友关系网络上的数值模拟实验显示,模型得到的统计特征与真实的社群结构基本一致,表明这一机制是实际社群生长的重要驱动力。研究为进一步对社群生长趋势预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社交网络;共同兴趣;渗流机制;兴趣扩散;结群行为;社群生长 中图分类号:N94 文献标识码:A Modeling  of Social Group Growth Based on Social NetworksYOU Zhiqiang,GUAN Yuanpan,HAN Xiaopu,DENG Xiaofang,LYU Liny uan(1.Alibaba Research Center for Complexity  Sciences,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1121,China;2.Software school,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China)Abstract:The structure of social group deeply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umansociety,but studies on this subject are relatively rare.Focusing on QQ friendship network,thispaper proposes a percolation-like diffusion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users′common interest to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clustering behaviors of users and the growing process of social groups.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real QQ friendship network of Tencent shows that the statistical fea-tures generated by our model accord with the real empirical properties of the group network.Itindicates that this mechanism is an important driven-factor for the growth of real social group.This work provides vital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on the prediction of socialgroup  growth.Key words:social network;common interest;percolation;interest diffusion;clustering behav-ior;group  growth收稿日期:2014-10-16;修回日期:2015-01- 16基金项目: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13R421062),CCF-腾讯科研基金(CCF-Tecent AGR20130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05040,11205042)作者简介:尤志强(1990-),男,浙江金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通讯作者:韩筱璞(1981-) ,男,山东曹县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与人类动力学。0 引言 社会网络结构特性研究一直是复杂网络学界的关注重点之一。在日常社交中,由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往往存在结群行为,它对社会网络的结构特性和动力学效应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般而言,这种结群行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无特定形态的结群行为,它纯粹由社交过程中个体的社交偏好自发驱动,所形成的社群结构一般没有清晰的边界和明确的标签,是一种隐性结构,往往需要采用社区划分算法进行有效识别,例如在某个社会群体内部自发形成的一些亚群体等。另一种类型,则是在清晰的社群标签下进行,例如特定的社会组织与机构、共同喜好等,人群在这些标签指引之下进行社群化的交往,它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 响分析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IT技术不断发展,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综合型社交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逐渐加深。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和问题进行了简略描述,介绍了当代大学生对综合型社交媒体的使用状况;接下来详述了具体的影响,列点清晰得分别讨论了一系列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最后提出合理利用社交媒体的呼吁,做出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影响 一、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高新技术与国际接轨,尤其是2001年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中国因为历史文化的差异与国情的特殊化,并没有直接引进国外的社交媒体工具,而是创造了很多诸如社交媒体,微博,嘀咕等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社交媒体工具。 随着网络社会化应用的发展,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成熟化,不仅再局限于初期的娱乐等需求,更希望可以借助网络对自身工作及个人发展提供帮助。网络平台的快捷、高效充分刺激和满足了这些用户的需求,在一系列技术支持下,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起来,在大学生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青睐,对大学生的社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根据最新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大学生正在使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正如某研究公司分析师查伦斯.李所说:“未来的社交媒体像空气一样,只要我们需要,他们就无处不在。” 二.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优点 1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共享性使文化作为无形的资产扩散到各地,使每个网民受益,达到“文化增值”的作用,也显示了文化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知识和探究未知的信心。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摆脱了知识的权威的从众心理,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2便于大学生产生协同学习的观念 协同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学习。利用互联网所构成的协同学习环境,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不受地域的限制,好比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实现指定内容的有效学习.同时网络还可以使教育者和学生形成协同学习的模式,通过网络大学生还可以向教育者提出问题,寻求辅导与解答。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3 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分享信息资源 社交媒体功能强大,堪称是一部百科全书,大学生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即能在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网络大大降低了知识的学习成本,节约了时间。使大学生为获得信息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被减到最小,这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可以分享好听的音乐,分享重大的新闻,分享诸多的视频……还可以分享许多实用的网站。善于利用的人可以从分享中获得许多有用的资源,为当代青年的学习工作提供举足轻重的便利与价值。 4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

收稿日期:2011-04-26 作者简介:王婷婷(1987-),女,陕西宝鸡人,2010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 一、绪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民对网络应用也逐渐深入,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网民在互联网上的重要基础性应用。网络因其匿名性[1]、虚拟性和时空的不一致性,使得人们在网络中的交往形式与传统的交往形式有所不同。特别是在社交网络中,不仅具备了一般意义上的虚拟空间中人际互动的特点,并且由于社交网络突破了原有网络平台的局限,促使网民在自我表达和互动过程中具有了足够的自主性,因而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互动的新形式。戈夫曼的戏剧论强调符号在互动中的作用,将人们之间的符号互动看作是一门表演艺术。[2]本文就试图以戈夫曼的戏剧论为出发点解释和验证在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的新特点。二、社交网络中的互动特点(一)社交网络中产生的新互动主体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互动的是实在个体,但是在社交网络中互动的则是ID 。ID 是Identity 的缩写,是指用户在参与社交网络时使用的身份标示。ID 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个体使用的名称,另一个是密码。在社交网络中,一部分网站实行的是实名制。以人人网为例,该网站鼓励用户以实名注册,上传真实照片,让用户在网络上体验到现实生活的乐趣。尽管网站提倡的是实名制,但是目前普通网民实名制认证的工作还相当欠缺。无论是人人网还是开心网,非实名的现象仍然普遍。所以,在社交网络中的互动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个现实个体在同一个社交网站上拥有多个ID 。现实的互动是发生在不同的个体上,而在社交网络中,两个不同的ID ,就意味着是两个不同身份的象征,那么它们都构成了这个社交网站的参与者,即使在现实中它们属于同一个现实个体。在互动主体中,根据各个ID 的不同表现,它们在该社交网站中会具备不同的地位和影响力。我们可以根据其影响力和参与度把ID 分成出色表现型、普通大众型和公共型。下面以人人网为例,就出色表现型、普通大众型以及公共性的各自的形成、特点以及相互关系做以概述。1、出色表现型该类型在人人网里被称作“人气之星”。“人气之星”是通过对其ID 所在主页的访问量而得出的。怎么才能够被大量的ID 访问到呢?一般说来,是由于这些表现出色型的ID 会有较于一般ID 更为活跃的网络行为。比如用户利用发布日志、更新相册等方式来吸引其他ID 的访问。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潜在声望的影响。譬如一个ID 长期以比较活跃的姿态发布关于某一主题的日志或者相册,并且获得众多参与者的认可,那么就会在该社交网站形成一种潜在的共识,其潜在的声望就已经形成,并且该ID 会保持一个比较多的访问量。 2、普通大众型 在社交网络中,虽然在影响力和参与度上不及出色表 现型,但是它们却构成了整个社交网络的大多数。这些普 通的ID 在社交网站中的表现并不稳定,它们中有些可能长期不对主页进行更新,有些可能只以浏览为主,有些可能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给予关注,或者只在社交网站中的某一个小圈子里比较活跃。对于普通大众型的ID ,就某个具体的ID 来说,它们在网站互动的过程中的作用有限,但是它们的数量庞大,是一个社交网站正常维持的基础。这些形形色色的ID ,无论是从思维方式还是兴趣爱好,都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才使得社交网站的互动变得更加丰富生动。 尽管就某一单个的ID 来说,它对于互动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社交网站中的互动本身就具有自由性,所以这部分普通大众ID 在互动的过程中就表现出了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3、公共型 这里的公共型表现在人人网上的“公共主页”。公共 主页是管理者利用相册、日志、视频等功能,展示信息并和关注者互动的一个平台,关注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留言、评论。公共主页区别于个人主页好友间一对一交流的方式,它可以传递信息给所有关注者,实现信息一对多的传播;同样,区别于个人主页互为好友需要双方分别确认,每一个关 注者都可以主动关注公共主页,并开始接受公共主页的新S h e H u i Y a n J i u

社交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46.67%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7、水的三态变化 浏览或者收藏各种帖子,发表言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6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 、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53.33%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了解同学近况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 27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90%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玩社交网络推出的各种游戏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3.33%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到网络集市买卖各种商品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21杯,食盐 6.67%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 视频。(课件展示) 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 把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消磨时间,漫无目的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11 水的形态 36.67% 变化的条件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0霜 9 我觉得社交网络对帮助我们通过舆论参政议政,影响决策者意见____℃以下 ] 雪 选项 水蒸气(气体) 12 15

关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调查报告

目录一、调查报告 二、参考文献 三、附录 1、问卷样卷 2、问卷分析 3、心得体会

关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调查报告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中,人际交往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应当学会的重要技巧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当网络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热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也成为我们需要掌握的。相对于现实中的面对面,网络交往时乃是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是指交往主体在网络上发生互动,并在交往过程中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网络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网络主体逐渐形成网络群体,虚拟社区,甚至于整个网络社会。网络中得人际交往是主体的社会行动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随着信息时代的高数发展,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向纵深推进,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融入到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而今天的大学生是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热衷于人际交往,网络交往自然也不例外。据调查(以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为例)发现,目前大学生上网率已达99%,且有85%以上的大学生会高频率地使用各种聊天工具与网友进行聊天。由此不难推测,今天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群体中的一股主力军。网络交往自然而然的就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想要在网络中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也是我们大学生所期望的。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 1.使用聊天工具(QQ,MSN等)进行网上聊天。据调查发现, 大学生中拥有QQ号的已经占到99%以上,也就是说我们90 后这一代大学生使用的聊天工具主要以腾讯QQ为主,且几乎 人人都有一个。当然,还有同时使用其他工具的,比如MSN

等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聊天工具功能强大,特别值得提出的一点就是其视频通话功能,这能够满足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的通讯要求。当然,与网友之间交流使用的更多的是“手说”这一方式。聊天运用最多的就是全文本的聊天方式,所谓全文本,是靠手试敲击键盘输入文字,进行交谈,固有美其名曰“手说”。 2.在BBS及论坛上发表意见进行交流。BBS即为电子公告牌,它 和传统公告牌有一定相识之处,但是有大大超过了原有公告牌的功能和地域限制,主要运用于集体信息发布,信息交流互相讨论,集聊天为一体的工具,也是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的最主要平台之一。大型尤其是各高校的校园网上,一般都设置有BBS,通过BBS,大学生可以非常便捷地了解到学校,院(系)的各种动态,以及自己希望掌握的其他信息。论坛与BBS其实并无本质的区别,在论坛上发帖与网友进行某一话题的讨论也是大学生经常进行的网上活动之一。据调查发现,有40%以上的同学愿意在BBS发言或在论坛中发帖与网友进行交流。大学生处于BBS中或论坛里可以自由自在的发言,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这也成为大学生喜欢的一种网络交流方式。 3.使用E-mail进行交流。E-mail即电子。据调查显示,有95% 以上的同学有自己固定的电子。通过申请免费电子发送和接收电子,也是大学生最便捷,最实惠的网络交往之一。由于电子可以一并传送附件,包括音频,视频文件,方便快捷。因此几

基于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的研究综述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19, 8(1), 27-33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535683170.html,/journal/sse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535683170.html,/10.12677/ssem.2019.81004 Research View Based on Online Social Network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odel Yanyan Luo The Glorious Su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Dec. 20th, 2018; accepted: Jan. 3rd, 2019; published: Jan. 10th, 2019 Abstract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has become a popular social media platform with its unique communica-tion advantages. According to 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odel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combined with the infectious disease dynamics model and the influenc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search object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online social net-work propagation model proposed by scholars is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different re-search theories are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The research theory is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and finally,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research methods, I will put for-ward my own thinking on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words Social Network,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fluence Model, SIR Model 基于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的研究综述 骆彦彦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20日;录用日期:2019年1月3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10日 摘要 在线社交网络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针对在线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的形式特点,结合传染病动力学模型以及影响力模型,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将学者提出的基于在线社交网络传播模型进行分类和总结,并对不同的研究理论进行综合叙述,最后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思考。

浅谈网络社交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网络社交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以“人人”为例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发展同样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方式。社交网络在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本文希望指导当代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社交工具。 关键词:网络社交、大学生、人人网 ⑴有这样一道算术题:假设你工作一个月,第一天挣一分钱,此后每天挣的钱都比前一天加一倍,最后能挣多少钱?也许我们会想,第一天才一分钱,即使一个月后又能有多少呢?可结果却令人吃惊,因为假设你从新年第一天起开始实施这个方案,到11月份最后一天,你在这一年挣的钱会超过1000万元。假使1月缩短了3天,那么只能挣130万元,也就是说,当食物呈增长的时候,最后3天的意义非比寻常。 这是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讲的故事,他得出的结论是,“在电脑和数字通信的发展上,我们正逐步接近最后的3天!”这说明,互联网正以非比寻常的速度发展着。互联网的发展,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和交流工具。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当地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信息采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BBS论坛、网上交友等。⑵调查发现,有93.0%的大学生已注册为人人用户,100%的大学生是QQ用户,95.7%的大学生表示手机是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在大学生的网络虚拟社交活动中,以分享、评论、发布状态、撰写日志等为主要手段发泄生活中的压抑,交流思想情感所占比例最高,为33.6%;其次为玩网络游戏或社交网络类游戏,所占比例为25.1%;聊天交友(以拓展社交范围为目的)为21.8%;最后为交流学习经验,互相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19.6%.在虚拟网络社交平台中,有33.2%的大学生表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45.8%的大学生表示真正表示上的朋友有2-5个;有20.9%的大学生表示和自己一起进行网络游戏的朋友有8个以上.有45.7%的大学生表示每天通过网络方式交流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32.6%的大学生为2-3小时;15.2%的大学生为3-5小时;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6.5%。以上数据表现了网络社交的现状,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例如:大学生在上课,寝室都花大量时间在网络上,大大压缩了学习时间。其次,大学生上网主要在休闲娱乐,且时间较长有沉迷网络的潜在危险。因而,本文将以“人人网”为例浅谈网络社交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分析其利弊,进而促使大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社交。 一、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为何引发大学生的追捧?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这为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提供了便利。网络社交具有快捷、方便、灵活等特点,为大学生开凿了一个广阔的信息渠道,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各种网络上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汲取各种营养来发展和壮大自我。人人网都开设公共主页、“新鲜事”、“最近来访”、“寻找好友”等功能,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功能找到许久未联系的好友,能够经常看到以前同学的动态以便保持联系,促进友情互动,共同提高。⑶现代生活中,“交往、对话和沟通,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本质和精髓。”网络社交以其社交信息量大,网络社交号召力强、提供表达宣泄和娱乐空间等特点吸引着大多数的大学生。此外,⑷在“五一劳动节”前夕,人人网携手气候组织,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出了“人人”携手木木成林活动,邀请千万用户共建百万森。在人人网的活动主页上,网友可以为爱心树浇水,每一万次浇水可捐助一课真实的爱心树。无疑,通过参加网络社交活动,增加同学们的保护意识。在我的观点

网络社交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潍坊学院《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报告 学生姓名:高振科 所在院系: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建筑学 学号:10281250137 任课教师:赵爽 2012年5月

网络社交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1.选题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使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第二空间。随着网络虚拟社交的不断普及,这种新的交际方式已在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方式、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乃至行为规范。那么,网络交往究竟对大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学习小组以“大学生网络社交”为主题对潍坊学院的所有在校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利与弊,以及大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网络交往 2. 选题目的与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一些专家学者不无夸张地说,“网络文化”是继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形成,以及活字印刷的发明之后,人类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为了弄清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问题的基本情况,我们学习小组对我校全曰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大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研究网络社交对大学生诸方面的利与弊。 一、调查时间:2012年4月1号到2012年4月30号 二、调查地点:潍坊学院

三、调查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内容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级,使用哪些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网站的时间长短,使用社交网站对于其日常生活的影响,登陆社交网站的时间长度,频率,登陆社交网站的心态,原因,生活中如何获得信息等等。 四 .内容: 一、调查背景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已经进入各个领域,无论在经济、政治、日常生活或者军事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网络已成为这个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网络文化这一新兴文化正在我国迅速普及,由于其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迥异于以往所有的文化,这就必然会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现在,网络文化已经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那么,网络文化究竟对大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 本次调研我们学习小组采用的是随机问卷调查为主,访谈和文献研究为辅的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上网的动机和意向;二网络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哪些冲击和变化;三是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为了了解这一问题,我们三人组在针对我院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名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随机问卷调查。共发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有哪些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有哪些 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置身于网络空间,并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网络人际交往是在网络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孕育而生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内容。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 1、网络人际交往的隐匿性 网络的最显著特征是它的隐匿性,在网络中可以轻易的隐匿自己的身份和身体,不再有现实交往中身份、外形、气质、语言表达能力、贫富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而不必担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网络人际交往的开放性 传统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常受到很多限制,具有条块性。比如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交往方式。大家在交往中不自觉的形成了不同的小圈子,不属于同一圈子的人很难进入到另一领域的交往圈子。这也就意味着想要进入一个交往圈子前,必须先具有某一种身份。而网络则不需要这样,对所有

有条件上网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是完全开放的,没有条块的限制,没有交往圈子的限制,只要你愿意就可以融入到另一群体中去。 3、网络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网络上的所有信息、文化都是开放的,是大家可以共享的资源,所以网络上所有人在获取信息和交往的时候也是平等的。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交往通常会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根本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由于身份、出身、年龄、性别、经济等现实因素的不平等,必然使得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渴望和追求的人人平等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但网络恰恰给大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实现毫无利益冲突的精神地位平等的平台,使大学生平等交往成为可能。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1、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 由于人际交往通常受地域环境和生活范围的限制,范围较窄。而网络的出现使人们可以与在线的世界各地的朋友建立和保持联系。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与任何在线的朋友视频聊天,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千里之外的朋友表达心声,可以通过论坛与网友讨论问题。只要一部电脑,有网络,就能以极少的经济代价维持这种超时空的人际交往。这些使得学习时间紧,生活圈子狭窄,同时又经济实力薄弱的大学生拓展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

关于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

关于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 社交的逻辑 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是一个很久就开始的事情了,以下列出4个基础论断,作为后续产品论述的前提(其实很多在产品中体现的还很不好)。 关系对人的影响在于,六度分隔所描述的是弱连接,通过弱连接,我们可以传递消息,创造合作机会;但如果关注人们之间是如何互相产生影响的,就必须关注强连接,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将称为“三度影响力原则”(人类行为深受三度以内朋友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既包括行为习惯上的影响,也包括观念上的影响。 群体对人的影响,主要是极化,即群体愚蠢或群体智慧。理论上,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分工互补,就可形成紧密的群。《乌合之众》里讲到,群体对于个体有着极端放大和缩小的能力,可以没有责任的暴虐成为暴民,也可以用高尚情感使之舍生赴死(领袖们打动群众需要言之凿凿,信誓旦旦的重复和强大意志的感染)。情绪化、简单化和跟随成本大大降低,是群对个人行为带来的影响。新浪微博的运营,就是典型的时尚流行话题带动,名人引导,最后完成群体讨论和活跃的。 另一方面,群体是可以产生超越个体的群体智能的,《失控》里称之为“涌现”(整体才具有,孤立部分及其总合不具有的性质)。这个在人类社会尚无很好的范例,亚马逊的相关商

品精准推荐,可能算群体预测吧,但在自然界涌现有很多范例,比如水分子朝一个方向运动会形成漩涡,白蚁可以构筑相当于人类数千层楼高的蚁巢,且通风卫生情况良好。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李晓明教授为《大连接》一书所写的推荐语:“社会网络”不仅是‘网络’更是‘社会’,深合我心。互联网的社交产品,就是要遵循规则,帮助用户使用、经营、扩展其社交关系,将整个社交网络经营成良好运转的虚拟社会。 社交的产品 社交产品主要论述四个部分:关系社交产品、内容社交产品、服务社交产品和社交产品的运营。 关系社交产品 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市前公开信中写道:“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人们分享得越多——即便只是与密友或家人分享——文化就越开放,对于他人的生活和观点的理解也就越深。我们认为,它能够创造更多、更强的人际关系,并帮助人们接触到更多不同观点。”这就是平台型的关系社交产品的主要思路。 实名动态(FEED)、好友关系(推荐)、个人主页(Profile)是关系社交产品的基本构成,持续不断的优化FEED的聚合和展现形态,进而激励更多的分享(含评论转发),不断基于标签推荐用户添加好友,不断引导用户浏览好友的个人空间,以此完成关系链的活跃和建设,其中相册、日志、活动和投票,是关系社交产品的基础分享应用和UGC内容来源。

社交网络的网络模型资料大全

从信息传播、用户行为、网络结构等角度讨论社交网络的网络模型 第十五组-第九题 小组成员:李国清,毕嘉鸿,孟凡辉,胡升波 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即社交网络,是人们根据六度分割理论创立的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广义的说,一切将建立关系功能视为互动核心的网络产品都可以归于SNS的大概念之下,典型的包括Facebook、人人网、开心网等,国内知名的微博比如新浪微博,除了信息发布,也全面整合了各种社交功能,比如聊天、微群、分类汇聚的社区等,所以也属于SNS应用范畴。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的早期理解。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比如蜂巢网Artcomb,Friendster,微软的Wallop等。但熟人的熟人,只是社交拓展的一种方式,并非社交拓展的全部。因此,现在一般所谓的SNS,其含义已经远不止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比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凝聚(如贴吧)、根据学习经历进行凝聚(如Face book)、根据周末出游的相同地点进行凝聚等,都被纳入SNS的范畴。 SNS网络结构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组成:用户、内容、社会网络、工具。这种结构通过建立低门槛的参与方式,使用户能够简单方便地贡献内容,又通过订阅机制帮助个人运营社会网络,建立滚雪球式的反馈模式,有效形成了诱发网络效应的机制。

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社会正在悄然形成。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即网络社交。网络社交以其快速、便捷、廉价等优点,成为了大学生日益喜爱的新型社交方式,并迅速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针对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社交各方面的状况,并对其中的一些相关因素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差异 一、调查背景及问题 信息技术革命作为一种伟大的生产力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料,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全球,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社会正在悄然形成。网络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网络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入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特别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广泛建设以及校园内外Internet网的开通。大学生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lc)2001年1月的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0年底,中国网民已达2250万人,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全国高校大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已达网民总数的40%左右。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已成为我国网民的主体。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社交理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今天在人们的社交范围中,网络社交占了一定比例。尽管这不是人们社交方式的主流,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人们对网络社交抱有浓厚的兴趣!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常用的网络社交方式是哪些?他们的网络好友有多少?每周所花费的上网时间有多久?是否存在某些原因导致其上网时间产生差异?大学生上网的动机有哪些?笔者在这篇论文中所报告的一项调查研究希望能够就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