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现象

浅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现象

浅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现象
浅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现象

浅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现象

摘要: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经验的横移和引进,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语言共同性理论及教育心理学上的正负迁移规律,来分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现象。

关键词:迁移,语言共性,汉语迁移

迁移和迁移作用发生的条件

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迁移是观察、技艺、思维、想象、推理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应用或已有经验对新知识的影响(汪清洁,2002)。迁移按其效果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正迁移,执意中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一种是负迁移,只两种学习间的干扰作用。当新旧刺激相同或相似,又要求学生作相同反应时,容易产生正迁移;而当新旧刺激物十分相似而又要求作出不同反应时,则容易产生负迁移。负迁移一般是暂时性的,经过练习和训练是可以克服的。

尽管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迁移的发生不是自动的,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两项学习具有共同因素:首先,学习内容方面的共同因素较多,则迁移现象较明显。其次,学习方法方面统统因素较多,迁移现象也较明显。例如:英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可以将记忆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好的经验运用到记忆英语词汇、句子中。

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概括是迁移的核心,掌握普遍性的原理、原则,提高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例如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掌握了简单句的构成规则,就很容易作出含有修饰成分的简单句。

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认知结构是由人们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的清晰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在实际学习中,它直接表现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英语词汇学习中,词缀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大量的单词。

迁移的定势作用: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迁移的定势是应用知识经验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对知识迁移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定势作用与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时,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促进作用,反之会产生干扰作用。例如在做动词的时态填空练习时,一见到有always, sometimes, often, seldom等时间副词,学生会立即想到动词应用一般现在时态。而在汉英翻译中,学生往往会由于汉语的干扰,而译出Chinese –English式的句子。如:

医生告诉我我父亲病情很危险。

-----The doctor told me my father was very dangerous.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按照已有的认识和良好的习惯思路去研究新问题,在积极的思维定势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

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也是影响迁移的因素。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状态时,就会充满信心,注意力集中,这样会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反之,当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缺乏信心,注意力涣散,这样会造成迁移的障碍。

找出汉英知识的联系,促进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在英语学习中,正负迁移的最典型的问题就是以掌握的本族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问题。汉语和英语在结构上有不同之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用汉语思维,用汉语的习惯句式来套英语句式,势必会产生干扰作用。因此,我们要掌握和利用汉语与英语间的共同规律,利用迁移规律,促进汉语知识在英语学习中产生正迁移。

转换生成语法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一切语言都有“共性(universals)”。一切语言的基本体系里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一种普遍性的特征。汉语和英语自然也有它们的共同规律。如语音、语法方面的共同之处。另外,英语中的主动句、被动句与汉语中的“把字句式”和“被字句式”也有相同之处。例如:

英:He put the book on the shelf. (主动句)

汉:他把书放到书架上了。(“把”字句式)

英:The book was put on the shelf. (被动句)

汉:书被放到书架上了。( “被”字句式)

(张放放,丁建宁,1998)

这些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式上的许多共同点,与两个民族的逻辑思维有一定的相同性有关。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应对新旧知识作认真地分析,比较,发挥和发掘汉语对学英语的正面影响,促进英语学习,达到正迁移的目的。

正确理解英语学习中汉语的负迁移现象。

汉英两种语言虽有相同的规律,但两个民族思维的方式毕竟有本质的不同。语言间的差异往往导致“负向转移”,即干扰。应用语言学中的差错分析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初期,由于对目的语的规则知之甚少,常把母语的规则转移到学习中来。这是由于我们学惯了汉语,形成了汉语的思维定势。在英语学习中,汉语对英语产生的干扰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

语言干扰

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民族特点,如果学生不清楚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他们会把英语和汉语等同对待,自觉不自觉地把学习汉语的方法和习惯套用到英语学习上去,常见的汉语干扰在汉英翻译中比较多。例如:

有一个流行的儿童故事描述了奇迹般的变活了的木偶的奇遇。

今天我们党内还有不少人认为有人富了就会变成新地主、新资本家。

学生经常会译成下列错误句子:

There is a popular children’s story ﹡describes the adventures of a wooden puppet who is magically brought to life.

There are still quite a lot of people in our Party today ﹡hold the view that if someone becomes rich, he will become a new landlord or capitalist.

(张玉娟,1998)

上述两句的共同错误是从句结构不对,应在﹡号处加上that、who之类的从句引导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此类错误很普遍。除了学生的语法概念不清外,我们还应看到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他们显然受到汉语句子篇章结构的影响。因为汉语的特点是主体显著,句子的基本结构为主题和述题的关系,而不是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所以学生可能将﹡号前的部分作为主题,﹡号的部分作为述题,把there is /are 作为主题引导词,相当于汉语的“有”。

文化干扰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同时产生,相互依存,并行发展。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有的教育家就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文化灌输”。学习外语应该结合相应国家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等。否则,在跨文化交际中,说话者潜意识地把第一语言的语用习惯和交际模式用于第二语言的交际中,引起语用迁移。这种迁移很可能干扰交际的正常进行,从而产生交际失误。例如:在阅读下面一个段落,

Johnnie, son of Scully, in a tone which defined his opinion of his ability as a card player, challenged the old farmer of both grey and sandy whisker to a game of High-five. The farmer agreed with contemptuous and bitter scoff.

然后根据这个段落,让学生选择。

When Johnnie spoke, he sounded

self confident b.very polite c. quite rude d. rather angry

有不少学生选择了C,这说明学生在判断时不知不觉使用了汉语中的文化概念,即向老年人提出挑战是粗鲁、不礼貌的行为,并且把这一判断强加于英美交际文化中,从而做出错误的推测,正确答案应为A(张玉娟,1998)。

以上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汉语的负迁移现象。母语在学生脑中以根深蒂固,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待这种负迁移呢?首先,这种“负迁移”主要出现在学习者的学习初期,在所有的差错中只占少数。而且这种负迁移所造成的差错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是必要的。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出错就会逐渐掌握英语。随之,错误将渐渐减少直至消失。

限制汉语思维,培养和提高英语思维定势,实现正迁移。

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这种语言,因此要学好英语,还必须培养和提高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养成英语的思维定势。如上文所述,定势可以促使负迁移的产生,也会促使正迁移的产生。例如,学生一见到一段以文具,就会想到用升调读等。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按照已有的认识和良好的习惯思路去研究新问题,在积极的思维定势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张放放)。学习本族语时,思维和语言是密切关联,相互促进的,容易产生正迁移。而在本族语基础上学习英语,往往要经过一个心译过程,才能与思维联系起来。因此要达到用英语进行思维,就必须在英语词、词组、句子与概念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这就要求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限制学生使用汉语或用汉语思维,多练习讲英语,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刺激大脑中的分析其,促进积极的英语思维,通过实物和情境建立联系,这样就可以避免汉语的心译过程,语言和思维就可以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就容易产生正迁移。

参考文献:

汪清洁,2002,学习迁移规律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信仰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80-81。张放放,丁建宁,1998,浅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现象,广州师院学报,77-78。

句法学的角度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句法学的角度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摘要】本文针对英语词汇丰富、同义词众多、句法复杂、表达方式多样等导致在交际过程中产生歧义的现象,从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两大类分析英语歧义现象。 【关键词】英语歧义句法学词汇歧义句法歧义 歧义(A m b i g u i t y,又有译为“含混”)是指未定义或定义不清楚而没有明确含义的单词、术语(term)、注释或观念。如果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在意义上有两种或多种理解,从结构上可作两种或多种分析,就是歧义的。歧义存在于多种语种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而由于英语词汇丰富、同义词众多、句法复杂、表达方式多样等特点,导致在交际过程中产生歧义的现象就更为明显。“英语中的歧义现象涉及许多因素,但简单说来,主要源于两个方面:词汇和句法结构”。下面主要从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一、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 词汇歧义就是人们对句子中的某个词或词组产生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歧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在特定的语境中,一个多义词不会引起歧义,但如果一个多义词的几种含义在同一句子中都成立,就会产生歧义。比如:Jack is running after Mary.T h e C E O t u r n e d o u t a c a p a b l edepartment manager. 前一句中的词组“running after”可理解成“追求”(Jack正在追求Mary),也可解释为“追赶、追逐”(J a c k正在追赶Mar y)。后一句中turn out有“原来是……、撵走、赶出”等多种含义,因此第二句可理解为:CEO原来是一名能干的部门经理,还可理解为:CEO把一名能干的部门经理赶走了。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绪论 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关于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

关于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 12英语教本一班胡绍聪4301120114 摘要:语言迁移研究并不是新话题,但是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两条主线和四个主要内容都包含母语迁移的内容这样一个事实来看,它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课题,Ellis甚至评论说“任何一个二语习得理论如果没有描写母语迁移都是不完整的”(Ellis,1994);从二语学习者在语音、词法、句法到语义各个语言层面频繁出现母语迁移现象的角度看,语言迁移是不能忽视、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语言迁移的研究的视野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母语迁移研究,比如语言迁移理论的反思和语言迁移研究范畴的拓展。基于这样的研究发展趋势,再次阅读已有的语言迁移研究文献发现,有两个方面值得深入思考和重新审视———语言迁移的定义和语言迁移的理论解读。 关键词:语言迁移;对比分析假设;普遍语法;连接理论 一、关于语言迁移的定义 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会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James借此描述语言迁移的概念:“第一语言的学习将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James,1980)事实上,对于语言迁移的定义存在各种不同的表述,如:Corder把迁移看成是一种借用(borrowing);Faerch和Kasper认为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使用中介语的一种语言心理过程;Schachter认为语言迁移是先前获得的知识对于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constraint)。在林林总总的表述中,Odlin的语言迁移定义得到最为广泛的认可:“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应该说,该定义明确了语言迁移不单指传统二语习得研究中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而且还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的知识对新语言知识习得的影响。至此,母语对于学习者第二语言学习、第三语言学习的影响,第二语言知识对于学习者第三语言学习的影响,学习者已有的第二语言知识对于后学的第二语言知识的影响都可以纳入语言迁移研究的范围,从而大大拓宽了语言迁移研究的视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因此, 语句和语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往往不同的词句可以表达同一的思想,而同一语句却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后者便是语言中的歧义现象。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歧义现象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 世纪70 年代,英语语言学家们(Parlmer ,1976 ; Ruth.M. Kempson ,1977 ; etc. ) 就对英语中的歧义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从描写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揭示, 从而总结出一些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辨别真假歧义的一些方法;美国描写语言学家引为自豪的成就之一,就是由L.Bloomfield 开创的直接成分分析法,解释了传统语言学所不能解释的因结构层次不同而产生的歧义现象; 还有的语言学家(Zwicky&Sadock ,1975 ; Kempson ,1980) 从英语的语音、语法和语义等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语言的学习和交流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歧义现象。有限的音素,错综交叉组合,构成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语流,同音词、同音词组势必大量存在;有限的书写符号,组合搭配拼写出众多的字词,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现象比比皆是;更为有限的语法规则、结构框架,以众对寡, 序列搭配,呈现出种种短语、句子的结构关系,一语二解、模棱两可的现象在所难免。 歧义问题之所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是因为它面对的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的矛盾这一普遍事实。研究歧义问题,就是考察同一形式表达多种内容的可能性,考察表面看来相同的形式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这样的研究会不断深化人们对语言现象的认识,同时也促使人们不断改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从语言层次看歧义现象的范围、分布和性质 人们交际是为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而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概念,在语言中主要表现为词汇部分。但单个的概念并不足以表达人们的思想,必须通过概念的组合来进行。同时,思想的复杂性需要概念组合的条理性和规则性,这就要求有组织概念的规则和方法,在语言中集中体现为句法部分。词汇和句法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两者共同构成语言的第一层次,它们是同一层次内的不同组成部分。这一层次是语言的基础材料平面,因而完全是静态的。 词汇和句法的结合开始了语言的生成,词汇和句法模式结合生成了语义句法结构体。语义句法结构是语言的第二个层次,动静皆具,是由静而动的生成过程平面。语义句法结构体一旦进入具体的交际环境,就要受上下文和情景语境的制约,成为话语或话语的组成部分,其性质也同时发生了变化,由半静半动变为完全动态。这样,话语就构成了语言的第三个层次。由于话语是语言的终极单位,它是语言生成的目的所在,这一层次即为产品(话语) 形成平面。 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提出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它要求语言能用有限的材料和模式传达无限的意义和关系。根据这一原则,语言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词汇的多义性和句法模式的多义性,即多层次性和多关系性。就语言的层次划分而言,第一层两个组成部分显然是多义的。而在语言生成时,多义的词汇和多义的句法模式相结合,其生成物也必然是多功能的,能够表示多种意义和多种层次关系。多功能性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不仅可以大大简化语言体系,还可以表达丰富的内容。但多功能的形式会因语境制约因素不强而使多义无法单义化,最终导致歧义产生。可见歧义涉及的是语言的动态因素。 就语言的生成过程来看,词汇和句法都是静态的,几乎没有任何语境因素制约, 因而多义性最强。语义句法结构体是生成过程中的东西,它一方面具有动态成分,其结构中语义和句法的相互制约使原来两部分中的多义得到部分单义化,避免了一些歧义的产生。但由于短语、句子在很大程度上是静态的,结构体内部的语义、句法限制微不足道,根本不能使多义全部单义化,所以歧义终因不可避免而普遍存在。而当进入话语层以后,由于话语层是完全动态的,

浅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现象

浅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现象 摘要: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经验的横移和引进,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语言共同性理论及教育心理学上的正负迁移规律,来分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现象。 关键词:迁移,语言共性,汉语迁移 迁移和迁移作用发生的条件 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迁移是观察、技艺、思维、想象、推理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应用或已有经验对新知识的影响(汪清洁,2002)。迁移按其效果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正迁移,执意中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一种是负迁移,只两种学习间的干扰作用。当新旧刺激相同或相似,又要求学生作相同反应时,容易产生正迁移;而当新旧刺激物十分相似而又要求作出不同反应时,则容易产生负迁移。负迁移一般是暂时性的,经过练习和训练是可以克服的。 尽管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迁移的发生不是自动的,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两项学习具有共同因素:首先,学习内容方面的共同因素较多,则迁移现象较明显。其次,学习方法方面统统因素较多,迁移现象也较明显。例如:英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可以将记忆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好的经验运用到记忆英语词汇、句子中。 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概括是迁移的核心,掌握普遍性的原理、原则,提高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例如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掌握了简单句的构成规则,就很容易作出含有修饰成分的简单句。 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认知结构是由人们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的清晰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在实际学习中,它直接表现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英语词汇学习中,词缀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大量的单词。 迁移的定势作用: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迁移的定势是应用知识经验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对知识迁移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定势作用与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时,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促进作用,反之会产生干扰作用。例如在做动词的时态填空练习时,一见到有always, sometimes, often, seldom等时间副词,学生会立即想到动词应用一般现在时态。而在汉英翻译中,学生往往会由于汉语的干扰,而译出Chinese –English式的句子。如: 医生告诉我我父亲病情很危险。 -----The doctor told me my father was very dangerous.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按照已有的认识和良好的习惯思路去研究新问题,在积极的思维定势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 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也是影响迁移的因素。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状态时,就会充满信心,注意力集中,这样会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反之,当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缺乏信心,注意力涣散,这样会造成迁移的障碍。 找出汉英知识的联系,促进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在英语学习中,正负迁移的最典型的问题就是以掌握的本族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问题。汉语和英语在结构上有不同之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用汉语思维,用汉语的习惯句式来套英语句式,势必会产生干扰作用。因此,我们要掌握和利用汉语与英语间的共同规律,利用迁移规律,促进汉语知识在英语学习中产生正迁移。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来源:英语专业论文 https://www.doczj.com/doc/5a5606090.html,/ 语言符号与要表达的意义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因此,语言中必然存在歧义现象。本文拟通过对英语中产生歧义现象的典型例句进行归纳分析,以探讨英语歧义现象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英语;歧义;词汇;结构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其语言符号与要表达的意义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我们常常发现,一个孤立的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意思,这就是歧义现象(ambigui-ty)。引起歧义的因素很多,但是最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词汇歧义;二是结构歧义。造成词汇歧义的原因在于同音(形)异义词和一词多义。 造成结构歧义的一般原因在于形态和结构的含混。一、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英语是一个词汇相当丰富的语言,多义词(包括近义词,同音/形)众多,在使用过程中经常造成不同的理解,出现歧义现象。 1.“同音(形)异义词”造成的歧义。“同音(形)异义词”(Homonym)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发音和拼写形式完全相同而意义各异的词。如:(1)She stood by the bank.She stood by the bank of the riv-er.(她站在河边)She stood by the bank.(她站在银行附近)(2)She cannot bear children.She cannot give birth.(她不能生育孩子)She cannot tolerate children.(她不能忍受孩子) 2.“一词多义”(Polysemy)引起的歧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有多个不同的意思。这是因为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

语言迁移现象研究

成绩 西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Transfer to English Study 课程名称:第二语言习得 任课教师:林文治 专业:英语师范 班级:英师1014 学号:罗雪梅 姓名:222010310011402 2013年12月4日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制

Abstract: Language transfer has a great influence to learning English for Chinese students .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positive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three aspects: sound, vocabulary and grammar.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transfer and conquer the negative transfer on the basis of analogical analysis, and finally improve English learning. Key words: language transfer; 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English learning 1.Introduction 1.1 Definition of language transfer The origins of the term “transfer”go back to Behaviorism and its view is that the mother tongue habits influence learning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habits. Although it was later discredited, the notion of transfer has been revived again and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in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Transfer in terminology of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has been giving rise to much controversy. Odlin(2001) assumed that transfer is not 1) A consequence of habit form action; 2) Interference; 3) A falling back on the mother tongue. And transfer is not always mother tongue influence. He offers the working of substratum transfer as a basis for his own thoughtful treatment of such influence: transfer is the influence resulting from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one language and any other language that has been previously (and perhaps imperfectly) acquired. This working definition, although somewhat vague, provides an adequate basis for the materials to be deserved discussion. Language transfer is also called cross linguistic influence. Kellerman and Sharwood(1986) argued that a superordinate term that is theory-neutral is needed and suggest cross linguistic influence. And it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learner’s interlanguage. According to Odlin(1989) , transfer is the influence resulting from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any other language that has been previously acquired. Krashen(1983) views transfer as padding, the result of falling back on old knowledge when new knowledge is lacking. Corder(1983) holds that transfer is primarily a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r borrowing, which is a performance phenomenon, not a learning process. Jarvis(2000) identifies three criterion for identifying transfer (1) inter-group homogeneity, (2)inter-group heterogeneity and (3)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inter-language performance. 1.2 Classification of language transfer The notion of transfer as above- mentioned is closed related to the behaviorist theories and in 1950’s Lado introduced this term into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y assume that learners tend to transf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native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to the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at they are learning. Therefore, the learning of a second language was seen as rather an increase of a behavioral repertoire. 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is in fact learning a set of alternatives for some sub-set of 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they already know. Accordingly, similarities between L1 and L2 are believed to facilitate the learning of L2. Facilitation of this kind is called positive transfer. However, the other type is negative transfer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cause to errors for learners when they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Negative transfer means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1 and L2 cause learning difficulty and result in making errors. Selinker once said that the errors were the result of the interference from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摘要 语言迁移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倍受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汉语热不断升温,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本论文主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总结外国学习者在学习、交际等方面产生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总结提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通过研究,充分认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探索汉语习得规律,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从而推动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资料和例证。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言迁移影响因素策略 一、语言迁移理论 (一)语言迁移的含义 迁移是中介语的一个主要特点,语言迁移是中介语产生的重要根源。心理学范畴中,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的现象。而语言迁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这样一种现象。(二)语言迁移的发展阶段 1、对比分析理论阶段 语言迁移理论最早是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认为迁移是母语“习惯”在目的语中的延续。对语言迁移的研究是在对比分析领域展开的。对比分析理论的确立是以1957年Lado出版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该理论的语言学基础是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理论——刺激—反应,而在心理学上又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迁移理论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的塑造靠反复的机械操练,Lado赞成二者的观点,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习惯的积累,对比分析是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层面一步一步地进行比较,从而预测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了解学习者的母语或目的语是如何迁移的,确定教学中的难点,进一步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这一时期普遍认为第一语言转移对第二语言习得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对比分析理论和语言迁移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的质疑,认为这一理论并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单纯的对比两种语言间的异同,在实际学习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非一定能够引起迁移,对比分析理论所预测到的情况并不准确,一些真正的重难点并没有被预测到,而往往是不该出错的地方出错,该出错的却没有出错。在这些所谓的错误当中,母语迁移所引起的错误占的比例很小,学习者的二语掌握程度越高,所犯的母语迁移的错误就越少。这一现象使人们逐渐忽视对比分析理论,而开始关注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2、普遍语法理论阶段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2019年教育文档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 摘要:歧义是存在于古今中外所有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学现象,是语言结构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语言学家认为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含义模糊现象,或者存在两种或多种意义解释的现象称之为语言歧义。由于英语的词汇量很大,语法又比较灵活,语言歧义现象在英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本文从语义学角度对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进行分类讨论,分析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引言 语义学,也可以称为“语意学”,是涉及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以及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学科专用术语,以自然语言涵义为对象,以对语言的结构、性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为主要内容。歧义的“歧”是指“不一致”,“义”指的是意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歧义现象是指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对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①。歧义在语言运用中是不可避免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Kaplan曾说:“歧义是语言中反常的通病”②。因此,研究语言中的歧义现象,不仅能促进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还能有效避免语言歧义在交流中造成的误解和障碍,从而提高语言交际的准确性、严密性。因此,从语义学角度深入探讨歧义现象具有极大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词汇歧义现象分析 2.1 多义词歧义 多义词指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意义的词。在句子中,多义词的出现往往使句子产生歧义。美国语言学家G.L.Brook曾说:“一词多义是歧义的语言基础”③。把一个多义词用在特定的语境中,通常情况下它不会产生歧义。但是,如果一个多义词的几种意义在同一个句子中都能成立,那么,此句就有了歧义。例如“Are you engaged?”一句既可以理解成“你忙吗?”又可以理解成“你定婚了吗?”。 2.2 同形异义词歧义 同形异义词是指那些拼写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同形异义词并不是同一个词,它不同于多义词,而是有着不同词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形式相同,但是意义不同的一种语言现象。同形异义词又可以分为:同音异义词、同形同音异义词及同形异义词三种形式。例如:Im More satisfied.Ask for more.这是摩尔牌香烟广告,该商标的同音同形异义词是英语中一个常用的与数量有关的形容词。 为什么我们能同时处理多个意义而不产生混乱呢?认知语义学中的家族相似性理论能够说明其原因,“家族成员中具有某种相似特征:体态、相貌、眼睛的颜色、步态和气质都有一些相似和重叠地方”④。人们凭直觉既可准确判断某人属于某一家族,又可识别其家族成员之间的细微差别。世界是由无限种类

试析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摘要: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的自然语言中。它是指在日常语言运用中句子的一种特征,即一个句子可以有多于一个的解释,而其中并不包括足够的线索,以确定其具体和其它含义。英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 关键词:歧义;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 许多语言学家都曾经对歧义下过定义。荷兰语言学家gooij在其1971年出版的《自然语言中的歧义》一书中指出:“歧义是指句子的特征,即一个句子有多个释义,而句子又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以确定其含义。” 当然,歧义不仅存在于句子中,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仔细观察一段句子或一首诗文,你将会在句子或段落中发现歧义。当然,我们可以把歧义理解为一个段落或句群中有多个涵义。歧义之所以易发生的原因是有很多因素都可以弓l起歧义。例如,英语词汇量大而且在不同语言环境下含义不同,人们对英语语言认识的能力有限,以及人们在英语运用中的粗心,这些都会导致歧义。歧义存在于一切应用的语言中,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三类:1)语音歧义,是由于不同的形式而具有相同的发音的语言单位引起的。2)词汇歧义,指一个句子中有一个或多个有多个含义的词,而通过句子中的其它词又无法确定这些词的意思而导致的歧义。3)语法歧义,是指一句话有多个语句分析的可能性而引起的歧义。 下面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一下歧义现象。 l 语音歧义 1.1 同音词引起的歧义 在英语口语中,同音词经常引起歧义,例如: No t她aloud/No talking allowed. 如果不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听者是很难分开说话人想表达“不许大声喧哗”还是“不许说话”。在某种程度上,同音词可以影响人们的交流。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外国教师,问他的学生:“Where to buy flour?”这个学生以为他的外教想买支花给他的朋友,于是学生带着这个外教到了一个花店,但是最后这个学生才知道老师是想买面粉(flour)而不是花(flower)。 1.2 词的连续和词之间界限不清引起的歧义 /一、rc一/and/一v#cv一/,“v”是元音(vo-r.e1),“C”是辅音“~meonalR”,“撑”是指词之间的界限,(一)指其它的音素,当说话快的时候,上面两种语音形式通常会变为一种/一v 一/,这就引起了歧义。例如: (1)grade A一/fie/’dei,一grey day (2)great ape一,’’印,一grey tape 1.3 重音的变化可能引起歧义 一些词,尤其是合成词的重音变换容易引起歧义。例如: (1)a~ afldner—a killer that is a ghmt. (2)an English/teacher一一个英国籍的教师an,D sh teacl~r一一个教英语的教师 1.4 音调和停顿变化引起的歧义 音调和停顿变化可以改变句子的结构,所以可能引起歧义。例如: Your friends are ill teIerlgpe.你的朋友使人感到有趣。 Your friends are/interesting people.你的朋友是个有趣的人。 2 词汇歧义 2.1 多义词和同义词引起的歧义 在现代英语中,有许多多义词和同义词,虽然它们有多个意思,但只要你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英语语境中去,歧义就不容易产生,因为你可以根据语境把不符合语境的词舍去,只有一个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于语言迁移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Corder把迁移看成是一种借用; Faerch和Kasper认为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使用中介语的一种语言心理过程; Schachter认为语言迁移是先前获得的知识对于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在众多的表述中,Odlin的定义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他认为语言迁移源于目标语和学习者已习得或未习得的语言间的异同,是一种跨语言影响。语言迁移是有正、负之分的。正迁移能够推动二语习得,负迁移则会妨碍二语习得。所以,研究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对于二语习得者以及教学者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 负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干扰主要体现在语音、语义、句法和语用等方面。下面我将以我们中国二语习得者为例来进行分析,假定第二语言是英语。从语音层面来看,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音系统,有着不同的发音规则,可是二语习得者普遍倾向于用汉语的发音去代替英语的发音。所以在这些习得者中,语音负迁移是比较突出的迁移现象。例如,很多习得者会把英语中的[θ]发作是[s]。从语义层面来看,习得者常常将汉语搭配习惯迁移到英语中去,认为汉语和英语的词汇是一一对应的,从而产生许多词汇负迁移错误。例如,“look at”意为“看”,那么在翻译“看电视”的时候,习得者可能就会按照汉语的搭配习惯翻译成“look at the TV”,而实际应该翻译为“watch TV”。从句法层面来看,那些对句法规则掌握不是很牢的习得者常常会套用汉语的句法规则,从而产生句法负迁移现象。例如,“你是要去动物园吗”,习得者可能就会翻译成“ You’re going to the zoo”,而实际应该翻译成”Are you going to the zoo”。之所以习得者会犯错,就是因为他们套用了汉语的主谓宾结构。从语用层面来看,习得者往往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语用负迁移现象。例如,在回应“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这句话的时候,习得者可能就会答道“No, no, my English is not good at all”,而实际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应回答“Thank you”。 而正迁移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也主要体现在以上这几个方面。从语音层面来看,英语使用音标,汉语使用拼音,音标和拼音有很多具有相同的发音。例如,英语中的/k/,/l/,/m/,/n/与汉语中的k,l,m,n 的发音就是相同的。所以,习得者在学习这些发音的时候,是高效率

二语学习中汉语迁移现象的EEG研究

二语学习中汉语迁移现象的EEG研究 摘要:二语学习研究属于心理语言学范畴的重要分支,其语言学习、表达和理解三大过程都受到母语的影响。本项目运用神经语言学的实验方法,针对汉语母语者进行脑电波实验,测试其自主学习一种人工语言的效果,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说明汉语的迁移现象,为二语学习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二语学习;汉语迁移;EEG 一、引言 目前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在语言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母语迁移效应可以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直观地进行观测、比较和检验。早期行为实验揭示二语学习是学习线索的过程,如MacWhinney认为句子加工是多种线索互相竞争的过程,且这些线索在各个语言中强度不同。学习者在刚接触目标语时会使用母语的理解机制,随着学习者不断接触目标语,理解机制中的线索强度会慢慢地接近目标语中原有的线索强度。因此若母语具有和二语相似的形态句法则二语学习获得母语的正迁移效应;反之则获得负迁移效应。国内二语学习的ERP研究正处在起步阶段,个别涉及到母语迁移效应如汉语母语者如何学习英语的被动结构。但因为二语集

中在英语上,其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也有待证实。 二、实验方法 本课题利用ERP技术记录汉语母语者学习一门人工语言的过程。首先,人工语言给所有学习者创造公平的学习环境,其次该人工语言具有语序,生命性和格标记三大线索,为二语研究提供了比较全面的观测环境。本课题通过让汉语母语者学习这门语言,考察母语迁移效应的表现形式以及发生作用的时间进程。 脑电图(EEG)反映了大脑电压随时间的变化,起初用于临床,目前也广泛用于语言研究之中,因为与行为实验相比,它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精确到毫秒)和连续记录在线语言加工的优点。受试者的EEG信号通过电极帽上的多个电极被记录和放大,每一个电极代表在特定头皮位置上的放电情况。ERP反映的是在特定时间点上的EEG活动,即受试者对某个语言刺激(单词、句子等)所产生的脑电变化。 三、汉语迁移现象实验 (一)假设 在实验中我们对人工语言操作三个变量:语序、论元生命性和格标记。主要对以下假设进行验证:以往格标记语言加工实验结果表明,格标记违例产生N400/P600或 N400-P600双相效应(德?Z:Schlesewsky & Bornkessel-Schlesewsky,2009;西班牙语:Nieuwland et al,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山东万杰医学院英语教研室李园园255213) 摘要:语言歧义属于语义学研究的范畴。本文旨在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分析引起英语中歧义产生的各种因素,找出歧义产生的各种原因,并分析了应该如何理解英语歧义,最后从语用学方面谈了歧义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的语用效果。 关键词:英语歧义、语音、词汇、语法、歧义理解、语用效果 一、概述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当一个句子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命题时,我们便称之为歧义。歧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存在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中,英语也不例外。英语中歧义结构多种多样,歧义句举不胜举。那么在英语中,这些歧义具体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呢?应该如何理解歧义句?它们又有什么样的语用功能呢?这些都是我们在本文中将要讨论的问题。 二、英语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 英语歧义主要来源于三方面: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所以通常将歧义分为以下三类:1.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主要是由于两个或更多的词同音异义或句中词语的连读而产生的歧义。语音歧义只在口语中存在,变成文字形式后,这种歧义便自动消失。例如: There is no flow/floor in that building. a.那幢楼没有裂缝。 b.那幢楼没有地板。 2.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句子中的某个词的意义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般是由于词的多义性或同形异义等引起的歧义。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如: He went to the bank. a. 他去银行了。 b. 他去河边了。 (2)词义变化引起的歧义。如: Only some of the visitors gained admittance into the clean room. 在句中的短语clean room,原为普通用词“一个干净的房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现在取得了新的意义,指“(供制造精密零件用的)无尘室”。意为“只有部分参观者被允许进入无尘室。”如果不了解这种含义,见到clean room这个词语,还以为它是指一个清洁卫生的房间呢。 (3)词类不同引起的歧义。如: We saw the Indian dance. a. 我们看见过那个印第安人跳舞(Indian, n; dance, v)。 b. 我们见过印第安人的舞蹈(Indian, adj; dance, n)。 (4)英美英语用法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差异,有些词在英美两国使用方法有别,而使句子产生歧义。如:The old man has a billion dollars. [(美)十亿/(英)万亿] 3.语法结构歧义

浅析英语中的歧义现象在广告中的应用

浅析英语中的歧义现象在广告中的应用 [论文作者:张孜婷] [摘要] 本篇论文从语音词汇语用的角度分析歧义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在广告中的使用和作用,以达到使观众能够更好的理解广告的用意。列举了三种类型的歧义现象: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语用歧义,并且用现实中的广告实例对每种现象进行诠释。本文对英语中歧义现象的剖析不仅使人们加深对广告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使歧义更好的使用于书面广告中。[关键词] 歧义广告语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用歧义 一、引言 英语中随时随地都存在着歧义,虽然歧义现象在语言使用中有着消极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认在诸如广告等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还有其积极的一面。由于歧义词,尤其是同形异义词具有两种甚至多种解释,故我们可将其充分、恰当地应用到广告语言中去,做到一语双关。这种双关风趣、幽默和俏皮,可谓语言上的巧夺天工,无疑会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奇妙的宣传效果。 二、语音歧义 1.同音异义词 现代英语包含了大量的同音词,因此同音词的语音歧义现象非常普遍。例如,“rain”和“reign”,以及“sighs”和“size”。这两组词的发音完全一样,但拼写和意思是不同的。广告制作人将类似这样的词语运用到英语广告中,达到不错的效果。例如:(1)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这条广告实际上是一条英语习语,中文意思为“结局好,全都好”。在这条香烟广告里,“end”有两个意思,作动词讲是“结束”的意思,作名词讲是“香烟蒂”的意思。这条广告灵活运用现成的英语习语,赋予了此习语新的意思,即“烟蒂好,烟就好”,让消费者感觉耳目一新。 (2)Trust us. Over 5000 ears of experience. 这是一则助听器推销广告。从字面看,它说明该产品已经接受了广大消费者的考验,但单词“ears”和单词“years”发音是一样的,此条广告可译为“相信我们吧。历经5000多只耳朵的检验,有着5000多年的经验,充分说明了该助听器悠久的历史以及久经考验的上乘质量。 (3)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 该广告可译为“这里有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一切为了您的子孙后代”。在这则海滨浴场的宣传广告中,制作者巧妙运用了“sun”和“son”,“air”和“heir”这两对同音词。该广告构思精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相当高的语言艺术,因为它能唤起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让计划带儿孙旅游的消费者为之心动。 2.同音异义的词组和短语 同音词组指的是两个不同的词组发相同的音,甚至有的同音词组中的每个单词都发一样的音,但词组的意思相差甚远。同音词组的现象没同音词的现象普通,但在英语广告中也大量存在。 (1)It always runs fast because it is never two-tyred. 这是一条汽车广告,在此条广告中,词组“two-tyred”和“too tired”的发音是一样的。这个歧义现象突出了该汽车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它有不止两个轮子,另一个是它的耐力很好可以跑很长时间并且保持很快的速度,不仅幽默而且形象。 (2)A deal with us means a good deal to you. 这是一条大型百货商场的广告,它的妙处在于短语“a good deal”的运用,一般来说“a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