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当代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当代史期末复习题

2015年中国当代史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四清运动: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的内容,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运动期间中央领导亲自挂帅,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在城市中是“反贪污行贿,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广大工人和农民参与其中,积极响应。

2、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本义是指通过生育机制有计划的调节人口增长速度。包括提高和降低人口增长率,其内容不以节制生育为限。

3、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1951—1952年秋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

造运动。建国初期,广大知识分子爱国热情、学习热情很高,为帮助其摆脱剥削阶级世界观的束缚,共产党采取各种方式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教育。首先在北京、天津等高校中开始。9月,周恩来做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号召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毛思想。帮助知识分子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唤起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热情。但对少数人改造方式过于简单,界限划定不明确。

4、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5、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1950年6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新解放区逐渐开展了空空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根据土地改革法,土改运动一般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复查总结等几个阶段,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巩固了农村中的人民民主专政,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的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市场经济。

7、社会主义和谐运动:

是中国共产党于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随后,“和谐社会”在中国便常作为此概念的缩略语。

8、三反五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是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

9、“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0、南巡讲话: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主要内容: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4)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1、“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

12、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

先进文化的表征。

二、简答题

1、简述“文革”发生的原因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左倾理论的系统化,并被提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是文革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个人专断作风和个人崇拜现象的恶性发展,为文革的发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三)林彪、江青、康生等利用和助长了党和毛泽东的错误,进行反革命活动,也是文革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苏联领导人挑起中苏公开论战的影响,对党内左倾思潮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

面?

①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

③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

④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

⑤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

⑥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

3、简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在1995年决定

实施的战略。其主要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4、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2)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3)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4)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5)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

5、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意义:1、香港的回归,标志着香港在150多年英国殖民统治之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有利于吹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2、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3、有利于促进香港地区的稳定、发展和繁荣;4、香港回归是一国两

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也为澳门回归提供了理论指导。

2、澳门的回归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首先,澳门回归祖国在亚

洲历史解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今中国恢复行使主权,洗雪了中华民族耻

辱的一页,不仅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的结束,而且最终结束了白人在亚

洲统治的历史。其次,澳门回归祖国奠定了中葡两国关系发展的新基础。最后,

澳门回归祖国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

3、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都证明了一国两制的可实施性,对我国祖国统一有着极

大的意义:同时又为台湾的回归提供了前提例子借鉴,为台湾的回归做准备。

6、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崔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落实,主要内容包括:(1)

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2)

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崔进

党的自身建设。(4)必须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5)必须改革和完善党

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6)必须加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7、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含义之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就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具备了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具有了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因为,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经济上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

(2)含义之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这是就发展程度来说,我国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地区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开始了系统的拨乱反正,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端正了全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实际上成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上,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9、概述我国对外改革开放格局形成的情况

20世纪80年代,我国通过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一系列措施,使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时期,我国抓住了国际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着力发展轻纺产品加工贸易,珠江三角洲等区域快速崛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开发上海浦东为新起点,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催进,在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实行沿边开放,沿江开放和内陆开放。这一时期,我国抓住了世界新技术革命背景条件下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难得机遇,长江三角洲等区域加速振兴,珠江三角洲等产业带全面升级。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10、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首要经验;(2)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3)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4)坚持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是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5)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一条卓有成效的经验;(6)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进一步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经验;(7)坚持提高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得到人民拥护、肯定的经验(8)统筹大局,自力更生,是改革开放的成熟经验;(9)坚持“三个有利于”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经验。

11、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 因为在很多方面,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精神文明反作用于物质

文明和政治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性的重要体现,它能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

力支持.

2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

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过程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那几大方面的重大战略

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

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

问题,是一个相互链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拓了科学社

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崭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极重要组成部分。

2、简述建国后我国国防建设的情况并论述科技强军的重要意义。

国防建设是国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防建设,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为依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坚持同国家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全体军民共建国防的原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它着重进行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国防动员、兵役制度、国防教育、国防法制等方面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军、警、民密切联防的强大巩固的边海防体系;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加强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在经济上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奠定了雄厚的边海防物质基础;进行自卫反击作战,粉碎了敌人的蚕食和侵袭,保卫了边疆的安全。但是应当看到,在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面对敌人的海陆空立体进攻,不仅要建立强大的边、海防,而且要建立一支有快速反应能力、强大投送能力、高度机动能力的军队,国家在任何方向上遭到侵略都能迅速投人交战,并取得胜利。

国防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结束了有国而无防的历史。国防建设在武装力量建设、武器装备发展、防空体系的建立、动员体制的建设以及国防外交与国家军事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使中国的国防力量逐步增强。

国防建设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给国防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使国防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遇到了一些新的突出矛盾,如怎样使经济利益与国防利益统一起来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物质利益观念的强化对国防建设所需要的献身精神形成了冲击和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面临着不少新情况等。

科技强军的意义

实施“科技强军”,着眼于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创造地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的军事理论,总结我军长期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把握世界军事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的战略决策。

从上世纪后半叶起,科学技术就主导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都竞相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更说明,谁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并将其充分应用到战争中,谁才能赢得未来

的战争。因此,科技建军是提高我军战斗力,保证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必由之路。

3、概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曲折发展的艰难历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台,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2)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届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这一新阶段。这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这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国家各级党政机关遭到破坏,法律、制度成一纸空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政协制度也不能实行。(2)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如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均惨遭人身迫害;刘少奇被破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1978年十一届三中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建设方针。(2)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1984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