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1 异常变态的心理学_接近耿文秀的课件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1 异常变态的心理学_接近耿文秀的课件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1 异常变态的心理学_接近耿文秀的课件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1 异常变态的心理学_接近耿文秀的课件

提示:本组是分工完成,因此前后的编排体系以及表述方式可能不同且内容比较多,大家复习时最好手头上有一份考纲,这样可以比较清晰整个复习脉络,同时也能分清重点在那里(考纲里标出了那些章节是重点)

1.变态心理学(20分)第一组整理

第一章研究和对待“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从历史的角度看);

第二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疾患的病因学研究(为何同样的遭遇,张三NORMAL而李四ABNORMAL,研究“遗传的…”和“环境的…”两方面对人的影响);

第三章研究方法与临床评估、诊断及治疗(怎样评估?涉及到“面谈”--INTERVIEW,面谈的基本原则,提供心理服务和研究变态心理学的基本伦理原则);

第四章焦虑障碍(包含强迫症、社交恐怖、广场恐怖等);

第五章心理障碍(即心境障碍,包括MAJOR DEPRESSION重度抑郁、与之相反的躁狂,以及两极兼俱的双相障碍);

第六章精神分裂症(精神障碍中最严重的疾病,因无处方权,故不是心理咨询对象,但应了解并需及时转介);

第七章与发展相关的障碍(人的一生是发展的一生,特别是生命早期出现的:如MR精神发育迟滞、autism 孤独症自闭症、更常见的是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第八章进食与睡眠障碍(现今在我国少女中患贪食症和厌食症的已较多见);

第九章人格障碍(在人际交往困难、人际关系缺陷和有着种种心理问题的人群中此类障碍存在较为普遍,另在吸毒者、失足青少年、违法犯罪分子一类人群中人格障碍发病率较高);

第十章老化与认知障碍(老年痴呆dementia);

第十一章生活应激;

第十二章化学物质成瘾障碍(吸毒、酗酒、药物成瘾--如安眠药);

第十三章同性恋、性别认同障碍与性行为异常(注:同性恋并非性变态。其他相对应的有变性者和性变态,如恋物癖、虐待癖等)。

第十四章心理健康与社区心理卫生

(1.1)第一章研究和对待“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

(1.1.1)第一节对“异常”行为的界定

对“异常”行为的界定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注:界定并没有截然划分的一条线,并非“非黑即白”,而有着广阔的“灰色地带”)

1、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

2、统计学标准;

3、理想模式标准;

4、功能标准。

1、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

A、“特立独行”/非“中庸之道”

B、跨文化/跨时空差异

C、性别差异

D、异常行为遭遇的羞辱/诋毁/排斥

对于不同文化、不同行为有不同的认定,是一个动态,有时空的差异。

2、统计学标准:(相对客观)

(1)心理测量/标准量(差),(如:人格,智商,有量化标准)大多数人分布100分左右(即界于85-115分之间可视为基本正常),15分为一个标准差,只有低于或高于两个标准差才可视为较

为明显的“异常”。

(2)所谓障碍/困惑/痛苦/发作频率(关注)

(3)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持续时间

(4)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症状的项目多少(释:如抑郁、多动症等:其量化标准差、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项目多少几方面都达到相应的症状标准,才应考虑和确定是否是障碍,困惑……)

3、理想模式标准:

(1)官方提倡

(2)社会主流文化的赞赏/认可(3)绝大多数的人接受/模仿(4)自我认同/遵从

4、功能标准:

(1)生理功能:生理检测指标

(2)心理功能:心理测量指标(身心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

(3)社会适应功能:社会操作标准(即人际交往状况,包括家庭关系等或者说:是否能被他人理解接受)

(1.1.2)第二节从古代到中世纪的蒙昧与黑暗

1、人类早期对“异常者”的敬畏(原始部落土著民族的萨满——巫医,其心理“异常”如“幻觉”被认

为是与天地相通)通灵——沟通上天/人世间/地府“魔鬼附身”(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古代人认为月亮、星辰、潮汐、山川精灵、地狱、魔鬼等都可能使人“发疯”。(释:人类文明发展的悖论——对于自身的了解是最为晚期的,而最遥远的东西反而是令人最为敬畏和最早开始研究的,古代文明基本如此。原始人类和古代人们对星象学、天文学的研究有非常详尽的记载,并认为大自然的种种奇妙现象是引人发疯的原因,即把人类的心理异常归结为是外在的东西。)

2、黑暗的中世纪与文化复兴:对待精神障碍、无论是态度还是治疗,文艺复兴时期都离理性的光芒很远。

(引言恩格斯:“中世纪是黑暗的,把古代文明一扫而光。”)驱魔——残酷的人身折磨(头颅上钻孔凿洞,把魔鬼驱出)贫民收容所(由基督教“上帝爱人”的修道院创办)——“疯人院”(不给他们治疗)——精神病院(现代精神病院的发展史)引书:《巫之锤(降妖锤)》(起了非常恶劣的作用)引图:《教堂的壁画》)(驱魔的过程中,妇女群体是主要的替罪羊,例‘HOW CHARMING YOU ARE’)质疑巫/魔作祟如放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治疗方法,从古代一直沿用到中世纪乃至近代,无论是生理疾患或精神障碍均采用此法(此乃西方最早的外科手术并由理发师“操刀”——剃头刀)。

(1.1.3)第三节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皮埃尔(1745——1826)于1796年在其法国巴黎精神病院改革,首先要求(首倡)对精神病患者施行人道主义待遇(是“患者”而非“疯子”),第一次打开锁链——是人类精神卫生的里程碑,也是法国大革命(1793年)的产物。补充: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并不全面(实为“男权宣言”),其后的拿破仑立法中规定:女人、儿童和疯子不得享受权利。另有之前的“野兽法案”——认为“疯子”是野兽,不具备人的权利和尊严,疯人院成为“旅游胜地”好似“动物园”

艰难而漫长的进步:

1、对心理障碍、精神疾患的迷信偏见仍普遍存在。

2、心理疾病患者仍然是个人、家庭以及社区的污点和耻辱。

3、并不人道的治疗方法进步:紧身衣、“心理外科手术”(引例英国肯尼迪总统的大姐拒绝进修道院

所办的女子学校……,被其父送至纽约的伊利莎白医院做手术——后来刺杀里根的辛克来也住

此)……

4、新药物的研制——大剂量镇静药物注:“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属过时术语,现采用

DSM-IV-R(《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四版修订版)。

催眠(早)与精神分析:

1、安东*麦斯麦(维也纳医生1734——1815)——“动物磁性催眠”现催眠的暗示。(引图麦斯麦在

巴黎的诊所)释:“歇斯底里hysteria【医】癔病; (特指女人的)歇斯底里”指女人子宫在腹腔

中游荡,未被固定而出现的症状(据说极为适治于“麦斯麦术”——“催眠术”——“诈骗术”)。

2、沙可(1825——1893)严肃的神经病学家。强调精神疾病与神经系统有联系,认为“歇斯底里”

是神经系统的缺陷(传导中出了问题),“麦斯麦术”还是有效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催眠,强调只能在“歇斯底里”的病人中适用,扭转了人们对催眠的看法。法国另一南希学派与之认为

相反——不一定是歇斯底里症其他症状也能用催眠(只要是受暗示性较好的人均可适用)。沙可

在晚年承认了南希学派。

3、弗洛伊德(1856——1939)早期学习催眠,后来放弃。其通过O.安娜(假名,确有其人,著名的

女权运动家)案例发展了“自由联想”治疗,帮助安娜进行精神分析,引导她从压抑的状态中走出。

4、克雷佩林(1856——1926)(现代精神病学之父):对现代精神病学的影响极大——进一步强化精

神障碍是由脑功能缺陷(神经系统)引起,并对精神障碍进行合理分类(如把躁狂、抑郁等和精神分裂症分离),这对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有极大促进。

行为主义的崛起:

华生(1878——1958):华生与其助手莎莉、雷纳完成了“条件的情绪反应实验”,使小艾伯特发展出了对小白鼠的恐惧(条件“强化”)。华生希望将精神心理纳入自然科学,并提出——人的行为都是环境塑造的(通过环境可以使人产生异常行为,也可通过环境矫正)。1920年,华生发表了《宣告行为主义的产生》。

行为主义疗法:

1、琼斯(1896—1987):华生的学生之一,最早采用行为技术(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儿童对小动物

(例狗)的恐惧,行为疗法的先驱。

2、沃尔普法,在南非开业的精神病学家,自1950年代发展了一套治疗不同恐惧的行为技术程序—

—系统脱敏法(列出恐惧等级,一步步消除)

“反精神病学”运动(20世纪60年代,对今天有深刻影响)

1、沙茨(犹太人),出生于匈牙利的美国精神病学家,“反精神病学”运动的代表人物

2、代表作《精神疾病的神话》1961年?1974年?

3、坚决主张精神障碍与不合习俗的行为不一定是疾病或犯罪,其强硬和极端的批评(认为所谓精神

疾病是人为的“标签”,即是统治阶级和有钱人对穷人、持不同证件者和不遵从传统者的排斥)

至今令很多精神病学家反感,但有助于引起社会重视以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地位和待遇。——(尽

管过于极端,但极端中也包含真理,革命有时也需“矫枉过正”)

“非住院”运动(David L.Rosenham)——与沙茨“反精神病学”运动有关

1、“神志健全者显身于非神志健全者之地”——〈〈科学〉〉杂志1973 年 1月 19日八位假病人被诊

断为精神分裂症入住精神病院,经过7-52天被准许出院,但仍被作出“缓解期”诊断,备受批

评的实验激发社会的反思——如何更加人道地重视精神病患者权益

2、康复中途站

3、家庭接纳和支持

4、社区防治,社区康复,住院剥夺一个人的合法权益。(从此美国社会不再强制精神病人住院,除

非对社会有危害。引申思考关键词——“强制收容”、“流浪汉”、“乞讨者”……)

(1.1.4)第四节新世纪的曙光

1、人道主义的新世纪:“以人为本,高度尊重人”(平等和民主的意识)

1)重视审视“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个人的健康、权益和人格尊严)

2)“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共识。

3)个人空间的扩展。(更加民主、人道、宽松的自主选择)

4)更加尊重个人隐私权。(提供帮助,不是猎奇)(“龙生九子、大异其趣”即龙生九子均不成龙,各有所好——强调个别差异)

2、新药物的研制/开发:

1)积极利用生命科学,脑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2)强调人类功能的康复,重归主流社会。

3)最大限度减少副作用。

4)普通人群经济上能够承受。

3、心理健康服务的扩展:

1)老人世纪对老人心理健康的特别关注。

2)关注新千年儿童的特别问题,虐待、忽视、抑郁、性骚扰……

3)社会弱势(如女性)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妇女,少数族裔,同性恋者,AIDS……

4)信息社会新问题,网络成瘾,信息垃圾,泛滥,社会退缩……

4、发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1)重在预防,以公众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

2)整合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创造健康的生态环境。

3)发展积极的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网络,广泛应用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群体参与的治疗技术。

1.2第二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疾患的病因学研究

1.2.1第一节心理疾患的生物学因素研究

1、遗传因素(遗传基因):

1)积累的研究证据提示遗传因素在重症精神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精神分裂症与发病生物学因素似乎大于环境因素。孪生子研究(研究环境与遗传关系)Mcclearn netal 1997 瑞典科学家对110个同卵孪生子,130个异卵孪生子直到80岁。跟踪研究。研

究发现IQ相同达60%,而且整个一生都保持稳定,记忆及空间感知能力一致性保持在32%到62%,人格特质如羞怯或活动水平则达30%t到50%。(特别是同卵,其余不能解释就是环境。)

*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

?所有的重症精神疾患者都不是单单某一基因所能造成的。

?Eric Kandel(白鼠作实验)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83年提出,学习过程不仅仅影响到行为,细胞的遗传结构可以因学习而改变

?素质——应激模式遗传素质即遗传的素质倾向性或易感性(但发不发病还是要取决于后环境)。

?遗传——环境互动模式我们的基因影响着我们怎样创造我们的环境。

2、神经系统与行为:

1)、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着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2)大脑用大约140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操纵着,我们的每一个思想和动作。现代药物主要治疗大脑边缘系统的。

3、神经递质:(神经生化研究)

1)中枢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以传递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

2)第二信使:改变与膜的通透性有关的蛋白分子的形状,从而产生膜电位的变化。

1.2.2第二节心理疾患的环境因素研究

1、家庭功能:父母是否担负起教育支持子女的功能。

家庭氛围家庭交流模式

父母榜样基本做人态度做人价值观

亲子关系子女可以看出父母婚姻状况

2、社会文化社区文化如日本,孩子上学很重要,孩子第一天上学,妈妈穿上职业装和孩子上第一堂课很重视。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约束和压力:社会习俗、舆论对人的濡染塑造:

1)、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影响。

2)、社区文化、群体亚文化。

3、生态环境:

1)海拔高度、地理气候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原人的坚韧,草原人的豪爽,水乡人温润……

2)自然资源、物产:喜马拉雅山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匮乏的自然资源逼使客尔廓人骁勇彪悍,外出做雇佣军,夏尔巴人吃苦耐劳,充当登山向导……

3)人口密度(如城区交接),居住方式。

4)生活方式,饮食习惯。

5)环境污染。

1.2.3第三节人类个体的自我塑造(最重要的有六点)

1、个体的人格特征:认知习惯、情绪表达与调控、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通过后天和环境相互作用自

己主动塑造)。

2、个体的自我教育:

善于学习,紧跟时代前进步伐。

善于自我总结反思,主动把握人生目标,勇于自我分析自我矫正。

自尊、自信、乐观豁达、勇敢坚韧。

3、自我塑造人格、性格决定命运:

个体的社会资源利用度与人际关系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储备;

个体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主动积极性;

个体的社会资源利用度;

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支撑和制约。

4、人格结构:

人格倾向性:导引系统、动力系统。

人格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5、一生发展,终身学习:

现代人类成熟前趋,老化后移;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学会学习,自我教育;

6、个体的应激应对方式:

不逃避,正面迎战,动员自身全部潜能;

积极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主动求助;

自觉学习多种应付策略;

不怕失败,对抗挫折,坚持努力。

1.3第三章研究方法与临床评估及治疗

1.3.1第一节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概念:

1、假设——基于理论和经验,推出的观点或命题,期望通过研究数据和材料获得支持、验证或拒绝

否定。

2、研究设计——检验假设的方案,受提出的问题假设以及操作实践的影响。

3、自变量——其值在原则上独立于其它变量值而变化的变量。

4、因变量——其值在原则上依据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值变化之结果的变量。

二、个案研究:

1、深入研究一个或多个个体,研究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生理模式。

2、个案研究依赖于研究者的客观观察,并不做任何努力去改变或控制被试的行为表现,研究者在观

察中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以对被试的症状做仔细的描述。

3、弗洛伊德从O·安娜的个案中发展出“自由联想”法。沃尔普从200个案例中发展出“系统脱敏

法”。

三、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1、相关——两个变量之间的统计学关系,而非因果关系,设计相关研究以发现心理障碍或行为表现

等现象或变量是怎样出现的是正相关或负相关。

2、实验研究:实验设计,实验组——对照组(如罗森坦尔效应),双盲控制(试验者并不知道,谁

是试验者。)重复实验——检验

1.3.2第二节临床会谈

§临床会谈(Intervien)

最主要/最常见的临床手段,用以了解求诊者几乎所有的信息(健康状况、症状、家庭背景、生活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生活史等)既可以是治疗的引导或开端,也可以是治疗本身。

§临床态度:

1、重在面对求诊者个体的“特殊规律的研究”。

2、为面对的“这一个”求诊者服务。

§信息采集贯穿临床会谈始终

1、求诊者为什么前来求诊。

2、求诊者个人生活史(发生过的有影响的生活事件、病史、求医史……)

3、求诊者的饿家庭背景。

4、对求诊者有重要影响的任务和事件。

5、采集所需信息的临床会谈导向。(通过询问、提问)

§临床会谈的功能之一治疗

倾听——宣泄

引导——自我分析

启发——认知转变

指导——行为改变§临床会谈方式

1、灵活性会谈(非结构性会谈)——以临床判断与个人风格而自由发挥。

2、标准会谈(结构性会谈)——事先列出目标行为、症状、事件等欲了解的会谈清单,包括措辞、提问

顺序、反应记录、反应评估等都事先明确。

3、半结构性会谈——介于前二者之间。

§临床会谈要素

1、背景:一般都在诊疗室,办公室里进行,但也可能应求诊者的要求

在求诊者家里,甚或

室外,公园等任何不受干扰可保证隐私的地方进行。

2、咨访信任:接纳、理解、真诚、尊重。

3、交流:选择适当语言真诚倾听,适时沉默,引导提问、支持鼓励……

§临床会谈的提问

1、开放式:激发求诊者主动反应,自由交谈,自己所愿意谈论的事件,情绪等。

2、推进式:鼓励求诊者尽情讲述。

3、澄清式:鼓励求诊者进一步澄清或详述。

4、质疑式:对求诊者叙述中的前后矛盾或不一致提出疑问要求确认。

5、直截了当式:建立起信任关系,由求诊者掌握主动之后直接提问既准确又有效。

§临床会谈类型

1、接收(入院)会谈:对求诊者介绍有关心理诊所的情况,以便咨询或治疗的开展。

2、诊断性会谈:聚焦症状,了解病史,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以便准确界定求诊者的问题所在。

3、病史会谈:采集求诊者的成长历程,家庭背景,目前的社会文化状况等。

4、会诊会谈:由资深专家会诊。

5、筛选会谈:简短的检验以决定转介,出院或暂停治疗。

1.3.3第三节评估检查

§多轴评估和诊断

通过临床会谈检查/评估精神状况临床心理测试实验室检查,发现/排除器质性病变多轴评估和诊断:前3轴构成正式诊断和评估,后3轴为诊断提供补充资料。DSM—IV《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

§通过临床会谈检查/评估精神状况

1、意识状态:自知力,定向力,谵妄。。。。。。。

2、认知过程:是否有认知扭曲,妄想,幻觉。

3、情感表现:占主导的情绪状态,情绪稳定与控制,情绪表现与环境是否匹配。

4、意志与行为活动:自制自控能力,行为活动的目的性,与环境的适应性。

5、危机评估。

§临床心理测试

智商测试

情绪测试

人格测试

分类的筛选测评

§实验室检查:发现/排除器质性病变

1、影象学检查

2、脑生物电/脑

§多轴评估和诊断

轴1:临床精神障碍可能成为临床焦点的其他情况

1、临床综合症

2、虽不属于精神障碍,但是需要注意或处理的焦点。

轴2:人格障碍和特定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自闭/孤独症)

1、主要诊断

2、排列多种诊断的次序

3、暂时性诊断——资料尚不足以做肯定诊断

轴3:——一般躯体状况排除或确认器质性疾患对精神状态的影响。

1、当前的躯体健康状况。

2、器质性疾患或病变与临床综合症的关系。

轴4:社会心理环境

1、生活事件表。

2、心理社会紧张刺激的严重程度。

轴5:精神功能总评估

适应功能——社会关系,学习/职业,对立,对空闲时间的利用……

前一年内适应功能的最高水平。

1.3.4第四节心理治疗

1、心理治疗的目标

2、影响心理治疗的范畴与形式

3、影响心理治疗的技术

§心理治疗目标

1、心理治疗目标提高社会适应功能JE.Hokanson的分类,1983

2、危机管理——危机干预,自杀干预,冲动/爆发性行为管理。

3、行为改变——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

4、情绪体验矫正-减缓/去除持久存在的负性情绪或消极的人际交往体验。

5、领悟和改变——对自我生存意义/现状的领悟,并下决心做出改变,以提高社会适应功能,提高自我

能感 Self—efficacy。

§心理治疗范畴与心理治疗形式

L.R.Wolberger沃尔伯格 1968 划分心理治疗范畴

A.支持性

B.再教育目标的领悟治疗

C.人格重构目标的领悟治疗心理治疗形式:个别治疗,团体(小组)治疗,家庭治疗,婚姻治疗。……

§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

1、精神分析心理治疗——通过自由联想揭示无意识冲突,消除自我防御,宣泄潜意识中的痛苦,升华本

我冲动,促进自我成长,重构健全人格。

2、行为治疗——条件作用,系统脱敏紧张,放松训练。

3、认知治疗——改变认知过程/认知观念,以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

4、心理治疗技术的整合/综合/联合。

总结如下:

一.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实验研究

二.变态心理学的评估检查:实验室(排除器质性病变)

临床会谈(评估精神状况)

临床心理测试(IQ。EQ。人格。分类筛选测评)

三.多轴评估:

轴1—临床精神障碍

轴2—人格障碍和特定发育迟滞(精神发育迟滞。自闭/孤独症)

轴3—一般躯体状况

轴4—社会心理环境

轴5—精神功能总评估

四.心理治疗的目的:提高社会适应功能

五.心理治疗的形式:个别疗法。团体(小组)治疗。家庭治疗。婚姻治疗。。。。。。

六.心理治疗的方法:临床会谈(可做治疗的开始和引导,也可以是治疗本身)

1.信息采集

2.会谈的三种结构(结构性会谈/灵活性会谈/半结构性会谈)

3.提问的四种方式(开放式/推进式/澄清式/直截了当式)

4.任务(倾听/宣泄;引导/自我分析;启发/认知转变;指导/行为转变)

七.心理治疗的技术:

1.精神分析治疗

2.行为治疗

3.认知治疗

4.心理治疗技术的整合

1.4第四章异常心理学——焦虑障碍

1.4.1第一节大概念

焦虑

定义:负性情绪状态,伴随着生理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将来的忧。

类型

物质性焦虑--在焦虑易感性上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

状态性焦虑--(与环境有关)——对紧张烦恼的主观情绪反应并唤醒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性,随时间不同其强度和波动性发生变化。(主观认知很重要)

症状表现

自我感觉迫近的危险感,担忧,紧张,不能集中注意力,即刻崩溃,感觉逃避和摆脱现状的强烈愿

望。

行为表现行为逃避,言语异常,动作协调困难,解决问题无能。

心理/生理反应心率/呼吸加快,不规律,胸闷心悸,肌肉紧张,震颤,血压升高,手脚出汗,胃肠功能异常,腹泻,尿频……

恐惧

定义

面对危险而即刻产生的警戒反应,强烈的情绪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能量的急剧迸发以驱动战斗或逃跑(fright or fright)。

惊恐

惊恐发作与情境相关,非预期的突然的强烈恐惧与极度的难受。

三者间关系

恐惧与目前状况有关,而焦虑是指向未来,惊恐发作则是与情境相关,但实际并不存在真正危险的身心反应。

1.4.2 第二节广泛性焦虑障碍GAD

症状表现

1、难以控制的焦虑和担忧"自由浮动性焦虑"Free —floating Anxiety

2、担心的期待(Apprehensive Expectation)——核心症状:总担心要发生什么不好的事,但并

没有确切所指,而是一种泛化的担忧。

3、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肌肉紧张,易感疲倦,思想难以集中。

4、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心悸,呼吸急促,多汗,腹泻,尿频,头晕……

5、过分警觉,易激惹,睡眠障碍。

美国DSM-4描述

基本特征为泛化且持续的焦虑,不局限于甚至不是主要见于任何特定的外部环境(即"自由浮动")。如同其它焦虑障碍,占优势的症状高度变异,但以下主诉常见:总感到神经紧张、发抖、肌肉紧张、出汗、头重脚轻、心悸、头晕、上腹不适。病人常诉及自己或亲人很快会有疾病或灾祸临头。这一障碍在女性更为多见,并常与应激有关。病程不定,但趋于波动并成为慢性。

诊断要点

1、症状出现时间至少6个月以上。

2、功能影响:工作,学习,社会交往……

3、当事人难以自制的焦虑和担忧,坐立不安,肌肉紧张等。

4、排除针对特殊对象的焦虑或其他精神障碍

美国DSM-4描述:

诊断要点——一次发作中,患者必须在至少数周(通常为数月)内的大多数时间存在焦虑的原发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应包含以下要素:

(a)恐慌(为将来的不幸烦恼,感到"忐忑不安",注意困难等);

(b)运动性紧张(坐卧不宁、紧张性头痛、颤抖、无法放松);

(C)植物神经活动亢进(头重脚轻、出汗、心动过速或呼吸急促、上腹不适、头晕、口干等)。儿童突出的表现可能是经常需要抚慰和一再出现躯体主诉。出现短暂的(一次几天)其它症状,

特别是抑郁,并不排斥广泛性焦虑作为主要诊断,但患者不得完全符合抑郁障碍(F32.-)、恐

怖性焦虑障碍(F40.一)、惊恐障碍(F41.0)、强迫障碍(F42.-)的标准。

干预治疗要点

药物治疗苯二氮卓炎抗抑郁制剂

CBT认知行为疗法。

1.4.3第三节惊恐障碍

症状表现

惊恐发作:突然的极度害怕并伴有难受的生理症状,如心悸心慌,出汗,颤抖,窒息感,胸痛恶心,晕倒等,可在10秒之内达到高潮。

预期焦虑(Anticipatory Anxiety):在反复发作之后的间歇期,因担心再次发作而惴惴不安。

求助和回避行为。

常伴有抑郁症状,因不堪忍受惊恐自杀倾向增加。

DSM-IV

基本特征是严重焦虑(惊恐)的反复发作,焦虑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或某一类环境,因而具有不可预测性。如同其它焦虑障碍,占优势的症状因人而异,但突然发生的心悸、脚痛、哽咽感、头昏、非真实感(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是常见的。同时,几乎不可避免地继发有害怕会死,失去控制或发疯。一次发作一般仅持续数分钟,但有时长些,发作频率和病程都有相当大的变异性。处于惊恐发作中的患者常体验到害怕和植物神经症状的不断加重,这致使患者十分急切地离开他或她所在的场所。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特定情境,如在公共汽车上或置身人群中,患者以后可能回避这些情境。同样,频繁的、不可预测的惊恐发作可导致害怕独处或害怕进入公共场所。一次惊恐发作常继之以持续性地害怕再次发作。

诊断要点

一段时间的极度害怕或不舒服,有下列4种以上症状突然发生,并在10分钟内达到顶峰:

(l)心悸,心慌、或心率增快;

(2)出汗

(3)颤抖;

(4)觉得气短或气闷;

(5)窒息感;

(6)胸痛或不舒服;

(7)恶心或腹部难受;

(8)感到头昏、站不稳、头重脚轻、或晕倒;

(9)环境解体(非现实感)或人格解体(感到并非自己)

(10)害怕失去控制或将要发疯;

(11)害怕即将死亡;

(12)感觉异常(麻木或刺痛感)

(13)寒颤或潮热。

干预治疗要点

?心理治疗对惊恐障碍非常有效。 PCT惊恐控制治疗——激发惊恐感受的练习,放松训练,呼吸训练。

?惊恐障碍或某种特殊恐怖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与当事人自身的需要与决心。不受当事人完全可能终身带着这一障碍或特殊恐怖基本正常地生活,尽量把其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或可能承受与容忍的限度。

?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特别是满灌法、系统脱敏法、虚拟场景训练等对惊恐障碍或特殊恐怖

的疗效显著。

?系统脱敏(逐步进行):应当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有序进行,防止求诊者急于求成,而过快过大步地操练反应更可能坚持不下去而逃避,强化了恐怖。

1.4.4第四节强迫障碍

症状表现

1、强迫思维(Obsessive)冲动意念,想象,思想等等以刻板形式反复而持久占据意识领域,无

法排遣,以致引发显著的焦虑和痛苦烦恼。

2、强迫性冲动(行为)(compulsive)作为强迫思维的反应或出于预防,或为减轻痛苦烦恼而

反复出现的毫无意义的仪式行为,刻板行为或精神活动,(如洗手,排次序,核对,计数,默诵

单词,祈祷等)

DSM-IV

A.或者是强迫思维,或者是强迫动作:

强迫思维的定义是下列4者:

(1)在病程中某一时间所体验过的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会反复或持久地很不合适地闯入头脑,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若烦恼;

(2)这种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并不单纯是对于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过分担心。

(3)患者企图忽视或压制这些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或者用其他思想或行动来中和它们;

(4)患者认识到这些强迫性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都是他(或他)自己头脑的)产物(并不是被强加的思想插入)。

B.在病程中的某一时,患者自己曾认识到这种强追思维或强动作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注:

这一点不适用于儿童。

C这种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产生了明显的痛苦烦恼,有时是费时的(一天花费1小时以上)或明显地干扰了正常的日常活动、职业(或学生)功能、或平常的社交活动或关系。

D.如有另一种轴工型诊断存在,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的内容并不仅限于它(例如,进食障碍之祝酒

于食物;拔毛症之拔除毛发;躯体变形症之考虑到自己的外貌;物质滥用障碍的沉湎于滥用药物;

疑病症之沉湎于患有重病;性变态之沉湎于性冲动欲望或性幻想;重性抑郁障碍之反复地自责自

罪。)

E.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药物(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

性效应。

强迫动作的定义是下列二者:

(1)患者感到为了被迫作为强迫思维的反应或按照应该僵硬执行的规则而不得不进行的反复行为(例如,洗手、排次序、核对)或精神活动(例如,祈祷、计数、默默地重复字词);

(2)目的在于预防或减少痛苦烦恼或为了预防某些可怕的事件或情景而进行这些行为或精神活动;

然而这些行为或精神活动实际上并不能起到所设计的中和或预防作用,或者实际上是明显的过

分。

诊断要点

1、这种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是持续存在,令人不愉快,毫无意义,

仪式化,自发出现且极难自我控制的冲动。

2、当事人若不采用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就极度焦虑不安

3、无论是强迫思维或强迫的仪式化行为对当事人而言都具有强烈的冲动性,自感物理且无能加以控制,到后期甚至认识不到其荒谬及不合理

与强迫人格障碍的异同

1)强迫人格障碍总是存在僵硬刻板的担忧(内隐的人格倾向,庸人自扰,自寻烦恼……)。2)但却不会陷入那极为使人坐卧不安的思虑或行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毫无意义的仪式化行为。

干预治疗要点

?药物治疗——研究显示5—HT再摄取抑制剂,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氯丙米嗪)对治疗强迫症表现出较为乐观的效果,目前氯米帕明是治疗强迫症的首选药物,但停药后复发较普遍。

(目前尚未有理想的药物治疗强迫症)

?心理治疗:高度组织性结构性,心理治疗长远效果比药物更好

?最有效方法是暴露与阻止仪式化行为ERP相结合。

?心理外科手术是无路可走的最后选择

1.5第五章心境障碍

1.5.1第一节抑郁

症状(往往晨重夜轻)——情绪低落,心境抑郁,思维能力减退,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

三低

?情绪低落——了无生趣,悲观抑郁,哀伤自卑

?思维减退——注意力难集中,思维加工困难,

?精神运动性迟缓——懒于活动,动作迟缓。

?失眠或睡眠障碍(睡得过多),疲倦乏力,体重减轻或增加,生理节律打乱。(月经紊乱或停经)?强烈的消极自我评价,自我否定,自责,自罪,自卑。

六无

?无乐趣,无希望,无办法,无精力,无意义,无用处。

?自杀意念或自杀企图

?已严重损害了个体的社会、职业、人际关系等重要功能

诊断要点DSM-IV

重性抑郁发作

A. 在同一个2周时期内,出现与以往功能不同的明显改变,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其中至少1项是

(1)心境抑郁,或(2)丧失兴趣或乐趣。

注:不包括明显是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或者与心境协调的妄想幻觉所致的症状。

(1)几乎每天的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这或者是主观的体验(例如,感到悲伤或空

虚),或者是他人的观察(例如,看来在流泪);注:儿童或青少年,可能是心境激惹;

(2)几乎每天的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都显著减低;

(3)显著的体重减轻(未节食)或体重增加(一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5%),或几乎每

天食欲减退或增加;注:儿童则为未达到应增体重

(4)几乎每天失眠或嗜睡;

(5)几乎每天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缓(由他人观察到的情况,不仅是主观体验到坐之不安或

缓慢下来);

(6)几乎每天疲倦乏力或缺乏精力;

(7)几乎每天感到生活没有价值,或过分的不合适的自责自罪(可以是妄想性的程度,不仅

限于责备自己患了病);

(8)几乎天天感到思考或集中思想的能力减退,或者犹豫不决(或为自我体验,或为他人观

察);

(9)反复想到死亡(不只是怕死),想到没有特殊计划的自杀意念,或者想到某种自杀企图或

一种特殊计划以期实行自杀。

B.这些症状并不符合混合发作的标准。

C.这些症状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D.这些症状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某种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性情况例如甲

亢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

E这些症状不可能归于离丧;后者即,在失去所爱者后出现这些症状并持续2月以上,其特点为显著的功能缺损、病态地沉湎于生活无价值、自杀意念、精神病性症状、或精神运动性迟缓。

干预和治疗要点

药物治疗电击疗法认知疗法

1.5.2第二节双相心境障碍和循环心境障碍

双相心境障碍

定义:病情从躁狂——变为重度抑郁。从欣快的颠峰一下子跌入绝望的深渊,可仅发作1次,也可能反复发作。

类型

(重性)双相Ⅰ型:抑郁躁狂发作均严重。

(较普遍)双相Ⅱ型:抑郁发作重,躁狂轻

循环心境障碍

定义a) 至少持续两年的心境不稳定。b) 轻性抑郁/轻躁狂,其严重程度达不到中度

DSM-IV

定义: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扬或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完全缓解。发作症状较轻者可达不到精神病的程度。本病发作可表现为躁狂相或抑郁相

分类诊断

【躁狂发作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症状持续至少一周,在心境高扬期,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三项:

l.言语比平时显著增多;

2.联想加快,或观念飘忽,或自感言语跟不上思维活动的速度;

3.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随境转移;

4.自我评价过高,可达妄想程度;

5.自我感觉良好,如感头脑特别灵活,或身体特别健康,或精力特别充沛;

6.睡眠的需要减少,且不感疲乏;

7.活动增多,或精神运动性兴奋;

8.行为轻率或追求享乐,不顾后果,或具有冒险性;

9.性欲明显亢进。

严重程度标准,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一:

1、工作、学习和家务劳动能力受损;

2.社交能力受损;

3.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与精神活性物质和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的

症状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可参考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抑郁发作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二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四项:

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严重程度标准,精神障碍至少造成下述情况之一:

1.社会功能受损;

2.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排除标准:与躁狂发作所列内容相同。

【环性心境障碍诊断标准】

一、至少两年时间内出现心境的多次反复高涨与低落,其心境改变程度达不到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

的症状标准。

二、两年之内有心境正常的间歇期,间歇期可长达数月。

三、心境变化不是由于躯体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和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类或药物依赖)的

直接后果所致,亦非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附加症状

四、从未出现过符合诊断标准的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一旦出现之后,即应诊断为其他类型的情感

性精神障碍。

干预和治疗要点

?躁狂干预与治疗

1、药物控制:锂盐(经典抗躁狂药,但安全阈很窄,须警惕锂中毒:少没用,多中毒。必须按时

服用)卡马西平:原用于治疗癫痫现发现还可用于治疗轻燥狂(新型的抗癫痫药,可用于治疗急性躁狂,与碳酸锂联用治疗快速循环型抑郁(指抑郁、躁狂循环发作)

2、行为控制和干预:减少引发法律纠葛的事件发生预防,患

者用轻率行为造成的伤害和自我伤害。

?抑郁的干预与治疗

1、药物干预:抗抑郁剂(新型抗抑郁剂——选择性5—HT重摄取抑制剂:百忧解(35、28圆/片)

左乐旋(5圆/片),药物要通过一定时间(当血浓度达到高峰时),以上药片需半个月左右开始见效)

2、警惕自杀:(危机-自杀干预)

3、认知矫正与行为改变(应付技能社会交往人际交流技能的学习)

4、社会支持(发动家庭亲友成员,亲友同事,调动求诊者自身的兴趣爱好,事业人生追求……)1.5.3第三节心境障碍的病因学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以及影响这一分布的相关因素,是现代医学科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

2、心境障碍的发病率:7.8%-19%;

3、生活事件与抑郁:重大应激事件诱发;如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在丈夫阿尔伯特亲王

(1819——1861)去世后陷入极大的悲痛中,长达数年无力亲政不理朝纲,隐居深宫向隅而泣

4、性别差异与心境障碍:女性是男性两倍,老年男性急剧增多。

5、不同年龄阶段与心境障碍:青春期高发;

6、中国的自杀倾向恰恰相反,和全世界自杀趋势正相反。中国的农民大于城市,女性大于男性;

遗传与生物化学研究

遗传:研究发现导致焦虑的遗传因素同样影响到心境障碍。心境障碍越严重,遗传影响越大,女性易感性远远大于男性,男性患抑郁受环境影响更大。家庭气氛会被模仿…

脑电生理研究: REM潜伏期缩短是原发性抑郁一个具有特征性的生物学标志,REM密度与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研究发现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与情绪有密切关系但尚不能锁定具体的因果联系。

1.5.4第四节心境障碍的治疗

1、药物治疗:抗抑郁型,抗焦虑/镇静剂,情绪稳定剂(作用改变神经递质)。

2、认知/行为治疗:美国心理学家贝克 Aavon T . Beck 发展了认知——行为疗法,重在纠正

抑郁及习得性无助的错误归因(内在稳定习得),错误态度及错误思维。(如找到过去成功去否定他的想法)

3、婚姻家庭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

4、危机干预,防止自杀

1.6第六章精神分裂症

1.6.1第一节精神分裂症概述:

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占各类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的半数左右,是精神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核心概念:分裂——患者的思维、情感、意志过程及人格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统一性失调或分裂,其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的分离。

核心症状:

联想障碍、思维破碎、跳跃;感情淡漠或倒错;意志行为矛盾;孤独退缩;

附加症状:幻觉+妄想。

1.6.2 第二节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和类型:

一.临床表现特征:

1.思维联想障碍:破裂性思维、思维中断/云集、语词新作、词语杂拌(非常突出)

2.情感淡漠迟钝或倒错,社会退缩或紧张症综合症

3.意志行为障碍:意志活动低下、矛盾/倒错意向、违拗……

4.幻觉(以言语性幻听为主)/妄想(以被害妄想、关系妄想最常见)/也有幻视、幻嗅分阴性和阳

性两大症状:

阳性症状:

1、幻觉——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而出现的虚幻的知觉体验。

2、妄想——缺乏客观事实依据、内容荒谬,但却不能或极难以被说服而坚定不移的主观病态信念。 阴性症状:感情淡漠、语言贫乏孤独、社会退缩、意志活动低下。(不动、不语、冷漠等)

二.临床类型

1.紧张型:近年有减少趋势,大多起病于中青年,紧张性木僵、运动性抑制为多,也有紧张性兴奋,可交替出现,或单独发生

2.偏执型:最常见类型,起病年龄较晚、多在中年,发展缓慢、多以妄想为主,一般不伴有感知障碍

3. 紊乱型:多青春期急性起病,阳性症状突出、幻觉生动,脱离现实,想入非非,沉溺于白日梦、

空想、幻想之中,性色彩浓厚,情绪变幻莫测;可自发缓解,需系统和维持治疗

4. 单纯型:青少年起病、逐渐发展的人格衰退,阴性症状为主,预后不良

5.未分化型: 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都具备但又不符合紧张型、偏执型或紊乱型的标准。

6. 残留型:不再有幻觉或妄想,但仍有"残留"症状,诸如怪异思维、情感淡漠、社会退缩等。

1.6.3 第三节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研究:

一、遗传因素:

1、基因片段上先天携带一些缺陷(带有某种遗传的易感性)外加外部环境发生创伤性事件就有可能

致病;

2、遗传和环境的互动模式,基因片段上先天有携带一些缺陷,有两种可能a:环境良好,不发病;b:

环境刺激,发病;

二.神经生理学影响:与大脑结构、皮质萎缩、神经病理学变异有关。

三.社会心理环境事件:诱因作用(本身存在易感性,再加上环境的刺激导致发病)精分——内源性神经疾病。

四.精神分裂症的预后研究:

1.发病的临床特征:类型、病情性质、以往精神病史

2.心理社会因素:生活遭遇、社会刺激、家庭生活、性别、社会文化

3.国际精神分裂症试点研究IPSS筛选的与预后有关的因素

预后良好预后不良

急性起病渐隐起病

发作短暂发病期长

既往无精神病史既往有精神病史

显著情感症状情感平淡

中年以后起病青年期起病

已婚独身、分居、鳏寡、离婚

性心理正常性心理适应不良

病前个性正常病前个性异常

工作良好工作不佳

社交关系良好社会隔离

注:精神分裂症在康复之后,对强烈的情感刺激的承受能力可能要大大降低。

1.6.4 第四节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与康复

一.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原则

1.重视首次发病的处理:及时有效的治疗、必要时住院治疗,及早识别及早治疗、发现并处理诱发因素。(非常重要)

2.建立/维持/巩固良好医患关系,不要频繁更换医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3.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进行系统/整体治疗,注重社会功能康复

4.提供必要的宣传/教育/指导,强化家庭支持功能

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

1.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氯丙嗪;维思通;氯氮平等)

2.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应用在缓解期,康复期)

3.精神分裂症的电击治疗ECT与精神外科治疗(治疗阴性精分)

4.精神分裂症的人工冬眠治疗(针对急性、冲动性、暴力

5.药物副作用

6.精神分裂症的家庭干预和治疗

7.精神分裂症的精神外科治疗

8.对于难治的精分症的治疗:要有耐心、信心、恒心。

注:精分严重期不是我们治疗的范围,精分缓解期、康复期可以进行心理治疗)

三.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与社区治疗

1.精神康复的评估;

2.社会技能训练;

3.康复中途站与社区康复

1.7 第七章与发展相关的障碍

1.7.1精神发育迟滞(MR)

1.7.2孤独症/自闭症

1.7.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1.7.4其它儿童发展障碍

1.7.5 遗传:染色体畸变等先天因素,孕期等生物学因素,家庭、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不,儿童早期受到

的生理心理伤害都应整合起来讨论。

1.7 第七章与发展相关的障碍

1.7.1 精神发育迟滞(MR)

1.7.2 孤独症/自闭症

1.7.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1.7.4 其它儿童发展障碍

1.7.5 遗传:染色体畸变等先天因素,孕期等生物学因素,家庭、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不,儿童早期受到的生理心理伤害都应整合起来讨论。

1.71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诊断三要点

A、起病于18岁之前

B、智高显著低于一般水平IQ<70

C、社会适应功能缺陷

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定性为MR,精粉后期智力衰退或外伤导致的致残不能归为MR

社会适应功能

A、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照料(过马路、电器、煤气、拨打急救电话可以训练学会)

B、言语交流,社交/人际交往能力

C、学习/工作能力

D、社区健康卫生,安全设施使用能力

§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学研究

1、精神发育迟滞的发生率:一般人群中1-3%,其中90%为轻度MR,重度易夭折

2、MR男女比例=3:1(概率讲男性出生数多但淘汰率高,生理上男性对伤害承受能力差,如大脑缺氧男性

易造成后遗症,女性亦相对长寿)

3、导致精神发育迟滞的高危因素:

遗传:染色体畸变,21体唐氏综合征,目光性X染色体综合征,45体,47体综合征,代谢异常(PKU)

孕产期:有毒有害侵害

社会文化剥夺:剥夺、虐待、忽视(正常孩子遭受社会歧视、孤立、,会使孩子退缩、自闭、智力衰退)

§精神发育迟滞的孕产期因素

产前:病毒感染,药毒性,放射性,酒精中毒,酒精依赖,严重营养不良。

产程:宫内窒息,脑缺氧,脑损伤、使用助产钳不当造成的伤害。。。

产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脑外伤,严重营养不良。。。。

PKU苯丙酮尿症新生儿中约1/14000,先天缺乏苯丙胺酸羟化酶,体内苯丙胺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而蓄积,从而损害脑神经发育,超过6个月既造成智能损害,出生后须立即采用低苯丙胺酸的特殊饮食治疗直到6-7岁。PKU新生儿皮肤极白,头发黄,瞳孔发蓝,尿液发酸,用食疗可以治愈。

§21体唐氏综合症

1、唐氏综合症:

常染色体畸变(先天愚型、伸舌样痴呆)智力损害中重度(大多IQ<50)

体貌特别(眼距过大,鼻梁扁平,横贯牚即断掌),预期寿命不长(如果平安度过半岁内的高风险期可预期到22岁)

母亲年龄 20岁 35岁 45岁

分娩唐氏综合症孩子的机率 1/2000 1/500 1/18

§MR临床等级划分

程度 IQ分数相当于智龄在MR中

轻度小学水平 50~55-70 9-12岁 60%

中度小学水平 35~40---49~54 6-9岁 23%

重度幼儿园 20~25---34~39 3-6岁 10%

极重度三岁 <20~25 <3岁 7%

都有其它方面障碍

司法鉴定比医学的界定严格

智能水平与社会适应功能不完全对应

MR 非MR

-+ --

IQ 社会适应功能 ++ +-

[IQ在70%左右的人犯罪要负完全责任;中、轻度基本能照料自己,极重度微伴有生理疾病,重度以上也伴有生理疾患]智商不可能后天体高

§MR适应能力缺损程度与训练

1、轻度:言语较好,能理解表面现象,运算困难,难以达到小学毕业程度,能通过指导会适应社、从事

简单劳动。经过训练可以养成刻板习惯,如果马路,可帮助适应社会。

2、中度:言语贫乏,阅读理解有限,数概念模糊,能辨认亲疏,情绪不稳,经长期训练可有简单人际交

往,大部分生活自理。

3、重度:语言发展水平低,交流困难,不识数,原始感情,依靠护理,可从系统的习惯训练中得益。

4、极重度:大多伴有严重生理畸形或疾病而早夭,无法交流,完全依靠护理;颌、四肢可对训练有反应。

§精神发育迟滞者的特殊教育与训练

1、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早期特殊教育,早期干预方案社会适应功能的学习和训练,工作学习、休闲、健康

锻炼、安全保护

2、生活技术学习、生活习惯培养自我生活料理,自我保护,性自我防卫、家务劳动、家居安排

3、交流交往训练:言语表达,情绪情感表达,社交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4、社区资源使用技能、社区安全措施、社区救助机构

变态心理学考试(05626)复习应考小资料(知识点)

西师大自考 变态心理学(5626)应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环境决定论: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换言之,幻觉是一种虚幻的主观直觉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妄想是一种错误、委屈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 意向倒错:指患者的意志活动与正常人的意志相违背,难以理解。例如伤害自己等。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刻板动作是指随意、重复、刻板、没有功能的(常是节律性的)运动,亦称刻扳性运动障碍。本身不能构成任何已知的精神或神经科诊断。属非自伤性质的有:摇动身体、摇头、拔毛、拧头发、作态、弹指和拍手等。属自伤性质的有:反复撞头、打自己耳光、刺自己眼睛,及咬手、嘴唇或身体其他部位。刻板动作最常见于精神发育迟滞,亦常是儿童癫痫与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情感淡漠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患者对周围发生时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多见于单纯型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另外,国内临床医学专家将强迫症的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和行为两大部分,所以强迫观念也属于医学上的强迫症。 感知综合障碍指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空间距离产生与该事物不相符合的感知。 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由于吞咽反射的抑制,大量唾液积存在口腔内,侧头时顺着口角外流。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如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出来,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字意联想(意联)。多见躁狂症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 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 焦虑障碍。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 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 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 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 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 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显著紧 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 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 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 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 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是强迫症患者典型的症状”,是指按某种规 则或刻板程序做出重复的动作或活动,主要包括强迫 洗涤、强迫检查、强迫定式动作等。 癔症性躯体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 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 而缺乏相应的机体器质性改变的基础。可由暗示诱 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多认为 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在16-35岁之间 女性多于男性,少数病人超过40岁,心理暗示治疗 效果好。 癔症性精神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等引起。临床 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改变、情绪暴发、遗忘、身体障 碍等。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和富有情感色彩 等特点,可因暗示诱发或消失;有反复发作倾向。多 认为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16-35 岁之间,少数病人超过40岁女性多于男性。心理暗 示治疗效果好。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 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 “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 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 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 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 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牲 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 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PTSD是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指人在遭遇或对抗 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 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 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以强调这 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 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 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 遗症。 癔症性漫游症是分离性癔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常在急 剧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发病,病人几乎总是从不顺心的 住所出走,到外地旅行,旅行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和 有情感意义的地方,此时病人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 的基本生活(如饮食起居)能力和简单的社交接触(如 购票、乘车、问路等)依然保持,他人看不出其言行 外表有明显异常,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后对病 中经过不能回忆或仅能片断回忆。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 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 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 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 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 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 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 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 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 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 退。此种心理障碍常见于入伍新兵、大学新生、移民 或灾民之中。 暴露疗法是指让病人暴露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 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主要 分为两类:一类是快速暴露法,又称满灌疗法;另一 类是缓慢暴露法,即系统脱敏法。它是治疗恐怖症和 强迫症等神经症最常用的行为疗法。其治疗方式是使 用与应激有关的诱发刺激(如商场、公共车辆、会场 等),通过有步骤地反复暴露取得适应来消除病人的 应激反应。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 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 障碍。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 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显得与世隔绝。他们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 到自身的问题。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的 一类人格障碍。最主要的特征是缺乏人际交往,有一 个普遍式的模式就是脱离了各类社会关系,很少与人 接触,常独处。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 格异常等。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 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 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 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 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性 格,而另外一个是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 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气 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特点,比如 说,同样是劳动,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 的人动作快,但质量不高,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 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气 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的一种分类,指的是患者既有 抑郁症也有躁狂症。抑郁症与躁狂症是两个不同的病 症,两者的外在表现相反,当抑郁症者出现了躁狂后, 就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是患者 先有抑郁症,抑郁症严重导致长时间失眠,接着就会 出现躁狂。 三元认知学说:贝克基于对大量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提 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个体对自身、现 在的经历以及将来的消极观念所产生的 森田博士的人际关系疗法:是有意通过与他人进行语 言与非语言的积极交流,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提 高心理激活水平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境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 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 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本病实际上是多源的, 常见于精神科和内外科各科。心境障碍是指悲伤或情 绪高涨显得十分强烈,并且持久,超过了对生活事件 应激反应的程度。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

变态心理学-----论述题

1.请谈谈你对变态心理多维度整合模型的理解。 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地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2. 请论述强迫症可能发病原因的各种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心理动力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冲突;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他们能成功抵抗焦虑。 (2)认知行为观点:患强迫症的个体不能讲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病人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并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强化。 (3)神经科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的眶额-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所致;强迫性你思维和行为指向被看做有威胁的事物和情景。 3. 请阐述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1)个体有焦虑的生物易感性与(或)社会抑制的生物倾向性; (2)在压力的情境下,个体可能会在社会情境中出现未预期的惊恐发作(虚慌) (3)个体可能经历源于真实惊恐的社会床上,并对相同或相似社会情境感到加氯(条件化作用)。创伤性社会经历可以追溯到童年期的早期经历。 4. 论述癔症性躯体障碍和癔症性精神障碍的异同点。 解离症状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即癔症性精神症状;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即癔症性躯体症状。 5. 请从至少三个方面论述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成因。 (1)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 (2)神经生物作用,包括唤醒不足假说和无畏惧假说; (3)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儿童攻击行为部分是他们与父母相互作用的结果。 (4)环境因素、压力因素也会影响反社会人格障碍。 6. 在各类的人格障碍分类中,男性都倾向于更高的患病率。对此,您是如何了解的?请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1、生理因素:攻击行为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2、心理因素: 1) 角色的认同:进入青春期的男孩,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且特别热衷于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 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断、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因此,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有异性在场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证明自己是一个男子汉。 2) 自卑的补偿:每个人都可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自 卑的人常寻求一些补偿方式。当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3) 自尊心受挫:青年男子的自尊心特别强。如果遭遇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 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压力的渲泻:男性在压力表达上不如女性,他们的宣泄途径少,情绪调控上更多地选择压抑自己, 当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无法承受时,便会导致人格障碍。

心理咨询师工作坊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https://www.doczj.com/doc/525624945.html, 心理咨询师工作坊 专业机构主办:心理专业人才培养事业部 心理咨询师工作坊,认准京师博仁。 博仁定位: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 岳晓东:心理咨询师基本功 课程介绍 【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五大问题】: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与培训有五大问题: 1、不练基本功,练高难度动作 即,学员在完成心理咨询理论的基本培训后,就立即选择某些尖端课程而忽略了对基本技术的培训。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https://www.doczj.com/doc/525624945.html, 2、一招打遍天下,单眼望穿世界 即,在掌握了一门技术的培训后,就试图在所有咨询场合都加以实施,造成了“对象不明、时机不对、效果不佳”的“三不”困境。 3、培训之间缺乏融会贯通 即,对各种咨询理论与技巧的培训缺乏融会贯通,不能举一反三,综合利用。 4、学习成瘾,缺乏实践,不接地气 即,在完成了基础课程的培训后,不断地学习不同流派与技术的课程,而不能将这些知识有效地利用,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5、咨询督导严重欠缺,有难无处求助 即,咨询师的督导十分不健全,也不系统,咨询师无从了解其业务成长与个人成长的方向、方法与评估手段; 凡此种种,不仅造成了有关部门对心理咨询服务之监察的严重混乱,也造成了社会大众对于心理咨询师之接纳的严重不足。这也造就了当今心理咨询市场之“叫好不叫卖,旺市不旺财”的趋势,而且越来越严重。 由此,咨询师在学习心理咨询课程时大多曾满怀激情,雄心壮志,力图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中有所作为,并打造自己的品牌;但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他们当中许多人很快变得心灰意懒,意欲阑珊,不得不另择职业发展方向。可以说,心理咨询师行业也是当今社会流动性最大的职业之一。 【心理咨询师需要苦练基本功技术】 岳晓东博士是大陆改革开放后,最早到美国学习与实践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大陆学者,也是香港心理学会辅导心理学分会的首任与候任会长。他查阅了国外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大量资料,并结合我国心理咨询师的短期培训模式,提出心理咨询师基本功技术应包括三大版块的内容。 第一块:心理咨询师的入门管理技术 它包括心理咨询的环境管理技术、心理咨询的关系确立技术、心理咨询的会面接待技术、心理咨询的倾听反应技术。掌握了这些技术,就会知道怎样去布置心理咨询的外在环境,建立心理咨询的信任关系,整理心理咨询的档案资料,展现心理咨询的心灵陪伴。 第二块:心理咨询的拓展深入技术 它包括心理咨询的同感共情技术、心理咨询的洞察分析技术、心理咨询的沟通表达技术、心理咨询的觉察内省技术。掌握了这些技术,就会知道怎样去强化心理咨询的共情反应,发现心理咨询的问题所在,

变态心理学试卷

2009年变态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标准是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和( A )P3 A.非典型性反应 B.躯体化反应C.兴奋反应D.自由联想2.幻觉的定义是( C ) P17 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 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 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3.解释强迫症的可能原因主要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神经科学理论和( A )P36 A.认知行为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 C.体液理论 D.刺激一反应理论 4.在疑病症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父亲或母亲具有人格障碍或( D )P39 A.恐惧症 B.癔症 C.强迫症 D.神经症 5.CCMD-3将人格障碍的类别分为( C )P61 A.6种B.7种C.8种D.9种 6.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约是( A ) P64 A.2-3% B.3-4% C.4-5% D.5-6% 7.一位女大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到上帝对她说,她是一个卑鄙可憎的人,这个人可能患上了(B )P88 A.癔症B.精神分裂症C.疑病症D.恐惧症8.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是(D )P90 A.情绪低落 B.情绪不稳 C.情绪高涨 D.情感淡漠 9.关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思维联想散漫 B.妄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C.行为幼稚愚蠢 D.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10.关于神经性厌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P103 A.多数患者即使十分消瘦仍认为自己胖 B.神经性厌食者

因食欲减退而不愿进食C.神经性厌食者多知道自己体重过低、进食过少是病态,常主动就医D.神经性厌食患者多同时并发抑郁症 11.有关失眠症诊断标准,正确的是( B )P111 A.每周失眠2次,持续1月以上B.每周失眠3次,持续1月以上 C.每周失眠2次,持续2月以上 D.每周失眠3次,持续2月以上12.关于精神发育迟滞不正确的描述是( D ) P159 A.智力发育低下B.社会适应困难C.起病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D.起病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3.当前对孤独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A )P165 A.教育和训练 B.认知心理治疗 C.药物治疗 D.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14.谵妄的关键性精神病理改变是( D )P178 A.感知觉障碍 B.思维不连贯 C.记忆力下降 D.意识清晰程度的下降15.老年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 C )P179 A.谵妄B.器质性遗忘 C.血管性痴呆 D.晚发性精神分裂症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家强调自由、选择(责任)和意志力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 P7 17.临床访谈形式包括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和(精神状况检查)。P10 18.神经衰弱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包括: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内脏功能障碍等。P37 19.有研究者认为,疑病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人格特征,是(衰弱型)或不安全型人格的一种变异。P39 20.癔症性精神障碍在CCMD一3中被称为(解离症状),是

变态心理学测验考试

2007年4月变态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归纳为体内四种体液的失调,是疾病,并且有器官上的原因的古希腊学者是( b ) A.盖伦B.希波克拉底 C.比奈尔D.克雷佩林 2.同时面对两个对自己具有威胁性的事件,而且只能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事件的威胁时,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叫b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 3.病人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经历,称之为c A.遗忘B.错构 C.虚构D.似曾相识症 4.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定义性特征是b A.敏感性B.社会性分离 C.对他人的掠夺性态度D.古怪的言谈、行为、思维或感知5.痴呆是认知功能全面的、逐渐的衰退,并经常伴有兴奋、冷漠和 A.抑郁B.焦虑 C.恐惧D.强迫 6.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并不包括 A.思维联想障碍B.情感障碍 C.意志行为障碍D.妄想

7.躁狂发作的核心症状并不包括. A.活动增多B.心境高涨 C.思维奔逸D.夸大妄想 8.抑郁症的自杀高峰期常为 A.抑郁发作中期B.抑郁发作末期 C.起病初期和抑郁发作末期D.抑郁发作中末期 9.在性功能障碍的分类中,性交恐惧障碍属于 A.性欲障碍B.性唤起障碍 C.性高潮障碍D.性心理障碍 10.患者看见“和平”二字,马上想到“战争”二字;一见“安全”,便想到“危 险”,这种症状属于 A强迫性怀疑B.强迫性回忆 C.强迫性穷思竭虑D.强迫性对立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其中调查研究又可分为 A.相关研究调查B.反应式调查 C.非反应式调查D.病程实验调查 12.感觉障碍除感觉过敏和感觉减退外,还包括

考试资料与重点-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定义: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方法:观察法:观察法是主试通过直接观察或在谈话中的观察对被试的心理,行为表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了解。 个案调查法:个案调查法是把被试作为一个单一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系统,详细的调查研究。个案材料的来源可能是被试者的自述或他人报告。优势:内容丰富详实,记载独特的案例,启发新的理论观点。不足:结论无法推广,结果无法重复,访谈报告存在偏差。 实验法:实验法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主动引起需要考察的现象,并能对结果作数量化的分析和反复的验证。(病程实验,病人的治疗性实验,儿童自然实验,动物实验) 认知心理障碍: 记忆障碍: 记忆增强:指人处在兵力情况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对过去已经遗忘了的,久远的经验或根本记不去来的事情,都能记得起来,而且记得很清楚。 记忆减退:指病人的记忆能力普遍降低的表现,即病人识记,保持,回忆和再现这四个环节的能力比一般常人或比本人发病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遗忘症:对既往经验过的重大事件或某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出现完全性遗忘,则表明记忆有严重障碍,则称为遗忘症。 进行性遗忘:由于大脑病态而引起大脑弥散性损害的病人,在大脑疾病不断加重的过程中,记忆的损害也会进行性的加重,并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和淡漠。 逆行性遗忘:病人对于疾病或受伤以前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 顺行性遗忘:病人在受伤或发病当时及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再认错误:旧事如新症:病人对过于已经认知过的事物不能正确地进行再认 似曾相识症:病人对过去并没有认知过的事物或情景,却认为是曾经认知过的。 记忆错乱:错构症:是指并在将过去可能在生活中经历过,但在他指的那段时间里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错误地作为当时的一件真事来诉说,不自觉地加以歪曲和渲染,并坚持自己所说的事情是真的。 虚构症:指病人在回忆中将过去从未发生过而可能是纯属幻想的事件,当作亲身经历,并坚信确有其事。 思维过程障碍: 抽象和概括过程障碍:抽象概括水平下降:主要表现为病人对于现实事物和现象的判断以直接的表象为主要依据的,这称为直观形象式或直观情境联合的形式 抽象概括歪曲:病人所概括的往往只是事物或现象的偶然或次要的联系,而抛弃了本质的东西。 联想过程障碍: 思维奔逸: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 思维迟缓:联想抑制,思维活动显著减慢 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语量少,语速慢 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洞,概念词汇贫乏,回答非常简单,但语速并不减慢 思维散漫:思维的目的,连贯,逻辑性障碍,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 思维破裂: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 思维中断: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思维内容在短暂的时间内突然中断,不受患者意愿的分配,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 思维云集: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维,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紊乱多变毫无意义,

《变态心理学》复习试题

《变态心理学》复习试题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的学者是( B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 高尔登 2.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墨西哥 C 日本 D 匈牙利 3.在金赛等人提出的同性恋-异性恋比例表中,单一的异性恋和单一的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35%,1% B 35%,4% C 80%,4% D 80%,10% 4.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 C ) A 70----84 B 75----84 C 70---79 D 65---79 5.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感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6.具有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带有明显的( A ) A 依赖倾向 B 暴力倾向 C 合作倾向 D 隐瞒倾向 7.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 A 否认 B 合理化 C 学习 D 升华作用 8.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 行为疗法 B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 精神分析 D 认知治疗 9.若某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可学会基本卫生习惯,但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基本丧失学习能力,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那么该患者属于( B ) A 极度智力迟滞 B 重度智力迟滞 C 中度智力迟滞 D 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 10.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 B ) A 猫叫综合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弗伶综合症 二.多选(每小题1分,共5分)

变态心理学期末考试大题及答案

《变态心理学》练习题以及答案 1、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有哪几类? 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有3类(1分): (1) WHO公布的《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ICD)》,简称国际疾病分类(3分); (2)美国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称为《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3分); (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分)。 2、神经症具有什么特征? 神经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2分)。 (2)症状复杂多样,其典型体验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他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如焦虑、持续的紧张心情、恐惧、缠人的烦恼、自认为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强迫观念等(2分)。 (3)患者一般能适应社会,其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可以为他人理解和接受,但其症状妨碍了患者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2分)。 (4)患者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常迫切要求治疗,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2分)。 (5)症状持续时间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除外)(2分)。 3、什么叫惊恐障碍?其临床症状有哪些(CCMD-3)?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4分)。 惊恐障碍包括三部分临床症状:(1)惊恐发作:惊恐障碍的典型表现是,病人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进食、散步、开会或操持家务时,突然感到心悸,好像心脏要从口腔里跳出来;胸闷、胸痛、胸前压迫感;或呼吸困难,喉头堵塞,好像透不过气来,即将窒息。同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好像即将死去,或即将失去理智。此种发作,历时很短,一般5分钟—20分钟,很少超过一小时,即可自行缓解;或以哈欠、排尿、入睡而结束发作。发作之后,病人自觉一切如常;

《变态心理学》复习试题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的学者是( B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 高尔登 2.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墨西哥 C 日本 D 匈牙利 3.在金赛等人提出的同性恋-异性恋比例表中,单一的异性恋和单一的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35%,1% B 35%,4% C 80%,4% D 80%,10% 4.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 C ) A 70----84 B 75----84 C 70---79 D 65---79 5.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感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6.具有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常带有明显的( A ) A 依赖倾向 B 暴力倾向 C 合作倾向 D 隐瞒倾向 7.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 A 否认 B 合理化 C 学习 D 升华作用 8.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 行为疗法 B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 精神分析 D 认知治疗 9.若某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可学会基本卫生习惯,但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基本丧失学习能力,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那么该患者属于( B ) A 极度智力迟滞 B 重度智力迟滞 C 中度智力迟滞 D 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 10.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 B ) A 猫叫综合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弗伶综合症 二.多选(每小题1分,共5分)

《变态心理学》期末重点

名词解释 1、神经病 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 2、精神病 广义概念类似精神疾病,更多使用狭义概念,即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和某些(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 3、心理障碍 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其广义概念类似精神病学中的精神障碍,从心理学角度反映了对异常现象的研究与理解,其狭义概念指重性精神病、器质性精神障碍以外的那些更多的由心理原因所致的障碍,例如神经症或焦虑障碍。 4、精神障碍 又译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含义大致相同,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包括精神障碍的所有内容,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也包括脑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如老年性痴呆。 5、DSM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6、CCMD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7、ICD 《国际疾病及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 8、病程 指某种疾病发病后倾向于持续的时间,例如精神分裂症倾向于慢性病程,即指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出现,甚至持续终身。 9、预后 预期某种心理障碍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如变好或变坏,并预期这一过程的大致时间。10、恐怖症 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临床表现为场所、社交、特定恐惧症。 11、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通常在创伤事件后经过一段潜伏期才发病。潜伏期从几日到数月不等,多数在6个月之内,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以上。

变态心理学试题(一)

变态心理学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标准是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和() A.非典型性反应B.躯体化反应C.兴奋反应D.自由联想 2.幻觉的定义是( ) 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 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 3.解释强迫症的可能原因主要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神经科学理论和() A.认知行为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C.体液理论D.刺激一反应理论 4.在疑病症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父亲或母亲具有人格障碍或() A.恐惧症B.癔症C.强迫症D.神经症 5.CCMD-3将人格障碍的类别分为() A.6种B.7种C.8种D.9种 6.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约是() A.2-3% B.3-4% C.4-5% D.5-6% 7.一位女大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到上帝对她说,她是一个卑鄙可憎的人,这个人可能患上了()A.癔症B.精神分裂症C.疑病症D.恐惧症 8.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是() A.情绪低落B.情绪不稳C.情绪高涨D.情感淡漠 9.关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思维联想散漫B.妄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C.行为幼稚愚蠢D.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10.关于神经性厌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数患者即使十分消瘦仍认为自己胖 B.神经性厌食者因食欲减退而不愿进食 C.神经性厌食者多知道自己体重过低、进食过少是病态,常主动就医 D.神经性厌食患者多同时并发抑郁症 11.有关失眠症诊断标准,正确的是() A.每周失眠2次,持续1月以上B.每周失眠3次,持续1月以上 C.每周失眠2次,持续2月以上D.每周失眠3次,持续2月以上 12.关于精神发育迟滞不正确的描述是() A.智力发育低下B.社会适应困难C.起病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D.起病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3.当前对孤独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心理咨询师》教学课件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教学课件 [供心理咨询师(二、三级)培训使用] 第1节课 <<普通心理学>> 第1节绪论 1、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即心理发生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2、人的心理本质 (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知,情绪与情感过程,动机,意愿和意志<行

动>过程) (而个性则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或行为的特征,涉及性格,气质) 3、心理学发展简史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有两大源头,一是古老的哲学.二是在十九世纪发展兴起的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与生理学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年代是1879年,创立者是德国人冯特,标志性事件是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因此他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当中诞生了以下一些重要的理论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 被称之为“纯粹的科学” 机能主义学派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与杜威在20世纪初创立此学派。他们致力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研究,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心理或意识机能。研究对象涉及动物和儿童。此学派对以

后应用心理学这一大领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的发展形成根植于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思想和方法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森在20世纪初创立,该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主义学者反对结构主义用“内省”的方法来研究心理,认为心理学最合适的研究对象是“可被观察的行为”。其严格遵守客观的准则,因此声称其最具有科学性,此学派在美国心理学界盛行了50年,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并且在20世纪40年代促使行为科学的兴起。行为主义的理论原理被应用于心理异常行为的矫正治疗,发展形成了临床心理学领域的一大心理疗法,称为行为疗法。 精神分析学派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奥地利人佛罗伊德创立了心理学另一重要的学派,它是在神经学和精神病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又称为心理动力学,以发展、动态的观点来分析研究行为的发生和人格的形成。精神分析治疗法是由佛罗伊德创立的心理疗法,在当代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享有重要地位。

变态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我们的变态 简述: 1变态心理学含义:又称病理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 异常的一门科学。人类行为:一是外显的、能观察到的活动,二是思想、情感、态度、人格、特征等内隐活动。 2精神症状的主要特点: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逝;3、症状的内容与外界客观环境不相称;4、症状多伴有痛苦体验;5、症状均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坏。 3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 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 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做:自创新词 4 妄想的分类:妄想:坚定不移的病理性信念(关系妄想、被害妄想、非血统妄想最常见)。按内容分类:①关系妄想:把无关的事情认为有关。②被害妄想:坚信周围人某人或某团伙对他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③特殊意义妄想: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有特殊的含义。④物理影响妄想: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纵,不能自主。⑤夸大妄想: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⑥自罪妄想:有称罪恶妄想。患者毫无根据的认为自己犯罪了和严重错误,应受惩罚。⑦疑病妄想:毫无根据的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即使经过检查也不相信自己没有病。主要见于神经分裂症,也可见于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⑧嫉妒妄想:坚信对象对其不忠,另有外遇,因此,跟踪配偶的日常活动。⑨钟情妄想:其实是被钟情妄想,坚信某个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对方拒绝也不改变自己。⑩内心被揭露感:又称洞悉感。还有其他的类型,比如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等 按起病根源及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①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的,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有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以突发性妄想最为常见。②继发性妄想:是指以错觉、幻觉、逻辑推理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产生的妄想,或者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可见于很多精神疾病。 5 心理评估者的基本素养:①足够的理论知识②一定的评估与诊断经验③熟悉测试技术 ④良好的观察能力⑤良好的沟通技能 6 神经症的含义: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神经症:负性情绪持续时间长,强度过强,带来神经系统的病变,神经官能失调。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 7 神经症的主要特点: 1、强烈的心理冲突(应该控制—无法控制) 2、持久的心理冲突(病程迁延) 3、精神痛苦(“诉苦病”、主动求医) 4、心理冲突具有破坏性(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非器质性) ※正常的心理冲突是建设性的(动力),神经症的心理冲突是破坏性的。 8 特定恐怖症的类型: 动物恐怖症(蛇、鼠、猫、狗、昆虫、蜘蛛、马等) 自然环境恐怖症(恐高、污物、风、水、雷电、黑暗等) 血、注射、伤口恐怖症(手术、流血、打针、伤口等) 其他恐怖症(死亡、性病、癌症、其他疾病、锋利物品等) 9 抑郁症的症状:

课程分析《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课程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一)课程性质 心理学专业属于高等教育的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四个模块的必修课、选修课构成。本课程是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它还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开设于第7学期,共32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践课8学时。开设本课程前先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有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量学等。 (二)课程作用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异常心理或异常行为的学科,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态心理的基本原理,熟悉变态心理的基本研究技术,能对心理异常人群开展一定的心理诊断、矫治及咨询活动,掌握心理变态的内容、原则,咨询与治疗及诊断的方法与途径。同时,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各种心理危机,预防变态心理的产生,这对于预防对紧张刺激产生不良适应甚至引起自杀,以及减少心理社会因素的有害作用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学习本课程,直接为学生毕业实习和实践实操活动作铺垫。 二、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设计背景、理念和依据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所提出的对中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严格本着从中学教育一线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出发,树立以就业为指导,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扎实,富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科学思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基本素养;能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在行政企事业等单位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心理学专门人才。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组织安排、表现形式 1.教材选择与参考资料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本课程选用教材是钱铭怡主编的《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教材编写力求贯彻知识基础、能力本位原则,学生主体原则,与时俱进原则。在内容和体例上力求做到科学、系统、实用、新颖。本教材编排特色: (1)在内容选取上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教材的内容首先是科学的,准确地阐述变态心理学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模型,并科学地阐述各种心理障碍的症状表现、诊断标准和原因分析等内容。其次思想性是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并寓于科学性中的,使学生能从科学的内容中习得正确的思想观点。 (2)在组织安排上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统一。每章既注重了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使科学知识的表达能以最恰当的方式作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 (3)在表现形式上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教材紧扣心理障碍相关内容组织学习,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运用案例剖析启发,引导学生学习,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 参考资料: [1]张伯源.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6. [2]苏珊·诺伦-霍克西玛.变态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07.

变态心理学 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概念 1、变态心理: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神经症: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3、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 4、性心理障碍:也称性变态,泛指以两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 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5、强制性思维:不受患者意愿控制,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与周围环境无任何联系,这 些内容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6、思维中断:又称思维阻滞。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 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 7、刻板动作:机械刻板的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动作不具有任何目的,也无现实意义) 8、机能性幻听: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跃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听。 9、思维鸣响:又称思维化身,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在病人感觉到思维活动的同时,其脑中出现与思维活动一 样的言语伴随思维活动而出现。 10、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即能否觉察或辨识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 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和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的。 11、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患者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为 12、癔症性漫游:在觉醒状态下做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发生在成年期,开始和结 束都突然。 二、辨析 1、原发性: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往往突然出现。 继发性: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2、原发性获益:由于疾病本身使它的本我从此得到满足。 继发性获益:通过疾病得到更多的照顾免于承担责任。 3、器质性:由已知器官状况所引起的障碍能够找到生理解剖上的证据。 功能性:找不到生理解剖方面的问题但表现为正常功能受到影响。 4、真性幻觉:又称完全性幻觉、知觉性幻觉。系指患者体验为经由感官所感知到的实际不存在的、来源于客观空间、具 有“真实”鲜明生动的幻觉。患者坚信不移,伴有相应的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反应。 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如听到肚子里有说话的声音,可以不用自己的眼睛就能看到头脑里有一个人像。虽然幻觉的形象与一般知觉不同, 但是患者却往往非常肯定地认为他的确是听到了或看到了,因而对此坚信不疑。 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的区别 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1)有知觉实体性无知觉实体性(模象) (2)存在于客观空间存在于主观空间 (3)由外部感官感受由“内部感官”感受 (4)病人对幻觉有生动逼真的行为反应病人大多意识到是主观的东西 (5)知觉过程障碍表象过程障碍 5、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感觉障碍)。 内脏性幻觉:患者躯体内部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知觉障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