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 ——政府形态史的分析.

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 ——政府形态史的分析.

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     ——政府形态史的分析.
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     ——政府形态史的分析.

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政府形态

史的分析

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政府形态史的分析【作者】张丽曼【作者简介】张丽曼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是紧紧围绕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展开的。从15 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至今天的400多年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大体上已经转变了6次政府管理模式,走过了若干个干预——放任——干预——放任的轮回。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将成为政府形态不断演进的主要内容。【关键词】政府管理模式/干预/放任/转型政府行为是人类有组织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同时改造人类本身的自觉行为,这必然伴随人类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地变化自己的职能、组织机构、行为规则以及行为方式,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从而形成不同的政府管理体制的类型或者“模式”。在这里我们所要考察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型的一般状况。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政府管理模式,是在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产生以后,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发展,经过多次转型而逐步完备起来的。从政府形态史的角度来考察,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基本上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当国体发生根本性变革,同时政体随之发生转变的时候,政府管理模式的发生转型;(二)在国体与政体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三)国体基本稳定,政体发生变革,政府管理模式随之转型。如果从以上三个方面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实践活动,以15世纪专制王权时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为起点至今,可以把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形态史分为五个阶段,发生过六次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第一个阶段,从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到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前,即约从15世纪初到18世纪末,大约经历了300多年。这一阶段,在经济上,是资本主义进行原始积累,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同时整个西欧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在政治上,这一时期,西欧资产阶级民族国家逐渐形成,西欧国家的国体在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较量中逐渐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一时期,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到保护作用的,并非是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政府,而是由封建君主制逐步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专制政府。当时的封建君主为着同罗马教皇和地方贵族势力争夺权力,不得不同新兴资产阶级结成同盟,对付他们共同的敌人——贵族割据势力和宗教势力。所以当时的专制主义国家表现出双重阶级属性,带有明显的转型社会的过渡性质。从国体上看,这些政府基本上是封建主阶级掌权,但它并不是纯粹的封建主阶级的专政,因为它不仅代表着封建阶级的利益,而且开始转向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利益。在政体上,基本上采取了专制主义的方式。君主们通过同地方贵族割据势力和教会势力的激烈争夺,逐渐集立法、行政、司法、宗教等诸权力于一身,形成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府管理模式。在政府同社会的关系上,由于当时的专制主义政府基本上实行高度集权和积极干预的政策,对社会活动采取的是强制干预的行为模式,造成了一种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重叠的状况。从国家全面干预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生活这一点来说,这一时期的政府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小社会大政府”式的政府管理模式。这种政府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在经济职能方面。这一时期的专制政府基本上都积极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重商主义反映了15—17世纪西欧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

会转型时期,专制王权与早期商业资本相结合,共同推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利益关系。这一时期政府行为的特点是推行原始的国家干预主义,早期重商主义,不仅限制私人经济活动范围,而且以国家垄断的方式直接控制私人经济活动,不仅采取行政手段和立法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而且采取政治手段、外交手段乃至大规模的暴力和军事手段达到扩大政府财政收入的目的。晚期重商主义使原始的国家干预主义达到最高峰,使专制极权和国家垄断相结合,完成了双重的历史使命,一方面促使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迅速发展,一方面使封建制度加速崩溃。正如马克思分析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连同其遍布各地的机关,即常备军、警察、官厅、僧侣和法院——这些机关是按照系统的和等级分工原则建立——起源于君主专制时代,当时它充当了新兴资产阶级社会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1 〕正是这种高度集权和积极干预的政府管理模式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为新兴资产阶级成长提供了政治保障。第二个阶段,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到工业革命完成,即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70年代,大约经历了90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在经济上,是自由资本主义,在这一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战胜了封建生产关系,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并将这一现代化成果推向全世界。在这一时期,西欧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所以在国体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昔日封建主阶级的专政已经被资产阶级专政所取代,资产阶级由被压迫阶级转变为社会的统治阶级,资产阶级政客最终从政府中排挤掉了新老贵族所占据的优势地位,成为独掌国家政权的阶级。随着国体的这一深刻变化,西方国家的政体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专制主义的职能不分的“大政府”开始向职能分化,分权制衡的代议制政府转变,高度极权的专制君主制度被以分权制衡为原则的议会民主制所代替。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政府一经形成,就迅速地向资产阶级集权政治方面转化,由于这一时期阶级矛盾极其尖锐,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加强国家机器的专政职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以阶级分权的方式造成的所谓“狭义政府”,即行政组织,因为独立地履行资产阶级所赋予的社会政治经济管理职能,由不完备逐渐趋向完备,而逐渐完备起来的行政权力,立即同议会权力相脱离,追求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开始自己独立的发展过程。资产阶级政府行政组织独立化的趋势具有深刻的经济背景。这一时期,工商业资本迅速成长起来,但往日高度集权的国家强干预型的政府管理模式并不能马上退出历史舞台。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主义学说虽然在当时的工业强国英国受到欢迎,被英国政府作为主导性经济政策,但是法、美、德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当时正处于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完成的前夕,尚不具备同英国工业品竞争的实力。为着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些国家基本上采取的是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所以,从政府管理模式上看,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政府非但没有减弱中央集权,而且逐渐加强中央集权,由松散软弱的政府向坚强有力的政府转变。而政府管理职能的加强同时必然促进政府权力的扩大和膨胀。以法国为例,在19世纪中叶,出现了行政权力不断强化的趋势。启蒙思想家曾经标榜的“人民主权”、“议会至上”等政治原则,随着资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而被抛弃。资产阶级革命形成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政权,为了扩大它的镇压职能,不断加强军事和官僚机构。1848年以后,在路易·波拿巴统治时期,国家机器已经拥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它的魔爪伸向全国的各个地区。这个复杂而巧妙的国家机器成为“俨如密网一般缠住法国社会全身并阻塞其一切毛孔的可怕的寄生机体。”〔2〕在法国,行政权力支配着由50万人组成的官吏大

军,经常和绝对地控制着大量的利益和生存,“管理、控制、指挥、监视和监护着市民社会——从它那些最重大的生活表现起,直到最微小的生活表现止,从它的最后一般的生存形式起,直到个人的生活止。”〔3 〕行政权力不仅游离于议会权力,而且成为与议政权力相匹敌的不可克制的权力。行政权力成了国家政权的核心部分,并且是维持议会制度的必不可少的支柱。议会则逐渐成为行政权力的附属品。第三个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约40年左右。这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自由资本向垄断资本的过渡。特别是19世纪最后10年,资本主义积累的方式由前期的自由竞争转变为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主义生产日益集中到少数垄断的大企业手中,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新的变化,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向帝国主义过渡。在19世纪最后30年的前20年,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国体)和代议制政府的基本框架(政体)都没有变,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资产阶级政府管理模式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在整个欧洲、北美以至全世界的胜利,使资产阶级牢固地占领了广阔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从对殖民地国家的掠夺中获得了超额利润,可以用来收买工人贵族,培植国际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思潮,使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为标志,暂时转入低潮。资本积聚所造成的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组织,使资产阶级迎来了短暂的“黄金时代”,即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美、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超过老牌工业国家——英国,具备了与之相抗衡的经济实力。所以,只有在这一时期,后起的资本主义政府才有条件改变高度干预的经济政策,纷纷将自由放任主义作为主导性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所谓的“不干预主义”,形成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所标榜的所谓的“最弱意义上的政府”,实行人们常说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从表面上看,这一阶段资产阶级政府似乎是由过去积极干预的管事较多的“大政府”转变为“管事最少”的“最弱意义上”的“夜警”式的“小政府”,但实际上它并不是“清静无为”的。资产阶级政府在经济上的放权同政治上的集权(主要表现为行政权力的独立化过程)是同时进行相辅相承的。资产阶级根据自己的需要为政府划定活动范围,政府权力的大小完全是由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决定的。资产阶级政府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所索取的代价,即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经常谈论的资本家需要为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所支付的交易成本,就是作为经济活动的“私域”与作为政治活动的“公域”的相对分离。“私域”的经济权力交给了资本家,成了由他们主宰的一统天下,而“公域”政治权力则划归了资产阶级的政客集团,成为他们盘踞的进行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活动的地盘。资产阶级必须把政治活动领域交给政客集团,任他们在政治领域中纵横驰骋,进行政党分赃,否则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就不得安宁了。在资产阶级政府中,分配政府要职,攫取部长、次长、总督等行政肥缺的权力交易使资产阶级政客们忙得象热锅上的蚂蚁,议会则变成了资产阶级政客的“清谈馆”和政治交易所。这种私域和公域的明确划分实际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经济政治两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社会分工。这种分工只能更加有利于资本的增长。但这段时间并不长,只有20年左右的光景。在19世纪的最后10年和20世纪的最初10年,即在上世纪与本世

纪之交,西欧发达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也频繁发生,造成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和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种政治经济状况的激烈变动,使各国资产阶级不得不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政治经济职能。在国内,资产阶级为了镇压工人运动,扑灭无产阶级革命的火焰,就需要扩充警力,大大加强镇压机器。在国际上,新老殖民主义者为了进行争夺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又需要扩充军备。国际和国内这两个需要,都要求资产阶级必须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国家的暴力机器。同时,集中控制国家的有限资源,实行统制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垄断资产阶级必然要求转变政府管理模式,首先将由自由放任政策转变为高度集中的统制干预政策,这就使政府的政治经济职能再一次膨胀起来。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帝国主义时代,大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无论在君主制的国家或最自由的共和制国家,由于要对无产阶级加强镇压,“国家机器”空前地加强起来,它的官吏和军事机构也就骇人听闻地扩大了。“毫无疑问,这是一般资本主义国家整个演变过程的共同特征。”〔4〕由此可见,即使是资产阶级自我标榜的自由放任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也没有真正实现过自由主义经典经济学家所设想的所谓“管事最少”的、“消极”的、“最弱意义”上的“小政府”。正是凭借着资本对外扩张,对内剥削的需要,行政权力急剧膨胀起来,政治学界所说的“狭义政府”在这一时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前一阶段逐渐形成的职能分化、分权制衡的有限政府,到此时,已经形成为与立法权力相抗衡的独立力量。第四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本世纪60年代末,约50年左右,是世界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出现发展危机的剧烈变动时期。在资本主义完成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迅速实现了垄断资本同国家权力的结合。特别是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内外矛盾空前激化,导致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面失控,以至于在本世纪上半叶爆发两次世界大战。这种由资本主义世界发动的灭绝性的战争,对人类文明造成巨大的毁灭性破坏,全面动摇了古典自由放任主义理论关于通过“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机制,同样能够给人们带来美妙福利的神话,引起了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资本主义政府管理模式,在这一时期纷纷由自由放任型向高度集中的积极干预型或强干预型转变。高度集中的强干预型政府管理模式有两个不同的类型。其中一个极端的类型就是德、意、日法西斯主义式的政府管理模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西斯主义的政府把整个国家变成一部镇压机器,对全社会实行政治经济高度一体化的独裁统治,把整个国民经济纳入战争轨道,最后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发动了毁灭人类文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通过灭绝人性的法西斯主义方式进行经济掠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府类型,不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而且也给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遭到资产阶级的摈弃。另一个典型就是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政府管理模式。这种政府管理模式首先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在美国得到重视并取得成功。罗斯福“新政”,基本上抛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实行国家积极干预的政府管理模式,力图通过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调节和全面控制,实现国家同垄断组织的融合,扩大社会需求,消除失业,缓和以经济萧条为特点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成功使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宣告了自由放任主义的最后终结,至此,再没有那个西方国家的政府放弃过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由于社会民主势

力上台执政,大力推行“福利资本主义”政策,通过一系列经济手段,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扩大国民收入的份额,增加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的数量,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控制,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对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在一定程度上照顾社会公平问题。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纷纷冲淡自由放任政策,向加强国家干预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变。尽管各个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方式、方向、范围、措施有所不同,但西方国家的政府管理模式由自由放任型向积极干预型转型的趋向是基本相同的,积极干预型政府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现代资本主义政府管理模式的类型。这种政府大规模介入社会经济活动,使国家同垄断资本结合起来的政治经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减轻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经济生活的危害程度,对战后西方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资本主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新科技革命在西方国家率先发生,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尤其在行政组织的发展变化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为了更好地实行统治,避免政党分赃制所造成的政府内部的政治混乱状况,先后实行了以所谓的“政治中立”为特点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把国家行政管理权划归一部分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出来的具有专门知识的行政技术官僚来掌握,使西方国家的政府机器更加精巧,组织更加缜密,职能更加专业化。国家公务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来政党分赃所制造成的政治弊病,使资产阶级统治更加完善。资产阶级政府的这一改进同积极干预型政府管理模式相结合,使政府的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政治压迫的职能更加隐蔽,经济调解控制手段更加齐备,行政机构更加发达,部门更加齐备,行政组织制度化更加完善,同时,人员也更加臃肿,机构更加庞大,脱离社会监督和议会控制而独立发展的趋势越发不可逆转。这种行政权力日益脱离议会控制和社会监督的独立化倾向,也引起西方国家人们的普遍惴惴不安。政府这个笼罩着整个社会的巨大魔影,再次把西方社会拖入行政国家的控制之下,人们纷纷把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滞胀,政治民主的压抑统统归罪于政府高度干预的管理模式。于是,西方国家不得不再一次进行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第五个阶段,20世纪70—80年代至今,约30 年左右。这一阶段以90年代初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即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国家调节经济的政策陷入深刻的危机,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普遍减慢,经济危机频繁,失业率不断提高,通货膨胀日益严重,财政赤字扶摇直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陷入极大的混乱。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了普遍的“滞胀”趋势。这一趋势,使二战期间兴起的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积极干预型政府管理模式,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资本主义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政府管理模式的选择,于是“新保守主义”的政府理论应运而生。“新保守主义”主张重新重视“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作用,断言经济危机是由政府过度干预所引起的,必须把政府的干预降低到最低限度,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新保守主义”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纷纷推行“新保守主义”政策,并大张旗鼓地进行了行政改革,试图通过行政改革克服“行政国家”对社会事务事无巨细大包大揽的体制,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由积极干预型向自由放任型转变。于是,给国家“消肿”,给国家“减肥”,“苗条”国家等等,成为西方国家历届政府首脑换届选举中最为蛊惑人心的口号。在各个政党的施政纲领中,行政改革也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尽管行政改革象热锅上的蚂蚁,紧锣密鼓,络绎不绝,但是效果都不

甚明显,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效率低下,官场腐败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由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所引起的“现代管理革命”,使行政手段更加先进完备,新“行政国家”进一步发展,行政权力膨胀的趋势不但没有减弱,而且政府与社会结合得更加紧密。西方学者惊叹,现在的西方社会,过去的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的二元结构,又回归到了国家与社会相重合的一元结构。因此,呼唤第二次市民社会崛起的呼声又在西方国家响起。自90年代开始,新保守主义政策再一次暴露出其对社会经济活动调节软弱无力的种种弊病,尤以美国为甚。所以,1992年克林顿上台担任美国总统,为了解决每况愈下的经济问题,他宣布将采取“新凯恩斯主义”政策,再度强调国家的作用。克林顿的政府干预政策取得一定成果。这一现象预示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再一次转型,无论哪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可能实行纯粹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自由放任主义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过去没有过今后也不可能成为西方国家居主流地位的政府管理模式。总之,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是紧紧围绕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展开的。西方发达国家从来不拘泥于某一种政府管理模式,许多情况下是在政府干预的强弱、多少,政府干预的方向、手段上不断地改进和调整,从15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开始,到今天,经过了近400多年的时间,西方发达国家大体上已经转变了六次政府管理模式,走过了若干个干预——放任——干预——放任的轮回(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成为政府形态不断演进的主要内容。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新版第3卷,第52页。〔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新版第1卷,第623—624页。〔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新版第1卷,第624页。〔4〕《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新版第3卷,第137页。

管理者情境与领导风格的对应菲德勒权变领导理论

管理者情境与领导风格的对应:菲德勒权变领导理论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动荡不安的。在政治上,民权运动对官僚体系造成了持续冲击;在经济上,石油危机使豪华轿车失去了廉价动力;在国际上,日本与德国的经济崛起对美国企业形成了严重威胁。这种局势,使变革的呼声充斥朝野。但是,变革什么?如何变革?向哪里变?却依然迷茫。动荡不安的外部环境,使一批学者开始抛弃那种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思路。他们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且适合于特定情境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于是,产生了一种管理取决于所处环境状况的著名理论,即权变理论。所谓权变理论,就是寻求不同环境下的管理方式匹配关系。最浅显的表述就是:如果环境为A,那么X措施是恰当的;而如果环境是B,那么Y 措施是恰当的。美国学者菲德勒,就是这种权变理论的研究者之一。他把权变理论运用于领导模式研究。提出了权变领导模式(Contingency Leadership Model)。至今这一模式依然在有关研究中居于领先地位。 弗雷德.菲德勒(Fred E. Fiedler),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早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51年,他移居伊利诺伊州,担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教授和群体效能实验室主任。1969年,菲德勒前往华盛顿大学,担任华盛顿大学心理学与管理学教授,同时兼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比利时鲁汉大学客座教授。菲德勒的理论成果主要反映在他的一百多篇论文和四部学术著作中,其中的代表性论文包括《让工作适应管理者》(1965)、《一种领导效能理论》(1967)、《领导效率的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1968)、《如何使领导更有效率:对老问题的新解答》(1972)、《领导方式训练和经验的效果:对一种权变模型的说明》(1972)、《权变模型—领导效用的新方向》(1974)、《领导游戏:人与环境的匹配》(1976),以及《领导方式与有效管理》(1974,与马丁?切默斯合著)等。其中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1965年9-10月号的《让工作适应管理者》,是菲德勒首次提出权变领导模式的论文,比较完整地展现了他的基本思想。领导风格和LPC问卷 领导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怎样解释,都离不开部下,没有部下,领导就什么都不是。领导风格的差异,其实质就是领导与部下的关系差异。用大棒驱使部下是一种风格,用胡萝卜诱导部下是另一种风格。在这两种风格之间,还可以细分出数量不等的中间类型。一般来说,动不动就挥舞着大棒的领导者,其行为多数带有专断性,目标指向也倾向于完成工作;而时不时拿出胡萝卜诱惑人的领导者,其行为多数带有参与性,目标指向也倾向于人际关系。所谓的独裁与民主、工作导向与关系导向,都是对领导风格的二分式归类。 显然,这种二分式归类有着简单化的嫌疑。现实中的领导,往往不是这种非黑即白的极端状态,而是处于两极之间的过渡状态。另外,这种二分式归类还忽略了相应的前提。例如,领导与部下是对立关系还是合作关系,这是不容忽视的本质前提。如果是对立关系,那么,领导者的行为宗旨是控制部下,拿起大棒是表现威严,拿起胡萝卜则是表现伪善。而如果是合作关系,那么,领导者的行为宗旨是激励部下,拿起大棒是为了工作,拿起胡萝卜是为了友好。不过,这些问题,已经有不少人进行了相应研究,所以不在菲德勒的关注范围之列。菲德勒关心的是,如何从实证的角度,对两种领导风格进行准确判断。

浅析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

浅析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合多样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 在经济全球化得背景下,横向思维正成为国际界和企业界的热门话题和新的追求,供应链管理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供应链管理是新的管理哲理,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新的管理哲理与传统管理模式之间在当前环境下存在的问题。总体上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生产与经营系统的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的影响。现行的企业系统在设计时只考虑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本企业生产系统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2、供应、生产、销售系统没有形成“链”。供应、生产、销售是企业的基本活动,但是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相互脱节。 3、存在着部门主义障碍。激励体制以部门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片面追求本部门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被扭曲、变形。

4、信息系统落后。我国大多数企业仍采用手工处理方式,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没有充分利用EDI、INTERNET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准确、不及时,不同地域的数据库没有集成起来。 5、库存管理系统满足不了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传统企业中库存管理是静态的、单级的,库存控制决策没有与供应商联系起来,无法利用供应链上的资源。 6、没有建立有效地市场响应、用户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 7、系统协调性差。企业和各个供应商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每个部门各搞一套,只顾安排自己的活动,影响整体最优。 8、没有建立对不确定性变化的跟踪与管理系统。 9、与供应商河经营商都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而且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基础。 市场形势不好时又企图将损失转嫁给经销商,因此得不到经销商的信任与合作。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企业一下子很难从传统的纵向发展管理模式转到供应链管理模式上来。现代企业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优秀的企业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上,并与世界上优秀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非关键业务

企业新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新管理模式分析 一、引言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企业经营环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20世纪以来,有三种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一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性的形成;其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其三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的出现。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强管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这既向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将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1.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知识管

理咨询公司的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强调技术重要性的第一代知识管理和更多考虑人力资源和过程主动性的第二代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2.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

领导风格与管理模式

领导风格与管理模式 良性循环与企业成功??一个企业的业绩与福祉,与其成员的业绩与福祉是分不开的。为了给员工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报酬,企业必须成功。而要想成功,企业就需要能干的员工。怎样对待员工才能让企业和个人都得到成功?这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远见卓识的领导力和有技巧的管理。??当企业珍视自己的员工,使得员工也致力于做好自己的工作的时候,双方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表现,员工可以推动企业获得更高的成绩,作为结果,企业可以给员工更好的报酬,吸引和保留能力高的人才。这种良性循环的关系其实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强大的且难以复制的积极动力和越来越好的业绩。 要想创造和维持与员工这种良性循环的关系,绝不仅仅是友善和公平地对待员工那么简单。让我们看看三个因正确地对待员工而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的企业:第一个是微软,它因与员工这种良性循环的关系,已经获利了数十年。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至今,微软始终是“员工好,公司就好”,员工从事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也获得了最好的员工持股回报。多年来,微软一直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工作场所,对那些才华横溢的人才来说尤其如此,于是它招收到了许多美国最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和营销主管。??西南航空也是一个连续几十年保持与员工良性循环关系的企业。从成立伊始,西南航空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企业,公司创始人赫伯·凯勒赫从第一天就强调,公司的竞争优势就是自己的员工。西南航空的成功没有秘诀,不外乎强调谨慎选择人才,为员工打造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给员工自己控制工作和环境的自由。所有员工都享受利润分红和持股权,以及在公司内成长、发展和晋升的机会。通过这种与员工的高质量关系,西南航空收获的是优质的服务,在其它航空公司常常出现的紧张的劳资关系,在这里从未出现过。??宝洁公司是另一个类似的例子。该公司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近40年来,它做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前瞻性努力,通过提倡员工参与,以及在整个公司培养领导力,来建立与员工的良性循环关系。宝洁是较早就在制造车间中采用员工参与管理实践的企业。它的员工持股计划还将公司所有股票的30%交到员工手中。 ?建设这种与员工的良性循环关系是大部分企业都可以做到的。发展这种关系有一些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一条,就是打造有效的领导力。 ?独特的领导风格??一种特征鲜明的领导风格在吸引、保留和激励合适的人才方面是一个有力的因素。一个融入整个企业的正面的领导风格也可以作为所有已经成为或想要成为经理人的员工的试金石,指引他们在领导行为和技巧上朝向企业的正确方向。??每个企业都要发展自己独特的领导力品牌,没有现成的公式来告诉你正确或错误。但还是有些原则是应该遵循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你的领导风格应该时时刻刻在整个企业贯彻,而不应是所谓的“情境领导”———根据具体的工作情境,考虑员工的经验、决策的时间期限、工作的类型等来决定如何管理。这些因素对于管理者的行为多少应该有些影响,但更多的情况下情境领导给员工带来的是混乱和疏远。这会让员工不能确定自己将受到怎样的对待,而这是他们所不希望的,员工希望能够参与决策,或至少要有知情权。 ?更聪明的作法是发展一种基于总体准则和特征的、适合所有经理人和各种领导情境的领导力品牌。例如,通用电气(GE)在整个公司推行“4E”领导力,即所有主管都应该有充沛的个人精力(Energy)来迎接和应对变革,有能力创造激励(Energizes)别人的环境,有作出艰难决定的决断力和锋芒(Edge),有不断执行(Execute)的能力。摩托罗拉也把这“4E”作为自己领导力品牌的一部分,但他们加上了第五个“E”———职业道德(Ethical tah

宝洁公司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基于Alexander Osterwalder商业模式设计模型的宝洁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目录 一.宝洁公司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价值主张..............................................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消费者目标群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分销渠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客户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核心竞争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七.合作伙伴网络.......................................... 错误!未定义书签。八.成本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九.收入模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十.结束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基于Alexander Osterwalder商业模式设计模型的宝洁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一.宝洁公司简介 宝洁公司始创于1837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宝洁公司通过其旗下品牌服务全球大约四十八亿人。公司拥有众多深受信赖的优质、领先品牌,包括帮宝适、汰渍、碧浪、护舒宝、潘婷、飘柔、海飞丝、威娜、佳洁士、舒肤佳、玉兰油、SK-II、欧乐B、金霸王、吉列、博朗等等。宝洁公司在全球大约七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2012财政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进840亿美元。宝洁公司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或分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美容美发、居家护理、家庭健康用品等。 二.价值主张 产品价值:宝洁注重产品研发、申请多项专利、产品注重满足顾客某方面的强烈需求、飘柔等低端产品价格便宜使客户容易获得。 服务价值:一般意义上的产品研发和相关基础技术、大量持续投资与市场研究、将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很好的结合起来,创新产品、升级产品,包括功能、包装、概念等,针对消费者的沉浸式研究,通过融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中去,更加深入的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全新企业管理模式与旧模式的区别

全新企业管理模式与旧模式的区别 发表时间:2018-11-26T16:09:26.69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中作者:赵亮 [导读]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指的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随之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与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相比 (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指的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随之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与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相比,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具有更加鲜明的优势:管理内容的全面性、管理定位的全局性、管理体系的融合性以及管理范围的覆盖性等。这一模式的应用,将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更加和谐。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意义 1 引言 企业既是社会成员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快,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竞争压力日益上升。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是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做为主要的生产目的,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企业的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这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降低了公众对企业的认可程度。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这一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将有效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全新企业管理模式与旧模式的区别 2.1 企业本质改革 2.1.1 在过去的企业发展中,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忽视社会责任的承担,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企业与公众矛盾等等,这既破坏了社会环境,也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在这背景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这一新型管理模式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公众、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全面社会责任模式下,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重新塑造企业的发展价值观,摆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这一传统模式的束缚,将目光投向发展的持续性、和谐性,将重心放在服务社会、承担责任方面,在提升企业利益的同时也保证了人民公众的利益。 2.1.2 为了与价值观的重塑相配合,企业发展的战略也需重订。以往的发展战略并不利于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活动的开展,企业需将自身重新置于社会责任管理中,调整发展战略,将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等因素纳入发展的考虑重点,积极响应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号召,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1.3 完善有效的责任组织管理体系能够推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能够对企业责任意识进行及时的管理与监督。在不同国家,责任组织管理体系也不尽相同,日本的企业以总经理直接管理体系为主,而欧美多数企业以董事会直接监管的体系为主,这些管理体系对我国企业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责任组织管理体系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也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发展策略、企业的自身需求,综合分析不同责任组织管理体系的优缺点,以便选择出适合自身的企业管理体系。 2.2 企业员工参与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仅依靠管理层的努力是不够的。企业各个部门、各岗位的员工都需要参与其中,积极履行全面社会责任的要求,并将其付诸行动,这样,从领导阶层到普通员工都能够对社会责任管理的意义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同时,企业还应该将实现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理念传递给企业利益的相关方,相互携手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共同推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建立与普及。 2.2.1 领导重视。作为企业的核心阶层,上级领导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工作重心和发展战略,因此更要意识到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意义和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这一模式的建立。并且,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也是有效推动企业员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动力。为此,领导阶级应该树立长远的眼光,重视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开向社会承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且领导阶层应该以身示范、言行一致,切实成为基层员工践行社会责任的模范,成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榜样。 2.2.2 员工了解。基层员工是一个企业的根本,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些员工的参与。因此,建立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必须加强对基层员工责任意识的培养,转变企业员工的思维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可以通过上级领导带头、加强内外部交流、实施全面培训等方式来帮助全员树立长远利益观、系统思考观、环境保护意识等,强化全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社会责任识的指引下,员工才能更好的将社会责任服务作为工作的重心。 2.2.3 提高社会责任能力。领导阶层的重视、基层员工的了解,更加确定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意义和重要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企业的发展有了正确的方向。与此同时,只有具备了履行责任的能力,才能将履行责任的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提高企业全员的社会责任能力也是必不可少。在社会责任意识的指导下,履行社会责任能力的提高能够充分激发全员工作的积极性。 2.3 产品质量体现社会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除了掌握最新的技术外,产品的质量也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关系到企业的生命力,直接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2.3.1 企业产品原料的选择。产品原料的选择是影响产品质量的直接因素,好的材料能够使产品的质量得到提高。产品原料采购的这一环节,必须得到企业的重视与监督,在采购过程中,不能仅将采购的成本作为唯一关注的重点,而是应该将质量放在第一位,将是否能够对环境,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纳入重点考虑之中,充分体现企业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 2.3.2 产品结构。企业生产产品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在产品的结构设计方面,企业技术人员应当将眼光投向社会群众,切实了解社会群众对产品的需求,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设计出优质量的产品满足社会群众的要求,既能够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一、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受经济全球化影响较大,同时又正处于互联网+时代,我国政府不仅要为增强我国经济实力而努力,还要保护我国利益不受损失,并与他国构建友好合作关系,由此可见,我国政府需要承担的工作有很多。但由于我国长期收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在管理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导致官僚主义出现在我国政府中,同时,由于政府管理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收入不均现象,如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依然是十分显著,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以某省为例,在2013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3倍,在2014年城乡收入差距就上升大了2.8倍。因此,有必要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 二、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表现 现阶段,我国政府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管理模式都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政府管理工作的开展。如缺少正确的管理理念,使得政府始终将管理重心放在建设上,而没有落实到后期管理中,且仅看重短期利益,而没有重视长期利益,并不利于城市良好发展建设[1]。同时,现有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无法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一致,如在政府行政审批上,由于审批项目过多,部分市场主体还存在一定的前置性,某省在2014年的前置性审批高达400项,且审批程序较多,也在影响着政府管理工作,这些都与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存在问

题有关。再者,由于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存在问题,也在影响着政府的投资行为,如某省针对某项目的投资经常会发生变化,在该项目中需要购买土地,前一天刚敲定以每亩15万的价格出售给商会,但第二天就发生了改变,将每亩土地的出售价格提升到了19.5万,严重破坏了政府在人们心中的良好印象。最后,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存在问题还表现在人员管理上,尽管我国在人才任用上一直强调禁止任人唯亲,在面试阶段不得有直系亲属参与,但依然无法完全任人唯亲现象,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很多政府工作人员都与其他政府工作人员存在一定的裙带关系,真正有才能的人难以进入政府工作。三、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方法 (一)创新政府管理体制的方法 在创新政府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政府观念,真正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差别,并积极引进新思想、新理念,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践行为人民服务准则,不断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强化服务水平[2]。其次,将缩短城乡收入差距作为重要工作,重视乡镇经济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多为乡镇发展提供良性政策与建议,作为公务人员也要肩负起自身责任,防止发生暗箱操作等情况。再者,强化政府职能,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调节市场,且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秩序。最后,创新政府结构,不仅要做到政企分开,还要实现党政分开,这样既能减少政府对企业发展的干预,还能让社会发展更具独立性。此外,还要做好人才选拔工作,采用异地政府人员为新公务人员面试的方式。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随着新经济环境的逐渐多元化,对我国政府机关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仅无法更好地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更会影响行政单位的稳定工作进度,进而对我国整体社会建设水平形成阻碍。由此可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利用有效对策妥善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必要性。 一、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未能彻底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桎梏。虽然新经济环境为政府机关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改革契机,但是传统陈旧管理模式和观念所形成的桎梏,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彻底打破的。为此,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通常过度重视制度事件,从而严重忽略了职工的主体地位。在强调服从组织安排和工作调度需求重要性的同时,未能充分考虑职工的个性发展,这种管理背景显然无法让员工感受良好的人文关怀,自主工作积极性和奉献热情大大降低。此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没有及时组织现有员工参与专业培训,导致管理思想及综合水平得不到更新和加固,更深层次的工作潜能得不到全面挖掘。完善的奖惩制度和考核体系也是创新政府机关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注意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用人调配不公平现象,以及只重视政绩忽略地方经济发展整体规划。 内部机构存在不合理的职能划分。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际进展中,某些部门缺乏合理的职能划分,不仅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单位整体办事效率。一方面很多下级单位的执行权限模糊不清,在完成上级命令时,没有全面考虑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内部人力资源配置中,以党代政思想无法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以更进一步优化。 人才选拔录用机制不够完善健全。健全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至关重要,与其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政府职能高效落实紧密相连。而

如何快速分析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

如何快速分析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 我们在工作中时而会发现一些不错的企业,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市场的宠儿,我们会不免想去探究它的商业模式,看看是否有可借鉴和参考的地方。那么我们如何去分析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呢? 有一本书叫《商业模式新生代》,提出商业模式画布概念,透过相关构成要素交织来还原企业的商业模式。 现就应用商业模式画布为骨架、投资要素分析为辅助来拆解企业商业模式的方法进行分享。 商业画布由9个构造块组成,分别是CS客户细分,VP价值主张,CH渠道通路,CR客户关系,RS收入来源,KR核心资源,KA关键业务,KP重要合作,CS成本结构。 (1)CS客户细分

所有的产品/服务最终一定是落地到用户身上,那么就一定要分析清楚该项产品/服务所对应的精准用户群是谁。可采取反溯的方式,分析该项产品/服务具有哪些心动价值,它能满足哪类群体的刚性需求。回答的是我们正在为谁创造价值?谁是我们最重要的客户? 这里也可以参考营销中的STP理论,它包含了三个部分: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定位(Positioning)。 客户细分通过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形成客户画像。例如康养中心单人间的用户画像就是:65岁以上老人、收入高、知识分子、个人空间意识强、不想拖累子女。 (2)VP价值主张 要找出产品/服务能为用户提供什么特别的价值?帮助客户解决怎样的问题?要判断清楚你找出的这些用户价值是否能让用户心动,满足其刚性的需求。除了用户价值之外,也需分析其社会价值,是否解决行业痛点,是否符合政策走向。 可以从C端用户、B端合作机构、行业、政府四个角色和享乐属性问题/实用属性问题连个维度进行思考。享乐属性强调的是感官上带来的价值,它们让人感到精神上的愉悦。例如奢侈品传递社会身份地位。实用属性强调的是功能价值,能满足衣食住行的某个需求。如快捷上网、便捷出行。同时享乐属性和实用属

传统生产管理系统模式地弊端

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弊端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了“第一次生产方式革命”,即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替代手工制造单件生产方式,但随后代之的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即“第二次生产方式革命”。我国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的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与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使得整个经济处于投入多、产出少、消耗高、效益低的粗放型发展状态,形成生产单一产品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工业生产体系。从而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组织生产,“以生产调度为中心”控制整个生产,与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管理模式。 与现代企业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相比,我国企业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着以下的一些弊端: 1、企业生产缺乏柔性,对市场反应能力低 所谓“柔性”,就是加工制造的灵活性、可变性和可调节性。现代企业的生产组织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性,要求在短时期内,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但传统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单位,按台份编制生产计划的。投入产品与调整产品对整个计划影响较大,再加上企业生产的反馈信息比较慢,下月初才有上月末的生产统计资料,无法实现动态调整,生产严重滞后,导致生产系统速度慢。 2、企业的“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使库存大量增加 所谓“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是指各个零部件生产阶段,各自都以自己的生产能力、生产速度生产,而后推到下一个阶级,由此逐级下推形成“串联”,平行下推形成“并联”,直到最后的总装配,构成了多级驱动的推进方式。由于生产是“多动力源”的多级驱动,加上没有严格有效的计划控制和全厂的同步化均衡生产的协调,各生产阶段的产量必然会形成“长线”和“短线”。长线零部件“宣泄不畅”进入库存,加大库存量,而短线零部件影响配套装配,形成短缺件。然后,当“长线”越长,“短线”越短时,使各种库存不但不能起到协调生产,保证生产连续性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在制品积压,流动资金周转慢,生产周期长,给产品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劳动生产率,以及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等方面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2、单一产品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 现代化大生产是充分利用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协作,组成专业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整机厂和专业化的零部件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变化很快,消费需求多样化,从而引起产品的寿命周期相应缩短,为适应市场需求环境的变化,必将使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成为企业生产方式的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方式,不仅是一种排斥了规模经济效益的、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而且也排斥多样化经营,靠增大批量降低成本生产,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分散风险,提高效益,促进企业顺利成长。 4、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相脱节,计划控制力弱 传统生产管理模式在生产计划的编制过程中,是以产品为单位进行的,但又由于各生产阶段内部的“物流”和“信息流”是以零件为单位,因此,作为厂一级的生产计划只能以产品为单位,按台份下达到各生

全面社会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全面社会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发表时间:2019-02-18T14:50:13.7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胡琨 [导读] 摘要: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指的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身份证号码:32058319910224XXXX 江苏昆山 215300 摘要: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指的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随之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与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相比,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具有更加鲜明的优势:管理内容的全面性、管理定位的全局性、管理体系的融合性以及管理范围的覆盖性等。这一模式的应用,将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更加和谐。本文将主要针对企业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能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进步。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意义 1 引言 企业既是社会成员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快,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竞争压力日益上升。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是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做为主要的生产目的,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企业的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这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降低了公众对企业的认可程度。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这一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将有效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介绍 2.1 企业本质改革 2.1.1 在过去的企业发展中,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忽视社会责任的承担,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企业与公众矛盾等等,这既破坏了社会环境,也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在这背景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这一新型管理模式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公众、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全面社会责任模式下,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重新塑造企业的发展价值观,摆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这一传统模式的束缚,将目光投向发展的持续性、和谐性,将重心放在服务社会、承担责任方面,在提升企业利益的同时也保证了人民公众的利益。 2.1.2 为了与价值观的重塑相配合,企业发展的战略也需重订。以往的发展战略并不利于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活动的开展,企业需将自身重新置于社会责任管理中,调整发展战略,将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等因素纳入发展的考虑重点,积极响应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号召,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1.3 完善有效的责任组织管理体系能够推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能够对企业责任意识进行及时的管理与监督。在不同国家,责任组织管理体系也不尽相同,日本的企业以总经理直接管理体系为主,而欧美多数企业以董事会直接监管的体系为主,这些管理体系对我国企业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责任组织管理体系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也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发展策略、企业的自身需求,综合分析不同责任组织管理体系的优缺点,以便选择出适合自身的企业管理体系。 2.2 企业员工参与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仅依靠管理层的努力是不够的。企业各个部门、各岗位的员工都需要参与其中,积极履行全面社会责任的要求,并将其付诸行动,这样,从领导阶层到普通员工都能够对社会责任管理的意义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同时,企业还应该将实现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理念传递给企业利益的相关方,相互携手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共同推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建立与普及。 2.2.1 领导重视。作为企业的核心阶层,上级领导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工作重心和发展战略,因此更要意识到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意义和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这一模式的建立。并且,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也是有效推动企业员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动力。为此,领导阶级应该树立长远的眼光,重视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开向社会承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且领导阶层应该以身示范、言行一致,切实成为基层员工践行社会责任的模范,成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榜样。 2.2.2 员工了解。基层员工是一个企业的根本,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些员工的参与。因此,建立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必须加强对基层员工责任意识的培养,转变企业员工的思维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可以通过上级领导带头、加强内外部交流、实施全面培训等方式来帮助全员树立长远利益观、系统思考观、环境保护意识等,强化全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社会责任识的指引下,员工才能更好的将社会责任服务作为工作的重心。 2.2.3 提高社会责任能力。领导阶层的重视、基层员工的了解,更加确定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意义和重要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企业的发展有了正确的方向。与此同时,只有具备了履行责任的能力,才能将履行责任的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提高企业全员的社会责任能力也是必不可少。在社会责任意识的指导下,履行社会责任能力的提高能够充分激发全员工作的积极性。 2.3 产品质量体现社会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除了掌握最新的技术外,产品的质量也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关系到企业的生命力,直接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2.3.1 企业产品原料的选择。产品原料的选择是影响产品质量的直接因素,好的材料能够使产品的质量得到提高。产品原料采购的这一环节,必须得到企业的重视与监督,在采购过程中,不能仅将采购的成本作为唯一关注的重点,而是应该将质量放在第一位,将是否能够对环境,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纳入重点考虑之中,充分体现企业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 2.3.2 产品结构。企业生产产品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在产品的结构设计方面,企业技术人员应当将眼光投向社会群众,切实了解社会群众对产品的需求,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设计出优质量的产品满足社会群众的要求,既能够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够达到服务群众的要求。 2.3.3 产品售后服务保障。企业建立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就是为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因此,企业必须完善产品的售

领导风格与管理模式

领导风格与管理模式 良性循环与企业成功一个企业的业绩与福祉,与其成员的业绩与福祉是分不开的。为了给员工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报酬,企业必须成功。而要想成功,企业就需要能干的员工。怎样对待员工才能让企业和个人都得到成功?这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远见卓识的领导力和有技巧的管理。当企业珍视自己的员工,使得员工也致力于做好自己的工作的时候,双方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表现,员工可以推动企业获得更高的成绩,作为结果,企业可以给员工更好的报酬,吸引和保留能力高的人才。这种良性循环的关系其实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强大的且难以复制的积极动力和越来越好的业绩。要想创造和维持与员工这种良性循环的关系,绝不仅仅是友善和公平地对待员工那么简单。让我们看看三个因正确地对待员工而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的企业:第一个是微软,它因与员工这种良性循环的关系,已经获利了数十年。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至今,微软始终是“员工好,公司就好”,员工从事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也获得了最好的员工持股回报。多年来,微软一直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工作场所,对那些才华横溢的人才来说尤其如此,于是它招收到了许多美国最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和营销主管。西南航空也是一个连续几十年保持与员工良性循环关系的企业。从成立伊始,西南航空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企业,公司创始人赫伯·凯勒赫从第一天就强调,公司的竞争优势就是自己的员工。西南航空的成功没有秘诀,不外乎强调谨慎选择人才,为员工打造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给员工自己控制工作和环境的自由。所有员工都享受利润分红和持股权,以及在公司内成长、发展和晋升的机会。通过这种与员工的高质量关系,西南航空收获的是优质的服务,在其它航空公司常常出现的紧张的劳资关系,在这里从未出现过。宝洁公司是另一个类似的例子。该公司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近40年来,它做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前瞻性努力,通过提倡员工参与,以及在整个公司培养领导力,来建立与员工的良性循环关系。宝洁是较早就在制造车间中采用员工参与管理实践的企业。它的员工持股计划还将公司所有股票的30%交到员工手中。建设这种与员工的良性循环关系是大部分企业都可以做到的。发展这种关系有一些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一条,就是打造有效的领导力。独特的领导风格一种特征鲜明的领导风格在吸引、保留和激励合适的人才方面是一个有力的因素。一个融入整个企业的正面的领导风格也可以作为所有已经成为或想要成为经理人的员工的试金石,指引他们在领导行为和技巧上朝向企业的正确方向。每个

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 ——政府形态史的分析.

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政府形态 史的分析 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政府形态史的分析【作者】张丽曼【作者简介】张丽曼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是紧紧围绕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展开的。从15 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至今天的400多年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大体上已经转变了6次政府管理模式,走过了若干个干预——放任——干预——放任的轮回。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将成为政府形态不断演进的主要内容。【关键词】政府管理模式/干预/放任/转型政府行为是人类有组织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同时改造人类本身的自觉行为,这必然伴随人类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地变化自己的职能、组织机构、行为规则以及行为方式,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从而形成不同的政府管理体制的类型或者“模式”。在这里我们所要考察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型的一般状况。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政府管理模式,是在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产生以后,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发展,经过多次转型而逐步完备起来的。从政府形态史的角度来考察,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基本上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当国体发生根本性变革,同时政体随之发生转变的时候,政府管理模式的发生转型;(二)在国体与政体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三)国体基本稳定,政体发生变革,政府管理模式随之转型。如果从以上三个方面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实践活动,以15世纪专制王权时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为起点至今,可以把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形态史分为五个阶段,发生过六次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第一个阶段,从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到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前,即约从15世纪初到18世纪末,大约经历了300多年。这一阶段,在经济上,是资本主义进行原始积累,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同时整个西欧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在政治上,这一时期,西欧资产阶级民族国家逐渐形成,西欧国家的国体在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较量中逐渐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一时期,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到保护作用的,并非是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政府,而是由封建君主制逐步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专制政府。当时的封建君主为着同罗马教皇和地方贵族势力争夺权力,不得不同新兴资产阶级结成同盟,对付他们共同的敌人——贵族割据势力和宗教势力。所以当时的专制主义国家表现出双重阶级属性,带有明显的转型社会的过渡性质。从国体上看,这些政府基本上是封建主阶级掌权,但它并不是纯粹的封建主阶级的专政,因为它不仅代表着封建阶级的利益,而且开始转向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利益。在政体上,基本上采取了专制主义的方式。君主们通过同地方贵族割据势力和教会势力的激烈争夺,逐渐集立法、行政、司法、宗教等诸权力于一身,形成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府管理模式。在政府同社会的关系上,由于当时的专制主义政府基本上实行高度集权和积极干预的政策,对社会活动采取的是强制干预的行为模式,造成了一种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重叠的状况。从国家全面干预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生活这一点来说,这一时期的政府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小社会大政府”式的政府管理模式。这种政府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在经济职能方面。这一时期的专制政府基本上都积极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重商主义反映了15—17世纪西欧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